一、脂肪酶对混合办公废纸脱墨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吕文志,曹双封,李晓凤,王润平,王芳,吴启银,龙柱[1](2021)在《酶在废纸回用生产中的应用研究及进展》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经济从高速发展过渡到高质量发展阶段,以及国家对洋垃圾进口限令的颁布实施,导致废纸价格节节攀升,废纸的高效集约利用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介绍了各种生物酶在废纸回用生产中的相关应用研究及进展,重点对其在废纸脱墨、胶黏物控制、浆料漂白、打浆及废水处理等方面的应用研究进展作了阐述,并就其在废纸回用领域应用时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应用前景进行了讨论和展望。
王金然[2](2020)在《纤维素酶/天冬氨酸体系提升混合办公废纸纤维回用性能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随着制浆造纸工业原材料的短缺及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废纸纤维的回收利用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提高废纸纤维的高效循环利用率对解决造纸工业面临的原料短缺、能源紧张、污染严重等问题具有重要作用。但废纸纤维在回用过程中存在润胀能力下降,成纸强度降低和滤水性能不佳等缺点,无法满足高品质产品的要求,严重制约了其使用范围。因此,需要进一步研究提高废纸纤维回用的技术。生物酶技术作为一项前沿技术在制浆造纸行业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生物酶中的纤维素酶更是备受青睐。利用纤维素酶改性废纸纤维可以提高废纸浆的滤水性能、漂白性能及改善废纸的脱墨效果,从而提升废纸纤维的循环利用。本论文以办公废纸为主要原材料,利用纤维素酶/天冬氨酸体系对废纸浆料进行预处理,以达到提升废纸纤维回用性能的目的。首先,从纤维素酶用量、天冬氨酸用量、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研究了纤维素酶/天冬氨酸体系处理对办公废纸纤维物理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采用纤维素酶/天冬氨酸体系处理办公废纸可以明显提高其成纸强度性能,在单因素实验基础上采用响应曲面法优化后的酶处理工艺条件为:纤维素酶用量14.74 U/g、天冬氨酸用量2.19%、反应温度49.0°C、反应时间55.96 min。在最优处理条件下,纤维素酶/天冬氨酸体系改性办公废纸与未进行酶处理的对照样相比抗张指数提高了16.05%,耐破指数提高了14.39%,办公废纸纤维保水值提高了36%,羧基含量提高了32.84%。红外光谱对酶促体系下办公废纸浆的研究发现,改性后纤维结晶度指数比对照样下降37.58%。其次,针对混合办公废纸在回用过程中存在的难脱墨问题,研究了纤维素酶/天冬氨酸体系对混合办公废纸脱墨效果的影响。从纤维素酶用量、天冬氨酸用量、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和浆浓等方面优化了酶促体系脱墨工艺条件。实验结果表明,在纤维素酶用量为15 U/g、天冬氨酸用量2%、反应温度50°C、反应时间60 min、浆浓8%的条件下,混合办公废纸脱墨效果最好。在最优脱墨条件下,与未经酶脱墨的混合办公废纸浆相比白度提高了2.2%,有效残余油墨浓度降低了14.02%,即脱墨效率达到14.02%。纤维素酶/天冬氨酸处理后纸浆表面O/C含量比对照样提升36.19%。然后,为阐明纤维素酶/天冬氨酸体系协同改性漆酶(C/A-ML)提升办公废纸回用性能的作用机制,分别用纤维质量分析仪(FQA)、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X-射线衍射(XRD)和扫描电镜(SEM)对纤维形态参数、氢键模式、纤维结晶度及纤维微观形貌进行了表征分析。结果表明,与未经处理的办公废纸浆相比,酶体系处理后可明显降低纸浆有效残余油墨浓度,纤维长度和卷曲指数略微下降;FTIR结果表明,与办公废纸原浆相比,经纤维素酶、改性漆酶和C/A-ML处理后,分子间氢键O-(6)H…O-(3’)分别增加了14.65%、13.37%和19.8%;XRD分析表明,酶体系处理可以降低纤维结晶度,抑制纤维性能衰变;经过酶体系处理后的SEM显微照片显示,纤维表面变得粗糙,纤维间结合紧密且出现更多细小纤维。最后,探讨了天冬氨酸、谷氨酸、组氨酸和甘氨酸不同介体协同纤维素酶处理对改善办公废纸回用性能的影响。在确保纤维素酶用量15 U/g、反应温度50°C、反应时间60 min、浆浓8%和p H值为7一定的条件下,改变氨基酸的加入量从而分析不同介体协同纤维素酶处理对改善办公废纸物理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天冬氨酸、谷氨酸、组氨酸和甘氨酸最优用量分别为2%、3%、3%和2%。通过对比纤维素酶/介体体系处理办公废纸与未经处理办公废纸力学性能,发现纤维素酶协同不同介体处理办公废纸浆均可改善办公废纸的回用性能。
王凤[3](2018)在《酶辅助腰果酚基表面活性剂的废纸脱墨及脱墨浆应用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森林资源的不断减少以及人们对环境保护的逐渐重视,废纸中二次回用纤维在造纸领域已经成为纤维来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近些年来,混合办公废纸(MOW)的数量连年上升,因为其数量多、品质好、价格低的优势在废纸回收领域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本文将混合办公废纸(MOW)作为研究对象进行脱墨研究,首先以腰果酚为原料合成环保型表面活性剂腰果酚聚氧乙烯醚(CPE),并将其与其他市面上脱墨效果较好且具有优良生物降解性能的表面活性剂进行多组分复配,探讨最优配比,制备一款绿色高效的脱墨产品。将其应用于传统的碱性化学法脱墨,探讨其最优脱墨工艺。其次用角质酶和淀粉酶取代碱性化学法脱墨中的传统化学药品,在中性条件下,配合复配的脱墨剂进行中性酶法脱墨,探讨角质酶和淀粉酶的最优添加量和最优脱墨工艺,并从脱墨浆质量,环保程度等方面与传统碱性化学法脱墨进行对比。本文还将最优脱墨工艺下得到的脱墨浆,采用磨浆处理-TEMPO氧化-均质处理相结合的方法,制备纳米纤维素,探讨主氧化剂次氯酸钠的用量对氧化纤维素的羧基含量、得率、平均聚合度及纤维的沉降性能的影响,并进一步对制备的纳米纤维素的形态尺寸及部分性能进行表征。研究结果表明:以腰果酚为原料合成的表面活性剂腰果酚聚氧乙烯醚(CPE)具有良好的生物降解性和脱墨性,与市售常用脱墨效果较好的表面活性剂之间有很好的协同增效作用,其中CPE/AEO-9/AES以质量比为1:1:1的比例复配使用时脱墨效果最好,混合办公废纸脱墨后纸张的白度为90.45%ISO,油墨的去除率为91.96%,脱墨后纸张抗张指数19.58 N·m·g-1,撕裂指数7.23 mN·m2·g-1。角质酶、淀粉酶协同脱墨,可以取代传统碱法脱墨中的化学药品且进一步提高脱墨质量。两种酶的最优配比为角质酶用量10 U·g-1,淀粉酶用量5 U·g-1;最优工艺:表面活性剂的添加量为0.2%;混合酶的处理时间为30 min;混合酶的处理温度为50℃。脱墨浆指标为:白度92.24%ISO,油墨去除率92.63%,脱墨后纸张的抗张指数为24.83N·m·g-1,纸张的撕裂指数为9.48 mN·m2·g-1。角质酶/淀粉酶/复配表面活性剂的中性脱墨体系,不论是从脱墨浆的质量,脱墨过程中的环保程度还是在生产成本方面均优于传统碱性化学法脱墨。以脱墨浆为原料通过磨浆预处理-TEMPO氧化-高压均质处理相结合的方法可以成功制备得到直径在10 nm左右,长度分布在100-150 nm之间纳米纤维素。其中磨浆压力为(3.33±0.1)N/mm,磨浆时间为15 min;TEMPO氧化阶段NaClO用量6.0 mmol·g-1;均质处理阶段使用型号为AH2010的高压均质机,用300 bar高压循环处理3遍,900 bar高压循环处理7遍。
王凤,龙柱,吴美燕,陈杰,张辉[4](2017)在《角质酶/表面活性剂体系对混合办公废纸的协同脱墨作用》文中研究指明角质酶能够水解可溶性酯、不溶性甘油三酯和各种聚酯,因此可以水解油墨中的连接料,有代替脂肪酶应用于废纸脱墨领域的潜能。利用角质酶和实验室复配得到的表面活性剂协同应用于混合办公废纸脱墨领域,探讨其脱墨效果和最优工艺,并与常用商业脂肪酶进行脱墨效果比较。结果表明,角质酶在酶用量10 U·g-1,酶处理时间30 min,酶处理温度50℃,表面活性剂用量0.2%的条件下可以达到最优效果。与脂肪酶/表面活性剂以及单独用表面活性剂脱墨相比,角质酶脱墨后纸页的白度与油墨去除率更高,纸页的机械强度也较好。通过纸页性能的对比和扫描电镜(SEM)观察,角质酶的脱墨效果较脂肪酶更佳,角质酶/表面活性剂体系对混合办公废纸脱墨效果较好。
高士鹏[5](2017)在《α-淀粉酶在毕赤酵母中的高效表达及其在脱墨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现代科技的迅速发展,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跟森林资源的供给不足之间的矛盾日益扩大,提出新的可代替森林资源进行纸浆造纸的方式迫在眉睫。面对森林资源匮乏的局面,利用二次纤维重复利用生产的脱墨浆成为众多纸浆造纸厂家的应对木材原料不足的主要手段。为了能够更好地适应未来脱墨造纸厂家生产的实际需求,达到较好的二次纤维回收效率和脱墨效果,本实验在同课题组研究出脂肪酶和木聚糖酶的最佳使用比例的基础上,在NCBI上筛选适宜的α-淀粉酶并分别高效表达了两种α-淀粉酶BlAmy和AmyK,选择了具有更高酶活力的AmyK和脂肪酶、木聚糖酶以一定比例复配,对三种废纸(混合办公废纸、书刊杂志纸和废旧报纸)进行了脱墨效果评价,并利用纤维质量分析仪、XRD和FTIR等仪器对脱墨的机理进行了讨论,具体的实验结果如下:重组毕赤酵母GS115/pHKA-BlAmy经摇瓶发酵144h,发酵上清液淀粉酶酶活达到5.82U/m L。重组α-淀粉酶BlAmy最适pH为8,在较宽的pH范围(610)都能保持60%以上的pH稳定性;BlAmy最适温度为40℃,在40℃的温度下保温210min能够维持60%以上的酶活力。重组毕赤酵母GS115/pPIC9K-AmyK在摇瓶发酵120h时,发酵上清液淀粉酶酶活达到5984U/m L。重组α-淀粉酶AmyK最适pH为6,虽然最适pH是中性偏酸的,但是在pH68的范围内都能保持80%以上的pH稳定性;AmyK最适温度为50℃,在5070℃的温度范围内下持续保温30min依然能够维持60%以上的酶活力。经过3L大罐发酵,AmyK大罐发酵酶活力较摇瓶发酵提高了7.7倍,达到了40200U/mL。复合酶制剂XLA对混合办公废纸(MOW)脱墨效果很好。XLA中淀粉酶最佳使用量为30U/g绝干浆,在此条件下,脱墨浆的白度最高而ERIC最低,脱墨效率达到2.94%;淀粉酶的加入能进一步有效改善XL酶法脱墨浆的强度,XLA(30)脱墨浆的抗张、撕裂和耐破指数都有所提高;淀粉酶能辅助减少MOW细小纤维含量,提高重均纤维长度,改变了纤维的卷取指数和扭结指数;脱墨浆的结晶度在XLA(30)的条件下最高,与前面研究中XLA(30)脱墨浆的强度最高是一致的。化学法对于MOW这类非接触性印刷纸脱墨效果不佳。复合酶制剂XLA对书刊杂志废纸(PHOT)脱墨效果同样很理想。XLA中淀粉酶最佳使用量为50U/g绝干浆,在此条件下,脱墨浆的脱墨效率最高为13.63%;淀粉酶的加入能一定程度上提高脱墨浆的强度,XLA(50)脱墨浆较XL,抗张和撕裂指数都有所提高,耐破指数有所下降;淀粉酶同样能辅助减少PHOT细小纤维含量,提高重均纤维长度,改变了纤维的卷取指数和扭结指数;脱墨浆的结晶度在XLA(50)的条件下最高,与前面研究中XLA(50)脱墨浆的强度得到改善是一致的。化学法对于PHOT具有脱墨效果,但是脱墨效率不如酶法脱墨。复合酶制剂XLA对混合办公废纸(ONP)脱墨效果不理想,少量淀粉酶的加入对脱墨浆的光学性质没有明显的减弱,即没有提高白度或降低ERIC,相反而言过量的淀粉酶对脱墨浆的光学性质产生副效果。淀粉酶使用量为10U/g绝干浆时XLA脱墨浆的白度最高而ERIC最低;与XL脱墨浆比较,淀粉酶的加入损伤了脱墨浆的强度,XLA(10)脱墨浆的抗张、撕裂指数下降,但是耐破指数有所提高;淀粉酶的加入增加了ONP细小纤维含量,降低了重均纤维长度,改变了纤维的卷取指数和扭结指数;脱墨浆的结晶度在XLA(10)的条件下最低,与前面研究中XLA(10)脱墨浆的强度受损是一致的。脂肪酶和木聚糖酶两酶联用的脱墨效果好于三酶联用的效果。
周亚男,张秀梅[6](2016)在《废纸脱墨技术的研究进展》文中提出脱墨是废纸回收利用的关键一步,脱墨技术应以追求高效率、低成本以及绿色环保的方式达到脱墨目的。传统脱墨技术在市场上仍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但传统的碱法脱墨药品用量大,严重污染环境,且含有大量木素的纤维在碱法脱墨中易发生"碱变黑"现象,影响浆料白度,已满足不了废纸高效再利用的要求。因此,研发对废纸适应性更强、对废纸性能有所改善、更环保的脱墨技术是造纸行业正在进行的任务。文中详细介绍了新型油墨的种类、脱墨影响因素、脱墨原理,归纳总结了新型废纸脱墨技术并介绍了最新的空化射流脱墨与新型臭氧/氧气(O3/O2)浮选脱墨及其优缺点以及它们在造纸工业的应用,最后对脱墨技术进行了总结并预测其发展潜力。
刘小宁[7](2016)在《超声化学法协同生物酶处理对激光打印废纸脱墨效果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森林纤维资源匮乏,废纸纤维逐渐成为我国制浆造纸工业重要的纤维资源。在严格的环保标准和纤维资源短缺的双重压力下,不断提高废纸纤维回用比例和提高废纸利用率是我国造纸工业的发展趋势。然而随着废纸纤维回用次数的增加,部分纤维间的氢键遭到破坏,在碎浆过程中无法打开,出现了纤维的角质化、絮聚、结块等现象,致使废纸浆成纸后的强度有不同程度的降低。离子液体作为一种新型环境友好型介质,被广泛用于纤维素的溶解、再生及应用研究。本文采用离子液体对废纸浆纤维进行预处理,通过离子液体的软化润胀作用来解决废纸脱墨率低、纸浆纤维角质化现象严重等问题,进而改善废纸纤维脱墨性能和提高其强度性能,探讨了离子液体1-乙基-3-甲基咪唑磷酸二甲酯盐([EMIM]DMP)预处理对激光打印废纸脱墨率和废纸浆纤维性能的影响,优化了预处理工艺条件。采用超声化学协同生物酶处理方法对激光打印废纸进行预处理,油墨脱除率达33.68%,具有较好的脱墨效果,废纸浆白度提高了6%ISO,用脱墨浆抄纸后纸张的物理强度有一定提高;较优超声处理条件为:温度30℃、时间2 min和功率360 W。与未经过超声处理的化学法脱墨浆相比,经过预处理的废纸浆油墨脱除率提高了33.68%,白度提高了近6%ISO,而纸张的耐破指数、撕裂指数和抗张指数性能指标均较好。采用离子液体[EMIM]DMP(1-乙基-3-甲基咪唑磷酸二甲酯盐)对激光打印废纸进行预处理,得较理想预处理条件为:废纸含水量65%、[EMIM]DMP用量15%(质量百分比)和离子液体处理温度80℃,此条件下,废纸浆的油墨可脱除29.91%,与未经过离子液体预处理的废纸浆相比,经过预处理的废纸浆脱墨率可增加13.0%,而白度、抗张指数、耐破指数和撕裂指数分别提高了6%ISO,19.4%,16.7%和32.3%。采用离子液体进行预处理时,废纸浆含水量对脱墨效果的影响较大,废纸浆含水量过低,纸浆易絮聚成团难以分散。与传统预处理相比,离子液体对废纸浆的脱墨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而且对再生纤维中较常出现的脆性、角质化等现象都有一定程度的改善效果,可以改善废纸浆纤维的抄造性能。XRD、SEM、FT-IR分析表明,经过离子液体预处理后废纸脱墨浆纤维表面出现了孔隙、细纤维化、分丝帚化等现象,改善了纤维的柔韧性;经过[EMIM]DMP预处理和[EMIM]DMP/超声处理后废纸浆的羟基相对吸收强度比未经过处理样分别增加了5.42%和7.43%,说明超声和离子液体处理能够产生更多的游离羟基,增加了纤维的氢键结合力,同时谱图显示没有新峰出现表明预处理未影响纸浆纤维的化学结构;经过超声处理的废纸浆纤维素的结晶度有一定程度的下降,这说明超声波处理会对纤维素的结晶结构产生一定的破坏作用,增加了纤维的可及度,有利于化学药品的渗透;经过超声处理后的废纸浆纤维出现吸水润胀现象,改善了废纸浆纤维出现的角质化现象。
王露[8](2014)在《激光打印办公废纸酶法脱墨的研究》文中提出我国的森林资源匮乏,造纸工业的原料紧缺问题越来越严重。随着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不断增强,废纸再生问题越来越多的受到人们的关注。废纸再生首先要经过脱墨处理。化学脱墨处理易产生二次污染,而且再生纸的强度下降、易发黄。酶脱墨二次污染小,但生物处理时间较长,纸浆回收率较低,目前仍处于起步阶段。本文主要试验了多种酶(中性纤维素酶、酸性纤维素酶、木聚糖酶、α-淀粉酶、脂肪酶)和表面活性剂(吐温60、吐温80、RQ-129C、RF-25、RF-25-2、十二烷基苯磺酸钠)对激光打印办公废纸的脱墨效果,重点考察了纸浆白度和纸浆回收率。其中吐温60、吐温80在废纸脱墨中的研究鲜见报道。分别确定了各种酶的最佳酶解条件和浮选条件。酶解因素包括酶用量、温度、介质pH、时间、纸浆浓度。浮选因素包括时间、载气流量、表面活性剂用量。中性纤维素酶为酶解剂时,最佳浮选剂为吐温60,最佳条件为:酶解温度为50℃、pH 5.0、酶用量为0.912 U/g·纸浆、酶解时间1.5 h、纸浆浓度12.5g/L、浮选时间12 min、载气流量235~299 ml/min、吐温60的浓度为80 mg/L。回收纸浆白度达到99.5%,纸浆收率73.7%。进行二次浮选后,纸浆综合回收率可达到90.5%。其它酶单独使用回收纸浆时,在最佳条件下,纸浆白度为96.8%-99.6%。本文还研究了复合酶的脱墨效果,其中以酸性纤维素酶和木聚糖酶复配使用效果最佳,纸浆白度达到99.1%。同时使用两种或三种表面活性剂作为浮选药剂时,脱墨效果优于单一表面活性剂。
严维博,王建,王志杰[9](2013)在《生物酶技术在废纸脱墨中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酶法脱墨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脱墨技术。本文叙述了生物酶技术在废纸脱墨中的应用。重点介绍了生物酶技术在废新闻纸、办公废纸、废旧书刊纸、旧彩色画报纸中的应用。
张玉双[10](2013)在《二次纤维配抄薄页包装纸生物酶技术的研究》文中认为利用废纸作为原料生产薄页包装纸,虽可保护我国的森林资源,但化学法脱墨的生产成本和水污染负荷仍然较高。利用酶法脱墨技术不仅可减少化学药品的用量,降低废水污染负荷,改善纸浆性能。因此,本论文采用生物酶技术,对办公废纸和漂白硫酸盐针叶木浆进行酶法脱墨和酶促打浆,然后将两者混配,制得适合高速纸机抄造薄页包装纸要求的纸料。首先对脂肪酶和纤维素酶法脱墨技术的工艺进行了优化,并利用XPS、扫描电镜、纤维分析仪等分析手段对生物酶脱墨机理进行探讨;其次,对针叶木漂白硫酸盐酶促浆打浆工艺进行优化,基于打浆转数和酶用量建立预测浆料打浆度的经验模型;然后通过纤维质量分析仪、扫描电镜及利用X-射线衍射仪分析酶促打浆机理;最终,研究了硫酸盐木浆和脱墨浆的配比对成纸性能的影响。研究了脂肪酶和纤维素酶对办公废纸脱墨效果的影响,脂肪酶脱墨的优化工艺条件为:酶用量30U·g-1(o.d.浆料),酶处理时间15min,酶处理浓度9%,碎浆时间8min,pH77.5,酶处理温度5055oC,乳化剂用量0.05%;此时脱墨浆的尘埃度为12.33mm2·m-2。办公废纸纤维素酶脱墨的优化工艺为:酶用量1.2U·g-1(o.d.浆料),酶处理时间15min,酶处理浓度9%,碎浆时间8min,pH4.5-5,温度5560oC,乳化剂用量0.05%;此时脱墨浆的尘埃度达到10.40mm2·m-2,脂肪酶脱墨浆和纤维素酶脱墨浆过氧化氢漂后白度分别达到85.60%ISO和83.95%ISO。对比酶法处理前后浆料上油墨粒子大小后发现,无论是脂肪酶还是纤维素酶脱墨,其油墨粒子在数量和面积上均比未经酶法处理的对照浆少。由环境扫描电镜(ESEM)表征结果可知,浆料纤维在脂肪酶和纤维素酶脱墨处理后,其表面变得光滑、洁净,同时纤维素酶处理浆料还观察到丝状的微细纤维。脱墨浆纤维性能分析检测结果表明,与对照浆相比,脂肪酶脱墨浆纤维的数均长度和重均长度基本不变,宽度均略微降低。而纤维素酶脱墨浆纤维的数均长度、重均长度和宽度均略微降低。由XPS分析得知,经脂肪酶和纤维素酶脱墨后,浆料的O/C变大,证实浆料中油墨(主要由C元素组成)明显减少。采用单因素方法研究了打浆酶对促进漂白硫酸盐浆打浆效果的影响,酶促打浆的优化工艺条件为:酶用量0.06U·g-1(o.d.浆料),酶预处理温度60℃,酶处理时间30min,pH5,打浆转数7500r,打浆浓度10%。在最优条件下所得浆料的打浆度为57.0°SR,打浆后浆料抄造所得纸张的抗张和撕裂指数分别为85.13N·m·g-1和9.41mN·m2·g-1。对于未经和经过酶处理的浆料而言,在不同打浆程度下,纸张的物理强度仅与打浆度有关,其是独立于前处理方式和条件的变量。从而证实,酶促打浆的本质作用不在于提高纸张的物理强度性能,而在于达到相同纸张物理强度性能时降低打浆能耗。为分析酶处理工艺与降低打浆能耗的定量数学关系,实验中先固定其它因素,分别分析打浆转数和酶用量与打浆度的两种对应关系后,基于这两种影响因素的浆料打浆度经验预测模型可建立为:y (x1)(y AeR0x20);经等式变换,可得不同前处理条件下打浆转数与打浆度的控制模型为: x1y1[y AeR0x2]。基于此控制等式,可以明显发现,达到相同打浆度时,酶处理可显着减少打浆转数(即降低打浆能耗);例如,0.10U·g-1(o.d.浆料)酶用量时,达到45°SR打浆度,打浆转数可降低10%左右。此外,通过ESEM观察打浆前后浆料的表面微观特性后可知,打浆酶处理之后,纤维表面出现碎片和细小组分,同时纤维表面出现孔洞和裂纹,说明该打浆酶的确可轻微切断或改善纤维表面性能。在相同的打浆条件下,经过打浆酶处理,打浆后浆料的Zeta电位值增大,保水值上升了6.4个百分点。纤维质量分析结果证明,经打浆酶处理的浆料,纤维的数均长度和重均长度均有所增加,纤维宽度和细小纤维含量有所下降,而纤维的平均扭结率有所增加。由XRD分析结果得知,纤维素的结晶度未发生显着变化。在漂白硫酸盐针叶木浆与脱墨浆配比为80:20时,成纸紧度为0.65g·cm-3撕裂指数为7.4mN·m2·g-1,裂断长为5.5km,白度为85.80%ISO,成纸中油墨大小在0.3mm21.0mm2的范围内个数为0个/m2。
二、脂肪酶对混合办公废纸脱墨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脂肪酶对混合办公废纸脱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酶在废纸回用生产中的应用研究及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废纸回用中主要用酶种类及基本特性 |
2 酶在废纸回用生产中的应用 |
2.1 脱墨 |
2.1.1 纤维素酶、半纤维素酶 |
2.1.2 漆酶 |
2.1.3 脂肪酶、角质酶 |
2.1.4 复合酶 |
2.2 胶黏物控制 |
2.3 浆料漂白 |
2.4 打浆改善纸张强度 |
2.5 废水处理 |
3 结语 |
(2)纤维素酶/天冬氨酸体系提升混合办公废纸纤维回用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废纸纤维循环利用的意义 |
1.2 废纸纤维循环利用面临的问题 |
1.2.1 废纸纤维回收现状 |
1.2.2 废纸纤维回用中面临的问题 |
1.3 改善废纸浆性能的方法 |
1.3.1 物理方法 |
1.3.2 化学方法 |
1.3.3 生物方法 |
1.4 纤维素酶在制浆造纸中的应用 |
1.4.1 纤维素酶的组成及分子结构 |
1.4.2 纤维素酶的作用机理 |
1.4.3 纤维素酶在造纸中的应用 |
1.5 纤维结构的分析表征技术 |
1.5.1 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纤维形貌 |
1.5.2 红外光谱在造纸中的应用 |
1.5.3 X射线衍射分析微晶结构 |
1.6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和主要内容 |
1.6.1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
1.6.2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二章 纤维素酶/天冬氨酸体系处理提升办公废纸物理性能的研究 |
2.1 引言 |
2.2 实验原材料与实验仪器 |
2.2.1 实验原材料 |
2.2.2 实验仪器 |
2.3 实验方法 |
2.3.1 配制测定酶活所需溶液 |
2.3.2 纤维素酶活测定 |
2.3.3 混合办公废纸原料的处理 |
2.3.4 纤维素酶/天冬氨酸体系处理MOW浆 |
2.3.5 抄片及物理性能测定 |
2.3.6 纤维保水值的测定 |
2.3.7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测定分析 |
2.3.8 羧基含量测定分析 |
2.4 结果与讨论 |
2.4.1 葡萄糖标准曲线的绘制 |
2.4.2 回归模型分析 |
2.4.3 纤维素酶/天冬氨酸处理工艺条件的探讨 |
2.4.4 与不同处理方式的对比研究 |
2.4.5 纤维保水值的分析 |
2.4.6 纤维素酶/天冬氨酸体系处理对结晶度的影响 |
2.4.7 纸浆改性前后羧基含量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纤维素酶/天冬氨酸体系对混合办公废纸脱墨效果的研究 |
3.1 引言 |
3.2 实验原材料与实验仪器 |
3.2.1 实验原材料 |
3.2.2 实验仪器 |
3.3 实验方法 |
3.3.1 纤维素酶活测定 |
3.3.2 混合办公废纸原料的处理 |
3.3.3 纤维素酶/天冬氨酸体系脱墨与浮选 |
3.3.4 抄片及性能检测 |
3.3.5 XPS分析 |
3.4 结果与讨论 |
3.4.1 纤维素酶用量对酶促体系脱墨效果的影响 |
3.4.2 天冬氨酸用量对酶促体系脱墨效果的影响 |
3.4.3 反应温度对酶促体系脱墨效果的影响 |
3.4.4 反应时间对酶促体系脱墨效果的影响 |
3.4.5 纸浆浓度对酶促体系脱墨效果的影响 |
3.4.6 XPS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纤维素酶/天冬氨酸体系协同改性漆酶改善MOW回用性能的机理研究 |
4.1 引言 |
4.2 实验原材料与实验仪器 |
4.2.1 实验原材料 |
4.2.2 实验仪器 |
4.3 实验方法 |
4.3.1 纤维素酶活测定 |
4.3.2 改性漆酶溶液配制及活性测定 |
4.3.3 混合办公废纸浆料的处理 |
4.3.4 浆料的酶处理 |
4.3.5 抄片及性能检测 |
4.3.6 纤维质量分析 |
4.3.7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测试分析 |
4.3.8 X-射线衍射分析 |
4.3.9 扫描电子显微镜的测试分析 |
4.4 结果与讨论 |
4.4.1 不同处理方式对MOW浆脱墨效果的影响 |
4.4.2 纤维质量分析 |
4.4.3 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 |
4.4.4 X-射线衍射分析 |
4.4.5 纤维表面形貌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介体种类对纤维素酶改善混合办公废纸回用性能的影响 |
5.1 引言 |
5.2 实验原材料与实验仪器 |
5.2.1 实验原材料 |
5.2.2 实验仪器 |
5.3 实验方法 |
5.3.1 混合办公废纸原料的处理 |
5.3.2 纤维素酶/介体体系处理MOW浆 |
5.3.3 打浆 |
5.3.4 抄片及性能测定 |
5.3.5 羧基含量测定分析 |
5.4 结果与讨论 |
5.4.1 不同介体用量对MOW浆抗张强度的影响 |
5.4.2 不同介体用量对MOW浆耐破度的影响 |
5.4.3 不同介体用量对MOW浆撕裂度的影响 |
5.4.4 介体种类对MOW浆羧基含量的影响 |
5.5 本章小结 |
总结 |
1.结论 |
2.本论文的创新之处 |
3.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3)酶辅助腰果酚基表面活性剂的废纸脱墨及脱墨浆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混合办公废纸脱墨国内外研究现状 |
1.1.1 传统碱法脱墨 |
1.1.2 弱碱性脱墨与中性脱墨 |
1.1.3 空化射流脱墨 |
1.1.4 附聚法脱墨 |
1.1.5 磁性脱墨 |
1.1.6 附聚-磁性法脱墨工艺 |
1.1.7 蒸汽爆破法脱墨 |
1.1.8 溶剂法脱墨 |
1.1.9 酶法脱墨技术 |
1.2 表面活性剂在废纸脱墨领域的应用 |
1.3 腰果酚基表面活性剂研究现状 |
1.4 生物酶在混合办公废纸脱墨领域中的应用 |
1.4.1 纤维素酶 |
1.4.2 半纤维素酶 |
1.4.3 脂肪酶 |
1.4.4 漆酶 |
1.4.5 淀粉酶 |
1.4.6 角质酶 |
1.5 脱墨浆制备纳米纤维素的现状 |
1.6 论文的研究目的、意义及主要内容 |
1.6.1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6.2 拟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二章 表面活性剂传统碱法脱墨研究 |
2.1 传统碱法脱墨所用化学品 |
2.2 浮选法脱墨机理 |
2.3 复配原理 |
2.4 实验原料试剂及仪器设备 |
2.4.1 原料试剂 |
2.4.2 仪器设备 |
2.5 实验方法 |
2.5.1 腰果酚聚氧乙烯醚的合成方法 |
2.5.2 表面活性剂的生物降解实验 |
2.5.3 传统碱法脱墨方法 |
2.6 合成产物表征及理化性能的检测 |
2.6.1 产物红外谱图分析 |
2.6.2 产物核磁谱图分析 |
2.6.3 亲水亲油平衡值的测定 |
2.6.4 浊点的测定 |
2.6.5 泡沫高度的测定 |
2.7 脱墨纸页性能检测 |
2.7.1 纸页白度 |
2.7.2 纸页尘埃度 |
2.7.3 纸浆得率 |
2.7.4 纸页SEM分析 |
2.7.5 纸页抗张指数的检测 |
2.7.6 纸页撕裂指数的检测 |
2.8 结果与讨论 |
2.8.1 合成产物腰果酚聚氧乙烯醚的性能表征 |
2.8.2 单一组份表面活性剂脱墨 |
2.8.3 双组份表面活性剂复配脱墨 |
2.8.4 三组分表面活性剂复配脱墨 |
2.8.5 脱墨用表面活性剂生物降解性 |
2.8.6 脱墨后纸张SEM分析 |
2.8.7 碱法脱墨最佳工艺的探究 |
2.9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生物酶/表面活性剂体系协同中性脱墨研究 |
3.1 实验原料试剂及仪器设备 |
3.1.1 原料试剂 |
3.1.2 仪器设备 |
3.2 实验方法 |
3.2.1 角质酶酶活测定方法 |
3.2.2 中性酶法脱墨方法 |
3.2.3 废水COD含量测试方法 |
3.3 角质酶脱墨机理 |
3.4 结果与讨论 |
3.4.1 角质酶用量对脱墨效果的影响 |
3.4.2 角质酶处理时间对脱墨效果的影响 |
3.4.3 角质酶处理温度对脱墨效果的影响 |
3.4.4 表面活性剂用量对角质酶脱墨效果的影响 |
3.4.5 角质酶与脂肪酶的脱墨效果对比 |
3.4.6 角质酶和淀粉酶的协同作用对脱墨效果的影响 |
3.4.7 混合酶处理时间对脱墨效果的影响 |
3.4.8 混合酶处理温度对脱墨效果的影响 |
3.4.9 表面活性剂用量对混合酶脱墨效果的影响 |
3.4.10 碱法脱墨和中性酶法脱墨对比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脱墨浆纳米纤维素的制备与表征 |
4.1 实验原料与仪器 |
4.1.1 实验原料与试剂 |
4.1.2 实验仪器 |
4.2 实验方法 |
4.2.1 脱墨浆磨浆预处理 |
4.2.2 脱墨浆TEMPO氧化处理 |
4.2.3 高压均质处理 |
4.3 测试分析方法 |
4.3.1 氧化纤维羧基含量测定 |
4.3.2 氧化产物得率计算 |
4.3.3 平均聚合度的测定 |
4.3.4 沉降性能的测定 |
4.3.5 扫描电镜(SEM)观察 |
4.3.6 透射电镜(TEM)观察 |
4.3.7 光学显微镜观察 |
4.3.8 X-射线衍射(XRD)分析 |
4.3.9 热性能分析 |
4.4 结果与讨论 |
4.4.1 氧化纤维素羧基含量、得率及平均聚合度 |
4.4.2 纤维的沉降性能分析 |
4.4.3 纤维形态的表征 |
4.4.4 纤维结晶结构分析 |
4.4.5 纤维热性能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主要结论 |
5.2 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4)角质酶/表面活性剂体系对混合办公废纸的协同脱墨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实验方法 |
1.2.1 角质酶酶活测定方法 |
1.2.2 碎浆 |
1.2.3 浮选 |
1.2.4 纤维解离 |
1.2.5 抄片 |
1.3 分析方法 |
2 结果与讨论 |
2.1 角质酶用量对脱墨效果的影响 |
2.2 酶处理时间对脱墨效果的影响 |
2.3 酶处理温度对脱墨效果的影响 |
2.4 表面活性剂用量对脱墨效果的影响 |
2.5 角质酶与脂肪酶的脱墨效果对比 |
3 结论 |
(5)α-淀粉酶在毕赤酵母中的高效表达及其在脱墨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造纸工业现状与废纸脱墨应用进展 |
1.1.1 国内外废纸回收利用现状 |
1.1.2 传统废纸脱墨技术和新型脱墨技术的发展 |
1.2 酶法脱墨在废纸制浆中应用 |
1.2.1 酶制剂的脱墨机理 |
1.2.2 复合酶制剂的应用 |
1.3 淀粉酶 |
1.3.1 淀粉在造纸工业中的应用 |
1.3.2 α-淀粉酶的分类及其在脱墨中的应用 |
1.4 论文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5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α-淀粉酶在毕赤酵母中的高效表达 |
2.1 引言 |
2.2 材料与设备 |
2.2.1 菌株和质粒 |
2.2.2 主要试剂 |
2.2.3 培养基和试剂 |
2.2.4 设备 |
2.3 实验流程 |
2.4 实验方法 |
2.4.1 淀粉酶基因的相关生物信息学分析 |
2.4.2 淀粉酶基因在毕赤酵母GS115中的高效表达 |
2.4.3 重组α-淀粉酶的酶学性质分析 |
2.5 实验结果与讨论 |
2.5.1 BlAmy在毕赤酵母GS115中的表达 |
2.5.2 AmyK在毕赤酵母GS115中的表达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α-淀粉酶等复合酶制剂对三种废纸的脱墨效果 |
3.1 引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废纸 |
3.2.2 脱墨用酶 |
3.2.3 主要化学试剂 |
3.2.4 主要仪器设备 |
3.3 实验流程 |
3.4 实验方法 |
3.4.1 废纸预处理 |
3.4.2 水力碎浆促进酶法脱墨 |
3.4.3 洗涤法去除油墨 |
3.4.4 纸张抄作 |
3.4.5 纸片性能的检测 |
3.4.6 油墨去除率的计算 |
3.4.7 纸张结晶度的计算 |
3.5 结果与讨论 |
3.5.1 不同处理方法对混合办公废纸的脱墨效果评价 |
3.5.2 不同处理方法对书刊杂志废纸的脱墨效果评价 |
3.5.3 不同处理方法对废旧报纸的脱墨效果评价 |
3.6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结论 |
本论文创新之处 |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6)废纸脱墨技术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废纸脱墨原理 |
1.1 印刷油墨 |
1.2 新型印刷油墨的特性 |
1.3 脱墨原理 |
1.4 废纸脱墨影响因素 |
2 废纸脱墨技术 |
2.1 碱法脱墨 |
2.1.1 洗涤法 |
2.1.2 浮选法 |
2.2 脱墨技术的发展 |
2.2.1溶剂法脱墨 |
2.2.2 超声波法 |
2.2.3 蒸汽爆破法 |
2.2.4 高压电场脱墨法 |
2.2.5 化学絮聚法 |
2.2.6 酶法脱墨 |
2.2.6. 1 漆酶脱墨 |
2.2.6. 2 复合酶法脱墨 |
2.2.7 磁法脱墨 |
2.2.8 协同法脱墨 |
3 最新废纸脱墨技术 |
3.1 空化射流脱墨(Cavitation-jet Deinking,简称CV-jet) |
3.2 新型臭氧/氧气(O3/O2)浮选脱墨 |
4 总结 |
(7)超声化学法协同生物酶处理对激光打印废纸脱墨效果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前言 |
1.1.1 废纸回用现状及发展 |
1.1.2 废纸回用过程中的主要问题 |
1.1.3 废纸回用的意义 |
1.2 废纸脱墨技术的发展 |
1.2.1 传统的化学法废纸脱墨技术 |
1.2.2 生物酶法废纸脱墨技术 |
1.2.3 超声波法废纸脱墨技术 |
1.2.4 离子液体预处理废纸脱墨 |
1.3 废纸脱墨效率的评价方法 |
1.3.1 脱墨浆的白度 |
1.3.2 脱墨浆的得率 |
1.3.3 废纸脱墨后纸浆的有效残余油墨浓度 |
1.4 论文的研究内容、目的及意义 |
第二章 超声处理对办公激光打印废纸脱墨效果的影响 |
2.1 废纸的来源 |
2.2 实验方法 |
2.2.1 废纸的处理 |
2.2.2 废纸的碎解 |
2.2.3 废纸浆的浮选 |
2.2.4 废纸浆的洗涤 |
2.2.5 废纸浆的抄片 |
2.2.6 废纸浆的分析与检测 |
2.2.7 废纸浆纸张纤维性能检测 |
2.2.8 废纸浆纤维素结晶度的计算 |
2.2.9 废纸浆的红外光谱分析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NaOH对预处理效果的影响 |
2.3.2 纤维素酶对预处理效果的影响 |
2.3.3 超声对预处理效果的影响 |
2.3.4 超声化学法协同酶处理对纸张白度和残余油墨浓度的影响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离子液体预处理对激光打印废纸脱墨效果的影响 |
3.1 实验原料 |
3.1.1 废纸的处理 |
3.1.2 离子液体预处理 |
3.2 实验方法 |
3.2.1 废纸的碎解 |
3.2.2 废纸浆的浮选 |
3.2.3 废纸浆的洗涤 |
3.2.4 废纸浆的抄片 |
3.2.5 废纸浆的分析与检测 |
3.2.6 废纸浆纸张纤维性能检测 |
3.2.7 废纸浆纤维素结晶度的计算 |
3.2.8 废纸浆纤维的红外光谱分析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废纸含水量对离子液体预处理效果的影响 |
3.3.2 离子液体用量对废纸浆性能的影响 |
3.3.3 预处理温度对废纸浆性能的影响 |
3.3.4 离子液体预处理对废纸浆纤维微观结构的影响 |
3.3.5 离子液体预处理对废纸浆纤维官能团的影响 |
3.3.6 离子液体预处理对废纸浆纤维结晶度的影响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超声处理对离子液体预处理激光打印废纸脱墨效果的影响 |
4.1 实验原料 |
4.1.1 废纸的处理 |
4.1.2 离子液体预处理 |
4.2 实验方法 |
4.2.1 废纸的碎解 |
4.2.2 超声处理 |
4.2.4 废纸浆的洗涤 |
4.2.5 废纸浆的抄片 |
4.2.6 废纸浆的分析与检测 |
4.3 主要的分析与检测方法 |
4.3.1 废纸浆纸张的纤维性能检测 |
4.3.2 废纸浆纤维素结晶度的计算 |
4.3.3 废纸浆纤维的红外光谱分析 |
4.4 结果与讨论 |
4.4.1 超声处理温度对废纸浆性能的影响 |
4.4.2 超声处理时间对废纸浆性能的影响 |
4.4.3 超声处理功率对废纸浆性能的影响 |
4.4.4 超声波处理对废纸浆纤维微观结构的影响 |
4.4.5 超声波处理对废纸浆纤维官能团的影响 |
4.4.6 超声波处理对废纸浆纤维结晶度的影响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 |
5.1 本文的主要结论 |
5.2 本文的创新之处 |
5.3 存在的问题以及需要进一步探讨之处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8)激光打印办公废纸酶法脱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废纸回收的技术发展 |
1.1.1 废纸回收的必要性 |
1.1.2 废纸回收利用现状 |
1.1.3 我国废纸回收存在的主要问题 |
1.1.4 再生纤维的价值 |
1.2 浮选在废纸脱墨中的应用 |
1.2.1 浮选脱墨的机理 |
1.2.2 浮选脱墨的起源与发展 |
1.2.3 表面活性剂在脱墨中的应用 |
1.3 生物酶脱墨技术 |
1.3.1 酶工程概述 |
1.3.2 酶的简介 |
1.3.3 酶脱墨技术 |
1.4 本论文选题意义及研究内容 |
第2章 实验部分 |
2.1 实验材料 |
2.2 酶的活力测定 |
2.2.1 纤维素酶活力测定方法 |
2.2.2 脂肪酶活力测定方法 |
2.2.3 α-淀粉酶活力测定方法 |
2.3 废纸脱墨实验方法 |
2.3.1 酶脱墨工艺 |
2.3.2 脱墨效果表征 |
第3章 实验结果与讨论 |
3.1 酶活力的测定结果 |
3.1.1 纤维素酶活力的测定结果 |
3.1.2 脂肪酶活力的测定结果 |
3.1.3 α-淀粉酶活力的测定结果 |
3.2 中性纤维素酶脱墨工艺的研究 |
3.2.1 酶解的影响因素对中性纤维素酶脱墨效果的影响 |
3.2.2 浮选的影响因素对中性纤维素酶脱墨效果的影响 |
3.2.3 二次浮选后纸浆回收率的测定结果 |
3.2.4 小结 |
3.3 pH和温度对不同的酶脱墨效果的研究 |
3.3.1 pH对酸性纤维素酶脱墨效果的影响 |
3.3.2 温度对酸性纤维素酶脱墨效果的影响 |
3.3.3 pH对木聚糖酶脱墨效果的影响 |
3.3.4 温度对木聚糖酶脱墨效果的影响 |
3.3.5 温度对脂肪酶脱墨效果的影响 |
3.3.6 pH对脂肪酶脱墨效果的影响 |
3.3.7 pH对α-淀粉酶脱墨效果的影响 |
3.3.8 温度对α-淀粉酶脱墨效果的影响 |
3.3.9 小结 |
3.4 混合酶脱墨 |
3.4.1 酸性纤维素酶与木聚糖酶混和脱墨 |
3.4.2 酸性纤维素酶与脂肪酶混和脱墨 |
3.4.3 酸性纤维素酶与α-淀粉酶混合脱墨 |
3.4.4 三种酶混合复配对脱墨效果的影响 |
3.4.5 红外光谱 |
3.4.6 小结 |
第4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9)生物酶技术在废纸脱墨中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生物酶脱墨技术的机理及常用生物脱墨酶简介 |
1.1 生物酶脱墨技术的机理 |
1.2 常用生物脱墨酶 |
1.2.1 纤维素酶及其酶系 |
1.2.2 半纤维素酶 |
1.2.3 脂肪酶、淀粉酶、果胶酶 |
1.2.4 漆酶 |
2 生物酶脱墨在不同种类废纸中的应用 |
2.1 在废新闻纸中的应用 |
2.2 在办公废纸中的应用 |
2.3 在废旧书刊纸中的应用 |
2.4 在旧彩色画报纸中的应用 |
3 生物酶脱墨应用存在的问题 |
4 展望 |
(10)二次纤维配抄薄页包装纸生物酶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意义与目的 |
1.3.1 研究意义 |
1.3.2 研究目的 |
1.4 课题来源及内容 |
第二章 脂肪酶脱墨工艺及脱墨浆性能分析 |
2.1 实验原料与方法 |
2.1.1 实验原料与药品 |
2.1.2 实验方法 |
2.2 结果与讨论 |
2.2.1 脂肪酶的酶活 |
2.2.2 脂肪酶脱墨工艺 |
2.2.3 过氧化氢漂白工艺 |
2.2.4 脂肪酶脱墨浆表面性能分析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纤维素酶脱墨工艺及脱墨浆性能分析 |
3.1 实验原料与方法 |
3.1.1 实验原料与药品 |
3.1.2 实验方法 |
3.2 结果与讨论 |
3.2.1 纤维素酶的酶活 |
3.2.2 纤维素酶脱墨工艺 |
3.2.3 过氧化氢漂白工艺 |
3.2.4 纤维素酶脱墨浆表面性能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漂白硫酸盐木浆酶促打浆工艺及其机理的探索研究 |
4.1 实验原料与方法 |
4.1.1 实验原料与药品 |
4.1.2 实验方法 |
4.2 结果与讨论 |
4.2.1 打浆酶特性 |
4.2.2 浆料打浆度与纸张强度性能的对应关系 |
4.2.3 酶处理对浆料打浆性能的影响 |
4.2.4 浆料性能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漂白硫酸盐针叶木浆与脱墨浆配抄工艺的研究 |
5.1 实验原料与方法 |
5.1.1 实验原料 |
5.1.2 实验方法 |
5.2 结果与讨论 |
5.2.1 打浆对脱墨浆和漂白硫酸盐针叶木浆打浆性能的影响 |
5.2.2 纤维特性分析 |
5.2.3 不同配比对成纸性能的影响 |
5.2.4 不同浆料配比对纸张油墨颗粒粒径分布的影响 |
5.3 本章小结 |
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脂肪酶对混合办公废纸脱墨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酶在废纸回用生产中的应用研究及进展[J]. 吕文志,曹双封,李晓凤,王润平,王芳,吴启银,龙柱. 中国造纸学报, 2021(03)
- [2]纤维素酶/天冬氨酸体系提升混合办公废纸纤维回用性能的研究[D]. 王金然.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3]酶辅助腰果酚基表面活性剂的废纸脱墨及脱墨浆应用研究[D]. 王凤. 江南大学, 2018(01)
- [4]角质酶/表面活性剂体系对混合办公废纸的协同脱墨作用[J]. 王凤,龙柱,吴美燕,陈杰,张辉. 化工学报, 2017(12)
- [5]α-淀粉酶在毕赤酵母中的高效表达及其在脱墨中的应用[D]. 高士鹏. 华南理工大学, 2017(07)
- [6]废纸脱墨技术的研究进展[J]. 周亚男,张秀梅. 纸和造纸, 2016(10)
- [7]超声化学法协同生物酶处理对激光打印废纸脱墨效果的影响[D]. 刘小宁. 齐鲁工业大学, 2016(05)
- [8]激光打印办公废纸酶法脱墨的研究[D]. 王露. 东北大学, 2014(08)
- [9]生物酶技术在废纸脱墨中的研究进展[J]. 严维博,王建,王志杰. 天津造纸, 2013(04)
- [10]二次纤维配抄薄页包装纸生物酶技术的研究[D]. 张玉双. 福建农林大学, 201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