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龙眼截干换种方法试验初报(论文文献综述)
张舒瑶[1](2017)在《黄帝陵侧柏叶枯病病原菌的鉴定及其田间防治试验》文中研究指明本文对陕西省延安市黄帝陵侧柏叶枯病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对病原菌进行了分离纯化、致病性测定以及形态和分子鉴定,并依据前期研究结果进一步通过田间防治试验筛选出了具有良好防治效果的杀菌剂,提出了相应的防治技术。具体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室内分离鉴定,初步确定黄帝陵侧柏叶枯病病原菌为细立拟盘多毛孢(Pestalotiopsis gracilis)和细交链格孢(Alternaria alternate)。2.致病性测定结果表明P.gracilis和A.alternate均可导致盆栽侧柏苗枝叶出现感病症状。3.田间药效试验表明4种供试药剂均对侧柏叶枯病具有一定的防效,其中45%戊唑醇·咪鲜胺水乳剂防治效果最好,第四次施药10 d在两块试验地防治效果分别为80.35%和84.03%;其次为75%肟菌·戊唑醇水分散粒剂、80%戊唑醇可湿性粉剂、25%咪鲜胺水乳剂。4.利用80%戊唑醇可湿性粉剂对园区大面积防治试验表明对侧柏幼林叶枯病的防治效果最好,防效达到了75.49%;其次,对黄帝庙园内的古柏群防治效果为68.93%;对黄帝墓前登道两侧的古柏群防治效果为65.45%;对山坡上古柏林防治效果略低,为62.59%。5.对比2015年和2016年黄帝陵庙园内19棵古柏健康等级状况综合评价结果可以看出,经过一系列的保护措施,黄帝陵轩辕庙内古柏健康状况有明显的提高;2016年古柏叶枯病病情指数调查显示侧柏叶枯病也取得了很好的防治。
曾国平[2](2016)在《‘桂味’、‘鸡嘴荔’和‘糯米糍’荔枝树冠特点的区域差异调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研究选取‘桂味’、‘鸡嘴荔’、‘糯米糍’荔枝作为调查对象进行不同区域年度生长量调查,旨在准确掌握这三种荔枝品种的生长发育情况及差异,为荔枝梢期生长控制、花期生长控制、果实发育及品质调控和生态适应性研究等方面积累基础数据。同时,采用荔枝叶片营养诊断法,分析这三种品种在不同地域的营养状况,为荔枝营养诊断提供理论支撑,为在制订树体营养管理方案提供生物学依据。具体研究结果如下:1、在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的配合下,分析‘桂味’、‘糯米糍’、‘鸡嘴荔’三个荔枝品种的种植区域和面积。‘桂味’在广东、广西、福建、云南和四川省均有种植,种植面积34,700 ha;‘糯米糍’也分布在上述5个省份,种植面积21,100 ha;‘鸡嘴荔’主要分布在两广地区,种植面积9,700 ha。2、‘桂味’多为15年以上的高龄树,2015年,树冠直径平均5.2 m,树冠表面积平均46.4 m2;2016年,树冠直径平均5.1 m,树冠表面积平均46.8 m2。2015年,每平方米树冠的平均枝梢数41.4条;单株末端枝梢总数平均1795.3条,秋梢的总长度平均为23.7cm,高龄树以2次梢居多,低龄树留3次梢;每条秋梢复叶数平均15.5张,花穗长度平均18.7 cm。2016年,每平方米树冠的平均枝梢数30.1条;单株末端枝梢总数平均1811.6条,秋梢的总长度平均为22.8 cm,高龄树以2次梢居多,低龄树留3次梢;每条秋梢复叶数平均12.1张,花穗长度平均16.6 cm。3、‘鸡嘴荔’多为10年以上的高龄树,2015年,树冠直径平均6.2 m,树冠表面积平均59.1 m2;2016年,树冠直径平均5.4 m,树冠表面积平均51.5 m2。2015年,每平方米树冠的平均枝梢数59.9条;单株末端枝梢总数平均3102.8条,秋梢的总长度平均为19.6 cm,高龄树以2次梢居多,低龄树留3次梢;每条秋梢复叶数平均13.1张,花穗长度平均14.1 cm。2016年,每平方米树冠的平均枝梢数38.9条;单株末端枝梢总数平均1980.2条,秋梢的总长度平均为19.4 cm,高龄树以2次梢居多,低龄树留3次梢;每条秋梢复叶数平均10.8张,花穗长度平均12.2 cm。4、‘糯米糍’多为15年以上的高龄树,2015年,树冠直径平均5.8 m,树冠表面积平均58.9 m2;2016年,树冠直径平均6.0 m,树冠表面积平均59.8 m2。2015年,每平方米树冠的平均枝梢数44.7条;单株末端枝梢总数平均2641.3条,秋梢的总长度平均为18.3 cm,秋梢生长次数大部分地区为2次;每条秋梢复叶数平均8.2张,花穗长度平均11.9 cm。2016年,每平方米树冠的平均枝梢数33.1条;单株末端枝梢总数平均1929.7条,秋梢的总长度平均为19.9 cm,秋梢生长次数大部分地区为2次;每条秋梢复叶数平均10.0张,花穗长度平均11.1 cm。5、各产区‘桂味’、‘糯米糍’、‘鸡嘴荔’的叶片营养含量测试表明,磷元素和钾元素的含量低于标准值(N:16.4820.65 g/kg,P:1.822.26 g/kg)。建议适当增加磷和钾的施用量,避免因施肥不足导致树体营养缺失的现象。
张承瑶[3](2014)在《龙眼、荔枝嫁接更新品种模式的研究》文中指出果树多为多年生植物,其更新品种比较多的方式是通过嫁接。目前龙眼(Dimocarpus longan Lour.)、荔枝(Litchi chinensis Sonn.)嫁接换种至少需要3-4年才有产量,影响果农嫁接更新品种的积极性。针对龙眼、荔枝嫁接换种存在的问题,探索龙眼、荔枝嫁接成活率高,嫁接后新品种产量高、树势恢复快的嫁接新模式,并得出龙眼、荔枝换种后提早结果丰产的嫁接模式,试验结果表明:1、高接在小枝上的处理(T2)的单株平均成活接穗数显着高于重回缩后立即切接的处理(T1)和嫁接在重回缩后新长枝梢上的处理(T3),T2和T3的成活率显着高于T1, T2、T3、T1的单株平均成活接穗数分别为:45个、8个、3个,成活率分别为:63.10%、72.73%、27.27%。砧木接口越粗,接穗越难成活。经过重回缩后T1的接穗徒长,且接穗少,结果母枝少,来年未能进行花芽分化开花结果;T3翌年亦未能结果,且恢复树势需要3年左右时间;龙眼高接在小枝上的T2,树高和冠径基本维持不变,嫁接接穗数多,第一年嫁接,第二年坐果并有产量,按每亩地45株龙眼树计算,亩产达362.25kg。说明嫁接在小枝上的模式可达到提早结果丰收的目的。2、重回缩后立即切接和嫁接在重回缩后新长枝梢上的龙眼叶片全氮和全钾含量偏高,全氮含量低,嫁接一年后两个处理的根系没有高接在小枝上的处理多和广。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土壤有机质渐少,T1、T2、T3在土层深度0-20cm距离树主干50cm时的土壤有机质含量分别为:12.44g/kg、13.01g/kg、12.26g/kg,说明高接在小枝上的处理叶片多,落叶较多,有利于土壤中有机质含量的增加。3、嫁接在重回缩后新长枝梢上的处理(t1)的叶面积和SPAD含量较高,枝条易徒长。t1和t2的嫁接成活率分别为:97.92%、94.34%,t2的腹接成活率为100%。嫁接后的树高分别为:118.7cm、218.3cm,冠径分别为:135.3cm、261.4cm。腹接后,荔枝旧品种继续开花坐果,嫁接后第二年能有产量。4、嫁接在重回缩后新长枝梢上的处理(TA)未能结果;不作郁闭树修剪和嫁接的对照(TC)亩产180kg;郁闭树改造后外围坐果内膛切接的处理(TB)亩产为1200kg。荔枝采收后将圆头形树冠修剪为开心形树冠,内膛嫁接外围结果的模式可实现荔枝当年嫁接当年结果,换种不影响产量,应予以推广。
孙斌[4](2013)在《无患子果实经济性状评价及优树选择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无患子(Sapindus mukorossi)是一种重要的经济树种,本实验主要以安徽黄山、江西吉安、江西赣南三个地区的无患子作试材,通过对无患子的胸径、生长状况、果实的产量、果实的形态特征(果实的纵径、横径、厚度)、种子的产量、种子的形态特征(种子的横径、纵径、厚度)、果皮皂苷含量、种仁油脂含量进行一系列方差分析和多重对比,对无患子的优良性状进行优选及评价,为无患子良种的评价及优良品系筛选提供理论基础。主要的研究结果如下:1.无患子果实的研究结果表明:果实千粒重大小为:安徽黄山>江西吉安>江西赣南,随纬度的增加,无患子果实大小逐渐增加。果型指数大多都在0.8~0.9之间,果实的形状接近椭圆。果皮皂苷含量大小为:安徽黄山<江西吉安<江西赣南,随着纬度的增加,无患子果皮皂苷的含量逐渐减少。最后总共11株优良单株,分别为皖60、皖18、皖16、皖44、皖61、皖21、吉安14、吉安17、吉安20、16、赣07。2.无患子种子的研究结果表明:种子的千粒重大小为安徽黄山>江西吉安>江西龙南,其变化规律与果实大小的规律相似。三个产地种子性状差异不显着,都接近于球形。无患子种仁的油脂含量大小为安徽黄山、江西吉安、江西赣南三个地区种仁油脂的含量平均值分别为41.85%、41.85%、50.1%;最后选出10株优良单株,分别为皖59、皖21、皖65、皖12、皖31、吉安04、吉安14、吉安17、赣06、赣16。
何志祥[5](2013)在《油茶树体调控模式与技术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树体管理粗放、树体结构紊乱、光能利用率低是油茶低产的重要原因,通过整形修剪改善树体结构状况,是提高油茶光合产量和丰产性能的有效途径。针对我国油茶生产中树体调控技术落后、精细化树体管理难度大的突出问题,分析普通油茶树体结构特征,提出油茶丰产树体结构指标体系;研究油茶对不同修剪措施的反应;建立树体结构调控模式,从树体生长发育、冠层光合特性、树体营养生理3个方面探讨不同树体结构调控模式机理,从而建立科学合理、节约高效的树体结构调控模式与技术体系,为油茶树体管理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基础。1、油茶生长发育对修剪的反应试验研究了角度调整、回缩、人工造伤和短截4种修剪方法对油茶生长发育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调整侧枝角度对新梢生长和光合特性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对油茶花果发育无明显影响,侧枝角度以45°处理的表现最好,花芽分化率、坐果率、新梢长度、光能利用率均高于90°处理和对照。回缩强度对油茶树体生长发育有重要影响,轻度回缩的新梢生长状况最佳,新梢抽梢数量、新梢长度和新梢直径分别较对照提高36.05%、108.60%、35.90%;中度回缩净光合速率最大。环剥与刻芽均在不同程度上抑制油茶新梢生长发育,并提高净光合速率和光能利用率;随着环剥宽度的增加,对新梢抽梢数量和新梢抽梢质量抑制程度增强,环剥宽度在0.6cm时净光合速率最高,为11.59μmolCO2/m2·s.刻芽能促进芽上方的新梢萌发,其中,在芽上方刻芽的新梢短而粗壮。短截不同类型和树冠不同部位枝条对油茶生长发育和光合特性有重要影响。短截强枝会促进萌生长而细的枝条,短截弱枝会抽生短而粗的枝条。短截冠层中层枝条提高新梢抽梢数量和质量;短截冠层上层外围枝条,促发的新梢数量少,但新梢短而粗壮,新梢净光合速率最高。2、油茶树体调控对生长发育的影响试验研究了精细修剪、简化修剪、粗放修剪和对照(不修剪)4种树体调控处理对树体生长发育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简化修剪最有利于春梢的抽梢数量和质量;精细修剪和粗放修剪效果相差不多,均优于对照组。精细修剪最有利于夏梢的抽梢及其生长发育。树体调控后促进了新叶生长,以精细修剪新叶生长状况最好,简化修剪次之。树体调控的花芽数量均高于对照,以简化修剪最有利于花芽形成和分化,平均花芽数量为376个,花芽分化率为55.26%,比对照提高14.56%。简化修剪产量最高,单株鲜果平均产量为6.74kg,是精细修剪的1.6倍,粗放修剪产量的1.2倍。精细修剪的单果性状最好。树体调控能改善树体结构,叶面积系数显着降低,精细修剪、简化修剪、粗放修剪和对照叶面积系数分别为3.83、4.77、6.89、7.56;精细修剪和简化修剪显着减少主枝数量、降低树高、提高主枝分枝高度。3、油茶树体调控冠层光合特性试验研究了精细修剪、简化修剪、粗放修剪和对照(不修剪)4种树体调控处理的冠层光合特性。主要研究结果如下:3种树体调控模式处理后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限制值、气孔导度、水分利用率、光能利用率的变化规律与对照组基本一致,但对数值大小有差异,其中净光合速率、水分利用效率和光能利用率具有显着性的差异,各调控模式的影响程度为:简化修剪>粗放修剪>精细修剪>对照。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油茶树体调控是通过控制冠层光辐射和空气湿度从而改变净光合速率的。树体调控措施能增强油茶植株对弱光和强光的利用程度,以简化修剪和精细修剪的效果较好,新梢生长期和果实生长期,简化修剪的光补偿点分别为33μmol.m-2.s-1、35μmli.m-2.s-1,光饱和点分别为810μmol.m-2.s-1、715μmol.m-2.s-1。新梢生长期与果实生长期不同调控模式处理下的净光合速率规律一致。其大小顺序均为简化修剪>粗放修剪>对照>精细修剪。新梢生长期与果实生长期不同调控模式处理下的光能利用率大小变化规律与净光合速率相同。树体调控模式在油茶整个年生长周期中均有提高净光合速率的作用,但调控模式与光能利用率无密切关系。树体调控措施能很好的改善冠层相对光照强度。对不同调控模式间变化比较得出,精细修剪处理与简化修剪处理效果相当,整体冠层光照强度分布均呈漏斗形,冠层由上至下,由北向南光照强度逐渐增强;不同调控模式相对光照强度日变化规律均呈单峰变化,在12:00达到峰值,峰值大小随着修剪强度增加而增大。4、油茶树体调控营养生理试验研究了精细修剪、简化修剪、粗放修剪和对照(不修剪)4种树体调控模式的树体营养状况及酶活性。主要研究结果如下:不同调控模式下油茶树体可溶性糖、可溶性淀粉、可溶性蛋白质3种有机营养物质的含量变化呈现规律基本一致,可溶性糖含量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变化呈单峰曲线,在果实生长期达到峰值;可溶性淀粉含量变化趋势呈V形,在果实生长期含量最低。树体调控措施处理的3种营养物含量均高于对照组,以简化修剪最好,3种营养物含量在不同的生长发育阶段中均最高,精细修剪和粗放修剪基本相同。在新梢生长期和果实生长期3种营养物质含量与新梢长度均呈极显着相关性,但与新梢直径的相关性在不同时期表现不一致。在新梢生长期3种营养物质含量与新梢直径相关性极显着,在果实生长期仅与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呈显着相关性。对超氧化物歧化酶、硝酸还原酶、蔗糖合成酶、淀粉酶活性测定结果表明,不同调控模式对酶活性影响为简化修剪>粗放修剪>对照>精细修剪。简化修剪模式均最高,而精细修剪模式最低,表明适度修剪能提高酶活性,而过度修剪降低酶活性。
余述[6](2013)在《闽侯橄榄园低产原因分析及改造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闽侯县是“中国橄榄之乡”,现有橄榄种植面积0.44万hm2,年产量达2.67万t。橄榄已成为闽侯县最具特色和最具竞争力的水果,也是当地橄榄产区农民增收的主要农业项目之一。然而,近年来,由于果农盲目种植,管理粗放、施肥用药不当等原因导致橄榄品种参差不齐、品质低劣不一、良种缺乏规模化,且单产低下,平均不到6t·hm-2,严重挫伤了果农种植积极性,阻碍了闽侯橄榄产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本文通过查找文献资料、实地调查,分析闽侯橄榄生产现状及低产原因,探讨影响闽侯橄榄产量的相关因素。借鉴国内成功的管理经验,结合当地实际情况,通过实施品种改良、果园套种牧草、应用植物生长调节剂保花保果等试验进行橄榄园低产改造研究,为提高橄榄单产提供科学依据。研究结果表明:1、通过文献检索、实地调查,探明了闽侯橄榄低产原因,提出品种品性差、气候影响、采收过迟、病虫害严重等是橄榄低产的根本原因。低产园改造关键是要选择优良橄榄品种、适宜栽培区域、良好气候条件,和提高栽培管理水平。2、良种嫁接是改造橄榄低产园行之有效的措施,橄榄嫁接有助于提高单产。橄榄嫁接成活率与嫁接方法、嫁接切口面积大小、砧木粗度有关。3年生砧木采用腹接的嫁接成活率高于嵌接;采用同样的嫁接方法,3年生砧木嫁接成活率以及伤口愈合情况明显优于8年生砧木,嫁接成活率高出5.6%。但从接后的结果情况来看,8年生砧木在早结丰产方面明显优于3年生砧木。3、橄榄园连续4年套种羽叶决明促进了土壤物理性质和果园生态环境的改善。具体表现为:不同土层的土壤容重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以010cm土层土壤容重下降幅度最大,下降了0.33g·cm-3;土壤孔隙度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增加,以010cm土层土壤孔隙度增幅最大,比对照提高了8.5%;浅层土壤(020cm)含水量下降,而深层土壤(2040cm)含水量提高;速效氮(N)、磷(P)、钾(K)、有机质(OM)含量均比对照显着提高,其中以速效钾增幅最大,增幅达210.2%;pH值由套种前的5.30下降到4.9,下降了7.6%。与对照相比,增产幅度达8%11%。4、GA3、芸苔素、2,4-D三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对减轻落花落果,提高橄榄坐果率都具有调控作用,但效应不同,其效应依次为GA3〉芸苔素〉2,4-D;GA3处理以10.0mg·L-1处理效果最好;在芸苔素处理浓度中,以2000倍液处理效果最好;2,4-D处理以020mg·L-1处理效果最好。5、病虫害的发生直接影响着橄榄产量,是造成闽侯橄榄园低产的一个重要原因。从调查结果来看,炭疽病、叶斑病、煤烟病是闽侯橄榄最主要的病害;橄榄星室木虱、小黄卷叶蛾、皮细蛾、枯叶蛾是闽侯橄榄最主要的虫害,尤以橄榄星室木虱为害最为严重。6、通过采取加强管理、适时采收、科学施肥、果园放蜂、扩穴改土、中耕除草等其它措施也能实现改造低产园目的。
林秀苗[7](2013)在《印度枣在漳州市的适应性与栽培技术调查》文中研究指明漳州市印度枣引种时间较长,栽培管理技术比较成熟。本文通过对漳州市不同地区的部分印度枣果园进行实地调查,对不同品种的栽培适应性情况进行定点观察,并走访农业局、统计局等相关部门了解漳州市的天气情况、印度枣种植情况及栽培管理情况。对漳州市的环境条件、印度枣在漳州地区栽培的适应性表现进行总结分析,并对漳州市印度枣栽培中的建园、育苗、苗木移植、土壤管理、施肥管理、水分管理、树体管理、花期保护与调节、疏花疏果、套袋等技术、主要病虫害及其防治措施、果实采收与采后处理贮藏技术进行分析总结。进行总结的同时,提出了漳州市印度枣栽培存在的问题,包括果园建设缺少规划,果园基础设施建设不到位的问题,印度枣种植品种单一,品种更新换代较慢,土壤管理不到位,农药化肥使用不当,修剪工作不到位,疏花疏果不及时,套袋前准备不充分,套袋过程不细致的栽培管理技术问题,以及采收设备简陋,采后保鲜技术单一的采收贮藏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结合考虑漳州地区的自然环境条件特点及相关人员的主观能动效应,提出了果园建设时要综合考虑园区条件,进行园区规划建设,加大印度枣新良种的推广力度,对果农提供及时必要的技术指导,栽培管理中做好果园土壤管理,合理使用化肥农药,重视修剪,及时进行疏花疏果,做好套袋前准备,套袋工作专业细致,提高果实采收效率,注重采后处理及贮藏工作等解决方法。力求为漳州市及自然环境条件相似地区的印度枣种植提供技术参考,进一步优化漳州市印度枣的栽培管理技术,提高印度枣质量及产量。
佟金权[8](2012)在《光皮树矮化砧资源选择及矮化机理研究》文中提出光皮树(Cornus wilsoniana.)属于山茱萸科(Cornaceae)株木属(Cornus),是一种分布广泛、具有重要生态和经济价值的落叶乔木。全果富含油脂,且油脂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是一种理想的生物柴油原料油能源树种。实生苗造林,树体高大、结果较晚,严重制约了光皮树能源林的推广应用。利用矮化砧木嫁接可使树体矮小早实,有助于高密度集约化栽培管理与采收。要实现原料油的规模供应,燃料油能源林培植的必然趋势是栽种矮化和极矮化的植株以获得单位面积的高产,因此建立光皮树矮化资源预选指标,筛选优良矮化砧木、挖掘矮化基因、探索矮化砧木的矮化机理,为光皮树规模化早实丰产栽培提供重要的种质资源及技术理论。本试验以来自不同产地的10个优良无性系砧木和嫁接苗为研究对象,开展形态结构观测、理化指标测定、观测不同光皮树砧木苗生长势、净光合速率、叶片内主要内源激素及氧化酶含量,分析解剖结构、主要理化特性与植株营养生长势的相关性,根据相关系数建立矮化砧预选指标体系,初选出矮化砧资源;采用表达谱差异分析法对初选矮化砧和乔化砧进行基因差异表达分析,筛选与光皮树矮化生长相关的基因,探讨光皮树砧木矮化的分子生物学基础,探讨砧木对嫁接苗树体生长的影响机理。研究结果如下:1不同无性系砧木的生长势和形态结构存在差异,生长势与植株形态结构密切相关。不同无性系砧木植株的营养生长势之间存在显着的差异,10个无性系中,G1号植株最矮,G22号植株最高。株高与地径、叶面积、节间长均存在显着和较显着的相关性,营养生长指标可综合、直观的反映树体的营养生长势。10个不同无性系砧木实生植株根、茎、叶组织结存在差异,且组织结构与植株的营养生长存在相关性。其中,根部导管密度与株高成显着正相关,茎横断面髓部面积和皮部面积都与节间长成显着正相关,叶栅栏组织比例、栅栏组织/海绵组织比与节间长成极显着负相关性,以上指标均可作为光皮树矮化生长的预选指标。2不同无性系砧木光合生理存在显着差异,光合生理指标与植株营养生长密切相关。10个不同无性系实生砧木光合生理存在显着差异,G1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最小,G22高合速率最大,G18蒸腾速率最大。光合速率与株高成显着正相关性,同时气孔导度、气孔密度、叶绿素a含量均与株高和地径成显着正相关;胞间二氧化碳浓度与株高、叶面积成极显着负相关性,光合速率、气孔密度、气孔导度、胞间二氧化碳、叶绿素a的含量均可作为光皮树矮化预选指标。3不同无性砧木叶的IOD、POD酶活性、内源激素IAA、GA、ABA、ZR及其相对含量存在差异,与其植株的营养生长密切相关。10个不同无性系之间叶片中可溶性糖、氧化酶及内源激素含量差异显着,其中POD酶含量与株高、地径成极显着负相关性;IAA+GA+ZR/ABA比值与株高、地径、叶面积成正相关。POD、IAA+GA+ZR/ABA可作为光皮树矮化资源预选指标。4初选矮化预选指标主成份法综合分析,建立矮化资源预选综合指标体系。以与光皮树矮化生长密切相关的15个形态结构、光合生理及生化指标为主成份,依据预选指标对矮化性状及各性状对综合指标的贡献率,建立矮化砧资源综合评价指标模型:F=0.152×地径+0.209x叶面积+0.194×导管密度+0.134x皮部面积+0.050×髓部面积-0.056×栅栏组织+0.080x海绵组织-0.074×栅/海+0.084x光合作用速率气+0.159×孔导-0.093×度胞间二氧化碳浓度+0.161×气孔密度+0.232x叶绿素a%-0.097x过氧化物酶+0.143×(IAA+GA+ZR/ABA),评估砧木生长势顺序为:G22>G9>G15>G36>G34>G18>G19>G12>G20>G1, G1矮化程度最大,G22生长势最强,与实测2年生、3年生株高结果基本一致。5矮化砧、乔化砧基因差异表达分析,确定与光皮树矮化生长相关的主要基因。采用数字表达谱差异分析矮化砧G1与乔化砧G22,初选出差异表达基因2010个其中上调表达基因有651个,下调表达的基因1359个;G1样品中表达的差异基因81个,G22号样品差异表达基因168个,两个样品中均有表达的差异基因1761个。筛选出与光皮树矮化相关基因104个,并确定矮化相关基因主要与光合作用、氧化还原反应、糖代谢和核糖核蛋白组成相关,光合作用与糖代谢的重新调整可能是引起光皮树砧木矮化的一个重要原因。6光皮树砧木影响其嫁接苗生长势、形态结构,理化特性,嫁接植株的矮化趋势与其砧木的矮化趋势基本一致。嫁接苗根材部相对面积、皮部相对面积和材皮比与其砧木成显着正相关,嫁接苗叶形态结构变化与其砧木叶存在显着正相关,嫁接苗叶中IOD、IAA及GA含量均显着低于其砧木叶片中的含量,而ABA、ZR含量明显高于砧木叶片中含量。嫁接苗中IOD含量与砧木中IAA含量与成极显着正相关性。嫁接苗根、茎、叶形态指标、叶片内氧化酶、内源激素含和嫁接苗营养生长的相关性与其砧木的情况基本一致,砧木通过影响嫁接苗的形态结构和生化特性变化,进而影响嫁接苗的生长与树体矮化趋势。
张惠云,高贤玉,王跃全,张熙源,张晓芳,寸海艳,左艳秀,尚海凤,罗心平[9](2012)在《荔枝低位截干换种试验初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荔枝生产中,种植品种选择不当或树形培养差,导致树高密蔽,不便管理,容易造成病虫害发生、产量低,效益不高,影响种植者的积极性。对失管荔枝果园、密闭荔枝果园采取低位截干换种技术,有利于快速形成树冠,早结丰产,提高种植荔枝的经济效益。
姜志娜[10](2012)在《油茶低产林分类改造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油茶(Camellin oleifera)是我国特有的木本食用油料树种,在我国经济林产业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目前,我国共有油茶林约5000万亩。据统计,油茶低产林面积占油茶总面积的80%-90%,低产林平均亩产茶油6Kg,而高产林最高亩产茶油75Kg。将低产林改造成高产林将会释放出巨大的经济效益,因此,低产林改造迫在眉睫。过去对低产林改造的研究颇多,但还不够系统。所以,本研究在对低产林分成因调查的基础上,提出按照树龄、良种化程度等划分不同低产林分类型,并进行相应的改造技术研究,结果如下:1、油茶低产林换冠改造技术研究。针对树龄在40a以下、林相相对整齐、生长势较强的实生林分进行高接换优改造。选择山腰,郁闭度为0.8的油茶林,利用新鲜的接穗,采用皮下嵌腹接的方法在秋季进行嫁接,采用秋季一次性截干或春季一次性截干的方式对油茶进行高接换冠的成活率和生长的效果最好,平均嫁接成活率达到90%以上,2年冠幅乘积超过1m2。3个换冠油茶品种‘华硕’、‘华金’和‘华鑫’比未换冠实生林具有更高的光合效率,‘华硕’、‘华金’和‘华鑫’的净光合速率分别为8.42μmol·m-2·s-1、9.33μmol·m-2·s-1和8.97μmol·m-2·s-1,而未换冠品种的仅为6.38μmol·m-2·s-1;换冠后品种的光补偿点均比未换冠品种的低,光饱和点均比未换冠品种的高。2、油茶低产林抚育改造技术研究。针对树龄在30a以下、优良无性系或优良家系营造的、疏于管理的油茶林分进行抚育改造,抚育措施主要是修剪和垦复。修剪能明显提高树体生长,改善冠内微气候环境,提高光合速率,增加果实产量,提高果实品质。开心形树冠的冠幅乘积、有效光比例、净光合速率、单果重、单株产量和种仁重等分别为0.10m2、62.5%、6.35μmol·m-2·s-1、39.21g、14.07kg和15.93g,与圆头形树冠相比分别高出0.05m2、14.83%、2.03μmol·m-2·s-1、0.52g、2.02kg和0.30g,与未修剪树冠相比分别高出0.09m2、38.32%、3.25μmol·m-2·s-1、6.2g、7.17kg和3.67g。综合考虑树冠光合效率、果实品质和单株产量等因素可知,修剪为开心形比圆头形的效果好。不同的垦复处理均能改善土壤的物理性质,提高产量。各垦复处理在20-40cm土层的容重和比重均比20cm以上土层的高,并且在同一土层,垦复处理均减小了土壤的容重和比重,提高了土层的总孔隙度和土壤含水量。与对照相比冬季深垦+夏季浅垦对油茶的垦复效果最好,新梢长度、花芽数和结果数分别比对照增加了78.26%、85.53%和180.65%,单株产量提高4.99kg。垦复均能提高油茶产量,冬季深垦、夏季浅垦、冬季深垦+夏季浅垦和不垦复油茶林的单株产量分别为7.11kg、6.24kg、8.63kg和3.63kg。3、油茶低产林更新改造技术研究。针对树龄在50a以上的油茶实生老残林进行更新改造。对新造林的品种配置技术、覆盖技术等进行了研究。早花类型中‘华金’是主栽品种的优选,‘永兴马田枣子7608’可以作为授粉树;中花类型中‘华硕’和‘华鑫’是主栽品种的优选,‘衡东17号’、‘华硕’、‘华鑫’和‘湘林1号’均可作为授粉树。对新造林地进行覆盖试验表明,覆盖稻草和生态垫在夏季能使地表温度降低6-8℃,茎腐病的发病率降低40%-45%,而覆膜却增加了土层温度,茎腐病发病率较高。不同覆盖方式均能提高苗木成活率和生长量。总体来说,覆盖生态垫的效果最好,其次为覆稻草,覆膜的效果较差。用2年生苗造林比用1年生苗造林成活率高,生长量大,发病率低,抗逆性强。
二、龙眼截干换种方法试验初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龙眼截干换种方法试验初报(论文提纲范文)
(1)黄帝陵侧柏叶枯病病原菌的鉴定及其田间防治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侧柏叶枯病研究进展 |
1.2 古树健康评价研究进展 |
1.3 黄帝陵侧柏叶枯病发生现状 |
1.4 本研究意义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2.1 侧柏病原真菌分离纯化、致病性测定 |
2.1.1 实验材料 |
2.1.2 研究方法 |
2.2 侧柏病原菌形态鉴定 |
2.3 侧柏病原菌分子鉴定 |
2.3.1 实验材料 |
2.3.2 研究方法 |
2.4 黄帝陵侧柏叶枯病田间药效试验 |
2.4.1 供试药剂 |
2.4.2 试验方法 |
2.5 黄帝陵侧柏健康等级状况调查 |
2.5.1 侧柏健康等级状况调查方法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3.1 菌株的分离鉴定及形态学观察 |
3.2 盆栽侵染试验 |
3.3 侧柏叶枯病病原菌的分子鉴定 |
3.4 黄帝陵田间药剂试验 |
3.4.1 田间药效试验结果 |
3.4.2 田间防治效果 |
3.5 古侧柏健康状况调查结果 |
第四章 结论与讨论 |
4.1 讨论 |
4.1.1 病原菌 |
4.1.2 黄帝陵田间药剂试验 |
4.1.3 侧柏健康等级状况 |
4.2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作者简介 |
(2)‘桂味’、‘鸡嘴荔’和‘糯米糍’荔枝树冠特点的区域差异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桂味’、‘鸡嘴荔’、‘糯米糍’荔枝生产现状 |
1.1.1 ‘桂味’荔枝品种特性及区域分布 |
1.1.2 ‘鸡嘴荔’品种特性及区域分布 |
1.1.3 ‘糯米糍’品种特性及区域分布 |
1.1.4 不同区域广泛使用的调控技术 |
1.2 生态因子对荔枝生长发育影响 |
1.2.1 荔枝与气候条件 |
1.2.2 荔枝与土壤环境 |
1.2.3 荔枝与地形、地势 |
1.3 晚熟荔枝品种分布气候区和生态适应性(以广东地区为例) |
1.4 果树营养特性及营养诊断研究进展 |
1.4.1 叶片分析诊断法 |
1.4.2 国内外荔枝叶片营养诊断研究进展 |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三个荔枝品种种植区域和面积分析 |
2.2 三个荔枝品种生长差异分析 |
2.2.1 试验地选择 |
2.2.2 调研时间 |
2.2.3 调查项目及方法 |
2.3 数据处理 |
3 结果与分析 |
3.1 三个荔枝品种种植区域和面积 |
3.2 ‘桂味’荔枝枝叶、花穗年生长量区域差异 |
3.2.1 ‘桂味’荔枝园基本群体结构 |
3.2.2 ‘桂味’荔枝园2015年和2016年树体大小 |
3.2.3 2015年‘桂味’荔枝枝叶与花穗年生长量区域差异 |
3.2.4 2016年‘桂味’荔枝枝叶与花穗年生长量区域差异 |
3.3 ‘鸡嘴荔’荔枝枝叶、花穗年生长量区域差异 |
3.3.1 ‘鸡嘴荔’荔枝园基本群体结构 |
3.3.2 ‘鸡嘴荔’荔枝园2015年和2016年树体大小 |
3.3.3 2015年‘鸡嘴荔’荔枝枝叶与花穗年生长量区域差异 |
3.3.4 2016年‘鸡嘴荔’荔枝枝叶与花穗年生长量区域差异 |
3.4 ‘糯米糍’荔枝枝叶、花穗年生长量区域差异 |
3.4.1 ‘糯米糍’荔枝园基本群体结构 |
3.4.2 ‘糯米糍’荔枝园2015年和2016年树体大小 |
3.4.3 2015年‘糯米糍’荔枝枝叶与花穗年生长量区域差异 |
3.4.4 2016年‘糯米糍’荔枝枝叶与花穗年生长量区域差异 |
3.5 荔枝叶片营养及差异分析 |
3.5.1 ‘桂味’荔枝叶片营养元素含量及区域差异分析 |
3.5.2 ‘鸡嘴荔’荔枝叶片营养元素含量及区域差异分析 |
3.5.3 ‘糯米糍’荔枝叶片营养元素含量及区域差异分析 |
4 讨论 |
4.1 不同品种荔枝树在各产区的生长特性差异 |
4.1.1 ‘桂味’荔枝在不同产区的生长特性差异 |
4.1.2 ‘鸡嘴荔’荔枝在不同产区的生长特性差异 |
4.1.3 ‘糯米糍’荔枝在不同产区的生长特性差异 |
4.2 不同品种荔枝叶片主要矿质营养比较 |
4.3 间伐回缩修剪对荔枝树体营养及成花的影响 |
5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3)龙眼、荔枝嫁接更新品种模式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果树嫁接更新品种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
1.2 国内外果树嫁接更新品种的研究进展 |
1.2.1 落叶果树嫁接更新品种的研究进展 |
1.2.2 常绿果树更新品种的研究进展 |
1.2.2.1 龙眼嫁接更新品种的研究进展 |
1.2.2.2. 荔枝嫁接更新品种的研究进展 |
1.3 嫁接前的准备和嫁接时期、方法及后期管理 |
1.3.1 嫁接前的准备 |
1.3.2 嫁接时期 |
1.3.3 嫁接方法 |
1.3.4 嫁接成活后的管理 |
1.3.4.1 适时抹芽与护芽和松绑 |
1.3.4.2 病虫害防治及修剪 |
1.3.4.3 土肥水的管理 |
1.4 选题背景、目的和意义 |
1.5 技术路线图 |
2 材料与方法 |
2.1 龙眼高接更新品种 |
2.1.1 试验材料与设计 |
2.1.2 采样方法 |
2.1.3 测定方法 |
2.1.3.1 嫁接成活率、穗砧比和花穗数的统计 |
2.1.3.2 树高和冠径的测定 |
2.1.3.3 光照强度的测定 |
2.1.3.4 枝梢水势的测定 |
2.1.3.5 叶片营养的测定 |
2.1.3.6 土壤质量及根系分布的测定 |
2.1.3.7 果实品质及产量的测定 |
2.2 荔枝当年嫁接当年结果 |
2.2.1 试验材料与设计 |
2.2.2 测定方法 |
2.2.2.1 嫁接成活率和次年单株花穗数以及次年单株结果母枝百分数的测定 |
2.2.2.2 枝梢长度的测定 |
2.2.2.3 树高和冠径的测定 |
2.2.2.4 光照强度的测定 |
2.2.2.5 叶片指标的测定 |
2.2.2.6 果实产量的统计 |
2.3 数据处理 |
3 数据处理 |
3.1 不同嫁接模式对龙眼树冠、产量及生理的影响 |
3.1.1 对嫁接成活率、穗砧比和花穗数的影响 |
3.1.2 对树高和冠径的影响 |
3.1.3 对光照强度的影响 |
3.1.4 对枝梢水势的影响 |
3.1.5 对叶片营养的影响 |
3.1.5.1 对枝梢生长的影响 |
3.1.5.2 对叶面积的影响 |
3.1.5.3 对SPAD值的影响 |
3.1.5.4 对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3.1.5.5 对叶片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 |
3.1.5.6 对叶片全氮含量的影响 |
3.1.5.7 对叶片全磷含量的影响 |
3.1.5.8 对叶片全钾含量的影响 |
3.1.5.9 对叶片活性氧代谢的影响 |
3.1.5.9.1 对叶片游离脯氨酸含量的影响 |
3.1.5.9.2 对叶片丙二醛含量的影响 |
3.1.6 对土壤质量及根系分布的影响 |
3.1.6.1 对土壤全氮、全磷、全钾含量的影响 |
3.1.6.2 对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影响 |
3.1.6.3 对根数、根鲜重的影响 |
3.1.7 对产量的影响 |
3.2 对树冠、产量及生理的影响 |
3.2.1 不同嫁接更新品种模式对荔枝树冠、产量及生理的影响(玉林林科所) |
3.2.1.1 对嫁接成活率和次年单株花穗数以及次年单株结果母枝百分数的影响 |
3.2.1.2 对枝梢长度的影响 |
3.2.1.3 对树高和冠径的影响 |
3.2.1.4 对光照强度的影响 |
3.2.1.5 对叶片叶面积的影响 |
3.2.1.6 对叶片SPAD含量的影响 |
3.2.1.7 对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 |
3.2.2 不同嫁接更新品种模式对荔枝树冠、产量及生理的影响(北流六华村) |
3.2.2.1 对嫁接成活率、枝梢生长长度、次年单株花穗数的影响 |
3.2.2.2 对树高和冠径的影响 |
3.2.2.3 对光照强度的影响 |
3.2.2.4 对叶片叶面积的影响 |
3.2.2.5 对叶片SPAD含量的影响 |
3.2.2.6 对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 |
3.2.2.7 对果实产量的影响 |
4 讨论与结论 |
4.1 不同嫁接更新品种模式对龙眼树冠、产量及生理的影响 |
4.1.1 对嫁接成活率和接穗生长情况的影响 |
4.1.2 对树高和冠径的影响 |
4.1.3 对光照强度的影响 |
4.1.4 对叶片营养的影响 |
4.1.4.1 对叶面积、SPAD含量和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4.1.4.2 对叶片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 |
4.1.4.3 对叶片全氮含量的影响 |
4.1.4.4 对叶片全磷含量的影响 |
4.1.4.5 对叶片全钾含量的影响 |
4.1.4.6 对叶片活性氧代谢的影响 |
4.1.5 对土壤质量及根系分布的影响 |
4.1.5.1 对土壤全氮、全磷、全钾含量的影响 |
4.1.5.2 对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影响 |
4.1.5.3 对根数、根鲜重的影响 |
4.1.6 对果实品质及产量的影响 |
4.2 不同嫁接更新品种模式对荔枝树冠、产量及生理的影响 |
4.2.1 对树冠、产量及生理的影响(玉林林科所试验) |
4.2.1.1 对嫁接成活率和接穗新梢生长的影响 |
4.2.1.2 对树势和光照强度的影响 |
4.2.1.3 对叶面积、SPAD含量的影响 |
4.2.1.4 对产量的影响 |
4.2.2 不同嫁接更新品种模式对荔枝树冠、产量及生理的影响(北流六华村试验) |
4.2.2.1 对嫁接成活率和接穗生长的影响 |
4.2.2.2 对树势和光照强度的影响 |
4.2.2.3 对叶面积和SPAD含量的影响 |
4.2.2.4 对产量的影响 |
4.3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4)无患子果实经济性状评价及优树选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研究综述 |
1.1 形态特征与生物学特性 |
1.2 林木育种研究进展 |
1.2.1 混合选择 |
1.2.2 单株选择 |
1.2.3 家系选择 |
1.2.4 种源选择 |
1.2.5 芽变选择 |
1.2.6 引种 |
1.2.7 杂交育种 |
1.3 无患子研究进展 |
1.3.1 无患子的园林应用价值 |
1.3.2 无患子的医药应用价值 |
1.3.3 无患子的工业应用价值 |
1.3.4 无患子选育的研究 |
1.3.5 无患子的研究背景 |
1.3.6 无患子皂苷的研究 |
1.3.7 无患子油脂的研究 |
1.4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2 试验部分 |
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
2.1.1 实验仪器 |
2.1.2 实验试剂 |
2.2 试验地概况 |
2.3 试验材料 |
2.4 试验方法 |
2.4.1 无患子形态特征的测定 |
2.4.2 无患子皂苷测定的方法 |
2.4.3 无患子油脂测定的方法 |
2.5 数据处理的方法 |
2.5.1 数据的分析 |
2.5.2 无患子综合评价方法 |
3 结果与分析 |
3.1 皂苷含量的研究 |
3.1.1 无患子果实的经济性状指标 |
3.1.2 各性状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
3.1.3 果实千粒重与皂苷含量的研究 |
3.1.4 无患子果实的主成分分析 |
3.1.5 果实性状的加权灰色关联法 |
3.2 种仁油脂含量 |
3.2.1 无患子种子的经济性状指标 |
3.2.2 各性状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
3.2.3 种子千粒重与油脂含量的研究 |
3.2.4 无患子种子的主成分分析 |
3.2.5 种子性状的加权灰色关联法 |
4 讨论 |
4.1 无患子果实产量 |
4.2 无患子果实的性状 |
4.3 无患子皂苷的含量 |
4.4 无患子皂苷的提取方法 |
4.5 皂苷的化学性质 |
4.6 无患子种仁油脂的含量及成分 |
4.7 不同的制油工艺的影响 |
4.8 无患子主成分分析的讨论 |
4.9 本研究不足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5)油茶树体调控模式与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综述—油茶树体调控研究进展 |
1.1 油茶丰产栽培研究概况 |
1.2 林木树体结构研究进展 |
1.3 植物冠层结构研究进展 |
1.3.1 冠层特性研究 |
1.3.2 冠层光分布及光合作用研究进展 |
1.3.3 叶面积指数研究 |
1.3.4 油茶冠层结构研究进展 |
1.4 树体结构调控方法研究进展 |
1.4.1 休眠期树体调控方法 |
1.4.2 生长期树体调控方法 |
1.5 目的意义 |
1.6 技术路线 |
第2章 油茶生长发育对修剪的反应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试验材料 |
2.1.2 试验设计 |
2.1.3 试验方法 |
2.1.4 数据分析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油茶生长发育对角度调整的反应 |
2.2.2 油茶生长发育对回缩的反应 |
2.2.3 油茶生长发育对人工造伤的反应 |
2.2.4 油茶生长发育对短截的反应 |
2.3 讨论 |
2.4 小结 |
第3章 油茶树体调控生长发育效应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试验材料 |
3.1.2 试验仪器 |
3.1.3 试验方法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树体调控对新梢生长状况的影响 |
3.2.2 树体调控对新叶生长状况的影响 |
3.2.3 树体调控对树高、冠幅、基径生长的影响 |
3.2.4 树体调控对油茶花果发育的影响 |
3.2.5 树体调控对冠层结构的影响 |
3.3 讨论 |
3.3.1 树体调控对枝叶生长的影响 |
3.3.2 树体调控对花果发育的影响 |
3.4 小结 |
第4章 油茶树体调控冠层光合特性研究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试验地概况 |
4.1.2 试验设计 |
4.1.3 试验材料 |
4.1.4 试验仪器与试剂 |
4.1.5 试验方法 |
4.1.6 数据分析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树体调控对油茶光合特性的影响 |
4.2.2 树体调控对油茶叶片光响应曲线的影响 |
4.2.3 树体调控不同生长时期光合特性 |
4.2.4 树体调控对冠层相对光照强度的影响 |
4.3 讨论 |
4.3.1 树体调控与光合日变化 |
4.3.2 树体调控与冠层光分布 |
4.3.3 油茶生长发育与冠层光合特性 |
4.4 小结 |
第5章 油茶树体调控营养生理研究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试验地概况 |
5.1.2 试验设计 |
5.1.3 试验材料 |
5.1.4 试验仪器 |
5.1.5 试验试剂 |
5.1.6 试验方法 |
5.1.7 数据分析 |
5.2 结果与分析 |
5.2.1 树体调控对油茶树体有机营养状况的影响 |
5.2.2 有机营养物与新梢生长质量相关性 |
5.2.3 树体调控对酶活性的影响 |
5.3 讨论 |
5.3.1 有机营养含量与枝叶生长关系 |
5.3.2 酶活性影响 |
5.4 小结 |
第6章 普通油茶简化修剪技术规程草案 |
6.1 范围 |
6.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6.3 术语与定义 |
6.4 树体调控基本方法 |
6.4.1 树体调控总原则 |
6.4.2 树体调控主要技术 |
6.5 不同树形整形过程 |
6.5.1 自然圆头形 |
6.5.2 自然开心形 |
6.6 不同油茶树树体调控步骤 |
6.6.1 幼树树体调控步骤 |
6.6.2 成树树体调控步骤 |
6.6.3 衰老树树体调控 |
6.6.4 受灾树树体调控 |
6.6.5 油茶林分调控 |
第7章 主要结论与创新点 |
7.1 主要结论 |
7.2 创新点 |
7.3 问题与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1 论文相关照片 |
附录2 攻读博士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
致谢 |
(6)闽侯橄榄园低产原因分析及改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综述 |
1 中国橄榄概况 |
2 国内关于橄榄低产改造研究现状 |
2.1 良种嫁接 |
2.2 果园生草 |
2.3 植物生长调节剂 |
2.4 其他研究 |
3 试验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二章 闽侯橄榄现状与低产原因分析 |
1 闽侯橄榄生产现状 |
1.1 区位优势 |
1.2 历史背景与发展 |
1.3 种类与品种 |
1.4 布局与规模 |
1.5 品种选育 |
1.6 企业发展 |
1.7 产业发展进程 |
1.8 市场与经济效益 |
2 闽侯县低产橄榄园概况 |
3 橄榄低产原因分析 |
3.1 建园选址不佳 |
3.2 实生繁殖,品种混杂 |
3.3 春季高温干旱,影响春梢抽发 |
3.4 花期遇雨,授粉受精不良 |
3.5 病虫害发生严重,引起落花落果 |
3.6 施肥不当,影响产量 |
3.7 采收过迟,影响秋梢生长发育 |
3.8 抽发冬梢,消耗树体营养 |
第三章 橄榄良种嫁接研究 |
1 试验内容与方法 |
1.1 试验时间及地点 |
1.2 材料 |
1.3 试验设计 |
1.4 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不同嫁接方法对嫁接成活率的影响 |
2.2 不同粗度砧木对嫁接成活率与伤口愈合的影响 |
2.3 嫁接对橄榄产量的影响 |
3 讨论 |
3.1 选择良种是低产园改造的关键 |
3.2 高接换种是改造低产园行之有效的措施 |
3.3 不同粗度的砧木对嫁接伤口愈合的影响 |
3.4 嫁接有利于提高橄榄产量 |
3.5 甜榄 3 号推广情况 |
第四章 果园套种牧草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时间与地点 |
1.2 材料 |
1.3 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橄榄园套种羽叶决明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 |
2.2 橄榄园套种羽叶决明对土壤各土层含水量的影响 |
2.3 橄榄园套种羽叶决明对土壤养分及 pH 的影响 |
2.4 果园套种羽叶决明对果树产量的影响 |
3 讨论 |
3.1 果园套种牧草改善了土壤物理性质,促进了土壤团粒结构的形成 |
3.2 果园套种羽叶决明牧草有助于提高土壤较深层含水量 |
3.3 果园套种羽叶决明牧草有助于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和养分含量 |
3.4 果园套种羽叶决明牧草降低了土壤 pH 值 |
3.5 果园套种羽叶决明实现了改造低产园的目的 |
第五章 植物生长调节剂应用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时间与地点 |
1.2 材料 |
1.3 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不同浓度 GA3对橄榄坐果率的影响 |
2.2 不同浓度芸苔素对橄榄坐果率的影响 |
2.3 不同浓度 2,4-D 对橄榄坐果率的影响 |
3 讨论 |
3.1 不同种类的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橄榄坐果率作用效果不同 |
3.2 不同处理浓度的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橄榄坐果率作用效果也不同 |
3.3 应用植物生长调节剂有助于提高橄榄座果率和产量,对改造橄榄低产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
第六章 病虫害调查研究 |
1 调查方法 |
2 调查结果 |
2.1 炭疽病 |
2.2 叶斑病 |
2.3 煤烟病 |
2.4 橄榄星室木虱 |
2.5 橄榄小黄卷叶蛾 |
2.6 橄榄皮细蛾 |
2.7 橄榄枯叶蛾 |
2.8 橄榄剪枝象甲 |
3 讨论 |
3.1 加强管理,提高树体抗逆性 |
3.2 保护利用天敌,积极开展生物与物理防治 |
3.3 科学防治,合理使用化学农药 |
第七章 低产园改造其他技术措施 |
1 科学选址,合理建园 |
2 科学施肥,合理排灌 |
3 扩穴改土,中耕除草 |
4 果园放蜂,减少落果 |
5 适时采收,防控冬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7)印度枣在漳州市的适应性与栽培技术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 选题背景 |
2 国内外印度枣生产与科研情况 |
2.1 国外印度枣的利用与科研概况 |
2.2 国内印度枣的生产与科研概况 |
2.3 漳州市印度枣种植概况 |
3 漳州市气候条件特点 |
3.1 气温特点 |
3.2 降水特点 |
3.3 漳州市地区间的气候差异 |
4 选题的目的、意义 |
第二章 漳州市印度枣栽培适应性及栽培管理技术调查 |
1 调查内容与方法 |
1.1 调查地点 |
1.2 调查时间 |
1.3 调查内容 |
1.4 调查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印度枣不同品种经济性状与坐果调查 |
2.2 漳州市印度枣栽培管理技术调查 |
2.2.1 建园 |
2.2.2 育苗 |
2.2.3 栽植 |
2.2.4 土壤管理 |
2.2.5 施肥管理 |
2.2.6 水分管理 |
2.2.7 树体管理 |
2.2.8 花期保护与调节 |
2.2.9 疏花疏果 |
2.2.10 套袋 |
2.2.11 主要病害及其防治措施 |
2.2.12 主要虫害及其防治措施 |
2.3 果实采收与采后处理贮藏技术调查 |
2.3.1 印度枣果实采收 |
2.3.2 采后处理与保鲜 |
第三章 漳州市印度枣栽培存在的问题与改进对策 |
1 漳州市印度枣栽培存在的问题 |
1.1 果园建设缺少规划,基础设施建设不到位 |
1.2 种植品种单一,品种更新换代较慢 |
1.3 土壤管理不到位,农药化肥使用不当 |
1.4 修剪工作不足,疏花疏果不及时 |
1.5 套袋前准备不充分,套袋过程不细致 |
1.6 采收设备简陋,采后保鲜技术单一 |
2 漳州市印度枣种植栽培问题的改进建议 |
2.1 综合考虑园区条件,进行园区规划建设 |
2.2 加大新品种推广力度,提供必要的技术指导 |
2.3 做好土壤管理,合理使用化肥农药 |
2.4 重视修剪,及时进行疏花疏果 |
2.5 做好套袋前准备,套袋工作要专业细致 |
2.6 提高果实采收效率,注重采后处理及贮藏工作 |
第四章 总结与讨论 |
1 总结 |
2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光皮树矮化砧资源选择及矮化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 |
1 前言 |
1.1 光皮树生物学生态学特性及其应用 |
1.1.1 生物学特性 |
1.1.2 生态学特性 |
1.1.3 光皮树的应用 |
1.2 光皮树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资源调查与良种选育 |
1.2.2 光皮树繁殖及栽培技术研究 |
1.2.3 生长发育及遗传特性的研究 |
1.2.4 光皮树油脂特性及其应用 |
1.2.5 光皮树研究应用存在的问题 |
1.3 木本植物矮化资源选育与调控研究 |
1.3.1 矮化植株培育 |
1.3.2 植株矮化机理与矮化预测研究 |
1.3.3 植物矮化遗传分析与基因调控 |
1.3.4 砧木对嫁接苗矮化机理的研究 |
1.3.5 木本植物矮化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
1.4 研究内容与思路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思路 |
2 光皮树矮化资源预选指标体系的建立及资源选择 |
2.1 实验地点概况 |
2.2 材料、试剂与仪器设备 |
2.2.1 实验材料 |
2.2.2 主要试剂 |
2.2.3 主要仪器设备 |
2.3 实验内容与方法 |
2.3.1 矮化资源主要形态预选指标体系 |
2.3.2 矮化资源主要生理生化预选指标体系 |
2.3.3 数据分析 |
2.4 结果与分析 |
2.4.1 光皮树矮化资源主要形态预选指标 |
2.4.2 光皮树矮化资源主要生理预选指标 |
2.4.3 光皮树矮化资源主要生化预选指标 |
2.4.4 光皮树矮化资源主要预选指标综合体系构建 |
2.4.5 光皮树矮化资源选择 |
2.5 讨论 |
2.5.1 外部形态与树体矮化之间的关系 |
2.5.2 根解剖结构与树体矮化之间的关系 |
2.5.3 茎解剖结构与树体矮化之间的关系 |
2.5.4 叶片结构与树体矮化的关系 |
2.5.5 生理生化指标与树体矮化的关系 |
2.5.6 光皮树矮化预选指标体系建立 |
3 矮化光皮树与乔化光皮树表达谱差异分析 |
3.1 材料、试剂与仪器设备 |
3.1.1 材料 |
3.1.2 试剂仪器设备 |
3.2 实验方法 |
3.2.1 实验技术流程 |
3.2.2 试剂配方 |
3.2.3 光皮树叶片总RNA提取 |
3.2.4 数字基因表达谱测序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样品总RNA的提取 |
3.3.2 G1和G22测序质量评估 |
3.3.3 G1和G22测序饱和度分析 |
3.3.4 G1和G22测序结果中Clean tag拷贝数的分布统计 |
3.3.5 Clean tag与参考基因组的比对统计 |
3.3.6 G1和G22的差异表达基因分析 |
3.4 讨论 |
3.4.1 植物矮化与植物激素调节相关基因 |
3.4.2 糖代谢与植物矮化生长 |
3.4.3 光合生理基因调控与植物矮化 |
4 光皮树砧木矮化调控机理研究 |
4.1 材料、试剂与仪器设备 |
4.1.1 材料 |
4.1.2 试剂、仪器及设备 |
4.2 实验内容与方法 |
4.2.1. 嫁接苗根、茎、叶形态解剖结构观察 |
4.2.2 嫁接苗生化指标测定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嫁接苗生长势与砧木生长势比较 |
4.3.2 嫁接苗根、茎、叶形态解剖结构观察 |
4.3.3 嫁接苗叶片中酶和内源激素含量测定 |
4.3.4 嫁接苗根解剖与砧木根解剖结构比较 |
4.3.5 嫁接苗茎解剖结构与砧木茎解剖结构比较 |
4.3.6 嫁接苗叶片解剖结构与砧木叶片解剖结构比较 |
4.3.7 嫁接苗与砧木叶片中酶和内源激素比较 |
4.3.8 嫁接苗根、茎、叶解剖结构相关性分析 |
4.3.9 嫁接苗根、茎、叶解剖结构与生化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
4.3.10 嫁接苗根茎叶解剖结构、生化指标与营养生长的相关性 |
4.4 讨论 |
4.4.1 砧木对嫁接体生长及植株形态结构的影响 |
4.4.2 砧木对接穗内源激素含量的影响及其与树体的相关性 |
4.4.3 砧木对接穗叶片IOD、POD活酶性的影响及其与树体的相关性 |
5 结论 |
6 创新与有待研究的问题 |
6.1 创新点 |
6.2 有待研究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附录A 图版Ⅰ |
附录B 附表 |
附录C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
致谢 |
(9)荔枝低位截干换种试验初报(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1.1 供试材料 |
1.1.2 工具 |
1.2 方法 |
2低位截干换种技术路线 |
3 低位截干换种后调查结果 |
3.1 大红袍低位截干换种情况 |
4 结论 |
(10)油茶低产林分类改造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我国油茶生产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1.1.1 面积和产量情况 |
1.1.2 建国后我国油茶生产的发展过程 |
1.1.3 品种和良种建设情况 |
1.1.4 存在的问题 |
1.2 油茶低产的主要原因 |
1.2.1 良种化程度低 |
1.2.2 管理粗放 |
1.2.3 树龄老化 |
1.3 油茶低产林改造的技术研究进展 |
1.3.1 深挖垦复 |
1.3.2 合理施肥 |
1.3.3 整形修剪 |
1.3.4 高接换冠 |
1.3.5 病虫害防治 |
1.4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和技术路线 |
1.4.1 目的意义 |
1.4.2 技术路线 |
2 油茶换冠改造技术研究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试验地概况 |
2.1.2 试验材料 |
2.1.3 试验方法 |
2.1.3.1 成活率和生长量的测定方法 |
2.1.3.2 光合特性的测定方法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高接换冠成活率及生长量的影响因子研究 |
2.2.1.1 接穗保存时间、郁闭度及坡位对成活率及生长量的影响 |
2.2.1.2 品种对高接换冠成活率及生长量的影响 |
2.2.1.3 嫁接时期对高接换冠成活率及生长量的影响 |
2.2.1.4 截干方法对高接换冠成活率及生长量的影响 |
2.2.2 高接换冠油茶光合特性研究 |
2.2.2.1 高接换冠油茶光合速率日变化 |
2.2.2.2 高接换冠油茶光合参数 |
2.2.2.3 高接换冠油茶叶绿素含量 |
2.3 结论与讨论 |
2.3.1 影响油茶高接换冠成活率和生长量的因子 |
2.3.2 高接换冠油茶光合特性 |
2.3.3 高接换冠后产量问题 |
3 油茶抚育改造技术研究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试验地概况 |
3.1.2 试验材料 |
3.1.3 试验方法 |
3.1.3.1 修剪试验 |
3.1.3.2 垦复试验 |
3.1.4 数据处理与分析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修剪对油茶树体结构及生长结实特性的影响 |
3.2.1.1 不同冠形对油茶树体生长及新梢生长量的影响 |
3.2.1.2 不同树形对树冠内相对光照强度分布的影响 |
3.2.1.3 不同冠形油茶光合有效辐射、温度和相对湿度的日变化 |
3.2.1.4 不同冠形油茶主要叶幕层光合有效辐射的日变化 |
3.2.1.5 不同树形光合速率日变化 |
3.2.1.6 不同树形油茶的叶幕层光合速率日变化 |
3.2.1.7 不同树形冠层内油茶花芽和果实分布的差异 |
3.2.1.8 不同树形冠层内果实品质的差异 |
3.2.2 垦覆对油茶树体和林下土壤的影响 |
3.2.2.1 垦复对油茶果实、花芽及新梢生长量的影响 |
3.2.2.2 垦覆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 |
3.3 结论与讨论 |
3.3.1 修剪与树体生长 |
3.3.2 树形与叶幕微气候 |
3.3.3 树形与冠层光合特性的关系 |
3.3.4 树形与花芽和果实分布 |
3.3.5 树形与果实品质产量关系 |
3.3.6 垦复与生长结实 |
3.3.7 垦复与土壤物理性质 |
4 油茶更新改造技术研究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试验地概况 |
4.1.2 试验材料 |
4.1.3 试验方法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品种配置技术研究 |
4.2.1.1 开花物候期的观察 |
4.2.1.2 品种可配性测定 |
4.2.2 林地覆盖技术研究 |
4.2.2.1 不同的覆盖方式对土壤温度日变化的影响 |
4.2.2.2 不同覆盖方式对苗木成活率及生长的影响 |
4.3 结论与讨论 |
4.3.1 品种配置 |
4.3.2 林地覆盖 |
5 主要结论和创新点 |
5.1 主要结论 |
5.1.1 高接换冠技术研究 |
5.1.2 修剪技术研究 |
5.1.3 垦复技术研究 |
5.1.4 更新改造技术研究 |
5.2 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
四、龙眼截干换种方法试验初报(论文参考文献)
- [1]黄帝陵侧柏叶枯病病原菌的鉴定及其田间防治试验[D]. 张舒瑶.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7(02)
- [2]‘桂味’、‘鸡嘴荔’和‘糯米糍’荔枝树冠特点的区域差异调查[D]. 曾国平. 华南农业大学, 2016(03)
- [3]龙眼、荔枝嫁接更新品种模式的研究[D]. 张承瑶. 广西大学, 2014(01)
- [4]无患子果实经济性状评价及优树选择研究[D]. 孙斌. 南京林业大学, 2013(02)
- [5]油茶树体调控模式与技术的研究[D]. 何志祥.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3(09)
- [6]闽侯橄榄园低产原因分析及改造研究[D]. 余述. 福建农林大学, 2013(S2)
- [7]印度枣在漳州市的适应性与栽培技术调查[D]. 林秀苗. 福建农林大学, 2013(S2)
- [8]光皮树矮化砧资源选择及矮化机理研究[D]. 佟金权.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2(05)
- [9]荔枝低位截干换种试验初报[J]. 张惠云,高贤玉,王跃全,张熙源,张晓芳,寸海艳,左艳秀,尚海凤,罗心平. 热带农业工程, 2012(04)
- [10]油茶低产林分类改造技术研究[D]. 姜志娜.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