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以人为本——浅谈建行入世后发展策略(论文文献综述)
魏琪[1](2020)在《资管新规下ZS银行理财业务发展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以银行理财为代表的资产管理业务得到了迅猛发展,但也逐渐积累了极大的金融风险。为规范资产管理业务,防范金融风险,2018年4月,中国人民银行联合相关主管部门颁布《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业内简称为“资管新规”。资管新规对涵盖银行理财等的各类资产管理业务进行了统一的规范,颠覆了银行理财业务的原有模式。ZS银行理财产品规模在商业银行中一直名列前茅。在“资管新规”背景下,各银行的理财业务都面临着产品转型和市场洗牌的挑战,对ZS银行来说既是严峻的考验,也是理财业务发展与转型的重大机遇。本文首先对投资理财和服务营销相关的理论进行了概述,查阅了大量国内外文献,研究了资管新规对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的规定。并对ZS银行理财业务发展现状,以及资管新规下ZS银行理财业务所面临的外部环境、拥有的内部条件和业内竞争环境进行了梳理和分析,提出了 ZS银行理财业务在资管新规下可行的发展策略。ZS银行目前在理财业务的竞争中占据一定的优势地位,为应对资管新规带来的变化,ZS银行在理财业务上应该采用SO策略,尽快抓住外部机遇,扩大领先优势,主要发展策略包括产品开发策略、市场营销策略和客户服务策略三个方面。其中产品开发策略是基础,要将传统理财产品体系进行优化和改造,形成符合资管新规要求的新产品体系;市场营销和客户服务体系建设难以一蹴而就,是ZS银行理财业务的重要护城河,是决定银行理财业务长久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为了保证发展策略的顺利实施,ZS银行还需要建立适应理财业务发展的综合性的保障体系,主要包括从组织结构、人力资源、风控合规以及企业文化等方面的优化。
孔航[2](2019)在《国有商业银行从业人员职业道德教育研究 ——基于对北京A银行的调查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从个体德性到社会公德,社会对道德问题的关注由来已久。职业道德是随着社会分工的出现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基于职业活动实践产生的意识,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规范性。职业道德是人们在职业活动实践中所应遵循的各种行为准则的总和,既包括从业者与服务对象的关系,也包括职工间的关系和职业间的关系。职业道德必须是能够得到从业者的认同和自觉执行的规范。随着现代社会分工的发展和专业化程度的增强,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社会对从业人员的职业观念、职业态度、职业技能、职业纪律和职业作风的要求越来越高。新时代国有商业银行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是在马克思主义职业道德教育理论指导下,结合银行的本质属性和时代特征,通过完善教育内容,明确教育主体,优化教育方法,更新教育载体,提高从业者的职业道德水平。对国有商业银行从业人员进行职业道德教育既是回应新时期职业道德现实问题的需要,也是为了更好地保障国有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促进银行的规范化发展,优化银行的企业文化,树立银行的企业形象的需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马克思主义关于职业道德教育的理论首先是从如何认识人开始的。人的本质理论和发展理论为职业道德教育提供了重要理论支撑。马克思关于市场经济和道德关系的论述为分析国有商业银行职业道德教育提供了情境性的指导。涂尔干的职业伦理思想与社会整合关系理论对国有商业银行职业道德教育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国有商业银行职业道德教育必须置于银行企业形象、银行社会责任、员工个体发展这个总体框架下进行分析,职业道德是银行企业文化和核心竞争力之间的中介,是银行更好履行社会责任和员工个人更好发展的基石。国有商业银行的特殊性质,其社会责任除了一般的企业社会责任外还需要承担更多的政治任务。这反映到职业道德教育中就不仅仅需要强化一般的职业规范的教育,还必须强化相应的公共责任教育。只有这样才能适应新时期公众对国有商业银行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的期待。由于国有商业银行特殊的社会地位,其从业人员职业道德状况具有很强的社会示范效应,甚至影响行业本身的社会形象。通过调查了解国有商业银行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形式、管理执行等方面的基本状况,发现组织情境下存在职业道德教育内容表面化、教育方式单一化、教育认同低度化等问题。从国有商业银行从业人员职业道德教育的影响因素来看,宏观层面的政治、经济社会环境、信息环境和社会风气,组织层面的银行组织文化与商业伦理、银行内部组织管理和考核、合规教育内容、道德教育形式,个体层面的职业定位、责任意识和价值观,以及从业者的职业体验、职业压力、薪酬满意度等因素影响着职业道德教育的效果。基于对国有商业银行从业人员职业道德教育的客观现实、从业者的主观感知及具体影响因素的分析,在真实情境中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可能是新时代职业道德教育取得实效的关键。本文提出,在系统论的指导下,结合生态理论,对国有商业银行从业人员职业道德教育进行生态性优化。在坚持系统性、开放性、多样性原则下,坚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和集体主义原则,明确理念和教育目标,完善过程教育制度,从而提升职业道德素养。具体而言,重塑职业道德教育主体责任,培育组织核心价值观和信仰文化;优化职业道德教育的基本理念和内容,强调为民服务、以人为本、契合需求,强调职业道德教育内容的时代性;完善职业道德教育方法,开发职业道德教育载体,运用新时代的管理载体、文化载体和网络载体,实现职业道德教育的生活化,从而实现快乐工作和职业成长的目标。
高洪亮[3](2010)在《德州建设银行竞争战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金融业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银行业经历了剧烈而深刻的变化。加入WTO后,银行业竞争更是进入白热化阶段。德州建设银行经过近10年的快速发展,在当地虽然占据了较高的市场份额,但同样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如何在竞争中保持持续竞争优势已成为德州建设银行未来市场发展急需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是对德州建设银行基本竞争战略的研究。本文通过PEST分析法、波特的五力模型,对德州建设银行所面临的宏观环境、行业环境以及内部资源与能力进行了分析和评价。从外部环境分析来看,我国社会、经济、文化、技术的发展和人们金融消费水平的提高,给银行业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潜力;但市场竞争的加剧,技术、产品更新换代速度加快,也给银行业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从内部资源和能力分析来看,德州建设银行在网络资源、渠道资源、品牌资源、客户资源和产品研发能力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但在运营体制、业务流程等方面存在劣势。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发挥优势,弥补不足,通过制定准确的市场竞争战略来提高产品的竞争力是德州建设银行的当务之急。本文通过对德州建设银行在三种基本战略的适用性、可行性和必要性方面的分析,提出了德州建设银行应以成本控制下的差异化战略作为自己的竞争战略。为保障竞争战略的顺利实施,列举出了八种保障措施。作为德州市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中的一员,德州建设银行在当地具有较强的代表性和典型性。本文期望通过对德州建设银行竞争战略的研究,提出能够对同行业也具有参考和借鉴的战略和方法。
孔伟艳[4](2010)在《国有控股商业银行产权改革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从美国次贷危机演变而来的金融危机,使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商业银行国有化的现象。中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却反其道而行之,以2009年1月中国农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的成立为标志,完成了股份制改造。金融危机带来的银行国有化,是不是对过去非国有化改革的否定?股份制改革后,国有控股商业银行还存在哪些问题?这些问题的原因和对策是什么?国有控股商业银行深化产权改革的方向是什么?在推进金融体制改革的国内背景与金融全球化和金融自由化的国际背景下,研究和解决这些问题,在理论上有利于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探索现代商业银行产权制度;在实践上有利于推动我国四大银行深化产权改革,提高我国银行的微观经济绩效,进而提高金融业整体效率,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本文遵循“问题→原因→对策”的研究思路,正文内容包括以下三个部分:1.问题部分(第1、2章)我国四大国有银行改革与发展的历史进程,包括大一统阶段、专业化阶段、商业化阶段和股份化阶段。对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按照三大类七项指标进行评估的结果表明,股份制改革是卓有成效的。但同时也遗留和产生了一些问题,包括国有控股商业银行引进战略投资者带来的金融安全问题,与国外先进银行相比在公司治理、风险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等方面的差距,以及股改上市、金融创新、混业经营等导致金融监管困难增加的问题。2.原因部分(第3章)国有控股商业银行在后股改时期存在问题的根源,在于产权改革不够彻底,股权结构高度集中。四大国有控股商业银行中国有股份(包括国家股和国有法人股)所占比例在70%以上(新建行为57.02%),政策制定主体和市场主体混淆的问题得不到根本解决,真正的公司治理制度就难以建立,高成本低效益的经营现状也就难以从根本上改变。因此,深化国有控股商业银行产权改革势在必行。本文接下来从理论综述与实践经验两个方面探索了深化产权改革的方向。首先,国内外大多数学者主张商业银行产权多元化和国有股减持。其次,世界主要国家商业银行产权制度的历史变迁和基本规律也表明:产权多元化是商业银行产权制度变迁的历史趋势,也必然是中国商业银行产权制度的发展趋势。最后,金融危机引起的银行国有化,只是产权多元化这一主旋律中的插曲。3.对策部分(第4、5章)我国要在尊重客观规律和分析基本国情的基础上,建立中国特色的商业银行产权制度。首先,在股份制改革现有成果的基础上,产权多元化具有必要性、必然性与可行性,建立以产权多元化为核心的现代商业银行产权制度,是国有控股商业银行深化产权改革的必然方向。其次,建立现代商业银行产权制度的首要步骤是优化产权结构,其目标模式应当是有一定集中度又存在相对控股股东的产权结构,其实现途径就是国有股减持。在已经股改上市的三大银行中,随着国有股减持,全要素生产率(TFP)、股本净回报率(ROE)和总资产净回报率(ROA)呈现上升趋势,有力地证明了这一点。最后,建议国有控股商业银行优化产权结构实行“三步走”战略:中国农业银行加快引资上市,三大国有控股商业银行继续优化产权结构,构造股权适度集中、国家相对控股的产权结构。在坚持国有控股商业银行产权多元化改革取向的同时,还要进行与产权改革相关的制度创新。主要包括:完善公司治理制度,使之与产权改革互相促进;稳步推进混业经营,扩大银行利润来源,分散银行经营风险;积极探索政治民主化改革,切断政企不分的根源;完善金融市场体系和相关法律,保障产权交易自由。论文综合运用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规范与实证相结合的方法。在分析国有股减持的贡献时,主要使用了定量分析方法。论文的主要创新点包括研究方法与研究结论的创新。(1)论文运用Cobb-Douglas生产函数y = f ( K , L )= AKαLβ,以已经股改上市的三大银行为案例,实证分析了国有股减持对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国有股减持对股本净回报率和总资产净回报率的贡献,具有研究方法上的创新。结果表明:①无论是以净资产为投入,以税前利润为产出,还是以总资产为投入,以税前利润加利息支出为产出,无论改革前后劳动力弹性系数β的值是否改变,三大银行股份制改革后的全要素生产率都比改革前明显增加;②随着国有股权比例的下降,国有控股商业银行的股本净回报率和总资产净回报率都明显提高。(2)研究结论的创新包括:①分析了商业银行产权制度与金融危机的关系,认为产权多元化配合风险管理和有效监管,才能有效防范金融危机。②国有控股商业银行产权改革的方向是建立现代商业银行产权制度,其基本内涵为主体明确、约束严格、产权多元、交易自由,核心是产权多元化,目标模式为有一定集中度又存在相对控股股东的产权结构,具体到我国就是股权适度集中、国家相对控股的模式,实现这一目标模式的有效途径是国有股减持。
宋征[5](2009)在《建设银行陕西省分行核心竞争力分析与提升》文中研究说明进入21世纪以来,国内银行间的市场竞争日益加剧,国有银行的市场占比逐年下降。按照我国的“入世”协议,2006年12月11日,中国银行业全面对外开放,建设银行等国内商业银行不仅要面对国内银行同业之间的竞争,还要应对来自外资银行的严峻挑战,这从本质上讲就是银行竞争力的争夺。银行竞争力的中心是核心竞争力,因此,加快培育符合自身发展状况的核心竞争力是建行陕西省分行当前最紧迫的任务。本文简单介绍了核心竞争力的概念和特征,对核心竞争力相关理论进行了阐述,并结合国内外对银行核心竞争力的不同理解,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提出了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概念、特征及主要构成要素。本文主要运用银行竞争力理论,采取对比、举例等分析方法,结合建行陕西省分行的实际情况,分析了建行陕西省分行在核心竞争力上存在的问题以及造成问题的原因,并探讨了提升其核心竞争力的途径。本文认为建行陕西省分行在组织结构、创新研发、运行机制、内部控制和人力资源管理五方面存在不足。本文根据建行陕西省分行的实际情况,在以上理论和实践分析基础上对提升建行陕西省分行核心竞争力针对性地提出了一系列对策,即从治理结构、战略规划、营销能力、风险控制、组织结构、人力资源、创新管理和企业文化等八个方面给出了对策建议。
孟凡军[6](2008)在《淄博建行竞争战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金融业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中国银行业的全面对外开放,中国金融市场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激烈竞争态势。面对机遇和挑战,国有商业银行如何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中保持自己的竞争优势,如何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是必须面对的重大课题。本文从战略管理的角度出发,结合淄博建行的自身发展情况,详细分析了其面临的外部宏观环境,运用波特模型分析其竞争环境,运用关键因素评价法对淄博建行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进行了综合评价。得出了淄博建行的所具有优势和劣势,以及面临的机会和威胁,运用SWOT分析方法对淄博建行战略进行匹配,制定出淄博建行的竞争战略。与此同时,制定了相应的竞争战略保障体系,以保证竞争战略思想的顺利实现。本文通过对淄博建行竞争战略的研究,对淄博建行提升整体竞争力具有现实指导意义,为制定出淄博建行的竞争战略提供了有力的依据,同时对淄博其它银行的发展决策也具有参考意义。
赖剑玉[7](2008)在《中国建设银行广西分行区域发展战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市场的日益国际化,我国企业所面临的外部环境越来越复杂,不确定因素与日俱增,竞争日趋激烈。在这种背景下,银行为获取持续竞争优势,培育核心竞争力,纷纷导入企业战略管理体系。在中国加快现代金融企业建设,实施经营模式和经营结构战略转型新的发展阶段,银行一级分行如何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的特点和自身实际,制定符合区域特点的发展战略,实现业务的持续稳定发展,是一个需要认真研究的问题。基于此,笔者结合自己在中国建设银行广西分行工作多年的实践和经验,对中国建设银行广西分行在西部民族地区的区域发展战略进行探讨。本文基于金融发展与区域经济增长关联分析,将企业战略管理思想运用到金融行业中,从理论上厘定商业银行区域发展战略选择的逻辑性,以实现银行业发展与区域经济增长的互利共赢、协同发展。目前,广西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历史性机遇。在这一重要的战略机遇期,通过研究广西区域经济与区域金融的发展轨迹和未来趋势,剖析广西区域经济和金融发展现状,并结合广西区域经济金融实际,探讨中国建设银行广西分行区域发展战略,为中国建设银行整体区域战略的实施提供实例。从企业管理的角度上说,将会为中国建设银行广西分行高层管理者提供管理参考和贴近实际的操作方案。从区域经济发展的层面上看,研究中国建设银行广西分行区域发展战略,积极推进经营战略转型,进一步优化区域金融资源的合理配置,推进区域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对缩小西部民族地区与我国发达地区的区域经济、金融发展的差异,实现协调发展具有现实的借鉴意义。
尹应凯[8](2007)在《我国银行业市场进入的博弈行为分析》文中研究表明“市场进入”的本质就是企业受到利益诱导,以其所拥有的资本、劳动或技术等要素资源,在不同市场、地域或行业之间的转移。“银行业市场进入”是指暂时处于银行业以外的生产要素以各种方式进入银行业的过程。当前我国银行业改革的一个重要背景,就是面临具有“2+2+2”特点的市场进入。“2+2+2”的特点,即包括“新设”和“参股”两在种进入方式、“内资”与“外资”两类进入资本、“大中城市”与“非大中城市”二元进入区域。因此,我国的银行业市场进入不是单一的问题,而应是综合考虑“2+2+2”的有机整体,即“市场进入篮子”。这种市场进入,对我国的银行业改革乃至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具有重要的影响。博弈论是研究市场进入问题的重要工具,然而目前从博弈论的视角对我国银行业市场进入问题进行研究的文献尚不多见。因此本文旨在运用博弈论的研究方法、围绕“2+2+2”的特点对我国银行业的市场进入进行系统、动态的分析。论文首先提出了研究问题,分析了“2+2+2”的特点,以及我国银行业市场进入过程中的不平衡性,从而提出了问题的研究意义与方法。论文尝试着在以下方面有所创新或突破:提出我国银行业市场进入的“2+2+2”的特点,并且将这个特点作为论文展开分析的一条主线;在博弈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对我国银行业市场进入进行“适度开放”的政策建议;论文将一些经典博弈模型与我国银行业市场进入的博弈行为进行结合,同时得出了一些与我们通常认识不同的结论。论文的结构安排构成了纵轴以时间为主线,横轴根据“2+2+2”展开的“总—分—总”分析的复合结构。论文对我国银行业的市场进入博弈行为分为“进入前、进入时、进入后”三阶段进行分析,其中在进入时与进入后两个阶段又针对“新设”和“参股”两种进入方式进行分别分析,在此基础上又综合三阶段对两种进入方式的博弈选择进行了分析。相应地,论文研究的博弈行为主要包括进入前的博弈行为、进入时的博弈行为、进入后的博弈行为、以及综合进入三阶段的进入方式博弈行为。关于“进入前”的博弈行为,主要体现为我国银行业市场进入的制度变迁博弈。论文提出了推动我国银行业市场进入制度变迁的“三个动力”假说,认为中央政府、地方政府、银行业在位者、潜在进入者的多层次互动进化博弈过程推动了我国银行业市场进入制度变迁的进程。在研究“进入时”的博弈行为,作者主要研究了新设方式进入的二元区域博弈、“进入—容纳—壁垒”博弈;参股方式进入方式的参股对象选择博弈、股权定价的双价博弈与讨价还价博弈等。通过博弈分析我们认为,从新设进入来看:国内、国外资本各有比较优势,二者不能相互代替;政府应该制定透明合理的进入壁垒以实现经济福利最大化;在位银行没有阻止新设银行进入的必要或实力,关键在于利用好先动优势,提高自身的竞争力。从参股方式来看,我们看到在位银行具有对外资的天然偏好;低价出售股权换取技术的说法不成立,这除了增加我们的经济损失外,还会增加参股者成为投机者的风险;拍卖机制可能比讨价还价机制更有效;政府应该调控好国内银行引进战略投资者的节奏、而不是设置倒计时间表。关于“进入后”的博弈行为,作者认为主要包括新设方式进入后的市场分割博弈、存款保险制度博弈;参股方式进入后的市场定位博弈、技术转让博弈等。进入后的博弈行为决定了市场进入最终的效果,因此对它的研究是非常必要的。但是这部分的研究证明了新设形式的进入暂时会形成市场分割的现象,但随着转换成本的降低,今后竞争会逐渐增强;通过外资参股取得预期效果是有前提条件的,外资参股后具有先增加股权比例后获得控股权的两阶段目标。因此我们既不能用对外资的开放代替对内资的开放,也不能用开放代替改革。关于进入方式的博弈行为,作者认为这是潜在进入者、在位银行、政府各主体综合考虑纵向进入前、进入时、进入后三阶段,横向比较“2+2+2”三方面内容之后,对进入方式的选择博弈。进入方式的选择,既是各主体间的互动博弈,也是各主体自身对两种进入方式的单一博弈,而且各主体对进入方式的博弈选择是动态变化的。在综合分析以上各类博弈行为的基础上,论文针对我国银行业市场进入提出了“适度开放”的政策主张,认为“适度开放”,指的是在整个经济发展的框架内,对银行业市场进入采取以开放为基础的,开放水平渐进扩大、开放结构不断优化的适应性开放。在此基础上论文提出了这种适度开放的丰富内涵和应该坚持的“八项原则”。本文的结论指出:“适度开放”,是实现我国银行业市场进入由“粗放式的不平衡开放”向“集约式的平衡开放”转变、最终实现我国金融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路径。
杨谷芳[9](2006)在《基于成本与人本理念的信贷管理再造》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世纪80年代以来,因饱受金融创新浪潮冲击而陷入困惑与困境的国际银行业掀起了一场如火如荼的银行再造运动。这场再造运动给银行信贷管理范式的转换带来了深刻影响,受传统理论束缚的信贷管理理念必须要有所改变,而要实现理念的转变,关键是找到理念与结构之间的有机结合。在再造运动不断推进的同时,成本理论和人本理论得到了革命性发展,提出了作业成本管理、把流程视为节约成本的“最后领域”、人力资本和以人为本等重要思想,从而为银行信贷管理范式的转换找到了与其契合的新理念,即本文所指的成本理念与人本理念。此外,竞争理论、组织转型理论、企业再造理论和银行再造理论的不断丰富与发展,以及本文信贷管理流程控制论的提出,为信贷管理范式的转换打下了扎实的理论基础。这样,一种依托信息技术和外部资源,以成本与人本理念为基石,以信贷业务流程本质性变革为核心使命,目的在于防范和控制信贷风险,显着降低信贷管理成本,提升信贷管理活动价值的信贷管理新范式应运而生。信贷业务作为银行业的核心业务,围绕信贷管理进行再造研究,探索其中关键性的经营思维和风险管理技术,帮助银行业在未来激烈的金融竞争中争取主动,从理论到实践都非常必要。而从我国银行业的信贷风险管理水平与意识目前表现普遍偏低和90%以上的财务收入依赖利息收入的现状来看,本课题研究的现实意义尤为突出和重要。这是本文第1章至第3章所阐明的主要思想。本文是对银行信贷管理再造这一变革现象的理论研究,旨在探索其中的一般规律性逻辑,尝试为信贷管理再造研究建立一个较为完整的分析体系,从而廓清信贷管理再造的基本设计思想脉络,勾勒未来银行信贷管理的部分基本图景。这是本文第4章至第7章的基本研究脉络。这部分主要以成本理念和人本理念为指导思想,重新设计了信贷业务流程、组织结构模型,并围绕成本管理制度转型、定价策略调整、业务外包与战略联盟、重塑银行的信贷文化、人力资源管理再造以及客户关系管理再造进行了深入剖析,最后就综合运用财务维度的成本收益分析法和非财务维度的时间评价法对再造绩效进行评价,提出了多维综合绩效评价方法应用于信贷流程绩效分析的基本框架:一是建立再造绩效分析函数,二是理清信贷流程再造绩效分析的思路。本文的落脚点在于将相关研究成果应用于指导我国商业银行信贷管理再造实践。因此,在第8章围绕两本理念演进、再造环境分析、局部再造实践介评、再造战略定位、对再造基本原理的局部修正等五个方面对我国商业银行信贷管理再造提出了战略性构想。本文对将财务、会计领域的理念思维、理论方法运用于信贷管理再造的理论研究作了一些有益的尝试。本文的研究取得了一些创新性成果。具体表现在:其一,系统创新。本文率先为银行信贷管理再造研究建立了一个较为完整的理论分析体系,并廓清了信贷管理再造的基本设计思想脉络。其二,局部创新。首先是理念创新。本文结合成本理论和人本理论的最新发展,围绕信贷管理再造的较佳理念契合点,对成本理念和人本理念进行了新的阐释。其次是理论创新。本文创造性地提出了信贷管理流程控制论的新观点。这一观点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信贷业务流程再造是信贷管理再造的核心使命,信贷管理再造的其他内容基本围绕或配合信贷业务流程再造而展开,控制了流程再造就意味着控制了信贷管理再造的框架内容和基调。二是日常信贷业务流程控制是实现信贷管理目标的有效手段。再者是模型创新。本文提出了信贷业务流程设计、信贷内外部组织结构设计等多个理论新模型。其三,在信贷管理再造理论研究的基础上,从我国银行业经营管理理念从成本理念到人本理念的演进分析入手,结合我国银行业的实际情况,特别是我国银行业信贷管理再造面临的内外部环境和局部再造实践的积极探索,就我国商业银行信贷管理再造的战略定位以及对信贷管理再造基本原理应用于我国商业银行再造实践的局部修正提出作者的一些基本构想,是本文做出的又一努力。
张勇[10](2005)在《新时期贵州建设银行经营战略研究》文中提出该文力图站在贵州省建设银行管理层的角度,依照战略分析的思路阐述新时期贵州建设银行的经营战略。该文的行文脉络是在对系统内外发展趋势的定性判定的基础上,结合理论的演绎,进一步采用机会-威胁分析和优势-劣势分析方法对研究对象的外部环境因素进行研究,对内部的影响因素进行结构化的分析。 战略设计的重要之处在于树立科学的经营发展观和增强核心竞争力两个方面。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在内涵上属于一个软体环境的建设,对企业获得核心竞争力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对新时期贵州建设银行的科学发展观是在环境分析的基础上,结合该行和竞争对手的经营实践的经验和教训上得出的,主要体现在坚持效益至上原则、稳健经营原则、规模协调原则和以人为本原则等四个方面。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使命是使得企业获得独特的竞争优势,为了论述这个问题,本文尝试创新地提出银行核心竞争力主要包括竞争吸引力、竞争激励力、竞争均衡力和竞争整合力四种竞争力量。并对其运行机制和原理做出了详细的阐述,以使得战略具有现实上的可操作性。 总揽全文,本文表现在战略设计上侧重于系统内外的条件研究及核心能力形成方面,在战略执行上则侧重于从营销的角度来探讨目标的实现问题,论文的重点是竞争战略部分。
二、以人为本——浅谈建行入世后发展策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以人为本——浅谈建行入世后发展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1)资管新规下ZS银行理财业务发展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资管新规要点概述 |
1.3 研究意义 |
1.3.1 理论意义 |
1.3.2 实践意义 |
1.4 研究内容、思路与方法 |
1.4.1 研究内容与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5 主要创新点 |
第2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2.1 相关理论基础 |
2.1.1 投资组合理论 |
2.1.2 金融创新理论 |
2.1.3 市场细分理论 |
2.1.4 市场营销理论 |
2.2 商业银行理财业务发展研究综述 |
2.3 简要评价 |
第3章 ZS银行理财业务外部环境分析 |
3.1 宏观环境分析 |
3.1.1 政治环境 |
3.1.2 经济环境 |
3.1.3 社会文化环境 |
3.1.4 技术环境 |
3.2 行业竞争结构分析 |
3.2.1 供应商的议价能力 |
3.2.2 购买者的议价能力 |
3.2.3 潜在进入者的威胁 |
3.2.4 替代品的威胁 |
3.2.5 同业竞争者的竞争程度 |
3.3 外部因素评价矩阵分析 |
3.3.1 面临的机会 |
3.3.2 面临的威胁 |
3.3.3 EFE矩阵构建与分析 |
第4章 ZS银行理财业务内部条件分析 |
4.1 ZS银行概况和理财业务现状 |
4.1.1 ZS银行公司概况 |
4.1.2 ZS银行理财业务现状 |
4.2 内部资源分析 |
4.2.1 有形资源分析 |
4.2.2 无形资源分析 |
4.3 企业能力分析 |
4.3.1 市场营销能力分析 |
4.3.2 财务管理能力分析 |
4.3.3 研究开发能力分析 |
4.3.4 客户服务能力分析 |
4.4 内部因素评价矩阵分析 |
4.4.1 内部优势分析 |
4.4.2 内部劣势分析 |
4.4.3 IFE矩阵构建与分析 |
第5章 ZS银行理财业务发展策略的选择与实施 |
5.1 SWOT分析与发展策略选择 |
5.1.1 优势 |
5.1.2 劣势 |
5.1.3 机遇 |
5.1.4 风险 |
5.1.5 SWOT矩阵与分析 |
5.2 产品开发策略 |
5.2.1 传统理财产品体系和运作模式 |
5.2.2 理财产品体系设计中的创新点 |
5.2.3 未来理财产品体系设计 |
5.3 市场开发策略 |
5.3.1 理财业务营销工具的开发 |
5.3.2 全员营销体系构建 |
5.3.3 网点新客户拓展策略 |
5.4 客户服务策略 |
5.4.1 理财业务服务理念深化 |
5.4.2 理财客户经理能力提升 |
5.4.3 网点客户服务机制优化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ZS银行理财业务发展的保障体系 |
6.1 组织结构优化 |
6.2 人力资源管理优化 |
6.3 风险管理优化 |
6.3.1 网点合规管理新模式 |
6.3.2 客户转化风险管理 |
6.4 企业文化建设优化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2)国有商业银行从业人员职业道德教育研究 ——基于对北京A银行的调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道德教育的相关概念及思想理论研究 |
1.2.2 职业道德教育的研究 |
1.2.3 国有商业银行职业道德教育的研究 |
1.3 研究方法 |
1.3.1 调查研究法 |
1.3.2 文献研究法 |
1.3.3 案例研究法 |
1.4 研究内容与框架 |
2 国有商业银行从业人员职业道德教育理论界说 |
2.1 马克思主义职业道德的内涵与特征 |
2.1.1 道德的内涵及特征 |
2.1.2 职业道德的内涵及特征 |
2.2 马克思主义职业道德教育的相关理论 |
2.2.1 马克思主义职业道德教育思想 |
2.2.2 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 |
2.2.3 马克思主义市场经济与道德建设的关系理论 |
2.2.4 为人民服务宗旨和集体主义原则思想 |
2.3 职业道德教育其他相关思想渊源 |
2.3.1 中华传统道德修养思想 |
2.3.2 涂尔干职业伦理思想 |
2.4 新时代国有商业银行公共责任与职业道德教育的特征 |
2.4.1 新时代国有商业银行的挑战与职业道德教育 |
2.4.2 国有商业银行职业道德教育的地位与本质特征 |
3 国有商业银行从业人员职业道德教育分析框架 |
3.1 银行企业形象塑造中的职业道德教育 |
3.1.1 职业道德与银行企业形象的关系 |
3.1.2 职业道德是银行企业文化与核心竞争力的逻辑中介 |
3.2 银行社会责任履行中的职业道德教育 |
3.2.1 国有商业银行履行社会责任的内在规定性 |
3.2.2 职业道德教育是落实银行道德责任和社会责任的关键 |
3.3 银行员工专业发展中的职业道德教育 |
3.3.1 职业道德是银行从业者专业发展的重要动力支持 |
3.3.2 银行职业道德教育与员工主体性 |
3.4 企业形象、社会责任、个体发展与职业道德教育“三位一体” |
4 国有商业银行从业人员职业道德现状调查 |
4.1 调查设计与测量维度 |
4.1.1 调查过程与方法 |
4.1.2 测量维度和指标 |
4.2 从业人员的职业体验与困惑 |
4.2.1 薪酬公平与困惑 |
4.2.2 职业压力与困惑 |
4.3 个体特质对从业人员职业体验的双重影响 |
4.3.1 个体特质的积极影响 |
4.3.2 个体特质的消极影响 |
4.4 银行从业人员职业道德认知 |
4.4.1 银行从业人员职业道德自我感知 |
4.4.2 银行从业人员对职业道德内容的认知 |
4.5 银行从业人员对职业道德教育的评价 |
4.5.1 职业道德教育的形式与内容评价 |
4.5.2 职业道德教育管理与执行评价 |
5 国有商业银行从业人员职业道德教育的影响因素 |
5.1 环境因素 |
5.1.1 市场经济业绩论导向 |
5.1.2 社会观念的多元化 |
5.1.3 媒体舆论对不良风气的放大效应 |
5.2 组织因素 |
5.2.1 金融企业组织文化现实化 |
5.2.2 银行内部组织管理育人功能弱化 |
5.2.3 银行内部合规教育表面化 |
5.2.4 银行职业道德教育方式单一化 |
5.3 个体因素 |
5.3.1 个人职业定位模糊 |
5.3.2 个体价值观迷茫 |
5.3.3 个体责任意识的缺乏 |
6 国有商业银行从业人员职业道德教育路径 |
6.1 国有商业银行从业人员职业道德教育生态性优化 |
6.1.1 商业银行职业道德教育体系生态性发展目标与原则 |
6.1.2 商业银行职业道德教育体系的生态性优化思路 |
6.2 国有商业银行从业人员职业道德教育的组织载体开发 |
6.2.1 银行日常管理载体开发利用 |
6.2.2 银行文化活动载体开发利用 |
6.2.3 银行合规教育载体的开发利用 |
6.2.4 银行新媒体传播载体的开发利用 |
6.3 国有商业银行从业人员职业道德教育的主体优化 |
6.3.1 基于主体体验重塑主体责任 |
6.3.2 优化以核心价值观为内核的组织文化 |
6.3.3 筑牢群团组织“凝心聚力集智”功能 |
6.4 国有商业银行从业人员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优化 |
6.4.1 职业道德教育基本理念的更新 |
6.4.2 职业道德教育内容的优化组合 |
6.4.3 职业道德教育内容实施的策略优化 |
6.5 国有商业银行从业人员职业道德教育的方法完善 |
6.5.1 职业道德教育生活化 |
6.5.2 以典型示范实现标杆管理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读博期间所发表的学术成果 |
附录 B 国有商业银行从业人员职业现状及职业道德教育调查统计数据 |
(3)德州建设银行竞争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论文研究的背景 |
1.1.2 论文研究的意义 |
1.2 论文研究的方法及创新点 |
1.2.1 论文研究的方法 |
1.2.2 论文创新点 |
1.3 论文研究的思路与框架 |
1.3.1 论文研究的思路 |
1.3.2 论文框架结构图 |
第二章 竞争战略的理论综述与应用 |
2.1 基本竞争战略的相关理论 |
2.1.1 成本领先战略 |
2.1.2 差异化战略 |
2.1.3 聚焦战略 |
2.1.4 蓝海战略 |
2.1.5 商业生态系统理论 |
2.2 竞争战略在同业中的应用 |
2.2.1 竞争战略在同业中的应用 |
2.2.2 竞争战略在系统内的应用 |
第三章 德州建行市场竞争战略现状分析 |
3.1 德州建行市场竞争战略概况 |
3.2 德州建行的内部推荐分析 |
3.2.1 人力资源 |
3.2.2 网络资源 |
3.2.3 产品资源 |
3.2.4 渠道资源 |
3.2.5 客户资源 |
3.2.6 品牌资源 |
3.2.7 产品研发能力 |
3.3 德州建行的优势与劣势 |
3.3.1 优势 |
3.3.2 劣势 |
3.4 德州建行现行市场竞争战略存在的不足 |
第四章 外部环境分析 |
4.1 宏观环境分析 |
4.1.1 政策法律环境分析 |
4.1.2 经济环境分析 |
4.1.3 科技教育卫生环境分析 |
4.1.4 技术环境分析 |
4.1.5 他环境分析 |
4.2 德州银行业分析 |
4.2.1 同业分析 |
4.2.2 五力模型分析 |
4.3 州建行面临的机会及威胁 |
4.3.1 德州建行面临的机会 |
4.3.2 德州建行面临的威胁 |
第五章 竞争战略的选择 |
5.1 成本领先战略分析 |
5.2 差异化战略分析 |
5.3 聚焦战略分析 |
5.4 基本竞争战略综合分析 |
5.5 成本控制下的差异化实施方案 |
5.5.1 成本控制 |
5.5.2 服务差异化 |
5.5.3 形象差异化 |
5.5.4 产品差异化 |
5.5.5 细分客户与市场 |
第六章 德州建行竞争战略的实施 |
6.1 加强组织领导,是战略顺利实施的关键 |
6.2 加强人力资源管理,提高战斗力 |
6.3 优化内部流程,提高业务处理能力 |
6.4 以战略实施为导向,实施组织结构调整,形成合力 |
6.5 打造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凝聚人力 |
6.6 加大科研投入力度,为产品创新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形成产品卖点 |
6.7 强化风险控制,确保安全,提升社会形象 |
6.8 实行差异化营销策略,提高竞争力 |
第七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件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4)国有控股商业银行产权改革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2.1 研究对象 |
1.2.2 研究方法 |
1.3 主要内容与创新点 |
1.3.1 本文的主要内容 |
1.3.2 主要创新点 |
第2章 我国四大国有银行的改革、发展与存在的问题 |
2.1 我国四大国有银行的改革与发展 |
2.1.1 大一统阶段(1949~1978 年) |
2.1.2 专业化阶段(1978~1993 年) |
2.1.3 商业化阶段(1993~2003 年) |
2.1.4 股份化阶段(2003~2009 年) |
2.2 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的成效评估 |
2.2.1 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成本 |
2.2.2 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成效 |
2.2.3 国有控股商业银行的产权结构 |
2.2.4 国有控股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 |
2.3 股份制改革遗留和产生的主要问题 |
2.3.1 战略投资者是双刃剑 |
2.3.2 公司治理有待改善 |
2.3.3 风险管理亟需重视 |
2.3.4 金融监管难度增加 |
2.3.5 人力资源管理尚待加强 |
第3章 深化国有控股商业银行产权改革 |
3.1 深化国有控股商业银行产权改革势在必行 |
3.1.1 问题的根源是产权改革不彻底 |
3.1.2 实现利率市场化的迫切要求 |
3.1.3 增强货币政策有效性的需要 |
3.1.4 改善经济增长的动力机制的根本要求 |
3.1.5 挑战外资银行的竞争的迫切需要 |
3.2 国内外关于国有商业银行产权改革的研究综述 |
3.2.1 产权结构是否影响银行效率? |
3.2.2 国有控股商业银行的产权结构 |
3.2.3 国家要不要掌握控股权? |
3.2.4 是绝对控股还是相对控股? |
3.2.5 怎样减持银行国有股? |
3.2.6 调整产权结构的步骤 |
3.3 商业银行产权制度的历史变迁与发展趋势 |
3.3.1 世界主要国家商业银行产权制度的历史变迁 |
3.3.2 世界各国商业银行产权制度变迁的基本规律 |
3.3.3 商业银行产权制度与金融危机的关系 |
3.3.4 产权多元化是商业银行产权制度的发展趋势 |
第4章 国有控股商业银行的改革方向——产权多元化 |
4.1 国有控股商业银行产权多元化是必然趋势 |
4.1.1 国有控股商业银行产权多元化的必要性 |
4.1.2 国有控股商业银行产权多元化的必然性 |
4.1.3 国有控股商业银行产权多元化的可行性 |
4.2 国有控股商业银行产权多元化的理论探索 |
4.2.1 产权多元化的基本内涵 |
4.2.2 产权多元化的目标模式 |
4.2.3 产权多元化的实证研究 |
4.3 国有控股商业银行产权多元化的战略步骤 |
4.3.1 中国农业银行加快引资上市 |
4.3.2 国有控股商业银行继续优化产权结构 |
4.3.3 构造股权适度集中、国家相对控股的产权结构 |
第5章 与国有控股商业银行产权改革相关的制度创新 |
5.1 坚持宏观管理制度创新 |
5.1.1 转变政府职能 |
5.1.2 完善市场体系 |
5.1.3 加快利率和汇率体制改革 |
5.1.4 建立存款保险制度 |
5.1.5 完善金融监管制度 |
5.2 坚持微观治理制度创新 |
5.2.1 规范公司治理制度 |
5.2.2 加强人力资源管理 |
5.2.3 逐步调整组织结构 |
5.2.4 转变经营管理理念 |
5.2.5 稳步推进混业经营 |
5.3 深化民主法制制度改革 |
5.3.1 政治民主化 |
5.3.2 国家法治化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5)建设银行陕西省分行核心竞争力分析与提升(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研究对象和方法 |
1.3 研究思路和框架 |
1.4 本文的主要贡献 |
2 核心竞争力相关理论综述 |
2.1 核心竞争力的概念 |
2.2 核心竞争力的特征 |
2.3 对核心竞争力理论的扩展和不同见解 |
3 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辨识 |
3.1 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概念及其演变 |
3.2 相关研究成果综述 |
3.3 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特征 |
3.4 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主要构成要素 |
4 建行陕西省分行核心竞争力分析 |
4.1 中国建设银行在国内的竞争力状况描述与分析 |
4.2 建行陕西省分行核心竞争力现状分析 |
5 提升建行陕西省分行核心竞争力的策略 |
5.1 健全和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
5.2 增强战略规划能力 |
5.3 强化营销管理和品牌塑造 |
5.4 提升风险防范和控制能力 |
5.5 实施银行流程变革 |
5.6 深化人力资源管理改革 |
5.7 加快金融创新机制建设 |
5.8 打造优秀的企业文化 |
6 结论 |
6.1 主要结论 |
6.2 需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淄博建行竞争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致谢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 |
1.2 研究的意义 |
1.3 论文的思路和结构 |
1.4 论文的创新点 |
第2章 相关理论与应用综述 |
2.1 一般竞争战略理论 |
2.2 蓝海战略 |
2.3 商业生态系统理论 |
2.4 知识优势竞争战略 |
2.5 竞争战略在同行业应用状况 |
第3章 淄博建行外部环境分析与内部条件分析 |
3.1 淄博建行基本情况 |
3.2 淄博建行外部环境分析 |
3.2.1 经济环境分析 |
3.2.2 社会文化环境分析 |
3.2.3 政策法律环境分析 |
3.2.4 技术环境分析 |
3.3 淄博建行行业环境分析 |
3.3.1 银行同业的竞争 |
3.3.2 银行替代品的威胁 |
3.3.3 购买方的议价能力 |
3.3.4 供应方的议价能力 |
3.4 淄博建行内部条件分析 |
3.4.1 声誉资源 |
3.4.2 人力资源 |
3.4.3 创新资源 |
3.4.4 财务经营资源及能力 |
3.5 淄博建行 SWOT分析 |
3.5.1 淄博建行的优势 |
3.5.2 淄博建行的劣势 |
3.5.3 淄博建行面临的机会 |
3.5.4 淄博建行面临的威胁 |
第4章 淄博建行竞争战略选择 |
4.1 低成本战略 |
4.2 集中化战略 |
4.3 差异化战略 |
4.3.1 差异化战略是银行业发展的方向 |
4.3.2 差异化战略的优势 |
4.3.3 差异化战略是淄博建行的正确选择 |
第5章 差异化战略的实施 |
5.1 市场定位与客户细分 |
5.1.1 市场定位 |
5.1.2 客户细分 |
5.2 金融产品创新 |
5.3 以客户为中心,实施服务流程再造 |
第6章 淄博建行差异化竞争战略的保障体系 |
6.1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实施组织结构创新 |
6.2 加强企业文化建设,铸造卓越企业品质 |
6.3 实施网点战略转型,加快零售银行建设 |
6.4 创建建行知名品牌,提升建行整体形象 |
6.5 加强信息化建设,提升建行生产效率 |
6.6 加强内部管理,降低操作风险 |
第7章 结束语 |
一、本文的基本结论 |
二、有待于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7)中国建设银行广西分行区域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选题背景 |
1.1.1 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 |
1.1.2 银行发展战略的理论与实践 |
1.1.3 中国建设银行广西分行区域发展战略探讨 |
1.2 选题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论文的总体思路和研究方法 |
1.3.1 论文的总体思路 |
1.3.2 论文的研究方法 |
1.4 有关战略研究的几个概念 |
1.4.1 企业战略的定义 |
1.4.2 发展战略与竞争战略 |
1.4.3 区域发展战略与银行区域发展战略 |
第二章 中国建设银行广西分行区域发展环境分析 |
2.1 建行广西分行区域发展的外部环境分析 |
2.1.1 宏观环境分析 |
2.1.2 行业环境分析 |
2.2 建行广西分行区域发展的内部环境分析 |
2.2.1 建行广西分行简介 |
2.2.2 建行广西分行对广西经济建设的金融支持 |
2.2.3 风险管理能力分析 |
2.2.4 核心能力分析 |
2.3 建行广西分行区域发展的SWOT分析 |
2.3.1 优势分析 |
2.3.2 劣势分析 |
2.3.3 机会分析 |
2.3.4 威胁分析 |
第三章 中国建设银行广西分行区域发展战略构建 |
3.1 战略构建的基本思路和目标 |
3.1.1 战略构建的基本思路 |
3.1.2 战略构建的目标 |
3.2 战略构建的区域发展定位 |
3.3 战略构建须关注的几个问题 |
3.3.1 可持续发展问题 |
3.3.2 区域分支行的业务定位 |
3.3.3 机构考核激励机制问题 |
3.3.4 营销力量配备问题 |
3.4 区域发展战略的选择 |
3.4.1 战略选择的依据 |
3.4.2 战略的选择 |
第四章 中国建设银行广西分行区域发展战略的实施与保障 |
4.1 区域发展战略的实施 |
4.1.1 调整区域发展布局 |
4.1.2 优化区域发展结构 |
4.1.3 转变区域发展方式 |
4.1.4 创新区域发展机制 |
4.2 区域发展战略的保障 |
4.2.1 树立正确的发展理念,制定科学有效的区域发展规划 |
4.2.2 树立“价值最大化”的经营理念,转变经营模式 |
4.2.3 引入全面风险理念,提高风险防范、风险管理和内控水平 |
4.2.4 加快推进国际化发展和全球一体化经营的新途径 |
4.2.5 以人为本,统筹协调人力资源开发与企业文化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目录 |
(8)我国银行业市场进入的博弈行为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
第二节 研究目标、方法与创新之处 |
第三节 文献述评 |
第四节 论文结构安排 |
第二章 我国银行业市场进入制度变迁的博弈分析 |
第一节 本章的定义界定 |
第二节 我国银行业制度变迁三种动力的假说 |
第三节 我国银行业市场进入制度变迁的行为主体及效用函数分析 |
第四节 我国银行业市场进入制度变迁的博弈模型 |
第五节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以新设方式进入时的博弈行为分析 |
第一节 “新设”方式的进入壁垒分析 |
第二节 市场进入的二元区域博弈行为分析 |
第三节 “进入—容纳—壁垒”的策略博弈 |
第四节 在位者与潜在进入者两大群体的进化博弈分析 |
第五节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以参股方式进入时的博弈行为分析 |
第一节 在位者选择战略投资者的博弈分析 |
第二节 参股比例的博弈分析 |
第三节 银行股权转让的双价博弈分析 |
第四节 股权转让的讨价还价博弈分析 |
第五节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以新设方式进入后的博弈行为分析 |
第一节 中资银行业务结构的现状与国际比较 |
第二节 进入后的“市场分割”博弈分析 |
第三节 “新设”进入后的存款保险制度博弈分析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以参股方式进入后的博弈行为分析 |
第一节 外资参股进入后的市场定位博弈 |
第二节 参股进入后的控制权博弈 |
第三节 参股后的技术转让博弈分析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对两种不同进入方式的博弈行为分析 |
第一节 进入方式博弈模型的建立 |
第二节 潜在进入者对进入方式的博弈选择 |
第三节 在位银行对进入方式的博弈 |
第四节 政府对不同进入方式的博弈 |
第五节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全文总结 |
第一节 结论 |
第二节 政策建议 |
第三节 论文不足之处与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
参考文献 |
后记 |
(9)基于成本与人本理念的信贷管理再造(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插图索引 |
附表索引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风起云涌的信息技术革命浪潮 |
1.1.2 如火如荼的银行再造运动 |
1.2 研究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成本理论研究 |
1.3.2 人本理论研究 |
1.3.3 银行再造理论研究 |
1.3.4 信贷管理再造理论研究 |
1.4 课题来源及研究框架 |
第2章 成本与人本理念的演进、解读和相互关系 |
2.1 从成本理念到人本理念:银行经营管理理念发展趋势分析 |
2.1.1 市场经济不发达阶段的银行理念:物质资本主导下的成本理念 |
2.1.2 市场经济成熟阶段的银行理念:相关者共同治理下的人本理念 |
2.2 “再造型”成本理念与人本理念的解读 |
2.2.1 成本理念解读 |
2.2.2 人本理念解读 |
2.3 “再造型”成本理念与人本理念相互关系研究 |
2.3.1 “再造型”成本理念与人本理念的有机联系 |
2.3.2 “再造型”成本理念与人本理念的对立性分析 |
第3章 信贷管理再造的相关理论分析 |
3.1 信贷管理再造释义 |
3.1.1 信贷管理再造的界定 |
3.1.2 信贷管理再造的内涵 |
3.1.3 信贷管理再造的外延 |
3.2 信贷管理再造的理论准备 |
3.2.1 竞争理论 |
3.2.2 组织转型理论 |
3.2.3 企业再造理论 |
3.2.4 银行再造理论 |
3.3 理论突破:信贷流程控制论 |
3.3.1 信贷流程控制的基本理论认识 |
3.3.2 信贷流程控制的整体框架构建 |
3.4 信贷管理再造的三大策略原则 |
第4章 成本理念主导下的再造核心领域 |
4.1 两本理念对信贷流程再造的具体导引 |
4.1.1 成本理念主导 |
4.1.2 兼顾人本理念 |
4.2 信贷流程再造的动因与目标 |
4.2.1 信贷流程再造的动因 |
4.2.2 信贷流程再造的目标 |
4.3 信贷流程再造的操作策略 |
4.3.1 多维度认识和构造信贷流程 |
4.3.2 注重流程整体性与特殊性、长远性与短期性的有机结合 |
4.3.3 创造性应用信息技术实现规范化、集成化管理 |
4.4 信贷流程再造的实施 |
4.4.1 信贷流程再造的实施步骤与方法 |
4.4.2 信贷业务流程再设计模型 |
4.5 信贷流程再造案例分析 |
第5章 成本理念主导下的再造同步工程 |
5.1 两本理念对同步工程再造的具体导引 |
5.2 信贷组织结构再造 |
5.2.1 传统银行科层式组织结构的缺陷 |
5.2.2 银行组织结构再造的基本标准 |
5.2.3 信贷组织结构再设计模型 |
5.3 成本管理制度转型 |
5.3.1 制度转型的基本思路和内容 |
5.3.2 作业成本管理制度对管理绩效的提升 |
5.4 定价策略调整 |
5.4.1 传统定价的误区与缺陷 |
5.4.2 科学计算客户成本是调整的基础和前提 |
5.4.3 利用差异定价调整定价体系 |
5.4.4 对银行传统定价策略的修正 |
5.5 业务外包和战略联盟 |
5.5.1 竞争战略优势论 |
5.5.2 价值链优化 |
5.5.3 信贷领域的主要表现形式 |
第6章 人本理念主导下的再造扩展工程 |
6.1 两本理念对扩展工程再造的具体导引 |
6.2 重塑银行的信贷文化 |
6.2.1 信贷文化的内涵及构建思路 |
6.2.2 加强信贷队伍素质建设 |
6.2.3 强化风险管理意识,提高管理技术和水平 |
6.2.4 推进信贷制度建设 |
6.2.5 加强职业道德建设和诚信建设 |
6.3 人力资源管理再造 |
6.3.1 人力资源管理流程再设计 |
6.3.2 人力资源管理再造与企业价值观创新 |
6.3.3 人力资源管理再造与业务外包 |
6.4 客户关系管理再造 |
6.4.1 建立数据仓库和重新规划客户信息资源 |
6.4.2 整合客户关系维系平台与数据仓库 |
6.4.3 基于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的营销变革 |
第7章 成本与人本理念导向下的再造绩效评价 |
7.1 两本理念对再造绩效评价的具体导引 |
7.2 财务维度的绩效评价:成本效益分析法 |
7.2.1 信贷管理再造的成本分析 |
7.2.2 信贷管理再造的收益分析 |
7.2.3 成本效益分析法的缺陷 |
7.3 非财务维度的绩效评价:时间评价法 |
7.3.1 银行再造目标中的时间因素 |
7.3.2 绩效评价的时间标准 |
7.4 多维综合绩效评价的应用:信贷流程再造绩效分析 |
7.4.1 再造绩效分析函数 |
7.4.2 信贷流程再造绩效分析 |
7.4.3 信贷流程再造绩效案例分析 |
第8章 成本与人本理念导向下的我国商业银行信贷管理再造构想 |
8.1 从成本理念到人本理念:我国银行业经营管理理念的演进 |
8.2 我国商业银行信贷管理再造的环境分析 |
8.2.1 外部环境分析 |
8.2.2 内部环境分析 |
8.3 对我国商业银行信贷管理局部再造实践的介评 |
8.4 两本理念导向下的我国商业银行信贷管理再造战略定位 |
8.4.1 战略目标定位 |
8.4.2 战略模式定位 |
8.5 对再造基本原理应用于我国商业银行实践的局部修正 |
8.5.1 对信贷流程与组织结构再造的局部修正 |
8.5.2 对收入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 |
8.5.3 定价策略再调整 |
8.5.4 市场定位战略调整 |
8.5.5 对业务外包与战略联盟原理的具体应用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致谢 |
(10)新时期贵州建设银行经营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前言部分 |
1.2 论文的理论支撑 |
1.2.1 厂商理论 |
1.2.2 产业组织理论 |
1.2.3 市场营销理论 |
1.2.4 波特竞争理论 |
2 贵州建设银行简介及制定战略的重要意义 |
2.1 贵州建设银行简介 |
2.2 新时期讨论经营战略对贵州建设银行的重要意义 |
3 系统的外部环境分析 |
3.1 国际环境分析及我国可能的采取的政策走向探析 |
3.1.1 国际环境分析 |
3.1.2 中国银行业金融政策可能走向探析 |
3.2 中国建设银行在国内的竞争状况描述与分析 |
3.2.1 四家主要国有商业银行在中国金融行业表现 |
3.2.2 中国建设银行在国有商业银行系统中的竞争地位分析 |
3.2.3 中国建设银行对比国内外同业先进的弱势所在及原因分析 |
3.2.4 中国建设银行改制后前景展望 |
3.3 总体环境下的省内金融行业环境 |
4 贵州建设银行系统内部条件分析及经营领域选择 |
4.1 贵州建设银行的市场营销分析 |
4.2 贵州建设银行SWOT分析 |
4.3 新时期贵州建设银行之战略经营领域选择 |
5 新时期贵州建设银行之战略经营思想 |
5.1 新时期贵州建设银行的科学发展观 |
5.1.1 效益至上原则 |
5.1.2 稳健经营原则 |
5.1.3 规模协调原则 |
5.1.4 以人为本原则 |
5.2 新时期贵州建设银行核心竞争力的发展战略 |
5.2.1 核心竞争力概述及贵州建设银行的核心竞争力识别 |
5.2.2 贵州建设银行核心竞争力作用机制与模式 |
5.2.3 四种竞争力量的达到途径 |
6 贵州建设银行战略目标及部门战术规划 |
6.1 新时期贵州建设银行战略目标 |
6.2 新时期贵州建设银行部门战术规划 |
6.2.1 规划思路 |
6.2.2 可能的重点投入领域阐述 |
7 新时期贵州省建设银行经营战略实施 |
7.1 贵州省建设银行战略执行 |
7.1.1 新时期贵州建行核心能力战略规划执行要点 |
7.1.2 新时期贵州建设银行人才战略实施指引 |
8 贵州建设银行经营战略控制与评价方法与思路 |
8.1 针对战略实施结果的控制——考评核心竞争力变化程度的思路 |
8.2 针对贵州建设银行战略过程的控制——科学发展观评价 |
8.2.1 正确看待发展与管理的关系 |
8.2.2 正确看待速度与质量的关系 |
8.2.3 正确看待短期利益与长期利益的关系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以人为本——浅谈建行入世后发展策略(论文参考文献)
- [1]资管新规下ZS银行理财业务发展策略研究[D]. 魏琪. 山东大学, 2020(05)
- [2]国有商业银行从业人员职业道德教育研究 ——基于对北京A银行的调查分析[D]. 孔航. 南京理工大学, 2019(01)
- [3]德州建设银行竞争战略研究[D]. 高洪亮. 山东大学, 2010(02)
- [4]国有控股商业银行产权改革问题研究[D]. 孔伟艳. 中共中央党校, 2010(10)
- [5]建设银行陕西省分行核心竞争力分析与提升[D]. 宋征. 西北大学, 2009(08)
- [6]淄博建行竞争战略研究[D]. 孟凡军. 合肥工业大学, 2008(05)
- [7]中国建设银行广西分行区域发展战略研究[D]. 赖剑玉. 广西大学, 2008(01)
- [8]我国银行业市场进入的博弈行为分析[D]. 尹应凯. 复旦大学, 2007(06)
- [9]基于成本与人本理念的信贷管理再造[D]. 杨谷芳. 湖南大学, 2006(05)
- [10]新时期贵州建设银行经营战略研究[D]. 张勇. 贵州大学, 20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