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隔离开关未锁定酿成事故(论文文献综述)
刘彧挥,刘森涛,张春,刘航航[1](2019)在《基于蓝牙通信的配电自动化开关角色授权装置》文中研究说明配电网故障处理时,由于配电自动化开关闭锁装置不完善,存在安全运行隐患。研究一种配电自动化开关角色便易授权装置,介绍该装置的系统组成及硬件设计,并通过应用实例验证了该装置的动作成功率满足标准要求。该装置操作简单,性能稳定,实现了分界开关的闭锁和解锁操作,提高了配网运行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具有很高的推广和应用价值。
李松[2](2014)在《行为安全管理在管道企业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管道天然气有连续供应性,一旦主管道破坏,容易造成天然气持续和大量泄漏,引起大火或爆炸。统计表明,由不安全行为导致的事故占70%90%以上。因此,控制不安全行为是减少天然气管道事故的关键。本文从生产实际出发,主要针对天然气管道企业人员行为安全管理,包括不安全行为的原因、危害、防范措施等,以BG管道公司人员行为安全管理为例,通过组织公司全员开展现场行为观察,识别员工日常工作中的不安全行为,分级开展不安全行为的原因和趋势分析,通过加强培训、完善管理制度、开展专项活动等方式进行整治,并在全公司范围内开展经验分析活动,形成“发现—分析—分享—治理—关闭”的五步法。分析了BG管道公司行为安全管理取得的成绩、不足和制约因素,并提出了防范措施,对同类企业的行为安全管理工作的开展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林杰[3](2006)在《安全行为科学理论在电力生产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指出本文首先介绍了安全行为科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分析了电力安全生产管理中引入和应用安全行为科学理论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简单介绍了国家“十一五”规划中对于安全生产的要求。然后对1998年至2004年期间,贵州电力系统的40起典型人员责任事故进行统计分析,找出了17种主要的不安全行为表现和14种主要的事故原因。通过安全行为模型与不安全行为表现的比较分析和研究,提出了需严格监控的三个环节。并基于安全行为科学理论对不安全行为及事故原因进行了分析,从人的行为模式、影响人行为的因素分析、事故发生原因分析、人失误分析、人的不安全行为分析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和研究,找出了电业生产事故暴露出的深层次原因。在基于不安全行为及事故原因分析的基础上,积极应用安全行为科学理论从四方面提出了有关防范措施:心理学和生理学方面改善不安全行为的措施、防止人失误和不安全行为的安全技术对策措施、防止人失误的管理措施、安全管理的行为激励。最后,强调安全行为科学理论在电力生产中的应用是非常重要的,它改变了电力行业传统安全管理模式,使得对事故的分析更加详细和深入、提出的防范措施更具针对性和可操作性,还促进了电力行业安全管理工作向科学化方向发展,逐步和现代安全管理理论及方法接轨,相信安全行为科
侯恕萍[4](2005)在《水下运载器主动对接装置控制技术研究》文中提出水下运载器是随着海洋资源开发和研究的不断深入以及国防的需要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高新技术,是海洋高科技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水下对接技术是运载器完成水下作业任务的关键技术,水下对接装置的功能是完成水下运载器与潜艇或海洋空间站的对接作业,实现人员或物资的干转移。 本文主要针对水下对接作业环境的特点,设计了水下主动对接装置,选取了适合的控制方法、控制系统和工作模式,完成了对接装置的多机械手及运载器本体和机械手之间的协调运动控制。本文进行了基于吸盘结构的水下运载器主动对接装置的结构设计,对装置进行了运动学分析,结合机械手的实际结构,推导出机械手末端吸盘的运动方程,并根据主动对接作业策略进行了机械手位姿变化的分析。 主动对接过程除了四只机械手之间的配合外还有运载器与机械手之间的配合,它们之间存在着复杂的逻辑关系。本文基于形式语言和自动机的离散事件系统监控理论来解决协调层的控制问题,提出了同时利用运载器与机械手的工作空间划分定义自动机模型状态与事件的方法,解决了系统中并发现象的描述问题;建立了主动对接作业过程模型,描述了完成协调控制的监控器的作用,并通过等价类简化了机械手与目标间的关系,也大大简化了协调层控制结构。在逻辑层设计的基础之上,基于赋时离散事件系统监控理论对作业过程的时间特性进行了详细的分析,避免了在处理失败事件时容易使系统陷入死循环的不足,提出了具有限定循环执行次数功能监控器的逻辑结构,并给出了赋时形式;最后又提出了具有参数调整功能的协调控制方法。 本文设计了主动对接装置的液压伺服系统,并利用直线位移、角位移及压力等传感器信息,构建了电液伺服系统的控制器,并基于可编程控制器完成了水下主动对接作业装置的软件和硬件的联调,在软件中还设计了平移式平均值滤波程序来减少环境外扰。通过编制主动对接装置作业过程的协调控制软件,完成了陆上联调和对接实验,有效地实现了主动对接作业过程协调控制,为实现水下对接过程自动化奠定了扎实的理论基础。
何报杏[5](2000)在《隔离开关未锁定酿成事故》文中提出 去年夏季一天上午9时许,某厂自备热电站6kV开关室在检修油断路器时,母线侧隔离开关无意中受力突然合闸,造成带电母线三相接地短路,强烈的电弧将高压开关柜烧坏,并将在柜内进行检修的一名电工灼成重伤。 (1) 事故过程 当天上班后,电修工赵某按工作票的内容及要求,做完停电、验电、接地、挂标示牌等安全技术措施后,便进入GG-1A高压开关柜中,开始进行油断路器的检修工作。当他左手抓着隔离开关的操作连杆,右手握住
翟菁[6](1996)在《X—31试验机坠毁始末》文中认为X—31是一种称为"增强战斗机机动性验证机"(EFM) 的试验机,或叫研究机。采用了先进的综合气动设计和推力失量控制技术,具有超常的机劝飞行能力,曾在去年的巴黎航展上作过精彩飞行表演,令人瞩目。可是它的1号机X—31A已不复存在,于7995年1月19日在第292次试飞中坠毁,飞行员跳伞逃生。关于这次事故的原因,飞机研制厂家和试飞组织者一直把责任推到飞行员身上,认为是飞行员没有及时选用备份飞行控制方式所致,但最近有了新的发现……其教训值得人们吸取。
二、隔离开关未锁定酿成事故(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隔离开关未锁定酿成事故(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蓝牙通信的配电自动化开关角色授权装置(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系统组成 |
2 系统硬件设计 |
2.1 通信单元 |
2.2 执行单元 |
2.3 供电单元 |
3 应用实例 |
4 结语 |
(2)行为安全管理在管道企业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来源、意义及现状 |
1.1.1 课题研究来源 |
1.1.2 课题研究意义 |
1.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 研究方法 |
第2章 行为安全管理概述 |
2.1 行为安全与不安全行为比较 |
2.1.1 行为安全 |
2.1.2 不安全行为 |
2.2 不安全行为与事故的关系 |
2.2.1 LPS金字塔原理 |
2.2.2 瑟利模型 |
2.3 行为安全管理工具——行为安全观察法 |
2.3.1 行为安全观察的概念 |
2.3.2 行为安全观察的方法 |
2.3.3 行为安全观察的内容 |
2.3.4 行为安全观察与沟通的要点 |
2.4 不安全行为的因素 |
2.4.1 个体因素 |
2.4.2 环境因素 |
2.4.3 管理因素 |
2.4.4 文化因素 |
2.5 不安全行为的控制方法 |
第3章 BG管道公司行为安全管理现状及存在问题 |
3.1 BG管道公司基本情况及管理现状 |
3.1.1 BG管道公司基本情况 |
3.1.2 BG管道公司管理现状 |
3.2 员工不安全行为引发的案例分析 |
3.2.1 案列分析 |
3.2.2 天然气管道中人的不安全行为原因分析 |
3.3 BG管道有限公司行为安全管理存在问题 |
3.3.1 安全规章制度不够完善 |
3.3.2 培训教育不当 |
3.3.3 安全检查不够系统 |
3.3.4 安全信息沟通不畅 |
第4章 BG管道公司不安全行为调查分析 |
4.1 资料 |
4.2 原因分析 |
4.3 行为安全管理实践 |
4.3.1 行为观察卡 |
4.3.2 行为观察统计分析 |
4.3.3 公司统计分析 |
4.3.4 整改方法及措施 |
4.3.5 确保行为安全观察卡的质量 |
4.3.6 施行行为安全管理系统 |
4.3.7 提高领导重视程度 |
4.4 BG管道公司行为安全管理效果评价 |
4.5 BG管道公司行为安全管理的成绩和不足 |
4.5.1.BG管道公司行为安全管理的成绩 |
4.5.2 BG管道公司行为安全管理过程中存在的不足 |
4.5.3 BG管道公司行为安全管理的制约 |
第5章 行为安全管理的防范措施 |
5.1 完善安全管理机制 |
5.1.1 强化制度的约束机制 |
5.1.2 制定考核激励机制 |
5.1.3 实施 5S管理,提升现场安全环境 |
5.1.4 实施安全目视化工程 |
5.2 加强安全管理责任和监管制度 |
5.2.1 落实安全管理责任 |
5.2.2 加强安全管理制度 |
5.3 构建科学的企业安全文化培训教育体系 |
5.3.1 加强员工安全意识教育 |
5.3.2 强化技能培训,规范员工行为 |
5.3.3 注重培训效果 |
5.4 推进行为安全观察与沟通的措施 |
第6章 结论 |
6.1 人员行为安全管理结论 |
6.2 课题的创新之处 |
6.3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件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3)安全行为科学理论在电力生产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安全行为科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 |
1.2 电力安全生产管理中引入和应用安全行为科学理论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
1.3 本文的研究方法和重点内容 |
2 电力生产事故中人的不安全行为表现及事故原因的统计分析 |
2.1 电力生产事故中不安全行为表现的分类统计 |
2.2 电力生产中事故发生及不安全行为产生的原因分类统计 |
2.3 发生事故中不安全行为与其产生原因的比较分析 |
3 安全行为模型与不安全行为表现的比较分析和研究 |
3.1 安全行为模型 |
3.2 电力生产事故中不安全行为统计分析与安全行为模型分析的比较研究 |
4 基于安全行为科学理论的不安全行为及其原因分析 |
4.1 人的行为模式分析 |
4.2 影响人行为的因素分析 |
4.3 事故发生原因分析 |
4.4 人失误分析 |
4.5 人的不安全行为分析 |
5 基于不安全行为及其产生原因的分析而得出的防控措施 |
5.1 现有传统模式下提出的防范措施统计情况 |
5.2 心理学、生理学方面改善不安全行为的措施 |
5.3 防止人失误和不安全行为的安全技术对策措施 |
5.4 防止人失误的管理措施 |
5.5 安全管理的行为激励 |
6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原创性声明 |
关于学位论文使用授权的声明 |
中文详细摘要 |
(4)水下运载器主动对接装置控制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1章 绪论 |
1.1 前言 |
1.2 国内外潜器及其对接技术研究与发展现状 |
1.2.1 水下对接技术简介 |
1.2.2 国外潜器及其对接技术研究与发展现状 |
1.2.3 国内潜器及其对接技术研究与发展现状 |
1.3 本课题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
1.4 课题相关技术的发展与应用概况 |
1.4.1 离散事件系统理论 |
1.4.2 可编程控制器 |
1.5 本文工作 |
1.6 本章小节 |
第2章 水下主动对接装置的总体方案分析 |
2.1 基于吸盘结构的水下主动对接装置的结构方案 |
2.1.1 装置的结构设计 |
2.1.2 艇体在水中所受阻力分析 |
2.1.3 电磁吸盘在水中磁吸力的试验研究 |
2.2 主动对接装置运动自由度分析 |
2.3 水下主动对接装置运动方程的建立 |
2.3.1 空间运动坐标系的建立 |
2.3.2 机械手作业域的确定 |
2.3.3 机械手运动方程的建立 |
2.4 主动对接作业过程的运动分析 |
2.4.1 主动对接装置的作业策略 |
2.4.2 救生艇动力定位后对接机构状态参数的确定 |
2.4.3 对接过程的运动分析 |
2.5 作业过程的运动仿真分析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水下主动对接装置控制方法研究 |
3.1 引言 |
3.2 离散事件系统(DES)监控理论 |
3.2.1 自动机和形式语言 |
3.2.2 事件反馈监控及系统能控性 |
3.2.3 能观测性和观测约束下的监控器 |
3.2.4 积系统 |
3.2.5 赋时离散事件系统(TDES) |
3.3 主动对接装置作业过程协调控制 |
3.3.1 艇体与对接机械手模型的建立 |
3.3.2 基于 DES的主动对接作业过程的协调控制 |
3.3.3 水下主动对接装置与目标间关系的简化 |
3.3.4 基于 TDES的主动对接装置作业过程协调控制 |
3.4 作业过程协调控制的实现 |
3.4.1 具有参数调整功能的作业过程自适应控制 |
3.4.2 协调控制的实现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可编程控制器的液压控制系统设计 |
4.1 引言 |
4.2 液压伺服系统的设计 |
4.2.1 液压伺服系统的结构方案 |
4.2.2 电液伺服系统的实现 |
4.2.3 电液伺服系统数学模型的建立 |
4.2.4 电液位置伺服系统的计算 |
4.2.5 控制器的设计 |
4.3 控制系统的硬件结构 |
4.3.1 基于 PLC的控制系统组成 |
4.3.2 控制系统中PLC各功能模块 |
4.4 系统的驱动与控制 |
4.4.1 PLC对电动机及吸盘的控制 |
4.4.2 PLC对阀控液压系统的控制 |
4.4.3 漏水检测电路 |
4.5 控制系统软件设计 |
4.5.1 I/O分配情况 |
4.5.2 CPU的工作流程以及时间计算 |
4.5.3 PLC的程序设计 |
4.5.4 平移式平均值滤波法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水下主动对接装置试验及结果分析 |
5.1 引言 |
5.2 实验系统的组成 |
5.3 陆上模拟对接实验 |
5.4 本章小节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四、隔离开关未锁定酿成事故(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蓝牙通信的配电自动化开关角色授权装置[J]. 刘彧挥,刘森涛,张春,刘航航. 山东电力技术, 2019(05)
- [2]行为安全管理在管道企业的应用研究[D]. 李松.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4(07)
- [3]安全行为科学理论在电力生产中的应用研究[D]. 林杰. 贵州大学, 2006(12)
- [4]水下运载器主动对接装置控制技术研究[D]. 侯恕萍.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05(11)
- [5]隔离开关未锁定酿成事故[J]. 何报杏. 电气时代, 2000(01)
- [6]X—31试验机坠毁始末[J]. 翟菁. 航空知识, 199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