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异丙酚与硫喷妥钠静脉快速诱导的对比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朱苏月[1](2020)在《依托咪酯对新生大鼠离体脊髓腹角神经元电生理特性及nAChR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脊髓是人体运动控制的初级中枢,存在复杂的胆碱能神经系统,能直接或间接地参与脊髓的运动控制。烟碱型乙酰胆碱受体(nicotinic acetylcholine receptor,nAChR)在脊髓腹角有广泛分布,对于脊髓运动控制具有重要的调制功能。探讨依托咪酯(etomidate,ET)对脊髓腹角神经元电生理特性及nAChR的影响,这不仅有助于深化理解ET发挥麻醉作用的脊髓机制,也将为指导临床用药提供新的理论依据。方法:选用7?12 d新生Sprague Dawley(SD)大鼠,麻醉后,将其含有腰骶膨大的脊髓游离并切片,用木瓜蛋白酶(Papain,0.18 g/30 ml人工脑脊液)对脊髓切片进行恒温消化20-25 min后孵育40-50 min,在体视显微镜下选出切片的腹角,用经火抛光的不同口径的巴斯德吸管对神经细胞进行急性机械分离,对贴壁的状态良好的神经细胞结合药理学方法实施穿孔膜片钳记录实验。在电流钳模式下,先记录脊髓腹角神经元自发动作电位(Action Potential,AP),然后结合预处理给药方式,分别记录不同浓度的依托咪酯对脊髓腹角神经元自发AP的影响。在电压钳模式下,先应用尼古丁在脊髓腹角神经元诱导出内向电流,然后结合预处理给药方式,记录在不同浓度的依托咪酯、不同钳制电位以及不同使用时间的情况下,依托咪酯对尼古丁在脊髓腹角神经元诱导的内向电流的影响。结果:(1)经急性机械分离的脊髓腹角神经元状态良好,具有形状多样的胞体和完整的突起。(2)共记录到21例脊髓腹角神经元有自发AP,经0.3、3.0、30.0?mol/L(3.0?mol/L相当于临床浓度)不同浓度的依托咪酯预处理2 min后,与给药前比较,12例神经元的AP幅度、锋电位幅度及超射(overshoot,OS)皆被浓度依赖性的压抑(ANOVA,P(27)0.01);自发放电频率显着降低(P(27)0.01)。另外9例神经元的AP被3.0或30.0?mol/L的依托咪酯完全取消。(3)在相同钳制电位下(VH=-70 mV),分别经0.3、3.0和30.0?mol/L的依托咪酯预处理2 min后,0.4 mmol/L尼古丁诱导的电流幅度被浓度依赖性压抑(P(27)0.01,n=7)。(4)将钳制电位(VH)分别设定为-30、-50和-70 mV,应用30.0?mol/L的依托咪酯预处理2 min后,0.4 mmol/L尼古丁诱导的电流幅度被电压依赖性的压抑(P(27)0.01,每个钳制电位下n=6)。(5)在30.0?mol/L的依托咪酯预处理6 min过程中,分别于0、2、4、6 min时先后四次暴露于0.4 mmol/L的尼古丁(每次暴露时间为2 s),随着暴露次数增多,尼古丁电流幅度逐渐减小;但若在6 min的预处理过程中,仅在开始(0 min)和结束(6 min)时先后两次暴露于相同浓度的尼古丁,则电流幅度抑制率较四次暴露尼古丁时的抑制率明显降低(P(27)0.01,n=6)。结论:经急性机械分离的脊髓腹角神经元状态良好,适于膜片钳实验研究。依托咪酯以浓度依赖的方式降低脊髓腹角神经元的兴奋性,并且以浓度依赖、电压依赖和使用依赖的方式抑制nAChR介导的电流。
毕晓飞[2](2019)在《依托咪酯在全麻剖宫产手术中对产妇及新生儿的影响》文中指出背景剖宫产手术是当今世界上最常见的产科手术之一,对于一些胎儿过大、胎位不正、产妇骨盆过小及患有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等病理产程的产妇,一般都会选择剖宫产手术。自从2015年国家二胎政策的放开后,瘢痕子宫的高龄产妇越来越多,剖宫产手术的数量也在逐年增加。麻醉医生在剖宫产手术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最常用的麻醉方式是椎管内麻醉。但是产妇存在椎管内麻醉禁忌症时,只能采用全身麻醉。一般来说,全麻药物除肌松药外,其他麻醉药物均易透过胎盘屏障,影响新生儿的呼吸。产科麻醉既要满足手术需要,又要保证母子安全。异丙酚是一种静脉注射催眠药,用于诱导和维持全身麻醉。20世纪以来,异丙酚一直被用作剖宫产的麻醉诱导剂,并且是所有新药比较的标准。异丙酚是美国FDA确认的对孕妇和胎儿不良影响比较小的一种麻醉药物。然而,异丙酚对心血管系统有广泛的影响,对循环功能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使全身血压降低伴随心输出量减少。依托咪酯是目前临床静脉全身麻醉最常用的诱导药物。依托咪酯脂溶性高,作为一种快速起效的短效催眠药物来进行麻醉诱导,它目前已获得美国药物管理局批准用于大龄儿童和成年人。目前有助于指导新生儿和婴儿用药的数据是不足的。而且,国内外很多研究指出,依托咪酯作为麻醉诱导药物用于全麻手术中对肾上腺皮质功能有抑制作用。但是,这种抑制作用是短暂的,尚未见与此相关的术中、术后不良反应,可以安全用于全麻手术。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讨依托咪酯用于全麻剖宫产术中对产妇和新生儿的影响。希望提供更多研究数据,以补充文献研究不足的情况,为临床方案提供依据。目的研究在全麻剖宫产手术应用依托咪酯诱导对产妇及新生儿的影响。方法经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依据纳入与排除标准,选取2017年01月至2018年12月在我院收治的需要进行宫产术的40位产妇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依托咪酯组(实验组)和异丙酚组(对照组),每组20例,采用静脉全身麻醉。记录孕妇的一般情况,包括孕妇的年龄、体重、手术时间、出血量;记录新生儿的一般情况体重、性别、胎龄和I-D(切皮到胎儿娩出时间);观察并记录孕妇在诱导前(T1)、诱导后即刻(T2)、插管后1分钟(T3)、插管后5分钟(T4)的收缩压、舒张压和心率;记录新生儿出生1分钟、5分钟、10分钟的Apgar评分和出生后3天、14天、28天的神经行为学(NBNA)测定;记录脐动脉血气分析中的PH、PCO2和PO2值;同时记录新生儿出生即刻脐动脉血和出生后2小时足跟静脉血皮质醇和血糖。本研究所有数据采用SPSS 23.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正态分布且方差齐的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组内比较采用方差分析,计数资料如性别比较采用x2检验进行比较。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两组产妇年龄、体重、手术时间和出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新生儿的体重、性别、胎龄和I-D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产妇的收缩压、舒张压和心率在T1和T4时刻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产妇T2时刻的收缩压、舒张压和心率比T1时刻均有降低,异丙酚组降低更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产妇的收缩压、舒张压在T3时刻相比于T2时刻均升高,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T2和T3时刻异丙酚组收缩压、舒张压和心率低于依托咪酯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资料的新生儿在出生后第1、5、10分钟的Apgar评分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4.两组资料,新生儿在出生后第3天、14天、28天测定NBNA分值的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5.两组资料,脐动脉血的PH值、PCO2和PO2值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6.两组资料中,脐带血的血糖和皮质醇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新生儿出生后两小时,依托咪酯组的血糖和皮质醇降低,但在正常范围内,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依托咪酯用于麻醉诱导后表现出更高的血流动力学稳定性,对新生儿的Apgar评分、PH值、PCO2、PO2和新生儿NBNA评分影响很小,可以安全用于剖宫产手术的麻醉诱导。2.依托咪酯对新生儿肾上腺皮质功能的抑制作用有限,脐动脉血和出生后2h足跟静脉血的皮质醇在正常范围内。
孟永亮,孙彦[3](2018)在《4种麻醉药物对家兔手术的麻醉效果比较》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比较乌拉坦、戊巴比妥钠、异丙酚、硫喷妥钠4种麻醉药物对实验家兔外科手术的麻醉效果。方法将12只健康的实验家兔分为4组,每组3只,分别经耳缘静脉缓慢推注乌拉坦(20.0%,4 ml/kg)、戊巴比妥钠(0.7%,1 ml/kg)、异丙酚(1.0%,1 ml/kg)、硫喷妥钠(2.5%,0.6 ml/kg)。记录各组呼吸频率、心率、麻醉起效时间、麻醉维持时间、麻醉苏醒时间,并进行比较。结果乌拉坦组、戊巴比妥钠组、异丙酚组、硫喷妥钠组的麻醉起效时间分别为(6.4±0.8)、(9.0±0.6)、(7.7±0.3)和(3.1±0.5)min,麻醉维持时间分别为(32.2±3.7)、(40.1±6.5)、(43.4±3.9)和(30.6±3.7)min,术后苏醒时间依次为(25.2±3.7)、(13.6±6.4)、(12.1±3.9)、(5.1±1.4)min。结论采用2.5%硫喷妥钠对实验家兔进行麻醉起效最快;1.0%异丙酚麻醉时间最长,适用于较长时间观察的动物实验;20.0%乌拉坦麻醉维持时间长,术后死亡率高,适用于实验要求不高,术后要处死动物的实验。
刘超[4](2018)在《不同诱导方法对犬异氟烷麻醉效果和心电图的影响》文中指出兽医临床上单独使用一种药物麻醉,副作用较多,且未必能达到理想的麻醉效果。在兽医临床上常用丙泊酚、依托咪酯等诱导麻醉,用吸入异氟烷维持麻醉。右美托咪啶常用于犬的麻醉前给药。乳化异氟烷是一种由异氟烷制成的静脉注射制剂。单独使用这些药品对犬生理功能和心血管系统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本研究的目的是比较这几种药物单独或联合右美托咪啶对心血管、呼吸系统参数和心电图的影响,同时也为兽医临床上这些药物的应用提供实验依据。1.几种诱导方法对犬异氟烷麻醉生理参数及心电图的影响5只中华田园犬接受5种不同处理,每种处理之间间隔2周。面罩组(M)、丙泊酚组P)、依托咪酯组(E)、硫喷妥钠组(T)和8%乳化异氟烷组(EI)。诱导麻醉后,对犬施行气管插管,然后使用1.5 MAC的异氟烷维持麻醉。监测犬的各项生理参数和心电图变化。结果表明:异氟烷诱导时间长和出现挣扎,但对心血管系统影响小;丙泊酚诱导麻醉效果好,心电图上出现R波高耸、T波时限和振幅升高;E组诱导恢复质量差;硫喷妥钠诱导易产生苏醒延迟、窦性心动过速和P-R间期缩短;乳化异氟烷诱导质量良好,对心血管系统无明显抑制作用。2.右美托咪啶与几种药物复合诱导对犬异氟烷麻醉生理参数及心电图的影响5只中华田园犬接受4种不同处理,每种处理之间间隔2周。DP(右美3μg/kg,丙泊酚4 mg/kg,Ⅳ)组、DE(右美3 μg/kg,依托咪酯2 mg/kg,Ⅳ)组、DT(右美3 μg/kg,硫喷妥钠10 mg/kg,Ⅳ)组、DEI(右美3μg/kg,乳化异氟烷0.5 mL/kg,Ⅳ)组。诱导麻醉后,犬接受气管插管。然后使用1.5 MAC异氟烷维持麻醉。监测犬的各项生理参数和心电图变化。结果表明:几种复合诱导麻醉方法效果良好。DP、DE、DT组对呼吸系统有明显抑制作用,DEI组的抑制作用较弱。4种诱导方法都能引起血压下降40%。DP组呈现窦性心率,T波幅增高。DE组存在Ⅰ度房室传导阻滞和T波增高。DT组使S-T段出现偏移,偶见窦性心律不齐。DEI组轻微窦性心率不齐,T波振幅增加。右美托咪啶复合诱导麻醉减少了单独使用药物诱导麻醉的副作用。3.丙泊酚、依托咪酯对犬乳化异氟烷麻醉生理参数和心电图的影响5只中华田园犬接受3种不同处理,每种处理之间间隔2周。丙泊酚组(P)、依托咪酯组(E)组、乳化异氟烷(EI)。在麻醉诱导后,将犬气管插管,然后用8%乳化异氟烷(8mL/kg/h)维持麻醉。监测犬的各项生理参数和心电图变化。结果显示:3种诱导方法均有良好的诱导麻醉效果。丙泊酚诱导组导致体温、MAP和HR减少。EI对呼吸抑制明显,对MAP影响大。3组试验犬在乳化异氟烷维持过程中SpO2均较低,在90%左右。丙泊酚主要引起P波升高和T波增加,但差异不显着;依托咪酯引起S-T段的显着延长和T波不对称;乳化异氟烷管理导致S-T节段的延长和抬高。结论:右美托咪啶与几种药物复合诱导麻醉,再增加麻醉效果的同时减少了单一药物用量和对心电图的影响。复合麻醉更加适合兽医临床。
胡魁[5](2013)在《乳化异氟醚在小型猪全身麻醉中应用及其麻醉机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小型猪作为模式化动物在实验外科领域占据着重要位置,小型猪常被应用在人类解剖学、生理学、生物化学、药物筛选、疾病模型筛选、疾病发生机理、器官移植和胚胎移植等方面的研究。在进行与小型猪密切相关的课题时常常需要对其进行保定或进一步手术,所以小型猪的麻醉是进行相关研究工作的基础,小型猪麻醉成功、安全和药物选择、人员操作技术水平有直接关系,麻醉效果决定科研实验能否进顺利开展。目前,在猪临床麻醉中使用的麻醉剂种类繁多,给药途径有很多种,而且根据不同品系又开发出了特异性麻醉制剂。综合评价这些麻醉剂及其用药方式,可以发现它们有各自的优缺点。比如,肌肉注射麻醉剂需一次性注射足够剂量的麻醉剂,才能保证有稳定的麻醉时间和麻醉效果,但是其麻醉诱导时间和维持时间较长,麻醉深度无可控性;静脉麻醉具有作用迅速,麻醉深度可控等优点,但往往需要麻醉诱导,并且维持过程需要调整多种药物的注射,操作较繁琐;吸入麻醉相对可以提供可控的麻醉时间和麻醉效果,但其需特殊吸入麻醉设备并且要求技术人员具有熟练的操作技术。基于目前麻醉现状,本课题组进行小型猪新型麻醉方法的探索,将液态异氟醚融入脂肪乳通过静脉注射方式进行小型猪全身麻醉,前期研究发现此麻醉剂具有以下优点:一、经静脉给药将麻醉药直接经血液循环进行血脑屏障到达麻醉作用部位而快速产生麻醉作用;二、可通过调节静脉输注速度来调节麻醉深度,停药后苏醒迅速;三、从血中排出到肺泡中的挥发性麻醉药可以经肺泡重新吸收入血,以减少静脉麻醉药用量,用药量是吸入麻醉用量的1/3-1/4;四、不需要挥发罐,减少临床繁琐操作步骤,可使麻醉费用降低;五、乳化制剂对动物心肌具有保护作用。为了探究乳化异氟醚在小型猪全身麻醉上应用的可行性,进行了全身麻醉最佳静脉注射速度筛选、麻醉效果和安全性评价试验,麻醉过程中监测的指标有,常规指标、生物反射、麻醉效果、呼吸系统、循环系统、心电图和脑电图。为了进一步阐述其全身麻醉分子机理,进行了相关实验。首先,对麻醉前后各脑区信号转导通路中突触体Na+-K+-ATP酶、Ca2+、Mg2+-ATP酶以及NO-NOS-cGMP信号通路各组分的活性和含量变化进行测定;其次,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把麻醉前后各脑区NMDAR和nAChR阳性细胞分布和表达情况进行测定;再次,通过蛋白质印迹法检测c-fos和c-jun基因蛋白在不同脑区的表达情况。试验结果如下:1.小型猪乳化异氟醚麻醉最小输注率筛选试验小型猪以临床剂量丙泊酚进行麻醉诱导,乳化异氟醚静脉注入维持麻醉,通过序贯法和自身交叉法确定最佳注射速度为2.8mL/kg.h。2.小型猪乳化异氟醚麻醉监测实验小型猪以最小输注率进行麻醉,在麻醉过程进行一般生理指标、呼吸和循环系统指标、心电和脑电图监测,结果表明,乳化异氟醚具有理想的麻醉效果,并且对生理指标、呼吸和循环指标影响轻微,心功能无异常,脑电图波型提示小型猪处于适宜的麻醉深度。3.乳化异氟醚全麻的中枢细胞信号转导机制的研究(1)麻醉期大鼠大脑皮质、海马、丘脑突触体Na+-K+-ATP酶活性降低,恢复期酶活性趋近麻醉前,酶活性变化与麻醉深度变化呈一致性,表明:大脑皮质、海马、丘脑突触体Na+-K+-ATP酶可能参与了乳化异氟醚产生全麻作用的调控过程。(2)麻醉期大脑皮质、小脑、海马和丘脑突触体Ca2+-ATP酶活性受到抑制,恢复时活性增强,其酶活性变化趋势与麻醉深度变化一致。表明:表明大脑皮质、小脑、海马、丘脑中突触体Ca2+-ATP酶可能参与了乳化异氟醚产生全麻作用的调控过程。(3)麻醉期大脑皮质和海马突触体Mg2+-ATP酶活性受到抑制,恢复期呈上升趋势,其变化趋势与麻醉深度变化一致。表明:大脑皮质和海马中Mg2+-ATP酶可能参与了乳化异氟醚产生全麻作用的调控过程。(4)麻醉前后大脑皮质和海马中NO含量、NOS活性和cGMP含量变化趋势一致,并且与大鼠麻醉深度变化具有同步性。表明:大脑皮质和海马中NO-NOS-cGMP信号通路可能参与了乳化异氟醚产生全麻作用的调控过程。4.乳化异氟醚麻醉对NMDAR2B和nAChRα4表达的影响麻醉期,大脑皮质层NMDAR2B的阳性细胞增加,恢复期阳性细胞减少至对照组水平;海马NMDAR2B在麻醉期阳性细胞减少,恢复期增加至对照组水平。表明,乳化异氟醚可能是通过诱导大脑皮质NMDAR2B表达和抑制其在海马中表达来调控麻醉过程。NMDAR2B可能是乳化异氟醚全身麻醉作用的靶位之一。在由麻醉期到恢复期过程中,nAChRα4在大脑皮质层和海马中阳性细胞由减少到恢复至对照组水平,在小脑和脑干中nAChrs阳性细胞由增加到减少。表明,乳化异氟醚可能是通过诱导nAChrs在大脑皮质、海马中表达和抑制在小脑和脑干中表达来调控麻醉过程,nAChRα4可能是乳化异氟醚全身麻醉作用的靶位点。5.乳化异氟醚麻醉对c-fos和c-jun基因蛋白表达的影响麻醉期,大脑皮质、丘脑、海马和脑干c-fos蛋白表达均增加,恢复组各区c-fos基因蛋白表达减少至对照组水平,c-fos蛋白表达量变化与麻醉深度变化一致,表明大脑皮质、丘脑、海马和脑干中c-fos基因参与了麻醉调控过程,是乳化异氟醚全身麻醉作用的靶基因之一。麻醉期,小脑、海马和脑干中c-jun蛋白表达显着增加,在恢复期表达降低至麻醉前水平,c-jun蛋白表达量变化与麻醉深度基本一致,表明小脑、海马和脑干中c-jun基因参与了麻醉调控过程,是乳化异氟醚全身麻醉作用的靶基因之一。综合以上,本实验证明了乳化异氟醚在小型猪全身麻醉中应用的可行性、可靠性和安全性,乳化异氟醚静脉用药可以作为小型猪一种新型麻醉方法在临床中推广应用;实验从组织、细胞和基因多层次、较系统地对乳化异氟醚的麻醉机理进行阐述,为其科学合理的在小型猪全身麻醉中应用奠定理论基础。
王春平[6](2010)在《静脉麻醉药抑制利多卡因致大鼠惊厥作用的比较》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应用盐酸利多卡因致大鼠中毒惊厥模型,观察中毒惊厥抑制后海马c-fos阳性细胞表达、一氧化氮(NO)含量和一氧化氮合酶(NOS)活性的变化,比较静脉麻醉药咪达唑仑、异丙酚、依托咪酯及硫喷妥钠抑制利多卡因致大鼠惊厥的作用。方法:健康雄性Wistar大鼠36只,体重250±20g(河北医科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随机分为6组,每组6只。大鼠于实验前放置在安静、舒适环境内24 h以上,实验操作时力求轻柔,尽量保持基础状态的稳定。10%水合氯醛350mg/kg腹腔注射麻醉大鼠,使大鼠仰卧位固定在实验平台上,进行尾静脉穿刺,置管成功后外接肝素帽。为排除戊巴比妥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于第2天动物麻醉完全清除﹑清醒状态下输注药物。实验时按不同的分组给予不同的处理。空白对照(C)组,以3ml?h的速度泵入生理盐水;利多卡因(L)组,以4 mg·kg-1·min-1的速度经尾静脉持续泵入2%的利多卡因,直到出现全身不自主或不协调的抽搐时停止泵入局麻药,然后经尾静脉输注3ml?h生理盐水;利多卡因+异丙酚(P)组,利多卡因+依托咪酯(E)组,利多卡因+咪达唑仑(M)组,利多卡因+硫喷妥钠(T)组,输入利多卡因的速度及停止时间均与L组相同,各组分别于惊厥发生即刻缓慢(15秒)静脉推注异丙酚12.5㎎?㎏、依托咪酯1.85㎎?㎏、咪达唑仑0.65㎎?㎏、硫喷妥钠30.85㎎?㎏,然后继续静脉输注3ml?h生理盐水至实验结束。各组均给以面罩吸氧。观察行为学变化,并依据Racine分级法对大鼠进行行为学评分。记录利多卡因致惊厥的剂量及惊厥持续时间。标本采集及处理惊厥后2h大鼠深麻醉下快快速断头处死大鼠,打开颅腔,取出脑组织,冷生理盐水冲洗。根据大鼠立体定位图谱,取双侧海马。一侧海马放入4%的多聚甲醛后,常规脱水、浸蜡、包埋,5μm厚连续冠状切片。c-fos免疫组化测定按照EliVision puls免疫组化染色试剂盒进行。最后的标本片在光镜下(10×40)计数5个视野的棕黄色阳性细胞数量,计算出平均数和标准差,数据以x±s表示,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P < 0. 05表示差异有显着性。另一侧海马取出后迅速放入液氮中冷冻待测。测量时以冷生理盐水作均浆介质,研磨成10%的组织均浆,以3000r?min离心20min,取上清液测量。NO的测定采用硝酸还原酶法:NO与分子氧反应生成NO2-,并转化成NO3-和NO2-采用还原法使NO3-还原为NO2-,测定NO2-的量可作为NO生成的良好指标。NOS活性用分光光度法测定。匀浆蛋白用考马斯亮蓝法测定。结果:1各组大鼠体重比较无统计学意义2除空白对照组外,各组均出现了惊厥,以4 mg·kg-1·min-1的速度经尾静脉持续泵入2%的利多卡因后约2min,首先出现行动迟缓、呆滞,逐渐发展为面部抽搐、点头样运动,尾巴僵直并翘尾。8-10min后开始出现四肢强直性抽搐,站立不稳、跌倒,发展为持续的全身性强直发作。若不及时处理,可能会因抽搐致呼吸衰竭而死亡。利多卡因组惊厥持续约半分钟到一分钟,能自行停止,若惊厥致死则弃之。其它各组给予静脉麻醉药后很快抑制惊厥(多在15秒内),如头面部及四肢抽搐甚至角弓反张消失,呼吸急促转为平稳而无呼吸抑制,并进入嗜睡状态,甚至有些大鼠在15秒静推麻醉药过程中即抑制惊厥,从整体表现以及时间观察,静脉麻醉药各组抑制惊厥发生的表现没有明显的区别。3各组在利多卡因致大鼠惊厥时的潜伏期无统计学意义,且利多卡因持续泵入致惊厥的剂量为39.25±2.63㎎?㎏。4各组间海马c-fos表达的比较与对照组相比,利多卡因组c-fos阳性细胞数显着增加(P<0.05),且分布密集染色较深;四种静脉麻醉与利多卡因组相比c-fos阳性细胞计数均显着降低(P<0.05),且分布稀疏染色较浅。咪达唑仑组与硫喷妥钠组c-fos阳性细胞数显着低于异丙酚组与依托咪酯组(P<0.05),表明咪达唑仑与硫喷妥钠的抗惊厥效果优于异丙酚与依托咪酯。而异丙酚组与依托咪酯组之间、咪达唑仑组与硫喷妥钠组之间c-fos阳性细胞数进行两两比较无显着差异(P>0.05)。5各组NO含量比较利多卡因组NO含量与对照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异丙酚组、依托咪酯组、硫喷妥钠组和咪达唑仑组海马NO含量均低于利多卡因组(P<0.05),表明异丙酚组、依托咪酯组、硫喷妥钠组、咪达唑仑组均可产生抗惊厥效应。对各处理组NO含量进行两两比较:咪达唑仑组与硫喷妥钠组NO含量低于异丙酚组与依托咪酯组NO含量,差异有显着性(P<0.05),表明咪达唑仑与硫喷妥钠的抗惊厥效果更显着。但异丙酚组与依托咪酯组NO含量比较无显着差异,咪达唑仑组与硫喷妥钠组NO含量比较无显着差异(P>0.05)。6各组间NOS活性的比较与空白组相比,利多卡因组活性显着增高,其他各组NOS活性较空白组也有显着增高。但同利多卡因组比较,静脉麻醉药处理组NOS活性有所下降。对各处理组NOS活性进行两两比较:咪达唑仑组与硫喷妥钠组NOS活性低于异丙酚组与依托咪酯组NO含量,差异有显着性(P<0.05),但异丙酚组与依托咪酯组NOS活性比较无显着差异,咪达唑仑组与硫喷妥钠组NOS活性比较无显着差异(P>0.05)。结论:静脉麻醉药咪达唑仑、异丙酚、依托咪酯及硫喷妥钠均可有效抑制利多卡因致惊厥作用,其中咪达唑仑与硫喷妥钠效果显着。
侯加法[7](2009)在《小动物静脉麻醉的临床应用及其展望》文中认为兽医静脉麻醉历史悠久,应用广泛,随着临床药理学的发展,新的超短时作用药物的开发应用和给药技术的不断进步,对静脉麻醉的研究与使用越来越深入和普遍。本文结合国内外最新文献,就近年来小动物常用静脉麻醉药物临床使用及其展望做一综述。
郭文琦[8](2008)在《异丙酚、布托啡诺—异丙酚复合靶控静脉输注对犬麻醉效果及异丙酚血药浓度的比较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实验主要通过比较布托啡诺-异丙酚复合诱导麻醉与单纯使用异丙酚诱导,对异丙酚匀速静脉麻醉小型犬(京巴)的临床麻醉效果及对麻醉犬心肺功能的影响,以及麻醉后异丙酚在犬体内的代谢规律。结合药物的代谢规律和临床麻醉效果进行分析,探讨异丙酚复合布托啡诺复合麻醉的可行性,为今后临床更好的应用异丙酚麻醉小型犬奠定基础。实验选用4mg/kg异丙酚及4mg/kg异丙酚复合0.2mg/kg布托啡诺对小型京巴犬进行诱导麻醉,并以0.4 mg/(kg?min)剂量异丙酚进行靶控静脉输注来维持麻醉。实验选用Datex循环呼吸监护仪对麻醉犬的心肺功能包括心率(HR)、血氧饱和度(SpO2)、平均动脉压(MAP)、每分钟呼吸数(RR)、体温(T)进行监测,并对麻醉后的镇静、镇痛、肌松、各种生物反射进行临床评定。实验还选用高效液相色谱仪对异丙酚在体内的药代动力学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布托啡诺-异丙酚复合诱导麻醉,90s完成注射给药,2min后心率升高并逐渐下降到正常水平;镇痛、镇静效果能维持8-10分钟;麻醉期间体温略有下降,平均动脉压、呼吸频率略有升高,都仍在正常范围内;血氧饱和度维持在90%左右;13min左右苏醒。麻醉诱导迅速、平稳,无不良反应。实验采用4mg/kg异丙酚单独诱导和4mg/kg异丙酚复合0.2mg/kg布托啡诺诱导,以0.4mg/(kg?min)异丙酚维持麻醉。通过临床评定和循环呼吸监护仪监测,并对结果进行分析比较。结果显示,异丙酚组倒地、站立时间间隔70min,镇静维持68min,镇痛、肌松持续35min;布托啡诺-异丙酚组倒地、站立时间间隔72min,镇静维持69min,镇痛、肌松持续45min。维持麻醉期间,T略有下降,HR、MAP中度增加,SpO2维持在90%左右,异丙酚组RR略有增加,布托啡诺-异丙酚组RR略有下降,但两组各项指标变化与麻醉前相比无显着差异,两组间变化也无显着差异。说明小剂量布托啡诺复合异丙酚诱导,可以加强异丙酚的临床麻醉效果,并对生理机能无显着影响。实验用微量输液泵以0.4mg/(kg?min)异丙酚维持麻醉,维持麻醉开始后2、5、10、15、20、30、45、60、90min对犬采血,肝素抗凝。应用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检测法测定异丙酚血药浓度。药代动力学研究结果证明,异丙酚在京巴犬体内的代谢符合二室开放药代学模型,药代学参数为:分布相半衰期4-11min,消除相半衰期28min左右,体清除率5-6 L/kg/h,消除速率常数4.36±1.15h,表观分布容积为3.31±1.14L/kg。异丙酚组的血药浓度先迅速上升,在麻醉后的20-45min血药浓度维持在13μg/ml左右,随后下降,60min降至5.4μg/ml,90min降至1.9μg/ml。布托啡诺-异丙酚复合组血药浓度先迅速上升,30min血药浓度达到高峰14.1μg/ml,随后下降,60min降至6.5μg/ml,90min降至2.5μg/ml。两组异丙酚血药浓度随用药时间的变化无明显差异,表明小剂量布托啡诺对异丙酚靶控输注麻醉中异丙酚的药代动力学无明显影响。实验对布托啡诺-异丙酚复合麻醉进行了手术麻醉效果验证。结果表明,诱导后5min即可开始手术,犬对切皮、钝性分离肌肉、牵拉肠胃等操作都无反应,术中无呕吐等不良反应。手术结束停药后很快苏醒,没有复睡。术中麻醉效果维持45-60min,可满足临床上中、小手术的麻醉要求。
许世福,项春晓,孙红印,张红岩,王尚红[9](2007)在《异丙酚在无抽搐电休克治疗中的临床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对比研究国产异丙酚和硫喷妥钠在无抽搐电休克治疗中对患者呼吸、循环的影响和麻醉作用。方法200例拟行无抽搐电休克治疗的精神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给予异丙酚或硫喷妥钠静脉麻醉。全麻诱导后,给予琥珀胆碱,肌松后行电休克治疗。记录基础、给药后2分钟、电治疗2~3秒、电治疗结束、意识恢复时的SBP、DBP、MAP、HR、SpO2、动态心电图。结果与硫喷妥钠组相比,异丙酚麻醉行无抽搐电休克治疗,对患者呼吸、循环影响更小,麻醉效能更安全。结论异丙酚在无抽搐电休克治疗中,效果优于硫喷妥纳。
彭丽艳[10](2007)在《异丙酚对犬匀速静脉麻醉的药效学与药代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实验主要针对异丙酚匀速静脉麻醉小型犬(京巴)的临床麻醉效果及麻醉后异丙酚在犬体内的代谢规律进行了研究,并结合药物的代谢规律和临床麻醉效果进行分析,选出异丙酚对小型犬麻醉的最佳剂量,为今后临床更好的应用异丙酚麻醉小型犬奠定基础。实验选用不同剂量(2.5-6mg)和速度异丙酚对京巴犬进行诱导麻醉,设自身交叉试验,通过对临床麻醉评定和对循环呼吸系统功能心率(HR)、体温(T)、血氧饱和度(SpO2)、平均动脉压(MAP)、每分钟呼吸数(RR)进行监测。结果表明,应用微量输液泵以4mg/kg剂量异丙酚对京巴犬进行麻醉诱导,能取得良好的诱导麻醉效果。为了更加安全有效的应用异丙酚麻醉京巴犬,本实验对异丙酚在京巴犬体内的药代动力学进行了研究。应用微量输液泵以4mg/kg异丙酚匀速静脉麻醉京巴犬,90s输注完成。分别在注药后2、5、8、11、14、20、30、45、60、90min采血,肝素抗凝。异丙酚的提取采用先将血浆蛋白沉淀,再用乙腈提取,将提取的异丙酚溶于流动相中,应用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检测法测定血药浓度。结果表明,本方法线性关系良好,回收率高,变异系数稳定,方法简便、灵敏准确,可满足临床异丙酚血药浓度的监测需要。应用MPC868药代动力学程序处理药时浓度数据,表明异丙酚(4mg/kg)匀速静脉给药后,在京巴犬体内的代谢符合二室开放药代学模型;异丙酚的药代学参数为:分布相半衰期4-11min,消除相半衰期28min左右,体清除率5-6 L/kg/h,消除速率常数4.36±1.15h,表观分布容积为3.31±1.14L/kg。药物在犬体内快速分布后再缓慢消除,药物的快速分布,导致犬体内异丙酚的浓度迅速下降,这是犬快速苏醒的主要原因。异丙酚在京巴犬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研究为安全有效的应用异丙酚对小型犬进行维持麻醉奠定了基础。另外,本实验对不同剂量、速度的异丙酚维持麻醉犬的临床效果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以0.5 mg/(kg·min)剂量维持麻醉过程中犬出现呼吸抑制,心率增加,血氧饱和度严重下降而且犬出现肢体的不随意运动;而以0.3-0.4 mg/(kg·min)进行静脉给药时麻醉平稳,呼吸平稳,未出现血氧饱和度的严重下降,表明该剂量和速度范围较适合犬的维持麻醉。故选定分别以0.3、0.35、0.4 mg/(kg·min)剂量异丙酚对京巴犬进行维持麻醉。通过临床评定和循环监护仪监测心率(HR)、体温(T)、血氧饱和度(SpO2)、平均动脉压(MAP)、每分钟呼吸数(RR),并进行分析比较。结果显示,与其它两组浓度、速度相比,0.4 mg/(kg·min)剂量异丙酚维持麻醉过程中,镇静效果非常好,镇痛和肌松效果较好;呼吸数略有升高,血氧饱和度在90%左右,不会影响正常生理功能;心率升高,平均动脉压升高,心电图波形正常,未出现心率失常等不良波形。结果表明,异丙酚以4mg/kg剂量对京巴犬进行诱导,0.4 mg/(kg·min)进行维持麻醉的临床效果最理想。最后,本实验应用高效液相—荧光检测法对异丙酚以4mg/kg剂量对京巴犬进行诱导,0.4 mg/(kg·min)进行维持麻醉过程中不同时间点的血药浓度进行了监测,为今后异丙酚麻醉犬的研究和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
二、异丙酚与硫喷妥钠静脉快速诱导的对比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异丙酚与硫喷妥钠静脉快速诱导的对比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依托咪酯对新生大鼠离体脊髓腹角神经元电生理特性及nAChR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1 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实验设备、仪器与软件 |
1.3 实验溶液与药品 |
2 实验方法 |
2.1 实验技术路线 |
2.2 脊髓切片制备 |
2.2.1 实验前准备 |
2.2.2 游离脊髓 |
2.2.3 脊髓切片 |
2.3 急性机械分离脊髓腹角神经元 |
2.3.1 酶消化脊髓切片 |
2.3.2 机械吹打脊髓腹角切片 |
2.4 快速给药系统结合重力给药 |
2.5 穿孔膜片钳记录 |
2.5.1 实验前准备 |
2.5.2 实验操作 |
2.5.3 实验模式 |
2.6 数据采集与分析 |
结果 |
1 脊髓腹角神经元的形态学观察 |
2 依托咪酯对脊髓腹角神经元电生理特性的影响 |
3 依托咪酯对脊髓腹角神经元尼古丁电流的作用 |
4 依托咪酯对脊髓腹角神经元尼古丁电流的抑制具有浓度依赖性 |
5 依托咪酯对脊髓腹角神经元尼古丁电流的抑制具有电压依赖性 |
6 依托咪酯对脊髓腹角神经元尼古丁电流的抑制具有使用依赖性 |
讨论 |
1 脊髓切片及实验结果评估 |
2 依托咪酯对脊髓腹角神经元AP的影响及可能机制 |
3 依托咪酯对脊髓腹角神经元放电频率的抑制 |
4 依托咪酯对脊髓腹角神经元尼古丁电流的抑制 |
4.1 依托咪酯浓度依赖性地抑制脊髓腹角神经元尼古丁电流 |
4.2 依托咪酯电压依赖性地抑制脊髓腹角神经元尼古丁电流 |
4.3 依托咪酯使用依赖性地抑制脊髓腹角神经元尼古丁电流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致谢 |
(2)依托咪酯在全麻剖宫产手术中对产妇及新生儿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引言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依托咪酯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3)4种麻醉药物对家兔手术的麻醉效果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动物 |
1.2 实验药物 |
1.3 实验仪器 |
1.4 药物的选择与配制 |
1.5 麻醉方法 |
1.6 观察指标 |
1.7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4组家兔麻醉起效时的各指标比较 |
2.1.1 体重 |
2.1.2 麻醉起效时间 |
2.1.3 呼吸频率 |
2.1.4 心率 |
2.2 4组家兔麻醉维持时的各指标比较 |
2.2.1 麻醉维持时间 |
2.2.2 呼吸频率 |
2.2.3 心率 |
2.3 4组家兔麻醉苏醒时的各指标比较 |
2.3.1 麻醉苏醒时间 |
2.3.2 呼吸频率 |
2.3.3 心率 |
3 讨论 |
(4)不同诱导方法对犬异氟烷麻醉效果和心电图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绪论 |
上篇 文献综述 |
第一章 小动物全身麻醉概述 |
1 小动物临床常用吸入麻醉药 |
1.1 异氟烷(Isoflurane) |
1.2 恩氟烷(Enflurane) |
1.3 七氟烷(Sevoflurane) |
1.4 氟烷(halothane) |
2 小动物临床常用诱导麻醉药 |
2.1 丙泊酚(Propofol) |
2.2 依托咪酯(Etomidate) |
2.3 硫喷妥钠(Thiopental) |
2.4 氯胺酮(Ketamine) |
3 小动物临床常用麻醉前给药 |
3.1 吩噻嗪类(Phenothiazines) |
3.1.1 乙酰丙嗪(Acepromazine) |
3.2 苯二氮(?)类(Benzodiazepines) |
3.2.1 地西泮(Diazepam) |
3.2.2 咪达唑仑(Midazolam) |
3.3 α_2-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剂(Alpha_2-adrenoceptor agonists) |
3.3.1 右美托咪啶(Dexmedetomidine, DEX) |
3.4 阿片类(Opiates) |
3.4.1 吗啡(Morphine) |
3.4.2 布托啡诺(Butorphanol) |
3.5 抗胆碱药(Anticholinergics) |
3.5.1 阿托品(Atropine) |
第二章 动物全身麻醉监测的研究进展 |
1 麻醉监测概述 |
1.1 体温监测 |
1.2 呼吸系统监测 |
1.3 循环系统监测 |
1.4 心电监测 |
1.5 脑电监测 |
下篇 试验研究 |
第三章 几种诱导方法对犬异氟烷麻醉生理参数及心电图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1.1 试验动物 |
1.1.2 试验药品 |
1.1.3 试验药品的配制 |
1.1.4 试验仪器 |
1.2 试验方法 |
1.2.1 试验准备 |
1.2.2 试验方法 |
1.2.3 麻醉监测 |
1.2.4 统计与分析 |
2 结果 |
2.1 几种诱导方法对犬异氟烷麻醉效果的影响 |
2.1.1 诱导麻醉评分 |
2.1.2 苏醒时间监测结果 |
2.1.3 麻醉效果评分 |
2.2 几种诱导方法对犬异氟烷麻醉生理参数的影响 |
2.2.1 心率监测结果 |
2.2.2 体温监测结果 |
2.2.3 呼吸监测结果 |
2.2.4 血氧监测结果 |
2.2.5 血压监测结果 |
2.3 几种诱导方法对犬异氟烷麻醉心电图的影响 |
2.3.1 对犬心电图各波振幅和时限的影响 |
2.3.2 对犬心电图各间期和节段的影响 |
2.3.3 对犬(Ⅰ、Ⅱ、Ⅲ、aVR、aVL、aVF)心电图波形图的影响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四章 右美托咪啶与几种药物复合诱导对犬异氟烷麻醉生理参数及心电图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1.1 试验动物 |
1.1.2 试验药品 |
1.1.3 试验药品的配制 |
1.1.4 试验仪器 |
1.2 试验方法 |
1.2.1 试验准备 |
1.2.2 试验方法 |
1.2.3 麻醉监测 |
1.2.4 统计与分析 |
2 结果 |
2.1 右美托咪啶与几种药物复合诱导对犬异氟烷麻醉效果的比较结果 |
2.1.1 诱导麻醉评分 |
2.1.2 苏醒时间监测结果 |
2.1.3 麻醉效果总评分 |
2.2 右美托咪啶与几种药物复合诱导对犬异氟烷麻醉生理参数的影响 |
2.2.1 体温监测结果 |
2.2.2 呼吸监测结果 |
2.2.3 心率监测结果 |
2.2.4 血氧饱和度监测结果 |
2.2.5 血压监测结果 |
2.3 右美托咪啶与几种药物复合诱导对犬异氟烷麻醉心电图的影响 |
2.3.1 对犬心电图各波振幅和时限的影响 |
2.3.2 对犬心电图各间期和节段的影响 |
2.3.3 对犬(Ⅰ、Ⅱ、Ⅲ、aVR、aVL、aVF)心电图波形图的影响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五章 丙泊酚、依托咪酯诱导对犬乳化异氟烷麻醉生理参数和心电图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1.1 试验动物 |
1.1.2 试验药品 |
1.1.3 试验药品的配制 |
1.1.4 试验仪器 |
1.2 试验方法 |
1.2.1 试验准备 |
1.2.2 试验方法 |
1.2.3 麻醉监测 |
1.2.4 统计与分析 |
2 结果 |
2.1 丙泊酚、依托咪酯对犬乳化异氟烷麻醉效果的影响 |
2.1.1 诱导恢复评分 |
2.1.2 苏醒时间监测结果 |
2.1.3 麻醉效果总评分 |
2.2 丙泊酚、依托咪酯对犬乳化异氟烷麻醉生理参数的影响 |
2.2.1 体温监测结果 |
2.2.2 呼吸监测结果 |
2.2.3 心率监测结果 |
2.2.4 血氧监测结果 |
2.2.5 血压监测结果 |
2.3 丙泊酚、依托咪酯对犬乳化异氟烷麻醉心电图的影响 |
2.3.1 对犬心电图各波振幅和时限的影响 |
2.3.2 对犬心电图各间期和节段的影响 |
2.3.3 对犬(Ⅰ、Ⅱ、Ⅲ、aVR、aVL、aVF)心电图波形图的影响 |
3 讨论 |
4 小结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乳化异氟醚在小型猪全身麻醉中应用及其麻醉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小型猪麻醉概况 |
1.1.1 小型猪非吸入麻醉研究进展 |
1.1.2 小型猪吸入麻醉研究进展 |
1.2 挥发性麻醉药静脉应用研究进展 |
1.3 全身麻醉机理研究进展 |
1.3.1 脂质学说 |
1.3.2 突触学说 |
1.3.3 蛋白质学说 |
1.3.4 基因学说 |
1.4 全身麻醉与中枢信号转导系统 |
1.4.1 全身麻醉与 ATP 酶跨膜信号转导系统 |
1.4.2 全身麻醉与 NO-NOS-cGMP 信号传导系统 |
1.5 全身麻醉中 c-fos 和 c-jun 基因的研究进展 |
1.5.1 c-fos 和 c-jun 基因概述 |
1.5.2 c-fos 和 c-jun 基因表达与全身麻醉 |
1.6 实验目的及意义 |
2 材料和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1.1 试验动物 |
2.1.2 试验仪器 |
2.1.3 试验药品和试剂 |
2.2 试验方法 |
2.2.1 小型猪乳化异氟醚麻醉最小输注率筛选实验 |
2.2.2 小型猪乳化异氟醚麻醉监测 |
2.2.3 乳化异氟醚麻醉的中枢细胞信号转导机制的研究 |
2.2.4 乳化异氟醚麻醉对 NMDAR2B 和 nAChRα4 表达的影响 |
2.2.5 乳化异氟醚麻醉对 c-fos 和 c-jun 蛋白表达影响 |
3 结果与分析 |
3.1 小型猪乳化异氟醚麻醉最小输注率筛选实验 |
3.2 小型猪乳化异氟醚静脉麻醉监测实验 |
3.2.1 一般监测指标监测结果 |
3.2.2 循环系统指标监测结果 |
3.2.3 呼吸系统指标监测结果 |
3.2.4 心电图监测结果 |
3.2.5 脑电图监测结果 |
3.3 乳化异氟醚麻醉中枢细胞信号转导机制的研究 |
3.3.1 乳化异氟醚麻醉对中枢突触体 ATP 酶活性的影响 |
3.3.2 乳化异氟醚麻醉对中枢神经系统 NO-NOS-cGMP 信号转导系统的影响 |
3.4 乳化异氟醚麻醉对 NMDAR2B 和 nAChRα4 表达的影响 |
3.4.1 NMDAR2B 和 nAChRα4 免疫组化空白对照实验 |
3.4.2 NMDAR2B 阳性细胞表达分布和数量分析 |
3.4.3 nAChRα4 阳性细胞表达分布和数量分析 |
3.5 乳化异氟醚麻醉对 c-fos 和 c-jun 蛋白表达的影响 |
3.5.1 乳化异氟醚麻醉对 c-fos 基因蛋白表达的影响 |
3.5.2 乳化异氟醚麻醉对 c-jun 基因蛋白表达的影响 |
4 讨论 |
4.1 实验的整体设计思路 |
4.1.1 关于麻醉剂的选择 |
4.1.2 关于麻醉的监测方法 |
4.1.3 关于麻醉机理实验设计 |
4.2 小型猪乳化异氟醚麻醉效果的评价 |
4.3 乳化异氟醚全麻中枢细胞信号转导机制的研究 |
4.3.1 大鼠不同脑区 Na+-K+-ATP 酶检测结果评价 |
4.3.2 大鼠不同脑区 Ca2+,Mg2+-ATP 酶检测结果评价 |
4.3.3 乳化异氟醚麻醉对中枢神经系统 NO-NOS-cGMP 信号转导系统影响 |
4.3.4 乳化异氟醚麻醉对 NMDAR2B 和 nAChRα4 表达的影响 |
4.3.5 乳化异氟醚麻醉对 c-fos 和 c-jun 蛋白表达的影响 |
5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6)静脉麻醉药抑制利多卡因致大鼠惊厥作用的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研究论文 静脉麻醉药抑制利多卡因致大鼠惊厥作用的比较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附图 |
附表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静脉麻醉药在局麻药惊厥中的作用 |
致谢 |
个人简历 |
(8)异丙酚、布托啡诺—异丙酚复合靶控静脉输注对犬麻醉效果及异丙酚血药浓度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静脉麻醉 |
1.2 靶控输注的应用 |
1.3 布托啡诺的研究进展 |
1.3.1 布托啡诺的理化性质及药理学基础 |
1.3.2 布托啡诺对机体的影响 |
1.3.3 布托啡诺的临床应用 |
1.4 异丙酚的研究进展 |
1.4.1 异丙酚的理化性质及药理学基础 |
1.4.2 异丙酚对机体的影响 |
1.4.3 异丙酚的临床应用 |
1.5 复合麻醉的应用 |
1.6 异丙酚的药代学 |
1.7 研究目的和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1.1 实验动物 |
2.1.2 实验仪器 |
2.1.3 主要药品及试剂 |
2.2 实验方法 |
2.2.1 异丙酚复合布托啡诺对京巴犬进行诱导麻醉的实验 |
2.2.2 小剂量布托啡诺复合异丙酚靶控输注对犬的麻醉效果及心肺功能影响实验 |
2.2.3 小剂量布托啡诺复合异丙酚及单独应用异丙酚匀速静脉给药麻醉下异丙酚的药代学比较 |
2.2.4 小剂量布托啡诺复合异丙酚靶控输注对犬麻醉手术效果的验证 |
3 结果与分析 |
3.1 异丙酚复合布托啡诺对京巴犬进行诱导麻醉的实验结果 |
3.2 异丙酚及异丙酚复合布托啡诺靶控输注对犬麻醉效果的比较 |
3.2.1 镇静、镇痛、肌松监测结果 |
3.2.2 生物反射监测结果 |
3.2.3 体温、心率、呼吸、血氧饱和度、平均动脉血压的监测结果 |
3.3 小剂量布托啡诺复合异丙酚与异丙酚匀速静脉给药下异丙酚的药代学比较 |
3.3.1 血浆样品中异丙酚与麝香草酚的色谱图 |
3.3.2 标准曲线回归方程结果 |
3.3.3 回收率的测定结果 |
3.3.4 变异系数测定结果 |
3.3.5 小型犬维持麻醉过程中各时间点异丙酚血药浓度测定结果 |
3.4 小剂量布托啡诺复合靶控输注异丙酚在犬手术中麻醉应用的实验结果 |
4 讨论 |
4.1 布托啡诺复合异丙酚对小型京巴犬的诱导麻醉效果 |
4.2 布托啡诺复合异丙酚靶控输注对小型京巴犬心肺功能的影响 |
4.3 布托啡诺复合异丙酚对异丙酚药代动力学的影响 |
4.4 布托啡诺复合异丙酚麻醉效果的验证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9)异丙酚在无抽搐电休克治疗中的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麻醉方法 |
1.3 麻醉监测 |
1.4 统计分析 |
2 结果 |
3 讨论 |
(10)异丙酚对犬匀速静脉麻醉的药效学与药代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前言 |
1.1 麻醉概述 |
1.1.1 麻醉的概念 |
1.1.2 麻醉的方法与分类 |
1.2 异丙酚的研究进展 |
1.2.1 异丙酚的理化性质 |
1.2.2 异丙酚的药代学 |
1.2.3 异丙酚的药效学 |
1.2.4 异丙酚对机体的影响 |
1.2.5 异丙酚的临床应用 |
1.3 麻醉监测的现状 |
1.3.1 对反射活动的监测 |
1.3.2 对脑电的监测 |
1.3.3 对循环系统的监测 |
1.3.4 对呼吸系统的监测 |
1.3.5 对肝肾功能的监测 |
1.4 麻醉的发展趋势 |
1.4.1 复合麻醉取代单一麻醉 |
1.4.2 靶控输注的发展 |
1.5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1.1 实验动物 |
2.1.2 实验仪器 |
2.1.3 主要药品及试剂 |
2.2 实验方法 |
2.2.1 单独应用异丙酚对京巴犬进行诱导麻醉的试验 |
2.2.2 不同剂量、速度异丙酚匀速静脉给药对犬麻醉效果及心肺功能影响实验 |
2.2.3 诱导剂量异丙酚在小型犬体内的药代学研究 |
2.2.4 异丙酚匀速静脉给药维持麻醉小型犬的药代学研究 |
3 实验结果 |
3.1 异丙酚诱导麻醉最佳剂量和速度的实验结果 |
3.2 异丙酚持续静脉麻醉小型犬的试验结果 |
3.2.1 镇静、镇痛、肌松监测结果 |
3.2.2 生物反射监测结果 |
3.2.3 T、HR、RR、SPO2、MAP的监测结果 |
3.2.4 心电图结果 |
3.2.5 脑电图结果 |
3.3 异丙酚在小型犬体内的药代学研究结果 |
3.3.1 血浆样品中异丙酚与麝香草酚的色谱图 |
3.3.2 标准曲线回归方程结果 |
3.3.3 回收率的测定结果 |
3.3.4 变异系数测定结果 |
3.3.5 诱导剂量异丙酚在小型犬体内的血药浓度测定结果 |
3.3.6 诱导剂量异丙酚在小型犬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研究结果 |
3.4 小型犬维持麻醉过程中各时间点异丙酚血药浓度测定结果 |
4 讨论 |
4.1 异丙酚的药效学 |
4.2 异丙酚对犬的呼吸系统影响 |
4.3 异丙酚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 |
4.4 异丙酚的药代动力学 |
4.5 异丙酚对小型犬的麻醉效果评价 |
5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四、异丙酚与硫喷妥钠静脉快速诱导的对比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依托咪酯对新生大鼠离体脊髓腹角神经元电生理特性及nAChR的影响[D]. 朱苏月. 皖南医学院, 2020
- [2]依托咪酯在全麻剖宫产手术中对产妇及新生儿的影响[D]. 毕晓飞. 郑州大学, 2019(07)
- [3]4种麻醉药物对家兔手术的麻醉效果比较[J]. 孟永亮,孙彦.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2018(23)
- [4]不同诱导方法对犬异氟烷麻醉效果和心电图的影响[D]. 刘超. 南京农业大学, 2018(07)
- [5]乳化异氟醚在小型猪全身麻醉中应用及其麻醉机理研究[D]. 胡魁. 东北农业大学, 2013(08)
- [6]静脉麻醉药抑制利多卡因致大鼠惊厥作用的比较[D]. 王春平. 河北医科大学, 2010(04)
- [7]小动物静脉麻醉的临床应用及其展望[A]. 侯加法. 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小动物医学分会第四次学术研讨会、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兽医外科学分会第十六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1), 2009
- [8]异丙酚、布托啡诺—异丙酚复合靶控静脉输注对犬麻醉效果及异丙酚血药浓度的比较研究[D]. 郭文琦. 东北农业大学, 2008(04)
- [9]异丙酚在无抽搐电休克治疗中的临床应用[J]. 许世福,项春晓,孙红印,张红岩,王尚红. 青岛医药卫生, 2007(04)
- [10]异丙酚对犬匀速静脉麻醉的药效学与药代学研究[D]. 彭丽艳. 东北农业大学, 20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