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取代嘧啶杂环衍生物的质谱裂解

多取代嘧啶杂环衍生物的质谱裂解

一、多取代嘧啶类杂环衍生物的质谱裂解规律(论文文献综述)

高新隆[1](2021)在《电化学钴催化碳氢键胺化及自由基环化构建含氮杂环反应研究》文中提出现代有机合成可以非常有效地构建各种高附加值的功能性分子,而开发更加高效环保的合成方法是有机合成领域的一个重要议题。作为自然界广泛存在的碳氢类化合物,C-H官能团化反应是合成各种功能性分子的重要手段,直接实现R1-H/R2-H的氧化放氢偶联反应无疑是非常理想的反应模式。有机电化学合成可以通过氧化还原过程实现原料分子的活化,无需加入额外的氧化剂或还原剂,更加符合原子经济性和绿色化学的要求。进几十年来,将电化学阳极氧化的策略与现代有机合成方法相结合发展了一系列电化学C-H官能团化反应来构建各种功能分子。在过渡金属催化的C-H官能团化反应中,金属催化剂可以通过阳极氧化的方式实现催化循环。此外,通过电化学氧化诱导的C-H官能团化反应也能高效地实现碳碳键和碳杂键的构建。以下是主要的研究结果:(1)本论文发展了一种环境友好的电化学钴催化芳烃C-H胺化反应策略,为合成有用的芳香胺类化合物提供了一种简便的途径。在钴催化C-H官能团化反应中,需要大量的银盐或锰盐来促进反应的脱氢过程,会造成及严重的金属残留。在分离池的条件下,钴催化剂可以直接在阳极上氧化,而不需要使用额外的氧化剂,避免了其它副产物的形成,具有较高的原子经济性。底物拓展方面,各种芳烃和烷基胺类底物都能参与反应生成碳氮成键产物。重要的是,反应也能以良好的收率放大到克级。机理实验中,分子间和分子内动力学同位素效应实验表明C-H断裂过程可能不是反应的决速步。此外,循环伏安实验和计时电流实验也证明了钴催化剂在阳极发生了氧化。(2)通过电化学N-芳基烯胺分子内氧化环化反应,本论文发展了一种绿色高效的合成吲哚衍生物的方法。以往N-芳烯胺的分子内氧化环化反应通常需要使用化学计量的氧化剂,如铜(II)盐、高价碘试剂、N-溴代丁二酰亚胺(NBS)和氧气来促进反应的进行。从原子经济性和可持续化学的角度来看,无氧化剂条件下N-芳基烯胺的直接脱氢环化反应具有更大的吸引力。本文通过电化学氧化实现了一种简单的吲哚合成方法,在不加入额外氧化剂和过渡金属催化剂的条件下,可以非常高效地生成最终的目标产物。同时N-吡啶烯胺也可以参与该反应,通过分子内碳氮成键合成咪唑并吡啶衍生物。机理实验中,我们证实了阳极氧化原位生成的高价碘中间体是实现该转化的关键。(3)通过电化学胺与醛或酮分子间氧化环化反应,本论文发展了一种实用的合成多取代吡咯方法。已有文献记载的经典Paal-Knorr反应可以通过1,4-二酮与伯胺之间的缩合和环化反应合成多取代吡咯。过渡金属催化的脱氢环化反应是合成多种多取代吡咯的一种通用的、实用的方法。我们采用芳基乙醛和伯胺作为底物,在电化学条件下得到β取代吡咯产物。使用简单易得的酮与胺通过缩合反应在线生成亚胺中间体,最后通过阳极氧化的策略成功实现了传统化学方法不易合成的四取代吡咯衍生物的生成。此外,该电化学反应具有良好的官能团耐受性和可扩展性,多取代吡咯产物也可经历进一步功能化反应。

张子琪[2](2021)在《三氟甲基自由基启动的铜催化自由基串联反应》文中研究说明三氟甲基化合物具有独特的高脂溶性、代谢稳定性和生物相容性等特点,在医药、农药、以及材料科学等领域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因此,为了促进新药研发和新材料发展,开发新型高效、温和便捷的三氟甲基化合物的合成方法十分重要。在众多引入三氟甲基官能团的方法中,自由基三氟甲基化反应开发前景广阔,成为当下的研究热点。作为优秀的自由基受体,不饱和化合物在自由基串联反应中应用广泛,通过合理的底物设计,可以实现特定结构三氟甲基化合物的高效合成。本论文以自由基三氟甲基化反应为基础,以Togni试剂为三氟甲基源,通过铜催化原位生成三氟甲基自由基,实现了特定结构烯(炔)烃的三氟甲基化反应。本文主要包括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三氟甲基化合物的应用及其研究进展本章我们举例介绍了三氟甲基化合物在医药、农药及材料科学领域的应用,同时对目前已知开发的三氟甲基化合物的合成方法以及常用合成试剂进行了系统性介绍,其中重点介绍了当前各种三氟甲基化试剂在自由基三氟甲基化反应中应用的研究进展。第二部分铜催化烯基环丙烷不对称1,5-氰基三氟甲基化反应我们以铜/手性双恶唑啉配体为催化剂,TMSCN为氰基源,烯基环丙烷为底物,通过三氟甲基自由基加成/开环策略,经历自由基不对称氰基化,实现了烯烃的不对称1,5双官能化反应。反应条件温和,拥有较好对映选择性的同时,对各类杂环化合物也有很好的兼容性。第三部分铜催化炔烃的三氟甲基/环化反应制备二苯并七元内磺酰胺我们以铜/联吡啶配体为催化剂,邻炔基苯磺酰胺为底物,通过自由基加成/环化串联反应策略实现了三氟甲基二苯并七元内磺酰胺化合物的合成。该方法催化剂负载低,在温和的条件下表现出优秀的立体选择性和官能团兼容性。第四部分铜催化三氟甲基四氢喹啉衍生物的合成我们以铜/三苯基膦配体为催化剂,邻炔基苯甲酰胺为底物,通过三氟甲基自由基加成/1,6-HAT/6-exo-trig串联环化反应策略,一步实现了三氟甲基四氢喹啉衍生物的合成,该方法表现出较好的非对映选择性。

何建[3](2021)在《以铱配合物为光敏剂高效实现可见光驱使环加成反应的研究》文中认为可见光催化以实现传统热反应难以完成的转化赢得了化学工作者的青睐,成为有机化学领域选择性活化特定官能团或化学键的一种强有力手段。可见光驱动下通过能量转移途径敏化底物可实现一系列独特的反应,并以其原子经济性和环境友好型的特点而备受关注。虽然光敏剂担当能量转移活化底物的核心角色,但是针对光敏剂的设计并未受到理所当然的重视。在课题组秉持开展可持续发展有机光化学转化的理念下,我们通过设计过渡金属配合物的配体,对光敏剂的性能进行优化,成功合成了一系列具有长激发态寿命、高激发态能量、强吸光和高稳定性的过渡金属铱配合物。此外,为了评估该系列铱配合物的效率,我们将其应用在可见光催化反应中,高效实现了一系列通过常用光敏剂难以实现的环加成反应,并且通过控制实验、电化学和光谱学研究,对相应的光催化机理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进一步验证了配体设计对提升光敏剂性能的重要性。本文主要包含以下六个方面的内容:1.概述近年来可见光催化能量转移反应的研究进展,主要包括研究意义、反应机制与主要类型。特别地,对可见光催化能量转移环加成的应用和课题设计进行了简明扼要的阐述。2.相比于传统有机分子光敏剂,过渡金属铱、钌等配合物具有更强的吸光性和更高的稳定性,并且通过修饰其配体可以相应调节氧化还原电势和三线态能量。因此,我们合成了一系列铱配合物,并对其光谱性质进行了表征,其中部分铱配合物相比于公认的能量转移光敏剂具有更长寿命和更高能量的价电子转移激发态。3.为了测试铱配合物的催化效率,我们选择具有高三线态能量且常用光敏剂难以有效敏化的杂环烯烃马来酰亚胺作为能量受体,含有不饱和C=S的硫羰化合物作为偶联底物,首次实现了可见光下通过敏化烯烃和硫羰化合物的[2+2]环加成(thia-Paternò–Büchi)反应,并利用电化学和光谱学测试对反应机理进行了讨论。最后,量子产率对照实验表明,设计的铱配合物比已知优秀的能量转移光敏剂更加高效。4.为了进一步考察铱配合物对光催化环加成反应的普适性,我们使用同样的光催化体系,引入含不饱和C=N的亚胺参与反应,首次完成可见光下亚胺参与的分子间能量转移环加成反应。并且通过醛和胺原位生成亚胺,实现了多组分一锅法的氮杂环化反应,最后通过控制实验和光谱学分析进行了机理验证。5.使用设计的铱配合物作为光敏剂活化马来酰亚胺,进而与不饱和烯/炔烃化合物[2+2]环加成制备了3-氮杂双环[3.2.0]戊烷化合物。与已报道相关光敏剂比较,我们设计的铱配合物催化性能更加优异,具备低负载、高效率、高产率、底物适用范围广以及官能团容忍性良好等特点。6.本章对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可见光催化能量转移反应研究进行了总结,并展望了能量转移光敏剂的设计和可见光能量转移反应的未来。

王华[4](2021)在《苄位C-H键氧化反应及其转化研究》文中提出在有机合成中,氧化和氧化-还原反应是应用非常广泛的化学反应。通过氧化反应可以将众多诸如烃类的基础工业原料转化为各种含氧化合物,比如酚、醇、醛、酮、羧酸等。在相反的还原过程中,可以将这些氧化产物,尤其是羰基化合物,还原为醇类化合物。这些含氧化合物是天然产物、农药化学品以及生物医药中间体的重要结构单元。以甲苯为代表的芳烷烃是重要的化工原料,通过苄位氧化可以使之转化为芳基醛、酮、酸等。尽管目前发展的苄位亚甲基氧化成酮或醇的方法已经非常成熟,但是以下基本问题依然有待深入探索:1.氧化的绿色化,特别是利用分子氧作为氧化剂。2.氧化产物的高效利用新方法。基于我们课题组对芳烷烃氧化的研究兴趣,本论文开展了以下四部分的研究内容:1.发展了可以克服缺电子抑制效应和配位抑制效应的杂环苄位氧化新策略。利用催化量的N-羟基邻苯二甲酰亚胺和亚硝酸叔丁酯的协同作用,氧气为绿色氧化剂,我们发展了非金属催化的芳杂环苄位好氧氧化成酮的方法,在温和的条件下合成一系列的N-杂环基团的酮。该反应提供了克服杂苄基自由基氧化中的缺电子抑制作用和产物抑制作用的有力方法。2.发展了经由卤化的苄位氧化成醇的方法。在可见光条件下,利用常见、易得的可回收试剂(4-三氟甲基)二氯碘苯实现二芳基甲烷类活性化合物间接可控的氧化成醇的反应,避免了高活性苄位亚甲基氧化成酮的副反应。3.发展了苄位氧化产物还原偶联转化成二醇的新催化体系。利用我们课题组发现的有机催化剂CBZ6,高效地把醛,酮和亚胺等经由光促进的频哪醇偶联反应转化为相应的产物。该方法为苄位氧化产物的深度转化提供了一条便捷的途径,也为苄位的氧化和还原接力转化提供了有效的途径。另外,在对烷基芳烃的氧化产物的系统研究中,我们还利用醛及其衍生物作为催化剂,实现了光促进的自由基聚合。

陈鑫[5](2021)在《载铜纤维素催化剂的制备及催化胺化反应合成生物碱的研究》文中提出实现胺化反应在合成中是一项决定性工作,因为C-N键这种结构单元在具有生物活性的分子中无处不在。通常,构建C-N键的反应是使用贵金属催化剂进行的。然而,较高的价格,以及这些金属的毒性较大促使人们寻找替代物,尤其是基于非贵金属的催化剂。除铁、锰、钴和镍外,金属铜具有更经济、毒性更小、含量更丰富的优点,利于催化使用。铜催化的胺化反应可用于合成新型的含N杂环化合物,像一些由于具有抗肿瘤、抗疟疾、抗氧化等许多生理活性的生物碱,如吲哚类和咔唑醌类衍生物,这些化合物在人类健康保护和疾病治疗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受到研究者的高度重视。可再生资源纤维素作为生物基聚合物中最有潜力的原料,其结构主要由平行链的晶体阵列组成,而且具有超分子有序域,表面可被其它官能团(如卤素,氰基,胺基,酯基,羧基等)修饰,因此科研人员可将其用作催化剂载体的功能材料。以经济性和高效性为出发点,纤维素及其衍生物负载廉价铜粒子不仅能有效地参与各种类型的有机转化(如C-X键的构建、环加成、氧化、还原、光催化降解、电催化等),而且循环使用寿命高,解决了均相催化剂的诸多弊端,实现了生物质材料参与的绿色化学反应。。本文以纤维素及其衍生物为基础,构建铜粒子催化体系,催化胺化反应合成吲哚类生物碱和咔唑醌类生物碱,实现了含N杂环化合物的高效转化。本文不仅包含对新型非均相负载型铜催化剂的制备表征,还提出了合成吲哚、咔唑醌等生物碱合成路线的机理路径,扩大了底物的应用范围,比较了催化剂的均相反应和异相反应效率。与当今科学界“原子经济性”与“步骤经济性”的主题相一致,提倡绿色化学合成,对于高效的能源利用、减少环境污染具有重要意义。本论文的具体工作如下:1.纤维素衍生物(Cell-OPPh2)负载铜催化剂的设计与制备:以粉状微晶纤维素为初始材料,将化合物二苯基氯化膦(Ph2PCl)滴加到纤维素的吡啶溶液中进行改性处理,得到白色固体Cell-OPPh2功能化纤维素,再与无水醋酸铜颗粒进行固载,成功地构建了纤维素铜催化体系。采用XRD,FT-IR,TG,SEM,TEM,XPS和ICP-AES对这种新型的纤维素Cu催化配合物进行了系统的表征,结果表明改性后的纤维素已经成功地负载铜粒子,其中铜元素主要是以二价的形式存在,而且相较于Cell-OPPh2裂解温度有所上升,可达到245℃;最后,分析样品ICP-MS计算并得出纤维素型铜催化剂的铜元素含量4.76%。同时考察了在此催化剂的参与下,一些经典的铜催化胺化反应(Chan-lam反应,Ullmann反应)的反应效率,以及催化剂的使用活性。首先,对其中的Cu/Cell-OPPh2催化剂在Chan-Lam偶联反应中进行了试验,不仅收率高(96%),而且易于回收,重复使用了八次,其催化活性受到的影响较小,证明其稳定性较好。同时,Ullmann偶联反应也以93%的优异收率得到产物1-苯基咪唑,可循环使用六个周期。2.纤维素衍生物(Cell-OPPh2)负载铜催化合成吲哚类生物碱。本文以芳香硼酸和烯胺为原料,通过纤维素型铜催化试验分子间串联Chan-Lam偶联反应与分子内脱氢C-C偶联反应,以“一锅”的方法实现吲哚类衍生物的合成。采用(Z)-3-苯基-3-氨基丙烯酸乙酯作为底物,通过和苯硼酸进行一系列条件控制变量,确定了该方法的优化反应条件为:在100℃的DMF中,在纤维素铜催化剂/三叔丁基膦四氟硼酸盐存在下,以肉豆蔻酸为添加剂,KMnO4为氧化剂,KHCO3为碱,先进行初始的Chan-Lam芳基化反应24 h,得到酯(Z)-3-芳基氨基丙烯酸酯中间体。这些芳基化的中间体并不需要提纯出来,而可以在130℃的混合溶剂(DMF/DMSO=2:1)中继续反应进行分子内氧化交叉脱氢偶联过程,得到C3官能化的多取代吲哚衍生物,实现“一锅法”。通过对催化剂活性和普适性的考察,Cell-OPPh2-Cu催化剂可循环使用6个周期,并成功以40%~60%的产率实现了 25种多取代吲哚衍生物的合成。该法具有方法新颖、创新性强、区域选择性高、催化剂可循环再用等特点,不仅节省了生产成本,而且在有机合成和生物材料的研究领域都有潜在的应用价值。3.纤维素衍生物(Cell-OPPh2)负载铜催化合成咔唑醌类生物碱。本文通过纤维素型铜催化苯并咔唑二酮底物的C-N键形成,开发了一种新的一锅法,用于多种咔唑醌衍生物的合成。整个过程是铜催化的分子内氧化胺化过程,在绿色氧化剂O2的条件下,有助于反应的发生,无疑为该方法增加了亮点。同时,本文将纤维素型Cu催化剂与传统均相催化剂进行了筛选及对比,可使反应的产率提升至74%。最后在优化的条件下,考察了底物的适用范围,研究结果表明,该方法拥有良好的普遍适用性,共合成32种咔唑醌衍生物,最高产率可达93%,且具有广泛的底物范围和医药特性,并可用于新药骨架的合成研究。

杨琪[6](2021)在《二嗪衍生物及其金属配合物的制备与化学生物学性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二嗪是含有两个氮原子的六元杂环体系,根据两个氮原子在环中的相对位置的不同分别为哒嗪、嘧啶、吡嗪。二嗪衍生物具有强效的生物活性,在生物医药领域中具有重要研究价值。含二嗪结构的金属配合物具有生物降解能力、高负载能力、易于表面改性等优点,在材料科学、生物学以及药物输送领域等方面具有重大潜能。因此研究二嗪衍生物及其金属配合物的制备方法与化学生物学性质,探究其与生物大分子的相互作用情况,探索二嗪类金属配合物在抗肿瘤药物、分子生物学、生物工程技术及其它相关领域的应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合成了5个化合物,并制备了12个金属配合物,其中有2个新化合物(化合物51,58),有6个新金属配合物(配合物1,2,5,6,11,12)。探究了金属配合物的抗菌、抗肿瘤活性,及其化学生物学性质,发现部分金属配合物能够有效抑制布鲁氏杆菌,且能够有效切割质粒DNA,本实验工作将为二嗪类化合物的开发和利用提供新的思路。第一部分:通过水热法合成了四种金属配合物:6-羟基-2-苯基-嘧啶-4-羧酸(Hpca)桥联的Cd(II)配合物Cd4C136N24O24H88·(H2O)7(配合物1),6-羟基-2-苯基-嘧啶-4-羧酸(Hpca)桥联的Cu(II)配合物C23H15Cl Cu N4O3(配合物2),1,10-菲咯啉桥连Cd配合物C20H11Cd N3O6(配合物3),1,10-菲咯啉桥连Cu配合物1,10-菲咯啉桥连Cd配合物C24H18Cl Cu N5O4(配合物4),通过单晶X射线衍射,红外光谱(IR),固态荧光和热重分析(TGA)对合成的四种金属配合物进行了表征,其中配合物1和配合物2为新型结构。研究发现,配合物1能够在525 nm处发出绿色荧光,配合物2在370 nm处发出紫色荧光,且两种新金属配合物都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能。与此同时,测试了两种主配体(1,10-菲咯啉、Hpca)和金属配合物1,2,4的的抗菌、抗肿瘤活性,实验显示金属配合物1,2具有抑制鲍曼不动杆菌的活性,配合物4对人类黑色素瘤肿瘤细胞(A375细胞)有抑制作用(EC50=0.49μM)。第二部分:基于7,16-二氮杂-18冠6(ACE1),通过引入5-溴-2-(溴甲基)嘧啶和羧酸官能团合成了2种新型二氮杂冠醚化合物,并制备配合物5(ACE1-BBP-Cu),配合物6(ACE1-BBP-Zn),配合物7(ACE1-COOH-Cu),配合物8(ACE1-COOH-Zn)。并对上述化合物通过核磁(NMR)、质谱(MS)进行了表征。通过凝胶电泳法研究了金属配合物催化裂解p UC19质粒DNA的效果。实验表明,四种金属配合物均具有核酸酶催化活性,且二嗪类金属配合物的催化活性更好。金属配合物5(ACE1-BBP-Cu)的最佳反应条件为:c=9.2×10-4mol/L,T=8 h,p H=7.5;金属配合物6(ACE1-BBP-Zn)的最佳反应条件为:c=9.2×10-4mol/L,T=4 h,p H=7.5;金属配合物7(ACE1-COOH-Cu)的最佳反应条件为:c=9.2×10-4mol/L,p H=7.5;金属配合物8(ACE1-COOH-Zn)的最佳反应条件为:c=4.6×10-4mol/L,p H=7。第三部分:基于单氮杂-18冠6(ACE2),通过引入5-溴-2-(溴甲基)嘧啶合成了新型二嗪氮杂冠醚化合物,并制备了配合物9(La-ACE2),配合物10(Ce-ACE2),配合物11(La-ACE2-BBP),配合物12(Ce-ACE2-BBP),并对上述化合物通过核磁(NMR)、质谱(MS)进行了表征。通过凝胶电泳法研究了金属配合物催化裂解PUC19质粒DNA的效果。实验表明,四种金属配合物均具有核酸酶催化活性,二嗪类金属配合物的催化活性更好。金属配合物9(ACE2-La)的最佳反应条件为:c=6.9×10-4mol/L,T=10 h,p H=7.5;金属配合物10(Ce-ACE2)的最佳反应条件为:c=9.2×10-4mol/L,T=10 h,p H=8;金属配合物11(La-ACE2-BBP)的最佳反应条件为:c=9.2×10-4mol/L,T=12 h,p H=6;金属配合物12(Ce-ACE2-BBP)的最佳反应条件为:c=6.9×10-4mol/L,T=10 h,p H=6。本文研究了金属配合物的抗菌、抗肿瘤活性及其作为人工模拟核酸酶对质粒DNA(p UC19)的催化裂解性能,为二嗪类金属配合物作为人工模拟核酸酶在生物医药和生物化学方面的研究提供了有力依据,该研究在治疗遗传性疾病的药物研发、酶的应用、毒性物质的降解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应用价值。

田苗苗[7](2020)在《Rh(Ⅲ)催化经C-H活化构建杂环及轴手性》文中研究表明过渡金属催化交叉偶联已成为化学合成的有效策略,在这一领域,直接C-H键官能化是构建新的C-C或C-X键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在过去的几十年里,铑催化的C-H官能化由于铑催化剂的多功能性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利用铑催化剂,可以实现一系列C-H键到C-X(X=N或O)键的转化。尽管Cp*Rh(Ⅲ)配合物具有很高的潜力,但相应的对映选择性转化在一定程度上仍然相对滞后。缺乏合适的手性环戊二烯基(CpX)配体是阻碍此类不对称反应发展的关键障碍。在这方面,一套有效的手性CpX配体可释放出巨大的应用潜力,并同时与多种不同的过渡金属一起使用。近年来,报道了几类优秀的手性CpX配体,并成功应用到了过渡金属催化的不对称C-H键官能化中,为控制反应的立体选择性开辟了新道路。本文主要研究了手性CpXRh(Ⅲ)催化的轴手性化合物的构建及Cp*Rh(Ⅲ)催化的芳烃与偶联试剂的C-H官能化,从而实现C-C键偶联,取得了如下成果:1、CpXRh(Ⅲ)催化实现具有轴手性的双吲哚化合物的不对称构建。对映选择性合成含五元环的双芳基化合物是具有挑战性的,该类化合物往往具有相对较低的转动能垒。我们以手性CpXRh(Ⅲ)为催化剂,通过将C-H键活化和炔烃环化相结合,温和而高对映选择性地合成了2,3’-双吲哚类化合物。反应通过C-H键活化启动,经过炔烃环化过程,之后发生一系列后续转化实现催化循环。此外,我们在化学计量的C-H键活化中分离出一种手性环铑中间体,这为机理的验证提供了直接的证据。2、Rh(Ⅲ)催化C-H键活化和亲核环化构建五元-五元联芳基化合物。通过Rh(Ⅲ)催化C-H键活化和亲核环化相结合,探讨了N-嘧啶吲哚与邻炔基苯胺/苯酚的氧化偶联反应,从而温和且高效地合成了一系列五元-五元联芳基化合物。该反应具有反应条件温和、底物适用范围广等优点。3、Rh(Ⅲ)催化C-H键活化实现了多种芳烃与4-酰基-1-磺酰基三氮唑的C-C键偶联。在Rh(Ⅲ)催化下,4-酰基-1-磺酰基三氮唑作为多功能卡宾试剂,通过C-H键活化与芳烃的邻位进行选择性偶联。通过与不同的芳烃偶联,根据芳烃的性质可实现芳烃的烯基化或环化反应。4、Rh(Ⅲ)催化亚胺的C-H键合成异喹啉盐类化合物。通过预合成的或原位形成的亚胺类化合物的C-H键活化与α-重氮酮酯偶联,实现了异喹啉盐的氧化还原中性合成,其中锌盐起到了促进环化,并提供阴离子的作用。在三组分条件下,酮和醛都是可行的芳烃来源。在类似条件下,亚胺与重氮丙二酸酯的偶联反应合成了一系列异喹啉-3-酮类化合物。5、Rh(Ⅲ)催化芳烃经C-H键活化与2,2-二氟乙烯基磺酸酯偶联实现N-亚硝基苯胺的α-氟烯基化反应。通过Rh(Ⅲ)催化N-亚硝基苯胺与2,2-二氟乙烯基磺酸酯的偶联反应,实现了N-亚硝基苯胺的α-氟烯基化。这一反应经过了螯合辅助的C-H活化、烯烃插入和β-F消除等过程,从而合成了具有较高选择性的Z式单氟烯烃。在温和的氧化还原中性条件下,该催化体系具有较高的效率和较广泛的底物适用范围。

关治蓉[8](2020)在《异腈参与的多组分反应及含氮杂环化合物的合成及其生物活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含氮杂环化合物作为一类重要的杂环化合物,常被用于天然产物和药物分子的结构单元。且含氮杂环化合物易于进行结构修饰,可以引入各种官能化的基团,在有机合成、医药设计和新材料开发等方面具有广泛地应用。Ugi反应、Wittig反应、van Leusen反应、Biginelli等多组分反应具有很多优势,比如反应条件温和、操作简单易行、底物适用性优良、产物产率高,为含氮杂环化合物的合成提供了有力的工具。该论文利用上述反应分别与一些后修饰反应,比如说Michael反应,发生级联反应生成了多种含氮杂环化合物,并对这些合成的杂环化合物的性质进行了初步的探究。此外还利用Knoevenagel缩合/还原反应/铜催化偶联反应设计合成了三唑基苯并吡喃衍生物,且由于缩合反应存在Z/E式异构,通过Z式异构体的C-H活化/铜催化偶联反应意外得到了三唑并异喹啉衍生物,并均对其生物活性进行了探究,部分化合物表现出良好的生物活性。1.对多组分反应Ugi反应、Wittig反应、van Leusen反应、Biginelli反应、Michael反应以及三唑类杀菌剂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简要地概述。2.以酯基叶立德异腈、醛、胺和硫代羧酸为原料,在一倍当量的三乙胺存在下发生连续的Ugi反应/Wittig反应可以以高收率得到18个三取代噻唑化合物Ⅱ-5,且均为新化合物。而且酯基叶立德异腈和硫代羧酸发生二组分反应,也可以以高收率得到19个二取代噻唑化合物Ⅱ-6,其中5个化合物为新化合物,另外14个化合物已被报道,并均对结构通过波谱分析进行了确认。该方法原料易得、反应条件温和以及产物产率高。然后作者又对所合成的化合物Ⅱ-5和Ⅱ-6又分别探究了杀菌、杀虫以及除草生物活性,结果表明化合物Ⅱ-5n和Ⅱ-6g在20 ppm浓度下对灰霉病原菌分别有90%和70%的抑菌活性。化合物Ⅱ-6e、Ⅱ-6g、Ⅱ-6h、Ⅱ-6i和Ⅱ-6m在100 ppm浓度下对蚕豆单胞锈病原菌的抑菌活性可高达90%、100%、72%、100%和77%。化合物Ⅱ-6q在32 ppm浓度下对早熟禾的除草活性为70%。3.以邻叠氮苯甲醛、胺和对甲苯磺酰基甲基异腈为原料,在碳酸钾存在的条件下以甲醇和DME(乙二醇二甲醚)为混合溶剂,发生van Leusen反应生成叠氮基咪唑化合物,然后再将叠氮基咪唑化合物与三苯基膦发生Staudinger反应生成膦亚胺,膦亚胺再与异氰酸酯发生aza-Wittig反应生成碳二亚胺,最后碳二亚胺在180℃条件下加热关环生成21个目标产物咪唑并喹啉衍生物Ⅲ-7,且均位新化合物,并通过波谱分析对结构进行了确认。对比其他合成方法,该方法原料易得、操作简便以及无需催化剂。作者对所合成的化合物Ⅲ-7又分别探究了杀菌、杀虫以及除草生物活性,结果表明化合物Ⅲ-7c以及Ⅲ-7r在50 ppm浓度下对桃蚜有80%的杀虫活性。4.以邻丙烯酸酯苯甲醛为原料,与胺、异腈在20%的磷酸催化下,发生Ugi三组分反应先生成中间产物,然后在碳酸钾存在下发生Michael加成反应,以高非对映选择性以及高产率合成了 13个多取代的异吲哚啉衍生物Ⅳ-5。同时也以邻丙烯酸酯苯甲醛为原料,通过发生连续的Ugi-TMSN3反应以及Michael加成反应,以高非对映选择性以及高产率合成了 10个四唑基异吲哚啉衍生物Ⅳ-8,均为新化合物。并通过单晶结构和波谱分析证明了最终所得结构与作者预期结构一致。作者对所合成的化合物Ⅳ-5和Ⅳ-8又分别探究了杀菌、杀虫以及除草生物活性,结果显示化合物Ⅳ-5h和Ⅳ-8b在2 ppm浓度下对腐霉病原菌分别有80%和70%的抑菌活性。化合物Ⅳ-5h在10 ppm浓度下对拟南芥有90%的除草活性。5.以邻丙烯酸酯苯甲醛为原料,与乙酰乙酸酯、脲(硫脲)先在乙醇作溶剂条件下在一倍当量的HCl催化下,发生Biginelli反应生成中间体嘧啶酮衍生物,然后再直接脱溶,换乙腈溶剂,加入1.1倍当量的碳酸铯发生Michael加成反应,在最优条件下以高非对映选择性以及高产率合成了 19个全新未报道的并环多取代嘧啶酮并异吲哚啉衍生物V-5。并通过单晶结构和波谱分析证明了最终所得结构与作者预期结构一致。作者对所合成的化合物V-5又分别探究了杀菌、杀虫以及除草生物活性,结果显示化合物Ⅴ-5h在20 ppm浓度下对基本培养的小麦壳针孢病原菌有90%的抑菌活性。6.以邻碘苯甲醛和α-唑基酮为原料,通过发生Knoevenagel缩合反应,生成Z/E式α,β-不饱和酮,然后再通过E式α,β-不饱和酮发生还原反应和铜催化偶联反应设计合成了 9个预期产物三唑基苯并吡喃衍生物Ⅵ-6。接着将Z式α,β-不饱和酮通过发生C-H键活化/铜催化偶联反应意外地合成了 10个三唑并异喹啉酮衍生物Ⅵ-7以及9个三唑并异喹啉醇衍生物Ⅵ-8,均为新化合物,并通过波谱分析对其结构进行了确认。同时作者对所合成的化合物Ⅵ-6、Ⅵ-7和Ⅵ-8又分别探究了杀菌、杀虫以及除草生物活性,测试结果表明,部分化合物具有良好的生物活性。化合物Ⅵ-6b和Ⅵ-6f对禾谷镰刀病原菌的抑菌活性优于商品化的烯唑醇,具有优良的抑菌效果。且化合物Ⅵ-6c和Ⅵ-8f对稻瘟病原菌的抑菌活性也优于商品化的烯唑醇。化合物Ⅵ-6a、Ⅵ-6i和Ⅵ-8a在20 ppm浓度下对灰霉病原菌的抑菌活性均为100%。化合物Ⅵ-7c在20 ppm浓度下对基本培养的小麦壳针孢病原菌的抑菌活性为100%。化合物Ⅵ-6d和Ⅵ-6g在50 ppm浓度下对桃蚜的杀虫活性均为100%。化合物Ⅵ-6b和Ⅵ-6d在500 ppm浓度下对小菜蛾的杀虫活性均为100%。

孔晗晗[9](2019)在《含氮杂环与三唑基色满类化合物的合成及生物活性研究》文中认为近十年来,异腈化合物被广泛应用于有机和药物化学以及高分子科学领域。由于其独特的性质,异腈被用于合成许多重要的含氮杂环化合物。Ugi反应由于其用途广泛、高效、原子经济性、简单的一锅操作等优点,受到有机化学界的广泛关注。本论文利用异腈参与的反应以及post-Ugi反应,合成了一系列新型的杂环化合物。同时,我们还通过分子内的O-芳基化反应,合成了三唑基色满类化合物,并对其农药活性进行研究,部分化合物表现出良好的杀菌活性。具体内容如下:1.对近年来Ugi反应、分子内胺炔环化反应进展以及其在杂环合成中的应用进行了综述,并对三唑类农药进行了简要的介绍。2.以简单易得的原料,通过串联的亲核加成/异腈环化反应,合成了 3,4-二氢喹唑啉-4-醇类化合物。该方法具有反应条件温和、反应底物范围广等优点,3,4-二氢喹唑啉-4-醇类化合物可以作为一种中间体,合成4-取代的3,4-二氢喹唑啉类化合物。对3,4-二氢喹唑啉-4-醇类化合物Ⅱ-11的结构通过单晶衍射、核磁、质谱进行确认,随后测试了化合物Ⅱ-11的杀菌、除草和杀虫活性。结果表明,化合物Ⅱ-11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农药活性。3.以简单易得的原料,通过串联的钯催化偶联/碳二亚胺环化/区域选择性的5-exo-dig环化反应,一锅合成了咪唑并[2,1-b]喹唑啉-5(1H)-酮类化合物。该方法具有底物范围广和简单一锅操作等优点,可以作为一种合成各类咪唑并[2,1-b]喹唑啉-5(1H)-酮类化合物很有效的方法。对咪唑并[2,1-b]喹唑啉-5(1H)-酮类化合物Ⅲ-5的结构通过核磁、质谱进行确认,随后测试了化合物Ⅲ-5的杀菌、除草、杀虫活性,测试结果表明,化合物Ⅲ-5q和Ⅲ-5t在20 ppm浓度下对小麦壳针孢菌表现出55%和62%的杀菌活性;化合物Ⅲ-5b和Ⅲ-5f在100 ppm浓度下对蚕豆锈病表现出55%和50%的抑菌活性;化合物Ⅲ-5a,Ⅲ-5b,Ⅲ-5c和Ⅲ-5d在10 ppm浓度下对拟南芥表现出90%,90%,70%和60%的除草活性。化合物Ⅲ-5c和Ⅲ-5r在32 ppm浓度下对马唐表现出50%和60%的除草活性。4.以简单易得的原料,通过连续的Ugi/银催化环异构化反应得到了两类多取代吡咯类化合物。该方法底物范围广,为合成多取代吡咯类化合物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方法。对3-酰基吡咯化合物Ⅳ-6和吡咯化合物Ⅳ-7’的结构通过核磁、质谱进行确认,随后测试了化合物Ⅳ-6和Ⅳ-7’的杀菌、除草、杀虫活性。测试结果表明,化合物Ⅳ-7’a在100 ppm浓度下对蚕豆锈病表现出72%的抑菌活性;化合物Ⅳ-6c,Ⅳ-6h,Ⅳ-6i,Ⅳ-6j,Ⅳ-6o和Ⅳ-6p在500 ppm浓度下对小菜蛾分别表现出86%,86%,93%,100%,86%,86%的杀虫活性。5.以简单易得的硫盐、2-氨基苯酮化合物、醛和异腈为原料,通过连续的Ugi-4CR/环化/重排反应,意外的得到了二苯并[b,e]氮杂卓-6-酮类化合物的合成新方法。对二苯并[b,e]氮杂卓-6-酮类化合物V-7的结构通过单晶衍射、核磁、质谱进行确认。随后测试了化合物V-7的杀菌、除草、杀虫活性,结果表明,化合物Ⅴ-7i,Ⅴ-7j和Ⅴ-71对多种菌表现出较好的抑制活性。6.通过NBS溴代、亲核取代、还原以及分子内O-芳基化反应,得到了 3-三唑基色满类化合物Ⅵ-6,并对其结构进行表征以及杀菌活性测试。结果表明,化合物Ⅵ-6b,Ⅵ-6k和Ⅵ-6m对柑橘绿霉表现出等同或优于商品化的三唑酮的杀菌活性;化合物Ⅵ-6h对稻瘟菌表现出优于商品化的三唑酮的杀菌活性。部分化合物具有一定的除草活性。这类化合物结构新颖,未见报道,可以作为农药先导化合物。

孙毅[10](2019)在《苯磺酰三唑联嘧啶衍生物的合成、除草活性及其与小牛胸腺DNA相互作用的研究》文中提出三唑及嘧啶类衍生物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众多的药物中间体都有这样的骨架。它们具有广泛的生物活性和药理活性,如杀虫、杀菌、除草、抗代谢、抗肿瘤等。因此,有关三唑和嘧啶化合物的合成及生物活性研究一直是化学界和生物界学者们关注的热点之一。为了寻找具有超高效除草活性的杂环化合物,本文根据活性亚结构拼接法设计、合成了80种苯磺酰三唑联嘧啶衍生物。利用红外光谱、核磁、高分辨质谱、单晶衍射等分析测试方法确定了产物结构。同时,进行了相关的生物活性测试。详细研究如下:1.合成三个系列总计80种未见报道的苯磺酰三唑联嘧啶衍生物,确定产物结构。Ⅰ:5-{1-苯磺酰基-5-[(苯氧基)甲基]-1H-1,2,4-三氮唑}-2-烷硫基-6-(甲硫基)嘧啶-4-胺衍生物(41个);Ⅱ:5-{1-苯磺酰基-5-[(含氟苯氧基)甲基]-1H-1,2,4-三氮唑}-2-烷硫基-6-(甲硫基)嘧啶-4-胺衍生物(18个);Ⅲ:5-{1-[(含氟苯基)磺酰基]-5-苯氧甲基-1H-1,2,4-三氮唑}-2-烷硫基-6-(甲硫基)嘧啶-4-胺衍生物(21个)。2.以多种单子叶植物、双子叶植物对所有化合物进行初步的除草活性测试,筛选出了部分具有高效除草活性的化合物,研究了活性与化合物结构之间的关系。挑选部分除草活性高的化合物用黄瓜种子进行IC50测试。3.挑选部分化合物与小牛胸腺DNA相互作用,研究化合物与DNA的作用方式。

二、多取代嘧啶类杂环衍生物的质谱裂解规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多取代嘧啶类杂环衍生物的质谱裂解规律(论文提纲范文)

(1)电化学钴催化碳氢键胺化及自由基环化构建含氮杂环反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本论文主要创新点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1.1 有机电化学合成
        1.1.2 电化学C-H活化
    1.2 电化学过渡金属催化C-H官能团化反应
        1.2.1 电化学过渡金属催化碳碳成键反应
        1.2.1.1 电化学钯催化碳碳成键反应
        1.2.1.2 电化学钴催化碳碳成键反应
        1.2.1.3 电化学其它过渡金属催化碳碳成键反应
        1.2.2 电化学过渡金属催化碳杂成键反应
        1.2.2.1 电化学过渡金属催化碳卤成键反应
        1.2.2.2 电化学过渡金属催化碳氧成键反应
        1.2.2.3 电化学过渡金属催化碳氮或碳磷成键反应
    1.3 电化学自由基环化合成含氮杂环化合物
        1.3.1 电化学碳自由基参与的环化反应
        1.3.1.1 电化学氧化诱导C-H产生碳自由基
        1.3.1.2 电化学自由基串联环化反应
        1.3.1.3 电化学卤素协同实现C-H活化
        1.3.2 电化学氮自由基参与的环化反应
        1.3.2.1 电氧化磺酰胺或酰胺产生氮自由基
        1.3.2.2 电氧化亚胺或肟等化合物产生氮自由基
    1.4 本章小结以及立题思想
    1.5 参考文献
第二章 电化学钴催化芳烃C-H胺化反应
    2.1 研究背景
    2.2 设计思路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反应条件探索
        2.3.2 反应底物拓展
        2.3.3 反应机理研究
    2.4 本章小结
    2.5 实验部分
        2.5.1 仪器与试剂
        2.5.2 实验具体操作
    2.6 化合物数据表征
    2.7 参考文献
第三章 电氧化分子内碳碳成键构建吲哚衍生物
    3.1 研究背景
    3.2 设计思路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反应条件探索
        3.3.2 反应底物拓展
        3.3.3 反应机理研究
    3.4 本章小结
    3.5 实验部分
        3.5.1 仪器与试剂
        3.5.2 实验具体操作
    3.6 化合物数据表征
    3.7 参考文献
第四章 电化学胺与醛或酮氧化环化构建多取代吡咯
    4.1 研究背景
    4.2 设计思路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反应条件探索
        4.3.2 反应底物拓展
        4.3.3 反应机理研究
    4.4 本章小结
    4.5 实验部分
        4.5.1 仪器与试剂
        4.5.2 实验具体操作
    4.6 化合物数据表征
    4.7 参考文献
第五章 本论文总结
博士期间发表及待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
致谢

(2)三氟甲基自由基启动的铜催化自由基串联反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三氟甲基化合物的应用及其研究进展
    1.1 引言
    1.2 三氟甲基化合物的应用
    1.3 三氟甲基官能团的引入
    1.4 偶联类型的三氟甲基化反应
        1.4.1 还原偶联类型的三氟甲基化反应
        1.4.2 氧化偶联类型的三氟甲基化反应
    1.5 亲电三氟甲基化反应
        1.5.1 Togni试剂参与的亲电三氟甲基化反应
        1.5.2 Umemoto试剂参与的亲电三氟甲基化反应
        1.5.3 其它类型的亲电三氟甲基化反应
    1.6 亲核三氟甲基化反应
        1.6.1 TMSCF_3试剂参与的亲核三氟甲基化反应
        1.6.2 其它试剂参与的亲核三氟甲基化反应
    1.7 自由基三氟甲基化反应
        1.7.1 CF_3SO_2Na参与的自由基三氟甲基化反应
        1.7.2 Togni试剂参与的自由基三氟甲基化反应
        1.7.3 Umemoto试剂参与的自由基三氟甲基化反应
        1.7.4 CF_3SO_2Cl参与的自由基三氟甲基化反应
        1.7.5 CF_3X参与的自由基三氟甲基化反应
        1.7.6 金属-CF_3试剂参与的自由基三氟甲基化反应
        1.7.7 其他试剂参与的自由基三氟甲基化反应
    1.8 本论文的立题
    参考文献
第2章 铜催化烯基环丙烷不对称1,5-氰基三氟甲基化反应
    2.1 引言
        2.1.1 Togni试剂参与的烯烃1,2不对称双官能化反应
        2.1.2 Togni试剂参与的烯烃1,6不对称双官能化反应
        2.1.3 总结与课题的提出
    2.2 实验结果与讨论
        2.2.1 反应条件的优化
        2.2.2 反应底物的拓展
        2.2.3 产物衍生化研究
        2.2.4 反应机理研究
    2.3 本章总结
    2.4 实验部分
        2.4.1 实验仪器与试剂
        2.4.2 原料制备
        2.4.3 1,5-氰基三氟甲基化反应的步骤
        2.4.4 产物衍生化的步骤
        2.4.5 机理验证实验
        2.4.6 化合物结构数据
        2.4.7 2.2w单晶结构数据
    参考文献
第3章 铜催化炔烃的三氟甲基/环化反应制备二苯并七元内磺酰胺
    3.1 引言
        3.1.1 二苯并七元内磺酰胺化合物的合成
        3.1.2 自由基环化反应构建中环化合物
        3.1.3 总结与课题的提出
    3.2 实验结果与讨论
        3.2.1 反应条件的优化
        3.2.2 反应底物的拓展
        3.2.3 产物衍生化研究
        3.2.4 反应机理研究
    3.3 本章总结
    3.4 实验部分
        3.4.1 实验仪器与试剂
        3.4.2 原料制备
        3.4.3 铜催化炔烃的三氟甲基/环化反应一般步骤
        3.4.4 产物衍生化的步骤
        3.4.5 化合物结构数据
        3.4.6 3.2p单晶结构数据
    参考文献
第4章 铜催化三氟甲基四氢喹啉衍生物的合成
    4.1 引言
        4.1.1 自由基引发的1,6-HAT反应
        4.1.2 总结与课题的提出
    4.2 实验结果与讨论
        4.2.1 反应条件的优化
        4.2.2 反应底物的拓展
        4.2.3 反应机理研究
    4.3 本章总结
    4.4 实验部分
        4.4.1 实验仪器与试剂
        4.4.2 原料制备
        4.4.3 铜催化三氟甲基四氢喹啉合成的一般步骤
        4.4.4 氘代实验部分
        4.4.5 化合物结构数据
        4.4.6 4.2a单晶结构数据
    参考文献
第5章 全文总结
致谢
附录一 部分代表化合物谱图
附录二 部分代表化合物液相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3)以铱配合物为光敏剂高效实现可见光驱使环加成反应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可见光催化能量转移反应机制
    1.3 可见光催化能量转移反应类型
    1.4 可见光催化的能量转移环加成反应
    1.5 课题思路及目标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光催化剂的设计合成及性质表征
    2.1 背景简介和研究思路
    2.2 光催化剂的设计合成
        2.2.1 光催化剂金属中心的筛选
        2.2.2 光催化剂的配体设计
    2.3 光催化剂的光物理与电化学性质探究
    2.4 本章小结
    2.5 实验部分
        2.5.1 药品试剂与仪器设备
        2.5.2 合成光催化剂的实验步骤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可见光催化thia-Paternò–Büchi反应构筑硫杂环丁烷
    3.1 背景简介及研究思路
    3.2 实验结果与讨论
        3.2.1 反应条件优化
        3.2.2 底物适应性考察
        3.2.3 克级规模反应
        3.2.4 反应机理探究
        3.2.5 量子产率测试
    3.3 本章小结
    3.4 实验部分
        3.4.1 药品试剂与仪器设备
        3.4.2 实验操作步骤
        3.4.3 相关化合物的结构表征数据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可见光驱动氮杂环化反应构筑吡咯并[3,4-c]喹啉
    4.1 背景简介及研究思路
    4.2 实验结果与讨论
        4.2.1 反应条件优化
        4.2.2 底物范围探究
        4.2.3 克级规模反应
        4.2.4 合成应用考察
        4.2.5 反应机理探究
    4.3 本章小结
    4.4 实验部分
        4.4.1 药品试剂与仪器设备
        4.4.2 实验操作步骤
        4.4.3 相关化合物的结构表征数据
    参考文献
第五章 可见光催化下马来酰亚胺与不饱和烯/炔烃的环加成反应
    5.1 背景简介及研究思路
    5.2 实验结果与讨论
        5.2.1 反应条件优化
        5.2.2 底物范围考察
        5.2.3 反应机理探究
    5.3 本章小结
    5.4 实验部分
        5.4.1 药品试剂与仪器设备
        5.4.2 实验操作步骤
        5.4.3 相关化合物的结构表征数据
    参考文献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工作总结
    6.2 研究展望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4)苄位C-H键氧化反应及其转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1.1 吸电子诱导效应的抑制效应
        1.1.2 配位效应的抑制效应
    1.2 杂芳烷烃苄位C-H键氧化成酮的反应
        1.2.1 过渡金属催化的杂芳烷烃苄位C-H键氧化成酮的反应
        1.2.2 非过渡金属催化的杂芳烷烃苄位C-H键氧化成酮的反应
        1.2.3 光或电促进杂芳烷烃苄位C-H键氧化成酮
    1.3 芳烷烃苄位成醇反应
        1.3.1 金属催化的羰基芳基化反应
        1.3.2 金属催化的羰基还原反应
        1.3.3 芳烷烃苄位氧化成醇反应
    1.4 苄位氧化成酮的转化研究—频哪醇偶联反应
        1.4.1 金属催化的Pinacol偶联反应
        1.4.2 光促进的Pinacol偶联反应
    1.5 探索苄位C-H键氧化反应及其转化策略和课题设想
第二章 克服缺电子抑制效应的苄位氧化成酮研究
    2.1 引言
    2.2 反应条件的优化
    2.3 反应底物研究范围
    2.4 反应对照实验
    2.5 反应机理的探究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苄位可控间接氧化成醇研究
    3.1 引言
    3.2 反应条件的优化
    3.3 反应底物的拓展研究
    3.4 回收实验
    3.5 反应机理的研究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CBZ6催化的羰基还原偶联合成苄位二醇研究
    4.1 引言
    4.2 反应条件优化
        4.2.1 羰基化合物还原偶联反应条件的优化
        4.2.2 亚胺化合物还原偶联反应条件的优化
    4.3 反应底物的研究拓展
        4.3.1 醛的底物范围
        4.3.2 酮的底物范围
        4.3.3 亚胺的底物范围
    4.4 醛与亚胺的交叉偶联实验
    4.5 克级合成和催化剂回收实验
    4.6 反应机理的研究
        4.6.1 灯开光实验(on/off实验)
        4.6.2 荧光淬灭实验
        4.6.3 对照实验
        4.6.4 可能的反应机理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光致甲基丙烯酸甲酯RAFT聚合
    5.1 引言
    5.2 条件筛选
    5.3 聚合结果与讨论
        5.3.1 高分子量聚合
        5.3.2 低分子量聚合
    5.4 对照实验
        5.4.1 灯开关实验(on/off实验)
        5.4.2 MMA本体聚合的GPC曲线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全文总结
第七章 实验部分
    实验仪器
    实验试剂
    7.1 第二章实验操作与数据
        7.1.1 芳杂烷烃化合物的合成步骤
        7.1.2 芳杂烷烃化合物的合成步骤
        7.1.3 芳杂烷烃化合物苄位氧化成酮的通用步骤
        7.1.4 芳杂环化合物和芳环化合物竞争反应操作步骤
        7.1.5 对照实验操作步骤
        7.1.6 化合物数据
    7.2 第三章实验操作与数据
        7.2.1 原料2-(4-benzylpheny)isoindoline-1,3-dione(3-38)的制备合成步骤
        7.2.2 二芳基甲烷化合物的合成步骤
        7.2.3 二芳基甲烷化合物亚甲基氧化成醇的通用步骤
        7.2.4 化合物数据
    7.3 第四章实验操作与数据
        7.3.1 羰基化合物和亚胺化合物还原偶联反应的通用步骤
        7.3.2 羰基化合物和亚胺化合物交叉还原偶联反应的步骤
        7.3.3 灯开关实验(on/off实验)的操作步骤
        7.3.4 荧光淬灭实验的操作步骤
        7.3.5 机理探究自由基抑制实验的操作步骤
        7.3.6 机理探究中交叉实验的操作步骤
        7.3.7 化合物数据
    7.4 第五章实验操作与数据
        7.4.1 MMA单体聚合反应的通用步骤
        7.4.2 灯开关实验(on/off实验)的操作步骤
        7.4.3 化合物数据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化合物核磁谱图
附录二 化合物一览表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5)载铜纤维素催化剂的制备及催化胺化反应合成生物碱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铜催化胺化反应的介绍和发展趋势
        1.1.1 铜催化Chan-Lam胺化反应
        1.1.2 铜催化氧化胺化反应
        1.1.3 铜催化Ullimann胺化反应
        1.1.4 铜催化胺化反应合成咔唑和吲哚类生物碱
    1.2 纤维素及其衍生物负载Cu的催化应用
        1.2.1 纤维素及其衍生物负载铜催化构建C-N键
        1.2.2 纤维素及其衍生物负载铜催化的其他反应类型
    1.3 课题的提出与设计
2 纤维素衍生物负载铜催化剂的制备与表征
    2.1 研究背景
    2.2 实验部分
        2.2.1 主要分析仪器
        2.2.2 主要化学试剂
        2.2.3 功能化纤维素负载铜催化剂的合成
        2.2.4 纤维素型铜催化C-N键的合成
    2.3 结果与讨论
        2.3.1 纤维素型铜催化剂的表征
        2.3.2 纤维素型Cu催化偶联反应
        2.3.3 催化剂的循环使用
    2.4 本章小结
3 纤维素衍生物负载铜催化合成吲哚类生物碱
    3.1 研究背景
    3.2 实验部分
        3.2.1 主要分析仪器
        3.2.2 主要化学试剂
    3.3 反应底物的制备
        3.3.1 苯甲酰乙酸乙酯类底物的合成方法
        3.3.2 烯胺类底物的合成方法
    3.4 模板反应中吲哚衍生物的合成及表征
        3.4.1 吲哚衍生物的合成方法
        3.4.2 结构表征与解析
    3.5 反应条件的筛选和优化
    3.6 催化剂活性及反应普适性的研究
        3.6.1 芳香硼酸的适用范围
        3.6.2 芳香烯胺底物适用范围
    3.7 反应机理探讨
    3.8 物质的结构表征及物理性质
    3.9 本章小结
4 纤维素衍生物负载铜催化合成咔唑醌类生物碱
    4.1 研究背景
    4.2 实验部分
        4.2.1 主要分析仪器
        4.2.2 主要化学试剂
    4.3 反应底物的制备及表征
        4.3.1 2-氨基萘醌类衍生物的制备及表征
        4.3.2 2-氨基-3-芳基萘-1,4-二酮的制备
        4.3.3 其他萘醌底物的制备
    4.4 模板反应中咔唑醌衍生物的合成与表征
        4.4.1 咔唑醌衍生物的合成方法
        4.4.2 结构表征与解析
    4.5 反应条件的筛选与优化
    4.6 催化剂活性及反应普适性的研究
    4.7 反应机理探讨
    4.8 咔唑醌类生物碱的结构表征
    4.9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博士学位论文修改情况确认表

(6)二嗪衍生物及其金属配合物的制备与化学生物学性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嗪及其衍生物的简介
    1.2 金属配合物的简介
    1.3 氮杂冠醚的简介
    1.4 金属配合物的应用简介
        1.4.1 金属配合物在抗菌方面的应用
        1.4.2 金属配合物在抗肿瘤方面的应用
        1.4.3 金属配合物在与DNA相互作用方面的应用
    1.5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1.5.1 课题的研究意义
        1.5.2 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1.5.3 课题的创新点
2 6-羟基-2-苯基-嘧啶-4-羧酸及其金属配合物的制备与抗菌、抗肿瘤性质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主要仪器
        2.2.2 主要原料及试剂
        2.2.3 金属配合物的合成
        2.2.4 测试方法
    2.3 实验结果与讨论
        2.3.1 晶体合成方法的优化
        2.3.2 核磁共振氢谱(~1H NMR)
        2.3.3 晶体结构
        2.3.4 金属配合物的红外光谱分析
        2.3.5 热稳定性
        2.3.6 荧光性质
        2.3.7 抗菌活性
        2.3.8 抗肿瘤活性
    2.4 本章小结
3 二氮杂冠醚大环二嗪衍生物及其金属配合物的制备与DNA的相互作用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主要仪器
        3.2.2 主要原料及试剂
        3.2.3 ACE1-BBP的合成
        3.2.4 ACE1-COOH的制备
        3.2.5 ACE1-M-BBP的制备
        3.2.6 ACE1-M-COOH的制备
        3.2.7 裂解DNA的实验方法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3.3.1 核磁共振氢谱(~1H NMR)
        3.3.2 核磁共振碳谱(~(13)C NMR)
        3.3.3 质谱(MS)
        3.3.4 Job曲线
        3.3.5 二氮杂金属配合物催化水解DNA的研究
    3.4 本章小结
4 单氮杂冠醚大环二嗪衍生物及其金属配合物的制备与DNA的相互作用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主要仪器
        4.2.2 主要原料及试剂
        4.2.3 金属配合物ACE2-M的合成
        4.2.4 金属配合物ACE2-M-BBP的合成
        4.2.5 裂解DNA的实验方法
    4.3 实验结果与讨论
        4.3.1 核磁共振氢谱(~1H NMR)
        4.3.2 质谱(MS)
        4.3.3 单氮杂金属配合物催化水解DNA的研究
    4.4 本章小结
5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7 附录
    7.1 化合物核磁和质谱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7)Rh(Ⅲ)催化经C-H活化构建杂环及轴手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铑催化联芳基化合物的轴手性构建
    1.3 Rh(Ⅲ)催化C-H键活化构建联芳基化合物
    1.4 Rh(Ⅲ)催化芳烃与卡宾前体实现C-C键偶联及环化反应
        1.4.1 Rh(Ⅲ)催化下重氮作为卡宾前体实现C-C键偶联
        1.4.2 Rh(Ⅲ)催化下硫叶立德作为卡宾前体实现C-C键偶联
        1.4.3 Rh(Ⅲ)催化三氮唑作为卡宾前体参与C-C键偶联
        1.4.4 Rh(Ⅲ)催化下其它卡宾前体参与的C-C键偶联
    1.5 Rh(Ⅲ)催化芳烃与含氟烯烃构建单氟烯烃类化合物
    1.6 立题思路
第二章 手性Rh(Ⅲ)催化联芳基化合物的轴手性构建
    2.1 研究背景
    2.2 条件筛选
    2.3 底物拓展
    2.4 产物衍生化反应
    2.5 反应机理研究
    2.6 本章小结
    2.7 实验部分
        2.7.1 不对称成化合物2-(54-79)的通用方法
        2.7.2 产物衍生化
        2.7.3 机理研究
        2.7.4 2 ,3’-双吲哚类化合物转动能垒的测定
        2.7.5 数据表征
第三章 Rh(Ⅲ)催化C-H键活化构建五元-五元联芳基化合物
    3.1 研究背景
    3.2 条件筛选
    3.3 底物拓展
    3.4 产物衍生化反应
    3.5 反应机理研究
    3.6 本章小结
    3.7 实验部分
        3.7.1 合成化合物3-(4-51)的通用方法
        3.7.2 产物衍生化
        3.7.3 克级反应
        3.7.4 机理研究
        3.7.5 数据表征
第四章 Rh(Ⅲ)催化芳烃与卡宾前体实现C-C键偶联及环化反应
    4.1 Rh(Ⅲ)催化芳烃与4-酰基-1-磺酰基三氮唑的C-C偶联
        4.1.1 研究背景
        4.1.2 反应条件筛选
        4.1.3 底物拓展
        4.1.4 产物衍生化反应
        4.1.5 反应机理研究
        4.1.6 小结
        4.1.7 实验部分
    4.2 Rh(Ⅲ)催化芳烃与重氮卡宾试剂合成异喹啉盐类化合物
        4.2.1 研究背景
        4.2.2 反应条件筛选
        4.2.3 底物拓展
        4.2.4 产物衍生化反应
        4.2.5 反应机理研究
        4.2.6 小结
        4.2.7 实验部分
第五章 Rh(Ⅲ)催化芳烃与2,2-二氟乙烯磺酸酯的α-氟烯基化反应
    5.1 研究背景
    5.2 反应条件筛选
    5.3 底物拓展
    5.4 产物衍生化反应
    5.5 反应机理研究
    5.6 本章小结
    5.7 实验部分
        5.7.1 合成化合物5-3的通用方法
        5.7.2 产物衍生化
        5.7.3 机理研究
        5.7.4 数据表征
结语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部分化合物的谱图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8)异腈参与的多组分反应及含氮杂环化合物的合成及其生物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本论文的创新点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Ugi反应研究进展
        1.1.1 Ug1-4CR反应
        1.1.2 Ugi-3CR反应
        1.1.3 催化型Ugi-3CR反应
    1.2 Wittig反应研究进展
        1.2.1 分子间Wittig反应
        1.2.2 分子内Wittig反应
        1.2.3 催化型Wittig反应
    1.3 van Leusen反应研究进展
    1.4 Biginelli反应研究进展
        1.4.1 催化Biginelli反应
        1.4.2 外界辅助Biginelli反应
    1.5 Michael反应研究进展
        1.5.1 Michael加成反应
        1.5.2 氧杂Michael加成反应
        1.5.3 氮杂Michael加成反应
        1.5.4 硫杂Michael加成反应
        1.5.5 双Michael加成反应
    1.6 唑类杀菌剂简介
        1.6.1 杀菌剂的发展简史
        1.6.2 杀菌剂作用机制
        1.6.3 三唑类杀菌剂
    1.7 课题的提出
    参考文献
第二章 通过连续的Ugi/Wittig反应高效合成多取代噻唑衍生物及其生物活性研究
    2.1 引言
    2.2 合成路线
    2.3 实验
        2.3.1 仪器及试剂
        2.3.2 原料Ⅱ-1的制备
        2.3.3 目标化合物Ⅱ-5的条件优化以及制备
        2.3.4 目标化合物Ⅱ-6的制备
    2.4 化合物波谱性质
        2.4.1 目标化合物Ⅱ-5的波谱性质
        2.4.2 目标化合物Ⅱ-6的波谱性质
    2.5 结果与讨论
        2.5.1 目标化合物Ⅱ-5的合成与性质
        2.5.2 目标化合物Ⅱ-6的合成与性质
    2.6 目标化合物Ⅱ-5和Ⅱ-6可能的反应机理
    2.7 目标化合物Ⅱ-5和Ⅱ-6的生物活性测试
        2.7.1 目标化合物Ⅱ-5和Ⅱ-6杀菌活性测试结果与讨论(先正达公司测试)
        2.7.2 目标化合物Ⅱ-5和Ⅱ-6除草活性测试结果与讨论(先正达公司测试)
        2.7.3 目标化合物Ⅱ-5和Ⅱ-6杀虫活性测试结果与讨论(先正达公司测试)
    2.8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通过连续的van Leusen/Staudinger/aza-Wittig反应高效合成咪唑并喹琳衍生物及其生物活性研究
    3.1 引言
    3.2 合成路线
    3.3 实验
        3.3.1 仪器及试剂
        3.3.2 原料的Ⅲ-1的制备
        3.3.3 中间体Ⅲ-4的制备
        3.3.4 中间体Ⅲ-6a的制备
        3.3.5 目标化合物Ⅲ-7的制备
    3.4 化合物波谱性质
        3.4.1 中间体Ⅲ-4的波谱性质
        3.4.2 中间体Ⅲ-6a的波谱性质
        3.4.3 目标产物Ⅲ-7的波谱性质
    3.5 结果与讨论
        3.5.1 中间体Ⅲ-4的合成与性质
        3.5.2 目标化合物Ⅲ-7的合成与性质
    3.6 目标化合物Ⅲ-7的生物活性测试
        3.6.1 目标化合物Ⅲ-7杀菌活性测试结果与讨论(先正达公司测试)
        3.6.2 目标化合物Ⅲ-7除草活性测试结果与讨论(先正达公司测试)
        3.6.3 目标化合物Ⅲ-7杀虫活性测试结果与讨论(先正达公司测试)
    3.7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通过连续的Ugi和aza-Michael反应以高非对映选择性合成多取代异吲哚衍生物及其生物活性研究
    4.1 引言
    4.2 合成路线
    4.3 实验
        4.3.1 仪器和试剂
        4.3.2 原料Ⅳ-1的制备
        4.3.3 中间体Ⅳ-4I的制备
        4.3.4 中间体Ⅳ-7a的制备
        4.3.5 目标化合物Ⅳ-5的条件优化和制备
        4.3.6 目标化合物Ⅳ-8的制备
    4.4 化合物的波谱性质
        4.4.1 中间体Ⅳ-41的波谱性质
        4.4.2 中间体Ⅳ-7a的波谱性质
        4.4.3 目标化合物Ⅳ-5的波谱性质
        4.4.4 目标化合物Ⅳ-8的波谱性质
    4.5 结果与讨论
        4.5.1 原料Ⅳ-1的合成与性质
        4.5.2 中间体Ⅳ-41的合成与性质
        4.5.3 中间体Ⅳ-7a的合成与性质
        4.5.4 目标化合物的Ⅳ-5合成与性质
        4.5.5 目标化合物的Ⅳ-8合成与性质
    4.6 目标化合物Ⅳ-5a的单晶衍射分析
    4.7 目标化合物Ⅳ-5以及Ⅳ-8的生物活性测试
        4.7.1 目标化合物Ⅳ-5和Ⅳ-8杀菌活性测试结果与讨论(先正达公司测试)
        4.7.2 目标化合物Ⅳ-5和Ⅳ-8除草活性测试结果与讨论(先正达公司测试)
        4.7.3 目标化合物Ⅳ-5和Ⅳ-8杀虫活性测试结果与讨论(先正达公司测试)
    4.8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通过连续的Binigelli和aza-Michael反应以高非对映选择性合成嘧啶酮并异吲哚啉衍生物及其生物活性研究
    5.1 引言
    5.2 合成路线
    5.3 实验
        5.3.1 仪器和试剂
        5.3.2 原料V-1的制备
        5.3.3 目标化合物V-5的条件优化
        5.3.4 目标化合物V-5的制备
    5.4 目标化合物Ⅴ-5波谱性质
    5.5 结果与讨论
        5.5.1 原料V-1的合成与性质
        5.5.2 目标化合物V-5的合成与性质
    5.6 目标化合物Ⅴ-5i的单晶衍射分析
    5.7 目标化合物Ⅴ-5的生物活性测试
        5.7.1 目标化合物Ⅴ-5杀菌活性测试结果与讨论(先正达公司测试)
        5.7.2 目标化合物Ⅴ-5除草活性测试结果与讨论(先正达公司测试)
        5.7.3 目标化合物V-5杀虫活性测试结果与讨论(先正达公司测试)
    5.8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 3-三唑基苯并吡喃以及三唑并异喹啉衍生物的合成及其生物活性研究
    6.1 引言
    6.2 合成路线
    6.3 实验部分
        6.3.1 仪器及试剂
        6.3.2 原料Ⅵ-1的制备
        6.3.3 中间体Ⅵ-3和Ⅵ-4的制备
        6.3.4 目标化合物Ⅵ-6的制备
        6.3.5 目标化合物Ⅵ-7的制备
        6.3.6 目标化合物Ⅵ-8的制备
    6.4 目标化合物的波谱性质
        6.4.1 目标化合物Ⅵ-6的波谱性质
        6.4.2 目标化合物Ⅵ-7的波谱性质
        6.4.3 目标化合物Ⅵ-8的波谱性质
    6.5 结果与讨论
        6.5.1 原料Ⅵ-1的合成及性质
        6.5.2 目标化合物Ⅵ-6的合成及性质
        6.5.3 目标化合物Ⅵ-7的合成及性质
        6.5.4 目标化合物Ⅵ-8的合成及性质
    6.6 目标化合物Ⅵ-7f的单晶衍射分析
    6.7 目标化合物Ⅵ-6,Ⅵ-7和Ⅵ-8的生物活性测试
        6.7.1 目标化合物Ⅵ-6,Ⅵ-7和Ⅵ-8杀菌活性测试结果与讨论
        6.7.2 目标化合物Ⅵ-6、Ⅵ-7和Ⅵ-8杀菌活性测试结果与讨论(先正达公司测试)
        6.7.3 目标化合物Ⅵ-6、Ⅵ-7和Ⅵ-8除草活性测试结果与讨论(先正达公司测试)
        6.7.4 目标化合物Ⅵ-6、Ⅵ-7和Ⅵ-8杀虫活性测试结果与讨论(先正达公司测试)
    6.8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七章 全文总结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待)发表的文章
致谢

(9)含氮杂环与三唑基色满类化合物的合成及生物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本论文的创新点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多组分反应简介
    1.2 Ugi反应的最新研究进展
        1.2.1 Ugi-4CR反应
        1.2.2 Ugi-Azide反应
        1.2.3 Ugi-3CR反应
        1.2.4 催化型Ugi-3CR反应
    1.3 分子内的胺炔环化反应
    1.4 三唑类杀菌剂
        1.4.1 三唑类杀菌剂简介
        1.4.2 三唑类杀菌剂的作用机制
        1.4.3 三唑类杀菌剂存在的问题
    1.5 课题的提出
    1.6 参考文献
第二章 通过2-异氰苯甲醛合成3,4-二氢喹唑啉-4-醇衍生物与其性质的研究
    2.1 引言
    2.2 合成路线
    2.3 实验部分
        2.3.1 仪器和试剂
        2.3.2 原料2-异氰苯甲醛Ⅱ-9的制备和波谱性质
        2.3.3 目标化合物3,4-二氢喹唑啉-4-醇化合物Ⅱ-11的合成及性质
        2.3.4 目标化合物3,4-二氢喹唑啉-4-醇Ⅱ-11的合成应用
    2.4 结果与讨论
        2.4.1 原料Ⅱ-9的合成
        2.4.2 目标化合物Ⅱ-11的合成与性质
    2.5 化合物Ⅱ-11j的单晶衍射分析报告
        2.5.1 化合物Ⅱ-11j的单晶衍射图
        2.5.2 化合物Ⅱ-11j的晶体学数据参数
        2.5.3 原子坐标和等效各向同性位移参数
        2.5.4 键长和键角
        2.5.5 各相异性位移参数
        2.5.6 氢原子坐标和等效各向同性位移参数
        2.5.7 化合物Ⅱ-11j的扭转角
    2.6 目标化合物Ⅱ-11的生物活性测试
        2.6.1 目标化合物Ⅱ-11的杀菌活性测试结果与讨论
        2.6.2 目标化合物Ⅱ-11的除草活性测试结果与讨论
        2.6.3 目标化合物Ⅱ-11的杀虫活性测试结果与讨论
    2.7 本章小结
    2.8 参考文献
第三章 通过钯催化Domino反应一锅合成咪唑并[2,1-b]喹唑啉-5(1H)-酮衍生物与其性质的研究
    3.1 引言
    3.2 合成路线
    3.3 实验部分
        3.3.1 仪器和试剂
        3.3.2 原料邻叠氮苯甲酰炔丙胺Ⅲ-3的制备
        3.3.3 目标化合物咪唑并[2,1-b]喹唑啉-5(1H)-酮衍生物Ⅲ-5的合成及性质
    3.4 结果与讨论
        3.4.1 原料邻叠氮苯甲酰炔丙胺Ⅲ-3的合成
        3.4.2 目标化合物Ⅲ-5的合成与性质
    3.5 目标化合物Ⅲ-5的生物活性测试
        3.5.1 目标化合物Ⅲ-5的杀菌活性测试结果与讨论
        3.5.2 目标化合物Ⅲ-5的除草活性测试结果与讨论
        3.5.3 目标化合物Ⅲ-5的杀虫活性测试结果与讨论
    3.6 本章小结
    3.7 参考文献
第四章 通过连续的Ugi-Azide (Ugi-3CR)/银催化环异构化反应合成吡咯类衍生物与其性质的研究
    4.1 引言
    4.2 合成路线
    4.3 实验部分
        4.3.1 仪器和试剂
        4.3.2 中间体Ugi产物Ⅳ-5和Ⅳ-8a的制备及性质
        4.3.3 目标化合物3-酰基吡咯类化合物Ⅳ-6和Ⅳ-9a的合成及性质
        4.3.4 目标化合物1.2.3.5-四取代的吡咯类化合物Ⅳ-7'的合成及性质
    4.4 结果与讨论
        4.4.1 Ugi-Azido产物Ⅳ-5的合成和性质
        4.4.2 3-酰基吡咯类化合物的合成与性质
        4.4.3 吡咯类化合物Ⅳ-7'的合成与性质
    4.5 目标化合物Ⅳ-6和Ⅳ-7'的生物活性测试
        4.5.1 目标化合物Ⅳ-6和Ⅳ-7'的杀菌活性测试结果与讨论
        4.5.2 目标化合物Ⅳ-6和Ⅳ-7'的除草活性测试结果与讨论
        4.5.3 目标化合物Ⅳ-6和Ⅳ-7'的杀虫活性测试结果与讨论
    4.6 本章小结
    4.7 参考文献
第五章 通过硫盐参与的Domino反应意外的合成二苯并[b,e]氮杂卓-6-酮衍生物与其性质的研究
    5.1 引言
    5.2 合成路线
    5.3 实验部分
        5.3.1 仪器和试剂
        5.3.2 原料邻硫盐取代的苯甲酸Ⅴ-1,邻氨基苯基酮Ⅴ-2的制备
        5.3.3 目标化合物V-9的制备及波谱性质
    5.4 结果与讨论
        5.4.1 原料硫盐取代的苯甲酸,邻氨基苯基酮的合成
        5.4.2 中间体Ⅴ-5的合成与性质
        5.4.3 目标化合物Ⅴ-7的合成与性质
    5.5 化合物Ⅴ-7e的单晶衍射分析报告
        5.5.1 化合物Ⅴ-7e的单晶衍射图
        5.5.2 化合物Ⅴ-7e的晶体学数据参数
        5.5.3 原子坐标和等效各向同性位移参数
        5.5.4 键长和键角
        5.5.5 化合物Ⅴ-7e的各相异性位移参数
        5.5.6 氢原子坐标和等效各向同性位移参数
        5.5.7 化合物Ⅴ-7e的扭转角
    5.6 目标化合物Ⅴ-7的生物活性测试
        5.6.1 目标化合物Ⅴ-7的杀菌活性测试结果与讨论
        5.6.2 目标化合物Ⅴ-7的除草活性测试结果与讨论
        5.6.3 目标化合物Ⅴ-7的杀虫活性测试结果与讨论
    5.7 本章小结
    5.8 参考文献
第六章 新型三唑基色满类化合物的合成与性质测试
    6.1 引言
    6.2 合成路线
    6.3 实验部分
        6.3.1 仪器和试剂
        6.3.2 中间体取代邻碘苄溴Ⅵ-2的制备
        6.3.3 中间体Ⅵ-4的制备
        6.3.4 中间体Ⅵ-5的制备
        6.3.5 目标产物Ⅵ-5的制备及波谱性质
    6.4 结果与讨论
        6.4.1 中间体Ⅵ-2的合成
        6.4.2 中间体Ⅵ-5的合成及性质
        6.4.3 产物Ⅵ-6的合成及性质
    6.5 目标化合物Ⅵ-6的生物活性测试
        6.5.1 目标化合物Ⅵ-6杀菌活性测试结果与讨论
        6.5.2 目标化合物Ⅵ-6的除草活性测试结果与讨论
        6.5.3 目标化合物Ⅵ-6的杀虫活性测试结果与讨论
    6.6 本章小结
    6.7 参考文献
第七章 全文总结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10)苯磺酰三唑联嘧啶衍生物的合成、除草活性及其与小牛胸腺DNA相互作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嘧啶及其衍生物的研究与发展
        1.1.1 嘧啶环的构建
        1.1.2 嘧啶衍生物的合成与发展
        1.1.3 嘧啶衍生物在农业上的应用
    1.2 1,2,4-三唑及其衍生物的研究与发展
        1.2.1 1,2,4-三唑及其衍生物的合成
        1.2.2 1,2,4-三唑衍生物在农业上的应用
    1.3 三唑联嘧啶衍生物的研究与发展
    1.4 含氟1,2,4-三唑、嘧啶化合物在农业上的应用
        1.4.1 含氟1,2,4-三唑化合物在农业上的应用
        1.4.2 含氟嘧啶化合物在农业上的应用
    1.5 课题的提出
第二章 5-{1-苯磺酰基-5-[(苯氧基)甲基]-1H-1,2,4-三氮唑}-2-烷硫基-6-(甲硫基)嘧啶-4-胺衍生物的合成与除草活性测试
    2.1 合成路线
    2.2 仪器与试剂
    2.3 中间体与产物的合成
        2.3.1 取代苯氧乙、丙酰肼的合成
        2.3.2 中间体Ⅱ-1 的合成
        2.3.3 中间体Ⅱ-2 的合成
        2.3.4 中间体Ⅱ-3 的合成
        2.3.5 中间体Ⅱ-4 的合成
        2.3.6 目标产物Ⅱ-5 的合成
    2.4 目标产物表征数据
    2.5 目标产物谱图解析
    2.6 结果与讨论
    2.7 目标产物II-5 的除草活性测试
        2.7.1 实验器材与药品
        2.7.2 实验方法与结果
        2.7.3 除草活性测试结果分析
第三章 5-{1-苯磺酰基-5-[(含氟苯氧基)甲基]-1H-1,2,4-三氮唑}-2-烷硫基-6-(甲硫基)嘧啶-4-胺衍生物的合成与除草活性测试
    3.1 合成路线
    3.2 仪器与试剂
    3.3 中间体与产物的合成
        3.3.1 对氟苯氧乙酰肼的合成
        3.3.2 间三氟甲基苯氧乙酰肼的合成
        3.3.3 中间体Ⅲ-4 的合成
        3.3.4 目标产物Ⅲ-5 的合成
    3.4 目标产物表征数据
    3.5 目标产物谱图解析
    3.6 结果与讨论
    3.7 目标产物Ⅲ-5 的除草活性测试
        3.7.1 实验器材与药品
        3.7.2 实验方法与结果
        3.7.3 除草活性测试结果分析
第四章 5-{1-[(含氟苯基)磺酰基]-5-苯氧甲基-1H-1,2,4-三氮唑}-2-烷硫基-6-(甲硫基)嘧啶-4-胺衍生物的合成与除草活性测试
    4.1 合成路线
    4.2 仪器与试剂
    4.3 中间体与产物的合成
        4.3.1 中间体的合成
        4.3.2 目标产物Ⅳ-5 的合成
    4.4 目标产物表征数据
    4.5 目标产物谱图解析
    4.6 结果与讨论
    4.7 目标产物Ⅳ-5 的除草活性测试
        4.7.1 实验器材与药品
        4.7.2 实验方法与结果
        4.7.3 除草活性测试结果分析
第五章 苯磺酰三唑联嘧啶衍生物IC50 测试
    5.1 实验器材与样品
    5.2 实验方法
    5.3 实验结果与讨论
第六章 苯磺酰三唑联嘧啶衍生物与小牛胸腺DNA相互作用研究
    6.1 实验仪器与药品
    6.2 实验步骤
        6.2.1 溶液的配制
        6.2.2 测试步骤
    6.3 实验结果与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四、多取代嘧啶类杂环衍生物的质谱裂解规律(论文参考文献)

  • [1]电化学钴催化碳氢键胺化及自由基环化构建含氮杂环反应研究[D]. 高新隆. 武汉大学, 2021(02)
  • [2]三氟甲基自由基启动的铜催化自由基串联反应[D]. 张子琪.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1(09)
  • [3]以铱配合物为光敏剂高效实现可见光驱使环加成反应的研究[D]. 何建. 兰州大学, 2021(09)
  • [4]苄位C-H键氧化反应及其转化研究[D]. 王华.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1(09)
  • [5]载铜纤维素催化剂的制备及催化胺化反应合成生物碱的研究[D]. 陈鑫. 东北林业大学, 2021(09)
  • [6]二嗪衍生物及其金属配合物的制备与化学生物学性质研究[D]. 杨琪. 重庆理工大学, 2021(02)
  • [7]Rh(Ⅲ)催化经C-H活化构建杂环及轴手性[D]. 田苗苗. 河南师范大学, 2020(02)
  • [8]异腈参与的多组分反应及含氮杂环化合物的合成及其生物活性研究[D]. 关治蓉. 华中师范大学, 2020
  • [9]含氮杂环与三唑基色满类化合物的合成及生物活性研究[D]. 孔晗晗. 华中师范大学, 2019
  • [10]苯磺酰三唑联嘧啶衍生物的合成、除草活性及其与小牛胸腺DNA相互作用的研究[D]. 孙毅. 江西师范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多取代嘧啶杂环衍生物的质谱裂解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