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博科通讯发布光纤通道交换机(论文文献综述)
蒋双飞[1](2021)在《一种光纤通道交换网络系统的设计与验证》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互联网化进程持续推进,用户数量和传输速率始终保持高速增长。依托于互联网的即时通信、搜索引擎、远程办公、在线购物、网络娱乐、在线教育和在线医疗等,对互联网基础技术的速率和传输稳定性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光纤通道(Fibre Channel)技术是一种网络存储交换技术,可提供远距离和高带宽传输,能够在存储器、服务器和客户机节点间实现大型数据文件的传输。如今,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规模和结构都愈发复杂。在芯片前端设计中,需要尽可能多地、尽可能早地找出设计的不足甚至漏洞。UVM(Universal Verification Methodology)通用验证方法学是目前最新且最主流的验证方法。使用UVM方法学搭建的验证平台,是一个覆盖率驱动、随机化测试激励、高可重用性的标准化验证平台。本文介绍了基于光纤通道协议的交换网络系统,包括交换机设计以及UVM验证平台搭建。首先,完成基于CICQ(Combined Input-Crosspoint Queued)结构的四端口交换机设计,该交换机使用LQD(Longest Queue Detecting)作为输入调度算法和RR(Round Robin)作为输出调度算法,使用帧切分重组策略,使用Crosspoint交叉点实现无阻塞通路和VOQ(Virtual Output Queue)技术提高数据交换性能,并使用Verilog硬件描述语言实现。然后,搭建UVM验证平台,该验证平台具有接口(Interface)、事务(Transaction)、代理(Agent)、计分板(Scoreboard)、参考模型(Reference Model)等组件,使用覆盖率组件搜集功能覆盖率,并使用System Verilog语言完成验证平台搭建。该验证平台严格遵守UVM规范,并具有良好的可扩展性和可重用性。本文使用Mentor公司提供的Questa Sim工具进行仿真,验证模式为黑盒验证。使用随机测试激励+定向测试激励结合的方式,完成输入阻塞与无阻塞两种工况的仿真验证。仿真结果表明,UVM验证平台工作正常、功能覆盖率100%且收发的数据包均正确。本课题所设计的光纤通道交换机功能正确。
毛杰[2](2020)在《基于ZYNQ的FC交换机软件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网络数据存储的需求也越来越高。基于光纤通道协议(Fiber Channel,FC)的存储区域网络(Storage Area Network,SAN)借助FC低延时、高带宽、误码率低等特点很好满足了人们对大量数据高速传输和存储的需求。FC交换机负责实现FC存储设备和服务器之间数据的传递,是SAN的中央枢纽,对其研究和开发具有重大意义。FC交换机作为一种典型的嵌入式设备,其开发架构为嵌入式芯片(含CPU)+FPGA。ZYNQ-7000系列全可编程SoC(System on Chip,SoC)以FPGA为基础,将可编程逻辑(Programmable Logic,PL)和具有双核ARM Cortex-A9的处理系统(Processing System,PS)集成在单个芯片中,PS和PL之间采用AXI(Advanced Extensible Interface,AXI)协议进行通信,传输带宽可达吉比特。ZYNQ-7000的出现使得软硬件之间的协同设计更加方便,并使得嵌入式设备的尺寸大大减小。本文设计基于ZYNQ-7000系列芯片的FC交换机软件,主要工作如下:1.对PL端与PS端之间数据交互的几种方案进行分析,最终使用PL端的DMA方式完成FC数据的交互,使用TCP协议完成TCP/IP数据的交互,并在Vivado软件中完成ZYNQ硬件部分的设计。2.在PS端设计FC数据接收和发送的驱动程序。驱动程序基于Linux操作系统,向下完成与PL端的数据交互,向上完成与上层处理模块的数据交互。3.设计解析TCP/IP协议和FC协议的协议处理模块,使得交换机软件能够正确接收和解析TCP数据和FC数据,完成交换机登录等基本功能,并将解析后的数据传递给上层应用处理。4.设计基于串口、网口和FC口的管理模块,使上位机能够通过以上三种方式对交换机进行各种参数的查询和配置。5.使用上位机软件和FC分析仪等设备对交换机软件的各个功能进行测试,测试结果符合预期。将基于PowerPC+FPGA架构的FC交换机和基于ZYNQ的FC交换机在物理尺寸和功耗方面进行对比分析,证明基于ZYNQ的FC交换机的优势。
何力[3](2019)在《基于虚拟化和资源共享技术的智能云平台》文中指出在全球进入智能化发展的新时代,我国经济已从高速发展转向为高质量发展。传统矿山多业务系统配备多台服务器的模式,存在着信息孤岛、数据不能高效利用、存在安全隐患等诸多弊端,已经不能满足智慧矿山建设的需要,严重制约矿山生产与管理效率。为解决上述问题,利用虚拟化与资源共享技术,由服务器、光纤交换机、磁盘阵列和共享USB等主要设备搭建智能云平台,将全矿服务器、存储、网络及管理套件等资源统一到云平台进行管理,通过云平台实时监测每个虚拟机运行、资源使用等情况,实现按业务需求,弹性供给资源,既减少资源浪费又提高利用率。同时,各虚拟机能够实现在实体服务器中异常情况动态实时迁移,从而大大提高数据的安全性与系统的稳定性。通过在中关铁矿进行云平台部署与测试,简化IT基础设施的部署、运维和管理,大幅提高硬件资源利用率,降低企业的采购成本7万元,打破中关铁矿各生产工艺数据的边界,实现全矿各独立系统数据横向关联与纵向发掘,使全矿生产组织调度形成统一整体,铁精粉年产量将增加8万吨。消除由于系统硬件故障造成业务无法进行的安全隐患,有效的为矿山稳定、高效、科学化生产提供有力支撑。由此可见,在智慧矿山的推进的过程中智能云平台的搭建将为智慧矿山效果的显现起到关键作用。图25幅;表10个;参50篇。
林文,甘蜜[4](2018)在《中国反垄断行政执法数据分析报告(2017)》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引言为延续2017年发布的《中国反垄断行政执法报告(2016)》,笔者整理了2017年度我国反垄断行政执法案例,并结合之前数据分析的经验进行了总结分析,形成此报告。本报告搜集了截至2018年4月1日三大反垄断执法机关(1)官网发布的与2017年度反垄断执法相关的全部行政处罚决定书、公告、新闻信息,部分省级执法机关官网公布的2017年度反垄断行政执法信息,(2)以及其他媒体公开的较为详细
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5](2017)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公告 2017年 第46号》文中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以下简称商务部)收到博通有限公司(Broadcom Limited,以下简称博通)收购博科通讯系统公司(Brocade Communications Systems,Inc.,以下简称博科)股权案(以下简称本案)的经营者集中反垄断申报。经审查,商务部决定附加限制性条件批准此项经营者集中。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以下简称《反垄断法》)第三十条,现公告如下:一、立案和审查程序2017年1月13日,商务部收到本案的经营者集中反垄断申报,经审核,商务部认为该申报材料不完备,
鲁占朝[6](2016)在《基于FC-AE协议的交换机端口电路设计》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Internet的访问流量呈现出爆炸式地增长。传统的存储模式显然已经不能对数据进行高效地存储、访问和管理,而具有高吞吐率、低延迟、低误码率等优点的光纤通道技术给这一问题带来了解决办法。光纤通道交换机能够快速稳定的传输数据,具有高可靠性、高吞吐率、实时性等优点,是存储区域网的核心设备。而交换机端口为光纤通道交换机构建底层数据通道,主要有两方面功能:一方面实现数据的发送和接收、维护链路的稳定;另一方面为交换模块提供数据和端口匹配信息。本论文旨在通过对FC-AE协议的的研究,设计出一种基于FC-AE协议的交换机端口电路。本文首先探讨了光纤通道技术的产生背景、研究意义和国内外研究现状,然后对FC协议的协议层次、网络拓扑、服务类型等基本内容进行了简单研究。根据本项目具体需求提取了要实现的功能,提出了端口电路设计思路和整体的架构方案。本文中的设计通过收发器、发送通道、接收通道、端口控制状态机、流量控制、路由查找六个模块来实现端口电路功能,实现了FC协议中FC-0层、FC-1层和FC-2P层功能。通过对比几种不同算法的优缺点并结合未来发展趋势,决定采用基于CAM的硬件实现方式来实现路由查找功能。通过比较CAM的不同设计方式之间的优缺点,基于本项目存储资源稀缺的考虑,最终采用基于移位寄存器的方式实现CAM。最后依次对整体和各模块进行了仿真,并结合交换模块完成了实验平台的搭建,对端口电路的功能进行测试及验证。测试结果表明电路功能正确,且性能良好。
许政[7](2015)在《交换机网络控制接口设计验证技术研究》文中认为由于具备高速串行数据传输的特点,光纤通道在经历了最初应用于网络系统设计的阶段之后,随着各个领域对存储网络中存储量、通信速度等硬性指标的迫切需求,光纤通道转而广泛地应用于存储区域网络,为存储网络的需要和发展夯实了基础,打造了高可靠性和高性能的网络环境。作为SAN的核心组成部分,FC交换机是以光纤作为传输媒介,完成光纤通道网络系统中各节点的信息交换功能的设备,具有速度快、抗干扰能力强等优点,其性能好坏将直接影响到整个SAN的功能。如今,市面上多应用于SAN数据存储网络中的FC交换机技术已经趋于成熟,在功能和性能方面均已达到较高的标准。然而,其大多数关键核心技术为国外IBM、Cisco等公司所掌握,对外施行技术封锁,而且作为商用交换机的特性也限制了其在某些特定环境下的应用;另一方面,国内相关研究机构也并未针对该技术进行大范围的产业应用。总体来看,国内FC交换网络及相关领域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本文的主要工作是通过研究分析光纤通道相关协议,提出了一款N×N端口(N可以取值为8、16、24、32等)全双工光纤通道交换机芯片的体系框架,并且针对交换机内部的网络控制接口,制定和实施了完善的设计验证流程。光纤通道协议是美国ANSI委员会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制定的一款串行数据高速传输协议,凭借着高带宽、高传输速率、长距离传输、高可靠性以及可扩展性等优点,光纤通道技术已经在存储区域网络中替代了传统的TCP/IP网络,成为了新一代的数据传输标准;与此同时,在现在航空设备的设计中,航电系统发展的主要结构形式也摒弃以往的分立式和互连式结构,开始朝着综合式系统结构的方向发展,并且在这一存储网络环境中,逐渐使用光纤通道协议作为其网络通信协议标准。文章分析和研究了光纤通道的协议分层和拓扑结构,以其中性能最为优越的交换型拓扑结构为核心,明确了光纤通道交换机的设计需要。在对光纤通道交换机芯片做出了简明的介绍后,根据其内部结构中具备的网络控制、地址管理、路由功能等特性,确立了光纤通道交换机中对于网络控制接口这一模块设计需求的必要性。本文应用全正向设计方法,按照协议相关规定解析并提取出模块的主要功能点,详细的剖析了交换机网络控制接口设计和实现的研究过程。设计阶段完成之后,结合软硬件协同验证方法,将本文所设计的交换网控制接口置于虚拟平台和FPGA平台两类验证环境中,实施验证开发,联系验证过程进行详细的介绍,并且就其中关键功能点的实现与否给出了相应的验证结果和报告。
曲德生[8](2012)在《电视台非线性编辑网络的升级与优化》文中研究说明自90年代以来,随着视频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非线性编辑网络在全国各级电视台应用越来越广泛。但是随着电视台的不断发展和业务量的不断提升,原有的非线性编辑网已经逐渐不能满足节目制作的需求。很多电视台选择建立新的非线性编辑网的方法来解决问题,不仅耗费大量资金,而且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本论文以潍坊电视台非线性编辑网升级为例,从原有非线性编辑网的情况分析入手,提出了一种通过对原有的非线性编辑网进行升级与优化来解决现有问题的方法。论文首先简要介绍了原有非线性编辑网的情况,比较了各自的优缺点,确定重点升级对象。接下来根据实际情况,在新网络中保留部分原有设备,增添服务器、中心存储和交换机等新设备,应对用户和工作站数量的增多。通过对原有非线性编辑网架构进行分析,结合潍坊电视台的实际需求,设计采用FC+以太的双网结构、NAS结构等网络架构,升级原有的服务器操作系统和数据库软件,并对光纤交换机、以太网交换机进行优化配置,使其在实际应用中满足需求。最后,对升级后的网络进行带宽测试和系统安全性测试,并对实际应用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处理。升级优化后的非线性编辑网在实际应用中运行平稳,达到了预期效果,证明了本文中讨论的升级与优化方案是成功的。
黄俊[9](2011)在《房地产企业信息安全系统的研究与实现》文中研究表明自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信息化浪潮席卷全球。我国政府面对既要完成好工业化又要加快信息化的双重任务,审时度势,提出了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战略。企业信息化是国家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民经济信息化的基础。信息化广泛应用于企业在市场预测、产品设计制造、经营管理和服务等各环节。房地产行业属于资金密集型企业,房地产业建设的信息化是房地产企业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对信息资源的深入开发和广泛利用,不断提高房地产企业决策、开发、经营、物业管理的效率和水平、进而提高房地产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的过程。本文以构建某房地产集团的企业信息安全系统为例,并以信息安全的两个基点——网络安全和数据安全为研究对象。在该项目中,针对某房地产集团企业信息安全的需求,制定出适合项目房地产企业信息安全整体解决方案。其中该方案包含有六个子系统:区域边界子系统、网络通信安全子系统、安全审计子系统、安全管理子系统、计算机节点子系统、数据安全子系统。在项目中,重点分析研究了与信息安全相关的各种技术(防火墙技术、VPN技术、VLAN技术等)。在项目的设计阶段通过对分析用户需求,制定设计目标,设计出相应系统的解决方案。到部署实施阶段,通过研究方案的部署策略,对方案的实施步骤进行设计,对方案的实现进行详尽的描述,并对项目实施后给企业网络带来的好处进行了简要的说明。项目建设中通过采用主流的应用虚拟化技术,解决了项目企业终端数据安全性问题,并使得项目企业的外地办公人员能随时随地的接入企业网来进行企业应用系统的操作。通过建设项目中六个安全子系统,使得项目企业的网络更加安全,使得用户上网的行为进行管控,避免企业用户在上班时间占用有效带宽,影响其他员工进行办公。最后对研究工作做了简要的总结并提出了进一步研究的设想。
王珏[10](2010)在《FCoE交换机系统中VSAN数据配置模块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说明存储局域网络(SAN)是通过专用高速网将一个或多个网络存储设备和服务器连接起来的专用存储系统。FC协议作为存储区域网络(SAN)中应用最广泛的一种协议,它的本质是一套提供高速传输功能的硬件(如光纤和光纤网卡等)与多个层次完整传输协议的集合。FC协议架构本身从FC-0到FC-4被划分为五个层次,其中又包含许多子层次和子协议。FC SAN网络是基于FC协议实现的SAN网络,通常以交换式架构组网的方式进行网络组网,即通过FC交换机将大量的服务器和磁盘设备组织在一个以光纤为传输介质的SAN中。FC交换机是FC SAN组网必要的网络交换设备。FCoE交换机是具备同时连接光纤网络和以太网络能力的交换设备。FCoE交换机具有FC SAN网络需要的所有物理端口,支持FC交换机具备的所有功能,因此FCoE交换机可以作为FC交换机使用,组建FC SAN网络。同时,FCoE交换机支持具有FCoE能力的增强型以太接口,支持FCoE协议,能够通过增强型以太接口实现FCoE互连,将具有FCoE能力的网络节点接入到FC SAN网络之中。此外,FCoE交换机支持TCP/IP协议族,可以与以太网IP交换机组成LAN网络,将业务服务器接入到以太IP网络中,使得应用服务器同时接入到以太LAN网络和SAN网络中,达到I/O整合的目的。VSAN的全称是虚拟区域存储网络(Virtual Storage Area Network),它是一种对于SAN实体网络进行的虚拟逻辑划分。类似于以太网VLAN划分,FC网络管理员可以根据实际应用需求,把同一物理FC存储网络内的不同设备和网络路径逻辑地划分成不同的虚拟存储网络,即VSAN当中;每一个VSAN都包含一组存在于同一个FC物理网络拓扑结构的网络设备,与物理上形成的SAN有着相同的介质属性,具备SAN网络的所有本质特征。在FC SAN网络中进行良好的VSAN划分可以极大的增强网络的安全性、有效性和可扩展性。用户通过进行VSAN相关数据的配置实现VSAN划分。根据实际应用中链路连接的不同需求,通过向交换机输入用户接口命令行的方法,将交换机端口以不同的连接方式,配置进入指定VSAN之中,实现运用VSAN逻辑划分隔离实际物理网络的功能。VSAN模块作为整个FCoE交换机软件系统的基础模块,实现了VSAN划分功能,承载着其他功能所必须的VSAN配置管理和协商基础。FCoE交换机软件系统中其他大部分模块都需要查询VSAN配置信息,以VSAN信息为基础架构进行其自身的模块建设。VSAN数据配置子模块隶属于VSAN模块,负责接收、存储、维护并响应用户的VSAN相关配置,向其他模块通知基于配置或事件产生的事件变化,同时支持VSAN配置相关的显示功能和调试信息输出功能。本文针对FCoE交换机软件系统中的VSAN数据配置相关模块进行分析和设计,讨论了VSAN数据配置模块基于FC协议描述所实现的具体软件功能以及与其他模块的交互所产生的功能需求,描述了针对VSAN数据配置模块所进行系统设计的思路,叙述了所实现该模块的流程细节和VSAN数据配置模块的测试验证过程,介绍了项目进行中作者所经历的工程流程和配置管理活动。
二、博科通讯发布光纤通道交换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博科通讯发布光纤通道交换机(论文提纲范文)
(1)一种光纤通道交换网络系统的设计与验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课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光纤通道协议的历史 |
1.2.2 研究现状 |
1.3 本文的主要内容与结构安排 |
第二章 光纤通道交换网络及UVM通用验证方法学 |
2.1 光纤通道的五层模型 |
2.2 光纤通道交换网络的必要组件 |
2.2.1 光纤通道交换机 |
2.2.2 主机总线适配器HBA |
2.2.3 端口 |
2.3 光纤通道交换网络的拓扑结构 |
2.3.1 点对点 |
2.3.2 任意环路 |
2.3.3 交换式结构 |
2.4 光纤通道协议的帧定义 |
2.5 System Verilog语言 |
2.5.1 面向对象 |
2.5.2 随机化 |
2.5.3 覆盖率驱动 |
2.6 UVM通用验证方法学 |
2.6.1 标准化的验证平台 |
2.6.2 可重用性 |
2.6.3 源码库 |
2.6.4 UVM的几种特殊机制 |
2.7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光纤通道交换机设计 |
3.1 光纤通道交换机的架构设计 |
3.1.1 内部帧结构 |
3.1.2 帧切分及重组 |
3.2 VOQ队列缓存 |
3.2.1 VOQ读取控制模块 |
3.2.2 VOQ写入控制模块 |
3.3 输入调度控制 |
3.4 Crosspoint交叉点 |
3.5 输出调度控制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光纤通道交换机的UVM验证平台 |
4.1 光纤通道交换机的UVM验证平台总体设计 |
4.1.1 验证功能点 |
4.1.2 UVM验证平台结构 |
4.2 接口及事务定义 |
4.2.1 接口定义 |
4.2.2 Transaction组件 |
4.3 代理模块 |
4.3.1 Driver组件 |
4.3.2 Monitor组件 |
4.3.3 主代理及从代理 |
4.4 激励产生模块 |
4.4.1 激励产生 |
4.4.2 Sequencer组件 |
4.5 参考模型和计分板 |
4.5.1 计分板规则 |
4.5.2 Reference Model组件 |
4.5.3 Scoreboard组件 |
4.6 环境及顶层 |
4.6.1 Env组件 |
4.6.2 覆盖率搜集 |
4.6.3 验证平台顶层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验证计划及仿真结果 |
5.1 验证计划 |
5.1.1 测试用例分析 |
5.1.2 仿真平台 |
5.2 仿真结果 |
5.2.1 数据交换功能验证 |
5.2.2 输入阻塞工况验证 |
5.3 功能覆盖率分析 |
5.4 FPGA验证及时钟频率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2)基于ZYNQ的FC交换机软件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光纤通道研究现状 |
1.2.2 ZYNQ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与目标 |
1.4 结构和章节安排 |
第二章 背景技术介绍 |
2.1 FC协议介绍 |
2.1.1 FC协议的分层结构 |
2.1.2 FC帧格式 |
2.1.3 FC网络的端口类型 |
2.2 AXI总线介绍 |
2.2.1 AXI特性 |
2.2.2 AXI架构 |
2.3 ZYNQ平台介绍 |
2.3.1 ZYNQ总体结构 |
2.3.2 ZYNQ内部互联结构 |
2.3.3 ZYNQ开发流程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ZYNQ的 FC交换机软件整体架构设计 |
3.1 整体架构描述 |
3.1.1 系统功能描述 |
3.1.2 系统任务划分 |
3.2 交换机软件任务分析 |
3.2.1 数据传输模块方案的选取 |
3.2.2 协议处理模块任务分析 |
3.2.3 管理模块任务分析 |
3.3 ZYNQ启动系统制作 |
3.3.1 搭建交叉编译环境 |
3.3.2 U-BOOT编译 |
3.3.3 Linux内核编译 |
3.3.4 根文件系统制作 |
3.3.5 设备树文件编译 |
3.3.6 SD卡制作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交换机软件各个模块详细设计与实现 |
4.1 数据传输通道硬件模块实现 |
4.1.1 ZYNQ IP核配置 |
4.1.2 AXI DMA IP核配置 |
4.1.3 BRAM IP核配置 |
4.2 数据传输通道驱动模块实现 |
4.2.1 初始化部分 |
4.2.2 帧收发结构体定义 |
4.2.3 帧收发流程 |
4.3 协议处理模块详细设计与实现 |
4.3.1 初始化部分 |
4.3.2 FC协议处理部分 |
4.3.3 TCP/IP协议处理部分 |
4.4 管理模块详细设计与实现 |
4.4.1 串口方式管理 |
4.4.2 TCP/IP和 ELS方式管理 |
4.4.3 上位机管理软件设计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测试与分析 |
5.1 测试环境硬件设备 |
5.2 PL与 PS DMA通信速率测试 |
5.3 交换机登录功能测试 |
5.4 串口管理功能测试 |
5.5 图形界面管理功能测试 |
5.5.1 交换机登录界面功能测试 |
5.5.2 组播路由配置功能测试 |
5.5.3 端口参数配置功能测试 |
5.6 基于ZYNQ的 FC交换机优势分析 |
5.7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的科研项目和成果 |
(3)基于虚拟化和资源共享技术的智能云平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 |
1.1.1 国外技术发展现状 |
1.1.2 国内技术发展现状 |
1.2 存在的问题 |
1.3 项目研究的意义 |
1.4 小结 |
第2章 可行性研究与需求分析 |
2.1 云计算概述 |
2.1.1 五种基本特性 |
2.1.2 四种部署模型 |
2.1.3 三种服务模式 |
2.2 云计算在矿山领域的应用 |
2.2.1 云计算在信息化方面的应用 |
2.2.2 云计算在自动化方面的应用 |
2.3 项目需求分析 |
2.3.1 项目目标 |
2.3.2 项目功能需求 |
2.3.3 项目数据需求 |
2.4 小结 |
第3章 智能云平台的规划与设计 |
3.1 功能逻辑架构规划 |
3.1.1 资源层 |
3.1.2 数据层 |
3.1.3 处理层 |
3.1.4 管理层 |
3.1.5 服务层 |
3.1.6 应用层 |
3.2 云平台硬件设计 |
3.2.1 设备选型 |
3.2.2 存储系统设计 |
3.3 云平台软件设计 |
3.4 资源池设计 |
3.5 小结 |
第4章 智能云平台的实施 |
4.1 智能云平台的系统部署 |
4.1.1 部署Hyper-V角色 |
4.1.2 虚拟机部署 |
4.1.3 部署SCVMM管理控件 |
4.2 智能云平台的应用部署 |
4.2.1 西门子PCS7 应用程序部署 |
4.2.2 供配电系统应用程序部署 |
4.3 小结 |
第5章 智能云平台的功能实现与平台管理 |
5.1 智能云平台实现的功能 |
5.1.1 动态弹性资源分配 |
5.1.2 数据挖掘与分析 |
5.1.3 动态实时迁移 |
5.1.4 Hyper-V复制功能 |
5.1.5 Hyper-V备份功能 |
5.1.6 虚拟机整体管理与监控 |
5.1.7 USB共享功能 |
5.2 智能云平台实施效果分析 |
5.2.1 智能云平台在数据挖掘方面的实施效果 |
5.2.2 智能云平台在系统安全方面的实施效果 |
5.2.3 智能云平台在降低企业成本,提高工作效率方面的实施效果 |
5.2.4 智能云平台在行业中的应用推广价值 |
5.3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导师简介 |
企业导师简介 |
作者简介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4)中国反垄断行政执法数据分析报告(2017)(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一、执法概况 |
二、地域分布 |
(一) 反垄断行政处罚整体地域分布 |
(二) 工商反垄断行政处罚地域分布 |
(三) 发改委反垄断行政处罚地域分布 |
三、行业分布 |
(一) 工商及发改委反垄断查处垄断案件行业分布 |
(二) 工商查处垄断案件行业分布 |
(三) 发改委查处垄断案件行业分布 |
四、行政处罚主体分类 |
(一) 工商及发改委反垄断查处垄断案件当事人主体分类 |
(二) 工商查处垄断案件当事人主体分类 |
(三) 发改委查处垄断案件当事人主体分类 |
五、行政处罚主体性质 |
(一) 工商及发改委反垄断查处垄断案件当事人主体性质分类 |
(二) 工商查处垄断案件当事人主体性质分类 |
(三) 发改委查处垄断案件当事人主体性质分类 |
六、行政调查案件来源 |
(一) 工商及发改委查处垄断案件来源情况 |
(二) 工商查处垄断案件来源情况 |
(三) 发改委查处垄断案件来源 |
七、行政处罚立案期限 |
(一) 工商及发改委查处垄断案件立案期限整体分布情况 |
(二) 工商查处垄断案件立案期限分布情况 |
(三) 发改委查处垄断案件立案期限分布情况 |
八、行政调查期限 |
(一) 工商及发改委查处垄断案件调查期限整体分布情况 |
(二) 工商查处垄断案件调查期限分布情况 |
(三) 发改委查处垄断案件调查期限分布情况 |
九、垄断类型分析 |
(一) 工商及发改委查处垄断案件垄断类型整体分布情况 |
(二) 工商查处垄断案件垄断类型分布情况 |
1. 工商查处滥用市场支配地位案件具体类型 |
2. 工商查处横向垄断协议案件具体类型 |
(三) 发改委查处垄断案件垄断类型分布情况 |
1. 发改委查处横向垄断案件具体类型 |
2. 发改委查处滥用市场支配地位案件具体类型 |
3. 发改委查处纵向案件具体类型 |
十、法律责任 |
(一) 没收违法所得 |
1. 工商及发改委查处垄断案件没收违法所得整体情况 |
2. 工商查处垄断案件没收违法所得现状 |
3. 发改委没收违法所得现状 |
(二) 罚款 |
1. 工商及发改委查处垄断案件罚款整体情况 |
2. 工商查处垄断案件罚款具体情况 |
3. 发改委查处垄断案件罚款情况 |
(三) 发改委查处垄断案件中适用经营者承诺制度情况 |
(四) 行政垄断处理结果分析 |
1. 陶氏化学公司与杜邦公司合并案 |
2. 博通有限公司收购博科通讯系统公司股权案 |
3. 惠普公司收购三星电子有限公司部分业务案 |
4. 加阳公司与萨斯喀彻温钾肥公司合并案 |
5. 马士基航运公司收购汉堡南美船务集团股权案 |
6. 日月光半导体制造股份有限公司收购矽品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股权案 |
7. 贝克顿—迪金森公司与美国巴德公司合并案 |
(6)基于FC-AE协议的交换机端口电路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论文研究内容和结构安排 |
第二章 光纤通道协议分析 |
2.1 光纤通道分层结构 |
2.2 光纤通道服务类型 |
2.3 光纤通道数据帧格式 |
2.4 光纤通道端口类型 |
2.5 光纤通道网络拓扑类型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交换机端口电路的总体架构 |
3.1 需求分析 |
3.2 FPGA选型 |
3.3 端口电路总体架构 |
3.3.1 收发器 |
3.3.2 发送通道 |
3.3.3 接收通道 |
3.3.4 端口控制状态机 |
3.3.5 流量控制 |
3.3.6 路由查找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端口电路传输核的设计 |
4.1 收发器 |
4.1.1 Serdes高速接口模块 |
4.1.2 8B/10B编解码模块 |
4.1.3 位宽变换模块 |
4.2 发送通道 |
4.2.1 发送状态机 |
4.2.2 帧发送引擎 |
4.3 接收通道 |
4.3.1 传输字检测 |
4.3.2 字同步模块 |
4.3.3 帧接收引擎 |
4.4 端口控制状态机 |
4.5 流量控制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路由查找模块设计 |
5.1 常见的查找方法 |
5.2 路由查找算法的评价标准 |
5.3 CAM的基本原理 |
5.4 CAM的实现方法 |
5.4.1 基于BRAM的实现方式 |
5.4.2 基于移位寄存器的实现方式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仿真和验证 |
6.1 功能仿真 |
6.2 测试方案 |
6.3 功能仿真 |
6.3.1 整体功能仿真 |
6.3.2 8B/10B编解码 |
6.3.3 发送通道仿真 |
6.3.4 接收通道仿真 |
6.3.5 端口控制状态机仿真 |
6.3.6 流量控制仿真 |
6.3.7 路由查找仿真 |
6.3.8 代码覆盖率测试 |
6.4 原型验证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 |
7.1 工作总结 |
7.2 不足和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硕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7)交换机网络控制接口设计验证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对照表 |
缩略语对照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和目标 |
1.3 本文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光纤通道交换技术 |
2.1 引言 |
2.2 协议和拓扑分析 |
2.2.1 协议分层 |
2.2.2 拓扑结构 |
2.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4 光纤通道交换芯片概述 |
2.4.1 交换网控制器 |
2.4.2 交换技术 |
2.4.3 交换模式 |
第三章 交换芯片网络控制接.的设计及实现 |
3.1 需求分析 |
3.2 功能简介 |
3.2.1 帧发送流程 |
3.2.2 帧接收流程 |
3.2.3 外部接.时序 |
3.3 设计实现 |
3.3.1 体系结构 |
3.3.2 设计层次 |
3.3.3 子模块及其互联 |
3.4 模块仿真 |
第四章 基于虚拟平台的验证及实现 |
4.1 虚拟原型验证平台概述 |
4.2 验证平台搭建 |
4.3 处理器端.的验证实施 |
4.4 小结 |
第五章 基于FPGA验证平台的搭建 |
5.1 FPGA平台概述 |
5.2 FPGA平台搭建 |
5.2.1 FPGA原型验证板 |
5.2.2 单交换芯片FPGA验证平台搭建 |
5.2.3 级联的FPGA验证平台搭建 |
5.2.4 验证平台所需的环境、工具和设备 |
5.3 Vivado概述 |
5.4 小结 |
第六章 结束语 |
6.1 工作总结 |
6.2 深入优化研究的可行性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8)电视台非线性编辑网络的升级与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1.1 非线性编辑网络 |
1.1.2 网络存储技术 |
1.2 课题内容 |
1.3 论文结构 |
第二章 需求分析 |
2.1 原有各网络介绍 |
2.2 选取升级对象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设备选型 |
3.1 服务器 |
3.2 中心存储 |
3.3 光纤交换机 |
3.4 以太网交换机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系统设计与实现 |
4.1 指导原则 |
4.2 系统架构设计 |
4.2.1 双网结构介绍 |
4.2.2 选用SAN+NAS结构 |
4.2.3 系统拓扑图 |
4.3 存储系统设计 |
4.3.1 FC存储技术 |
4.3.2 磁盘RAID技术 |
4.3.3 存储规划与备份设计 |
4.4 交换机优化配置 |
4.5 服务器优化配置 |
4.5.1 数据库服务器 |
4.5.2 MDC服务器 |
4.5.3 域控服务器 |
4.5.4 群集技术的应用 |
4.6 系统安全设计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系统测试 |
5.1 存储容量分析 |
5.2 带宽分析 |
5.3 系统安全性测试 |
5.4 系统故障处理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和展望 |
附录 |
附录1 盘阵性能测试结果 |
附录2 系统IP地址分配表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9)房地产企业信息安全系统的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2 房地产企业信息安全现状 |
1.2.1 国外房地产企业信息安全现状 |
1.2.2 国内房地产企业信息安全现状 |
1.3 课题研究目的 |
1.4 研究内容 |
1.5 技术路线 |
1.6 论文组织结构 |
1.7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信息安全技术 |
2.1 概述 |
2.2 常用信息安全技术 |
2.2.1 防火墙技术 |
2.2.2 虚拟专用网技术 |
2.2.3 访问控制技术 |
2.2.4 入侵检测和保护技术 |
2.2.5 虚拟局域网技术 |
2.2.6 数据加密技术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房地产企业信息安全系统的设计 |
3.1 某房地企业信息安全的现状 |
3.2 项目需求分析 |
3.3 解决方案的设计 |
3.3.1 设计思想 |
3.3.2 安全保护环境设计 |
3.3.3 区域边界子系统设计 |
3.3.4 网络通信安全子系统设计 |
3.3.5 安全审计子系统设计 |
3.3.6 安全管理子系统设计 |
3.3.7 数据安全子系统的设计 |
3.3.8 计算机节点子系统设计 |
3.4 方案特点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设计方案实现 |
4.1 区域边界子系统的部署与实现 |
4.1.1 防火墙系统的部署与实现 |
4.1.2 入侵防护系统(IPS)的部署与实现 |
4.1.3 入侵检测系统(IDS)的部署与实现 |
4.1.4 VLAN 的划分 |
4.2 网络通信安全子系统的部署与实现 |
4.2.1 IPSec VPN 的部署与实现 |
4.2.2 SSL VPN 的部署与实现 |
4.3 安全审计子系统的部署与实现 |
4.3.1 上网行为管理系统部署策略 |
4.3.2 系统部署 |
4.3.3 系统实现 |
4.4 安全管理子系统的部署与实现 |
4.4.1 网络防病毒系统的部署 |
4.4.2 部署策略 |
4.4.3 部署实现 |
4.5 计算机节点子系统的部署 |
4.5.1 系统设计目标 |
4.5.2 技术原理和系统架构 |
4.5.3 部署实现 |
4.5.4 部署后的效果 |
4.6 数据安全系统的部署与实现 |
4.6.1 数据存储备份系统的部署与实现 |
4.7 项目实施后的效果 |
4.8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 |
5.1 全文工作总结 |
5.1.1 论文期间主要完成工作 |
5.1.2 解决关键技术问题 |
5.1.3 论文主要技术特点 |
5.2 未来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10)FCoE交换机系统中VSAN数据配置模块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背景 |
1.1.1 网络存储技术发展综述 |
1.1.2 SAN网络技术的分析与对比 |
1.2 FC SAN设备和组网环境简介 |
1.2.1 FC SAN组网综述 |
1.2.2 FC交换机 |
1.2.3 FCoE交换机 |
1.3 商业环境 |
1.3.1 数据中心大发展对FCoE技术的影响 |
1.3.2 厂商产品与市场简要分析 |
1.4 本人工作简介 |
1.5 本文章节安排 |
第二章 FC协议分析与VSAN相关介绍 |
2.1 FC相关协议发展历程简介 |
2.1.1 FC协议发展 |
2.1.2 FCoE协议发展 |
2.2 FC协议论述 |
2.2.1 层次划分与体系架构 |
2.2.2 运行机制与报文结构 |
2.2.3 关键概念细节解析 |
2.3 VSAN相关概念解析 |
2.3.1 VSAN基本概念 |
2.3.2 VSAN应用特征 |
第三章 VSAN数据配置模块软件需求分析 |
3.1 VSAN数据配置相关概念 |
3.1.1 VSAN数据配置 |
3.1.2 链路Access连接与Trunk连接 |
3.1.3 VSAN数据配置涉及的实体关系 |
3.2 软件环境及交互关系 |
3.2.1 软件环境 |
3.2.2 交互关系 |
3.3 功能分解与描述 |
3.3.1 VSAN配置管理 |
3.3.2 端口Access VSAN配置 |
3.3.3 端口Trunk Mode配置 |
3.3.4 端口Trunk VSAN列表配置 |
3.3.5 端口和VSAN关系的维护及对应查找 |
3.3.6 VSAN相关事件变化通知 |
3.3.7 支持命令行注册解析、VSAN相关配置的显示以及调试信息的输出功能 |
3.4 用户命令行接口 |
第四章 VSAN数据配置模块的软件设计实现 |
4.1 子模块设计 |
4.1.1 结构划分 |
4.1.2 子模块与软件需求点的映射检查 |
4.1.3 子模块实现功能需求的交互顺序描述 |
4.2 软件实现 |
4.2.1 数据结构设计 |
4.2.2 Bit_map数据操作详解 |
4.2.3 VSAN事件通知机制的建立 |
4.2.4 调试信息相关实现 |
4.2.5 实现中其他部分细节问题的考虑与安排 |
4.3 项目测试流程 |
第五章 项目软件工程流程概述 |
5.1 开发模型 |
5.2 开发流程简介 |
5.3 配置管理 |
第六章 总结 |
6.1 项目开发总结 |
6.2 网络存储技术发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博科通讯发布光纤通道交换机(论文参考文献)
- [1]一种光纤通道交换网络系统的设计与验证[D]. 蒋双飞.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
- [2]基于ZYNQ的FC交换机软件设计[D]. 毛杰. 电子科技大学, 2020(07)
- [3]基于虚拟化和资源共享技术的智能云平台[D]. 何力. 华北理工大学, 2019(01)
- [4]中国反垄断行政执法数据分析报告(2017)[J]. 林文,甘蜜. 竞争法律与政策评论, 2018(00)
- [5]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公告 2017年 第46号[J]. 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 中国对外经济贸易文告, 2017(53)
- [6]基于FC-AE协议的交换机端口电路设计[D]. 鲁占朝. 电子科技大学, 2016(02)
- [7]交换机网络控制接口设计验证技术研究[D]. 许政.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5(03)
- [8]电视台非线性编辑网络的升级与优化[D]. 曲德生. 山东大学, 2012(02)
- [9]房地产企业信息安全系统的研究与实现[D]. 黄俊. 华南理工大学, 2011(12)
- [10]FCoE交换机系统中VSAN数据配置模块的设计与实现[D]. 王珏. 北京邮电大学, 20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