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小型猪剖腹产人工哺乳净化(论文文献综述)
王旭,王可洲,胡军,李方正,王冬冬,郭中坤,雷战,杨宗统,齐昊南,原昆鹏,齐佳欣,胡静雷,时启琳,尹月,王建琳,尹燕博[1](2021)在《无菌接产培育SPF级比格犬》文中研究指明为了培育无特定病原(SPF)级比格犬,通过无菌接产加隔离饲养的方式对SPF级比格犬培育条件进行探索,分3批次共选择24只遗传背景明确、无不良生产记录、经检测不携带特定病原的种母犬进行配种。在预产期前5天将母犬全身消毒并转移至屏障环境中,无菌接产后立即将仔犬转移至无菌隔离器中饲养。用全价配方奶粉及高压灭菌后的全价颗粒犬粮饲喂仔犬。对国标规定的15种病原及犬冠状病毒、犬疱疹病毒、犬副流感病毒、肺炎克雷伯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绿脓杆菌、肺炎链球菌、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共24种病原进行检测。结果显示,无菌接产共获得仔犬141只,1月龄仔犬成活率90.78%,24种病原检测结果均为阴性。结果表明通过无菌接产和隔离饲养方式,可成功培育出SPF级比格犬。
孙静,杜蕾,丁玉春,吴梦,罗林,杨松全,黄勇,曹浩然,钟浩,刘作华,葛良鹏[2](2017)在《无菌猪的制备与微生物质量控制》文中提出菌群与宿主相互关系等热点研究促进了对无菌动物需求的迅猛发展。无菌猪作为一种特殊的模式动物,其在科学研究中不仅排除了背景微生物因素的影响,而且与常用的无菌小鼠相比,其在解剖、生理、代谢等方面与人更为相似,因此在生命科学研究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本文结合现有国外无菌猪研究进展和本实验室在无菌猪研究积累,就无菌猪的制备与微生物质量控制进行简要探讨。
潘金春,闵凡贵,王希龙,陈瑞爱,邓月嫦,罗书明,叶健聪[3](2014)在《剖腹产获取SPF五指山小型猪》文中提出为获得SPF五指山小型猪,本研究选择8头背景较好的五指山小型猪配种,在孕期(111±2)d采用剖腹产的方法取出整个子宫,迅速将子宫消毒后在隔离器中取出胎儿,立即进行复苏、断脐、打耳号、称重、断齿等处理。仔猪在隔离器中人工哺乳12个月,然后转移进屏障环境饲养。对净化小型猪的18种主要病原进行检测。结果,手术共获得存活仔猪55头,仔猪存活率90.2%。18种主要病原检测结果全为阴性。本研究成功获得了SPF五指山小型猪,为进一步繁育建立SPF猪种群奠定了基础。
曾本华[4](2012)在《建立IHFA小鼠模型研究阿莫西林对婴儿肠道菌群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抗生素处理是影响婴儿肠道菌群定植的重要因素之一。临床上许多广谱抗生素作为儿科治疗的常用药物,具有减少肠道菌群多样性等作用。直接利用婴儿进行肠道菌群研究存在伦理学限制,利用无菌动物(germ free animal,GF动物)构建携带婴儿肠道菌群的人源菌群动物(infant human floral-assocciated animal,IHFA动物)可以为研究抗生素处理对肠道菌群的影响提供了一个有效的模型。IHFA动物模型已有初步的研究和应用,但缺乏对婴儿肠道菌群在无菌动物体内的定植规律的系统研究,因此IHFA动物模型是否适用于抗生素处理对婴儿肠道菌群的影响未知。此外,由于目前国内无菌动物研究和服务水平较低,限制了IHFA模型的研究和应用。因此,本研究拟建立无菌小鼠的自动哺乳技术,为高效获得无菌小鼠提供条件;利用无菌小鼠建立IHFA小鼠(infant humanfloral-assocciated mice)模型,研究小鼠年龄和品系因素对婴儿肠道菌群定植的影响;利用IHFA小鼠研究临床剂量的阿莫西林处理对婴儿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1.为高效制备无菌小鼠,建立乳鼠自动哺乳方法。对3日龄C57BL/6J小鼠实施微创胃瘘手术(n=48),利用蠕动泵将小鼠替代乳(mouse milk substitute,MMS)通过胃瘘泵入小鼠胃内,利用相同日龄的母乳喂养乳鼠作为正常对照组(n=20),观测其生长发育利用DGGE指纹图谱技术评估其肠道菌群变化。将自动哺乳方法应用到无菌剖腹产获得的新生无菌昆明乳鼠,观测其生长发育及成年小鼠的血液生化指标及繁殖能力。2.为研究婴儿肠道菌群在无菌小鼠体内的定植规律,将7日龄无菌乳鼠(昆明小鼠n=10;Balb/c小鼠, n=10),接种3月龄健康母乳婴儿粪便,建立IHFA小鼠模型。利用DGGE指纹图谱技术及双歧杆菌、乳杆菌的特异性引物qRT-PCR检测postnatal day7(PND7),PND14、PND21的IHFA小鼠肠道菌群,比较品系不同及不同年龄对婴儿肠道菌群在无菌小鼠体内定植的影响。3.为研究抗生素对婴儿肠道菌群的影响,将IHFA Balb/c小鼠自PND7至PND21灌胃阿莫西林(100mg/kg,n=10)或等量生理盐水(n=10)。利用DGGE指纹图谱技术及双歧杆菌、乳杆菌的特异性引物qRT-PCR检测PND21,PND53IHFA小鼠肠道菌群,研究幼年阿莫西林对IHFA婴儿肠道菌群的影响及成年后的恢复情况。结果1.改进了乳鼠的自动哺乳技术,建立了快速制备无菌小鼠的方法。在自动哺乳条件下,无菌小鼠和普通小鼠均可正常生长发育。48只自动哺乳11天后,37只C57BL/6J小鼠存活。肠道菌群V3-DGGE图谱显示,自动哺乳与母乳喂养组条带总数、shannon指数无显着差异。然而两组间少数DGGE条带有明显差异。上述结果提示,虽然对于3日龄C57BL/6J小鼠能成功进行胃瘘手术并自动哺乳存活,但自动哺乳会导致肠道菌群发生改变。成功将乳鼠的自动哺乳方法应用于无菌乳鼠,自动哺乳21天后,无菌小鼠存活率可达62.5%,自动哺乳获得的无菌雌鼠产仔数量低于母乳喂养获得的无菌雌鼠(P<0.05)。自动哺乳获得的无菌小鼠和母乳喂养获得的无菌小鼠的生化指标无显着差异(P>0.05)。2.通过比较年龄和品系因素对婴儿肠道菌群定植的影响,系统研究了婴儿肠道菌群在无菌小鼠体内的定植规律。Balb/c小鼠肠道菌群与人的相似性指数(Cs)显着高于昆明小鼠(P<0.05),两组DGGE条带有明显差异,在聚类分析和PCA图中两组能很好的分离。不同年龄的IHFA小鼠的DGGE条带及与人的相似性指数(Cs)有明显差异,在聚类分析和PCA图中两组能很好的分离。在PND7、14和21,昆明小鼠和Balb/c小鼠体内双歧杆菌和乳杆菌定植数量无显着差异(P>0.05)。乳杆菌数量随小鼠年龄增长而减少,但始终明显高于人。双歧杆菌数量随小鼠年龄增长而增加,但始终明显低于人。3.通过阿莫西林处理组和正常对照组的比较,证明阿莫西林对婴儿肠道菌群有显着影响,停止干预后至53日龄,仍不能完全恢复。在PND21的DGGE结果中,阿莫西林处理组与正常对照组shannon指数及均匀度差异显着(P<0.05),条带数无显着差异(P>0.05),在聚类分析和PCA图中两组能很好的分离;在PND53的DGGE结果中,阿莫西林处理组与正常对照组shannon指数及丰富度差异显着(P<0.05),均匀度无显着差异(P>0.05),在聚类分析和PCA图中两组均不能很好的分离;PND21阿莫西林处理显着降低肠道菌群中的双歧杆菌和乳杆菌数量。在PND53,与正常对照组比较阿莫西林处理组均匀度、乳杆菌数量及双歧杆菌数量均无显着差异。结论1.通过改进乳鼠自动哺乳技术,建立了快速制备无菌小鼠的方法。对SPF及无菌乳鼠进行胃瘘手术和自动哺乳是可行的,乳鼠生长发育正常,自动哺乳获得的成年无菌小鼠可正常繁殖获得子代无菌小鼠,但自动哺乳会导致携带正常菌群的乳鼠菌群紊乱。2.IHFA小鼠能部分模拟婴儿肠道菌群结构,小鼠年龄和品系因素对婴儿肠道菌群定植有显着影响。在制备IHFA小鼠模型时,无菌小鼠的年龄和品系因素均可影响婴儿肠道菌群定植。婴儿肠道菌群在无菌小鼠体内定植可一定程度的模拟婴儿肠道菌群,但存在的差异不可忽视(如乳杆菌和双歧杆菌的数量差异)。3.阿莫西林处理可显着改变IHFA乳鼠的婴儿肠道菌群结构,且成年后肠道菌群结构未完全恢复正常。与文献报道的临床研究及动物模型研究结果一致,提示IHFA小鼠是评价抗生素处理对婴儿肠道菌群影响的有效模型。创新性1.本研究首次将乳鼠自动哺乳技术应用于无菌小鼠培育,有利于无菌动物技术的推广和应用。2.本研究利用无菌小鼠建立IHFA小鼠模型,首次系统研究小鼠品系及年龄因素对婴儿肠道菌群定植的影响。3.本研究首次使用IHFA模型研究抗生素对婴儿肠道菌群的影响,为评价抗生素对婴儿肠道菌群的影响提供新模型。
张麟,潘红,王眩[5](2011)在《应用胚胎移植及相关技术培育SPF香猪的研究进展》文中认为文章介绍了利用胚胎移植技术培育SPF香猪的原理、基本过程及应注意的事项,以期为进一步应用胚胎移植及相关技术培育SPF香猪的研究提供依据。
张宇沁[6](2011)在《通过行为学观察研究小型猪经脉不通病理模型的方法学探索》文中认为[目的]对实验用小型猪行为学指标应用于中医基础研究的方法学进行探讨。[方法]在大型动物房中,利用特制的笼具和监视系统观测记录造模前后小型猪的行为学改变。[结果]共进行了两组实验,第一组分为三批,首批两只小型猪在堵塞胃经一段时间后出现胃肠胀气,第二批两只小型猪一只在注射凝胶堵塞胃经后一段时间里,出现了不思饮食,食量降低,饮食时间延长,排便减少,倦怠,精神状态差等一系列胃经病候,另一只注射生理盐水的猪无显着变化。对第三批两只小型猪(分别注射凝胶和生理盐水)进行了行为学多项指标的定量观察,用N-of-1统计学方法,发现尿量、便量、夜间活动次数、夜间活动时间、夜间觅食次数这五组数据在实验后出现统计学差异(实验前无统计学差异),而夜间觅食时间、白天静卧次数、白天静卧时间、白天觅食次数、白天觅食时间、平均进食时间这六组数据实验前后均无统计学差异,一天爬栏次数这组数据,实验前后均有显着的统计学差异。第二组6只小型猪同时观察((1、3、5号猪注射生理盐水,2、4、6号猪注射凝胶)的N-of-1统计结果显示,仅3号猪的粪便在实验前后出现统计学差异,尿液等指标6只猪实验前后均无统计学差异。2、3、5、6号猪在喂食反应分级上实验前后出现统计学差异。仅1号猪在进食时间上实验前后有显着性差异。2号和5号猪造模17天后食量增加一倍继续喂食7天,其尿液、喂食反应和夜间活动次数前17天无显着性差异,后7天达到显着性差异,进食时间增加食量前后均有显着性差异。[结论]本研究结果说明,新研制的笼具和监视系统可有效地进行小型猪的长期饲养和观察,对多项行为学指标进行定量的和分级的记录与计算,为进一步从行为学角度开展中医动物疾病和病理模型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方法学基础
隋世燕,苏晶晶[7](2009)在《剖腹取胎和胚胎移植技术在实验动物净化方面的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普通环境下饲养繁殖的动物,常携带多种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这些病原体的存在无疑干扰试验结果的观察分析,要实现其实验动物化必须对其进行净化。剖腹取胎技术是小动物进行"生物净化"维持种群微生物级别最简单而有效的手段;胚胎移植技术净化实验动物,则具有来源清楚,遗传背景明确,且可排除病毒通过胎盘感染动物的特点,可使实验动物的净化达到新的水平。
车传燕[8](2009)在《人源菌群仔猪模型的建立及其胃肠道黏膜免疫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研究首先利用猪在解剖、组织、生理和营养代谢尤其是消化系统方面与人高度相似的特性,摸索建立一种肠道中定植人源菌群(Human Flora-associated,HFA)的仔猪模型;研究人的肠道共生菌对该模型仔猪胃肠道形态、血清中促炎细胞因子和局部黏膜免疫细胞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探讨肠道优势菌群对无菌仔猪胃肠道黏膜免疫影响的可能机制;在该模型建立的基础上,研究果寡糖类益生元对人源菌群仔猪肠道黏膜免疫的影响。结果如下:1人源菌群仔猪模型的建立为了成功建立人源菌群仔猪模型,本试验通过五次独立试验对试验仔猪的品种、粪悬液的来源和饲养管理条件等进行了探讨。前两次试验选用贵州香猪,后三次试验选用中国的土种猪梅山猪。将无菌剖腹产手术获得的仔猪通过传递窗快速送入无菌屏障系统,试验均在无菌屏障系统中完成。五次试验中所用的无菌仔猪头数依次分别为9,13,10,12,8头。仔猪出生12h后,在确认仔猪吃乳和健康状况良好的情况下,经口服途径接种人粪便菌悬液。前三次试验采用一健康10岁儿童的粪便菌悬液,后两次试验采用健康成人的粪便菌悬液。前3 d每只仔猪每天接种1ml,4-10日龄每隔1 d接种一次,剂量为1ml/次。在饲养管理过程中,采用人工哺乳的方法饲喂仔猪,断奶前采用猪用奶粉,断奶后采用婴儿米粉。合理控制饲养室的温度。适时补充铁剂、维生素和微量元素。观察仔猪的精神状态和生长情况,分析不同时间段仔猪的成活率。结果显示,与贵州香猪相比,梅山猪的生长发育很好,成活率明显升高;灌喂健康成人粪便菌悬液的梅山猪比健康儿童粪便菌悬液的生长发育要好,成活率也高。试验结果表明选用梅山猪和健康成人的粪便菌悬液更适合于建立人源菌群仔猪模型。2人的肠道共生菌对人源菌群仔猪胃肠道形态和血清前炎症细胞因子的影响将无菌剖腹产手术获得的16头健康无菌仔猪称重,随机分为两组,人源菌群组(HFA,n=8)和猪源菌群组(PFA,n=8),分别口服接种人和猪的粪便菌悬液。所有仔猪饲养于无菌的屏障系统内,人工哺乳喂养。6周后空腹称重,静脉放血处死动物,收集血液离心取血清;采集胃肠放入Bouin’s液中固定。应用H/E染色显示胃肠组织学形态。应用ELISA试剂盒测定血清中促炎细胞因子TNF-α和IL-1β的水平。结果显示:1)两组仔猪生长发育很好,但人源菌群组仔猪的日增重显着高于猪源菌群组(p<0.05).2)人源菌群组仔猪的空肠绒毛高度和隐窝深度显着高于猪源菌群组(p<0.05)。3)与猪源菌群组仔猪相比,人源菌群仔猪血清中的细胞因子TNF-α显着降低(p<0.05),IL-1β的水平很低,用试剂盒几乎检测不到.实验结果表明人的肠道共生菌定植在仔猪肠道后,刺激了仔猪空肠的发育,促进了仔猪的生长,对维持机体的健康起到重要作用。3人的肠道共生菌对人源菌群仔猪胃肠道局部黏膜免疫水平的影响取人源菌群组(HFA,n=8)和猪源菌群组(PFA,n=8)仔猪的胃底部、胃体部、胃幽门部,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和结肠组织样品,应用组织化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来检测胃肠道黏膜免疫细胞的变化。结果显示:1)人源菌群仔猪小肠上皮内淋巴细胞的数量极显着低于猪源菌群仔猪(p<0.01);含中性黏蛋白的杯状细胞数量显着升高(p<0.05),但小肠中总的杯状细胞和肥大细胞的数量差异不显着.2)与猪源菌群组仔猪相比,人源菌群组仔猪胃幽门部(p<0.05)和空肠(p<0.01)中IgA生成细胞的面积均显着增加.胃的三个部位中IgG生-成细胞的面积均有增加,但差异不显着;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中IgG生成细胞的面积均极显着增加(p<0.01)。3)与猪源菌群组仔猪相比,人源菌群组仔猪空肠中CD4+T细胞的含量极显着增高(p<0.01)。4)人源菌群组仔猪肠黏膜中MHCⅡ类分子表达细胞的数量在十二指肠(p<0.01)和结肠(p<0.05)中分别显着高于猪源菌群组仔猪。5)IgA和IgG生成细胞、CD4+T细胞和MHCⅡ类分子表达细胞的数量在两组仔猪的肠道中具有类似的分布趋势。上述结果表明人的肠道共生菌群刺激了无菌仔猪小肠局部黏膜免疫功能的增强,但未改变黏膜免疫细胞在肠道不同部位的分布特征。4人源菌群仔猪肠道优势菌群组成的研究收集人源菌群组(HFA,n=8)和猪源菌群组(PFA,n=8)仔猪的粪便样品,应用微生物分子生态学方法测定粪便样品中四种主要优势菌群,拟杆菌类群、梭菌类群、双歧杆菌类群和乳酸菌类群的含量和双歧杆菌的组成。结果显示:1)肠道的优势菌群如拟杆菌、梭菌、双歧杆菌和乳酸菌在人源菌群仔猪和猪源菌群仔猪的粪便样品中都能检测到。人粪便中的拟杆菌和梭菌的含量极显着高于人源菌群仔猪,但乳酸菌的含量则极显着低于人源菌群仔猪(p<0.01),双歧杆菌的含量没有显着差异;猪粪便中的拟杆菌类群的含量极显着低于猪源菌群仔猪(p<0.01),梭菌、双歧杆菌和乳酸菌的含量没有明显差异。2)与猪源菌群组仔猪相比,人源菌群组仔猪粪便中双歧杆菌的含量极显着增高(p<0.01),而且两组仔猪粪便中双歧杆菌的组成也不同,其他三种菌群的含量没有明显差异。试验结果表明人源菌群仔猪的肠道菌群组成和数量明显不同于猪源菌群仔猪,提示肠道共生菌对肠道健康和发育具有重要的作用。5果寡糖对人源菌群仔猪肠道黏膜免疫细胞的影响将无菌剖腹产手术获取的15头健康仔猪称重,随机分为三组:第一组为SPF组(Specific Pathogen Free,对照组),经口灌服磷酸钠缓冲液(内含10%甘油);第二组为HFA组(人源菌群组),经口灌服人粪便菌悬液,前三天每只仔猪每天灌服1ml菌液,4-10日龄每隔一天灌服菌液一次,剂量仍为1ml;第三组为FOS组(Fructo-oligosaccharides,果寡糖组),每头仔猪除灌服人粪便菌悬液外,在整个饲养期内按0.5 g/kg体重饲喂果寡糖。所有仔猪饲养于屏障系统内,无菌条件下进行人工哺育。45 d后空腹称重,宰杀取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和结肠。应用组织化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研究仔猪肠道黏膜免疫细胞的变化。结果显示:1)果寡糖能够提高仔猪的日增重。2)与人源菌群组相比,果寡糖能够使空肠中IgA生成细胞的含量显着增高(p<0.05),使IgG生成细胞的含量在十二指肠极显着降低(p<0.01);小肠上皮内淋巴细胞和肥大细胞的数量在两组之间没有显着差异。3)与对照组相比,人源菌群和果寡糖都能使回肠中IgA生成细胞的含量极显着增加(p<0.01),人源菌群能够促进十二指肠中IgG生成细胞的含量极显着增加(p<0.01)。实验结果提示果寡糖对人源菌群仔猪小肠黏膜上皮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但对小肠局部黏膜免疫的增强作用不是很大,这可能与果寡糖添加时间较早有关。
黎立,郭雄明,姚春涛,赵玉琼,苟鹏,王凯,李春海,陈华[9](2009)在《SPF级与普通级小型猪主要脏器形态与脏器系数比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比较两种不同微生物学控制等级的五指山小型猪主要脏器重量和相对重量差异。方法选取4月龄近交培育的五指山猪20头,其中普通级和SPF级各10头,雌雄各半,分别测定体重和7种主要脏器重量,分析两种不同微生物控制程度的小型猪主要脏器形态及脏器相对重量。结果SPF级小型猪体重显着低于普通级对照(P<0.01),前者肺和脾的形态发生改变,肝、心、脑和肾上腺的相对重量显着高于普通级对照(P<0.01),而SPF级的脾和肺的相对重量显着低于普通级对照(P<0.01)。结论小型猪在不同微生物控制程度下体重和脏器系数存在显着差异,主要脏器形态与脏器系数差异可作为实验动物质量鉴定的参考依据。
单同领[10](2008)在《猪EDG4、EDG7和OTUB1基因初步研究》文中认为溶血磷脂酸(lysophosphatidic acid,LPA)是一种简单的生物活性磷脂,在多种细胞内有不同的生理作用,是由血小板、成纤维细胞、癌细胞和脂肪细胞分泌的一种多功能“磷脂信使”,其通过G蛋白偶联受体亚族——内皮分化基因(endothelialdifferentiation gene,Edg)在多种重大疾病中,特别是在心血管病、肾脏疾病以及肿瘤的发生、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EDG4和EDG7是LPA的受体基因,与三种不同的G蛋白,分别是Gi/o,Gq,和G12/13,相互作用传递LPA诱导的细胞信号,在LPA刺激卵巢肿瘤(ovarian tumor)的生长方面也起到关键作用。OTUB1是卵巢肿瘤超级家族的一员,在免疫系统,与泛激素等相互作用,抑制细胞因子的转录。上述三个基因在卵巢肿瘤的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机制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同时,小型猪与人在解剖、生理及病理方面非常相似。小型猪被认为重要的人类疾病模型实验动物。本实验首先从猪的不同组织中克隆了上述三个基因,对他们在不同组织的表达规律,基因序列中的SNP位点进行了一系列分析,为在猪体上研究该基因奠定基础,同时为其将来运用于标记辅助育种提供依据。另外,本实验对EDG4和EDG7在染色体上的定位情况及OTUB1蛋白的亚细胞定位进行了分析,为进一步研究阐明这些基因功能奠定基础。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利用生物信息学和比较基因组学的方法克隆得到了猪的EDG4、EDG7和OTUB1基因,对三个基因的mRNA序列以及蛋白预测序列进行了初步分析。2)利用辐射杂种板技术分别将猪的EDG4和EDG7基因分别定位于猪的第2号和6号染色体上。3)利用RT-PCR技术检测了EDG4、EDG7和OTUB1基因在不同组织表达。结果发现OTUB1基因在多种组织表达,主要在免疫器官表达,在肌肉组织表达量低。而EDG4和EDG7在多种组织中表达量较低,另外它们在大多数组织中的表达量相反。4)构建了猪OTUB1基因的绿色荧光蛋白融合表达载体,转染PK15细胞,利用共聚焦显微镜对这蛋白在细胞内的位置进行了定位,结果发现融合蛋白主要都位于细胞核内。5)在中外猪群中利用PCR-RFLP的方法分别对猪EDG4基因的一个SNP位点进行了判型,结果发现中外猪种在这SNP位点的基因频率上表现出较大差异。6)对EDG4基因的SNP位点的基因频率进行了关联分析,结果是杂合型在屠体斜长和失水率上与纯合子有差异。
二、小型猪剖腹产人工哺乳净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小型猪剖腹产人工哺乳净化(论文提纲范文)
(1)无菌接产培育SPF级比格犬(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动物 |
1.2 试剂、物品与仪器 |
1.3 种犬选择、病原微生物检测及孕期管理 |
1.4 隔离器、屏障环境及用具消毒 |
1.5 无菌接产 |
1.6 仔犬的饲养管理 |
1.7 病原检测种类及方法 |
2 结果 |
2.1 种母犬及SPF犬病原检测 |
2.2 隔离器饲养与普通饲养比格犬生长指标对比分析 |
3 讨论 |
(2)无菌猪的制备与微生物质量控制(论文提纲范文)
1 无菌猪的制备过程 |
1.1 妊娠母猪的筛选 |
1.2 饲养环境与条件的准备 |
1.2.1 隔离装置及准备 |
1.2.2 屏障环境的维持 |
1.3 无菌仔猪的获取 |
1.3.1 妊娠母猪术前准备 |
1.3.2 剖腹产手术 |
1.3.3 仔猪的转移 |
1.4 无菌仔猪的饲养 |
1.4.1 代乳料 |
1.4.2 人工哺乳与保温 |
2 无菌猪培育的微生物学质量控制 |
2.1 饲养环境质量监测 |
2.1.1 屏障设施 |
2.1.2 隔离器 |
2.2 饲料和饮水的微生物检测 |
2.3 妊娠母猪的质量监测 |
2.4 无菌猪微生物质量监测 |
2.4.1 细菌检测 |
2.4.2 真菌检测 |
2.4.3 病毒检测 |
2.4.4 微生物检测采样要求 |
3 无菌猪制备的关键质量控制点 |
3.1 猪的品种选择 |
3.2 灭菌方法的选择 |
3.2.1 物品灭菌 |
3.2.2 饮水灭菌 |
3.3 无菌猪的质量标准 |
3.4 科学协作提高成功率 |
4 结语 |
(3)剖腹产获取SPF五指山小型猪(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试验动物 |
1. 2 仪器设备 |
1. 3 乳品、饲料、饮用水和其他制剂 |
1. 4 试剂 |
1. 5 剖腹产 |
1. 6 仔猪饲喂管理 |
1. 7 环境监测 |
1. 8 病原生物学监测 |
2 结果 |
2. 1 猪群病原监测 |
2. 2 手术结果 |
2.3环境监测 |
2.3.1隔离器 |
2. 3. 2 屏障环境 |
2.4病原生物学监测 |
2.4.1剖腹产前后检测 |
2. 4. 2 屏障环境饲养1 年后检测 |
3 讨论 |
(4)建立IHFA小鼠模型研究阿莫西林对婴儿肠道菌群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写词一览表 |
Abstract |
摘要 |
前言 |
第一部分 无菌小鼠自动哺乳方法的建立 |
技术路线及实验设计 |
材料与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小结 |
第二部分 IHFA小鼠模型的建立及评价 |
技术路线及实验设计 |
材料与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小结 |
第三部分 利用IHFA小鼠模型研究阿莫西林对婴儿肠道菌群的影响 |
技术路线及实验设计 |
材料与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全文讨论 |
全文总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无菌动物在人类健康和疾病研究中应用 |
参考文献 |
博士在读发表的论文及申请的专利 |
(6)通过行为学观察研究小型猪经脉不通病理模型的方法学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文献综述 |
综述1 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所生物物理实验室近20年经络研究进展 |
一 经脉线的理化特性研究 |
二 经脉体表相关联系规律的研究 |
三 经络的低流阻组织液通道研究 |
四 针刺外周作用机理的研究 |
五 文献研究 |
六 关于中医现代化 |
七 应用研究 |
参考文献 |
综述2 与本实验相关指标的动物行为学文献综述 |
一 观测体重变化值 |
二 观测粪便变化值 |
三 观测摄食率/摄食量/饮水 |
四 观测睡眠 |
五 观察体温 |
六 进行行为学分级 |
七 讨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3 我国实验用小型猪及其应用范围概述 |
一 我国小型猪资源分布概况及种质特征 |
二 我国小型猪实验动物化研究现状 |
三 小型猪在医学实验中的应用 |
参考文献 |
研究背景 |
实验一 小型猪行为学观察的预实验 |
1 实验动物 |
2 使用笼具 |
3 监视系统 |
4 行为学观察方法 |
5 实验过程 |
5.1 第一批预实验 |
5.2 第二批预实验 |
5.3 第三批预实验 |
6 初步结果 |
6.1 对行为的观察 |
6.2 行为学的预实验结果分析 |
实验二 6只小型猪堵塞胃经低流阻通道的行为学观察 |
1 实验动物 |
3 使用笼具 |
4 实验过程 |
5 行为学观察方法 |
6 初步结果 |
6.1 P01-P06数据比较 |
6.2 Pig02与Pig05数据单独比较 |
讨论 |
1 动物行为学用于中医研究的意义 |
2 小型猪用于针灸经络研究的意义 |
3 关于行为学指标的选取 |
4 关于行为学指标的测量方法 |
4.1 指标的设定 |
4.2 指标的界定 |
4.3 测量仪器的选用 |
4.4 监视系统数据传输 |
5 N-of-1 trials统计方法 |
6 初步结果分析与下一步研究的设想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剖腹取胎和胚胎移植技术在实验动物净化方面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剖腹取胎净化技术 |
2 胚胎移植净化技术 |
3 展望 |
(8)人源菌群仔猪模型的建立及其胃肠道黏膜免疫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写中英文对照 |
引言 |
第一篇 文献综述 |
第一章 消化道黏膜免疫 |
1 消化道黏膜免疫系统的组成 |
2 消化道黏膜免疫的效应因子—SIgA |
3 消化道黏膜免疫应答 |
4 消化道黏膜免疫的调节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胃肠道微生物与黏膜免疫 |
1 胃肠道微生物的组成 |
2 肠道共生菌与机体黏膜免疫系统的相互作用 |
3 研究肠道菌群的相关技术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人源菌群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 |
1 人源菌群动物模型的产生 |
2 HFA大/小鼠模型的研究进展 |
3 人源菌群仔猪模型的建立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益生元的研究进展 |
1 益生元的类型 |
2 益生元的作用 |
参考文献‘ |
第二篇 试验研究 |
第一章 人源菌群仔猪模型的建立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人肠道共生菌对无菌仔猪胃肠道形态和血清中促炎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人肠道共生菌对无菌仔猪胃肠道IgA和IgG生成细胞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人肠道共生菌对无菌仔猪小肠上皮内淋巴细胞、肥大细胞和杯状细胞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人肠道共生菌对无菌仔猪肠道CD4~+T细胞和MHCⅡ类分子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六章 人源菌群仔猪肠道中重要菌群的定量分析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七章 果寡糖对人源菌群仔猪肠道黏膜免疫细胞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总体讨论 |
全文结论 |
本文创新点 |
附录1.阴性对照图片 |
附录2.溶液试剂及配制 |
附录3.实验中所用的仪器设备 |
博士期间发表和完成的论文 |
致谢 |
(9)SPF级与普通级小型猪主要脏器形态与脏器系数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
2 结果 |
2.1 小型猪主要内脏器官大体形态比较 |
2.2 五指山小型猪体重和主要脏器重量统计 |
2.3 五指山小型猪脏器相对重量比较 |
3 讨论 |
(10)猪EDG4、EDG7和OTUB1基因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1.综述 |
1.1 溶血磷脂酸研究进展 |
1.1.1 溶血磷脂酸的生物合成与释放 |
1.1.2 溶血磷脂酸的生物学效应 |
1.1.3 LPA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通路 |
1.1.4 LPA与肿瘤 |
1.2 LPA受体基因的研究进展 |
1.2.1 LPA受体基因的克隆 |
1.2.2 LPA受体基因的表达分布 |
1.2.3 LPA基因的结构 |
1.2.4 LPA受体基因的染色体定位 |
1.3 国内外SPF猪研究进展 |
1.3.1 国内外SPF猪研究状况 |
1.3.2 净化方案 |
1.3.2.1 环境控制 |
1.3.2.2 获取胎儿的方法 |
1.3.2.3 仔猪的哺育 |
1.3.2.4 病原监测 |
1.3.3.SPF猪在畜牧业中的作用 |
2.研究目的和意义 |
3 材料与方法 |
3.1 材料 |
3.1.1 主要数据库及信息软件 |
3.1.2 DNA样品 |
3.1.3 组织样品 |
3.1.4 载体和菌株 |
3.1.5 试剂盒及酶 |
3.1.6 主要试剂 |
3.1.7 主要试剂的配制 |
3.1.8 主要分子生物学软件 |
3.1.9 主要仪器 |
3.2 方法 |
3.2.1 猪EDG4、EDG7和OTUB1基因克隆 |
3.2.1.1 引物设计 |
3.2.1.2 RT-PCR扩增猪EDG4、EDG7和OTUB1基因 |
3.2.1.3 PCR产物的纯化回收 |
3.2.1.4 纯化PCR产物与pGEM-Teasy载体的连接 |
3.2.1.5 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
3.2.1.6 连接产物的转化 |
3.2.1.7 菌液PCR鉴定 |
3.2.1.8 阳性质粒酶切鉴定 |
3.2.1.9 序列测定 |
3.2.2 猪EDG4和EDG7基因定位 |
3.2.2.1 基因定位的引物设计 |
3.2.2.2 PCR分型方法 |
3.2.2.3 数据分析方法 |
3.2.3 猪EDG4、EDG7和OTUB1基因表达谱分析 |
3.2.3.1 总RNA的提取 |
3.2.3.2 cDNA的合成 |
3.2.3.3 组织表达谱分析 |
3.2.4 PCR—RFLP检测猪EDG4基因多态性(SNP) |
3.2.4.1 SNP位点分析 |
3.2.4.2 引物设计与PCR扩增 |
3.2.4.3 PCR-RFLP验证并在群体中检测等位基因频率 |
3.2.4.4 猪基因与性状的关联分析 |
3.2.5 猪OTUB1亚细胞定位载体构建 |
3.2.6 细胞转染 |
3.2.6.1 细胞培养 |
3.2.6.2 用脂质体法进行细胞转染 |
3.2.6.3 转染后的细胞染色和融合蛋白的观察 |
4.结果 |
4.1 EDG4、EDG7和OTUB1基因的功能分析 |
4.1.1 功能域分析结果 |
4.1.2 跨膜预测结果 |
4.1.3 活性位点预测结果 |
4.1.3.1 猪EDG4活性位点预测结果 |
4.1.3.2 猪EDG7活性位点预测结果 |
4.1.3.3 猪OTUB1活性位点预测结果 |
4.2 猪EDG4、EDG7和OTUB1基因分子水平研究 |
4.2.1 猪EDG4、EDG7和OTUB1基因克隆 |
4.2.2 猪EDG4和EDG7基因的染色体定位 |
4.2.3 猪EDG4、EDG7和OTUB1基因组织表达谱分析结果 |
4.2.4 猪EDG4基因多态性 |
4.2.5 猪EDG4等位基因群体多样性 |
4.2.6 猪EDG4等位基因群体多样性的关联分析 |
4.2.7 空载体pEGFP-N1亚细胞定位结果 |
4.2.8 猪OTUB1亚细胞定位结果 |
5.讨论 |
6.小结 |
本研究的创新点与特色 |
值得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本研究中所用引物 |
附录2 EDG4、EDG7和OTUB1系统进化关系 |
附录3 猪EDG4、EDG7和OTUB1蛋白质序列 |
附录4 研究生期间发表文章 |
致谢 |
四、小型猪剖腹产人工哺乳净化(论文参考文献)
- [1]无菌接产培育SPF级比格犬[J]. 王旭,王可洲,胡军,李方正,王冬冬,郭中坤,雷战,杨宗统,齐昊南,原昆鹏,齐佳欣,胡静雷,时启琳,尹月,王建琳,尹燕博. 中国兽医杂志, 2021(04)
- [2]无菌猪的制备与微生物质量控制[J]. 孙静,杜蕾,丁玉春,吴梦,罗林,杨松全,黄勇,曹浩然,钟浩,刘作华,葛良鹏. 中国实验动物学报, 2017(06)
- [3]剖腹产获取SPF五指山小型猪[J]. 潘金春,闵凡贵,王希龙,陈瑞爱,邓月嫦,罗书明,叶健聪. 畜牧与兽医, 2014(02)
- [4]建立IHFA小鼠模型研究阿莫西林对婴儿肠道菌群的影响[D]. 曾本华. 第三军医大学, 2012(12)
- [5]应用胚胎移植及相关技术培育SPF香猪的研究进展[J]. 张麟,潘红,王眩. 贵州畜牧兽医, 2011(06)
- [6]通过行为学观察研究小型猪经脉不通病理模型的方法学探索[D]. 张宇沁.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11(01)
- [7]剖腹取胎和胚胎移植技术在实验动物净化方面的研究进展[J]. 隋世燕,苏晶晶. 畜禽业, 2009(06)
- [8]人源菌群仔猪模型的建立及其胃肠道黏膜免疫的研究[D]. 车传燕. 南京农业大学, 2009(04)
- [9]SPF级与普通级小型猪主要脏器形态与脏器系数比较[J]. 黎立,郭雄明,姚春涛,赵玉琼,苟鹏,王凯,李春海,陈华. 中国比较医学杂志, 2009(02)
- [10]猪EDG4、EDG7和OTUB1基因初步研究[D]. 单同领. 华中农业大学, 20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