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苏轼的诗歌思想

论苏轼的诗歌思想

一、论苏轼的词学思想(论文文献综述)

池茗,高文韬[1](2020)在《2016年中国古典诗歌研究论文索引》文中提出*本索引收录2016年中国古代诗歌相关论文目录,收录范围包括中国大陆正式出版的期刊、报纸。整理参考《中国知网》《全国报刊索引》等相关刊物。*个别文章在发表时文字或标点不甚规范或有错误,但为了与发表时的原貌一致,故不做修改。*目录按时代编排大类,重要体裁、作家再细分小类。*每条所列内容及格式为:作者:题目,《刊物》(出版地),期数,页码。

姜晓娟[2](2019)在《宋词叙事艺术研究》文中指出抒情与叙事是中国古代文学的两大重要文体形式,但抒情文学的传统远比叙事文学更为深远。实际上,中国古代文学中叙事文体也十分发达,这种发达不仅体现在传奇、话本、小说、戏剧等叙事文学的创作中,叙事因子在抒情文体中也时有萌芽。从《诗经》中具有生动故事情节的民间“唱事”,到汉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现实主义创作精神,再到唐代以元、白为代表的新乐府运动中叙事诗的大量出现,抒情文体中的事件叙述成为辅助抒情主人公情感抒发、拉近作者与读者距离的有效手段。及至宋代,随着词体的逐渐兴盛,叙事文学与抒情文学之间的文体交融更为多样化,宋词这一抒情性极强的文体,在借鉴前代多种文体创作经验的基础上,于抒情之中见有浓郁的叙事氛围。长期以来,对宋词艺术特色的研究多偏向于“言情”,而宋词中的叙事艺术尚未引起足够重视,从这一方面来看,对宋词叙事艺术进行系统的梳理有助于进一步完善对词体艺术形式的探究。从宋词叙事的成因与特点、宋词常见的叙事模式与审美趣尚、宋词叙事中人物形象塑造艺术,以及宋词叙事艺术个案研究四个方面出发,探讨宋词叙事艺术的共性特征,对突破以往“词言情”之传统窠臼影响,揭示词这种文体有别于其他文体的叙事个性以及发掘一批重点词人的创作个性有重要意义。第一章,分析宋词叙事产生的原因以及宋词叙事的特点。宋词作为“一代文学”的重要代表,自产生之初便有一定的叙事成分,敦煌曲子词的发现充分证明民间俗文学对这一新兴文体形式的渗透性影响。在抒情与叙事文体交叉的历史阶段,各文体形式间形成了交融互通的发展特点。词体这一具有鲜明抒情风貌的文体形式同样也存在一定的叙事成分,宋词叙事的存在,是多种文体交融互通的必然趋势、历史负重下直歌其事的时代需求以及词人以叙明怀的内心呼唤三者共同作用的结果。同时,宋词在涉及叙事成分的作品中形成了具有鲜明文体特色的叙事特点,其敷衍故事模糊与真切同存、事件叙述抒情与叙事并重以及借典型细节表现故事情节的叙事风格,具有既不同于叙事文体,也有别于其他抒情文体叙事的独特性。第二章,探讨宋词常见的叙事模式与审美趣尚。一种文体写作模式的形成标志着这一文体形式的成熟,尽管程式化的写作模式极易使创作者创作走入类型化的藩篱,但宋词在叙事方面形成的模式化的体段配置从一定程度上来看又有助于“借叙事以抒情”手法的运用,从而促进宋词叙事的不断成熟。宋词叙事的常见模式主要有四种:贯穿互补性叙事模式、直进式线性叙事模式、今昔对比式叙事模式以及环形包裹式叙事模式,四种模式有时在一首词作中交叉运用,叙事模式的不断成熟有效融合了宋词抒情与叙事之间的关系,从而形成宋词叙事独特的审美趣尚。宋代词人在词作中涉及叙事时,表现出对鲜明的悲剧意识和对悲剧题材书写的热衷,故而宋词叙事作品中大多是以悲剧故事为叙事骨架。宋词叙事作品中还存在不少通俗题材内容,这部分作品从多个角度折射出社会生活百态。最后,宋词叙事因鲜明的抒情性而带有以叙事意蕴带动叙事事实的特点,具有以意为主、有隐有显的写意性。第三章,研究宋词叙事中人物形象的塑造艺术。人物是叙事的核心要素。叙事作品中事件的最终完成通过人物行为得以实现。宋词中涉及叙事的作品尤为看重人物形象塑造,人物既是词作中的抒情主人公,又是所叙故事的行动元,其行为起到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宋词叙事作品通过剪影式、速写式、独幕剧式三种手段完成人物形象塑造,因所叙事件的不同,宋词中的人物形象具有鲜明的个性,但也有一定的共性特点,主要表现为性格的单一性、心理描写的细腻性和以形象化代替概念性的丰满性。第四章,为宋词叙事艺术个案研究,以宋词发展史上叙事成分明显的典型作家作品为例,分析宋词在不同创作方式下叙事的个性特点。宋词叙事艺术的表现不仅在共性层面,更多地也表现在个性方面,词人在各自作品中表现出的叙事个性共同构成宋词叙事的艺术特色。柳永、苏轼、晏几道、周邦彦、李清照、辛弃疾、姜夔等人作为宋词不同发展阶段的代表词人,他们有人以赋为词,有人以诗为词,有人以文为词,亦有人保持词体本色,努力发挥词体的音乐性。然而无论何种创作手段,这些作家的作品在抒情过程中夹杂的叙事成分呈现出具有鲜明生活质感,从而带有明显的叙事性。

刘亚洁[3](2019)在《《苕溪渔隐词话》研究》文中提出全文共分为六部分。绪论部分主要讲述了目前《苕溪渔隐从话》研究的基本情况和大致现状,也指出了存在的问题以及研究的意义。第一章:对胡仔的家世和生平交游进行了整理和研究,同时也从家世和交游的角度分析了胡仔生平经历对《苕溪渔隐从话》成书的影响。第二章:将《词话》中论苏轼的内容,分为六个方面,从通音律,博诗书,作谐词,诗为词,用典故,檃栝词等方面来对苏轼进行分析评价,得出客观结论。第三章:对黄庭坚,秦观,陈师道,晁补之这四位苏门词人进行论述,集合他们的词论和他人的评价,展现苏门词人别具一格的风姿。第四章:分为两个类别,一个是《词话》中论及的其他词人,以李煜和柳永为代表,另一个是词话中论及的其他词人群体,其中对女性词人群体和佛禅词人群体进行论述,肯定他们在词史上的价值和意义。第五章:总结性概括《苕溪渔隐词话》的价值和意义,分析《词话》中胡仔“尊雅”的词学观,和《苕溪渔隐词话》的文献学价值。

侯北辰[4](2018)在《论金代词人对苏轼词学思想的接受》文中研究说明苏轼不仅是宋代的重要文人,同时对于金代文学也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在金词的生成和发展过程中,金代词人如金前期的蔡松年,中期的赵秉文,以及后期的元好问等人都对苏轼的词学思想有着不同程度,不同角度的承继。对金代词人对苏轼词学思想的接受,旨在以金代词人的具体创作为出发点,以金代的历史及文学史走向为经纬,对苏轼和金词之间的密切关系进行还原,从而为体察和分析金词的艺术特色提供参考。第一章探讨的是金人接受苏轼词学思想的背景及原因。“苏学北行”是金人学习苏词的大背景。金人在形成本国文化的过程中,对北宋进行了多方面的继承,其中就包括在各种主客观因素下对苏轼较为全面的肯定。在文学上,苏轼的诗词文都是金人推崇和认定的对象,此外,苏轼的人生遭遇,哲思体悟等更是能获得金初仕金宋儒的认同。金人尚苏,还与当时的政治取向,历史背景和北方的文学传统有着密切关系。金国统治者为了获得统治的合法性而褒崇元佑,与北宋崇尚新党相反。北地频繁的战争也打破了原有的承平局面,使人们更关注人生、社会,苏学中注重实用的部分受到重视。北方文学传统与南方文学传统不同,其自然健朗、浑厚贞刚的特质与苏轼的文人词传统相通,这是金代词人接受苏轼词学思想的大背景。第二章则从本体论的角度来对金代词人接受苏轼词学思想的境况进行讨论。从本体论来说,苏轼有着较为明确的诗词同质的观点,这是苏轼对词史做出的最大贡献之一。苏轼的观点为词体文学提供了新的,属于文人士大夫的抒情范式,改变了唐五代北宋以来的传统词风,“破体以尊体”,强调词的主体抒情性,把词变为一种独特的抒情诗。金代词人也恰恰沿革了苏轼词学中的“破体”,在“尊体”的路径选择上与同时的南宋词坛不同,并且逐渐形成了词体文学中的“北派风格”。虽然金代词人在继承苏轼的词学传统的时候,其词作与词学理论也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展现出不同的风貌,但对苏轼“破体以尊体”的词学路径始终坚持如一,并且还有所深化。第三章则从创作论的角度,以金代词人在金代前、中、后期的更替为线索,分析金代词人在接受苏轼词学思想后的具体实践。苏轼有着“以诗为词”的创作方法,这为金代词人提供了一种具有可操作性的创作范式,并且,金人对于苏诗,也景行仰止,有着较为主动的学习和模仿。这也就导致了在对境界和题材的扩展上,在题序和典故的使用上,乃至在化用前人,包括东坡本人之句上,金人都表现出来了明确的以苏为标杆,以“以诗为词”为创作圭臬的倾向。这种对“以诗为词”的遵从,直接促进了金词中部分佳作上品的诞生,也使金词和南宋词一起,共同成为了其时文学生态中的两朵奇葩。

孙海龙[5](2017)在《2014年中国古典诗歌研究论文索引》文中研究说明*本索引收录2014年中国古代诗歌相关论文目录,收录范围包括中国大陆正式出版的期刊、杂志、报纸。整理参考《中国知网》、《全国报刊索引》等相关刊物。*个别文章在发表时文字或标点不甚规范或有错误,但为了与发表时的原貌保持一致,故不做修改。*目录按时代编排大类,重要体裁、作家再细分小类。

滕祥辉[6](2015)在《2012年中国古典诗歌研究论文索引》文中认为

滕祥辉[7](2015)在《2012年中国古典诗歌研究论文索引》文中认为

朱存红[8](2014)在《一位有待重新发现的清季重要词学家——王鹏运词学思想考论》文中研究指明像大多数词人一样,王鹏运没有词学理论专着问世,但其论词不乏精辟之处,其词学观主要见于其所撰词籍序跋、涉及词论的有关词作、《词学丛书》眉批、《蕙风词话》的引述等。"重、拙、大"词学理论的发明权应属于王鹏运。通过对清季着名词学家况周颐《词学讲义》要点探源和《蕙风词话》渊源举证可以发现,况周颐词学思想的要点主要渊源于王鹏运,其许多具体的词学观也传自王鹏运,可证王鹏运其实是清季一位重要的词学家。

赵英超[9](2014)在《新时期以来苏轼诗词研究之再研究》文中指出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新时期以来,在不同时代因素与价值导向的影响下,各研究者对苏轼的研究呈现出多阶段的特色。苏轼诗词是苏轼本质力量对象化的显现,苏轼“以诗为词”开拓了词境、改革了词风。作者、读者、世界的共同参与促成了苏词的蕴蓄深厚。佛禅启迪苏轼通达无碍,他积极构建自己乌托邦式的达观的精神世界,并在自然山水中阐释佛禅的真谛。苏轼虽讲求道佛,却不沉溺于道佛,他是一个睿智的旷达的士大夫,他是一个活生生的实实在在的、负责任有担当、热爱祖国与人民的、懂得自我超脱的智者。对苏轼诗词研究进行再研究,最终目的是探求人的本质及存在状态。苏轼追求真我、真性情,珍惜生命、关怀生存,带给我们情的文学、让我们享受美的教育、体味活的人生。

王艺雯,杨传召[10](2013)在《2010年中国古典诗歌研究论文索引》文中研究说明前言本索引收录的是2010年在中国大陆地区正式出版的期刊、杂志、报纸上所发表的有关古代诗歌研究的论文。整理过程中,主要参考了《全国报刊索引》(上海图书馆编辑出版)、《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复印中心编辑出版)及相关的刊物。每个条目所列内容为:

二、论苏轼的词学思想(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苏轼的词学思想(论文提纲范文)

(2)宋词叙事艺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现状综述
        一、以宋词为本体的叙事性研究
        二、多维视角下的个体作家作品叙事性研究
        三、宋词叙事性与其他领域的跨学科研究
        四、宋词叙事性研究的反思
    第三节 研究思路、方法与创新之处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三、创新之处
第一章 宋词叙事的成因与特点
    第一节 宋词叙事的成因
        一、多种文体交融互通的必然趋势
        二、时代需求下直歌其事的审美走向
        三、冷落家园内以叙明怀的内心呼唤
    第二节 宋词叙事的特点
        一、敷衍故事,模糊与真切同存
        二、事件叙述,抒情与叙事并重
        三、以典型细节表现故事情节
第二章 宋词常见叙事模式与审美趣尚
    第一节 宋词常见叙事模式
        一、贯穿互补型叙事模式
        二、直进式线性叙事模式
        三、今昔对比式叙事模式
        四、环形包裹式叙事模式
    第二节 多种叙事模式下宋词叙事的审美趣尚
        一、悲剧题材书写的趋向性
        二、以通俗题材叙事作品折射社会百态的生活性
        三、以意为主、有隐有显的写意性
第三章 宋词叙事中的人物形象塑造艺术
    第一节 宋词叙事中人物形象塑造方式
        一、剪影式人物形象塑造
        二、速写式人物形象塑造
        三、独幕剧式人物形象塑造
    第二节 宋词叙事中人物形象建构的艺术特点
        一、人物性格的单一性
        二、人物心理描写的细腻性
        三、突显人物形象情节的戏剧性
第四章 宋词叙事艺术个案研究
    第一节 柳永词的叙事艺术
        一、柳词叙事的主要特征
        二、人物形象塑造的叙事功用
        三、柳词叙事的艺术贡献
    第二节 东坡词的叙事艺术
        一、词序与正文虚实相生
        二、典故隐含叙事语义
        三、诗意叙事丰富抒情意蕴
    第三节 小山词的叙事艺术
        一、小山词自叙式情感表现方式
        二、小山词情事线索的隐含叙事语义
        三、小山词贯穿互补型叙事模式的艺术特色
    第四节 清真词的叙事艺术
        一、以人物描写丰富故事情节
        二、千回百折的叙事手法
        三、叙事与抒情的关系
    第五节 漱玉词叙事艺术
        一、摄取瞬间生活片段
        二、传出女儿家心事
        三、展现日常生活场景
    第六节 稼轩词叙事艺术
        一、稼轩词典型叙事模式
        二、稼轩词叙事特点
        三、稼轩词叙事中的人物形象塑造艺术
    第七节 白石词叙事艺术
        一、白石恋情词的叙事手段
        二、白石恋情词叙事的审美特点
        三、白石恋情词叙事确立的审美范式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3)《苕溪渔隐词话》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苕溪渔隐丛话》作者生平与交游
    第一节 胡仔生平
        一、胡仔家世
        二、胡仔生卒年
    第二节 胡仔的交游
        一、与张元干的交游——豪放词风的影响
        二、与僧人了宗的交游——佛禅思想的渗透
        三、与洪兴祖的交游——文献材料的提供
    第三节 胡仔与《苕溪渔隐丛话》的成书
第二章 《苕溪渔隐词话》论苏轼
    第一节 子瞻是否能歌之
        一、不喜裁剪就音律
        二、檃栝旧词作新篇
    第二节 以诗为词尊词体
        一、借化前人诗作词
        二、诗词共用互影响
        三、诗法入词开新境
    第三节 胸怀万卷意高妙
        一、远绍风雅传其意
        二、参禅悟道作谐词
    第四节 巧用典故不落俗
        一、恰当工巧意深博
        二、翻新出奇句精巧
第三章 《苕溪渔隐词话》论苏门词人
    第一节 黄庭坚
        一、夺胎换骨承机杼
        二、以俗为雅出慧心
        三、着腔好诗非当行
    第二节 秦观
        一、“词人之词”范本色
        二、雅正书成婉约宗
    第三节 陈师道
        一、主张文体持“本色”
        二、自矜其词留公案
    第四节 晁补之
        一、承继苏风光大之
        二、言语精工词旨高
        三、融化事典故为新
第四章 《苕溪渔隐词话》中论其他词人和词人群体
    第一节 李煜
        一、点化佳句法前人
        二、绝代才子薄命王
        三、情真语挚南唐范
    第二节 柳永
        一、浮鄙俗语韵格低
        二、语雅词华如唐人
    第三节 女性词人群体
        一、步蹈男性作“闺音”
        二、歌妓作词登词坛
        三、闺阁女性抒胸怀
    第四节 宋代词僧群体
        一、生平现事警世心
        二、山光水色悦禅心
        三、流连人世动凡心
第五章 《苕溪渔隐词话》的价值和意义
    第一节 《苕溪渔隐词话》反映的胡仔“尊雅”的词学观
        一、创作层面崇雅
        二、风格层面推雅
        三、思想层面尚雅
    第二节 《苕溪渔隐词话》的文献意义
        一、辑录词作存文献
        二、辩伪存疑见真章
结语
附录1 《苕溪渔隐词话》分条列目
参考文献
后记

(4)论金代词人对苏轼词学思想的接受(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金人接受苏轼词学思想的背景及原因
    第一节 “苏学北行”:金人接受苏轼词学思想之背景
    第二节 金人接受苏轼词学思想原因
第二章 从本体论角度来看金代词人对苏轼词学思想的接受
    第一节 苏轼的“诗词同质”词学本体论
    第二节 金人对诗词同质论的接受
    第三节 金人对诗词同质论的深化
第三章 从创作论角度来看金代词人对苏轼词学思想的接受
    第一节 苏轼的“以诗为词”词学创作论
    第二节 金人的“以诗为词”实践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8)一位有待重新发现的清季重要词学家——王鹏运词学思想考论(论文提纲范文)

一、王鹏运词学思想的研究文本
    (一) 王鹏运所撰词籍序跋
    (二) 王鹏运涉及词论的有关词作
    (三) 《词学丛书》王鹏运眉批
    (四) 《蕙风词话》对王鹏运词学思想的引述
二、“重、拙、大”词学理论发明权当属王鹏运
三、从况周颐对半塘词学思想的承继看半塘在词学史上的地位
    (一) 况周颐《词学讲义》要点探源
    (二) 况周颐《蕙风词话》渊源举证
        1. 关于重、拙、大的词论
        2. 书中明确记载为传自半塘的其他词论
        3. 与半塘词学思想有渊源的词论

(9)新时期以来苏轼诗词研究之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选题依据
    二、 研究综述
    三、 研究方法
    四、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第一章 新时期以来苏轼诗研究
    第一节 新时期以来苏轼诗的研究分期
    第二节 苏轼诗画论与山水景物诗
    第三节 苏轼诗的生命审美哲学与道禅
第二章 新时期以来苏轼词的研究
    第一节 新时期以来苏轼词的研究分期
    第二节 苏轼词的意象与意境
    第三节 苏轼词的主体意识与文化品格
    第四节 苏轼词与地域文化
第三章 视域融合视野下苏轼诗词研究之再研究
    第一节 新时期以来苏轼诗词研究存有问题微探
    第二节 儒释道与苏轼乌托邦精神世界的构建
    第三节 苏轼“此在”的生存状态
    第四节 其他问题的探究
第四章 苏轼诗词研究之再研究的学术史价值与意义
    第一节 人文共通感基础之上的文学经典价值的传承
    第二节 苏轼文学经典的抒情价值与现代生活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四、论苏轼的词学思想(论文参考文献)

  • [1]2016年中国古典诗歌研究论文索引[J]. 池茗,高文韬. 中国诗歌研究动态, 2020(02)
  • [2]宋词叙事艺术研究[D]. 姜晓娟. 陕西理工大学, 2019(02)
  • [3]《苕溪渔隐词话》研究[D]. 刘亚洁. 西北师范大学, 2019(07)
  • [4]论金代词人对苏轼词学思想的接受[D]. 侯北辰. 吉林大学, 2018(01)
  • [5]2014年中国古典诗歌研究论文索引[J]. 孙海龙. 中国诗歌研究动态, 2017(02)
  • [6]2012年中国古典诗歌研究论文索引[J]. 滕祥辉. 中国诗歌研究动态, 2015(02)
  • [7]2012年中国古典诗歌研究论文索引[J]. 滕祥辉. 中国诗歌研究动态, 2015(02)
  • [8]一位有待重新发现的清季重要词学家——王鹏运词学思想考论[J]. 朱存红. 衡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4(04)
  • [9]新时期以来苏轼诗词研究之再研究[D]. 赵英超. 陕西理工学院, 2014(06)
  • [10]2010年中国古典诗歌研究论文索引[J]. 王艺雯,杨传召. 中国诗歌研究动态, 2013(01)

标签:;  ;  ;  ;  ;  

论苏轼的诗歌思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