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联合氦氖激光治疗面神经炎50例分析

针刺联合氦氖激光治疗面神经炎50例分析

一、针刺配合氦氖激光治疗面神经炎50例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高明伟[1](2021)在《针刺加刺络拔罐治疗特发性面瘫急性期临床观察》文中指出目的本研究旨在观察常规针刺联合颈三穴(完骨、大椎、肩井)刺络拔罐早期干预特发性面瘫急性期伴耳后疼痛的疗效,对比两组治疗前后House-Brackmann面神经功能分级、Sunnybrook面神经评分、视觉模拟VAS评分及两组治疗方案对缩短耳后疼痛消失时间的差异比较及对耳后疼痛消失的时间与其对应的临床疗效的相关性进行分析,为特发性面瘫急性期伴耳后疼痛患者提供更优化的治疗方案。方法病例选取秦皇市中医医院针灸科门诊就诊的特发性面瘫急性期(限于发病3天内)伴耳后疼痛的的患者,收集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60例,将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予常规针刺,每日1次,连续治疗7次为1个疗程,7次后休息两天继续下个疗程,共观察4个疗程,观察组予在常规针刺的基础上加上颈三穴(完骨、大椎、肩井)刺络拔罐,常规针刺疗程同对照组,刺络拔罐每周2次,2次为1个疗程,疼痛消失后改为每周1次直至4个疗程结束。观察指标:1.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后对两组进行HouseBrackmann面神经功能分级及Sunnybrook面神经评分;2.于治疗前、首次治疗后及治疗1疗程后分别对两组耳后疼痛采用VAS视觉模拟评分法评分;3.记录两组耳后疼痛消失时间,数据用SPSS 22.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处理。结果1治疗后,两组House-Brackmann面神经功能分级、Sunnybrook面神经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面神经功能恢复情况要优于对照组(P<0.05)。2不同时间点耳后疼痛视觉模拟VAS评分比较:首次治疗后,两组VA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观察组VAS评分下降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P<0.01),治疗1疗程后,两组VAS评分较治疗前及首次治疗后明显降低(P<0.01),观察组VAS评分下降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P<0.01)。3两组耳后疼痛消失时间的一般情况比较,观察组耳后疼痛消失的天数明显较对照组少(P<0.01);两组耳后疼痛消失时间的具体情况比较,观察组耳后疼痛消失的时间明显较对照组缩短(P<0.01)。4对照组、观察组及两组总体面瘫患者耳后疼痛消失的时间与其对应的临床疗效的关系均成正相关(P<0.01)。5临床疗效:治疗后,两组总体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96.7%,对照组总有效率80%,观察组面神经功能恢复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1针刺加颈三穴刺络拔罐对特发性面瘫急性期面神经功能恢复疗效高于常规针刺。2针刺加颈三穴刺络拔罐能快速地缓解耳后疼痛。3面瘫患者耳后疼痛消失的时间与其对应的临床疗效呈正相关,耳后疼痛消退的越早,面神经功能恢复地越快,病程越短,疗效越好。

樊晓萌[2](2020)在《“面三灸”联合针刺急性期介入治疗贝尔麻痹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课题通过研究“面三灸”(雀啄灸听会、颊车、地仓)联合针刺组与常规针刺组在急性期介入治疗贝尔麻痹的临床疗效,分析数据,得出结论,旨在探究“面三灸”联合针刺在急性期介入治疗贝尔麻痹时是否能提高临床疗效,缩短病程,并通过分析治疗过程中采用的治疗方式来评估安全性。为目前临床早期针灸并用治疗该病提供一种可参考的方式。方法:收集2019年3月到2020年1月就诊于绵阳市中医医院针灸科门诊的贝尔麻痹患者,共纳入符合中西医诊断标准的66名贝尔麻痹患者,采取随机对照的试验方法,将66例患者按照就诊时的先后顺序随机分成治疗组33例,采用“面三灸”联合针刺组;对照组33例,采用常规针刺组治疗。治疗期间因2名患者未能坚持治疗,疗程<50%,未能进行疗效及安全性评价而脱落,最后有效病例为64例,分别为治疗组32例,对照组32例。两组均给予常规西药治疗,治疗组每日给予穴位针刺加面部穴位雀啄灸1次;对照组仅穴位针刺治疗。6天为1疗程,疗程间休息1天,连续治疗4个疗程。治疗结束后,对比分析各疗程前后面神经功能评分及治疗前后面神经功能分级情况,使用SPSS25.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基线期比较: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发病面部、病程、面神经功能评分及分级情况经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具有可比性。2、面神经功能评分比较:(1)治疗组在各个疗程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2)对照组除第1疗程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无统计学意义外(P>0.05),第2、3、4疗程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3)治疗组与对照组在各个疗程治疗后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面神经功能分级比较:(1)治疗组治疗前后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2)对照组治疗前后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3)两组在治疗后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4、各疗程痊愈患者及痊愈治疗次数比较:(1)治疗结束后,治疗组痊愈患者共24人,对照组痊愈患者共16人,两组分别在各疗程痊愈人数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患者痊愈所需治疗天数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总体疗效分析:(1)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88%,对照组总有效率为90.63%,两组总有效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组痊愈率为75.00%,对照组为50.00%,两组痊愈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6、安全性评价:治疗结束后两组患者的生命体征均无异常,治疗组不良反应率3.125%,不影响治疗过程及疗效分析;对照组未出现任何不良反应,不良反应率0.00%。结论:1、“面三灸”联合针刺组与常规针刺组在贝尔麻痹急性期介入治疗,均能提高患者面神经功能,改善患者临床症状。2、“面三灸”联合针刺组与常规针刺组在贝尔麻痹急性期介入治疗的总体疗效相同。3、“面三灸”联合针刺为主的治疗方法在贝尔麻痹急性期介入治疗时起效较快,在观察期内缩短临床病程,提高患者的痊愈率。4、“面三灸”联合针刺组与常规针刺组均有较高的安全性。

郭粉娥,王艳花,马军格[3](2015)在《物理疗法联合神经节苷脂治疗急性面神经炎疗效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物理疗法联合神经节苷脂治疗急性面神经炎的疗效。方法将发病7 d内的90例面神经炎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30例给予神经节苷脂加常规药物治疗,治疗组60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物理治疗,疗程均为8周。观察2组疗效,并于治疗前、治疗后4周、治疗后8周采用改良Portmann简易评分法进行面部表情肌功能评价。结果治疗组痊愈率、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5);治疗组痊愈病例的治疗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8周后Portmann评分均明显提高(P<0.01),且治疗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物理疗法联合神经节苷脂治疗急性面神经炎疗效好,可缩短疗程,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辛振刚[4](2014)在《面瘫牵正贴对贝尔麻痹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临床随机对照试验,对面瘫牵正贴治疗贝尔麻痹(气虚兼风寒型)的临床疗效进行观察、验证,进一步考察面瘫牵正贴的安全性,为临床治疗贝尔麻痹提供可供参考的方法,为院内制剂开发提供临床依据。方法:根据纳入标准选择贝尔麻痹(气虚兼风寒型)患者72例,采用随机平行对照观察的设计方案,分为治疗组面瘫牵正贴加针灸组36例和对照组常规针灸组36例。疗程为14天。记录治疗前后两组患者House-Brackmann分级量表、症状体征量化表、面部残疾指数(FDI)调查问卷所得积分情况并统计比较,并通过对患者不良反应及治疗前后相关实验室指标变化对比进行安全性评价。结果:(1)两组患者治疗前的一般情况包括性别、年龄、病情程度及病程等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2)两组自身治疗前后对照比较House-Brackmann面神经功能评价分级量表级别、症状体征量化表、面部残疾指数(FDI)调查问卷积分前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后两组组间House-Brackmann面神经功能评价分级量表级别、症状体征量化表、面部残疾指数(FDI)调查问卷积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治疗组34例,痊愈率29.4%,显效率58.8%,有效率8.8%,总有效率97.01%;对照组35例,痊愈率22.9%,显效率28.6%,有效率37.1%,总有效率88.6%,两组间治疗后疗效评价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在临床试验观察期间(14天),针刺结合面瘫贴治疗比单纯针刺治疗能更好改善患者面瘫病情。(2)针灸结合面瘫贴组的有效率为97.01%,常规针灸治疗组的有效率为88.6%。(3)两种治疗方案方法都具有较好的安全性。(4)面瘫牵正贴可以使患者自由选择时间贴用更加方便,不受医院医生时间限制;患者畏针或晕针情况可选用面瘫牵正贴治疗本病。(5)针灸治疗本病较单独使用本贴具有辩证施针的优势。

郑家丰[5](2013)在《针刺结合闪罐治疗面瘫病(面神经炎)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表明面瘫病又称面神经炎、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属于针灸科的常见病、多发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段,但以年青人多见,任何季节均可发病而以春季和秋季为高发期。其病因及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目前主要有两种学说:一、认为与病毒感染或是病毒感染后的变态反应有关,但尚无有力证据支持本说;二、认为由于茎乳突孔内的面神经经受风寒而发生痉挛,导致该处神经组织水肿、受压、缺血或造成局部血液循环障碍而致本病。本病发病多较突然,以一侧面部发病多见。临床多表现为:患侧面部肌肉麻木、瘫痪,额纹消失,眼裂变大,眼睑闭合不完全,露睛流泪(俗称鳄鱼泪征),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歪向健侧,不能蹙眉、露齿。本病属于传统医学的“口眼喎斜”、“口僻”、“面瘫”等范畴,传统医学认为面瘫病多由脉络空虚,卫外不固,风寒之邪乘虚侵袭阳明、少阳脉络,以致经气阻滞,经脉失养,筋肌弛纵松缓不收而发病。其治疗原则多以祛风散寒,疏通经络为主。面瘫病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由于患病后极大影响外观形象,给患者身心造成很大痛苦,直接影响患者日常的生活及社交活动。因此,选择采用疗效好的治疗手段,是研究面瘫病的热点。传统医学中,针灸治疗面瘫病的历史悠久,疗效肯定。1998年1月1日,美国医学会主编的《通用医疗程序编码》也正式将针灸疗法纳入,认为其是一种治疗面瘫病正式且有效的方法。并且有大量的研究表明针灸治疗面瘫病有较好的临床疗效,研究认为,针灸可以通过改善微循环,加强新陈代谢,调理生理机能,改善面神经的营养,加强神经再生能力,从而对面瘫病产生良好的临床疗效。拔罐疗法经不断的改良和发展,其治疗范围不断扩大,由于拔罐疗法的理论基础是传统医学的经络学说,因此有以下几方面的作用,1、抵抗外邪、保卫机体2、活血化瘀、疏通经络3、调整气血、平衡阴阳4、反映病候、协助诊断拔罐疗法中的闪罐手法治疗面瘫的优点为:一、具有温经散寒、活血通络,改善面部经络气血运行之功效;二、借用闪罐之吸着力牵动面部肌群,以调整神经血管,恢复其正常功能;三、不会在脸上留下“印记”。[目的]1、本文对针刺结合闪罐治疗面瘫病(面神经炎)进行疗效评价。拟通过随机对照,探讨针刺结合闪罐对面瘫病的影响并试述其机理。2、规范针刺结合闪罐治疗面瘫病的操作方法:目前医界有各自的治疗方法,但是没有形成规范。此次课题邀请了针灸科专家共同研讨、规范操作、取穴方法。3、学生开发设计制作的”电动气引式闪罐机”是目前国内首个用于临床治疗面瘫病的电动闪罐机。它将传统拔罐与现代科技结合起来,降低了传统拔火罐所带来的风险,增加了实验的规范性,简化闪罐的操作程序,避免医疗事故及医疗纠纷的发生。(方法)本项研究严格遵循科研方法,临床观察于2012.07至2013.03在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针灸科门诊完成。采用简单随机对照的方法设立治疗组(针刺结合闪罐法)与对照组(针刺法)各30例,以美国耳鼻喉头颈外科学确立的House-Brachmann分级量表及参照日本颜面神经研究会制定的面神经功能评价标准“面神经机能麻痹程度评价分析表”进行评价和分析,以此来评价针刺结合闪罐面瘫病的临床疗效。针刺治疗方法:采用主穴、配穴、随症配穴。主穴:取风池、阳白、翳风、太阳、下关、颧髎、迎香、地仓、颊车、合谷。配穴:大椎、外关、足三里、攒竹、鱼腰、丝竹空。随症配穴:人中沟歪斜者加人中、颊唇沟歪斜者加承浆、味觉消失及舌麻者加廉泉、迎风流泪及目赤者加睛明。针刺方法:风池、合谷用泻法,另可选择2到3组穴位用透刺法,如阳白透刺鱼腰、攒竹透刺晴明,颊车透刺地仓。初起时取穴宜少,刺激宜轻,一周后加大刺激。针刺手法:采用“虚则补之,实则泻之”手法,留针25分钟。治疗组在针刺基础上加用”电动气引式闪罐机”,在患侧面部进行闪罐治疗,以自上而下的顺序,患侧额部→面部→颊部→下颌部,吸拔、摇罐、取下,再吸拔、摇罐、取下,反复操作直至局部皮肤温度略微升高,皮肤红晕为度。并重点在上述穴位上多反复几次。每次操作时间约5分钟,对于耳后疼痛的患者,可以在翳风穴闪罐后留罐5分钟。以上治疗每周3次,隔日治疗1次,6次为1疗程,共四个疗程,时间为八周。疗程结束后进行疗效评定。(结果)治疗组观察30例患者,男14例,女16例,年龄最大77岁,最小22岁,平均年龄为39.07岁;其中,轻度4例,中度15例,重度11例。对照组观察30例患者,男16例,女14例,年龄最大58岁,最小22岁,平均年龄为39.3岁;其中,轻度4例,中度16例,重度10例。两组病例在性别(P=0.610)、年龄(P=0.389)及治疗前病情的初始评分(P=0.511)方面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在通过症状体征积分表的治疗前后比较,结合治疗后两组的比较,说明两组临床疗效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16<0.05(P<0.05)。因此治疗面瘫病(面神经炎),针刺结合闪罐治疗优于单纯针刺法治疗,针刺结合闪罐治疗可以显着提高治愈率。(结论)针刺结合闪罐治疗面瘫病(面神经炎)疗效确切,本项研究所纳入的面瘫病(面神经炎)病例通过针刺结合闪罐治疗后都有较明显的疗效。证明针刺结合闪罐治疗面瘫病(面神经炎)具有痊愈率高的优势,且安全经济、操作简便,无毒副作用,可作为面瘫病(面神经炎)有效的疗法之一,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陈鹏典[6](2011)在《激光穴位照射配合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瘫急性期的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表明周围性面瘫属神经内科常见病、多发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多见于冬季和夏季。其发病原因多是由于茎乳突孔内的面神经因受风寒而发生痉挛,导致该神经组织缺血、水肿、受压或局部血液循环障碍所致病。本病发病突然,以一侧面部发病多见。临床多表现为:患侧面部肌肉麻木、瘫痪,额纹消失,眼裂变大,眼睑闭合不全,露睛流泪,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歪向健侧,不能蹙眉、露齿。本病属于祖国医学的“口僻”、“面瘫”、“口眼喝斜”等范畴,中医学认为本病多由脉络空虚,风寒之邪乘虚侵袭阳明、少阳脉络,以致经气阻滞,经筋失养,筋肌纵缓不收而发病。其治疗多为祛风散寒,疏通经络。激光穴位照射,又称为激光针灸,是在中医经络理论辨证论治的思想指导下,采用激光对穴位进行照射以达到防病、治病、保健作用的一种治疗方法,是现代激光技术与中国传统针灸结合的成果。现代有关临床研究报道指出,激光照射可产生热效应、电磁场效应、光化效应,有消炎、扩张血管、改善血流、促进组织功能恢复等功能。从而起到松弛肌肉,使血管扩张及血流增加的作用。目的本研究旨在观察激光穴位照射配合针刺对周围性面瘫急性期的临床疗效。拟通过随机对照,探讨激光穴位照射对周围性面瘫的影响并试述其机理。方法本课题严格遵循科研方法,临床观察于2010.6-2011.2在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科门诊、病房,广州中医药大学佛山市中医院针灸科门诊完成。采用简单随机对照的方法设立治疗组(激光穴位照射配合针刺法)与对照组(针刺法)各30例,以H-B评价系统及参照日本颜面神经研究会制定的面神经功能评价标准“面神经机能麻痹程度评价分析表”进行评价和分析,以此来评价激光穴位照射配合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瘫急性期的临床疗效。针刺治疗方法:取穴:采用主穴、循经取穴及随症配穴。主穴取攒竹、太阳、阳白、地仓、颊车、颧髎、迎香、下关、翳风、风池、合谷。随症则人中沟歪斜配水沟;颏唇沟歪斜者加承浆;味觉消失、舌麻者加廉泉;迎风流泪、目赤者配睛明。辨证配穴:风热证加大椎;风寒证加曲池。针刺手法:采用“虚则补之,实则泻之”手法,留针30分钟。治疗组在针刺基础上加用半导体激光穴位照射(连续输出,波长为632.18nm,输出功率5.OmW;光斑直径1.0 cm,照射距离穴位皮肤0.5cm)。操作:针刺后,调节光子中医信息治疗仪输出功率,并将其探头放在面部穴位皮肤上,以患者耐受为度,每次选取患侧翳风穴及健侧合谷穴进行照射。在治疗过程中,探头必须与穴位垂直开紧贴皮肤,每次照射15分钟。以上治疗每日1次,6次1个疗程,治疗1个疗程后休息1天,共治疗4个疗程。疗程结束后进行评定疗效。结果按面神经机能麻痹程度评价分析表,治疗组患者评分属轻度者8例,中度10例,重度12例;对照组评分属轻度者9例,中度10例,重度11例。经治疗后,两组患者综合评分显着上升,前后对比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在治疗后的综合评分对比中,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着(P<0.05)。认为治疗组疗效要优于对照组。在临床疗效对比研究方面,经Ridit分析,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的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愈18例、显效8例、有效3例、无效1例。对照组治愈6例,显效7例、有效10例,无效7例。经卡方检验,两组总有效率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组有效率(96.66%)要高于对照组(76.67%)。说明采用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急性期时,激光穴位照射配合针刺治疗优于一般针刺法治疗,可以显着提高治愈率及有效率。结论1.激光穴位照射配合针刺疗法和单纯针刺疗法对周围性面瘫急性期患者均有较好的临床疗效,但激光穴位照射配合针刺疗法明显优于单纯针刺疗法,疗效显着。2.激光穴位照射配合针刺疗法具有痊愈率高的优势,且安全经济、操作简便,毒副作用小,可作为周围性面瘫急性期较有效的疗法之一,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樊凤杰,洪文学,宋佳霖[7](2010)在《激光针灸的研究现状与展望》文中提出在回顾激光针灸发展历史基础上,较为详细地介绍了激光针灸的治疗作用、临床应用和激光针灸仪器等方面的研究现状,展望了激光针灸治疗仪的研究进展。

田丽莉[8](2010)在《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文献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周围性面瘫,现代医学称为特发性面神经麻痹、面神经炎或贝尔麻痹,是一种急性发作的单侧面颊筋肉弛缓性疾病,以口眼歪斜为主要症状,多由于正气不足,脉络空虚,风寒、风热之邪侵袭面部,致使经气阻滞,经脉失于濡养,筋肉纵缓不收而发病。遵照文献研究“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基本方法,查阅历代针灸及中医重要医籍及现代相关文献,对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以期明确周围性面瘫的演进过程和发展脉络,分析总结古今针灸防治周围性面瘫的特点,提出针灸防治周围性面瘫的基本思路。立足中医文献研究的基本方法,搜集历代及近代50年间有关针灸防治周围性面瘫的文献,对周围性面瘫的病位、病因病机、临床表现、针灸取穴、配伍、针法、灸法以及其他形式的针灸疗法等的古今认识进行对比分析,整理总结古今针灸防治周围性面瘫的施治特点,并对今后亟待解决的有关问题给予讨论。通过对古今针灸防治周围性面瘫的文献进行对比研究,提出了针灸防治周围性面瘫的基本思路:明确病位,辨别病因,谨守病机是针灸防治周围性面瘫的基本前提;适当选穴,合理配伍是针灸防治周围性面瘫的重要基础;舒筋活络,调畅气血,辨证施治是针灸防治周围性面瘫的基本治则;借鉴现代医学理论及医学技术是明确诊断、正确施治的优化方式;“先定位,再分期,后辨证”三步法是提高周围性面瘫疗效的关键;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是针灸防治周围性面瘫的主导思想;综合施治,医患配合是提高临床疗效的重要保证。

杨娜[9](2009)在《针药结合治疗面神经炎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观察针药结合治疗面神经炎的临床疗效,探讨其有效的治疗面神经炎的方法,为临床应用提供客观依据。方法:临床研究,将60例面神经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均治疗三个疗程。观察组在急性期采用药物及针刺相结合的治疗方法,后期单纯采用针刺治疗,对照组单纯采用药物治疗。观察治疗前后两组面神经功能、House-Brachmann分级及瞬目反射R1波潜伏期等指标的变化。结果:1.面神经功能评价积分比较,一个疗程后,观察组功能恢复有改善(P<0.05),对照组功能恢复无明显改善(P>0.05),两组的治疗效果没有差异(P>0.05);两个疗程和三个疗程后,两组功能恢复都有改善(P<0.05),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2.House-Brachmann评价分析,一个疗程和两个疗程后,两组的治疗效果没有差异(P>0.05);三个疗程后,观察组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3.瞬目反射R1波潜伏期的比较,三个疗程后,两组都有明显缩短瞬目反射R1波潜伏期的作用,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提示早期应用针药结合治疗面神经炎,可有效改善面神经功能,明显提高治愈率,避免后遗症的发生。

关继文,张波[10](2006)在《氦氖激光光针穴位照射治疗周围性面神经炎25例》文中认为目的:观察氦氖激光光针穴位照射治疗周围性面神经炎的临床疗效。方法:50例周围性面神经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采用氦氖激光光针穴位照射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针刺疗法治疗。结果:根据面瘫程度的评估标准制定疗效,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对照组为72%,两组比较差异显着(P<0.05)。结论:氦氖激光光针法是一种新方法,用于治疗周围性面神经炎疗效肯定。

二、针刺配合氦氖激光治疗面神经炎50例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针刺配合氦氖激光治疗面神经炎50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针刺加刺络拔罐治疗特发性面瘫急性期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
引言
材料与方法
    1 样本量估算
    2 研究对象
    3 病例选择标准
        3.1 诊断标准
        3.2 纳入标准
        3.3 排除标准
        3.4 剔除、脱落标准
        3.5 脱落、剔除病例的处理
    4 研究方法
    5 观察指标
    6 疗效评定标准
    7 安全性评价
    8 统计学分析
结果
    1 一般情况比较
    2 House-Brackmann 面神经功能分级差异比较
    3 Sunnybrook 面神经评分差异比较
    4 不同时间点的 VAS 视觉模拟评分差异比较
    5 两组耳后疼痛消失时间差异比较
    6 面瘫患者耳后疼痛消失的时间与其对应的临床疗效的相关性
    7 临床疗效比较
讨论
    1 现代医学对特发性面瘫的认识
    2 中医对特发性面瘫的病因、病机的认识
    3 对特发性面瘫急性期伴面神经分布区疼痛的认识
        3.1 概况
        3.2 中西医治疗进展
    4 本研究思路来源
    5 本研究的理论基础
    6 选穴依据
    7 针刺手法
    8 刺络拔罐疗法
    9 结果分析
        9.1 治疗前后House-Brackmann面神经功能分级比较
        9.2 Sunnybrook(多伦多)面神经评分差异比较
        9.3 不同时间点的VAS视觉模拟评分差异比较
        9.4 耳后疼痛消失时间差异比较
        9.5 面瘫患者耳后疼痛消失的时间与其对应的临床疗效的相关性
        9.6 临床疗效比较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中西医对特发性面瘫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2)“面三灸”联合针刺急性期介入治疗贝尔麻痹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前言
第一章 临床研究
    1 研究对象
        1.1 受试者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脱落标准及终止观察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样本量估算
        2.2 病例分组
        2.3 盲法
        2.4 试验流程图
    3 治疗方案
        3.1 基础治疗
        3.2 选穴及操作方法
        3.3 治疗疗程
    4 观察指标及疗效评定
        4.1 观察指标
        4.2 临床疗效评价标准
        4.3 安全性评价
    5 质量控制
    6 受试者权益
    7 统计学方法
    8 研究结果
        8.1 病例分配及完成情况
        8.2 基线比较
        8.3 疗效评定
        8.4 脱落分析及安全性评价
第二章 讨论
    1 西医对贝尔麻痹的认识
        1.1 面神经解剖
        1.2 病因及发病机制
        1.3 目前常用治疗方法
    2 传统医学对该病的认识
        2.1 古代医家对该病认识
        2.2 现代医家对该病认识
    3 面瘫病分期情况概述
    4 针灸是面瘫的主要治疗方式
        4.1 常用穴位的选取依据
        4.2 常用针刺手法的选取依据
        4.3 面瘫的常用艾灸疗法
    5 面瘫病的康复护理
        5.1 面瘫病康复护理主要内容
        5.2 面瘫病康复护理临床进展
    6 本课题理论基础
        6.1 “面三灸”来源
        6.2 “面三灸”穴位探究
        6.3 雀啄灸机理初探
        6.4 针刺时机的选择
        6.5 急性期治疗的重要性
        6.6 量表的选择
    7 疗效分析
    8 安全性评价
结论
问题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件
    附件1 综述 中医治疗面瘫病的常用刺灸方法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件2 面神经功能量表
    附件3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3)物理疗法联合神经节苷脂治疗急性面神经炎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临床资料
2结果
3讨论

(4)面瘫牵正贴对贝尔麻痹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研究结果
分析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5)针刺结合闪罐治疗面瘫病(面神经炎)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与资料研究
    1 概述
    2 流行病学研究结果
    3 传统医学对面瘫病的认识
        3.1 传统医学对面瘫病病因病机的认识
        3.2 古代医籍文献对针刺治疗面瘫病治疗的论述
        3.3 古代医籍文献对面瘫病针灸手法的论述
        3.3.1 泻法
        3.3.2 透针法
        3.3.3 灸法
        3.4 现代中医学对面瘫病的论述
        3.4.1 面瘫病的病因分析
        3.4.2 面瘫病的临床分期
        3.4.3 面瘫病的临床表现及分型
        3.5 针刺疗法治疗面瘫病
        3.5.1 浅刺法
        3.5.2 浮刺法
        3.5.3 透刺法
        3.5.4 滞针刺法
        3.5.5 缪刺法
        3.6 闪罐疗法治疗面瘫病
        3.6.1 传统医学对闪罐疗法的认识
        3.6.2 现代医学对闪罐疗法的认识
        3.6.3 闪罐疗法治疗面瘫病的现代研究
        3.7 针刺配合其它疗法治疗面瘫病例举
    4 现代医学对面瘫病的认识
        4.1 面神经和表情肌的解剖生理
        4.1.1 面神经的分布及其支配组织器官的临床应用解剖
        4.1.2 表情肌的解剖和功能
        4.2 现代医学对周围性面瘫病因病机的认识
        4.3 周围性面瘫病因病机的几种假说
        4.4 临床表现
        4.5 诊断和鉴别诊断
        4.6 现代医学的治疗方法
        4.6.1 常规治疗
        4.6.2 手术治疗
        4.6.3 其它治疗
        4.6.4 面部肌肉功能康复训练
        4.7 防护措施和生活指导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研究目的
    2 临床研究对象的选择
        2.1 病例来源
        2.2 诊断标准
        2.2.1 中医诊断标准
        2.2.2 西医诊断标准
        2.3 观察病例纳入标准
        2.4 排除标准
        2.5 剔除标准
        2.6 脱落标准
    3 针刺的不良反应及处理
        3.1 晕针的处理
        3.2 滞针的处理
        3.3 弯针的处理
        3.4 断针的处理
        3.5 针后异常感的处理
        3.6 意外事件的预防
    4 研究方法
        4.1 分组
        4.2 选取穴位
    5 治疗方案
        5.1 治疗组(针刺结合拔罐组)
        5.1.1 针刺治疗方法
        5.1.2 闪罐治疗方法
        5.2 对照组(单纯针刺组)
        5.3 疗程
        5.4 观察指标
        5.5 统计学分析软件
    6 结果与分析
        6.1 针灸不良反应及安全性指标检测
        6.2 一般资料比较结果
        6.3 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效果比较
        6.3.1 治疗组患者综合评分积分治疗前后比较
        6.3.2 对照组患者综合评分积分治疗前后比较
        6.3.3 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总积分治疗前后比较
        6.3.4 两组治愈率及显效率比较
    7 讨论
        7.1 立题依据
        7.2 针刺治疗及选穴依据
        7.3 闪罐疗法治疗面瘫病依据
        7.4 结果与分析
结语
附录1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6)激光穴位照射配合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瘫急性期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 现代医学对周围性面瘫的认识
        1.1 西医病因病机的认识
        1.2 临床表现
        1.3 分型
        1.4 病因病机
        1.5 现代医学药物治疗方法
    2 中医学对本病的认识
        2.1 中医病因病机
        2.2 针灸治疗时机
        2.3 辨证分型疗法
        2.4 分期论治法
        2.5 激光穴位照射治疗方法
    3 总结与展望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研究目的
    2 临床研究对象的选择
        2.1 病例来源
        2.2 诊断标准
        2.3 观察病例纳入标准
        2.4 排除标准(包括不适应或剔除标准)
    3 意外情况之处理
    4 研究方法
        4.1 分组
        4.2 选取穴位
    5 治疗方案
        5.1 治疗组(激光穴位照射配合针刺组)
        5.2 对照组(针刺组)
        5.3 治疗疗程
        5.4 观察指标
        5.5 统计学分析
    6 结果与分析
        6.1 针灸不良反应及安全性指标检测
        6.2 一般资料研究比较结果
        6.3 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效果比较
    7 讨论
        7.1 周围性面瘫急性期的选穴
        7.2 激光穴位照射治疗周围性面瘫急性期的理论依据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研究生在学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7)激光针灸的研究现状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激光针灸的发展概况
2 激光针灸的治疗作用及其临床应用
    2.1 提高机体免疫力, 治疗各种炎症
    2.2 镇痛作用
    2.3 改善血液循环, 增强代谢, 促进组织修复
    2.4 促进生长、抗过敏, 治疗各种皮肤性疾病
3 激光针灸仪的发展
4 结束语

(8)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文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周围性面瘫古代文献研究概况
    1 初步认识
    2 病位
    3 病因病机
    4 临床表现
    5 针灸治疗
        5.1 针刺常用选穴
        5.2 处方配伍
        5.3 针法
        5.4 灸法
        5.5 其他形式的针灸疗法
    6 预防及预后
周围性面瘫近现代文献研究概况
    1 病位
    2 病因病机
        2.1 基本病因病机
        2.2 其他病因病机
    3 诊断
    4 针灸治疗
        4.1 针刺的常用选穴
        4.2 针刺处方配伍
        4.3 针法
        4.4 灸法
        4.5 其他形式的针灸疗法
        4.6 辨证施治
        4.7 分期施治
        4.8 针刺时机的选择
        4.9 疗效评定标准
    5 预防、护理及预后
        5.1 预防
        5.2 护理
        5.3 预后
    6 实验机理
        6.1 临床实验研究
        6.2 动物实验研究
讨论
    1 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古今文献对比分析
        1.1 病位
        1.2 病因病机
        1.3 临床表现
        1.4 常用穴位
        1.5 处方配伍
        1.6 针法
        1.7 灸法
        1.8 其他形式的针灸疗法
        1.9 预防及预后
        1.10 近现代医家的独到之处
    2 针灸防治周围性面瘫的基本思路
        2.1 明确病位,辨别病因,谨守病机
        2.2 适当选穴,合理配伍
        2.3 舒筋活络,调畅气血,辨证施治
        2.4 借鉴现代医学理论及医学技术
        2.5 "先定位,再分期,后辨证"三步法
        2.6 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
        2.7 综合施治,医患配合
    3 目前已有定论的相关问题
        3.1 早期可否介入针刺疗法
        3.2 早期可否介入电针治疗
        3.3 面部可否施灸
        3.4 早期可否介入康复疗法
    4 今后亟待重视的相关问题
        4.1 完善疗效评定系统
        4.2 攻克后遗症及并发症
        4.3 重视预防和护理
        4.4 加强实验机理研究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查新报告
发表论文
详细摘要

(9)针药结合治疗面神经炎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文献综述
    1 古代医家对周围性面瘫的研究和分析
        1.1 病位分析
        1.2 病因分析
        1.2.1 外因学说
        1.2.2 内因学说
        1.2.3 不内外因学说
        1.3 病机分析
        1.4 辩证分型分析
        1.5 古代医家对周围性面瘫的治疗
        1.5.1 在药物方剂方面
        1.5.2 在取穴方面
        1.5.3 在针法方面
        1.5.4 在灸法方面
        1.5.5 在贴敷法方面
    2 现代医学对面神经炎的研究和分析
        2.1 病因、病机
        2.1.1 病毒感染学说
        2.1.2 免疫学说
        2.1.3 血运障碍学说
        2.1.4 血管内血液学说
        2.1.5 类固醇激素学说
        2.1.6 环境损害因素
        2.1.7 面神经管解剖异常
        2.1.8 其他因素
        2.2 病理改变
        2.3 面神经的解剖
        2.3.1 面神经的组成
        2.3.2 面神经的分支
        2.3.3 面神经的显微解剖及其血管供应
        2.4 定位诊断与鉴别诊断
        2.5 目前国内外对面神经炎治疗的临床研究
        2.5.1 中医治疗
        2.5.2 西医治疗
临床研究
    1 研究对象
    2 诊断标准
    3 临床资料
    4 研究方法
结果
讨论
    1 针刺治疗面神经炎的取穴依据
    2 针刺时机及电针波形的选择
    3 针刺治疗面神经炎的作用机理
    4 问题与展望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发表文章
个人简历

(10)氦氖激光光针穴位照射治疗周围性面神经炎25例(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 治疗方法
2 结果
    2.1 疗效判定标准
    2.2 临床疗效
3 病案举例
4 讨论

四、针刺配合氦氖激光治疗面神经炎50例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针刺加刺络拔罐治疗特发性面瘫急性期临床观察[D]. 高明伟. 河北北方学院, 2021(01)
  • [2]“面三灸”联合针刺急性期介入治疗贝尔麻痹的临床疗效观察[D]. 樊晓萌.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20(02)
  • [3]物理疗法联合神经节苷脂治疗急性面神经炎疗效观察[J]. 郭粉娥,王艳花,马军格.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5(09)
  • [4]面瘫牵正贴对贝尔麻痹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临床研究[D]. 辛振刚. 云南中医学院, 2014(01)
  • [5]针刺结合闪罐治疗面瘫病(面神经炎)临床疗效观察[D]. 郑家丰.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3(08)
  • [6]激光穴位照射配合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瘫急性期的疗效观察[D]. 陈鹏典.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1(11)
  • [7]激光针灸的研究现状与展望[J]. 樊凤杰,洪文学,宋佳霖. 激光杂志, 2010(05)
  • [8]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文献研究[D]. 田丽莉.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0(07)
  • [9]针药结合治疗面神经炎的临床研究[D]. 杨娜.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09(11)
  • [10]氦氖激光光针穴位照射治疗周围性面神经炎25例[J]. 关继文,张波. 吉林中医药, 2006(11)

标签:;  ;  ;  ;  ;  

针刺联合氦氖激光治疗面神经炎50例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