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微型超声探头在食管、胃疾病的临床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王易尚[1](2021)在《ME-NBI与EUS在判断早期结直肠癌浸润深度中的应用价值》文中指出目的:对比分析放大内镜联合窄带光成像检查技术(magnifying endoscopy combined with narrow band imaging,ME-NBI)与超声内镜检查技术(endoscopic ultrasonography,EUS)预判早期结直肠癌浸润深度的准确性,为临床抉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01月至2020年10月于遂宁市中心医院住院治疗且术前均行ME-NBI和EUS的86例结直肠癌患者的病历资料,根据术前检查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ME-NBI检查组和EUS检查组。通过查阅病历资料并记录所有患者术前预判的肿瘤浸润深度和术后病理报告的肿瘤浸润深度,计算出两种方法的准确率,并运用Kappa检验计算出ME-NBI和EUS分别与最终病理结果的一致性。结果:本研究共纳入86例初次病检结果为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的患者临床资料,男性51例,女性35例,年龄60.6±7.2岁,其中选择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治疗的患者55例,选择外科手术治疗的患者31例。ESD等内镜下手术或外科手术术后病检结果:早期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64例,其中浸润深度局限在上皮层/黏膜固有层(黏膜层)31例,黏膜肌层25例,黏膜下浅层5例,黏膜下深层3例;进展期癌22例,浸润深度为固有肌层9例,浆膜层及更深层次13例。ME-NBI预判结果:JNET分型1型及2A型病例0例;2B型病例共67例,预判浸润深度为黏膜及黏膜下浅层;3型病例共19例,预判深度为黏膜下深层或更深层次。ME-NBI与术后病理结果做比较,准确率为83.7%、灵敏度为93.4%、特异度为60%、Kappa值为0.575,P<0.05。EUS的预判结果:EUS预判深度为黏膜层29例;黏膜肌层19例,黏膜下浅层2例;黏膜下深层3例;固有肌层25例;浆膜层及更深8例。EUS的预判结果与术后病理结果对比:其准确率为84.9%、灵敏度为93.4%、特异度为96%、Kappa值为0.676,P<0.05。进一步比较各层次的准确性发现,EUS对黏膜层/黏膜肌层预判准确率为91%、灵敏度为85.7%、特异度为100%,Kappa值为0.375,P<0.05。ME-NBI和EUS对于术后病理结果的浸润深度的一致性对比结果:Kappa值为-0.305,P<0.05。结论:ME-NBI和EUS对于早期结直肠癌浸润深度的预判都有较高的准确率,都可以作为术前评估的重要检查手段;EUS比ME-NBI操作更简单、更直观,且EUS对于评估黏膜层和黏膜肌层的病变准确率更高,术前可优先选择EUS,在判断病变是否有黏膜下层浸润时,可结合ME-NBI来提高准确率。
郑秀金,张炜,陈长旦[2](2020)在《超声小探头在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超声小探头(MPS)在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中的应用价值及体会。方法选取我院2018年1月~2019年12月382例行超声胃镜检查的患者,记录其超声胃镜检查结果,对患者术前超声及术后病理进行对照分析,观察病变大小、起源层次、性质及超声胃镜准确性的影响。结果本研究382例患者经小探头超声内镜检查发现其中病变位于食管156例,胃203例,十二指肠23例。按照病变类型进行分类,其中平滑肌瘤88例,间质瘤124例,囊肿33例,脂肪瘤19例,血管瘤18例,淋巴瘤1例,异位胰腺22例,外压病变16例,息肉15例,十二指肠副乳头4例,早期癌42例。其中243例患者均经EMR、ESD或手术病理证实,与病理诊断符合率达85.60%。结论小探头超声内镜检查能够显示上消化道隆起病变的起源层次及其与邻近组织结构的关系,并能提示隆起性病变的性质,为进一步EMR、ESD或手术治疗提供有力的支持,对消化道肿瘤的T分期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路瑶,孙庆文,张玲,张丽娟,黄晓玲[3](2020)在《探讨超声小探头对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套扎治疗的指导性作用》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超声小探头对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套扎治疗的指导性作用。方法 68例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患者,根据治疗前是否经超声小探头探查分为未经超声评估组(37例)与经超声评估组(31例)。所有患者均采用套扎器进行套扎治疗,严密观察有无出血、穿孔等并发症,术后定期门诊随访。观察内径检查结果并比较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68例患者内镜检查结果:病灶大小为0.5~1.5 cm,位于食管39例,胃28例,十二指肠球部1例。未经超声评估组少量出血4例(10.8%),大出血2例(5.4%),穿孔5例(13.5%);经超声评估组少量出血3例(9.7%)。经超声评估组并发症发生率9.7%(3/31)低于未经超声评估组的29.7%(11/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超声小探头评估后对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进行套扎治疗,方法简易、安全、有效,对其治疗有指导性作用。
黄耀才[4](2020)在《一种超声胶囊内窥镜及其成像方法研究》文中认为食管癌是一种恶性程度较高的消化道肿瘤,早期的症状不明显,患者就医时多已发展至中晚期,临床治疗收效甚微。因此,实现食管癌早期的准确诊断是制定有效治疗方案的重要前提,也是提高食管癌治愈率的必要手段。目前,临床上常使用X线钡餐造影、食管镜活检、内镜超声检查和CT等手段进行食管癌诊断和分期。它们在一些病例的诊断中具有良好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但在进行症状不明显的食管癌早期诊断时,就会暴露出难以获取微小癌变特征的问题。高频超声(>20MHz)具有5mm以上的成像穿透深度和约40μm的成像分辨率,以及超声自身的无辐射、低成本等优点,可以为食管癌早期的诊断提供新思路。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高频超声(30-50MHz)的胶囊内窥镜,它由胶囊壳体、超声换能器、微型电机、电磁环和同轴电缆组成。高频超声换能器提供高分辨率的图像,直径不超过1mm的同轴电缆使内窥镜细径化,提高耐受性,该设备还支持三维成像,以上功能可用于弥补现有诊断技术的不足。超声换能器放置于胶囊壳体前端,在微型电机的带动下进行机械旋转,电磁环用于旋转的换能器和静止的信号线之间的信号传输,内窥镜的工作由外围的成像系统控制,微型电机的供电以及内窥镜和成像系统之间的数据传输均通过同轴电缆实现。为了验证该超声胶囊内窥镜设备的可行性,分别进行了线仿体成像实验、在体猪实验、离体猪小肠三维成像实验和在体非人灵长类动物实验。计算线仿体图像得出的空间分辨率值表明超声胶囊内窥镜具有高分辨率的成像性能;采集到的猪小肠和食管超声图像具有清晰的腔壁结构分层;采用一种机械扫描方法实现了离体猪小肠的超声三维成像,使消化道疾病的诊断更准确;选择猴子作为模型动物进行了在体实验,获得了具有良好层次和形态的猴子食管图像,为超声胶囊内窥镜提供了新数据,并为下一步的临床应用奠定了基础。
吴劲风[5](2020)在《胃癌根治性全胃切除术后消化道重建方式的临床对比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 通过比较胃癌根治性全胃切除术两种不同消化道重建术后患者的生活质量、术后并发症及3年生存率等方面的差异,探讨全胃切除术后消化道重建方式的最优选择。方法 本研究为回顾性队列研究。本研究共收集了从2014年9月至2017年2月在浙江省立同德医院纳入符合标准的87例患者,根据术中消化道重建方式分为常规Roux-en-Y组42例和非离断式Roux-en-Y远端空肠储袋代胃术组45例。随访记录并分析两组患者的人口统计学变量、手术相关情况、术后并发症、营养状况、炎症免疫指标和生活质量评分,随访截止到2020年2月。结果 本研究87例患者中男性占72.4%,女性27.6%,平均年龄62.4±12.2岁(范围:32-90),平均 BMI 22.7±3.1(范围:16.7-31.2),术后病理TNM 分期 Ⅰ、Ⅱ、Ⅲ期分别为14.9%、47.1%、37.9%;整体R0切除率为98.6%;总体3年总生存率为75.9%,A组为73.8%,B组为77.8%,P=0.718。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BMI、肿瘤直径、病理TNM分期、肿瘤Lauren分型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手术时间、消化道重建时间、术中出血量、淋巴结清扫数目、首次下地时间、首次肛门排气及进食流质或半流质、住院时间等方面差异都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腹腔镜和开放手术的对比当中,腹腔镜组在术中出血量、首次下地时间、首次肛门排气及进食流质或半流质、住院时间等明显优于开放手术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淋巴结清扫数目(32.68 vs.35.54,P=0.16)、总体并发症发生率(23.8%vs.17.8%,P=0.488)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分别绘制LMR、NLR、PLR的ROC曲线,结果显示:三者预测胃癌患者总生存期的最佳临界值分别为2.98、3.42和171.8,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63、0.687和0.763,其中术前LMR、PLR预测胃癌预后意义较NLR大,但三者在A、B两组的对比中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本研究中两组术前及术后3-6个月时生活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术后第12个月随访时,B组的生活质量明显高于A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所有患者术后体重均呈下降趋势,术后前3个月下降最快,直至术后1年才趋于稳定,略为术前体重的86%,B组体重恢复先于A组,到术后第2年,基本恢复到术前体重的95%。结论 与常规Roux-en-Y组相比,非离断式Roux-en-Y远端空肠储袋代胃术无需离断空肠及系膜,不仅操作简单,而且避免了肠道电生理的中断和运动功能的损害,有效地阻断了胆汁、胰液的反流,避免了反流性食管炎,保护十二指肠正常起搏电位向远端空肠扩布,有效减少Roux滞留综合征的弊病。远端空肠储袋,代偿了部分胃的储存功能,增加了摄食量,明显延缓了食物通过时间,让食物充分的与Y肠襻来的胆汁和胰液混合,使消化液有足够的时间来消化食物,有助于肠道的消化和吸收,维持体内胃肠道激素平衡,显着改善术后营养状况、明显提高生活质量,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腹腔镜手术术中出血少、术后并发症少、肠道功能恢复快、住院时间也短,在肿瘤治疗的安全性方面与开放手术相当。
贾鸿飞[6](2020)在《窄带成像变焦放大内镜配合超声微探头在食管早癌及癌前病变诊疗中的价值》文中指出目的:探讨窄带成像变焦放大内镜(NBI-ME)配合超声微探头(MPS)在预判食管早癌(早期食管癌)或癌前病变以及指导治疗方面的价值。方法:收集我院2014年7月至2020年1月收治的高度怀疑食管早癌或癌前病变且行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的91例病例,ESD术后获得的标本均以10%福尔马林固定,垂直切成2-3 mm厚的薄片,然后由经验丰富的病理学医师在显微镜下观察分型。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以术后完整组织病理学结果作为金标准,分别对NBI-ME预判诊断结果、超声微探头对病变浸润深度的预判诊断及术前活检结果进行一致性分析,计算Kappa值,以K值0.61-0.80为高度一致性,0.41-0.60为中等的一致性,0.21-0.40为一般的一致性,0-0.20为极低的一致性,同时计算各自的总准确率,评价窄带成像变焦放大内镜对食管早癌或癌前病变预判诊断的效果,同时评估超声微探头在判断食管早癌或癌前病变浸润深度及指导临床治疗方案选择中的应用价值。结果:1.通过NBI-ME观察后,91例患者中,NBI-ME预判结果与术后病理诊断均为高级别上皮内瘤变(HGIN)54例,NBI-ME预判结果与术后病理诊断均为食管早癌28例;NBI-ME预判为低级别上皮内瘤变而其术后病理结果为高级别上皮内瘤变1例;NBI-ME预判为高级别上皮内瘤变,而其术后病理为低级别上皮内瘤变1例、早癌5例;NBI-ME预判为早癌,而其术后病理为低级别上皮内瘤变1例、高级别上皮内瘤变1例。NBI-ME与术后病理诊断对比,准确率为90,11%,可认为准确性较好,K=0.792,可认为一致性较好。2.术前活检病理与术后完整病理一致性较好(K=0.645>0.61)。3.91例病例中术前行超声微探头检查76例以判断病变浸润深度:超声微探头预判为黏膜层65例(其中术后病理结果为黏膜层60例、黏膜下层5例),预判为黏膜下层11例(其中术后病理结果为黏膜层2例、黏膜下层9例),超声微探头预判结果与术后病理结果对比,准确率为90.79%,可认为准确性较好,K=0,666,可认为超声微探头预判结果与术后病理结果的一致性较好。结论:窄带成像变焦放大内镜技术可以清晰地显示黏膜微观结构,通过识别不同食管壁黏膜的微观组织结构及微血管形态改变,能够更准确地诊断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配合超声微探头可以更好的评估病变浸润深度、预测深部(黏膜下)浸润的风险以及间接预测淋巴结转移的风险,同时结合病理结果及其他检查手段,可以更准确而全面的评估患者病情,以期为患者制定最佳的治疗策略。
李爽[7](2019)在《基于超声内镜的食管静脉曲张危险评估模型的构建》文中认为目的:以超声内镜(endoscopic ultrasonography,EUS)为检测手段,明确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esophageal varices,EV)发生、破裂出血、治疗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并分别建立预测食管静脉曲张发生、破裂出血、治疗后复发的危险评估模型。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分别以肝硬化无食管静脉曲张、肝硬化伴中/重度食管静脉曲张及肝硬化伴中/重度食管静脉曲张并行套扎术治疗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EUS测量并描述食管侧枝静脉(esophageal collateral varices,ECV)的位置、直径和数量,统计研究对象服用非选择性β受体阻滞剂(non-selective beta-blocker,NSBB)及抗病毒治疗情况,以首次进行超声内镜检查时间为起点,随访期18个月,分别以EV发生、EV破裂出血和EV复发或随访结束为终点。通过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分别确定EV发生、破裂出血及治疗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并构建起相应的Logisticc回归预测模型。以此为基础转化为危险因素评分表,绘制危险评分-概率曲线并建立危险分层。结果:1.第一部分:(1)EV发生危险评估模型共筛选出7个独立危险因素,各自危险评分如下:未接受NSBB治疗(3分)、未抗病毒治疗(2分)、Child-pugh B期(1分)、食管周围侧枝静脉(peri-esophageal collateral varices,peri-ECV)直径>2mm(1分)、peri-ECV数量≥5条(3分)、食管周围侧枝静脉(para-esophageal collateral varices,para-ECV)直径≥5 mm(4分)、para-ECV数量≥5条(4分);(2)危险评估模型中危险因素评分从1分到4分不等,总分为0l8分,EV的预测发生率随评分的升高呈上升趋势0.003升至1;(3)该评分模型按照总评分划分为低危、中危及高危三个危险分层,分别对应评分为≤2分,35分,≥5分;三个危险分层实际EV发生率分别为8.33%、36.36%、93.91%;(4)应用ROC曲线评估本模型的辨识能力,AUC0.947(P<0.05)提示辨识度良好。应用Hosmer-Lemeshow评估本模型的校正性能,P=0.450,提示拟合度优。2.第二部分:(1)EV破裂出血危险评估模型共筛选出5个独立危险因素,各自危险评分如下:未接受NSBB治疗(3分)、红色征阳性(4分)、peri-ECV直径≥5 mm(1分)、peri-ECV数量≥5条(2分)、para-ECV数量≥5条(3分);(2)危险评估模型中危险因素评分从1分到3分不等,总分为013分,EV的预测破裂出血率随评分的升高呈上升趋势0.003升至0.0960;(3)该评分模型按照总评分划分为低危、中危及高危三个危险分层,分别对应评分为≤5,68分,≥9;三个危险分层实际EV破裂出血率分别为1.94%、23.68%和96.62%;(4)应用ROC曲线评估本模型的辨识能力,AUC0.985(P<0.05)提示辨识度良好。应用HosmerLemeshow评估本模型的校正性能,P=0.539,提示拟合度优。3.第三部分:(1)EV治疗后复发危险评估模型共筛选出6个独立危险因素,各自危险评分如下:未使用非选择性β受体阻滞剂治疗(5分)、红色征阳性(3分)、胃底静脉曲张程度(1分)、peri-ECV直径≥5 mm(3分)、peri-ECV数量≥5条(3分)、para-ECV数量≥5条(2分);(2)危险评估模型中危险因素评分从1分到5分不等,总分为017分,EV的预测治疗后复发率率随评分的升高呈上升趋势0.003升至0.0999;(3)该评分模型按照总评分划分为低危、中危及高危三个危险分层,分别对应评分为≤7,810分,≥11;三个危险分层实际EV破裂出血率分别为0.00%、34.29%和95.42%;(4)应用ROC曲线评估本模型的辨识能力,AUC0.977(P<0.05)提示辨识度良好。应用Hosmer-Lemeshow评估本模型的校正性能,P=0.827,提示拟合度优。结论:基于EUS构建起的危险评估模型能够较为准确地预测EV发生、破裂出血及治疗后复发,且该模型具有简单、易用的特点,能够为肝硬化EV发生的预防及合理治疗策略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农志伟[8](2017)在《超微血管成像联合口服胃窗超声造影在胃良恶性病变鉴别中的价值》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超微血管成像技术(SMI)联合口服胃窗造超声造影在鉴别胃良恶性病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99例患者行SMI联合口服胃窗超声造影检查,通过观察病灶的血流情况对其良恶性进行诊断分析,而后行胃镜检查进行对比,且以胃镜钳取或手术切除病灶的病理结果作为诊断金标准对比,评估SMI联合口服胃窗超声造影鉴别诊断的准确率。结果(1)199例患者中胃炎87例,胃溃疡25例,胃息肉6例,胃间质瘤7例,胃癌74例,SMI联合口服超声造影检查诊断出胃炎82例,漏诊5例,胃溃疡25例,漏诊2例,胃息肉5例,漏诊1例,胃间质瘤7例,胃癌70例,漏诊4例,总符合率为94.0%,胃镜诊断出胃炎85例,漏诊2例,胃溃疡24例,漏诊1例,胃息肉6例,胃间质瘤6例,漏诊1例,胃癌72例,漏诊2例,总符合率为97.0%。SMI联合口服胃窗超声造影对胃良恶性病变的诊断符合率与胃镜诊断符合率相比,两种检查方法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SMI联合口服胃窗超声造影时,胃良性病变119例血流多为不丰富,主要为0I级,恶性病变80例(7例间质瘤,病理证实6例为恶性,1例良性)血流多为丰富,主要为IIIII级,统计学分析表明,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胃恶性病变的血流较丰富。(3)对于微小病灶或早期胃癌(EGC),SMI联合口服胃窗超声造影仍出现漏诊(EGC漏诊4/74)及误诊,而对进展期胃癌(AGC)的诊断准确率高。结论(1)SMI联合口服胃窗超声造影检查是诊断胃良恶性病变的一种经济简便、非侵入性、无辐射的方法,可以与胃镜、X线钡餐等检查方法互补,以提高对胃良恶性病变诊断的准确率。(2)SMI联合口服胃窗超声造影检查诊断AGC准确率高,尤其在诊断有无远处转移灶方面要优于胃镜。对EGC及部分良性病变如胃息肉有较高的漏诊率,有待改进以提高准确率。(3)SMI联合口服胃窗超声造影检查可通过检测病灶的血供情况间接帮助判断胃的良恶性病变,并对评估胃癌的病程进展有一定价值。
孙晨[9](2013)在《小探头超声内镜技术对食管黏膜下病变诊断及治疗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食管黏膜下病变(esophageal submucosal lesion)包括真正的肿瘤性病变如平滑肌瘤(部分为间质瘤)、脂肪瘤、颗粒细胞瘤和淋巴管瘤等;其它非肿瘤病变如食管囊肿、食管结核及食管血管瘤等也被称为黏膜下病变。各种食管黏膜下病变在普通内镜下均可呈现为表面光滑、色同周边、形态相似的隆起,且普通内镜对于黏膜下病变无法获得满意的活检病理标本,因此以往对于食管黏膜下病变的内镜诊断不甚理想。自1980年由美国Di Magno首次报告应用超声内镜以来,在短短30年的时间里,超声内镜检查术(endoscopic ultrasonography,EUS)已成为消化内镜领域发展最快、取得成果最多的一项技术,其临床应用主要包括对消化道黏膜下病变的大小、起源、性质的诊断,对胆、胰疾病良恶性的判断,穿刺活检,介入性治疗等,现已成为各医院消化内镜中心的必备仪器之一。小超声探头是通过普通内镜的钳道插入体腔的超声细径探头,具有操作简便、对消化道管壁的分层识别能力强、定位准确等特点。本文回顾性收集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内镜中心2011年9月至2012年12月间经小探头超声内镜诊断的224例食管黏膜下病变,以内镜治疗、外科治疗以及EUS-FNA穿刺获得的病理结果作为金标准,评估小探头超声内镜诊断食管黏膜下病变的准确率,探讨小探头超声内镜指导下,EMR治疗食管黏膜下病变的安全性及有效性。
张雯[10](2011)在《超声内镜对上消化道黏膜下隆起病变诊断价值的探讨》文中提出目的1.探讨内镜超声对消化道黏膜下隆起疾病的诊断价值。2.通过对误诊原因进行分析,进一步掌握上消化道黏膜下隆起病变的超声特点以及为超声内镜的正确诊断提供依据。材料和方法1.第一部分选取2007年1月至2011年1月于济南军区总医院行超声内镜检查的1022例黏膜下隆起病变患者,其中男性522例,女性500例,年龄在14~83岁之间,平均52.1岁。回顾性分析其回声特征、黏膜下病变的疾病谱、常见病变特点等。2.第二部分选取2007年1月至2011年1月经济南军区总医院行超声内镜检查诊断为黏膜下隆起病变,并获得病理患者共234例。其中男性患者130例,女性患者124例,年龄在17~83岁之间,平均年龄51.2岁。回顾性分析超声内镜对黏膜下病变诊断符合率,并对其误判原因进行分析。结果1.疾病谱:1022例黏膜下病变中,超声内镜诊断为间质瘤419例(41.0%),平滑肌瘤296例(29.0%),恶性肿瘤35例(3.4%),异位胰腺95例(9.3%),壁外压迫81例(7.9%),炎症38例(3.7%),脂肪瘤26例(2.3%),静脉瘤15例(1.5%),囊肿12例(1.2%),十二指肠副乳头7例(0.7%)。2.疾病分布:1022例黏膜下病变中,起源于食管452例,其中食管上段119例,中段218例,下段115例;起源于胃478例,其中胃底159例,胃窦177例,胃体123例,底体交界12例,胃角9例;起源于十二指肠及贲门分别为57例和35例。其中超声层次起源于黏膜肌层486例,黏膜下层101例,固有肌层332例,外膜层22例。3.声学特点:间质瘤均表现为低回声;起源于黏膜肌层143例,黏膜下层29例,固有肌层243例,外膜层3例。平滑肌瘤均表现为低回声;起源于黏膜层196例,黏膜下层27例,固有肌层90例,外膜层3例。恶性肿瘤呈低回声22例,高回声3例,混杂回声10例;起源于黏膜肌层11例,黏膜下层2例,固有肌层4例,外膜层16例。异位胰腺呈低回声18例,高回声58例,混杂回声19例;起源于黏膜肌层66例,黏膜下层29例。炎症呈低回声15例,高回声23例;起源于黏膜肌层28例,黏膜下层10例。脂肪瘤呈低回声1例,高回声25例;起源于黏膜肌层21例,黏膜下层4例,固有肌层1例。15例静脉瘤呈低回声4例,高回声2例,无回声9例;起源于黏膜肌层12例,黏膜下层3例。囊肿呈低回声1例,无回声11例;起源于黏膜肌层11例,黏膜下层1例。壁外压迫病变食管28例,胃50例,十二指肠3例。压迫原因为血管6例,壁外肿瘤9例,脾脏21例,胆囊25例,胰腺囊肿5例,未见异常15例。4.内镜超声与病理符合率:获得病理254例病例中,207例超声诊断与病理诊断相符,符合率为81.5%。炎症、恶性肿瘤的诊断正确率为100%。异位胰腺、平滑肌瘤、脂肪瘤、间质瘤诊断正确率分别为81.0%、88.1%、83.3%和47.6%。有病理侵袭危险性分级间质瘤共16例,其中低度侵袭性为10例,中度侵袭性为6例。超声内镜诊断为低度侵袭性为11例,中度侵袭性为5例,诊断符合率为93.8%(k=0.76)。5.误诊原因:病变未浸泡在水中或超声探头未与黏膜接触而受到气体干扰,影响图像质量;超声内镜探头选择频率过高或过低,影响其诊断敏感性和特异性;胃肠道处于不断蠕动状态,将一过性正常结构误诊为黏膜下病变。结论1.超声内镜诊断上消化道黏膜下隆起病变以间质瘤与平滑肌瘤最为多见。2.上消化道黏膜下隆起病变发生部位以胃最为多见,且以胃窦部最多。食管病变以食管中段最为多见。起源层次以黏膜肌层最为多见,其次为黏膜下层、固有肌层、外膜层。3.平滑肌瘤以黏膜肌层最多见,间质瘤以固有肌层最多见,均表现为低回声;脂肪瘤最多见于黏膜肌层,呈高回声;异位胰腺多见于黏膜肌层,可表现为高、低及混杂回声;恶性肿瘤发现时多侵及浆膜层,多为低回声及混杂回声,内部回声不均匀,病变一般大于2cm,多伴有表面糜烂;静脉瘤及囊肿以黏膜肌层最为多见,回声均以无回声为主;壁外隆起病变以胃部最为常见,并以生理性压迫为主。4.超声内镜对恶性间质瘤侵袭危险性分级与病理分级判断结果比较具有良好的一致性。5.间质瘤与平滑肌瘤超声内镜下表现相近,需病理检查进行鉴别诊断。6.误诊病例中以食管、胃窦部病变最为常见。超声内镜与病理结果比较诊断符合率以炎症及恶性肿瘤符合率最高。7.常见误诊原因为超声探头未浸泡在水中或未与黏膜接触而受到气体干扰,影响图像质量;超声内镜探头选择频率不合适,影响其诊断敏感性和特异性等。
二、微型超声探头在食管、胃疾病的临床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微型超声探头在食管、胃疾病的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ME-NBI与EUS在判断早期结直肠癌浸润深度中的应用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超声内镜在预判早期结直肠癌浸润深度中的应用价值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2)超声小探头在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检查方法 |
2 结果 |
2.1 382例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分布情况 |
2.2 病变回声特点 |
2.3 本组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起源、性质及治疗随访结果 |
2.4 小探头超声内镜诊断价值 |
3 讨论 |
(3)探讨超声小探头对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套扎治疗的指导性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
1.3 方法 |
1.3.1 器械 |
1.3.2 检查方法 |
1.3.3 治疗方法 |
1.4 观察指标 |
1.5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内径检查结果 |
2.2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
3 讨论 |
(4)一种超声胶囊内窥镜及其成像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传统内窥镜 |
1.2.2 超声内窥镜 |
1.2.3 胶囊内窥镜 |
1.2.4 小结 |
1.3 本文研究内容与结构安排 |
第2章 超声成像原理与超声内窥镜技术 |
2.1 超声波的概念和基本特性 |
2.2 超声成像的原理和种类 |
2.3 超声B-mode成像技术 |
2.4 超声内窥镜技术 |
2.5 小结 |
第3章 高频超声胶囊内窥镜 |
3.1 结构设计 |
3.1.1 胶囊外壳材料 |
3.1.2 胶囊结构设计 |
3.1.3 胶囊内窥镜封装 |
3.2 高频超声换能器 |
3.3 超声胶囊内窥镜工作原理 |
3.3.1 成像流程 |
3.3.2 换能器机械扫描 |
3.3.3 三维成像方法 |
3.4 小结 |
第4章 高频超声成像系统开发 |
4.1 成像系统整体设计 |
4.2 超声激励通道 |
4.3 信号传输电路 |
4.3.1 前端模拟电路 |
4.3.2 FPGA数字电路 |
4.3.3 USB3.0 数据传输接口 |
4.4 超声回波信号处理 |
4.5 上位机成像操作界面 |
4.6 小结 |
第5章 高频超声胶囊内窥镜性能测试 |
5.1 性能测试 |
5.2 分辨率计算 |
5.3 线仿体成像 |
5.4 三维成像研究 |
5.5 小结 |
第6章 在体动物实验 |
6.1 在体猪成像实验 |
6.1.1 动物模型 |
6.1.2 实验过程 |
6.1.3 实验结果 |
6.2 在体非人灵长类动物研究 |
6.2.1 非人灵长类动物模型 |
6.2.2 在体猴子成像实验 |
6.3 小结 |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
7.1 本文主要研究工作及创新点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5)胃癌根治性全胃切除术后消化道重建方式的临床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一、材料与方法 |
(一) 一般资料 |
1. 研究对象 |
2. 诊断标准及病理分期 |
3. 纳入标准 |
4. 排除标准 |
(二) 研究及手术方法 |
1. 围手术期管理 |
2. 手术方法 |
3. 围手术期临床指标 |
4. 出院后随访 |
5. 统计学处理 |
二、结果 |
(一) 一般资料、临床病理特征 |
(二) 手术信息 |
(三) 手术并发症 |
(四) 术后营养状况及炎症指标 |
(五) 术后生活质量及预后 |
三、分析与讨论 |
(一) 非离断式Roux-en-Y远端空肠储袋代胃消化道重建的优势 |
(二) 腹腔镜胃癌根治术的优势 |
(三) 术后体重、生活质量和营养炎症指标的改善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图 |
致谢 |
文献综述 胃癌根治性全胃切除术后消化道重建方式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6)窄带成像变焦放大内镜配合超声微探头在食管早癌及癌前病变诊疗中的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
前言 |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检查方法 |
1.3 器械 |
1.4 诊断标准与方法 |
1.5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患者基本情况 |
2.2 病变分布部位 |
2.3 NBI-ME预判诊断结果、术前活检结果与术后病理结果一致性分析 |
2.4 超声微探头预判诊断结果与术后病理结果一致性分析 |
3 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7)基于超声内镜的食管静脉曲张危险评估模型的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符号说明 |
前言 |
研究现状、成果 |
研究目的、方法 |
一、基于超声内镜的食管静脉曲张发生危险评估模型的构建 |
1.1 对象和方法 |
1.1.1 研究对象 |
1.1.2 纳入和排除标准 |
1.1.3 研究方法 |
1.1.4 观察指标 |
1.1.5 统计学分析 |
1.1.6 伦理 |
1.2 结果 |
1.2.1 入组病例的基线特征描述 |
1.2.2 影响食管静脉曲张发生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
1.2.3 多因素logistic模型的预测价值分析 |
1.2.4 危险评分体系的建立 |
1.2.5 危险评分-概率曲线的建立 |
1.2.6 危险分层等级设定 |
1.2.7 危险评估模型的预测价值及拟合优度检验 |
1.2.8 超声内镜对食管静脉曲张发生的预测价值 |
1.3 讨论 |
1.4 小结 |
二、基于超声内镜的食管静脉曲张出血风险评估模型的构建 |
2.1 对象和方法 |
2.1.1 研究对象 |
2.1.2 纳入和排除标准 |
2.1.3 研究方法 |
2.1.4 观察指标 |
2.1.5 统计学分析 |
2.1.6 伦理 |
2.2 结果 |
2.2.1 入组病例的基线特征描述 |
2.2.2 影响出血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
2.2.3 多因素logistic模型的预测价值分析 |
2.2.4 危险评分体系的建立 |
2.2.5 危险评分-概率曲线的建立 |
2.2.6 危险分层等级设定 |
2.2.7 危险评估模型的预测价值及拟合优度检验 |
2.2.8 超声内镜检测对出血的预测价值分析 |
2.3 讨论 |
2.4 小结 |
三、基于超声内镜的食管静脉曲张套扎术后复发危险评估模型的构建 |
3.1 对象与方法 |
3.1.1 研究对象 |
3.1.2 纳入和排除标准 |
3.1.3 研究方法 |
3.1.4 观察指标 |
3.1.5 食管静脉曲张套扎方法 |
3.1.6 统计学分析 |
3.1.7 伦理 |
3.2 结果 |
3.2.1 入组病例的基线特征描述 |
3.2.2 影响复发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
3.2.3 多因素logistic模型的预测价值分析 |
3.2.4 危险评分体系的建立 |
3.2.5 危险评分-概率曲线的建立 |
3.2.6 危险分层等级设定 |
3.2.7 危险评估模型的预测价值及拟合优度检验 |
3.2.8 超声内镜检测对复发的预测价值分析 |
3.3 讨论 |
3.4 小结 |
全文结论 |
论文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在学期间参加科研情况 |
附录 |
综述 超声内镜评估诊治门脉高压的最新进展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8)超微血管成像联合口服胃窗超声造影在胃良恶性病变鉴别中的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个人简历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仪器与方法 |
1.3 判断标准 |
1.4 统计学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图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小探头超声内镜技术对食管黏膜下病变诊断及治疗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综述 |
1.1 超声内镜检察技术 |
1.1.1 超声原理 |
1.1.2 超声内镜检查方法 |
1.1.3 微型超声探头的原理与构造 |
1.1.4 微型超声探头的操作 |
1.2 正常食管超声声像图 |
1.3 食管黏膜下病变的声像图特点 |
1.3.1 食管平滑肌瘤与间质瘤 |
1.3.2 食管平滑肌肉瘤 |
1.3.3 食管囊肿 |
1.3.4 食管血管瘤 |
1.3.5 食管脂肪瘤 |
1.3.6 食管颗粒细胞瘤 |
1.3.7 食管结核 |
1.4 EMR 内镜治疗术 |
1.4.1 EMR 适应症 |
1.4.2 EMR 禁忌症 |
1.4.3 EMR 操作基本原则 |
1.4.4 并发症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器械 |
2.3 研究方法与步骤 |
2.3.1 术前准备 |
2.3.2 检查方法 |
2.3.3 超声内镜的诊断标准 |
2.3.4 治疗的纳入标准 |
2.3.5 手术方式 |
2.3.6 统计学方法 |
第三章 结果 |
3.1 超声胃镜检查结果 |
3.2 内镜治疗效果 |
3.3 病理结果 |
3.4 并发症及随访 |
第四章 讨论 |
4.1 食管黏膜下病变的流行病学分析 |
4.2 食管黏膜下病变的超声影像分析 |
4.3 超声诊断与病理组织学诊断的对比分析 |
4.4 经内镜治疗食管黏膜下病变的疗效分析 |
4.5 小探头超声内镜检查优越性的分析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介 |
致谢 |
(10)超声内镜对上消化道黏膜下隆起病变诊断价值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超声内镜对上消化道黏膜下病变的诊断价值分析 |
前言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第二部分 超声内镜误诊病例的原因分析 |
前言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附图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四、微型超声探头在食管、胃疾病的临床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ME-NBI与EUS在判断早期结直肠癌浸润深度中的应用价值[D]. 王易尚. 遵义医科大学, 2021(01)
- [2]超声小探头在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的应用[J]. 郑秀金,张炜,陈长旦. 中国医药科学, 2020(19)
- [3]探讨超声小探头对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套扎治疗的指导性作用[J]. 路瑶,孙庆文,张玲,张丽娟,黄晓玲.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20(18)
- [4]一种超声胶囊内窥镜及其成像方法研究[D]. 黄耀才.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 2020(07)
- [5]胃癌根治性全胃切除术后消化道重建方式的临床对比研究[D]. 吴劲风. 浙江中医药大学, 2020(02)
- [6]窄带成像变焦放大内镜配合超声微探头在食管早癌及癌前病变诊疗中的价值[D]. 贾鸿飞. 山西医科大学, 2020(11)
- [7]基于超声内镜的食管静脉曲张危险评估模型的构建[D]. 李爽. 天津医科大学, 2019(02)
- [8]超微血管成像联合口服胃窗超声造影在胃良恶性病变鉴别中的价值[D]. 农志伟. 广西医科大学, 2017(01)
- [9]小探头超声内镜技术对食管黏膜下病变诊断及治疗的临床研究[D]. 孙晨. 吉林大学, 2013(12)
- [10]超声内镜对上消化道黏膜下隆起病变诊断价值的探讨[D]. 张雯. 泰山医学院, 20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