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引导下经皮经肝胆道引流治疗梗阻性黄疸

超声引导下经皮经肝胆道引流治疗梗阻性黄疸

一、超声引导经皮经肝穿刺胆道引流治疗梗阻性黄疸(论文文献综述)

景东帅,袁鹏飞,董帅军[1](2022)在《经皮经肝穿刺胆管引流术在肝门部胆管癌治疗中的近期效果分析》文中提出目的:探讨经皮经肝穿刺胆管引流术在肝门部胆管癌治疗中的近期效果。方法:选取65例肝门部胆管癌患者,按数字随机法抽取分为对照组(32例)和观察组(33例),对照组采用胆道支架植入治疗,观察组采用经皮经肝穿刺胆管引流术治疗,比较两组手术效果及肝功能变化。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首次插管引流成功率96.97%高于对照组的75.00%,术后血清碱性磷酸酶(ALP)、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总胆汁酸(TBA)及总胆红素(TBIL)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胆汁引流量、住院时间以及术后12、24个月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经肝穿刺胆管引流术在肝门部胆管癌治疗中具有明显作用,可改善肝功能,减少并发症,应用价值高。

周胜利,吉廷举,许磊,姜丽兰[2](2021)在《MRI三维重建在PTCD定位的应用》文中认为目的探讨对肝内胆管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术(percutaneous transhepatic cholongial drainage,PTCD)中MRI三维重建技术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60例行肝管穿刺引流术的梗阻性黄疸患者为观察对象,观察组采用MRI三维重建进行引导穿刺,对照组采用传统的DSA引导下穿刺,每组30例。对比穿刺次数、两组手术时间、完成置管DSA显示X线剂量、并发症发生率、手术成功率。结果观察组穿刺次数[(1.8±0.6)次vs对照组(3.0±1.1)次,P <0.05]、手术时间[(22.8±4.8) min vs (38.8±7.6) min,P <0.05]短于对照组,完成置管DSA显示X线剂量[(164.5±54.6) m Gy vs (810.7±410.7) m Gy,P <0.05]少于对照组。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3.3%低于对照组26.7%。观察组30例全部成功完成置管引流术,手术成功率100%;对照组25例完成置管引流术,手术成功率83.3%。两组手术成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在肝管穿刺引流术中采取MRI三维重建技术,不仅具有较高的安全性,且能够有效缩短介入治疗时间,穿刺次数也随之相应的减少,手术的成功率更高,降低手术并发症,提高患者对于手术的耐受性。

龚如林[3](2021)在《经皮经肝穿刺介入对恶性梗阻性黄疸并发症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分析经皮经肝穿刺介入对恶性梗阻性黄疸并发症的改善情况。方法:选取2016年01月—2020年12月我院收治的60例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按随机抽签法分为实验组和参照组,每组各30例。常规组患者选择常规的Roux-en-Y胆肠吻合术治疗,穿刺组患者行经皮肝穿刺胆管引流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手术信息及术后并发症的情况。结果:穿刺组患者与常规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并无显着差异(P> 0.05);穿刺组患者的手术时长、术中失血量、术后下床时间及在院时间均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穿刺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情况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在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的手术治疗中,行经皮经肝穿刺介入手术治疗能够明显地缩短手术的持续时间,继而降低手术对患者的创伤,降低患者因为手术出现的应激,值得临床推广。

陈姗姗[4](2021)在《超声引导下PTCD对终末期恶性胆道梗阻患者肝功能及生存时间影响的分析》文中提出[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经皮经肝胆道穿刺引流(PTCD)对终末期恶性梗阻性黄疸(MOJ)患者快速改善肝功能并提高患者生存期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至2018年间158例行超声引导下PTCD姑息治疗终末期MOJ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并电话随访患者生存时间。1.158例终末期M0J患者超声引导PTCD术前及术后1周内肝功能指标比较,判断PTCD能否快速改善肝功能。2.PTCD左侧置管组、右侧置管组、双侧置管组术后1周内肝功能指标比较,判断不同位置置管引流对肝功能改善的差别。3.高位梗阻组、低位梗阻组术后1周内肝功能指标比较,判断PTCD对不同梗阻部位肝功能改善的差别。4.将总体病例中位生存时间与远期生存率与文献结果对比,判断PTCD术对延长终末期MOJ患者生存期的价值。5.对158例患者做生存分析,判断PTCD引流管位置和数量、肿瘤类型、年龄、性别、肝功能等指标在延长PTCD引流后终末期MOJ患者生存期方面有无明显临床价值。[结果]1.所有病例超声引导PTCD术后1周内肝功能指标:ALT、AST、TBIL、DBIL、IBIL、ALP、GGT、TBA较术前快速下降,p<0.05,其中TBA指标在1周内降至正常,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PTCD左侧、右侧及双侧置管组间一般情况及术后1周内肝功能改善没有差异,p>0.05。3.PTCD高位梗阻和低位梗阻组间一般情况无差异,p>0.05,低位梗阻组终末期MOJ患者PTCD术后1周内TBIL、DBIL、IBIL、TBA 比高位梗阻组下降更好,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LT、AST、ALP、GGT的下降组间没有差异,p>0.05。4.随访158例患者,截止到2020年1月1日,死亡116例,存活14例,失访28例,总体病例平均生存时间13.4个月,中位生存时间6.0个月,1个月、6个月、12个月总体生存率分别约83.6%、50.0%、29.2%,上述指标好于各类文献资料结果。5.单因素生存分析:壶腹癌组(19个月)、胆管中下段癌组(12个月)比胰头癌组(3个月)、肝门胆管癌组(6个月)、胆囊癌组(6个月)中位生存期长,p<0.05,后三组生存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且上述生存期也好于各类文献资料结果。患者PTCD引流管位置和数量、年龄、性别不是影响终末期MOJ患者PTCD术后生存期的因素。6.单因素生存分析:术前DBIL(≤282.3μmol/L组、>282.3μmol/L组)、术后 ALT(≤74.5U/L 组、>74.5U/L 组)、术后 TBIL(≤227.8μmol/L 组、>227.8μmol/L 组)、术后 DBIL(≤180.8μmol/L 组、>180.8μmol/L 组)、术后 IBIL(≤47.7μmol/L组、>47.7 μmol/L组)、术后TBA(≤15.9μmol/L组、>15.9μmol/L组)组间中位生存期有差异,p<0.05,以上指标越低,终末期MOJ患者PTCD引流后生存期越长。7.多因素生存分析:PTCD术后IBIL及术后ALP是终末期MOJ患者行PTCD引流后生存时间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1.超声引导下PTCD能够快速显着改善终末期M0J患者的肝功能。2.PTCD引流管放置位置、数量及不同年龄段对终末期M0J患者肝功改善无影响,胆汁充分引流才有利于肝功能的改善。3.低位梗阻型终末期MOJ患者PTCD术后TBIL、DBIL、IBIL、TBA指标改善优于高位梗阻型。4.超声引导下PTCD胆汁引流可以延长终末期M0J患者生存时间。5.超声引导下PTCD术后IBIL>47.7μmol/L及术后ALP>583 U/L是影响终末期M0J患者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6.PTCD引流越充分,术后IBIL、ALP指标越低,生存时间越长。

杨泽煌[5](2021)在《EBS和PTBS治疗Ⅲ型或Ⅳ型不可切除的肝门部胆管癌的疗效对比分析》文中研究说明背景与目的:肝门部胆管癌(Hilar Cholangiocarcinoma,HCCA)起病隐匿,早期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和体征,诊断率低,发现时多已失去手术机会,手术切除率低,预后较差。针对这部分已无手术机会或拒绝外科手术的患者,采用经内镜胆管支架置入术(EBS)或经皮经肝胆管支架置入术(PTBS)可及时解除胆道梗阻,改善肝功能异常,对提高生活质量和延长生存时间有着积极意义。但哪种治疗方式更佳目前知之甚少。本研究的目的是回顾性分析和对比EBS和PTBS两种方式治疗Ⅲ型或Ⅳ型不可切除的肝门部胆管癌的疗效,对两种治疗方式作出客观评价,为临床医师的治疗决策提供客观参考。方法:对2016年1月1日至2020年1月1日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收治入院并接受EBS或PTBS治疗的87例Ⅲ型或Ⅳ型不可切除的肝门部胆管癌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49例患者接受EBS治疗,38例患者接受PTBS治疗。分别收集和对比两组患者的退黄效果、肝功能改善情况、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支架通畅时间和生存时间等指标。结果:1.两组患者术前一般临床资料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术后TBIL、ALT、AST、GGT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与术前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改善肝功能程度上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EBS组和PTBS组的引流有效率分别为为85.7%和78.9%,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407)。2.两组术后总体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28.6%和36.8%,无统计学差异(P=0.413)。其中EBS组术后急性胰腺炎的发生率更高(P=0.043),PTBS组术后电解质紊乱的发生率更高(P=0.040),均有统计学差异。3.87例患者中共72例胆道引流有效,总体中位支架通畅时间为140天,3个月和6个月通畅率分别为90.2%和13.5%。EBS组的中位支架通畅时间为143天,3个月和6个月通畅率分别为90.5%和12.4%;PTBS组的中位支架通畅时间为131天,3个月和6个月通畅率分别为90.0%和15.7%,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χ2=0.989,P=0.320)。支架数目是支架通畅率的影响因素(χ2=12.855,P<0.001),其中单支架中位通畅时间为133天,双支架的中位通畅时间为160天。4.87例患者总体中位生存时间为205天,6个月和12个月累积生存率分别为64.2%和8.3%。EBS组的中位生存时间为230天,6个月和12个月累积生存率分别为69.9%和11.8%;PTBS组的中位生存时间时间为218天,6个月和12个月累积生存率分别为66.4%和4.4%,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χ2=0.257,P=0.612)。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支架数目和胆道引流效果与总体生存有关,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胆道引流效果(HR=13.375,P<0.001)为总体生存的独立预后因素。胆道引流有效的患者中位生存时间为240天,胆道引流无效的患者中位生存时间为120天。结论:1.对于Ⅲ、Ⅳ型不可切除的肝门部胆管癌患者,及时解除胆道梗阻、改善肝功能异常是延长其生存时间的关键。内镜下胆道支架置入术(EBS)和经皮肝穿刺胆道支架置入术(PTBS)两种治疗方式均可起到这一作用。两者在肝功能的改善程度、术后总体并发症发生率、支架通畅时间和生存时间均无明显差异。2.双侧支架相比单侧支架在支架通畅时间方面更有优势,在技术条件允许的条件下可优先考虑行双侧支架引流。

祝文智[6](2021)在《不同引流方式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的疗效及预后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不同胆道引流方式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的效果、并发症、引流通畅情况、生存预后分析;对两种引流方式做出客观评价,为临床决策提供客观参考,探讨部分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生存预后进行分析评估。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安徽省立医院介入科行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PTCD)治疗的80例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所收患者引流术前均行评估确认无根治性手术治疗机会,或者身体条件无法耐受根治性手术治疗,以及拒绝接受根治性手术的患者),根据术中采用的引流方式分为两组:留置内外引流管引流55人,留置外引流管联合置入胆道支架引流25人。通过收集并对比术前及术后患者的临床资料及肝功能指标、并发症发生率、住院时间、费用以及生存时间等客观指标,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内外引流管引流和支架联合外引流管两组患者术后ALT、GGT、TBIL、ALP指标均明显下降,患者黄疸的临床症状较术前显着好转,各项指标与术前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下降情况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ERCP组与PTCD组术后近期并发症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内外引流管组可见高于支架联合外引流管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胆道引流平均通畅时间分别为(9.01±4.38)和(6.79±3.13)个月,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平均生存时间分别为(12.08±5.38和(9.10±4.16)个月,生存时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显示,胆道支架型号及肝转移病灶是影响患者生存时间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针对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行PTCD手术采用内外引流管引流及单独支架联合外引流管引流两种引流方法均可达到解除胆道梗阻,缓解因为梗阻性黄疸造成的肝功能异常的疗效,由于行内外引流管引流较胆道支架联合外引流管引流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稍高,且拔出外引流管后患者无需长期带管,而内外引流管引流可以作为胆道支架引流的重要补充,针对支架置入失败、存在相关手术禁忌和无法承受支架费用的患者,可考虑行内外引流管联合引流。同时,使用放射性125I粒子支架有助于提高患者生存期,而针对合并有肝多发转移的患者,应予以针对性的辅助治疗,以改善患者的预后。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微创治疗专业委员会护理分会,中国医师协会介入医师分会介入围手术专业委员会,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第十五届放射护理工作组[7](2020)在《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术管路护理专家共识》文中研究指明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术(PTBD)及支架植入术目前已广泛应用于梗阻性黄疸的临床治疗。该术式有很多优点,能让患者受益,但也可能发生不同程度的并发症,与患者需长期带管及疾病本身有关。规范的PTBD管路维护对于减少并发症、提高疗效和改善生活质量非常重要。本共识简述了PTBD的基本知识,重点对带管患者的护理评估、引流管冲洗、更换引流装置及换药的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特殊情况处理、健康宣教等进行了阐述。

章向东,邹艳[8](2020)在《超声引导下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术治疗梗阻性黄疸的疗效和安全性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研究超声引导下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术治疗梗阻性黄疸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50例梗阻性黄疸患者,按治疗方案不同分为对照组(22例)与观察组(28例)。对照组接受开腹手术引流治疗,观察组接受超声引导下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肝功能指标[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血常规指标[白细胞计数(WBC)、血小板计数(PT)、中性粒细胞(NE)]、住院时间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TBIL、DBIL、AST及ALT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TBIL、DBIL、AST及ALT水平均显着低于本组治疗前,且观察组TBIL、DBIL、AST及ALT水平均显着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WBC、NE、PT水平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WBC、NE、PT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7.14%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1.82%,住院时间(10.23±3.01)d短于对照组的(13.75±4.11)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梗阻性黄疸患者应用超声引导下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术效果显着,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肝功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促进身体快速康复,在临床上具有应用价值。

邢园园[9](2020)在《健脾利胆方联合PTCD治疗恶性阻塞性黄疸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分析健脾利胆方联合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术(PTCD)治疗恶性阻塞性黄疸的临床疗效,探讨中医药与现代医学相结合的治疗模式,以期达到更好的疗效。方法:本次临床观察共收集2017.10至2019.12于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就诊的恶性阻塞性黄疸患者64例,采取随机的方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PTCD+健脾利胆方)与对照组(PTCD),通过观测患者肝功能(AKP、ALT、AST、TBIL、DBIL)、血常规炎性指标(GRA%、WBC)、中医症状体征、全身功能状态的变化来评估中药健脾利胆方联合PTCD治疗恶性阻塞性黄疸的临床疗效。结果:①肝功能恢复情况:两组患者在治疗后肝功能(AKP、ALT、AST、TBIL、DBIL)均有显着恢复,其中治疗3天后,两组患者组间差异不明显,肝功能各项经检验,P>0.05,不具有统计学差异;治疗7天及14天后,两组组间差异明显,经检验,P<0.05及P<0.01,具有统计学差异,提示观察组患者各项肝功指标恢复较对照组有明显优势。②血常规炎性指标(GRA%、WBC):两组患者在PTCD术后均不同程度出现炎症反应,7天后出现峰值,通过统计发现观察组患者GRA%、WBC相较于对照组上升幅度较小且恢复更快,但通过治疗两组患者于治疗14天后GRA%、WBC均回落至正常值范围,提示健脾利胆方对于预防和治疗术后感染发热具有明显疗效。③中医证候疗效评价:通过治疗,两组患者中医症候积分均有所下降,最终观察组(PTCD+健脾利胆方)总有效率为90%,对照组(PTCD)总有效率为50%,具有统计学差异,提示观察组对于恶性阻塞性黄疸患者的中医证候改善要明显优于对照组,且在改善腹胀、食欲及倦怠乏力方面疗效更为突出。④功能状态评价:通过治疗,两组患者KPS评分均有所提高,观察组(PTCD+健脾利胆方)KPS评分改善率为96.67%,对照组(PTCD)改善率为62.50%,具有统计学差异,说明健脾利胆方在改善恶性阻塞性黄疸患者的全身功能状态方面有显着优势。结论:在对于恶性阻塞性黄疸的治疗中,PTCD联合健脾利胆方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与单纯PTCD西医治疗方案相比,二者在退黄及促进肝功能的恢复方面均取得了良好疗效,但在改善功能状态、全身性症状,尤其是腹胀、食欲减退、倦怠乏力等方面以及并发症的预防、治疗方面前者具有明显优势,充分证明了健脾利胆方对于恶性阻塞性黄疸的辅助治疗意义,体现了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优势所在,可作为临床治疗思路推广。

石殷浩[10](2020)在《可手术切除的肝门部胆管癌术前减黄方式选择 ——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文中研究说明背景肝门部胆管癌(hilar cholangiocarcinoma,HCC)由 Klatskin 在 1965 年报道,是一种位于左、右肝胆管交叉处至胆囊管开口以上的胆管腺癌。肝门部胆管癌的发生率东方明显高于西方,尤以泰国发病率最高,约为90/10万人。肝门部胆管癌为黏液腺癌并呈硬化型或结节型生长,可浸润周围组织并形成局部肿块压迫肝门部结构,继而出现临床症状,患者多因出现无痛性黄疸而就诊。手术切除肿瘤是肝门部胆管癌患者获得治愈的希望,但多数情况下需联合行肝切除术来达到这一目的。但长期的胆道梗阻使肝内胆汁淤积,出现一系列的病理生理改变,包括胆血返流造成胆汁酸、胆盐入血导致肝功能不全;维生素K缺乏造成凝血功能异常;肠道长期缺少胆汁造成肠道菌群移位,使围术期免疫功能受抑制,肿瘤的消耗和肝功能异常引起营养不良;门静脉血流减少、相关生长因子受到抑制,影响肝脏再生。这些病理生理因素的存在势必会对手术治疗带来严峻的挑战。因此存在明显梗阻性黄疸的患者手术前需行减黄治疗。目前,经皮肝穿刺胆管引流(percutaneous transhepatic biliary drainage,PTBD)和内镜下胆管引流(endoscopic biliary drainage,EBD)是术前减黄的常用手段,但选取何种减黄措施现尚有争议。目的本研究拟通过系统性检索现有发表的文献,分别提取经皮肝穿刺胆管引流术和内镜下胆管引流术在治疗可手术切除的肝门部胆管癌患者的信息,运用统计学分析方法评估其优点和风险,为需术前减黄的肝门部胆管癌患者提供最佳的临床治疗措施。方法根据制定的检索策略系统检索中文电子数据库(建库至2019年10月1日)和英文电子数据库(自建库至2019年10月1日)中有关肝门部胆管癌术前行减黄治疗的文献。中文电子数据库包括中国知网(CNKI)、万方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英文数据库包含Pubmed、Embase和Cochrane图书馆。文献的纳入与否严格遵照事先制定的纳入和排除标准,然后在符合纳入条件的文献中提取相关信息,以比值比(OR)和95%可信区间(CI)作为指标,通过统计量Q和I2检测各研究的异质性,最后使用随机或固定效应模型合并各研究的相关结果,绘制森林图,将P<0.05定义为有统计学差异。结果 PTBD 组的胆管炎(OR=0.32,95%CI:0.18~0.58,P<0.05)、胰腺炎(OR=0.18,95%CI:0.05~0.60,P<0.05)发生率均低于EBD组;PTBD的引流成功率高于EBD(OR=3.72,95%CI:1.99~6.93,P<0.05);消化道出血或胆道出血的发生率PTBD 组高于 EBD 组(OR=2.93,95%CI:1.33~6.45,P<0.05);因引流效果欠佳或并发症而改变引流方式的发生率EBD组多于PTBD组(OR=0.13,95%CI:0.05~0.33,P<0.05)。胆管炎的发生率按国内和国外分为两组进行亚组分析,结果示国外EBD组的胆管炎发生率高于PTBD组(OR=0.21,95%CI:0.08~0.52,P<0.05),而国内组PTBD和EBD胆管炎发生率无明显差异(OR=0.48,95%CI:0.22~1.07,P=0.07)。引流方法按Bismuth分型分为四个亚组,亚组分析结果示Ⅳ型者PTBD组引流成功率高于EBD组(OR=23.89,95%(CI:2.39~239.09,P<0.05),但在Bismuth Ⅰ、Ⅱ、Ⅲ型中两组引流成功率无明显差异。两组的引流术后总体并发症、胆汁性腹膜炎、十二指肠或胆道穿孔、管道或支架移位、根治术后并发症、术后肝功能不全和种植转移的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1.当肝门部胆管癌可行手术切除时,PTBD和EBD两种减黄方式在引流术后总体并发症、胆汁性腹膜炎、十二指肠穿孔或胆道穿孔、引流管或支架移位、根治术后并发症、术后肝功能不全、种植转移的发生率方面未见明显不同。2.PTBD减黄引流成功率、满意度更高。按不同Bismuth分型分析两者的引流成功率,PTBD在Bismuth Ⅳ型中成功率高于EBD,而在Bismuth Ⅰ、Ⅱ、Ⅲ型肝门部胆管癌中EBD组并未表现出明显的优势。总体而言,PTBD在引流效果上更具优势。3.接受EBD治疗的患者中发生胆管炎、胰腺炎的可能性高于PTBD。这提醒我们在决策时要权衡利弊。4.鉴于PTBD操作方便、成功率高、并发症少等优点,建议拟行手术切除的肝门部胆管癌患者可选择PTBD作为术前减黄方式。5.在可行手术切除的HCC患者中,术前选择何种减黄方式需谨慎对待。最佳的决策依然需要大样本、高质量的随机对照试验的支持。

二、超声引导经皮经肝穿刺胆道引流治疗梗阻性黄疸(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超声引导经皮经肝穿刺胆道引流治疗梗阻性黄疸(论文提纲范文)

(1)经皮经肝穿刺胆管引流术在肝门部胆管癌治疗中的近期效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首次插管引流成功情况
    2.2 两组肝功能比较
    2.3 两组并发症情况比较
    2.4 两组手术引流及住院时间比较
    2.5 两组患者术后生存率比较
3 讨论

(2)MRI三维重建在PTCD定位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操作方法
        1.2.1观察组
        1.2.2对照组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两组结果
    2.2 MRI三维重建技术应用结果
3 讨论

(3)经皮经肝穿刺介入对恶性梗阻性黄疸并发症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2.1 常规组
        1.2.2 穿刺组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2结果
    2.1 比较穿刺组和常规组临床治疗效果
    2.2 比较穿刺组和常规组患者临床手术信息
    2.3 比较穿刺组和常规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3讨论

(4)超声引导下PTCD对终末期恶性胆道梗阻患者肝功能及生存时间影响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超声引导下PTBD姑息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的临床应用现状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5)EBS和PTBS治疗Ⅲ型或Ⅳ型不可切除的肝门部胆管癌的疗效对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1.1 一般资料
        2.1.2 诊断标准
        2.1.3 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
        2.1.4 肝门部胆管癌分型标准
        2.1.5 肝门部胆管癌不可切除的诊断标准
    2.2 研究方法
        2.2.1 治疗方法
        2.2.2 数据收集方法
        2.2.3 术后疗效定义
        2.2.4 并发症定义
        2.2.5 观察指标
        2.2.6 随访
    2.3 统计学方法
第三章 结果
    3.1 一般临床资料比较
    3.2 肝功能指标比较
    3.3 引流有效率比较
    3.4 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3.5 支架通畅时间比较和影响因素分析
    3.6 生存时间比较和影响因素分析
第四章 讨论
第五章 结论
第六章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肝门部胆管癌的诊疗现状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6)不同引流方式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的疗效及预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前言
2.材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综述 梗阻性黄疸的影像学诊断及干预
    参考文献

(8)超声引导下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术治疗梗阻性黄疸的疗效和安全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1.2.1 纳入标准
        1.2.2 排除标准
    1.3方法
    1.4 观察指标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肝功能指标比较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常规指标比较
    2.3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及住院时间比较
3 讨论

(9)健脾利胆方联合PTCD治疗恶性阻塞性黄疸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引言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研究对象
        1.2 诊断标准
        1.3 病例纳入标准
        1.4 病例排除标准
        1.5 病例脱落标准
    2 患者临床资料
    3 研究方法
        3.1 分组
        3.2 实验方法
        3.3 观察指标
        3.3.1 血液检查指标
        3.3.2 中医证候疗效判定标准
        3.3.3 生活质量评定标准
        3.3.4 安全性评价标准
        3.4 数据统计
    4 研究结果
        4.1 肝功能水平分析
        4.2 血常规炎性指标水平分析
        4.3 中医症候疗效评价
        4.4 功能状态积分评价
        4.5 并发症及安全性评价
讨论
    1 中医对黄疸的认识
        1.1 黄疸的源流
        1.2 病因病机
        1.3 治疗原则
        1.4 健脾利胆方组方原则及分析
    2 恶性阻塞性黄疸的现代医学研究
    3 疗效观察分析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 恶性阻塞性黄疫的外科诊疗现状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中医症候积分量化表
    附录2: Karnofsky (KPS)评分标准
    附录3: 健脾利胆方联合PTCD治疗恶性阻塞性黄痕的临床疗效观察知情同意书
    附录4: 信息调查表
致谢
发表论文

(10)可手术切除的肝门部胆管癌术前减黄方式选择 ——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中英文缩写词对照表
前言
1. 研究方法
    1.1 文献检索和检索策略
    1.2 文献纳入标准
    1.3 文献排除标准
    1.4 数据提取
    1.5 结果解读
    1.6 文献质量评价
    1.7 统计学分析方法
2. 研究结果
    2.1 文献检索结果
    2.2 文献质量分析结果
    2.3 主要结果
        2.3.1 胆管炎和亚组分析
        2.3.2 胰腺炎
        2.3.3 引流成功率和亚组分析
    2.4 次要结果
        2.4.1 引流术后总体并发症
        2.4.2 引流情况不佳而改变引流方式
        2.4.3 胆汁性腹膜炎
        2.4.4 消化道或胆道出血
        2.4.5 十二指肠或胆道穿孔
        2.4.6 引流管或支架移位
        2.4.7 根治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2.4.8 根治术后肝功能不全
        2.4.9 种植转移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1. 肝门部胆管癌临床特点
    2. 肝门部胆管癌的手术治疗
    3. 术前减黄时机
    4 肝门部胆管癌术前减黄措施
        4.1 内镜下胆管引流
        4.2 经皮肝穿刺胆管引流术
    5 讨论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附图表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四、超声引导经皮经肝穿刺胆道引流治疗梗阻性黄疸(论文参考文献)

  • [1]经皮经肝穿刺胆管引流术在肝门部胆管癌治疗中的近期效果分析[J]. 景东帅,袁鹏飞,董帅军. 数理医药学杂志, 2022(03)
  • [2]MRI三维重建在PTCD定位的应用[J]. 周胜利,吉廷举,许磊,姜丽兰.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21(08)
  • [3]经皮经肝穿刺介入对恶性梗阻性黄疸并发症的影响[J]. 龚如林.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1(14)
  • [4]超声引导下PTCD对终末期恶性胆道梗阻患者肝功能及生存时间影响的分析[D]. 陈姗姗. 昆明医科大学, 2021(02)
  • [5]EBS和PTBS治疗Ⅲ型或Ⅳ型不可切除的肝门部胆管癌的疗效对比分析[D]. 杨泽煌. 广州医科大学, 2021(02)
  • [6]不同引流方式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的疗效及预后分析[D]. 祝文智. 安徽医科大学, 2021(01)
  • [7]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术管路护理专家共识[J].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微创治疗专业委员会护理分会,中国医师协会介入医师分会介入围手术专业委员会,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第十五届放射护理工作组.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20(36)
  • [8]超声引导下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术治疗梗阻性黄疸的疗效和安全性分析[J]. 章向东,邹艳.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20(21)
  • [9]健脾利胆方联合PTCD治疗恶性阻塞性黄疸的临床疗效观察[D]. 邢园园.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0(01)
  • [10]可手术切除的肝门部胆管癌术前减黄方式选择 ——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D]. 石殷浩. 山东大学, 2020(10)

标签:;  ;  ;  ;  ;  

超声引导下经皮经肝胆道引流治疗梗阻性黄疸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