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合浦县175名防保人员基本素质调查(论文文献综述)
刘小莺[1](2019)在《健康老龄化视角下农村养老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研究 ——以广西北海市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根据我国民政部发布的数据,我国目前已经进入严重老龄化社会,人口老龄化与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的现状同时存在,给我国养老服务业带来了极大挑战。面对老龄化的挑战,我国制定了《“十三五”健康老龄化规划》,提出“以维护老年健康权益和满足老年健康服务需求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大力推进老年健康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发展方式由以治病为中心转变为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战略规划。由于农村人口老龄化比城镇严重,农村经济相对落后,农民经济支付能力较低,农村养老问题更加严峻。因此,本文在健康老龄化视角下,实地调研北海市农村老年人的养老服务供给及需求情况,运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理论,分析北海农村地区养老服务供给侧存在的问题,认为在供给主体、供给内容、供给方式等方面存在结构不合理问题;研究其背后的成因及制约因素,认为主要受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农村老年人经济供给能力较弱、政府职责定位不准、社会力量未能有效激发等因素的影响;提出转变政府职能,构建多元主体联合驱动供给,创新供给内容及供给方式,形成政府规划和引导,市场主体、社区、家庭及老年人共同建设的农村养老服务体系,以期为农村老年人的健康养老需求提供综合服务。
何露[2](2019)在《校园突发性个体极端事件政府应急防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我国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社会矛盾也日渐凸显。发展不均衡、贫富差距、社会不公等问题所产生的社会矛盾使得一些“失意者“产生了心理失衡现象。他们由于诉求表达渠道不畅等原因产生厌世、报复社会思想,最终引发各种突发性个体极端事件的发生。中小学校是社会安全的薄弱环节,经常成为个体极端者的报复目标,所以针对校园的突发性个体极端事件频频发生,对社会造成了极大的危害和恶劣的影响。我国政府先后出台了一系列保障校园安全的措施,但由于针对校园突发性个体极端事件应急防范能力不足,经常造成巨大的学生伤害事件。因此,加强校园突发性个体极端事件政府应急防控研究迫在眉睫。本文基于公共危机理论、挫折攻击理论、治理理论、政府职能理论,以校园突发性个体极端案例为研究对象,采用案例分析法,比较分析法等方法进行研究。通过对校园突发性个体极端事件多样性和复杂化状况进行分析,了解相关事件发生的主要特征,从整体上分析我国校园突发性个体极端事件基本概况。对我国政府在处理校园个体极端事件应急防控中所存在的问题与原因进行分析,并且构建以学校为主体的周期型应急防控机制并建立多元主体参与的校园应急防控体系为导向,总结并提出我国政府在防范与处置校园突发性个体极端事件的可行性建议。
苏坚[3](2014)在《北海市海城区社区卫生服务现状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社区卫生服务是社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成为合理配置卫生资源的重要途径。由于缺乏健全、完善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许多居民不得不去大医院诊治基层社区卫生机构就能解决的常见病、多发病等问题,特别是逐步深化城镇医疗制度改革,我国城镇正在建立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新型医疗制度。在这种情况下,广大居民迫切需要经济、实用的医疗服务。本文以北海市海城区社区卫生服务为例,阐述该地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并提出解决对策和建议。论文首先回顾了我国城镇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的背景,从理论和实践上阐述了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的理论基础,逐步加深了对其发展目的与意义的理解。其次,论述了北海市海城区社区卫生服务的现状,海城区社区卫生服务存在着一些具体问题:社区卫生服务体制不够完善、社区卫生服务发展不够平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工作人员工作能力相对不足、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施及设备不完善、社区卫生服务宣传力度不够等,总结出落后发展观念的束缚、经济发展波动的影响、卫生资源供给基础薄弱和优势资源的挖掘不够等方面的原因,并提出提高北海市海城区社区卫生服务水平的对策,从而达到逐步完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方便居民看病就医,提高他们身心健康水平的目的。
王道春[4](2011)在《中小学校园安全研究——以防范外来暴力犯罪侵害为视角》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在中小学校园及周边地区,在上下学期间,频繁发生的暴力犯罪案件严重威胁着中小学生的人身安全,部分犯罪甚至造成了十分惨重的后果,给社会的稳定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极大的危害。从速、从严打击暴力犯罪还校园以安宁,切实保护中小学生的人身安全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迫切心声。然当前,无论学界、还是实务界对中小学生人身安全防范的研究都十分薄弱,如何采取有效措施加以保护校园及校园周边地区中小学生人身安全,防范暴力犯罪侵害成为当务之急。
陈荣武[5](2010)在《校园外来暴力与安全空间》文中研究表明当前,校园少年儿童暴力事件时有发生,这一现状已引起全社会的高度关注。针对少年儿童的暴力事件的发生,不仅严重地影响了家庭和社会的稳定,也使少年儿童的生存权、保护权、发展权、受教育权等权利遭到无辜侵害并受到严重威胁。少年儿童受校园外暴力伤害事件为何频频发生,如何减少和防止校园少年儿童悲剧事件的再度发生,为少年儿童建构一个安全、稳定、和谐、健康的生活空间,不仅是社会学、法学和有关学科研究的重大而紧迫的任务,也是青少年及儿童权利与发展研究的重大课题。
谢慧玲[6](2010)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住院补偿比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一、研究背景合作医疗制度在上个世纪80年代以前是我国农村居民医疗保障制度的主要模式,对维护农村居民的健康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随着农村经济体制的变革,合作医疗制度在全国的覆盖率锐减。到2003年79.1%农村居民没有任何医疗保险,农村居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非常突出。为了解决我国农村居民的医疗保障问题,中央政府提出建立“以大病统筹为主”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以降低农村居民的疾病经济风险,解决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改善农村居民的健康状况。自2003年试点以来,虽然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覆盖面、受益面和受益程度不断扩大,农村居民的潜在卫生服务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释放,但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实际住院补偿比例还比较低,农民的住院经济负担还比较重,到2008年仍需自付65%左右的住院费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尚不足以解决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已有关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际住院补偿比例的研究中,针对住院补偿比例影响因素的研究较少,也少有研究从全局的角度、系统的探讨导致实际住院补偿水平偏低的根本原因,通过实证研究分析相关因素对实际住院补偿比例影响程度的研究也比较少。为推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实际住院补偿比例,减轻参合农民的住院疾病经济负担,本研究选取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四年以上的县(市、区)作为研究对象,在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施情况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探索导致实际住院补偿比例偏低的原因,探讨影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际住院补偿比例的因素及其影响程度,为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提供参考。二、研究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通过对样本县(市、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运行状况的实证分析和研究,探讨导致实际住院补偿比例偏低的根本原因,从参合者、住院补偿方案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运行状况三个方面定量的分析影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住院补偿比例的因素及其影响程度,为提高实际住院补偿比例,促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依据。具体目标为:1、了解样本县(市、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在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2、探讨导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际住院补偿比例偏低的原因。3、探讨影响和制约参合者实际住院补偿比例的因素及其影响程度。4、探讨影响样本地区实际住院补偿比例的关键因素。5、通过典型案例研究分析住院补偿制度、筹资标准、住院费用对实际住院补偿比例的影响。6、提出提高实际住院补偿比例的政策建议。三、研究方法(一)资料来源1、调查现场根据我国各省(市)的地理位置和经济发展水平,选取河南省、浙江省、辽宁省、重庆市和云南省五省,结合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运行状况在每个省各选2个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开展4年以上的县(市、区)作为调查现场,并最终确定河南省的长葛市;浙江省的安吉县、杭州市萧山区;辽宁省的法库县;重庆市的渝北区、荣昌县;云南省的江川县和玉龙县为调查现场。2、调查方法调查分两个阶段进行。2007年8-10月为第一阶段,收集各样本县(市、区)2004-2006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运行的数据资料和文件。2009年10-11月为第二阶段,补充收集各样本县(市、区)2007-2008年的有关数据资料及相关文件。(1)机构调查。通过向各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办公室发放“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运行状况调查表”,收集2004-2008年当地社会经济、人口、卫生资料状况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运行状况资料,同时收集2004-2008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住院补偿数据库资料。每个样本县(市、区)调查2-3所县级医院、4-5所乡镇卫生院、14-15所村卫生室,共计118所村卫生室、38所乡镇卫生院和20所县级医疗机构。了解2003-2007年县、乡两级医疗机构收支状况以及2007年县、乡、村三级医疗机构药品使用状况资料。(2)个人问卷调查于2007年利用自行设计的问卷,采用系统抽样的方法,在四个样本地区对2006年获得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住院补偿的参合农民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其个人及家庭的基本情况、住院服务利用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补偿情况、家庭收支状况以及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看法和意见。共收集有效问卷1034份。(3)定性访谈于2007通过关键知情人访谈和焦点组访谈,了解各县(市、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住院补偿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各方对提高实际住院补偿比例的意见和建议。(4)二手资料收集系统收集国内外关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研究文献;中央政府自2002-2009年颁布的有关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政策文件。(二)分析方法1、文献归纳法。对收集的国内外文献及各级政府的政策文件进行归纳和总结。2、灰色系统理论。运用灰色关联分析和灰色GM(1,N)模型技术探讨影响样本地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际住院补偿比例的关键因素及其影响的程度和方向;利用灰色GM(1,1)模型法预测次均住院费用,并在此基础上测算预测期内一定住院补偿比例下的人均保费,探讨住院费用、筹资标准和实际住院补偿比例之间的关系。3、医疗保险费用粗估法。通过医疗保险费得粗估法,测算不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住院补偿方案下的人均保费,探讨住院补偿方案、筹资标准和实际住院补偿比例的关系。4、卫生系统诊断树分析法。通过卫生系统诊断树分析,由“果”溯“因”,探寻导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际住院补偿比偏低的根本原因。5、灾难性卫生支出测量方法。通过计算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补偿前后参合者因住院导致家庭灾难性支出发生的频率,分析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对减轻参合者住院经济负担的作用。6、因病致贫的测量方法。通过计算参合者住院前后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补偿后住院费用导致家庭贫困的比例,分析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缓解或减轻因病致贫的能力。7、路径分析方法。利用路径分析的技术建立关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际住院补偿比例影响因素的模型,分析各因素之间的关系及相互影响程度的大小和方向。(三)分析工具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机构和医疗机构调查表资料录入Excel 2003并进行统计分析。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住院补偿数据库资料利用SPSS16.0进行统计分析。定性访谈的录音资料导入Mamqda2进行分析。个人问卷调查资料在录入Epidata2.1后利用SPSS16.0、AMOS16.0进行分析。灰色关联分析、灰色GM(1,1)模型和GM(1,N)模型等技术方法利用灰色建模系统软件和MATLAB6.0对资料进行分析处理。四、研究结果(一)样本县(市、区)社会经济、人口及卫生资源状况2003-2008年样本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状况良好,农民收入稳步提高,农业人口的比例逐年减少。但是中、西部样本地区农民收入还比较低,绝大多数地方政府财政收入有限,收不抵支出现赤字。在卫生领域中,地方政府对医疗卫生事业的投入不足,到2008年大多数样本地区卫生事业费占财政支出的比例不足4%。农村基层卫生资源总量不足的问题依然比较严峻,到2008年绝大多数样本地区每千人医生数、每千人护士数、每千人床位数及医护比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二)样本县(市、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运行状况及存在的问题2004-2008年样本地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面逐年提高,到2008年部分地区参合率接近100%,提前实现了基本覆盖农村居民的目标;基金运行平稳,除个别地区基金略有超支外,大多数地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结余均有结余且结余率逐年降低。研究期间,样本地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受益面和受益程度逐年提高,到2008年实际门诊补偿比例最高达100%,实际住院补偿比例最高达44.17%;大多数样本地区乡、村两级医疗机构门诊补偿人次占门诊补偿总人次的比例超过90%;所有样本地区县、乡两级医疗机构的住院补偿人次占住院补偿总人次的比例均在65%以上。2006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补偿后参合者的贫困率降低5.49%,住院费用构成参合者家庭灾难性支出的比例降低了7.5%。参合农民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满意度较高,为94.9%。灰色关联分析结果显示研究期间样本地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综合运行状况逐年提高;玉龙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综合运行状况在所有样本地区中最好。2004-2008年样本地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①筹资水平偏低,筹资标准不公平;②补偿水平偏低;③基金结余较多与赤字并存;④基层医疗机构药品不足,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本药品目录窄。(三)导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际住院补偿比例偏低的根源分析利用卫生系统诊断树分析方法本研究归纳出导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际住院补偿比例偏低的原因为: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者缺乏专业技能,管理能力有限;②个人参合费收缴方式不合理;③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宣传不够;④县级财政财力有限;⑤农民收入水平还比较低;⑥农民风险意识淡薄;⑦对医疗机构投入不足而导致的服务能力有限等七个维度,并最终将其归纳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组织与管理、社会经济状况、卫生资源的配置状况、卫生服务体系的构建以及农民自身因素等五个方面。(四)样本县(市、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际住院补偿水平影响因素分析利用多元回归技术对问卷调查资料进行分析的结果表明,影响参合者实际住院补偿比例的因素包括:参合者的文化程度、就诊医院的级别、住院天数。除参合者文化程度外,其他各因素与实际住院补偿比例具有负相关关系,且参合者就诊医院的级别对实际住院补偿比例的影响程度最大。结合路径分析模型的结果,参合者就诊医院的级别在进入方程的变量中影响范围也最广,是控制住院费用,提高实际住院补偿比例的关键环节。但是由于上述因素都直接或间接的通过影响住院费用而影响实际住院补偿比例。因此,在提高新农合实际住院补偿比例的过程中,控制参合者的住院费用是关键。另外,随着参合者收入的提高,引导参合者根据健康需求合理选择就诊医疗机构,规范医疗机构的诊疗行为,对控制医疗费用,提高实际住院补偿比例也具有积极的意义。灰色关联分析的结果显示,2004-2008年影响样本地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际住院补偿比例的前三位关键因素是住院受益率、参合率和基金到位率。即在筹资标准一定的情况下,各地在制定提高实际住院补偿比例的措施时应优先从保证适度的住院受益率、提高参合率等方面着手。同时还要保证各级政府的财政补贴能按时、全额的到位。(五)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际住院补偿水平影响因素的典型案例研究运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技术对江川县2005-2008年住院补偿数据库资料进行分析的结果显示,影响参合者实际住院补偿比例的因素包括参合者的年龄、就诊医院的级别和住院费用中可补偿部分的比例。其中参合者就诊医院的级别对实际住院补偿比例的影响程度对大,且与实际住院补偿比例具有负相关关系。随着我国农村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加剧,要使参合者的住院受益水平不断提高并维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必须不断提高新农合筹资水平。为控制住院费用,缩短参合者的住院天数也非常重要。灰色关联分析和灰色GM(1,N)模型的结果显示,2004-2008年影响江川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际住院补偿比例的关键因素是住院统筹基金使用率、人均筹资标准和次均住院费用。因此,江川县在提高实际住院补偿比例的过程中应在提高筹资标准的基础上,优先从提高住院统筹基金使用率,降低住院费用的措施着手。对江川县住院补偿方案、筹资标准、住院费用、实际住院补偿比例之间关系的研究结果显示,①2005-2009年江川县住院补偿方案设计不合理。2005-2008年乡镇及县外医疗机构住院补偿起付线偏低,县、乡两级医疗机构封顶线偏高;2005-2008年住院补偿标准偏低,2009年偏高。结果提示,在筹资标准一定的情况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住院补偿方案对实际住院补偿比例、基金平衡的影响较大。②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提高住院补偿起付线、降低封顶线或单独提高封顶线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际住院补偿比例、人均保费和基金结余率的影响都比较小。提高实际住院补偿比例应在提高筹资水平的基础上主要通过提高住院补偿标准来实现,而设置合理的起付线和封顶线也是非常有必要的。③扩大补偿范围,严格贯彻执行基本药品目录和诊疗目录对提高实际住院补偿比例有积极的影响。④在住院补偿起付线、封顶线、补偿范围和住院费用一定的情况下,江川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际住院补偿比例每提高1个百分点,人均筹资额平均需增加5元。⑤若使2009年江川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际住院补偿比例达到40%,人均筹资标准达到120元较为适宜。相应的住院补偿方案为:各级医疗机构的起付线分别为150元、300元和600元,年累计最高补偿限额为20000元,住院补偿标准分别为乡镇55%,县级45%,省级25%,非定地点15%。⑥当次均住院费用和住院补偿水平同时提高时,筹资标准的增长速度应快于次均住院费用,前者平均约为后者的8倍。本研究比较了医疗保险费粗估法和灰色GM(1,1)模型在测算人均保费时的差异和优缺点。结果表明,灰色GM(1,1)模型解决了少数据建模预测的问题,但是由于对影响因素考虑的不充分可能导致测算结果误差较大。而医疗保险费粗估法具有细致、准确的特点。五、政策建议第一,提高筹资标准。加大政府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投入,建立财政补偿的长效机制,确保各级政府补助资金及时、足额到位;提高农民个人的缴费水平;拓宽筹资渠道。第二,科学设计和调整补偿方案。结合筹资标准和医疗费用水平合理设计住院补偿起付线、封顶线和补偿标准;补偿方案的调整应以提高住院补偿标准尤其是提高县、乡医疗机构的住院补偿标准为主,并体现向基层倾斜的原则;同时逐步扩大补偿范围。第三,改革对供方的支付制度,加强对医疗机构的监管。推广和完善单病种付费制度;探索其他形式的支付方式;加强对医疗机构的监管,强化医院的内部管理。第四,加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机构的建设。加大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机构的投入,加强和完善新型农村信息网络系统建设;增加管理人员编制,加强对管理人员的培训,优化专业结构。第五,增加对基层医疗机构的投入。加大对乡镇卫生院的财政扶持力度;加强对基层卫生技术人员的培训,提高基层医疗机构的服务提供能力。
孙百亮[7](2010)在《当代中国市民社会的利益冲突与均衡》文中研究表明市民社会既是一种内涵复杂的理论话语,也是一个富有挑战性的实践问题。改革开放以后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独立于政治生活之外的中国市民社会逐渐生成,并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产生着越来越重要的影响。本文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从探讨市民社会的结构特征和价值基础出发,立足于当代中国市民社会的构建与政治改革的推进,分析了当代中国市民社会内部的利益冲突与非均衡发展的基本态势和政治社会影响,并指出了建构市民社会利益均衡机制的意义及其途径。全文包括导论、正文六章和结束语。摘要如下:导论阐述了选题的缘由、研究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历史和现状,基本的逻辑架构,以及应用的主要研究方法。第一章概述了市民社会利益冲突与利益结构均衡的一般理论。梳理了市民社会的基本理论及其历史演变。阐述了利益的含义,指出人的需求无限性与资源有限性之间的矛盾是利益冲突的根源。然后分析了市民社会的结构特征、价值取向对市民社会中利益冲突的影响。最后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市民社会利益冲突与利益格局的关系,市民社会利益结构失衡会加剧市民社会内部的利益冲突,而市民社会利益结构均衡则有利于消解市民社会内部的利益冲突。第二章分析了当代中国的社会转型与市民社会发育的历史与现状。通过对当代中国社会转型,多元利益格局的形成与发展状况的分析,指出当代中国市民社会已经萌生与发展。由于民主法制不完善,政治权力对市民社会的过度干预,政府公共服务能力不足,政治文化领域“官本位”的文化价值观根深蒂固,当代中国市民社会还很不成熟,具体表现为:市场经济体制不完善及其运行的非规范性、社会组织弱小,并且自主性不足、市民社会文化落后和公共理性缺乏。第三章分析了当代中国市民社会利益结构失衡及其所导致的利益冲突。国家与社会分离的政治解放有利于扩展个体的自由,但市民社会内部的利益分化与社会压迫说明政治解放有其固有的限度。当代中国市民社会利益结构失衡的主要表现在经济利益结构失衡、文化教育与社会保障权益结构失衡。造成当代中国市民社会利益结构失衡的原因主要有:个体先赋性资源占有的差别、多种制度与政策的交互影响、市民社会组织发展不均衡。当代中国市民社会中的利益结构失衡使利益冲突呈现不断加剧的趋势。第四章分析了当代中国市民社会中利益冲突的政治与社会影响。市民社会内部的利益冲突具有双重功能。就当代中国市民社会内部的利益冲突来看,它既具有促进当代中国制度创新和政治民主的正功能,也有负功能,其负功能主要表现为:导致资源损失和社会治理成本的增加、造成社会心理伤害和怨恨、消耗社会资本,引发政治合法性危机、破坏民族团结与国家统一、导致国家重新集权与市民社会权利的萎缩。第五章分析了当代中国市民社会利益结构均衡的价值。首先通过对正义、民主、自由、和谐等概念的阐述,然后分析了市民社会利益结构均衡的价值,指出市民社会利益均衡是社会基本制度正义和政治合法性的体现,是政治民主与社会和谐的基础,是增进社会认同,提高市民社会活力,实现市民社会个体平等自由的必然要求和保证。第六章探讨了当代中国市民社会的利益均衡机制的构建原则和途径。当代中国市民社会利益均衡机制的建立需要坚持国家主导与社会多元参与的原则,起点公平与对社会弱势群体利益保护差别的原则。其具体的途径主要有:规范和转换政府职能,建立公共服务型政府,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培育社会资本和市民文化,加强对弱势群体的教育支持,帮助弱势群体建立自己的组织,建立公平的社会保障制度。结束语,对全篇进行了总结,重申了构建利益均衡机制对当代中国市民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并指出了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欧崇阳[8](2007)在《我国宏观医疗卫生系统模型构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加快卫生事业改革和发展,着眼于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卫生保健制度,通过积极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加快建设以社区为基础的新型城市卫生服务体系、启动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等重点工作推动我国卫生事业的发展,以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所带来的医疗卫生需求的结构性改变。然而此前我国医疗卫生系统(Health Delivery Systcm HDS)的发展虽然为提高我国人群健康水平的提高做出了贡献,也推动了经济的持续增长和社会全面进步,但近年来HDS的体制改革却备受争议,集中体现在“看病难、看病贵”社会问题的日益突出以及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不力等等。这就要求我国HDS必须调整内部结构,以“人群健康水平提高”为系统目标,对系统进行结构诊断和重排,大力发展社区医疗服务、农村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和公共卫生服务,重建适合我国国情实际的新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本课题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基于人群健康的医学服务管理研究》(70333002)的研究方向,并受2005年度校博士研究生创新性科学研究项目《医疗卫生系统的Multi-Agent微观模型构建研究》资助。本研究依据复杂科学和系统工程理论,综合运用卫生服务研究方法,在总课题设计框架下,重点应用系统动力学建模技术,通过对我国宏观HDS的系统性现况分析,确定系统内部因果反馈关系及与外部环境之间的物质、信息交流的主要回路,通过文献归纳分析方法确定我国HDS存在的主要问题,运用因子分析法(FA)构建宏观HDS绩效测量模型,在灰色关联分析(GRA)和系统基模分析(SAA)的基础上,针对宏观HDS机构资源结构障碍,宏观HDS主体行为障碍,子系统协调机制与宏观HDS绩效差障碍等4个主要方面主要问题建立我国宏观HDS的概念模型、逻辑模型与系统动力学模型,进而编制系统结构模拟与辅助决策软件(DSS),通过软件模拟与政策干预实验分析,探讨我国HDS动态行为特征和内部运行机制,发现系统结构问题的根源和作用机制,并提出解决系统结构性问题的政策建议,研究成果能够辅助宏观卫生战略决策,为我国卫生发展战略的制定提供定量研究的依据,并提供了宏观层面卫生政策制定的方法体系,模型系统平台与软件辅助决策工具。资料与方法:研究资料来源包括现场调查资料,课题前期调研资料,现有文献资料等;在总课题设计的系统结构框架下,通过对我国宏观HDS现况研究,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方法和系统分析方法,解剖系统存在的结构性问题;应用文献归纳分析方法,归纳我国宏观HDS存在的主要问题,通过因子分析方法构建HDS绩效测量模型;应用系统动力学的系统思考与系统分析方法,对我国HDS结构进行系统性分析,筛选主回路与关键变量进行量化,依次构建宏观HDS的概念模型,逻辑模型与系统动力学模型,应用复杂系统仿真与模拟技术,构建宏观HDS模拟与干预实验软件平台,模拟分析系统动态行为特征和内部运行机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我国HDS系统发展的政策建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现况分析结果:在当前由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到发展完善的系统转型时期,宏观HDS呈典型的重医轻防,重城市轻农村,重医院轻社区,资源结构呈与人群健康需要相悖的以医院为主体的“倒三角”结构特征。虽然在一定历史时期和条件下,它促进了医学科学技术的飞速增长、HDS系统资源总量的递增与人群健康水平的提升,但其健康分布不均衡,筹资公平性和反应性差,系统整体绩效水平低;与国际上许多类型的HDS一样,我国宏观HDS改革面临着资源总量有限,结构不合理,难以兼顾效率与公平的现状,其主要问题主要表现在宏观HDS机构资源结构障碍,宏观HDS主体行为障碍,子系统协调机制与宏观HDS绩效差障碍等4个主要方面。逻辑分析结果:我国宏观HDS由政府、人群和医疗卫生服务机构三类主体组成,是以人群健康为目标的决策单元,通过医疗卫生服务资源的合理配置改善社会卫生状况,提高人群健康水平。系统的核心是人群在二元化的城市HDS和农村HDS的流动。研究从建模角度出发把医疗卫生系统的需方按照其自然状态区分为健康人群、常见病患病人群与危重病患病人群;将医疗卫生系统的供方按照其对人群的不同作用位置与功能类型,分为医疗服务子系统、公共卫生服务子系统、社区卫生服务子系统和农村医疗卫生服务子系统。供方系统的结构是依据需方的实际健康需求确定的,并在城乡二元社会结构的外环境下,分别体现不同的投入产出规律。供需双方的交互影响,以及与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构成了我国宏观HDS的总体特征。系统动力学分析结果:利用文献归纳分析方法,确定我国宏观HDS的结构障碍、主体行为障碍、子系统协调机制障碍以及宏观HDS绩效降低等主要问题,根据主回路分析建立宏观HDS逻辑模型,并将系统细分为人群就医选择模块、人群就医流动模块宏观HDS结构模块与宏观HDS绩效模块等4部分。进而以供需方基本特征、主体行为影响因素和宏观HDS资源结构等为主要线索分析各子模块内的因果与反馈关系,构建我国宏观HDS的系统动力学模型。模拟与干预研究结果:我国宏观HDS表现为以医院为主体的系统结构特征,系统行为与人群健康的目标发生偏移,子系统协调障碍,导致了医疗服务的昂贵、不公平和系统的整体低效率,降低了宏观HDS的绩效。模拟研究发现由于正常补偿回路的缺失,社区卫生服务系统在现有系统结构下难有发展;干预研究发现现有结构下人群就医选择的趋高行为与宏观HDS结构的资源两极分化趋势很难受到有效调控,在以医院为主体的宏观HDS资源配置结构中,各系统均以机构的经济补偿反馈回路为主体行为,很难形成以人群健康为主要产出目标的增强回路,宏观HDS政策干预能力弱化。干预研究表明,加强CHS建设与配套制度改革的组合政策在改变系统结构演化趋势与主体行为方面更为有效系统发展的政策建议:我国宏观HDS改革在控制医疗服务系统过度发展的同时,增加对社区卫生服务系统、公共卫生服务系统和农村医疗卫生系统的投入,通过存量资源调整和增量资源优化配置达到系统内部结构的合理比例,通过相关系统规制的科学设计影响主体行为,改善系统绩效;通过政府宏观调控和医疗卫生服务市场机制的共同作用下,最终实现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新格局。本研究以宏观HDS模型体系作为HDS模拟与政策干预的“实验室”,通过对系统结构、相关制度、卫生政策与外部环境等的条件模拟研究,获得宏观HDS动态行为特征与内部运行机制。研究以概念模型作牵引,以逻辑模型为过渡,以系统模型为核心,以系统结构为基础,以行为模拟为依据,以系统功能最大化为目标,实现了宏观HDS的系统模拟与政策干预实验,为医疗卫生政策研究提供先进的量化分析模拟工具。本研究进行过程中,作者共以第一作者身份在国内核心杂志上发表相关论文12篇,2篇论文参加会议交流,形成专着《医疗卫生服务系统建模研究》1本(副主编),获得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第四完成人)。本研究是复杂系统理论在宏观HDS建模研究中的尝试,由于宏观HDS多投入、多产出、非线性、反直观等动态复杂反馈系统的特点,其运行涉及到社会、经济、人口及卫生政策等诸多因素,涉及面广,影响因素多,相互之间关系复杂,构建宏观HDS模型系统的工作量巨大,模型有待于进一步细化,使用合理工具量化因素关系,实现所有变量的逻辑回路与函数关系。
吴宇华[9](2001)在《合浦县175名防保人员基本素质调查》文中研究说明
二、合浦县175名防保人员基本素质调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合浦县175名防保人员基本素质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1)健康老龄化视角下农村养老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研究 ——以广西北海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来源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2.3 研究评述 |
1.3 相关概念 |
1.3.1 健康老龄化 |
1.3.2 农村养老服务 |
1.4 相关理论基础 |
1.4.1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
1.4.2 福利多元主义 |
1.5 研究意义 |
1.5.1 理论意义 |
1.5.2 现实意义 |
1.6 研究方法 |
1.7 创新之处 |
第2章 北海市农村养老服务的需求与供给分析 |
2.1 北海市概况 |
2.1.1 地理位置及环境 |
2.1.2 人口及经济概况 |
2.1.3 老年人口状况及养老服务相关政策文件 |
2.2 北海市农村老年人养老需求分析 |
2.2.1 资料来源 |
2.2.2 养老需求分析 |
2.2.2.1 经济供养依附性大,经济需求具有根本性 |
2.2.2.2 文娱生活较为单调,精神慰藉需求具有基础性 |
2.2.2.3 健康状态不容乐观,健康需求具有普遍性 |
2.2.2.4 医疗资源可及性差,医疗康复需求具有紧迫性 |
2.2.2.5 生活照料内容单一,生活照料需求具有多样性 |
2.3 北海市农村养老服务的供给现状 |
2.3.1 基本社会保障方面,老年社会保障体系初步建成 |
2.3.2 社会环境方面,敬老尊老环境逐步构建 |
2.3.3 文娱设施建设方面,农村地区非常匮乏 |
2.3.4 医疗康复方面,医养结合及健康管理较为缺乏 |
2.3.5 生活照料设施方面,略高于全区平均水平 |
2.3.6 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方面,进度及效果未达预期 |
第3章 北海市农村养老服务供给侧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
3.1 供给侧存在的主要问题 |
3.1.1 供给主体结构不合理 |
3.1.1.1 经济供养依赖亲属,自我供养及社会保障程度较低 |
3.1.1.2 精神生活依靠家庭和个人,社区供给较少 |
3.1.1.3 健康管理依靠自己,缺乏有效供给主体 |
3.1.1.4 医疗及康复护理依靠公办机构,供给主体单一 |
3.1.1.5 生活照料依靠家庭和政府,社区供给缺乏 |
3.1.2 供给内容结构不合理 |
3.1.2.1 家庭成员注重生活照料,精神交流和慰藉较为缺乏 |
3.1.2.2 政府侧重生活照料保障,对健康养老服务供给不足 |
3.1.3 供给方式结构不合理 |
3.1.3.1 政府注重养老设施投入,缺乏后期运营及监管 |
3.1.3.2 老年人独自居家养老,互助养老方式未能有效推行 |
3.1.3.3 信息化网络未建立,传统方式难以满足及时救助需求 |
3.2 供给侧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
3.2.1 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较低,财政投入不足 |
3.2.2 土地保障能力弱化,老年人经济供养能力较低 |
3.2.3 体系建设未经需求评估,部分供给不合理 |
3.2.4 职责不清及监管不到位,规划未如期落实 |
3.2.5 扶持政策不够,未能有效激发社会力量广泛参与 |
第4章 农村养老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路径 |
4.1 转变政府职能 |
4.1.1 从服务供给转为制度供给 |
4.1.2 明确部门职责并加强考核 |
4.2 多元主体联合驱动供给 |
4.2.1 政府做好产业规划和引导 |
4.2.2 政府进行养老保险制度改革 |
4.2.3 家庭支持和尊重老年人 |
4.2.4 社区加强健康管理 |
4.2.5 居家养老服务机构降本增效 |
4.3 创新供给内容 |
4.3.1 改善农村文体设施及活动 |
4.3.2 推进“医”与“养”相结合 |
4.4 创新供给方式 |
4.4.1 建立互助养老服务机制 |
4.4.2 完善居家服务信息系统 |
4.4.3 发展养生养老产业 |
第5章 结论及不足之处 |
5.1 结论 |
5.2 不足之处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2)校园突发性个体极端事件政府应急防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研究背景 |
2.研究意义 |
(二)研究综述 |
1.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
2.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
3.文献综述评价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
1.研究思路 |
2.研究方法 |
一、相关概念界定及其理论基础 |
(一)概念界定 |
1.突发性公共危机事件 |
2.突发性个体极端事件 |
3.政府应急防控 |
(二)相关理论 |
1.公共危机理论 |
2.挫折攻击理论 |
3.治理理论 |
4.政府职能理论 |
二、校园突发极端事件多样性和复杂化状况分析 |
(一)校园突发极端事件的表现 |
(二)校园突发极端事件特征分析 |
1.校园突发极端事件的区域特征 |
2.校园突发极端事件的数量特征 |
3.校园突发极端事件学校特征 |
4.校园突发极端事件发生时间特征 |
5.校园突发极端事件行为主体人特征 |
6.校园突发极端事件行为特征 |
7.校园突发极端事件行为后果特征 |
三、我国校园突发极端事件中政府应急防控基本状况分析 |
(一)校园突发极端事件政府应急防控现状 |
1.我国政府应急防控总体概况 |
2.校园突发极端事件应急防控成效 |
(二)校园突发极端事件政府应急防控存在的问题 |
1.校园应急防范主体单一且职能分散 |
2.校园安全应急防控运行机制不科学 |
3.校园安全应急防控意识薄弱 |
4.应急保障队伍数量少质量低 |
(三)校园突发极端事件政府应急防控存在问题的原因 |
1.忽视社会风险管控职能 |
2.校园安全法律法规不健全 |
3.自媒体传播不当 |
4.安全教育观念缺失 |
四、完善我国校园突发极端事件政府应急防控对策 |
(一)转变政府社会治理方式 |
(二)加快校园安全立法进程 |
(三)构建以学校为主体的周期型应急防控机制 |
(四)建立多元主体参与的校园应急防控体系 |
(五)加强校园日常安全文化教育 |
(六)规范媒体行为降低危机传染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3)北海市海城区社区卫生服务现状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 |
1.2 研究的意义与目的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1 国外社区卫生服务发展模式综述 |
1.3.2 国内文献综述 |
1.4 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2.1 社区卫生服务的概念、特点及内容 |
2.1.1 社区卫生服务含义 |
2.1.2 社区卫生服务的内容 |
2.1.3 社区卫生服务特点 |
2.2 社区卫生服务的基本模式及趋势 |
2.2.1 我国地方社区卫生服务的基本模式 |
2.2.2 国外地方社区卫生服务发展模式 |
2.2.3 国内外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比较 |
2.2.4 我国地方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趋势 |
2.3 地方卫生服务的理论基础 |
2.3.1 双向转诊交易成本理论分析 |
2.3.2 社区医疗服务公平理论分析 |
2.3.3 卫生服务人力资源开发理论 |
第三章 北海市海城区社区卫生服务现状分析 |
3.1 海城区社区卫生服务相关情况简介 |
3.2 海城区社区卫生服务实证调查分析 |
3.2.1 调查对象 |
3.2.2 资料来源 |
3.2.3 研究内容 |
3.2.4 质量控制 |
3.2.5 数据录入与统计学分析方法 |
3.2.6 调查结果分析 |
3.3 海城区社区卫生服务取得的成效 |
第四章 北海市海城区社区卫生服务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4.1 北海市海城区社区卫生服务存在的问题分析 |
4.1.1 社区卫生服务体制不完善 |
4.1.2 社区卫生服务发展不平衡 |
4.1.3 社区卫生服务人员服务能力不足 |
4.1.4 社区卫生服务设施不完善 |
4.1.5 社区卫生服务宣传力度不够 |
4.2 海城区社区卫生服务存在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
4.2.1 落后发展观念的束缚 |
4.2.2 传统管理体制的制约 |
4.2.3 卫生资源供给基础薄弱 |
4.2.4 优势资源的挖掘程度不够 |
第五章 提高北海市海城区社区卫生服务水平的对策 |
5.1 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
5.1.1 不断深化医疗改革 |
5.1.2 夯实政策基础 |
5.1.3 合理整合资源 |
5.2 实现规范化管理 |
5.2.1 建立多部门协调管理机制 |
5.2.2 着力落实考核制度 |
5.2.3 制定具体实施措施 |
5.2.4 实现资料档案网络化管理 |
5.3 不断改善服务质量 |
5.3.1 加快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 |
5.3.2 加强社区卫生服务能力建设 |
5.3.3 不断完善社区卫生服务功能 |
5.4 大力开展宣传活动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服务对象满意度调查表 |
附录2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情况调查表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4)中小学校园安全研究——以防范外来暴力犯罪侵害为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一、近年中小校园遭受暴力犯罪侵害一瞥 (1) |
二、中小学校园屡遭外来暴力犯罪侵袭原因之解析 |
(一) 学校安保机制不严密 |
1. 安保措施不到位, 安保制度不健全 |
2. 安保人才十分缺乏 |
3. 安防设施薄弱、缺失 |
4. 学校对安全教育重视不到位 |
(二) 家长及学生安全意识亟待加强 |
1. 家长安全意识差, 部分小学生上下学缺乏接送 |
2. 中小学生安全意识淡薄, 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
(三) 综合治理机制不健全, 相关机关与部门难辞其咎 |
(四) 社会深层次原因 |
三、多管齐下, 建立阻却外来暴力犯罪侵袭中小学校园的立体防控网机制 |
(二) 各级中小学校应积极配合, 发挥主观能动性 |
1. 改善和落实校园管理制度 |
2. 开设安全教育课程, 加强中小学生安全教育, |
3. 学校要不定期组织突发事件的演习, 提高中小学生应对突发事件的自救能力 |
(三) 家长对孩子要牢固树立安全意识 |
(5)校园外来暴力与安全空间(论文提纲范文)
一、校园外来暴力:少年儿童安全空间的新挑战 |
(一) 外来暴力:少年儿童安全空间的新威胁 |
(二) 新时期少年儿童安全空间的现状与特征 |
二、校园少年儿童外来暴力伤害事件生成的社会逻辑 |
(一) 利益和阶层分化:社会不满及对抗情绪的生成与激化 |
(二) 社会安全阀缺失:社会对抗情绪向弱势群体转移 |
(三) 社会心理暗示:网络与社会传媒的传播效应 |
(四) 社会分工与系统失范:社会安全治理系统的缺位 |
(五) 教育缺失:生存与安全教育缺乏实质性关怀 |
三、校园少年儿童外来暴力伤害事件的治理与少年儿童安全空间重构 |
(一) 加快社会利益协调机制建设, 正确处理阶层利益引发的人民内部矛盾 |
(二) 建立和完善社会精神救助体系 |
(三) 建立社会性的立体网络化的校园安全教育管理体系 |
(四) 建立社会成员社会不满情绪宣泄和化解机制 |
(五) 加强少年儿童社会安全空间的再建与重构 |
(6)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住院补偿比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目的和目标 |
三、研究框架 |
资料与方法 |
一、资料来源与收集方法 |
二、质量控制 |
三、分析方法 |
四、分析工具 |
五、技术路线 |
第一部分 样本县(市、区)人口、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
一、概述 |
二、结果 |
(一) 人口状况 |
(二) 经济状况 |
(三) 医疗卫生投入 |
(四) 卫生资源 |
三、讨论 |
四、小结 |
第二部分 样本县(市、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运行状况及存在的问题 |
一、概述 |
二、分析方法 |
(一) 文献归纳法 |
(二) 定性访谈 |
(三) 因病致贫的测量 |
(四) 灾难性卫生支出的测量 |
(五) 灰色关联分析 |
三、结果 |
(一) 样本县(市、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情况 |
(二) 样本县(市、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的筹资与使用情况 |
(三) 样本县(市、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补偿状况 |
(四) 样本县(市、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本药品目录及实施状况 |
(五) 样本县(市、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补偿范围 |
(六)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施效果 |
(七)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
四、讨论 |
(一)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运行平稳 |
(二)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综合运行状况分析 |
(三)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运作中存在的问题 |
五、小结 |
第三部分 导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际住院补偿比例偏低的根源分析 |
一、概述 |
二、分析方法 |
(一) 卫生系统诊断树分析方法 |
(二) 定性访谈 |
三、结果与分析 |
(一) 影响筹资的原因 |
(二) 影响支付的原因 |
(三) 影响医疗费用的原因 |
四、讨论 |
五、小结 |
第四部分 样本县(市、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际住院补偿比例影响因素分析 |
一、概述 |
二、分析方法 |
(一) 灰色关联分析 |
(二) 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
(三) 路径分析 |
三、结果 |
(一) 基于问卷资料的参合者实际住院补偿比例影响因素分析 |
(二) 基于样本地区新农合运行状况的影响实际住院补偿比例的关键因素分析 |
四、讨论 |
(一) 影响参合者实际住院补偿比例的因素 |
(二) 提高实际住院补偿比例的优先问题 |
五、小结 |
第五部分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际住院补偿比例影响因素的典型案例研究 |
一、概述 |
二、研究方法 |
(一) 资料来源 |
(二) 分析方法 |
三、结果 |
(一)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
(二)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运行状况 |
(三) 基于参合者的实际住院补偿比例影响因素分析 |
(四) 基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运行状况影响实际住院补偿比例的关键因素分析 |
(五) 住院补偿方案评价 |
(六) 调整住院补偿方案对筹资标准、实际住院补偿比例和基金平衡的影响 |
(七) 实际住院补偿比例的改变对住院补偿方案、筹资标准和基金平衡的影响 |
四、讨论 |
(一) 影响参合者实际住院补偿比例的因素 |
(二) 提高实际住院补偿比例的优先问题 |
(三) 住院补偿方案、实际住院补偿比例与基金平衡的关系 |
(四) 筹资标准、住院补偿方案、住院费用与实际住院补偿比例 |
五、小结 |
总结、讨论和政策建议 |
一、主要发现和结论 |
(一) 农民风险意识的建立为提高筹资标准奠定了基础 |
(二) 卫生服务利用趋于合理 |
(三) 住院补偿比例偏低,新农合补偿能力有限 |
(四) 导致实际住院补偿比例偏低的原因 |
(五) 影响参合者实际住院补偿比例的因素 |
(六) 样本地区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际住院补偿比例的关键因素 |
(七) 住院补偿方案、筹资标准、基金平衡与实际住院补偿比例的关系 |
(八) 保险费的测算方法 |
二、讨论 |
(一) 政府的支持 |
(二) 个人缴费标准 |
(三) 医疗费用的控制 |
(四)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补偿模式对实际住院补偿比例的影响 |
(五) 灰色理论和技术的应用 |
三、政策建议 |
(一) 提高筹资标准 |
(二) 科学设计和调整补偿方案 |
(三) 改革对供方的支付方式,加强对医疗机构的监管 |
(四) 加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机构的建设 |
(五) 增加对基层医疗机构的投入,提高基层医疗机构的服务提供能力 |
四、本研究的亮点和不足 |
(一) 研究亮点 |
(二) 不足之处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综述 |
附表 |
(7)当代中国市民社会的利益冲突与均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第一节 研究的缘由及意义 |
一、研究的缘由 |
二、研究的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第三节 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第一章 市民社会利益冲突与利益结构均衡的一般理论 |
第一节 市民社会的发展路径及其理论演变 |
一、古典市民社会的历史发展及其涵义 |
二、现代市民社会的形成及其理论旨趣 |
第二节 市民社会的利益冲突 |
一、利益与利益冲突 |
二、市民社会的结构特征与利益冲突 |
三、市民社会的自由多元主义价值基础与利益冲突 |
四、市民社会的多元治理模式与利益冲突 |
第三节 市民社会利益结构的均衡与非均衡 |
一、均衡与市民社会利益结构均衡 |
二、市民社会利益结构的非均衡演变规律 |
第四节、市民社会利益冲突与利益结构格局的关系 |
一、市民社会利益结构失衡会加剧市民社会内部的利益冲突 |
二、市民社会利益结构均衡有利于消解市民社会内部的利益冲突 |
第二章 当代中国社会转型与市民社会的萌生和发展 |
第一节 社会转型与当代中国市民社会的萌生 |
一、同质性社会向异质性社会转型 |
二、当代中国市民社会的萌生 |
第二节 当代中国市民社会发展的政治生态 |
一、政府转型缓慢与民主法治不完善 |
二、政府权力对市民社会的过度干预 |
三、政府公共服务能力不足 |
四、政治文化领域"官本位"的文化价值观根深蒂固 |
第三节 当代中国市民社会的发展状况与特征 |
一、市场经济不完善及其运行的非规范性 |
二、社会组织弱小与自主性不足 |
三、市民社会文化落后与公共理性缺乏 |
第三章 当代中国市民社会利益结构的失衡及其所导致的利益冲突 |
第一节 国家与社会分离的意义及其限度 |
一、当代中国市民社会的形成与政治解放的意义 |
二、市民社会内部的利益分化与政治解放的限度 |
第二节 当代中国市民社会利益结构失衡的表现 |
一、经济利益结构失衡 |
二、文化教育与社会保障权益结构失衡 |
第三节 当代中国市民社会利益结构失衡的原因 |
一、个体先赋性资源占有的差别 |
二、多种制度与政策的交互影响 |
第四节 当代中国市民社会的主要利益冲突 |
一、社会不同阶级阶层之间的贫富冲突 |
二、企业内部的劳资利益冲突 |
三、城乡之间的利益冲突 |
四、市民社会内部不同族群之间的利益冲突 |
五、作为经济与社会利益冲突反映的思想文化冲突 |
第五节 当代中国市民社会利益冲突的特征与发展趋势 |
一、累积性、突发性与报复性色彩明显 |
二、组织化、暴力化与规模化程度逐步增强 |
三、以经济利益和平等诉求为主导 |
第四章 当代中国市民社会中利益冲突的功能阐释 |
第一节 利益冲突的双重功能 |
一、利益冲突的正功能 |
二、利益冲突的负功能 |
第二节 当代中国市民社会利益冲突的正功能 |
一、适度的利益冲突有利于释放压力和保持社会动态稳定 |
二、利益冲突有利于推动政治理念的创新和发展 |
三、利益冲突有利于推动政治制度的创新和发展 |
第三节 当代中国市民社会利益冲突的负功能 |
一、利益冲突导致资源损失和治理成本增加 |
二、利益冲突造成社会心理伤害和怨恨 |
三、利益冲突消耗社会资本 |
四、利益冲突引发政治合法性危机 |
五、利益冲突容易破坏民族团结与国家统一 |
六、利益冲突可能导致国家集权与社会权利的萎缩 |
第五章 当代中国市民社会利益结构均衡的价值寻绎 |
第一节 市民社会利益结构均衡与正义 |
一、正义的内涵与本质 |
二、利益结构均衡是正义的体现 |
第二节 市民社会利益结构均衡与民主 |
一、市民社会与民主的关系 |
二、利益结构均衡促进政治民主 |
第三节 市民社会利益结构均衡与自由 |
一、市民社会的自由旨趣 |
二、利益结构均衡是平等自由的保证和体现 |
第四节 市民社会利益结构均衡与构建和谐社会 |
一、利益结构均衡是和谐社会的本质特征 |
二、利益结构均衡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 |
第六章 当代中国市民社会利益结构均衡机制的构建 |
第一节 当代中国市民社会利益结构均衡机制的构建原则 |
一、社会公共财富最大化原则 |
二、国家主导与多元参与的原则 |
三、公平前提下弱势群体利益保护的差别原则 |
第二节 当代中国市民社会利益结构均衡机制的构建途径 |
一、规范政府行为,建立现代公共服务型政府,提升公共政策的公共性 |
二、加强公民文化建设,发挥媒体和公共知识分子在利益公平表达中的积极作用 |
三、公平配置教育资源,推行针对弱势群体的"差别化"教育政策提高其维护和扩展自身利益的能力 |
四、创新和完善各项制度,明晰权力与市场的边界,限制垄断,塑造公平合理的市场竞争环境 |
五、扩大社会保障范围,建立针对弱势群体的"底线公平"的社会保障制度 |
六、积极推动弱势群体的组织建设,提高弱势群体的利益博弈能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8)我国宏观医疗卫生系统模型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背景 |
2.项目来源 |
3.研究目的与意义 |
4.研究内容 |
5.资料来源 |
6.研究方法 |
7.技术路线 |
8.相关概念 |
第1部分 我国宏观医疗卫生系统建模设计 |
1.我国宏观医疗卫生系统结构分析 |
2.宏观医疗卫生系统主体分析 |
3.宏观医疗卫生系统外部环境 |
4.我国宏观医疗卫生系统概念模型 |
5.我国宏观医疗卫生系统的建模设计 |
5.1 人群就医选择模块 |
5.2 人群就医流动模块 |
5.3 宏观医疗卫生系统结构模块 |
5.4 宏观医疗卫生系统绩效模块 |
6.讨论 |
第2部分 我国宏观医疗卫生系统现况与绩效测量 |
1.我国宏观医疗卫生系统现况 |
1.1 我国宏观医疗卫生系统供方现况 |
1.2 我国宏观医疗卫生系统需方现况 |
2.我国宏观医疗卫生系统诊断 |
2.1 宏观医疗卫生系统结构障碍 |
2.2 宏观医疗卫生系统主体行为障碍 |
2.3 宏观医疗卫生系统子系统协调机制障碍 |
2.4 宏观医疗卫生系统绩效差 |
3.我国宏观医疗卫生系统绩效测量 |
3.1 我国宏观医疗卫生系统绩效测量方法与步骤 |
3.2 我国宏观医疗卫生系统绩效测量模型 |
3.3 我国宏观医疗卫生系统绩效测量模型分析 |
4.讨论 |
第3部分 我国宏观医疗卫生系统逻辑分析 |
1.我国宏观医疗卫生系统主体行为分析 |
1.1 宏观医疗卫生系统主体行为分析方法 |
1.2 宏观医疗卫生系统主体行为的灰色关联分析主要步骤 |
1.3 宏观医疗卫生系统主体行为的灰色关联结果分析 |
2.我国宏观医疗卫生系统主体关联分析 |
2.1 人群关联分析 |
2.2 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关联分析 |
2.3 政府行为关联分析 |
3.我国宏观医疗卫生系统主回路分析 |
3.1 宏观医疗卫生系统结构障碍的主回路分析 |
3.2 宏观医疗卫生系统主体行为障碍的主回路分析 |
3.3 宏观医疗卫生系统子系统协调机制障碍的主回路分析 |
3.4 宏观医疗卫生系统绩效差的主回路分析 |
4.我国宏观医疗卫生系统逻辑模型 |
5.我国宏观医疗卫生系统逻辑模型检验 |
5.1 咨询专家情况 |
5.2 专家咨询结果分析及修正 |
6.讨论 |
第4部分 我国宏观医疗卫生系统SD模型构建 |
1.我国宏观医疗卫生系统建模假设 |
1.1 宏观医疗卫生系统结构演化假设 |
1.2 宏观医疗卫生系统供方结构假设 |
1.3 宏观医疗卫生系统需方结构假设 |
1.4 宏观医疗卫生系统政府角色假设 |
1.5 宏观医疗卫生系统绩效假设 |
2.我国宏观医疗卫生系统SD模型主要变量 |
2.1 宏观医疗卫生系统SD模型流位变量 |
2.2 宏观医疗卫生系统SD模型流率变量 |
2.3 宏观医疗卫生系统SD模型辅助变量 |
2.4 宏观医疗卫生系统SD模型初始变量 |
2.5 宏观医疗卫生系统SD模型系统观测变量 |
2.6 宏观医疗卫生系统SD模型随机变量 |
3.我国宏观医疗卫生系统SD模型主要函数关系确定 |
3.1 宏观医疗卫生系统SD模型通用函数关系 |
3.2 宏观医疗卫生系统SD模型人口函数关系 |
3.3 宏观医疗卫生系统SD模型需求函数关系 |
3.4 宏观医疗卫生系统SD模型人群就医行为模型 |
3.5 宏观医疗卫生系统SD模型供给函数关系 |
4.我国宏观医疗卫生系统SD模型主要函数与变量 |
5.我国宏观医疗卫生系统SD模型主要表函数 |
6.宏观医疗卫生系统模型流图 |
6.1 人群就医选择模块 |
6.2 人群就医流动模块 |
6.3 宏观医疗卫生系统结构模块 |
6.4 宏观医疗卫生系统绩效模块 |
7.讨论 |
第5部分 我国宏观医疗卫生系统模型模拟与检验 |
1.宏观医疗卫生系统检验步骤 |
1.1 宏观医疗卫生系统模型边界检验 |
1.2 宏观医疗卫生系统结构适应性检验 |
1.3 宏观医疗卫生系统模型行为适应性检验 |
1.4 宏观医疗卫生系统模型真实性检验 |
2.宏观医疗卫生系统结构演化模拟 |
2.1 宏观医疗卫生系统城乡结构演化模拟 |
2.2 城市医疗卫生系统结构演化模拟 |
2.3 各子系统内部结构演化模拟 |
2.4 宏观医疗卫生系统结构演化模拟分析 |
3.宏观医疗卫生系统主体行为模拟 |
3.1 宏观医疗卫生系统供方主体行为障碍模拟 |
3.2 宏观医疗卫生系统需方主体行为障碍模拟 |
3.3 宏观医疗卫生系统主体行为模拟分析 |
4.宏观医疗卫生系统子系统互动模拟 |
4.1 子系统间的不合理竞争 |
4.2 人群就医选择行为与系统行为的交互 |
4.3 宏观医疗卫生系统子系统互动模拟分析 |
5.宏观医疗卫生系统绩效模拟 |
5.1 人群健康水平模拟 |
5.2 宏观医疗卫生系统公平性模拟 |
5.3 宏观医疗卫生系统绩效模拟分析 |
6.讨论 |
第6部分 我国宏观医疗卫生系统模型干预与政策实验 |
1.宏观医疗卫生系统结构政策干预实验 |
1.1 提高MDS医疗价格的对宏观医疗卫生系统结构演化的影响 |
1.2 CHS投入对宏观医疗卫生系统结构演化的影响 |
2.宏观医疗卫生系统主体行为政策干预实验 |
2.1 宏观医疗卫生系统供方主体行为政策干预实验 |
2.2 宏观医疗卫生系统需方主体行为政策干预实验 |
3.宏观医疗卫生系统绩效干预实验 |
4.宏观医疗卫生系统模型干预对策分析 |
4.1 以结构为核心进行宏观医疗卫生系统重构 |
4.2 以主体行为为推动力促进宏观医疗卫生系统结构演化 |
4.3 以人群健康为目标指导宏观医疗卫生系统改革 |
4.4 以促进系统良性互动为重点完善政府的调控职能 |
4.5 开放医疗卫生服务市场,鼓励社会资金参与改造国有医院 |
4.6 发展完善的宏观政策研究理论和方法 |
5.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综述 |
附件 |
附件1 现场调查相关材料 |
附件2 宏观医疗卫生系统软件系统 |
附件3 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奖状 |
附件4 专着和文章目录 |
(9)合浦县175名防保人员基本素质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1 调查方法 |
2 结果 |
2.1 基本情况 |
2.2 年龄结构 |
2.3 学历结构 |
2.4 职称结构 |
3 讨论 |
四、合浦县175名防保人员基本素质调查(论文参考文献)
- [1]健康老龄化视角下农村养老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研究 ——以广西北海市为例[D]. 刘小莺. 广西大学, 2019(12)
- [2]校园突发性个体极端事件政府应急防控研究[D]. 何露. 延安大学, 2019(12)
- [3]北海市海城区社区卫生服务现状及对策研究[D]. 苏坚. 广西大学, 2014(08)
- [4]中小学校园安全研究——以防范外来暴力犯罪侵害为视角[J]. 王道春. 湖南警察学院学报, 2011(03)
- [5]校园外来暴力与安全空间[J]. 陈荣武. 当代青年研究, 2010(07)
- [6]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住院补偿比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D]. 谢慧玲. 复旦大学, 2010(11)
- [7]当代中国市民社会的利益冲突与均衡[D]. 孙百亮. 陕西师范大学, 2010(12)
- [8]我国宏观医疗卫生系统模型构建研究[D]. 欧崇阳. 第二军医大学, 2007(04)
- [9]合浦县175名防保人员基本素质调查[J]. 吴宇华. 广西预防医学, 2001(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