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云南进一步明确优惠政策(论文文献综述)
李泽丽[1](2021)在《云南省元谋县高原特色农业政策执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15年习总书记来到云南进行了考察,针对云南农业区域资源优势等,提出了“打好高原特色农业这张牌”的开拓性发展思路,之后,云南省立即出台了一系列文件、措施以激发和深化高原特色农业的发展。“十三五”发展时期,云南省将高原特色农业产业作为了重点产业着力推进和发展,高原特色农业现代化建设为云南省农业农村的经济发展增添了新的助力。为统筹云南省高原特色农业现代建设的总体推进和部署,省一级人民政府特编制《云南省高原特色农业现代化建设总体规划》,政府目标的实现、决策方案的落实,在于行政执行。2020年是“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元谋县作为云南省55个产业重点县之一,对其高原特色农业政策的执行情况进行研究,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对其进行完善,有利于进一步完善云南省高原特色农业政策执行。同时通过执行促使政策发挥其效用,对促进云南省高原特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本文通过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运用公共政策执行的相关理论,立足于元谋县县域实际,从五个方面对元谋县“十三五”期间高原特色农业政策执行情况进行研究。一是对文章中所出现的公共政策及政策执行的内涵进行简要的介绍,并对本文所运用到的新公共服务理论、史密斯政策执行模型理论、信息不对称理论,予以说明;二是对元谋县高原特色农业政策概况进行介绍;三是基于史密斯模型设计调查问卷和访谈提纲,对“十三五”期间元谋县高原特色农业政策执行现状进行调查;四是根据调查结果和访谈的结果,分析元谋县高原特色农业政策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分析其原因;五是对优化元谋县高原特色农业政策执行提出相关对策。通过对元谋县高原特色农业政策执行存在问题的研究和原因分析,提出了优化政策制定机制、提高政策执行主体执行能力、调动政策客体参与度、优化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环境四个方面的建议,以纠正政策执行的偏差,促进元谋县高原特色农业政策的有效执行,同时为元谋县“十四五”规划农业政策执行提供经验支持。
杨雅蓉[2](2021)在《云南滇中新区招商引资政策执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云南滇中新区是全国第15个国家级新区,承担国家重大发展和改革开放战略任务,是云南省委、省政府重点打造的全省经济核心增长极,是辐射带动滇中乃至全省实现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所在;同时,云南省“十四五”规划中提出的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与也设立滇中新区重要意义、滇中新区的中长期发展目标协同一致,又好又快地实现滇中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的政府的重点工作任务。招商引资长期以来作为地方经济增长的着力点和突破口,是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工作。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改革的不断深化,本文结合滇中新区的区域特点和发展优势,探索招商引资过程中企业需要的扶持政策、政策环境以及政府提供的服务,通过调查、实践、反思不断总结经验,提出更好地提升滇中新区招商引资竞争力的对策建议。本文分为五个部分,绪论部分阐述了选择滇中新区招商引资政策执行情况进行研究的背景和意义,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研究成果的整理,在参考已有成果的基础上选取滇中新区招商引资政策执行情况为研究对象。其次对滇中新区招商引资政策进行介绍,梳理了滇中新区招商引资政策出台背景、政策内容及政策执行目标。综合运用文献分析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统计分析法等分析研究云南滇中新区招商引资政策执行情况现状及成效,从政策执行的准备、实施、总结三个阶段对新区招商引资政策执行现状进行分析。结合调查情况,运用史密斯模型,从政策本身、执行主体、目标客体、政策环境四个因素对滇中新区招商引资政策执行中存在问题进行分析。针对存在的问题,从完善招商引资政策体系、强化政策保障力度,理顺机构职责、大力培养招商人才、推动招商专业化和产业化,精准招商、加强监管,完善城市功能、建立公平市场秩序和优化营商环境四个方面着手,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对促进滇中新区招商引资政策有效执行、促进新区乃至全省高质量发展具有借鉴意义。
马立辉[3](2021)在《乡村振兴背景下民族地区产业发展研究 ——以大理白族自治州银桥镇为例》文中研究表明2019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强调:“把各民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确保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同全国一道实现全面小康和现代化,要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不断增强各族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2020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度、广度、难度都不亚于脱贫攻坚,要加快发展乡村产业,顺应产业发展规律,立足当地特色资源,推动乡村产业发展壮大,优化产业布局。”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之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无论是全面小康、脱贫还是现代化,一个少数民族也不能少,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各民族要着力发挥本民族文化特色,推进民族地区特色产业发展。”乡村振兴战略中‘产业发展’摆在首要位置,产业兴旺是推动传统农业转型升级、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关键所在,在不断加快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刻,民族地区的产业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在乡村振兴背景下,结合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专业知识和其他专业知识,通过田野调查与查阅相关资料,分析大理州银桥镇产业发展的状况以及发展的制约因素,目的是从银桥镇产业发展透视民族地区乡村有哪些产业、如何发展、取得了哪些成效、有哪些可以借鉴的典型经验以及对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意义。分析银桥镇产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如产业结构单一,产业集群规模不突出、特色产业品牌优势不足,产业融合程度不明显、产业发展的合作化组织不健全、从业人员结构有待调整等。并通过分析其存在问题的原因及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措施来加以改进,对于促进民族地区产业发展、实现民族地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具有参考意义。本文的创新点在于,一是在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探讨民族地区特色产业发展状况,在新时期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大环境下,促进民族地区产业在新形势下实现突破性发展;二是通过田野调查方法,对大理州银桥镇从事不同产业的从业者进行深度访谈,以丰富的第一手资料支撑研究结论;三是银桥镇作为“民族团结示范镇”、“生态文明示范镇”和“现代农业产业园”,有着丰富的产业发展的实际案例和操作空间,研究其民族特色的产业发展模式对边疆民族地区发展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莉姿(CHANTHANILEUTH VILATPHORN)[4](2020)在《老挝吸引外商直接投资制度及其经济效应研究》文中指出自老挝实行经济开放以来,在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方面取得了长足进展,这得益于老挝外商直接投资制度的不断完善。当前,老挝政府在为继续积极吸引外资作出努力,外商直接投资对促进老挝经济持续稳定增长,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技术进步、推动相关制度变革等具有重要作用。随着老挝外商直接投资制度的变迁,作用于老挝外商直接投资的直接挤入效应非常明显,在间接促进了老挝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也促进了老挝基础设施的完善以及就业率的提升。当然,外商直接投资在一定程度上也产生了挤出效应,包括对老挝本土企业竞争力的削弱以及加剧了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等。本文结合外商直接投资理论与制度经济学理论,基于老挝吸引外商直接投资发展现状与老挝经济发展现实,探讨老挝外商直接投资制度的产生与变迁历程,剖析制度理论框架下老挝外商直接投资制度变迁的特征与动因,进而对老挝外商直接投资制度的基本内容展开研究,分析老挝外商直接投资制度的功能与效应,研究老挝外商直接投资制度产生的效应机理与路径依赖及其经济效应。根据制度变迁理论与制度效应理论,外商直接投资作为一种市场经济下的制度安排对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变迁具有促进作用。在戴维·菲尼的理论框架下,影响制度需求和制度供给的因素代表了建立制度变化实证模型的一个重要方法。因此,我们在对外商直接投资制度的经济效应进行研究时,需要把有关影响制度供给与需求的重要因素考虑在内。在老挝从计划体制向市场体制逐渐转变的过程当中,外商直接投资作为投资制度内容的“介入”,不断作用于外商直接投资制度的变迁和效应。在新制度经济学领域,产生了一个基本命题,即:制度是内生的,它对经济增长会产生重大影响,制度的作用最终体现在它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上。外商直接投资制度作为一个庞大的制度分支体系,其影响过程必然不是由一种FDI数据值来反映的,而是由多种影响外商直接投资倾向的数据指标集展现的(即FDI制度因子),鉴于这种多对一评价值模型具有较高系数的分散性,本文以准入制度、审批制度、管理制度和鼓励制度为FDI制度评价指标体系中的4个一级维度指标,并分别从4个不同制度视角选取维度变量,借助MATLAB软件,对变量之间进行相关性分析和主成分因子分析,将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作为计量经济模型,利用协整分析和回归分析研究老挝外商直接投资制度和老挝经济增长之间的协整关系。通过实证分析得出了老挝短期的政策鼓励并不能完全刺激外商直接投资比例的增加。从长期发展看老挝外商直接投资制度与老挝经济增长间存在着明显的正相关影响,且这种正相关以每增加1个百分点的FDI综合制度值,老挝GDP将会增加0.7259%。且外商直接投资短期内对老挝的经济增长(GDP)的影响相对较小,即FDI波动1个百分点,那么经济增长将同向变化0.391628个百分点,且GDP的调整系数为-2.093457。整体来看,老挝外商直接投资制度与老挝经济增长间存在正相关的互作关系,其中管理制度、准入制度及鼓励制度是促进老挝经济增长和FDI投入的主要影响因子,由此得证老挝的FDI制度体系及其变迁总值可以刺激和促进老挝的经济增长,且拥有明显的经济效应。基于此,本文在最后通过对老挝外商直接投资制度的经济战略目标与定位的分析,给出了提升老挝外商直接投资制度的经济效应以及规避挤出效应的制度完善对策与建议,认为在建立外商直接投资制度时应注重老挝与外国投资企业的战略目标的协调,应结合老挝社会与经济发展实际建立动态管理模式。注重对制度环境特别是法治环境与公平竞争环境的维护并充分发挥政府中介引导作用。
张子夜[5](2020)在《云南财经大学大学生就业政策执行分析 ——基于史密斯过程模型分析》文中研究说明大学生作为整个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源和先锋力量,其毕业时的就业问题一直受到政府、社会各界的重视,特别是目前,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与大学生就业问题有很大关系,伴随我国普通高等教育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职业高等教育,所面临的严峻就业形式和突出的就业问题每年都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近年来,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和完善,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日益彰显,尤其在劳动力资源的配置中,市场充当了重要角色。另一方面,大学生相关的就业制度和鼓励支持大学生就业的政策也更具有针对性、更为灵活和更加多样。每年,从国家、各地政府到各高校,合理制定和高效执行就业政策、加强大学生就业和创业指导、引导大学生“入伍”和支教支边等措施,有效的推进了大学生就业工作。然而,在推进大学生就业政策的执行过程中,在制度的合理性、政策执行机构的有效衔接、政策目标群体的精准性等方面都存在诸多问题,尤其地方高校的大学生就业政策执行管理存在进一步研究的必要。基于此,本文运用公共政策管理中的史密斯政策执行过程模型,对云南财经大学的就业政策执行过程进行研究。在系统分析史密斯政策执行过程模型基础上,首先梳理和归纳当前国家层面和云南省层面的大学生就业政策执行过程现状,形成分析研究云南财经大学大学生就业政策执行过程的基础;其次从政策本身、政策执行机构、政策指向目标群体和政策执行的环境因素等四个视角,通过对云南财经大学大学生就业政策、制度的梳理,与政策执行涉及部门、人员、大学生的访谈,就云南财经大学大学生就业政策执行现状进行分析;第三,针对云南财经大学大学生就业创业政策在实际执行中所显露出的问题,包括政策本身执行存在偏差、学校培养计划与实际就业情况存在偏差、政策执行主体工作方式有待改进、政策目标群体就业意向不足等问题及其原因分析;最后,根据前面的现状、问题、原因分析基础上,围绕政策本身、执行机构、目标群体和环境因素等四个方面,就如何改进云南财经大学大学生就业政策执行提出相应对策。
阿宗兵[6](2020)在《云南省地方政府优化退役士兵就业创业服务的对策研究》文中认为正确对待和妥善安置退役士兵这一特殊群体是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近年来,云南省地方政府积极开展退役士兵就业创业服务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由于退役士兵文化水平普遍偏低、技能单一、社会适应能力较弱,在市场竞争中往往处于劣势,以致退役士兵就业创业之路困难重重。本文运用服务型政府理论、就业能力理论、公共产品理论,通过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等,分析研究云南省退役士兵的基本情况,总结他们对政府就业创业服务的需求。对云南省地方政府在退役士兵就业创业服务中所发挥的作用和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调查结果表明,阻碍退役士兵成功就业的主要因素为职业技能缺乏、学历较低以及工作经验缺乏。造成退役士兵创业困难的主要原因则是自身能力不足、资金压力大以及社会资源缺乏。通过分析,本文认为当前云南省地方政府在退役士兵就业创业服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制度体系不完善;二是政策落实推进不到位;三是就业创业培训质量不高。造成上述问题的原因主要包括:地方政府和有关职能部门思想认识不到位;政府部门推进有关政策落实能力不强,考核机制缺乏;政府部门在观念上未完成角色转变,服务意识不强;退役士兵就业创业内生动力不足等。针对以上问题,本文提出如下对策建议:一是健全地方政府服务制度和体系;二是营造良好的退役士兵就业创业环境;三是提升就业创业培训质量;四是加大就业创业服务的监管和问责力度;五是建立政府、社会、退役士兵三方“权责明确”的服务新机制。本文的研究和结论有助于丰富和完善地方政府退役士兵就业创业服务的应用研究,同时还可为云南省地方政府退役士兵就业创业服务提供决策参考。
曾宇龙[7](2020)在《云南边境农村地区“虚空化”问题治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城镇化建设的推进,城镇与农村、内地与边疆、中心与边缘在投入与发展的差距,生活的便利度、获得感、公共服务保障的差别,以及历史地理自然条件的原因,云南边境农村地区部分村寨的边民以个体和群体方式,以接受教育、外出务工等为途径实现个体和家庭发展需求以及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迁离原生村寨。同时,周边邻国外籍边民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地缘政治和生存发展需求等因素影响下,不断流入我国边境地区,数量呈现出不断上升趋势。在推拉力量和虹吸效应下,云南边境农村出现了与内地农村“空心化”不同的“虚空化”现象,在人口数量、产业发展等方面呈现“看似实,实则虚”的状态。其现象的产生有着历史性、长期性,但更有着隐蔽性,应从边民个体、区域和国家目标实现的协同性角度,以边民产业内生为基,区域发展保障为要,开发开放大格局为目,构建云南边境农村地区生产、生活、文化多元可持续之实,与城镇、与周边国家相邻地区互促互进、共生共存,共同构成人类活动的和谐空间。本文主体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通过回顾和梳理国内外关于农村地区衰败、“空心化”、“虚空化”的已有研究成果,对本研究的研究范围云南边境农村地区、研究对象边民、研究问题“虚空化”进行了概念界定,并提出采用推拉理论、新公共服务理论对云南边境农村地区“虚空化”的现状、表现特征、发展态势及其原因进行分析,以治理理论为基础提出相应的治理路径。第二部分以云南边境农村地区自然地理环境、人口与民族、经济发展的情况为基础,结合官方公布数据和调研收集材料,对云南边境农村地区人口“虚空化”、产业“虚空化”、文化“虚空化”、公共服务“虚空化”的现状进行了介绍和分析,据此总结出“虚空化”具有复杂性、变动性、扩散性的特征及对比性由弱到强、可观测性由隐至显、时效性由短变长的发展态势,并从制度因素、经济因素、地缘政治因素三方面深入剖析“虚空化”形成的原因。第三部分从国家安全、区域发展、社会稳定三个层面论述了“虚空化”带来的消极影响,其导致国家安全呈现出传统安全问题依然严峻、非传统安全问题日益凸显的重重隐患,区域发展面临着基础十分薄弱、“硬件”有待加强、“软件”亟需补充的重重困境,社会稳定暴露出留守儿童健康成长难、留守妇女坚守家庭难、空巢老人无忧养老难、返乡边民适应生活难、跨境婚姻家庭发展难、入境务工人员管理难的重重难题。第四部分从保障国家边境地区领土主权安全、维护云南边境地区社会和谐稳定、推动云南边境地区健康持续发展三个方面设计了“虚空化”治理目标,对政府、社会组织、边民主体提出与之相适应的要求,最后提出由防范“虚空化”危机到削弱“虚空化”影响再到消除“虚空化”现象的治理路径。
段其萍[8](2020)在《瑞丽市边境贸易税收管理研究》文中认为随着边境地区不断开发开放,边境贸易也快速发展,但是我国边境地区仍面临许多因素的制约,如邻国经济发展滞后、局势不稳定等外部原因,也有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经济基础薄弱、管理体系不健全、政策机制不完善等内部因素。边境贸易税收管理上也存在亟待完善之处,比如税收政策体系不健全、税收征管模式不完善、税源监管不到位、涉税服务水平有待提高等问题,不仅侵蚀了国家税基,也损害了纳税人公平竞争的权利,严重制约着边境贸易健康有序的发展。瑞丽市位于我国西南边境,是我国面向南亚、东南亚的重要口岸,边境贸易发展历史久远,管理好边境贸易税收对整个瑞丽市经济发展至关重要,对其他地区边境贸易税收管理也具有借鉴意义。此外,笔者从事与瑞丽市边境贸易税收管理相关工作,对瑞丽市边境贸易税收管理实际情况较了解,便于取到一手数据作进一步深入研究。本文通过调研和大量的数据收集整理,运用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问卷调查等方法,首先,从边境贸易总体情况、边境贸易税收概况两大方面对瑞丽市边境贸易进行了概述分析。其次,较全面地总结和分析了瑞丽市边境贸易税收管理现状包括边境贸易税收管理主要内容、瑞丽市边境贸易税收管理基本情况、瑞丽市边境贸易税收管理的主要经验做法。在此基础上,深入研究了瑞丽市边境贸易管理存在的问题包括纳税人税收遵从度低、税源结构层次低、税源监管难度大、出口退(免)税风险大等,并一一剖析了其产生的原因。最后,运用相关理论结合实际提出了完善瑞丽市边境贸易税收管理的有效途径,如完善边境贸易税收管理体制机制、充分发挥政府职能引导和培育优质税源、规范边境贸易税收征管方式、优化边境贸易涉税服务等,以期为规范边境贸易经营运作,提高边境贸易纳税人纳税遵从提供决策建议
李永娜[9](2020)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少数民族的国家认同研究(1949-1956)》文中认为作为国家的一种软实力,国家认同能把整个国家共同体中的单个个体团结起来,对于维系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保障多民族国家的稳定,促进国家的繁荣昌盛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为中国的进步和发展创造了最重要的政治前提,宣告了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时代已经到来。1949年到1956年是各民族人民对新中国产生国家认同的重要时期,在这个时期内,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实施了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一系列政策措施,获得了广大人民真诚地支持和拥护。政治民主、社会稳定、经济得以恢复并发展的新中国获得了广大民众的高度认同,全面深入地探究这一时期少数民族国家认同建设的经验,既有助于深化和丰富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和国家理论,又能为增强国民的国家认同感以及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重要的启示。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王朝统治时期的国家认同是“大一统”特色的古典国家认同;发展到近代社会,中华民族意识由自在状态向自觉状态转变,中华民族意识逐渐觉醒,中国的国家认同逐渐向现代意义上的国家认同转变,这与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密不可分,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实践中整合了中华民族的整体利益,增强了中国各个民族之间的凝聚力。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现代意义上的国家得以建立,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统一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少数民族对新中国的国家认同意识在异常艰难的国内外环境下开始萌芽、生长与发展。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面临着十分复杂严峻的国内外形势。国际上,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企图通过实行强硬的对华政策,即政治上孤立、经济上封锁、军事上威胁的政策,从根本上搞垮新中国。在国内,民族问题和阶级问题相互交错,纷繁复杂,少数民族地区更是面临着民族分裂势力猖狂,政治参与冷漠、文化认同狭隘模糊等问题,为此需要从国家整体层面审视少数民族地区的地理特殊性、文化特异性、政治归属性和利益整合性,为少数民族国家认同的建构提供可能性。在错综复杂的现实情况下,中国共产党推进了剿匪反霸工作,稳定民族地区社会秩序;进行了民主建政工作,建立了全国统一的各级政权机构,创造性地实施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保障了各民族的平等权利;积极疏通了民族关系,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民族隔阂;培养了大批少数民族干部,更好地实现了少数民族人民的当家作主。各少数民族的平等权利得到了应有的保障,少数民族群众的积极性得到了充分地发挥,为少数民族的国家认同提供了政治保障。与此同时,党和政府还在少数民族地区实施了一系列经济政策,“慎重稳进”地实行土地改革,改良农具和农牧业生产技术,推进少数民族地区的工业建设,开展了少数民族地区的贸易工作,制定了针对少数民族地区的财政和税收优惠照顾政策,为少数民族人民的国家认同夯实了经济基础。除此之外,党和政府还积极推动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建设以满足少数民族群体的主观需求和现实需要,加强了主流意识形态建设,针对各种错误思想开展针锋相对的批判,广泛开展了民族团结教育,积极营造国家认同的舆论氛围,保障少数民族群众宗教信仰自由,为少数民族的国家认同架设了坚实的文化支撑。总的来看,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和政府在进行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培育并筑牢了广大少数民族群众对国家的归属感、自豪感和忠诚感,使少数民族群众对新中国有了较为清晰的认知、产生了对新中国强烈的认同情感。这种成就的取得与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定不移走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民族平等团结的原则、毫不动摇维护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坚持各民族共同繁荣、千方百计帮助少数民族促进经济的发展、大力发展民族地区文化教育事业、实现少数民族群众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的全面提高等经验密不可分。新中国成立初期少数民族的国家认同建设波澜壮阔,回顾这一时期党和国家的民族工作面临的种种挑战、采取的有力举措,并总结其取得的宝贵经验,为我们今天做好新时代民族工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少数民族国家认同的建设必须准确把握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本国情,坚持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必须正确认识我国民族问题的长期性、复杂性,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奋斗目标,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发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构建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高举中华民族大团结的旗帜,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并用法制来保障民族团结。
陈瑛[10](2020)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核心认同研究》文中指出2014年,习近平同志在新疆工作座谈会和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两个重要会议中均使用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表述,标志着这个从21世纪初出现在我国学术研究中的概念开始进入国家力量主导的建设实践。2015年西藏工作座谈会再次强调要大力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2017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被写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进一步体现了其重要性。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的中华民族在同心勠力实现伟大复兴梦想的过程中面临着来自国内国外的严峻形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正是对这一挑战的回应,是作为多民族国家的中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创新之举,是凝聚向心力,共同建设社会主义,实现共同繁荣,维护国家统一和团结安定的现实需要,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和实践价值。解读近年来国家层面与民族工作相关的重要会议精神,在提及牢固树立或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同时,都要求必须增强认同,并且在不断总结提升中形成完整的“五个认同”表述。2014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提出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的内涵是“八个坚持”,2019年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进一步将之丰富为“九个坚持”。从“八个坚持”升级“九个坚持”,习近平同志都阐述了对增强各族群众“五个认同”重要性和必要性的拳拳嘱托,应是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的新时代民族工作之重要着力点。分析相关主题的既有文献,学界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定义和内涵界定见解颇丰,其中都论及“认同”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密切关系,但对认同的价值指向和其类型及位序却未尽一致。建构学说体系和开展理论阐释有必要厘清基本概念和中心内容,因此,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概念化提炼仍有研究空间。本文以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为基本指导思想,结合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观、共同体思想和认同理论,在分析基本概念的基础上探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核心认同形成的逻辑进路,提出“五个认同”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认同,并对其开展了理论确认。以新中国建立七十年民族政策的变迁和民族工作的成效为脉络分析核心认同的形成、发展和巩固,新社会新中国七十年建设历程中,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价值取向从公平正义向平等正义调适、民族政策设计从主体性向公共性转向、民族工作从专注少数民族事务向多领域交集融通,认同建构在实践和话语体系两个层面不断延展和深入,从内地到边疆,从少数民族到广大民众,在统一多民族国家实现了多样认同的整合。从意识形态、经济发展、公共社会资源配置和民族政策等方面来分析对核心认同产生消极影响的因素,以及探索在经过历史和实践证明的政党的有力领导下,以政治互信、经济共建、社会互助和价值共识增强核心认同为着力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应该说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基础研究。
二、云南进一步明确优惠政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云南进一步明确优惠政策(论文提纲范文)
(1)云南省元谋县高原特色农业政策执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一)选题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三、研究方法 |
(一)文献研究法 |
(二)问卷调查法 |
(三)访谈法 |
四、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一)研究内容 |
(二)技术路线 |
五、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
(一)创新点 |
(二)不足之处 |
第一章 公共政策及其执行的基础理论 |
第一节 公共政策的内涵 |
一、公共政策的内涵 |
二、高原特色农业政策的含义 |
第二节 公共政策执行的内涵及影响因素 |
一、公共政策执行的内涵 |
二、影响公共政策有效执行的因素 |
三、公共政策执行的偏差与矫正 |
第三节 公共政策执行的基础理论 |
一、新公共服务理论 |
二、史密斯政策执行模型 |
三、信息不对称理论 |
第二章 高原特色农业政策概述 |
第一节 高原特色农业政策出台的背景 |
一、资源优势明显 |
二、产业基础较好 |
三、政策环境良好 |
四、市场优势明显 |
五、地位更加突出 |
第二节 高原特色农业政策的具体内容 |
一、税收减免优惠政策 |
二、财政补贴扶持政策 |
三、金融保险支持政策 |
四、其他政策 |
第三节 云南省元谋县高原特色农业政策的执行目标 |
一、云南省元谋县高原特色农业政策执行目标 |
二、云南省元谋县高原特色农业政策执行目标的指标说明 |
第三章 元谋县高原特色农业政策执行现状及成效 |
第一节 元谋县高原特色农业政策执行现状调查 |
一、问卷调查 |
二、访谈调查 |
第二节 元谋县高原特色农业政策执行现状 |
一、元谋县高原特色农业政策执行目标完成情况 |
二、元谋县高原特色农业政策执行主体现状 |
三、元谋县高原特色农业政策执行客体现状 |
四、元谋县高原特色农业政策执行环境现状 |
第三节 元谋县高原特色农业政策执行成效 |
一、农林牧渔产业提质增效 |
二、科研成果和技术力量资源增强 |
三、延伸了农业产业链带动增收 |
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迅速发展 |
第四章 元谋县高原特色农业政策执行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一节 元谋县高原特色农业政策执行存在的问题 |
一、政策本身存在的问题 |
二、政策执行主体存在的问题 |
三、政策执行客体存在的问题 |
四、政策执行环境存在的问题 |
第二节 元谋县高原特色农业政策执行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政策制定公众参与度低 |
二、政策执行缺乏有效的沟通机制 |
三、政策执行过程中信息不对称 |
四、政策执行资金投入不足 |
第五章 优化元谋县高原特色农业政策执行的对策 |
第一节 优化政策制定机制 |
一、统筹制定农业政策 |
二、塑造政策制定过程中的参与型政治文化 |
三、完善政策决策体制 |
四、实施有差异化的政策 |
第二节 提高政策执行主体的执行能力 |
一、加强相关政策执行的信息公开 |
二、畅通投诉监督的渠道 |
三、完善对执行主体培训和监督考核 |
四、加强政策评估和反馈 |
五、加强部门协作和沟通 |
第三节 调动政策客体的参与度 |
一、提高认知水平,因材施教 |
二、分主体进行宣传 |
三、建立信息交流平台 |
第四节 优化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环境 |
一、强化基础设施建设 |
二、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 |
三、提升农业科技水平 |
四、发展智慧农业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访谈记录 |
附录二 元谋县高原特色农业政策执行情况问卷调查表 |
致谢 |
(2)云南滇中新区招商引资政策执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文献综述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三)文献述评 |
三、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
(一)研究对象 |
(二)研究方法 |
(三)创新和不足之处 |
第一章 概念界定及基础理论 |
第一节 基本概念界定 |
一、国家级新区 |
二、招商引资 |
第二节 基础理论 |
一、政策执行理论 |
二、史密斯模型 |
第二章 云南滇中新区招商引资政策概述 |
第一节 云南滇中新区概况 |
一、区位条件优越 |
二、科教创新实力较强 |
三、产业发展优势明显 |
四、区域综合承载能力较高 |
五、对外开放合作基础良好 |
第二节 云南滇中新区招商引资政策内容 |
一、政策层级 |
二、政策类别 |
第三节 云南滇中新区招商引资政策执行目标 |
一、经济发展目标(2015 年至2020 年) |
二、产业发展目标(2015 年至2020 年) |
三、环境建设目标(2015 年至2020 年) |
第三章 云南滇中新区招商引资政策执行现状及成效 |
第一节 云南滇中新区招商引资政策执行现状 |
一、政策执行的准备阶段 |
二、政策执行的实施阶段 |
三、政策执行的总结阶段 |
第二节 云南滇中新区招商引资政策执行成效 |
一、招商引资提质增效 |
二、区域经济较快发展 |
三、产业培育成效显着 |
四、投资环境不断优化 |
第四章 云南滇中新区招商引资政策执行的问题及分析 |
第一节 云南滇中新区招商引资政策执行情况调查研究 |
一、问卷调查 |
二、访谈调查 |
第二节 云南滇中新区招商引资政策执行中存在的问题 |
一、招商引资政策本身存在的问题 |
二、招商引资执行主体存在的问题 |
三、招商引资政策目标群体存在的问题 |
四、政策环境存在的问题 |
第三节 云南滇中新区招商引资政策执行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政策制定存在缺陷 |
二、政策执行主体执行不力 |
三、目标群体观念存在偏差 |
四、政策环境存在短板 |
第五章 优化云南滇中新区招商引资政策执行的对策 |
第一节 国家级新区招商引资政策执行成功经验借鉴 |
一、国家级新区招商引资政策执行情况分析 |
二、招商引资政策执行成功经验总结 |
第二节 完善云南滇中新区招商引资政策执行的建议 |
一、基于理想化的政策为维度 |
二、基于执行主体的维度 |
三、基于目标群体的维度 |
四、基于政策环境的维度 |
结论与展望 |
一、结论 |
二、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云南滇中新区招商引资政策执行情况问卷调查表 |
附录二 访谈提纲 |
致谢 |
(3)乡村振兴背景下民族地区产业发展研究 ——以大理白族自治州银桥镇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
(一)选题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二、研究综述 |
(一)国外研究 |
(二)国内研究 |
三、研究方法 |
(一)田野调查法 |
(二)文献研究法 |
四、研究思路、创新与不足 |
五、相关概念的要义 |
(一)乡村振兴战略 |
(二)产业发展 |
(三)产业发展与乡村振兴的必要逻辑 |
第一章 民族地区乡村振兴与产业发展的政策 |
一、民族地区乡村振兴政策提出的背景与依据 |
(一)党和国家历届领导人对民族地区乡村发展的重要论述 |
(二)乡村振兴的政策依据 |
二、民族地区产业发展的政策 |
(一)国家层面推进民族地区产业发展的政策 |
(二)云南省推进产业发展的政策 |
(三)大理白族自治州推进产业发展的政策 |
第二章 大理银桥镇产业发展现状调查 |
一、银桥镇基本概况 |
(一)地理状况 |
(二)民族成分 |
(三)民族经济 |
(四)民族文化 |
二、乡村振兴背景下银桥镇产业发展状况调查 |
(一)农业发展状况 |
(二)大理石产业发展状况 |
(三)特色旅游产业发展状况 |
第三章 大理银桥镇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一、乡村振兴背景下银桥镇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
(一)产业结构不合理 |
(二)特色产业品牌优势不足 |
(三)产业发展的合作化组织不健全 |
(四)从业人员结构有待优化提升 |
二、乡村振兴背景下大理银桥镇产业发展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产业发展内驱力不足 |
(二)产业发展保障力度不够 |
第四章 大理银桥镇产业发展的路径思考 |
一、推动产业融合,以调结构促产业振兴 |
(一)整合银桥镇农业资源,发展观光旅游农业 |
(二)发掘银桥镇民族文化,发展具有白族文化特色的乡村旅游业 |
二、发展大理地区特色文化产业,以品牌促产业振兴 |
(一)打造大理石画文化名片,注重发展特色产业 |
(二)发展白族文化创意产业,凸显民族文化交流交融 |
三、完善合作化组织体系,以政策保障促产业振兴 |
(一)充分利用政府财政扶持的利好 |
(二)坚持招商选商,继续引进和培育有代表性企业 |
四、培育专业人才,以人才振兴促产业振兴 |
(一)重视民族教育对民族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
(二)落实能人返乡政策,吸引技术人才扎根乡村 |
五、依托产业发展,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
(一)以“产业+环境提升”促生态宜居 |
(二)以“产业+乡土文化”促乡风文明 |
(三)以“产业+基层党建”促治理有效 |
(四)以“产业+共建共享”促生活富裕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致谢 |
(4)老挝吸引外商直接投资制度及其经济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 相关文献综述 |
1.2.1 国内相关文献综述 |
1.2.2 国外学者相关研究综述 |
1.2.3 国内外研究综述评价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3.3 研究路线 |
1.4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
1.4.1 可能的创新 |
1.4.2 不足之处 |
第2章 相关理论基础 |
2.1 外商直接投资理论 |
2.1.1 外商直接投资(FDI) |
2.1.2 FDI形成的理论基础 |
2.2 制度及制度变迁理论 |
2.2.1 制度 |
2.2.2 制度变迁理论 |
2.2.3 制度变迁中的产权理论 |
2.3 制度效率理论 |
2.3.1 检验制度效率的交易费用理论 |
2.3.2 以制度效率为核心的契约理论 |
2.4 制度经济效应理论 |
2.4.1 制度经济效应 |
2.4.2 制度意义上的外商直接投资制度效应 |
2.4.3 外商直接投资制度效应的发生机理 |
2.4.4 外商直接投资制度效应的路径依赖 |
第3章 老挝经济与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现状分析 |
3.1 老挝经济发展现状 |
3.1.1 老挝GDP发展水平 |
3.1.2 老挝经济产业结构 |
3.1.3 老挝基础设施发展水平 |
3.1.4 老挝劳动力就业率 |
3.1.5 老挝经济发展优势与劣势 |
3.2 老挝吸引外商直接投资发展现状 |
3.2.1 老挝吸引外商直接投资发展规模 |
3.2.2 老挝吸引外商直接投资来源 |
3.2.3 老挝吸引外商直接投资产业结构 |
3.2.4 老挝吸引外商直接投资模式 |
3.3 中国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的经验 |
3.3.1 中国外商直接投资的吸引政策 |
3.3.2 中国外商直接投资的区域聚集效应 |
3.3.3 中国外商直接投资的溢出效应 |
第4章 老挝外商直接投资制度的历史变迁 |
4.1 发展中国家引进外商直接投资的三阶段模型 |
4.1.1 三阶段模型 |
4.1.2 老挝引进外商投资的不同阶段 |
4.2 老挝外商直接投资制度的变迁历程 |
4.2.1 开国时期 |
4.2.2 开放时期 |
4.2.3 21世纪以后 |
4.3 老挝外商直接投资制度变迁的特征 |
4.3.1 呈“渐进式”特征 |
4.3.2 呈独资化趋势 |
4.4 老挝外商直接投资制度变迁的动因解析 |
4.4.1 政治制度因素 |
4.4.2 社会经济因素 |
第5章 老挝外商直接投资制度的内容、功能与效应分析 |
5.1 老挝外商直接投资制度的基本内容 |
5.1.1 老挝外商直接投资准入制度 |
5.1.2 老挝外商直接投资审批制度 |
5.1.3 老挝外商投资经营管理制度 |
5.2 老挝外商直接投资制度的功能 |
5.2.1 强制与调节性功能 |
5.2.2 引导与开放性功能 |
5.3 老挝外商直接投资制度的效应分析 |
5.3.1 FDI对流入国的挤入效应 |
5.3.2 FDI对流入国的挤出效应 |
5.3.3 老挝外商直接投资制度的挤入效应 |
5.3.4 老挝外商直接投资制度的挤出效应 |
5.4 老挝外商直接投资制度的问题与缺陷 |
5.4.1 外商直接投资制度执行力度差 |
5.4.2 外商投资法律体系不健全 |
5.4.3 外商直接投资制度的经济效应不明显 |
5.4.4 外商投资管理制度实施机制不完善 |
第6章 老挝外商直接投资制度经济效应的实证分析 |
6.1 理论假设 |
6.2 变量选取 |
6.2.1 准入制度维度变量选取 |
6.2.2 审批制度维度变量选取 |
6.2.3 管理制度维度变量选取 |
6.2.4 鼓励制度维度变量选取 |
6.3 数据来源 |
6.4 老挝FDI制度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6.4.1 数据质量分析及预处理 |
6.4.2 变量筛选 |
6.4.3 综合评价值的计算 |
6.4.4 综合值计算步骤 |
6.5 老挝FDI制度的经济效应分析 |
6.5.1 变量的平稳性检验 |
6.5.2 协整性检验 |
6.5.3 老挝FDI制度体系经济效应的回归分析 |
6.6 本章小结 |
第7章 提升老挝外商直接投资制度经济效应的对策建议 |
7.1 老挝外商直接投资制度的经济战略目标与定位 |
7.1.1 外商直接投资在老挝的经济战略目标 |
7.1.2 老挝外商直接投资制度的经济战略目标 |
7.1.3 老挝企业和外资企业的战略利益冲突 |
7.1.4 老挝外商直接投资制度的战略定位 |
7.2 促进老挝外商直接投资制度完善的对策建议 |
7.2.1 健全老挝外商直接投资法律制度体系 |
7.2.2 构建“互利、互益、长期绿色”的外商直接投资制度环境 |
7.2.3 加强老挝外商直接投资制度的“韧性化”管理 |
7.2.4 转变政府职能、构筑宏观引资体系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云南财经大学大学生就业政策执行分析 ——基于史密斯过程模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二、文献综述 |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一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
一、大学生就业 |
二、大学生就业政策 |
三、政策执行 |
第二节 理论基础 |
一、史密斯过程模型概括 |
二、史密斯过程模型原理分析 |
第二章 我国大学生就业政策与政策执行 |
第一节 我国大学生就业政策与政策执行情况 |
一、我国大学生就业政策概述 |
二、我国大学生就业政策执行情况 |
第二节 云南省大学生就业政策执行分析 |
一、云南省大学生就业政策内容概述 |
二、云南省大学生就业政策执行分析 |
第三章 云南财经大学大学生就业政策执行现状分析 |
第一节 云南财经大学大学生就业现状 |
一、毕业生就业总体情况 |
二、毕业生就业结构分析 |
三、毕业生就业趋势分析 |
第二节 云南财经大学就业政策执行分析 |
一、云南财经大学就业政策执行概述 |
二、云南财经大学大学生就业政策执行分析 |
第四章 云南财经大学大学生就业政策执行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一节 云南财经大学就业政策执行存在问题 |
一、政策执行存在偏差 |
二、政策执行主体执行能力有待提高 |
三、政策目标群体就业引导有待加强 |
四、有待突破政策执行环境的限制 |
第二节 云南财经大学大学生就业政策执行问题原因分析 |
一、大学生就业政策的合理性和保障执行的局限 |
二、政策执行主体的有效联动不强 |
三、政策目标群体就业观束缚 |
四、复杂的就业政策执行环境因素影响 |
第五章 促进云南财经大学就业政策执行的对策与建议 |
一、健全完善大学生就业政策的制定 |
二、提升就业政策执行效率 |
三、增强政策服务目标群体的针对性 |
四、优化促进大学生就业政策执行的环境 |
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本人在读期间完成的研究成果 |
(6)云南省地方政府优化退役士兵就业创业服务的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缘由及研究价值 |
一、选题缘由 |
二、研究价值 |
第二节 核心概念界定及理论综述 |
一、核心概念界定 |
二、理论综述 |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一、国内研究综述 |
二、国外研究综述 |
三、国内外研究评述 |
第四节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第五节 研究的创新点 |
第一章 云南省地方政府退役士兵就业创业服务现状 |
第一节 国家相关法规和云南省地方政策概况 |
一、国家法规及政策概况 |
二、云南省地方政策概况 |
第二节 云南省地方政府退役士兵就业创业服务现状的调查 |
一、调查设计 |
二、云南省退役士兵基本情况及就业创业服务需求 |
第三节 云南省地方政府退役士兵就业创业服务现状分析 |
一、云南省地方政府退役士兵就业创业主要服务现状 |
二、云南省退役士兵就业现状 |
三、云南省退役士兵创业现状 |
四、云南省地方政府退役士兵就业创业服务现状分析 |
第二章 云南省地方政府在退役士兵就业创业服务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
第一节 存在的问题 |
一、制度和体系不完善 |
二、政策落实推进不到位 |
三、就业创业培训存在短板 |
第二节 原因分析 |
一、地方政府部门对该项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不到位 |
二、政策落实上,政府部门推进意愿不强,考核机制缺乏 |
三、思想观念上,政府部门未完全转变为服务者角色 |
四、退役士兵就业创业主观能动性不足 |
第三章 国内外退役士兵就业创业政府服务的经验和启示 |
第一节 国外退役士兵就业创业政府服务经验 |
一、美国 |
二、韩国 |
第二节 国内退役士兵就业创业政府服务经验 |
一、广东省 |
二、河北省 |
第三节 国内外经验对云南省退役士兵就业创业政府服务工作的启示 |
第四章 优化云南省地方政府退役士兵就业创业服务的对策建议 |
第一节 完善地方政府服务制度保障 |
一、完善退役士兵就业创业服务的相关法规体系 |
二、优化退役士兵就业创业服务政策 |
三、借鉴国内外良好经验做法,完善退役士兵就业创业服务服务 |
第二节 营造良好的就业创业服务环境 |
一、加大退役士兵就业创业宣传工作力度 |
二、改善退役士兵创业资金环境 |
三、优化退役士兵创业场地环境 |
四、优化退役士兵创业社会环境 |
第三节 优化就业创业服务内容与方式 |
一、完善培训机构的选取机制 |
二、健全培训经费的分配和保障机制 |
三、建立多元化培训监督和考评机制 |
四、优化培训专业和内容设置机制 |
第四节 强化就业创业服务监管与问责 |
一、完善监管机制和体系建设 |
二、建立公众监督制度和渠道 |
三、构建问责机制,提升惩处力度 |
第五节 建立政府、社会、退役士兵三方“权责明确”的服务新机制 |
一、明确政府、社会、退役士兵三者的权利和义务 |
二、建立各政府部门间的协调合作及社会的联动机制 |
三、建立基于区块链技术的退役士兵就业创业精准帮扶 |
四、确保全社会就业创业服务的机会均等与市场公平 |
第五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附录二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7)云南边境农村地区“虚空化”问题治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
二、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一章 文献回顾与理论视角 |
第一节 文献回顾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三、国内外研究评论 |
第二节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视角 |
一、相关概念界定 |
二、相关理论视角 |
第二章 云南边境农村地区“虚空化”现状、特征、发展态势及原因分析 |
第一节 云南边境农村地区“虚空化”的现状 |
一、云南边境农村地区概况 |
二、云南边境农村地区“虚空化”的现状 |
第二节 云南边境农村地区“虚空化”的特征及发展态势 |
一、复杂性 |
二、变动性 |
三、扩散性 |
第三节 云南边境农村地区“虚空化”的原因分析 |
一、制度因素 |
二、经济因素 |
三、地缘政治因素 |
第三章 云南边境农村地区“虚空化”的影响 |
第一节 国家安全隐患 |
一、传统安全问题依然严峻 |
二、非传统安全问题日益凸显 |
第二节 区域发展困难 |
一、云南边境农村地区区域发展“基础”十分薄弱 |
二、云南边境农村地区区域发展“硬件”有待加强 |
三、云南边境农村地区区域发展“软件”亟需补充 |
第三节 社会问题增多 |
一、大量我方边民流出所引发的社会问题 |
二、外籍边民流入所引发的社会问题 |
第四章 云南边境农村地区“虚空化”的治理路径 |
第一节 云南边境农村地区“虚空化”治理的目标及要求 |
一、云南边境农村地区“虚空化”治理的目标 |
二、云南边境农村地区“虚空化”治理的要求 |
第二节 云南边境农村地区“虚空化”治理的重点及思路 |
一、云南边境农村地区“虚空化”治理的重点 |
二、云南边境农村地区“虚空化”治理的思路 |
第三节 云南边境农村地区“虚空化”治理的具体措施 |
一、防范“虚空化”危机,保障国家边境地区领土主权安全 |
二、削弱“虚空化”影响,维护云南边境地区社会和谐稳定 |
三、消除“虚空化”现象,推动云南边境地区健康持续发展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8)瑞丽市边境贸易税收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一)选题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二、文献综述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三)国内外文献综述 |
三、研究方法及研究内容 |
(一)研究方法 |
(二)研究内容 |
四、技术路线 |
第一章 核心概念及相关理论 |
第一节 核心概念 |
一、边境贸易 |
二、边境贸易税收管理 |
第二节 相关理论 |
一、政府职能理论 |
二、税收遵从理论 |
第二章 瑞丽市边境贸易概述 |
第一节 瑞丽市边境贸易总体情况 |
一、瑞丽市地理区位及历史人文 |
二、瑞丽市边境贸易发展状况 |
三、瑞丽市边境贸易主要方式及特点 |
第二节 瑞丽市边境贸易税收概况 |
一、税务机关边境贸易税收收入情况 |
二、海关边境贸易关税和进口环节税税收收入情况 |
三、边境贸易出口退(免)税情况 |
第三章 瑞丽市边境贸易税收管理现状 |
第一节 边境贸易税收管理的主要内容 |
一、边境贸易涉及的主要税种及其管理依据 |
二、边境贸易税收优惠政策 |
三、边境贸易国际税收合作 |
第二节 瑞丽市边境贸易税收管理基本情况 |
一、边境贸易税源分布情况 |
二、边境贸易税收管理机构及管理力量分布 |
三、边境贸易税收征管基本方式 |
第三节 瑞丽市边境贸易税收管理主要经验做法 |
一、积极推动边境贸易税收优惠政策落地,服务地方经济的发展 |
二、提高出口退(免)税管理效率,缓解边贸企业资金压力 |
三、规范涉税业务办理流程,优化税收管理审批程序 |
四、做好纳税服务工作,保障纳税人权益 |
第四章 瑞丽市边境贸易税收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
第一节 瑞丽市边境贸易税收管理情况调查 |
一、问卷调查过程及结果分析 |
二、访谈过程及结果分析 |
第二节 瑞丽市边境贸易税收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一、边境贸易纳税人税收遵从度低 |
二、边境贸易税源结构层次低 |
三、边境贸易税源监管难度大 |
四、边境贸易出口退(免)税管理风险大 |
第五章 完善瑞丽市边境贸易税收管理的对策和建议 |
第一节 完善边境贸易税收管理体制 |
一、完善边境贸易税收管理配套的法律法规 |
二、突出境地区税收优惠政策的针对性和时效性 |
三、加强边境贸易国际税收合作 |
第二节 充分发挥政府职能引导和培育优质税源 |
一、以自贸区建设为契机,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优化营商环境 |
二、以跨境产能合作为载体的德宏片区承接加工贸易转移模式,丰富边境贸易形式 |
第三节 规范边境贸易税收征管方式 |
一、优化机构设置,明晰边境贸易税收管理征管职责 |
二、建立健全动态“信用+风险”征收管理模式,降低边境贸易纳税人税收风险 |
三、加强信息化建设和部门合作,延伸税源监控深度和广度 |
四、加强出口退(免)税管理,防范骗取出口退税风险 |
五、加强口岸监管和税收稽查力度,提高违法成本 |
第四节 优化边境贸易涉税服务 |
一、树立正确的纳税服务理念,提升纳税服务意识 |
二、加强边境贸易税法宣传,提高税收遵从 |
三、注重税收人才培养,落实“人才兴税” |
四、推进边境贸易纳税服务社会化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附录二 |
附录三 |
致谢 |
(9)新中国成立初期少数民族的国家认同研究(1949-1956)(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缘起和意义 |
1.1.1 研究缘起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简要述评 |
1.3 理论基础 |
1.3.1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 |
1.3.2 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 |
1.3.3 社会认同理论 |
1.3.4 国家认同理论 |
1.4 研究思路和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2 少数民族国家认同的历史渊源 |
2.1 王朝统治时期的华夷之辨 |
2.2 大一统特色的古典国家认同 |
2.3 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意识的觉醒 |
3 少数民族国家认同的现实条件 |
3.1 少数民族国家认同面临的复杂形势 |
3.1.1 国内外敌对势力的破坏 |
3.1.2 各民族之间的历史隔阂 |
3.1.3 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 |
3.2 阻碍少数民族国家认同的不利因素 |
3.2.2 文化心态单一 |
3.2.3 政治参与冷漠 |
3.2.4 领土意识模糊 |
3.3 推动少数民族国家认同的有利因素 |
3.3.1 各民族共同开拓的辽阔疆域 |
3.3.2 各民族共同创造的灿烂文化 |
3.3.3 各民族共同缔造的新中国 |
4. 少数民族国家认同的政治保障 |
4.1 剿匪斗争的开展 |
4.1.1 匪患的危害 |
4.1.2 匪患的肃清 |
4.2 国家政权机构的建立 |
4.2.1 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
4.2.2 各级人民政府 |
4.2.3 各级民族工作机构 |
4.3 民族关系的疏通 |
4.3.1 中央民族访问团到民族地区访问 |
4.3.2 少数民族参观团到内地参观 |
4.4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确立 |
4.4.1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早期探索 |
4.4.2 各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的成立 |
4.5 少数民族干部的培养 |
4.5.1 培养原则 |
4.5.2 培养途径 |
5. 少数民族国家认同的经济基础 |
5.1 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农牧业生产 |
5.1.1 “慎重稳进”地实行土地改革 |
5.1.2 农牧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
5.1.3 多方面扶助农牧业生产 |
5.2 推进少数民族地区工业建设 |
5.2.1 基础设施的兴建 |
5.2.2 工业企业的建立 |
5.3 开展少数民族地区的贸易工作 |
5.3.1 贸易经营机构的设置 |
5.3.2 农牧土特产品的购销 |
5.3.3 民族特需商品的经营 |
5.4 实施少数民族地区财税优惠政策 |
5.4.1 财政优惠政策 |
5.4.2 税收优惠政策 |
6. 少数民族国家认同的文化支撑 |
6.1 推进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建设 |
6.1.1 确立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 |
6.1.2 推动社会主义道德建设 |
6.1.3 营造各族人民国家认同的舆论氛围 |
6.2 发展少数民族文化教育事业 |
6.2.1 发展和提升少数民族教育事业 |
6.2.2 传承和繁荣少数民族文化事业 |
6.3 加强民族团结教育 |
6.3.1 深入开展民族团结宣传教育活动 |
6.3.2 妥善处置影响民族团结的各类问题 |
6.4 保障少数民族群众宗教信仰自由 |
6.4.1 实施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
6.4.2 推动宗教制度民主改革 |
6.4.3 团结少数民族宗教界人士 |
7. 少数民族国家认同的经验与启示 |
7.1 基本经验 |
7.2 现实启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在学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10)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核心认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的缘起 |
(一)选题理由 |
(二)选题意义 |
(三)研究现状综述 |
二、研究内容与思路 |
三、重难点与创新点 |
四、理论支持与研究方法 |
(一)理论支持 |
(二)研究方法 |
第一章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核心认同形成的逻辑进路 |
第一节 具有独特时空性的中国话语“民族” |
一、民族概念的源流 |
二、中国话语“民族”概念解读 |
第二节 中华民族与中华民族共同体 |
一、“中华民族”概念的诞生和发展 |
二、具有多维属性的中华民族共同体 |
第三节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认同 |
一、认同是民族意识的基本内容 |
二、“五个认同”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认同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核心认同的逻辑关系 |
第一节 认同的内涵与特征 |
一、认同的内涵 |
二、认同的特征 |
第二节 “五个认同”的结构关系 |
一、普遍意义上的五个认同 |
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五个认同 |
第三节 核心认同的理论阐释 |
一、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是滋养根基 |
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是承载本体 |
三、对伟大祖国的认同是爱国情怀 |
四、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是政治保障 |
五、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是动力之源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核心认同的发展和巩固 |
第一节 民族政策的形成和功能 |
一、民族政策的价值取向 |
二、民族差异化政策的存在 |
三、民族政策的变化影响认同的发展 |
第二节 奠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 |
一、确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
二、全面展开社会主义建设 |
三、本时期的特色政策和措施 |
第三节 形成:改革开放后三十五年 |
一、民族法律体系逐步形成 |
二、首要的问题是发展 |
三、本时期的特色政策和措施 |
第四节 巩固:广义民族工作时期 |
一、民族法制体系日趋完善 |
二、共同发展的新趋势 |
三、共有精神家园建设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核心认同的阻滞因素分析 |
第一节 意识形态建设与时代发展不平衡的消极影响 |
一、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耦合 |
二、意识形态建设中的教训和镜鉴 |
第二节 经济发展不平衡与公共社会资源配置不平衡的消极影响 |
一、经济发展不平衡的表现和影响 |
二、公共社会资源配置不平衡的表现和影响 |
第三节 民族政策价值设计与实现不平衡的消极影响 |
一、民族政策设计中价值取向滞后的影响 |
二、民族政策实施中价值取向失衡的影响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增强核心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
第一节 包容共治的政治建设 |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
二、民族事务治理现代化 |
第二节 互利共建的经济发展 |
一、均衡与同步:高质量的区域协调发展 |
二、互助与互利:共赢性的区域协调发展 |
第三节 公平共享的社会政策 |
一、统筹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
二、平等正义:民族社会政策的价值归宿 |
第四节 团结和谐的共有精神家园 |
一、发挥优势打牢思想基础 |
二、补齐短板维护文化安全 |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四、云南进一步明确优惠政策(论文参考文献)
- [1]云南省元谋县高原特色农业政策执行研究[D]. 李泽丽. 云南财经大学, 2021(09)
- [2]云南滇中新区招商引资政策执行研究[D]. 杨雅蓉. 云南财经大学, 2021(09)
- [3]乡村振兴背景下民族地区产业发展研究 ——以大理白族自治州银桥镇为例[D]. 马立辉. 大理大学, 2021(09)
- [4]老挝吸引外商直接投资制度及其经济效应研究[D]. 莉姿(CHANTHANILEUTH VILATPHORN). 吉林大学, 2020(03)
- [5]云南财经大学大学生就业政策执行分析 ——基于史密斯过程模型分析[D]. 张子夜. 云南财经大学, 2020(03)
- [6]云南省地方政府优化退役士兵就业创业服务的对策研究[D]. 阿宗兵.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1)
- [7]云南边境农村地区“虚空化”问题治理研究[D]. 曾宇龙.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1)
- [8]瑞丽市边境贸易税收管理研究[D]. 段其萍. 云南财经大学, 2020(07)
- [9]新中国成立初期少数民族的国家认同研究(1949-1956)[D]. 李永娜. 北京科技大学, 2020(06)
- [10]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核心认同研究[D]. 陈瑛. 西南民族大学, 20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