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齐多夫定胶囊中AZT的含量(论文文献综述)
余史丹,邬声远,蓝丽爱,程茹,范国荣[1](2018)在《抗艾滋病药物体内分析方法及药代动力学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艾滋病(AIDS)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引起的重大传染病,抗病毒治疗是目前临床上控制和治疗艾滋病的关键手段。近年来,高效、安全的新型抗艾滋病药物不断研发上市,抗病毒治疗方案得到了进一步优化。本文主要对抗艾滋病药物体内分析方法和药代动力学研究进展进行概述,以期为临床治疗药物监测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
陆珍珍[2](2015)在《常用治疗艾滋病中药制剂对HIV耐药及HAART疗效影响的探讨》文中提出随着HAART的普及,艾滋病领域新的问题和研究热点涌现,同时中医治疗艾滋病的理论和实践也在不断地发展和深入,单纯依靠中医或西药,都不能全面治疗艾滋病。中西医结合治疗艾滋病成了重要的治疗策略,也引发了一系列的思考。其中,中西医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否会影响药物的药代和药效,是值得探索的问题。本研究在临床回顾性研究的基础上,以大鼠为模型,模拟人服用HAART,探讨艾可清对常用HAART中各个药物代谢动力学的影响,又进一步探索浓度变化与AZT肝毒性的影响。目的:1、分析服用艾滋病中药+HAART治疗组是否会影响HAART的效果,是否会增加HIV耐药的风险,对HAART副作用、并发症及合并症的影响。2、研究服用艾可清联合HAART,与单纯HAART组比较,对抗逆转录病毒药物AZT、3TC、EFV药代动力学的影响。3、探索艾可清联用AZT一段时间后,AZT肝毒性的变化及影响因素分析。方法:1、回顾性收集HIV/AIDS患者HAART的数据,单纯HAART治疗作为一组,HAART+中药制剂治疗作为另一组,数据包括性别、年龄、HIV感染途径、CD4+T细胞计数的基线数值和治疗12个月后数值、HIV病毒载量、HAART之后发生副作用、并发症、合并症的情况和例数。采用配对t检验、卡方检验、回归分析等统计学方法比较两组HAART治疗失败率、CD4+T细胞升高程度、HAART副作用、合并症和并发症以及HIV耐药位点和程度,分析联合使用中药组对HAART疗效及HIV耐药的影响,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用高效液相-液质联用法检测血浆中抗逆转录病毒药物AZT、3TC、EFV的浓度。用替米沙坦作为内标,配置不同浓度的待测物浓度,以浓度为横坐标,各药峰值与内标峰面积为纵坐标绘制标准曲线,进行线性回归运算。药代动力学实验动物为SD大鼠,灌胃给药,根据人剂量与大鼠剂量比值(1:6.3)给药,分HAART组、HAART+艾可清组,每组12只。给药前及给药后0.5、1、2、3、4、6、8、10、12小时眼眶采血做浓度检测。数据用DAS2.0软件计算药代动力学参数,用配对t检验比较组间药动学参数。3、SD大鼠16只分四组:单纯HAART组、HAART+正常剂量艾可清组(常规剂量组)、HAART+3倍剂量艾可清组(3倍剂量组)、空白组。灌胃服药15天,麻醉取全血,分两管分别做AZT血浆和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内浓度,方法为高效液相-质谱联用法(同第2部分),并取肝组织,HE染色,病理检查。结果:1、共241例HIV/AIDS患者纳入观察,其中中西医组(HAART+中医药)84例,纯西医组(单纯HAART)157例。两组的性别构成、年龄、感染方式、基线CD4+T细胞水平均衡可比,两组治疗12个月后CD4+T细胞上升幅度分别为165±136个/ul、173±144个/u1(P>0.05);两组治疗12个月发生病毒学失败例数分别为2例(2.3%)、1例(0.6%);病毒载量检出数分别为8例(9.5%)、22例(14%);副作用分别为5(5.9%)、10(6.3%);并发症分别为2(2.3%)、0(0%);合并症分别为1(1.1%)、3(1.9%),各因素组间比较均P>0.05;以CD4+T细胞治疗后上升≥150个/ul为标准,发现性别、感染方式、治疗分组、治疗方案、治疗后12个月的数值、治疗发生各种副作用、并发症、合并症等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年龄≥50岁比较年龄<50岁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用年龄与CD4+T细胞升幅进行直线回归绘制散点图,不呈现直线趋势;以治疗12个月后HIV病毒载量测的到(HIV VL≥20拷贝/ml)为标准,发现性别、年龄、感染方式、用药方案、是否有副作用、合并、并发症均无相关性(P>0.05),但是基线CD4+T细胞≤200个/u1是相关因素(OR=0.425,P=0.03);对3例病毒学失败耐药的患者分析,其中2例是依从性相关,1例考虑为原发耐药。2、三个检测药物的标准曲线为AZT:y=0.1286 x-0.0430 (R2=0.9996); 3TC:y=0.068 x-0.084(R2=0.997);3)EFV:y=0.1136 x-0.1092(R2=0.9973),单纯HAART与HAART+艾可清组比较3TC、AZT、 EFV的药物半衰期、药物达峰时间、最大血药浓度、药物曲线下面积、药物清除率的参数比较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药物时间曲线上显示,服用艾可清组的AZT最大血药浓度比单纯HAART组高。3、观察到第8天,西药组大鼠死亡1只。3倍剂量组大鼠进食量和体重增加最明显。空白组血药浓度为O。分别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三组细胞外浓度、细胞内浓度:三组细胞外浓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西药组细胞外浓度比艾可清组(3倍剂量、正常剂量)均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艾可清常规剂量组和3倍剂量组的细胞外AZT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三组细胞内浓度比较有统计学意义,常规剂量组与3倍剂量组、西药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3倍剂量组与西药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说明艾可清常规剂量组的细胞内浓度低于单纯HAART组合3倍剂量艾可清组。肝组织病理显示,西药组细胞水肿普遍,常规剂量组肝组织细胞损害最轻。结论:1、(1)所用艾滋病中药没有增加HIV耐药的几率,对HAART的免疫学恢复、副作用、并发症、合并症的影响没有统计学意义;晚期启动HAART(CD4≤200个/ul)、年龄≥50岁是影响病毒学和免疫学恢复的因素;(2)依从性是治疗成功的关键,本研究3个病毒学失败的病例中,有2个是依从性相关。2、艾可清联合使用HAART,没有影响EFV的药物代谢和血药浓度,不会影响EFV的抗病毒疗效;核苷类药的AZT/3TC药代动力学参数没有受影响,艾可清没有影响血浆中AZT、3TC的浓度,联合用药组中AZT、3TC最高血药浓度Cmax比单纯HAART组高。3、艾可清与AZT联用一段后,艾可清组的血浆AZT比单纯AZT组低,肝脏组织病理显示肝损害也最轻。艾可清的使用,使得代谢后血浆AZT降低,但是代谢过程的最高血药浓度(Cmax)升高,这对艾可清联合HAART的疗效有积极意义。
刘星菱[3](2014)在《齐多夫定细胞内磷酸化过程的动力学研究》文中提出目的:在细胞培养体系中研究细胞内核苷类药物磷酸化的动力学过程,以期对细胞内药物活性成分浓度变化情况有更为直接的理解。在健康人中给药,探究血浆内原药浓度与单个核细胞中原药及磷酸化产物浓度的变化规律及磷酸化动力学过程,为核苷类药物的临床用药提供参考信息。方法:①建立化学合成齐多夫定一磷酸、二磷酸化物及三磷酸化物的方法,并用制备液相色谱方法分离纯化。②建立LC-MS/MS测定血浆内AZT及细胞内AZT、AZT-MP、AZT-DP和AZT-TP浓度的方法。③利用cck-8法考察齐多夫定对Molt-4和HUVCEs的细胞毒性作用,并进行Molt-4及HUVCEs细胞培养体系中齐多夫定细胞内磷酸化过程的动力学研究。④健康志愿者单次给药600mg,用Ficoll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血浆及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测定给药后不同时间受试者血浆及单核细胞内齐多夫定及其磷酸化代谢物的浓度,用DAS2.0软件计算药动学参数,研究齐多夫定及其磷酸化代谢物在血浆及单个核细胞中的动力学过程。结果:①利用化学合成法成功合成齐多夫定一、二、三磷酸化物。②经方法学考察,本研究中建立的测定细胞中AZT、AZT-MP、AZT-DP及AZT-TP浓度的LC-MS/MS法符合相关指导原则对生物样本测试方法的要求。③细胞培养体系中磷酸化产物的生成主要是以一磷酸化物为主,二磷酸及三磷酸化物的细胞内浓度远低于一磷酸化物。④人体试验中,血浆中齐多夫定均以原型存在,细胞内磷酸化产物以一磷酸化物为主,二磷酸及三磷酸化物的浓度很低,与体外实验结果一致;依据血浆与细胞内齐多夫定浓度计算所得的药动学参数,以及细胞内不同磷酸化产物之间的药动学参数存在差异。血浆内齐多夫定的Tmax为0.583h,t1/2为2.022h;细胞内齐多夫定的Tmax为1.083h,t1/2为2.493h;细胞内齐多夫定一磷酸化物的Tmax为1.5h,t1/2为13.428h;细胞内齐多夫定二磷酸化物的Tmax为1.417h,t1/2为8.285h;细胞内齐多夫定三磷酸化物的Tmax为1.583h,t1/2为4.24h。结论:齐多夫定在细胞内生成三种磷酸化代谢产物,其中一磷酸化物浓度最高,半衰期最长,是体内主要的贮存形式。三磷酸化物作为主要的效应成分,浓度低,半衰期较血浆齐多夫定有明显延长,消除速度减慢。细胞内外药动学结果可以解释临床给药时间点的差异。
早热古丽·努尔,吐尔洪·买买提,佐拉木·买买提[4](2013)在《齐多夫定替代模板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制备及其在血清样品固相萃取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制备了齐多夫定(AZT)替代模板分子印迹聚合物(MIP)用于血清样品的前处理。利用计算机模拟选择最佳单体甲基丙烯酸和交联剂二乙烯基苯,用自制的替代模板(AZT酯化物)制备了AZT的MIP。将替代模板MIP作为固相萃取吸附剂,进行固相萃取并优化萃取条件。确定pH 7的KH2PO4缓冲溶液为上样溶剂,2%(V/V)乙腈/pH 7的KH2PO4缓冲溶液为淋洗剂,甲醇/乙酸(9:1,V/V)作为洗脱剂。渗漏实验结果显示齐多夫定MIP的吸附容量为9.10 mg/g,而非分子印迹聚合物(NIP)的吸附容量仅为1.77 mg/g。以AZT酯化物和拉米夫定为结构类似物,进行吸附实验,发现MIP具有高选择性。本文所制备的替代模板分子印迹聚合物在水溶液体系中表现出了很好的识别能力。血清样品经印迹聚合物固相萃取后,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发现MIP萃取柱回收率为99.3%,NIP萃取柱仅为13.2%,说明替代模板MIP可用于血清样品中AZT的选择性分离富集,并可以避免模板渗漏。
努尔买买提·库达巴尔地[5](2012)在《甲硝唑等四种药物的荧光标记及其分析应用》文中认为免疫荧光分析技术,因具有无放射性、操作简单、高灵敏度等特点已在各个研究领域中被广泛应用。本研究以利多卡因、拉米夫定、齐多夫定、甲硝唑等四种药物为分析对象,用荧光标记试剂进行标记,药物和其荧光标记物竞争吸附作为“塑料抗体”的相应分子印迹聚合物,完成了竞争免疫吸附试验,从而对这些药物的免疫荧光分析工作奠定了基础。其具体研究工作内容如下几种:1、主要综述了在上述药物常用的分析方法,如HPLC和免疫分析技术,尤其是免疫荧光分析及荧光标记技术的概况。2、对分子结构中没有易于修饰活性基团的利多卡因,制备了荧光类似物,以便进行免疫荧光分析。结果表明,合成的结构类似物显示了良好的荧光性能。3、以简单的芳烃化合物为原料,利用相关的反应合成了具有良好荧光性能的化合物—9-氨基吖啶,经过并测定了其紫外吸收光谱和荧光光谱来进行检测它的光谱性能。结果表明,9-氨基吖啶显示了良好的荧光性能,并能对甲硝唑等三种药物进行有效的荧光标记试剂。4、为了降低标记物对药物分子在其印迹聚合物的吸附位点的影响以及避免药物分子对荧光试剂的荧光性能的影响等,选择了两种具有较强反应活性的化合物作为碳链。根据它们的反应机理,设计了三种制备荧光标记物的合成路线,并合成出了荧光标记物。对产率不高的一些反应,设计了一系列的平行实验来选择最佳的实验条件,提高了反应产率。5、对制备的甲硝唑等三种荧光标记物的荧光性能进行了初步的考察,测定了相对荧光量子效率。结果表明,它们显示了良好的荧光性能。又对它们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制作了标准曲线、药物与荧光标记物对各自相应的聚合物进行了静态吸附实验,在这些实验数据的基础上以甲硝唑(或齐多夫定)和其荧光标记物竞争吸附作为“塑料抗体”的相应分子印迹聚合物,完成了竞争免疫吸附试验。结果显示,甲硝唑等药物的浓度与相对荧光强度之间建立了良好的线性关系。
寇惠娟[6](2012)在《三种抗病毒药物在中国艾滋病患者的临床药效学和药动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高效抗逆转录病毒疗法(Highly active antiretroviral therapy, HAART)被认为是现今治疗HIV/AIDS行之有效的方法。奈韦拉平(nevirapine, NVP)是非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的一种,目前我国使用HAART方案治疗的患者中大部分仍以NVP作为初始治疗的首选药物。因此,优化NVP临床用药方案,观察NVP血药浓度与病毒学应答的关系,探讨NVP药物相关肝毒性和皮疹发生的影响因素及发生机制等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和价值。洛匹那韦(lopinavir, LPV)和利托那韦(ritonavir,RTV)均是蛋白酶抑制剂,替诺福韦(tenofovir, TNF)是核苷酸类逆转录酶抑制剂的一种,目前在我国主要应用于初治治疗失败的HIV/AIDS患者,研究这两种药物在中国HIV/AIDS患者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特征对促进其临床安全有效应用具有重要价值。研究目的探讨NVP在中国HIV/AIDS人群中的临床药效学和药动学特点;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人血浆中TNF浓度,观察TNF在中国HIV/AIDS人群中临床药代动力学特征;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人血浆中LPV和RTV浓度,观察LPV在中国HIV/AIDS人群中的临床药动学特征。研究对象与方法筛选2005~2011年期间接受包含NVP治疗方案、规律随诊、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的828例HIV/AIDS患者,于服药前或服药后2-4小时采集静脉血2mL并分离血浆,应用高效液相色谱-紫外检测法(HPLC-UV)测定人血浆中药物浓度,并详细记录治疗前及每次随诊时患者的一般情况、血尿常规、肝肾功能、淋巴细胞亚群计数及病毒载量等结果,进行NVP相关临床药动学和药效学分析。招募接受包含TNF和/或LPV抗病毒治疗方案的16位患者住院治疗,于服药前以及服药后0.5,1,1.5,2,2.5,3,4,6,8,10,12,16,24小时,采集静脉血并分离冻存血浆,应用本研究建立的HPLC-UV法分别测定人血浆中TNF和LPV药物浓度,采用WINONLIN软件计算TNF和LPV临床药动学参数。研究结果导入期末NVP血浆谷浓度(Ctrough)为4.26μg/mL(IQR3.05-5.61),峰浓度(Cmax)为5.07μg/mL (IQR3.92-6.44),均已达到国际公认有效治疗浓度下限(3.0μg/mL),但是显着低于稳态NVP-Ctrough (6.15μg/mL, IQR4.63-8.20, P=0.000)和NVP-Cmax (6.51μg/mL, IQR5.22-8.41, P=0.000)。分层分析发现,基线ALT≥1.5×ULN患者的导入期末NVP-Ctrough显着高于ALT<1.5×ULN患者(4.86v.s.4.25μg/mL,P=0.045):随着用药时间的延长,HIV合并HCV感染患者NVP-Ctrough逐渐升高,至随访第48周Ctrough显着高于未合并HCV感染患者(8.16v.s.6.15μg/mL,P=0.004)。发生病毒学失败(viralogocal failure, VF)的患者NVP-Ctrough均值显着低于完全病毒学抑制和部分病毒学抑制患者组(3.23μg/mL v.s.6.73和6.60μg/mL,P=0.000)。当NVP-Ctrough<3.9μg/mL时,发生VF的风险是NVP-Ctrough≥3.9μg/mL患者的6.15倍,预测VF发生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7.9%和90%。单因素分析提示合并HCV感染、ALT和AST≥1.25ULN、CD4计数>250/mm3与肝损发生相关,女性、体重<55Kg与CD4计数≥250/mm3与重度肝损发生相关,进一步分层分析发现男性合并HCV感染会增加肝损发生风险,女性合并HCV感染则未观察到这一现象;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ALT和AST水平升高以及高CD4计数与肝损发生密切相关,低体重和高CD4计数与重度肝损发生密切相关。男性患者肝损当次NVP-Ctrough≥10μg/mL时发生重度肝损的比例是NVP-Ctrough<10μg/mL患者的3.77倍,女性患者则未观察到这一现象。当肝损前次NVP-Ctrough≥5μg/mL时,发生肝损的风险是NVP-Ctrough<5μg/mL患者的2.36倍,预测肝损发生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61.9%和59.3%。当导入期NVP-Ctrough≥6μg/mL时,发生肝损的风险是NVP-Ctrough<6μg/mL患者的2.21倍,预测肝损发生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60.0%和59.5%。女性NVP相关皮疹发生风险是男性患者的1.73倍,合并HBV/HCV感染或高CD4计数不会增加服药患者皮疹发生风险;皮疹患者皮疹发生前次、当次和后次MIG、IP-10和IFN-y因子水平均显着高于正常健康人群,皮疹患者其当次MIG和IP-10因子水平均显着高于皮疹发生前次和后次。建立同时测定人血浆中LPV和RTV浓度的高效液相色谱方法,LPV在0.5~20gg/mL范围内,RTV在0.05~5μg/mL范围内线性良好(r=0.9995和0.9997);建立测定人血浆中TNF浓度的高效液相色谱方法,TNF在20~2000ng/mL范围内线性良好(r=0.9997)。两种高效液相色谱检测方法灵敏度高,操作简便,精密度、准确度及稳定性结果考察良好。WinNonlin软件计算显示,替诺福韦符合二室模型,计算的药动参数分别为Tmax (1.20±0.47h)、Cmax (361.51±219.04ng/mL)、AUC(4077.50±1554.88ng*h/mL)、t1/2(29.53±14.12h)和CL/F(80.89±21.49L/h),统计学分析发现未合并LPV的患者其TNF血浆t1/2显着大于合并LPV的患者(38.04v.s.22.09h,P=0.023)。TNF的非房室模型药动参数分别为T1/2(21.84±7.64h)、Tmax (1.33±0.45h)、Cmax (447.09±217.39ng/mL)、Ctrough (98.66±36.66ng/m)、AUC(4074.7±1551.86ng*h/mL)和CL/F(45.77±13.05L/h)。LPV在中国服药人群具有达峰时间晚、个体差异大等特点结论NVP200mg一天一次的给药方式在中国HIV/AIDS人群中可能具有可行性;基线肝脏功能异常和合并HCV感染会对NVP药物代谢产生影响,临床应予以重视;NVP-Ctrough降低与病毒学失败的发生相关,与国际通用的NVP-Ctrough3.0μg/mL阈值相比,在中国人群中以3.9μg/mL作为预测病毒学失败发生的治疗浓度阈值具有较高灵敏度;NVP-Ctrough升高与肝毒性发生相关特别是在男性患者中,肝损前次NVP-Ctrough≥5μg/mL及导入期NVP-Ctrough≥6μg/mL预测肝损发生有一定的临床意义;女性患者易出现NVP相关皮疹,IP-10和MIG等炎症性趋化因子可能通过介导Thl型免疫应答反应促进组织损伤从而参与了NVP相关皮疹的发生发展;中国HIV/AIDS患者服用TNF的稳态血浆T1/2、Cmax、trough及AUC均显着高于国外研究水平,Tmax与国外研究报道类似,合并LPV用药可能会对TNF的药物消除产生影响,临床应予以重视;LPV在中国服药人群具有达峰时间晚、个体差异大等特点。
李文军[7](2012)在《新型核苷类似物的设计、合成及抗病毒活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病毒感染类疾病肆虐全球,据不完全统计,在人类传染病中,病毒性感染高达60%-65%,远远超过细菌感染(15%),它能引起艾滋病,各种类型肝炎和疱疹病毒感染等多种疾病,严重危害人类的健康和生命。因此作为一个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开发和研制新型抗病毒治疗的药物显得尤为重要。在目前己上市的及应用于临床的抗病毒药物中,核苷类化合物占半数以上,在抗病毒治疗中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然而由于核苷类药物普遍具有毒性大,体内半衰期短,且应用时易诱发耐药株等缺陷,使临床应用受到很大限制。因而研发高效、低毒且不易产生耐药的新型核苷类似物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论文在大量文献调研的基础上,分别从大分子前药修饰和核苷中碱基结构改造两个方面设计了两种新型的核苷类化合物,并对所合成化合物进行了结构认证,并针对所合成化合物的特点对其进行了相应的体内释放及体外活性研究。一、聚乙二醇(PEG)修饰齐多夫定(AZT)前药设计:针对抗HIV药物齐多夫定半衰期短,口服生物利用度差,毒性大易耐药等缺陷,采用不同分子量单甲氧基醚聚乙二醇(mPEG,分子量为750Da,2k,5k和10k Da)修饰齐多夫定(AZT),合成了一系列不同分子量的AZT大分子前药mPEG750-AZT (2a), mPEG2k-AZT (2b), mPEG5k-AZT (2c)和mPEG10k-AZT (2d),并对其进行了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1H核磁共振谱(NMR)及红外光谱(FT-IR)的结构认证。对所合成化合物进行了体外释放,大鼠体内药代动力学及体外抗HIV活性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所有化合物在体外释放中都表现出了很好的稳定性。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中,所有化合物的半衰期(T1/2)相对于原药都有明显的延长,特别是化合物mPEG750-AZT (2a)其半衰期T1/2达到了AZT的2.3倍,而口服生物利用度也增加到了AZT的224%。在体外MT-4细胞中测试抗HIV活性的结果表明所有化合物对HIV病毒表现出很好的抑制活性和较低的毒性,其中化合物2a的抗野生病毒株HIV-1和HIV-2的活性分别达到了0.11和0.090μmol/L,明显的高于其他大分子缀合物,而它的浓度直到110μmol/L仍未表现出明显的毒性。总之,聚乙二醇修饰是一种有效可行的缓释前药设计,其中分子量为750Da的mPEG修饰的AZT前药mPEG75o-AZT (2a)在体外体内的测试中均表现出了明显的优势,是一个值得进一步研究和具有开发潜力的大分子前药。二、新型噻二嗪碱基核苷类似物研究:根据碱基配对原则中氢键与碱基结构改造的关系,本论文设计并合成了一系列新型1,2,4-噻二嗪碱基无环膦酸核苷类类似物。并对其进行了质谱及’H核磁共振谱图的认证,并对个别代表性化合物进行了13C核磁共振谱图分析。为了评价所合成化合物的构效关系,我们对所合成化合物分别进行了体外抗乙肝病毒活性(HBV)研究和体外抗HIV活性的研究。在体外抗乙肝病毒活性中,采用HepG2.2.15肝癌细胞株测试化合物对乙肝表面s抗原(HBsAg)和e抗原(HBeAg)的抑制作用。结果显示1,2,4-噻二嗪碱基核苷类却对HBeAg的抑制作用更好。其中化合物7f1抑制HBeAg的活性(IC50为25.54μmol/L)与对照药阿德福韦酯相当(IC50为25.16μmol/L),其对乙型病毒肝炎的治疗指数(SI=4.01)明显高于同系列其他化合物。而且,7f1也表现出比其他同类化合物较小的毒性,是一个具有进一步研究价值的化合物。另外,值得注意的是,该系列碱基结构新颖,与天然碱基区别较大,但是均保留了一定的抗乙肝病毒活性,为进一步探讨拥有类似碱基结构的核苷类似物的提供了依据。所合成化合物的体外抗HIV病毒活性由比利时鲁汶(Leuven)大学Rega研究院微生物与免疫学研究所测试,目前该活性尚在测试中。三、新型硫代嘧啶碱基核苷类似物研究:根据先导化合物苯硫基取代嘌呤核苷类似物阿拉福韦(MCC-478)的结构特点,本论文设计并合成了一系列新型硫代嘧啶无环膦酸核苷类似物。并对其进行了质谱及1H核磁共振谱图的认证,并对个别代表性化合物进行了13C核磁共振谱图及碳氢远程相关谱(HMBC)分析。为了评价所合成化合物的构效关系,我们对所合成化合物分别进行了体外抗乙肝病毒活性(HBV)研究和体外抗HIV活性的研究。在体外抗乙肝病毒活性中,采用HepG2.2.15肝癌细胞株测试化合物对乙肝表面s抗原(HBsAg)和e抗原(HBeAg)的抑制作用。结果显示该类化合物对HBsAg的抑制作用优于对HBeAg的抑制作用。其中以炔丙基硫取代的一类嘧啶核苷类似物(化合物4d,5d,6d1,6d2,6d3)表现出了优于其他硫取代嘧啶核苷化合物的抗乙肝病毒活性,尤其是化合物6d1,6d2,6d3,他们抑制HBsAg的IC50分别为12.01,14.55和14.98μmol/L,抗HBV活性明显的高于对照药拉米夫定和阿德福韦酯(IC50分别为27.20和26.92μmol/L),是一类值得进一步探讨的新型核苷类结构,同时也为我们以后的核苷结构修饰提供了一定的指导作用。所合成化合物的体外抗HIV病毒活性由比利时鲁汶(Leuven)大学Rega研究院微生物与免疫学研究所测试,目前该活性尚在测试中。本论文采用mPEG大分子前药修饰和碱基改造两种途径对核苷类新型抗病毒化合物进行研究,分别发现了相应的优势核苷类型,为进一步发现新的抗病毒核苷类药物奠定了基础。同时拥有1,2,4-噻二嗪全新碱基结构的核苷类似物也为未来的核苷修饰提供了新的思路。
孙亚敏[8](2011)在《齐多夫定和那格列奈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合成及固相萃取应用》文中研究说明分子印迹技术是根据目标分子的空间结构和性质而设计合成聚合物,因此所得到的聚合物对目标分子具有预定性、选择性和识别性。目前该技术已经应用到有机化学、分离化学、分析化学等各个领域,尤其是药物的分离分析、中草药活性成分的富集、提纯,生物传感器以及环境样品和临床医学检测等方面。齐多夫定是第一个被批准用于艾滋病治疗的药物;那格列奈是一种新型苯丙氨酸类血糖调节剂。论文分别以齐多夫定为印迹分子,N,N-二甲基甲酰胺为致孔剂,α-甲基丙烯酸(MAA)为功能单体,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EDMA)为交联剂,通过引发剂偶氮二异丁腈(AIBN1引发聚合,制得分子印迹聚合物;以那格列奈为印迹分子,氯仿为致孔剂,丙烯酰胺(AM)为功能单体,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EDMA)为交联剂,通过引发剂偶氮二异丁腈(AIBN)引发聚合,制得分子印迹聚合物。并对聚合物进行了初步研究及应用。具体工作如下:1齐多夫定和那格列奈分子印迹材料的合成分别以齐多夫定和那格列奈为模板,采用本体聚合分子印迹技术,合成了齐多夫定和那格列奈的分子印迹聚合物。通过对模板分子与单体比例、模板分子与交联剂比例等因素的优化,制备性能优良的MIP。结果表明:聚合温度为60℃时,模板分子、功能单体与交联剂比例为1:4:20,所制备的齐多夫定MIP颗粒吸附效果最好;模板分子、功能单体与交联剂比例为1:4:24,所制备的那格列奈MIP颗粒吸附效果最好。2齐多夫定和那格列奈分子印迹材料的评价通过红外光谱、紫外光谱、静态吸附实验、比表面积及选择性实验的比较对印迹聚合物的组成和性能进行了分析,结果说明分子印迹聚合物具有多孔性、专一识别性。3齐多夫定分子印迹材料固相萃取方法的建立以制备的齐多夫定MIP颗粒作为固相萃取剂,通过固相萃取条件(活化条件、上样溶剂、淋洗溶剂和洗脱溶剂)的优化,确定了以该分子印迹材料为固定相进行固相萃取的实验方法。得到优化的固相萃取条件为:3mL甲醇和3mL水活化MIP柱;3mL齐多夫定水溶液为上样液;1mL水溶液为淋洗液;3mL5%乙酸甲醇为洗脱液。在此条件下对0.3~800μg/mL的齐多夫定的回收率为96.9%~73.8%,最大吸附量达到42.4mg/g。分子印迹固相萃取结合高效液相测定人体尿样中的齐多夫定,齐多夫定浓度为0.4、2、4μg/mL加标尿样的回收率分别为87.3%、93.4%、94.5%。4那格列奈分子印迹材料固相萃取方法的建立以制备的那格列奈MIP颗粒作为固相萃取剂,通过固相萃取条件(活化条件、上样溶剂、淋洗溶剂和洗脱溶剂)的优化,确定了以该分子印迹材料为固定相进行固相萃取的实验方法。得到优化的固相萃取条件为:3 mL甲醇和3 mL水活化MIP柱;3mL 30%的甲醇/水溶液为上样液;1mL20%的甲醇/水溶液为淋洗液;3mL5%乙酸/甲醇溶液为洗脱液。在此条件下对0.07~90μg/mL的那格列奈的回收率为96.1%~70.8%。分子印迹固相萃取结合高效液相测定人体血浆中的那格列奈,那格列奈浓度为0.05、2、4μg/mL加标血浆的回收率分别为74.9%、89.6%、92.2%。
曾何华[9](2010)在《分子印迹固相萃取应用于抗HIV药物的研究》文中认为本论文在详细细综述分子印迹技术和固相萃取的研究现状和实际样品中齐多夫定、拉米夫定分析方法最新进展的基础上,通过非共价本体聚合法分别合成了以齐多夫定和拉米夫定为模板的分子印迹聚合物,将所得的材料作为固相吸附剂,探讨了在实际样品中选择性固相萃取齐多夫定和拉米夫定等方面的应用。主要内容包括:1、将计算机模拟与渗漏实验相结合,筛选出最佳功能单体;合成拉米夫定的替代模板拉米夫定酯化产物;通过紫外光谱法研究模板分子齐多夫定与功能单体甲基丙烯酸及拉米夫定酯化产物与功能单体甲基丙烯酸形成主客体复合物的自组装过程,此方法为制备抗HIV药物分子印迹聚合物及识别聚合机理提供了依据。2、合成以甲基丙烯酸为功能单体,三甲氧基丙基三甲基丙烯酸酯为交联剂的齐多夫定分子印迹聚合物;以及以甲基丙烯酸为单体、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为交联剂的拉米夫定替代模板-拉米夫定酯化产物分子印迹聚合物。将其用于固相萃取,通过对上样、除杂、洗脱等条件进行优化,成功的将齐多夫定和拉米夫定从其结构类似物的混合物中分离出来,为实际样品的分离与富集奠定基础。同时虚拟模板技术可以很好的解决聚合物应用中“模板渗漏”的问题。3、将分子印迹技术与固相萃取联用,成功的去除了药片及血清中的干扰组分,净化了样品,并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了血清中抗HIV药物的含量:齐多夫定不同加入量的回收率73.8%76.3%;拉米夫定不同加入量的回收率为69.9%75.0%。该方法直观、快速,可用于其它生物体液中药物的分离与富集。
曾何华,吐尔洪·买买提,刘翠,王吉德[10](2010)在《齐多夫定分子印迹聚合物应用于固相萃取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建立测定齐多夫定含量的新方法。方法:以甲基丙烯酸为功能单体,三甲氧基丙基三甲基丙烯酸酯为交联剂,合成抗HIV药物齐多夫定分子印迹聚合物,将其用于固相萃取,通过渗漏实验选择功能单体并考察了最大吸附量和最佳上样条件。结果:当以浓度为4.5 mmol·L-1,pH=7的缓冲溶液上样时,最大吸附量达到59.7 mg·g-1。并通过对上样、洗脱条件进行优化,成功地将齐多夫定从其结构类似物拉米夫定的混合物中分离出来。不同齐多夫定和拉米夫定加入量的回收率分别为101.6%~102.6%,103.4%~104.0%,RSD分别为1.6%~4.2%,1.4%~3.3%。结论:该方法快速、直观,可用于药物的分离与富集。
二、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齐多夫定胶囊中AZT的含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齐多夫定胶囊中AZT的含量(论文提纲范文)
(1)抗艾滋病药物体内分析方法及药代动力学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体内分析方法 |
1.1 免疫分析 (IA) 法 |
1.1.1放射免疫分析 (RIA) 法 |
1.1.2 酶联免疫分析 (ELISA) 法 |
1.1.3 荧光偏振免疫分析 (FPIA) 法 |
1.2 高效液相色谱 (HPLC) 法 |
1.2.1高效液相色谱-紫外检测 (HPLC-UV) 法 |
1.2.2 高效液相色谱-荧光分析 (HPLC-FLD) 法 |
1.2.3 高效液相色谱-质谱/串联质谱检测 (HPLC-MS、HPLC-MS/MS) 法 |
1.3 毛细管电泳 (CE) 法 |
2 药代动力学研究进展 |
2.1 药物动力学研究 |
2.2 组织分布研究 |
2.3 代谢研究 |
2.4 排泄研究 |
2.5 药物相互作用研究 |
3 讨论 |
(2)常用治疗艾滋病中药制剂对HIV耐药及HAART疗效影响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1.1 艾滋病的研究现状及中西医结合治疗 |
1.1.1 近年来对艾滋病发病机制及治疗研究热点 |
1.1.2 中医治疗艾滋病的研究进展 |
1.1.3 中西医结合治疗艾滋病进展及思考 |
1.2 中西药物相互作用和HIV耐药 |
1.2.1 中西药相互作用的药代动力学机制 |
1.2.2 HIV耐药机制和影响因素 |
1.2.3 中药与HAART的相互作用研究 |
1.3 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与药代动力学 |
1.3.1 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 |
1.3.2 药代动力学 |
1.3.3 高效液相-液质联用在血浆药物分析中的应用 |
1.3.4 国内使用高效液相法进行艾滋病药物药代动力学的研究 |
第二章 临床研究艾滋病中药对HIV耐药和HAART疗效的影响 |
2.1 材料和方法 |
2.1.1 研究对象 |
2.1.2 实验方法 |
2.1.3 统计分析 |
2.2 结果 |
2.2.1 基本情况 |
2.2.2 中西医结合治疗组比较单纯西医治疗组的疗效及耐药情况 |
2.2.3 HAART后12个月CD4+T细胞上升幅度的影响因素分析 |
2.2.4 HAART治疗12个月HIV病毒载量≥20拷贝/ml的相关因素分析 |
2.2.5 HAART 12个月发生病毒学失败的病例耐药情况分析 |
2.3 讨论 |
2.3.1 中药对HAART的免疫学与HIV耐药的影响 |
2.3.2 发生病毒学失败的病例分析 |
2.3.3 病毒学和免疫学应答的影响因素分析 |
2.4 小结 |
第三章 艾可清对大鼠HAART药代动力学的影响 |
3.1 材料和方法 |
3.1.1 仪器和试剂 |
3.1.2 色谱条件和质谱参数 |
3.1.3 溶液配制和标准曲线绘制 |
3.1.4 药代动力学实验 |
3.1.5 血样处理 |
3.1.6 数据分析 |
3.2. 结果 |
3.2.1 色谱和质谱条件的优化 |
3.2.2 标准曲线绘制 |
3.2.3 平均回收率 |
3.2.4 稳定性 |
3.2.5 精密度试验 |
3.2.6 方法选择性 |
3.2.7 药时曲线和药代动力学参数 |
3.3 讨论 |
3.3.1 艾可清对HAART中EFV药代动力学的影响 |
3.3.2 艾可清对HAART中AZT药代动力学的影响 |
3.3.3 艾可清对HAART中3TC药代动力学的影响 |
小结 |
第四章 实验研究艾可清对大鼠AZT细胞内浓度及肝毒性的影响 |
4.1 材料和方法 |
4.1.1 实验动物 |
4.1.2 研究方案 |
4.1.3 血样处理 |
4.1.4 实验仪器 |
4.1.5 药品与试剂 |
4.1.6 AZT药物浓度检测 |
4.1.7 数据分析 |
4.2 结果 |
4.2.1 各组各大鼠血浆、细胞内AZT浓度比较 |
4.2.2 各组肝组织病理观察结果 |
4.3 讨论 |
4.3.1 不同组别大鼠AZT导致的肝脏病理损害分析 |
4.3.2 三组不同方案下血浆AZT浓度分析 |
4.3.3 综合分析艾可清对AZT的抗逆转录病毒效果和药物毒性的影响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研究生在学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3)齐多夫定细胞内磷酸化过程的动力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写词表 |
前言 |
第一章 齐多夫定磷酸化物的合成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仪器 |
1.2 对照品及试剂 |
1.3 溶液的配制 |
2 实验方法 |
2.1 生物合成法 |
2.2 化学合成法 |
3 实验结果 |
3.1 生物合成法 |
3.2 化学合成法 |
4 结论及讨论 |
5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齐多夫定及其磷酸化产物的测定方法研究 |
第一节 齐多夫定及其磷酸化产物测定方法的优化选择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仪器 |
1.2 药品及试剂 |
2. |
2.1 HPLC测定方法 |
2.2 LC-MS/MS测定方法 |
2.3 离子交换HPLC测定方法 |
2.4 使用三乙胺乙酸为流动相的HPLC测定方法 |
2.5 使用三乙胺乙酸为流动相的LC-MS/MS测定方法 |
2.6 甲基衍生化的LC-MS/MS测定方法 |
3 实验结果 |
3.1 HPLC色谱结果 |
3.2 LC-MS/MS测定结果 |
3.3 离子交换HPLC测定结果 |
3.4 使用三乙胺乙酸为流动相的HPLC测定方法 |
3.5 使用三乙胺乙酸为流动相的LC-MS/MS测定结果 |
3.6 甲基衍生化的LC-MS/MS测定方法 |
3.7 测定方法筛选 |
第二节 血浆及细胞内齐多夫定及其磷酸化产物LC-MS/MS测定方法的建立 |
1 血浆中齐多夫定的测定方法 |
1.1 色/质谱条件 |
1.2 溶液配制 |
1.3 血浆样本处理 |
2 细胞中齐多夫定磷酸化物的测定方法 |
2.1 色/质谱条件 |
2.3 样本处理 |
3 细胞中齐多夫定的测定方法 |
3.1 色/质谱条件 |
3.2 溶液配制 |
3.3 样本处理 |
4 方法学考察结果 |
4.1 血浆中齐多夫定浓度测定方法学考察结果 |
4.2 细胞中齐多夫定磷酸化产物浓度的测定方法学考察结果 |
4.3 细胞中齐多夫定及其磷酸化产物浓度的测定方法学考察结果 |
5 结论 |
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齐多夫定在细胞内磷酸化过程的研究 |
第一节 cck-8法测定齐多夫定的细胞毒性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仪器 |
1.2 对照品及试剂 |
1.3 溶液的配制 |
1.4 细胞的培养及冻存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结论及讨论 |
第二节 细胞内磷酸化过程的研究 |
1 实验方法 |
2 实验结果 |
3 结论及讨论 |
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齐多夫定在人体内磷酸化过程的动力学研究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仪器 |
1.2 药品及试剂 |
1.3 溶液的配制 |
2 试验对象 |
3 实验方法 |
3.1 研究方案 |
3.2 给药方法 |
3.3 生物样本采集方案 |
3.4 样品处理及保存 |
4 实验结果 |
4.1 受试者血药浓度及细胞内药物浓度测定结果 |
4.2 药动学参数计算结果 |
5 结论及讨论 |
6 本章小结 |
全文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
致谢 |
(4)齐多夫定替代模板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制备及其在血清样品固相萃取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部分 |
1.1 仪器与试剂 |
1.2 替代模板法制备分子印迹聚合物 |
1.3 分子印迹固相萃取实验 |
1.4 渗漏实验 |
1.5 HPLC法测定AZT 的含量 |
2 结果与讨论 |
2.1 功能单体和交联剂的选择 |
2.2 分子印迹聚合物固相萃取条件优化 |
2.3 渗漏曲线 |
3.4 齐多夫定分子印迹聚合物的选择性 |
2.5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人血清中的AZT含量 |
(5)甲硝唑等四种药物的荧光标记及其分析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药物分析及发展现状 |
1.1 药物分析 |
1.1.1 药物分析概述 |
1.1.2 药物分析的性质和任务 |
1.2 齐多夫定等药物的分析方法进展 |
1.2.1 四种药物的理化性质 |
1.2.2 四种药物常见的分析方法 |
2 免疫荧光技术 |
2.1 免疫荧光技术概述 |
2.2 免疫荧光分析的分类 |
2.3 免疫荧光技术组成 |
3 荧光标记方法 |
3.1 分子荧光光谱法 |
3.2 荧光标记技术 |
3.2.1 荧光标记技术概述 |
3.2.2 荧光标记试剂的选择 |
4 本课题来源、研究目的、意义和内容 |
4.1 本课题的来源 |
4.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4.3 本课题研究主要内容 |
第一章 利多卡因荧光类似物的合成及光谱性能的研究 |
引言 |
1 实验部分 |
1.1 仪器与试剂 |
1.2 实验方法 |
2 结果与讨论 |
2.1 化合物的表征结果 |
2.2 紫外光谱的测定 |
2.3 荧光光谱的测定 |
2.3.1 四个化合物的荧光光谱的测定 |
2.3.2 在不同条件下荧光光谱的测定 |
3 结论 |
第二章 甲硝唑等三个药物的荧光标记 |
引言 |
1 荧光标记试剂 9-氨基吖啶的合成及表征 |
1.1 实验部分 |
1.1.1 仪器与试剂 |
1.1.2 实验方法 |
1.2 结果与讨论 |
1.2.1 化合物的表征结果 |
1.2.2 目标化合物 F3的紫外光谱的测定 |
1.2.3 目标化合物 F3的荧光光谱的测定 |
1.2.4 小结 |
2 以 2 -氯乙酰氯为碳链制备荧光标记物及表征 |
2.1 实验部分 |
2.1.1 仪器与试剂 |
2.1.2 实验方法 |
2.1.2.1 通过荧光标记试剂 N- (9-吖啶基)-2- 氯乙酰胺制备甲硝唑荧光标记物(F5) |
2.1.2.2 通过甲硝唑氯乙酰氯来制备甲硝唑荧光标记物(MNZ-CA-F3) |
2.2 结果与讨论 |
2.2.1 化合物的结果表征 |
2.2.2 反应条件的优化 |
2.2.3 小结 |
3 以丁二酸酐为碳链制备荧光标记物及表征 |
3.1 实验部分 |
3.1.1 仪器与试剂 |
3.1.2 实验方法 |
3.1.2.1 甲硝唑荧光标记物的合成 |
3.1.2.2 齐多夫定荧光标记物的合成 |
3.1.2.3 拉米夫定荧光标记物的合成 |
3.2 结果与讨论 |
3.2.1 三种药物的荧光标记物及中间体的结构表征 |
3.2.1.1 甲硝唑荧光标记物及中间体的 MS、HNMR、IR 数据 |
3.2.1.2 齐多夫定荧光标记物及中间体的 MS、HNMR、IR 数据 |
3.2.1.3 拉米夫定甲硝唑荧光标记物及中间体的 MS、HNMR、IR 数据 |
3.2.2 反应条件的选择 |
3.2.3 小结 |
4 结论 |
第三章 免疫荧光分析初步实验研究 |
引言 |
1 实验部分 |
1.1 仪器与试剂 |
1.2 实验方法 |
1.2.1 荧光标记试剂以及荧光标记物的荧光量子效率的测定 |
1.2.2 甲硝唑荧光标记物(H2)的竞争免疫吸附实验 |
1.2.3 齐多夫定荧光标记物(H3)的竞争免疫吸附实验 |
1.2.4 拉米夫定荧光标记物的竞争免疫吸附实验 |
2 结论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硕士期间发表、整理论文情况 |
致谢 |
(6)三种抗病毒药物在中国艾滋病患者的临床药效学和药动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奈韦拉平临床药动学和药效学研究 |
第一节 建立同时测定人血浆中齐多夫定和奈韦拉平浓度高效液相色谱方法 |
第二节 导入期末奈韦拉平血浆药物浓度与稳态浓度比较及血药浓度影响因素分析 |
第三节 奈韦拉平血药浓度与病毒学应答的研究 |
第四节 奈韦拉平相关肝毒性影响因素的研究 |
第五节 奈韦拉平相关皮疹影响因素的研究 |
第二部分 替诺福韦临床药动学研究 |
第一节 建立测定人血浆中替诺福韦浓度高效液相色谱方法 |
第二节 替诺福韦在中国艾滋病患者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
第三部分 洛匹那韦体内临床药动学研究 |
第一节 建立同时测定人血浆中洛匹那韦和利托那韦浓度高效液相色谱方法 |
第二节 洛匹那韦在中国艾滋病患者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研宄生期间发表论文题录 |
(7)新型核苷类似物的设计、合成及抗病毒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第一节 病毒性疾病现状及核苷类抗病毒药物 |
1. 艾滋病及抗艾滋病毒(HIV)核苷类药物 |
2. 乙型肝炎和抗乙肝的核苷类药物 |
3. 其他病毒类疾病及相应的核苷类药物 |
第二节 核苷类似物的结构修饰 |
1. 大分子载体前药 |
2. 碱基的修饰 |
3. 糖基的修饰 |
第二章 聚乙二醇(PEG)修饰齐多夫定(AZT)前药设计 |
第一节 课题设计 |
第二节 齐多夫定的聚乙二醇缀合物mPEG-AZT的合成 |
1. 仪器与试剂 |
2. 实验路线及目标化合物的合成 |
3. 合成及化合物结构确证的结果与讨论 |
第三节 mPEG-AZT体外释药动力学研究 |
1. 材料和仪器 |
2. 实验方法与结果 |
第四节 mPEG-AZT的抗HIV活性测定 |
1. 测试原理 |
2. 测试材料和方法 |
3. 测试结果分析与讨论 |
第五节 mPEG-AZT的体内药代动力学研究 |
1. 材料和仪器 |
2. 实验方法与结果讨论 |
小结 |
第三章 新型噻二嗪碱基核苷类似物的设计、合成与抗病毒活性研究 |
第一节 课题设计 |
第二节 新型1,2,4-噻二嗪碱基核苷类似物的合成 |
1. 仪器与试剂 |
2. 目标化合物的合成 |
3. 化合物结构确证 |
第三节 体外抗HBV活性研究 |
1. 试验原理 |
2. 实验方法 |
3. 抗乙肝活性结果及讨论 |
第四节 体外抗HIV病毒活性的测试 |
1. 测试原理 |
2. 测试材料和方法 |
3. 活性测试结果 |
小结 |
第四章 新型硫代嘧啶核苷类似物的设计、合成与体外抗病毒活性研究 |
第一节 课题设计 |
第二节 新型硫代嘧啶核苷类似物的合成 |
1. 仪器与试剂 |
2. 目标化合物的合成 |
3. 合成及结构确证讨论 |
第三节 体外抗HBV活性研究 |
1. 试验原理 |
2. 实验方法 |
3. 抗HBV活性结果及讨论 |
第四节 体外抗HIV病毒活性的测试 |
1. 测试原理 |
2. 测试材料和方法 |
3. 活性测试结果 |
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第一节 全文总结 |
1. 文献综述 |
2. 聚乙二醇(PEG)修饰齐多夫定(AZT)前药设计 |
3. 新型噻二嗪碱基核苷类似物的设计、合成与抗病毒活性研究 |
4. 新型硫代嘧啶核苷类似物的设计、合成与体外抗病毒活性研究 |
第二节 展望 |
1. 聚乙二醇(PEG)修饰齐多夫定(AZT)前药研究 |
2. 新型碱基修饰核苷类抗病毒药物的研究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已发表及待发表文章 |
附录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8)齐多夫定和那格列奈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合成及固相萃取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前言 |
1.1 分子印记概述 |
1.2 分子印迹技术的原理与特点 |
1.3 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制备类型 |
1.4 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合成 |
1.5 分子印迹聚合方式 |
1.6 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应用 |
1.7 分子印迹聚合物识别性能的表征 |
1.8 分子印迹固相萃取技术 |
1.9 本文研究内容和意义 |
第二章 齐多夫定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合成及固相萃取应用 |
2.1 引言 |
2.2 实验部分 |
2.3 结果与讨论 |
2.4 结论 |
第三章 那格列奈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合成及固相萃取应用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3 结果与讨论 |
3.4 结论 |
论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和待发表的文章 |
致谢 |
(9)分子印迹固相萃取应用于抗HIV药物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综述 |
1. 分子印迹技术 |
1.1 分子印迹技术的起源与概况 |
1.2 分子印迹技术的原理与特点 |
1.3 分子印迹聚合物的构成 |
1.4 分子印迹技术的分类 |
1.5 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制备 |
1.6 分子印迹技术的应用 |
2. 分子印迹固相萃取 |
2.1 固相萃取 |
2.2 分子印迹固相萃取 |
3. 抗HIV 药物 |
3.1 抗HIV 药物的发展 |
3.2 目前常用的检测方法 |
4.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
第一章 功能单体的选择方法研究 |
引言 |
1. 实验部分 |
1.1 实验试剂与仪器 |
1.2 实验方法 |
2. 结果与讨论 |
2.1 虚拟模板 |
2.2 计算机模拟 |
2.3 单体选择 |
2.2 作用实验 |
3. 小结 |
第二章 分子印迹聚合物应用于固相萃取研究 |
引言 |
1. 实验部分 |
1.1 实验试剂 |
1.2 实验仪器 |
1.3 分子印迹聚合物用于固相萃取的研究 |
2. 结果与讨论 |
2.1 渗漏实验 |
2.2 上样环境的选择 |
2.3 上样浓度对键合量的影响 |
2.4 洗脱溶剂的选择 |
2.5 分离结构类似物 |
3. 小结 |
第三章 实际样品的测定 |
引言 |
1. 实验部分 |
1.1 实验试剂 |
1.2 实验仪器 |
1.3 MI-SPE-UV 法 |
1.4 MI-SPE HPLC 法 |
2. 结果与讨论 |
2.1 MI-SPE-UV 法 |
2.2 MI-SPE HPLC 法 |
3. 小结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论文整理情况 |
致谢 |
(10)齐多夫定分子印迹聚合物应用于固相萃取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仪器与试药 |
2 分子印迹聚合物(MIP)的制备 |
3 固相萃取渗漏试验 |
4 单体的选择 |
5 渗漏实验 |
6 上样环境的选择 |
7 上样浓度对聚合物键合量的影响 |
8 洗脱溶剂的选择 |
9 分离结构相似物 |
1 0 实际样品的分离测定 |
11小结 |
四、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齐多夫定胶囊中AZT的含量(论文参考文献)
- [1]抗艾滋病药物体内分析方法及药代动力学研究进展[J]. 余史丹,邬声远,蓝丽爱,程茹,范国荣. 中南药学, 2018(05)
- [2]常用治疗艾滋病中药制剂对HIV耐药及HAART疗效影响的探讨[D]. 陆珍珍.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5(10)
- [3]齐多夫定细胞内磷酸化过程的动力学研究[D]. 刘星菱. 中南大学, 2014(02)
- [4]齐多夫定替代模板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制备及其在血清样品固相萃取中的应用[J]. 早热古丽·努尔,吐尔洪·买买提,佐拉木·买买提. 分析试验室, 2013(05)
- [5]甲硝唑等四种药物的荧光标记及其分析应用[D]. 努尔买买提·库达巴尔地. 新疆大学, 2012(03)
- [6]三种抗病毒药物在中国艾滋病患者的临床药效学和药动学研究[D]. 寇惠娟.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12(11)
- [7]新型核苷类似物的设计、合成及抗病毒活性研究[D]. 李文军. 山东大学, 2012(12)
- [8]齐多夫定和那格列奈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合成及固相萃取应用[D]. 孙亚敏. 郑州大学, 2011(04)
- [9]分子印迹固相萃取应用于抗HIV药物的研究[D]. 曾何华. 新疆大学, 2010(02)
- [10]齐多夫定分子印迹聚合物应用于固相萃取的研究[J]. 曾何华,吐尔洪·买买提,刘翠,王吉德. 药物分析杂志, 20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