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干木瓜中总皂甙的提取工艺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蒋纬,胡颖[1](2018)在《野木瓜活性成分及应用研究进展》文中指出对野木瓜活性成分和开发利用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包括野木瓜皂苷类、黄酮类、糖类等的研究现状,以及目前野木瓜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情况,以期为野木瓜的进一步研究和开发利用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童立雷[2](2012)在《重楼总皂苷提取工艺及抗氧化特性》文中研究说明重楼为百合科植物滇重楼(Pris polyphylla Smith var. yunnanensis)和七叶一枝花(Pris polyphylla Smith var.Chniensis)的干燥根茎。具有消肿止血、清热解毒、凉肝定惊的功效,在传统医学上主要用于各种疮毒、蛇毒、痈疽,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其具有抗癌、抗生育、抗微生物、镇静、镇痛、止咳平喘、止血等作用。主要药效成分是甾体皂苷类化合物。测定重楼总皂苷对评价重楼药材的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重楼中总皂苷的提取一般采用有机溶剂法,常采用甲醇和乙醇作为溶剂,但提取过程中产物效率较低。纤维素酶可以破坏植物细胞壁,使萃取时细胞内的物质更多暴露出来,在天然产物开发领域得到广泛应用。本研究提出以重楼粉末为原料,采用酶辅助提取后用有机溶剂萃取的方法提取重楼总皂苷,在国内外还未见报道。同时,通过Box-Behnken试验设计,利用design-expert设计分析软件对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了响应面分析,建立酶法处理工艺数学模型,探讨合理的工艺条件,并对重楼总皂苷体外抗氧化性进行了研究。具体内容如下:第一,建立了重楼总皂苷测定方法。结果表明:以薯蓣皂苷元为对照品,采用5%香草醛冰醋酸溶液与70%高氯酸比值为4:6,反应时间为25min,水浴温度为50℃,分光光度法测定重楼中总皂苷含量。最大吸收波长为457nm,在0.02mg0.14mg范围内与吸光度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r=0.9991。稳定性试验RSD=0.65%;加样回收率为96.60%,RSD=3.41%。该方法的准确度、精密度和灵敏度均符合重楼总皂苷分析的要求。第二,为克服超声提取重楼总皂苷得率低的问题,采用超声辅助酶法提取新工艺。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利用Box-Behnken试验设计,考察酶用量、酶解温度、pH和酶解时间对重楼总皂苷提率的影响。通过此模型得到最佳工艺条件为:酶用量为32U/g底物,酶解温度为52℃,酶解pH为4.6,酶解时间为92min,在此条件下重楼总皂苷的提取率的理论值是1.68%,验证实测值为1.66%,与理论值的相对误差为1.12%。第三,体外抗氧化试验表明:重楼总皂苷对超氧阴离子自由基和羟基基自由基的清除能力较好,其中IC50分别在0.4mg/mL和0.6mg/mL左右,清除能力均高于VC。重楼总皂苷是一种较好的天然自由基清除剂。
屈晓清[3](2011)在《宣木瓜中三萜酸的提取分离及其体外抑菌特性研究》文中指出宣木瓜为药食两用果品,含有丰富的营养和多种生理活性物质,尤其是其所含的齐墩果酸和熊果酸(五环三萜酸,皂甙类物质),具有显着的药理作用和生物活性。为了充分有效的利用宣木瓜资源,本研究对安徽宣城地区宣木瓜果实成分进行探讨,研究了宣木瓜中五环三萜酸皂甙类物质的提取、分离和纯化工艺,并在此基础上运用新型分离纯化技术,制得高纯度的齐墩果酸和熊果酸单体;另外,对齐墩果酸和熊果酸皂甙混合物的体外抑菌作用进行了研究,为宣木瓜的深加工及生理活性成分的综合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本研究主要结果包括:1.宣木瓜果实成分研究结果表明,宣木瓜中化学成分包括水份、、总糖、有机酸、粗纤维、蛋白质、齐墩果酸、熊果酸和果胶物质,含量分别为85.031%、2.582%、2.924%、1.752%、1.264%、0.086%、0.040%、1.321%。2.建立了分析型HPLC对宣木瓜中齐墩果酸和熊果酸同时定性定量分析的方法,即:色谱条件为:色谱柱:Phenomenex C18(250mm×4.6mm i.d.,5μm);流动相:V(乙腈):V(纯净水)=95:5;柱温:25℃;流速:0.5mL/min;检测波长:210nm;进样量:5μL。3.采用超声波辅助提取法提取宣木瓜中五环三萜酸皂甙,正交结果得出最佳工艺组合为乙醇浓度85%,提取温度55℃,提取时间20min,液料比1:20。对提取物进行多次纯化,分析型HPLC进行测定,结果表明:正丁醇水饱和溶液萃取所得五环三萜酸纯度为41.41%,经大孔吸附树脂层析法纯化后五环三萜酸纯度为71.98%,在此基础上,采用反相硅胶柱法进行纯化,得到样品纯度为93.56%的三萜酸。另外,经同时测定宣木瓜中齐墩果酸和熊果酸含量,计算得知二者比例为2.14~2.22:1,RSD值为1.39%。4.利用制备型HPLC对反相硅胶柱法所得五环三萜皂甙混合物进行处理,通过分段收集的方法对皂甙混合物中的齐墩果酸和熊果酸进行分离,经分析型HPLC检测,结果表明制备型HPLC分离皂甙混合物的方法可行,制备后分别得到97.50%的齐墩果酸和97.27%熊果酸单体。建立的制备型HPLC最优色谱条件为:流动相:色谱柱为pursuit XRs C18(250mm×212mm,5μm);甲醇:水=80∶20(V:V);体积流量:20mL/min;检测波长:210nm;柱温:25℃;进样量:2.0mL。5.宣木瓜中五环三萜酸的体外抑菌结果表明,五环三萜酸具有广谱抗菌作用,对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均有抑制效果,其中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制效果最好;不同纯度的五环三萜酸对枯草芽孢杆菌均有抑制作用,且纯度越高抑菌效果越明显;经实验测定,反相硅胶柱法纯化后的宣木瓜五环三萜酸对枯草芽孢杆菌的最低抑菌浓度为6.25%,即1.56mg/mL。通过比较不同pH值条件下纯度为41.41%宣木瓜粗提物原液对枯草芽孢杆菌抑制效果的影响,结果发现:宣木瓜五环三萜酸在酸性条件下(pH3左右)抑菌效果最好;通过比较不同温度处理纯度为41.41%五环三萜酸宣木瓜粗提物原液对枯草芽孢杆菌抑菌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宣木瓜五环三萜酸的热稳定性相对较好。
盛侠[4](2010)在《宣木瓜中齐墩果酸的提取分离及其抗氧化作用的研究》文中认为宣木瓜是药食两用水果,果实中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和多种活性物质,具有丰富的食用价值和极高的营养保健作用,但由于宣木瓜酸涩味重,人们极少鲜食,目前主要有宣木瓜酒、果醋、果脯、蜜饯等传统食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重视身体健康状况,更加关注功能性食品的开发与研究。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在于以宣木瓜为原料,通过对其营养成分的分析和有效活性成分的齐墩果酸的提取分离纯化鉴定,建立了一种简便易行、绿色、便于工业化的齐墩果酸提取分离工艺,并且对齐墩果酸进行了抗氧化、抗衰老、抗癌等生物学实验研究,为宣木瓜深加工及齐墩果酸的进一步应用提供理论和实验依据。1.对宣木瓜果实中基本营养成分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新鲜宣木瓜中含水率86.937%、含总糖2.438%、还原糖1.085%、有机酸2.956%、果胶0.918%、单宁1.875%、粗纤维1.894%、蛋白质1.041%、齐墩果酸0.206%、总黄酮0.113%、熊果酸0.124%。2.采用乙醇为溶剂通过超声辅助提取法提取宣木瓜果实中齐墩果酸。以宣木瓜提取物中齐墩果酸含量考察指标设立正交试验,提取工艺的研究表明:四个因素对提取效果的影响力的顺序为A > C > B > D,即乙醇浓度对提取效果的影响最大,提取时间次之,其次是提取温度,料液比对实验结果的影响最小。超声波辅助提取法最佳工艺组合定为A3B1C1D1,即乙醇浓度95%,提取温度40℃,提取时间10min,液料比1:20。3.用大孔树脂分离纯化齐墩果酸,通过对大孔树脂型号选择、静态吸附量及解吸率、动态吸附、洗脱液浓度对纯化宣木瓜齐墩果酸效果的试验,得出洗脱的最佳静态条件。选择D4020型号大孔树脂,以95%乙醇作为洗脱液对样品进行洗脱,平行三次,所得目的物纯度达84%,RSD为0.78%。4.宣木瓜齐墩果酸具有明显的抗氧化作用。(1)对自由基的清除作用。宣木瓜中齐墩果酸浓度为1.0mg/mL时对羟自由基的清除作用最大,清除率达65.9%,齐墩果酸浓度为0.8mg/mL组清除率次之,齐墩果酸浓度0.2mg/mL组对羟自由基的清除作用最小,其清除率仅有28.63%,结果表明宣木瓜齐墩果酸对Fenton反应体系产生的羟自由基与浓度具明显的量效关系,并且宣木瓜中齐墩果酸对羟自由基具有较强的清除作用;宣木瓜齐墩果酸对邻苯三酚自氧化产生的O2·-有抑制作用,并且其抑制率随浓度的增大而增大,表明其抑制能力与浓度呈明显的量效关系,宣木瓜中齐墩果酸为1.0mg/mL时对O2·-的抑制作用最强,达到63.83%,0.2mg/mL时对O2·-的抑制率最小,仅有20.75%;当宣木瓜中齐墩果酸为1.0mg/mL时对DPPH自由基的抑制作用最强,达到60.86%,0.2mg/mL时对DPPH自由基的抑制率最小,仅有17.31%,表明宣木瓜齐墩果酸对DPPH自由基有明显抑制作用,并且其抑制率随浓度的增大而增大,表明其抑制能力与浓度呈明显的量效关系。(2)对衰老小鼠的抗衰老作用。研究了宣木瓜中齐墩果酸的抗衰老作用和免疫功能,用D-半乳糖制造小鼠衰老模型,然后灌胃不同剂量宣木瓜齐墩果酸,以人参皂甙为阳性对照,观察其对小鼠衰老现象以及免疫器官的影响。结果表明,与衰老模型组小鼠相比,宣木瓜齐墩果酸能使衰老小鼠血清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升高、丙二醛(MDA)含量显着降低,小鼠的胸腺指数和脾脏指数升高,并且随着药剂量增加,效果更加显着,这说明宣木瓜齐墩果酸能增强抗氧化能力和免疫力,进而起到抗衰老的作用。(3)采用MTT法研究了宣木瓜齐墩果酸对肿瘤细胞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宣木瓜齐墩果酸能有效抑制人乳腺癌MCF-7细胞的增殖;随着齐墩果酸浓度的增加,其生长抑制作用增强,呈量效关系。
吴杰,杨兴海,郭莲军[5](2009)在《资木瓜中木瓜皂苷制备工艺的优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优选资木瓜中皂苷的提取工艺。以木瓜皂苷的提取总量为考察指标,采取正交试验法考察乙醇浓度、溶媒用量、提取时间、提取次数4个因素,每个因素设置3个水平。最佳提取工艺为乙醇浓度70%、溶媒容量10倍、提取时间1h、提取3次,木瓜皂苷得率为1.7%。对木瓜皂苷得率有明显影响的是提取次数及乙醇浓度。
李丽华[6](2009)在《和田玉枣皂甙提取工艺及其抗氧化活性的研究》文中指出红枣(Zizyhpus jujuba Mill)是鼠李科(Rhamnaceae)枣属植物枣树的干果,是我国特有的果品之一。富含维生素、矿物质、氨基酸等营养素,还含有环磷酸腺苷(cAMP)、多糖、黄酮、皂甙等多种生物活性物质。植物皂甙类化合物具有降血脂、抗菌、抗病毒、抗氧化、抗自由基、抑制肿瘤细胞生长、免疫调节等保健作用。本文以和田玉枣(商品名称。引自山西省交城县的骏枣栽植于和田)为原料,对其皂甙的提取、分离、纯化、定性及其抗氧化活性进行了研究,为和田玉枣的皂甙提取及深加工提供工艺参数和理论依据,亦对促进新疆和田红枣产业化的发展及其巩固具有重要意义。主要试验结果如下:1.应用泡沫法、醋酐-硫酸反应(Liebermann-Burchard反应)、氯仿-浓硫酸反应、香草醛-高氯酸显色反应等方法,均证实了新疆和田玉枣中含有甾体皂甙。2.香草醛-高氯酸与皂甙形成特征性的红色,该显色法的显色条件为:5%香草醛-冰醋酸溶液0.2mL和高氯酸0.8mL,70℃恒温水浴中加热15min,立即以冰水冷却5min,加入冰醋酸5mL,摇匀,静置30min测定,测定波长为531nm。最后得到标准曲线方程为:A=0.00201C-0.04409(R2=0.9995)。3.乙醇浸提和田玉枣皂甙的最佳工艺参数为:乙醇浓度80%,料液比1:6,提取温度70℃,浸提时间3h,提取量为6.267mg/g,纯度为16.3%。准确度的相对标准偏差为1.42%,加标回收率为97.0%~102.5%,回收率的相对标准偏差为2.51%。4.LS-100型大孔吸附树脂对和田玉枣皂甙具良好的吸附和解析性能,其分离纯化和田玉枣皂甙的工艺参数为:上样量210mL,上样液浓度20mg/mL,pH值5,NaCl 2.0mg/mL,上样液流速2BV/h。洗脱剂60%乙醇水溶液,流速2 BV/h,洗脱剂用量4BV。经该工艺处理得到的和田玉枣皂甙纯度为35.7%,精制度高达219.0%。5.和田玉枣皂甙体外抗氧化活性试验结果显示:当浓度达到1.5 mg/mL时,羟自由基(·OH)清除率可达74.40%;超氧自由基(O2-·)清除率达到40.58%;抗油脂过氧化的清除率达到73.33%;Fe2+诱发卵黄脂蛋白PUFA过氧体系的清除率达到76.94%。还原能力在浓度为1.5mg/mL时,吸光度达到0.613,还原能力与吸光度成正比,可见其还原能力比较强。以上数据均显示和田玉枣皂甙具有明显的体外抗氧化活性。
李丽华,陈锦屏[7](2008)在《和田玉枣总皂甙的提取工艺研究》文中认为本实验以和田玉枣总皂甙含量为考察指标,以酸枣仁皂甙A为标准品,香草醛-高氯酸为显色剂,冰醋酸为溶剂,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在波长531nm处对和田玉枣总皂甙含量进行测定。最佳提取工艺为:提取温度70℃,乙醇浓度80%,料液比1:6,提取时间3h。该条件下,测得和田玉枣总皂甙含量为6.267mg/g。
颜廷才[8](2008)在《β-葡萄糖苷酶提高刺嫩芽皂甙活性方法的研究》文中认为本论文以辽宁本溪县产刺嫩芽为原料,系统研究了刺嫩芽皂甙的提取纯化方法与条件、刺嫩芽皂甙基本性质、β-葡萄糖苷酶处理对皂甙影响及酶处理后刺嫩芽皂甙生理活性的提高程度,确定出了刺嫩芽皂甙的提取纯化工艺和降低毒性提高活性的方法,扩大了刺嫩芽皂甙的应用范围,提高了刺嫩芽的经济价值。得到主要结论如下:确立了齐墩果酸作为标准品的波长为291nm的皂甙紫外检测方法,证明了刺嫩芽含有丰富的齐墩果酸类皂甙,可以用齐墩果酸含量计算出刺嫩芽皂甙的总量。极差分析提取正交试验因素的影响大小关系顺序为:提取温度>提取时间>固液比>乙醇浓度,最佳条件为浸提温度70℃、浸提时间3h、固液比1:20、乙醇浓度90%,最大提取率为:8.1%。超声波处理正交试验结果表明:影响超声波辅助提取皂甙的因素从大到小排列依次是料液比、温度、超声波处理时间、乙醇浓度,当料液比为1:20,温度为65℃,超声波时间为20min,乙醇浓度为100%,刺嫩芽皂甙提取率最大为8.7%。刺嫩芽粗皂甙经过4次氯仿脱蛋白处理后,脱去了81.9%的蛋白质。经木瓜蛋白酶正交试验极差分析,影响因素从大到小排列顺序依次为:温度、酶量、处理时间、pH值,最佳处理条件为温度50℃、酶用量为2%、酶解2h、pH为6.0,又脱去剩余蛋白的80.2%,蛋白质浓度降到0.4mg/mL。AB-8树脂对刺嫩芽皂甙的吸附量达63.9mg/g,解吸率为96.5%,当解吸液体积为400mL,乙醇浓度为70%,流速为0.6mL/min,pH值为8.0时,AB-8大孔树脂对刺嫩芽皂甙的纯化效果最好。用硅胶柱层析分离刺嫩芽皂甙的不同组分得到6份样品,质量比例为:34.3%、21.1%、16.9%、15.1%、7.9%、4.7%。泡沫试验、Liebermann反应、三氯化锑-氯仿饱和溶液反应、TCL检测试验都证明了刺嫩芽提取物里面含有丰富的皂甙成分。硅胶薄层层析证明刺嫩芽皂甙的单糖可能由鼠李糖、葡萄糖、甘露糖、半乳糖和木糖组成,这为酶水解提高刺嫩芽皂甙活性研究提供了依据。确立了215nm为检测波长,乙腈与水为流动相梯度洗脱的HPLC皂甙组分检测条件,发现样品1、2、3中含有4个单体物质;样品4、5中含有5个单体物;样品6中含有6个单体物质。6个皂甙样品中都含有齐墩果酸,齐墩果酸保留时间为14.7min。确立了HPLC检测齐墩果酸含量的方法条件为波长215nm、乙腈和水等度洗脱,齐墩果酸保留时间为7.0min。6个样品的齐墩果酸含量分别为45.6%、36.1%、31.4%、10.7%、26.6%、25.5%,精总皂甙里的齐墩果酸含量为33.5%。紫外吸收表明,刺嫩芽总皂甙有六个比较明显的吸收峰,其中在299nm处的吸收峰最大,说明总皂甙中含有多个皂甙单体,分子比较大;皂甙样品1到皂甙样品6六个皂甙样品中有多个明显吸收峰,吸收峰逐渐向长波附近集中,说明皂甙单体分子逐渐变大,极性减弱。红外吸收表明:皂甙组分的波形都非常相近,经过基础图谱分析可以发现皂甙中含有脂肪烃、脂肪族伯醇、脂肪族仲醇等官能团,样品1与2还含有脂肪酸官能团,经详细图谱检索,说明皂甙含有带羟基的长碳链、异麦芽糖和β-D-半乳糖。β-葡萄糖苷酶水解正交试验极差分析表明,影响程度依次为酶解温度>酶用量>酶解时间,三因素的最佳水平为:酶解温度为40℃,酶用量为3.0mg,酶解时间为120min。经β-葡萄糖苷酶酶解后刺嫩芽皂甙以甲醇为洗脱剂用硅胶柱分离,共收集6份样品,质量比例为:34.8%、24%、11.8%、11.3%、8.1%、10.0%。经进样量10μL;流动相甲醇与水70:30等度洗脱;流速为1.0mL/min,检测波长215nm,柱温为25℃的高效液相色普检测,β-葡萄糖苷酶酶解后样品E1、E2、E3中含有4个分离比较好的基本单体物质,样品E4、E5、E6中含有5个单体物质,样品都含有齐墩果酸,保留时间为5.1min。酶解后刺嫩芽皂甙在紫外检测条件下仍然含有多个吸收峰,但吸收明显向低波长靠近,多数在236nm处的吸收峰最大,说明酶解后皂甙中单体分子明显变小,单体数量减少。红外吸收表明:酶解后皂甙的波形都非常相近,经过基础图谱分析可以判断皂甙中含有脂肪烃、脂肪族伯醇、脂肪族仲醇、脂肪族伯胺、脂肪酸盐等官能团,说明酶水解掉部分单糖,裸露出了羧基与长的碳链。含有带羟基或氨基的长碳链、烯酸结构、异麦芽糖、β-D-苯基葡糖苷、甘露醇、苯甲酸和β-D-半乳糖成分。皂甙溶液在较低浓度时对羟基自由基与氧自由基就有一定的清除作用,自由基的清除效果与皂甙的浓度呈显着正相关性。解酒与防醉试验表明,刺嫩芽皂甙具有抑制乙醇吸收作用,从而能够显着延长酒精耐受时间,降低醉酒维持时间,有解酒防醉保护肝脏效果。体内抗氧化试验表明,刺嫩芽皂甙可以提高小鼠SOD活性,降低小鼠体内组织的MDA含量。刺嫩芽皂甙能够提高小鼠的脾脏指数与胸腺指数,增强小鼠的免疫能力;也可以降低血清中的总脂、总胆固醇,提高血清中高密度脂蛋白。刺嫩芽皂甙只是在一定程度上调解正常小鼠的血糖与胰岛素水平;显着降低高血糖模型小鼠的血糖值,显着提高高血糖模型小鼠的胰岛素水平,对于高血糖具有非常好的治疗作用。经β-葡萄糖苷酶酶解后的皂甙活性更加显着,说明β-葡萄糖苷酶可以提高刺嫩芽皂甙活性。
张敏,杜琳,黄桂东,钟先锋[9](2007)在《山药总皂甙的提取研究》文中提出本文以山药中总皂甙提取率为考察指标,应用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设计对山药总皂甙提取工艺中的浸提温度、乙醇的体积分数、浸提时间、料液比进行了研究。以薯蓣皂甙为标准,香草醛-高氯酸为显色剂,冰醋酸为溶剂,用分光光度计在波长为544 nm处对山药总皂甙的含量进行了测定。得出山药总皂甙的最佳提取工艺条件是:浸提温度为60℃,浸提时间为6 h,乙醇体积分数为80%,料液比为1∶8。
李红娟[10](2007)在《卷丹百合营养成分、活性物质及栽培特性的研究》文中提出百合是重要的药食同源植物之一,我国作为百合属植物的原产大国,拥有极其丰富的种质资源,约有46种18个变种,占全世界百合总数的一半以上。虽然百合种类繁多,但很多品种是专供切花使用的,作为药食兼用而广泛栽培的品种却不多。卷丹百合(L.lancifolium Thunb),属于三倍体品种,其耐旱性强、繁殖方式多、较耐阳光直射,适于在多种土壤条件下生长。中医认为卷丹有很好的医疗价值。本研究以秦巴山区野生百合—卷丹为试材,以兰州百合为对照,对其栽培特性、营养成分、活性物质及药用功效进行了系统的评价研究,旨在发掘利用野生卷丹百合资源,寻求适应性强、产量高、更具药用价值的食用百合,为野生资源的利用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研究取得了如下主要结果:1.比较了卷丹与传统食用百合-兰州百合的氨基酸含量、矿质元素含量及基本营养成分。卷丹中8种人体必须氨基酸含量比兰州百合高7.05%,总氨基酸含量比兰州百合高出11.24%;矿质元素中,除磷、钾外,卷丹中钙、铁、铜、锰、锌、镁、硒含量均高于兰州百合;基本营养成分中,除淀粉、果胶、还原糖外,卷丹中蛋白、脂肪、粗纤维、Vc、总磷脂含量均高于兰州百合。卷丹具有开发低脂肪,高营养与良好保健功能的潜在价值。2.超声波提取与冷浸、回流两种传统提取方法进行比较,超声波提取率明显高于两种传统方法的提取率。不同的提取温度、超声波提取功率、pH值、料液比、提取液浓度对黄酮、皂甙、生物碱及多糖四种活性物质提取率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并分别用正交试验法确定了在一定的提取时间,四种活性物质的最佳提取工艺,为卷丹活性成分的研究利用提供了理论参考。3.通过对不同产地两个种(卷丹及兰州百合)提取液的抑菌性进行比较,发现各产地、不同种的百合对不同的细菌均存在一定的抑菌性。结果表明:除沙门氏菌(Salmonella typhi)外,原产地百合的抑菌性要高于其它产地百合的抑菌性;卷丹百合对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芽孢枯草杆菌(Bacillus subtilis)的抑菌性要高于兰州百合。抑菌性与活性物质含量之间的通径分析显示,影响百合鳞茎提取液抑菌活性的主要活性物质为生物碱类化合物,其次是皂甙及黄酮类化合物。这为卷丹百合的药食应用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也可为卷丹活性物质的进一步提取分离提供参考。4.采用试管预试法、薄层层析预试法对秦岭山区野生卷丹百合进行化学成分的系统预试,初步确定卷丹百合中含有酚性成分、鞣质、生物碱、糖及其甙、皂甙、甾体、萜类成分、黄酮及其甙、氨基酸、多肽、挥发油及油脂类成分。采用系统溶剂提取法,结合抑菌性实验中确定的提取方向,采用硅胶柱层析、氧化铝层析法,从鳞茎氯仿层分离出六种化合物,其中三种经化学定性及光谱测定(1H-NMR、13C-NMR、HSQC、1H -1HCOSY、HMBC),确定化合物分别为:β-谷甾醇、胡萝卜苷、β-光秋水仙碱。其中,β-光秋水仙碱是在百合鳞茎中首次发现。5.比较了不同栽培方式对百合活性物质含量的影响。栽培方式不同,百合中活性物质的含量也不相同。本文首次通过活性物质等营养成分作为评价指标,引入隶属函数值X(ij),来评价不同栽培方式对活性物质的含量影响,并根据其值应用到生产实践中,判断最佳的栽培方式及采收期,这将有助于对野生卷丹人工驯化特性有所了解,也将有助于今后卷丹在生产中的推广应用。6.系统地将秦巴山区野生卷丹百合进行了引种栽培,同时以兰州百合为对照,试验结果表明:在杨凌地区,卷丹及兰州百合露地栽培母球的更新、生长能力高于大棚栽培;在汉中地区,两种百合沙土地中更新鳞茎平均增重比率、更新鳞茎平均直径、更新鳞茎平均鲜重均高于在黄泥地中栽培;两种百合在汉中地区更新鳞茎平均增重比率、更新鳞茎平均直径、更新鳞茎平均鲜重总体要高于在杨凌地区栽培。这些结果对卷丹百合的人工驯化、优质栽培有着一定的参考价值。
二、干木瓜中总皂甙的提取工艺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干木瓜中总皂甙的提取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野木瓜活性成分及应用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主要活性成分的测定和提取 |
1.1 多糖 |
1.2 黄酮类 |
1.3 皂苷类 |
1.4 其他 |
2 野木瓜在食品方面的开发应用 |
2.1 野木瓜果汁及饮料 |
2.2 野木瓜果酒 |
2.3 野木瓜醋类制品 |
2.4 野木瓜籽油 |
3 展望 |
(2)重楼总皂苷提取工艺及抗氧化特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文献综述 |
1.1 化学成分研究 |
1.1.1 甾体皂苷 |
1.1.2 其他化学成分 |
1.2 药理作用 |
1.2.1 止血作用 |
1.2.2 抗肿瘤作用 |
1.2.3 镇痛、镇静作用 |
1.2.4 免疫调节作用 |
1.2.5 抑制精子活性作用 |
1.2.6 抗菌、抗病毒及消炎作用 |
1.2.7 对心血管系统作用 |
1.2.8 对呼吸系统作用 |
1.2.9 细胞毒作用 |
1.3 临床应用 |
1.4 总皂苷的含量测定方法 |
1.4.1 重量法 |
1.4.2 比色法 |
1.4.3 薄层层析法 |
1.4.4 高效液相色谱法 |
1.5 皂苷的提取工艺 |
1.5.1 溶剂提取 |
1.5.2 超声波辅助提取 |
1.5.3 酶法提取 |
1.5.4 微波辅助提取 |
1.5.5 超临界流体萃取 |
1.5.6 其它 |
1.6 体外抗氧化 |
1.6.1 自由基学说及其对健康的危害 |
1.6.2 总皂苷的抗氧化作用 |
2 引言 |
2.1 课题研究目的与意义 |
2.2 研究内容 |
3 材料与方法 |
3.1 试验材料 |
3.2 主要试验仪器及试剂 |
3.2.1 试验仪器 |
3.2.2 试剂 |
3.3 试验方法 |
3.3.1 重楼总皂苷含量测定条件优化 |
3.3.2 酶法提取重楼总皂苷 |
3.3.4 重楼总皂苷的体外抗氧化活性的研究 |
4 结果与分析 |
4.1 测定波长的选择 |
4.2 显色条件的确定 |
4.3 线性关系 |
4.4 精密度试验 |
4.5 稳定性试验 |
4.6 加样回收率试验 |
4.7 酶法提取单因素试验 |
4.7.1 纤维素酶用量对重楼总皂苷提取率的影响 |
4.7.2 酶解温度对重楼总皂苷得率的影响 |
4.7.3 酶解反应 PH 对重楼总皂苷得率的影响 |
4.7.4 酶解时间对重楼总皂苷得率的影响 |
4.8 Box-Behnken 响应面试验结果与分析 |
4.8.1 Box-Behnken 响应面试验设计及结果 |
4.8.2 响应面结果分析 |
4.8.3 最佳工艺条件的确定与验证 |
4.9 抗氧化性测定结果 |
4.9.1 对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的清除作用 |
4.9.2 对羟基自由基的清除能力 |
5 讨论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研究生阶段发表文章 |
(3)宣木瓜中三萜酸的提取分离及其体外抑菌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文献综述 |
1.1 宣木瓜研究进展 |
1.1.1 宣木瓜概况 |
1.1.2 宣木瓜的营养成分及药理作用 |
1.1.2.1 宣木瓜的营养成分 |
1.1.2.2 宣木瓜的药理作用 |
1.1.3 宣木瓜的主要价值 |
1.2 齐墩果酸的研究进展 |
1.2.1 齐墩果酸的理化性质 |
1.2.2 齐墩果酸的药理作用 |
1.3 熊果酸研究进展 |
1.3.1 熊果酸理化性质 |
1.3.2 熊果酸的药理作用 |
1.4 生物活性成分的提取及分离纯化方法 |
1.4.1 五环三萜酸提取技术 |
1.4.2 宣木瓜中五环三萜酸的纯化方法 |
1.4.3 高纯度目标物单体制备方法 |
1.5 生物活性成分的检测方法 |
1.5.1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分析法 |
1.5.2 高效毛细管电泳法 |
1.5.3 高效液相、气相色谱法 |
1.6 生物活性成分抑菌作用的研究现状 |
1.6.1 皂甙成分抑菌作用研究进展 |
1.6.2 抑菌作用的评价方法 |
2 引言 |
3 材料与方法 |
3.1 原料及预处理 |
3.1.1 原料 |
3.1.2 原料预处理 |
3.1.3 试验菌株 |
3.2 仪器与试剂药品 |
3.2.1 试验仪器 |
3.2.2 试验药品试剂 |
3.3 试验方法 |
3.3.1 宣木瓜基本成分测定 |
3.3.1.1 含水率的测定 |
3.3.1.2 总糖的测定 |
3.3.1.3 有机酸测定 |
3.3.1.4 粗纤维的测定 |
3.3.1.5 蛋白质的测定 |
3.3.1.6 齐墩果酸和熊果酸含量的测定 |
3.3.1.7 果胶含量的测定 |
3.3.2 宣木瓜中五环三萜酸的定性定量分析 |
3.3.2.1 宣木瓜五环三萜酸提取液的制备 |
3.3.2.2 五环三萜酸的 TLC 定性分析 |
3.3.2.3 分光光度法测五环三萜酸含量 |
3.3.2.4 分析型 HPLC 测定齐墩果酸和熊果酸含量 |
3.3.3 超声波辅助提取法提取宣木瓜中五环三萜酸及正交试验设计 |
3.3.4 宣木瓜中五环三萜酸纯化方法 |
3.3.4.1 正丁醇的水饱和溶液萃取 |
3.3.4.2 大孔吸附树脂初次纯化 |
3.3.4.3 反相硅胶柱层析二次纯化 |
3.3.5 制备型高效液相色谱法分离齐墩果酸和熊果酸单体 |
3.3.6 五环三萜酸体外抑菌试验 |
4 结果与分析 |
4.1 宣木瓜果实中的基本成分测定结果 |
4.2 宣木瓜五环三萜酸的定性定量检测 |
4.2.1 宣木瓜中五环三萜酸 TLC 定性分析结果 |
4.2.2 分光光度法测五环三萜酸含量 |
4.2.3 HPLC 同时测定宣木瓜中齐墩果酸和熊果酸结果分析 |
4.2.3.1 检测波长的选择 |
4.2.3.2 流速对色谱峰的影响 |
4.2.3.3 流动相的选择 |
4.2.3.4 方法学考察结果 |
4.2.4 宣木瓜中两种三萜酸比例的测定 |
4.3 宣木瓜中五环三萜酸的提取、纯化结果分析 |
4.3.1 超声波辅助提取法正交试验结果 |
4.3.2 五环三萜酸纯化结果分析 |
4.3.2.1 正丁醇水饱和溶液萃取 |
4.3.2.2 大孔树脂层析法纯化五环三萜酸 |
4.3.2.3 反相硅胶柱层析法纯化结果分析 |
4.4 制备型高效液相色谱分离宣木瓜中齐墩果酸和熊果酸单体研究 |
4.4.1 制备型高效液相色谱色谱分离图 |
4.4.2 组分纯度测定 |
4.4.3 制备型高效液相色谱条件的优化 |
4.4.3.1 流动相组成对分离条件的影响 |
4.4.3.2 流动相流量对分离情况的影响 |
4.4.3.3 最佳进样量的选择 |
4.5 宣木瓜中五环三萜酸体外抑菌特性研究 |
4.5.1 五环三萜酸粗提物对不同菌种抑菌效果的测定 |
4.5.2 不同纯化方法所得五环三萜酸对枯草芽孢杆菌抑菌效果的测定 |
4.5.3 最低抑菌浓度的测定 |
4.5.4 pH 值对五环三萜酸抑菌活性的影响 |
4.5.5 处理温度对五环三萜酸抑菌活性的影响 |
5 讨论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发表论文 |
(4)宣木瓜中齐墩果酸的提取分离及其抗氧化作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文献综述 |
1.1 宣木瓜及其活性物质概述 |
1.1.1 宣木瓜简介 |
1.1.2 宣木瓜的利用价值 |
1.1.3 齐墩果酸概述 |
1.1.4 齐墩果酸的结构和理化性质 |
1.2 木瓜齐墩果酸提取分离及检测分析方法研究进展 |
1.2.1 木瓜齐墩果酸的提取方法 |
1.2.2 木瓜齐墩果酸的分离纯化方法 |
1.2.3 木瓜齐墩果酸的检测分析方法 |
1.3 木瓜齐墩果酸抗氧化特性的研究进展 |
1.3.1 植物抗氧化特性的机理 |
1.3.2 木瓜齐墩果酸抗氧化特性的研究进展 |
2 引言 |
3 材料与方法 |
3.1 原料及预处理 |
3.1.1 原料 |
3.1.2 原料预处理 |
3.1.3 试验用小鼠 |
3.2 仪器与药品试剂 |
3.2.1 试验仪器 |
3.2.2 试验药品试剂 |
3.3 技术路线 |
3.4 试验方法 |
3.4.1 宣木瓜果实中主要营养成分含量的测定 |
3.4.2 宣木瓜齐墩果酸的定性定量检测 |
3.4.3 宣木瓜齐墩果酸的提取和纯化方法 |
3.4.4 宣木瓜中齐墩果酸的抗氧化作用 |
4 结果与分析 |
4.1 宣木瓜果实中的基本成分检测结果 |
4.2 宣木瓜齐墩果酸的定性定量检测 |
4.2.1 宣木瓜齐墩果酸的定性分析 |
4.2.2 分光光度法测齐墩果酸含量 |
4.2.3 HPCE 法测定齐墩果酸含量 |
4.3 宣木瓜齐墩果酸的提取、纯化结果分析 |
4.3.1 单因素试验结果 |
4.3.2 超声波辅助提取法正交实验结果 |
4.3.3 大孔树脂层析分离法 |
4.4 宣木瓜中齐墩果酸的抗氧化作用研究 |
4.4.1 清除自由基的研究 |
4.4.2 动物体内抗衰老作用研究 |
5 讨论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 |
(5)资木瓜中木瓜皂苷制备工艺的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1 仪器与材料 |
1.1 仪器 |
1.2 材料与试剂 |
2 方法与结果 |
2.1 标准品和样品溶液的制备 |
2.2 最大吸收波长的选择 |
2.3 标准曲线的制备 |
2.4 方法学考察 |
2.4.1 精密度试验 |
2.4.2 稳定性试验 |
2.4.3 重复性试验 |
2.4.4 加样回收率试验 |
2.5 提取工艺的优化 |
2.5.1 因素水平设计 |
2.5.2 工艺流程 |
2.5.3 木瓜皂苷含量的测定 |
2.5.4 最佳提取工艺 |
2.5.5 验证试验 |
3 讨论 |
(6)和田玉枣皂甙提取工艺及其抗氧化活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红枣 |
1.1.1 红枣的生产状况 |
1.1.2 红枣中主要化学成分 |
1.1.3 红枣的营养价值 |
1.1.4 红枣的药用价值 |
1.1.5 红枣的开发利用现状 |
1.1.6 红枣产品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
1.2 皂甙 |
1.2.1 皂甙结构 |
1.2.2 皂甙的特性 |
1.2.3 皂甙的分离纯化 |
1.2.4 皂甙的生物活性 |
1.2.5 展望 |
1.3 自由基与自由基损伤 |
1.3.1 自由基学说 |
1.3.2 自由基的产生及其对生命活动的影响 |
1.3.3 抗氧化剂(自由基清除剂) |
1.3.4 天然抗氧化剂及其研究进展 |
1.3.5 皂甙生物活性的体外试验方法 |
第二章 材料与试验内容 |
2.1 引言 |
2.2 材料 |
2.2.1 试验材料 |
2.2.2 主要化学试剂 |
2.2.3 主要仪器与设备 |
2.3 试验内容与方法 |
2.3.1 溶液的配制 |
2.3.2 和田玉枣皂甙的提取纯化工艺试验 |
2.3.3 和田玉枣皂甙含量的测定 |
2.3.4 和田玉枣皂甙的定性鉴定试验 |
2.3.5 香草醛-高氯酸显色方法 |
2.3.6 香草醛-高氯酸显色条件试验 |
2.3.7 和田玉枣皂甙的提取工艺试验 |
2.3.8 大孔吸附树脂分离纯化和田玉枣皂甙的试验 |
2.3.9 和田玉枣皂甙的体外抗氧化活性试验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3.1 和田玉枣皂甙的定性鉴定 |
3.1.1 泡沫法 |
3.1.2 香草醛-高氯酸比色法 |
3.1.3 Liebermann-Burchard反应 |
3.1.4 氯仿-浓硫酸反应 |
3.1.5 和田玉枣皂甙类型的确定 |
3.2 香草醛-高氯酸显色条件的确定 |
3.2.1 最大吸收波长的确定 |
3.2.2 香草醛浓度 |
3.2.3 反应温度 |
3.2.4 反应时间 |
3.2.5 静置时间 |
3.2.6 标准曲线的绘制 |
3.3 和田玉枣皂甙的提取工艺 |
3.3.1 和田玉枣皂甙提取工艺的单因素试验结果 |
3.3.2 和田玉枣皂甙提取工艺的正交试验结果 |
3.3.3 准确度实验 |
3.3.4 加标回收率 |
3.4 大孔吸附树脂分离纯化和田玉枣皂甙 |
3.4.1 树脂的筛选 |
3.4.2 LS-100大孔吸附树脂的吸附性能及其影响因素 |
3.4.3 LS-100大孔吸附树脂对和田玉枣皂甙动态解析试验 |
3.4.4 LS-100型树脂对和田玉枣皂甙的精制度考虑 |
3.5 和田玉枣皂甙的体外抗氧化活性研究 |
3.5.1 和田玉枣皂甙对羟自由基(·OH)活性的清除效果 |
3.5.2 和田玉枣皂甙对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_2~-·)的清除效果 |
3.5.3 和田玉枣皂甙的还原能力 |
3.5.4 和田玉枣皂甙对油脂过氧化的抑制效果 |
3.5.5 Fe~(2+)诱发脂蛋白PUFA过氧化体系 |
第四章 讨论 |
4.1 和田玉枣皂甙测定方法探讨 |
4.2 和田玉枣皂甙提取工艺探讨 |
4.3 大孔吸附树脂纯化和田玉枣皂甙探讨 |
4.4 和田玉枣皂甙的体外抗氧化性研究探讨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7)和田玉枣总皂甙的提取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与试剂 |
1.2 仪器 |
1.3 方法 |
1.3.1 溶液配制 |
1.3.1.1 酸枣仁皂甙A对照液 |
1.3.1.2 水饱和正丁醇溶液 |
1.3.1.3 5%香草醛-冰醋酸溶液 |
1.3.2 和田玉枣总皂甙的提取工艺流程 |
1.3.3 总皂甙含量测定及计算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最大吸收波长的确定 |
2.2 标准曲线的绘制 |
2.3 提取条件的单因素试验 |
2.3.1 提取温度 |
2.3.2 乙醇浓度 |
2.3.3 料液比 |
2.3.4 浸提时间 |
2.3.5 提取次数 |
2.4 正交试验优化提取条件 |
2.5 精密度实验 |
2.6 加标回收率 |
3 结论 |
(8)β-葡萄糖苷酶提高刺嫩芽皂甙活性方法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章 概述 |
1.1 前言 |
1.2 刺嫩芽生物学特性与营养成分研究进展 |
1.2.1 刺嫩芽生物学特性 |
1.2.2 刺嫩芽营养成分 |
1.3 皂甙研究进展 |
1.3.1 皂甙的分类与分布 |
1.3.2 皂甙的理化性质 |
1.3.3 皂甙的生物活性 |
1.3.4 皂甙的提取与分析方法 |
1.3.5 常见几种植物中的皂甙提取工艺与方法 |
1.3.6 皂甙的应用现状 |
1.4 刺嫩芽皂甙的生物活性 |
1.5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及主要内容 |
1.5.1 目的、意义 |
1.5.2 主要的研究内容 |
1.6 本研究的总工艺流程 |
第二章 刺嫩芽皂甙提取工艺的研究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材料与试剂 |
2.1.2 主要仪器 |
2.1.3 试验设计与测试方法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测定方法的确定 |
2.2.2 提取单因素试验 |
2.2.3 提取正交试验 |
2.2.4 超声波辅助提取单因素试验 |
2.2.5 超声波辅助提取正交试验 |
2.3 结论 |
2.4 讨论 |
第三章 刺嫩芽皂甙的纯化与分离研究 |
3.1 材料和方法 |
3.1.1 材料 |
3.1.2 试剂 |
3.1.3 主要仪器与设备 |
3.1.4 试验方法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刺嫩芽皂甙脱蛋白纯化方法 |
3.2.2 刺嫩芽皂甙树脂纯化方法 |
3.2.3 刺嫩芽皂甙硅胶柱层析组分分离 |
3.3 结论 |
3.4 讨论 |
第四章 刺嫩芽皂甙基本性质的研究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材料与试剂 |
4.1.2 主要仪器与设备 |
4.1.3 方法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皂甙的验证试验 |
4.2.2 皂甙中单糖的检验 |
4.2.3 皂甙组分HPLC检测与齐墩果酸含量测定 |
4.2.4 皂甙6个组分紫外与红外吸收特点比较 |
4.3 结论 |
4.4 讨论 |
第五章 刺嫩芽皂甙β-葡萄糖苷酶处理的研究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试验材料与试剂 |
5.1.2 主要仪器与设备 |
5.1.3 试验设计与方法 |
5.2 结果与分析 |
5.2.1 皂甙酶解条件的确定 |
5.2.2 酶解后刺嫩芽皂甙的组分分离 |
5.2.3 酶解处理后各组分HPLC检测 |
5.2.4 酶解处理后各组分紫外红外吸收变化 |
5.3 结论 |
5.4 讨论 |
第六章 刺嫩芽皂甙酶解前后生物活性的比较研究 |
6.1 材料与方法 |
6.1.1 材料与试剂 |
6.1.2 主要设备 |
6.1.3 试验方法 |
6.2 结果与分析 |
6.2.1 总皂甙清除自由基能力的研究 |
6.2.2 刺嫩芽皂甙解酒防醉效果的比较 |
6.2.3 刺嫩芽皂甙体内抗氧化试验 |
6.2.4 刺嫩芽皂甙提高免疫力效果 |
6.2.5 刺嫩芽皂甙改善脂代谢的效果 |
6.2.6 刺嫩芽皂甙降血糖效果比较 |
6.3 结论 |
6.4 讨论 |
第七章 总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10)卷丹百合营养成分、活性物质及栽培特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百合的形态学特性 |
1.1.1 鳞茎的形态特征 |
1.1.2 根的形态特征 |
1.1.3 叶的形态特征 |
1.1.4 籽球和株芽的形态特征 |
1.1.5 花的形态 |
1.2 百合的种质资源研究概况 |
1.2.1 百合的种质资源与分类 |
1.2.2 百合在我国的分布 |
1.2.3 国内百合的引种概况 |
1.2.4 我国食用百合的种类及分布 |
1.3 百合鳞茎发育生理及栽培技术研究 |
1.3.1 百合鳞茎的生长发育特点 |
1.3.2 影响百合鳞茎生长发育的外界因素 |
1.3.3 栽培技术对百合生长发育的影响及研究现状 |
1.4 百合活性物质种类及研究进展 |
1.5 百合的药食应用 |
1.5.1 百合食用价值 |
1.5.2 百合药用价值 |
1.6 百合药食利用现状 |
1.7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8 本研究的内容及目标 |
第二章 卷丹百合基本营养成分研究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试验材料 |
2.1.2 主要仪器及试剂 |
2.1.3 检测方法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氨基酸组分 |
2.2.2 矿质元素含量 |
2.2.3 基本营养成分 |
2.3 讨论 |
第三章 卷丹中四类活性物质超声提取研究及工艺优化 |
3.1 材料与试剂 |
3.1.1 试验试剂与设备 |
3.1.2 试验材料 |
3.2 实验方法 |
3.2.1 标准曲线的制备 |
3.2.2 测定波长的选择 |
3.2.3 待测液的制备 |
3.2.4 精密度测定 |
3.2.5 加标回收试验 |
3.3 黄酮提取结果与分析 |
3.3.1 传统提取方法与超声波提取对比 |
3.3.2 超声波提取单因素试验 |
3.3.3 正交试验 |
3.3.4 提取次数确定 |
3.3.5 精密度测定 |
3.3.6 加标回收试验 |
3.4 皂甙提取结果与分析 |
3.4.1 传统提取方法与超声波提取对比 |
3.4.2 超声波提取单因素试验 |
3.4.3 正交试验 |
3.4.4 提取次数确定 |
3.4.5 精密度测定 |
3.4.6 加标回收试验 |
3.5 生物碱提取结果与分析 |
3.5.1 传统提取方法与超声波提取对比 |
3.5.2 超声波提取单因素试验 |
3.5.3 正交试验 |
3.5.4 提取次数确定 |
3.3.5 精密度测定 |
3.5.6 加标回收试验 |
3.6 多糖提取结果与分析 |
3.6.1 超声波提取单因素试验 |
3.6.2 正交试验 |
3.6.3 提取次数确定 |
3.6.4 精密度测定 |
3.7 讨论 |
3.7.1 超声波提取技术在现代中药提取中的应用 |
3.7.2 不同提取条件对提取率的影响 |
第四章 百合鳞茎提取物抑菌活性与活性物质含量的通径分析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试验材料 |
4.1.2 实验菌株 |
4.1.3 菌液的制备 |
4.1.4 提取液的制备 |
4.1.5 抑菌活性的测定 |
4.1.6 活性物质含量的测定 |
4.1.7 数据处理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药液提取最适溶剂的确定 |
4.2.2 不同产地百合鳞茎提取液抑菌活性的比较 |
4.2.3 两种百合鳞茎提取液提取后放置不同时间抑菌效果的比较 |
4.2.4 两种百合鳞茎提取液抑菌活性与剂量的关系 |
4.2.5 两种百合鳞茎提取液抑菌活性与活性物质含量之间的相关分析 |
4.2.6 两种百合鳞茎提取液抑菌活性与活性物质含量之间的通径分析 |
4.3 讨论 |
第五章 卷丹百合活性物质的提取、分离及鉴定 |
5.1 试验材料与仪器 |
5.1.1 试验材料 |
5.1.2 试验药品与仪器 |
5.2 百合化学成份的系统预试 |
5.2.1 供试样品的制备 |
5.2.2 系统预试 |
5.3 百合化学成分的提取、分离 |
5.3.1 活性物质提取工艺流程 |
5.3.2 硅胶装柱 |
5.3.3 碱性氧化铝的预处理及装柱 |
5.4 化合物鉴定 |
5.5 讨论 |
5.5.1 β-谷甾醇的药用功效及应用 |
5.5.2 生物碱类化合物在医药及农业领域中的应用 |
5.5.3 系统预试在化合物分离中的作用及存在的缺点 |
5.5.4 卷丹活性物质的提取、分离及纯化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
第六章 不同栽培方式对百合活性物质含量的影响及应用研究 |
6.1 材料与方法 |
6.1.1 试验材料与地点 |
6.1.2 试验处理 |
6.1.3 仪器及试剂 |
6.1.4 测定方法 |
6.2 不同栽培方式卷丹挥发油的测定 |
6.2.1 不同栽培方式卷丹挥发油的测定结果 |
6.2.2 讨论 |
6.3 不同栽培方式百合活性物质的含量变化 |
6.3.1 不同栽培方式黄酮含量变化趋势 |
6.3.2 不同栽培方式多糖含量变化趋势 |
6.3.3 不同栽培方式皂甙含量变化趋势 |
6.3.4 不同栽培方式生物碱含量变化趋势 |
6.4 淀粉含量变化趋势 |
6.5 卷丹最佳采收期及栽培方式的确定 |
6.5.1 卷丹不同栽培方式最佳采收期的确定 |
6.5.2 卷丹最佳栽培方式的确定 |
6.6 兰州百合最佳采收期及栽培方式的确定 |
6.6.1 兰州百合不同栽培方式最佳采收期的确定 |
6.6.2 兰州百合最佳栽培方式的确定 |
6.7 讨论 |
6.7.1 环境因子对活性物质的影响 |
6.7.2 不同栽培方式对食用百合质量的影响 |
第七章 卷丹百合经济性状及引种栽培的初步研究 |
7.1 材料与方法 |
7.1.1 试验材料 |
7.1.2 试验地 |
7.1.3 栽培特性及经济性状调查内容 |
7.2 结果与分析 |
7.2.1 杨凌地区两种食用百合栽培特性及经济性状研究 |
7.2.2 汉中地区两种食用百合栽培特性及经济性状研究 |
7.2.3 卷丹(不同直径种球)的栽培特性研究 |
7.3 讨论 |
7.3.1 气候条件对食用百合生长的影响 |
7.3.2 土壤条件对食用百合生长的影响 |
7.3.3 病虫害对食用百合质量的影响 |
第八章 结论 |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
参考文献 |
附图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四、干木瓜中总皂甙的提取工艺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野木瓜活性成分及应用研究进展[J]. 蒋纬,胡颖. 食品工程, 2018(03)
- [2]重楼总皂苷提取工艺及抗氧化特性[D]. 童立雷. 安徽农业大学, 2012(07)
- [3]宣木瓜中三萜酸的提取分离及其体外抑菌特性研究[D]. 屈晓清. 安徽农业大学, 2011(07)
- [4]宣木瓜中齐墩果酸的提取分离及其抗氧化作用的研究[D]. 盛侠. 安徽农业大学, 2010(06)
- [5]资木瓜中木瓜皂苷制备工艺的优化[J]. 吴杰,杨兴海,郭莲军. 食品研究与开发, 2009(11)
- [6]和田玉枣皂甙提取工艺及其抗氧化活性的研究[D]. 李丽华. 陕西师范大学, 2009(S1)
- [7]和田玉枣总皂甙的提取工艺研究[J]. 李丽华,陈锦屏. 食品科学, 2008(11)
- [8]β-葡萄糖苷酶提高刺嫩芽皂甙活性方法的研究[D]. 颜廷才. 沈阳农业大学, 2008(01)
- [9]山药总皂甙的提取研究[J]. 张敏,杜琳,黄桂东,钟先锋. 中药材, 2007(07)
- [10]卷丹百合营养成分、活性物质及栽培特性的研究[D]. 李红娟.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