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硫酸盐对硅酸盐水泥的化学腐蚀作用及其防治措施(论文文献综述)
雷妍[1](2021)在《硫酸盐侵蚀下水工混凝土数值试验模型及寿命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硫酸盐侵蚀的实质是硫酸根离子(SO42-)在混凝土中扩散并与水泥水化产物发生物理化学反应,生成膨胀性产物,使得混凝土发生开裂、剥蚀等破坏,是水工混凝土耐久性劣化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通过建立SO42-离子在混凝土内的细观传输模型,探讨不同因素对硫酸盐传输的影响并预测混凝土服役寿命,可为水工混凝土的设计施工及运行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本文通过文献调研,总结了水工混凝土硫酸盐侵蚀机理和影响因素,综述了细观数值模拟的研究进展以及混凝土寿命预测的研究现状。首先建立含有三相结构的混凝土细观模型,随后根据Fick定律建立SO42-离子在混凝土内的细观传输模型,并进行硫酸盐侵蚀数值试验;最后在硫酸盐侵蚀数值试验结果的基础上,开展硫酸盐侵蚀下混凝土服役寿命的研究,得到的结论如下:(1)根据骨料级配理论和蒙特卡罗法编写程序生成含有三相结构的混凝土细观模型,对混凝土细观模型进行单轴受压验证,发现其损伤破坏结果与实际破坏规律相符:混凝土试件内部骨料分布不均匀,容易出现应力集中的现象,当其受到压力时,混凝土界面过渡区(ITZ)先开始破坏产生微裂纹;随着时间的增加,试件内部损伤不断累积,微裂纹从ITZ扩展到砂浆,并不断变宽且数量增多,直至形成贯穿性裂缝导致试件破坏。(2)根据Fick定律建立了SO42-离子在混凝土内的传输模型,并进行了硫酸盐侵蚀试验。试验主要进行了混凝土试件在不同扩散系数、不同浓度和不同骨料体积分数的硫酸盐溶液环境中被侵蚀的数值仿真模拟,以探究这些因素对硫酸盐侵蚀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扩散系数越大时,扩散速率越快,同一深度下SO42-离子浓度越高,相同时间下最大扩散深度越大,说明硫酸盐侵蚀程度越强;外界SO42-离子浓度越高,扩散速率越快,同一深度下离子浓度越高,但是不同环境浓度下的最大扩散深度是一致的;骨料体积分数越大,扩散速率越慢,同一深度下离子浓度越低,相同时间下最大扩散深度越小,这是因为随着骨料体积分数增大,使得SO42-离子的扩散路径变得更曲折和更长,降低了SO42-离子的传输速率。(3)在硫酸盐侵蚀混凝土数值试验结果的基础上,研究了扩散系数、外界SO42-离子浓度和骨料体积分数这些因素对服役寿命的影响,以期为工程实际提供指导作用。本文针对硫酸盐在混凝土内的扩散和化学反应进行了细观数值试验和寿命影响研究,对今后相关研究和实际工程应用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作用。
郝兵兵[2](2021)在《富硫酸盐环境下隧道衬砌病害原因分析及处治措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国家对西部地区基础建设的大力推进,在西北地区修建的隧道逐渐增多,因西北地区的地质条件和水文条件较复杂,隧道在运营期间或未交付使用时会出现较多的病害问题。本文依托甘肃某公路隧道工程,针对现场病害问题:衬砌开裂、衬砌腐蚀、衬砌边墙强度降低等,结合硫酸盐对混凝土的侵蚀机理,分析现场病害原因,借助室内试验和数值软件确定现场病害原因。对整治工程中所用防侵蚀混凝土进行抗侵蚀试验,模拟整治后的防腐衬砌的抗侵蚀性能,基于灰色关联理论提出防侵蚀混凝土质量控制要求。最后提出针对硫酸盐侵蚀的防治措施。1.针对甘肃某公路隧道现场病害情况,运用衬砌强度检测和地下水水质检测等手段,结合工程所在地的地质和水文条件,借鉴国内其他隧道病害原因,初步得出衬砌开裂病害原因。2.开展室内试验,采用地下水和清水对混凝土试块进行浸泡的方法,分析地下水对混凝土试块的侵蚀性。将现场病害情况与硫酸盐的侵蚀机理相结合,确定甘肃某隧道的硫酸盐侵蚀类型。3.根据现场开挖揭露和现场检测,运用离散元数值软件进行现场病害模拟,总结出初期支护和二次衬砌结构在地下水中硫酸盐侵蚀后衬砌结构的变形和受力分布规律,并将数值模拟结果与现场病害情况进行对比,进一步确定病害原因。4.分析硫酸盐侵蚀影响因素,对现场防侵蚀混凝土进行5%硫酸钠溶液180d加速侵蚀试验,验证现场采用的防侵蚀混凝土的抗蚀性能,并基于灰色关联理论,确定混凝土抗硫酸盐侵蚀的敏感因素,提出现场质量控制要求。5.针对病害段防侵蚀混凝土,借助离散元软件模拟处治后的衬砌结构达到75%强度时,隧道衬砌的变形和受力,分析防腐衬砌改善效果。6.基于甘肃某公路隧道的研究成果,提出新建隧道针对硫酸盐侵蚀的防治措施。
赵亮[3](2019)在《防腐混凝土箱涵制备技术及应用》文中研究表明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抗腐蚀性能和耐久性是工程领域和学术界普遍关注的问题。在重大项目中长寿命、高耐久性结构混凝土已大量使用。随着山东新旧动能和经济建设的高速发展,在滨海地区具有庞大的建设量。重点发展区域多为含有腐蚀性介质的滩涂地区,基础设施的建设迫在眉睫,钢筋混凝土箱涵作为基础设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开发可以有效防止硫酸盐、氯盐腐蚀的预制钢筋混凝土箱涵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依照标准规范系统分析混凝土防腐剂的性能、分类、作用及使用范围,建立混凝土箱涵用防腐剂的配制技术及使用方法;基于其环境作用等级及相关参数指标,利用多元复合技术开发系列防腐混凝土,提出防腐混凝土的制备技术;系统研究矿物掺合料及防腐剂掺量对混凝土工作性能、力学性能及耐久性能的影响,结合经济性分析优化出防腐混凝土的基准配合比;确定防腐混凝土箱涵配合比设计原则,建立防腐型箱涵的最佳生产配合比,提出防腐混凝土箱涵的生产工艺、产品检验标准、施工工艺及应用领域。具体研究结果如下:(1)基于强度数据分析及线性回归及经济性分析,确定矿物掺合料的掺量为30%和40%,防腐剂掺量为10%,减水剂掺量为胶材总量的1.2%,根据混凝土设计强度,提出了防腐混凝土的最优配合比;(2)根据环境作用划分等级及耐久性要求,防腐混凝土的抗Cl-渗透性能良好,其Cl-扩散系数均小于4.3×10-12m2/s;经150次硫酸盐干湿循环后,大掺量矿物掺合料防腐混凝土的抗压强度耐蚀系数均在78%以上;防腐混凝土经200次冻融循环后,相对动弹性模量及质量损失均满足设计要求,抗冻性能良好;(3)利用多元复合技术开发出C45抗腐蚀混凝土箱涵,混凝土的力学性能满足设计要求,抗硫酸盐等级达到KS150,且外观质量稳定,表面光洁度高,实现质量较好的清水混凝土箱涵表面。
李志龙[4](2019)在《隧道喷射混凝土的硫酸盐腐蚀特性及使用寿命评价研究》文中认为喷射混凝土因其工艺简单、机动灵活等优势在基坑工程、隧道工程、矿山工程等领域被广泛采用。鉴于喷射混凝土的施工特点,一般情况下,其与工程构筑物周边介质直接接触,处于工程支档或防护的第一防线,受地下水影响显着。我国硫酸盐区域分布较广,硫酸盐侵蚀导致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能下降问题十分突出。目前,针对硫酸盐侵蚀下浇筑混凝土腐蚀特性、使用寿命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大量成果,但是针对喷射混凝土材料的腐蚀特性研究尚不完善。因此,开展硫酸盐侵蚀作用下喷射混凝土的腐蚀特性研究与使用寿命评估具有重要工程意义。因施工工艺不同,喷射混凝土与浇筑混凝土结构具有显着差异。本文首先通过查阅相关文献,概括出了硫酸盐对隧道的侵蚀概况、腐蚀病害形式及类型,确定了室内试验研究方法。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溶液浓度对喷射混凝土物理力学特性的影响,得到了表观形态、质量、((9)、抗压强度及损伤厚度等5种物理性能的变化规律。为分析侵蚀机理,揭示损伤演变规律,采用SEM微观测试方法,获得了硫酸盐侵蚀下喷射混凝土腐蚀产物微观形态、内部裂缝发展及界面区域破坏等微结构的演变过程。研究成果表明了微观结构变化是物理性能劣化的根本原因。最后,以((9)为喷射混凝土的损伤变量,基于损伤演化方程预测了喷射混凝土使用寿命。主要研究内容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通过开展物理腐蚀特性研究,得到不同浓度下喷射混凝土的5种物理性能的变化规律,得到不同施工工艺、相同浓度的喷射混凝土与浇筑混凝土的5种物理性能的变化规律并进行对比分析。2.通过开展SEM微观试验,得到了不同浓度下喷射混凝土的内部微观结构的演变过程,得到了不同施工工艺、相同浓度的喷射混凝土与浇筑混凝土的内部微观结构的演变过程,解释了微观结构的变化是导致宏观性能劣化的根本原因。3.建立损伤演化方程,分析喷射混凝土的损伤参数及其规律性,并基于此方程预测使用寿命,为实际工程使用寿命预测提供参考意见。
程星星[5](2019)在《硫酸盐侵蚀下石膏的形成对水泥基材料性能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硫酸盐侵蚀是影响混凝土材料耐久性的重要因素之一,它不仅会缩短材料服役寿命,甚至可能危及工程结构安全,由于硫酸盐环境分布广泛,世界各国均面临其带来巨大经济和财产损失。迄今为止,国内外学者对水泥基材料硫酸盐侵蚀课题已经做了大量研究,其中钙矾石型硫酸盐侵蚀是目前研究最为成熟的一种破坏形式。钙矾石是混凝土在高碱性硫酸盐溶液环境形成的主要腐蚀产物,并且当其生长在狭小封闭的孔洞时将引起材料的膨胀、开裂破坏,相应的膨胀机理有吸水肿胀理论、结晶压理论和固相反应理论等。另外,在钙矾石型硫酸盐侵蚀的预防方面,发现通过控制水泥中铝酸三钙含量可有效减小因钙矾石形成造成的膨胀危害。碳硫硅钙石是一种与钙矾石结构类似的硫酸盐侵蚀产物,试验表明它的形成会引起水泥浆体中C-S-H凝胶的分解,进而导致混凝土材料出现表面泥化和强度损失等破坏,但由于碳硫硅钙石需要在硫酸盐、碳酸盐以及低温潮湿等条件共存时才可能发生,因此其防治措施也相对简单。石膏同样是水泥基材料在硫酸盐侵蚀下的腐蚀产物,但一般认为石膏需在高浓度硫酸盐条件才能形成,因此相比之下石膏型硫酸盐侵蚀很少被关注。然而,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实地调研发现,即使混凝土服役环境中硫酸盐浓度很低,但在结构构件表面仍然发现石膏的存在,说明石膏的形成还与其它因素有关,而服役环境与试验室条件最大的区别就是pH值的不同。另外,实际工程环境中除SO42-外还可能同时含有其它侵蚀离子,比如Mg2+、Cl-和NH4+等,它们也会影响硫酸盐腐蚀产物及侵蚀机理,其中铵盐被认为对水泥基材料的破坏性最大,它不仅广泛存在于工业和农业领域,还有研究发现NH4+对侵蚀产物尤其是石膏相的形成有重要影响。最后,现有研究不但对石膏形成可能引起的材料破坏形式看法不一,而且在石膏型硫酸盐侵蚀的预防控制方面也未能提出合理有效的建议。本文首先研究了硫酸盐侵蚀下石膏形成及稳定的热力学条件。其次,研究了不同pH值及浓度Na2SO4侵蚀下水泥砂浆中OH-及Ca2+析出规律,通过低场核磁技术分析了析钙作用对水泥石孔结构的影响;采用XRD、DSC等测试方法对侵蚀产物组成及含量进行表征,并结合样品外观、SEM及EDS的分析结果,共同揭示了腐蚀产物与砂浆劣化特征的内在联系。最后,研究了(NH4)2SO4侵蚀下水泥砂浆的劣化过程及破坏机理,并对掺硅灰水泥砂浆的抗压强度、吸水率以及抗氯离子渗透性能进行了评价。通过上述研究,本文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溶液pH会显着影响石膏的形成及稳定,pH值越低,越利于石膏形成,但NH4+可以提高石膏形成及稳定的pH条件。另外,溶液pH值越低,形成石膏所需SO42-浓度也越低,这为石膏型侵蚀的防治提供了新思路,即在pH较低的现场环境,需对结构表面进行严格的防护处理,以保证材料内部碱度维持在较高水平。(2)Na2SO4侵蚀下,水泥砂浆中OH-及Ca2+析出量均与侵蚀时间平方根成线性关系,降低溶液pH值或提高溶液浓度可以增大OH-及Ca2+析出数量和速率。持续的析钙作用一方面会增大水泥砂浆孔隙率,弱化水泥石微结构,另一方面将加速外界SO42-的扩散侵入从而促进石膏等有害产物的形成。(3)与浓度相比,溶液pH对Na2SO4侵蚀下水泥砂浆腐蚀产物影响更加显着。高pH条件下腐蚀产物主要为AFt,并且浆体中还有大量Ca(OH)2存在,同时试件发生轻微边角开裂破坏。溶液pH值降低,石膏含量显着增大,并且石膏的形成过程伴随着Ca(OH)2的消耗和C-S-H凝胶的脱钙,从而降低砂浆体系的胶凝性,在外观上表现为表皮脱落、结构溃散。(4)(NH4)2SO4侵蚀下,水泥砂浆主要发生石膏型硫酸盐侵蚀,腐蚀产物中形成大量石膏晶体,同时试件发生骨料裸露、浆体分解破坏,其劣化速率和程度也远高于硫酸钠侵蚀。硅灰的掺入能有效提高水泥砂浆抗(NH4)2SO4侵蚀性能,并且掺10%硅灰水泥砂浆的抗压强度、吸水率及抗氯离子渗透性能均优于掺5%硅灰水泥砂浆。
单丽[6](2018)在《S75级粒化高炉矿渣粉用于提高混凝土抗侵蚀性能的研究》文中指出S75级粒化高炉矿渣粉的研究,为了更好地节能减排发展绿色建材,解决新疆环境侵蚀性介质地区混凝土建筑物的抗侵蚀性问题,降低建筑材料造价,研究结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参考价值。本文主以S75级矿渣粉为原料,通过改变水胶比及S75级矿渣粉掺量,研究混凝土在不同水胶比条件下,S75级矿渣的掺量对混凝土抗侵蚀性能的影响。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研究普通水泥低水胶为0.4、0.35、0.3时,选择适合本试验的高效减水剂,在混凝土中加入大量的S75级粒化高炉矿渣粉(矿渣粉掺量为30%~60%),可制备出符合28d标准设计龄期的C35~C60不同强度等级的混凝土试件。(2)掺加超细矿物掺和料(S75级粒化高炉矿渣粉)的高性能混凝土,强度影响因素为水胶比、超细矿物掺和料和龄期等。(3)掺S75级粒化高炉矿渣粉的水泥胶砂试件和普通水泥胶砂试件相比,掺S75级粒化高炉矿渣粉胶砂试件的抗侵蚀能力明显提高。掺加S75级粒化高炉矿渣粉的胶砂试件主要是通过集料填充效应减少多害孔的方式提高混凝土的抗侵蚀能力。(4)电镜法和能谱法结合分析混凝土侵蚀机理的破坏机理。通过电镜观察,不掺矿渣粉的普通试件的孔隙大于掺加高炉S75级粒化高炉矿渣粉试件。因此,外部侵蚀介质容易侵入普通混凝土中,使其抗硫酸盐侵蚀性能变差。S75级粒化高炉矿渣粉后期二次水化反应生成水化产物硅酸钙CSH填充和堵塞毛细孔,减少毛细间隙,增加混凝土密度,提高混凝土的抗渗透性和抗侵蚀能力。增强其抗硫酸盐侵蚀能力。
沈天升[7](2018)在《西部地区盐渍环境下混凝土腐蚀研究综述》文中研究说明盐渍环境下的硫酸盐与氯离子腐蚀是影响混凝土耐久性能的重要化学劣化因子。本文系统阐述了盐渍环境下混凝土腐蚀研究现状,总结了腐蚀类型及腐蚀机理,提出了针对西部地区盐渍环境混凝土腐蚀的防治措施。
高鹏[8](2018)在《西北高海拔盐渍土环境下地铁工程混凝土结构耐久性研究》文中认为以青海省西宁市为代表的西北高海拔盐渍土环境,是高浓度的氯盐、硫酸盐等强腐蚀介质共存环境,是碱含量巨大的强碱环境。地铁工程混凝土结构耐久性在该地区面临的问题是多样化、复杂化的。本文基于西宁交通轨道工程为研究背景,以西北高海拔盐渍土环境下的地铁工程混凝土结构为研究对象,制备出6种高性能混凝土(High performance concrete,HPC),开展HPC的抗腐蚀性、氯离子扩散、碱-骨料反应(Alkali-aggregate reaction,AAR)及其抑制措施、以及地铁工程混凝土结构的服役寿命预测等相关研究工作内容。结果表明,6种HPC具有抵抗氯离子扩散、硫酸盐腐蚀及AAR复合破坏作用的能力,兼具长寿命特性。本文研究成果可作为西北高海拔盐渍土环境下地铁工程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及安全性评估工作的重要参考依据。主要研究工作内容及成果如下:第一章,综述了地铁工程混凝土结构在西北高海拔地区盐渍土严酷环境下的研究意义与进展。同时,根据西北高海拔盐渍土环境对混凝土结构耐久性的不利影响因素,指出当前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本文研究内容。第二章,根据混凝土在西北高海拔典型盐渍土环境下的设计寿命要求,完成HPC的配比设计与制备,以及基于HPC配比的砂浆棒试件配比设计。介绍本文研究中相关的各种试验方法和测试计算方法。第三章,利用自然扩散法,确定HPC在腐蚀介质卤水中的抗腐蚀性能。利用快速砂浆棒法和岩相分析结果确定骨料的AAR表现。利用等离子光谱仪分析HPC不同深度位置的各侵蚀离子浓度。结果表明,西北高海拔盐渍土环境中,混凝土结构满足100年寿命设计要求的关键制约因素,为碱-硅酸反应危害(Alkali-silica reaction,ASR)、硫酸盐腐蚀破坏、以及氯离子扩散导致的钢筋锈蚀。硫酸根离子、碱金属离子等在混凝土内部含量较高,其扩散行为与氯离子扩散行为类似。第四章,基于西北高海拔盐渍土环境中高浓度氯离子含量,采用自然扩散法,研究HPC内部的氯离子扩散规律。结果表明,HPC中氯离子的吸附关系属于线性吸附关系。矿物掺合料(supplementary cementitious materials,SCM)的掺量、水灰比、阻锈外加剂均会影响HPC氯离子结合能力。此外,HPC的表面自由氯离子浓度Cs变化规律符合Cs(28)kt1-2m(10)C0边界条件,该边界条件将作为氯离子扩散寿命预测的依据。第五章,根据西北高海拔盐渍土环境的强碱环境特点,采用快速砂浆棒法(accelerated mortar-bars test,AMBT)的延长龄期试验方法,研究SCM、Li2CO3以及一种新型低成本硝酸盐外加剂MN对ASR的抑制作用,并利用长龄期的试验结果评价AMBT的适用性。SCM抑制结果表明,低含量CaO的粉煤灰(fly ash,FA)与磨细矿渣(ground granulated blasted furnace slag,GGBFS)在高温碱液条件下能够持续抑制ASR;低掺量(低于5%)的硅灰(silica fume,SF),则可能会对ASR抑制作用产生负面影响,并对SF后续研究提出建议。另外,胶材体系中的Ca/Si(摩尔比率)能够有效衡量SCM对ASR的抑制能力,Ca/Si越低,砂浆棒膨胀率越低,且在长龄期试验结果中也得到了印证。Li2CO3抑制结果表明,外部环境的碱渗透,严重影响Li2CO3抑制作用。单掺使用[Li]/[Na]=0.80的Li2CO3,不能有效抑制ASR。Li2CO3+SCM的复掺方式则可以有效抑制ASR。新型外加剂MN抑制结果表明,单掺使用MN的抑制效果不佳,MN掺量1.0%时,MN+SCM的复掺方式体现出优异的抑制作用,全面超越SCM抑制效果。经研究确定,MN的最佳掺量阈值范围为0.75%至1.25%。AMBT的适用性评价发现,AMBT与延长龄期的试验结果存在差异,长龄期试验方法能够真实反映每种抑制方案的优劣。GB/T 50733-2011的判定标准(14d膨胀率不超过0.03%)过于严格,不宜作为拒绝抑制方案的参考标准。而TB10424-2010和ASTM C1567的判定标准是适宜的。AMBT可以评价强碱环境和一般碱环境中的ASR抑制效果,其适用范围应包括SCM和化学外加剂。此外,SCM砂浆棒的微观形貌分析表明,SCM能够在较长的龄期内有效抑制ASR,但不能在强碱环境中永久有效抑制ASR。引气剂的使用,能够有效缓解ASR膨胀破坏的速率,但不是抑制ASR的主要控制手段。第六章,利用扩散理论模型,结合可靠度理论,预测混凝土结构在氯离子扩散、AAR破坏和硫酸盐腐蚀3种破坏作用下的服役寿命。同时,提出损伤-反应速度理论模型,预测AAR服役寿命;使用2种经验模型(Atkinson和Hearne经验模型,以及Kurtis等经验模型)预测硫酸盐腐蚀服役寿命。结合多种理论模型的寿命预测结果,综合评价混凝土结构的服役寿命。结果表明,AAR对混凝土结构耐久性的破坏作用最大,并会加速诱发混凝土结构氯离子侵蚀破坏与硫酸盐腐蚀破坏的产生,进一步缩短混凝土结构寿命。确保100a服役寿命的关键因素,包括增加混凝土钢筋保护层厚度,严格控制混凝土初始碱含量,有效控制外部环境的碱渗透,选用低含量C3A(低于3%)的胶材,混凝土采用低水灰比(建议w/c取0.37以下),以及混凝土构件表面附加防水涂层和桩基、隧道等结构部位的回填改良土壤等措施。第七章对全文研究工作进行了总结和归纳,并对未来研究提出相关建议。
段连旭[9](2017)在《高性能混凝土在地铁工程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高性能混凝土2014年开始首次在乌鲁木齐地铁中使用,乌鲁木齐当地的骨料大部分是碱活性骨料,地铁又处于地下十几米到二十几米,工程所处地区的地下水和土壤中具有多种侵蚀性物质,对地铁钢筋混凝土的侵蚀严重。而侵蚀性物质中尤其以硫酸盐侵蚀的情况最为严重。为保证工程建设质量和耐久性要求,在乌鲁木齐地铁建设中应用了高性能能混凝土技术。本文针对以上情况主要进行了双掺粉煤灰和矿渣粉的高性能混凝土试验研究,同时进行了掺粉煤灰和YK-Ⅲ(改性硅灰)高性能混凝土试验研究,分别针对两种技术方案的高性能混凝土配合比设计优化、抑制碱骨料反应及抗硫酸盐侵蚀能力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掺加30%及其以上的矿物掺合料(如15%及其以上的粉煤灰加15%及其以上的矿渣粉或24%及其以上的粉煤灰加6%的YK-Ⅲ即改性硅灰)试件膨胀率均未超过0.2%,可有效抑制碱骨料反应。双掺粉煤灰和矿渣粉时,当掺量为30%时,可有效抵抗2500mg/L及其以下的硫酸盐溶液侵蚀,当掺量为40%及其以上时,可抵抗硫酸根离子浓度小于等于8000mg/L溶液的侵蚀;掺加24%及其以上粉煤灰加6%YK-Ⅲ(改性硅灰)可有效抵抗浓度小于等于20250mg/L硫酸盐溶液的侵蚀,掺加至少30%矿物掺合料,使得混凝土具备更强的抗硫酸盐侵蚀能力。掺加6%YK-Ⅲ(改性硅灰)可显着提高混凝土的抗硫酸侵蚀性能,也能有效抑制碱骨料反应,掺加改性硅灰后电通量均小于600库伦,最小的为288库伦,氯离子渗透性能性均很低,抗渗能力均≥P30,掺加少量改性硅灰可显着提高混凝土的耐久性。通过商品混凝土搅拌站合格名录库制度、驻站监理制度、高性能混凝土配合比专家论证制度,同时过程中加强混凝土用各种原材料质量控制,施工单位做好混凝土浇筑、振捣和养护,可实现混凝土在地铁工程中高性能化的目标。掺加30%及其以上矿物掺合料既能有效抑制混凝土碱骨料反应,又能使混凝土具备更强的抗硫酸盐侵蚀能力,耐久性更强,同时需混凝土搅拌站、设计单位、混凝土施工单位、原材料生产企业等各方共同努力提高高性能混凝土的质量,使地铁结构中的高性能混凝土经久耐用,减少维修和重建的费用,产生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李建强[10](2016)在《海洋各腐蚀区带混凝土中离子传输与反应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海水中的氯离子和硫酸根离子是导致海洋混凝土建筑结构内部钢筋锈蚀和外表层损伤破坏的最主要因素。腐蚀离子向混凝土内部传输速率不仅与其自身材料组成分有关,还与海洋腐蚀区域的不同有关。为研究海洋腐蚀区域对混凝土氯离子及硫酸根离子传输规律,本文分别实海暴露了大气区、浪溅区、潮汐区和水下区不同配合比混凝土试件;另外又于海洋潮汐模拟装置暴露了单掺水泥及复掺粉煤灰和矿粉的全尺度混凝土构件,研究表明:(1)BaSO4比浊法和重量法两者线性相关,以(PVA)聚乙烯醇为稳定剂、无水乙醇为分散剂和HCl酸化分散体系测试混凝土中SO42-质量是可行的,但上述三因素会交互影响吸光度稳定值,当使用50ml比色管测试混凝土中SO42-质量时,首先移取待测样品25ml,加HCl溶液保持分散体系p H=2,同时再加Ba Cl2(30mg/g)和PVA(50mg/g)溶液各5ml,用蒸馏水定容至50ml,立即上下混匀并放置5min。调整分光光度计波长为440nm,以蒸馏水做参比并测定吸光光度值后,然后计算混凝土中SO42-的质量分数。(2)对于暴露于海洋大气区和浪溅区混凝土,其各层总的硫酸根浓度自外而内逐渐降低直至平衡,平衡深度随暴露龄期增加而增加。在同一深度处,复掺粉煤灰和矿粉(FK)总的硫酸根浓度均低于单掺水泥(S0),且硫酸根反应系数FK亦低于S0。在相同的暴露龄期下,潮汐区混凝土总的硫酸根浓度分布及腐蚀性硫酸盐产物的生成量均高于水下区。(3)对于海洋潮汐区混凝土,其各层总的硫酸根浓度自外而内逐渐降低直至平衡。当粉煤灰掺量为50%(F50)时,其反应系数k相对单掺水泥S0降低了10.5%,其硫酸根离子渗透深度最小;当掺加5065%矿粉(K50和K65)时,可以显着降低混凝土腐蚀性硫酸盐产物的生成并降低混凝土的总的硫酸根平衡深度;对于海洋水下区混凝土,当其掺加1530%粉煤灰时,其总的硫酸根在距外表层05mm处大致相同,其中掺加50%粉煤灰混凝土硫酸根离子反应系数最低,硫酸盐的侵蚀深度及浓度最低;掺加65%矿粉(K65)取代水泥时,其对应腐蚀性硫酸盐产物生成量最少,平衡深度也较低。(4)对于大气区和浪溅区混凝土,复掺粉煤灰和矿粉混凝土(FK)的氯离子结合能力均略高于单掺水泥混凝土(S0),其扩散系数明显低于单掺水泥混凝土,且氯离子结合能力及扩散系数均随腐蚀龄期的增加缓慢降低。(5)单掺粉煤灰或矿粉均能大幅度提高混凝土的氯离子结合能力及抗氯离子渗透性能。其中潮汐区混凝土中掺加30%粉煤灰或30%矿粉替代水泥时,其对应的氯离子结合能力最大,掺加30%粉煤灰或5065%矿粉时,其对应的氯离子扩散系数最小;水下区混凝土等量掺加30%粉煤灰或50%矿粉替代水泥,其对应的氯离子结合能力最大,等量掺加30%粉煤灰或65%矿粉替代水泥时,其对应的氯离子扩散系数最小。此外,两区域混凝土的氯离子结合能力及扩散系数均随暴露龄期的增加而逐渐降低。(6)采用Fick第二定律拟合获得混凝土氯离子扩散系数随龄期演变规律,以及矿物掺合料对其影响规律与RCM测试结果一致,但拟合所得扩散系数值与采用RCM法测定值存在一定的差异。此外,单掺粉煤灰或矿粉的水下区混凝土氯离子的平衡深度为1015mm,潮汐区为1520mm,且水下区混凝土的氯离子结合能力高于对应的潮汐区,但扩散系数低于潮汐区。(7)暴露于海洋潮汐模拟装置18个月的两混凝土构件,其在各个高程处碳化深度均为零。两混凝土的○1○2号高程处自由氯离子浓度均高于○3○6,即浪溅区和大气区是腐蚀性最严重区域。且在各个高程的两混凝土在其同一深度处,复掺粉煤灰和矿粉(FK)的自由氯离子浓度及总的硫酸根离子浓度均低于单掺水泥(S0)。
二、硫酸盐对硅酸盐水泥的化学腐蚀作用及其防治措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硫酸盐对硅酸盐水泥的化学腐蚀作用及其防治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1)硫酸盐侵蚀下水工混凝土数值试验模型及寿命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混凝土硫酸盐侵蚀研究现状 |
1.2.1 硫酸盐侵蚀机理 |
1.2.2 硫酸盐侵蚀影响因素 |
1.2.3 硫酸盐侵蚀混凝土后的宏观性能 |
1.2.4 硫酸盐侵蚀混凝土后的微观结构 |
1.3 混凝土细观数值模拟研究进展 |
1.4 混凝土寿命研究现状 |
1.4.1 寿命研究方法 |
1.4.2 寿命研究现状 |
1.5 主要研究目的和内容 |
1.5.1 研究目的 |
1.5.2 研究内容 |
1.5.3 技术路线 |
2 混凝土数值试验模型理论 |
2.1 混凝土细观数值模型 |
2.2 硫酸盐扩散-反应模型 |
2.2.1 经典扩散-反应模型 |
2.2.2 扩散-反应的热力学修正模型 |
2.3 本章小结 |
3 混凝土细观数值模型研究 |
3.1 随机骨料模型基本理论 |
3.1.1 骨料级配理论 |
3.1.2 蒙特卡罗法 |
3.2 随机骨料的生成方法 |
3.2.1 骨料生成原则 |
3.2.2 多边形骨料生成 |
3.3 界面过渡区厚度 |
3.4 混凝土细观数值模型的建立 |
3.5 细观数值模型合理性验证 |
3.5.1 损伤破坏验证 |
3.5.2 应力-应变曲线 |
3.6 本章小结 |
4 混凝土硫酸盐侵蚀数值试验研究 |
4.1 硫酸盐传输理论 |
4.2 混凝土硫酸盐侵蚀数值试验 |
4.3 数值试验结果合理性验证 |
4.4 数值试验结果分析 |
4.4.1 扩散系数的影响 |
4.4.2 外界硫酸根离子浓度的影响 |
4.4.3 骨料体积分数的影响 |
4.5 本章小结 |
5 硫酸盐侵蚀下混凝土服役寿命影响因素研究 |
5.1 混凝土服役寿命概念 |
5.2 硫酸盐侵蚀下服役寿命计算方法 |
5.3 硫酸盐侵蚀下服役寿命的影响因素 |
5.3.1 扩散系数 |
5.3.2 外界硫酸根离子浓度 |
5.3.3 骨料体积分数 |
5.3.4 不同因素下服役寿命的拟合公式 |
5.4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创新点 |
6.3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2)富硫酸盐环境下隧道衬砌病害原因分析及处治措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衬砌裂损研究现状 |
1.2.2 硫酸盐侵蚀混凝土研究现状 |
1.2.3 病害处治措施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隧道衬砌病害原因分析 |
2.1 工程概况 |
2.1.1 隧道病害段地质概况 |
2.1.2 隧道病害段设计概况 |
2.2 隧道衬砌病害情况 |
2.3 隧道病害段现场检测 |
2.3.1 现场强度检测 |
2.3.2 地下水水质检测 |
2.4 衬砌病害原因分析 |
2.4.1 衬砌裂损影响因素分析 |
2.4.2 现场病害原因分析 |
2.5 小结 |
第三章 地下水侵蚀混凝土试验及机理 |
3.1 侵蚀试验原材料与试验方案设计 |
3.1.1 试验原材料与配合比设计 |
3.1.2 室内侵蚀试验方案设计 |
3.2 混凝土试块制作与分组 |
3.2.1 试块现场制作 |
3.2.2 试块分组 |
3.3 试验数据结果 |
3.4 试验结果与分析 |
3.4.1 地下水侵蚀混凝土表观特征 |
3.4.2 地下水侵蚀混凝土抗压强度分析 |
3.5 混凝土硫酸盐侵蚀机理 |
3.5.1 水泥水化过程与产物 |
3.5.2 硫酸盐侵蚀机理 |
3.5.3 硫酸盐侵蚀类型 |
3.6 小结 |
第四章 隧道病害模拟分析 |
4.1 隧道病害段概况 |
4.2 数值模拟参数 |
4.2.1 模型建立 |
4.2.2 岩体及支护参数 |
4.2.3 数值模拟建模流程图 |
4.2.4 地应力场平衡 |
4.3 数值模拟结果 |
4.4 数值模拟分析 |
4.4.1 衬砌位移结果分析 |
4.4.2 衬砌最大主应力结果分析 |
4.5 小结 |
第五章 隧道病害处治措施研究 |
5.1 隧道渗漏水及侵蚀处治措施研究 |
5.1.1 隧道渗漏水处治措施 |
5.1.2 硫酸盐侵蚀处治措施 |
5.2 衬砌裂损处治措施研究 |
5.2.1 围岩加固处治措施 |
5.2.2 衬砌结构加固处治措施 |
5.3 现场整治措施 |
5.3.1 渗漏水处治 |
5.3.2 防侵蚀混凝土性能研究 |
5.4 整治结果分析 |
5.4.1 防腐衬砌模拟参数 |
5.4.2 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
5.5 防侵蚀混凝土质量控制要求 |
5.6 衬砌侵蚀防治措施 |
5.7 小结 |
结论与建议 |
结论 |
建议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3)防腐混凝土箱涵制备技术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意义和目的 |
1.1.1 研究的背景 |
1.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防腐混凝土研究 |
1.2.2 箱涵的应用现状 |
1.3 混凝土防腐剂的质量要求 |
1.4 混凝土防腐剂的应用注意事项 |
1.5 主要研究内容 |
1.6 研究的技术路线和创新点 |
1.6.1 技术路线 |
1.6.2 本文创新点 |
第2章 防腐混凝土参数确定及研究方案 |
2.1 防腐混凝土环境类别及作用等级分析 |
2.1.1 基于《工业建筑防腐蚀设计规范》的腐蚀环境分析 |
2.1.2 基于《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规范》的腐蚀环境分析 |
2.2 防腐混凝土耐久性参数的确定 |
2.2.1 混凝土防腐的相关规定 |
2.2.2 混凝土箱涵耐久性规定 |
2.3 试验原材料及方案 |
2.3.1 试验原材料 |
2.3.2 试验方案 |
2.4 小结 |
第3章 防腐混凝土制备技术及配合比优化 |
3.1 混凝土抗压强度 |
3.1.1 抗压强度测试方法 |
3.1.2 抗压强度数据分析 |
3.2 混凝土28d抗压强度数据回归 |
3.3 防腐蚀混凝土配合比优化 |
3.3.1 防腐混凝土初步配合比 |
3.3.2 防腐混凝土经济性分析 |
3.4 防腐混凝土最优配合比确定 |
3.5 小结 |
第4章 防腐混凝土耐久性试验研究 |
4.1 混凝土渗透性试验研究 |
4.1.1 试验方法及方案 |
4.1.2 试验结果及分析 |
4.2 防腐混凝土抗SO_4~(2-)侵蚀性能 |
4.2.1 试验方法 |
4.2.2 试验结果及分析 |
4.3 混凝土抗冻性能试验研究 |
4.3.1 试验方法 |
4.3.2 试验结果及分析 |
4.4 小结 |
第5章 防腐混凝土箱涵的生产与应用 |
5.1 防腐型箱涵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
5.1.1 防腐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原则 |
5.1.2 防腐混凝土强度发展规律 |
5.2 防腐型钢筋混凝土箱涵的生产工艺 |
5.3 防腐型预制混凝土箱涵的质量控制 |
5.3.1 箱涵开裂产生的原因分析 |
5.3.2 箱涵生产质量控制流程 |
5.4 预制钢筋混凝土箱涵生产过程 |
5.4.1 箱涵用防腐混凝土制备 |
5.4.2 浇筑振捣成型过程 |
5.4.3 养护、拆模 |
5.4.4 箱涵清水内壁质量控制 |
5.4.5 施工程序 |
5.5 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及科研情况 |
致谢 |
(4)隧道喷射混凝土的硫酸盐腐蚀特性及使用寿命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浇筑混凝土与喷射混凝土的结构差异性研究现状 |
1.2.2 硫酸盐侵蚀浇筑混凝土的研究现状 |
1.2.3 硫酸盐侵蚀喷射混凝土的研究现状 |
1.2.4 硫酸盐侵蚀浇筑混凝土使用寿命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喷射混凝土硫酸盐腐蚀试验方案 |
2.1 工程概况 |
2.1.1 隧道腐蚀情况的统计 |
2.1.2 隧道耐久性降低的原因 |
2.1.3 隧道腐蚀病害形式与类型 |
2.2 试验内容及目的 |
2.3 侵蚀因素的确定 |
2.3.1 侵蚀溶液与浓度 |
2.3.2 侵蚀溶液PH |
2.3.3 腐蚀方式 |
2.3.4 试件尺寸 |
2.4 评价指标的确定 |
2.4.1 宏观指标 |
2.4.2 微观指标 |
2.5 试件成型养护与分组 |
2.5.1 试验原材料与配合比 |
2.5.2 试件制作与分组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喷射混凝土物理力学特性研究 |
3.1 硫酸盐腐蚀混凝土的性能测试方法 |
3.1.1 质量损失测试 |
3.1.2 相对动弹性模量测试 |
3.1.3 抗压强度测试 |
3.1.4 混凝土损伤层厚度测试 |
3.2 硫酸盐腐蚀喷射混凝土试件的表观形态 |
3.3 硫酸盐腐蚀喷射混凝土质量变化规律 |
3.4 硫酸盐腐蚀喷射混凝土相对动弹性模量试验研究 |
3.4.1 硫酸盐侵蚀喷射混凝土相对动弹性模量的结果与分析 |
3.4.2 硫酸盐侵蚀喷射混凝土损伤演化模型 |
3.5 硫酸盐腐蚀喷射混凝土抗压强度试验研究 |
3.5.1 喷射混凝土抗压强度随侵蚀龄期的结果与分析 |
3.5.2 硫酸盐侵蚀喷射混凝土力学性能退化模型 |
3.6 硫酸盐腐蚀混凝土损伤层厚度试验研究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喷射混凝土侵蚀机理分析 |
4.1 微观实验 |
4.1.1 SEM基本工作原理 |
4.1.2 SEM试验样品制备 |
4.2 腐蚀产物的形状结构特征 |
4.2.1 主要化学侵蚀反应 |
4.2.2 常见腐蚀产物的形状结构特征 |
4.3 硫酸盐侵蚀喷射混凝土的微结构演变 |
4.3.1 腐蚀产物的形成过程 |
4.3.2 内部裂纹发展的过程 |
4.3.3 界面区域破坏过程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喷射混凝土使用寿命预测 |
5.1 腐蚀条件下喷射混凝土的损伤演化方程 |
5.1.1 损伤变量的定义 |
5.1.2 混凝土的损伤演化方程 |
5.2 喷射混凝土的损伤参数及其规律 |
5.3 采用损伤演化方程对实际隧道喷射混凝土寿命预测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建议 |
本文主要结论 |
进一步研究建议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5)硫酸盐侵蚀下石膏的形成对水泥基材料性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硫酸盐侵蚀定义 |
1.2.2 外部硫酸盐侵蚀种类 |
1.2.3 硫酸盐侵蚀破坏机理 |
1.2.4 硫酸盐侵蚀的防控措施 |
1.3 目前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不足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4.1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1.4.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硫酸盐侵蚀下石膏形成及稳定的热力学条件 |
2.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2.1.1 原材料 |
2.1.2 试验过程 |
2.1.3 测试方法 |
2.2 硬化水泥净浆粉末中石膏形成的pH条件 |
2.3 NH_4~+对石膏形成及稳定pH条件的影响 |
2.3.1 NH_4~+对石膏形成条件的影响 |
2.3.2 NH_4~+对石膏稳定条件的影响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硫酸钠溶液pH对水泥砂浆劣化过程的影响 |
3.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3.1.1 原材料 |
3.1.2 试验过程 |
3.1.3 测试方法 |
3.2 离子析出规律 |
3.2.1 OH~-析出规律 |
3.2.2 Ca~(2+)析出规律 |
3.2.3 等效侵蚀深度 |
3.3 固相产物组成及含量变化 |
3.3.1 XRD物相分析 |
3.3.2 DSC分析 |
3.3.3 XRD半定量结果 |
3.4 石膏形成过程 |
3.5 砂浆微观结构分析 |
3.5.1 孔结构 |
3.5.2 产物微观形貌 |
3.5.3 C-S-H凝胶钙硅比变化 |
3.6 外观劣化特征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硫酸铵浸泡下水泥砂浆破坏机理及抗侵蚀性能研究 |
4.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4.1.1 原材料 |
4.1.2 试验过程 |
4.1.3 测试方法 |
4.2 宏观性能 |
4.2.1 侵蚀溶液pH值变化 |
4.2.2 砂浆膨胀率 |
4.2.3 外观变化 |
4.2.4 质量变化率 |
4.3 微观分析 |
4.3.1 侵蚀产物组成 |
4.3.2 物相微观形貌 |
4.4 掺硅灰水泥砂浆的抗侵蚀性能 |
4.4.1 抗压强度 |
4.4.2 吸水率 |
4.4.3 抗氯离子渗透性能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6)S75级粒化高炉矿渣粉用于提高混凝土抗侵蚀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试验方法及试验材料 |
2.1 试验方案 |
2.2 试验方法 |
2.3 试验材料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S75级矿渣粉混凝土的力学性能试验 |
3.1 混凝土试验配合比试拌调整结果 |
3.2 试验结果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S75级矿渣粉混凝土的抗硫酸盐侵蚀试验 |
4.1 试验方案 |
4.2 侵蚀试验结果与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S75级矿渣粉改善抗硫酸盐侵蚀性能的机理分析 |
5.1 S75级矿渣粉混凝土强度规律机理分析 |
5.2 混凝土侵蚀试件的宏观结构变化 |
5.3 S75级矿渣粉改善混凝土抗侵蚀性能的微观试验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西部地区盐渍环境下混凝土腐蚀研究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1 混凝土腐蚀危害的类型 |
1.1 结晶类 |
1.2 分解类 |
1.3 结晶分解类 |
2 盐渍环境下混凝土的腐蚀破坏机理 |
2.1 混凝土受硫酸盐腐蚀破坏机理 |
2.1.1 物理腐蚀 |
2.1.2 物理化学腐蚀 |
2.2 混凝土受氯盐腐蚀破坏机理 |
3 盐渍环境下混凝土腐蚀的防治措施 |
3.1 采用抗硫水泥 |
3.2 掺优质矿物掺合料 |
3.2.1 矿物掺合料对硫酸盐腐蚀的抑制 |
3.2.2 矿物掺合料对氯离子腐蚀的抑制 |
3.2.3矿物掺合料对盐渍土腐蚀的抑制 |
3.3 掺优质外加剂 |
4 结语 |
(8)西北高海拔盐渍土环境下地铁工程混凝土结构耐久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注释表 |
缩略词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地铁工程混凝土结构耐久性 |
1.2.2 混凝土在西北高海拔盐渍土环境的耐久性及寿命预测问题 |
1.3 目前研究工作存在的问题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原材料与试验方法 |
2.1 引言 |
2.2 原材料 |
2.2.1 混凝土试件 |
2.2.2 砂浆棒试件 |
2.2.3 腐蚀介质 |
2.3 试验部分 |
2.3.1 配合比 |
2.3.2 试件设计 |
2.3.3 试验方法 |
2.3.4 测试方法 |
第三章 地铁工程高性能混凝土(HPC)耐久性 |
3.1 引言 |
3.2 HPC在地下卤水中的抗腐蚀性 |
3.2.1 HPC强度发展与变化 |
3.2.2 HPC质量损失 |
3.2.3 HPC相对动弹性模量变化 |
3.3 碱集料反应 |
3.4 碱金属离子及硫酸根离子在混凝土中的扩散渗透规律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地铁工程高性能混凝土在高浓度卤水中的氯离子扩散规律 |
4.1 引言 |
4.2 混凝土的氯离子扩散行为 |
4.2.1 自由氯离子浓度C_f与扩散深度的关系 |
4.2.2 自由氯离子浓度C_f扩散行为分析 |
4.2.3 氯离子扩散行为的影响因素规律分析 |
4.3 混凝土氯离子扩散参数的规律性 |
4.3.1 表面自由氯离子浓度C_s |
4.3.2 混凝土氯离子结合能力 |
4.3.3 氯离子扩散系数 |
4.3.4 氯离子扩散特性的时间依赖性指数m |
4.3.5 表面自由氯离子浓度C_s的时间依赖性规律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高性能混凝土ASR的抑制措施研究 |
5.1 引言 |
5.2 矿物掺合料(SCM)对ASR的抑制作用 |
5.2.1 SCM的短龄期抑制ASR效果 |
5.2.2 SCM的长龄期膨胀率的抑制ASR效果 |
5.2.3 关于低掺量SF抑制ASR的讨论 |
5.2.4 复合SCM的长龄期抑制ASR的讨论 |
5.2.5 关于SCM中硅来源的讨论 |
5.2.6 与南非高海拔地区长龄期AAR抑制结果比较 |
5.3 硝酸盐MN和Li_2CO_3对ASR的抑制作用 |
5.3.1 短龄期抑制ASR效果 |
5.3.2 长龄期抑制ASR效果 |
5.3.3 硝酸盐MN掺量的研究 |
5.4 关于快速砂浆棒法(AMBT)抑制ASR的适用性评价 |
5.4.1 国内外试验规程与使用现状 |
5.4.2 SCM的短、长龄期试验结果分析 |
5.4.3 Li_2CO_3的短、长龄期试验结果分析 |
5.4.4 硝酸盐MN的短、长龄期结果分析 |
5.4.5 基于长龄期结果对AMBT判定结果适用性的讨论 |
5.4.6 AMBT的试验条件与判断标准的讨论 |
5.5 矿物掺合料(SCM)与引气剂对ASR抑制机理的微观分析 |
5.5.1 碱活性骨料发生ASR反应的微观形貌与膨胀产物 |
5.5.2 SCM抑制Ca40砂浆棒ASR的微观机理 |
5.5.3 SCM抑制Ca45砂浆棒ASR的微观机理 |
5.5.4 SCM抑制Ca50Z砂浆棒ASR的微观机理 |
5.5.5 SCM抑制Ca60Z砂浆棒ASR的微观机理 |
5.5.6 引气气孔减轻ASR膨胀效应的微观机理与膨胀率验证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地铁混凝土结构的服役寿命预测 |
6.1 引言 |
6.2 不同失效机理下混凝土结构的寿命预测方法 |
6.2.1 氯离子导致钢筋锈蚀作用的寿命预测理论 |
6.2.2 AAR导致混凝土破坏作用的寿命预测理论 |
6.2.3 硫酸盐腐蚀导致混凝土破坏作用的寿命预测理论 |
6.3 基于可靠度理论的混凝土结构服役寿命预测方法的理论体系 |
6.3.1 可靠度理论简介 |
6.3.2 基于可靠度理论的混凝土在氯离子侵蚀作用下服役寿命评估方法 |
6.3.3 基于可靠度理论的混凝土在AAR作用下服役寿命评估方法 |
6.3.4 基于可靠度理论的混凝土在硫酸盐腐蚀作用下服役寿命评估方法 |
6.4 氯离子作用导致钢筋锈蚀的服役寿命预测 |
6.4.1 寿命预测参数的选择 |
6.4.2 计算结果 |
6.5 AAR导致混凝土破坏作用的服役寿命预测 |
6.5.1 寿命预测参数的选择 |
6.5.2 计算结果 |
6.5.3 基于损伤-反应速度理论模型的AAR寿命预测 |
6.5.4 两种理论模型下的AAR寿命预测结果的综合评价 |
6.5.5 基于损伤-反应速度理论模型进行AAR寿命预测研究的优势 |
6.6 硫酸盐腐蚀导致混凝土破坏作用的服役寿命预测 |
6.6.1 寿命预测参数的选择 |
6.6.2 计算结果 |
6.6.3 其它硫酸盐腐蚀混凝土理论模型的寿命预测比较 |
6.6.4 基于3种理论模型得到的HPC硫酸盐腐蚀寿命预测的综合评价 |
6.7 西北盐渍土高海拔盐渍土环境下混凝土结构寿命预测的综合评价 |
6.8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全文结论与建议 |
7.1 主要工作与总结 |
7.1.1 地铁工程高性能混凝土(HPC)耐久性 |
7.1.2 地铁工程高性能混凝土在高浓度卤水中的氯离子扩散规律 |
7.1.3 HPC的ASR的抑制措施研究 |
7.1.4 地铁混凝土结构的服役寿命预测 |
7.2 创新点 |
7.3 后续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附录 砂浆棒在3a龄期和6a龄期的表面形貌 |
(9)高性能混凝土在地铁工程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及分析 |
1.2.1 国内外在高性能混凝土及地铁应用的研究现状及分析 |
1.2.2 碱骨料反应的研究现状及分析 |
1.2.3 硫酸盐侵蚀的研究现状及分析 |
1.3 课题的提出与研究内容 |
1.3.1 乌鲁木齐地铁高性能混凝土配合比的研究及分析 |
1.3.2 高性能混凝土抵抗碱骨料反应的研究及分析 |
1.3.3 高性能混凝土抵抗硫酸盐侵蚀的研究及分析 |
第2章 双掺粉煤灰和矿渣粉高性能混凝土试验研究 |
2.1 原材料 |
2.1.1 水泥 |
2.1.2 掺和料 |
2.1.3 骨料 |
2.1.4 减水剂 |
2.1.5 拌制养护用水 |
2.2 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
2.2.1 混凝土配制强度的确定 |
2.2.2 水灰(胶)比的确定 |
2.2.3 用水量及含砂率的确定 |
2.3 试验结果 |
2.4 碱骨料试验 |
2.4.1 骨料碱活性试验 |
2.4.2 抑制混凝土碱骨料反应试验 |
2.5 硫酸盐抗侵蚀评价 |
2.5.1 课题试验方案 |
2.5.2 课题试验方法 |
2.5.3 试验原材料 |
2.5.4 试验结果 |
2.5.5 结论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掺粉煤灰和YK-Ⅲ(改性硅灰)高性能混凝土试验研究 |
3.1 工程概况 |
3.2 原材料 |
3.2.1 水泥 |
3.2.2 粉煤灰 |
3.2.3 骨料 |
3.2.4 外加剂 |
3.2.5 水 |
3.3 混凝土配合比优化设计 |
3.3.1 混凝土的配制强度 |
3.3.2 水灰(胶)比的确定 |
3.3.3 确定用水量和最优砂率 |
3.3.4 确定砂石用量 |
3.3.5 确定混凝土配合比 |
3.3.6 校核混凝土配合比 |
3.4 试验方案及试验结果 |
3.4.1 强度试验结果 |
3.4.2 电通量及抗渗试验结果 |
3.5 抑制碱骨料反应试验 |
3.6 抗硫酸盐侵蚀 |
3.6.1 水泥混凝土硫酸盐侵蚀的机理分析 |
3.6.2 抗硫酸盐侵蚀试验研究方案 |
3.7 混凝土配合比试验结果分析 |
3.7.1 水胶比的优选 |
3.7.2 粉煤灰掺量的优选 |
3.7.3 减水剂的效应 |
3.8 推荐混凝土配合比 |
3.8.1 对上述高性能混凝土抗压强度的回归分析 |
3.8.2 回归方程显着性检验 |
3.8.3 高性能混凝土推荐配合比 |
3.9 本章小结 |
第4章 高性能混凝土在地铁工程建设中的应用 |
4.1 高性能混凝土在工程中的应用 |
4.2 高性能混凝土实际应用问题总结 |
4.2.1 夏季高温浇筑混凝土坍落度损失过快 |
4.2.2 混凝土离析泌水及粉煤灰上浮 |
4.2.3 混凝土裂缝问题 |
4.3 地铁工程高性能混凝土质量控制措施 |
4.3.1 商品混凝土站合格名录库管理及驻站监理制度 |
4.3.2 加强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管理并推行专家论证制度 |
4.3.3 加强生产高性能混凝土的原材料质量控制 |
4.3.4 施工单位做好高性能混凝土浇筑、振捣、养护及验收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10)海洋各腐蚀区带混凝土中离子传输与反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海洋混凝土结构腐蚀调查及防护进展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混凝土中氯离子传输及其结合能力研究 |
1.3.2 氯离子导致混凝土中钢筋锈蚀机理 |
1.3.3 硫酸盐导致混凝土腐蚀研究及作用机理 |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原材料及试验方法 |
2.1 试验原材料 |
2.1.1 水泥 |
2.1.2 矿物掺和料 |
2.1.3 粗骨料 |
2.1.4 细骨料 |
2.1.5 减水剂 |
2.1.6 水 |
2.2 混凝土配合比及基本物理性能 |
2.2.1 混凝土成型及其养护 |
2.2.2 混凝土塌落度、含气量及抗压强度值 |
2.3 试验方案 |
2.3.1 海洋各腐蚀区带实海暴露试验 |
2.3.2 纵贯海洋全腐蚀区带模拟试验 |
2.4 测试内容及方法 |
2.4.1 试验测试内容 |
2.4.2 氯离子含量测定 |
2.4.3 硫酸根离子含量测定 |
2.4.4 XRD衍射试验 |
第3章 比浊法测试混凝土中硫酸根离子浓度影响因素分析 |
3.1 试验 |
3.1.1 试验原理 |
3.1.2 试验方法 |
3.2 结果与讨论 |
3.2.1 吸光光度值稳定性分析 |
3.2.2 分析方法重复性研究 |
3.2.3 不同金属阳离子对SO_4~(2-)标定曲线的影响 |
3.3 比浊法与重量法测试结果对照 |
3.3.1 Na_2SO_4重量法测试 |
3.3.2 Na_2SO_4比浊法测试 |
3.3.3 混凝土中SO_4~(2-)质量测试 |
3.4 本章小节 |
第4章 海洋各腐蚀区带中混凝土硫酸根离子传输及反应 |
4.1 海洋大气区混凝土中硫酸根离子传输及反应 |
4.1.1 混凝土中硫酸根离子传输 |
4.1.2 混凝土中硫酸根离子反应 |
4.2 海洋浪溅区混凝土中硫酸根离子传输与反应 |
4.2.1 混凝土中硫酸根离子传输 |
4.2.2 混凝土的硫酸根离子反应 |
4.3 海洋潮汐区混凝土中硫酸根离子传输与反应 |
4.3.1 粉煤灰对混凝土中硫酸根离子传输的影响 |
4.3.2 矿粉对混凝土中硫酸根离子传输的影响 |
4.3.3 粉煤灰对硫酸根离子反应的影响 |
4.3.4 矿粉对硫酸根离子反应的影响 |
4.4 海洋水下区混凝土中硫酸根离子传输与反应 |
4.4.1 粉煤灰对混凝土中硫酸根离子传输的影响 |
4.4.2 矿粉对混凝土中硫酸根离子传输的影响 |
4.4.3 粉煤灰对硫酸根离子反应的影响 |
4.4.4 矿粉对硫酸根离子反应的影响 |
4.5 不同腐蚀区带中混凝土总的硫酸根离子及反应性能对比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海洋不同腐蚀区带中混凝土氯离子结合及扩散系数演变 |
5.1 海洋腐蚀特征 |
5.2 海洋大气区混凝土氯离子结合能力及传输规律 |
5.2.1 混凝土氯离子结合能力 |
5.2.2 混凝土氯离子扩散系数 |
5.3 海洋浪溅区混凝土氯离子结合能力及传输规律 |
5.3.1 混凝土氯离子结合能力 |
5.3.2 混凝土氯离子扩散系数 |
5.4 海洋潮汐区混凝土氯离子结合能力及传输规律 |
5.4.1 粉煤灰对混凝土氯离子结合能力的影响 |
5.4.2 矿粉对混凝土氯离子结合能力的影响 |
5.4.3 腐蚀龄期对氯离子结合能力的影响 |
5.4.4 混凝土氯离子扩散系数演变 |
5.5 海洋水下区混凝土氯离子结合能力及传输规律 |
5.5.1 粉煤灰对混凝土氯离子结合能力的影响 |
5.5.2 矿粉对混凝土氯离子结合能力的影响 |
5.5.3 腐蚀龄期对氯离子结合能力的影响 |
5.5.4 氯离子扩散系数随腐蚀龄期的演变 |
5.6 不同腐蚀区带中混凝土氯离子扩散系数及结合能力 |
5.7 本章小结 |
第6章 纵贯海洋各腐蚀区带混凝土中离子传输研究 |
6.1 试验概况 |
6.2 试验结果与讨论 |
6.2.1 腐蚀形貌及碳化情况 |
6.2.2 混凝土类型对氯离子传输的影响 |
6.2.3 高程对混凝土中氯离子传输的影响 |
6.2.4 高程对混凝土总硫酸根离子浓度分布的影响 |
6.3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论及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校期间发表学术论文及科研项目 |
致谢 |
四、硫酸盐对硅酸盐水泥的化学腐蚀作用及其防治措施(论文参考文献)
- [1]硫酸盐侵蚀下水工混凝土数值试验模型及寿命影响因素研究[D]. 雷妍. 西安理工大学, 2021(01)
- [2]富硫酸盐环境下隧道衬砌病害原因分析及处治措施研究[D]. 郝兵兵. 长安大学, 2021
- [3]防腐混凝土箱涵制备技术及应用[D]. 赵亮. 青岛理工大学, 2019(02)
- [4]隧道喷射混凝土的硫酸盐腐蚀特性及使用寿命评价研究[D]. 李志龙. 长安大学, 2019(01)
- [5]硫酸盐侵蚀下石膏的形成对水泥基材料性能的影响[D]. 程星星. 安徽建筑大学, 2019(08)
- [6]S75级粒化高炉矿渣粉用于提高混凝土抗侵蚀性能的研究[D]. 单丽. 新疆农业大学, 2018(05)
- [7]西部地区盐渍环境下混凝土腐蚀研究综述[J]. 沈天升. 宁夏农林科技, 2018(04)
- [8]西北高海拔盐渍土环境下地铁工程混凝土结构耐久性研究[D]. 高鹏.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18(01)
- [9]高性能混凝土在地铁工程中的应用研究[D]. 段连旭. 北京建筑大学, 2017(02)
- [10]海洋各腐蚀区带混凝土中离子传输与反应研究[D]. 李建强. 青岛理工大学, 201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