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创作电视精品 弘扬先进文化(论文文献综述)
李盛楠[1](2021)在《聚焦新“六高六强”目标,深化实施“六大工程”——专访江苏省广播电视局党组书记、局长缪志红》文中指出"十三五"特别是机构改革以来,江苏省广播电视战线聚焦"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使命任务,坚持创新领航、创优铸彩,绘就了一幅幅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高质量发展的精彩画卷。近年来,江苏省广电行业在全方位立体化加强宣传引导,聚焦"精品生产质量高、创作力显着增强"发展目标的精品创作生产,推进广播电视媒体融合发展、智慧广电建设,推进长三角广播电视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等方面都取得了新的成绩。
成润[2](2020)在《戏曲类电视栏目的传播模式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戏曲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是闪耀在世界舞台上的一颗明星,它是中国传统文化最具民族特征的表现方式之一。戏曲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从口头传播、文字传播到电子传播时代,其传播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一方面使戏曲的传播范围更加广泛,另一方面也使戏曲的传播形态更加丰富。尤其是电视的出现,戏曲电视栏目应运而生,戏曲焕发出新的生命力。随着科技的发展,多元化传播格局逐渐形成。本文以戏曲类电视栏目为研究对象,梳理戏曲经历的三个发展阶段,结合有代表性、有影响力和有传播力的电视栏目进行探讨。戏曲电视栏目是电视栏目的一种形态。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文艺界对戏曲的传承和发展给予了充分重视,当20世纪80年代电视普遍进入老百姓的生活后,戏曲电视栏目也随之增加,形成早期重要的电视栏目之一,学者们对这一方面的研究也越来越重视。从知网的研究情况看,关于戏曲电视的研究并不是现在才开始的,而是从电视和戏曲的“初识”就开始了。电视和戏曲的结合也催生出了戏曲电视栏目,不同历史时期的戏曲电视栏目,其栏目类别、栏目特点、制作模式等等都有不同之处,从中能够体现出不同文化政治的时代性。本文采用文献分析法、案例研究法、比较研究法等研究方法,从栏目传播及受众需求角度出发,对戏曲栏目的发展过程、传播模式以及传统戏曲电视栏目的传播策略进行了研究,在现有传播发展路径的基础上,分析了在技术的变革、时代的需求以及内容融合下戏曲电视栏目的创新发展路径和传播策略。本文聚焦当下戏曲电视栏目的生存状况和未来发展方向。戏曲电视栏目在发展的过程中经历了3个曲折的时期,而传统的戏曲电视栏目传播模式相对比较单一,在新媒体环境下,戏曲电视栏目在技术的进步、文化的自信、经济的繁荣等多重因素的作用下进行了创新与发展。在今后,戏曲类电视栏目依托技术、注重内容、迎合时代需求,共同发力促进戏曲电视栏目的创新与发展。戏曲电视栏目应当铭记初衷,以传播戏曲文化为己任,保持原有的戏曲精髓,把握受众细分市场,丰富栏目内容以满足不同受众群体的需求。以戏曲电视栏目为中心,传承戏曲文化,培养年轻观众,使戏曲电视栏目朝着更具民族特色的方向发展,成为人们喜闻乐见的栏目形式。
胡芳媛[3](2020)在《民族原创电视节目壮语春晚的守正创新研究》文中提出壮语春晚是中国(广西)壮语春节联欢晚会的简称,是广西电视台《绿色广西》栏目和广西新闻网红水河旅游频道在2017年联手创办的一档新的民族原创电视节目,该节目全程以壮语主持和演出,是一台集壮族的传统文化、民俗风情、旅游风景为一体来展演的综合性大型节日晚会。壮语春晚开创了壮族民族语言春晚的先河,在宣传壮语之美的同时,挖掘了壮族悠久深厚的传统文化,展现了壮乡丰富多彩的民风民俗,促进了民族大团结,搭建了壮族文化与各民族文化乃至世界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民族原创电视节目壮语春晚的守正创新研究以壮语春晚为具体案例,论证了少数民族文化传承语境下壮语春晚的守正态度和创新引领,同时,从壮语春晚对民族原创电视节目的未来走向作出预测,提出相关建议。通过对壮语春晚的研究,总结民族原创电视节目的创办经验,思考民族原创电视节目是的未来走向,探究民族原创电视节目如何走好守正创新之路,在完善民族原创电视节目的概念和类型的同时,使民族原创电视节目达到传承优秀民族传统文化,提升民族文化自信,引导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目的。
汪素玲[4](2020)在《文化类综艺节目的话语分析》文中研究指明2017年文化类节目大放异彩,涌现了诸如《见字如面》《国家宝藏》《非凡匠心》等系列的文化类综艺节目。这些电视节目通过对文化内涵的自觉设置,在传承与发扬优秀文化的同时,也在增强国人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对文化类综艺节目进行话语分析,深入研究该节目的话语形态、话语表达和话语模式,揭示文本背后的意识形态和生产过程,不仅有助于节目的创新升级,更推动传媒生态的良性发展,对于我国的文化生态、社会发展和政治价值的匡正塑造上也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2017年以来的多档文化类综艺节目为研究文本,重点从节目的话语形态、话语表达、话语模式和话语融合四个方面进行阐述。第一章节概述了文化类节目的发展现状,分析当前文化类综艺节目的发展特点和热播原因,重点在于节目嫁接了真人秀形式,采用故事讲述的话语策略,实现大众话语的转变;第二章节通过节目文本分析话语的生产过程,揭示其背后的话语形态和意识形态,指出话语形态的三足鼎立将长久处于竞争共生的局面,共同建构文化的形态共生;第三章对节目的话语表达进行分析,人物的话语赋权,场景的话语构建,基于演播室的强大转换性,使得节目话语不断呈现和重构现实世界,生成特定文化背景下的情景意义;第四章对电视节目的话语模式进行考察分析,将节目元素组合与特定语境相关联,故事讲述、体验参与、戏剧演绎等模式显示了电视艺术强大的兼容性;第五章从话语形态交织、话语元素融合和话语观念创新三个方面对文化类综艺节目日后的发展路径提出思考,促进节目的可持续发展。
朱斌[5](2019)在《电视节目《国家宝藏》的中国古典美学意蕴与表现手法研究》文中提出国宝级文物作为一个国家的象征,记载了民族历史的变迁,具有珍贵的文化传承价值。央视节目《国家宝藏》将目光投向文博领域,致力于让国宝“活起来”,主旨定位于以国宝故事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书写华夏历史和传递民族精神。节目创新多元化的表现形式,运用纪录片、舞台剧等元素巧妙设计环节,广受观众和业界学界好评,开拓了国内文化类、文博类综艺节目的新格局。中国古典美学体系蕴含着中国源远流长的艺术精神,历经千年锤炼与积淀,与当下文化类电视节目有着本土化的契合优势,通过中国古典美学体系的范畴与命题剖析《国家宝藏》的意蕴与表现手法,研究中国古典美学视域下节目丰富精深的文化内涵和诗性写意的艺术意象,能够发掘中华美学宝库的当代意义。开篇明义,在第一章绪论中笔者阐述了选题的研究现状、研究方法和研究意义,重点在于界定中国古典美学研究法对影视艺术和电视节目的运用。主体部分,第二章概述了《国家宝藏》的时代背景和创作特色;第三章以器道观为角度,通过“无形”之道与“有形”之器探讨电视节目如何通过主题“以器弘道”,彰显文化意蕴;第四章以文质说结合电视节目模式的结构,从节目的情感内驱、人物功能和表现形式来分析电视节目形式与内容的关系,论证节目中“文”与“质”相统一的重要性;第五章从“象”、“意”、“言”范畴衍生的意象论、意境说相关命题,阐释节目的视听特色,如何通过光线、色彩、音乐等语言实现荧屏场景从“立象尽意”到“境生象外”的表达策略;第六章以《国家宝藏》的热播现象为启示,对文博类节目发展现状、存在问题以及未来趋势进行分析。本文试图以中国古典美学体系的范畴与命题剖析中国文化类电视节目,在传统艺术观念与技法中去“化”电视这一媒介工具,建立一个系统化的理论框架观照电视节目主题、模式和场景的意蕴,揭示中国古典美学体系在当下电视节目创作规律中理论再生的自觉性,并对《国家宝藏》的创作进行思考,以期为新时代语境下文博类电视节目的发展作出探索。
杨晓东[6](2012)在《高度 高端 高质——文化专题纪录片栏目《拾遗保护》创作谈》文中认为中国电视媒体正处在激烈竞争的大变革时代。目前,电视剧、娱乐节目和新闻节目仍然是各大电视媒体拉动收视率的"三驾马车"。纪录片凭借其自身的高品质和特殊的社会功能而发展成为一种重要的不可替代的节目形态。智利着名纪录片导演顾滋曼说过:"一个国家没有纪录片,就像一个家庭没
晓雪[7](2007)在《试论电视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功能与作用》文中指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中央为实现新世纪中华崛起和伟大复兴而实施的战略决策,要促进和谐文化建设,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强大的思想道德力量,全国各族人民正围绕着这一目标团结奋斗。电视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发挥其自身的优势,积极主动地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是当前我们所要思考的一个十分紧迫而重要的课题。
吕俊[8](2007)在《文化纪实节目性格的确立 ——吉林电视台《回家》节目文风初探》文中研究指明就我国目前电视发展现状来看,电视纪实节目大致分为社会纪实、情感纪实及文化纪实等等。而社会及情感类纪实节目在电视荧屏已屡见不鲜。而作为文化纪实定位的节目在我国电视史上却较为鲜见。作为唯一一档纪实类文化节目,吉林电视台《回家》首开全国文化纪实先河。本文主要采用文献查询、资料分析、例证分析等方法,以大型文化纪实栏目《回家》为例,探讨了节目性格的确立需要在继承电视传统形态的基础上,秉承人文性的艺术态度,使电视的特质在多元化的创作手段中绽放异彩;接着阐述了传统文化与现代意识的深层契合下应努力探索将“大众话语”与“精英话语”兼顾融合;通过多元化的表现形态和多样化的叙事方式,综合展示节目的特有品质和美感体征;最后论文阐述了只有在绿色收视的良性循环下,平衡把握观众的审美心理、准确表达创作者的美学追求,才能塑造出品质独特的电视节目性格。
杨志今,任凤霞,冯晨,王俊杰[9](2006)在《挖掘文化魅力 打造电视精品》文中认为吉林电视台《回家》是一档以记录现当代华人精英回归“家园”追忆往事、体验心路历程与生命价值的大型文化纪实节目。自2002年9月创办以来,栏目始终恪守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严肃认真的创作态度,坚持以“打造电视精品,弘扬先进文化”为主题,通过由“爱家”到“爱国”的?
余晴,韩秋芳[10](2006)在《我国电视文化发展的思考》文中指出一、现阶段我国电视文化趣味分析作为大众传播的主要形式,电视已承担着纪实说理、娱乐等多种功能。与电影相比,它除了具备摄制各方面相同等诸多特点以外,还更具有影响无可比拟的优越性,那就是足不出户,可观赏到动人心魄的精彩画面和从中感悟到人生真谛。于是,很多导演把自己的创作注意力从电影转向了电视,投入到这个拥有数以万计的观众群体。在受众的审美心理上,导演们不惜用尽浑身解数、使出绝招。其目的就是希望自己的产品能受到观众的青睐。
二、创作电视精品 弘扬先进文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创作电视精品 弘扬先进文化(论文提纲范文)
(2)戏曲类电视栏目的传播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戏曲栏目发展概况研究 |
1.2.2 戏曲栏目创新发展研究 |
1.2.3 戏曲栏目传播影响研究 |
1.2.4 戏曲栏目个案研究 |
1.3 研究方法 |
1.4 创新之处 |
第2章 中国戏曲类电视栏目的概述 |
2.1 中国戏曲类电视栏目发展历程 |
2.1.1 戏曲栏目的探索发展阶段(1976年-1995年) |
2.1.2 戏曲栏目的改革阶段(1996年-2010年) |
2.1.3 戏曲栏目的积极创新阶段(2010年至今) |
2.2 中国戏曲类电视栏目的特点分析 |
2.2.1 地域性 |
2.2.2 固定性 |
2.2.3 包容性 |
2.2.4 专业性 |
第3章 传统戏曲类电视栏目的传播模式分析 |
3.1 传统戏曲类电视栏目的传播主体分析 |
3.1.1 作为制作团队的传播主体 |
3.1.2 作为受众的传播主体 |
3.2 传统戏曲类电视栏目的传播内容分析 |
3.2.1 传播内容的深入化 |
3.2.2 传播内容的大众化 |
3.3 传统戏曲类电视栏目的传播渠道分析 |
3.3.1 依托传统媒介的传播渠道 |
3.3.2 依托媒体融合的传播渠道 |
第4章 新媒体环境下戏曲类电视栏目传播策略 |
4.1 新媒体环境下栏目形式的多元化 |
4.2 新媒体环境下栏目建设的专业化 |
4.2.1 品牌化 |
4.2.2 市场化 |
4.3 新媒体环境下传播渠道的多样化 |
4.4 新媒体环境下制作模式的数字化 |
第5章 戏曲类电视栏目的创新与发展 |
5.1 技术革新带来的创新 |
5.2 内容融合创新带来的变革 |
5.3 时代需求变化带来的变革 |
第6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3)民族原创电视节目壮语春晚的守正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二节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三节 研究方法 |
一、个案研究法 |
二、访问研究法 |
三、文本分析法 |
第四节 文献综述 |
第五节 创新之处 |
第一章 壮语春晚节目概况 |
第一节 壮语春晚的创办背景 |
一、时代背景 |
二、区域背景 |
三、文化背景 |
第二节 壮语春晚及其特点 |
第三节 壮语春晚的简介 |
一、壮语春晚的节目内容 |
二、2017——2020 年壮语春晚的节目梳理 |
第四节 壮语春晚的认同效应 |
一、民族文化身份认同 |
二、民族情感归属认同 |
三、民族区域经济认同 |
第二章 少数民族文化传承语境下,壮语春晚的守正态度 |
第一节 壮语春晚的守正初心 |
一、守正是电视节目责任之本 |
二、守正是节目受众精神所需 |
第二节 壮语春晚的守正路径 |
一、春晚中民族歌舞文化的传承 |
二、春晚中壮族语言文化的传承 |
三、春晚中壮族服饰文化的传承 |
四、春晚中壮族民俗风情的传承 |
第三节 壮语春晚的守正价值 |
一、展示壮语之美,挖掘壮民族历史文化 |
二、展示壮乡之美,拓展神韵八桂的魅力 |
三、展示民族大团结,推动壮族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
第三章 民族原创电视节目壮语春晚的创新引领 |
第一节 理念上的求同存异 |
第二节 主题上的寓政于艺 |
第三节 内容上的雅俗共赏 |
第四节 形式上的多元融合 |
第四章 从壮语春晚看民族原创电视节目的未来走向 |
第一节 民族原创电视节目的机遇 |
一、电视人和电视节目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具体行动 |
二、不断革新的技术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助力 |
第二节 民族原创电视节目面临的挑战 |
一、播出平台和时间限制 |
二、差异化不明显,同质化严重 |
三、节奏缓慢,信息密度不够 |
四、观众参与互动性不强 |
第三节 壮语春晚对民族原创电视节目未来走向的启示 |
一、立足民族传统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 |
二、立足民族传统文化实现创新性发展 |
结语 |
附录1 :精准扶贫普新歌 |
附录2 :访问 |
附录3 :2017-2020 壮语春晚节目单 |
参考文献 |
后记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4)文化类综艺节目的话语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背景与研究创新 |
一、选题背景分析 |
二、课题创新研究 |
第二节 相关问题的研究现状 |
一、文化类综艺节目研究概述 |
二、话语分析方法研究概述 |
第三节 论文研究方法与概念 |
一、论文研究方法 |
二、相关概念界定 |
第一章 文化类综艺节目的发展状况 |
第一节 文化类综艺节目的发展现状 |
第二节 文化类综艺节目的基本特征 |
一、从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变 |
二、真人秀节目形式的嫁接 |
三、故事化表达的传播策略 |
第三节 文化类综艺节目的热播原因 |
一、国家政策引导 |
二、媒体发展诉求 |
三、大众心理需求 |
四、高品质内容创作 |
第二章 文化类综艺节目的话语形态 |
第一节 代表主流文化的官方话语 |
一、根植家国情怀 |
二、关注道德教化 |
三、发扬传统文化 |
第二节 代表精英文化的精英话语 |
一、反思批判 |
二、人文关怀 |
第三节 代表商业文化的大众话语 |
一、综艺元素的寓教于乐 |
二、社会热点的精准定位 |
三、公众人物的私人讲述 |
第三章 文化类综艺节目的话语表达 |
第一节 人物的话语赋权 |
一、节目主持的引导话语 |
二、节目嘉宾的阐述话语 |
三、观众参与的互动话语 |
第二节 场景的话语构建 |
一、节目叙述的时间话语 |
二、舞台艺术的空间话语 |
三、荧屏表达的视听话语 |
第三节 情景的话语理解 |
一、仪式传播的意义构建 |
二、文化内涵的价值承载 |
第四章 文化类综艺节目的话语模式 |
第一节 故事讲述模式与话题讨论模式 |
一、故事讲述模式 |
二、话题讨论模式 |
第二节 纪实传真模式与戏剧演绎模式 |
一、纪实传真模式 |
二、戏剧演绎模式 |
第三节 竞技表演模式与体验参与模式 |
一、竞技表演模式 |
二、体验参与模式 |
第五章 文化类综艺节目的话语融合 |
第一节 话语形态交织提高节目渗透性 |
一、巧用话语实现文化引领 |
二、话语共生实现良性互动 |
第二节 话语元素融合丰富节目观赏性 |
一、内容元素:根植民族文化 |
二、形式元素:创新节目形态 |
三、人物元素:打造文化偶像 |
第三节 话语观念创新打造跨媒体传播 |
一、观看时间碎片化,短视频引领风潮 |
二、参与互动深度化,重视社交化传播 |
三、观看渠道多样化,整合线上线下营销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
致谢 |
(5)电视节目《国家宝藏》的中国古典美学意蕴与表现手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现状 |
第二节 研究方法 |
一、概念界定 |
二、研究方法 |
第三节 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第二章 《国家宝藏》节目概述 |
第一节 节目的文化背景 |
一、文化自信语境下的民族认同 |
二、电视文艺创作的人民性呼唤 |
三、中国文化的“走出去”使命 |
第二节 节目的创作特色 |
一、原创模式的类型突破 |
二、创作理念的协同并进 |
第三章 道与器:节目主题的文化意蕴 |
第一节 无形之道:中华文化的时代体认 |
一、中国故事的讲述之道 |
二、中国精神的彰显之道 |
第二节 有形之器:国宝文物的价值特性 |
一、文脉基因的承载 |
二、历史变迁的折射 |
三、地域艺术的书写 |
第三节 以器弘道:知性空间的“窥象运斤” |
第四章 文与质:节目模式的元素组合 |
第一节 “为情造文”:铸就家国情怀的节目内驱 |
一、历史性积淀:文化传承的情感脉络 |
二、当代性体验:家国记忆的情感认同 |
第二节 “绘事后素”:赋予角色功能的节目内容 |
一、守护人:身份对位与使命担当 |
二、“看门人”:权威集结与知识阐述 |
三、讲解员:节奏把控与主旨升华 |
第三节 “联辞结采”:跨界多元美学的节目形式 |
一、戏剧形式的故事演绎 |
二、纪实手法的文化描摹 |
第五章 象与意:节目场景的语言建构 |
第一节 电视节目场景的视觉取象 |
一、“情景交融”与审美意象的生成 |
二、“虚实相生”与舞台意境的变幻 |
三、“取之象外”与艺术想象的超越 |
第二节 电视节目场景的听觉表意 |
一、触感起兴的古风乐音 |
二、各具情韵的诗性言说 |
第六章 破与立:《国家宝藏》对文博类节目创作的启示 |
第一节 文博类节目的发展历程与困境 |
第二节 《国家宝藏》的创作突围 |
一、回归文化:遏制节目主题的娱乐化倾向 |
二、多元表达:避免节目形式的说教性灌输 |
三、打破常态:重塑古典美学的风格化场景 |
第三节 文博类节目的创作对策 |
一、培育观念:文博元素的日常审美化 |
二、探索渠道:文物故事的题材多样化 |
三、拓宽领域:文创产业的资源互联化 |
结语 |
附录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
致谢 |
(8)文化纪实节目性格的确立 ——吉林电视台《回家》节目文风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
引言 |
一、核心特质的整合梳理 |
(一) 传统手段的继承应用 |
(二) 文化纪实的核心特征 |
二、文风确立的深层契合 |
(一) 传统文化与现代意识的有机结合 |
(二) “大众话语”与“精英话语”的兼顾与融合 |
三、个性品质的综合展示 |
(一) 叙事方式的基调定位 |
(二) 审美意蕴的效果呈现 |
(三) 风格样式的和谐要素 |
四、品牌形象的长效打造 |
(一) 绿色收视的良性循环 |
(二) 审美意识的诉求表达 |
(三) 观众心理的平衡把握 |
(四) 创新方式的基础保障 |
结论 |
注释 |
参考文献 |
论文摘要 |
ABSTRACT |
后记 |
导师及作者简介 |
四、创作电视精品 弘扬先进文化(论文参考文献)
- [1]聚焦新“六高六强”目标,深化实施“六大工程”——专访江苏省广播电视局党组书记、局长缪志红[J]. 李盛楠. 中国广播影视, 2021(02)
- [2]戏曲类电视栏目的传播模式研究[D]. 成润. 西安工程大学, 2020(01)
- [3]民族原创电视节目壮语春晚的守正创新研究[D]. 胡芳媛. 广西民族大学, 2020(05)
- [4]文化类综艺节目的话语分析[D]. 汪素玲. 曲阜师范大学, 2020(02)
- [5]电视节目《国家宝藏》的中国古典美学意蕴与表现手法研究[D]. 朱斌. 曲阜师范大学, 2019(12)
- [6]高度 高端 高质——文化专题纪录片栏目《拾遗保护》创作谈[J]. 杨晓东. 中国电视, 2012(06)
- [7]试论电视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功能与作用[J]. 晓雪. 四川戏剧, 2007(06)
- [8]文化纪实节目性格的确立 ——吉林电视台《回家》节目文风初探[D]. 吕俊. 吉林大学, 2007(04)
- [9]挖掘文化魅力 打造电视精品[N]. 杨志今,任凤霞,冯晨,王俊杰. 人民日报, 2006
- [10]我国电视文化发展的思考[J]. 余晴,韩秋芳. 新闻前哨, 20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