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建多年冻土路堤温度场变化过程

新建多年冻土路堤温度场变化过程

一、新筑冻土路堤温度场的变化过程(论文文献综述)

韩良庆[1](2021)在《高寒高海拔多年冻土沼泽湿地路基施工关键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高寒高海拔地区的沼泽湿地与一般地区的沼泽湿地存在极大的差异,主要在于在一定厚度的草皮与泥炭层下发育着多年冻土。沼泽湿地与其下伏冻土构成共生系统,互相依存,致使该地区路基施工存在极大特殊性。本文以省道S224线二道沟兵站109岔口至治多段为依托,基于现有研究资料,采用现场调查,室内试验与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对高寒高海拔多年冻土沼泽湿地路基施工关键技术进行研究。基于现有研究资料,归纳了多年冻土沼泽湿地的形成原因,梳理了其工程特性和常见的路基病害形式,并对病害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沼泽湿地草皮层的导热系数是影响路基温度场的关键,对其导热系数进行了测试分析,表明草皮层具有较好的隔热性。从沼泽发育程度与筑路工程相结合的角度对冻土沼泽湿地进行分类研究。借助无人机低空航测技术生成沼泽湿地模型,应用图像处理软件Image-Pro Plus提取沼泽湿地模型表面微地貌形态参数,结合下伏多年冻土类型和草皮的发育程度,采用三级指标来对湿地类型进行划分。为了分析是否清除沼泽湿地地表草皮的不同施工方式和不同施工季节对多年冻土沼泽湿地路基温度场的影响,利用有限元分析软件COMSOL Multiphysics建立典型断面冻土沼泽湿地路基的温度场模型,计算10年时间路基内部温度场情况,分析多年冻土沼泽湿地路基温度变化规律和特点,在此基础上,推荐了采用不清除地表草皮的施工方式,以及最好在秋季进行路基施工。结合典型沼泽湿地路段的试验路铺筑,归纳总结了高寒高海拔多年冻土地区沼泽湿地路基施工工艺和流程。

林芸[2](2020)在《高温作用下非饱和黄土水分迁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黄土具有很强的水敏性,其强度指标和变形指标随含水量的变化非常大。若采取措施较大幅度降低黄土含水量,则可在提高黄土地基承载力、减小黄土地基沉降量、提高黄土坑坡稳定性等方面取得显着效果。施加温度梯度是降低土体含水量的有效手段,现有研究主要考虑自然环境温度作用。烧结法加固基坑的工程实践已经揭示了高温作用下显着的水分迁移现象,但高温作用下的土体水分迁移问题还缺乏研究文献。基于此,本文以提高黄土基坑稳定性为目标,就高温作用下非饱和黄土水分迁移问题开展研究工作。在总结现有土体水热迁移影响因素及理论模型基础上,考虑高温作用的特点,研发了高温作用下非饱和土体一维水热迁移试验装置,开展了高温作用下非饱和黄土水分迁移试验研究,测试得到了高温作用下土样水热演变过程的温度场和水分场,揭示了高温作用下温度梯度、土体密度和初始含水率等影响下的非饱和黄土水分迁移规律。土样温度的变化速率与土体密度和初始含水率相关,密度和初始含水率越大,温度变化速率越大,施加高温后,土样初期快速升温然后逐渐变化至温度稳定阶段。温度梯度显着影响土体水分场,温度梯度越大,土体含水率变化幅度越大。高温作用下初始含水率对土体水分场的影响具有峰值特征,初始含水率过大或过小的土样的水分迁移量较小,初始含水率适中的土样水分迁移量较大。高温与自然环境下黄土水分迁移试验结果的对比表明,高温条件下水分迁移量明显大于常温环境。进一步利用Hydrus-1D软件计算结果拟合试验数据,用参数反演优化法获得热力工况黄土的水分热参数。采用反演参数的计算数据与试验数据的误差分析表明模拟效果良好。证明利用Hydrus-1D软件反算土体水热参数是可行的,获得的参数具有一定的准确性。基于室内试验结果及非饱和土水热迁移理论提出了一种新的黄土基坑加固方法-热减湿加固法,该加固结构包括供热管、回水管、低压蒸汽锅炉和若干U型管,通过向U型管内通入高温蒸汽对黄土进行加热并疏干土体以达到加固效果,再进行黄土基坑的开挖。通过数值模拟对上述基坑热减湿加固法进行初步验证,利用Hydrus-1D软件和上述反演参数,对高温作用下黄土基坑坑坡土体水分场变化进行数值分析,探明了坑坡土体水分场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为进一步研究基坑热减湿加固法的可行性提供依据。

刘天鸾[3](2013)在《全埋式地下结构设计》文中研究说明苏州地下空间项目为二层全埋式地下室框架结构,平面尺寸为190m×112m,采用有限元法对超长结构进行了详细的温度应力分析,并提出对于超长结构无缝设计的分析方法和解决方案;利用有限元法对挡土墙结构进行详细分析,提出挡土墙底部的双向受力特征,指出仅考虑单向受力时,底部偏于不安全;基础设计与基坑开挖整体考虑,提出对全埋式地下空间项目,平板式筏基具有更好的便利性和经济性。

刘天鸾[4](2013)在《全埋式地下结构设计》文中研究指明苏州地下空间项目为二层全埋式地下室框架结构,平面尺寸为190m×112m,采用有限元法对超长结构进行了详细的温度应力分析,并提出对于超长结构无缝设计的分析方法和解决方案;利用有限元法对挡土墙结构进行详细分析,提出挡土墙底部的双向受力特征,指出仅考虑单向受力时,底部偏于不安全;基础设计与基坑开挖整体考虑,提出对全埋式地下空间项目,平板式筏基具有更好的便利性和经济性。

王伟[5](2013)在《景电灌区渠道防冻胀技术在节水改造工程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景电灌区位于甘肃省中部,河西走廊东端,省城兰州以北180km处,景电灌区东临黄河,北与腾格里沙漠接壤,干旱少雨、风沙多,属于大陆性干旱气候景电工程是一项高扬程、大流量、多梯级电力提水灌溉工程。工程由景电一期、景电二期和景电二期延伸向民勤调水工程三部分组成。其中景电一期是一个独立的供水系统,景电二期和民调工程共用一个提水系统。为了充分发挥工程效能,珍惜水资源,强化水商品意识,做到科学用水、节约用水、合理灌溉,景电灌区确实需要实施节水改造工程。本文从景电灌区实际情况出发,从石羊河流域治理的需要、景电灌区自身发展需要等角度出发,论证了景电灌区二期改造工程的必要性,开始对灌区改造参数进行了确定,对灌区改造水平衡进行了分析,包括:农作物组成分析,灌溉制度和水灌溉率分析,需水量和供水量分析,节水量分析。然后对渠道节水改造进行了设计,在此基础上针对灌区渠道冻胀问题提出了解决方案,并对渠道防冻胀改造进行了设计。针对景电灌区的实际情况,本文设计出了适合景电灌区特点、满足干渠安全运行、经济实用、防冻胀效果好的渠道防渗衬砌型式,加以优化设计,能够用于工程实践。提出了用换填混合砂碎石、渠底设置盲沟及排水花管,铺设聚乙烯防渗膜、混凝土预制板衬砌等防冻胀措施主要对河渠进行了设计冻深、估算日照遮阴程度、地下水冻深影响系数计算、基础结构冻胀量计算、置换深度计算、换基材料比较,最终得出了弧底梯形断面、平底梯形断面设计方案。在对灌区设计的基础上,分析了渠道防冻胀技术在景电灌区实际应用中可能遇到的实际问题,并论证了灌区节水改造中渠道防冻胀处理技术的实用性,为提高景电灌区生产力,促进景电灌区更快更好的发展提供了决策思路和技术支持。

符进[6](2011)在《国道214线多年冻土区高速公路特殊路基设计方法研究》文中指出G214线在玉树发生7.1级地震后,成为了灾后重建的重要后勤保障通道。为了支持青海省藏区的发展、保证抗震救灾物资能顺利运入玉树、玉树重建工作能顺利实施,国家规划把G214线共和至结古段建设成为高速公路。拟建公路穿越大片多年冻土区,而当前在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尚无修筑高等级公路的先例。为了给G214线多年冻土区高速公路的设计提供指导,首先通过对重点路段采用钻探、物探等方法探明现有冻土分布情况,结合以往地质、地温资料,分析G214线的冻土特性;其次通过对重点路段的现场调查、勘探,总结G214线冻土路段的路基、路面及桥涵的病害情况,分析病害成因;最后通过对填土路基、保温材料、片块石路基、热棒路基、通风管路基、遮阳板路基及以桥代路等已有的多年冻土区公路特殊路基工程处理措施的原理、使用效果及优缺点进行总结评价,提出适合于G214线多年冻土区高速公路路基设计的合理方案。研究发现,G214线公路沿线多年冻土地温较高,属于多年冻土中的高温不稳定多年冻土区且退化较为严重;多年冻土区病害的产生主要是由于冻土路基下的多年冻土融化使路基产生不均匀下沉,路基的变形破坏又引起了路面的病害;在多年冻土区,金属波纹管涵具有良好的适应变形的能力,可以降低涵洞病害的发生率,推荐使用;提出了适合G214线多年冻土区路基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控制指标,并提出不同冻土类型路段的工程处理方案,为G214线高速公路的设计提供指导方案。

严学斌[7](2013)在《青藏铁路五道梁冻土路基稳定性评价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青藏铁路冻土环境特征和未来气温升高趋势决定了冻土路基工程设计必须以“冷却地基”为主导思想,采取能够降低路基基底土体温度,保护多年冻土的特殊路基工程结构和综合性工程措施。·但是未来气温升高和冻土环境变化的不确定性对冻土区路基工程的长期稳定性有很大影响,如何评价运营以后的冻土区路基工程稳定性是青藏铁路运营养护工作的重要课题。本文以青藏铁路五道梁低温冻土区不同结构形式断面的冻土地温变化实测数据为基础,进行了不同冻土路基结构形式长期稳定性评价方法的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为进行冻土路基稳定性评价研究,建立了青藏铁路五道梁低温冻土区冻土地温观测系统。2、对经过冻融循环的五道梁冻土区路基、桥涵等特殊结构形式断面的冻土地温测试数据的时空变化规律进行了分析。3、在五道梁地温变化规律的基础上,研究了影响冻土地区稳定性的主要因素,进而考虑各种因素的影响,构建了模糊综合评价的理论模型,对青藏铁路沿线不同地段的冻土路基稳定性进行了评价。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模糊推理评价模型,对五道梁区域的路基稳定性进行了评价。4、基于人工神经网络技术建立了冻土地温与沉降变形的映射关系模型,对片石路基的稳定性进行了分析。总之,论文是以青藏铁路五道梁地段的冻土工程实践为基础,从宏观、中观、微观角度研究了冻土区路基稳定性的影响因素,基于模糊数学、人工神经网络的评价方法组合应用构建评价模型,提出了相应的青藏铁路冻土区路基的稳定性评价方法。研究成果应用于青藏铁路运营后的维修养护工作,不仅对青藏铁路路基病害的预警有直接的作用,对今后类似工程建设也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马宝灵,赵绪涛,何晓东[8](2010)在《多年冻土地区路基温度场分布的探讨》文中提出基于多年冻土地区多边界条件瞬态路堤温度场的有限元计算,结合工程实际,从空间及时间的角度分析了沥青面层路堤温度场分布的非对称性,以及随着路堤高度和路堤走向变化的特点,并指出其分布特点对工程的影响,对工程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许国光[9](2008)在《青藏铁路安多段片石通风路基形态与温度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片石通风路基是一种主动保护多年冻土的工程措施,以片石及内部空气作为热传导和热对流介质而主动调控地温,已在青藏铁路建设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研究。而在多年冻土区内斜坡地段的片石路基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本文以青藏铁路安多段斜坡片石路基试验段为研究背景,通过分析比较试验段天然地温场和路基地温场的特征,研究倾斜式片石路基的工作机理和致冷效果。在全球气温变暖的大气候环境背景下,模拟及预测了该试验段片石通风路基20年内的地温变化特征,并改变片石路基厚度和倾角等设计参数,分析不同参数下片石斜坡路基的致冷效果,提供较经济、合理的参数。通过对以上工作的研究,得到如下结论:1.随着时间的增加,片石通风路基主动降温效果明显,片石通风路基在阴阳坡地温存在差异,阳面地温比阴面地温相对较高,可造成路基不均匀融沉;2.考虑气候变暖的影响,利用所建模型对片石路基修筑后20年的温度场变化进行预测表明:片石路基左、右路肩及中心最大融化深度基本不变,但阳面边坡坡脚下最大融化深度呈下降趋势,这会对路基的稳定性带来不利影响,需要采取其他措施进行补强;3.片石层厚度的变化对冻土的上限位置抬升幅度存在影响,地基中冻土上限的抬升幅度总体表现为随片石层厚度的增加而增加,体现出片石层内空气对流换热的作用,有利于对地基的制冷,但是随着片石厚度的增加,片石层顶底温度梯度减小。综合从工程经济、施工便利及减小暖季风力作用下片石层内空气的受迫对流,达到保护冻土的目的,1.2m厚的片石已达到要求;4.片石层的倾角变化对冻土的上限位置抬升幅度存在影响,片石层顶底部的温度大致呈现正弦变化规律,说明外界气温变化影响冻土内部的温度变化,并且有相同的变化趋势;此外,地面坡角也影响片石通风路基的作用效果,倾角越大,降温效果越好,但是温度梯度减小。此外,片石层倾角过大,不利于路基的稳定和温度场分布的对称性。实际的倾角尺寸适应了当地的地形而且没有造成不利的温度场分布。

孔令玉[10](2007)在《寒冷地区公路路基拓宽改建技术比选》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原有一些道路已不能适应日益增长的交通量需要,因此,道路改扩建工程数量呈上升趋势。道路改扩建工程中路基拓宽是一项关键的工作,若新旧路基结合部处理不当,则其工程质量将受到严重威胁。寒冷地区的路基拓宽工程既具有一般改扩建工程的特点,同时又具有受气候环境影响的特殊性。本文主要从寒冷地区道路改扩建路基拓宽的重点——新老路基的不均匀沉降、不均匀冻胀、软弱地基的处理等病害现象入手,对其拓宽方式的选择、路基拓宽损坏机理及模式、各病害现象的成因、影响因素与相应处治方法进行了分析;结合已建的工程实例,对各处理方法进行对比分析。同时,引入了灰色系统理论,通过灰色系统理论中关联度的计算,对寒冷地区路基拓宽影响因素中的各指标进行关联度分析排序,得出各指标对路基拓宽工程的影响程度,继而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

二、新筑冻土路堤温度场的变化过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新筑冻土路堤温度场的变化过程(论文提纲范文)

(1)高寒高海拔多年冻土沼泽湿地路基施工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湿地类型研究
        1.2.2 高寒地区沼泽湿地路基稳定性与施工技术研究
        1.2.3 研究现状综合分析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高寒高海拔多年冻土沼泽湿地热物理特性及路基的病害类型
    2.1 研究区域自然环境与道路工程概况
        2.1.1 自然环境特征
        2.1.2 道路工程概况
    2.2 多年冻土沼泽湿地及其形成原因
        2.2.1 多年冻土沼泽湿地
        2.2.2 多年冻土沼泽湿地形成原因
    2.3 多年冻土沼泽湿地热物理特性
        2.3.1 现有冻土导热系数的测试方法
        2.3.2 沼泽湿地草皮层的导热系数试验
        2.3.3 试验结果及分析
    2.4 多年冻土沼泽湿地路基的病害类型
        2.4.1 多年冻土沼泽湿地地区路基不均匀沉降变形
        2.4.2 多年冻土沼泽湿地地区路基纵向裂缝
        2.4.3 影响冻土沼泽湿地路基病害的因素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无人机低空航测技术的高寒高海拔多年冻土沼泽湿地类型划分
    3.1 应用无人机低空航测典型沼泽湿地路段
        3.1.1 航测无人机参数特征
        3.1.2 无人机低空航测技术
        3.1.3 其他注意事项
    3.2 地形三维建模
        3.2.1 沼泽湿地三维建模软件
        3.2.2 三维建模流程
    3.3 基于图像处理技术的沼泽湿地微地貌形态参数提取
        3.3.1 图像处理软件介绍
        3.3.2 微地貌形态参数的确定
    3.4 高寒高海拔多年冻土沼泽湿地类型确定
        3.4.1 沼泽湿地类型划分原则
        3.4.2 沼泽湿地类型划分参数的确定
        3.4.3 沼泽湿地类型划分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施工方式和施工季节对高寒高海拔多年冻土沼泽湿地路基温度场的影响
    4.1 高寒高海拔多年冻土沼泽湿地路基温度场模型的建立
        4.1.1 数值模拟软件简介及计算方案
        4.1.2 数值模型建立基本假设
        4.1.3 路基温度场控制方程
        4.1.4 数值计算模型建立及网格划分
        4.1.5 边界条件确定及计算参数
        4.1.6 数值模拟过程控制
    4.2 施工方式对冻土沼泽湿地路基温度场的影响
        4.2.1 施工方式对温度场分布特征影响
        4.2.2 施工方式对路基冻土上限的影响
    4.3 施工季节对冻土沼泽湿地路基温度场的影响
        4.3.1 施工季节对温度场分布特征影响
        4.3.2 施工季节对路基冻土上限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高寒高海拔多年冻土沼泽湿地典型路段路基施工
    5.1 多年冻土沼泽湿地路基填筑施工的关键技术
    5.2 多年冻土沼泽湿地典型试验路段现场铺筑
    5.3 高寒高海拔多年冻土沼泽湿地路基施工工艺
        5.3.1 工艺流程
        5.3.2 路基施工质量控制关键点
    5.4 本章小结
主要结论与建议
    主要研究结论
    不足与建议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致谢

(2)高温作用下非饱和黄土水分迁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土体温度场研究现状
        1.2.2 土体水分场研究现状
        1.2.3 土体水热耦合研究现状
    1.3 目前温度影响土体水分迁移研究的不足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2 土体水热迁移理论
    2.1 土体温度场理论
        2.1.1 土体热特性参数
        2.1.2 土体温度场理论模型
    2.2 土体水分场理论
        2.2.1 土水特征曲线
        2.2.2 土的湿特性参数
        2.2.3 土体水分迁移理论模型
    2.3 土体水热耦合理论
        2.3.1 土中水热迁移机制
        2.3.2 土体水热运动理论模型
    2.4 本章小结
3 高温作用下非饱和黄土水分迁移试验研究
    3.1 试验土样基本性质
        3.1.1 试验土样的颗粒级配
        3.1.2 试验土样的基本物理性质
    3.2 试验装置
    3.3 试验方法和步骤
        3.3.1 试验设计
        3.3.2 试验步骤
    3.4 温度场试验结果分析
        3.4.1 温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3.4.2 温度随距离变化规律
        3.4.3 不同初始含水率的影响
        3.4.4 不同干密度的影响
    3.5 水分场试验结果分析
        3.5.1 温度梯度对土样含水率分布的影响
        3.5.2 初始含水率对土样含水率分布的影响
        3.5.3 干密度对土样含水率分布的影响
    3.6 高温条件与常温条件下黄土水分迁移试验结果对比
    3.7 本章小结
4 热力工况黄土水热参数反算分析
    4.1 Hydrus-1D软件介绍
    4.2 非饱和黄土水热运移模型的控制方程
        4.2.1 水分运移方程
        4.2.2 热量运移方程
    4.3 热力工况水热参数的确定
        4.3.1 试验物理模型的建立
        4.3.2 初始条件和边界条件
        4.3.3 水分运动参数
        4.3.4 热特性参数
        4.3.5 参数验证
    4.4 本章小结
5 黄土基坑热减湿加固法的提出及初步验证
    5.1 黄土基坑热减湿加固法
        5.1.1 基坑加固结构
        5.1.2 施工方法
    5.2 数值模拟
        5.2.1 工程概况
        5.2.2 建立数值模型
        5.2.3 模拟结果分析
    5.3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创新点
    6.2 结论
    6.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硕士研究生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致谢

(4)全埋式地下结构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 工程概况
2 挡土墙设计
3 超长结构无缝设计
    3.1 温度应力计算
    3.2 温度计算荷载工况
    3.3 模型计算结果
    3.4 混凝土结构不设缝的措施
        3.4.1 减小温度效应
        3.4.2 提高混凝土抗裂性
4 基础设计
5 抗浮设计与围护结构的结合
6 结论

(5)景电灌区渠道防冻胀技术在节水改造工程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路线
第二章 景电灌区概况
    2.1
        2.1.1 气候
        2.1.2 水文
        2.1.3 地质
    2.2 节水改造工程概况
    2.3 渠道防冻概况
        2.3.1 渠道冻害机理
        2.3.2 渠道冻害类型
        2.3.3 景电灌区渠道冻害状况
第三章 灌区节水改造设计
    3.1 灌区节水改造必要性
        3.1.1 石羊河流域治理的需要
        3.1.2 景电灌区自身发展需要
        3.1.3 支渠发展的需要
    3.2 灌区改造参数确定
    3.3 灌区改造水平衡分析
        3.3.1 农作物组成分析
        3.3.2 灌溉制度与灌水率分析
        3.3.3 需水量和供水量分析
        3.3.4 节水量分析
    3.4 渠道节水改建设计
        3.4.1 纵断面设计
        3.4.2 横断面设计
        3.4.3 渠道改造
    3.5 渠系建筑物设计
        3.5.1 渠系建筑物地基处理设计
        3.5.2 渠系建筑物设计
第四章 灌区渠道防冻胀设计
    4.1 渠道防冻胀设计
        4.1.1 纵断面设计
        4.1.2 横断面设计
        4.1.3 渠道改造
    4.2 渠系建筑物设计
        4.2.1 渠系建筑物地基处理
        4.2.2 渠系配水建筑物
第五章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6)国道214线多年冻土区高速公路特殊路基设计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项目背景及意义
    1.2 项目的必要性
    1.3 主要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G214公路沿线多年冻土地区概况及冻土分布
    2.1 地理位置
    2.2 地形、地貌
    2.3 工程地质条件
        2.3.1 地层岩性
        2.3.2 水文地质特征
    2.4 水文、气象条件
        2.4.1 气象条件
        2.4.2 水文条件
    2.5 沿线多年冻土分布状况及冻土特征
        2.5.1 沿线多年冻土分布概况
        2.5.2 重点调查段落冻土分布状况
        2.5.3 沿线冻土特征
第三章 G214线现有旧路技术状况
    3.1 G214沿线多年冻土段路基病害调查
        3.1.1 冻土段旧路病害调查结果
        3.1.2 冻土路基病害与路面类型、冻土类型以及路基高度等的相关性
        3.1.3 冻土区旧路路基技术状况评价
    3.2 G214沿线多年冻土段路面病害调查
        3.2.1 沥青路面病害现状
        3.2.2 水泥混凝土路面病害现状
        3.2.3 六棱块路面病害现状
    3.3 G214公路病害成因分析
        3.3.1 路基病害机理分析
        3.3.2 沥青路面病害分析
        3.3.3 水泥混凝土路面病害分析
        3.3.4 六棱块路面病害分析
    3.4 G214现有桥涵技术状况与病害分析
        3.4.1 大桥使用情况
        3.4.2 中桥使用情况
        3.4.3 小桥涵使用情况
        3.4.4 多年冻土区桥涵病害原因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多年冻土区路基修筑技术成果总结与评价
    4.1 多年冻土路基设计原则
    4.2 冻土路基工程措施
        4.2.1 填土路基
        4.2.2 保温材料
        4.2.3 片块石类路基
        4.2.4 热棒路基
        4.2.5 通风管路基
        4.2.6 遮阳板路基
        4.2.7 多年冻土区以桥代路(旱桥)工程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G214线多年冻土区高速公路设计技术方案
    5.1 多年冻土段冻土路基设计基本原则
    5.2 冻土路基设计控制指标
        5.2.1 变形控制指标
        5.2.2 路基临界高度
    5.3 冻土路基设计流程
    5.4 多年冻土路基设计原则和方案
    5.5 冻土路基设计方案选择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科研工作建议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7)青藏铁路五道梁冻土路基稳定性评价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冻土路基稳定性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冻土路基设计施工及科研现状
        1.2.2 冻土路基稳定性评价研究现状
    1.3 问题的提出
    1.4 主要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2 青藏铁路五道梁冻土区路基典型观测断面构建
    2.1 青藏铁路五道梁冻土区路基典型观测断面构建概况
    2.2 五道梁试验段地形、地貌及冻土特征
    2.3 路基结构监测断面设计
    2.4 特殊路基结构形式监测断面设计
    2.5 试验段数据测试基本情况及观测频率
3 青藏铁路五道梁地区冻土地温监测结果分析
    3.1 路基结构监测断面地温分析
        3.1.1 片石护道路堤地温变化分析
        3.1.2 碎石护坡路堤地温变化分析
        3.1.3 路堑地温变化分析
    3.2 特殊路基结构监测断面地温分析
        3.2.1 桥梁桩基地温变化分析
        3.2.2 涵洞断面DK1095+974地温变化分析
        3.2.3 涵洞断面DK1107+410地温变化分析
    3.3 小结
4 基于模糊数学理论的青藏铁路冻土路基稳定性评价
    4.1 稳定性评价常用方法
        4.1.1 专家调查法
        4.1.2 有限单元法
        4.1.3 层次分析法
        4.1.4 模糊逻辑与模糊推理方法
        4.1.5 模糊综合评价方法
        4.1.6 人工神经网络法
    4.2 冻土稳定性预测方法的选定
    4.3 青藏铁路冻土稳定性评价
        4.3.1 青藏铁路沿线典型地段模糊综合评价
        4.3.2 青藏铁路五道梁典型断面模糊推理评价
5 基于神经网络的青藏铁路冻土路基稳定性研究
    5.1 神经网络含义及特点
    5.2 神经网络的结构与学习
    5.3 BP网络的学习与建模方法
        5.3.1 BP网络的学习
        5.3.2 BP网络算法的数学描述
    5.4 冻土地温及变形数据生成和网络结构的确定
    5.5 基于MATLAB的神经网络编程
    5.6 冻土路基稳定性神经网络的学习与预测
6 结论
本文主要创新点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8)多年冻土地区路基温度场分布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温度分布特点
    1.1 路堤温度场普遍存在的非对称性
        1.1.1 空间上的非对称性
        1.1.2 时间上的非对称性
        1.1.3 产生的工程影响
    1.2非对称性与路堤高度和路基的走向的关系
2结语

(9)青藏铁路安多段片石通风路基形态与温度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关于片石通风路基的研究现状
        1.2.1 片石通风路基试验分析研究现状
        1.2.2 片石通风路基数值模拟分析研究现状
    1.3 片石通风路基研究工作存在的问题
    1.4 研究目的、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内容
        1.4.3 研究方法
    1.5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多年冻土地区路基温度场的影响因素
    2.1 外部气候条件
    2.2 冻土内在因素
    2.3 铁路工程特点
    2.4 片石通风路基的结构、工作原理和应用条件
        2.4.1 片石通风路基的结构
        2.4.2 片石通风路基的工作原理
        2.4.3 片石通风路基的应用条件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片石通风路基试验段的工程地质特征
    3.1 片石通风路基试验段概况
        3.1.1 试验段自然地理概况
        3.1.2 试验段工程地质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
    3.2 路基填料及地基土体的工程性质实验
        3.2.1 路基填料的物理力学性质
        3.2.2 地基土体的物理力学性质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片石通风路基温度场特性分析
    4.1 试验断面的情况介绍
        4.1.1 断面选择依据
        4.1.2 段面里程
        4.1.3 测试断面的路基形式
        4.1.4 测温孔的布置方式
    4.2 路基地温变化特征
        4.2.1 天然地基地温变化特征
        4.2.2 路基中心地温变化特征
        4.2.3 坡脚地温变化特征
        4.2.4 路肩地温变化特征
    4.3 路基人为上限变化特征
    4.4 阴阳坡土体温度场的非对称性分析
    4.5 路基地温的积温分析
    4.6 地温冻融过程特征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片石通风路基温度场数值模拟
    5.1 数值模拟方法简介
        5.1.1 有限单元法
        5.1.2 有限体积法
    5.2 有限元软件介绍
    5.3 路基温度场数值模型的建立
        5.3.1 计算区域
        5.3.2 控制方程
        5.3.3 单元结构以及网格划分
        5.3.4 热物理参数取值
        5.3.5 初始条件与边界条件的确定
        5.3.6 计算过程的控制
    5.4 路基温度场模拟计算结果与实测数据的对比分析
    5.5 考虑气候变暖时片石通风路基温度场预测分析
        5.5.1 路基达到最大融化深度时温度场分布等值线图
        5.5.2 外界气温最低时的温度场分布等值线图
        5.5.3 外界气温最高时的温度场分布等值线图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片石层厚度和倾角对路基温度场的影响
    6.1 片石层厚度对路基温度场的影响研究
        6.1.1 片石层厚度为1.0m
        6.1.2 片石层厚度为1.2m
        6.1.3 片石层厚度为1.8m
        6.1.4 不同片石层厚度对温度场分布的影响
    6.2 片石层倾角对路基温度场的影响研究
        6.2.1 片石层倾角为3°时
        6.2.2 片石层倾角为6°时
        6.2.3 片石层倾角为10°时
        6.2.4 不同片石层倾角对温度场分布的影响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及建议
    7.1 主要结论
    7.2 本文主要创新点
    7.3 建议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10)寒冷地区公路路基拓宽改建技术比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的提出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1.2.1 国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2.2 国内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2 路基拓宽的损坏模式及加宽方式的选择
    2.1 路基拓宽的损坏模式和力学状态
    2.2 旧路改扩建路基加宽方式的选择及其优缺点
        2.2.1 拼接式方案中各加宽方式的优缺点及其适用情况
    2.3 本章小结
3 灰色系统理论在道路改扩建路基拓宽工程中的应用
    3.1 灰色系统理论简介
    3.2 灰色关联分析计算的基本原理及计算步骤
        3.2.1 基本定义
        3.2.2 灰色关联公理
        3.2.3 灰色关联分析计算步骤
    3.3 灰色关联度在道路改扩建工程中的应用
        3.3.1 灰色关联度在寒冷地区路基土冻胀性影响因素分析中的应用
        3.3.2 灰色关联度在寒冷地区软弱地基稳定性影响因素分析中的应用
    3.4 本章小结
4 寒冷地区路基拓宽出现的病害及处治方案对比分析
    4.1 新旧路基不均匀沉降的形成原因及其处治方法
        4.1.1 不均匀沉降的形成原因
        4.1.2 不均匀沉降的影响因素
        4.1.3 不均匀沉降的处治方法
    4.2 不均匀冻胀的形成原因及其处治方法
        4.2.1 不均匀冻胀的形成原因
        4.2.2 不均匀冻胀的影响因素
        4.2.3 不均匀冻胀的处治方法
    4.3 地基变形的形成原因及其处治方法
        4.3.1 地基变形的形成原因
        4.3.2 软土地基的处治方法
    4.4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四、新筑冻土路堤温度场的变化过程(论文参考文献)

  • [1]高寒高海拔多年冻土沼泽湿地路基施工关键技术研究[D]. 韩良庆. 长安大学, 2021
  • [2]高温作用下非饱和黄土水分迁移研究[D]. 林芸.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01)
  • [3]全埋式地下结构设计[A]. 刘天鸾. 城市地下空间综合开发技术交流会论文集, 2013
  • [4]全埋式地下结构设计[J]. 刘天鸾. 建筑结构, 2013(S2)
  • [5]景电灌区渠道防冻胀技术在节水改造工程中的应用研究[D]. 王伟. 兰州大学, 2013(11)
  • [6]国道214线多年冻土区高速公路特殊路基设计方法研究[D]. 符进. 长安大学, 2011(01)
  • [7]青藏铁路五道梁冻土路基稳定性评价方法研究[D]. 严学斌. 北京交通大学, 2013(01)
  • [8]多年冻土地区路基温度场分布的探讨[J]. 马宝灵,赵绪涛,何晓东. 山西建筑, 2010(20)
  • [9]青藏铁路安多段片石通风路基形态与温度场研究[D]. 许国光. 北京交通大学, 2008(09)
  • [10]寒冷地区公路路基拓宽改建技术比选[D]. 孔令玉. 东北林业大学, 2007(06)

标签:;  ;  ;  ;  

新建多年冻土路堤温度场变化过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