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鞍钢实现钢铁双超千万(论文文献综述)
徐述,李蕾,田希永,张刚,胡继香[1](2021)在《河北上市钢铁企业的金融支持效率测算及国内比较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钢铁行业是资金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产业,金融支持对钢铁行业持续发展及转型升级具有非常关键的作用。本文选取河北省2家上市钢铁企业与国内其他8家上市钢铁企业数据,运用数据包络分析(DEA)方法,建立DEA-BCC模型,通过Malmquist指数计算金融支持钢铁企业的效率并开展比较研究。结果显示,制约金融支持效率的最主要因素在于企业自身的技术水平不够,无法充分利用资金。为此,本文从三个方面给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王兆瑞[2](2018)在《陈台沟铁矿建设方案优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矿山建设过程中存在着众多的不确定因素,包括矿井建设工期长、投资高、内部管理复杂、参与单位众多以及协同工作量大等特点。因此,矿井建设前期的施工组织优化工作在矿井建设过程中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本文以陈台沟为例,针对陈台沟铁矿矿体埋藏深、井筒深、矿山开拓系统复杂且施工期间可利用井筒少等特点,对于建井过程中双超井(副井、措施井超深超大矿井)与其它井筒的开工时间、主副井井塔施工顺序、各水平施工顺序、溜破系统、永久装备时间等进行优化。得出以下结论:(1)确定井筒施工方案。七条立井井筒均采用普通法施工。(2)确定双超井承担的施工和提升水平。副井的施工水平应是-190m或-440m水平、-1020m水平和-1050m水平。措施井首选的施工水平应是-1050m水平,与副井尽早贯通,形成通风系统,为各项工作创造条件。(3)确定了其他5条井筒的开工时间,为矿山总体建设部署提供决策依据。(4)确定了各井筒装备时间方案。副井到底后进行一次改绞,在建设后期进行永久提升系统装备,根据-1050m水平完成情况、矿山总体进度等确定开始永久装备的时间。1号主井到底后即进行永久提升系统装备。2号主井在完成-835m-920m下采区的装载系统工程及设备安装后开始进行永久装备。3号主井先施工井塔三层以下,然后利用永久井塔施工溜破系统,井塔三层以上及永久提升机安装与井巷工程平行进行。南北风井:安排在矿山建设后期,在完成上采区采切工程后进行。(5)确定了井筒临时改绞方案。副井装备箕斗、小罐笼两套提升系统。措施井装备一套双钩提升系统。北风井装备两套提升系统。南风井装备一套双罐笼提升系统。2号主井:装备一套罐笼配平衡锤提升系统。3号主井装备一套罐笼配平衡锤提升系统。(6)确定了关键线路及建设工期。
武月清[3](2016)在《包头钢铁公司的创建与技术创新(1953-1965年)》文中认为包头钢铁公司(简称包钢)是建国初期我国三大钢铁基地之一,它的兴建与投产可视为我国现代钢铁工业早期技术发展的模式,是我国现代钢铁工业化的缩影。对包钢的研究是中国现代钢铁工业史、技术史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通过挖掘档案史料,系统整理与包钢相关的文献,分析包钢建设初期(1953-1965年)在时政影响下的建厂举措,考察现在的炼钢厂、炼铁厂,对包钢铁从苏联引进的技术及受到技术决策影响等方面进行了研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本文系统搜集相关档案资料及未公开发表的厂志,对包钢建设初期的发展脉络进行梳理和归纳,分析立项建设包钢的原因,并对比当时中、苏及世界主要产钢国的冶炼技术水平,分析包钢建设初期从苏联引进冶炼技术的水平、所遇技术难题,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如何进行技术改造创新等问题。研究认为:包钢因白云鄂博存在稀土共生矿的特殊性,当时我方既无技术根基,又无参考经验,从苏方引进的技术和设备并不适应,遇到了各种技术难题,包钢的技术创新之路围绕解决这些难题展开,包钢的冶炼攻关史就是一部钢铁行业的技术进步史。再者,包钢的大规模建设适逢“大跃进”时期,一系列政治运动导致的技术决策出现偏差和错误,使中国的钢铁行业付出了极大的代价,本文对以包钢为中心的内蒙古“大炼钢铁”运动作进一步分析,总结包钢因没有遵循钢铁行业科学发展规律,技术发展受到重挫的经验教训。这些工作,弥补了这一研究领域的不足,尤其是从科学技术与社会(STS)的角度进行综合考察,分析政治干预对技术决策的影响,指出这是前人关注较少而对包钢技术发展非常重要的因素。第二、根据档案文献等资料,根据档案文献等资料,回顾包钢早期在技术能力本土化的进程中如何培养自己的工程师和工人;总结苏联工程师在包钢建设中的作用和特点;并以首任经理、技术专家型领导干部杨维做为个案进行研究,强调科学决策对人才培养、技术和事业发展的决定性作用。本文文末还对包钢实际建设情况与原有设计规划及同期武汉钢铁公司的建设情况进行对比,研究表明包钢因其矿源的特殊性及政治决策的影响程度大于武钢,致使其技术的发展落后于武钢,对后续的建设影响也比较大。第三、本文把包钢的发展置于现代钢铁技术体系下进行研究,表明包钢虽在建设初期遇到种种困难,未能按最初的规划如期建成,但在北方边疆地区,包钢平地起家,不仅在少数民族地区、也是当时华北地区唯一的一家大型钢铁基地,后来又发展成为世界最大的稀土工业基地和内蒙古自治区最大的工业企业,对于全国钢铁工业合理布局的形成,尤其是带动整个自治区为工业为中心的国民经济发展,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因此不能因包钢遭受的损失低估它对钢铁技术现代化的意义。中国现代钢铁工业技术起步于从苏联引进的技术,然后逐步走上自力更生技术创新之路,其发展是在跌宕起伏的社会背景下进行的,不同时期采用的技术政策对钢铁行业发展的影响至关重要,总结各个阶段技术发展的特点,可看出技术决策的决定性作用;包钢的技术路线反映出中国现代钢铁工业技术发展的变迁,并对今天的技术创新,起到积极的借鉴作用。
阳勇[4](2014)在《毛泽东与新中国钢铁工业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建国前,毛泽东对中国钢铁工业产生了积极影响,作出了一定的贡献,为新中国钢铁工业的恢复和建设打下了一定的物质基础和重要的思想基础。国民经济恢复时期,毛泽东将鞍钢作为恢复钢铁工业的重点,决策、指导了鞍钢的恢复和改建。为改变钢铁工业布局,毛泽东还作出了新建武钢、包钢的重要决策。这一时期,毛泽东为新中国钢铁工业的恢复和建设作出重要的贡献,为钢铁工业的发展进入第一个“黄金时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一五”计划时期,毛泽东决策重点建设钢铁工业,极大地加快了新中国钢铁工业的发展进程。在毛泽东《论十大关系》的启发下,中国钢铁工业作出了“三大五中十八小”的战略部署,形成了中国自己的战略布局。这一时期,毛泽东高度重视发展钢铁工业,为新中国钢铁工业的建设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新中国钢铁工业出现了发展中的第一个“黄金时期”。“大跃进”时期,毛泽东提出“以钢为纲”加速工业建设,强调钢铁工业发展的高速度,提出了过高的发展目标和不切实际的钢产量高指标,钢铁工业战线出现“三年大起”的局面,造成了人力、物力、财力的极大浪费,严重挤了农业和轻工业,是引起国民经济主要比例关系严重失调的重要因素之一。钢铁工业的过度发展是1960年我国国民经济出现严重困难的重要原因之一。需要指出的是,钢铁工业的“三年大起”为后来钢铁工业的发展积累了经验,打下了基础。国民经济调整时期,毛泽东总结了“大跃进”时期的经验教训,支持钢铁工业进行调整、整顿,初步展开了钢铁工业的三线建设。这一时期,毛泽东为新中国钢铁工业的发展作出十分重要的贡献,钢铁工业生产建设得到恢复并进一步发展,出现了发展中的第二个“黄金时期”。“文化大革命”时期,毛泽东依然十分关心、重视钢铁工业的发展,并为钢铁工业的发展作出重要贡献。“文化大革命”时期是钢铁工业发展的十年徘徊时期,损失严重。但更重要的是,这个时期国家对钢铁工业进行了大量投人,钢铁工业仍有较大的发展,并为后来钢铁工业生产能力的迅速增强奠定了十分重要的基础。毛泽东高度重视、积极领导新中国钢铁工业的发展,积极探索中国自己的钢铁工业发展道路,他是新中国钢铁工业的奠基者和开拓者。尽管在领导新中国钢铁工业的过程中出现过一些失误,但其的功绩是主要的,错误是次要的,他为钢铁工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在毛泽东的领导下,27年间新中国钢铁工业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为国防建设、经济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这27年间钢铁工业取得的成果,也为之后中国钢铁工业持续、稳定、快速的发展打下了重要基础,这27年间建立起来的大中型钢铁企业至今仍在并将继续在我国国防建设、经济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毛泽东领导新中国钢铁工业的经验和启示主要有如下几点:高度重视和致力发展钢铁工业;从实际出发,制定中国的钢铁工业发展战略;坚持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的中国钢铁工业发展道路;科技领先,大力汇聚钢铁工业技术力量,努力推动钢铁工业技术进步;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必须注重综合平衡,切忌急躁冒进;必须改革、改善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健全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原则。
王梧[5](2014)在《冶金动态》文中研究表明一、综合据中国冶金建设协会材料,我国在建钢铁厂规模仍然庞大,目前正在开工建设的炼铁工程35个,产能6485万t;炼钢工程27个,产能2442万t;钢铁联合企业或多工序工程1个,产能120万t。正在设计的炼铁工程8个,产能410万t;炼钢工程16个,产能776万t;钢铁联合企业或多工序工程2个,产能630万t。正在规划炼铁工程1个,炼钢工程2个,钢铁联合企业或多工序工程6个,产能3400万t。如果这些已开工在
李江涛[6](2012)在《鞍山钢铁集团公司纳税筹划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纳税筹划是纳税人在现行税法体系及政策安排下,依法行使获得税收优惠的权利,预先对企业设立、运营、投资、筹资等方面进行筹划,旨在增加企业价值、减轻税负的一种财务管理活动。它是市场经济发展进一步成熟和完善的产物,也是纳税人权利意识提高的结果,是纳税人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表现,国家法律保护企业合法进行的纳税筹划。本文全面介绍了纳税筹划的涵义、理论、实现途径和企业常用的税收筹划技术,对其特点、适用条件和局限性进行了分析,并指出纳税筹划在实际应用中可能面临的风险及其控制。结合鞍山钢铁集团公司生产经营特点,以及税收状况,从投资、筹资、并购重组、享受税收优惠等方面,对鞍山钢铁集团公司财务管理活动中的纳税事项进行了策划和安排,以达到节省税收、降低税负和企业收益最大化的目的。
本报记者联合报道组 本报评论员[7](2010)在《创新鞍钢》文中认为3月22日,雪后鞍山,阳光明媚。鞍钢集团科技馆外掌声雷动,纪念“鞍钢宪法”发表50周年暨“感动鞍钢——创新功勋人物”表彰大会在此举行。悠扬的乐曲声中,孟泰、王崇伦、张明山……作为创新功勋人物名列榜首。人们又听到了一个个曾经无比崇敬和熟悉的名字,“鞍钢宪法”四个
赵萱[8](2010)在《我国钢铁企业集团整体上市模式研究》文中指出公开上市是企业生命中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而整体上市是金融创新的典范。自2004年以来,TCL集团(000100)吸收合并TCL通讯(000542)并成功实现整体上市,武钢股份(600005)以定向增发收购武钢集团主业的方式实施整体上市,第一百货(600631)以吸收合并的方式合并华联商厦(600632)实现百联集团的整体上市,这些以产业整合为主要目的的集团整体上市对资本市场的发展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同时,我国的宏观经济环境要求通过金融创新来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国家政策明确支持整体上市等金融创新的发展,加上一些成功的整体上市案例在市场上产生了巨大的财富效应,使得资本市场上掀起了整体上市的热潮。纵观国内大部分文献,大多对现阶段的整体上市持正面肯定的态度,认为整体上市有利于减少上市公司与母公司之间的关联交易,发挥企业集团的产业优势,降低企业与市场的交易费用与交易成本,提升企业内部的资源配置功能与整合功能,促进上市公司做大做强。本文分析了企业整体上市模式和几种模式的适用性,从成本、上市程序要求、上市效果的视角对钢铁行业整体上市模式的选择进行分析,从而总结出我国钢铁行业的整体上市特点。从钢铁行业的特殊性出发,结合当前钢铁行业的发展特点来叙述,再进行两种整体上市模式分析,定向增发反收购母公司资产模式---鞍钢模式,通过对大股东进行定向增发,以收购其手中持有的资产,这是在全流通之后开始流行的整体上市途径。由于不存在再融资行为,较容易被中小股东所接受,对大股东而言也可以提高对上市公司的控股比例。由于收购的资产质量较高又没有融资行为,鞍钢新轧、太钢不锈、本钢板材的都采取向控股股东定向增发流通股的方式。集团借壳整体上市模式---武钢模式对主业资产和辅业资产都非常庞大的公司可以借鉴,可能存在上市子公司资金不足或收购资产金额较大等问题。通过比较,发现两种整体上市模式的共同点:集团资产质量相对较好,比较两者的不同点:融资行为、定价机制分析、适用环境不同。本文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整体上市对财务战略与组织再造的影响,公司战略分析,整体上市的财务安排与战略,流程再造和组织整合对集团战略的支撑作用,最后对钢铁企业整体上市模式选择提出了建议。现实中,中国钢铁企业(集团)采用的整体上市模式各有差异。所以说,各类模式都具有不同的优缺点和适用条件,不存在哪个具体途径最优的问题,关键在于上市公司、上市公司股东及其下属资产的特征及其之间的关系等因素更适合采用何种模式。在进行认真分析的基础上得出我国钢铁企业整体上市的实施条件,我国钢铁企业整体上市成功的外在条件分析,我国钢铁企业整体上市成功的内在条件分析。一、研究目的1、详细分析主要的整体上市模式,运用比较案例法得出各模式的相同点、不同点以及其适用性在之前的研究中,大都是对我国现存的几种整体上市模式本身的介绍,很少涉及专门的钢铁行业的大型企业集团整体上市情况。本文意在通过对钢铁企业集团具体案例分析,总结出目前我国钢铁行业整体上市的现状及运用了哪几种比较主要的整体上市模式,对每个公司进行了情况和特点概述,得到它们的共同点和区别,提出不同企业选择不同整体上市模式的启示;在介绍了我国证券市场中已经出现的各种整体上市模式的应用之后,看几家钢铁企业在整体上市中是选择的何种模式,具体介绍在我国证券市场全流通前和全流通后的两种主要整体上市模式,通过对其上市前后的各个财务指标的比较得出整体上市的效果如何,再结合实际分析两种上市模式的异同和各自的优缺点,看整体上市模式选择背后的战略规划与流程再造。2、总结出钢铁企业整体上市的特征和实施条件,提出相应建议和对策在理论分析的铺垫前提下,讨论整体上市对于我国证券业和上市企业产生的意义和作用,以及促使企业整体上市的经济动因,提炼出我国企业整体上市主要采取的一般模式。主要就两种上市模式进行了深入探讨,得出一个企业要能成功实施整体上市需要具备的内在和外在条件这对即将采取整体上市来进行融资扩容的钢铁企业具有重大的借鉴意义。二、主要内容第一章:主要概述了本文的写作背景、研究目的、研究内容方法和本文的主要贡献。钢铁企业最重要特点是投资大、固定资产比重高,属于典型的资金密集型行业,需要大量的资金维持企业的运行,加入WTO后国际巨头纷纷进驻国内市场,更是加剧了钢铁行业的竞争,整体上市是企业能借助于国际和国内资本市场的融资力量,以快速、合理、有效的方式筹集大批资金,满足中国钢铁业发展的需要。在这样的背景下,理清文章的研究目的和主要内容结构。第二章:企业整体上市的相关文献综述。分析成功的整体上市案例,总结其成功的经验,为后续钢铁企业的上市提供借鉴,减少重复和走弯路,在这样的背景下,国内多家机构和学者对整体上市模式进行了研究。首先是案例研究,主要列举了TCL、武钢股份和宝钢股份以及它们上市效果比较的相关研究成果,其次是针对整体上市模式的研究,如三模式说,四模式说,还有多模式说。第三章:整体上市的基本理论分析。概述了整体上市的基本概念、与分拆上市的比较和它自身的特点,阐述了它的意义和作用,即有利于国有企业加快股份制改革步伐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有利于完善资本市场和促进证券市场的持续发展、有利于优化企业融资结构和防范金融风险,最后详细分析了整体上市的几大动因。介绍了几种我国现有的企业整体上市模式:A+H模式、反向收购母公司模式、换股吸收合并模式、换股IPO这四种模式,并结合我国企业整体上市模式的实际情况,采用案例分析法和比较分析法,对我国企业整体上市模式的特点进行分析研究,并对我国企业整体上市模式中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整体上市模式在我国的相应适用范围。第四章:我国钢铁企业集团整体上市的模式研究。首先回顾了中国钢铁企业集团整体上市的现状。总结了中国钢铁企业整体上市的模式,主要整体上市模式有定向增发反收购母公司资产模式(鞍钢股份、本钢板材、太钢不锈和包钢股份)、集团公司借壳整体上市模式(武钢股份、宝钢股份)、渐进式股权重组模式(华菱管线)等。基于对两个典型模式—武钢模式和鞍钢模式的具体案例效果分析,讨论了两种模式的共同点和区别,并就钢铁企业整体上市模式选择提出一些建议,以给将来钢铁企业整体上市提供一定的借鉴与参考。第五章:我国钢铁企业整体上市的特征及对策分析。本章分析了我国钢铁企业整体上市的特征,主要包括避免关联交易、完成产业整合,国家政策的支持和整体上市模式的创新三个方面。其中整体上市模式的创新是我国钢铁企业结合自身具体实际情况,综合市场和政策面进行设计的上市方案。从六大整体上市的钢铁公司运营情况出发,从外在和内在两个方面分析我国钢铁企业整体上市成功实施的条件。最后,在总结我国钢铁公司整体上市成功经验后归纳出我国钢铁企业整体上市的相关对策,对后续其他钢铁公司整体上市提供一定的参考和指导。第六章:结论。基于整体上市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基础,分析了我国钢铁企业目前的整体上市发展现状,总结了各集团的整体上市模式,并分析了它们的特征,最后提出了我国钢铁企业整体上市的一些对策而得出的几点结论。三、主要贡献国内有关钢铁企业整体上市的研究较少,且不系统,本文从整体上市的基本理论出发,通过对我国钢铁企业的实际案例分析,系统地对我国钢铁企业整体上市进行了研究。本文的主要贡献在于:1、以案例分析的方法总结了我国钢铁企业整体上市的经验,也分析了部分失败的案例和失败教训,为即将整体上市的钢铁企业提供借鉴与参考。不同特征的钢铁企业,应采用适用自己的创新性模式,不能完全照搬照抄他人成功经验。如武钢股份通过上市子公司反向吸收合并母公司主业资产的方式实现了整体上市,不但生产能力大大加强,达到规模效应,同时其主营收入和盈利能力也大幅度提高,取得了整体上市的成功;鞍钢股份是在全流通背景下产生的创新金融模式,它是采取向大股东定向增发的模式实现的“零融资”整体上市;华菱管线针对企业集中度低的特点,以渐进式股权重组的方式实现整体上市,成功实现主体资产的一体化运作,既没有对股票市场产生压力,又提高了生产效率。采用分步重组方式,可减少对公司运营和业绩的影响与冲击。2、针对我国钢铁企业的具体情况,分析了我国钢铁企业整体上市的条件,给期望整体上市的钢铁企业提供参考依据。企业要实施整体上市,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主要体现在不良资产率、资产负债率、盈利能力和分配能力四个指标上。不良资产率是指不良资产与企业股东权益的比值,不能参与企业正常资金周转,所以要实现企业整体上市,其不良资产率必须低于某一规定值。资产负债率反映负债总额与资产总额的比例关系,要进行上市融资,负债率必须低于70%。并具备一定的盈利能力和分配能力。另外,要实施整体上市,企业必须具备简单的股权关系,并减少甚至避免关联交易。除了整体上市的必要条件之外,要成功实现企业整体上市,还必须注意政策法规方面的要求和创新模式的选择。针对我国钢铁企业的具体情况,分析了我国钢铁企业整体上市的特征和存在的问题,给期望整体上市的钢铁企业准备提供参考。3、分析了整体上市的特征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之策,给整体上市后的钢铁企业运作提供参考。我国钢铁企业整体上市的特征表现在避免关联交易,完成产业整合、国家政策支持和整体上市模式的创新等三个方面。在整体上市过程中主要存在收购定价缺乏客观统一的标准、所筹集的资金管理不明、缺少独立第三方评估上市资产价值和证券市场的市场容量的吸纳等问题。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了三点应对之策:第一,遵循市场内在规律;第二,对资产要有正确的评估;第三,简单明晰的股权结构。
许艳秋[9](2008)在《促进鞍钢与鞍山地方经济协调发展 发挥国有资本更大的价值》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鞍钢是鞍山地方经济发展的支柱.是技术进步、产业升级、结构调整和增强地区经济实力的重要力量,在当前区域经济发展趋势与建设和谐社会的新形势下,重视鞍钢国有资本带动鞍山地方经济协调发展,是发挥国有资本更大价值.增强鞍钢国有资本活力和影响力的
刘阳[10](2008)在《钢铁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体系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国在重工业方面一直在世界上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位置,尤其钢铁工业作为重工业的基础,其发展状况更是评判一个国家工业发达程度和科技实力的重要指标。虽然我国钢铁工业具备了一定的生产优势,但是依旧面临着制度和管理落后等问题,与钢铁强国有较大差距。在这一背景下,对我国钢铁企业核心竞争力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主要分为五个部分:第一章为绪论,阐述了本文的研究背景,对国内外钢铁企业核心竞争力研究的相关文献进行了归纳和总结,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本文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第二章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研究综述。结合国内外研究成果,阐述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内涵、理论的演变轨迹和主要评价方法,介绍了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具体设计。第三章构建了钢铁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体系,在三个层面上对钢铁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进行评测;第一层面:被评价钢铁企业与竞争对手在各指标数据上的横向对比。第二层面:按照核心竞争力——企业核心能力——能力指标这三个层次的构架来建立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首先,以波特的价值链分析原理为依据对企业能力进行设计,并根据行业特点,以特性要因图为指导来确定第三层次参加评测的能力指标。在确立评价指标体系之后,将运用熵权法和层次分析法分别计算出第三层次中定量类指标和定性类指标的权重,通过相关计算公式得出钢铁企业在各企业能力上的得分,通过得分即可看出该企业在各能力上的优势和不足。第三层面:以制约因素理论为依据,指出制约被评价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第四章为相关的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方法。第五章应用该评价体系,对鞍钢的核心竞争力做了评价,并提出了相关建议。第六章对本文的结论进行了总结,指出了研究不足和未来的研究方向。
二、鞍钢实现钢铁双超千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鞍钢实现钢铁双超千万(论文提纲范文)
(1)河北上市钢铁企业的金融支持效率测算及国内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研究综述 |
三、模型设计及指标选取 |
(一)模型选择 |
(二)Malmquist指数 |
(三)投入和产出指标的选取 |
1. 投入指标选取。 |
2. 产出指标选取。 |
(四)样本企业的选取和数据的来源与处理 |
(五)有效性检验 |
四、实证分析 |
(一)DEA运行结果分析 |
1. 综合效率分析。 |
2. 技术效率分析。 |
3. 规模效率分析。 |
(二)Malmquist指数分析 |
五、研究结论 |
六、政策建议 |
(一)完善金融服务,加大金融创新力度 |
(二)加大政策支持,改善企业融资环境 |
(三)改善公司治理,优化企业资本结构 |
(2)陈台沟铁矿建设方案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
1.3 研究内容及其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1.4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建设方案优化理论基础概述 |
2.1 建设方案优化的基本原理 |
2.2 建井方案优化的基本方式 |
2.2.1 工期优化 |
2.2.2 费用优化 |
2.2.3 资源优化 |
2.3 矿井建设工期优化的原则和方法 |
2.3.1 井筒开工时间及顺序优化原则 |
2.3.2 工期优化的经济原则和评价 |
第三章 矿山建设条件分析 |
3.1 工程概况 |
3.1.1 概况 |
3.1.2 开拓与开采 |
3.2 矿山建设条件和特点 |
3.2.1 矿山建设条件 |
3.2.2 矿山建设特点 |
3.3 矿山建设的关键问题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进度和工期指标的确定研究 |
4.1 井巷工程平均月进度指标 |
4.1.1 立井井筒月进度指标的确定 |
4.1.2 岩石平巷月进度指标的确定 |
4.1.3 其它井巷月进度指标的确定 |
4.2 井筒永久装备工期指标 |
4.2.1 主副井永久提升系统装备工期 |
4.2.2 风井永久装备 |
4.3 其它主要工程工期指标 |
4.4 井筒施工方案及井筒工期 |
4.4.1 立井井筒施工方案 |
4.4.2 井筒施工设备选型 |
4.4.3 井筒施工工期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矿山建设方案优化研究 |
5.1 双超试验井施工水平优化 |
5.1.1 双超试验井的要求 |
5.1.2 副井、措施井施工水平优化 |
5.1.3 双超井贯通方案 |
5.1.4 其它主井井筒开工时间方案 |
5.2 井巷工程系统结构的优化 |
5.2.1 辅助斜坡道施工分段方案 |
5.2.2 胶带斜井施工分段方案 |
5.2.3 南北风井贯通方案 |
5.2.4 各阶段水平施工方案 |
5.2.5 溜破系统施工方案 |
5.3 主副井永久装备时间方案 |
5.3.1 副井永久装备时间方案 |
5.3.2 1 、2号主井永久装备时间方案 |
5.3.3 3号主井永久装备时间方案 |
5.4 立井井筒临时改绞方案 |
5.4.1 副井临时改绞方案 |
5.4.2 措施井临时改绞方案 |
5.4.3 北风井临时改绞方案 |
5.4.4 南风井临时改绞方案 |
5.4.5 1号和2号主井临时改绞方案 |
5.4.6 3号主井临时改绞方案 |
5.4.7 各井筒推荐的临时改绞方案汇总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关键线路及其优化效果 |
6.1 矿山建设的关键线路和关键工程 |
6.1.1 矿山建设的关键线路 |
6.1.2 矿山建设的关键工程 |
6.2 优化效果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科研 |
附录 |
(3)包头钢铁公司的创建与技术创新(1953-1965年)(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选题的目的与意义 |
1.2 研究时间、概念界定 |
1.3 文献综述 |
1.3.1 对中国现代工业史的研究 |
1.3.2 对中国现代钢铁工业技术史的相关研究 |
1.3.3 对包钢的研究 |
1.4 研究内容、方法、创新性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创新点 |
1.5 小结 |
2 建国初期中国钢铁工业发展概况 |
2.1 世界及苏联钢铁工业的发展 |
2.1.1 世界钢铁工业生产概况 |
2.1.2 苏联钢铁工业生产概况 |
2.2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钢铁技术与社会概况 |
2.2.1 现代钢铁工业发展的概况 |
2.2.2 冶炼技术的发展 |
2.2.3 新中国钢铁技术发展的特点 |
2.3 小结 |
3 包钢立项与建设的背景 |
3.1 包钢建设的主要矿产资源 |
3.1.1 白云鄂博矿的发现与勘探 |
3.1.2 解放前日本对白云鄂博矿的勘察与开发计划 |
3.1.3 包钢选矿工艺实验 |
3.1.4 白云鄂博矿在中小高炉上的冶炼实验 |
3.2 国家建设包钢的决策 |
3.2.1 初期建设决策 |
3.2.2 建设方针变更 |
3.2.3 包钢做出“以铁为主,综合利用”方针的决策 |
3.3 党的领导人对包钢建设与发展的决策 |
3.3.1 周恩来总理对包钢建设的重视和决策 |
3.3.2 朱德视察包钢的几点指示 |
3.3.3 乌兰夫担负起建设以包钢为中心的包头工业基地的重任 |
3.3.4 邓小平同志提出“以铁为主,综合利用”的方针 |
3.4 小结 |
4 包钢冶炼技术的引进与创新 |
4.1 高炉建设与炼铁技术 |
4.1.1 投产前的高炉冶炼 |
4.1.2 投产后的高炉冶炼问题 |
4.1.3 炼铁技术经济分析 |
4.1.4 炼铁厂生产技术发展路线受到技术决策的影响 |
4.2 投产初期平炉炼钢生产 |
4.2.1 平炉生产工艺和主要炼钢技术攻关 |
4.2.2 包钢与武钢经济技术指标的对比分析 |
4.2.3 技术决策对包钢炼钢厂技术发展的影响 |
4.3 小结 |
5 “大炼钢铁”运动对包钢建设影响 |
5.1 “大炼钢铁”运动的时代背景 |
5.2 包钢掀起了“大炼钢铁”运动的热潮 |
5.2.1 反浪费运动中包钢被动修改原初设计 |
5.2.2 为国庆献礼提前出铁 |
5.2.3 “大、中、小包钢”一哄而起强行上马 |
5.2.4 包钢开展各种自力更生的技术活动 |
5.3 内蒙古“大炼钢铁”运动对包钢的影响 |
5.3.1 掀起“土法炼铁、炼钢”的高潮 |
5.3.2 呼和浩特钢铁厂的“快上快下” |
5.3.3 内蒙古自治区中小高炉遍地开花 |
5.4 对“大炼钢铁”运动的评价与反思 |
5.4.1 “大炼钢铁”运动对包钢建设的积极作用 |
5.4.2 美好愿望的主观政治倾向引导技术生产决策 |
5.4.3 群众运动性的生产方式影响企业正常生产 |
5.4.4 科学家没有参与企业决策的权力 |
5.4.5 急功近利地追求产量忽视配套发展 |
5.5 小结 |
6 包钢早期技术能力的培养 |
6.1 苏联的工程师及其作用 |
6.1.1 在包钢工作过的苏联工程师 |
6.1.2 苏联工程师工作的特点 |
6.2 本土工程师的培养 |
6.2.1 技术专家领导者的培养 |
6.2.2 成立各类研究机构培养高科研技术力量 |
6.3 技术工人的培养 |
6.3.1 包钢早期技术工人的概况 |
6.3.2 技术工人的培养 |
6.3.3 第一批民族特色钢铁工人的培养 |
6.4 小结 |
7 首任经理杨维对包钢创建的贡献 |
7.1 杨维担任包钢的首任经理 |
7.2 杨维在包钢创建初期所做的工作 |
7.2.1 负责领导筹备包头钢铁公司 |
7.2.2 主持厂区选址、确立包头钢铁公司名称 |
7.2.3 带领职工进入大规模建设 |
7.2.4 对包钢1号高炉出铁的贡献 |
7.3 杨维的科学精神受到批判 |
7.3.1 杨维的科学精神 |
7.3.2 杨维因反对修改设计受到批判 |
7.4 小结 |
8 包钢与武钢技术发展的比较 |
8.1 苏联设计的包钢初步规划与实施方案的对比 |
8.1.1 包钢初步规划与实施结果 |
8.1.2 包钢没有完成规划的主要原因 |
8.2 包钢与武钢建设发展的比较 |
8.2.1 武汉钢铁联合企业基本建设情况 |
8.2.2 包钢与武钢建设的比较 |
8.2.3 包钢与武钢建设的后续发展 |
8.3 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4)毛泽东与新中国钢铁工业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选题缘起与意义 |
二、研究综述 |
三、研究思路、内容和方法 |
四、创新之处 |
第一章 建国前毛泽东与中国钢铁工业 |
第一节 号召争取“铁的自给” |
第二节 要求做好企业中知识分子和技术人员的留用工作 |
第三节 电令鞍钢迅速恢复生产 |
第二章 毛泽东与新中国钢铁工业的起步和第一个“黄金时期” |
第一节 决策、指导鞍钢的恢复和改扩建 |
一、将鞍钢作为钢铁工业建设的重点 |
二、指示鞍钢培养钢铁人才 |
三、集中全国力量支援鞍钢建设“三大工程” |
第二节 决策新建武钢、包钢 |
一、决策新建武钢 |
二、决策新建包钢 |
第三节 指导制订“一五”计划,重点建设钢铁工业 |
一、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指导制订“一五”计划 |
二、要求重点加强冶金工业,打好基础 |
第四节 启发、支持“三大五中十八小” |
一、发表《论十大关系》的讲话 |
二、支持“三大五中十八小” |
第五节 提出超英赶美的战略目标 |
一、提出赶超美国 |
二、决策十五年赶超英国 |
第三章 毛泽东与新中国钢铁工业的“三年大起” |
第一节 提出大力发展地方钢铁工业,十五年赶上美国 |
一、提出大力发展地方钢铁工业 |
二、肯定冶金工业部关于钢铁工业发展速度的设想 |
三、提出十五年赶上美国 |
第二节 决策钢产量翻一番,号召为1070万吨钢而奋斗 |
一、决策钢产量翻一番,“以钢为纲”加速工业建设 |
二、召开北戴河会议,号召为1070万吨钢而奋斗 |
第三节 发动全民大炼钢铁 |
一、提出七年超过美国,强调必须首先抓紧钢铁工业 |
二、亲临各地视察钢铁生产 |
三、各地大放高产“卫星” |
第四节 指导钢铁工业局部纠“左” |
一、提出压缩空气,降低1959年钢产量指标 |
二、号召鼓足干劲,完成1800万吨钢 |
三、提出要波浪式前进,确定钢产量指标降为1650万吨 |
四、委托陈云研究钢产量指标,将钢产量指标降到1300万吨 |
第五节 争取钢铁更大的“跃进” |
一、庐山会议——由纠“左”转向“反右倾,鼓干劲” |
二、提出争取二千二百万吨钢 |
三、支持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运动,提出“鞍钢宪法” |
四、慎重提指标,注重降指标,全力保钢产 |
第四章 毛泽东与新中国钢铁工业的“两年大落”和第二个“黄金时期” |
第一节 降低钢铁工业发展速度 |
一、接受钢产量指标大幅度再降 |
二、赞成将1962年钢产量指标降至600万吨 |
三、开展学习解放军、学习大庆运动 |
第二节 提出再搞三年调整,控制钢产量指标 |
一、提出再搞三年调整 |
二、控制钢产量指标 |
第三节 初步展开钢铁工业的三线建设 |
一、提出重建酒泉和攀枝花钢铁厂 |
二、督促、指导攀枝花和酒泉钢铁基地建设 |
三、支持小三线搞小钢铁厂 |
第五章 毛泽东与新中国钢铁工业的十年徘徊 |
第一节 钢铁工业战线遭到严重破坏 |
一、把“文化大革命”扩展到工矿企业 |
二、支持、号召夺权 |
三、清理阶级队伍 |
四、制止武斗 |
第二节 钢铁工业的恢复与发展 |
一、提出、推动落实政策,引导“文化大革命”向结束的方向发展 |
二、掀起备战高潮,反对翻番 |
三、批判极左思潮,落实党的政策 |
第三节 钢铁工业战线再遭破坏 |
一、开展“批林批孔”运动 |
二、支持全面整顿 |
三、开展“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运动 |
第六章 评价与总结 |
第一节 对毛泽东领导新中国钢铁工业的评价 |
第二节 毛泽东领导新中国钢铁工业的经验和启示 |
一、高度重视和致力发展钢铁工业 |
二、从实际出发,制定中国的钢铁工业发展战略 |
三、坚持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的中国钢铁工业发展道路 |
四、科技领先,大力汇聚钢铁工业技术力量,努力推动钢铁工业技术进步 |
五、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 |
六、必须注重综合平衡,切忌急躁冒进 |
七、必须改革、改善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健全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原则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5)冶金动态(论文提纲范文)
一、综合 |
二矿山、煤炭、废钢 |
三选矿、烧结(球团)、焦化 |
四炼铁 |
五炼钢、精炼、连铸 |
六轧钢 |
(6)鞍山钢铁集团公司纳税筹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选题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1.3 本文研究思路、方法与创新点和结构安排 |
1.3.1 本文研究思路、方法 |
1.3.2 本文创新点与结构安排 |
2. 纳税筹划基本理论 |
2.1 纳税筹划的内涵 |
2.2 纳税筹划实现途径及方法 |
2.2.1 纳税筹划实现途径 |
2.2.2 纳税筹划方法 |
3. 纳税筹划的风险及控制 |
3.1 纳税筹划的风险 |
3.2 纳税筹划风险的控制 |
4. 鞍钢集团公司税收情况分析 |
4.1 鞍山钢铁集团公司概况 |
4.2 鞍钢集团纳税情况分析 |
4.3 鞍钢集团纳税筹划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
5. 鞍山钢铁集团公司的纳税筹划及实施 |
5.1 企业筹资方式的纳税筹划 |
5.1.1 筹资方式纳税筹划的一般原理 |
5.1.2 鞍钢集团公司不同筹资方式的节税效果分析 |
5.2 投资活动纳税筹划及实施 |
5.2.1 设立公司组织形式的选择 |
5.2.2 不同组织形式对公司税收影响的实例 |
5.3 投资活动纳税筹划及实施 |
5.3.1 企业并购的税收动因 |
5.3.2 目标企业选择的纳税筹划 |
5.3.3 并购出资方式的纳税筹划 |
5.4 充分利用税收优惠政策 |
5.4.1 资源综合利用方面的优惠政策 |
5.4.2 开发新产品、新技术方面的优惠政策 |
5.4.3 安置残疾人等特殊群体方面的优惠 |
5.4.4 购置节能节水、环境保护、安全生产等设备的优惠 |
6.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作者简介 |
(8)我国钢铁企业集团整体上市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思路和主要内容 |
1.4 主要贡献 |
2. 整体上市相关文献综述 |
2.1 案例研究 |
2.1.1 TCL集团 |
2.1.2 武钢股份 |
2.1.3 案例对比研究 |
2.1.4 其他案例分析 |
2.2 对整体上市模式的研究 |
3. 整体上市的基本理论分析 |
3.1 整体上市的概念 |
3.2 整体上市的意义和作用 |
3.3 整体上市的动因分析 |
3.3.1 整合企业优势资源,优化配置企业资产 |
3.3.2 规范上市公司运作,提高上市公司质量 |
3.3.3 提高企业对市场的控制能力 |
3.3.4 提高公司管理效率 |
3.3.5 整体上市是我国证券市场发展的需要 |
3.3.6 财富效应和市值放大效应 |
3.4 企业整体上市模式分析 |
3.4.1 A+H模式 |
3.4.2 反向收购母公司模式 |
3.4.3 换股吸收合并模式 |
3.4.4 换股IPO模式 |
3.5 本章小结 |
4. 钢铁企业集团整体上市模式研究 |
4.1 钢铁企业集团整体上市现状分析 |
4.1.1 武钢股份 |
4.1.2 宝钢股份 |
4.1.3 华菱管线 |
4.1.4 鞍钢股份 |
4.1.5 本钢股份 |
4.1.6 太钢股份 |
4.2 中国钢铁企业整体上市模式分析 |
4.2.1 集团公司借壳整体上市模式—武钢模式 |
4.2.2 定向增发反收购母公司资产模式—鞍钢模式 |
4.3 效果分析 |
4.3.1 武钢集团整体上市 |
4.3.2 鞍钢集团整体上市 |
4.4 模式选择 |
4.4.1 两种整体上市模式的共同点 |
4.4.2 两种上市模式的区别 |
4.4.3 两种整体上市模式的借鉴与启示 |
4.5 本章小结 |
5. 我国钢铁企业整体上市的特征及对策分析 |
5.1 我国钢铁企业整体上市的特征 |
5.1.1 避免关联交易,完成产业整合 |
5.1.2 国家政策支持 |
5.1.3 整体上市模式的创新 |
5.2 我国钢铁企业整体上市的实施条件 |
5.2.1 我国钢铁企业整体上市条件分析 |
5.2.2 我国钢铁企业整体上市成功的内在条件分析 |
5.3 我国钢铁企业整体上市的对策 |
5.3.1 遵循市场内在规律 |
5.3.2 资产的正确评估 |
5.3.3 要形成合理的股权结构 |
5.4 本章小结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后记 |
致谢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
(10)钢铁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体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4 本文的创新点 |
第2章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理论综述 |
2.1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概念和内涵 |
2.2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演变 |
2.3 企业核心竞争力研究所遵循的理论 |
2.4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主要评价方法 |
2.5 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 |
第3章 钢铁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体系的构建 |
3.1 钢铁企业的制约因素分析 |
3.1.1 钢铁企业外部制约因素分析 |
3.1.2 钢铁企业内部制约因素分析 |
3.2 钢铁企业各项指标的横向对比 |
3.2.1 指标选取的原则 |
3.2.2 选取指标的说明 |
3.3 钢铁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4章 相关的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方法 |
4.1 特征因素图 |
4.2 价值链分析法 |
4.3 熵权法 |
4.4 层次分析法 |
第5章 评价体系的应用:鞍钢核心竞争力的评价 |
5.1 鞍钢的内外部环境分析 |
5.1.1 鞍钢的EFE矩阵分析 |
5.1.2 鞍钢的IFE矩阵分析 |
5.2 各项数据的横向对比 |
5.2.1 主要经济效益指标 |
5.2.2 主要财务评价指标 |
5.2.3 主要产品产量指标 |
5.2.4 主要生产指标 |
5.2.5 主要能耗指标 |
5.2.6 主要经济指标 |
5.3 鞍钢核心竞争力评价 |
5.3.1 规模竞争力 |
5.3.2 产品竞争力 |
5.3.3 管理竞争力 |
5.3.4 科技创新竞争力 |
5.3.5 环保竞争力 |
5.4 对鞍钢的制约因素分析及相关建议 |
第6章 结论与研究展望 |
6.1 结论 |
6.2 研究中的不足 |
6.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四、鞍钢实现钢铁双超千万(论文参考文献)
- [1]河北上市钢铁企业的金融支持效率测算及国内比较研究[J]. 徐述,李蕾,田希永,张刚,胡继香. 华北金融, 2021(06)
- [2]陈台沟铁矿建设方案优化研究[D]. 王兆瑞. 河北工程大学, 2018(01)
- [3]包头钢铁公司的创建与技术创新(1953-1965年)[D]. 武月清.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6(12)
- [4]毛泽东与新中国钢铁工业研究[D]. 阳勇. 湘潭大学, 2014(08)
- [5]冶金动态[J]. 王梧. 冶金管理, 2014(01)
- [6]鞍山钢铁集团公司纳税筹划研究[D]. 李江涛. 辽宁科技大学, 2012(04)
- [7]创新鞍钢[N]. 本报记者联合报道组 本报评论员. 中国冶金报, 2010
- [8]我国钢铁企业集团整体上市模式研究[D]. 赵萱. 西南财经大学, 2010(03)
- [9]促进鞍钢与鞍山地方经济协调发展 发挥国有资本更大的价值[J]. 许艳秋. 国有资产管理, 2008(07)
- [10]钢铁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体系的研究[D]. 刘阳. 东北大学, 20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