螺旋CT静脉造影对髂股静脉阻塞性病变的诊断价值

螺旋CT静脉造影对髂股静脉阻塞性病变的诊断价值

一、螺旋CT静脉血管造影对髂股静脉阻塞性病变的诊断价值(论文文献综述)

李宏甫[1](2021)在《多层螺旋CT诊断髂静脉受压综合征的临床价值》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诊断髂静脉受压综合征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8年1月—2019年11月收治的髂静脉受压综合征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间接法多层螺旋CT动脉成像诊断,观察组给予直接法多层螺旋CT静脉成像诊断,比较两种诊断方式对髂静脉受压综合征的诊断价值。结果:两组髂静脉受压综合征检出率及髂静脉影像优良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腘静脉、股静脉影像质量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股静脉、腘静脉血栓的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髂静脉血栓检出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直接法与间接法多层螺旋CT对诊断髂静脉受压综合征均有较高的诊断价值,但直接法的腘静脉、股静脉的影像质量更好,且对不同部位的血栓检出率较高。

谭瑞[2](2020)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侧支回流的建立及其意义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探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后侧支回流建立的影响因素以及侧支回流建立对后续治疗的影响。方法:收集2018年1月至2019年10月在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介入科接受治疗的383例DVT患者临床资料,对符合纳入标准(初次发病且为单侧肢体DVT;接受静脉血管造影检查;发病时间明确;明确诊断后继续血栓治疗并遵医嘱随诊)的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通过下肢静脉多普勒超声检查初步诊断为DVT,并进一步行血管造影明确血栓形成情况,治疗结束后随访3月。根据患者接受血栓治疗时静脉血管造影检查有无侧支回流分为两组:侧支回流建立组(A组)、无侧支回流组(B组)。主要观察指标:性别、年龄、血栓治疗前病程、血栓累及肢体、血栓分型,孤立性髂静脉血栓患者双侧髂静脉静态静脉压及血栓两端的静态静脉压,患者腔内治疗前及治疗后2周双侧膝关节上下10cm处周径、静脉血流通畅度评分及血栓清除率、治疗后3个月髂静脉通畅率。所有资料通过SPSS 18.0统计软件及Excel 2016版软件进行处理、分析,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用(??±s)表示,组间比较行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比较行配对样本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用M(P25,P75)表示,对其行Mann-Whitney U秩和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或确切概率法,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纳入研究的患者115例,其中A组61例,B组54例。A组:男性23例,女性38例,年龄18-88岁,平均(56.38±15.43)岁,左下肢53例,右下肢8例,中央型血栓18例、周围型12例、混合型31例,血栓治疗前病程10(3.50,20)天,孤立性髂静脉血栓15例。B组:男性29例,女性25例,年龄21-86岁,平均(57.30±15.55)岁,左下肢45例,右下肢9例,中央型血栓16例、周围型21例、混合型17例,血栓治疗前病程5(2,10)天,孤立性髂静脉血栓14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血栓累及肢体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血栓治疗前病程(Z=-3.03,P<0.05)、血栓分型(?2=6.52,P=0.04)两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孤立性髂静脉血栓患者双侧髂静脉静态静脉压差(Z=-3.86,P<0.05)及血栓两端静态静脉压差(Z=-4.57,P<0.0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腔内治疗前及治疗后2周大小腿肿胀消退程度(Z大腿=-3.87,Z小腿=-4.31,P均<0.05)、血栓清除率(Z=-2.56,P<0.05)以及治疗后3个月髂静脉通畅率(P=0.03)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侧支回流建立主要与血栓治疗前的病程、血栓分型以及双侧髂静脉和血栓两端静态静脉压力差相关。侧支回流建立可减轻患肢肿胀,但对患肢血栓的清除和腔内治疗后静脉回流通路的保持有一定的影响。

刘峰[3](2019)在《一种基于人体CT影像数据设计的新型自膨式静脉支架的临床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髂静脉狭窄阻塞性病变(iliac venous obstruction,IVO)是导致慢性下肢静脉功能不全和急性深静脉血栓的常见原因。经皮静脉支架置入术,因其微创性和安全性高的优点,而在临床中广泛应用。然而,目前使用的支架主要基于动脉疾病而设计,其结构参数主要基于国外人群的解剖特征,在中国静脉疾病患者中使用可能不是最佳。本研究基于中国患者人体CT影像学数据,设计了 一款专用于静脉疾病的新型自膨式支架,并进行了临床前研究,验证其安全性和可行性。本研究包括三个部分的工作。第一部分,人体髂静脉影像学数据分析。采取横断面研究设计,回顾性纳入2016.1.1至2016.12.31于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就诊,存在下肢静脉功能不全表现并行CT静脉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 venography,CTV)的183名患者资料。收集人群疾病特征,并对CTV影像资料进行重建测量。获得人群基本解剖参数,分析其与临床特征的关联关系。第二部分,静脉支架体外力学性能研究。结合第一部分研究结果,课题组与国内厂家合作研发了一款以复合结构和斜口为特点的静脉专用支架。本部分是对其力学性能的体外分析。研究其整体和不同节段的力学性能,并与其它静脉专用支架做对比。证实其复合结构的设计,能够满足静脉疾病治疗中的力学要求。第三部分,静脉支架的动物实验研究。通过在实验犬体内的模拟操作,验证该支架及输送系统的安全性和可行性。在动物体内的模拟操作过程,证实该支架及输送系统,在释放过程,具有高的安全性和可行性。对支架植入后30天、90天、180天随访。结果显示,该支架的通畅性能够满足临床需求。

章杰[4](2019)在《双重型左髂总静脉受压与左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关系》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腹部增强CT多维成像观察双重型左髂总静脉(left common iliac vein.LCIV)受压解剖,并结合临床资料研究双重型左髂总静脉受压与左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DVT)的关系,为这类人群DVT的防治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方法:选取2016年10月至2018年10月在我院治疗的左下肢DVT患者89例,年龄≥18岁,确诊为急性或亚急性左下肢DVT患者,非周围型。既往左下肢无DVT史,无碘造影剂过敏史,下肢血管无腔内手术史,左髂静脉无异常动脉或肿瘤压迫,髂静脉显影清晰者。入院后立即行腹部增强CT检查,以了解有无腹部肿瘤、有无异常组织直接压迫髂静脉以及髂静脉受压程度。同期收集在我院行腹部增强CT检查的非下肢血管性疾病住院患者(年龄≥18岁,既往无下肢静脉疾病史)作为对照组,共210例。收集所有患者性别、年龄、血栓分布范围、DVT发病时间等资料,其中血栓分布范围主要分为髂DVT(累及髂总静脉)、非髂DVT(不累及髂总静脉)、孤立髂DVT(仅累及髂总静脉)三类;发病时间为从症状出现到症状明显加重的时间。于右髂总动脉(right common iliac artery,RCIA)或左髂总动脉(left common iliac artery,LCIA)跨越LCIV水平,测量LCIV横截面的最小短径。同时测量同一平面右髂总静脉(right common iliac vein,RCIV)横截面的平均直径。计算LCIV受压程度:(RCIV平均直径一LCIV短径)/RCIV平均直径X 100%。对所有患者的断层图像进行二维重建,测量左髂总静脉与下腔静脉正中线交界处夹角,即左髂腔静脉夹角(left iliac-vena cava angle,LIVCA)。再对所有图像进行三维重建,通过工作站系统定位被压迫的左髂静脉与髂动脉以及脊柱的位置关系。以经CT断层确诊为双重型压迫患者为病例组,单一型压迫患者为对照组,绘制不同髂腔静脉夹角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S)及95%可信区间。根据LCIV的狭窄程度将DVT和非DVT患者分为分别3类:<50%,50%~70%,>70%,采用Logistic回归比较分析单一型和双重型压迫致左下肢DVT形成的风险。结果:在DVT患者中,双重型压迫人群的髂DVT患病率明显较高(85%vs 55%,P<0.01),髂DVT发病时间明显较短[(2.46±1.39)d vs(3.78±1.81)d,P<0.05],孤立性髂DVT患病率明显较高(15%vs 2%,P<0.05),且LIVCA明显较小[(126.0±8.05)°vs(138.12±5.13)°,P<0.01],LCIV 受压程度明显较大[(77±8)%vs(56±18)%,P<0.01]。在所有患者中,同一类型DVT和非DVT患者的LICVA、RCIV直径差异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DVT组髂静脉受压程度明显较大于相应的非DVT组(均P<0.05)。LIVCA诊断双重左髂静脉受压的ROC曲线下面积S=0.916(95%CI 0.87~0.96,P<0.01),临界值为130.4°。单一型压迫患者,当LCIV受压程度>70%时是DVT的发生重要危险因素(OR=5.19,95%Cl 4.32~37.12,P<0.01),而双重型压迫患者,当LCIV受压程度≥50%即成为DVT形成的重要危险因素(OR=3.01,95%CI 1.23~9.96,P<0.05)。结论:左髂腔静脉夹角小是双重型左髂总静脉受压形成的主要原因。双重型左髂总静脉受压往往比单一型左髂总静脉受压更容易继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尤其髂静脉血栓。

顾建平,徐克,滕皋军[5](2019)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介入治疗规范的专家共识(第2版)》文中研究表明基于第1版专家共识,对介入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所涉及的抗凝、经导管接触性溶栓治疗(CDT)、经皮机械性血栓清除术(PMT)、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及支架植入术的适应证和禁忌证,以及各种介入技术的操作步骤、注意事项、围手术期处理和并发症防治等,进行更新、补充、修订。再次强调重视急性期和亚急性期DVT介入治疗,以降低血栓后综合征(PTS)发生率。

吴正参[6](2018)在《双源CT低剂量下肢静脉造影诊断深静脉血栓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双源模式CT低剂量间接法下肢静脉造影诊断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可行性,分析双源模式CT低剂量间接法下肢静脉造影的影像学特点,并评价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共80例疑诊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患者,病程2天至2个月,其中男37例,女43例,年龄26-84岁,平均48.23±5.31岁。其中,A组40例患者采用低剂量扫描方案,80KV管电压、2.0螺距、自动管电流、迭代重建;B组40例患者采用常规扫描方案,100KV管电压、1.0螺距、180m As管电流、滤波反投影法重建。比较两组之间的平均辐射剂量及图像质量,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图像质量分级资料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法。所有患者在CTV检查前后3天内接受DSA检查,以DSA为金标准,计算低剂量与常规剂量CTV的敏感性、特异性,两种CTV方法诊断DVT的敏感性、特异性比较采用四格表资料的Fisher确切概率法;使用Kappa一致性检验分析CTV与DSA两种检查方法对DVT诊断结果的一致性。用Mc Nemer检验两种检查方法差别是否有统计学意义。结果A组患者辐射剂量均值为248.55±45.47m Gy cm,B组患者辐射剂量均值672.93±170.16m Gy cm,两者有显着性差异。B组图像质量评分高于A组,两者无统计学差异。以DSA检查结果为金标准,低剂量CTV的敏感性为94.59%,特异性为100%。Kappa=0.762,P=0.00<0.05;Mc Nemer检验,P=0.25>0.05。常规剂量CTV的敏感性为97.37%,特异性为100%。Kappa=0.844,P=0.00<0.05;Mc Nemer检验,P=1.00>0.05。结论双源CT下肢深静脉造影低剂量扫描方案具有可行性,在保证图像质量前提下大幅度降低辐射剂量。该方法可观察评价血栓性质,大小及范围,并可以诊断血管腔外周围组织是否合并其他疾病。双源模式CT低剂量下肢静脉造影对诊断下肢深静脉血栓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沈莉[7](2018)在《降低下肢静脉CT血管成像辐射剂量研究》文中指出第一部分左髂静脉受压率稳定性的CT增强对比研究目的:探讨增强CT对同一个体、不同时间检查所测得左髂静脉受压率的稳定情况。材料与方法:本研究回顾性采集两年内做过两次以上盆腔CT增强检查、且无下肢静脉疾病史的患者,共124例,由两位经验丰富的放射学医生测量左侧髂静脉受压处最窄短径、同层面右侧髂静脉管径,计算得出左侧髂静脉受压率,并比较分析两次检查的受压率变化。其中男67例,女57例,平均年龄59.24±11.71岁,两次检查平均间隔7.84±5.64个月。结果:1.左髂静脉受压率范围是5-73%,第一次CT检查图像示左髂静脉受压率平均值41.03%±17.74%,第二次受压率平均值42.11%±19.25%,两次检查受压率未见明显差异t=-0.957,P=0.340),本组124例患者的左髂静脉受压率稳定。2.按性别分组:无论男性、女性,两次检查中的左髂静脉受压率均无明显变化(男性组:t=-1.327,P=0.189,P>0.05;女性组:t=0.005,P=0.096,P>0.05)。3.按受压率是否大于50%分组:受压率<50%的患者有88例,该组患者受压率在两次检查中无明显变化(t=-1.369,P=0.180,P>0.05);36例患者的左髂静脉受压率≥50%,两次检查中受压率无明显变化(t=-0.549,P=0.585,P>0.05)。4.对左髂静脉受压率在不同年龄组内进行年龄和受压率的相关分析:36例患者年龄小于50岁,年龄与受压率无明显相关性(r=0.152,P=0.376);88例患者年龄大于50岁,年龄与受压率亦无明显相关性(r=-0.214,P=0.056)。结论:短期内无下肢静脉疾病人群中的左髂静脉受压率基本稳定,一次增强CT扫描检查可以准确反映左髂静脉受压情况。第二部分不同螺距联合低管电压及SAFIRE对降低下肢CTV辐射剂量的研究目的:通过不同螺距联合使用低管电压、迭代重建算法及较低剂量的对比剂,降低下肢CTV(computed tomography venography,CTV)辐射剂量的相关研究。材料与方法:选择2017年6月至2017年12月于本院就诊的疑似下肢静脉血栓患者45例,随机分为A、B、C三组,每组各15例。A组扫描方案是标准螺距1.0,B组扫描方案是中等螺距1.55,C组螺距是大螺距2.0,三组扫描方案均采用低管电压80kv、迭代重建算法,并注入较少的非离子型对比剂90ml,扫描范围从第三腰椎到足踝水平。记录并分析各组CT剂量指数(computed tomography dose index,CTDI)、CT剂量长度乘积(dose length produce,DLP)、图像噪声(background noise,BN)、图像对比噪声比(contrast to noise ratio,CNR),测量并分析增强后各组下腔静脉、髂静脉、股静脉、腘静脉管腔内CT值,由两位影像医生采用双盲法评价各组CT图像主观质量。综合评价采用较少的对比剂时,不同螺距联合低管电压及迭代重建算法在降低下肢CTV辐射剂量的可行性。结果:1.三组不同螺距的图像噪声逐渐递增,B组图像的噪声(15.01±4.43)明显高于A组噪声(9.91±2.32),C组图像噪声(16.76±5.43)较B组增加有所增高。2.增强后下腔静脉(Inferior Vena Cava,IVC)、髂静脉(Iliac vein,IV)、股静脉(Femoral vein,FV)及腘静脉(Popliteal vein,PV)的平均CT值分别是:A组的171.51±83.08HU,159.23±74.95 HU,145.83±97.08 HU,152±54.63 HU;B组的138.33±86.91 HU,142.55±66.52 HU,149.72±61.78 HU,132.52±65.05 HU;C组的135.03±83.08HU,140.07±74.95 HU,145.83±97.08 HU,136.94±65.63HU。因此A组的下腔静脉及髂静脉CT值较B、C组增高,股静脉及腘静脉的CT值在三组间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3.三组的CNR分别为:A组6.86±3.54,B组4.72±3.34,C组3.74±4.33,因此A组CNR较B、C两组有所增高,B组和C组的CNR无明显统计学差异。4.三组的图像质量评分逐渐递减,但A、B两组的图像均符合诊断要求5.B组的辐射剂量显着低于A组,下降约70.18%;C螺距组的辐射剂量低于B组,下降约21.11%。结论:下肢静脉CT成像中,在使用低管电压、迭代重建、较少对比剂使用时,螺距1.0适合应用于初次检查中,可以综合评价患者下腹、盆腔及下肢静脉病变,在以后复查静脉病变时,可使用1.55左右螺距检查,既可较大幅度减少辐射剂量,同时得到能符合诊断要求的图像。

邵泽锋[8](2016)在《May-Thurner综合征动物模型的建立及腔内介入治疗》文中指出第一部分小型猪髂静脉受压模型的建立目的:探索建立稳定、可靠的小型猪髂静脉受压模型,为进一步研究May-Thumer综合征的病理生理学机制提供实验基础。材料与方法:选择实验用小型猪27头,首先随机选取其中的头小型猪进行制作猪髂静脉受压动物模型的研究,小型实验猪麻醉成功后,常规无两操作,左侧股静脉穿刺成功后,插入泥鳅导丝,在泥鳅导纹的引导下,插入分管鞘,经导管鞘插入5F猪圮巴导管至左侧髂静脉处造影,观察髂静脉、下腔静脉管径、管壁形态、血流速度等。随机将小型实验猪分为髂外静脉组、髂总静脉姐及髂总+髂内静脉组,每组5例。然后在小型实验猪的腹部做一长约15cm切口,逐层切开皮肤、皮下组织、腹直肌前鞘、钝牲分离腹直肌、撑幵腹直肌后鞘及壁圮腹膜,进入腹腔,推开肠管等组织,暴露下腔静脉、左侧骼总静脉、左侧髂外静脉及左侧髂内静脉,髂外静脉组小型实验猪在左侧骼外静脉I入左侧髂总静脉处远心端约2cm处结扎左侧髂外静脉;骼总静脉组小型实验猪在左侧髂外静脉、髂内静脉汇入左侧髂总静脉处近心端约Icm处结扎左侧髂总静脉;髂总+骼内静脉组小型实验猪则联合结扎左侧髂总静脉及左侧髂内静脉,术后逐起缝合关股,待小型实验猪苏醒后送回实验中心,分别于术后即刻,两周,一个月,二个月造影复查,观察猪的髂静脉受压后静脉血栓形成及侧枝环让立的影像学表现。两月后处死小型实验猪,剖腹取出下腔静脉及髂静脉行病理检查,然后用其余的12头小型猪分别通过球璩阻塞下腔静脉血流并注入凝血酶,放置静脉滤器、拖拉静脉滤器损伤静脉壁等方法探索能否在实验猪下腔静脉内形成血栓。结果:1.实验中所有手术操作均成功完成,分组结扎了左侧髂外静脉、左侧髂总静脉、左侧髂总+髂内静脉,术后即刻造影见结扎处静脉血流阻滞,管壁尚光滑,术后两周复查即可见结扎左侧髂外静脉组及联合结扎左侧髂总+髂内静脉组髂血管远端可见充盈缺损,血栓形成,而结扎左侧髂总静脉组未见血栓形成,怛周围可见较多侧枝血管生成。病理检查发现,结扎的局部血管管壁内膜明显增厚。2.通过球囊阻断下腔静脉血流并注射凝血酶、在实验猪下腔静脉置入下腔静脉滤器及损伤下腔静脉静脉壁等方法可以在猪的下腔静脉内形成血栓。结论:通过结扎左侧髂外静脉及联合结扎左侧髂总及髂内静脉讨以模拟人左髂总静脉受压,结扎小型实验猪左侧髂外静脉及联合结扎左侧骼总及髂内静脉可以制作稳定可靠的髂静脉受压模型,为进一步研究May-Thumer综合征的病理学机制提供实验基础。球囊阻塞下腔静脉血流并注射凝血栓,放置下腔静脉滤器、损伤静脉壁可以在小型实验猪的下腔静脉内形成血栓.说明血流附滞、血液高凝状态及血管壁损伤在血栓形成中起到了重要作用。第二部分May-Thurner综合征继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介入治疗目的:探讨介入腔内技术(置管溶栓、球囊扩张及支架植入)在May-Thurner综合征继发左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形成治疗中的临床价值,以期制定May-Thurner综合征继发左下肢深静脉血栓介入治疗的临床路径。材料与方法:60例明确诊断力May-Thurner综合征继发总性左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患者,其中伴行髂股静脉血栓者16例,伴有髂股静脉血栓者24例,伴有髂股胴静脉血栓者14例,伴有髂股腘静脉及小腿深静脉血拴者6例。所有病例按照有无髂静脉支架植入分为2组:球囊组患者仅行骼静脉腔内球囊扩张(percutaneous angioplasty,PTA),支架组患者在行腔内球杂彳广张后梢入办静脉支架(PTA+stent)。所冇出者入院后均常规行彩超检查,下肢CT增强扫描及下肢深静脉造影检查。在溶栓治疗前,常规置入Aegisy腔静脉可取出滤器,对伴有髂股静脉血栓的患者,采取经右侧股静脉“翻山”,将LniFuse多侧孔溶栓导管插入血栓内进行置管济栓,尿激酶剂量为 50刀u/天,13 天造影复查,视血栓溶解情况持续溶栓,并根据造影结果随时调整溶栓导管的位置,网时给予低分子肝素钠注射液 5000U ,q12h,溶栓期间动态检测凝血功能,纤维蛋白原小于 1g/L. 则停止溶栓。伴有股胭静脉血栓或骸股料静脉及小腿深静脉血栓的悲者,在采取经右侧股静脉“翻山”,将Uniluse 多侧孔溶栓导管插入血栓内进行置管溶栓的同时,经足背静脉顺行溶栓,但总剂量仍为50 万u/天。复查下肢深静脉造影明确血栓完全溶解后,球囊组患者用 6--14mm 直径的球囊导管行球囊扩张狭窄或闭塞段币静脉,支架组患者在行腔内球囊扩张后植入舵静脉支架,两组患者最后均将下腔静脉滤器取出。观察两组患者血栓清除率,并对3月、6月、1 年酪静脉通畅率、血栓复发率、并发症及血栓形成后综合症发生率进行统计,并比较骸静脉腔内球囊扩张及币静脉腔内球囊扩张联合支架植入治疗舵静脉的短期通畅率。结果1.本组实验中各病例的检查包括血管彩超、CT增强扫描及下肢深静脉造影以及手术操作包括下腔静脉滤器置入、置管溶栓术、骼静脉球囊扩张术及币静脉支架植入术均顺利完成,技术成功率100%。2.60例患者中,所有患者均经右侧股静脉入路置入下腔静脉滤器,球囊组血栓完全溶解时间 7.54±1.25d,支架组血检完全济解时间7.63±1.29d,两组患者血栓完全溶解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球奕组患者溶栓治疗后下肢肿胀明显消退时间 8.41±2.54d,支架组患者溶栓治疗后下肢肿胀明显消退时间 8.76±2.38d,两组患者下肢肿胀明显消退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1W、2W、1M、3M、6M、1Y随访患者17:00 时下肢肿胀情况,术后3M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6M、1个比较,球囊组患者下肢肿胀数明显高于支架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两组患者术后3M、6M、1Y喀静脉通畅率并进行比较,球粪组 6M、1Y 落静脉通畅数明显低于支架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球囊组有2例于术后7个月复发下肢深静脉血栓,支架组无1例复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结论 介入腔内技术包括(下腔静脉滤器置入、置管溶栓、骸静脉球囊扩张及支架柏入)治疗 May- Thurner 综合征继发若下股深静脉血栓 (DVT)形成具有微创、疗效好并且安全的优点,可以成为浓疗 May-Thurner综合征继发左下肢DVI的首选方法,髂静脉球囊扩张联合支架植入较单纯髂趋脉球囊扩张治疗髂静脉受压导致的狭窄或闭塞,可以明显延长燃静味通畅率。

赖伟,刘建新,林晓平[9](2015)在《MSCTV直接静脉造影诊断静脉受阻性病变的价值》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直接静脉造影(MSCTV)诊断静脉受阻性病变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35例应用直接MSCTV诊断并经临床证实的静脉受阻性病变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研究MSCTV成像方法,分析静脉受阻性病变的影像学表现特征。结果本组共35例患者,其中下肢深静脉血栓19例,上肢深静脉血栓2例,深静脉瘤栓3例,单纯性下肢静脉曲张11例。MSCTV深静脉血栓表现为静脉腔内的充盈缺损,管腔中断,侧支循环形成。深静脉瘤栓表现为静脉腔内和/或腔外软组织肿块影,管腔不规则狭窄并充盈缺损。单纯性下肢静脉曲张表现为静脉血管增多、增粗、纡曲。结论静脉受阻性病变具有一定的MSCT征象,MSCTV对诊断静脉受阻性病变具有较大的临床价值。

王军委,成新玲,董志辉,王华,高鹏,莫哲恒,刘庆生,杜诗霖[10](2015)在《320排容积CT血管造影在下肢深静脉血栓诊断中的应用》文中提出目的:探讨320排容积CT静脉造影(CTV)对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9例临床证实为下肢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CT静脉造影资料,与血管造影(DSA)及Doppler超声(US)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320排容积CT诊断血栓46例,其中急性期血栓26例,陈旧性血栓20例,以DSA及超声作对照,320排CT显示急性期血栓的诊断符合率为100%,诊断陈旧性血栓的符合率为93.8%。结论:320排容积CT静脉血管成像技术对下肢静脉血栓的诊断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二、螺旋CT静脉血管造影对髂股静脉阻塞性病变的诊断价值(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螺旋CT静脉血管造影对髂股静脉阻塞性病变的诊断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1)多层螺旋CT诊断髂静脉受压综合征的临床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入选标准
    1.3 方法
        1.3.1 对照组采用间接法多层螺旋CT诊断:
        1.3.2 观察组采用直接法多层螺旋CT诊断:
    1.4 评价指标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髂静脉受压综合征的检出率
    2.2 两组CT影像质量的优良率对比
    2.3 两组对不同部位血栓的检出率对比
3 讨论

(2)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侧支回流的建立及其意义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局限性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3)一种基于人体CT影像数据设计的新型自膨式静脉支架的临床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主要中英文符号对照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部分: 基于CTV的人体髂-下腔静脉形态学分析
    1. 背景
    2. 材料和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第二部分: 静脉支架设计及物理性能测试
    1. 背景
    2. 材料和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第三部分: 静脉支架系统在犬髂静脉内应用安全性和可行性评价实验
    1. 背景
    2. 实验材料与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下腔静脉滤器置入并发症研究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4)双重型左髂总静脉受压与左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完成的论文
致谢

(5)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介入治疗规范的专家共识(第2版)(论文提纲范文)

1 下肢DVT临床分型和分期
    1.1 下肢DVT临床分型
    1.2 下肢DVT临床分期
2 适应证和禁忌证
    2.1 CDT[10, 12, 16, 23]
    2.2 PMT[7, 15, 24-27]
    2.3 PTA和支架植入术[28-32]
3 术前准备
    3.1 体格检查
    3.2 实验室检查[33-34]
    3.3 影像学检查
    3.4 血管内超声检查[48]
    3.5 抗凝治疗
    3.6 下腔静脉滤器置入
4 操作步骤
    4.1 CDT[60-61]
    4.2 PMT[7, 13, 26-27, 72-74]
    4.3 PTA及支架植入术[75-79]
5 注意事项
    5.1 CDT注意事项
    5.2 PMT注意事项
    5.3 PTA及支架植入术注意事项[19, 29-32, 84]
6 术后处理
7 并发症防治
    7.1 出血和溶血
    7.2 血管壁损伤
    7.3 残留血栓和血栓复发
    7.4 PE
    7.5 PTA和支架植入后血管阻塞和再狭窄[93-94]
8 疗效评价
9 小结

(6)双源CT低剂量下肢静脉造影诊断深静脉血栓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低剂量CT扫描的应用现状和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英文缩略词表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7)降低下肢静脉CT血管成像辐射剂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左髂静脉受压程度稳定性的CT增强对比研究
    材料和方法
    结果
第二部分 不同螺距联合低管电压及SAFIRE对降低下肢CTV辐射剂量的研究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一
    参考文献
综述二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8)May-Thurner综合征动物模型的建立及腔内介入治疗(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小型猪髂静脉受压模型的建立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May-Thurner综合征继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介入治疗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一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二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9)MSCTV直接静脉造影诊断静脉受阻性病变的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1资料与方法
2结果
3讨论

(10)320排容积CT血管造影在下肢深静脉血栓诊断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2.1 320排CTV检查
        1.2.2 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
        1.2.3 DSA检查
        1.2.4 图像处理及诊断
    1.3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320排螺旋CTV诊断
    2.2 急性和慢性下肢静脉血栓的CT及超声表现
3 讨论

四、螺旋CT静脉血管造影对髂股静脉阻塞性病变的诊断价值(论文参考文献)

  • [1]多层螺旋CT诊断髂静脉受压综合征的临床价值[J]. 李宏甫.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21(15)
  • [2]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侧支回流的建立及其意义的临床研究[D]. 谭瑞. 遵义医科大学, 2020(12)
  • [3]一种基于人体CT影像数据设计的新型自膨式静脉支架的临床前研究[D]. 刘峰. 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院, 2019(02)
  • [4]双重型左髂总静脉受压与左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关系[D]. 章杰. 大连医科大学, 2019(04)
  • [5]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介入治疗规范的专家共识(第2版)[J]. 顾建平,徐克,滕皋军. 介入放射学杂志, 2019(01)
  • [6]双源CT低剂量下肢静脉造影诊断深静脉血栓的研究[D]. 吴正参. 南京医科大学, 2018(06)
  • [7]降低下肢静脉CT血管成像辐射剂量研究[D]. 沈莉. 南京医科大学, 2018(11)
  • [8]May-Thurner综合征动物模型的建立及腔内介入治疗[D]. 邵泽锋. 南京医科大学, 2016(05)
  • [9]MSCTV直接静脉造影诊断静脉受阻性病变的价值[J]. 赖伟,刘建新,林晓平. 海南医学, 2015(13)
  • [10]320排容积CT血管造影在下肢深静脉血栓诊断中的应用[J]. 王军委,成新玲,董志辉,王华,高鹏,莫哲恒,刘庆生,杜诗霖. 中国医学创新, 2015(17)

标签:;  ;  ;  ;  ;  

螺旋CT静脉造影对髂股静脉阻塞性病变的诊断价值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