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美国电影票房排行榜(论文文献综述)
冯果,夏治林[1](2021)在《从波罗的海走向世界:爱沙尼亚电影产业观察(2010—2020)》文中研究指明作为波罗的海三国之一的爱沙尼亚,在百余年的电影发展历程中有着丰富的历史经验。特别是从2010年以来,爱沙尼亚通过加入欧元区以及建立成熟的电影资助体系,一举扭转电影业的萎靡形势,成为东欧小国进行电影国际化转型的经典范式。但是受到语言文化、地缘环境以及市场体量等因素的影响,爱沙尼亚电影产业的最新政策和发展状况鲜有学者涉猎。本文以爱沙尼亚历年的电影产业报告为依据,在梳理爱沙尼亚电影资助体系、电影市场格局、电影联合制作和电影品牌打造等内容的基础上,探析2010年以来在"扶持本国电影"+"联合制作"的"双螺旋"模式下,爱沙尼亚电影产业的发展现状与时代特征。
王分棉,任倩宜,周煊[2](2021)在《生态位宽度、观众感知与市场绩效——来自中国电影市场的证据》文中研究指明电影生态位宽度越宽,其市场绩效是否越高,这会对观众满意度产生什么影响,以及通过什么影响机制发挥作用?本文基于企业行为和观众感知整合视角,以2015—2019年在中国市场上映的1466部类型电影作为研究对象,利用每一部电影的类型数量来衡量电影生态位宽度,运用OLS回归、Heckman两阶段模型、分数逻辑回归等方法对上述问题进行了多维度实证检验。研究发现,电影生态位宽度会显着提高关注电影的观众数量和观影规模,从而提高电影的市场绩效;但显着降低了观众对电影的满意度,且经过内生性检验和稳健性检验,结论依然成立。本文还发现,随着电影生态位宽度的增加,电影杂糅和融合的电影类型数量会增多,观众感知和识别电影中预置的电影类型的难度就会增大,观众感知的电影典型性程度会降低。进一步研究发现,观众感知的电影典型性程度在电影生态位宽度与观众满意度之间发挥了中介效应,表明宽生态位宽度的电影可以通过提升观众感知的电影典型性程度来提高观众的满意度。本文的研究识别了观众感知的电影典型性程度在电影生态位宽度与市场绩效关系间所扮演的关键角色,拓展和深化了生态位宽度影响企业绩效的现有研究。
陈旭光,刘祎祎[3](2021)在《论中国电影从“主旋律”到“新主流”的内在理路》文中提出电影作为承载中国梦想、树立文化自信的重要载体,始终在以丰富生动的内容与形式传达着主流意识形态与观念价值。自20世纪80年代末期"坚持主旋律,提倡多样化"的主张被提出以来,数十年间,主旋律电影以宏大叙事建构着国人的国族认同与家国情怀,却同时也面临着市场表现欠佳的窘境。21世纪以来,随着中国电影整体产业化水平的日渐成熟与市场化进程的不断深入,主旋律电影开始了自身的转型与创新,逐步从主旋律影片转化为新主流电影。在商业类型、剧作主题、视听呈现、文化视野等方面,新主流电影在主旋律电影的基础上实现传承、突破与创新。新时代,电影创作始终要将核心价值观融入多种艺术表现形式中,满足多样化社会需求,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市场,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新主流电影始终在为走向更多元的文化与最广大的人民,做着自身的不懈努力。
黄佳楠[4](2021)在《“泛娱乐化”下IP华莱坞电影的现状及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漫威系列电影的示范带动下,IP华莱坞电影的商业价值逐渐在电影产业中初露端倪。但是IP华莱坞电影盲目追求市场利益,相应地导致作品内容苍白缺少艺术感染力。2019年《哪吒之魔童降世》横空出世,进入大众视野,打破了中国IP动画电影最高票房纪录。本文聚焦当前IP华莱坞电影发展现状并分析所存在的问题,最后阐述IP华莱坞电影未来发展的方向,《哪吒之魔童降世》《白蛇:缘起》《大圣归来》等此类神话电影的出现可能预示IP华莱坞电影会产生某种新趋势——中国古典文化素材或是神话故事的融入运用接下来将成为电影叙事的基础。
赵洁[5](2020)在《六十年代美国摇滚音乐市场营销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美国摇滚音乐产业走出阴霾,进入黄金十年,在这期间不仅诞生了众多影响深远的摇滚巨星,成为乐坛霸主,而且以其革命性的特点影响了美国的方方面面。研究方法是文献研究和比较研究法,参考资料以与美国摇滚音乐产业相关的书籍为主,国内外期刊论文和新闻资料等为辅,指导理论是市场营销学。文章从六十年代美国摇滚音乐市场入手,第一章是背景概述,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技术和摇滚音乐人的角度阐述六十年代美国摇滚音乐繁荣的原因。之后的章节以表现突出的披头士乐队、滚石乐队以及其他摇滚明星为例,第二章主要通过梳理他们的唱片销量、巡演观众数量以及电影票房等数据而后进行综合测评,归纳出美国六十年代摇滚音乐消费者的需要和他们的购买行为,然后总结出这三项市场表现的占有率和盈利率。第三、四章以4C理论作为工具,第三章主要通过市场细分与目标市场选择、营销策略概括出美国主流摇滚乐队的市场营销模式。第四章用企业竞争策略分析和研究适合六十年代美国各大唱片公司的市场营销模式,最后研究得出美国六十年代整体摇滚音乐市场营销模式。
余梦雨[6](2020)在《网络口碑对国产动画电影票房的影响研究 ——以“豆瓣电影”为例》文中研究说明互联网时代,网络空间成为了人们继现实社会后的第二大聚集地。近年来移动网络和社交媒体的兴起与普及,使网民被赋予了更大的话语权和自由度。网络口碑可以影响成千上万的网民,其力量不容小觑。目前,国产动画电影正处在发展转型的关键时期,一些代表性作品以优秀的影片质量赢得了良好的口碑,获得了巨大的票房,成为国产动画电影史上的里程碑。当前,学者们已经总结出国产动画电影成功的多方面原因,以期能寻找规律,为动画电影产业的发展提供参考。现有研究多着眼于国产动画电影的民族性、美学特征、叙事特征和发展策略,但关于网络口碑的研究还不够深入。本文探讨网络口碑对国产动画电影票房产生的影响,旨在为影视行业的网络口碑营销提供规律性的认识,推动国产动画电影利用互联网实现口碑效应,从而影响观众的消费决策,提升票房收入。首先,通过剖析国产动画电影的现状,表明了观众需求在动画电影创作中的重要性,由此挖掘网络口碑内容与国产动画电影之间的关系,帮助电影制作方掌握消费主体的口碑规律,助力我国影视动画产业的健康发展。其次,国内有关动画电影的研究多以定性为主,缺乏相关实证研究。因此,本文用定量方法验证网络口碑对国产动画电影票房的影响。本文抓取了2014年至2019年上映的、票房排名前40部动画电影的相关数据进行分析。论文综合网络口碑数量、网络口碑信息、网络口碑效价三个维度,提取了10个自变量,分别探究其对动画电影票房的影响。在样本选择方面,以“豆瓣电影”中的网络口碑数据为研究对象,利用统计软件spss25.0,通过相关性分析和回归分析,找出了影响国产动画电影票房的关键因素。然后,通过数据统计和分析发现,在“豆瓣电影”中,口碑发布者数量、在线评论数量、口碑点赞数量正向影响国产动画电影的票房收入;网络口碑发布者的粉丝数量、网络口碑信息长度和网络口碑信息的趣味性也正向影响国产动画电影的票房;电影评分、正面网络口碑对动画电影票房亦有显着的正向影响;负面网络口碑对国产动画电影票房有显着的负向影响;而中性网络口碑对国产动画电影的票房收入没有显着影响。最后,根据研究结论提出网络口碑营销建议。影片质量是网络口碑营销的前提,端正影片创作态度,深耕观众的需求是进行网络口碑营销的基本要求;网络口碑数量反映了观众的知晓度,结合各类口碑平台打造话题,借助观众的自发性口碑参与活动,维持话题热议度和口碑活跃度;网络口碑信息是其他传播方式的补充,为观众提供充足的口碑素材,通过意见领袖的带动作用创作高质量口碑内容;将网络口碑效价作为说服观众观影决策的焦点,建立积极的口碑交流和口碑跟踪机制,积极主动地面对负面口碑。
孙佳路[7](2020)在《《看电影》趣味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看电影》是20世纪90年代中国社会及大众文化转型时期的产物。它是在中国市场经济体制下,期刊业开始市场化进程的过程中,以市场为导向,以趣味为策略,由文学类期刊成功进行变身的通俗娱乐类电影期刊。曾打着“中国影迷第1刊”口号的《看电影》,坚持以电影为灵魂,以受众为中心,以客观体现电影工业现状为己任。同时,在面对网络媒介的强力冲击和大众阅读方式发生改变的情况下,《看电影》能够审时度势,整合媒介资源,多次进行改版,成为21世纪以来发展较为迅速的通俗娱乐类电影期刊之一。它的迅猛发展,一方面体现了营销团队的经营管理能力和战略决策能力;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其适应大众审美文化变迁的趣味传播。本文以《看电影》为研究对象,在市场经济、文化转型与媒介融合的大背景下,对期刊的发展历程、出版形态和文本进行梳理和阐释。并在综合吸收大众传播学、社会学、美学、电影学等学科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看电影》趣味的生成、发展和演变的背景、过程与原因。力图揭示社会和文化转型时期我国大众娱乐期刊的发展策略和大众审美趣味与媒介发展的关系。论文主体分为五章:第一章从历史的角度对中国电影期刊的发展历程和《看电影》的创刊时机、出版形态、改版状况进行阐述。电影作为第七艺术,其艺术形态,创作手段,表现主题在很大程度上受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技术等方面的影响。中国电影期刊是伴随着中国电影的发展而发展的,它既是中国电影发展史的记录者,又是中国电影发展史的见证者。它一方面展示着电影的时代特征,另一方面也书写着社会的文化变迁。通过对中国电影期刊发展史的爬梳,阐述不同时期中国电影业的发展形态,意趣风尚及电影期刊对不同时期社会文化思潮的助推,为当代电影期刊的研究提供依据。与此同时,引出于20世纪90年代末社会文化转型时期成功改版的《看电影》。通过对《看电影》创刊背景及发展历程的梳理,分析其迅速脱颖而出,占领大部分读者市场的原因,以及其如何在信息变革时期、阅读方式发生改变的大环境下,抓住时代特征,进行生存策略的演化。为接下来的趣味研究做好铺垫。第二章分别从静态和动态的视角,讨论《看电影》趣味的生成、演变及与趣味群体间的关系。通过分析其趣味生成和传播的内在逻辑,进一步考察趣味与文化语境之间的关系,探究其媒介发展的策略。20世纪90年代,传统媒介由大众传播向分众化传播转型。这种改变使得传播媒介与受众之间形成了以趣味为核心的互动模式。因此,对《看电影》趣味的生成研究,要将其还原到具体的社会文化背景之中,分析促使其趣味生成的外部动力因素和内在传播逻辑。这种动因和逻辑既是现实的,又是空间历史的。在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下,《看电影》采取了受众定位策略,锁定自己的目标受众群体,并通过对目标受众群体和趣味群体进行趣味层面的互动,引导和型塑,来建构富有时代性审美风尚的趣味文化。随着媒介传播形态的改变,传统媒介趣味与受众趣味趋向异化。作为媒介和文化商品的《看电影》在时代的变革中,所呈现和传播的趣味也相应地发生了改变与创新,这亦是一种生存策略的体现。第三章以当代视觉传播和文化消费为视角,以期刊封面为主要研究对象,分别从期刊封面的设计、图片的审美趣味、版式中的电影味三个方面,讨论《看电影》作为文化商品的趣味呈现。在大众文化审美形态由日常生活审美化向审美日常生活化过渡的视觉文化消费时代。对于大众期刊,文字逐渐被图像僭越。“读图时代”到来,期刊的外在符号系统,即期刊的封面、版式设计成为适应视觉消费的主要手段。电影期刊相较于其他类型期刊,有着得天独厚的图片资源。《看电影》的封面从创刊之初就极具视觉冲击力,当然这也成为其快速占领读者市场的重要原因之一。在《看电影》封面和版式设计变迁的过程中,既体现了期刊作为文化商品的时尚趣味,又体现出了期刊的定位和审美趣味的变迁。第四章以期刊创刊时的社会文化转型为背景,大众审美形态为前提,以期刊的内在传播符号——栏目为研究对象,探讨《看电影》作为媒介的趣味呈现。分析期刊随电影发展和文化变迁所折射出的媒介趣味。在媒介快速发展时期,被当代传播媒介型塑的趣味群体普遍具有娱乐性、大众性、时尚性的消费特征。通俗娱乐类电影期刊恰好反映出大众的这些趣味特征。因此,将《看电影》放在宏观的、大众的电影信息分类范围中,通过对栏目名称的演变,经典栏目的个案分析,能更好地阐释《看电影》的大众媒介属性。进而探寻《看电影》在报道开放式的电影资讯时所呈现出的基于媒介形态的趣味策略。即它是如何在大众和娱乐的基础之上提炼出高级娱乐,提升媒介价值,以区别于其他同类电影期刊。第五章从趣味文化意蕴的视点出发,并通过对《看电影》正刊经典栏目和增刊《午夜场》的文本分析,阐释其迷影文化旨趣,论述《看电影》迷影场域的打造和对受众迷影文化的导向。美国批评家苏珊·桑塔格在纪念电影诞生一百周年,发表的文章中提到因“迷影”的消失将导致电影的衰亡,致使这个诞生于电影艺术萌芽时期的词汇,又重新出现在大众视野。从而引发部分学者对迷影文化的正面讨论,使得在电影发展史叙事中,被忽略的影迷群体再次被关注。在迷影文化史叙述中,电影期刊曾作为早期迷影文化的主要推手之一。电影期刊是迷影文化的体现。因此,《看电影》从文化内涵上说是迷影的。同时,以受众为核心的《看电影》也是中国唯一本以影迷对电影的迷恋程度而进行分众化出版的电影期刊。通过《看电影》正刊中的迷影元素,增刊《午夜场》的迷影导向,共同助推迷影文化。
司若,张驰[8](2019)在《游走于艺术与商业之间:文化折扣视角下法国电影在中国的传播现状(2009—2018)》文中研究表明作为除美国之外的第二大电影出口国,法国不仅是欧盟国家的重要出口市场之一,也是中国和北美地区市场的主要出口商。文化贸易出口中普遍会遇到文化折扣的问题。本文通过统计分析2009-2018年在中国内地上映的法国电影的票房绩效,检验不同电影类型和不同版权属性的法国电影的文化折扣度问题,同时通过典型案例的分析,对中法合拍片的发展现状与未来展开了讨论。
于杨[9](2019)在《国产喜剧电影档期选择策略研究》文中指出通过对近十年来中国电影市场各项统计数据的梳理发现,喜剧电影作为类型电影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市场占有率不断攀升,自2012年以来一直稳占国产电影产量20%,喜剧电影市场占有率的增长和良好的口碑间接促成了近年来各强势档期的票房成功。“电影档期”在中国电影产业化进程中逐渐被从业者认知,对市场的影响逐年递增,然而从中国电影市场档期从1995年发展至今,我国电影市场仍处在一个探索、变化的阶段,如何在当前中国电影市场的档期中,寻找到适合国产喜剧电影的档期选择策略,让喜剧电影票房更好地释放,促进中国电影票房的进一步增长,是国产喜剧电影面临的问题。针对上述问题,笔者将以我国电影市场档期为切入点,分三部分来进行论述,第一部分通过对近十年(2010年-2018年)电影市场各项数据的梳理,总结中国电影市场以及国产喜剧电影的现状;第二部分通过对我国电影市场档期的研究,并以2016、2017、2018的单月票房数据作为样本,总结当前中国电影市场档期基本状况与特征,以及国产喜剧在热门档期内表现;第三部分参照定位理论,以具体的电影案例为例证,分别探讨基于影片投资规模、品牌资源亮点、电影受众三个不同定位下,国产喜剧的档期选择;深入剖析国产喜剧电影在发展中的机遇与问题,为国产喜剧电影的档期选择提出有效的建议。
陈晓[10](2019)在《跨文化语境下的国产商业电影研究(2002-2017)》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将国产商业电影置于产业研究、文本研究、文化研究的交叉视野之中,在电影史、电影理论及电影批评的框架下,旨在厘清2002-2017年国产商业电影的纷繁面貌。首先,在时间上对其进行微观层面的断代划分,历时考察国产商业电影的生发环境及流变状况。第二,结合“本土性”表达及“国际化”表达两条共时线索,力图解释国产商业电影生成、变化、发展的主体因素,勾画出该领域范畴内丰富立体的文化图景。第三,综合实证研究方法,尝试以跨文化视角透视国产商业电影的输出问题,并给予相应的方法论延伸及讨论。基于此,本文将分作六个部分展开论述。“绪论”部分界定本文的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对已有的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述评,指出目前研究中缺乏对国产商业电影集中化、系统化、理论化的论述,并由此提出本文的主体研究架构。第一章“国产电影商业环境的生成”描述新世纪后的国产商业电影延续了中国早期电影的娱乐属性,生发于政策-经济生态圈、媒介生态圈以及跨域合作生态圈所构成的复杂语境当中。政策-经济生态圈以开放的市场经济体制为基础,通过股份制、院线制的建立,促成中国电影产业的体系化发展。媒介生态圈以内容生产领域的“IP转化”及内容流通领域的“互联网+电影”战略性格局,建立国产商业电影的跨媒体运营模式。跨域合作生态圈广泛利用资金与人才优势,以“合拍片”生产为基本路径,使国产商业电影迈入全球化商品行列。第二章“国产商业电影的意识形态表述”指出国产商业电影受到内在文化势力的深刻影响,官方、资本方、大众三股力量的互动,根本性地决定了国产商业电影的差异性面貌与本土性表达。官方以向大众输出主流意识形态为根本目的,通过与资本方的联姻,促成“主旋律”电影转向“主流商业片”。从对“主旋律”的商业化重述,到对“样板戏”的娱乐化改写,主流话语从显性在场转变为隐性在场。资本方以商业营利为根本目的,在实践层面搭建不同文化相互沟通的桥梁,生产出兼顾多方文化需求的电影产品。其中,商业电影的历史空间呈现出想象性叙述的特征、动作类型片自觉践行主流意识形态的“询唤”功能、贺岁片全面迎合流行文化与消费语境、文艺片流露出电影艺术的退守与反抗姿态。大众文化从“沉默者”转为一股显在力量,既处在官方与资本方的引导之下,又因其自反性而促使电影市场不断进行自我更新。电影“粉丝”通过协商性参与的方式,进入商业电影生产流通的各个环节。以“青春片”为代表,大众群体自身的属性成为资本方的创作指南。“新主流”电影的出现,既表明“现象级”作品源自于大众文化“时代面向”的刺激和培育,也反映出多股文化力量共同促动了集体欲望的影像化宣泄。第三章“国产商业电影影像美学新质”指出国产商业电影受到外来文化引导,文本实践逐渐与世界商业电影范式达成共识,并自觉进行着影像美学现代性的重新建构。在影像符号层面,国产商业电影对异域景观实行“标签化”处理,在银幕上勾勒出世界范围内的“文化认知地图”。一方面,大量涌现的西方符号明示着西方文化的强力渗入;另一方面,在外来文化的映照下,跨文化个体同时流露出对本地文化强烈的复归心态。在镜头修辞层面,制造影像“吸引力”成为国产商业电影重塑“电影性”的重要目的与途径。对“蒙太奇”的活用展现出国产商业电影的速度“变奏”;“数字长镜头”标示出国产商业电影的数字技术转向。在故事题材层面,国产商业电影在类型化叙事的流变过程中,不断分化、变异、繁殖出多样式的类型片。“奇幻片”糅合西方元素与本土文化,成为国产商业电影类型融合的先驱范例;“一本多拍”作为新样态的跨国改编形式,彰显出类型深度融合的可能性。在母题内涵层面,情感母题、寻找母题及英雄母题均与世界电影的创作潮流构成互文关系,指向人类共通的价值选择。第四章“国产商业电影的海外之旅——以北美市场为参照系”将北美地区中国商业电影的市场接受作为切入口,论述国产商业电影所遭遇的真实文化壁垒。古装大片的热潮与失落印证着北美市场的“选择性阅读”模式,而“华狮”及“华语片”的推广开拓了各类型商业电影的发行路径。国产商业电影“输出”的基本困境在于面临着结构性的文化霸权,中国电影作为“外语片”,难以获得“准”商业片待遇,始终未能进入北美主流市场。国产商业电影遭受“冷遇”的另一重因素在于中美观众的文化认知差异,基于对中美在线影评网站的实证考察,美国观众重“形式”、重技术以及自觉的跨文化立场与中国观众形成鲜明对比。现象背后的深层原因指向中美不同的文化语境,即普遍意义上的高/低文化语境差异,以及不同的观影模式,即审美机制上的类型/故事传统差异。《英雄》与《长城》作为两部具备典型“访美”特质的作品,值得重点关注。《英雄》之于中国电影商业化、国际化取向的历史功绩应当予以重新追认;《长城》标志着中美合作的深度开展,而“杂交”文本的缺陷阻碍了其背后深刻世界性主题的有效传播。第五章“国际坐标内国产商业电影的精进路径”尝试以更高的标准要求当前历史语境中的国产商业电影。国产商业电影在取得长足进步的同时,时刻遭遇着本土文化裂变与外来文化冲击所带来的种种难题。面对如此纷杂的跨文化语境,国产商业电影的发展方向应当坐落于世界电影的版图之中,以文化之间的良性互动为基础,回归具有主体性特质的中国电影范畴,扮演好国家电影、文化商品、图像档案等多重角色。
二、美国电影票房排行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美国电影票房排行榜(论文提纲范文)
(1)从波罗的海走向世界:爱沙尼亚电影产业观察(2010—2020)(论文提纲范文)
一、爱沙尼亚电影的历史沿革 |
二、爱沙尼亚电影的资助体系 |
(一)爱沙尼亚电影资助概况与影院建设 |
(二)“电影爱沙尼亚”现金返还计划与“爱沙尼亚100”电影计划 |
三、爱沙尼亚电影的国际化体系 |
(一)爱沙尼亚电影的联合制作 |
(二)爱沙尼亚电影节体系的创立 |
(三)“爱沙尼亚电影品牌”的打造 |
结语 |
(2)生态位宽度、观众感知与市场绩效——来自中国电影市场的证据(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理论基础与研究假说 |
1. 电影生态位宽度与市场绩效 |
2. 生态位宽度对电影典型性程度的影响 |
3. 观众感知的电影典型性程度的中介作用 |
三、研究设计 |
1.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
2. 研究变量 |
3. 样本分布情况 |
4. 描述性统计 |
四、实证检验 |
1. 电影生态位宽度对市场绩效的影响分析 |
2. 生态位宽度对观众感知电影典型性程度的影响分析 |
3. 电影生态位宽度与观众满意度:观众感知的电影典型性程度的中介效应 |
4. 稳健性检验 |
五、研究结论与启示 |
(3)论中国电影从“主旋律”到“新主流”的内在理路(论文提纲范文)
一、主旋律影片到新主流电影:历史书写与发展嬗变 |
二、守正创新的多样化书写:主流价值与类型创作的合流 |
三、以人民为中心的影像呈现:新主流电影的大众文化化 |
四、文化创新的积极探索:新主流电影的可持续发展 |
1.青年文化的关注与表达 |
2.工业美学视角下新主流电影的文化消费与市场前景 |
结语 |
(4)“泛娱乐化”下IP华莱坞电影的现状及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IP华莱坞电影的整体现状 |
三、IP华莱坞电影的发展困境 |
第一,缺乏原创作品。 |
第二,过度娱乐化。 |
第三,作品粗制滥造。 |
四、IP华莱坞电影的未来 |
五、结语 |
(5)六十年代美国摇滚音乐市场营销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缘起与研究意义 |
二、研究现状 |
(一)、市场营销学理论回顾 |
(二)、六十年代美国摇滚音乐研究回顾 |
(三)、国内音乐市场营销研究回顾 |
三、重难点与创新点 |
第一章 六十年代美国摇滚音乐发展的背景 |
第一节 早期摇滚乐的产生、发展和衰败 |
一、摇滚乐产生的背景 |
二、早期摇滚乐的发展历程 |
三、早期摇滚乐的衰败 |
第二节 六十年代主流摇滚音乐流行乐队介绍 |
一、披头士乐队 |
二、滚石乐队 |
第三节 六十年代美国摇滚乐与社会、政治和文化之间的关系 |
一、摇滚乐与民权运动 |
二、摇滚乐与反战运动 |
三、摇滚乐与反文化运动 |
第二章 六十年代美国主流摇滚乐队市场表现 |
第一节 唱片销量 |
一、英伦入侵乐队唱片销量 |
二、美国本土乐队唱片销量 |
第二节 电影票房 |
一、商业摇滚电影票房 |
二、创新摇滚电影票房 |
第三节 巡演观众数量 |
一、黄金三年巡演观众数量 |
二、巡演常青树观众数量 |
第三章 六十年代美国主流摇滚乐队的市场营销模式 |
第一节 精准的品牌营销模式 |
一、英伦摇滚绅士 |
二、叛逆危险摇滚 |
第二节 多元的推广营销模式 |
一、多平台营销模式 |
二、话题营销模式 |
第三节 持续的创新性营销模式 |
一、丰富的原创内核 |
二、优质的创作内容 |
第四章 六十年代美国唱片公司的市场营销模式 |
第一节 价格式营销模式 |
一、主流唱片公司的总成本领先战略 |
二、独立唱片公司的总成本领先战略 |
第二节 卖点营销模式 |
一、主流唱片公司的差异化战略 |
二、独立唱片公司的差异化战略 |
第三节 专业化营销模式 |
一、主流唱片公司的集中战略 |
二、独立唱片公司的集中战略 |
结语 |
附录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致谢 |
(6)网络口碑对国产动画电影票房的影响研究 ——以“豆瓣电影”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相关概念及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一、国产动画电影的概念及相关研究 |
二、口碑、网络口碑的概念及相关研究 |
三、电影票房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 |
四、网络口碑与电影票房的交叉研究 |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创新 |
一、研究方法 |
二、动画电影样本选择 |
三、网络口碑样本选择 |
四、研究创新点 |
第一章 以观众需求为出发点的国产动画电影发展现状分析 |
第一节 全龄化市场定位意识崛起 |
第二节 “网生代”审美需求凸显 |
第三节 IP的开发与改编渐成气候 |
第四节 “点映+口碑+话题”的口碑营销方式盛行 |
第二章 网络口碑数量对国产动画电影票房的影响 |
第一节 研究问题 |
第二节 网络口碑数量对国产动画电影票房影响的研究假设 |
一、口碑发布者数量与国产动画电影票房的关系 |
二、在线评论数量与国产动画电影票房的关系 |
三、评论点赞数量与国产动画电影票房的关系 |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变量选取 |
一、研究方法 |
二、口碑发布者数量 |
三、在线评论数量 |
四、评论点赞数量 |
第四节 数据清洗 |
第五节 网络口碑数量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
一、口碑发布者数量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
二、在线评论数量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
三、口碑点赞数量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
第六节 网络口碑数量与国产动画电影票房相关性的实证检验 |
一、相关性分析 |
二、回归分析 |
三、结论 |
第三章 网络口碑信息对国产动画电影票房的影响 |
第一节 研究问题 |
第二节 网络口碑信息对国产动画电影票房影响的研究假设 |
一、网络口碑发布者的粉丝数量与国产动画电影票房的关系 |
二、网络口碑信息长度与国产动画电影票房的关系 |
三、网络口碑信息的趣味性与国产动画电影票房的关系 |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变量选取 |
一、研究方法 |
二、网络口碑的粉丝数量 |
三、网络口碑信息长度 |
四、网络口碑信息内容的趣味性 |
第四节 数据清洗 |
第五节 网络口碑信息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
一、网络口碑发布者的粉丝数量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
二、网络口碑信息长度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
三、网络口碑信息的趣味性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
第六节 网络口碑信息与国产动画电影票房相关性的实证检验 |
一、相关分析 |
二、回归分析 |
三、结论 |
第四章 网络口碑效价对国产动画电影票房的影响 |
第一节 研究问题 |
第二节 网络口碑效价对国产动画电影票房影响的研究假设 |
一、正面网络口碑与国产动画电影票房的关系 |
二、中性网络口碑与国产动画电影票房的关系 |
三、负面网络口碑与国产动画电影票房的关系 |
四、网络口碑评分与国产动画电影票房的关系 |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变量选取 |
一、研究方法 |
二、正面网络口碑 |
三、中性网络口碑 |
四、负面网络口碑 |
五、电影评分 |
第四节 数据清洗 |
第五节 网络口碑效价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
一、正面网络口碑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
二、中性网络口碑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
三、负面网络口碑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
四、电影评分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
第六节 网络口碑效价与国产动画电影票房相关性的实证检验 |
一、相关分析 |
二、回归分析 |
三、结论 |
第五章 国产动画电影的网络口碑营销建议 |
第一节 影片质量是网络口碑营销的前提 |
一、端正创作态度、树立责任与担当 |
二、拓展观众定位,深耕目标消费群体需求 |
第二节 网络口碑数量是观众知晓度的反映 |
一、多平台联动,打造热点话题 |
二、建立情感共鸣,重视“自来水”的传播力 |
第三节 网络口碑信息是传播手段的补充 |
一、联动优质影片,提供充足的口碑素材 |
二、抓住传播重要“节点”,创作高质量口碑内容 |
第四节 网络口碑效价是说服观众的核心 |
一、建立积极的口碑交流,适当实施鼓励措施 |
二、建立口碑跟踪机制,智慧应对负面口碑 |
第六章 结论与反思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二节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在校期间的科研成果 |
(7)《看电影》趣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的机缘及其价值 |
二、研究基础 |
(一)关于趣味 |
(二)关于媒介趣味 |
(三)关于电影趣味 |
三、关于《看电影》的趣味研究 |
四、关于《看电影》的研究现状与研究方法 |
(一)关于电影期刊的研究 |
(二)关于《看电影》的研究 |
(三)研究方法 |
第一章 中国电影期刊与《看电影》 |
第一节 当期刊遇上电影:中国电影期刊概说 |
一、中国电影期刊的诞生:1920——1930年代 |
二、中国电影期刊的曲折成长:1940年代 |
三、新中国电影期刊的复兴:1950——1980年代 |
四、新时期电影期刊的革新:1990年以来 |
第二节 《看电影》的前世今生 |
一、历史的时代机遇:创刊背景 |
二、电影的二维书写:《看电影》的发展历程 |
第二章 内外交互的趣味共振与嬗变 |
第一节 浸入趣味的光影空间 |
一、《看电影》的趣味之源 |
二、《看电影》的趣味生成 |
第二节 “使用与满足”理论中的趣味互动 |
一、电影期刊与受众的审美互动 |
二、《看电影》与受众的趣味共振 |
第三节 大众审美视野中的趣味流变与创新 |
一、趣味的流变 |
二、趣味的创新 |
第三章 视觉消费视域下的商品趣味 |
第一节 《看电影》封面的商品视觉呈现 |
一、封面商品属性的视觉传播 |
二、《看电影》封面的视觉表征 |
三、《看电影》封面的消费符号象征性 |
第二节 《看电影》封面图片的审美趣味 |
一、封面图片的时尚趣味 |
二、封面图片的电影趣味 |
第三节 《看电影》版设中的趣味带入 |
一、“看”出来的电影即视感 |
二、富于情绪的色彩变迁 |
第四章 大众传播语境下的媒介趣味 |
第一节 基于大众传播的栏目构建 |
一、《看电影》的栏目概况 |
二、经典栏目的审美倾向 |
第二节 基于媒介形态的趣味表达 |
一、以前沿资讯凸显大众趣味 |
二、以多元风格打造娱乐趣味 |
三、以独家报道提升媒介价值 |
第五章 当代审美文化形态下的“迷影”趣味 |
第一节 区隔与导向的迷影文化 |
一、区隔:“影迷”——“大众”——“迷影”的定位 |
二、导向:助推迷影文化 |
第二节 打造“迷影”旨趣——《看电影·午夜场》 |
一、策划纸上“白日梦” |
二、精英式的品味表达 |
三、表现“迷”认知的年度总结 |
结论 |
引用和参考文献 |
附录1 《看电影》出版形态进化表(1999—2019) |
附录2 《看电影》栏目进化表(1999—2019) |
附录3 《看电影》封面影片与内地总票房汇总列表(2000—2019) |
后记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
(8)游走于艺术与商业之间:文化折扣视角下法国电影在中国的传播现状(2009—2018)(论文提纲范文)
一、文献综述:研究现状与问题 |
二、实证研究:数据统计与分析 |
(一)不同电影类型的相对文化折扣 |
(二)不同版权属性的相对文化折扣 |
(三)相对文化折扣的主要结论 |
三、案例研究:文本分析与研判 |
(一)《狼图腾》:东方语境与典型合拍 |
(二)《超体》:全球语境与非典型合拍 |
四、研究不足与启发 |
(9)国产喜剧电影档期选择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文献综述 |
1.2.2 国内文献综述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 |
1.4.1 文献研究法 |
1.4.2 内容分析法 |
1.4.3 案例分析法 |
1.5 研究思路 |
2 国产喜剧电影市场状况 |
2.1 中国电影市场状况 |
2.1.1 总量增长放缓国产票房占比增加 |
2.1.2 终端建设持续观众年轻化 |
2.1.3 影片数量增长类型多元化 |
2.1.4 喜剧增长强势引领档期 |
2.2 国产喜剧市场状况 |
2.2.1 观众强互联网属性 |
2.2.2 多类型深加工融合 |
2.2.3 新兴创作群体 |
2.2.4 本土化与跨地域合拍 |
3 近年来电影档期发展流变 |
3.1 档期的概念 |
3.2 中国电影档期发展 |
3.3 中国电影市场档期的划分(以2016、2017、2018 年为样本) |
3.3.1 基于市场形成的成熟档期 |
3.3.2 基于节假日形成的特色档期 |
3.4 特殊档期与喜剧电影类型特征 |
3.4.1 贺岁档——定制贺岁喜剧、系列喜剧 |
3.4.2 情人节/七夕档期——都市轻喜剧 |
3.4.3 暑期档/国庆档/五一档——优质多元化喜剧 |
4 影片定位及其在喜剧电影档期中的运用 |
4.1 基于影片投资规模的定位策略 |
4.1.1 《超时空同居》定档“520” |
4.2 基于品牌资源亮点的定位策略 |
4.2.1 “开心麻花”——票房招牌 |
4.3 基于电影受众的定位策略 |
4.3.1 《十万个冷笑话》众筹“绑住”观众 |
5 电影档期的问题及对策 |
5.1 我国电影档期存在的问题 |
5.1.1 扎堆热门档期集中上映 |
5.1.2 电影类型与档期不匹配 |
5.1.3 临时改档市场混乱 |
5.2 国产喜剧档期选择建议 |
5.2.1 档期先行受众为中心 |
5.2.2 打造喜剧品牌拓宽档期选择 |
5.2.3 “瞻前顾后”灵活定档 |
6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A.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B.学位论文数据集 |
C 2010 年—2018 年国产影票房前10 名一览表 |
D 2013 年—2018 年票房前10 的喜剧电影 |
致谢 |
(10)跨文化语境下的国产商业电影研究(2002-2017)(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产业浪潮:“国产商业电影”作为研究对象 |
二、间性思维:“跨文化语境”作为研究视角 |
三、他山之石:西方理论视野与中国商业电影 |
四、激荡新世纪的国产商业电影 |
第一章 国产电影商业环境的生成 |
第一节 政治-经济生态圈:电影产业的体系化发展 |
一、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开放形势 |
二、股份制:电影企业作为主体 |
三、院线制:全国放映网络的建立 |
第二节 媒介生态圈:国产商业电影的跨媒体运营 |
一、内容生产:从叙事文本到IP转化 |
二、内容流通:“互联网+电影”格局初显 |
第三节 跨域合作生态圈:商业电影作为全球化商品 |
一、资金与人才:“合拍片”的双翼 |
二、“铁三角”:地缘文化想象中的内地/香港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国产商业电影的意识形态表述 |
第一节 国家形象:主流意识形态的宏观构建 |
一、从“主旋律”到“主流商业片” |
二、重大历史题材的商业化重述 |
三、“样板戏”的娱乐化改写 |
第二节 商业资本:体制与市场的博弈空间 |
一、历史空间的想象性叙述 |
二、动作类型片的“询唤”功能 |
三、贺岁片:消费时代的文化“共谋” |
四、文艺片:“艺术”的退守与抗争 |
第三节 大众选择:“沉默者”的广泛参与 |
一、超越“盗猎”:“粉丝”文化的协商性 |
二、青春片:定制“怀旧”与城市想象 |
三、“新主流电影”:集体欲望的影像化转喻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国产商业电影影像美学新质 |
第一节 异域景观:符号与“文化认知地图” |
一、“标签式”的区域符号 |
二、普遍“在场”的西方符号 |
三、跨文化个体符号的复归 |
第二节 语言形式:镜头与“吸引力”修辞 |
一、分流与面向:重塑“电影性” |
二、蒙太奇:电影速度的“变奏” |
三、长镜头:数字“渐近线”的生成 |
第三节 故事题材:情节与类型化叙事 |
一、分化与异变:多元化的类型电影 |
二、类型融合:奇幻片的“皮”与“骨” |
三、“一本多拍”:新样态的跨国改编 |
第四节 母题内涵:普遍化的价值共鸣 |
一、“真情至上”:人际关系与情感母题 |
二、“在路上”:“漂泊/归乡”与寻找母题 |
三、“中心视点”:个体呈现与英雄母题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国产商业电影的海外之旅——以北美市场为参照系 |
第一节 “访美”之选:国产商业电影的北美发行现状 |
一、选择性阅读:古装大片在北美的热潮与失落 |
二、发行新势力:“华狮”与“华语片”的推广 |
三、期待错位:文化霸权下的“外语片” |
第二节 “他者”之镜:比较视野下的中美在线网站影评 |
一、非对称性:国产商业电影的正/负向传播 |
二、高/低语境之辩:“故事”传统与“类型”传统 |
第三节 《英雄》的全球视野与“东方主义”再考察 |
一、电影偏向力:基于商业与市场的试验 |
二、毁誉参半:差异性的文化分野 |
三、策略性本质主义:对“东方主义”的回应 |
第四节 “杂交”的《长城》:本地、国际与“墙” |
一、混搭的类型:奇幻、怪兽与西部片 |
二、黏合“分裂”:英雄与禁军的形象塑造 |
三、环球议题:“饕餮”危机与有“缝隙”的墙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国际坐标内国产商业电影的精进路径 |
第一节 中国电影:主体性的再确认 |
第二节 资本并流:多样化的再生产 |
第三节 图像档案:人文价值的再书写 |
本章小结 |
结语:商业电影尚在进行时 |
参考文献 |
附录A: 2002-2017年年度国产电影票房前十数据统计 |
附录B: 2002-2017年北美上映国产院线电影名录 |
博士期间发表成果 |
致谢 |
四、美国电影票房排行榜(论文参考文献)
- [1]从波罗的海走向世界:爱沙尼亚电影产业观察(2010—2020)[J]. 冯果,夏治林. 北京电影学院学报, 2021(12)
- [2]生态位宽度、观众感知与市场绩效——来自中国电影市场的证据[J]. 王分棉,任倩宜,周煊. 中国工业经济, 2021(11)
- [3]论中国电影从“主旋律”到“新主流”的内在理路[J]. 陈旭光,刘祎祎. 编辑之友, 2021(09)
- [4]“泛娱乐化”下IP华莱坞电影的现状及发展研究[J]. 黄佳楠. 传媒论坛, 2021(16)
- [5]六十年代美国摇滚音乐市场营销模式研究[D]. 赵洁. 南京艺术学院, 2020(02)
- [6]网络口碑对国产动画电影票房的影响研究 ——以“豆瓣电影”为例[D]. 余梦雨. 四川师范大学, 2020(08)
- [7]《看电影》趣味研究[D]. 孙佳路.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7)
- [8]游走于艺术与商业之间:文化折扣视角下法国电影在中国的传播现状(2009—2018)[J]. 司若,张驰. 北京电影学院学报, 2019(12)
- [9]国产喜剧电影档期选择策略研究[D]. 于杨. 重庆大学, 2019(01)
- [10]跨文化语境下的国产商业电影研究(2002-2017)[D]. 陈晓. 南京大学, 201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