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具书市场竞争形势分析

工具书市场竞争形势分析

一、工具书市场竞争态势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朱丹红,姜川[1](2021)在《中国和马来西亚出版物贸易的竞争性与互补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国与马来西亚的文化交融源远流长,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双方在经济交往和文化交融方面,取得了新的进展。本文以联合国商品贸易统计数据库中2013—2019年中国和马来西亚的出版物实物贸易数据为基础,选取显性比较优势指数、贸易互补性指数和贸易结合度指数作为衡量指标,探讨中马两国出版物贸易的竞争性、互补性与竞争潜力。

关泠[2](2020)在《中国当代军事百科全书编纂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军事百科全书编纂是以“编纂”为核心的创造性精神劳动,是社会科学文化活动中的专业实践活动。中国当代军事百科全书编纂是中国军事科学研究的重要组成,也是军事辞书编纂的重要领域。编纂实践始于20世纪80年代,它是中国军事科学发展史和辞书编纂史上的一项开创性工作。以《中国大百科全书·军事》第一版及《中国军事百科全书》第一版、第二版等为代表的一系列大型军事百科全书、辞典,系统介绍古今中外军事领域知识,全面总结军事理论与军事实践,建立起富有中国特色的军事百科知识体系,是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成果,体现了中国当代军事科学发展水平,在传播军事知识,推动军事科学发展,服务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相对于编纂实践,对军事百科全书编纂理论的探索虽然产生了一些重要的研究成果,但还不够丰富,特别是近10年鲜有系统的研究。本文以近代以来世界军事百科全书编纂谱系为框架,将中国当代军事百科全书置于该框架中研究与考量。以中国当代军事百科全书编纂历史为主线,通过回顾不同历史时期编纂机构、编纂人员、编纂成果的发展,总结军事百科全书编纂经验。通过考察军事百科全书编纂的理论依据和基础,军事知识秩序的建立过程,编纂系统工程的运行方式,研究军事百科全书编纂理论与方法。通过探讨编纂的政治性与客观性的科学考量,以及文献资料研究在编纂中的作用,研究军事百科全书编纂规律。以中国当代3部大型军事百科全书为个案,从其编纂内容、编纂实践、编纂现代化着手,研究军事百科全书编纂特色与创新。本文运用军事学、辞书学、史学、编辑出版学及传播学理论和专业知识,对中国当代军事百科全书作了系统研究。从“学科论”出发,考察军事百科全书的知识分类及其与军事学科的建立与发展的关系。从文化缔构的角度考察军事百科全书编纂体系在建立新的军事知识秩序,实现军事知识的规范化、标准化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以辞书框架理论考察军事百科全书编纂主体与编纂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本文首次对中国当代军事百科全书编纂历史进行了系统研究。查阅了1980年至2016年军事百科全书编纂原始文件、资料、档案、会议记录等,访谈了部分直接参与编纂的专家学者和重要事件亲历者,厘清了编纂中的重要事件、节点及发展脉络。通过考察中国当代军事百科全书编纂体制和机制的形成与发展,并与国内外其他百科全书编纂进行比较,提炼并总结了编纂特点、作用和贡献。通过对军事百科全书编纂与军事学科的建立及发展进行系统探索,认为编纂活动为军事学相关学科的建立和发展奠定了基础,并推动和深化了相关领域的理论研究。首次集中对编纂中若干重要历史问题的处理和解决进行探究,通过文献梳理、档案整理、访谈记录等,重点研究了解放军军战史、重要人物若干问题的编纂原则、标准,以及表述、评价标准(准则)的形成,如长征“密电事件”、抗日战争中人民军队战绩等表述的形成及我军36位军事家的确定过程等,集中反映了编纂工作与科学研究的相互促进及其统一。本文拓展了军事百科全书研究的领域,丰富了相关研究成果,为后续研究提供了思路与借鉴。

马峥[3](2020)在《基于信息熵的科技学术期刊评价方法研究》文中指出科技期刊出版是科研成果向社会经济生产转化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在国家创新体系中占有重要位置。我国在学术期刊的识别、监测、评价和管理等方面面临着许多问题,主要包括:学术期刊评价理念与方法不能适应学术期刊发展、学术期刊评价思想落后于出版融合概念下的多元化发展态势、科技管理单位和科研绩效评估单位在实践中滥用、误用学术期刊评价体系和结果、学术期刊片面追求单项和关键评价指标数值而导致的学术不端和出版诚信问题。这些问题从情报学研究角度看,可以归结为学术信息集合的静态和动态的定量测度问题。信息熵正是解决信息度量问题的经典理论。本研究基于信息熵研究科技学术期刊在知识传播中对学科发展的贡献。本研究的理论假设是:对于一个孤立知识系统,信息的引入降低了知识系统的不确定性,可以理解为通过学术期刊为系统引入负熵的作用,实现了系统的熵降低。学术期刊发表论文被看作一个信息引入过程,若论文被更广泛地传播,就表明学术期刊所供给的信息内容具有更大价值,也就更加有效地提高了整个知识系统的有序性,体现为对客观世界的认知趋于明朗和一致,对未知领域的错误理解趋于降低和消除。在期刊评价领域,知识系统可以看作期刊所提供的内容(论文)集合。对知识系统整体而言,显示度水平(概率)越高,意味着内容价值越大,也就是学术期刊为知识系统提供负熵的贡献越大。基于此假设,可以将信息熵变化作为一个定量测度信息价值水平的指标用于科技期刊评价工作。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建立描述知识系统信息熵的模型;以能源研究领域为样本实证计算一个以期刊论文集合构成的知识系统信息熵随时间变化的情况;在信息熵计算模型的基础上,探索从测度学术期刊对知识系统所贡献的“负熵”的全新角度,构建对学术期刊质量进行定量评价的新方法。本研究采用我国科技学术期刊大样本进行实证分析。最终成果将为我国科技学术期刊管理工作提供科学实用的评价方法和指标体系。本研究采取的方法主要包括:基于引文分析方法、标准化归一法来研究由学术期刊出版行为对学科知识系统所带来的信息熵变化量。采用文献调研分析法、引文分析方法、信息熵分析法、比较研究方法,将SCI数据库和Ei数据库作为数据来源,以新能源领域的学科作为样本对信息熵变化量监测方法进行验证。采用层次分析法、引文分析方法、专家调查法构建科技学术期刊评价的准则层指标,并以我国出版的、经期刊管理部门认定为科技学术期刊进行大样本实证分析。本研究的创新点一是在学术期刊的评价思路上采用“评价知识贡献来替代评价质量”的逻辑。该定量方法与传统的引文分析方法为主的定量分析方法相比,在评价角度有所突破。二是本研究指标体系的构建思路是从信息熵评价角度出发,选择描述不确定性的相关指标。在评价方法的操作性上,针对现实存在的各类问题,从信息熵这个宏观系统状态量的测度出发进行评价,既符合我国学术期刊管理评价的实际需求,又能科学有效地对学术期刊的评价和建设工作提供理论支撑和数据支持。特别是研制了“红点指标”“竞争强度”等创新指标。本研究提出了知识系统中信息熵的概念,并设计了知识系统信息熵的数学模型:因为学科发展具有显着的系统属性,因此可以把一个学科领域的知识作为一个孤立系统进行研究。在本研究中,这个知识系统就是学术期刊发表论文的集合。在这个孤立系统中,对未能明确的研究观点,存在不同的预判,即不确定性状态。这种不确定性通过这个知识系统的信息熵来表达。而随着研究发展,不断有新的有价值的信息引入,即学术期刊发表论文,知识系统的信息熵向着降低方向发展,也就是系统不确定性在降低。通过能源科学学科的实证研究,验证了随着时间进展,能源科学领域知识系统信息熵值呈现减少的趋势,表明该知识系统的不确定性在减少。学术期刊通过同行评议发表的论文,减少对科学问题的不明确认识,为知识系统输入有价值研究成果,也就是输入负熵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学术期刊的贡献。本研究设计了测度知识系统信息熵状态量和变化量的基本方法。为此设计了基于知识系统信息熵的期刊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和专家调查法确定指标体系结构和权重。该评价指标系统共包括7个准则层指标(一级指标)和20个二级指标。以原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在2014年公布认定的3713种科技学术期刊作为实证研究的样本。

应远马[4](2020)在《圣西门主义力行者 ——拿破仑三世和19世纪中叶法国社会经济发展探究》文中研究指明在法国近现代史及其历史编纂学当中,始则担任第二共和国总统,继而又作为第二帝国皇帝执掌政坛20多年的路易-拿破仑·波拿巴,亦即人们更耳熟能详的拿破仑三世,由于第二帝国“以政变始,以色当终”的特殊历史等众多因素,不时成为人们抨击乃至嘲讽的对象。但毋庸讳言,正是在此人统治法国时期,尤其是近18年之久的第二帝国阶段,法国不仅获得了大革命以来鲜见的政局长久相对稳定,还出现了史上少有的经济持续扩张局面,迎来名副其实的“繁荣时代”。凡此种种,当和路易-拿破仑·波拿巴一直以充当“圣西门主义力行者”为己任密不可分。作为拿破仑一世侄子,他对“伟大伯父”的思想既有推崇、继承的一面,更有因应时势,及时扬弃,大胆创新的一面。他在对其伯父思想观念进行系统梳理、全面阐述的《拿破仑的观念》中的不少主张,清楚地昭示了这一点。进而言之,如果说拿破仑一世是“马背上的罗伯斯庇尔”,那么,其侄儿则可谓“马背上的圣西门”。后者的思想导师乃是圣西门之类的人物,而并非像其伯父那样尊奉孟德斯鸠、卢梭为思想导师。由此,在圣西门等人影响之下,路易-拿破仑·波拿巴早年即在关注波拿巴家族荣耀、法兰西国家兴衰同时,不仅极为关注“双元革命”发生后势必引发的各种“社会问题”,还着力寻求它们的解决之策,《食糖问题剖析》、《消灭贫困》等他在上台之前出版的着述即为明证。因其独特身世素有家国情怀的路易-拿破仑·波拿巴,不仅喜欢写作,勤于思考,还引人瞩目地更有所行动。他在上台后,力求以稳定求发展,用繁荣保秩序。其间,不仅肯定大革命主要原则,赞同“人民主权”,还敢于、善于像伯父那样以人民主权化身自居,借助“公民投票”等手段去完成统治法国的大任。同时,既没有一味沉迷于政治纷争,更没有拘泥于政体形式,而是在同样信奉圣西门主义的得力助手辅助下,致力于让法国尽快具有现代国家的面貌。就此而言,不管是他作为总统在波尔多发表的重要讲话,还是在称帝后写给国务大臣富尔德的信件,无不表明其对于发展社会经济的重视程度,以及具有的国际视野和现代意识,在同期欧洲国家领导人当中位居前列。本文的核心观点是,路易-拿破仑·波拿巴是在建构圣西门倡导的“实业社会”方面不仅具有现代观念、开放意识和切实可行的举措,而且实际成效更可圈可点的“圣西门主义力行者”。法国在第二帝国时期社会经济发展变化非但幅度大、速度快,其影响更是既深又远,不容低估。有鉴于此,本文从经济-社会史维度出发,首先通过细致考察路易-拿破仑·波拿巴显赫家世和早年经历,特别是逐一细致研读其上台前撰写的各类着述,探究其在圣西门影响下的治国理念及其思想渊源;继而力图揭示他如何深知现代社会扩展经济的必要性,以及如何通过寻求国家干预和自由主义经济之间平衡点来谋求“帝制下的繁荣”。在这一基础上,然后再从以下几大方面入手分别梳理、评判其相关举措和成效:推进工业革命在法国的完成;让第二帝国时期成为法国“农业文明的巅峰”阶段;以让法国真正进入“铁路时代”为抓手,实现法国交通运输业的快速发展和巨大变革;在让法国国内市场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生机和活力的同时,如何顶住压力让法国在贸易自由道路上迈出重要一步;通过将巴黎打造成“19世纪的首都”来引领法国的城市化进程等等。希冀通过上述努力,提出若干具有一定新意的观点,从而能有助于人们更加客观、全面地看待长期被“污名化”的拿破仑三世的历史作用,丰富和深化对在19世纪法国史中承上启下,其研究至今尚相对薄弱的第二帝国史相关问题,以及在当今法国政治谱系中仍占有重要地位的波拿巴主义的认识。

沈思芹[5](2020)在《汉学史视野中的西方《尚书》英译研究》文中提出《尚书》是最古老的儒家核心经典,也是中华文明的源头要籍,其所构建的民族话语和价值体系涵括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全景,成为民族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媒介和载体之一。其所蕴含的政治、经济、历史、文化、哲学等丰富而深邃的中国智慧,不仅有益于当今国人,也是中国奉献给世界的宝贵精神财富。本研究注重西方《尚书》英译的思想路径与汉学思潮的演变,因而参照有关研究,将西方汉学大致划分为:17-18世纪的汉学孕育形成时期、19世纪的西方汉学建立时期、19世纪末至20世纪上半期的汉学现代化时期以及其后汉学的现当代发展时期四个阶段,以此为《尚书》英译研究的历史语境。主要依据吉迪恩·图里等(Gideon Toury,1995;Tymoczko,1999)的描述性翻译研究理论,采用成中英先生的本体诠释学理论,并结合译者行为理论等现代翻译理论,对西方的《尚书》英译进行考察与分析。综合运用了汉学、翻译学、语言学、哲学等多学科的理论与方法,首次对西方《尚书》英译的历史脉络进行全面、系统的描写与研究。论文分为五章。第一章,以1736与1738年杜赫德的《中华帝国全志》英文版中的《尚书》英译为代表形态,对西方汉学早期的《尚书》英译进行描写与研究。17-18世纪,随着西方天主教耶稣会士来华传教,在中学西传的过程中,欧洲学界出现“中国热”。早期《尚书》英译显示出归化的诠释路径,体现了西方学习、借鉴东方文化的诉求与热忱。译文的三个诠释层次具有以下特点:在语言层次,译文与汉语原文语义存在较大差异,但流畅自然;在理论层次,译者主要预设了基督教神学的观念。由于传教所需,译者在原文中融入了基督教思想,加之语言层次诠释部分失真,最终导致本体真理层次的诠释不足。西方的社会变革与东学西传的历史语境,译者的宗教思想,汉学早期对汉语言文化研究不足等都对这一时期翻译形态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本章还对译者的文化背景和译者行为进行了研究。早期《尚书》英译等典籍翻译为其后汉学研究提供了最初的翻译经验和资料,促进了西方汉学学科的建立。第二章,对西方汉学创建时期的《尚书》英译进行描写与研究。分别研究了英国传教士汉学家麦都思和理雅各的《尚书》英译。分析了二者翻译的主要历史语境:19世纪西方进行海外殖民扩张,随着欧洲“中国热”的消散,西方中心主义思潮盛行;一些西方国家建立汉学学科,英国汉学逐渐专业化。麦都思的主要翻译目的即为西人提供传教等在华活动所需中国语言文化知识的工具。麦氏主要采用了归化的翻译策略和直译的翻译方法,将《尚书》置于历史学的框架之中进行研究与翻译;理氏英译主要为了消解《尚书》历史纪年的真实性,以消除东西方历史纪年的矛盾对基督教造成的不利影响,并为西方提供获取中国知识的工具。为此,理氏主要采用归化的翻译策略,以直译为主,将《尚书》的英译纳入西方历史学、比较宗教学研究,其翻译方法具有儒家诠释学、英国经验主义与早期实证主义等特点。本章还考察、分析了麦都思、理雅各的文化背景及其对《尚书》翻译的影响等。麦氏、理氏《尚书》英译的诠释特点主要为:在语言层次,译文在意义和形式上均比早期英译更为贴近原文,皆带有注释,理氏注释尤为丰富厚重,而麦氏注释较之理氏更为客观。译本均显示出基督教神学色彩,而理氏英译更为鲜明;在理论层次,麦氏主要预设了历史学理论,肯定了原文的历史真实性;而理氏则主要预设了历史学、比较宗教学的理论与概念。两译本皆表现出对原文的经典价值的消解,理氏甚至对原文上古历史的真实性进行质疑,因此二者皆存在对原文本体真理诠释的较大不足。本章还分析了译者的务实行为、学术思潮等对英译的重要影响,并探讨了有关典籍英译对英国汉学的真正确立与专业化发展的重要作用等。第三章,以英国的欧德、瑞典的高本汉的《尚书》英译为代表形态,对19世纪末至20世纪上半期的《尚书》英译进行描写与研究。首先考察了二者英译的历史语境:西方中心主义思潮依然盛行,科学实证主义兴起,西方汉学走向现代化,中国传统经学消解,东方文化衰落。其次考察了译者的文化背景、翻译观和翻译经验等,研究了欧德英译的历史学思想方法、高本汉英译的比较语言学与科学实证主义的思想方法,并分析了二者的翻译目的、策略等。欧德和高氏《尚书》英译的诠释特点主要为:在语言层次,欧德的英译较为主观化,译文与原文语义差异较大,但流畅易读。高氏译文具有客观科学性,较其他译文有诸多更为准确之处,但在诠释中对历史文化语境的忽略也导致了某些误读;在理论层次,欧德英译主要预设了历史学理论,而高氏则主要预设了语言学理论;在本体真理层次,二者均表现出由于忽视原文的思想文化价值而造成本体论层次的诠释缺陷。本章还分析了两个译本的形成原因及其对西方汉学的影响、译者行为特点等。第四章,以彭马田的《尚书》英译为代表形态,研究与描写了当代的西方《尚书》英译。首先分析了翻译的主要历史语境: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的崛起与文化复兴,西方对东方文化价值回归的期待,当代汉学研究注重实用性等特点,以及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兴起等。彭氏翻译显示了西方文学化的思想路径,意在抛开之前厚重的儒学诠释,将原文由一部政史经典打造为一本富于生活气息的古代故事集。彭氏译文的诠释特点主要为:语言层次主要采用了诗歌化的西方文学形式,生动、通俗、流畅,但语义与原文有较大差异。理论层次主要预设了西方文学理论,并否定了之前译者的基督教神学观念的预设,而代之以中国道德哲学等思想观念。译文注重当代社会和读者需求,但语义求真不足,对原文本体真理的诠释存在较大缺陷。彭氏英译形态表现出主要受到后现代主义思潮与译者务实行为的影响。本章还分析了彭氏文化背景、翻译方法和策略等。第五章,基于对西方《尚书》英译的历时性研究,对历史与学理、研究方法与研究对象文化价值的变化等有关问题进行了探讨,以此深化对西方《尚书》英译及其发展演变规律的认识。本文的主要创新之处为:采用了西方汉学的研究新视角;首次对《尚书》英译的历史作系统性的描写与研究;突破了单一研究方法的局限,采用了多学科的研究方法;使用了新文献,提出了新观点。如在《尚书》学研究领域首次使用了《中华帝国全志》英文版中的《尚书》英译资料,并使用了 19世纪的英文报刊与英文译者传记等新文献,提出了诸如早期《尚书》英译体现了西方对东方思想文化的仰慕与借鉴,理雅各的英译对《尚书》的上古历史真实性进行了消解,将翻译纳入比较宗教学研究等新观点。并给出了经典的翻译应该注重以对其本体真理进行真实、完整的诠释为目标,并结合现实之需,寻求翻译的最佳方法与合理路径等建议。

教育部[6](2020)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文中提出教材[2020]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中小学课程体系,我部组织对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进行了修订。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以及思想政治、语文、

阮碧琳[7](2020)在《长沙《大公报》中的中华书局广告研究(1917-1927)》文中提出民国时期,文化思潮风云变幻,书籍出版行业竞争激烈,为了在竞争中取得优势地位,各大出版机构使出浑身解数,其中广告是他们取得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之一。作为民国出版业重要部分的中华书局,在广告宣传上投入了大量的精力与财力。中华书局自入驻长沙伊始,便选择在长沙《大公报》上刊登广告,这些广告为中华书局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也见证了中华书局的成长与变迁。通过对1917年1月1日至1927年3月1日之间发布的广告分析发现,中华书局在长沙《大公报》上的广告数量变化与自身的发展有着密切联系。除去危机时期,广告数量急剧减少之外,其余时间发布数量、版面分布都相对稳定。广告形式不断丰富,一方面体现在标题形式的变化,比如字体的变化以及边框、花纹等要素的添加;另一方面体现在广告构图的变化,比如通过横线、形状、插图等调整版面构图。日渐精致的广告形式,提高了广告的视觉吸引力,更能引起读者的关注。广告诉求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分别是突出权威性、展示国货身份、暗示物美价廉以及强调产品质量。广告表现则以花样促销、伪科普真宣传、诉诸使用场景引发联想以及连续反复发布这四种方式为主。丰富的广告形式与策略性的广告创意,不断刺激着受众的消费心理,影响着消费者进行决策。中华书局广告作为商业竞争的重要手段之一,不仅带动了销量,而且树立了有责任心的品牌形象,推动了出版机构自身发展与运营。同时,广告也影响着受众的价值取向与生活方式,通过“议程设置”引导读者阅读方向、营造了文化消费氛围和文化娱乐空间。另外,大量的教科书、教育期刊、教育丛书以及附设函授学校的广告,为近代教育的发展也提供了一定的助力。中华书局合理利用出版机构的发展实力,不断扩大书籍种类及规模,同时在大众媒介上利用具有创意的广告形式进行宣传。这种激励的市场竞争行为,增强了出版经营者的书刊商品意识,推动了企业的成长,也为社会文化发展带来深刻动力。

何慧超[8](2020)在《商务印书馆数字出版发展策略研究》文中认为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数字技术的飞快进步,媒介融合日益加剧,传统出版行业面临严峻的挑战,同时也迎来了新的生机。一方面,纸质出版在出版环节的诸多方面都面临着较大的冲击,突出表现就是线下销售量的锐减;另一方面,数字出版技术的不断创新为出版行业带来了新的发展前景。数字阅读成为常态,数字出版已经成为了新型、传统出版企业共同着眼的赢利点。历史在技术的推动下前进,出版的变革在数字技术的一次又一次突破中加快。传统出版业面临新的发展机遇,采取何种策略应对数字时代带来的挑战是出版业近年来的热门话题。本文选取了中国老字号出版企业——商务印书馆,作为研究对象。商务印书馆作为中国传统出版业的担当之一,2002年起便开始向数字出版领域进军,通过充分利用自身的品牌与内容优势进行数据库开发、依照资源优势发展按需出版业务、研发工具书APP、实现纸电同步、与他国合作出版大众类生活化数字出版读物等等,通过18年的数字出版探索,商务印书馆在数字出版道路中越走越远,在数字出版领域,商务印书馆取得的成绩也较为瞩目。但是,与此同时,商务印书馆的数字出版面临着诸多的挑战,例如行业竞争激烈、数字出版人才还存在较大缺口、版权保护过程中面临着诸多难题、并且商务印书馆在数字出版业务中还存在着一些不足等。本文采用个案研究法、文献研究法、比较分析法来进行研究。首先对商务印书馆数字发展的机遇与挑战进行了分析,并剖析了商务印书馆的数字出版发展策略,之后分析商务印书馆数字出版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对应的解决措施。旨在通过本文的研究分析为商务印书馆的数字发展提供一些参考,同时也为商务印书馆为代表的传统出版企业的数字化业务开展提供相应的参考。

赵婧[9](2020)在《广西与辽宁语言类图书出版状况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语言出版业是语言产业九大业态之一,它主要是指专门将具有工具性、知识性、学术性和大众性的语言文字类书刊、图画、音像等作品成批制作并向公众发行的行业。语言出版是指以语言为本体,将语言知识、语言资料、语言研究、语言教育等语言内容进行出版的行为,主要包括语言图书、语言期刊、语言音像制品的出版。随着我国国家实力和国际地位的稳步提升,政府越来越重视文化领域的发展,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力度逐年加大。语言产业作为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文化意义与经济效益自不待言。在我国,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语言产业,语言产业的研究论文时有发表。语言出版业的重要性也在语言产业研究这一大背景下显现出来,可以说语言出版承载着一个国家的文化传承与普及的重任。本文以广西和辽宁出版社的语言出版状况作为研究对象,是因为广西和辽宁都有各自的特点。广西是少数民族自治区,拥有12种少数民族语言,语言资源丰富;地理上,位处我国边境,与多个国家接壤,邻近东南亚国家,起着桥梁和沟通作用,在地理位置上占有重要地位。选取辽宁,从客观来说,因为辽宁也有少数民族在此聚居,语言文化方面的影响和交流不亚于广西,且辽宁邻近日本、韩国、朝鲜等国,地理位置上也有自身的特点和优势。从主观上来说,辽宁是我生活和学习的地方,选择辽宁,是想通过调查研究,为辽宁出版社发展和语言产业研究做出一点贡献。经过认真分析和筛选,对广西8家出版社和辽宁16家出版社的语言类图书进行了分类、统计和整理,通过对广西和辽宁语言类图书的出版情况的调查研究,从出版社和语种两个角度出发,分析广西和辽宁语言类图书的特点和问题,并对其发展提出建议。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绪论:主要阐述本文的选题缘由及意义、研究现状、样本说明和研究方法。第一章和第二章从出版社方面,包括出版社数量、出版社书目数量、出版图书类型、出版社特点。从语种方面,包括中文、外文、少数民族语言,对广西和辽宁语言类图书出版状况进行研究。第三章将广西与辽宁语言类图书出版状况进行比较,从出版社和语种两个大方面进行比较。并谈谈由此引发的启示,提出打造独具特色的语言品牌,优化出版社出版结构,把握时代机遇,推动语言出版走出去的建议。最后结语总结了本文的研究内容,对广西和辽宁出版社各自的问题再次进行说明,以期对广西和辽宁出版社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王维[10](2018)在《W出版社品牌现状及发展战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当前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各国经济发展都已经步入了买方市场,市场竞争环境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在市场竞争形式上,单纯的产品、技术竞争已无法体现其综合竞争优势,市场竞争形式开始向品牌的竞争转变,品牌的竞争优势已成为企业出奇制胜的法宝。品牌价值的高低成了衡量企业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准,因此实施品牌发展战略也成为企业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国有企业体制改革的步伐不断加快,其中国有出版企业也开始逐步由事业单位转为企业,管理体制上由国有企业管理体制转变为市场化经营体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环境下,品牌竞争也逐渐成为出版企业竞争的关键性因素,越来越多的出版企业开始意识到品牌的重要性。品牌代表着一个企业的形象,是其内部文化的一种外在综合体现,包含企业特有的文化、特色、风格、质量和服务等内容。出版企业开始积极从主题策划、生产经营、营销推广等多方面进行品牌建设,打造品牌,从而能在市场竞争中获得更有利的竞争地位,发展壮大企业实力。本文从出版社品牌战略出发,以江西W出版社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其品牌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运用PEST、波特五力模型、SWOT分析方法对W出版社品牌发展战略进行分析,并借鉴国内外出版企业品牌发展战略的经验,提出了W出版社的品牌发展战略实施意见建议,以期为W出版社和出版社行业制定品牌发展战略提供借鉴。

二、工具书市场竞争态势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工具书市场竞争态势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和马来西亚出版物贸易的竞争性与互补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中国和马来西亚出版物实物贸易发展状况
    (一)马来西亚出版物实物贸易的进口规模及结构
    (二)马来西亚出版物实物贸易的出口规模及结构
二、中国和马来西亚出版物实物贸易的竞争性分析
三、中国和马来西亚出版物实物贸易的互补性分析
四、中国和马来西亚出版物实物贸易的竞争潜力分析
五、研究结论及建议
    (一)研究结论
    (二)建议
        (1)积极申报国家走出去工程项目,在马来西亚市场打造中国图书品牌。
        (2)着力开发内容资源,推广中国优秀文化在马来西亚市场的传播。
        (3)运用信息技术成果,开发多元化的数字出版物。
        (4)深入调研马来西亚出版物市场,提出合理的市场推广策略。

(2)中国当代军事百科全书编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来源及意义
    1.2 关键概念界定
    1.3 文献综述
        1.3.1 百科全书研究的主要专着和论文
        1.3.2 中国军事百科全书的研究
    1.4 主要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1.5 研究理论及其说明
第二章 编纂概述
    2.1 军事百科全书的性质、特点
    2.2 军事百科全书的功用
    2.3 编纂指导思想及目的
        2.3.1 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2.3.2 为中国国防和军队现代化服务
    2.4 出版、修订与版别
第三章 编纂发展历程
    3.1 编纂历史背景
        3.1.1 新时期社会文化需求和军队建设总目标催生
        3.1.2 中国国防现代化和军事斗争准备迫切需要
        3.1.3 新军事革命强力推动
    3.2 编纂历程及阶段
        3.2.1 编纂的开创与奠基(1980~1986)
        3.2.2 编纂的专业化与全面建设(1986~2002)
        3.2.3 编纂的纵深化、系统化、多元化发展(2002~2016)
    3.3 编纂领导机构与组织机构
        3.3.1 兼具行政性和学术性的领导机构
        3.3.2 从临时性机构到正式定编的组织机构
    3.4 权威型的撰写和编审人员
    3.5 专业型的专门编纂人员
第四章 编纂理论与方法:博采、萃取与确定
    4.1 博采:基于军事科学研究成果
        4.1.1 “学科论”与军事百科全书总体设计
        4.1.2 以军事科学研究为基础
    4.2 萃取:军事知识秩序的建立
        4.2.1 积淀与初建
        4.2.2 完善与架构
        4.2.3 传承与创新
    4.3 确定:系统工程的运行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政治性与客观性:科学考量标准
    5.1 坚持政治原则
        5.1.1 “事关国家和军队的科学文化基本建设”
        5.1.2 反映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研究成果
        5.1.3 政治性问题的处理解决
        5.1.4 作为“武器”的军事百科全书
    5.2 秉持客观性
        5.2.1 人物条目评价原则的提出
        5.2.2 尊重历史,实事求是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文献资料研究与条目撰写审定
    6.1 研究必须充分地占有文献资料
        6.1.1 编纂的广度、深度取决于文献资料的占有度
        6.1.2 基础建设与长远保存
    6.2 藏用并重
        6.2.1 文献资料建设
        6.2.2 文献资料核对
    6.3 条目专题资料与条目撰写、审定
        6.3.1 “因条而宜”建立条目专题资料系统
        6.3.2 收集、鉴别、取舍——以“段德昌”条目专题资料为例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编纂特色与创新
    7.1 编纂内容
        7.1.1 知识内容:从填补空白到全面反映
        7.1.2 知识体系:在创新中发展
        7.1.3 文体语言:百科体裁与军事特色
    7.2 编纂实践
        7.2.1 “国家编纂体制”
        7.2.2 “小核心、大外围”的编纂机制
        7.2.3 与其他百科全书编纂模式之比较
    7.3 编纂现代化设想
        7.3.1 编纂技术平台现代化
        7.3.2 构建军事知识服务体系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编纂与军事学科的建立、发展
    8.1 推动军事辩证法学科建设
        8.1.1 条目范畴的确定
        8.1.2 学科的建立
        8.1.3 在发展中调整
    8.2 拓展军队政治工作学科范畴
        8.2.1 学科之争
        8.2.2 学科体系的完善
    8.3 夯实军事法学科研究基础
        8.3.1 学科的增设
        8.3.2 填补军事法研究空白
    8.4 构建军事装备学科理论体系
        8.4.1 反映军事装备知识增长
        8.4.2 创新发展军事装备理论
    本章小结
第九章 若干重要历史问题的研究与解决
    9.1 解放军军战史若干重要问题
        9.1.1 长征“密电事件”的争论
        9.1.2 西路军相关条目的表述
        9.1.3 抗日战争中人民军队战绩问题
        9.1.4 对百团大战的认识和评价
    9.2 军事人物相关问题
        9.2.1 清除“左”的影响——以被错杀人物条目为例
        9.2.2 稳妥处理历史遗留问题——以“项英”“粟裕”条目为例
        9.2.3 人物评价“功是功,过是过”——以“林彪”条目为例
        9.2.4 人物图片阐释知识语言
        9.2.5 解放军“军事家”的论证和确定
        9.2.6 中华民国时期军事人物评价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3)基于信息熵的科技学术期刊评价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标和意义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思路
    1.5 创新点
第2章 相关研究综述
    2.1 科技学术期刊传播规律的研究
        2.1.1 学术期刊传播模式的研究
        2.1.2 基于引文分析探索学术期刊生命周期全过程的研究
        2.1.3 基于知识扩散理论的期刊信息传播研究
        2.1.4 数字化时代给学术期刊传播方式带来的变化和相关问题研究
    2.2 学术期刊评价方法的研究
        2.2.1 基于同行评议的学术期刊评价办法
        2.2.2 基于传统计量学的学术期刊评价方法
        2.2.3 基于替代计量学(Altmetrics)的学术期刊评价方法
        2.2.4 期刊评价活动长期存在的挑战
    2.3 熵的概念与研究应用
        2.3.1 热力学熵概念
        2.3.2 玻尔兹曼熵概念
        2.3.3 信息熵概念
        2.3.4 信息熵概念的发展
        2.3.5 信息熵的应用
    2.4 小结
第3章 知识系统信息熵的测度
    3.1 知识系统信息熵的概念
        3.1.1 基于信息熵的学术期刊出版研究
        3.1.2 学术传播的系统属性
        3.1.3 知识系统不确定性的构成
        3.1.4 知识系统信息熵的定义
    3.2 测度知识系统信息熵的原理
        3.2.1 构造指标矩阵
        3.2.2 标准化处理
    3.3 以能源领域为样本测度一个知识系统的信息熵
        3.3.1 数据来源
        3.3.2 知识系统信息熵数学模型
        3.3.3 指标计算
        3.3.4 实证:以能源领域论文为样本
    3.4 小结
第4章 学术期刊对知识系统贡献的测度模型
    4.1 研究假设和思路
        4.1.1 研究假设
        4.1.2 测度思路
    4.2 学术期刊对相应知识系统的贡献的测度
        4.2.1 学科分类体系划分
        4.2.2 各学科高频关键词统计
        4.2.3 计算各学科领域由期刊论文所构成的知识系统的信息熵背景值
        4.2.4 计算被评价期刊缺位状态下对应知识系统的信息熵的虚拟值
    4.3 测度学术期刊贡献的实证
        4.3.1 实证测算
        4.3.2 结果讨论
    4.4 小结
第5章 基于信息熵的学术期刊指标评价体系和实证
    5.1 构建指标体系
        5.1.1 准则层构建
        5.1.2 指标(二级指标)选择和研制
        5.1.3 原创指标之一:红点指标的研制
        5.1.4 原创指标之二:竞争压力指标的研制
    5.2 确定指标的权重
        5.2.1 专家邀请和调查
        5.2.2 调查结果的一致性检验
        5.2.3 计算权重
    5.3 实证:以中国3713 种科技学术期刊作为样本
        5.3.1 样本的特点
        5.3.2 采集数据计算各项指标
        5.3.3 计算期刊加权评分
        5.3.4 实证结果的讨论
    5.4 小结
第6章 结论和讨论
    6.1 主要结论
    6.2 研究成果的适用性和比较优势
        6.2.1 研究成果的适用性
        6.2.2 基于信息熵的期刊评价方法相对于以往方法的比较优势
        6.2.3 评价指标体系的比较优势
    6.3 讨论
        6.3.1 未来研究展望
        6.3.2 研究局限性
        6.3.3 研究成果的应用场景
参考文献
已发表与待发表的论文
致谢

(4)圣西门主义力行者 ——拿破仑三世和19世纪中叶法国社会经济发展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导言
    1.1 研究缘起
    1.2 研究意义
    1.3 史料概况和研究综述
    1.4 研究思路和论文框架
    1.5 本文创新和不足
2.“马背上的圣西门”的家世与思想渊源
    2.1 “马背上的圣西门”的显赫家世
    2.2 早年的经历及其影响
    2.3 “圣西门主义力行者”治国思想探源
3.“圣西门主义力行者”的治国理念和施政方针
    3.1 以稳定求发展,用繁荣保秩序
    3.2 寻求国家干预和自由主义经济之间的平衡点
4.完成被社会动荡延宕的法国工业革命
    4.1 被社会动荡延宕的工业革命得以在法国完成
    4.2 以信贷作为满足经济发展需要的“推进器”
5.近代法国农业发展“黄金时代”的到来
    5.1 广受农民拥戴的“农民皇帝”
    5.2 复苏农业、振兴乡村:愿望和举措
    5.3 拿破仑三世和法国“三农”现代转型的起步
6.交通运输:经济飞跃另一“推进器”的大发展
    6.1 以进入“铁路时代”作为让经济走出低谷的突破口
    6.2 传统交通手段在“铁路时代”的新发展
7.“商业政府”扩大内外贸易的举措与成效
    7.1 以生产性消费促进商业的发展和转型
    7.2 借力“关税政变”使法国走上自由贸易之路
8.以打造“世界之都”引领法国城市化进程
    8.1 改造乃至“重建”巴黎的必要性
    8.2 打造“世界之都”:拿破仑三世与“奥斯曼计划”
9.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路易-拿破仑·波拿巴生平大事记
    附录2. 1852年10月9日路易-拿破仑总统在波尔多发表的讲话
    附录3. 1860年1月5日拿破仑三世致国务大臣富尔德的信
作者简历
读博期间科研成果

(5)汉学史视野中的西方《尚书》英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与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基本思路、主要内容及研究方法
    四、重点、难点及创新之处
第一章 西学东渐与中学西传:耶稣会士的《尚书》翻译
    第一节 文化接触、文化概念的趋同性和文化传播的媒介
        一、17-18世纪东西方的文化接触
        二、东西方文化的趋同性
        三、东西方文化传播的媒介
    第二节 东西方互相认识和探索的主要媒介:东方的经典与西方的《圣经》
        一、西学东渐的主要媒介:西方的《圣经》
        二、中学西传的主要媒介:东方的经典
    第三节 耶稣会士的《尚书》翻译
        一、最早的拉丁文译本
        二、三种法文译本
        三、德文、俄文及英文译本
    第四节 17-18世纪的西方《尚书》英译
        一、《尚书》英译的历史语境
        二、《尚书》英译的目的与思想理念
        三、《尚书》英译的主要方法与策略
        四、《尚书》英译的诠释特点
        五、《尚书》英译形态的成因与译者行为特点
    第五节 17-18世纪的《尚书》翻译与西方汉学的孕育
        一、加深了西方对东方文化的认知
        二、奠定了中国典籍英译的基础
        三、促进了西方汉学的形成
    小结
第二章 西方汉学的建立:新教传教士的《尚书》英译
    第一节 东方文化的认识价值实践
        一、西方汉学的建立
        二、英国汉学的专业化
    第二节 麦都思的《尚书》英译
        一、麦都思《尚书》英译的历史语境
        二、麦都思《尚书》英译的目的与思想理念
        三、麦都思《尚书》英译的主要方法与策略
    第三节 理雅各的《尚书》英译
        一、理雅各《尚书》英译的历史语境
        二、理雅各《尚书》英译的目的与思想理念
        三、理雅各《尚书》英译的主要方法与策略
    第四节 19世纪西方《尚书》英译的特点与成因
        一、麦都思、理雅各《尚书》英译的诠释特点
        二、麦都思、理雅各《尚书》英译形态的成因
        三、麦都思、理雅各《尚书》英译的译者行为特点
    第五节 19世纪的《尚书》英译与西方汉学的建立
        一、麦都思首开《尚书》英文全译之先河
        二、理雅各《尚书》等英译为英国汉学奠定了基础
    小结
第三章 汉学的现代化:西方《尚书》译解体系的解析和建构
    第一节 东方文化衰落的诸多因素与《尚书》英译
        一、西方中心主义与日本脱亚入欧
        二、中国国内传统经学研究式微
    第二节 欧德的《尚书》英译
        一、欧德《尚书》英译的历史语境
        二、欧德《尚书》英译的目的与思想理念
        三、欧德《尚书》英译的主要方法与策略
    第三节 高本汉的《尚书》英译
        一、高本汉《尚书》英译的历史语境
        二、高本汉《尚书》英译的目的与思想理念
        三、高本汉《尚书》英译的主要方法与策略
    第四节 20世纪西方《尚书》英译的特点与成因
        一、欧德、高本汉《尚书》英译的诠释特点
        二、欧德、高本汉《尚书》英译的形态成因与译者行为特点
    第五节 20世纪的《尚书》英译与西方汉学的现代化
        一、参与促进了西方汉学的现代化
        二、为汉学现代化发展积累了重要的经验和资料
    小结
第四章 当代汉学的复兴:《尚书》英译与东方文化价值的再认识和再实践
    第一节 西方呼唤东方文化价值的回归与《尚书》英译
        一、西方早期对中国文化的仰慕与借鉴
        二、西方对东方文化的再认识与《尚书》英译
    第二节 彭马田的《尚书》英译
        一、彭马田的文化背景
        二、彭马田《尚书》英译的目的与思想理念
        三、彭马田《尚书》英译的方法与策略
        四、彭马田《尚书》英译的诠释特点
        五、彭马田《尚书》英译的形态成因与译者行为特点
    第三节 当代西方《尚书》英译的学术价值与汉学研究的大趋势
        一、当代汉学研究及其发展大趋势
        二、彭马田《尚书》英译的学术价值与当代汉学的发展
    小结
第五章 西方《尚书》英译研究的思考: 历史与学理、研究方法与文化价值
    第一节 社会发展的历史逻辑与学术研究的学理逻辑
        一、西方社会发展之需与《尚书》英译
        二、社会学术思潮与《尚书》英译
    第二节 研究方法的变化与研究对象文化价值的变化
        一、17-18世纪《尚书》的文化价值与研究方法
        二、19世纪《尚书》的文化价值与研究方法
        三、20世纪《尚书》的文化价值与研究方法
        四、当代《尚书》的文化价值与研究方法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7)长沙《大公报》中的中华书局广告研究(1917-1927)(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研究缘起和研究意义
        0.1.1 研究缘起
        0.1.2 选题意义
    0.2 文献综述
        0.2.1 长沙《大公报》相关研究
        0.2.2 中华书局报纸广告相关研究
    0.3 研究对象、内容、方法及创新点
        0.3.1 研究对象
        0.3.2 研究内容
        0.3.3 研究方法
        0.3.4 创新之处
第1章 长沙《大公报》中的中华书局广告社会语境
    1.1 开放的思想文化影响书局运营
        1.1.1 新知识分子群体对知识的渴求
        1.1.2 教育思想变革推动教材发展
        1.1.3 社会思潮发展影响图书推介
    1.2 出版业转型为广告提供素材
        1.2.1 出版物内容逐渐丰富
        1.2.2 出版物形式日益多样化
        1.2.3 出版机构跨界多元化
    1.3 商业繁荣促进广告发展
        1.3.1 报刊经营需要广告收入支持
        1.3.2 出版行业商业气息浓厚
        1.3.3 书局之间市场竞争激烈
第2章 长沙《大公报》中的中华书局广告形式
    2.1 中华书局广告数量与刊载分布情况
        2.1.1 广告发布数量先增后减
        2.1.2 广告版面固定,排布密集
    2.2 中华书局广告的主要形式
        2.2.1 展示简单的书目列表
        2.2.2 使用简要文字介绍图书
        2.2.3 以单品为唯一推介对象
        2.2.4 单品宣传为主书目列表为辅
    2.3 中华书局广告设计由粗糙到精致
        2.3.1 广告标题趋于美化
        2.3.2 广告构图日渐精致
        2.3.3 排版设计囿于文字突破不足
第3章 长沙《大公报》中的中华书局广告创意
    3.1 中华书局广告的诉求主题
        3.1.1 凸显权威性赢取受众信任
        3.1.2 声明国货身份迎合受众爱国心理
        3.1.3 展示物美价廉刺激受众购买
        3.1.4 强调书籍质量理性说服读者
    3.2 中华书局广告的表现手法
        3.2.1 多样化促销刺激消费
        3.2.2 假科普实宣传吸引关注
        3.2.3 诉诸使用场景触发联想
        3.2.4 连续反复投放加深印象
第4章 长沙《大公报》中的中华书局广告社会影响
    4.1 中华书局广告推动出版机构的运营与发展
        4.1.1 促进出版机构书籍销售
        4.1.2 树立出版机构负责任的企业形象
        4.1.3 帮助出版机构在市场竞争中取胜
    4.2 中华书局广告影响受众精神生活和价值取向
        4.2.1 塑造文化消费的时尚观念
        4.2.2 引导受众的阅读倾向
        4.2.3 为受众构建新的文化娱乐空间
    4.3 中华书局广告促进近代教育发展
        4.3.1 加速民国教科书现代化进程
        4.3.2 推动先进教育理念的传播
        4.3.3 助推远程教育的普及与实践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8)商务印书馆数字出版发展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文献综述
    1.3 研究方法
    1.4 创新之处
第二章 商务印书馆数字出版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2.1 商务印书馆数字出版发展的机遇
        2.1.1 国家经济态势良好
        2.1.2 数字阅读常态化
        2.1.3 数字出版技术不断创新
        2.1.4 自身优势
    2.2 商务印书馆数字出版发展的挑战
        2.2.1 行业竞争激烈
        2.2.2 品牌影响力被分化
        2.2.3 版权保护更加复杂
第三章 商务印书馆数字出版发展策略
    3.1 设立独立的数字出版机构
        3.1.1 成立信息技术公司
        3.1.2 成立数字出版中心
    3.2 立足优势资源开发数字产品
        3.2.1 出版电子书
        3.2.2 开发民国期刊数据库
        3.2.3 建立精品工具书数据库
        3.2.4 开发网络版《辞源》
        3.2.5 开发运营工具书APP
    3.3 创新出版方式:开展按需印刷
    3.4 开拓新出版领域:出版大众生活类数字读物
    3.5 精准定位用户群体
    3.6 向“知识服务”转型
        3.6.1 由产品向服务转变
        3.6.2 打造全媒体运营平台
第四章 商务印书馆数字出版发展存在的问题
    4.1 数字出版人才缺口较大
    4.2 数字产品缺乏前沿性
    4.3 工具书APP使用成本较高
    4.4 数字产品的营销力度不足
第五章 商务印书馆数字出版发展优化策略
    5.1 人才引进与培养并重
        5.1.1 体制结构内改变薪酬体系
        5.1.2 情感留人、事业留人
        5.1.3 内部培训
        5.1.4 “传帮带”学习模式
    5.2 打造创新型数字产品
    5.3 完善工具书APP盈利模式
    5.4 加大数字出版物的营销力度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9)广西与辽宁语言类图书出版状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二、研究综述
    三、样本说明
    四、研究方法
第一章 广西语言类图书出版状况研究
    第一节 广西8家出版社分析
        一、广西出版社语言类图书数量分析
        二、2000年前后广西语言类图书数量比较
        三、广西各出版社语言类图书出版类型分析
    第二节 广西语言类图书语种分析
        一、广西少数民族语言语言类图书出版情况
        二、广西中文语言类图书出版情况
        三、广西外文语言类图书出版情况
第二章 辽宁语言类图书出版状况研究
    第一节 辽宁16家出版社分析
        一、辽宁出版社语言类图书数量分析
        二、2000年前后辽宁语言类图书数量比较
        三、辽宁各出版社语言类图书出版类型分析
    第二节 辽宁语言类图书语种分析
        一、辽宁少数民族语言语言类图书出版情况
        二、辽宁中文语言类图书出版情况
        三、辽宁外文语言类图书出版情况
第三章 广西与辽宁语言类图书出版状况比较及启示
    第一节 广西与辽宁语言类图书出版状况比较
        一、广西与辽宁出版社比较
        二、广西与辽宁语言类图书语种比较
    第二节 广西和辽宁语言类图书出版发展启示
        一、打造独具特色的语言品牌
        二、优化出版社出版结构
        三、把握时代机遇,推动语言出版走出去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10)W出版社品牌现状及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的目的
        1.2.2 研究的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研究综述
    1.4 研究思路、方法和内容
        1.4.1 研究的思路
        1.4.2 研究的方法
        1.4.3 研究的内容
    1.5 研究创新点
2 品牌发展战略相关理论和方法
    2.1 品牌发展战略相关理论
        2.1.1 品牌的概念界定
        2.1.2 品牌的构成要素
        2.1.3 品牌发展策略
    2.2 制定品牌发展策略的分析工具
        2.2.1 PEST分析
        2.2.2 波特五力分析模型
        2.2.3 SWOT分析
3 W出版社品牌发展内外部环境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
    3.1 W出版社基本概况
        3.1.1 出版行业简介
        3.1.2 W出版社品牌——精品化的教材,特色化的图书
    3.2 W出版社品牌发展外部环境的PEST分析
        3.2.1 政治法律环境
        3.2.2 经济环境
        3.2.3 社会文化环境
        3.2.4 技术环境
    3.3 W出版社品牌发展内部环境的波特五力模型分析
        3.3.1 同行业之间的竞争——出版企业间的竞争
        3.3.2 进入者的威胁增加
        3.3.3 替代品——来自新技术基础上的多媒体网络服务
        3.3.4 供应商的议价能力
        3.3.5 购买者的议价能力
    3.4 W出版社品牌发展SWOT分析
        3.4.1 优势分析
        3.4.2 劣势分析
        3.4.3 机会分析
        3.4.4 威胁分析
    3.5 W出版社品牌发展存在的问题
4 国内外出版企业品牌发展主要做法
    4.1 国外出版企业品牌发展——贝塔斯曼集团
        4.1.1 贝塔斯曼概况
        4.1.2 贝塔斯曼出版集团的品牌发展
    4.2 国内出版企业品牌发展——商务印书馆
        4.2.1 商务印书馆概况
        4.2.2 商务印书馆的品牌发展
    4.3 国内外出版企业品牌发展对比分析
        4.3.1 品牌定位的明晰化
        4.3.2 品牌传播途径的信息化
        4.3.3 出版品牌传播的整合化
5 W出版社品牌发展战略实施策略
    5.1 W出版社品牌发展战略
        5.1.1 品牌发展战略目标
        5.1.2 品牌发展战略原则
        5.1.3 品牌发展战略内容
        5.1.4 品牌发展战略步骤
    5.2 W出版社品牌发展战略的实施策略
        5.2.1 明确品牌定位
        5.2.2 构建品牌资产
        5.2.3 提炼品牌核心价值
        5.2.4 强化品牌营销管理
        5.2.5 加强品牌传播,提高品牌知名度
    5.3 W出版社品牌发展战略实施的保障措施
        5.3.1 强化品牌意识
        5.3.2 加强品牌人才队伍建设
        5.3.3 建立品牌危机管理系统
        5.3.4 落实资金保障
        5.3.5 加大政府扶持力度
6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四、工具书市场竞争态势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和马来西亚出版物贸易的竞争性与互补性研究[J]. 朱丹红,姜川. 出版发行研究, 2021(08)
  • [2]中国当代军事百科全书编纂研究[D]. 关泠. 河北大学, 2020(02)
  • [3]基于信息熵的科技学术期刊评价方法研究[D]. 马峥. 南京大学, 2020(10)
  • [4]圣西门主义力行者 ——拿破仑三世和19世纪中叶法国社会经济发展探究[D]. 应远马. 浙江大学, 2020(01)
  • [5]汉学史视野中的西方《尚书》英译研究[D]. 沈思芹. 扬州大学, 2020(01)
  • [6]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J]. 教育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 2020(06)
  • [7]长沙《大公报》中的中华书局广告研究(1917-1927)[D]. 阮碧琳. 湘潭大学, 2020(02)
  • [8]商务印书馆数字出版发展策略研究[D]. 何慧超. 河北大学, 2020(08)
  • [9]广西与辽宁语言类图书出版状况研究[D]. 赵婧. 辽宁师范大学, 2020(02)
  • [10]W出版社品牌现状及发展战略研究[D]. 王维. 江西师范大学, 2018(02)

标签:;  ;  ;  ;  ;  

工具书市场竞争形势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