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研究现状与进展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研究现状与进展

一、中小学生心理卫生问题的研究现况及进展(论文文献综述)

金凤[1](2021)在《重庆市中学生健康素养与健康危险行为的现况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了解重庆市中学生总健康素养及功能性、互动性、批判性3个维度健康素养具备情况并探索其影响因素;获得重庆市中学生健康危险行为的基础数据,了解其流行状况和普遍特征;在关注健康素养具备情况及健康危险行为发生率的基础上,探索健康素养与健康危险行为的相关性,为开展健康促进工作提供依据。方法本研究于2019年11—12月,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方法,抽取重庆市4个区(县)作为调查区(县)。每个调查区(县)各抽取2所完全中学,城乡各半,共8所。在每所学校的初一到高三每个年级随机抽取4个班,以抽到班级当天在校的全部学生为调查对象进行问卷调查。利用自编基本情况调查问卷、青少年健康素养评价量表、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调查问卷收集数据。共回收问卷9338份,清理数据后,纳入研究的有效问卷9072份。通过例数和百分比进行计数资料的描述。采用卡方检验进行不同特征中学生健康素养具备率和健康危险行为发生率差异的组间比较。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健康素养的影响因素,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健康素养水平与各类健康危险行为发生情况的关系。采用两步聚类法分析男、女生健康危险行为聚集模式及特点。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健康素养水平与健康危险行为聚集模式的关系。结果(1)重庆市中学生总健康素养具备率为67.66%,功能性、互动性、批判性3个维度健康素养具备率分别为74.90%、50.29%、71.80%。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九龙坡区(OR=1.187)、初中生(OR=1.323)、母亲文化程度为高中及以上(OR=1.176)、与母亲关系好(OR=1.421)、家庭经济好(OR=1.254)、学习成绩好(OR=1.152)、与老师关系好(OR=2.416)、健康教育课程1周2节及以上(OR=1.542)的被调查者具备总健康素养的可能性更高(P均<0.05),父亲教养方式为溺爱型(OR=0.762)的被调查者具备总健康素养的可能性更低(P<0.05);九龙坡区(OR=1.306)、城镇学校(OR=1.124)、与母亲关系好(OR=1.630)、与老师关系好(OR=1.487)的被调查者具备功能性健康素养的可能性更高(P均<0.05),男生(OR=0.845)、母亲文化程度为不知道(OR=0.744)、母亲教养方式为专制型(OR=0.748)的被调查者具备功能性健康素养的可能性更低(P均<0.05);綦江区(OR=1.455)、初中生(OR=2.133)、男生(OR=1.397)、母亲文化程度为高中及以上(OR=1.187)、与父亲关系好(OR=1.643)、母亲教养方式为民主型(OR=1.302)、家庭经济好(OR=1.572)、学习成绩中等(OR=1.126)、与老师关系好(OR=2.552)、健康教育课程1周2节及以上(OR=1.790)的被调查者具备互动性健康素养的可能性更高(P均<0.05)、城镇学校(OR=0.833)的被调查者具备互动性健康素养的可能性更低(P<0.05);九龙坡区(OR=1.197)、城镇学校(OR=1.109)、母亲文化程度为高中及以上(OR=1.286)、家庭经济好(OR=1.285)、学习成绩好(OR=1.215)、与老师关系好(OR=2.184)、健康教育课程1周2节及以上(OR=1.387)的被调查者具备批判性健康素养的可能性更高(P均<0.05),巴南区(OR=0.864)被调查者具备批判性健康素养的可能性更低(P<0.05)。(2)重庆市中学生不良饮食行为发生率为77.39%;缺乏锻炼行为发生率为82.67%;非故意伤害行为发生率为38.22%;故意伤害行为发生率为44.91%;物质成瘾行为发生率为14.21%;网络成瘾行为发生率为5.16%。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总健康素养水平高的中学生不良饮食行为(c2=226.027)、缺乏锻炼行为(c2=110.196)、非故意伤害行为(c2=116.122)、故意伤害行为(c2=171.523)、物质成瘾行为(c2=60.330)、网络成瘾行为(c2=53.973)的发生率较低(P均<0.05);功能性健康素养水平高的中学生不良饮食行为(c2=14.522)、非故意伤害行为(c2=15.815)、故意伤害行为(c2=10.768)的发生率较低(P均<0.05);互动性健康素养水平高的中学生不良饮食行为(c2=453.993)、缺乏锻炼行为(c2=256.684)、非故意伤害行为(c2=113.293)、故意伤害行为(c2=327.224)、物质成瘾行为(c2=101.356)、网络成瘾行为(c2=105.405)的发生率较低(P均<0.05);批判性健康素养水平高的中学生不良饮食行为(c2=189.920)、缺乏锻炼行为(c2=97.496)、非故意伤害行为(c2=145.533)、故意伤害行为(c2=125.984)、物质成瘾行为(c2=35.970)、网络成瘾行为(c2=45.652)的发生率较低(P均<0.05)。根据两步聚类法将男生6类健康危险行为分为3种聚集模式,结果显示,在4320名男生中,模式1(低危险行为组)1346人(31.16%),模式2(中等危险行为组)1974人(45.69%),模式3(高危险行为组)1000人(23.15%);根据两步聚类法将女生6类健康危险行为分为3种聚集模式,结果显示,在4752名女生中,模式1(低危险行为组)863人(18.16%),模式2(中等危险行为组)1781人(37.48%),模式3(高危险行为组)2108人(44.36%)。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总健康素养水平不同(c2=168.681)、功能性健康素养水平不同(c2=19.373)、互动性健康素养水平不同(c2=368.715)、批判性健康素养水平不同(c2=133.006)的男生危险行为聚集模式构成比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总健康素养水平不同(c2=71.892)、互动性健康素养水平不同(c2=149.643)、批判性健康素养水平不同(c2=71.598)的女生危险行为聚集模式构成比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3)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总健康素养水平高的中学生发生不良饮食行为(OR=0.477)、缺乏锻炼行为(OR=0.512)、非故意伤害行为(OR=0.596)、故意伤害行为(OR=0.594)、物质成瘾行为(OR=0.685)、网络成瘾行为(OR=0.465)的风险更低(P均<0.05);互动性健康素养水平高的中学生发生不良饮食行为(OR=0.288)、缺乏锻炼行为(OR=0.345)、非故意伤害行为(OR=0.717)、故意伤害行为(OR=0.447)、物质成瘾行为(OR=0.525)、网络成瘾行为(OR=0.308)的风险更低(P均<0.05);批判性健康素养水平中等的中学生发生不良饮食行为(OR=0.836)、非故意伤害行为(OR=0.654)的风险更低(P均<0.05)。男生健康素养水平与健康危险行为聚集模式的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以模式3(高危险行为组)为参照,总健康素养水平高的男生属于模式1(低危险行为组)的可能性是水平低者的2.513倍,总健康素养水平高的男生属于模式2(中等危险行为组)的可能性是水平低者的1.254倍,互动性健康素养水平高的男生属于模式1(低危险行为组)的可能性是水平低者的5.824倍,互动性健康素养水平中等的男生属于模式2(中等危险行为组)的可能性是水平低者的1.422倍(P均<0.05)。女生健康素养水平与健康危险行为聚集模式的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以模式3(高危险行为组)为参照,总健康素养水平高的女生属于模式1(低危险行为组)的可能性是水平低者的1.990倍,总健康素养水平高的女生属于模式2(中等危险行为组)的可能性是水平低者的1.309倍,互动性健康素养水平高的女生属于模式1(低危险行为组)的可能性是水平低者的3.115倍,批判性健康素养水平高的女生属于模式2(中等危险行为组)的可能性是水平低者的1.280倍(P均<0.05)。结论重庆市中学生健康素养水平有待提高,尤其是互动性健康素养具备率较低。重庆市中学生健康危险行为流行态势较为严峻,尤其是不良饮食行为和缺乏锻炼行为发生率较高,须引起重视。健康素养具备情况可能是各类健康危险行为以及危险行为聚集模式的重要影响因素,提高健康素养水平可能为防控健康危险行为工作提供了新思路。

高原[2](2021)在《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评估及其健康效应研究》文中提出目的:WHO对心理健康的定义是:一个个体可以认识到自己的潜力,有能力应对正常的生活压力,并能够富有成效地进行工作,且能对为其所在的社区做出一份贡献的幸福状态。心理健康的个体不仅有生命力,社会适应良好,而且心理状态积极,可以较好的发挥出其身心潜力、表现出积极的社会功能。而心理健康问题,诸如行为问题、情绪问题和多动障碍等会影响到个体的日常行为活动,进而导致生活质量的下降。儿童期和青少年期都是个体身心发展的一个关键阶段,而当下竞争激烈的教育体制、父母对子女的高期望以及快速变化的社会经济地位等都给儿童和青少年带来了压力,以致这一群体比较容易罹患心理健康问题。国内外的研究揭示,目前儿童和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情况不容乐观,全球约有10-20%的儿童和青少年存在心理健康问题,国内研究也表明我国儿童和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检出率呈现逐年增高的趋势。心理健康问题的早期发现和治疗至关重要,如果这些问题未被及时处理,其严重程度会随年龄的增长而加剧,并会在成年后引发各种慢性的、复杂的并发症,而且这些并发症往往是致残的,同时还会带来高额的治疗和康复费用。但目前国内外的研究所使用的测量方法不统一,给心理健康问题的评估带来一定难度。患有精神疾病(psychiatric disorder,PD)的儿童和青少年的父母面临着更易出现精神症状的风险。儿童青少年心理疾病的类型和严重程度与父母的压力及照顾负担密切相关,这就可能导致父母双方(尤其是存在精神共病的孩子的父母)产生心理问题或精神疾病。而且孩子和父母精神状态都会对整个家庭产生影响,这个影响是相互的,也是循环往复的。目前,在中国,很少有研究评估精神疾病患儿父母的心理健康状况,而其他国家的研究结果显示,大多数精神疾病患儿的父母心理问题评分明显高于常人或无心理疾病患儿的父母。心理健康问题会影响儿童青少年的学习效果,导致其学习兴趣低下、学习成绩下降等,甚至会影响儿童青少年后期的发展,使其缺乏自信,罹患抑郁症、焦虑症、自闭症等精神障碍问题;最严重的是,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的儿童更容易产生自杀意念,采取自杀行为,最终导致死亡。自杀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WHO的数据显示,在全球近1/3的国家里,儿童青少年的自杀风险最高。在我国,自杀是15~34岁这一人群的死因首位,而心理问题是儿童青少年自杀的主要因素,且自杀呈现低龄化趋势。因此,我们认为儿童青少年的自杀死亡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该人群的心理健康状况,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对自身的实际健康效应。因此,本研究拟通过结合多方信息评估者的信息以及影响评分,找出评估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实际检出率的适宜方法,并探讨亲子之间及夫妻双方之间心理健康的关联,揭示精神疾病患儿对其父母健康的影响,最后通过儿童青少年的自杀身亡情况间接揭示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对其自身健康的影响。研究方法:根据地区(城市与农村)和经济发展状况,对辽宁省三个城市(沈阳、盘锦、本溪)和三个农村(东港、彰武、清原)的小学、初中、高中学生(6-17岁)进行横断面调查。采用SDQ、DAWBA、GHQ-12问卷作为工具,对儿童青少年以及精神疾病患儿的父母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测量。从辽宁省生命统计监测系统的城市监测点(沈阳市、大连市、鞍山市、抚顺市、本溪市、丹东市、阜新市等)以及农村监测点(阜新县、彰武县、大洼县、东港县、建平县、清原县、辽阳县等)收集2004-2017年10-19岁儿童青少年自杀死亡(ICD-10编码为X60-X84)的网报信息。导出死亡者的个案信息,包括基本信息,如出生日期、性别、文化程度、居住地等,以及自杀信息,如自杀时间、自杀地点、自杀方式等,此过程中需要对被调查者的个人隐私进行严格保密。当地的人口资料从当地公安部门获得,包括不同性别的和不同年龄段的人口学数据。结果:1.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当我们考虑1名信息提供者时,学生自己评价(5.9%~14.2%)比教师(3.3%~14.0%)及家长(2.5%~8.2%)评价所得的心理健康问题的检出率更高。当我们考虑2名信息提供者时,学生与教师组合(8.7%~24.7%)评价的检出率大于学生与家长组合(7.5%~18.8%)及家长与教师组合(5.5%~19.8%)。当我们同时考虑3名信息提供者时,检出率最高(10.1%~28.3%)。将影响评分和3名信息提供者同时考虑时,整体心理健康问题的检出率为10.1%(影响评分≥2分)和14.5%(影响评分≥1分),远低于我们仅考虑症状评分时的检出率(28.3%)。2.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状态对其父母健康的效应。配偶的GHQ得分、个人PD病史和子女有精神共病是父亲及母亲GHQ得分的显着独立预测因子,其中配偶GHQ得分效应特别强。低家庭收入(β=0.091,P=0.001)和慢性病(β=0.068,P=0.014)是父亲GHQ得分的显着独立预测因子,而子女LCD情况(β=0.064,P=0.024)和文化程度(β=-0.080,P=0.003)是母亲GHQ得分的显着预测因子。3.儿童青少年的自杀死亡率。辽宁省儿童青少年的自杀死亡率2004年为2.79/10万,2017年为0.90/10万,在这14年间,自杀死亡率呈下降趋势(APC=-4.71%,P<0.05)。2004-2014年间自杀死亡率大致呈现出:服药>自杀坠落跳楼>上吊>溺水,而2014-2017年间呈现出:自杀坠落跳楼>服药>上吊>溺水的特征;从2004-2017年,男性和女性儿童青少年的总体自杀死亡率均呈现下降趋势,女性自杀死亡率的下降趋势具有统计学意义;从2004年到2017年,辽宁省农村儿童青少年的自杀死亡率均高于城市儿童青少年。结论:在由不同的信息提供者、不同的信息提供者组合评估以及考虑影响评分时,我国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检出率存在较大差异,随着信息提供者数量的增加,心理健康问题的检出率显着增加,而当考虑影响评分时,检出率有所下降。因此,在使用SDQ对心理健康问题的进行评估时,应根据调查或筛查的目的,充分考虑信息提供者的类型、数量和组合,SDQ界值以及影响评分的使用。最好使用多方信息提供者并考虑影响评分,以更好地评估儿童和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实际负担。精神疾病患儿(特别是存在精神共病的儿童)的父母比没有精神疾病儿童的父母更易出现精神疾患症状。这些精神疾患症状的严重程度在配偶之间存在相关性,并倾向于在家庭中聚集发生。对PD患儿的父母进行筛查和治疗,可以提高疗效和后代的幸福感,也有助于打破精神疾患症状在亲子间的循环影响。根据相关分析,本研究认为仍有必要重点关注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对该人群采取适当的干预措施,维护和促进其心理健康,预防自杀事件的发生,使其健康成长。

蒋书豪[3](2020)在《篮球技能训练对小学生抑郁情绪的干预效果研究》文中提出已有研究表明,抑郁情绪在儿童和青少年中较为普遍,其特点是长期存在且不易被察觉。抑郁情绪的产生会影响儿童和青少年正常的生长发育。短期内,它会损害学习成绩、不利于人际交往、造成家庭紧张、降低自我评价等。从长远来看,抑郁情绪的存在会增加儿童和青少年出现其他精神健康问题的风险,包括其他精神障碍、药物滥用和自杀。使成人期患抑郁症的风险增大,对儿童与青少年的日常生活与学习造成巨大的影响。小学生的意志力相对较为薄弱,心智的发育也尚未成熟,因此应着重注意对小学生心理状态的关注。由于儿童与青少年的主要活动场所为学校,那么如何通过学校来主动预防与改善学生的抑郁情绪就变得尤为重要。基于学校的干预课程是实施预防干预的最佳平台,普遍性预防干预无疑是最贴合现状的选择。篮球运动作为一项常见的集体运动,不仅能够提高身体素质,同时运动的参与者在运动中也会以团队的形式进行合作与对抗,激发集体中成员相互间的情感互动,从而陶冶情操,激发兴趣、信心和进取心,形成积极、乐观的情绪状态,排除不良情绪。因此本研究采用篮球训练实验,探讨篮球技能训练对小学生抑郁情绪的影响,并分析其原因机制。本研究采用文献法、调查法、实验法以及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以篮球技能训练作为干预手段,以开封市大厅门小学的学生为实验对象,在开封市大厅门小学四、五年级中每个年级抽取两个班级,并随机分为实验班与对照班。对抽取出的学生发放量表测量其抑郁情绪,之后对实验班进行为期10周,2天/周,1次/天,45分钟/次的篮球技能训练干预,对照班按照学校既有安排进行相应活动。待干预结束后,再次对学生发放量表测量抑郁情绪。研究结论如下:(1)采用篮球技能训练进行干预对改善小学生的抑郁情绪水平有积极的影响。(2)篮球技能训练干预通过改善小学生的负面情绪维度、躯体化症状维度以及人际问题维度起到改善抑郁情绪水平的作用,但是对自我效能低下维度以及快感缺乏维度的影响效果不太显着。(3)篮球技能训练干预对改善不同年级小学生的抑郁情绪水平均具有显着性效果,但是对自我效能低下维度以及快感缺乏维度的改善效果不佳。(4)篮球技能训练干预对不同性别小学生的抑郁情绪影响效果不同。对男生的抑郁情绪水平、负面情绪维度、躯体化症状维度以及人际问题维度都具有积极的影响;对女生的负面情绪维度以及躯体化症状维度具有积极的影响,对抑郁情绪水平的改善出现改善倾向但未达到显着性。篮球技能训练对男生抑郁情绪水平的干预效果要优于女生。

彭波[4](2016)在《欠发达地区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现状与健康促进对策研究 ——基于广安市的调查》文中提出青少年是人从童年过渡到成年的关键阶段,占一国家总人口的1/5以上,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AHRB)不仅与其当前及以后健康状况有关,且影响到人群的健康素养状况。做好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的监测与促进工作,是保证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关键举措,也是培育优秀人才、促进经济发展、提高综合国力的基础性保障。AHRB监测依赖于被访者对自我行为报告的准确度与坦诚度,且相关报告涉及高度敏感的问题。欠发达地区调查难度高、可操作性低等原因导致其AHRB问题被关注的较少,成为AHRB健康促进工作的短板与盲区。因此,本研究选取一定样本,调查欠发达地区青少年的健康危险行为现状,深入剖析,并提出健康促进对策。本文首先以文献研究之方法,充分梳理国内外相关文献,多视角地整理、总结国内外AHRB的研究进展。其次,在现有研究经验的指导下,利用《中国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问卷》,于2013年选取属于政府划定的欠发达地区的广安市中学生为样本,展开问卷调查。回收有效问卷1262份,其中男生628份,女生634份。用SPSS软件(19.0)对问卷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将结果、结论与现有文献报告加以对比,甄别欠发达地区AHRB存在的主要问题,随后尝试对AHRB进行综合评分,总结特点、分析原因;继而评价现有AHRB的健康促进措施,结合欠发达地区AHRB问题与特点优化健康促进对策。文献研究发现:中国人口老龄化趋势明显、人口少子高龄化趋势严峻等问题,虽使青少年在家庭中的地位显着提升,其成长物质、精神生活条件提高;但也让青少年的健康危险行为增多。AHRB已引起WHO等国际组织及欧美国家的高度重视,如美国已于1990年建立“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监测系统(YRBSS)”,并于1991年起每2年对全美青少年进行监测。而我国监测工作起步滞后、覆盖面不全、监测中断现象频发,北上广等大城市关注度较高,而西南、西北等经济落后、交通不便的欠发达地区成为监测与研究的盲区。在农村人口城市化、社会经济转型等背景下,欠发达地区成为AHRB的高发地区,欠发达地区青少年是健康危险行为集聚性发生的高危人群,因此做好欠发达地区青少年健康教育于健康促进工作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理论梳理发现,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的研究主要以问题行为理论、危险保护理论、社会生态系统理论、行为与行为管理理论以及其他心理学的相关理论为基础,分析行为的产生机制、改变途径与干预方法。调查与对比研究发现:(1)欠发达地区青少年经常喝软饮料(≥1次/d,12.75%,95%CI:10.9114.59%)、经常吃甜食(≥1次/d,18.64%,95%CI:16.4920.79%)均低于发达地区报告情况,但经常不吃早餐(≥4d/w,7.05%,95%CI:5.648.47%)的检出率较高。经常不喝奶制品的报告率为21.08%(95%ci:18.8223.33%),奶制品的饮用频数分布出现“双峰分布”的两极分化现象,每天喝奶制品(19.81%)和每天都不喝奶制品(18.7%,95%ci:16.6920.72%)人数均较多。(2)欠发达地区青少年运动锻炼与体力活动强度较大,但仍有20.84%的青少年缺乏锻炼。经常看视屏(≥2h/d)的检出率达35.02%(95%ci:32.3837.66%)、经常玩游戏(≥1h/d)为40.79%(95%ci:38.0843.51%)等静坐行为生活方式均存在,但检出率较低。为完成作业等学习任务而静坐时间较长,70.44%的青少年学生每天至少需要1小时才能完成课外作业。(3)肢体暴力与语言暴力伤害的发生率较高,打架(31.45%,95%ci:28.8834.02%)、常被他人勒索财物(1.11%,95%ci:0.521.69%)、常受到肢体暴力伤害(1.36%,95%ci:0.722.00%)、常被恶意取笑(5.48%,95%ci:4.236.74%)行为存在。孤独感(12.60%)、自杀意念(19.26%)、离家出走意念(29.59%)等心理问题检出率较高。(4)步行违规(3.57%)、骑车违规(36.61%)等交通危险行为检出率较低,但易导致溺水的行为检出率(12.92%)较高。(5)吸烟行为(20.29%,95%ci:18.0722.51%)与现有报告相近,但饮酒行为检出率较高(57.23%,95%ci:54.5059.96%)。初次吸烟与饮酒行为有低龄化趋势。在欠发达青少年中检出了毒品(1.03%)、镇静安眠药(5.15%)等精神成瘾类物质的使用行为,与大部分发达地区的报告率相似,但低于武汉与杭州等地的报告率。(6)57.53%的研究对象至少有一方面网络成瘾的表现,上网大多以聊天、娱乐、游戏为目的。赌博的自报率为12.83%。(7)不健康音像与书籍制品观看、边缘性行为以及性行为的自我报告率均低于2005全国报告率。研究对象的ahrb平均得分为38.865(95%ci:38.07539.655),男生高于女生,初中生大于高中生。除高中生组与亚组外,其他各组平均分都高于《中国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数据库》的评分结果。ahrb具有性别上的差异性:男生吸烟、饮酒、喝软饮、玩游戏、违规骑车、危险游泳、网络成瘾、接触色情制品的检出率大于女生;而女生在孤独感、失眠、吃甜食、“向胖认同”、厌食、缺乏运动的检出率高于男生。一些ahrb具呈现学龄段方面的差异性:初中生喝软饮、遭受恐吓威胁等语言暴力、被冷漠对待、不行违规、骑车违规的报告率大于高中生;而高中生接触色情制品、赌博、喝酒、学习压力大、缺乏运动的检出率更高。青少年吸烟、饮酒具有年轻化趋势。欠发达地区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问题突出,但目前缺少积极、健全与系统的监测与干预措施。随着“全面二胎”政策的落地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未来一段时间我国欠发达地区儿童青少年人口将迅速增多,其健康危险行为的监测与健康促进任务艰巨。因此,应在政策、法律、制度设计方面,形成保障,利用互联网技术,整合医院、家庭、学校、政府、社会等多方资源,形成立体的、动态的监护网络,鼓励引导社会资本与力量成立相关机构,促进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的监测、干预与研究工作全面而系统的发展。

宋晓琴[5](2010)在《初中生问题行为影响因素及综合干预措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了解初中生问题行为现况及其神经递质缺乏倾向,分析初中生问题行为的影响因素,探讨问题行为与神经递质缺乏之间的关系,制定问题行为的综合干预模式,评价该模式的短期干预效果。研究方法1.问题行为现况及神经递质缺乏倾向采用分层整群抽样,在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和汉口区抽取重点中学2所,普通中学1所,寄宿中学1所,这4所中学初一年级所有班级的学生均进入调查,一共为26个班级,共1259名学生。在征得校方和家长同意后,让他们填写青少年自评量表(YSR)、初中生不良生活行为调查表、网络成瘾测验问卷和神经递质缺乏症状量表(SSND)。剔除不合格问卷,剩余样本为1218名,有效问卷百分率为96.74%。2.影响因素分析利用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搜集的有关中学生问题行为及神经递质缺乏症状的数据资料,分析问题行为的影响因素。3.干预效果评价在2所学校对初一年级班级水平随机抽取8个班级,随机划分为4个实验班级和4个对照班级,实验组195名学生,对照组203名学生。实验组学生接受本课题制定的综合干预模式,而对照组学生则接受学校健康教育课的课时安排内容。本次干预方法包括集中授课、组织讲座、小组讨论等。对实验组进行7次授课的干预后,同时对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评价问题行为短期干预效果。干预后问卷调查时间点为干预后一个星期内,由于有2个对照组班级7名学生去外地参加比赛,故干预后实验组学生为195名,而对照组学生为196名。4.统计方法对YSR、SSND进行信度分析,计算克朗巴赫a系数和分半信度系数。分类变量的比较用卡方检验或Fisher’s精确概率法,等级资料的比较采用R×C非参数检验;两组定量变量的比较用独立t-检验或t’-检验,多组定量变量用ANOVA方差分析,数值型变量比较以0.05为显着性水平,双侧检验。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一般家庭特征与问题行为的关系;为了探索YSR各因子与SSND各因子之间的相关性,先应用Pearson双变量相关对YSR与SSND各项因子进行内部一致性检验,并对YSR和SSND两组变量进行典型相关分析。最后利用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网瘾及网络成瘾倾向的影响因素。结果1.问题行为及神经递质缺乏发生率1218名被测学生中,检出问题行为学生为186名,检出率为15.27%。其中男生检出率为15.47%,女生检出率为15.04%。女生倾向于内向问题,而男生往往表现为违纪等外向行为。另外,学生吸烟率为3.29%,而饮酒率为32.92%。谈及中学生上网情况,本次调查共检出网络成瘾倾向(IAT)学生131人,报告率为10.87%。网络成瘾(IAD)学生93人,报告率为7.71%。在14个课堂问题行为条目中,上课讲话、做小动作的学生及看课外书籍的学生最多,分别占58.29%和30.05%,其次注意力不集中,上课吃东西发生率也较高,分别为27.01%和22.99%。女生多巴胺[dopamine(DA)]、γ-氨基丁酸[gamma aminobutyric acid (GABA)]、5-羟色胺[serotonin (5-HT)]缺乏症状得分及总分均高于男生,只有乙酰胆碱[acetylcholine (ACH)]缺乏症状得分比男生稍低,提示女生神经递质缺乏程度比男生要严重。2.影响因素分析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父母职业、父母文化程度、养育方式是初一年级学生问题行为的影响因素。其中,父母职业为教师、父母文化程度为大专及以上、父母共同抚养为保护因素。利用Pearson双变量相关分析,得出YSR和SSND各因子间的相关系数为0.24-0.61(P均小于0.01)。典型相关分析得出,γ-氨基丁酸和5-羟色胺缺乏会造成焦虑/抑郁;低水平多巴胺会导致注意力缺损;攻击行为与γ-氨基丁酸不足有关;同时γ-氨基丁酸不足是初一年级学生吸烟和饮酒的主要影响因素。网络成瘾倾向(IAT)和网络成瘾(IAD)的影响因素主要有性别、上网次数、上网时间、上网地点及上网费用6个方面。其中,性别(男生)为危险因素,每月上网1-10次、上网1-3小时、在学校上网、上网不花钱为保护因素。3.干预效果评价实验组学生接受历时2个月的综合干预模式后,所有YSR因子得分明显低于干预前YSR因子得分,问题行为发生率由干预前15.89%下降为7.20%。而对照组学生接受学校健康教育课后,YSR因子得分也低于干预前因子得分,问题行为发生率由干预前14.29%下降为13.27%。实验组学生干预后,吸烟率由干预前5.65%降低为0.51%,饮酒率由干预前31.79%降低为28.21%。而对照组学生干预后,吸烟率由干预前5.42%上升为6.12%,饮酒率由干预前29.06%上升为30.10%。实验组学生干预后IAT和IAD人数均有所下降,学生查找资料、网络学习发生率较干预前有所增加,而玩网络游戏、聊天交友、浏览成人网站发生率较干预前有所降低。对照组学生干预后,IAT和IAD人数较干预前均有所增加,玩游戏和聊天交友活动率也稍有增加。实验组学生干预后,课堂问题行为发生率均有所下降,班级气氛变得和谐团结。对照组学生干预后,课堂问题行为发生率较干预前却有所增加。结论1.武汉市初一年级学生问题行为发生率较高,需要学校、老师和家长三方共同努力,制定合理可行的干预模式,及时对有问题行为的学生进行有效干预,减少问题行为的发生,同时密切关注中学生的身心发展,避免其出现一系列问题行为。2.父母职业、父母文化程度、养育方式是初一年级学生问题行为的影响因素;初步证实神经递质缺乏可能导致学生问题行为的观点。3.通过短期综合干预模式的实施,使学生认识到问题行为的危害,并掌握对问题行为预防的知识,降低了问题行为发生率。1.首次调查了初一年级学生综合问题行为的现况,包括不良生活行为、网络成瘾及课堂问题行为发生率,并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问题行为的主要影响因素。2.首次应用神经递质缺乏症状量表,初步验证了神经递质缺乏与学生问题行为相关的假设,利用典型相关分析得出神经递质缺乏与问题行为关联的方程式,证实了不同神经递质缺乏导致不同问题行为的观点。3.通过构建的问题行为综合干预模式,有效地减低了学生问题行为的发生,证实了该模式在今后大范围实施的可行性。

叶一舵[6](2010)在《台湾学校辅导发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虽然台湾学校辅导在华人社会的学校教育中具有“样本意义”与“样板价值”,但台湾学校辅导的发展迄今还是一个尚未进行系统化研究的领域。本研究从历史与现实两个角度,采用“纵横贯通”与“史论结合”的研究思路,通过文献法、历史比较、个案研究、口述历史(访谈)以及现场考察等方法,对学校辅导的发展作较为系统的研究。台湾学校辅导的兴起是一种历史的必然。50多年来,学校辅导历经以下发展进程并体现不同的发展任务与发展特征:(1)20世纪50年代中期,在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学校辅导开始萌芽。其中,侨生教育成为直接的推动力量,侨生辅导成为学校辅导的开端。(2)20世纪60年代初、中期,学校辅导进行了一系列实验探索,为其建制积累了经验,奠定了基础。(3)20世纪60年代后期至70年代,以“九年国教”在国中全面推行辅导工作为标志,学校辅导正式建制并成为一种教育制度。(4)20世纪80年代,学校辅导进入一个全面推展与不断完善的阶段,并形成了较为完整的辅导工作体系。(5)20世纪90年代初至90年代中后期,随着“辅导工作六年计划”的制定与实施,学校辅导的专业效能得到全面提升。(6)20世纪90年代后期至今,伴随着教育改革运动的“统整”理念及政策变革,学校辅导在充满争议中进行着艰难的转型。在半个多世纪的历史进程中,台湾学校辅导的发展具有自身突出的特点,有自己的成功经验,也有一些不足及存在的问题。同时,学校辅导的发展正面临着机遇与挑战。而这些,也都给正处于探索推进阶段的我国大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带来诸多有益的启示。

李娟[7](2007)在《湖北省部分地区中小学生心理行为问题及影响因素研究》文中提出目的了解湖北省中小学生的心理行为问题的发生情况及特点,探讨家庭一般情况和家庭环境质量、人格特征与其心理行为问题发生的关系。方法采取整群分层随机抽样法对湖北省5个市县(武汉、黄石、孝感、仙桃、郧阳)2358名中小学生进行行为(CBCL)、人格(EPQ)及家庭环境质量(FES-CV)等方面的调查,运用一般描述性分析、χ2检验、T检验、方差分析、偏相关分析、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比较湖北省中小学生心理行为问题及其影响因素。结果1.中小学生心理行为问题检出结果本次调查获有效问卷2241份,有效应答率为95.04%,在2241名被测学生中检出有行为问题的为542名,检出率为24.19%,其中男、女生,8~11岁与12~16岁组年龄及不同地区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2.中小学生心理行为影响因素分析①一般情况分析结果显示与行为问题有关的因素为:父母文化、父母职业、不同教育态度、期望、家庭经济、与老师、同学、邻居的关系及居住地和学校风气。②家庭环境质量分析男、女生行为问题的发生与家庭环境的亲密度、知识性、娱乐性呈显着负相关关系(p<0.05),与其家庭环境的矛盾性呈显着正相关关系(p<0.05)。③人格特征分析男生神经质(P)得分(5.20±2.25)高于女生(4.75±19.7),内外向(E)(16.12±3.90)、掩饰性(L)纬度(14.39±3.84)得分则均低于女生(16.44±3.92,15.10±3.8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行为问题的中小学生P、精神质(N)、E分高,而L分低,除内外向、掩饰性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④条件Logistic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父母文化程度高、家庭亲密度高、性格外向为保护性因素,与同学关系、精神质和神经质为危险因素。结论父母文化程度、职业、对孩子的期望、对孩子的教养方式、人际关系、亲密度、矛盾性、知识性、娱乐性、神经质、精神质等是影响中小学生心理行为问题发生的社会心理因素。进行中小学生心理卫生工作时,应抓住以上几个环节,有针对性的开展健康教育和心理辅导,以降低中小学生心理行为问题的发生率,促进中小学生身心健康的成长。

王秀萍[8](2002)在《中小学生心理卫生问题的研究现况及进展》文中研究指明 1 学生心理卫生工作的重要性及迫切性 儿童的健康关系到人口素质的提高和世界未来的繁荣与发展。随着“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形成,只有包括生理、心理、社会状态等的综合性指标才能较全面地反映儿童的健康状态,因此少年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不容忽视。

杨奕群[9](2020)在《外贸从业人员心理健康及个体差异 ——中美贸易战主观感受的中介效应和调节效应》文中指出目前国内在特定群体的心理健康研究中,对外贸从业人员的心理健康问题关注较少,这与中国是外贸大国、外贸从业人员众多的实际是相脱节的。本文基于354份外贸从业人员问卷调查数据,研究外贸从业人员心理健康的总体特征及个体差异,并探讨以中美贸易战为代表的职业相关社会事件在心理健康问题上可能存在的中介效应和调节效应,为未来外贸从业人员心理健康水平提升提供建议。文章主要内容如下:首先,介绍我国贸易事业的发展背景,引出研究问题和假设。其次,对已有的,关于心理健康的内涵、维度、方法、量表,以及心理健康相关因素和特殊群体心理健康的文献进行回顾和评述。再次,统计分析外贸从业人员心理健康现状特征,在外贸从业人员个体层面上,研究心理健康水平在被调查者社会经济属性中的分异特征,心理健康与大五人格、心理弹性量表、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三方面心理特征因素的关系。最后,基于上述分析结果,检验宏观社会层面上,被调查者对中美贸易战主观感受在心理特征-心理健康关系上的中介效应和调节效应。得出如下结论:(1)与全国常模(1986年、2015年)比较,当前我国外贸从业人员SCL-90总分比全国常模高出近1倍,各因子平均得分也都高于全国常模,预示其心理健康水平明显低于全国普通人平均水平,需要引起重视。(2)经样本分组和对均值的统计检验表明,人口统计学特征方面的性别、年龄、学历、从事外贸行业时长,工作单位特征方面的单位所在城市、业务类型均与外贸从业人员心理健康水平有不同程度相关关系,样本中男性、年轻、低学历、行业从事时间短、单位位于广深两市、业务类型复杂多样的被调查者症状相对较强,心理健康水平低。(3)外贸从业人员个体心理特征因素与其心理健康水平显着相关,大五人格维度中,宜人性、外倾性、责任意识为积极关系,神经质、开放性为消极关系,神经质是核心维度;在心理弹性维度中,能力为消极关系,接受变化、控制为积极关系,接受变化是核心维度;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维度中,POS、DES、ANG均为积极关系,ANG是核心维度。(4)中介效应检验表明,存在“大五人格→贸易战主观感受→心理健康”,“心理弹性→贸易战主观感受→心理健康”的显着中介路径。(5)调节效应检验表明,贸易战主观感受在大五人格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在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分别起到调节效应。依据上述结果,本文建议,未来可以从关注外贸行业重大社会事件影响、建立外贸从业人员心理健康评估机制、心理健康知识宣讲、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等方面提升外贸从业人员的心理健康水平。

李婷[10](2020)在《重庆某区青春早中期儿童青春期知信行和心理健康现状及干预措施探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了解重庆某区青春早中期儿童青春期知信行和心理健康现状及影响因素,探讨同伴教育和传统教育干预方式对青春早中期儿童青春期知信行和心理健康的干预效果,为改善青春早中期儿童心理健康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基线调查:2017年12月,采取分层整群抽样方法从重庆市某区抽取3个乡镇,每个乡镇各抽取1所小学和1所中学,将抽取的小学4-6年级和初中7-9年级3554名中小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利用自编的一般情况问卷、青春期知信行问卷和王极盛等人编订的《中学生心理健康自评量表》收集数据。干预研究:将抽取的3个乡镇随机分为同伴教育组、传统教育组及对照组,每组包括1所小学和1所中学,同伴教育组接受以青春期健康教育为基础的同伴教育干预,传统教育组接受以青春期健康教育为基础的传统教育干预,对照组不接受任何干预措施。在干预措施实施期间,每学期对干预活动落实情况进行督导检查并解决同伴教育者和健康教育老师遇到的问题,同时每半年对研究对象进行一次随访问卷调查,收集其青春期知信行和心理健康状况数据信息。结果1.基线情况调查结果显示,重庆某区青春早中期儿童的青春期知识得分、态度得分、行为得分、知信行总分(按百分制计算)分别为51.03±27.64、78.46±15.74、53.78±14.44、61.09±15.26,均值占满分百分比分别为51.03%、78.46%、53.78%、61.09%。心理健康总均分为1.87±0.64,心理健康阳性检出率为34.7%。阳性检出率排名前三的因子依次是强迫症状、情绪不平衡和学习压力。对青春早中期儿童青春期知信行得分进行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学段越高、女生、好朋友数量越多、教养方式为民主型青春期知识得分越高(P值均<0.05);学段越高、父母关系越好、与父亲关系越好、学习成绩越好、好朋友数量越多、教养方式为民主型青春期态度得分越高(P值均<0.05);学段越高、女生、与母亲关系越好、学习成绩越好、好朋友数量越多、教养方式为民主型青春期行为得分越高(P值均<0.05);学段越高、女生、与母亲关系越好、学习成绩越好、好朋友数量越多、教养方式为民主型青春期知信行总分越高(P值均<0.05)。对青春早中期儿童心理健康得分进行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学段越高、父母关系越差、与父亲关系越差、与母亲关系越差、学习成绩越差、好朋友数量越少、教养方式为非民主型心理健康总均分越高,心理健康状况越差(P值均<0.05)。女生、与母亲关系越差和教养方式为非民主型强迫症状均分越高,强迫症状越严重(P值均<0.05)。父母关系越差、与母亲关系越差、学习成绩越差、好朋友数量越少、教养方式为非民主型偏执均分越高(P值均<0.05)。父母关系越差、与父亲关系越差、与母亲关系越差、学习成绩越差、教养方式为非民主型敌对均分越高(P值均<0.05)。学段越高、与父亲关系越差、与母亲关系越差、学习成绩越差、好朋友数量越少、教养方式为非民主型人际关系紧张与敏感均分越高(P值均<0.05)。女生、父母关系越差、与父亲关系越差、与母亲关系越差、学习成绩越差、好朋友数量越少、教养方式为非民主型抑郁均分越高(P值均<0.05)。学段越高、女生、父母关系越差、与父亲关系越差、与母亲关系越差、学习成绩越差、好朋友数量越少、教养方式为非民主型焦虑均分越高(P值均<0.05)。学段越高、父母关系越差、与父亲关系越差、与母亲关系越差、学习成绩越差、好朋友数量越少、教养方式为非民主型学习压力均分越高(P值均<0.05)。学段越高、男生、父母关系越差、与父亲关系越差、与母亲关系越差、学习成绩越差、好朋友数量越少、教养方式为非民主型适应不良均分越高(P值均<0.05)。学段越高、父母关系越差、与父亲关系越差、与母亲关系越差、学习成绩越差、好朋友数量越少、教养方式为非民主型情绪不平衡均分越高(P值均<0.05)。学段越低、男生、父母关系越差、与父亲关系越差、与母亲关系越差、学习成绩越差、好朋友数量越少、教养方式为非民主型心理不平衡均分越高(P值均<0.05)。对青春早中期儿童青春期知信行与心理健康进行Pearson积差相关分析结果显示,青春期知信行总分和青春期态度得分与总心理健康及10个因子得分呈负相关(P值均<0.05),青春期行为得分与总心理健康及除强迫症状外9个因子得分呈负相关(P值均<0.05),青春期知识得分与偏执、敌对、心理不平衡得分呈负相关,与学习压力和情绪不平衡得分呈正相关(P值均<0.05)。2.干预效果评价青春期知信行干预效果:配对t检验分析干预后三组青春早中期儿童青春期知信行与基线比较结果显示,干预半年后随访同伴教育组青春期知识、态度和知信行总分均显着提升(P值均<0.05),传统教育组和对照组青春期知识、态度、行为、知信行总分均显着提升(P值均<0.05);干预一年和一年半后随访三组青春期知识、态度、行为、知信行总分均显着提升(P值均<0.05)。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同伴教育组青春期知识(F=7.265)的增长值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传统教育组青春期知识(F=40.315)和知信行总分(F=29.823)的增长值显着高于对照组(P值均<0.05);传统教育组青春期知识(F=23.255)、行为(F=16.996)和知信行总分(F=19.977)的增长值显着高于同伴教育组(P值均<0.05)。心理健康干预效果:配对t检验分析干预后三组青春早中期儿童心理健康与基线比较结果显示,干预半年后随访同伴教育组强迫症状、人际关系紧张与敏感和心理不平衡因子得分显着降低(P值均<0.05),总心理健康和其余各因子得分变化均不显着;传统教育组总心理健康和各因子得分变化均不显着;对照组学习压力显着增加(P<0.05),总心理健康和其余各因子得分变化均不显着。干预一年后随访同伴教育组总心理健康、强迫症状、偏执和人际关系紧张与敏感得分显着降低(P值均<0.05);传统教育组强迫症状、偏执和人际关系紧张与敏感得分显着降低(P值均<0.05);对照组总心理健康和除强迫症状外的因子得分均显着增加(P值均<0.05)。干预一年半后随访同伴教育组总心理健康、强迫症状、偏执、人际关系紧张与敏感和情绪不平衡得分显着降低(P值均<0.05);传统教育组总心理健康、强迫症状、偏执和人际关系紧张与敏感得分显着降低(P值均<0.05);对照组强迫症状显着降低(P<0.05),敌对、抑郁和学习压力得分均显着增加(P值均<0.05)。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同伴教育组总心理健康(F=10.815)、强迫症状(F=5.539)、偏执(F=7.114)、敌对(F=8.549)、人际关系紧张与敏感(F=16.148)、抑郁(F=8.941)、焦虑(F=4.813)和心理不平衡(F=7.417)的改善情况显着优于对照组(P值均<0.05);传统教育组总心理健康(F=8.820)、偏执(F=5.394)、敌对(F=6.360)、人际关系紧张与敏感(F=11.229)、抑郁(F=11.746)、焦虑(F=6.838)、学习压力(F=4.043)、适应不良(F=5.075)和心理不平衡(F=5.930)的改善情况显着优于对照组(P值均<0.05);同伴教育组总心理健康和各因子的改善情况与传统教育组比较,差异均不显着。结论青春早中期儿童青春期知信行和心理健康不容乐观且影响因素较多,心理健康与青春期知信行呈负相关关系。基于青春期健康教育的同伴教育干预和传统教育干预能改善青春早中期儿童青春期知信行和心理健康水平。因此,应加强青春期早中期儿童的青春期健康教育。

二、中小学生心理卫生问题的研究现况及进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小学生心理卫生问题的研究现况及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重庆市中学生健康素养与健康危险行为的现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重庆市中学生健康素养现状及相关因素分析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工具
        1.3 统计分析
        1.4 质量控制
    2 结果
        2.1 重庆市中学生健康素养具备情况及单因素分析
        2.2 重庆市中学生健康素养具备情况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3 讨论
第二部分 重庆市中学生健康危险行为流行现状及聚集模式分析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工具
        1.3 统计分析
        1.4 质量控制
    2 结果
        2.1 重庆市中学生健康危险行为流行现状
        2.2 重庆市中学生健康危险行为聚集模式分析
    3 讨论
第三部分 重庆市中学生健康素养与健康危险行为的关系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工具
        1.3 统计分析
        1.4 质量控制
    2 结果
        2.1 重庆市中学生健康素养与不良饮食行为的关系
        2.2 重庆市中学生健康素养与缺乏锻炼行为的关系
        2.3 重庆市中学生健康素养与非故意伤害行为的关系
        2.4 重庆市中学生健康素养与故意伤害行为的关系
        2.5 重庆市中学生健康素养与物质成瘾行为的关系
        2.6 重庆市中学生健康素养与网络成瘾行为的关系
        2.7 男生健康素养水平与健康危险行为聚集模式的关系
        2.8 女生健康素养水平与健康危险行为聚集模式的关系
    3 讨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中小学生健康素养具备率的Meta分析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2)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评估及其健康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第一部分: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的评估研究——基于影响评分及多方信息提供者
    1 前言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与测量工具
        2.2.1 研究方法
        2.2.2 测量工具
        2.3 质量控制
        2.4 统计分析
    3 结果
        3.1 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
        3.2 不同信息提供者、不同地区学生的SDQ均分和影响评分的差异
        3.3 不同信息提供者及其组合所评估的心理健康问题患病率的比较
    4 讨论
    5 结论
第二部分:儿童青少年精神状态对父母心理健康的效应研究
    1 前言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1.1 样本来源
        2.1.2 阳性组
        2.1.3 阴性组
        2.2 方法与调查工具
        2.2.1 研究方法
        2.2.2 调查内容
        2.2.3 调查工具
        2.3 质量控制
        2.4 统计分析
    3 结果
        3.1 研究对象基本情况
        3.1.1 年龄
        3.1.2 婚姻情况
        3.1.3 文化程度
        3.1.4 家庭收入水平
        3.1.5 患病情况
        3.1.6 对孩子学习成绩态度
        3.1.7 子女基本情况
        3.1.8 子女PD情况
        3.2 心理健康状况影响因素
        3.2.1 单因素分析
        3.2.2 多因素分析
    4 讨论
    5 结论
第三部分:辽宁省儿童青少年自杀死亡率变化趋势的调查研究
    1 前言
    2 资料来源与方法
        2.1 资料来源
        2.2 方法
        2.3 统计分析
    3 结果
        3.1 儿童青少年不同自杀方式死亡率变化趋势
        3.2 不同性别儿童青少年的自杀死亡率变化趋势
        3.3 城乡儿童青少年的自杀死亡率变化趋势
    4 讨论
        4.1 2004-2017年辽宁省儿童青少年自杀死亡率呈下降趋势
        4.2 2004-2017年辽宁省儿童青少年自杀方式的变化情况
        4.3 2004-2017年辽宁省不同性别儿童青少年自杀死亡率的变化情况
        4.4 2004-2017年辽宁省城乡儿童青少年自杀死亡率的变化情况
    5 结论
本研究的创新性与局限性
    1.本研究的创新性
    2.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综述 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现状及其效应研究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3)篮球技能训练对小学生抑郁情绪的干预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概念界定
        2.1.1 抑郁症
        2.1.2 抑郁情绪
    2.2 儿童与青少年期抑郁情绪概述
    2.3 儿童抑郁期抑郁情绪的预防性干预
    2.4 运动训练干预预防与改善抑郁情绪的研究
    2.5 篮球技能训练干预预防与改善抑郁情绪的研究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法
        3.2.2 问卷调查法
        3.2.3 实验法
        3.2.4 数理统计法
4 研究结果
    4.1 实验前实验对象抑郁情绪差异比较
        4.1.1 实验前不同年级实验对象抑郁情绪差异比较
        4.1.2 实验前实验班与对照班抑郁情绪差异比较
        4.1.3 实验前不同性别实验对象抑郁情绪差异比较
    4.2 实验对象实验前后抑郁情绪差异比较
    4.3 实验后实验对象抑郁情绪差异比较
        4.3.1 实验后实验班与对照班抑郁情绪差异比较
        4.3.2 实验后不同年级实验对象抑郁情绪差异比较
        4.3.3 实验后不同性别实验对象抑郁情绪差异比较
5 分析与讨论
    5.1 实验对象抑郁情绪总体变化分析
    5.2 实验对象抑郁情绪具体维度变化分析
        5.2.1 负面情绪
        5.2.2 自我效能感低下
        5.2.3 躯体化症状
        5.2.4 人际问题
        5.2.5 快感缺乏
    5.3 不同特征实验对象抑郁情绪变化分析
        5.3.1 不同年级实验对象抑郁情绪变化分析
        5.3.2 不同性别实验对象抑郁情绪变化分析
6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6.3 研究不足与展望
        6.3.1 研究不足
        6.3.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 《儿童抑郁量表中文版(CDI)》
    附录B 篮球训练方案示例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4)欠发达地区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现状与健康促进对策研究 ——基于广安市的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一)选题背景
        (二)样本代表性及研究可行性
        (三)研究目的和意义
    二、研究内容、思路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的思路与路线
    三、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概况
        (二)国外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的研究进展
        (三)国内研究现状
        (四)小结
    四、研究设计
        (一)研究对象与抽样方法
        (二)测量指标、测量工具与调查要求
        (三)数据收集、处理及质量控制
    五、重点、难点及创新点
        (一)重点与难点
        (二)研究的创新点
第二章 核心概念界定与健康促进理论
    一、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及相关核心概念的界定
        (一)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
        (二)健康促进
    三、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的健康促进理论
        (一)问题行为理论
        (二)危险和保护理论
        (三)社会生态系统理论
        (四)行为与行为管理假设
        (五)与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健康促进相关的其他理论
第三章 基于广安市样本的欠发达地区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现状研究
    一、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一)样本的基本情况
        (二)一般人口学情况
    二、欠发达地区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现状——基于广安市的调查
        (一)不良饮食行为
        (二)缺乏运动和锻炼行为
        (三)故意伤害行为
        (四)非故意伤害行为
        (五)物质成瘾行为
        (六)精神成瘾行为
        (七)危险性行为
    三、欠发达地区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的现状——基于现有文献的对比
        (一)营养缺乏型不良饮食行为问题突出
        (二)体力活动参与率高而运动锻炼少,因学习而静坐的时间较长
        (三)故意伤害行为与心理问题检出率较高
        (四)交通危险行为检出率低,但溺水危险发生的可能性高
        (五)吸烟、饮酒等物质成瘾行为有低龄化现象
        (六)上网等精神成瘾行为检出率与现有报告相似,赌博检出率较低
        (七)危险性行为的自我报告率较低
    四、欠发达地区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的现有特征与问题
        (一)欠发达地区健康危险行为的普遍性
        (二)欠发达地区健康危险行为的集聚性与多样性
        (三)欠发达地区健康危险行为与社会经济文化的相关性
        (四)不同性别、学段等亚群中差异明显
第四章 量化评分探究及影响因素与健康促进困境分析
    一、欠发达地区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现状的量化评分探究
        (一)欠发达地区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现状的量化评分方法
        (二)欠发达地区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的得分频数分布情况
        (三)基于中国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数据库的评分比较
    二、欠发达地区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影响因素的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
        (一)模型构建与变量甄选
        (二)二元logistic回归结果
        (三)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
    三、欠发达地区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健康促进困境分析
        (一)缺乏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监测的政策支持
        (二)现有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监测方法的存在瓶颈
        (三)欠发达地区客观环境带来诸多健康促进工作的难题
第五章 欠发达地区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的健康促进对策
    一、现有的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健康促进对策评析
        (一)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健康促进对策的主要范式
        (二)现有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健康促进对策的优点
        (三)现有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健康促进对策的缺陷
    二、欠发达地区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的健康促进对策
        (一)以“互联网+移动设备+监测哨点”构筑大数据监测系统
        (二)以家庭为纽带的健康危险行为的矫治:情、知、信、行
        (三)发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健康促进作用
        (四)协同构筑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防控屏障和诊疗干预网络
        (五)重视欠发达地区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的研究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一、总结
    二、本研究的不足及展望
        (一)本研究的不足
        (二)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学期间的科研情况

(5)初中生问题行为影响因素及综合干预措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初一年级学生问题行为现况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1.2 调查内容和方法
    1.3 质量控制
    1.4 资料整理与分析
2. 结果
    2.1 YSR量表信度分析
    2.2 基本情况
    2.3 初一年级学生问题行为检出结果
    2.4 不同家庭特征初一年级学生问题行为发生率
    2.5 不同家庭特征初一年级学生YSR因子得分情况
    2.6 初一年级学生不良生活行为调查
    2.7 初一年级学生上网及网络成瘾情况
    2.8 课堂问题行为调查结果
3. 讨论 第二部分 初一年级学生神经递质缺乏倾向性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1.2 研究方法
    1.3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SSND量表信度分析
    2.2 初一年级学生神经递质缺乏倾向
    2.3 不同家庭特征初一年级学生SSND因子得分情况
    2.4 不同家庭特征对神经递质缺乏程度的影响
3. 讨论 第三部分 初一年级学生问题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
1. 方法
    1.1 数据来源
    1.2 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一般家庭特征与问题行为关系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2.2 问题行为与神经递质缺乏的典型相关分析
    2.3 不良生活行为与神经递质缺乏的多因素分析
    2.4 初一年级学生网络成瘾及网瘾成瘾倾向影响因素的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
    2.5 初一年级学生课堂问题行为影响因素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3. 讨论 第四部分 初一年级学生问题行为的短期干预效果评估
1. 方法
    1.1 研究对象和抽样
    1.2 干预实施过程
    1.3 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实验组与对照组干预前后YSR因子得分比较
    2.2 实验组与对照组干预前后问题行为发生率比较
    2.3 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干预前后不良生活行为发生率比较
    2.4 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干预前后网络成瘾倾向及网瘾发生率比较
    2.5 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干预前后课堂问题行为发生率比较
3. 讨论 参考文献 综述 附录1:调查问卷 附录2: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6)台湾学校辅导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目录
Contents
导论
    第一节 "学校辅导"及其发展研究
    第二节 问题提出与研究构想
    第三节 学校辅导发展的历史分期
第一章 台湾学校辅导缘起的历史背景(20世纪40年代中期至50年代)
    第一节 心理辅导运动与台湾的学校辅导
    第二节 台湾的社会变迁与学校辅导
    第三节 台湾的教育革新与学校辅导
    第四节 台湾的侨生教育与学校辅导
    第五节 讨论与结论
第二章 台湾学校辅导发展的实验探索(20世纪60年代初、中期)
    第一节 儿童心理卫生实验——以"东门方案"为例
    第二节 学校辅导的其他实验探索
    第三节 "中国辅导学会"的早期开拓
    第四节 讨论与结论
第三章 台湾学校辅导的建制与推行(20世纪60年代后期至70年代)
    第一节 "指导活动"课程标准及相关法规
    第二节 教育行政中辅导的组织与管理
    第三节 学校辅导人员的培育与任用
    第四节 校外社会辅导机构的创设——以"张老师"机构为例
    第五节 各级学校辅导工作的开展
    第六节 讨论与结论
第四章 台湾学校辅导的全面推展(20世纪80年代)
    第一节 学校辅导实施体系的进一步健全
    第二节 辅导人员培育、任用制度的不断完善
    第三节 学校辅导法规建设的繁荣
    第四节 校外社会辅导机构的拓展——再以"张老师"机构等为例
    第五节 讨论与结论
第五章 台湾学校辅导专业效能的提升“辅导工作六年计划”的制定与实施(20世纪90年代初至90年代中后期)
    第一节 “辅导工作六年计划”的缘起
    第二节 “辅导工作六年计划”的内涵及构成
    第三节 “辅导工作六年计划”的执行情况
    第四节 讨论与结论
第六章 台湾学校辅导的"统合"与转型(20世纪90年代后期至今)
    第一节 教育改革运动与学校辅导工作
    第二节 "青少年辅导计划"的制定与实施
    第三节 建立学生辅导新体制——"教训辅"三合一整合实验方案
    第四节 "九年一贯课程"中的辅导活动
    第五节 讨论与结论
结语
    第一节 台湾学校辅导发展的总结与反思
    第二节 台湾学校辅导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第三节 对我国大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
附录1 台湾学校辅导发展大事纪要(1950-2008)
附录2 台湾学校辅导学者访谈录(节选)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7)湖北省部分地区中小学生心理行为问题及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本论文常用英文缩写词表
二、中文摘要
三、英文摘要
四、正文
    1、前言
    2、对象与方法
    3、结果与分析
    4、讨论
    5、结论
    6、参考文献
五、综述
六、参考文献
七、附录
    湖北省学生心理行为调查表(小学、中学)
    硕士在读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八、致谢

(9)外贸从业人员心理健康及个体差异 ——中美贸易战主观感受的中介效应和调节效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问题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假设
    1.6 研究方法
        1.6.1 大数据法
        1.6.2 问卷调查法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心理健康的内涵
    2.2 心理健康的不同维度
        2.2.1 国外研究成果
        2.2.2 国内研究成果
    2.3 心理健康的研究方法及一些量表介绍
        2.3.1 症状自评量表
        2.3.2 大五量表
        2.3.3 心理弹性量表
        2.3.4 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量表
        2.3.5 汉密顿焦虑量表
        2.3.6 心理健康自评量表
    2.4 与心理健康相关的因素
        2.4.1 人格特质
        2.4.2 社会事件
        2.4.3 生活事件
        2.4.4 心理弹性
        2.4.5 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
        2.4.6 性别
        2.4.7 年龄
        2.4.8 其他影响因素
    2.5 特殊群体心理健康研究进展
        2.5.1 学生
        2.5.2 教师
        2.5.3 公务员
        2.5.4 医护人员
        2.5.5 民航飞行员
        2.5.6 其他特殊群体
    2.6 文献评述
        2.6.1 研究的群体还未能充分拓展
        2.6.2 研究还缺乏社会事件作用于心理健康的机制探讨
第3章 外贸从业人员心理健康现状特征
    3.1 研究对象与目标
    3.2 研究方法与数据
        3.2.1 方法
        3.2.2 数据
    3.3 外贸从业人员心理健康水平现状分析
        3.3.1 外贸从业人员总体心理健康状况
        3.3.2 外贸从业人员心理健康状况与全国常模比较
    3.4 心理健康水平的人口统计学特征分异
        3.4.1 性别
        3.4.2 年龄
        3.4.3 婚姻状况
        3.4.4 学历
        3.4.5 收入
        3.4.6 从事外贸行业时长
    3.5 心理健康水平的工作单位特征分异
        3.5.1 工作单位所在城市
        3.5.2 工作单位业务类型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外贸从业人员个人心理特征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4.1 研究对象与目标
    4.2 研究数据
    4.3 大五人格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4.4 心理弹性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4.5 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外贸从业人员心理健康中介效应与调节效应
    5.1 研究对象与目标
    5.2 研究方法与数据
        5.2.1 方法
        5.2.2 数据
    5.3 贸易战主观感受在大五人格与心理健康之间的中介效应和调节效应
    5.4 贸易战主观感受在心理弹性与心理健康之间的中介效应和调节效应
    5.5 贸易战主观感受在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与心理健康之间的中介效应和调节效应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与对策
        6.1.1 研究结论
        6.1.2 对策建议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附录3.1
        附录3.2
        附录3.3
        附录3.4
        附录3.5
致谢

(10)重庆某区青春早中期儿童青春期知信行和心理健康现状及干预措施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重庆某区青春早中期儿童青春期知信行和心理健康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1 研究目的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3 研究结果
    4 讨论
第二部分 重庆某区青春早中期儿童青春期知信行和心理健康干预措施探讨
    1 研究目的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3 研究结果
    4 讨论
全文总结
    1 研究结论
    2 研究的局限性
    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四、中小学生心理卫生问题的研究现况及进展(论文参考文献)

  • [1]重庆市中学生健康素养与健康危险行为的现况研究[D]. 金凤. 重庆医科大学, 2021(01)
  • [2]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评估及其健康效应研究[D]. 高原. 中国医科大学, 2021(02)
  • [3]篮球技能训练对小学生抑郁情绪的干预效果研究[D]. 蒋书豪. 河南大学, 2020(02)
  • [4]欠发达地区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现状与健康促进对策研究 ——基于广安市的调查[D]. 彭波. 西华师范大学, 2016(02)
  • [5]初中生问题行为影响因素及综合干预措施研究[D]. 宋晓琴. 华中科技大学, 2010(11)
  • [6]台湾学校辅导发展研究[D]. 叶一舵. 福建师范大学, 2010(01)
  • [7]湖北省部分地区中小学生心理行为问题及影响因素研究[D]. 李娟. 华中科技大学, 2007(06)
  • [8]中小学生心理卫生问题的研究现况及进展[J]. 王秀萍. 职业与健康, 2002(01)
  • [9]外贸从业人员心理健康及个体差异 ——中美贸易战主观感受的中介效应和调节效应[D]. 杨奕群. 中山大学, 2020(09)
  • [10]重庆某区青春早中期儿童青春期知信行和心理健康现状及干预措施探讨[D]. 李婷. 重庆医科大学, 2020(12)

标签:;  ;  ;  ;  ;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研究现状与进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