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生态资源优势发展“红三角”地区有机食品

利用生态资源优势发展“红三角”地区有机食品

一、利用生态资源优势,开发“红三角”地区有机食品(论文文献综述)

饶品良[1](2017)在《粤北山区与珠三角地区融合发展的机遇与规划》文中指出广东省韶关市作为粤北地区的中心城市,有着独特的自然资源和区域优势,但随着珠三角地区的经济发展,韶关与珠三角地区的区域发展差距日益增大,这既有历史原因,亦有现实因素的影响。现在,随着珠三角地区新一轮产业的转型升级和重新洗牌,以及韶关地区内在经济发展和外部经济环境发生的深刻变化,韶关市的发展面临巨大的机遇。韶关市要依托原有的优势条件,不断完善融入珠三角、对接珠三角产业的发展战略,再现韶关市的历史辉煌。

王晖[2](2013)在《中国红色旅游生态化转型升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红色旅游是目前我国独具特色的一种旅游形式之一。本文在从生态经济、生态伦理、生态文化等视角对红色旅游生态化基本理论问题进行探讨的基础上,集成文献检索、市场调研、数理分析等多种方法,剖析了我国红色旅游发展中瓶颈问题和深层次原因,并以韶山、延安为例对未来几年红色旅游需求态势和发展规模进行了具体分析与预测;对我国红色旅游生态化运筹的主要环节、影响因素进行了理论分析和实践论证;并从目标优化、模式运筹和措施集成等层面,构建和制定了“两型”红色旅游生态化体系及其优化策略。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生态学共生原理、充实生态位原理、边缘效应原理和生态经济、生态文化、生态伦理等相关理论的集成,对红色旅游生态化的方向定位、科学规划及其开发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红色旅游开发要以文化传承和生态体验为核心,以红色旅游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和产品可持续经营为目标,强调环境管理和社区受益,通过合理的旅游资源配置和旅游结构优化,维护红色旅游地人文生态与自然生态的可持续性,从而更好地发挥红色旅游的经济救济、政治教育以及文化传承的功能。(2)中国红色旅游资源丰富,范围涵盖中国若干重要的省份和旅游城市;其主要红色旅游资源在中部及东部地区呈现集聚型分布状态。目前,大多数红色旅游景区已经实现了市场化发展的转变,接待能力、综合效益稳步提升,红色旅游的知名度、美誉度越来越高;但也存在核心景点压力过大、旅游资源保护不足、利用效率不高、旅游污染加剧等许多问题。随着旅游交通格局、旅游发展格局、旅游文化格局的不断优化,中国红色旅游有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同时也面临着来自其自身的最大挑战,红色旅游的产品结构、发展模式、景区容量等几方面问题成为影响红色旅游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3)红色旅游游客来源逐渐转变为单位组织和游客自主出游并重,旅游需求也呈现出多元化色彩。不仅涉及旅游者以观光、度假为主要目标的休闲需求、以教育为主要目标的文化需求及以启发、激励为主要目标的政治需求,还涉及到旅游地居民经济致富、文化传承、宜居环境等多重需求。(4)以logistic模型拟合、修正指数曲线法、灰色模型预测法和二次线性回归方法进行加权组合形成的最优组合模型,能较为准确地预测红色旅游地区游客数量的变化趋势。拟合结果表明:目前韶山和延安旅游发展正处于参与期和发展期之间,旅游人数迅速扩张,在有限的地域范围内必然呈现旅游流过度集聚特征。由于旅游发展迅速,客流量大,导致核心景区超载,会对生态环境构成巨大压力。因此,基于红色旅游本身所具有的生态敏感性和政治敏感性,都要求其在经营过程中更为关注大众化旅游可能产生的环境问题和不良影响,要更多关注居民的环境需求,强调环境管理和社区受益,使红色旅游不仅体现“经济优化”效应,还体现“环境优化”效应,实现生态化可持续发展。(5)中国红色旅游生态化转型升级模型(ETU)作为一种结构复杂、动态循环的运筹模式,具有广泛联系性、层次多重性、需求多样性的特征。其最终目标是构建起“经济、社会、文化、环境和地域”和谐共生的良性循环系统,使红色旅游发挥出更大的社会公益价值。这一过程不仅涉及对自然生态的修复与维护,还涉及对文化生态的重建或优化。因此,在模型应用中,不仅要明确简单的产业内部构造、功能及其相互关系,还要关注影响红色旅游发展的内外要素组成及其作用方式,并从环境系统、运作系统和效益系统三个方面及时对其进行评估、反馈及调整,最终实现红色旅游优化升级。(6)要实现红色旅游的生态化转型升级,需集成各方动力要素,使之协调配合,良性互动,构建起旅游提供者、旅游地社区、旅游消费者、旅游中介者、以及宏观决策者之间紧密的共生关系和生态联系,以和谐发展为价值导向对“红色”旅游资源进行“绿色”开发。包括推广循环经济、强化生态管理、建设生态文化、完善生态机制、加强生态教育等多条路径。(7)以湖南“长株潭”地区为例,目前红色旅游生态化转型仍然处于联动发展的初级阶段,因此不仅要强调企业层面的资源低耗及节能创新措施,还要加强区域合作,进一步突破行政壁垒,加强生态合作,实现生态创新,逐步建立起完整的区域红色旅游生态化合作体系,充实红色旅游生态位,打造“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区域红色旅游一体化产业范式。

刘少坤,阳树英,欧阳凯,金志庚,王彬武[3](2012)在《韶山红色旅游与休闲旅游组合模式的景观规划与设计》文中研究表明本文针对韶山旅游业旅游产品单一、旅游资源浪费严重、景区(点)设施老化、吸引力不够、恶性竞争剧增等现状进行了分析。提出了红色与山水田园、湖湘文化、民俗文化、节庆活动、时代主旋律5种基本组合方式;确定了城区生态休闲、森林生态旅游、乡村休闲旅游、农耕体验乐园、农耕文化展示园、湖湘文化名人会所、仿古风情街、祈福节庆游、夜间激情游这9大旅游产品项目;构建了红色极品、文化名品、生态精品和会务新品这4品组成旅游产品体系结构。打造了由旅游核心吸引物、支持产业、辅助产业和延伸产业这4类所组成的产业集群,并提出了新型产业模式下需要配套运作的措施。

吴海兵,黄锐,雷文斌[4](2012)在《“红三角”城市竞争力比较研究——基于郴州“两城”建设战略》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与湖南郴州市相邻的江西赣州市、广东韶关市(简称"红三角"城市)经济发展步伐加快,从综合经济实力和规模、生产要素、产业结构等方面对"红三角"城市群综合竞争力进行比较分析,郴州市具有区位优越、基本要素供给充足等优势,同时也存在资金供给不足、产业结构不合理等劣势。加快郴州"两城"建设的对策是:一要优化产业结构调整,突出区域特色,二要优化资本市场,构建地方特色融资平台,三要突出以人为本,大力发展科技教育事业,四要积极承接沿海产业转移,发展外向型经济。

金志庚[5](2011)在《韶山红色旅游与休闲旅游组合模式的景观规划与设计》文中指出本文针对韶山旅游业旅游产品单一、旅游资源浪费严重、景区(点)设施老化、吸引力不够、恶性竞争剧增等现状进行了全面的“swot”分析,提出了红色与山水田园、湖湘文化、民俗文化、节庆活动、时代主旋律5种基本组合方式,初步确定了城区生态休闲、森林生态旅游、乡村休闲旅游、农耕体验乐园、农耕文化展示园、湖湘文化名人会所、仿古风情街、祈福节庆游、夜间激情游9大旅游产品项目,构建了由红色极品、文化名品、生态精品和会务新品组成的旅游产品体系结构,打造了由旅游核心吸引物、支持产业、辅助产业和延伸产业这4类所组成的产业集群。在保持韶山红色旅游旺势的同时倾力推出韶山休闲旅游,并进行韶山休闲旅游的景观规划与设计模式的优化,以韶山交通设施的景观规划与设计为重点,以韶山原生态旅游村景观规划与设计为亮点,以完善旅游市场配套设施为辅。在韶山红色旅游的基础上打造“绿色韶山,天然氧吧”的休闲旅游特色模式,提升韶山旅游的质量和品位,加强韶山景点对周边地区的经济辐射效应。

刘奥东[6](2011)在《省际边界中心城市发展研究 ——以湖南省郴州市为例》文中提出随着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实施,我国已在全国范围内形成特色鲜明的“多核心”开发开放格局,区域统筹逐渐向纵深发展。本研究意义在于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省际边界区域和城市的特点与现状,更好地在省域层面上统筹区域发展。本研究在对国内外文献进行全面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省际边界城市的概念体系,探讨了其主要属性。以“边界性”和“边缘性”为主线,分析了省际边界城市的类型和特点,对湖南省边界中心城市进行了选取和分类研究,并指出了不同类型中心城市的发展要点,以案例的形式详细地分析了“中心疏远型”省际边界中心城市的发展策略。文章首先对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了全方位的追踪,在这一过程中发现:西方发达国家很少对地方行政单元交界区域和城市进行专题研究,其原因可能在于:市场经济发达,边界阻隔效应很弱;一级行政区划面积较小,能对所辖区域发挥充分的辐射带动作用。这样,在行政区交界处很少存在阻碍发展的问题,这些区域较少与其它区域分开研究。而在中国,这些区域却有其独特的研究价值。文章较为全面地分析了省际边界城市的研究基础;详细地探讨了省际边界区域与城市的概念和属性;并定义了省际边界中心城市。认为省际边界(中心)城市的主要属性是“边界性”和“边缘性”,其中“边界性”又包括“边界阻碍性”和“边界中介性”。“边界阻碍性”和“边缘性”往往给发展带来不利影响,而“边界中介性”则为边界区域的发展带来机遇。根据是否具有“边缘性”,将省际边界(中心)城市分为具有不同特征的两类,即“中心紧密”和“中心疏远”型省际边界(中心)城市。在介绍城市概况的基础上,文章采用主成分分析的方法评价了湖南省省际边界城市的综合实力。通过定性分析选取岳阳、常德、怀化、永州和郴州作为湖南省省际边界中心城市。利用断裂点模型来判断这些城市是否具有“边缘性”,继而将五个省际边界中心城市分为“中心紧密"和“中心疏远”两种类型,并探讨了其各自的发展要点。选取最具有代表性的湖南省省际边界中心城市郴州市作为案例研究对象,全面分析了其发展现状和条件。借助SWOT的分析框架,探讨了郴州市内外发展环境,并与韶关和赣州进行了对比。在此基础上,将郴州市发展的功能定位为:湘粤赣边界区域增长极;湖南省的门户城市;经济枢纽城市和承接产业转移基地;区域旅游中心城市;湖南省循环经济与结构转型示范基地。提出其发展对策:加强区域合作,申创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推进郴资桂一体化建设;积极承接珠三角的产业转移;构建优势产业集群;做大做强物流业;加强口岸建设,突出门户职能;全力争取修建桂郴赣铁路;大力发展旅游业;发展循环经济,培育战略新兴产业。

熊小青[7](2008)在《基于中部地区发展视角——流域生态环境安全与流域统筹发展创新研究——珠、赣、湘江源头区域的“红三角”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问题思考》文中指出水资源的稳定、安全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前提。流域生态环境安全是确保水资源的关键。本文就从这一视野来考察作为珠江、赣江、湘江源头区的"红三角"区域与其下游地区社会经济关系,进而提出流域统筹发展的一点想法。

李继东[8](2008)在《广州都市圈经济腹地区域整合与拓展战略》文中研究指明珠三角乃至"泛珠三角"范围内将形成以广州为核心,逐步向周边呈放射状辐射,在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特点上存在差异的核心圈、内圈、外圈及外围圈等四个经济圈层。腹地是经济中心城市高速发展的重要支撑。加强广州都市圈与其腹地的联系是使整个经济区域实现共同发展的必然选择。根据对泛珠三角经济区经济和地理条件的分析,广州都市圈间接腹地应从以下方向拓展:一是建立广武经济走廊,联通与整合华中经济;二是点轴开拓京九线,进一步打通广州与华东、华北经济的联系;三是加快粤西发展,开拓北部湾经济区;四是开拓西江流域,建立西江产业走廊。

袁庆林[9](2007)在《“红三角”区域三地市产业发展比较与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区域经济合作的实践与理论,一直以发达地区间的居多,欠发达地区间的较少。而"红三角"就是以地处发达地区"珠三角"核心的南沙作为窗口,与共处丹霞地貌及红色革命根据地的赣州、韶关、郴州三个欠发达地市组成的经济合作区。本文在梳理了"红三角"区域三地市近年来产业发展相关数据之后,得出了三地市各自的产业比较优势,进而提出了加快三地市产业发展与合作的相关对策,认为三地市只有建立相互信任、打破地区封锁、发挥比较优势、推动区城合作、做强区域品牌,才能促进整个区域更好、更快地发展。

王发兴[10](2007)在《构建韶关区域合作中心的战略思考》文中认为韶关市未来的区域经济合作与发展,应从其北倚南岭、南对珠三角、粤湘赣三省交界地、三江会流、自然生态资源库、独具地方人文特色等区域优势条件的分析入手;构建韶关市区域经济合作中心,应着重实施"南接广州"、"北联郴赣"、"东进西拓"三大主体战略,将其打造成珠三角产业转移的承接地、"红三角"区域合作的领飞雁、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交通中心。

二、利用生态资源优势,开发“红三角”地区有机食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利用生态资源优势,开发“红三角”地区有机食品(论文提纲范文)

(1)粤北山区与珠三角地区融合发展的机遇与规划(论文提纲范文)

一、韶关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 经济规模偏小, 重工业比例高
    (二) 工业化水平不高, 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没有根本转变
    (三) 教育发展相对落后, 人才缺乏
    (四) 投资环境有待改善, 引进外资不足, 发展资金短缺
二、韶关市的区域优势与发展机遇
    (一) 韶关的资源优势
    (二) 韶关当前的发展机遇
        1. 政府政策扶持, 加快推进粤东西北地区的振兴发展力度
        2. 珠三角产业结构调整的机遇
        3. 红三角经济区建设的机遇
三、韶关与珠三角地区融合发展的战略构想
    (一) 加强以融入珠三角地区为重点的区域合作战略
    (二) 规划建造珠三角绿色生态后花园
    (三) 主动承接珠三角地区产业转移, 建立新兴产业集聚区
    (四) 继续加大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
    (五) 积极吸引外资, 充分调动内资, 壮大内源型经济的发展

(2)中国红色旅游生态化转型升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 问题的提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2.1 红色旅游产生与演替研究进展
        2.2 旅游产业生态化演进研究进展
        2.3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评述
    3 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3.1 研究视角与主要方法
        3.2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3.3 主要内容和技术路线
第二章 红色旅游生态化理论集成
    1 相关生态学原理集成
        1.1 共生原理
        1.2 充实生态位原理
        1.3 边缘效应原理
    2 生态经济学相关理论
        2.1 生态经济基本观点提炼
        2.2 生态经济与旅游地可持续发展
    3 文化生态与生态文化
        3.1 概念解析与内涵提炼
        3.2 旅游地文化生态保护与生态文化建设
    4 生态伦理的理性思考
        4.1 生态伦理道德的内涵提炼
        4.2 旅游地环境伦理的道德约束
    5 小结
第三章 中国红色旅游发展现状剖析
    1 中国红色旅游发展概述
        1.1 中国红色旅游基本发展历程
        1.2 中国红色旅游资源类别划分
        1.3 中国红色旅游资源格局考量
    2 红色旅游发展的重要成果
        2.1 基本实现了跨越式规模化发展
        2.2 接待能力、综合效益获得稳步提升
        2.3 红色旅游知名度、美誉度越来越高
    3 现阶段红色旅游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发展势头十分迅猛,核心景点压力过大
        3.2 旅游发展水平不均,资源利用效率不高
        3.3 旅游资源保护不足,环境景观遭到破坏
        3.4 盲目追求经济效应,旅游污染问题加剧
    4 红色旅游发展中出现的新态势
        4.1 旅游交通格局的改变
        4.2 旅游发展格局的改变
        4.3 旅游文化格局的改变
    5 小结
第四章 中国红色旅游需求分析与规模预测
    1 面向景区游客的问卷调查与数据统计
        1.1 问卷发放和回收情况描述
        1.2 红色旅游的游客资源分析
        1.3 红色旅游的游客特征分析
        1.4 红色旅游的游客旅游感知
    2 面向景区居民的问卷调查与数据统计
        2.1 问卷发放和回收情况描述
        2.2 景区居民基本信息分析
        2.3 红色旅游开发对周边居民的影响
        2.4 居民对红色旅游发展效益的感知
    3 中国红色旅游需求主流特征描述
        3.1 旅游者的红色旅游需求
        3.2 红色旅游地居民的发展需求
    4 中国红色旅游客流规模分析与预测
        4.1 简单的回归分析法
        4.2 Logistic模型
        4.3 灰色预测模型
        4.4 修正指数曲线法
        4.5 二次线性回归方法
        4.6 最优组合模型
    5 小结
第五章 中国红色旅游生态化转型升级运筹模式(ETU)构建
    1 ETU模式目标研制
        1.1 环境生态化
        1.2 文化生态化
        1.3 经济生态化
    2 ETU模式动力分析
        2.1 动力要素分析
        2.2 动力结构模式
        2.3 动力作用机理
    3 ETU模式架构集成
        3.1 动态过程分析
        3.2 基本运作模型
        3.3 相关因子评价
    4 小结
第六章 中国红色旅游生态化转型路径优化
    1 路径之一:推广循环经济,优化红色旅游发展模式
        1.1 节约旅游资源,降低对红色旅游环境的负面影响
        1.2 联动相关行业,促进红色旅游与区域经济和谐发展
        1.3 提高整合效率,促进红色旅游产业化、集群化发展
    2 路径之二:强化生态管理,优化红色旅游发展环境
        2.1 充分认识环境资源对红色旅游发展的促进作用
        2.2 对红色旅游景区要实现生态策划和生态管理
        2.3 营造红色旅游环境与文化的整体保护氛围
    3 路径之三:建设生态文化,优化红色旅游发展态势
        3.1 培育生态道德,促进红色文化传承发展
        3.2 提倡生态审美,增强红色旅游体验效应
        3.3 倡导绿色文明,增强红色旅游综合效益
    4 路径之四:完善生态机制,强化红色旅游资源保护
        4.1 健全旅游参与机制,争取红色旅游相关者支持
        4.2 完善旅游监管机制,确保红色资源生态化保护
        4.3 完善旅游评价机制,关注红色旅游环境影响
    5 路径之五:加强生态教育,优化红色旅游软环境
        5.1 通过红色旅游提供者加强生态知识和技术方面教育
        5.2 通过红色旅游中介机构推广生态文化教育
        5.3 通过红色旅游消费者普及生态教育
    6 小结
第七章 中国红色旅游生态化转型升级实证研究
    1 基于生态化理念的长株潭红色旅游优化目标
        1.1 提升红色旅游质量,促进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
        1.2 提升游客体验质量,顺应多元化消费需求
        1.3 传承区域文化精髓,促进长株潭文化繁荣
    2 基于生态化路径的长株潭红色旅游发展优势
        2.1 生态休闲产业优势
        2.2 旅游资源综合优势
        2.3 社会发展整体优势”
    3 基于生态考量的长株潭红色旅游弱势分析
        3.1 开发类型趋同,发展水平不高
        3.2 核心景区超载,人均消费偏低
        3.3 资源闲置浪费,环境保护不当
        3.4 缺乏科学管理,资源消耗量大
    4 长株潭红色旅游生态化转型升级模式集成
        4.1 小循环(初级层面)
        4.2 中循环(中级层面)
        4.3 大循环(高级层面)
    5 长株潭区域红色旅游生态化转型升级策略建议
        5.1 突破壁垒,生态合作
        5.2 三位一体,联动升级
        5.3 融汇古今,生态创新
    6 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1 研究特色
    2 主要结论
    3 主要创新点
    4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相关科研及主要成果

(3)韶山红色旅游与休闲旅游组合模式的景观规划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 合理选用组合模式
    1.1 红色与山水田园相结合模式
    1.2 红色与湖湘文化相结合模式
    1.3 红色与民俗文化相结合模式
    1.4 红色与节庆活动相结合模式
    1.5 红色与时代主旋律相结合模式
2 特色旅游产品开发
    2.1 新型休闲旅游产品项目设计
    2.2 新型旅游产品体系结构
3 构建新型产业集群
4 综合效益分析
    4.1 促进三次产业协调发展
    4.2 促进生态环境健康发展
    4.3 促进社会关系和谐发展
5 韶山旅游区社会、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措施
    5.1 统筹区域发展, 扩大发展成果惠及面
    5.2 加强环境保护, 增强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
    5.3 加快改革步伐, 建立健全体制机制
    5.4 加大扶持力度, 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5.5 提高协作层次, 实现大区域联动

(5)韶山红色旅游与休闲旅游组合模式的景观规划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 相关定义
        1.1 红色旅游的定义
        1.2 红色旅游资源的定义
        1.3 休闲旅游的定义
        1.4 景观规划与设计
        1.4.1 景观规划设计观念目标的三元
        1.4.2 景观规划设计理论研究的三元
    2 研究背景与意义
        2.1 研究背景
        2.1.1 红色旅游发展概况
        2.1.2 红色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2.1.3 休闲旅游的发展概况
        2.2 研究意义
        2.2.1 理论意义
        2.2.2 实践意义
    3 相关研究现状
        3.1 国内外旅游合作模式组合研究综述
        3.1.1 理论方面
        3.1.2 实践方面
        3.2 国内对红色旅游资源综合利用的研究
第二章 研究的理论基础与方法
    1 研究的理论基础
        1.1 景观生态学
        1.1.1 景观生态学的含义
        1.1.2 景观生态学与本文研究的主要结合点
        1.2 生态经济学
        1.2.1 生态经济学的含义
        1.2.2 生态经济学与本文研究的主要结合点
        1.3 旅游生态学
        1.3.1 旅游生态学的含义
        1.3.2 旅游生态学与本文研究的主要结合点
    2 研究方法
        2.1 基本思路与技术路线
        2.1.1 基本思路
        2.1.2 技术路线
        2.2 实施步骤与途径
        2.2.1 把握研究背景
        2.2.2 掌握研究区现状与发展趋势
        2.2.3 科学设计发展方案
第三章 韶山红色旅游的现状与趋势分析
    1 韶山市社会经济环境概况
    2 韶山旅游业发展现状
        2.1 韶山旅游资源概况
        2.2 韶山旅游发展现状
        2.2.1 旅游产品和设施日益完善
        2.2.2 旅游业经济效益逐步提高
    3 韶山旅游业发展swot分析
        3.1 发展优势
        3.1.1 资源优势
        3.1.2 区位优势
        3.1.3 市场优势
        3.1.4 政策优势
        3.2 发展劣势
        3.2.1 产品结构单一,市场竞争力差
        3.2.2 产业结构单一,经济效益不佳
        3.2.3 形象定位专一,整体营销乏力
        3.2.4 资源和环境遭受破坏,阻碍可持续发展
        3.2.5 旅游秩序堪忧
        3.2.6 管理体制不顺,资源利用率低
        3.3 发展机遇
        3.3.1 全球旅游业持续增长
        3.3.2 红色旅游快速发展
        3.3.3 产业结构转型与升级
        3.3.4 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
        3.4 发展挑战
        3.4.1 市场竞争日益激烈
        3.4.2 游客多样化、个性化需求
        3.4.3 红色旅游市场的波动性
        3.4.4 区域旅游发展制约因素
第四章 研究目标区域的规划设计
    1 规划指导思想
    2 规划基本原则
    3 规划总体目标
    4 韶山红色旅游与休闲旅游组合的基本策略
        4.1 科学划分生态功能区
        4.2 准确评估旅游资源
        4.2.1 韶山旅游区内部的资源
        4.2.2 "红三角"的旅游资源
        4.3 合理确定组合模式
        4.3.1 红色与山水田园相结合
        4.3.2 红色与湖湘文化相结合
        4.3.3 红色与民俗文化相结合
        4.3.4 红色与节庆活动相结合
        4.3.5 红色与时代主旋律相结合
    5 规划设计指导方案
        5.1 旅游空间布局的优化
        5.1.1 "红三角"旅游区空间布局的优化
        5.1.2 韶山风景区空间布局的优化
        5.2 韶山旅游服务功能的提升
        5.2.1 提升韶山旅游服务功能原则
        5.2.2 韶山旅游服务功能布局的优化
        5.3 特色旅游产品开发
        5.3.1 新型旅游产品项目设计
        5.3.2 新型旅游产品体系结构
        5.4 产业集群与综合效益分析
        5.4.1 产业集群结构分析
        5.4.2 综合效益分析
        5.5 韶山旅游区社会、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措施
        5.5.1 统筹区域发展,扩大发展成果惠及面
        5.5.2 加强环境保护,增强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
        5.5.3 加快改革步伐,建立健全体制机制
        5.5.4 加大扶持力度,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5.5.5 提高协作层次,实现大区域联动
第五章 韶山红色旅游与休闲旅游组合模式的优化设计
    1 韶山休闲旅游高速公路的景观规划与建设
        1.1 公路划分为三个层次进行规划
        1.2 铁路
        1.3 直升飞机场
        1.4 韶河河道建设
    2 休闲农业主题内容的景观规划与设计优化
        2.1 旅游度假场所的整合规划与设计
        2.2 休闲主题内容的整合规划与设计
    3 努力创造促进休闲旅游发展的有利条件
第六章 结论与研究展望
    1 结论
    2 研究展望
    3 主要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6)省际边界中心城市发展研究 ——以湖南省郴州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方法、思路和技术路线
2 国内外研究综述
    2.1 国外研究综述
    2.2 国内研究综述
    2.3 国内外研究评述
3 省际边界城市理论研究
    3.1 研究基础
    3.2 省际边界城市概念体系和理论探讨
4 湖南省省际边界中心城市选取、分类和发展分析
    4.1 湖南省省际边界城市概况
    4.2 湖南省省际边界城市综合实力评价
    4.3 湖南省省际边界中心城市的选取与分类
    4.4 湖南省省际边界中心城市发展分析
5 郴州市现状和发展条件分析
    5.1 郴州现状
    5.2 郴州城市发展SWOT框架分析
6 郴州市省际边界中心城市发展策略分析
    6.1 郴州市省际边界中心城市发展总体思路
    6.2 郴州市省际边界中心城市发展定位
    6.3 郴州市省际边界中心城市发展对策
7 结论、创新点和讨论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需要进一步探讨的地方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8)广州都市圈经济腹地区域整合与拓展战略(论文提纲范文)

一、建立广武经济走廊, 联通与整合华中经济
    1.红三角经济圈。
    2.衡郴轴线。
    3.长沙-株洲-湘潭轴线。
    4.岳阳-武昌轴线。
二、点轴开拓京九线, 进一步打通广州与华东、华北经济的联系
三、加快粤西发展, 开拓北部湾经济区
四、开拓西江流域, 建立西江产业走廊

四、利用生态资源优势,开发“红三角”地区有机食品(论文参考文献)

  • [1]粤北山区与珠三角地区融合发展的机遇与规划[J]. 饶品良. 发展改革理论与实践, 2017(12)
  • [2]中国红色旅游生态化转型升级研究[D]. 王晖. 湖南农业大学, 2013(07)
  • [3]韶山红色旅游与休闲旅游组合模式的景观规划与设计[J]. 刘少坤,阳树英,欧阳凯,金志庚,王彬武. 农业现代化研究, 2012(02)
  • [4]“红三角”城市竞争力比较研究——基于郴州“两城”建设战略[J]. 吴海兵,黄锐,雷文斌. 湘南学院学报, 2012(01)
  • [5]韶山红色旅游与休闲旅游组合模式的景观规划与设计[D]. 金志庚. 湖南农业大学, 2011(06)
  • [6]省际边界中心城市发展研究 ——以湖南省郴州市为例[D]. 刘奥东. 湖南师范大学, 2011(12)
  • [7]基于中部地区发展视角——流域生态环境安全与流域统筹发展创新研究——珠、赣、湘江源头区域的“红三角”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问题思考[A]. 熊小青. 2008年南昌大学中国中部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学术年会暨中部区域发展与理论创新研讨会论文集, 2008
  • [8]广州都市圈经济腹地区域整合与拓展战略[J]. 李继东. 经济体制改革, 2008(01)
  • [9]“红三角”区域三地市产业发展比较与对策研究[J]. 袁庆林. 韶关学院学报, 2007(10)
  • [10]构建韶关区域合作中心的战略思考[J]. 王发兴. 韶关学院学报, 2007(10)

标签:;  ;  ;  ;  ;  

利用生态资源优势发展“红三角”地区有机食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