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掌握化肥的有效成分及用量(论文文献综述)
吕朝耕[1](2021)在《“膨大剂”对根与根茎类中药材质量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随着中药生态农业、中药材生态种植等优质中药材生产概念的推广应用,已有种植者开始有意识地采取避免使用高毒农药、使用有机肥部分取代化肥等措施。而与农药、化肥问题趋好相对应的,是具“膨大剂”样作用植物生长调节剂不当使用问题逐渐凸显。由于中药材有区别于一般农产品的独特质量要求,此类植物生长调节剂使用对药材质量的潜在影响引发了公众的担忧和业界广泛讨论。基于上述基本情况,本文围绕栽培过程中“膨大剂”施用对占药材多数的根与根茎类中药材质量影响相关问题开展研究。首先通过文献与实地调研对中药材“膨大剂”相关概念进行了总结分析;并进一步基于田间试验开展了多效唑-麦冬、矮壮素-丹参和氯化胆碱-山药3组代表性样本的相关研究;在氯化胆碱单因素考察研究外,以山药为例开展了基于整体栽培技术层面的生态/有机栽培模式对中药材质量影响研究,并对生态/有机栽培中药材溯源方法进行了初步探索。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基于文献结合实地调研阐明中药材用“膨大剂”相关概念本研究首先基于文献及实地调研,明确了中药材用“膨大剂”具体化学成分为以植物生长延缓剂为代表的多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并基于农药登记数据库,从现有产品注册登记的57种植物生长调节剂中筛选到以矮壮素、氯化胆碱、多效唑、烯效唑、甲哌鎓、胺鲜酯等为代表的12种具“膨大剂”作用的成分。进一步通过对现有研究的整理分析,指出此类植物生长调节剂对中药材产量、质量的影响情况复杂,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不同药材对同一植物生长调节剂、同一药材对不同浓度的同一植物生长调节剂、甚至同一处理下药材不同部位或不同成分对处理的反应均可能存在明显差异,甚至出现完全相反的作用效果。指出当前中药材实际生产中“膨大剂”的滥用有可能对中药材生产造成不利影响,在缺乏充分研究基础的当下,应严格按照已有管理要求,禁止其随意使用。并同时对现有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梳理提出在后续相关研究中应注意田间试验的规范设计,提高相关研究对中药材实际生产的指导价值。2.基于田间试验开展多组“膨大剂”对中药材质量影响研究本部分研究基于田间试验,结合性状观测与代谢组学定性和多成分定量分析,开展了麦冬-多效唑、矮壮素-丹参和氯化胆碱-山药三组“膨大剂”对药材质量影响的相关研究。性状观测结果显示不同“膨大剂”-药材组合表现有所差异,麦冬上,多效唑处理可抑制麦冬植株地上部分生长,提高单株麦冬结块根数和单个块根大小,进而提高麦冬药材产量,其中最高中浓度多效唑(3kg/亩15%可湿性粉剂)处理下两年平均增产幅度为约45%;而丹参、山药观测结果显示产量等性状指标在矮壮素、氯化胆碱分别处理下未产生显着差异。基于化学成分的质量评价方面,麦冬研究中,首先基于UPLC-Q/TOFMS技术,通过检测条件优化、裂解规律总结、保留时间分析等从麦冬中鉴定了 135个甾体皂苷和47个高异黄酮类成分。进而利用代谢组学技术分析多效唑处理对麦冬化学成分影响,PCA与PLS-DA分析显示对照组样品与各多效唑处理组样品间存在明显差异,多效唑可造成麦冬药材中高异黄酮类成分含量升高和甾体皂苷类成分降低,且存在中、高浓度多效唑处理影响程度高于低浓度的一定范围内剂量正相关性;进一步OPLS-DA分析显示,2019年对照组与多效唑处理组样品主要差异因子中6种高异黄酮类成分中有5个表现为多效唑处理组含量高于对照组、13种皂苷类成分中有12个为对照组含量高于多效唑处理组,2020年5种高异黄酮类成分均表现为多效唑处理组含量高于对照组、15种甾体皂苷类成分中12种为对照组含量最高。定量分析显示,4种大类成分,总黄酮和可溶性多酚表现为多效唑处理组高于对照组,游离糖和总皂苷表现出多效唑处理组含量低于对照组;10种具体成分含量测定显示多效唑处理组麦冬样品中5种高异黄酮类成分和5种甾体皂苷类成分含量分别升高20%~180%和最高下降约40%(中浓度处理组)。丹参相关研究中,首先利用UPLC-Q/TOF MS技术从丹参中推断出47个丹参酮类成分和22个酚酸类成分。代谢组学结合多元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对照组与各矮壮素处理组样品间存在分别聚类趋势,其中低、高剂量矮壮素处理组与对照组样品间差异更为明显;PLS-DA和OPLS-DA分析显示低、高剂量矮壮素处理可引起丹参中主要活性成分丹参酮和丹酚酸含量总体降低,且丹参酮类成分含量降低程度更为显着;其中两年共有的主要差异成分有Dihydroisotanshinone Ⅰ,Tanshinone ⅡA,Dihydrotanshinone Ⅰ,Isotanshinone Ⅰ 和 Salviolone。10 种具体成分定量分析结果与定性分析结果总体一致,4种丹参酮类成分表现为矮壮素处理组样品含量显着低于对照组,6种酚酸类成分则多未见显着差异;具体而言Tanshinone ⅡA含量两年样品平均降低幅度在20%左右,Dihydrotanshinone Ⅰ和Cryptotanshinone 含量下降约 20%~70%,Tanshinone Ⅰ 下降近 10%。此外,基于总蛋白、游离糖、淀粉等多种初生代谢物和总黄酮、总皂苷等次生代谢物含量测定结果显示氯化胆碱对山药质量未产生显着影响。3.以山药为例开展生态/有机栽培模式对药材质量影响及有机山药溯源研究基于田间试验可靠样本,开展有机栽培山药与常规栽培山药质量差异分析,多成分含量测定结果表明,常规山药样品相比有机样品总蛋白、游离氨基酸等含氮初生代谢物平均含量高出30%以上,这可能与常规栽培模式中化肥,特别是氮肥的使用有关;有机山药样品的总黄酮、总皂苷、总可溶性多酚等次生代谢物含量均显着高于常规山药70%以上,此结果可能与有机体系中农药、化肥等投入品的禁用有关。植物中的次生代谢物一般被认为是各种药理活性的物质基础,因此有机栽培山药可能具有更高的药用价值。进一步探索了利用稳定同位素和元素分析结合多元统计分析的方法进行有机栽培山药溯源的可能性。结果显示,不同栽培模式山药样品在多个指标中存在显着差异,其中常规栽培样品中δD、δ18O和多种元素含量显着高于有机样品,其原因可能与常规栽培模式中化肥和农药的使用相关;而有机样品具有更高的δ15N和Zn含量,可能归因于有机栽培模式中有机肥的使用。基于多种算法的溯源结果显示SVM、Lasso、随机森林等多种机器学习算法相比常规OPLS-DA具有更好的判别能力,其中随机森林模型以AUC值0.972和预测准确率97.3%表现最佳,后续分析显示Mn、Cr、Se、Na、δD、As、δ15N等为模型的主要贡献因子。综上,本研究结果提示“膨大剂”具有改变药材质量的可能性,应谨慎对待中药材生产中“膨大剂”的使用,加强其使用管理。
肖广达[2](2021)在《不同施肥处理对白及药材产量和品质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药用植物白及是目前国内使用量较多、栽培面积较大的中药材之一,因此白及的品质越来越受到关注。科学合理地施肥可以提高白及产量、改善白及品质。本试验通过土壤栽培的处理种植白及,设置6个处理,T1:羊粪,T2:蚯蚓粪,T3:化肥,T4:羊粪配合化肥,T5:蚯蚓粪配合化肥,CK:空白对照。研究在不同施肥处理对白及土壤成分含量、生长、产量和品质的动态变化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施用肥料能显着增加土壤中的有机质和各种营养元素的含量。蚯蚓粪和羊粪处理能显着提高土壤中有机质的含量,分别较CK处理高出26.32%和20.02%;蚯蚓粪配合化肥处理能显着提高土壤的全氮、全磷、全钾含量,较CK处理分别高出70.87%、63.28%和27.18%。2.施用肥料会引起土壤中重金属的含量的变化。单施化肥会显着降低土壤中铅、镉、汞、砷的含量,单施有机肥会增加土壤中铅、镉、汞、砷的含量,有机肥和化肥配合施用会降低土壤中铅、镉、汞、砷含量。3.施用肥料显着提高了白及株高、叶长、叶宽、分茎数和产量。蚯蚓粪配合化肥处理能显着提高白及的株高、叶长、叶宽和产量,较CK处理分别高出50.22%、24.18%、24.13%和113.88%。4.施用肥料能显着提高白及的品质。蚯蚓粪配合化肥处理显着提高了白及总酚和多糖含量,较CK处理分别高出116.37%和72.54%,同时显着提升了白及的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FRAP抗氧化活性和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综上所述,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白及道地产区资源县现有农田土地肥力条件下,在白及生产在采用蚯蚓粪和化肥配合施用,能有效提高土壤肥力,促进白及生长发育,增加块茎产量,改善药材品质,经济效益高。研究结果为白及的生态种植提供了科学依据,建议在适宜地区的白及生产中推广。
陶源[3](2021)在《农户减施化肥行为及其效应研究 ——以果园水肥一体化和有机肥替代化肥为例》文中认为化肥是农业生产的重要投入要素,在促进农作物产量提高、保障粮食安全方面为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然而,长期过量且低效施用化肥造成的土壤板结、水体富营养化、空气质量酸化等农业面源污染和环境质量衰退问题十分普遍,农业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为阻止生态环境继续恶化,切实加强环境污染防治,适当减少化肥等物质要素的投入势在必行。农户作为农业生产活动的主体和经营决策的实施者,其生产行为对面源污染的防治具有重要影响,研究农户减施化肥行为机理是减少化肥施用量的关键所在。本文运用因素分解、随机前沿、结构方程、双变量Probit、二元Logit、二阶段IV Probit、内生转换和博弈等模型,在分析化肥施用现状及减量潜力的基础上,以山东省苹果种植户为例,研究农户减施化肥行为及其效应,并阐明农户减施化肥行为的激励机理。同时结合理论分析和实证结果,提出农户减施化肥的政策建议,为制定相关政策提供参考借鉴。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990-2018年间,我国化肥施用总量和施用强度总体呈现上升的趋势,虽然在2016年首次出现减少的态势,但与发达国家仍存在较大的差距。从时间特征来看,我国的化肥施用强度变化趋势与施用总量类同;从空间分布来看,整体上我国化肥施用强度相对较大,基本处于中度化肥施用水平之上。并且不同地区之间差异显着,主要表现为华南、黄淮海地区和个别省份(江苏省、陕西省)存在更大的施用强度;从不同农作物的化肥施用强度来看,除大豆外,其他农作物都远远超过了国际公认的化肥施用安全上限。同时,依据我国12种农作物平均施用强度的中位数468.93千克/公顷界定高耗肥农作物和低耗肥农作物。此外,对化肥施用强度的影响因素进行分解发现,种植结构偏向水果、蔬菜和化肥利用效率低共同促进了化肥施用强度的增加。因此,减施化肥的重点应该放在水果和蔬菜等农作物上。进一步研究苹果等高耗肥农作物的化肥投入技术效率与化肥减量潜力对我国化肥面源污染问题的解决至关重要。通过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测算可知,苹果生产技术效率为0.8645,但化肥投入技术效率仅为0.3873。这意味着在保持产量和其他投入要素不变的条件下,还能够节约61.27%左右的化肥施用量。换言之,当前苹果生产中超过一半的化肥投入是无效率的,减少化肥的投入量并不会对苹果产量造成负面影响。并且不同主产省间差异显着,但整体水平有所提升。苹果生产化肥最优施用量为21.35千克/亩,过量施用程度为63.16%,远高于粮食作物,存在较大的化肥减量潜力。不论从化肥投入技术效率还是化肥过量施用程度方面,都表明苹果生产中存在远高于粮食作物的化肥减量潜力,在农作物种植中需要着重加强对其化肥施用管理。因此,苹果生产的化肥减量增效势在必行。农户采纳水肥一体化技术的行为逻辑遵循“认知—意愿—行为”的基本路径,农户的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均直接影响其采纳意愿,行为态度对采纳意愿的影响较大,路径系数为0.394;主观规范对采纳意愿影响的路径系数为0.247;知觉行为控制不仅对采纳意愿有正向影响,还直接作用于农户的采纳行为,对采纳意愿和采纳行为影响的路径系数分别为0.480和0.119,并且对采纳行为的标准化总效应,大于行为态度和主观规范的效应之和。对于水肥一体化技术而言,农户的采纳意愿在其认知与行为之间具有中介效应,是促进农户采纳行为顺利实现的关键点。此外,行为态度与主观规范、行为态度与知觉行为控制之间均存在显着的相关关系,仅主观规范与知觉行为控制之间影响较小,并且未能达到预期的显着性水平。农户采纳水肥一体化技术实现了节肥增收的目的。采用水肥一体化技术后,样本农户能够节约化肥施用量11.79%-20.98%,提高农产品收入8.15%-9.07%,并且不同规模农户的水肥一体机技术节肥增收效应存在显着差异。对于水肥一体化技术采纳的规模户而言,其化肥减量作用强度明显高于小规模农户。与此同时,水肥一体化技术的采纳只对规模户的农产品增收有明显作用。实际调研中,47.83%的农户施用有机肥具有替代化肥的作用,但在52.17%农户的施肥行为中,出现了施用有机肥后仍不减施化肥的现象,与有机肥替代化肥的常规关系发生“悖离”。从风险感知和社会信任对有机肥替代化肥的影响中可以看出,风险感知对农户有机肥替代行为有显着的负向影响,社会信任对其有显着的正向影响,并且社会信任在农户风险感知对有机肥替代行为的影响中具有正向调节作用,能够缓解风险感知对有机肥替代行为的负向影响。此外,风险感知和社会信任在不同农户群组中的作用差异较大。相较于种植规模,风险感知在家庭总收入和受教育水平不同的农户间作用差异更为显着。其中低收入与低学历农户的有机肥替代行为更容易受到风险感知和社会信任的影响;对高收入、大规模和高学历的农户而言,制度信任不仅能够降低风险感知程度而且有利于有机肥替代行为的发生。农户有机肥替代行为与化肥施用量和农产品收入相关。总体来看,农户施用有机肥替代化肥基本实现了节肥增收的目的。施用有机肥替代后,样本农户能够节约化肥施用量7.91%-10.55%,但仅提高农产品收入2.11%-2.27%,从中可看出减少化肥施用量的效应优于提高农产品收入的效应,对农户收益的改善幅度并不大。农户减施化肥行动中的利益相关者主要是农户和政府,通过对农户与政府之间的利益博弈分析,主要说明政府应该根据农户合理需求给予补偿,降低农户减施化肥的额外成本,从而提高在政府主导下农户积极主动减施化肥的有效性。在基于政府补偿的激励机理分析中,为避免逆向选择行为发生,政府应该按照不同的农户类型设计不同的补偿标准。对于低效率农户而言,政府提供的补偿标准应该小于农户的边际努力产值,以此降低高效率农户效仿低效率农户的概率;对于高效率农户而言,政府设计的补偿标准应满足向农户支付一定的超额补偿来促使农户付出较高的努力程度。这是在信息不对称条件下双方能够实现的最优结果,能够保障政府在节约监督成本的同时激励农户在减施化肥行动中付出更多的努力。为避免道德风险行为发生,补偿标准的设计应使农户在不努力时获得负效用,且当农户从不努力向努力转变时能够获得正的效用增加值,从而激励农户在减施化肥行动中付出最优努力水平以实现社会效益的最大化,使政府和农户形成双赢的局面。依据农户节肥型农业技术的采纳行为和基于政府补偿的激励机理分析,提出农户减施化肥的政策建议。从促进水肥一体化技术采纳的政策建议来看,应当构建水肥一体化技术社会化服务机制;规范水肥一体化技术采纳行为控制;创建有利于水肥一体化技术推广应用的土地规模条件;合理有效运用“助推”机制。从推动有机肥替代化肥的政策建议来看,应该实施降低风险感知程度的多元化推进机制;营造有利于有机肥替代化肥的社会认同机制;增强政府的公共服务和有效供给;实施满足异质性农户需求的差异化激励政策;完善市场流通机制下农产品质量监督体系。从实现外部性内部化补偿的政策建议来看,应该构建利益诉求响应补偿表达机制;设立多渠道的化肥减量生态补偿专项资金;构建异质性动态补偿标准。
帕坦姆汗·阿布杜合力克[4](2021)在《川麦冬种植效益及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药材是关系国家经济和人民生活的战略资源之一,是传承和发展中国传统中医及中药相关事业的物质基础,历来受到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本文基于种植成本、种植效益理论,采用实地调研与问卷调查结合,在四川省绵阳市三台县花园、永明等11个乡镇实地调研,进行问卷调查,获得了核心数据;引用PEST与SWOT分析针对川麦冬种植业当前所处于的发展环境进行了分析;引用线性回归分析、因子分析等方法,针对种植效益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全面的研究。结果表明:川麦冬种植业具有鼓励与支持的政治环境,广阔的国内外经济环境;成熟的社会环境及技术环境。政策科技支撑、品牌优势给川麦冬种植业带来了政策与市场机遇;同时存在新品种研发和更新换代缓慢、农户参与绿色标准化程度不高、专用配套机械亟待优化等劣势,面临着质量安全与标准化生态种植与产业链融合发展的挑战。农户以麦冬鲜货出售每亩会有12375元的收入,扣除8530元成本,净利润3845元;采收初加工后干货销售每亩收入可达14000元,扣除成本8960元,净利润可达4570元;农户的平均成本收益率达到70%以上,2018-2020年农户成本收益率整体增加了5.09%;种植成本持续在增长,每亩从5810元增长至6450元;成本构成因素所占总成本的比例来看,人工成本平均占67.66%,其中比重最大的是采收人工费占31.60%;经济效益与产量、销售价格之间回归系数系数的t值分别为127.44,79.37,P值均为0.000<0.01,呈现极显着的正相关;影响种植成本的15种因素最终体现在5个公共因子上,表明成本影响因素有显着的聚合特征,影响程度为:人的行为>人工投入>物质与服务投入。高产优质良种、立体复种模式提高种植效益的潜力较大,为了促进川麦冬种植业发展,提高种植效益,建议政府应加强川麦冬种子种苗质量检测和种植生产、市场流通全过程的管理与监督;加快川麦冬生态种植与产业链融合发展,提高麦冬综合效益;加快种植机械化、信息化程度,合理降低种植成本;加大高产优质的新品种研发并大力推广良种种植;建立并发展适度规模化、标准化生态种植体系;大力推广立体复种模式,激发农民的积极性;加大川麦冬专用肥、生物有机肥、生物除草剂研发力度;加强市场体系建设,完善销售方式等。
赵秋倩[5](2021)在《技术推广对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影响及其效应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促进农业绿色发展、加速产业全面转型升级,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质量兴农战略的重要命题。目前,农业生产资源环境约束日益趋紧,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农业生产方式已经难以为继。化学投入品的过量施用,不仅导致农业生产成本“地板”的抬升,而且容易引发农业污染与食品质量安全问题。推进农药减量施用已经成为农业发展提质增效的重要内容,但是农药减量行动的开展依然面临重重困境。一方面农户家庭就业非农化现象严重,留守劳动力生产能力有限;另一方面,农药减量施用的替代技术较为复杂,农药减量行动的技术支撑体系还不完整。因此,有必要从技术推广视角研究农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切实破解农户农药减量施用中的劳动力困境与技术难题,达到技术要素助推农产品安全生产的效果。基于此,本文以蔬菜种植户为研究对象,在系统综述国内外研究的基础上,运用创新扩散理论、技术推广框架理论和诱致性技术创新理论等理论,构建了“技术推广类别(推广技术属性)——技术推广组织方式——技术推广渠道”的分析框架,系统研究技术推广对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的影响机理及其效应。利用山东省和陕西省957户蔬菜种植户的调查数据,对样本区域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现状和问题进行剖析,分别从技术推广的内容属性、组织方式、推广渠道三个维度,考察其对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意向、行为决策和行为实施的影响机理,并分析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的行为效应,旨在为蔬菜产业高质量发展路径实现和政策设计提供理论依据与实证支持。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蔬菜生产中农户农药过量施用问题严重。从农户层面看,菜农过度依赖农药,对农药减量施用存在认知偏差;从村庄层面看,农户行为羊群效应明显,农药减施服务体系亟待完善;从政府层面看,基层农药减量治理悬浮,农药减量支持体系缺乏;从技术层面看,农药减量替代技术较为复杂,替代优势不明显。(2)推广技术属性对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影响具有阶段差异。在行为意向阶段,增资稳劳简单型技术和节资增劳复杂型技术均对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意向具有显着正向影响,且节资增劳复杂型技术的边际效应值更高。在行为决策阶段,增资稳劳简单型技术对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决策具有显着正向影响,节资增劳复杂型技术的影响不显着。在行为实施阶段,增资稳劳简单型技术和节资增劳复杂型技术均对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实施具有显着正向影响,且增资稳劳简单型技术的边际效应值更高。(3)技术推广组织方式对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影响异质性明显。在行为意向阶段,合作社和农技推广站均对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意向具有显着正向影响,农资经销商对其则具有显着负向影响,三者边际效应绝对值为农资经销商>合作社>农技推广站。在行为决策阶段,合作社对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决策具有显着正向影响,农资经销商对其有显着负向影响,农技推广站的影响不显着。在行为实施阶段,合作社和农技推广站均对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实施有显着正向影响,而农资经销商对其农药减量施用行为实施具有显着负向影响。(4)技术推广渠道对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具有显着正向影响,且不同渠道之间存在替代、互补关系。在技术推广渠道影响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过程中,传统人际交往渠道及其下属的人际渠道数量和人际渠道质量、互联网渠道下的互联网浅层使用和互联网深层使用变量均对其农药减量施用行为意向、行为决策和行为实施具有显着正向影响。在行为意向阶段,互联网浅层使用、互联网深层使用均与传统人际交往渠道呈现替代关系。在行为决策和行为实施阶段,互联网浅层使用均对传统人际交往渠道具有显着的替代作用,互联网深层使用与传统人际交往渠道均呈现互补关系。(5)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具有经济效应、生态效应和食品安全效应。进行农药减量施用对蔬菜种植户的亩均年产出影响不显着,对蔬菜种植户亩均年净收益具有显着正向影响,可以提高蔬菜种植户亩均年收入1845.49元。蔬菜种植户进行农药减量施用行为,对农业生态环境和食品安全水平均具有显着正向影响。(6)典型案例分析中,合作社的推广示范、替代技术的推广、良好的产销体系,对农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具有积极影响,且农药减量会带来经济、生态、食品安全多方面效益。根据研究结论,本文提出以下政策建议:注重安全生产导向性,增强农户农药减量意识;推动技术属性与农户资源有效衔接,提升替代技术采纳效果;明晰技术推广组织功能,构建多元化农技推广体系;多渠道融合,创新农户农药减量施用信息传播方式;正视农户分化现实,实施瞄准性农药减量行动支持。
石锐[6](2021)在《黑龙江省化肥施用冗余问题解析及农户行为动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进程中离不开正确处理“三农”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自农村家庭联产承包制解决农业生产缺乏激励问题后,中国农村经济在四十余年的时期内高速增长,农业生产对化肥、农药、机械等要素投入的依赖性也越来越强。与此同时,农业环境问题却愈发严重,其中,化肥作为最基本的农业生产资料投入,对粮食产量有着重要影响,化肥施用过量或施用不当是造成化肥面源污染的主要原因。如何处理好农业发展过程中环境污染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关系,尤其是规范农户种植行为减少对农村环境的破坏,逐步成为政府和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主席多次强调“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这些重要论述深刻的阐述出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亟需我们以绿色发展理念为导向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业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协调统一,建设美丽中国。黑龙江省作为农业大省,是中国最大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具有良好的代表性。本文以黑龙江省化肥施用过程中存在的冗余问题作为研究对象,首先,通过分析化肥施用量与农业经济增长的内在关系,初步判定黑龙江省存在化肥过量施用的问题。其次,生产效率分解测算化肥施用冗余,将化肥施用过量问题的定性描述转化为化肥施用冗余的定量测度,进一步分析化肥施用冗余的影响因素,得出农户施肥行为的调整对解决化肥施用冗余具有决定性作用。最后,分析农户施肥行为动机,探究解决化肥施用冗余的有效途径。全文按照“研究基础”→“问题界定”→“问题量化”→“问题分析”→“问题解决”的逻辑展开研究,以期对以下问题进行解析:黑龙江省是否存在化肥过量施用问题?若存在化肥过量施用问题,黑龙江省化肥施用冗余程度如何?黑龙江省化肥施用冗余受哪些因素影响?如何通过关键影响因素以有效降低化肥施用冗余?全文在理论与现实紧密结合的基础上,紧紧围绕化肥施用冗余这一核心问题,在对其进行界定与量化分析的基础上,探讨其影响因素,通过规范农户施肥行为解决化肥施用冗余问题。本研究主要包括以下方面:第一,研究基础:首先,对农业面源污染、农业生产效率、化肥施用冗余和农户施肥行为概念进行界定,详细阐述了经济增长理论、农户行为理论、外部性理论和成本收益理论;其次,梳理了全文的逻辑机理框架,为实证分析提供良好的逻辑基础。再次,在分析黑龙江省化肥施用现状和关联因素现状的基础上,进一步就化肥施用过程中存在的主要现实问题进行深入解剖,以期充分掌握黑龙江省化肥施用的现状及特点,为后续研究提供有效支撑。第二,问题界定:化肥过量施用问题的初步判定。通过分析化肥施用量与农业经济增长的“因果-时滞”关系,实现对化肥过量施用的科学界定,以明晰黑龙江省存在化肥过量施用问题。本文利用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检验了化肥施用量与农业经济增长之间的逻辑关系,利用向量自回归模型等方法探讨化肥施用量与农业经济增长相互间的动态影响,分析两者的相互冲击效果和累积贡献程度,在经济意义上证明黑龙江省存在化肥过量施用的客观事实。第三,问题量化:化肥施用冗余测度。在证明黑龙江省存在化肥过量施用问题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其过量情况进行量化,即对化肥施用冗余程度进行测度。本部分以农业生产效率分解为切入点,从时间和空间上测算了农业生产效率,在此基础上分别测度了省级和农户视角下的化肥施用冗余率,判断两者之间是否具有内在一致性和连续性,以期从农户的视角解决化肥施用冗余问题。第四,问题分析:农户化肥施用冗余影响因素分析。化肥施用冗余的解决需要识别其关键影响因素,通过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干预及调整,有效推动化肥施用冗余问题的解决。在对调查问卷进行描述性统计、信度、效度检验的基础上,分析黑龙江省农户化肥施用冗余的影响因素,为下文从农户施肥行为动机出发探寻化肥施用冗余的解决途径做出了铺垫。第五,问题解决:化肥施用冗余问题解决的落实。在对化肥过量施用进行科学界定并对其冗余进行测算的基础上,分析农户化肥施用冗余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农户施肥行为的改善是解决化肥施用冗余的主要方向,也是解决现有问题的根本途径。利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农户施肥行为动机,多角度探讨农户施肥认知、施肥意愿、施肥行为、政策认知和测土配方施肥需求潜变量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作用路径,从单一关系到混合关系多层面分析这些维度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就农户施肥行为进行综合探讨,深化对农户化肥施用行为动机的理解,以期为提出黑龙江省化肥合理施用对策建议提供依据。
高延粉[7](2020)在《降低冶炼烟气制硫酸铵中砷含量的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文中研究表明目前,环境污染问题已经成为影响我国综合发展的主要问题之一,而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传统冶金行业逐渐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生产设备,这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而且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对环境的污染。近年来,废弃物资源化被认为是更有效的环保手段,不仅可以变废为宝,还可以减少污染物的排放量。其中,有企业就冶炼低浓度二氧化硫烟气为原料来生产硫酸铵,并将所得硫酸铵用在土壤、作物、纺织、皮革和医药等方面,这既有利于建设环境友好型的冶金企业,还可以提升冶金企业的综合效益。通过调查发现,某公司烟化炉处理锌系统废渣时,对冶炼烟气经冷却塔和泡沫洗涤塔两级降温除尘,洗涤底流送污水处理站处理;吸收母液(亚硫酸铵和亚硫酸氢铵)用过量浓硫酸分解,分解液再进行脱吸,所产生的高浓度SO2气体送至制酸系统制酸;分解液用氨中和后,进行脱砷处理,最后硫铵溶液送至固体硫铵工段生产固体硫酸铵化肥。因烟气成分复杂导致硫酸铵化肥中含有一定量的重金属,由于重金属会在硫酸铵使用时泄露到环境中,故对其进行脱除研究就尤为重要。其中,砷作为工业合成硫酸铵中的主要杂质,被国际癌症研究中心认定为致癌物之一,所以本文就有效脱除工业合成硫酸铵中砷这一实际问题进行研究,以期通过实验对比分析,达到降低硫酸铵产品中砷含量、提升硫酸铵产品品质和降低环境污染的目的。本课题对多种脱砷剂开展实验最终确定最佳脱砷剂并逐步扩大至工业生产,验证实际脱砷效果,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1)首先利用已有传统脱砷剂开展实验室小试,分别进行了硫化钠沉淀(一级、二级)、亚铁沉淀(一级、二级)、亚铁+硫化钠沉淀(二级、三级)、二次蒸发结晶的脱砷实验,快速准确找到有效的沉淀剂、沉淀方式及药剂用量。在小试的基础上进而进行中试及扩大化工业试验,得出具备工业生产技术条件的脱砷剂。(2)选用新型活性铁基作为脱砷剂,通过与前期实验已有的脱砷剂进行对比,确定采用一级新型活性铁基脱砷或一级硫酸亚铁脱砷法,在中和液中加入脱砷剂反应,对中和液中的砷进行开路处理,降低中和液中的砷,最终确定硫酸铵除砷工艺为“一级活性铁除砷、双氧水除铁”工艺,从而达到将硫酸铵化肥中的As降至0.001%以下的目的。(3)将确定的硫酸铵除砷工艺推广到生产上进行实施,开展两个阶段的工业试验,第一阶段的工业实验摸索出工艺控制条件,并编制《硫酸氨溶液除砷作业指导书》,通过第二阶段的工业实验不断优化脱砷剂的加入量,进而降低成本,达到经济利益最大化。
石凯含[8](2020)在《基于种植大户行为的化肥面源污染防治政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兼得、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协同是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的重要内涵,也是我国发展绿色经济、促进绿色农业发展的关键。农业面源污染作为我国农村地区首要污染类型,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农业市场化环境下绿色农业的纵深发展有着重要影响,成为我国涉农政策的重点关注领域。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加大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力度,实施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深入推进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以及“推进有机肥替代化肥”;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进一步提出要:“加大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力度,开展农业节肥节药行动,实现化肥农药使用量负增长”。2020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深入开展农药化肥减量行动”。可见,农业面源污染是政府长期关注焦点,其中化肥作为农业面源污染的主要来源更是引起了政府政策的持续关注。持续的宏观政策关注对化肥面源污染问题的解决产生了重要影响,但是政策制定过程中由于缺乏对基层的深入了解,尤其是缺乏对我国农业经营过程中的新型经营主体的充分考虑,部分政策难以充分发挥作用,影响化肥面源污染问题的妥善处置。如何有效处置化肥面源污染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绿色农业发展的重要阻碍,更是我国农业政策制定过程中必须关注的焦点,而农业政策的制定与实施须充分结合实际,考虑农业经营主体行为特征,才能在实施过程中得到农民支持,才能实现政策与农户实际行为相协调,最终充分发挥政策效用,实现政策目标。种植大户是我国农业新型经营主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农业规模化生产经营的重要主体,更是化肥面源污染问题得以解决的重要基层主体。基于此,本文以种植大户这一农业规模化和市场化发展中的重要主体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法、slope分析法、空间自相关分析法、空间冷热点分析法、随机前沿分析法、结构方程模型、博弈分析法等多种方法就种植大户行为与化肥面源污染防治政策间关系展开研究,以为政府化肥面源污染防治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具体包括以下内容:一是种植大户与化肥面源污染的概念界定与理论内涵阐述。首先,对种植大户与化肥面源污染的概念进行界定,同时对其相关理论进行梳理,确保研究的准确性与规范性,为后文分析提供良好的理论基础。二是化肥面源污染与治理现状及防治政策演进。首先,对化肥施用总体特征、化肥施用时空特征进行分析,进而简要概括我国化肥面源污染产生的影响,并运用随机前沿分析法对化肥减量空间进行测算。之后,梳理我国化肥面源污染防治政策并对相应政策进行归纳,进而提出化肥面源污染防治政策存在的问题。三是种植大户面源污染防治政策采纳的路径分析,进而对化肥面源污染防治政策进行博弈分析。首先,在对黑龙江省这一典型地区进行深入调研的基础上,通过探究化肥面源污染防治政策采纳过程中种植大户认知—政策采纳意愿—行为三者的内在影响,探明种植大户对防治政策与污染水平的不同认知程度对多种政策的采纳意愿以及最终施肥行为的影响路径;其次,按照“理论综合探讨”→“现实量化分析”→“政策制定博弈”的逻辑通过对种植大户、政府、外部利益群体等利益相关者群体的利益特征进行深入探索,进而对面向种植大户行为特征的化肥面源污染防治政策制定博弈。四是基于种植大户行为的化肥面源污染防治政策的制定及保障措施。在化肥面源污染防治政策博弈分析与国外先进经验借鉴的基础上,根据政策执行性、政策成本控制与政策实效性制定基于种植大户行为的化肥面源污染防治政策。在化肥面源污染防治政策方面,从政策组合、激励手段、补贴程度、投入力度、监管机制等方面进行发展和完善。在具体防治方案拟定上,从条件式污染防治激励方案、层级累进制的补贴激励方案、产研联动式的污染防治方案和政农协同式污染防治方案入手,实现多角度、全方位的方案覆盖。最终,结合肥料使用创新及现代数据技术,从政策设计端、政策执行端以及化肥面源污染防治资金端为化肥面源污染防治政策设置政策保障。研究结果表明:从总体上来看,我国化肥面源污染防治政策的政策体系得到有效建构,各项辅助性技术手段发展程度有待提升。但是,基于种植大户行为的化肥面源污染长效防治政策体系尚未确立,面向种植大户的面源污染防治政策倾斜方式不明确,对种植大户这一市场化细分主体的利益考量程度不足。大户认知、大户偏好、大户特征等因素对化肥面源污染治理和化肥减量政策的反馈性强。从细分来看,政府干预面源污染治理和化肥减量与否对种植大户的影响性具有差别,应当倡导建立基于政策联动和政府—市场—种植大户互动的化肥面源污染治理和化肥减量政策体系。基于政策角度与种植大户行为的交互研究,可知激励型政策与惩罚型政策对于种植大户影响程度强,而技术类的辅助型政策对大户技术采纳行为影响程度弱,但基于科技在农业种植业中的杠杆作用,其作为辅助型政策发挥作用具有必要性。基于此,拟从防治模式、激励手段、补贴程度、投入力度以及监管机制入手,发挥上述主要政策工具类型的作用,制定条件型污染防治激励方案,建构层级累进制补贴激励机制,探索产研联动式污染防治模式,以政农市场协同性防治机制提升我国化肥面源污染治理效果,并全面兼顾数据技术在种植大户面源污染防治补贴中的作用,在现代化治理模式和农业发展生态机制之下探究与种植大户化肥面源污染防治相关的政策,从政农商社等多主体入手,建立基于种植大户行为的政策体系,夯实我国化肥面源污染治理效果,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协同发展。
吴晓娴[9](2020)在《微生物菌肥对苹果砧木幼苗氮、磷和钙吸收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于2019年4月-9月以一年生M9T337苹果砧木为试材,研究了微生物菌肥不同用量对苹果砧木幼苗氮、磷和钙吸收的影响。主要结果如下:1.以一年生苹果砧木M9T337为试材,研究了微生物菌肥不同用量(每盆0g、200g、400g、600g、800g微生物菌肥加0.8g15N,分别用T1、T2、T3、T4、T5表示,以不施菌肥和氮肥为对照)对苹果砧木幼苗植株生长、土壤理化性质和氮素吸收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菌肥用量的增加,苹果砧木幼苗植株的总干重、根冠比、株高、茎粗以及叶面积先增加后下降,以T3处理最高,较T1增加了46.75%、46.67%、38.78%、32.85%和52.60%;其次为T4处理,较T1增加了40.55%、33.33%、33.33%、31.2%和42.31%。不同处理的苹果砧木幼苗总根长、总根表面积、总根尖数和根系活力根系生长均以每盆400g微生物菌肥处理最好,其比T1处理分别增加了60.50%、41.22%、42.85%和44.50%。不同处理土壤中微生物数量、土壤酶活性和土壤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有机质、pH分别以T3处理最好,T4处理次之,T1处理最低。与T1相比,添加微生物菌肥显着增加了植株对肥料的15N的吸收,T3和T4处理的植株15N利用率分别提高了43.66%和38.30%,均显着高于其他处理;土壤15N残留以T3处理最高,较T1增幅了34.48%,T4处理次之增幅了29.15%;氮素损失以T1处理最高,为67.80%,T3处理最低,为52.68%。综上所述,微生物菌肥和氮配合对于植株生长、土壤理化性质和氮素吸收最适宜的施肥量为每盆400g(换算成平方米用量为2.53kg/m2)微生物菌肥。2.以一年生苹果砧木M9T337为试材,研究了微生物菌肥不同用量(每盆0g、200g、400g、600g、800g微生物菌肥加1.96gP2O5,分别用A1、A2、A3、A4、A5表示,以不施菌肥和磷肥为对照)对苹果砧木幼苗植株生长和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以A3处理的苹果砧木幼苗植株的总干重、根冠比、株高、茎粗以及叶面积最高,分别比A1处理提高了83.93%、62.5%、40.49%、37.14%和24.99%;其次为A4处理,其增幅分别为99.92%、62.5%、38.43%、34.29%和23.74%。不同处理的苹果砧木幼苗总根长、总根表面积、总根尖数和根系活力均以A3处理最好,其比A1处理分别增幅了25.93%、55.46%、39.93%和38.14%;其次为A4处理,比A1处理分别增幅了14.53%、25.8%、18.95%和20.86%。不同处理土壤中微生物数量、土壤酶活性、全磷、有效磷、有机质、pH分别以A3处理最好,A4处理次之,CK2处理最低。综上所述,微生物菌肥和磷配合对于植株生长和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最适宜的施肥量为每盆400g(换算成平方米用量为2.53kg/m2)微生物菌肥。3.以一年生苹果砧木M9T337为试材,研究了微生物菌肥不同用量(每盆0g、200g、400g、600g、800g微生物菌肥加0.14gCa,分别用B1、B2、B3、B4、B5表示,以不施菌肥和钙肥为对照)对苹果砧木幼苗植株生长和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以B4处理的苹果砧木幼苗植株的总干重、根冠比、株高、茎粗以及叶面积最高,分别比B1处理提高了53.76%、76.47%、28.69%、54.5%和46.05%;其次为以B5处理,其增幅分别为49.67%、76.47%、26.5%、43.53%和42.8%。不同处理的苹果砧木幼苗总根长、总根表面积、总根尖数和根系活力根系生长均以B4处理最好,其比B1分别增幅了37.98%、70.69%、39.06%和39.43%。不同处理土壤中微生物数量土壤酶活性分别以B4处理最好,B5处理次之,随后为B3处理,而B1和B2处理差异不显着,以CK3处理最低。不同处理土壤中全钙、有效钙、有机质和pH值分别以B4处理最好,B3和B5处理差异不显着,以CK3处理最低。综上所述,微生物菌肥和钙配合对于苹果植株生长和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最适宜的施肥量为每盆600g(换算成平方米用量为3.82kg/m2)微生物菌肥。
毛震宇[10](2020)在《缓释肥替代普通化肥对蒜苗生长生理、品质、养分吸收及土壤酶活性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针对秋延后蒜苗生产过程中化肥的过量施用,导致蒜苗品质、产量、肥料利用率降低,土壤养分失衡,土壤酶活性下降等现象,采用缓释肥替代普通化肥,减少化肥用量的方式,以紫皮大蒜为试材,于武山地区进行秋延后蒜苗化肥减施试验。试验采用随机区组设计,设置5个处理:不施肥(CK)、当地普通化肥常量施肥(CK1,N、P、K施用量144.9 kg/667m2)、普通化肥减量施肥(T1,较CK1减施47.8%)、缓释肥减量施肥(T2,施肥量与T1相同)、缓释肥常量施肥(T3,施肥量与CK1相同),研究不同施肥处理对蒜苗生长生理、品质、叶绿素含量、光合特性、产量、养分利用吸收及相关酶活性的影响,探讨利用缓释肥替代普通化肥,减少化肥用量的可行性,为蒜苗合理施肥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有以下5个方面:1.与当地常量施肥(CK1)相比,T2及T3处理均可显着提高蒜苗生长量、叶绿素含量、根系活力及叶片的硝酸还原酶活性。T2、T3较CK1处理蒜苗假茎粗分别增加了29.6%、21.2%,叶宽分别增加了17.9%、22.1%,株高、假茎粗均无显着差异;根系活力增加了62.7%、29.8%;叶片硝酸还原酶活性增加了18.1%、14.7%;叶绿素a+b含量增加了97.9%、129.4%。与T3相比,T2处理蒜苗根系活力及叶片硝酸还原酶活性均显着提高,分别增加了28.4%、14.8%,而茎长、叶宽、假茎粗、株高及叶绿素含量均无显着差异。2.与CK1处理相比,T2处理显着提高了蒜苗氮、磷、钾的吸收量,分别提高19.7%、17.5%、12.3%。T3处理蒜苗氮、磷、钾吸收量较CK1分别提高9.1%、7.2%、10.1%。T2处理氮、磷、钾肥利用率分别提高15.5、12.7、10.2个百分点;T3处理氮、磷、钾肥利用率分别提高2.4、1.6、5.1个百分点。3.与CK1处理相比,T1、T2、T3处理产量分别增加了2.1%、4.1%、3.9%。CK1T3处理的投入产出比分别为1:3.6、1:4.0、1:4.1、1:3.8。相对比之下,T2处理可以提高当季蒜苗经济效益,投入产出比最高。4.与CK1处理相比,T2、T3处理均可显着提高蒜苗植株的维生素C、可溶性蛋白和可溶性糖含量,显着降低蒜苗硝酸盐及粗纤维含量。T2较CK1处理的维生素C、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含量分别提高78.2%、12.6%、84.2%;硝酸盐及粗纤维含量分别降低25.5%、44.7%;大蒜素含量无显着差异。5.与CK1处理相比,T2处理可以显着提高蒜苗根系土壤速效养分含量及土壤酶活性。T2较CK1处理的纤维素酶、脲酶和蔗糖酶活性分别增加47.7%、28.5%、18.1%,碱解氮含量提高16.5%,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分别增加17.1%、7.1%;有机质含量提高19.3%。6.与CK1处理相比,T1处理蒜苗叶绿素含量及根系活力显着提高,分别增加66.2%、43.4%。氮、磷、钾肥利用率分别提高10.4%、15.3%、7.9%;维生素C、可溶性蛋白和可溶性糖含量显着提高,分别增加70.7%、8.9%、67.3%,硝酸盐、粗纤维含量显着降低;株高、假茎粗、叶宽、茎长、硝酸还原酶活性、土壤蔗糖酶、纤维素酶活性均无显着差异。综上所述,普通化肥减量施肥(T1,总养分减施47.8%,N减施40%、P2O5减施88.4%、K2O减施16%)在实际生产中可以降低农资投入、提高肥料利用率及产量,改善品质。而使用缓释肥减量施肥(T2,施肥量与T1相同)替代普通化肥经济效益最好,投入产出比最高,可以在节约生产成本投入、提高土壤相关酶活性的基础上,提高产量、改善品质,同时提高肥料利用率。
二、掌握化肥的有效成分及用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掌握化肥的有效成分及用量(论文提纲范文)
(1)“膨大剂”对根与根茎类中药材质量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中药材种植中“膨大剂”使用对药材质量影响及其管理 |
1.2 麦冬、丹参化学成分研究进展概述 |
1.3 稳定同位素比和元素分析用于有机产品溯源研究概述 |
1.4 研究目的和思路 |
第二章 多效唑对麦冬药材质量影响研究 |
2.1 多效唑对麦冬生长性状指标影响观测 |
2.2 基于代谢组学的多效唑对麦冬药材质量影响分析 |
2.3 多效唑对麦冬药材质量影响定量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矮壮素对丹参药材质量影响研究 |
3.1 矮壮素处理对丹参产量影响 |
3.2 基于代谢组学的矮壮素对丹参药材质量影响分析 |
3.3 矮壮素对丹参化学成分影响定量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氯化胆碱和生态种植对山药质量影响及有机山药溯源研究 |
4.1 氯化胆碱处理对山药产量质量影响 |
4.2 生态/有机栽培模式对山药质量影响 |
4.3 基于稳定同位素和元素分析的有机栽培山药溯源研究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小结与讨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中医药科技查新报告书 |
(2)不同施肥处理对白及药材产量和品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引言 |
1.2 肥料施用对土壤养分的影响 |
1.2.1 化肥的施用对土壤养分的影响 |
1.2.2 有机肥的施用对土壤养分的影响 |
1.3 施肥对中药材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
1.3.1 有机肥对中药材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
1.3.2 有机肥部分组分对中药材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
1.4 白及研究进展 |
1.4.1 白及化学成分及其药理作用 |
1.4.2 白及品质研究 |
1.4.3 其他 |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5.1 目的与意义 |
1.5.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2.1 材料与试剂 |
2.1.1 试验地区概况和供试材料来源 |
2.1.2 主要试剂 |
2.1.3 实验仪器 |
2.2 试验设计 |
2.3 试验内容与方法 |
2.3.1 生长指标测定 |
2.3.2 土壤营养物质含量测定 |
2.3.3 土壤重金属含量测定 |
2.3.4 活性成分含量测定 |
2.3.5 抗氧化活性测定 |
2.4 数据统计分析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3.1 不同施肥处理对土壤成分含量的影响 |
3.1.1 不同施肥处理对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影响 |
3.1.2 不同施肥处理对土壤全氮含量的影响 |
3.1.3 不同施肥处理对土壤全磷含量的影响 |
3.1.4 不同施肥处理对土壤全钾含量的影响 |
3.1.5 不同施肥处理对土壤速效钾的影响 |
3.1.6 不同施肥处理对土壤重金属含量的影响 |
3.2 不同施肥处理对白及生长的影响 |
3.2.1.不同施肥处理对白及株高的影响 |
3.2.2 不同施肥处理对白及叶长的影响 |
3.2.3 不同施肥处理对白及叶宽的影响 |
3.2.4 不同施肥处理对白及分茎数的影响 |
3.2.5 不同施肥处理对白及产量的影响 |
3.2.6 不同施肥处理的土壤的营养物质与白及生理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
3.3 不同施肥处理对白及品质的影响 |
3.3.1 不同施肥处理对白及总酚粗提量和总酚含量的影响 |
3.3.2 不同施肥处理对白及抗氧化活性的影响 |
3.3.3 不同施肥处理对白及糖粗提量和多糖含量影响 |
3.3.4 不同施肥处理对白及多糖的抗氧化活性的影响 |
第四章 讨论与结论 |
4.1 讨论 |
4.1.1 不同施肥处理对土壤成分含量的影响 |
4.1.2 不同施肥处理对白及生长、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
4.2 结论 |
4.3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学术活动和论文发表情况 |
(3)农户减施化肥行为及其效应研究 ——以果园水肥一体化和有机肥替代化肥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
1.2.1 关于农户化肥施用行为的研究 |
1.2.2 关于化肥投入技术效率及最优施用量的研究 |
1.2.3 关于农户节肥型农业技术采纳行为的研究 |
1.2.4 关于农户技术采纳效应研究 |
1.2.5 关于农户减施化肥的激励政策研究 |
1.2.6 相关文献研究述评 |
1.3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1.5 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
1.5.1 创新点 |
1.5.2 不足之处 |
2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化肥施用强度 |
2.1.2 化肥投入技术效率 |
2.1.3 水肥一体化技术 |
2.1.4 有机肥替代化肥 |
2.2 理论基础 |
2.2.1 农户行为理论 |
2.2.2 农业技术扩散理论 |
2.2.3 计划行为理论 |
2.2.4 外部性理论 |
2.2.5 信息不对称理论 |
2.3 本章小结 |
3 中国农业化肥施用现状分析 |
3.1 中国农业化肥施用量的变化趋势 |
3.1.1 化肥施用总量变化分析 |
3.1.2 化肥施用强度变化分析 |
3.2 中国农业化肥施用的区域特征 |
3.3 中国农业化肥施用的农作物结构特征 |
3.3.1 不同农作物化肥施用强度差异分析 |
3.3.2 农作物种植结构与区域化肥施用强度差异的耦合关系 |
3.3.3 种植结构对化肥施用强度的驱动作用 |
3.4 本章小结 |
4 农户化肥投入技术效率与减量潜力分析 |
4.1 农户化肥投入技术效率分析 |
4.1.1 理论分析与模型构建 |
4.1.2 化肥投入技术效率测算 |
4.2 农户化肥减量潜力分析 |
4.2.1 理论分析与模型构建 |
4.2.2 化肥减量潜力测算 |
4.3 本章小结 |
5 农户采纳水肥一体化技术行为及其效应分析 |
5.1 农户采纳水肥一体化技术决策机理分析 |
5.1.1 水肥一体化技术的技术属性分析 |
5.1.2 农户采纳水肥一体化技术路径分析 |
5.1.3 农户对水肥一体化技术需求分析 |
5.1.4 农户响应水肥一体化技术行动分析 |
5.2 农户采纳水肥一体化技术的意愿与行为分析 |
5.2.1 理论基础与研究假说 |
5.2.2 数据来源、样本分析与模型构建 |
5.2.3 实证结果与分析 |
5.3 农户采纳水肥一体化技术的节肥增收效应分析 |
5.3.1 理论分析 |
5.3.2 模型构建与变量选取 |
5.3.3 实证结果与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6 农户施用有机肥替代化肥行为及其效应分析 |
6.1 农户施用有机肥行为决策机理分析 |
6.1.1 农户施用有机肥行为决策动机 |
6.1.2 农户施用有机肥行为决策特征 |
6.1.3 农户施用有机肥行为决策模式 |
6.1.4 农户特征与施用有机肥行为决策 |
6.2 风险感知、社会信任与农户有机肥替代化肥行为悖离分析 |
6.2.1 理论基础与研究假说 |
6.2.2 样本分析与模型构建 |
6.2.3 实证结果与分析 |
6.3 农户施用有机肥替代化肥的节肥增收效应分析 |
6.3.1 理论分析 |
6.3.2 模型构建与变量选取 |
6.3.3 实证结果与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7 农户减施化肥行为的激励机理分析 |
7.1 农户减施化肥的利益相关者分析 |
7.1.1 农户的利益诉求与行为取向 |
7.1.2 政府的利益诉求与行为取向 |
7.2 农户与政府的利益博弈分析 |
7.2.1 博弈模型构建 |
7.2.2 博弈均衡分析 |
7.3 信息不对称下农户减施化肥的激励机理分析 |
7.3.2 逆向选择下农户减施化肥的激励机理分析 |
7.3.3 道德风险下农户减施化肥的激励机理分析 |
7.4 本章小结 |
8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
8.1 研究结论 |
8.2 政策建议 |
8.2.1 促进水肥一体化技术采纳 |
8.2.2 推动有机肥替代化肥 |
8.2.3 实现外部性内部化补偿 |
8.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山东省苹果种植户减施化肥行为调查问卷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4)川麦冬种植效益及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政策背景 |
1.1.2 麦冬的药用价值、经济价值、观赏价值 |
1.1.3 川麦冬种植业发展所面临的问题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1 关于中药材种植的研究进展 |
1.3.2 关于中药材成本收益研究进展 |
1.3.3 关于其他农产品成本收益研究进展 |
1.3.4 农产品成本收益影响因素相关研究 |
1.3.5 文献评述 |
1.4 研究的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1.4.1 种植效益的基本概念 |
1.4.2 种植成本理论 |
1.4.3 种植效益理论 |
1.5 研究思路、方法、内容及技术路线 |
1.5.1 研究思路 |
1.5.2 研究方法 |
1.5.3 研究主要内容 |
1.5.4 研究技术路线 |
1.6 课题的研究创新与不足 |
1.6.1 本研究课题创新之处 |
1.6.2 本研究课题不足之处 |
2 川麦冬种植业PEST与 SWOT分析 |
2.1 川麦冬种植业概述 |
2.2 川麦冬种植PEST分析 |
2.2.1 政治环境 |
2.2.2 经济环境 |
2.2.3 社会环境 |
2.2.4 技术环境 |
2.3 川麦冬种植业SWOT分析 |
2.3.1 川麦冬种植业发展优势分析 |
2.3.2 川麦冬种植业发展劣势分析 |
2.3.3 川麦冬种植业发展机遇分析 |
2.3.4 川麦冬种植业挑战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3 川麦冬种植效益分析 |
3.1 数据来源 |
3.2 调查农户的基本特征 |
3.3 川麦冬种植经济效益分析 |
3.3.1 川麦冬种植单位面积成本分析 |
3.3.2 麦冬种植单位面积产出概算分析 |
3.3.3 种植经济效益构成及变动分析 |
3.4 川麦冬种植社会效益分析 |
3.4.1 促进产业协调发展,强化了经济基础 |
3.4.2 增加种植农户纯收入,降低了农村恩格尔系数 |
3.5 生态效益分析 |
3.5.1 降低化肥、农药使用量 |
3.5.2 提高生态品质,促进了绿色生态相关产业 |
3.5.3 生态立体复种模式综合效益突出 |
3.6 本章小结 |
4 川麦冬种植效益影响因素分析 |
4.1 经济效益的影响因素分析 |
4.1.1 经济效益影响因素模型构建及分析 |
4.1.2 种植成本构成因素分析 |
4.1.3 种植成本影响因素因子分析 |
4.2 社会效益的影响因素分析 |
4.2.1 激励政策与资金投入 |
4.2.2 产业体系建设与科研投入 |
4.2.3 基础设施建设与市场体系完善 |
4.3 生态效益的影响因素分析 |
4.3.1 农户对生态品质优质优价的认知 |
4.3.2 农户生态保护意识 |
4.3.3 质量检测与监督管理 |
4.4 本章小结 |
5 川麦冬种植效益提高的潜力因素分析 |
5.1 提高产品质量、增加销售收入 |
5.2 合理使用化肥农药,减少生产资料成本 |
5.3 积极推进生态种植技术应用,保证产业可持续发展 |
5.4 合理配置种植模式,促进当地农业产业整体健康发展 |
5.5 以全产业链思维,健全市场体系 |
5.6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建议 |
6.1 研究结论 |
6.1.1 川麦冬种植产业优势与劣势并存,机遇与挑战同在 |
6.1.2 川麦冬种植效益明显 |
6.1.3 川麦冬种植成本持续加 |
6.1.4 提高种植效益的关键因素 |
6.1.5 采取适度规模,标准化生态种植方式是必由之路 |
6.1.6 高效体复种模式 |
6.2 对策建议 |
6.2.1 加强川麦冬质量检测和生产、市场管理与监督 |
6.2.2 加快川麦冬生态种植与产业链融合发展,提高麦冬综合效益 |
6.2.3 加快种植机械化、信息化进程,合理降低种植成本 |
6.2.4 加大高产优质的新品种研发,大力推广良种种植 |
6.2.5 建立并发展适度规模化、标准化生态种植体系 |
6.2.6 大力推广立体复种模式,激发农民的积极性 |
6.2.7 加大麦冬专用肥、生物有机肥、生物除草剂研发力度 |
6.2.8 加强市场体系建设,完善销售方式 |
致谢 |
附录 A-麦冬种植调查问卷 |
附录 B-表1-1 川麦冬种植效益影响因素线性回归分析相关系数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参考文献 |
(5)技术推广对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影响及其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 |
1.3.1 农药施用相关研究 |
1.3.2 蔬菜种植户农药施用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
1.3.3 技术推广相关研究 |
1.3.4 技术推广对农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影响的研究 |
1.3.5 农户农药减量施用效果研究 |
1.3.6 研究述评 |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5 研究区域概况与数据来源 |
1.5.1 研究区域概况 |
1.5.2 数据来源 |
1.6 可能的创新之处 |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 |
2.1.1 蔬菜种植户 |
2.1.2 技术推广 |
2.1.3 推广技术属性 |
2.1.4 技术推广渠道 |
2.1.5 技术推广组织方式 |
2.1.6 蔬菜生产中的农药减量施用 |
2.2 理论基础 |
2.2.1 农户行为理论 |
2.2.2 计划行为理论 |
2.2.3 技术扩散理论 |
2.2.4 诱致性技术创新理论 |
2.2.5 技术推广框架理论 |
2.3 技术推广对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的影响机理及其效应分析 |
2.3.1 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阶段划分 |
2.3.2 技术推广对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的影响机理分析 |
2.3.3 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效应划分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现状及问题分析 |
3.1 蔬菜生产特征与产业发展趋势 |
3.1.1 蔬菜生产特征 |
3.1.2 蔬菜产业发展趋势 |
3.2 蔬菜产业农药施用现状与农药减量施用政策演进 |
3.2.1 蔬菜产业农药施用现状 |
3.2.2 农药减量施用政策演进 |
3.3 样本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现状 |
3.3.1 样本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意向 |
3.3.2 样本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决策 |
3.3.3 样本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实施 |
3.3.4 样本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效果 |
3.4 样本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问题 |
3.4.1 农户层面:生产习惯使然,农户农药施用存在认知偏差 |
3.4.2 村庄层面:羊群行为效应明显,农药减施服务体系亟待完善 |
3.4.3 政府层面:基层农药减量治理悬浮,减量支持政策乏力 |
3.4.4 技术层面:过度依赖化学农药,农药减量替代技术推广任重道远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推广技术属性对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的影响 |
4.1 问题提出 |
4.2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
4.2.1 增资稳劳简单型技术属性对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的影响 |
4.2.2 节资增劳复杂型技术属性对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的影响 |
4.3 变量选取与研究方法 |
4.3.1 变量选取及说明 |
4.3.2 研究方法 |
4.4 推广技术属性对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意向影响的实证分析 |
4.4.1 增资稳劳简单型技术对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意向的影响 |
4.4.2 节资增劳复杂型技术对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意向的影响 |
4.5 推广技术属性对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决策影响的实证分析 |
4.5.1 增资稳劳简单型技术对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决策的影响 |
4.5.2 节资增劳复杂型技术对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决策的影响 |
4.5.3 内在传导机制:推广技术采纳效果的中介作用 |
4.6 推广技术属性对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实施影响的实证分析 |
4.6.1 增资稳劳简单型技术对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实施的影响 |
4.6.2 节资增劳复杂型技术对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实施的影响 |
4.6.3 内在传导机制:推广技术采纳效果的中介作用 |
4.7 农户分化下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决策和行为实施分析 |
4.7.1 农户分化下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决策分析 |
4.7.2 农户分化下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实施分析 |
4.8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技术推广组织方式对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的影响 |
5.1 问题提出 |
5.2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
5.2.1 合作社对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的影响 |
5.2.2 农资经销商对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的影响 |
5.2.3 农技推广站对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的影响 |
5.3 变量说明与研究方法 |
5.3.1 变量选取及说明 |
5.3.2 研究方法 |
5.4 技术推广组织方式对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意向影响的实证分析 |
5.5 技术推广组织方式对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决策影响的实证分析 |
5.6 技术推广组织方式对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实施影响的实证分析 |
5.7 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决策的进一步讨论 |
5.7.1 内在传导机制:安全生产认知的中介作用 |
5.7.2 农户感知差异:制度信任的调节作用 |
5.8 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实施的进一步讨论 |
5.8.1 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实施的空间自相关判断 |
5.8.2 技术推广组织方式对蔬菜种植户农药减施行为实施影响的空间效应 |
5.8.3 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实施的示范效应 |
5.9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技术推广渠道对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的影响 |
6.1 问题提出 |
6.2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
6.2.1 传统人际交往渠道对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的影响 |
6.2.2 互联网渠道对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的影响 |
6.2.3 两种渠道对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的交互影响 |
6.3 变量选取和研究方法 |
6.3.1 变量选取及说明 |
6.3.2 研究方法 |
6.4 技术推广渠道对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意向影响的实证分析 |
6.5 技术推广渠道对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决策影响的实证分析 |
6.6 技术推广渠道对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实施影响的实证分析 |
6.7 两种渠道对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的交互影响分析 |
6.8 老龄化背景下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决策与行为实施讨论 |
6.9 稳健性检验 |
6.10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效应分析 |
7.1 问题提出 |
7.2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
7.3 变量选取与模型选择 |
7.3.1 .变量选取 |
7.3.2 模型选择 |
7.4 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经济效应的实证分析 |
7.4.1 t检验结果 |
7.4.2 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决策方程估计 |
7.4.3 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对蔬菜产出和收入影响估计 |
7.4.4 双重检验 |
7.5 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生态效应的实证分析 |
7.6 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食品安全效应的实证分析 |
7.7 稳健性检验 |
7.8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过程及其综合效果的案例分析 |
8.1 调研方法选择与案例选取 |
8.2 访谈设计与过程介绍 |
8.3 合作社主导型农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过程及其综合效果 |
8.3.1 合作社主导型农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过程 |
8.3.2 合作社主导型农户农药减量行动的综合效果 |
8.3.3 典型经验总结 |
8.4 家庭农场农药减量施用行为过程及其综合效果 |
8.4.1 家庭农场农药减量施用行为过程 |
8.4.2 家庭农场农药减量行动的综合效果 |
8.4.3 典型经验总结 |
8.5 普通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过程及其综合效果 |
8.5.1 普通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过程 |
8.5.2 普通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行动的综合效果 |
8.5.3 典型经验总结 |
8.6 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潜力分析 |
8.7 本章小结 |
第九章 研究结论、政策建议与研究展望 |
9.1 研究结论 |
9.1.1 蔬菜生产中农户过量施药问题严重 |
9.1.2 推广技术属性对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影响具有阶段差异 |
9.1.3 技术推广组织方式对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影响异质性明显 |
9.1.4 技术推广渠道对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的交互影响不可忽视 |
9.1.5 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具有多维效应 |
9.2 政策建议 |
9.2.1 注重安全生产导向性,增强农户农药减量意识 |
9.2.2 推动技术属性与农户资源有效衔接,提升替代技术采纳效果 |
9.2.3 明晰技术推广组织功能,构建多元化农技推广体系 |
9.2.4 多渠道融合,创新农户农药减量施用信息传播方式 |
9.2.5 正视农户分化现实,实施瞄准性农药减量行动支持 |
9.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6)黑龙江省化肥施用冗余问题解析及农户行为动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其评述 |
1.2.1 化肥面源污染 |
1.2.2 化肥施用量 |
1.2.3 化肥施用效率 |
1.2.4 农户化肥施用行为 |
1.2.5 化肥施用视角下农业可持续发展 |
1.2.6 国内外研究评述 |
1.3 研究思路及研究内容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1.5 研究的创新之处 |
2 概念界定、理论基础与逻辑机理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农业面源污染 |
2.1.2 农业生产效率 |
2.1.3 化肥施用冗余 |
2.1.4 农户施肥行为 |
2.2 理论基础 |
2.2.1 经济增长理论 |
2.2.2 农户行为理论 |
2.2.3 外部性理论 |
2.2.4 成本收益理论 |
2.3 逻辑机理框架 |
2.3.1 化肥施用冗余的逻辑机理 |
2.3.2 农户施肥行为的逻辑机理 |
2.3.3 全文的逻辑机理 |
2.4 本章小结 |
3 黑龙江省化肥施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3.1 黑龙江省化肥施用现状 |
3.1.1 化肥施用量特征 |
3.1.2 化肥施用强度及生产力特征 |
3.2 化肥施用关联因素现状 |
3.2.1 从业人员现状 |
3.2.2 农业机械现状 |
3.2.3 农村用电量现状 |
3.2.4 农药使用现状 |
3.3 化肥施用存在的问题 |
3.3.1 化肥施用过量 |
3.3.2 化肥施用结构不合理 |
3.3.3 化肥施用效率低下 |
3.3.4 化肥面源污染日益严重 |
3.4 本章小结 |
4 黑龙江省化肥过量施用问题的初步判定 |
4.1 相关研究动态 |
4.2 指标选择 |
4.3 化肥施用量与农业经济增长的EKC检验 |
4.3.1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概述 |
4.3.2 化肥施用量与农业总产值的关系 |
4.3.3 化肥施用增长与农业增加值的关系 |
4.4 化肥施用量与农业经济增长的动态关系分析 |
4.4.1 分析方法 |
4.4.2 模型检验 |
4.4.3 化肥施用量与农业总产值的脉冲响应分析 |
4.4.4 化肥施用增长与农业增加值的脉冲响应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5 黑龙江省农业生产效率特征及化肥施用冗余测度 |
5.1 数据包络模型 |
5.2 指标选择与数据处理 |
5.2.1 指标选择 |
5.2.2 数据处理 |
5.3 农业生产效率的演变特征 |
5.3.1 省级农业生产效率演变特征 |
5.3.2 农户农业生产效率演变特征 |
5.4 化肥施用冗余测度 |
5.4.1 省级化肥施用冗余测度 |
5.4.2 农户化肥施用冗余测度 |
5.5 本章小结 |
6 黑龙江省农户化肥施用冗余的影响因素分析 |
6.1 问卷设计和调查 |
6.2 测量变量问项设计及描述性统计分析 |
6.2.1 测量变量问项设计 |
6.2.2 测量变量描述性统计分析 |
6.3 农户化肥施用的信度、效度检验 |
6.3.1 农户化肥施用信度检验 |
6.3.2 农户化肥施用效度检验 |
6.4 农户化肥施用冗余的影响因素分析 |
6.4.1 研究方法 |
6.4.2 数据处理 |
6.4.3 实证分析结果 |
6.5 本章小结 |
7 黑龙江省农户施肥行为动机分析 |
7.1 研究方法 |
7.1.1 结构方程模型的结构 |
7.1.2 模型适配度指标选择 |
7.2 农户施肥认知、施肥意愿与施肥行为的路径分析 |
7.2.1 农户施肥认知对施肥行为的路径结果 |
7.2.2 农户施肥认知对施肥意愿的路径结果 |
7.2.3 农户施肥意愿对施肥行为的路径结果 |
7.2.4 农户施肥认知、意愿与行为的路径结果 |
7.3 农户政策认知对施肥行为的路径分析 |
7.3.1 农户政策认知对施肥认知的路径结果 |
7.3.2 农户政策认知对施肥意愿的路径结果 |
7.3.3 农户政策认知对施肥行为的路径结果 |
7.3.4 农户政策认知、施肥认知与施肥意愿的路径结果 |
7.3.5 农户政策认知、施肥认知、意愿与行为的路径结果 |
7.4 农户测土配方施肥的认知、意愿与行为路径分析 |
7.5 农户化肥施用问题多维关系分析 |
7.6 本章小结 |
8 黑龙江省化肥合理施用的对策建议 |
8.1 针对政府层面的对策建议 |
8.1.1 引导农村土地适度规模经营 |
8.1.2 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
8.1.3 调整农业财政补贴方式 |
8.2 针对技术层面的对策建议 |
8.2.1 增加设立配肥服务网点 |
8.2.2 加强测土配方施肥宣传推广 |
8.2.3 构建测土配方施肥推广体系 |
8.3 针对农户层面的对策建议 |
8.3.1 提升农户生态环境认知 |
8.3.2 提高农户科学文化素质 |
8.3.3 加强农户施肥技术培训 |
8.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1 黑龙江省黑土耕地保护技术措施指导意见 |
附录2 黑龙江省化肥施用问题调查问卷 |
附录3 问卷基本信息与描述性统计结果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博士学位论文修改情况确认表 |
(7)降低冶炼烟气制硫酸铵中砷含量的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砷污染危害及现状 |
1.3 国内外脱砷工艺及试剂介绍 |
1.3.1 含砷废水除砷工艺研究进展 |
1.3.2 脱砷剂与脱砷方法对比及可行性分析 |
1.4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1.4.1 课题内容 |
1.4.2 课题意义 |
第二章 实验原料、试剂及原理 |
2.1 待除砷溶液的选取 |
2.2 除砷试剂选择与性质 |
2.3 除砷试剂脱砷原理 |
2.4 数据处理 |
第三章 基于硫化钠和硫酸亚铁的硫酸铵脱砷实验 |
3.1 温度、pH、曝气时间对脱砷剂除砷的影响 |
3.1.1 硫化钠除砷正交探索实验 |
3.1.2 硫酸亚铁除砷双因素探索实验 |
3.2 除砷剂小试实验 |
3.2.1 硫化钠一级沉淀 |
3.2.2 硫酸亚铁一级沉淀 |
3.2.3 硫化钠二级沉淀 |
3.2.4 硫酸亚铁二级沉淀 |
3.2.5 硫酸亚铁+硫化钠两级沉淀 |
3.2.6 二级亚铁+硫化钠三级沉淀 |
3.3 除砷剂中试实验 |
3.4 除砷剂工业性实验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改性纳米铁和硫酸亚铁的硫酸铵脱砷实验 |
4.1 实验条件对脱砷剂除砷的影响 |
4.1.1 新型活性铁基除砷条件探索实验 |
4.1.2 一级硫酸亚铁除砷条件探索实验 |
4.2 基于新型活性铁基和硫酸亚铁的硫酸铵脱砷实验 |
4.2.1 探索性实验 |
4.2.2 探索性实验结果 |
4.2.3 探索性实验分析及讨论 |
4.3 脱砷剂对比实验 |
4.3.1 实验条件与过程 |
4.3.2 小试实验 |
4.3.3 中试实验 |
4.3.4 扩大型实验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改性纳米铁的工业试验 |
5.1 溶液除砷后铁的去除 |
5.2 设备选型及安装 |
5.3 工业实验 |
5.3.1 第一阶段工业实验 |
5.3.2 第二阶段工业实验 |
5.4 经费预算 |
5.5 工业实验效益 |
5.5.1 经济效益分析 |
5.5.2 社会效益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8)基于种植大户行为的化肥面源污染防治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1 农业面源污染影响因素研究 |
1.3.2 化肥面源污染防治政策研究 |
1.3.3 化肥面源污染防治与农户行为研究 |
1.3.4 国内外研究述评 |
1.4 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框架 |
1.4.3 研究方法 |
1.5 创新点 |
2 概念界定与基础理论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种植大户 |
2.1.2 化肥面源污染 |
2.2 相关理论基础 |
2.2.1 行为经济理论 |
2.2.2 生态平衡理论 |
2.2.3 农业政策及外部性理论 |
2.2.4 农户行为理论 |
2.3 本章小结 |
3 化肥面源污染与治理现状及防治政策演进 |
3.1 化肥施用特征概况 |
3.1.1 化肥施用量及施用强度 |
3.1.2 化肥施用结构对比分析 |
3.1.3 内部施用均衡度对比 |
3.2 化肥施用时空特征分析 |
3.2.1 研究方法 |
3.2.2 化肥施用空间分布情况分析 |
3.2.3 空间冷热点分析 |
3.3 我国化肥面源污染产生的影响 |
3.3.1 河流水体污染表现 |
3.3.2 湖泊(水库)水体污染表现 |
3.3.3 土地土壤污染表现 |
3.3.4 农业废弃物污染表现 |
3.4 化肥施用减量空间分析 |
3.4.1 分析方法 |
3.4.2 化肥施用效率测度 |
3.4.3 化肥施用减量空间 |
3.5 化肥面源污染防治政策演进与归纳 |
3.5.1 化肥面源污染防治政策演进 |
3.5.2 化肥面源污染防治政策汇总 |
3.6 我国化肥面源污染防治政策存在的问题 |
3.6.1 政策缺乏前瞻性且手段单一 |
3.6.2 政策扶持力度薄弱 |
3.6.3 化肥面源污染数据管理水平低 |
3.6.4 化肥面源污染防治政策落地难 |
3.6.5 盲目追求化肥减排量化目标 |
3.7 本章小结 |
4 问卷设计、描述性统计及有效性检验 |
4.1 问卷设计与调查 |
4.1.1 问卷设计 |
4.1.2 问卷调查 |
4.2 测量变量问项设计及描述性统计分析 |
4.2.1 测量变量问项设计 |
4.2.2 测量变量数据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
4.3 测量量表的信度检验 |
4.3.1 种植大户认知测量量表的信度检验 |
4.3.2 种植大户政策采纳意愿测量量表的信度检验 |
4.3.3 种植大户施肥行为测量量表的信度检验 |
4.4 测量量表的效度检验 |
4.4.1 种植大户施肥行为测量量表的信度检验 |
4.4.2 种植大户政策采纳意愿测量量表的效度检验 |
4.4.3 种植大户施肥行为测量量表的效度检验 |
4.5 本章小结 |
5 种植大户化肥面源污染防治政策采纳的路径分析 |
5.1 研究方法 |
5.1.1 结构方程模型的概念 |
5.1.2 模型适配度指标选择 |
5.2 种植大户认知、经济政策采纳意愿与行为的路径分析 |
5.2.1 政策认知对经济政策采纳意愿的路径结果 |
5.2.2 污染认知对经济政策采纳意愿的路径结果 |
5.2.3 经济政策采纳意愿对施肥行为的路径结果 |
5.2.4 污染认知、经济政策采纳意愿与施肥行为的路径结果 |
5.2.5 认知、经济政策采纳意愿与施肥行为的路径结果 |
5.3 种植大户认知、惩罚政策采纳意愿与行为的路径分析 |
5.3.1 污染认知对惩罚政策采纳意愿的路径结果 |
5.3.2 惩罚政策采纳意愿对施肥行为的路径结果 |
5.3.3 污染认知、惩罚政策采纳意愿与施肥行为的路径结果 |
5.3.4 认知、惩罚政策采纳意愿与施肥行为的路径结果 |
5.4 种植大户污染认知、辅助政策采纳意愿与施肥行为的路径分析 |
5.4.1 辅助政策采纳意愿对施肥行为的路径结果 |
5.4.2 污染认知、辅助政策采纳意愿与施肥行为的路径结果 |
5.5 本章小结 |
6 基于相关者利益特征的化肥面源污染防治政策制定博弈 |
6.1 化肥面源污染防治政策利益相关者分类 |
6.1.1 种植大户 |
6.1.2 政府 |
6.1.3 外部利益群体 |
6.2 利益相关者利益特征分析 |
6.2.1 种植大户利益特征 |
6.2.2 非农社会性主体利益特征 |
6.2.3 央地政府利益特征 |
6.3 化肥面源污染防控政策制定博弈模型建构 |
6.3.1 博弈模型假设 |
6.3.2 种植大户与央地政府博弈模型 |
6.3.3 种植大户与非农外部利益群体博弈模型 |
6.4 不同治理模式化肥面源污染防治政策博弈分析 |
6.4.1 治理成本最优决策分析逻辑 |
6.4.2 整体收益最优决策分析逻辑 |
6.4.3 基于外部性的决策分析逻辑 |
6.5 本章小结 |
7 国外化肥面源污染防治政策经验借鉴 |
7.1 美国化肥面源污染防治政策的经验 |
7.1.1 建构污染防治法律体系 |
7.1.2 重点区域划分治理模式 |
7.1.3 探索污染多元防治机制 |
7.1.4 丰富立体防治政策组合 |
7.2 以色列化肥面源污染防治政策的经验 |
7.2.1 节水政策主导型污染防治 |
7.2.2 多职能部门协同治理模式 |
7.2.3 多类型政策交互覆盖机制 |
7.2.4 产研财政联动式投入模式 |
7.3 欧盟化肥面源污染防治政策的经验 |
7.3.1 命令控制型法律法规格局 |
7.3.2 共同政策中心型治理逻辑 |
7.3.3 有机农业效用最优化模式 |
7.3.4 市场激励与政策调控融合 |
7.4 化肥面源污染防治政策制定经验的国际启示 |
7.4.1 关注法律法规的防治先导性 |
7.4.2 以科技手段为污染防治支撑 |
7.4.3 培育规模生产主体发挥带头作用 |
7.4.4 探索数据技术导向防治路径 |
7.5 本章小结 |
8 基于种植大户行为的化肥面源污染防治政策制定及保障措施 |
8.1 化肥面源污染防治政策改进 |
8.1.1 制定化肥面源污染防治政策组合 |
8.1.2 推进财税协同化肥面源污染防治 |
8.1.3 制定多效化肥减量与有机肥补贴 |
8.1.4 政企合作参与化肥面源污染防治 |
8.1.5 收紧化肥面源污染防治监督口径 |
8.2 基于种植大户行为的化肥面源污染防治方案设计 |
8.2.1 条件式大户化肥污染防治激励方案 |
8.2.2 层级累进大户有机肥补贴激励方案 |
8.2.3 产研联动式大户面源污染防治方案 |
8.2.4 政农协同式大户面源污染防治方案 |
8.3 基于种植大户行为的化肥面源污染防治政策制定保障措施 |
8.3.1 政策设计端严控化肥面源污染防治 |
8.3.2 化肥面源污染政策执行端组织保障 |
8.3.3 肥料施用创新及现代数据技术保障 |
8.3.4 化肥面源污染防治资金端支持保障 |
8.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东北林业大学 博士学位论文修改情况确认表 |
(9)微生物菌肥对苹果砧木幼苗氮、磷和钙吸收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化学肥料施用的现状及影响 |
1.1.1 化学肥料施用现状 |
1.1.2 化学肥料施用过量带来的影响 |
1.2 土壤酸化概述 |
1.2.1 土壤酸化成因 |
1.2.2 土壤酸化现状 |
1.2.3 土壤酸化危害 |
1.2.4 土壤酸化改良措施 |
1.3 微生物菌肥概述 |
1.3.1 微生物菌肥简介 |
1.3.2 微生物菌肥的种类 |
1.3.3 微生物菌肥作用机理 |
1.3.4 微生物菌肥研究现状 |
1.3.5 微生物菌肥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 |
1.3.6 微生物菌肥发展对策及前景 |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材与处理 |
2.1.1 氮素和不同剂量微生物菌肥对苹果砧木幼苗生长和土壤理化特性的影响 |
2.1.2 磷素和不同剂量微生物菌肥对苹果砧木幼苗生长和土壤理化特性的影响 |
2.1.3 钙素和不同剂量微生物菌肥对苹果砧木幼苗生长和土壤理化特性的影响 |
2.2 采样及测定 |
2.2.1 测定项目及方法 |
2.2.2 苹果植株生长指标测定 |
2.2.3 苹果植株和土壤15N测定 |
2.2.4 根系活力的测定(TTC)还原法测定 |
2.2.5 土壤酶活性测定 |
2.2.5.1 土壤脲酶活性的测定(苯酚钠—次氯酸钠比色法) |
2.2.5.2 土壤磷酸酶活性测定(磷酸苯二钠比色法) |
2.2.5.3 土壤蔗糖酶活性测定(3,5—二硝基水杨酸比色法) |
2.2.5.4 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测定(高锰酸钾滴定法) |
2.2.6 土壤微生物数量测定 |
2.2.7 土壤理化性质测定 |
2.2.7.1 土壤pH值的测定 |
2.2.7.2 土壤有机质的测定(重铬酸钾容量法) |
2.2.7.3 土壤有效磷的测定(碳酸氢钠法) |
2.2.7.4 土壤速效钾含量的测定(醋酸铵—火焰光度计法) |
2.2.7.5 土壤碱解氮的测定(碱解—扩散法) |
2.2.8 计算公式 |
3 结果与分析 |
3.1 微生物菌肥对苹果砧木幼苗植株生长、土壤理化性质和氮素吸收的影响 |
3.1.1 微生物菌肥与氮肥配合对苹果砧木幼苗地上部生长的影响 |
3.1.2 微生物菌肥与氮肥配合对苹果砧木幼苗根系生长的影响 |
3.1.3 微生物菌肥与氮肥配合对苹果砧木幼苗根际微生物数量的影响 |
3.1.4 微生物菌肥与氮配合对苹果砧木幼苗根际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
3.1.5 微生物菌肥与氮配合对苹果砧木幼苗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 |
3.1.6 微生物菌肥与氮配合对苹果砧木幼苗氮素吸收、土壤残留和损失的影响 |
3.2 微生物菌肥与磷肥配合对苹果砧木幼苗植株生长和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
3.2.1 微生物菌肥与磷肥配合对苹果砧木幼苗地上部生长的影响 |
3.2.2 微生物菌肥与磷配合对苹果砧木幼苗根系生长的影响 |
3.2.3 微生物菌肥与磷配合对苹果砧木幼苗根际微生物数量的影响 |
3.2.4 微生物菌肥与磷配合对苹果砧木幼苗根际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
3.2.5 微生物菌肥与磷配合对苹果砧木幼苗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 |
3.3 微生物菌肥与钙肥配合对苹果砧木幼苗植株生长和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
3.3.1 微生物菌肥与钙肥配合对苹果砧木幼苗地上部生长的影响 |
3.3.2 微生物菌肥与钙配合对苹果砧木幼苗根系生长的影响 |
3.3.3 微生物菌肥与钙配合对苹果砧木幼苗根际微生物数量的影响 |
3.3.4 微生物菌肥与钙配合对苹果砧木幼苗根际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
3.3.5 微生物菌肥与钙配合对苹果砧木幼苗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 |
4 讨论 |
4.1 微生物菌肥与氮配合对苹果砧木幼苗植株生长、土壤理化性质及15N-氮素吸收利用和损失的影响 |
4.2 微生物菌肥与磷配合对苹果砧木幼苗植株生长、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
4.3 微生物菌肥与钙配合对苹果砧木幼苗植株生长、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10)缓释肥替代普通化肥对蒜苗生长生理、品质、养分吸收及土壤酶活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Summary |
缩略词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蔬菜产业发展现状 |
1.2 我国蔬菜生产中化肥的使用现状 |
1.2.1 化肥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 |
1.2.2 我国化肥施用量过多导致的问题 |
1.3 缓释肥替代普通化肥的研究现状 |
1.3.1 蔬菜营养吸收规律 |
1.3.2 缓释肥的概念 |
1.3.3 国内外缓释肥施用现状 |
1.3.4 缓释肥减量施肥替代普通化肥可行性研究 |
1.3.5 缓释肥减量施肥替代普通化肥对作物生长、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
1.3.6 缓释肥减量施肥替代普通化肥对作物光合特性、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地点 |
2.2 试验材料 |
2.3 试验设计 |
2.4 指标测定及方法 |
2.4.1 生长指标 |
2.4.2 根系活力 |
2.4.3 干物质积累量 |
2.4.4 养分含量 |
2.4.5 光合特性 |
2.4.6 产量及营养品质 |
2.4.7 土壤速效养分及酶活性 |
2.5 数据处理 |
第三章 缓释肥替代普通化肥对蒜苗生长生理及光合特性的影响 |
3.1 结果分析 |
3.1.1 缓释肥替代普通化肥对蒜苗生长指标的影响 |
3.1.2 缓释肥替代普通化肥对蒜苗根系活力的影响 |
3.1.3 缓释肥替代普通化肥对蒜苗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3.1.4 缓释肥替代普通化肥对蒜苗光合特性的影响 |
3.1.5 缓释肥替代普通化肥对蒜苗叶片硝酸还原酶活性的影响 |
3.2 讨论 |
3.2.1 缓释肥替代普通化肥对蒜苗生长生理的影响 |
3.2.2 缓释肥替代普通化肥对蒜苗叶绿素含量及光合特性的影响 |
第四章 缓释肥替代普通化肥对蒜苗品质、产量及其效益的影响 |
4.1 结果与分析 |
4.1.1 缓释肥替代普通化肥对蒜苗品质的影响 |
4.1.2 缓释肥替代普通化肥对蒜苗产量的影响 |
4.1.3 缓释肥替代普通化肥对蒜苗经济效益的影响 |
4.2 讨论 |
4.2.1 缓释肥替代普通化肥对蒜苗品质的影响 |
4.2.2 缓释肥替代普通化肥对蒜苗产量及其经济效益的影响 |
第五章 缓释肥替代普通化肥对蒜苗干物质积累、营养分配及养分吸收利用的影响 |
5.1 结果与分析 |
5.1.1 缓释肥替代普通化肥对蒜苗干物质含量的影响 |
5.1.2 缓释肥替代普通化肥对蒜苗干物质积累量和分配的影响 |
5.1.3 缓释肥替代普通化肥对蒜苗养分吸收、分配及肥料利用率的影响 |
5.2 讨论 |
5.2.1 缓释肥替代普通化肥对蒜苗干物质积累量的影响 |
5.2.2 缓释肥替代普通化肥对蒜苗营养分配及养分利用的影响 |
第六章 缓释肥替代普通化肥对蒜苗土壤速效养分及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
6.1 结果与分析 |
6.1.1 缓释肥替代普通化肥对蒜苗土壤速效养分的影响 |
6.1.2 缓释肥替代普通化肥对蒜苗根际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
6.2 讨论 |
6.2.1 缓释肥替代普通化肥对蒜苗土壤速效养分的影响 |
6.2.2 缓释肥替代普通化肥对蒜苗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
第七章 全文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导师简介 |
四、掌握化肥的有效成分及用量(论文参考文献)
- [1]“膨大剂”对根与根茎类中药材质量影响[D]. 吕朝耕.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1(02)
- [2]不同施肥处理对白及药材产量和品质的影响[D]. 肖广达. 广西大学, 2021(12)
- [3]农户减施化肥行为及其效应研究 ——以果园水肥一体化和有机肥替代化肥为例[D]. 陶源. 山东农业大学, 2021(12)
- [4]川麦冬种植效益及影响因素研究[D]. 帕坦姆汗·阿布杜合力克. 西南科技大学, 2021(09)
- [5]技术推广对蔬菜种植户农药减量施用行为影响及其效应研究[D]. 赵秋倩.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01)
- [6]黑龙江省化肥施用冗余问题解析及农户行为动机研究[D]. 石锐. 东北林业大学, 2021(09)
- [7]降低冶炼烟气制硫酸铵中砷含量的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D]. 高延粉. 昆明理工大学, 2020(02)
- [8]基于种植大户行为的化肥面源污染防治政策研究[D]. 石凯含. 东北林业大学, 2020(09)
- [9]微生物菌肥对苹果砧木幼苗氮、磷和钙吸收的影响研究[D]. 吴晓娴. 山东农业大学, 2020(01)
- [10]缓释肥替代普通化肥对蒜苗生长生理、品质、养分吸收及土壤酶活性的影响[D]. 毛震宇. 甘肃农业大学, 20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