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SARS病人在重症监护室的护理(论文文献综述)
滕伟[1](2021)在《平疫结合需求下的综合医院建筑改造设计研究 ——以北京地区为例》文中指出人类是自然界一部分的属性决定了人类与传染病长期斗争共存的命运。21世纪以来,人类的生存环境面临多次大考,尤其是2003年SARS疫情以及2019年末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暴发与流行,对我国公共卫生体系造成了严重的冲击,各地医疗机构及医护人员都面临着严峻的考验。2019年末暴发的新冠肺炎疫情主要以呼吸道传播为主,由于病毒的传染性极强,短时间内烈性传染病患者激增,传染病专科医院作为传染病患者的主要收治场所,数量及规模有限,短时间内无法完全收治激增的烈性传染病患者,而综合医院作为我国医疗服务提供的主体,其发热门诊在疫情期间承担发热患者的筛查和留观的工作,却由于硬件设施不完善、功能流线设计不合理等问题短时间内无法满足烈性传染病患者的诊疗空间需求,极易损失疫情防控初期的最佳黄金阻断和诊疗时间。为充分发挥综合医院在疫情防控中的作用,提高综合医院应对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救治能力,基于平疫功能转换的原则对承担疫情救治的定点综合医院进行改造设计是应对突发性传染病的必然选择。本文主要以平疫结合的需求为背景,对综合医院传染病诊疗空间的平疫功能转换进行改造设计研究。首先介绍了平疫结合的产生背景、平疫结合在医疗建筑中的实践应用和平疫结合的适用范围,探讨将平疫结合应用于综合医院改造设计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其次以北京地区部分综合医院为调研对象,从医院的总体布局、建筑空间、配套系统和运维管理四个方面总结分析综合医院传染病诊疗空间在疫情期间使用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平时与疫时的功能转换改造设计要点,最后以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作为研究对象,分析疫情下传染病诊疗空间存在的问题,并依据上章节提出的功能转换的改造方法针对具体的问题提出改造措施。通过调研疫情下北京地区部分综合医院的使用现状,尤其是作为传染病筛查和留观的感染科,总结得出现有综合医院的感染科普遍存在规模小配置低,功能分区流线组织不合理、未预留弹性空间等问题。结合相关理论基础,得出平疫结合需求下的综合医院改造设计要点,主要分为院中院的总体布局,功能易转换的建筑空间、分区转换的配套系统以及智慧化医院应用。最后以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的感染科作为改造实践案例,具体改造内容为将感染科严格按照收治烈性传染病“三区两通道”的标准设计,平时降格运行,收治常规传染病患者,疫情来临时,经过简单的流程调整便可满足烈性传染病的收治标准,发挥综合医院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医疗救治能力。总之,本文将立足综合医院功能转换的实际需求,从功能分区以及流线组织两个角度进行现有综合医院的改造设计研究,并提出相应的改造措施,力求使本文的研究过程及结果对后续进一步的研究与实践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刘玲,喻红,潜艳[2](2021)在《过渡期护理在高龄食管癌根治术病人重症监护室转出期间的应用》文中提出目的:探讨过渡期护理在高龄食管癌根治术病人重症监护室转出期间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0月—2019年10月在我院行食管癌根治术且术后入住重症监护室的病人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模式,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过渡期护理。比较两组病人术后恢复情况、并发症发生率、重返重症监护室率、不良事件发生率、病人满意率以及重症监护室转出3 d后病人焦虑、抑郁情况。结果:观察组胸腔引流管拔除时间、吻合口愈合时间、术后住院天数、并发症发生率、重返重症监护室率、不良事件发生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转出后第3天观察组焦虑、抑郁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病人重症监护室出院前满意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高龄食管癌根治术病人重症监护室转出期间实施过渡期护理能够促进病人康复,改善病人心理状态,提高病人满意率。
陈永建[3](2020)在《传染病专科医院建筑功能空间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自古至今,传染病一直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2003年SARS烈性传染病的爆发及传播,其高致病率、高死亡率,给患者及医护人员健康带来严重的威胁,也给我国传染病控制及预防体系以及社会稳定与发展带来了极大的冲击;之后国内又爆发如禽流感、新型甲型H1N1流感、黄热病等新型传染病,其中有些传染病还未找到有效的防治措施;2020年年初,新冠病毒肺炎开始在全国蔓延,感染人数已高达8万余人,给全国人民带来极大的恐慌;疫情期间,习近平主席提出“完善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健全国家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再次印证了我国现有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体系存在不足;而传染病专科医院作为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主力军,责任重大,但其自身面临着无法应对大规模疫情、经营困难、医疗学科不均衡、患者流失严重等种种问题;经过疫情大考,也反映出了我国现行传染病专科医院建设标准缺失部分内容,对医院建设指导不力。因此,当前完善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健全国家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完善传染病专科医院建设标准,提高传染病专科医院疫情应对能力成为当下我们面临的严峻问题。本文选取传染病专科医院作为研究对象,旨在通过对现有传染病专科医院进行调研评估,从医护人员和患者使用角度发现现有传染病专科医院在前期策划、总体规划、门诊功能空间、住院功能空间、医技功能空间以及专项设计层面所存在的问题,然后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传染病专科医院建筑功能空间设计指导,为未来传染病专科医院建设标准的完善进行基础性研究。文章一共分为四个章节。第一章为绪论部分,分别对研究背景、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阐述,然后对研究的范畴、目的、意义、创新点、局限性进行阐释;第二章首先对传染病进行概述,然后对我国传染病防控体系进行介绍,再然后对我国传染病专科医院发展进行阐述,最后通过对我国传染病专科医院发展进行系统分析,构建传染病专科医院建筑功能空间分级系统;第三章是对传染病专科医院进行实地调研,内容涵盖前期策划层面、总体规划层面、门诊功能空间、医技功能空间、住院功能空间以及专项设计等层面,并对其问题进行系统化分析总结;第四章,在第三章现有传染病专科医院问题总结的基础之上,对传染病专科医院提出针对性的设计指导,为未来传染病专科医院建设标准的完善进行基础性研究,内容包括前期策划、总体规划、门诊功能空间、医技功能空间、住院功能空间以及专项设计等方面。
张雯靓[4](2020)在《我国现代综合医院的演变与应变策略研究》文中指出综合医院是为群众提供医疗服务的公共建筑,当前我国医院处于快速建设时期。医院建筑特点鲜明,随着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处于动态变化中。其在建成时具有一定稳定性,然而这种稳定性是相对的,变化是绝对的。目前我国缺乏对综合医院建筑历史的研究,以史为鉴,顺应发展规律,结合当前综合医院发展弊端,才能为未来发展的设计策略提供更可靠的依据。因此,本文在建国后到当前这段时间内,我国综合医院的建筑演变,进行全面系统的梳理与总结,旨在提出对未来发展具有参考价值的建筑设计策略。本文研究对象是综合医院,关键词是“演变”,最终落脚点在应变策略上,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找出问题,介绍了论文研究的背景,对研究对象进行界定,明确了研究意义及当前发展现状。第二部分分析问题,首先明确综合医院和演变的定义及功能构成,介绍医院演变主要涉及到的规划布局、门诊部、医技部和住院部。然后从规划布局、门诊部、医技部和住院部这四个角度入手,介绍其发展历程。将综合医院发生较为重大的演变的时间节点,作为历史沿革分段的依据,将我国综合医院的演变历史大致分为三个时期:普及期、发展期、市场化期,对不同时期的综合医院的时代背景、功能构成和建筑设计特征进行分析与总结。最后,归纳其中演变规律和特点,归纳总结对综合医院设计产生影响的各方面因素:医疗政策、社会、人口结构、疾病病谱、医学发展和经济因素等,分析整理综合医院的现存弊端。借鉴西方发达国家优秀案例,总结未来发展趋势。第三部分解决问题,从规划布局、门诊部、医技部和住院部这四个方面,出综合医院应变具体的设计策略,并根据上述设计策略,将其运用到实际项目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设计策略更具有落地性。本文总结了影响综合医院发展的主要因素,梳理了综合医院规划布局、门诊部、医技部和住院部的演变脉络,通过对未来弹性化、可持续性和人性化发展趋势的研究,探索了适合我国综合医院未来发展的设计策略。
樊俊洁[5](2020)在《基于QFD与DOE模型的医疗消毒产品开发设计研究》文中提出随着2019年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持续升级,医疗资源缺口不断扩大,尤其是重症监护室医疗设备需求将随着重症、危重症的人数增加继续加大。此外,重症监护室内由于地面的高污染率,出入疫区的医护人员的鞋底无疑成为“传播者”,造成其他区域污染。此次疫情具有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难等特点,在防控方面必须严格要求,如何保证病毒的有效杀灭、为医护人员提供工作支持,也成为防控重点难点。此外,我国医疗消毒产品还处于发展阶段,也很少以顾客需求为基础融入医疗领域,因此,本文以质量功能展开(QFD)和试验设计(DOE)方法集成作为理论支撑,系统性的对医护人员的用户需求转化为相关工程特性,提高客户满意度,确定两者的关联关系,为医疗消毒产品创新设计提供行之有效的决策方案。首先,运用QFD确定顾客需求,通过用户访谈、实地观察法等,对当前新冠重症病房室内环境、人、病原体进行调研分析,找到相应的消毒产品及技术,获得医护人员用户需求、技术要求等相关数据,运用亲和图(KJ)法归类整理,由专家确定顾客需求与相应的工程特性。之后,进行正交试验设计,使用方差分析法(ANOVA)分析P值,确定工程特性对顾客需求的影响程度,得出对响应变量有显着影响的因子,以便确定顾客需求与工程特性之间的关联关系。最后,对于显着工程特性进行决策方案,将得到的医疗消毒产品属性转化为相应的关键技术,围绕产品消毒技术和产品设计,对产品进行定位和分析,最终取得满足顾客需求的医疗消毒产品最优方案。此次研究将QFD与DOE集成模型应用在医疗消毒领域,以用户研究定义问题,进行新产品开发,以便设计者能够根据顾客需求确定产品的工程特性,得出两者之间的定量关联关系,依据数据结果展开产品的方案设计,获得医疗消毒产品。研究用较少的评价指标,获得合理的结果,提升医疗消毒产品的可靠性,增加客户满意度,提高市场竞争力,也为同类医疗消毒产品开发设计提供参考。
赖文娇[6](2020)在《重症监护病房空气微生物检测和净化效果的评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病原微生物通常以“气溶胶”的形式在空气中扩散并传播,从而导致区域内空气受到污染,当人们不断的吸入病原微生物可导致呼吸道感染的发生。空气作为病原微生物传播的重要媒介之一,空气中的病原体不仅可直接导致医院感染发生,同时也可通过污染其它医疗设备间接引起医院感染,因此院内空气质量与院内感染发生率密切相关。重症监护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ICU)是各种类型危重患者救治中心,拥有众多急救设备,在医院感染管理控制中具有非常重要角色。ICU院内感染发生率高,也极大的增加了患者的病死率,是造成抢救最后失败和医药费用增加的重要原因之一。空气净化是ICU内阻止病原微生物传播、控制院内感染、保证危重患者健康极为重要的有效举措之一。传统的室内空气净化方法包括:紫外线照射法、臭氧消毒法、甲醛熏蒸法等,但上述方法均在静态状况下开展,躲避开了工作高峰期,只能暂时杀菌而不能持续有效抑菌,同时容易产生空气的二次污染等,常常没法真正的凸显出工作时间段正常人员活动ICU内空气污染的程度。因此,监测ICU内正常活动情况下的空气消毒效果,探索适合于ICU的空气消毒以及净化效果的评估极其关键,对提高ICU空气消毒水平及减少院内感染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目的了解动静态条件下重症监护病房空气微生物的变化趋势,探讨ICU空气净化的方法,为预防ICU院内感染提供依据。方法分别选择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嘉禾院区ICU面积约为24m2的负压病房和总面积为250m2、单间面积约为24m2的层流病房为实验场所,分三部分进行实验:第一部分:在ICU内对病人进行诊疗及产生气溶胶操作前后,运用浮游菌采样法在室内对角线三个采样地点采集空气中的微生物,并进行培养及菌落计数,分析该ICU在相对静态和动态情况下的空气微生物含量及分布。第二部分:根据ICU内有无空气净化器、层流系统,分别在诊疗操作前、诊疗操作时、操作后30min、操作后60min运用第一部分方法检测ICU空气微生物,了解空气净化器及层流系统在ICU的现场消毒效果。第三部分:对第二部分采集到的空气微生物菌落进行检测并鉴定、分析,与患者明确的呼吸道标本培养结果进行比较,评估空气微生物与呼吸道感染病原菌的分布情况。结果1.负压ICU动态组的微生物浓度为(160.22±93.83)CFU/m3,明显高于相对静态组(92.67±34.47)CFU/m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层流ICU动态组的微生物浓度为(29.11±19.86)CFU/m3,明显高于相对静态组(4.67±5.04)CFU/m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负压及层流ICU在动态、30min、60min时间点使用净化器后的平均细菌浓度均明显低于未使用净化器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负压及层流ICU使用净化器30min、60min后的细菌浓度较动态情况明显下降(P<0.01);层流ICU在相对静态、动态、30min、60min的空气细菌浓度均明显低于负压ICU,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层流ICU未使用净化器30min、60min后的细菌浓度较动态情况明显下降(P<0.05)。3.ICU空气中的细菌约占总微生物构成比的67.7%,其中革兰阳性球菌约76.6%,革兰阴性杆菌约6.4%,真菌约32.3%(霉菌为主)。4.ICU空气微生物菌落与患者呼吸道感染病原菌分布未表现出一致性。结论1.在相对静态的负压及层流ICU内空气微生物浓度合格。2.进行产生气溶胶操作时明显增加ICU空气中的微生物浓度,而空气净化器和层流系统可有效降低动态(产生气溶胶操作)情况下的微生物浓度,在负压及层流ICU行诊疗操作时建议使用并延长空气净化器的时间。3.ICU空气微生物菌落与患者呼吸道感染病原菌分布未表现出一致性。
张翱[7](2020)在《基于排队网络系统的急诊部门医护人员配置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因为具有急救服务的特性,急诊部门在当今医院的医疗服务体系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在实际中,由于急诊系统内部医护人员配置经常存在不合理性,从而导致急诊系统部分节点出现就诊队列阻塞、服务强度过高,而其他节点闲置程度过高等问题。本文据此,在分析当前分级分诊模式的具体就诊流程的基础上,构建急诊排队网络系统来反映出患者就诊时的流动情况,找到当前急诊部门医护人员配置存在的问题;同时从优化排队系统性能指标、降低医护人员人力成本两个方面入手,构建医护人员配置模型,优化现有配置方案,为实际医护人员配置决策提供理论依据。本文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1)充分调研我国急诊部门的现状及特点,分析其就诊模式。通过排队网络系统的相关理论概念,结合实际就诊流程现状,对于急诊排队网络系统进行构建,包括网络系统内部各服务节点的定义、患者在各服务节点的转移流动情况分析、各服务节点的基本排队系统构建等内容。(2)构建了急诊排队网络模型,它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患者在各节点到达率的计算,包括患者在各节点的内部到达率和各节点的外部到达率;另一部分是系统内部各节点就诊排队模型的构建,包括基于假设条件的M/M/C就诊排队模型和在此基础上改进的M/G/C就诊排队模型。(3)本文从优化排队网络系统性能指标、降低医护人员人力成本两个方面入手,对系统内部的医护人员进行重新配置。由于所选取的指标存在不可定量性,本文采用模糊决策模型与多目标规划模型结合的方法,构建模糊多目标医护人员配置模型,并基于线性规划的相关思想,利用PULP工具对模型进行求解。(4)在具体的案例分析中,通过所构建的排队网络模型,发现该急诊部门存在因医护人员配置不合理带来的排队阻塞等问题;通过模糊多目标医护人员配置模型,对案例中各节点医护人员进行了重新分配。根据优化前后的比较分析,发现排队系统整体与各个节点的指标均发生了积极的变化。对于整体而言,排队网络系统内患者整体的等待队长与等待时间下降十分明显,这说明对医护人员的配置进行优化之后,排队网络系统的阻塞情况得到了改善;对于个体而言,一些优化前各指标相对饱和的节点在优化后同时得到很大的缓解和改善。案例结果验证了本文所提出的基于排队网络系统的医护人员配置模型是合理并且有效的。本论文意在通过所提出的基于排队网络系统的医护人员配置模型,对当前急诊部门的医护人员进行配置优化,解决因为医护人员配置不合理的原因带来的就诊排队阻塞,就诊服务率低下,医护人员负荷强度过高等问题。这对于我国急诊部门的发展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蔡欢[8](2020)在《浙江省COVID-19患者临床特征与治疗研究及SARS-CoV-2生物信息学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第一部分浙江省788例COVID-19患者的临床特征及SARS-Co V-2生物信息学分析背景: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疾病(COVID-19)患者数量的快速增长给中国带来沉重的公共卫生负担,并引起全世界的警惕。本研究主要分析浙江省的788例患者,确定其临床特征与SARS-Co V-2(ZJ01)基因特征。方法:回顾性收集并分析了从2020年1月17日到2020年2月12日COVID-19确诊患者资料,包括流行病学资料、人口学资料、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及治疗数据等。其次是使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来探索重型/危重型患者的独立预测因子及浙江省SARS-Co V-2特征的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788例COVID-19患者的中位年龄为46.00(35.00-56.00)岁,潜伏期的中位数为5.00(2.00-9.00)天。高血压、糖尿病和慢性肝病是最常见的基础疾病。393(49.87%)例患者有武汉暴露史,195(24.75%)例患者为聚集性病例。78(9.90%)例患者为重型/危重型。发热和咳嗽是最常见的症状,而88(11.17%)例患者有胃肠道症状。234(29.70%)的患者有白细胞减少,134(17.01%)患者有淋巴细胞减少,但只有27(3.43%)例患者有血小板减少。390(49.49%)例患者有C反应蛋白升高。所有患者在入院时接受胸部影像学检查,87(11.04%)例患者呈无肺炎表现,170(21.57%)例患者呈单侧肺炎表现,296(37.56%)例患者呈双侧肺炎表现,235(29.82%)例患者呈多发性斑块或磨玻璃样变表现。668(84.77%)例患者接受抗病毒治疗。18(2.28%)例患者接受机械通气。319(40.48%)例患者接受抗生素治疗。22(2.79%)例患者接受重症监护治疗。最常见的并发症是ARDS与肝损伤。任何基础疾病、发热程度、肌肉疼痛、淋巴细胞减少、白蛋白降低、CRP升高和LDH升高是重型/危重型COVID-19的独立危险因素。序列分析发现浙江省SARS-Co V-2病毒株(ZJ01)与其他SARS-Co V-2病毒株相比存在35处独有的突变的。对Furin酶切位点的预测及比对分析表明,Furin酶切位点可能是冠状病毒进化的重要位点。ZJ01在Furin酶切位点(F1-2)位点附近发生突变,导致S蛋白表面的结构和静电分布发生变化,进一步影响SARS-Co V-2与Furin的结合能力。结论:与疫情早期武汉市的COVID-19患者相比,浙江省COVID-19患者的临床特征发生变化,症状与病情相对较轻。而这些变化可能与ZJ01在Furin酶切位点(F1-2)位点附近发生突变导致S蛋白表面的结构和静电分布发生变化有关。第二部分浙江省88例伴胃肠道症状COVID-19患者的临床特征研究背景: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疾病(COVID-19)的暴发对人类健康构成巨大威胁。之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武汉与典型症状。本研究分析了浙江省伴胃肠道症状的COVID-19确诊病例,以确定其临床特征。方法:纳入2020年1月17日至2020年2月12日在浙江省入院的COVID-19患者。回顾性分析伴有胃肠道症状的患者的流行病学资料、人口资料、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及治疗数据等,并行重型/危重型伴胃肠道症状的COVID-19患者的多因素分析。结果:在纳入的浙江省788例患者中,88(11.2%)例患者至少有一种胃肠道症状(恶心、呕吐或腹泻)。伴胃肠道症状的COVID-19患者中分别有12(13.6%)例和6(6.8%)例属于重型和危重型,占比高于无胃肠道症状患者的49(7.0%)例和11(1.6%)例(P=0.028;P=0.001)。伴胃肠道症状的COVID-19患者中有27例为家庭聚集性病例,显着高于不伴胃肠道症状的患者(30.7%vs 17.7%,P=0.004)。在伴胃肠道症状的COVID-19患者中,体温>39℃(15例/17.0%)、乏力(31例/35.2%)、呼吸急促(10例/11.4%)和头痛(18例/20.5%)等症状明显更多。伴有胃肠道症状的患者中CRP水平显着高于无胃肠道症状的患者(15.0mg/L vs 8.0mg/L,P=0.007)。与无胃肠道症状的COVID-19患者相比,伴有胃肠道症状组的COVID-19患者的ARDS与肝损伤占比明显更高(15.9%vs 6.3%,P=0.001;19.3%vs 9.3%,P=0.004),接受机械通气及重症监护室治疗的比例同样更高(8.0%vs 1.6%,P=0.034;6.8%vs 2.3%,P=0.015)。住院前最高体温、任何基础疾病及乳酸脱氢酶水平升高是伴有胃肠道症状的重型/危重型COVID-19患者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与无胃肠道症状的患者相比,浙江省伴胃肠道症状COVID-19患者具有家庭聚集性病例更多、症状相对较重、并发症更多以及重型/危重型患者比例更高的临床特点。第三部分浙江省COVID-19老年患者的临床特征分析背景:COVID-19患者中老年人的数量占比较高,且与其它年龄段的患者相比,具有更高的病死率。本研究旨在探讨浙江省老年COVID-19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收集2020年1月17日至2020年2月12日浙江省COVID-19确诊患者的病历资料。对年龄较大(≥60岁)和年龄较小(<60岁)患者的流行病学资料、人口学资料、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及治疗数据进行分析。结果:纳入的浙江省788例COVID-19确诊患者中,136例为平均年龄68.3±7.3岁的老年患者。与年轻患者相比,老年患者中女性的比例明显更高(57.4%vs 46.5%,P=0.021)。与年轻患者相比,老年患者中合并基础疾病的比例明显更多(55.1%vs21.9%,P<0.001),包括高血压(39.0%vs 11.2%,P<0.001),糖尿病(17.6%vs 5.1%,P<0.001),心脏病(4.4%vs 0.8%,P=0.005)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2.2%vs 0%,P=0.005)。与年轻患者相比,老年患者中重型(16.2%vs 6.0%,P<0.001)/危重型(8.8%vs 0.8%,P<0.001)患者比例更高,呼吸急促(12.5%vs 3.1%,P<0.001)和中热及高热患者的比例明显更高(40.4%vs 29.6%,P=0.013;14.0%vs 7.2%,P=0.010)。与年轻患者相比,老年组COVID-19患者出现淋巴细胞计数减少的患者更多(30.9%vs14.1%,P<0.001),血红蛋白水平也更低(129g/L vs 140g/L,P<0.001),影像学表现为多发的斑块病灶和磨玻璃样变的患者更多(43.4%vs 27.0%,P<0.001)。与年轻患者相比,老年患者的ICU入住率(9.6%vs 1.4%,P<0.001)、ARDS发生率(16.9%vs 5.4%,P<0.001)、机械通气使用率(6.6%vs 1.4%,P=0.001)、糖皮质激素使用率(28.7%vs 9.4%,P<0.001)及丙种球蛋白使用率(17.7%vs 5.8%,P<0.001)更高。到随访日期为止,与年轻组患者相比,老年组COVID-19患者的出院率较低(22.8%vs44.6%,P<0.001)且住院时间更长(P=0.0022)。结论:与年轻患者相比,浙江省的老年COVID-19患者具有女性、合并基础疾病及聚集性发病的患者更多、症状与病情相对较重、重型/危重型患者比例更高以及出院率较低、住院时间更长的临床特点。第四部分干扰素-α+洛匹那韦/利托那韦+阿比多尔三联治疗COVID-19的有效性研究背景:目前COVID-19在世界各地广泛传播,抗病毒治疗的疗效研究对防控疫情至关重要。我们旨在评价干扰素-α、洛匹那韦/利托那韦及阿比多尔三联治疗COVID-19的有效性。方法:回顾性收集2020年1月17日至2020年2月12日浙江省收治的COVID-19确诊患者的病历资料。本研究纳入214例出院患者,其中78例接受干扰素-α、洛匹那韦/利托那韦和阿比多尔三联治疗的患者(三药联合组),69例接受干扰素-α联合洛匹那韦/利托那韦治疗的患者(两药联合组),以及67例未抗病毒治疗的患者(对照组)。干扰素-α,500U/次,每日2次,雾化吸入;洛匹那韦/利托那韦每次2片,每日2次,口服;盐酸阿比多尔胶囊,每次2片,每日3次,口服。比较3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三组患者的平均年龄分别为43.4±13.1岁,41.1±14.1岁及39.3±13.2岁(P=0.190)。在临床分型方面存在差异,三药联合组重型及危重型患者比例为15.4%,两药联合组为11.6%,对照组为1.5%(P=0.005)。三组患者的发热持续平均时间分别是8.0±4.2天,7.4±3.0天与7.6±3.8天(P=0.122);肺部病灶好转时间分别是11.7±3.3天,11.4±3.2天与11.1±4.2天(P=0.743);住院平均时间分别是13.5±5.0天,13.3±3.4天与14.4±4.4天(P=0.305);发病到出院中位时间分别是18(15-22)天,17(15-19)天与17(15-21)天(P=0.254);病毒核酸转阴平均时间分别是10.2±3.8天,9.5±3.1天与10.0±4.9天(P=0.052)。在排除重型/危重型患者平衡基线数据后,三组患者的疗效仍无差异。三组患者的发热持续时间分别是8.1±4.3天,7.4±3.2天与7.5±3.7天(P=0.175);肺部病灶好转时间是11.6±3.1天,10.9±2.9天与11.0±4.2天(P=0.636);住院时间是13.2±5.0天,13.1±3.2天与14.3±4.3天(P=0.273);发病到出院时间是18.1±5.7天,17.0±3.9天与17.6±4.9天(P=0.498);病毒核酸转阴时间是10.1±3.8天,9.3±3.5天与9.9±4.9天(P=0.066)。在治疗过程中三组患者均有表现为胃肠道症状的不良反应,三药联合组有9例(11.5%),两药联合组有12例(17.4%),对照组有6例(7.5%)(P=0.204)。结论:在轻型至普通型COVID-19患者中,未发现干扰素-α、洛匹那韦/利托那韦及阿比多尔的联合治疗具有明显改善临床症状、缩短病程及病毒核酸转阴时间的作用。
王凌颖,何林,邓丽静,安琪,张金梅,张凤鸣,陈丽君,罗玉兰,冯梅,罗冰茹,唐梦琳[9](2020)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普通重症监护病房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紧急推荐与实践》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期间普通重症监护病房管理提供建议。方法紧急成立专题小组,通过讨论提出5个关键临床问题。检索PubMed、美国国立指南库、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等23个数据库和网站,检索时间为建库至2020年2月28日。收集文献、提取信息,通过小组讨论,对证据分级,采用GRADE系统进行推荐。将推荐应用于我院重症医学科小儿重症监护病房管理。结果共检索到文献13 321篇,最终纳入21篇,经过2次讨论,提出5个推荐:(1)患者佩戴医用外科口罩;(2)禁止家属进入病区探视,采用视频探视;(3)不增加环境消毒频率;(4)合理开展非医务人员(工人、保洁员)防疫知识培训;(5)医务人员不需穿防护服。此推荐已应用于病房管理35 d,患者、医务人员及非医务人员均无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结论采用循证医学方法进行紧急推荐,有助于病房科学、高效管理,也适用于类似紧急公共卫生事件中普通重症监护病房的管理。
王庆玲,何婧瑜,付玉娟,杭莺,范欣[10](2017)在《应急预案在重症监护室护士危机意识培训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应急预案在重症监护室护士危机意识培训中的应用及效果评价。方法 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对125名重症监护室护士进行应急预案培训,包括组建培训师资、设置培训内容及实施培训方案。结果培训后,重症监护室护士理论、操作成绩考核,危机意识及病人满意度均优于培训前(P<0.01或P<0.05)。结论通过应急预案培训,有效提升了重症监护室护士的危机意识及正确采取应急应对措施的能力,从而有效提高重症监护室护理管理质量,降低护患纠纷,提高病人满意度。
二、SARS病人在重症监护室的护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SARS病人在重症监护室的护理(论文提纲范文)
(1)平疫结合需求下的综合医院建筑改造设计研究 ——以北京地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课题来源 |
1.1.1 政策背景 |
1.1.2 现实背景 |
1.1.3 理论背景 |
1.1.4 题目来源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主要概念界定与研究范围界定 |
1.3.1 主要概念界定 |
1.3.2 研究范围界定 |
1.4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1.4.1 国内外公共卫生体系研究 |
1.4.2 国内外防控突发性传染病的医疗建筑研究 |
1.4.3 国内外综合医院建筑设计相关研究 |
1.5 研究难点及研究创新点 |
1.5.1 研究难点 |
1.5.2 研究创新点 |
1.6 研究方法和框架 |
1.6.1 研究方法 |
1.6.2 研究框架 |
第2章 平疫结合概念解析 |
2.1 平疫结合的产生背景 |
2.1.1 临时应急医院疫后闲置造成资源浪费 |
2.1.2 传染病医院无法满足应对疫情的需要 |
2.1.3 综合医院不具备应对疫情的条件 |
2.2 平疫结合型医院的转换形式 |
2.2.1 医院整体性改造为传染病专科医院 |
2.2.2 医院局部改造成传染病区 |
2.2.3 医院新建应急传染病区 |
2.3 平疫结合型医院的实践应用 |
2.3.1 新建综合医院考虑可转换病区建设 |
2.3.2 既有综合医院考虑功能空间转换设计 |
2.4 平疫结合型医院的适用范围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疫情下综合医院现状调研与分析 |
3.1 综合医院的总体布局现状 |
3.1.1 隔离区不易限制 |
3.1.2 交通流线混合交叉 |
3.2 综合医院的建筑空间现状 |
3.2.1 发热门诊 |
3.2.2 急诊 |
3.2.3 隔离病区 |
3.3 综合医院的配套系统现状 |
3.3.1 空调通风系统 |
3.3.2 污水处理系统 |
3.3.3 供氧系统 |
3.4 综合医院的运维管理现状 |
3.4.1 互联网诊疗 |
3.4.2 智能集成平台 |
3.4.3 智能物流传输体系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综合医院改造设计要点 |
4.1 院中院的总体布局 |
4.1.1 预留防疫场地 |
4.1.2 合理划分功能分区 |
4.1.3 合理规划交通流线 |
4.2 功能易转换的建筑空间 |
4.2.1 预留预检分诊空间 |
4.2.2 备用诊区预留改造条件 |
4.2.3 急诊划分传染病隔离区 |
4.2.4 备用病区预留改造条件 |
4.3 分区转换的配套系统 |
4.3.1 统筹设计气流组织 |
4.3.2 预留污水处理专用池 |
4.3.3 储备多种供氧设备 |
4.4 智慧化管理的医疗体系 |
4.4.1 医疗平台应用 |
4.4.2 智能物流传输体系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平疫结合改造实践 |
5.1 总体布局 |
5.2 建筑空间 |
5.2.1 完善功能用房 |
5.2.2 重新划分功能分区 |
5.2.3 调整医患流线 |
5.3 配套系统 |
5.4 智慧应用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2)过渡期护理在高龄食管癌根治术病人重症监护室转出期间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研究方法 |
1.2.1 成立过渡期护理小组 |
1.2.2 过渡期护理内容 |
1.2.2.1 转运前评估 |
1.2.2.2 重症监护室过渡期护士转运交接 |
1.2.2.3 病房过渡期护理 |
1.3 评价指标 |
1.3.1 胸腔引流管拔管时间、吻合口愈合时间、术后住院天数 |
1.3.2 并发症发生率、重返重症监护室率、不良事件发生率 |
1.3.3 焦虑、抑郁 |
1.3.4 满意度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病人术后愈合状况(见表1) |
2.2 病人并发症、重返重症监护室、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及病人满意率(见表2) |
2.3 病人重症监护室转出后第3天SAS及SDS得分(见表3) |
3 讨论 |
3.1 过渡期护理能够促进高龄食管癌根治术病人术后康复,提高病人满意率 |
3.2 过渡期护理能够改善高龄食管癌根治术病人的心理状况,缓解焦虑、抑郁情绪 |
4 小结 |
(3)传染病专科医院建筑功能空间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国家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相关政策背景 |
1.1.2 传染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 |
1.1.3 公共卫生防疫体系现状分析 |
1.1.4 传染病专科医院现行规范指导难点分析 |
1.2 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范畴、目的及意义 |
1.3.1 研究对象 |
1.3.2 研究目的 |
1.3.3 研究意义 |
1.4 研究方法和框架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框架 |
1.5 研究创新型与局限性 |
1.5.1 研究创新性 |
1.5.2 研究局限性 |
1.6 本章小结 |
第2章 传染病专科医院基础研究 |
2.1 传染病基本概述 |
2.1.1 传染病定义 |
2.1.2 传染病传播途径及相应设计要求 |
2.2 我国传染病防控体系概述 |
2.3 我国传染病专科医院发展概述 |
2.4 传染病专科医院建筑功能空间系统建立 |
2.4.1 系统论引入 |
2.4.2 传染病专科医院建筑功能空间系统建立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传染病专科医院现状调研与分析 |
3.1 传染病专科医院调研 |
3.1.1 调研内容 |
3.1.2 调研目的 |
3.1.3 调研对象 |
3.2 前期策划 |
3.2.1 学科定位不完整 |
3.2.2 建设规模与实际需求不匹配 |
3.3 总体规划 |
3.3.1 洁污分区界面不清 |
3.3.2 就诊流线冗长交叉 |
3.3.3 缺乏科学规划 |
3.3.4 应急用地预留不足 |
3.4 功能布局层面 |
3.4.1 功能配置缺失 |
3.4.2 空间配比不足 |
3.4.3 室内环境营造不到位 |
3.5 专项设计层面 |
3.5.1 室外疗愈环境营造不到位 |
3.5.2 无障碍设计不达标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传染病专科医院功能空间设计指导 |
4.1 前期策划层面 |
4.1.1 完善学科设置 |
4.1.2 提高规模与需求匹配度 |
4.1.3 平战结合运营模式 |
4.2 院区总体规划设计 |
4.2.1 规划布局因地制宜 |
4.2.2 洁污分区明确合理 |
4.2.3 流线设计安全便捷 |
4.2.4 充分预留发展用地 |
4.3 门诊功能空间设计 |
4.3.1 诊疗功能空间构成及流程 |
4.3.2 门诊功能空间布局策略 |
4.3.3 特殊功能房间设计要点 |
4.4 住院功能空间设计 |
4.4.1 住院功能空间构成及流程 |
4.4.2 住院功能空间布局策略 |
4.4.3 特殊功能房间设计要点 |
4.5 医技功能空间设计 |
4.5.1 医技功能空间构成及流程 |
4.5.2 诊疗空间布局 |
4.5.3 特殊功能房间设计要点 |
4.6 专项设计层面 |
4.6.1 营造疗愈环境 |
4.6.2 提高空间辨识度 |
4.6.3 无障碍设计 |
4.6.4 智慧化医院 |
4.7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4)我国现代综合医院的演变与应变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我国综合医院快速建设 |
1.1.2 我国综合医院建设特点突出 |
1.1.3 我国综合医院建筑历史研究缺失 |
1.1.4 现存弊端影响综合医院建设发展 |
1.1.5 探索未来我国综合医院建筑的设计策略 |
1.2 研究对象及范围界定 |
1.2.1 研究对象界定 |
1.2.2 研究范围界定 |
1.3 研究意义 |
1.3.1 我国综合医院建筑发展的梳理 |
1.3.2 我国综合医院建筑设计策略的总结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1 国内研究现状 |
1.4.2 国外研究现状 |
1.5 研究方法 |
1.5.1 文献研究法 |
1.5.2 实地调研法 |
1.5.3 分析推演法 |
1.5.4 工程实践法 |
1.6 论文框架结构 |
2 我国现代综合医院演变相关概念界定 |
2.1 综合医院概述 |
2.1.1 医院的分类与等级 |
2.1.2 综合医院业务部门的功能组成 |
2.2 综合医院演变定义 |
2.3 综合医院演变构成 |
2.3.1 规划布局功能定位及构成 |
2.3.2 门诊部功能定位及构成 |
2.3.3 医技部功能定位及构成 |
2.3.4 住院部功能定位及构成 |
2.4 本章小结 |
3 我国现代综合医院建筑演变历程 |
3.1 规划布局与建筑形态演变历程 |
3.1.1 普及时期-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 |
3.1.2 发展时期-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 |
3.1.3 市场化时期-21世纪至今 |
3.2 门诊部建筑演变历程 |
3.2.1 普及时期-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 |
3.2.2 发展时期-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 |
3.2.3 市场化时期-21世纪至今 |
3.3 医技部建筑演变历程 |
3.3.1 普及时期-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 |
3.3.2 发展时期-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 |
3.3.3 市场化时期-21世纪至今 |
3.4 住院部建筑演变历程 |
3.4.1 普及时期-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 |
3.4.2 发展时期-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 |
3.4.3 市场化时期-21世纪至今 |
3.5 本章小结 |
4 我国现代综合医院建筑发展总结与未来趋势预测 |
4.1 综合医院建筑演变规律 |
4.1.1 规划布局演变规律 |
4.1.2 门诊部演变规律 |
4.1.3 医技部演变规律 |
4.1.4 住院部演变规律 |
4.2 综合医院演变主要影响因素 |
4.2.1 医疗政策因素 |
4.2.2 社会因素 |
4.2.3 人口结构因素 |
4.2.4 疾病病谱因素 |
4.2.5 医学发展因素 |
4.2.6 经济因素 |
4.3 综合医院发展面临的挑战 |
4.3.1 盲目扩大规模 |
4.3.2 规划布局不合理 |
4.3.3 建筑内部结构缺失、功能固化 |
4.3.4 院内交通、绿化品质差 |
4.4 综合医院未来发展趋势 |
4.4.1 科学合理的规划设计 |
4.4.2 弹性化建筑布局 |
4.4.3 可持续性发展 |
4.4.4 人性化空间营造 |
4.5 本章小结 |
5 我国综合医院建筑应变设计策略 |
5.1 规划布局与建筑形态设计策略 |
5.1.1 科学选址、合理定量 |
5.1.2 弹性化布局 |
5.1.3 高效便捷交通 |
5.1.4 绿色可持续发展 |
5.2 门诊部建筑设计策略 |
5.2.1 弹性发展布局 |
5.2.2 可持续化设计 |
5.2.3 一站式门诊 |
5.3 医技部建筑设计策略 |
5.3.1 手术部弹性发展布局 |
5.3.2 影像科弹性发展布局 |
5.4 住院部建筑设计策略 |
5.4.1 弹性发展布局 |
5.4.2 病房品质优化 |
5.4.3 可持续化设计 |
5.4.4 丰富公共活动空间 |
5.5 本章小结 |
6 应变策略下的设计实践 |
6.1 晋城市人民医院易址迁建项目 |
6.1.1 项目建设背景 |
6.1.2 规划布局与建筑形态设计 |
6.1.3 门诊部建筑设计 |
6.1.4 医技部建筑设计 |
6.1.5 住院部建筑设计 |
7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5)基于QFD与DOE模型的医疗消毒产品开发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1.1 课题来源 |
1.1.2 课题背景 |
1.1.3 发展趋势 |
1.2 理论研究背景 |
1.2.1 理论背景 |
1.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3 研究存在的问题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4 研究内容与框架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框架 |
1.5 研究方法 |
第2章 新冠肺炎ICU室内消毒需求分析 |
2.1 新冠肺炎ICU环境分析 |
2.1.1 环境与配置分析 |
2.1.2 人群分析 |
2.1.3 病原体分析 |
2.2 ICU室内新冠病毒消毒技术与产品分析 |
2.2.1 消毒技术分析 |
2.2.2 消毒产品分析 |
2.3 医用胶鞋分析 |
2.4 消毒产品目前存在问题 |
2.5 医疗消毒产品设计程序与原则 |
2.5.1 医疗产品设计程序 |
2.5.2 医疗产品设计原则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QFD与DOE的医疗消毒产品设计 |
3.1 QFD与DOE综述 |
3.1.1 QFD概述及优缺点 |
3.1.2 DOE概述及优缺点 |
3.2 QFD与DOE集成模型 |
3.2.1 QFD与DOE集成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
3.2.2 QFD与DOE集成的总体思路 |
3.3 基于QFD与DOE的消毒产品设计模型构建 |
3.3.1 确定响应变量 |
3.3.2 确定因子及其水平 |
3.3.3 正交表试验 |
3.3.4 试验结果分析 |
3.3.5 确定顾客需求与工程特性的关系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医疗消毒产品设计实践 |
4.1 关键技术定位 |
4.1.1 高效率的消毒技术 |
4.1.2 辅助净化功能 |
4.2 产品设计实践 |
4.2.1 产品设计分析 |
4.2.2 产品设计定位 |
4.3 产品设计成果展示 |
4.3.1 设计草图 |
4.3.2 计算机辅助设计及效果图 |
4.3.3 设计方案构造与材料说明 |
4.3.4 使用场景展示 |
4.4 设计评价 |
结论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或录用的论文和取得的成果 |
(6)重症监护病房空气微生物检测和净化效果的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重症监护病房空气微生物的静态和动态检测 |
1.材料与方法 |
2.结果 |
3.讨论 |
4.结论 |
第二部分 空气净化器及层流系统对重症监护病房空气微生物的现场净化效果观察 |
1.材料与方法 |
2.结果 |
3.讨论 |
4.结论 |
第三部分 重症监护病房空气微生物鉴定与分析 |
1.材料与方法 |
2.结果 |
3.讨论 |
4.结论 |
全文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基于排队网络系统的急诊部门医护人员配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急诊部门中排队系统的应用研究现状 |
1.2.2 医护人员配置研究现状 |
1.3 当前研究存在的问题 |
1.4 研究内容与论文结构 |
1.5 本章小结 |
2 急诊排队网络系统概述 |
2.1 基本排队论概述 |
2.2 排队网络系统概述 |
2.3 急诊排队网络系统概述 |
2.3.1 急诊排队网络节点定义及患者流动分析 |
2.3.2 各节点基本排队服务系统 |
2.4 本章小结 |
3 急诊排队网络模型搭建 |
3.1 各节点患者到达率的计算 |
3.2 各节点就诊排队模型 |
3.2.1 各节点M/M/C排队模型的搭建 |
3.2.2 各节点M/G/C排队模型的搭建 |
3.3 本章小结 |
4 急诊排队网络系统医护人员配置 |
4.1 医护人员配置问题概述 |
4.2 模糊多目标医护人员配置模型 |
4.3 模糊决策变量模型 |
4.3.1 模型的搭建 |
4.3.2 模型指标的选择 |
4.3.3 去模糊化 |
4.4 模型求解 |
4.4.1 线性规划与PULP求解 |
4.4.2 PULP代码实现 |
4.5 本章小结 |
5 案例分析 |
5.1 数据分析及指标确定 |
5.2 改善前后对比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分级分诊专家调查问卷 |
索引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8)浙江省COVID-19患者临床特征与治疗研究及SARS-CoV-2生物信息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序言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 浙江省788例COVID-19 患者的临床特征及SARS-CoV-2 生物信息学分析 |
1.背景 |
2.方法 |
2.1 数据来源 |
2.2 COVID-19 患者诊断标准及亚型定义 |
2.3 实验室确诊方法 |
2.4 临床资料收集 |
2.5 SARS-CoV-2 基因序列的生信分析 |
2.6 统计分析 |
3.结果 |
3.1 人口学特征与临床分型 |
3.2 临床症状、实验室指标及影像学结果 |
3.3 浙江省COVID-19 患者的并发症与治疗 |
3.4 重型/危重型COVID-19 的危险因素分析 |
3.5 SARS-CoV-2 基因序列特点 |
4.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浙江省88例伴胃肠道症状COVID-19 患者的临床特征研究 |
1.背景 |
2.方法 |
2.1 数据来源 |
2.2 定义 |
2.3 实验室确诊方法 |
2.4 临床资料收集 |
2.5 统计分析 |
3.结果 |
3.1 人口学特征与临床分型 |
3.2 临床特征、实验室指标及影像学结果 |
3.3 浙江省伴胃肠道症状COVID-19患者的并发症与治疗 |
3.4 合并胃肠道症状的重型/危重型COVID-19 患者的危险因素分析 |
4.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浙江省COVID-19 老年患者的临床特征分析 |
1.背景 |
2.方法 |
2.1 数据来源 |
2.2 定义 |
2.3 实验室确诊方法 |
2.4 临床资料收集 |
2.5 统计分析 |
3.结果 |
3.1 人口学特征与临床分型 |
3.2 临床特征、实验室指标及影像学结果 |
3.3 浙江省COVID-19 老年患者的并发症、治疗与结局 |
4.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四部分 干扰素-α +洛匹那韦/利托那韦+阿比多尔三联治疗COVID-19 的有效性研究 |
1.背景 |
2.方法 |
2.1 数据来源 |
2.2 定义 |
2.3 实验室确诊方法 |
2.4 临床资料收集与统计 |
3.结果 |
3.1 基线特征 |
3.2 COVID-19患者治疗与疗效比较 |
3.3 轻型及普通型COVID-19 患者的疗效比较 |
4.讨论 |
参考文献 |
结论 |
综述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新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10)应急预案在重症监护室护士危机意识培训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
1.1 对象 |
1.2 方法 |
1.2.1 组建培训师资 |
1.2.2 设置培训内容 |
1.2.3 实施培训方案 |
1.3 效果评价 |
1.3.1 理论、操作成绩考核 |
1.3.2 危机意识 |
1.3.3 满意度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重症监护室护士的理论、操作考核成绩提高 (见表1) |
2.2 重症监护室护士危机意识提高 (见表2) |
2.3 病人满意度提高 (见表3) |
3 讨论 |
3.1 应急预案培训提高了重症监护室护士的理论、操作考核成绩 |
3.2 应急预案培训提高了重症监护室护士的危机意识 |
3.3 应急预案培训提高了病人的满意度 |
4 小结 |
四、SARS病人在重症监护室的护理(论文参考文献)
- [1]平疫结合需求下的综合医院建筑改造设计研究 ——以北京地区为例[D]. 滕伟. 北京建筑大学, 2021(01)
- [2]过渡期护理在高龄食管癌根治术病人重症监护室转出期间的应用[J]. 刘玲,喻红,潜艳. 循证护理, 2021(04)
- [3]传染病专科医院建筑功能空间设计研究[D]. 陈永建. 北京建筑大学, 2020(07)
- [4]我国现代综合医院的演变与应变策略研究[D]. 张雯靓.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07)
- [5]基于QFD与DOE模型的医疗消毒产品开发设计研究[D]. 樊俊洁. 湖北工业大学, 2020(04)
- [6]重症监护病房空气微生物检测和净化效果的评价[D]. 赖文娇. 广州医科大学, 2020(01)
- [7]基于排队网络系统的急诊部门医护人员配置研究[D]. 张翱.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4)
- [8]浙江省COVID-19患者临床特征与治疗研究及SARS-CoV-2生物信息学分析[D]. 蔡欢. 浙江大学, 2020(01)
- [9]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普通重症监护病房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紧急推荐与实践[J]. 王凌颖,何林,邓丽静,安琪,张金梅,张凤鸣,陈丽君,罗玉兰,冯梅,罗冰茹,唐梦琳. 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 2020(04)
- [10]应急预案在重症监护室护士危机意识培训中的应用研究[J]. 王庆玲,何婧瑜,付玉娟,杭莺,范欣. 护理管理杂志, 201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