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用特细铁尾矿生产混凝土空心砌块(论文文献综述)
高冰聪[1](2021)在《铁尾矿砂砌块砌体受压性能试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铁尾矿砂是铁矿石经过选矿之后剩余的废渣,大量堆存的该种工业固体废弃物占用农用田,污染河道等破坏了自然生态环境。本课题用铁尾矿砂全部代替天然砂作为制备铁尾矿砂砌块的细骨料,开发了一种绿色环保的新型墙体砌块,本文主要对铁尾矿砂砌块砌体的受压性能进行试验研究。用铁尾矿砂砌块制作了18个高厚比为3的砌体标准抗压试件,变化参数为砌块强度及砂浆强度。对试件进行轴压静载试验,记录描述试件的破坏过程、裂缝开展情况、破坏形态,及其开裂荷载、峰值荷载和极限荷载,试验结果表明:(1)标准试件的开裂系数为0.2~0.4,比普通混凝土砌块的砌体更晚达到峰值荷载,并计算了试件的弹性模量和泊松比,其可以在一定范围内抵抗砌体的轴向变形;(2)砂浆强度每提高一个等级,砌体抗压强度提高约6%,砌块强度每提高一个等级,砌体抗压强度提高约18%;(3)提出了铁尾矿砂砌块砌体抗压强度建议计算公式。同时,制作了3种不同高厚比的铁尾矿砂墙体试件,进行抗压承载力试验,分析墙体的承压破坏现象,试验结果表明:(1)墙体试件的高厚比越大,其抗压承载力越低;(2)提出了铁尾矿砂砌块墙体受压承载力修正影响系数。图54幅;表22个;参47篇。
蔡双阳[2](2020)在《铅锌尾矿砂混凝土静动态抗压强度试验及数值模拟》文中指出我国目前面临着天然建筑用砂紧缺的状况,机制砂的使用量日渐增多。铅锌尾矿砂是铅锌矿中产出的工业固废,也属于机制砂,在我国有较大的堆积量,尾砂的再利用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本试验通过使用铅锌尾矿砂部分替代河砂配制混凝土,研究其静动态力学性能、破坏形态,还对动态力学性能试验进行了数值模拟。本文的主要内容和结论如下:(1)完成了静态力学性能试验,得到了铅锌尾矿砂混凝土强度随尾矿砂掺量的变化情况,并得到了铅锌尾矿砂混凝土在28d养护龄期内的强度发展规律。结果表明,混凝土强度随尾矿砂掺量的增加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掺量为20%时,混凝土强度最高。铅锌尾矿砂混凝土的强度主要在养护前期发展。(2)采用直径100mm的SHPB装置对尾矿砂掺量为0%、20%、40%、60%的混凝土试件进行不同冲击荷载下的动态压缩实验。在保证恒应变率加载的前提下,得出了原始波形,并使用“二波法”对结果进行计算,得到了铅锌尾矿砂混凝土的应力应变曲线。(3)对铅锌尾矿砂混凝土的应力应变曲线进行了分析,就铅锌尾矿砂混凝土的动态增大系数(DIF)、极限应变、破坏形态等的应变率敏感性与普通混凝土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铅锌尾矿砂混凝土的动态抗压强度和割线模量随着应变率的增加而增大,极限应变随着应变率的增大而增大,铅锌尾矿砂混凝土是典型的应变率敏感性材料,在高应变率下其DIF和极限应变的敏感性低于普通混凝土。两种混凝土的碎块平均尺寸均随应变率的增大而减小,普通混凝土的碎块尺寸率效应高于铅锌尾矿砂混凝土。(4)铅锌尾矿砂掺量对混凝土的动态抗压强度和极限应变有影响。动态抗压强度随掺量增加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动态抗压强度最高的掺量为20%,极限应变随着掺量的增加而增大,割线模量随着掺量增大而减小。(5)建立了颗粒流模型,使用PFC2D软件对LZC20组试件在不同应变率下的动态抗压试验进行细观模拟,得出了各工况下的应力应变曲线、试件裂纹图,并将其与试验结果进行对比,发现模拟所得到的应力应变曲线与试验曲线具有较好的吻合度,模拟结果中DIF、极限应变和割线模量随着应变率的增大而增大,与试验现象一致。
尹韶宁[3](2019)在《铁尾矿砂混凝土收缩开裂性能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铁尾矿资源的累计堆存量和年排放量逐渐增加,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产生了巨大危害。同时为缓解天然砂资源短缺现状和实现建材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将铁尾矿砂部分或完全取代天然砂作为细集料应用到高性能混凝土中,实现大宗尾矿的资源化利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收缩开裂是高性能混凝土存在的较为普遍和突出的问题,且目前针对铁尾矿砂混凝土早期塑性收缩、早期抗裂性、长期体积稳定性以及耐久性的研究还较少。因此研究并控制铁尾矿砂混凝土收缩开裂行为是形成尾矿砂高抗裂预拌混凝土成套制备和应用技术规范的必要途径。本文首先对铁尾矿砂作为建设用砂的可行性进行了分析研究,主要包括:研究铁尾矿中有害成分(重金属离子、硫化物等)溶出后与功能性化学材料的相容性和对水泥水化的影响;研究铁尾矿砂对砂浆流变性能、力学性能和干燥收缩性能的影响;研究铁尾矿基本性能对混凝土工作性能、力学性能和收缩开裂性能的影响。其次研究了不同减缩措施(掺加减缩剂SRA、高吸水性树脂SAP和透水模板布养护)对铁尾矿砂混凝土工作性能、力学性能和耐久性能的影响。在此基础上,研究了不同减缩措施对铁尾矿砂混凝土早期收缩开裂行为和长期体积稳定性的影响。研究得到主要结论如下:(1)铁尾矿砂在蒸馏水和饱和氢氧化钙溶液中的浸出液对水泥水化影响很小。铁尾矿砂砂浆和天然砂砂浆减水剂饱和掺量点相同,均为0.8%,但流动度经时损失要大于天然砂砂浆;随铁尾矿砂取代量的增加,砂浆抗压强度和抗折强度都有一定程度的增大,取代量为100%时,分别增加12.4%和21.5%;铁尾矿砂砂浆各龄期收缩值均大于天然砂砂浆,且随铁尾矿砂取代量增加而增大,当取代量为100%时,90d收缩值最大,达到1170×10-6。铁尾矿砂取代不同量的天然砂制备混凝土,工作性能和力学性能都能满足要求,但90d干燥收缩、自收缩值和早期开裂性均大于天然砂混凝土。(2)未采取减缩措施时,铁尾矿砂混凝土工作性能稍逊于天然砂混凝土,铁尾矿砂混凝土的抗压强度、抗折强度和动弹性模量都随铁尾矿砂取代量的增加而略微增大,铁尾矿砂混凝土电通量随铁尾矿砂取代量的增加而增大,F100混凝土电通量增大了46.6%;采取减缩措施后,铁尾矿砂混凝土工作性能变化不大,掺加SAP和SRA后对铁尾矿砂混凝土早期抗压强度和抗折强度不利,随龄期增长不利影响减小,采用透水模板布养护后铁尾矿砂混凝土抗压强度增大,28d抗压强度较基准组增加了5.4MPa,掺加SRA后铁尾矿砂混凝土电通量最小,较基准组降低了35.9%,掺加SAP后,不同取代量铁尾矿砂混凝土抗硫酸盐性能均提高,铁尾矿砂混凝土90d抗压强度耐蚀系数较天然砂混凝土增加了4.7%。(3)铁尾矿砂混凝土早期自收缩与天然砂混凝土相当,而早期收缩大于天然砂混凝土,采取减缩措施后均能不同程度减少混凝土早期自收缩和早期收缩,其中掺加SAP的减缩效果最好,其中铁尾矿砂混凝土72h早期自收缩值最多降低了46.5%,铁尾矿砂混凝土7d早期收缩值最多降低了30.4%。掺加SAP后铁尾矿砂90d自收缩值降低最多,为29.9%,透水模板布养护下铁尾矿砂混凝土的90d干燥收缩值降低最多,为41.2%。透水模板布养护下,能有效的阻碍水分散失,此时,铁尾矿砂混凝土单位面积水分损失最小,内部相对湿度最高。采用减缩措施后能显着改善铁尾矿砂混凝土早期开裂性能,裂缝最大宽度明显减小,其中透水模板布养护下,铁尾矿砂混凝土不开裂,掺加SAP后铁尾矿砂混凝土单位面积总开裂面积减少了34.3%。
崔俊毅[4](2018)在《铁尾矿砂浮石混凝土多孔砖砌体的力学性能的试验研究》文中认为我国将在2020年全面禁止粘土砖的使用,建筑业的不断发展需要新型墙体材料的支持。混凝土多孔砖应运而生,其节能、环保、利废的特点让其得到了不断的发展以及社会的重视。针对此,本文首次提出以封孔浮石为粗骨料,以工业废弃物铁尾矿砂为细骨料配合水泥及粉煤灰以特定配合比制备新型环保混凝土承重多孔砖。浮石是一种自然资源,同时还是天然的轻骨料,使用浮石作为粗骨料得到的混凝土具有保温和轻质的特点。张家口地区的浮石资源比较丰富,但利用率不高,如果能将浮石资源充分利用则能充分推动当地的经济发展,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铁尾矿砂是工业废弃物,若使之替代普通砂,既能解决尾矿污染、尾矿库占地等系列问题又能有效保护不可再生资源的过度消耗,符合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本文对铁尾矿砂浮石混凝土多孔砖及其砌体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进行了力学性能试验,通过对试验的数据及现象的综合分析,得到了一些结论和建议,这些结论和建议对实际工程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研究和结论如下:(1)对铁尾矿砂浮石混凝土多孔砖进行了系列试验研究,通过对试验结果与多孔砖原材料性能特点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该特定配合比下多孔砖抗压强度等级为MU20,抗折强度为4.0MPa,折压比为19%。此外,结果显示该砖的孔洞率为14.5%,体积密度约为1900kg/m3左右,吸水率为3%,软化系数是0.89,冻融循环后干质量损失为2.1%,抗压强度损失为11%。(2)完成了铁尾矿砂浮石混凝土多孔砖砌体的抗压、抗剪和抗弯强度试验,观察并分析其破坏特征和机理。将试验数据按照《砌体结构设计规范》相关公式计算出的规范值与试验值比较后发现,本试验所用新型混凝土多孔砖砌体各项强度指标均高于规范计算值,其中轴心抗压强度高10%,通缝抗剪强度中单面破坏高7%,双面破坏高27%,弯曲抗拉强度中沿通缝破坏高69%,沿齿缝破坏高58%,最后通过回归分析计算出每种破坏强度的计算公式。同时,通过对混凝土多孔砖砌体轴心抗压强度试验数据进行分析,计算出该多孔砖砌体的弹性模量为3273Nmm2,泊松比为0.125。(3)使用有限元软件ABAQUS对砖砌体进行轴心抗压有限元模拟分析,得出砌体轴心受压破坏时位移、变形以及应力分布,根据结果分析其破坏机理,与实际试验现象基本一致。
冯拴[5](2017)在《大掺量铁尾矿高强混凝土梁受力性能及设计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为了降低铁尾矿堆积对于环境的污染,变废为宝,考虑将其作为一种建筑原材料用于配制一种大掺量铁尾矿高强混凝土(以下简称铁尾矿高强混凝土),它是由铁尾矿砂、铁尾矿粉、水泥、硅灰、粉煤灰和高效减水剂组成,这种无粗骨料成分的混凝土与普通混凝土原材料组成差别较大,造成两种混凝土的基本力学性能也有所差异,利用铁尾矿高强混凝土制作构件的受力性能及计算也必然不同于普通混凝土构件。因而,有必要针对铁尾矿高强混凝土配比及基本力学性能进行试验研究,探索铁尾矿高强混凝土构件的受力性能和计算理论。基于上述理念,开展了相应研究工作:(1)探索了不同水胶比、粉煤灰替代水泥与硅灰的掺量和减水剂品种及掺量等对铁尾矿高强混凝土强度、流动性的影响。进行了13组配合比试验,通过试验得到,对于混凝土强度影响最大的是水胶比;萘系减水剂和聚羧酸减水剂与选用水泥的相容性试验表明,后者相容性更佳;利用粉煤灰替代水泥10%、替代硅灰18%,铁尾矿高强混凝土成本由589元/方降至515元/方,经济效益明显,并且混凝土强度仍可达到6570MPa,得到了本文试验所用铁尾矿高强混凝土最佳配合比。(2)制备了尺寸为100mm×100mm×300mm的6根轴心抗压试件和尺寸为100mm×100mm×400mm的6根轴心抗拉试件,首次进行了铁尾矿高强混凝土棱柱体轴心抗压试验和轴心抗拉试验。通过试验结果得到,铁尾矿高强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平均值为53.23MPa,轴心抗拉强度平均值为1.61MPa,弹性模量平均值为2.36×104MPa,泊松比平均值为0.23,并拟合得到了轴压和轴拉应力-应变关系方程。(3)进行了4根铁尾矿高强混凝土常规梁正截面承载力试验,研究了不同配筋率对梁承载力影响,以及配筋率相同情况下,不同钢筋直径对梁受弯裂缝开展的影响。通过试验结果得到,受拉钢筋配筋率越大,梁正截面受弯承载力越大;钢筋强度等级和截面配筋率相同情况下,配置较小钢筋直径的梁跨中纯弯区混凝土裂缝间距变大,裂缝条数减少。通过铁尾矿高强混凝土梁受弯试验,为后续承载力计算方法研究提供了数据,为工程应用提供了试验基础。(4)首次提出了铁尾矿高强混凝土-普通混凝土组合梁结构构造,设计中和轴下部为低强度等级普通混凝土并配有高强钢筋,设计中和轴上部为铁尾矿高强混凝土,推导得到了组合梁中和轴计算公式。并制备了4根组合梁,进行了三等分点加载的受弯性能试验。结果表明,两种混凝土结合面无特殊处理情况下,界面粘结性能良好;依据试验数据,推导出了等效矩形应力图的图形系数,得到了组合梁正截面受弯承载力计算公式,并推导出了界限相对受压区高度。
闫少杰[6](2017)在《铁尾矿微粉对混凝土性能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矿石的开采和选矿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尾矿,我国利用最广、用量最大的铁矿石每年产生巨量的铁尾矿,这些尾矿的不仅需要占用大量的土地进行堆积,同时还对生态环境造成威胁和破坏。铁尾矿微粉作为一种废弃资源,在我国目前利用率仍较低,特别是铁尾矿资源的高效、高附加值利用方面。将铁尾矿微粉作为掺合料应用于混凝土,既可以实现大量消纳铁尾矿的目的;减少混凝土中水泥用量,有利于节能减排减少碳排放,又可以缓解当前粉煤灰矿渣等矿物掺合料在许多地区出现的高品质掺合料供应不足的现象。铁尾矿微粉在混凝土中的应用已经受到广泛关注并取得很大进展,铁尾矿微粉作为混凝土非活性掺合料的研究仍然不够系统和完善。本文针对铁尾矿微粉作为混凝土掺合料对新拌混凝土和易性,硬化混凝土强度及其发展规律、体积稳定性、耐久性以及微观形貌孔结构的影响进行了试验研究。为更准确地了解铁尾矿微粉作为非活性掺合料应用于混凝土中的可行性以及其对混凝土各项性能的影响,研究中采用了P.I硅酸盐水泥。由此得出铁尾矿微粉在混凝土结构中应用的技术要点,为铁尾矿微粉大规模工程应用提供理论依据。试验结果表明:铁尾矿微粉替代粉煤灰作为混凝土掺合料可以增强混凝土的黏聚性,有利于改善中低强度等级混凝土和易性;对比粉煤灰,铁尾矿微粉对于混凝土早期强度更有利,对混凝土后期强度贡献相对较小;C30混凝土铁尾矿微粉掺量宜在25%以下,C50混凝土宜在20%以下,在此掺量下混凝土各龄期强度均有较好保障;相较于粉煤灰,铁尾矿微粉适宜掺量下,混凝土抗碳化、抗氯离子侵蚀、抗冻、抗硫酸盐侵蚀性能方面并不弱于粉煤灰;从混凝土微观形貌来看,铁尾矿微粉掺量适宜时,铁尾矿在混凝土中堆积、填充作用好,混凝土微结构中孔隙与裂隙最少,微结构致密,孔结构得到改善。考虑到铁尾矿微粉活性较低属于非活性掺合料,应适当降低混凝土水胶比。
王振明[7](2017)在《铁尾矿玻化微珠保温混凝土基本力学性能和热工性能试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铁尾矿作为大宗工业废弃物不仅造成资源浪费而且给区域生态环境带来巨大压力。将铁尾矿作为混凝土细骨料或矿物掺合料能大量利用铁尾矿资源又能有效缓解我国快速城镇化过程中遇到的天然砂石资源短缺的压力,是我国铁尾矿综合利用的主要途径之一。玻化微珠保温混凝土是我国建筑节能领域的一种具有创新性的绿色高性能混凝土。本文基于课题组玻化微珠保温混凝土已有研究成果,对铁尾矿在玻化微珠保温混凝土中的应用展开研究。本文研究结果可为玻化微珠保温混凝土与铁尾矿混凝土的技术整合提供数据支持。本文主要内容及结论如下:(1)对所用尖山铁尾矿砂的化学成分、矿物组成、颗粒级配以及细度模数等基本性能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尖山铁尾矿属于鞍山高硅型铁尾矿,其矿物组成主要为石英、赤铁矿等;尖山铁尾矿砂属于II区中砂,其颗粒分布特点为粒径小于150?m的颗粒偏多。(2)对尖山铁尾矿砂进行一次人工筛选处理,得到颗粒级配满足相关规范要求的铁尾矿粉含量为7%的铁尾矿砂。在此基础上,用铁尾矿砂逐渐替代天然砂,研究了替代率对保温混凝土基本力学性能和热工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替代率的增加,保温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轴心抗压强度、劈拉强度、抗折强度、弹性模量、干密度以及导热系数均表现出先降低后增大再降低再增大的变化趋势。本文建议用铁尾矿砂完全替代天然砂,与替代前相比抗压强度提高15.0%、导热系数增加14.2%。(3)在用铁尾矿砂完全替代天然砂的基础下,调配出5种不同铁尾矿粉含量的铁尾矿砂,研究了铁尾矿粉含量对保温混凝土基本力学性能和热工性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随着铁尾矿粉含量由7%增加到19%,保温混凝土抗压强度、轴压强度、劈拉强度、弹性模量先降低然后小幅升高接着继续降低,抗折强度先降低然后保持不变接着继续降低,干密度和导热系数逐渐降低。本文建议将铁尾矿粉含量控制在13%19%之间,此时铁尾矿砂保温混凝土的强度大于天然砂保温混凝土、导热系数低于天然砂保温混凝土。(4)为了进一步提高铁尾矿粉的利用率,将其作为矿物掺合料替代部分水泥,研究了替代率对保温混凝土基本力学性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随着替代率由0%增加到20%,保温混凝土抗压强度、轴压强度、劈拉强度、弹性模量均逐渐降低,抗折强度先保持不变然后逐渐降低。当替代率不超过4%时上述力学性能下降很小,当替代率超过4%时上述力学性能下降明显,因此用铁尾矿粉作为矿物掺合料替代水泥时其替代率不能超过4%。
赵思儒[8](2016)在《铁尾矿粉性能及其对混凝土影响的机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课题主要研究铁尾矿粉性能及其作为矿物掺和料应用于混凝土中的作用机理。选用的北京密云铁尾矿粉主要化学组成为SiO2,Al2O3含量仅有8.49%,矿物成分为石英和绿泥石,主要为晶体矿物。在粉磨时间在45分钟时,其比表面积的最大值为680m2/kg。铁尾矿粉的细度不影响其MB值。随着铁尾矿粉掺量的增加,MB值增大,当掺量为25%时,MB值为1.5,大于1.4。扫描电镜结果显示铁尾矿粉为不规则形状,与石灰石粉形貌相似,没有类似粉煤灰的球形颗粒。相同用水量时,掺入3%50%铁尾矿粉可以提高水泥胶砂的流动度,且磨细粉的提高效果更显着。相同水胶比时,铁尾矿原粉掺量小于10%时,可以提高抗压强度;磨细粉掺量不超过20%时,可以提高抗压强度。在相同掺量时,磨细粉对强度提高程度大于原矿粉。掺加铁尾矿原粉能够有效降低材料的脆性,提高抗裂性。掺入铁尾矿原粉后,使水化放热量减少,第二放热峰出现时间略有延迟;掺入铁尾矿磨细粉后可以缩短第二放热峰出现的时间,促进早期的水化进程。原矿粉掺量小于8%时,磨细粉在实验设计的掺量范围内(即50%以内),其3d、7d和28d的水化活性贡献率均大于0,即具有一定的促进强度发展的作用。掺入超过8%的铁尾矿原粉降低了水泥胶砂的分形维数;掺入不超过20%的磨细粉可以提高分形维数。即铁尾矿磨细粉可以细化水泥胶砂的孔结构并提高其密实度。当掺加铁尾矿粉与矿渣粉混凝土拌合物在相同坍落度的前提下,只要铁尾矿粉和矿渣粉的复掺比例合适,且复合矿物掺合料的掺量适当,在满足设计要求坍落度的前提下,铁尾矿磨细粉对胶凝材料体系的密实效果好于原矿粉,即相比原矿粉,磨细粉配制混凝土时,减水剂用量较少。当水胶比相同时,随掺和料掺量的增加,混凝土早期强度降低,但后期强度增幅明显,在掺和料掺量相同时,随铁尾矿粉复合比例的增加,混凝土的强度都有所降低。在配比相同时,抗压强度随铁尾矿粉细度的增加呈现增大的趋势。利用铁尾矿粉配制的混凝土具有良好的抗氯离子渗透性能和抗冻性,且掺入磨细粉更有利于提高混凝土的耐久性能。铁尾矿粉通过微集料填充效应、减水效应和促进水化效应等提高水泥混凝土的流动性、强度和耐久性。铁尾矿粉细度越大,三大效应越显着。因此适量的铁尾矿粉掺入混凝土中,起到微集料效应,改善胶凝材料的级配,有助于提高混凝土流动性,使混凝土获得良好的工作性能和强度。
陈秀峰,严扞东[9](2015)在《铁尾矿综合利用现状及其对建筑砌块用混凝土性能的影响》文中认为在系统测试和分析铁矿尾矿特性的基础上,通过对原料选择、配方设计以及混凝土各种性能进行研究,提出利用铁尾矿制备砌块适用混凝土的材料配比范围。试验得出该配比范围为:水泥用量≤368kg/m3,粗铁尾矿(或石渣粉)在骨料中的体积率≥30%,铁尾矿砂在骨料中的体积率≤40%,聚苯乙烯颗粒在骨料中的体积率≤30%,纤维素按水泥用量的0.3%,抗裂防水剂按水泥用量的1.5%,用水量以满足砌块成型为宜。
张卫卫[10](2015)在《利用铁尾矿制备免烧砖的工艺与机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铁尾矿排放量及堆积量巨大。大量堆积的铁尾矿不仅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还占用了大量耕地、给尾矿库周围的人民带来巨大的安全隐患。利用铁尾矿制备免烧砖不仅有利于矿山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还能够很好的贯彻我国建设健康环保、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宗旨。本论文在对安徽铜陵铁尾矿的矿物组成、化学成分、粒度分布等理化性质进行系统分析的基础上,对物料混合工艺和免烧砖制备工艺进行研究。论文对物料混合机理及免烧砖强度形成机理进行了分析,并通过XRD、SEM等检测手段对免烧砖制品进行了微观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铁尾矿主要由石英、方解石及赤铁矿组成,并伴有少量斜长石、白云石。铁尾矿粒度较细,粒径小于74μm的颗粒占71.6%。(2)铁尾矿、粉煤灰和水泥混合的最优工艺为预先搅拌240s,轮碾混合100s,终搅拌180s。通过轮碾混合100s后能够制得混合程度良好的物料,且物料细度变化不明显。(3)利用铜陵铁尾矿制备免烧砖的最优质量比为铁尾矿:水泥:粉煤灰=82﹕10﹕8,减水剂采用聚羧酸高效减水剂,其用量为水泥的0.5%,早强剂采用三乙醇胺,其用量为水泥的0.06%,成型压力为10MPa,拌合水用量为16%(占总固体干料),自然养护28d后免烧砖制品的抗压强度为23.28MPa,吸水率为0.3%,软化系数Kf为0.94,满足建材行业标准《非烧结垃圾尾矿砖》(JC/T 422-2007)MU15的要求。(4)由于尾矿颗粒具有较强粘结性,普通搅拌无法将物料混匀。通过轮碾混合可以将尾矿团聚体打开,降低内部孔隙率,提高尾矿与粉煤灰、水泥的混合均匀性。轮碾可以提高物料混合程度,降低单位面积尾矿所需水泥用量,减小免烧砖内原料间水泥胶结层的厚度,故在原料较细、水泥用量较低的条件下也能制备符合建材行业标准的免烧砖。利用铁尾矿制备免烧砖可以消耗大量铁尾矿,同时能够实现节能减排,对环境保护有着重要意义,符合我国现阶段新型墙体材料发展的需要。此外,利用铁尾矿制备免烧砖成本较低,能够为企业创造经济收入,有助于矿山企业解决尾矿堆积所带来的经济压力和社会压力。
二、用特细铁尾矿生产混凝土空心砌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用特细铁尾矿生产混凝土空心砌块(论文提纲范文)
(1)铁尾矿砂砌块砌体受压性能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研究背景 |
1.2 铁尾矿砂的可行性利用研究 |
1.2.1 铁尾矿砂的物理性质 |
1.2.2 铁尾矿砂的化学成分 |
1.2.3 铁尾矿砂的性质 |
1.3 铁尾矿砂用途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制备混凝土 |
1.3.2 制备轻质墙体材料 |
1.3.3 应用于道路工程 |
1.4 课题研究内容 |
1.4.1 课题研究内容 |
1.4.2 砌体结构的发展历史与未来方向 |
1.4.3 砌体结构的特点与受力性能 |
1.4.4 铁尾矿砂砌块砌体结构的发展和研究现状 |
1.5 本章小结 |
第2章 试验材料及其性能研究 |
2.1 砌块原材料 |
2.1.1 矿粉 |
2.1.2 粉煤灰 |
2.1.3 水泥 |
2.1.4 铁尾矿砂 |
2.2 砌块配合比试验 |
2.2.1 砌块制备 |
2.2.2 砌块养护 |
2.2.3 砌块抗压试验方法 |
2.2.4 试验数据 |
2.3 砌筑砂浆抗压试验研究 |
2.3.1 砌筑砂浆拌制 |
2.3.2 基本性能要求 |
2.3.3 砂浆试块制备及养护 |
2.3.4 砂浆试块抗压试验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试验方案与试验概况 |
3.1 试验方案 |
3.1.1 试验目的 |
3.1.2 试验参数变化介绍 |
3.1.3 试件设计 |
3.1.4 位移计布置示意图 |
3.1.5 加载装置示意图 |
3.2 试件制作 |
3.2.1 概述 |
3.2.2 工艺流程 |
3.2.3 底梁制作 |
3.2.4 试件制作 |
3.2.5 试件养护及注意事项 |
3.3 试验概况 |
3.3.1 试验研究流程 |
3.3.2 试验预估荷载 |
3.3.3 试验准备 |
3.3.4 试验加载注意事项 |
3.4 试验装置及加载过程 |
3.4.1 试验装置 |
3.4.2 试验加载过程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标准试件受压性能研究 |
4.1 试验现象及分析 |
4.1.1 试件的破坏过程 |
4.1.2 试件受力特征分析 |
4.1.3 试件破坏特征 |
4.2 试验结果与数据分析 |
4.2.1 抗压试验结果与分析 |
4.2.2 标准试件的力—位移曲线图 |
4.2.3 试验荷载值和开裂系数 |
4.2.4 弹性模量与泊松比 |
4.3 砌体抗压强度表达式 |
4.3.1 抗压强度标准值建议表达式 |
4.3.2 抗压强度设计值建议表达式 |
4.3.3 抗压强度平均值建议表达式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墙体试件受压性能研究 |
5.1 试验现象及分析 |
5.1.1 试件的破坏过程 |
5.1.2 试件破坏特征 |
5.2 试验结果与数据分析 |
5.2.1 试验荷载值和开裂系数 |
5.2.2 抗压试验结果 |
5.3 墙体承载力计算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
(2)铅锌尾矿砂混凝土静动态抗压强度试验及数值模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铅锌尾矿砂背景 |
1.1.2 动力性能研究背景 |
1.2 尾矿砂及特细砂应用研究现状 |
1.2.1 尾矿砂在新型材料方面的运用 |
1.2.2 尾矿砂在混凝土中的利用 |
1.2.3 特细砂对混凝土的影响 |
1.2.4 铅锌尾矿砂对混凝土的影响 |
1.3 混凝土动力性能研究现状 |
1.4 PFC细观模拟现状 |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霍普金森压杆系统简介 |
2.1 SHPB装置发展历程 |
2.2 SHPB装置技术介绍 |
2.2.1 试验装置介绍 |
2.2.2 试验原理 |
2.3 SHPB技术存在的问题 |
2.3.1 弥散效应 |
2.3.2 摩擦效应 |
2.3.3 惯性效应 |
2.3.4 波动效应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原材料与混凝土静态抗压试验 |
3.1 原材料 |
3.2 铅锌尾矿砂及河砂元素分析 |
3.3 铅锌尾矿砂混凝土材料试验 |
3.3.1 粗细骨料表观密度试验 |
3.3.2 细骨料筛分试验 |
3.4 混凝土试件的配合比设计与制备 |
3.4.1 配合比设计要求 |
3.4.2 配合比设计 |
3.4.3 混凝土试件的制备与养护 |
3.5 混凝土相关性能试验 |
3.5.1 坍落度试验 |
3.5.2 混凝土砷的毒性浸出试验 |
3.6 混凝土抗压强度试验 |
3.6.1 混凝土28d抗压强度试验 |
3.6.2 混凝土抗压强度发展规律 |
3.6.3 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变化 |
3.7 本章小结 |
第4章 SHPB动态抗压性能试验 |
4.1 试件概况 |
4.2 试验内容 |
4.3 试验结果 |
4.4 试验分析 |
4.4.1 试件在冲击荷载下的应力应变状态 |
4.4.2 混凝土动态抗压强度的应变率效应 |
4.4.3 混凝土极限应变的应变率效应 |
4.4.4 混凝土割线模量的应变率效应 |
4.4.5 尾矿砂对混凝土的影响 |
4.4.6 破坏形态与碎块分布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细观数值模拟 |
5.1 PFC简介 |
5.1.1 PFC的基本假定 |
5.1.2 PFC的接触模型 |
5.1.2.1 接触刚度模型 |
5.1.2.2 接触滑动模型 |
5.1.2.3 黏结模型 |
5.2 模型的建立 |
5.3 加载方式 |
5.4 细观参数反演与标定 |
5.5 结果对比分析 |
5.5.1 应力-应变曲线 |
5.5.2 应变率效应 |
5.5.3 破坏形态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3)铁尾矿砂混凝土收缩开裂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铁尾矿资源现状 |
1.2.1 铁尾矿危害 |
1.2.2 铁尾矿综合利用情况 |
1.3 尾矿在水泥混凝土中应用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4 混凝土收缩开裂性能研究现状 |
1.4.1 混凝土收缩 |
1.4.2 混凝土收缩开裂控制技术研究现状 |
1.5 课题的提出及研究内容 |
1.5.1 课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
1.5.2 研究内容 |
2 原材料及试验方法 |
2.1 原材料 |
2.1.1 水泥 |
2.1.2 矿物掺合料 |
2.1.3 细集料 |
2.1.4 粗集料 |
2.1.5 高吸水性树脂(SAP) |
2.1.6 混凝土透水模板布 |
2.1.7 减缩剂 |
2.1.8 减水剂 |
2.2 试验方法 |
2.2.1 颗粒级配 |
2.2.2 水泥水化热 |
2.2.3 砂浆试验方法 |
2.2.4 混凝土工作性能 |
2.2.5 混凝土力学性能 |
2.2.6 混凝土耐久性能 |
2.2.7 混凝土收缩开裂性能 |
2.2.8 混凝土水分损失 |
2.2.9 混凝土内部相对湿度 |
3 铁尾矿砂制备砂浆和混凝土可行性研究 |
3.1 铁尾矿砂浸出液对水泥水化的影响 |
3.1.1 铁尾矿砂浸出液对水泥水化热的影响 |
3.1.2 铁尾矿砂浸出液对水泥净浆抗压强度的影响 |
3.2 铁尾矿砂砂浆性能研究 |
3.2.1 减水剂饱和掺量点 |
3.2.2 流动度经时损失 |
3.2.3 铁尾矿砂对砂浆流动度的影响 |
3.2.4 铁尾矿砂对砂浆力学性能的影响 |
3.2.5 铁尾矿砂对砂浆干燥收缩的影响 |
3.3 铁尾矿砂混凝土性能研究 |
3.3.1 铁尾矿砂对混凝土工作性能和力学性能的影响 |
3.3.2 铁尾矿砂混凝土收缩性能和早期开裂性能 |
3.4 本章小结 |
4 减缩措施对铁尾矿砂混凝土力学性能和耐久性能的影响 |
4.1 减缩措施对铁尾矿砂混凝土工作性能的影响 |
4.2 减缩措施对铁尾矿砂混凝土力学性能的影响 |
4.2.1 减缩措施对铁尾矿砂混凝土抗压强度的影响 |
4.2.2 减缩措施对铁尾矿砂混凝土抗折强度的影响 |
4.2.3 减缩措施对铁尾矿砂混凝土弹性模量的影响 |
4.3 减缩措施铁尾矿砂混凝土耐久性能的影响 |
4.3.1 减缩措施对铁尾矿砂混凝土抗氯离子渗透性能的影响 |
4.3.2 减缩措施对铁尾矿砂混凝土抗硫酸盐侵蚀性能的影响 |
4.4 本章小结 |
5 减缩措施对铁尾矿砂混凝土收缩开裂性能的影响 |
5.1 减缩措施对铁尾矿砂混凝土早期收缩性能的影响 |
5.1.1 减缩措施对铁尾矿砂混凝土早期自收缩的影响 |
5.1.2 减缩措施对铁尾矿砂混凝土早期收缩的影响 |
5.1.3 减缩措施对铁尾矿砂混凝土早期收缩下水分损失的影响 |
5.2 减缩措施对铁尾矿砂混凝土长期收缩性能的影响 |
5.2.1 减缩措施对铁尾矿砂混凝土自收缩的影响 |
5.2.2 减缩措施对铁尾矿砂混凝土干燥收缩的影响 |
5.2.3 减缩措施对铁尾矿砂混凝土内部相对湿度的影响 |
5.3 减缩措施对铁尾矿砂混凝土早期开裂行为的影响 |
5.3.1 减缩措施对铁尾矿砂混凝土水分损失的影响 |
5.3.2 减缩措施对铁尾矿砂混凝土早期开裂性能的影响 |
5.4 本章小结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A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B 学位论文数据集 |
致谢 |
(4)铁尾矿砂浮石混凝土多孔砖砌体的力学性能的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铁尾矿砂混凝土的研究现状 |
1.2.2 浮石混凝土的研究现状 |
1.2.3 混凝土多孔砖的研究现状 |
1.3 混凝土多孔砖的发展趋势 |
1.3.1 轻质高强 |
1.3.2 保温隔热 |
1.3.3 多功能 |
1.3.4 节能利废 |
1.4 课题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
1.5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2章 铁尾矿砂浮石混凝土多孔砖的制备 |
2.1 多孔砖概况 |
2.2 多孔砖原材料 |
2.2.1 水泥 |
2.2.2 粗骨料 |
2.2.3 细骨料 |
2.2.4 粉煤灰 |
2.2.5 外加剂 |
2.2.6 拌合用水 |
2.3 多孔砖制备工艺 |
2.3.1 浮石封孔 |
2.3.2 多孔砖制备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铁尾矿砂浮石混凝土多孔砖的材料性能的试验研究 |
3.1 多孔砖孔形设计 |
3.2 孔洞率试验 |
3.2.1 试件制备与试验步骤 |
3.2.2 试验结果与分析 |
3.3 体积密度试验 |
3.3.1 试件制备与试验步骤 |
3.3.2 试验结果与分析 |
3.4 吸水率试验 |
3.4.1 试件制备与试验步骤 |
3.4.2 试验结果与分析 |
3.5 导热系数试验 |
3.5.1 试件制备与试验步骤 |
3.5.2 试验结果与分析 |
3.6 抗压强度试验 |
3.6.1 试件制备与试验步骤 |
3.6.2 试验结果与分析 |
3.7 抗折强度试验 |
3.7.1 试件制备与试验步骤 |
3.7.2 结果计算与评定 |
3.8 抗冻性试验 |
3.8.1 试件制备与试验步骤 |
3.8.2 试验结果与分析 |
3.9 软化系数试验 |
3.9.1 试件制备与试验步骤 |
3.9.2 试验结果与分析 |
3.10 砂浆试件抗压强度研究 |
3.10.1 试件制备与试验步骤 |
3.10.2 试验结果与分析 |
3.11 本章小结 |
第4章 混凝土多孔砖砌体沿通缝抗剪强度试验研究 |
4.1 试件制作 |
4.2 试验方法 |
4.3 破坏特征 |
4.4 试验结果与分析 |
4.4.1 试验结果 |
4.4.2 试验结果与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混凝土多孔砖砌体弯曲抗拉强度试验研究 |
5.1 试件制作 |
5.2 试验方法 |
5.3 计算公式 |
5.4 砌体弯曲抗拉强度(沿通缝)试验 |
5.4.1 破坏特征 |
5.4.2 试验结果及分析 |
5.5 砌体弯曲抗拉强度(沿齿缝)试验 |
5.5.1 破坏特征 |
5.5.2 试验结果及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混凝土多孔砖砌体轴心抗压强度试验研究 |
6.1 试验用材及试件设计 |
6.2 砌体轴心抗压强度试验 |
6.2.1 试验准备 |
6.2.2 试验方法 |
6.2.3 试件破坏特征 |
6.3 试验结果与分析 |
6.3.1 试验结果 |
6.3.2 试验结果分析 |
6.4 砌体弹性模量试验 |
6.5 砌体泊松比试验 |
6.6 有限元模型与计算 |
6.6.1 有限元模型与计算参数 |
6.6.2 有限元计算结果和结论 |
6.7 本章小结 |
6.7.1 结论 |
6.7.2 建议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5)大掺量铁尾矿高强混凝土梁受力性能及设计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铁尾矿混凝土研究现状 |
1.3 铁尾矿混凝土梁研究现状 |
1.4 课题组已进行的研究 |
1.5 研究内容、目标及技术路线 |
1.5.1 研究内容 |
1.5.2 研究目标 |
1.5.3 技术路线 |
第2章 原材料的选取及配合比试验 |
2.1 铁尾矿高强混凝土配制原理 |
2.1.1 剔除粗骨料 |
2.1.2 选用活性材料 |
2.1.3 优化颗粒级配 |
2.2 原材料的选取 |
2.2.1 水泥 |
2.2.2 硅灰 |
2.2.3 粉煤灰 |
2.2.4 铁尾矿粉 |
2.2.5 铁尾矿砂 |
2.2.6 高效减水剂 |
2.3 配合比试验 |
2.3.1 试验方法 |
2.3.2 试验设备 |
2.3.3 试件制备 |
2.4 配合比试验结果及分析 |
2.4.1 试验结果 |
2.4.2 配合比分析 |
2.5 最优配合比确定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大掺量铁尾矿高强混凝土基本力学性能试验 |
3.1 基本力学性能试验方案 |
3.1.1 试件尺寸 |
3.1.2 试件准备 |
3.1.3 试验方法 |
3.2 轴压试验结果与分析 |
3.2.1 轴压试验现象 |
3.2.2 轴压试验数据 |
3.2.3 轴压应力—应变曲线方程 |
3.3 轴拉试验结果与分析 |
3.3.1 轴拉试验现象 |
3.3.2 轴拉试验数据 |
3.3.3 轴拉应力—应变曲线方程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大掺量铁尾矿高强混凝土简支常规梁试验 |
4.1 试验梁设计 |
4.2 试验梁材料性能 |
4.3 试验梁制作与养护 |
4.4 试验方案 |
4.4.1 试验装置 |
4.4.2 测试内容及方法 |
4.4.3 加载制度 |
4.5 试验现象 |
4.6 试验结果 |
4.7 本章小结 |
第5章 大掺量铁尾矿高强混凝土简支组合梁试验 |
5.1 组合梁设计 |
5.1.1 设计理念 |
5.1.2 中和轴选取 |
5.1.3 普通混凝土强度等级选择 |
5.1.4 组合梁尺寸及配筋 |
5.2 粘结机理 |
5.2.1 化学粘结作用 |
5.2.2 机械咬合作用 |
5.2.3 箍筋销栓作用 |
5.3 组合梁制作 |
5.4 试验现象 |
5.5 试验结果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大掺量铁尾矿高强混凝土简支组合梁设计方法 |
6.1 梁的破坏状态 |
6.2 组合梁正截面受弯承载力计算 |
6.2.1 组合梁正截面受弯承载力计算的基本假定 |
6.2.2 组合梁正截面受压区等效矩形应力图形 |
6.2.3 组合梁正截面承载力计算公式 |
6.2.4 组合梁界限受压区高度与配筋率限值 |
6.3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6)铁尾矿微粉对混凝土性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前言 |
1.2 铁尾矿资源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1.3 混凝土近年来的发展及当前混凝土的诸多问题 |
1.3.1 混凝土近年来的发展 |
1.3.2 混凝土的开裂问题 |
1.3.3 高品质掺合料供应不足 |
1.4 铁尾矿微粉研究现状 |
1.5 课题的提出及研究内容 |
1.5.1 课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
1.5.2 课题的研究内容 |
第2章 原材料性能与试验方法 |
2.1 原材料性能 |
2.1.1 水泥 |
2.1.2 粉煤灰 |
2.1.3 铁尾矿微粉 |
2.1.4 粗、细骨料 |
2.1.5 减水剂 |
2.2 试验方法 |
2.2.1 混凝土性能试验 |
2.2.2 混凝土微观形貌及孔结构试验 |
第3章 铁尾矿微粉对新拌混凝土性能的影响 |
3.1 混凝土配合比 |
3.2 铁尾矿微粉对低强度等级混凝土和易性的影响 |
3.3 铁尾矿微粉对中高强度等级混凝土和易性的影响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铁尾矿微粉对混凝土强度及其发展规律的影响 |
4.1 铁尾矿微粉对低强度等级混凝土强度及其发展规律影响 |
4.1.1 低强度等级混凝土抗压强度试验 |
4.1.2 低强度等级混凝土抗折强度及劈裂抗拉强度试验 |
4.2 铁尾矿微粉对中高强度等级混凝土强度及其发展规律影响 |
4.2.1 中高强度等级混凝土抗压强度试验 |
4.2.2 中高强度等级混凝土抗折强度及劈裂抗拉强度试验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铁尾矿微粉对混凝土体积稳定性的影响 |
5.1 铁尾矿微粉混凝土收缩试验 |
5.2 本章小结 |
第6章 铁尾矿微粉对混凝土耐久性影响 |
6.1 铁尾矿微粉对混凝土抗碳化性能的影响 |
6.2 铁尾矿微粉对混凝土抗氯离子渗透性能的影响 |
6.3 铁尾矿微粉对混凝土抗冻性能的影响 |
6.4 铁尾矿微粉对混凝土抗硫酸盐侵蚀性能的影响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铁尾矿对混凝土微观形貌和孔结构的影响 |
7.1 铁尾矿微粉对混凝土微观形貌的影响 |
7.2 铁尾矿微粉对混凝土孔结构的影响 |
7.2.1 压汞试验结果与分析 |
7.2.2 氮吸附试验结果与分析 |
7.3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主要结论 |
创新点 |
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7)铁尾矿玻化微珠保温混凝土基本力学性能和热工性能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尾矿的资源特征及综合利用情况 |
1.1.1 尾矿的资源特征 |
1.1.2 国外尾矿的综合利用情况 |
1.1.3 我国尾矿的综合利用情况 |
1.2 铁尾矿及其在混凝土中的应用研究现状 |
1.2.1 铁尾矿 |
1.2.2 铁尾矿在混凝土中的应用研究现状 |
1.3 玻化微珠保温混凝土的研究现状 |
1.4 本文的研究意义和研究内容 |
1.4.1 本文的研究意义 |
1.4.2 本文的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原材料和试验概况 |
2.1 原材料 |
2.1.1 铁尾矿砂 |
2.1.2 其他原材料 |
2.2 试验思路及试件的制作与养护 |
2.2.1 试验思路 |
2.2.2 试件的制作与养护 |
2.3 基本力学性能试验方法和热工性能试验方法 |
2.3.1 抗压强度试验 |
2.3.2 轴心抗压强度试验 |
2.3.3 静力受压弹性模量试验 |
2.3.4 劈裂抗拉强度试验 |
2.3.5 抗折强度试验 |
2.3.6 导热系数试验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不同铁尾矿砂替代率下保温混凝土的基本性能 |
3.1 引言 |
3.2 不同铁尾矿砂替代率下保温混凝土的基本力学性能 |
3.2.1 保温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 |
3.2.2 保温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 |
3.2.3 保温混凝土静力受压弹性模量 |
3.2.4 保温混凝土劈裂抗拉强度 |
3.2.5 保温混凝土抗折强度 |
3.3 不同铁尾矿砂替代率下保温混凝土的基本热工性能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不同铁尾矿粉含量下铁尾矿砂保温混凝土的基本性能 |
4.1 引言 |
4.2 不同铁尾矿粉含量下铁尾矿砂保温混凝土的基本力学性能 |
4.2.1 铁尾矿砂保温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 |
4.2.2 铁尾矿砂保温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 |
4.2.3 铁尾矿砂保温混凝土静力受压弹性模量 |
4.2.4 铁尾矿砂保温混凝土劈裂抗拉强度 |
4.2.5 铁尾矿砂保温混凝土抗折强度 |
4.3 不同铁尾矿粉含量下铁尾矿砂保温混凝土的基本热工性能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不同铁尾矿粉替代率下保温混凝土的基本力学性能 |
5.1 引言 |
5.2 不同铁尾矿粉替代率下保温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 |
5.3 不同铁尾矿粉替代率下保温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 |
5.4 不同铁尾矿粉替代率下保温混凝土静力受压弹性模量 |
5.5 不同铁尾矿粉替代率下保温混凝土劈裂抗拉强度 |
5.6 不同铁尾矿粉替代率下保温混凝土抗折强度 |
5.7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8)铁尾矿粉性能及其对混凝土影响的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低活性(或非活性)矿物掺合料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的和内容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内容 |
第2章 原材料与试验方法 |
2.1 原材料 |
2.1.1 水泥 |
2.1.2 粉煤灰 |
2.1.3 石灰石粉 |
2.1.4 骨料 |
2.2 试验方法 |
2.2.1 水泥胶砂性能试验方法 |
2.2.2 混凝土性能试验方法 |
2.2.3 孔结构实验 |
2.2.4 水化放热实验 |
2.2.5 铁尾矿粉性能试验方法 |
第3章 铁尾矿粉对水泥胶砂性能的影响 |
3.1 铁尾矿对水泥胶砂流动性的影响 |
3.2 铁尾矿粉对水泥胶砂力学性能的影响 |
3.2.1 铁尾矿粉对水泥胶砂抗压强度和抗折强度的影响 |
3.2.2 铁尾矿粉对胶砂抗裂性的影响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铁尾矿粉对水泥混凝土性能影响的机理研究 |
4.1 铁尾矿粉的材料性能 |
4.1.1 铁尾矿粉的组成 |
4.1.2 铁尾矿粉的微观形貌 |
4.1.3 铁尾矿粉颗粒分布 |
4.1.4 铁尾矿粉MB值 |
4.2 铁尾矿粉对水泥水化过程的影响 |
4.2.1 原矿粉-水泥浆体水化特性 |
4.2.2 磨细粉-水泥浆体水化特性 |
4.3 铁尾矿粉的水化活性分析 |
4.3.1 铁尾矿原矿粉的水化活性分析 |
4.3.2 铁尾矿磨细粉水化活性分析 |
4.4 铁尾矿粉对水泥胶砂孔结构的影响 |
4.4.1 掺铁尾矿粉水泥胶砂的孔结构 |
4.4.2 掺铁尾矿粉水泥胶砂试件的孔结构分形特征 |
4.5 铁尾矿粉对水泥混凝土性能影响的机理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铁尾矿粉对混凝土性能的影响 |
5.1 铁尾矿粉对混凝土拌合物性能的影响 |
5.1.1 铁尾矿原粉对混凝土拌合物性能的影响 |
5.1.2 铁尾矿磨细粉对混凝土拌合物性能的影响 |
5.2 铁尾矿粉对混凝土力学性能的影响 |
5.2.1 铁尾矿原矿粉对混凝土力学性能的影响 |
5.2.2 铁尾矿磨细粉对混凝土力学性能的影响 |
5.2.3 铁尾矿原矿粉与磨细粉对混凝土力学性能的影响对比研究 |
5.3 铁尾矿粉对混凝土耐久性的影响 |
5.3.1 抗氯离子渗透性能 |
5.3.2 抗冻融循环性能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铁尾矿综合利用现状及其对建筑砌块用混凝土性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国内外尾矿综合利用现状 |
2 铁尾矿对建筑砌块用混凝土性能影响的研究 |
2.1 试验原材料 |
2.1.1 水泥 |
2.1.2 石渣粉 |
2.1.3 铁尾矿砂 |
2.1.4 粗铁尾矿 |
2.1.5 聚苯乙烯颗粒 |
2.2 试验方法 |
2.3 试验结果与分析 |
2.3.1 铁尾矿取代石渣粉对混凝土性能的影响 |
2.3.2 聚苯乙烯取代石渣粉对混凝土性能的影响 |
2.3.3 铁尾矿砂取代粗铁尾矿对混凝土性能和影响 |
2.3.4 聚苯乙烯取代粗铁尾矿对混凝土性能的影响 |
2.3.5 水泥用量对纯铁尾矿聚苯乙烯混凝土性能的影响 |
3 结论 |
(10)利用铁尾矿制备免烧砖的工艺与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墙体材料的发展 |
1.1.1 由小块向大块,大块向板材发展 |
1.1.2 由基本要求向功能型墙材发展 |
1.1.3 由普通墙材向利废环保型墙材发展 |
1.2 免烧砖的利用现状 |
1.2.1 免烧砖的优势 |
1.2.2 免烧砖应用现状 |
1.3 铁尾矿的产生与危害 |
1.3.1 铁尾矿的来源和分类 |
1.3.2 铁尾矿的危害 |
1.4 铁尾矿利用现状及存在问题 |
1.4.1 铁尾矿利用现状 |
1.4.2 铁尾矿利用存在的问题 |
1.5 课题研究目的及研究内容 |
1.5.1 研究目的 |
1.5.2 研究内容 |
1.6 课题研究意义 |
1.6.1 理论意义 |
1.6.2 现实意义 |
第2章 实验原料、设备、仪器及试验方法 |
2.1 实验原料 |
2.1.1 铁尾矿性质研究 |
2.1.2 胶凝材料 |
2.1.3 外加剂 |
2.2 实验主要仪器设备 |
2.3 主要实验研究方法 |
2.3.1 实验方法 |
2.3.2 分析方法 |
2.4 小结 |
第3章 利用铁尾矿制备免烧砖中混料工艺研究 |
3.1 铁尾矿的产生 |
3.2 混料工艺研究 |
3.2.1 搅拌工艺 |
3.2.2 轮碾工艺 |
3.3 小结 |
第4章 利用铁尾矿制备免烧砖工艺研究 |
4.1 胶凝材料配比试验 |
4.1.1 水泥配比试验 |
4.1.2 粉煤灰配比试验 |
4.2 外加剂试验 |
4.2.1 分散剂配比试验 |
4.2.2 早强剂配比试验 |
4.3 成型工艺研究 |
4.3.1 拌合水用量对免烧砖强度的影响 |
4.3.2 成型压力对免烧砖的强度影响 |
4.4 综合试验 |
4.5 小结 |
第5章 利用铁尾矿制备免烧砖机理研究 |
5.1 混料工艺机理研究 |
5.1.1 搅拌混料机理研究 |
5.1.2 轮碾混料机理研究 |
5.2 铁尾矿免烧砖强度机理 |
5.2.1 物理作用 |
5.2.2 水泥水化 |
5.2.3 其它作用 |
5.3 铁尾矿免烧砖微观实验分析 |
5.3.1 铁尾矿免烧砖XRD分析 |
5.3.2 铁尾矿免烧砖SEM分析 |
5.4 小结 |
第6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四、用特细铁尾矿生产混凝土空心砌块(论文参考文献)
- [1]铁尾矿砂砌块砌体受压性能试验研究[D]. 高冰聪. 华北理工大学, 2021
- [2]铅锌尾矿砂混凝土静动态抗压强度试验及数值模拟[D]. 蔡双阳. 南华大学, 2020(01)
- [3]铁尾矿砂混凝土收缩开裂性能研究[D]. 尹韶宁. 重庆大学, 2019(01)
- [4]铁尾矿砂浮石混凝土多孔砖砌体的力学性能的试验研究[D]. 崔俊毅. 河北建筑工程学院, 2018(05)
- [5]大掺量铁尾矿高强混凝土梁受力性能及设计方法研究[D]. 冯拴. 河北建筑工程学院, 2017(05)
- [6]铁尾矿微粉对混凝土性能的影响[D]. 闫少杰. 北京建筑大学, 2017(02)
- [7]铁尾矿玻化微珠保温混凝土基本力学性能和热工性能试验研究[D]. 王振明. 太原理工大学, 2017(01)
- [8]铁尾矿粉性能及其对混凝土影响的机理研究[D]. 赵思儒. 北京建筑大学, 2016(04)
- [9]铁尾矿综合利用现状及其对建筑砌块用混凝土性能的影响[J]. 陈秀峰,严扞东. 中国资源综合利用, 2015(10)
- [10]利用铁尾矿制备免烧砖的工艺与机理研究[D]. 张卫卫.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5(01)
标签:砌筑砂浆论文; 高强混凝土论文; 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论文; 混凝土收缩论文; 混凝土强度等级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