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促进兔烫伤创面愈合的实验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杨小强[1](2021)在《复春散与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凝胶(酵母)治疗慢性皮肤溃疡临床疗效对比》文中提出研究目的探讨中药复春散与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治疗慢性皮肤溃疡临床疗效对比。研究方法在本文当中应用的是真实世界研究法,所选择的相关病例是从2016年1月到2020年8月于大理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诊疗的慢性皮肤溃疡患者,且每个患者的创面治疗时间都超过1个月,在进行重复换药以及治疗之后都未能充分愈合。把与纳入标准相符的病例基于治疗方法划分成两组,即治疗组与对照组。在治疗组当中有80例患者,以复春散外用进行治疗;在对照组当中有82例患者,以外用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凝胶开展治疗。每天都需进行一次局部换药,一个疗程为4周。将患者在就诊当天,以及接受治疗第1、2、3、4周的皮肤溃疡面积、创面分泌物、新生肉芽组织以及痊愈时间等相关信息记录下来。将收集到的信息通过SPSS25.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定量资料以均数、中位数、标准差以及四分位数间距代表,而定性资料则是以频次以及百分比代表。定量资料组间对比执行独立样本t检验或者是秩和检验,定性资料组间对比执行卡方检验,等级资料组间对比执行趋势卡方检验。为使得复春散组与对照组患者组间基线资料具有可比性,倾向性得分用于两组间患者的匹配。以组间基线资料具有差异的变量为自变量,分组(复春散、对照组)为因变量,通过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计算每个患者属于复春散组/对照组的概率(倾向性得分,Propensity score)。通过倾向性得分匹配(Propensity score match,PSM)为复春散组中每一个患者寻找基线协变量具有可比性的对照组。在匹配后的复春散组患者与对照组患者中进一步比较两组患者疗效指标结果的差异。检验水准α=0.05,P<0.05代表具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结果162例患者都未行手术治疗,都予以换药处理,将就诊当时、治疗1周、2周、3周、4周的创面面积及分泌物情况分别记录下来,并记录创面完全愈合的时间,复春散治疗后患者愈合时间较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治疗患者愈合时间明显缩短、同期分泌物明显变少、未出现明显瘢痕增生,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痛苦,患者及其家属针对复春散所起到的疗效感到非常满意。就诊时复春散组与对照组患者在创面面积上较为接近,第1,2,3,4周时,复春散组观察到的创面面积均较对照组小,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复春散对于创面面积的愈合效果优于对照组,复春散组患者创面愈合速度高于对照组。就诊时复春散组与对照组患者的新生肉芽组织评分无差异,在第1,2,3,4周时复春散组患者的新生肉芽组织评分均较对照组小,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复春散对于新生肉芽组织的愈合效果优于对照组,复春散组患者新生肉芽组织评分降低速度高于对照组。在就诊时、第1,2,3,4周时复春散组患者的创面分泌物评分都小于对照组,差异都具备统计学价值。复春散组的愈合时间26.43±13.27(天)较对照组43.11±19.97(天)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5.612,P<0.001)。研究结论针对慢性皮肤溃疡的临床治疗而言,使用复春散能够比使用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凝胶发挥出更好的临床治疗效果,可以更好的加快肉芽组织生长速度,缩短创面愈合时间,减少分泌物,降低患者的身心痛苦等。对总体而言,复春散能够在慢性皮肤溃疡治疗当中起到确切的效果,可以为慢性皮肤溃疡的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有效方法。
王云[2](2021)在《MEBT/MEBO配合叠瓦式加压包扎治疗四肢Ⅱ度烧伤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随机分组对照试验,观察皮肤再生医疗技术(MEBT/MEBO)配合叠瓦式加压包扎治疗四肢Ⅱ度烧伤创面的临床疗效。方法:本研究采用随机对照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四肢Ⅱ度烧伤患者用SPSS21.0随机分成两组,每组各30例。两组患者入院后均予抗生素预防感染、MEBT/MEBO处理创面;治疗组换药后予弹力绷带叠瓦式加压包扎患肢,对照组换药后予普通绷带无压力包扎患肢。入院后至入院第7天,每8小时换药1次,治疗第7天后,每12小时换药1次。14天为1个疗程,在治疗前、治疗第3天、治疗第7天、治疗第14天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的创面渗出、疼痛、创面愈合率等情况,记录治疗第5天残疱疱液量、残疱面积,统计两组患者的创面愈合时间,创面愈合后,每月电话随访1次,3个月后统计两组患者创面愈后3月色素沉着及瘢痕增生情况。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21.0对收集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本研究共完成57例,治疗组28例,对照组29例。(1)在减少渗出和缓解疼痛方面,两组患者治疗后的渗出、疼痛评分均成下降趋势,治疗组在治疗第3天和治疗第7天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第14天时两组无明显差异。(2)第5天残疱疱液量、残疱面积方面,治疗组均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第7天、第14天后创面愈合率方面,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4)治疗组平均愈合时间为15.68天,对照组平均愈合时间为15.83天,两组患者创面愈合时间差异不明显。(5)两组患者治疗14天后临床疗效情况,两组治疗疗效相近,其中治疗组显效率为82.14%,对照组显效率为75.86%。(5)创面愈合后3月后,两组患者创面均无瘢痕增生,治疗组出现色素沉着7例,对照组出现色素沉着9例,两组色素沉着情况无明显差别。(6)治疗期间两组患者均未出现不良反应。结论:(1)MEBT/MEBO配合叠瓦式加压包扎与MEBT/MEBO普通包扎疗法治疗四肢Ⅱ度烧伤,在创面愈合率、创面愈合时间及愈后色素沉着、瘢痕增生方面疗效相当。(2)MEBT/MEBO配合叠瓦式加压包扎可减少烧伤早期创面渗出、缓解创面疼痛,减轻患者痛苦。
桑龙燕[3](2021)在《地榆膏对大鼠深Ⅱ度烫伤创面微循环及机体炎性反应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以深Ⅱ度烫伤模型大鼠为研究对象,研究地榆膏在大鼠烫伤创面愈合过程中的作用,并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选取126只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美宝湿润烧伤膏组(MEBO组)、莫匹罗星组、地榆膏低剂量组(0.25g/g)、地榆膏中剂量组(0.5g/g)和地榆膏高剂量组(0.75g/g),每组各18只。正常组仅定期脱毛,其余组大鼠背部通过高温烫伤法建立深Ⅱ度烫伤模型,烫伤创面约10cm2。造模后立即给药,先用生理盐水清洗创面以除去残留受试物,再将对应药膏分别涂抹于创面,厚度约1.5mm,用药后各组创面保持开放,正常组和模型组仅给生理盐水外擦脱毛区,每日两次,间隔12h,连续21天。分别于第7、14、21天,从每组中随机选择6只大鼠,观察大鼠创面大致情况;计算创面愈合率;ELISA法检测大鼠血清中炎性因子IL-6和TNF-α的含量;HE染色法观察大鼠创面组织病理学变化;免疫组化法检测创面组织中CD31蛋白的表达情况;WB法检测大鼠创面组织中VEGF蛋白的表达。结果1.大体形态学观察造模后每日观察各组烫伤创面,当日呈灰白色,皮肤弹性下降;随后各组先出现不同程度肿胀、渗出、肉芽组织形成,后逐渐形成痂皮,其中地榆膏高剂量组愈合最快,美宝湿润烫伤膏组和地榆膏中剂量组次之,地榆膏低剂量组和莫皮罗星组欠佳。2.创面愈合率测定结果烫伤后第7、14、21天,地榆膏高、中剂量组和美宝组创面愈合率高于模型组(P<0.05),表明高、中剂量的地榆膏和美宝湿润烧伤膏具有良好的促创面愈合功效。与美宝湿润烧伤膏组相比,烫伤后第7、21天地榆膏高剂量组的创面愈合率无明显差异(P>0.05),烫伤后第14天地榆膏高剂量组创面愈合率明显升高(P<0.05),说明高剂量的地榆膏促创面愈合效果略优于美宝湿润烧伤膏。烫伤后第7、14、21天,地榆膏中剂量组创面愈合率与美宝组无明显差异(P>0.05),莫匹罗星组创面愈合率与地榆膏低剂量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说明中剂量的地榆膏与美宝湿润烧伤膏具有相同地促进创面愈合效果,低剂量的地榆膏与莫匹罗星具有相似促愈效果。烫伤后第7、14天,地榆膏低剂量组和莫匹罗星组创面愈合率明显低于美宝湿润烧伤膏组(P<0.05),说明低剂量的地榆膏和莫匹罗星促愈效果低于美宝湿润烧伤膏组。实验数据表明,地榆膏高剂量组愈合速度最快,地榆膏中剂量组和美宝组次之,地榆膏低剂量组和莫匹罗星组最后。3.血清中IL-6和TNF-α的含量测定在烫伤后的第7、14、21天,模型组血清中炎性因子IL-6和TNF-α的含量明显高于正常组(P<0.05);随时间进程,炎性因子水平逐渐降低,且各给药组变化趋势与模型组相同。烫伤后第14、21天,地榆膏高剂量组炎性因子IL-6和TNF-α水平明显低于莫匹罗星组(P<0.05),说明高剂量的地榆膏抗菌效果优于莫匹罗星。烫伤后第7、14、21天,地榆膏中剂量组炎性因子IL-6和TNF-α水平与莫匹罗星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暗示中剂量的地榆膏与莫匹罗星具有相似的抗菌效果。烫伤后第7天,莫匹罗星组炎性因子IL-6和TNF-α水平明显低于美宝湿润烧伤膏组(P<0.05),说明莫匹罗星抗菌效果优于美宝湿润烧伤膏。烫伤后第14、21天,美宝湿润烧伤膏组炎性因子IL-6水平明显低于地榆膏低剂量组(P<0.05),烫伤后第7、21d,美宝湿润烧伤膏组炎性因子TNF-α水平明显低于地榆膏低剂量组(P<0.05),说明美宝湿润烧伤膏抗菌效果优于低剂量的地榆膏。表明高剂量的地榆膏具有良好的抗菌作用,其次是中剂量的地榆膏与莫匹罗星,美宝湿润烧伤膏组和低剂量的地榆膏欠佳。4.创面病理组织学结果正常组各层结构清晰完整,毛囊和皮脂腺分布均匀,真皮层组织和附属结构清晰。烫伤后第7、14、21天,与模型组相比,地榆膏高剂量组和美宝湿润烧伤膏组表皮和真皮结构中的新生毛细血管和汗腺等形成明显加快,愈合效果最好;莫匹罗星组和地榆膏低、中剂量组中成纤维细胞、新生毛细血管和胶原纤维形成速度相近。5.免疫组化结果各组大鼠在烫伤后各时相点CD31均有表达,并在第14天左右达到峰值。烫伤后第7、14、21天,模型组创面CD31相对表达量高于正常组(P<0.05),地榆膏高、中剂量组和美宝组创面CD31相对表达量明显高于模型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烫伤后第14、21天,地榆膏低剂量组和莫匹罗星组CD31相对表达量明显低于美宝湿润烧伤膏组(P<0.05),烫伤后第7、14、21天,地榆膏高、中剂量组创面CD31相对表达量与美宝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表明高、中剂量的地榆膏和美宝湿润烧伤膏具有较好的促进创面微血管形成的功效,低浓度的地榆膏和莫匹罗星次之。6.western blot结果烫伤后第7、14、21天,地榆膏高、中剂量组、美宝湿润烧伤膏组和莫匹罗星组VEGF蛋白表达明显高于模型组(P<0.05)。烫伤后第14、21天,地榆膏高、中剂量组VEGF蛋白表达与美宝湿润烧伤膏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表明高、中剂量的地榆膏和美宝湿润烧伤膏具有相似的促血管生成功效。结论地榆膏能够促进大鼠深Ⅱ度烫伤创面的愈合,其机制可能与抑制炎性因子IL-6和TNF-a的释放,增强创面组织中CD31和VEGF的合成和释放,促进创面微血管形成有关。
耿晨[4](2021)在《轻度烧伤患者标准化临床护理路径构建及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构建轻度烧伤患者临床护理路径并验证其有效性,探索针对轻度烧伤患者的规范化、标准化护理路径。方法:以需求层次理论、整体护理作为理论依据,以现况调查、文献分析、病历回顾的结果作为构建依据,通过作业流程重组,初步构建轻度烧伤患者标准化临床护理路径。经过专家咨询法确定轻度烧伤患者标准化临床护理路径。于2020年11月到2021年1月选择某三甲医院伤口造口治疗中心患者参与半随机对照试验,经样本量公式计算得每组需31人,共62人。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措施,干预组实施轻度烧伤患者标准化临床护理路径,分别于第1次就诊时收集患者基线资料,在第4次就诊、第7次就诊时采用成人烧伤结果问卷、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护患信任度量表收集数据并采用伤口尺测量伤口面积。采用卡方检验、t检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评价临床护理路径的干预效果。结果:本研究构建了轻度烧伤患者标准化临床护理路径。其内容形成了以就诊时间为纵轴,诊疗护理项目为横轴,集护理评估、护理措施、健康教育、预期目标、结果评价、变异为一体的标准化临床护理路径。共纳入轻度烧伤患者69例,其中4例在研究后期选择下级医院就诊,按照就诊时间分组,干预组32例,对照组33例,共65例患者同意参加研究。采用标准化临床护理路径对干预组患者进行系列干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在初次就诊时两组患者的基线数据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与对照组相比,干预组患者生活质量、自我效能感、护患关系信任度均优于对照组,并且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自我效能感、护患关系信任度得分比较的组间效应、组内效应和交互效应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干预组患者伤口面积缩小率较高,伤口愈合较快,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轻度烧伤患者标准化临床护理路径有效提高了轻度烧伤患者生活质量、自我效能感,增加了护患信任度,促进了伤口愈合,加速了康复进程。
岳佳佳[5](2020)在《愈肤方防治急性放射性皮炎的疗效与安全性评价》文中研究说明放射性皮炎为放射线接触引起的皮肤黏膜反应,可见于接受放射治疗(以下简称:放疗)的患者、核泄露事件中的接触者、从事辐射相关工作的技师等。放疗在运用射线抑制癌细胞增殖的同时难以避免地对周围皮肤或黏膜造成损害,出现色泽改变、结构破坏、屏障功能受损、异常神经反应等病理改变,严重者形成难以愈合的溃疡,对患者躯体及心灵造成严重创伤。近年来,肿瘤界医疗及护理工作者给予放射性皮炎较多的关注,相关研究丰富。本病的中医药治疗研究纷繁多样,且具有效优价廉的特点。本文将通过放射性皮炎研究概况介绍和临床研究结果分析来进一步探讨中医药在放射性皮炎治疗中的作用。本论文由文献综述、临床研究两部分构成。一文献综述通过文献回顾近几年中医药及西医领域关于放射性皮炎的实验室及临床研究概况,综述放射性皮炎的发生现状、内在机制研究进展及中西医治疗探索。二临床研究目的:观察愈肤方(主要药物:金银花、黄连、马齿苋、丹参、紫草等)防治急性放射性皮炎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研究其对急性放射性皮炎发生时间及程度的影响、对瘙痒、疼痛等症状的缓解效果,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新思路、新方法。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4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0例。自放疗第2周开始,观察组给予愈肤方治疗,对照组给予京万红软膏治疗。放疗方法:两组均采用直线加速器,用6Mv-x线或8MeV电子线,(2.00~2.64)Gy/d,每周5次,总剂量(50~66)Gy。两组患者均从入组后开始观察至放疗结束后1周停止,每周评估放射性皮炎等级、RISRAS评分、疼痛评分、瘙痒评分、红斑等级,并将上述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两组患者急性放射性皮炎发生率均为75%(P>0.05)。两组皮炎等级均分布在Ⅰ、Ⅱ级,无Ⅲ、Ⅳ级急性放射性皮炎发生,出现Ⅰ、Ⅱ级反应的例数分别为:观察组11例(55%)、4例(20%),对照组8例(40%)、7例(35%),两组发生程度构成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程度较对照组轻。观察组急性放射性皮炎平均发生时间晚于对照组,平均累计受照射剂量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RISRAS评分为2.25分/周,低于对照组的3.23分/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瘙痒、疼痛评分均低于对照组,但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红斑情况:观察组Ⅰ度红斑11例(55%)、Ⅱ度红斑4例(20%),对照组Ⅰ度红斑9例(45%)、Ⅱ度红斑6例(30%),两组红斑等级分布情况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愈肤方可有效延迟放疗患者急性放射性皮炎的发生时间、减轻其发生程度、缓解疼痛和瘙痒等症状,并且具有较好的安全性。
刘聪[6](2020)在《MEBT/MEBO治疗低温热源性烧伤创面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皮肤再生医疗技术(MEBT/MEBO)治疗低温热源性烧伤创面的临床疗效。从创面局部症状积分、创面愈合率、创面愈合时间、创面细菌检出率进行对比观察,探讨其治疗本病的优势。方法:临床研究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的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50例低温热源性烧伤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与对照组各25例,实际完成观察的病例治疗组24例,对照组23例。两组患者均予以手术清创,治疗组予以皮肤再生医疗技术(MEBT/MEBO)处理创面,对照组予以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凝胶处理创面,疗程7天,共观察四个疗程。观察时间点为治疗前、治疗第7天、治疗第14天、治疗第21天、治疗第28天。通过对比两组创面治疗前后局部症状积分、创面愈合率、创面愈合时间、创面分泌物细菌检出率,得出相关数据,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22.0对收集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两组创面治疗结束后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痊愈例数17,显效例数3,有效例数2,无效例数2,脱落病例1,总有效率91.67%;对照组,痊愈例数16,显效例数2,有效例数2,无效例数3,脱落例数2,总有效率86.96%。两组治疗后临床疗效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创面局部症状总积分比较,组间比较,治疗前、治疗第7天、第28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第14天,治疗组局部症状总积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组内比较,两组创面治疗后局部症状总积分均低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单项比较,治疗第7天,治疗组创面渗液、腐肉积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创面肉芽、面积、疼痛积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第14天,治疗组创面腐肉、肉芽、面积积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渗液、疼痛积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第28天,两组创面渗液、腐肉、肉芽、面积、疼痛积分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创面愈合率比较分析,组间比较,治疗第7天、第14天、第28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两组创面愈合时间比较分析,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两组创面细菌检出率比较,组间比较,治疗前、治疗第7天、第14天、第21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治疗期间两组患者均未出现不良反应。结论:皮肤再生医疗技术(MEBT/MEBO)与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凝胶在提高创面愈合率、缩短创面愈合时间疗效相当,治疗期间均能减轻创面局部症状,无不良反应,可操作性强,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加以推广应用。
金文晖[7](2019)在《重组人生长激素对烧伤大鼠的治疗作用及其机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重组人生长激素(recombinant human growth hormone,rhGH)对烧伤大鼠模型的治疗效果及其机制,为临床应用rhGH治疗烧伤提供实验依据。方法:1.选取SD大鼠50只(300±20g),制备烧伤模型后随机分为5组,设立A组为对照组,在烧伤创面边缘皮内每日注射生理盐水1.0ml;B组和C组在创缘皮内注射0.2IU/ml和0.4IU/ml浓度的rhGH生理盐水溶液lml;D组和E组分别在大鼠腹部皮下注射0.2IU/ml和0.4IU/ml浓度的rhGH的生理盐水溶液1ml。各组大鼠每天检测血糖。2.观察各组大鼠体重,进食及饮水量变化及烧伤创面肉芽组织增生情况,并记录创面出现结痂的时间。对各组大鼠烧伤后5天、10天、15天观察创面愈合情况并进行拍照,采集烧伤创面皮肤标本。3.创面皮肤用4%的中性甲醛固定后,常规制作石蜡切片,切片行HE染色观察创面皮肤的病理变化及有无血管形成;采用免疫组化SP法来观察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和内皮细胞中 CD34 的表达和分布,并计算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结果:1.各组大鼠烧伤创面经时间的推移均愈合。A组大鼠第5天时烧伤创面仍有红肿及渗出,而与A组相比较,其它4组大鼠烧伤创面愈合情况明显较好,渗出明显较少,创面出现结痂,并且有少量肉芽组织增生;第10天时B-E组伤口表面肉芽组织明显增生,且C、E两组出现少量白色鼠毛;第15天时,A组开始有少量肉芽组织增生,而其它4组创面已干燥,均有白色鼠毛出现。在第5天、第10天和第15天时B-E组的血糖高于A组,但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2.第5天时各组创面皮肤组织中微血管数均有增加,与A组相比较,其它4组微血管数量明显增加(P<0.05)。而且其它4组在第10天时创面肉芽组织成熟,微血管周围可见成纤维细胞,在第15天时可见较为明显的皮肤结构层次。3.与A组比较,用药组在治疗5天后,VEGF阳性表达细胞明显升高(P<0.05),且内皮细胞中CD34表达明显增加,且第10天和第15天时VEGF与CD34的阳性表达持续增加。结论:1.应用rhGH治疗大鼠的烧伤创面有着良好的修复作用,可以明显加快的创面的愈合。使用rhGH会使体内血糖暂时升高,但不会影响创面的愈合。2.rhGH治疗烧伤创面其机制是通过使创面组织中VEGF和CD34的阳性表达血管数量的增加,从而促进创面的修复。
温永耀[8](2019)在《壮药拔毒生肌膏对氧化应激难愈合创面模型大鼠干预机制的实验研究》文中提出目的:观察壮药拔毒生肌膏对氧化应激难愈合创面模型大鼠创面愈合的影响,初步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将72只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贝复济阳性对照组、和拔毒生肌膏实验组,采用表柔比星复合皮肤缺损建立大鼠氧化应激难愈合创面模型,造模后每天换药,分别在3天后、6天后、12天后计算各组大鼠创面愈合率,并采集血清和新生肉芽组织,用比浊法检测血清溶菌酶含量,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清中EGF和VEGF含量,酶联免疫法(ELISA)检测新生肉芽组织中EGF含量,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新生肉芽组织中VEGF含量,光镜下观察HE染色后的新生肉芽组织病理改变,荧光定量PCR检测新生肉芽组织PI3K mRNA、AKT 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1.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创面愈合率,血清EGF、VEGF及溶菌酶含量,组织EGF和VEGF含量,组织PI3KmRNA和AKTmRNA表达水平,除3天后溶菌酶和6天后组织EGF含量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外(P>0.05),其余均显着小于假手术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造氧化应激难愈合创面模型大鼠较为成功。2.用拔毒生肌膏和贝复济干预3天后、6天后、12天后创面愈合率显着均上升(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提示拔毒生肌膏和贝复济均是有效治疗药物。3.血清溶菌酶含量检测结果显示:与模型组相比,贝复济组和拔毒生肌膏组3天后、6天后、12天后溶菌酶水平均显着上升(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4.EGF、VEGF在血清和组织中的结果显示:与模型组相比,贝复济能提高血清3、12天后和组织6、12天后EGF、VEGF含量,拔毒生肌膏能提高血清3、6天后和组织6、12天后EGF、VEGF含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贝复济和拔毒生肌膏均能有效提高机体EGF、VEGF含量,从而促进创面愈合。5.组织病理结果显示:与模型组比较,贝复济组和拔毒生肌膏组呈现出创面组织水肿较快消失,炎性反应较快减轻,肉芽组织生长较快,干预12天后新生肉芽组织均开始成熟,一些毛细血管闭塞,小动脉、小静脉开始形成,成纤维细胞明显增多,有规则地排列。6.新生肉芽组织PI3K mRNA和AKT mRNA的表达情况结果显示:与模型组相比,贝复济组3天后、6天后、12天后和拔毒生肌膏组6天后PI3KmRNA的表达水平显着升高(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壮药拔毒生肌膏能促进氧化应激难愈创面模型大鼠创面愈合。2.壮药拔毒生肌膏能提高氧化应激难愈创面模型大鼠血清中EGF、VEGF及溶菌酶含量。3.壮药拔毒生肌膏能提高氧化应激难愈创面模型大鼠组织中EGF、VEGF含量。4.壮药拔毒生肌膏能改善氧化应激难愈创面模型大鼠新生肉芽组织的生长情况。5.壮药拔毒生肌膏可能通过激活PI3K/AKT信号通路促进创面愈合。
仇莲胤[9](2019)在《黄芪注射液介导Wnt/β-Catenin信号通路调控表皮干细胞增殖分化促进糖尿病溃疡愈合的机制研究》文中指出目的:观察黄芪注射液对糖尿病溃疡创面的治疗效果,探讨其促进糖尿病溃疡创面愈合的作用机制。方法:将192只大鼠除正常对照组外,其余大鼠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Streptozotocin,STZ)建立糖尿病模型(diabetes mellitus,DM),随机分为糖尿病模型组、表皮生长因子组、黄芪注射液小剂量组、黄芪注射液中剂量组及黄芪注射液大剂量组。8周以后在大鼠背部作以深达深肌膜、直径为20mm的全层皮肤缺损开放性创面,即糖尿病溃疡模型(diabetic ulcer,DU)。于创面造模后第2天开始药物干预,观察创面愈合率、创面愈合时间;在创面愈合过程中(造模后的第7天、第14天、第21天),切取创面内及创周皮肤组织,采用HE染色观察创面组织形态结构的变化;应用免疫组化观察β1整合素、K19、PCNA的水平变化;运用Western Blot、Real Time-q PCR等相关技术,分别从m RNA和蛋白水平,观察Wnt1、Wnt3a、β-catenin、GSK3β、Cmyc、Cyclin D1的表达变化,以细胞信号转导通路及表皮干细胞角度,围绕“上皮化-Wnt/β-Catenin信号转导通路-创面修复”重要病理机制,探讨黄芪注射液促进糖尿病性溃疡愈合的作用机制。结果:1、动物糖尿病造模情况:糖尿病模型组大鼠注射STZ之后,体重、血糖较正常对照组有明显差异(P<0.05)。2、创面愈合率、创面愈合时间比较:DU组创面造模后第3、7、14、21天,创面愈合率均明显低于正常创面组(P<0.01);创面造模后第14、21天,黄芪注射液大剂量组创面愈合率高于DU组(P<0.01)。DU组与正常创面组比较,创面愈合时间明显延长(P<0.01);各药物干预组中,黄芪注射液大剂量组创面愈合时间少于DU组(P<0.05)。3、创面组织免疫组化结果显示:在创面造模后第7、14、21天,DU组创面组织K19、β1整合素、PCNA的表达均明显低于正常创面组(P<0.01);在这三个时间点,黄芪注射液大剂量组、表皮生长因子组创面组织K19、β1整合素、PCNA的表达均高于DU组(P<0.01),黄芪注射液大、中剂量组K19、β1整合素、PCNA表达高于黄芪注射液小剂量组(P<0.05)。4、创面组织Western Blot结果:在创面造模后第7、14、21天,DU组创面组织β-catenin、C-myc、Cyclin D1蛋白的表达均明显低于正常创面组(P<0.01),DU组β-catenin核内表达低于正常创面组(P<0.01),DU组GSK-3β的表达高于正常创面组(P<0.05)。在这三个时间点,各药物干预组与DU组相比,表皮生长因子组、黄芪注射液大、中剂量创面组织β-catenin、β-catenin核内、C-myc的表达均高于DU组(P<0.05);在GSK-3β的表达上,创面造模后第7、14天,表皮生长因子组、黄芪注射液大剂量组均低于DU组(P<0.05)。创面造模后第7、14、21天,黄芪注射液大剂量组β-catenin、β-catenin核内蛋白的表达均高于小剂量组(P<0.01),创面造模后第14、21天,GSK-3β的表达明显低于黄芪注射液小剂量组(P<0.01)。5、创面组织Real Time-q PCR结果显示:在创面造模后第7、14、21天,DU组创面组织β-Catenin m RNA表达明显低于正常创面组(P<0.01),GSK3βm RNA的表达高于正常创面组(P<0.01);这三个时间点,各药物干预组与DU组相比,表皮生长因子组、黄芪注射液大剂量组创面组织β-Catenin m RNA表达高于DU组(P<0.05),且GSK3βm RNA的表达低于DU组(P<0.05);在创面造模后第7、14天,黄芪注射液大剂量组β-Catenin m RNA表达高于黄芪小剂量组(P<0.05),而同时GSK3βm RNA表达低于黄芪小剂量组(P<0.05)。对于创面组织Wnt1、wnt3a m RNA的表达上,在创面造模后第7、14、21天,DU组表达均明显低于正常创面组(P<0.01);各药物干预组与DU组相比,黄芪注射液大剂量组、表皮生长因子组Wnt1 m RNA、Wnt3a m RNA的表达均高于DU组(P<0.05);创面造模后第14、21天,黄芪注射液大剂量组Wnt3a m RNA的表达高于黄芪小剂量组(P<0.01)。结论:1.黄芪注射液能提高糖尿病溃疡的创面愈合率,缩短创面愈合时间,有效促进糖尿病溃疡的愈合,且存在着一定的量效关系。2.黄芪注射液可能与Wnt/β-catenin信号通路活化有关,通过上调Wnt1、Wnt3a、β-catenin的表达,启动通路下游靶基因C-myc、Cyclin D1的转录,提高C-myc、Cyclin D1的表达而起到调节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的作用,促进创面肉芽组织增生,促进表皮干细胞的增殖分化,加快创面上皮化的进程,从而促进糖尿病溃疡的愈合。
李晓庆[10](2019)在《UC MSCs移植微环境的改变对烧伤创面愈合的影响及机制》文中提出[目的]通过体外实验探究通过与微粒皮共培养等改善脐带间充质干细胞(Umbilical Cord Mesenchymal Stem Cells,UC MSCs)培养环境后 UC MSCs 的增殖情况,通过体内实验探究改善UC MSCs移植的微环境后对大鼠创面愈合的影响及机制,为今后临床运用UC MSCs提供理论基础。[方法]1、体外细胞实验中首先将UC MSCs与微粒皮进行体外共培养,第一组:UC MSCs组,第二组:1cm2新生SD大鼠微粒皮+UC MSCs,观察UC MSCs的形态变化,CCK8法检测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的增殖情况。然后使用严重烧伤大鼠的血清模拟烧伤微环境,将UC MSCs、微粒皮及rhEGF进行分组共培养,第一组:10%严重烧伤大鼠血清+UC MSCs,第二组:10%严重烧伤大鼠血清+1cm2新生SD大鼠微粒皮+UC MSCs,第三组:10%严重烧伤大鼠血清+20ng/mL rhEGF+UC MSCs,第四组:10%严重烧伤大鼠血清+20ng/mL rhEGF+1cm2新生SD大鼠微粒皮+UC MSCs,观察UC MSCs、微粒皮及rhEGF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观察混合培养的细胞形态变化,CCK8检测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的增殖情况。2、动物实验首先建立大鼠深Ⅱ°~Ⅲ°烫伤模型,伤后3d进行切痂处理,并按照以下两组分别进行处理,第一组:UC MSCs+异体网状皮组,第二组:UC MSCs+rhEGF+自体微粒皮+异体网状皮组,处理后常规包扎固定。在术后3d、7d、14d、28d通过HE染色病理检查观察大鼠创面的愈合情况,使用MPO、MAC-2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创面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的浸润情况,使用EILSA试剂盒检测创面促炎因子IL-1β、IL-6、TNF-α,抗炎因子IL-4、IL-10,趋化因子SDF-1、CXCR4的表达情况。[结果]1、UC MSCs与微粒皮进行体外共培养后UC MSCs细胞数量先降低后增高,在14d时与UC MSCs组基本持平;在10%严重烧伤大鼠血清模拟的微环境当中,细胞培养的3d和7d,10%烧伤血清+UC MSCs组的细胞活力均高于其他三组,在细胞培养的14d 10%烧伤血清+微粒皮+UC MSCs组及10%烧伤血清+rhEGF+微粒皮+UC MSCs组细胞活力均明显升高,且两组之间无差异。2、第二组大鼠创面的愈合情况优于第一组大鼠创面愈合情况;从术后3d开始,表皮层结构逐渐完整,真皮层逐渐形成,炎症反应逐渐减轻,成纤维细胞逐渐增大,胶原纤维和毛细血管也逐渐形成并增多,并逐渐形成毛囊的结构,第二组的创面毛囊结构和新生血管数量均多于第一组,愈合情况较好。术后3d、14d、28d,第二组大鼠创面MPO的表达均低于第一组,术后14d、术后28d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d第二组大鼠创面MPO的表达均高于第一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3d、7d、14d、28d,第二组大鼠创面MAC-2的表达均低于第一组,术后7d、28d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d、14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LISA检测中IL-1β在术后14d第一组表达高于第二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NF-α在术后7d第一组表达低于第二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DF-1在术后14d第一组表达高于第二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组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UC MSCs与微粒皮进行体外共培养并不影响UC MSCs的增殖情况,具有共同使用的可行性;在10%烧伤血清模拟的微环境当中,10%烧伤血清+微粒皮+UC MSCs组和10%烧伤血清+rhEGF+微粒皮+UC MSCs组在共培养3d、7d时细胞活性下降,共培养14d时细胞活力明显增高。2、UC MSCs+rhEGF+自体微粒皮+异体网状皮组相较UC MSCs+异体网状皮组对大鼠创面的愈合有明显的促进作用。UC MSCs+rhEGF+自体微粒皮+异体网状皮组较UC MSCs+异体网状皮组在干细胞移植后3d、7d、14d及28d均能够显着减轻烧伤大鼠创面的中性粒细胞浸润情况和巨噬细胞浸润情况。UC-MSCs+rhEGF+自体微粒皮+异体网状皮组与UC MSCs+异体网状皮组创面促炎因子、抗炎因子和趋化因子的表达无明显差异。
二、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促进兔烫伤创面愈合的实验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促进兔烫伤创面愈合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复春散与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凝胶(酵母)治疗慢性皮肤溃疡临床疗效对比(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第一章 前言 |
第二章 资料和方法 |
2.1 研究资料 |
2.1.1 病例来源 |
2.1.2 研究方案 |
2.1.2.1 研究设计 |
2.1.2.2 样本量 |
2.2 病例选择标准 |
2.2.1 诊断标准 |
2.2.2 排除标准 |
2.2.3 病例剔除标准 |
2.2.4 病例脱落标准 |
2.2.5 病例终止标准 |
2.3 治疗方法 |
2.3.1 药物及器材 |
2.3.1.1 药物组成及来源 |
2.3.1.2 其它材料 |
2.3.1.3 换药方法 |
2.3.1.4 治疗疗程及随访时间 |
2.3.1.5 注意事项 |
第三章 临床疗效观察 |
3.1 观察指标 |
3.1.1 一般指标 |
3.1.2 溃疡局部观察指标 |
3.1.3 创面愈合率 |
3.2 疗效评定标准 |
3.2.1 创面疗效评定标准 |
3.3 安全性评价 |
3.4 依从性评价 |
3.5 不良反应 |
3.6 统计方法 |
第四章 统计结果 |
4.1 一般临床特征描述 |
4.1.1 一般人口学及临床特征描述 |
4.1.2 病情及治疗情况描述 |
4.2 治疗组(复春散组)与对照组(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凝胶(酵母))基线指标比较及倾向性得分匹配 |
4.2.1 治疗组与对照组的基线指标的比较 |
4.2.1.1 一般人口学特征比较 |
4.2.1.2 就诊时实验室检查指标、创面情况及合并用药情况比较 |
4.3 基于倾向性得分(Propensity score match, PS)的组间匹配 |
4.3.1 真实世界研究概述 |
4.3.2 倾向性得分匹配(PSM)概述 |
4.3.3 匹配过程 |
4.4 治疗组(复春散组)与对照组(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凝胶(酵母))疗效指标的比较 |
4.4.1 创面面积 |
4.4.2 新生肉芽组织评分 |
4.4.3 创面分泌物评分 |
4.4.4 愈合时间 |
第五章 讨论 |
第六章 结论 |
第七章 不足点与展望 |
第八章 参考文献 |
第九章 典型病例 |
病例一 |
病例二 |
关于慢性难愈性创面治疗的研究现状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校期间科研成果 |
(2)MEBT/MEBO配合叠瓦式加压包扎治疗四肢Ⅱ度烧伤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1 现代医学对烧伤的认识 |
1.1 定义 |
1.2 流行病学资料 |
1.3 病理生理和临床分期 |
1.4 治疗方法 |
2 祖国医学对烧伤的认识 |
2.1 病名沿革 |
2.2 病因病机 |
2.3 辨证分型 |
2.4 中医治疗 |
3 皮肤再生医疗技术(MEBT/MEBO)的概述 |
4 压力治疗的临床应用 |
4.1 压力治疗用于慢性下肢静脉疾病 |
4.2 压力治疗用于肢体淋巴水肿 |
4.3 压力治疗用于烧伤后增生性瘢痕 |
4.4 压力治疗的外力装置 |
5 小结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及分度 |
1.3 病例标准 |
1.4 不良反应及处理预案 |
1.5 伦理学要求和受试者知情同意书 |
2 研究方法 |
2.1 病例分组 |
2.2 治疗方法 |
2.3 疗程及观察时间点 |
2.4 观察指标 |
2.5 安全性指标 |
2.6 统计学处理 |
2.7 病例脱落处理 |
3 结果 |
3.1 一般情况比较 |
3.2 两组患者烧伤创面面积、深度及部位情况比较 |
3.3 两组患者使用抗生素情况比较 |
3.4 临床指标改善情况比较 |
3.5 安全性评价 |
4 讨论 |
4.1 四肢Ⅱ度烧伤病理学特点 |
4.2 MEBT/MEBO的作用机制 |
4.3 湿润烧伤膏(MEBO)的药物组成分析及现代药理研究 |
4.4 包扎与压力治疗烧伤创面讨论 |
4.5 临床指标情况分析 |
4.6 治疗后临床疗效分析 |
5 本课题的创新点、不足与展望 |
5.1 本课题的创新点 |
5.2 本课题的不足 |
5.3 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缩略词表 |
综述 中医治疗烧伤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3)地榆膏对大鼠深Ⅱ度烫伤创面微循环及机体炎性反应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Abbreviation) |
前言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药物与试剂 |
1.2.1 药物 |
1.2.2 试剂 |
1.3 主要实验仪器 |
2 实验方法 |
2.1 深Ⅱ度烫伤模型制备 |
2.2 分组给药 |
2.3 标本的采集与保存 |
2.4 观察指标与检测方法 |
2.4.1 各组大鼠创面外观 |
2.4.2 各组大鼠创面愈合率 |
2.4.3 各组大鼠创面病理组织形态学 |
2.4.4 各组大鼠血清中炎性因子IL-6和TNF-α水平 |
2.4.5 各组大鼠创面CD31 蛋白含量 |
2.4.6 各组大鼠创面VEGF蛋白含量 |
3 统计学方法 |
4 实验结果 |
4.1 地榆膏对大鼠创面的大体观察 |
4.2 地榆膏对深Ⅱ度烫伤大鼠的创面愈合率影响 |
4.3 地榆膏对深Ⅱ度烫伤大鼠血清中IL-6和TNF-α水平的影响 |
4.4 地榆膏对深Ⅱ度烫伤大鼠创面病理组织学的影响 |
4.5 地榆膏对深Ⅱ度烫伤大鼠创面组织CD31 表达的影响 |
4.6 地榆膏对深Ⅱ度烫伤大鼠创面组织VEGF蛋白表达的影响 |
5 讨论 |
5.1 大鼠深Ⅱ度烫伤模型选择 |
5.2 阳性药物治疗的选择 |
5.3 地榆膏组方依据及药效评价 |
5.3.1 地榆膏组方依据 |
5.3.2 肉眼观察地榆膏对大鼠深Ⅱ度烫伤创面修复的促进作用 |
5.3.3 地榆膏对大鼠深Ⅱ度烫伤创面愈合率的影响 |
5.3.4 病理切片显示地榆膏对大鼠深Ⅱ度烫伤创面的修复作用 |
5.4 影响深Ⅱ度烫伤创面修复的因素 |
5.5 地榆膏对大鼠深Ⅱ度烫伤创面愈合的作用机理 |
5.5.1 地榆膏对大鼠血清中炎性因子IL-6和TNF-α的影响 |
5.5.2 地榆膏对大鼠深Ⅱ度烫伤创面组织中CD31和VEGF的影响 |
结论 |
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中西医治疗皮肤烫伤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及参加课题研究情况 |
(4)轻度烧伤患者标准化临床护理路径构建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临床护理路径 |
1.2.2 临床护理路径在烧伤患者中的应用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相关概念 |
1.4.1 轻度烧伤 |
1.4.2 临床护理路径 |
1.5 研究设计 |
1.5.1 研究内容 |
1.5.2 研究方法 |
1.5.3 技术路线图 |
第二章 轻度烧伤患者标准化临床护理路径构建 |
2.1 理论依据 |
2.2 准备阶段 |
2.2.1 选择病种的原则 |
2.2.2 确定研究病种 |
2.3 研究过程和方法 |
2.3.1 构建临床护理路径的组织体系 |
2.3.2 构建标准化临床护理路径 |
2.4 研究结果 |
2.4.1 现况调查结果 |
2.4.2 文献分析结果 |
2.4.3 病历回顾结果 |
2.4.4 标准化临床护理路径初稿 |
2.4.5 专家咨询结果 |
2.4.6 构建结果 |
2.5 讨论 |
2.5.1 研究方法的科学性分析 |
2.5.2 研究方法的可靠性分析 |
2.5.3 临床护理路径必要性分析 |
2.5.4 临床护理路径内容分析 |
第三章 轻度烧伤患者标准化临床护理路径的初步应用 |
3.1 研究对象 |
3.1.1 研究对象来源 |
3.1.2 样本量估计 |
3.2 研究方法 |
3.2.1 研究分组 |
3.2.2 干预方案 |
3.2.3 研究工具 |
3.2.4 结局指标 |
3.2.5 质量控制 |
3.2.6 伦理学问题 |
3.2.7 统计学分析 |
3.3 研究结果 |
3.3.1 两组轻度烧伤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
3.3.2 两组轻度烧伤患者伤口面积缩小率比较 |
3.3.3 两组轻度烧伤患者生活质量得分比较 |
3.3.4 两组轻度烧伤患者一般自我效能感得分比较 |
3.3.5 两组轻度烧伤患者护患关系信任度得分比较 |
3.4 讨论 |
3.4.1 标准化路径管理的有效性 |
3.4.2 标准化路径管理的适用性 |
第四章 结论 |
4.1 结论 |
4.2 创新性 |
4.3 局限性 |
4.4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件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5)愈肤方防治急性放射性皮炎的疗效与安全性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急性放射性皮炎的西医研究现状 |
1 急性放射性皮炎发生现状 |
2 急性放射性皮炎评估方法研究 |
3 急性放射性皮炎机制研究现状 |
4 急性放射性皮炎的西医防治研究 |
5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急性放射性皮炎的中医研究现状 |
1 急性放射性皮炎的病因病机 |
2 急性放射性皮炎的中医药防治研究 |
3 小结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愈肤方防治急性放射性皮炎的疗效与安全性评价 |
1 临床资料 |
2 研究内容和方法 |
3 研究结果 |
4 讨论 |
5 不足与展望 |
6 小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简历 |
(6)MEBT/MEBO治疗低温热源性烧伤创面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1 祖国医学对烧伤的概述 |
1.1 祖国医学对烧伤病名的认识 |
1.2 祖国医学对烧伤病因病机的认识 |
1.3 祖国医学对烧伤辨证分型治疗的认识 |
1.4 祖国医学对烧伤外治的认识 |
2 西医学对于烧伤的概述 |
2.1 流行病学调查 |
2.2 西医对于烧伤治疗的认识 |
3 中西医治疗低温热源性烧伤的概述 |
3.1 中医外治法对治疗低温热源性烧伤的认识 |
3.2 西医对低温热源性烧伤治疗的认识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病例选择 |
1.4 伦理学要求和受试者知情同意书 |
2 研究方法 |
2.1 病例分组 |
2.2 治疗方法 |
2.3 观察指标 |
2.4 安全性指标 |
2.5 统计学方法 |
2.6 病例脱落处理 |
3 结果 |
3.1 一般情况比较 |
3.2 临床疗效比较 |
4 安全性评价 |
5 治疗组患者治疗前后大体情况比较 |
第三部分 讨论 |
1 皮肤再生医疗技术(MEBT/MEBO)的概述 |
1.1 MEBT/MEBO的作用机制 |
2 湿润烧伤膏(MEBO)的概述 |
2.1 祖国医学对湿润烧伤膏药物组成的认识 |
2.2 具体组成成分的现代药理研究 |
3 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凝胶为对照组依据 |
4 针对合并基础疾病的对比分析 |
5 疗效分析 |
5.1 创面局部症状单项积分及总积分对比分析 |
5.2 对创面愈合率、创面愈合时间的影响 |
5.3 对两组创面分泌物细菌检出率的影响 |
5.4 治疗后临床疗效分析 |
6 结论 |
7 本课题存在的优势、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知情同意书 |
综述 中医外治法治疗烧伤创面的临床研究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7)重组人生长激素对烧伤大鼠的治疗作用及其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 |
第一章 前言 |
第二章 材料和方法 |
2.1 动物实验 |
2.1.1 实验动物 |
2.1.2 大鼠烧伤模型的制备 |
2.1.3 分组及给药 |
2.1.4 检测血糖 |
2.2 病理标本 |
2.3 HE染色 |
2.4 免疫组化染色方法 |
2.5 结果的判定 |
2.6 统计学方法 |
第三章 结果 |
3.1 各组大鼠创面恢复及血糖变化 |
3.2 病理学改变 |
3.3 VEGF的表达结果 |
3.4 CD34的表达及MVD计数 |
第四章 讨论 |
4.1 烧伤与rhGH |
4.2 建立烧伤动物模型 |
4.3 烧伤后VEGF与CD34的改变 |
4.4 应用rhGH后创面VEGF和CD34的变化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攻读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 |
(8)壮药拔毒生肌膏对氧化应激难愈合创面模型大鼠干预机制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实验研究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观察指标和标本检测 |
4 结果 |
第二部分 讨论 |
1 创面愈合概述 |
2 氧化应激与创面愈合 |
3 溶菌酶在伤口愈合中的作用和意义 |
4 EGF和VEGF在创面愈合中的作用和意义 |
5 PI3K/AKT信号通路在创面愈合中的作用和意义 |
6 中医外治法治疗难愈创面的理论与应用 |
7 壮药拔毒生肌膏对创面愈合作用的相关研究 |
8 壮药拔毒生肌膏对创面作用的结果分析 |
9 总结 |
10 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缩略词表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9)黄芪注射液介导Wnt/β-Catenin信号通路调控表皮干细胞增殖分化促进糖尿病溃疡愈合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语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材料 |
1.1.1 实验动物 |
1.1.2 动物饲养 |
1.1.3 主要试剂 |
1.1.4 主要仪器 |
1.2 实验方法 |
1.2.1 动物糖尿病模型建立 |
1.2.2 动物糖尿病溃疡模型建立及分组 |
1.2.3 动物分组给药 |
1.2.4 动物取材 |
1.2.5 组织病理学 |
1.2.6 免疫组织化学方法 |
1.2.7 免疫组织图像分析法 |
1.2.8 Western Blot |
1.2.9 Real Time-qPCR |
1.3 统计学方法 |
2 研究结果 |
2.1 建立大鼠糖尿病模型及皮肤溃疡模型 |
2.2 大鼠一般情况变化 |
2.3 各组大鼠体重、血糖变化情况 |
2.3.1 各组大鼠体重变化情况 |
2.3.2 大鼠血糖变化情况 |
2.4 各组大鼠创面愈合率、愈合时间比较 |
2.4.1 创面愈合率比较 |
2.4.2 创面愈合时间比较 |
2.5 各组大鼠创面愈合情况 |
2.6 创面组织HE染色 |
2.7 创面组织免疫组化检测 |
2.7.1 各组大鼠创面组织K19表达的比较 |
2.7.2 各组大鼠创面组织β1整合素表达的比较 |
2.7.3 各组大鼠创面组织PCNA表达的比较 |
2.8 创面组织Western Blot检测 |
2.8.1 各组大鼠不同时间点创面组织β-Catenin蛋白的表达 |
2.8.2 各组大鼠不同时间点创面组织GSK3β蛋白的表达 |
2.8.3 各组大鼠不同时间点创面组织β-Catenin核内表达情况 |
2.8.4 各组大鼠不同时间点创面组织C-myc、Cyclin D1的表达 |
2.9 创面组织Real Time-qPCR检测 |
2.9.1 各组大鼠不同时间点创面组织β-Catenin、GSK3βmRNA的表达 |
2.9.2 各组大鼠不同时间点创面组织Wnt1、wnt3am RNA的表达 |
3 讨论 |
3.1 中医学对糖尿病溃疡的认识 |
3.1.1 病因病机 |
3.1.2 治疗方法 |
3.2 西医学对糖尿病溃疡创面修复的认识 |
3.3 Wnt通路、表皮干细胞增殖分化与糖尿病溃疡的相关性 |
3.4 人重组表皮生长因子促进糖尿病溃疡愈合的作用 |
3.5 黄芪促进糖尿病溃疡愈合的中医理论基础与作用机制 |
3.5.1 黄芪促进糖尿病溃疡愈合的中医理论基础 |
3.5.2 黄芪促进创面愈合的作用机制 |
创新点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一、文献综述(全文) 中医药促进糖尿病溃疡愈合机制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二、在校期间参加学术会议及参与课题 |
(10)UC MSCs移植微环境的改变对烧伤创面愈合的影响及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部分 烧伤局部微环境的改变对UC MSCs增殖影响的体外研究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改善UC MSCs移植微环境对大鼠创面愈合的影响及机制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四、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促进兔烫伤创面愈合的实验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复春散与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凝胶(酵母)治疗慢性皮肤溃疡临床疗效对比[D]. 杨小强. 大理大学, 2021(09)
- [2]MEBT/MEBO配合叠瓦式加压包扎治疗四肢Ⅱ度烧伤的临床研究[D]. 王云.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1(02)
- [3]地榆膏对大鼠深Ⅱ度烫伤创面微循环及机体炎性反应的影响[D]. 桑龙燕.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21(01)
- [4]轻度烧伤患者标准化临床护理路径构建及应用研究[D]. 耿晨. 兰州大学, 2021(09)
- [5]愈肤方防治急性放射性皮炎的疗效与安全性评价[D]. 岳佳佳.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6]MEBT/MEBO治疗低温热源性烧伤创面的临床研究[D]. 刘聪.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0(02)
- [7]重组人生长激素对烧伤大鼠的治疗作用及其机制[D]. 金文晖. 延边大学, 2019(01)
- [8]壮药拔毒生肌膏对氧化应激难愈合创面模型大鼠干预机制的实验研究[D]. 温永耀.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19(03)
- [9]黄芪注射液介导Wnt/β-Catenin信号通路调控表皮干细胞增殖分化促进糖尿病溃疡愈合的机制研究[D]. 仇莲胤. 上海中医药大学, 2019(03)
- [10]UC MSCs移植微环境的改变对烧伤创面愈合的影响及机制[D]. 李晓庆. 昆明医科大学, 2019(06)
标签:对照组论文; 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论文; 美宝湿润烧伤膏论文; 烧伤面积论文; 创伤愈合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