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水压柱塞泵配流副闭死容积的计算机仿真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窦振华[1](2021)在《轴向柱塞泵配流副摩擦磨损及表面织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轴向柱塞泵作为液压系统中最常用的动力元件,其性能与寿命与整个液压系统的可靠性紧密关联。随着轴向柱塞泵向高功率密度、大排量、高压力和高转速方向发展,作为轴向柱塞泵中最大的摩擦副—配流副,常常由于磨损剧烈而导致失效。针对上述问题,本研究建立了配流副轴对称非稳态热传导方程和基于ABAQUS有限元软件的仿真模型,分析了PV值为3MPa·m/s及1.8MPa·m/s的配流副在滑摩过程中由摩擦温升所引起的摩擦磨损问题,并利用端面摩擦磨损试验机进行实验验证;同时为改善配流副在高速工况下的摩擦学行为,探讨了摩擦副表面织构对配流副润滑和摩擦磨损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当配流副PV值为3MPa·m/s时,压力在滑摩初期对摩擦副接触面温升和磨损的影响较大,此时摩擦副表面以磨粒磨损为主,随着实验的进行,转速取代压力成为配流副摩擦特性的主要影响因素,此时摩擦副表面的主要磨损机制是粘着磨损,当PV值降低至1.8MPa·m/s后,配流副的润滑状态得到了改善;配流副工作过程中,初始塑性应变与压力为正比例关系,但出现热塑性变形的时间点主要与转速有关,转速越高,配流副表面越早出现热塑性变形。织构处理后的配流副摩擦系数及实验温升均有显着的下降,其中织构化配流盘由于严重的刮擦和三体磨粒磨损,磨损率会大幅提升;织构化缸体的大部分磨损发生在磨合阶段,进入稳定摩擦阶段后,摩擦副由边界润滑转化为流体动压润滑,摩擦接触面没有简化配流盘试样表面破坏的严重。织构角度对配流副的磨损机制没有太大的影响,主要磨损方式为粘着磨损、磨粒磨损和氧化磨损,但织构角度的变化会影响织构槽提供的油膜支撑力和磨屑的容纳效率。实验发现,简化配流盘与织构角度为60°,织构数目为32槽的简化缸体组成配对副时,表现出最优的摩擦磨损特性。本研究对轴向柱塞泵配流副工作过程的摩擦磨损特性进行了研究分析并通过表面织构改善了配流副摩擦时的润滑特性,可供高性能柱塞泵配流副设计参考。
王广达[2](2021)在《海水淡化泵—马达增压能量回收集成装置研究及配流副优化》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工农生产及生活用水需求的不断增加,全球淡水资源消耗形势已经日益严峻。目前海水淡化技术已经成为了诸多沿海国家扩充水资源的途径之一,反渗透海水淡化技术凭借其建造周期短、装置投资少等特点成为了目前中小型海水淡化工程中首选方案。同时为解决舰船、海岛等小型海水淡化设施建设对占用面积、成本的要求,本文结合柱塞式泵/马达理论基础,针对反渗透海水淡化工况,设计了一种双排式泵-马达增压能量回收集成装置。装置通过外圈泵工况柱塞对反渗透膜膜前海水增压、内圈马达工况柱塞对反渗透膜后高压浓盐水能量进行回收,实现反渗透海水淡化中海水增压与高压盐水能量回收功能集成,以降低反渗透膜法产水电能消耗。本文以泵-马达增压能量回收集成装置为研究对象,参考现有柱塞式泵、马达设计资料,结合反渗透海水淡化工况,对装置结构、主要零部件进行了设计计算,并主要对双排式配流副进行了受力分析,完成了对装置的三维模型的绘制与装配。建立各柱塞运动及力学模型、装置输入转矩特性数学模型,通过AMESim液压仿真软件搭建了泵-马达集成装置的液压仿真模型,分析了泵-马达装置进出口的流量压力特性,分析了装置的转矩特性、主要摩擦副泄漏。分析了泵-马达集成装置配流副泄漏的途径,并建立双排式配流副的水膜泄漏数学模型,对配流副泄漏量进行了计算分析,并通过计算流体力学仿真软件pumplinx对装置进行了流场仿真,对内外排水膜压力分布、泄漏流量进行了分析,对配流副水膜间隙泄漏影响下泵及马达侧的流量脉动特性进行了分析,对双排配流副摩擦特性进行了分析,分析了工作参数及配流盘参数对摩擦转矩的影响。以双排式配流副的力学平衡、润滑特性参数、泄漏流量为优化目标,在满足主要的约束条件下,通过粒子群算法对双排窗口配流副密封带多目标优化问题进行了优化计算。通过ANSYS软件对双排式配流盘进行了静态结构仿真,在不锈钢基体上熔覆一层CFRPEEK的配流盘方案下,可以满足双排式配流盘的强度及变形要求。通过配流盘优化前后对比与改变密封带宽度研究了其结构参数对应力、变形的影响,结果表明,增加密封带宽度和减小熔覆层厚度可以适当减小变形和应力。
张国强[3](2021)在《多作用内曲线液压马达虚拟样机及配流盘结构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液压传动具有单位功率质量轻、运行平稳、操作调速方便、易实现过载保护和使用寿命长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机械设备中,而低速大扭矩液压马达是液压传动设备的核心元件之一。多作用内曲线液压马达作为低速大扭矩液压马达的一种,具有体积小、输出扭矩大、便于安装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各类工程机械中。但由于技术壁垒,我国的多作用内曲线液压马达仍处于大量进口阶段,为了加快多作用内曲线液压马达的研发速度,建立多作用内曲线液压马达的整体化虚拟样机,不仅可以有效的缩短研发周期和减少研发资金,并且可以对研制出的多作用内曲线液压马达进行性能优化,也可以为物理样机的实验参数标定提供一定的参照。第一章,简述了低速大扭矩液压马达的研究背景和我国对于高性能的内曲线液压马达的迫切需求;介绍了多作用内曲线液压马达的国内外发展现状;简述了虚拟样机技术及其应用。第二章,从理论上对多作用内曲线液马达柱塞滚子组件受力状态进行详细分析,根据柱塞组件的运动情况和赫兹接触理论,推导出等接触应力曲线方程;详细分析了方程初值对等接触应力曲线性能的影响,绘制出十作用十六柱塞液压马达定子环的三维模型。第三章,利用ADAMS软件建立十作用十六柱塞液压马达的多体动力学模型,AMESim软件建立马达的配流模块、容积模块和泄漏模块的液压模型,然后通过相应接口创建多作用内曲线液压马达的整体化虚拟样机,验证虚拟样机的合理性。通过联合仿真得到柱塞组件的实际径向运动情况,柱塞腔内压力变化,马达的瞬时输出转矩、瞬时进口油液流量;最后分析了油液在不同含气量时对马达输出转矩和输入流量的影响。第四章,为了降低多作用内曲线液压马达的输出转矩脉动和输入油液流量脉动,提出添加U形阻尼槽、三角形阻尼槽和结合阻尼槽结构的配流盘,通过仿真分析得到添加合理的阻尼槽结构对柱塞腔内压力变化、马达的输出转矩脉动特性、输入流量脉动特性和抗干扰能力起到一定的改善作用,最终可达到减震降噪、抗干扰的效果。
隋蕊阳[4](2020)在《轴向柱塞泵柱塞表面沟槽结构特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柱塞泵由于具有额定压力高、结构紧凑、效率高和流量调节方便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高压、大流量和流量需要调节的场合,诸如液压机、工程机械和船舶中,是非常重要的一种液压泵。摩擦副是轴向柱塞泵的关键部位,它对柱塞泵能否正常工作及其寿命有决定性影响,也是柱塞泵设计中的难点。柱塞副是柱塞泵的三大摩擦副之一,同时也是影响柱塞泵性能的重要部件之一。由于沟槽的开设会影响柱塞副的油膜压力分布,缝隙流动特性,从而影响柱塞的对中,轴向泄漏,对柱塞泵的整体性能有很大影响,由此确定本文主要研究不同沟槽参数对柱塞副油膜压力的影响,并且分析柱塞和缸体之间的缝隙流动特性,并得到最优参数,为研制低泄漏高效率轴向柱塞泵提供技术理论支撑。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对斜盘式轴向柱塞泵柱塞进行运动学分析和受力分析,掌握其受力和运动能够进一步了解柱塞泵的排量、流量、流量脉动,继而分析通过柱塞-缸体摩擦副的流量,为接下来对柱塞结构的研究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2.对轴向柱塞泵液压系统进行三维建模,应用AMESim软件对液压系统进行仿真分析,得到工作情况下柱塞腔压力变化。先建立AMESim单柱塞模型,调试合适之后再建立整个柱塞泵的模型。将柱塞腔压力变化与柱塞运动公式进行编程,然后利用UDF功能导入到FLUENT中。利用网格划分软件ICEM对运算区域的网格进行了划分,将网格导入到求解器FLUENT中进行仿真,最后将仿真后的结果用后处理软件CFD-POST进行处理。3.基于上述流程对不同柱塞沟槽结构进行CFD仿真并进行适当的分析,主要研究了输入压力、柱塞沟槽宽度、柱塞沟槽深度、不同柱塞沟槽截面形状对均压特性及间隙流量的影响,并根据研究的结果对不同柱塞参数进行了重要性分析。通过仿真分析,得到了输入压力越大,压力变化范围越大,间隙流量越大;柱塞沟槽宽度越大,均压特性越好,缝隙流量越大;沟槽深度越大,均压特性越好,缝隙流量越小;综合考虑均压特性及缝隙流量特性,宽度为0.9mm、深度为0.9mm、矩形截面沟槽柱塞表现最好。
蒋权[5](2019)在《便携式连续血液净化系统水压柱塞泵关键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连续血液净化(Continuous Renal Replacement Therapy,CRRT)技术是指连续、缓慢清除血液中水分和溶质的治疗方式总称。设备的环境适应性、安全性、稳定性以及流量平衡是CRRT设备研制过程中至关重要的因素。流量平衡是指保持CRRT过程中透析液、置换液以及废液之间的相互平衡关系。传统的CRRT设备主要应用于重症监护室,对设备的环境适应性要求不高,通常采用称重式或平衡腔式的流量平衡系统。称重式流量平衡系统是一套基于液体重力的静态自平衡系统,使用时需要设备保持水平静置状态,而平衡腔式的流量平衡系统通常需要使用多个电磁阀,设备体积往往比较大,且对电磁阀协作性要求较高。若在野战医院、车载救护、灾害救援等特殊环境下使用时,现有的CRRT设备体积较大,携带与转运不便,且传统的流量平衡方式难以满足系统准确性、稳定性和快速性的要求。本课题拟通过设计高精度、高稳定性的水压轴向柱塞泵,改进CRRT系统的流量平衡方式,对透析液、置换液以及废液进行精确的实时流量控制,实现CRRT系统特殊环境下的流量平衡。以液压传动系统节能高效和使用寿命为技术指标,研制了一套便携式、应急式、高精度的CRRT系统,为野战医院、车载救护、灾害救援等特殊环境下的危重患者提供一线救治,提高我国便携式重症监护医疗装备的研制水平,选题具有较强的工程应用背景和学术研究价值。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方面:1.水压轴向柱塞泵运动分析及动力学建模。通过对滑靴、柱塞、配流盘等关键运动部件进行运动分析和受力分析,建立滑靴副、柱塞副、配流副子系统动力学模型,从而对水压轴向柱塞泵进行全耦合动力学建模。2.摩擦副润滑水膜形状建模及求解。提出了以受力平衡方程为约束条件,建立水压轴向柱塞泵关键摩擦副自适应润滑水膜形状模型。考虑柱塞副偏心和倾斜、滑靴副和配流副的倾斜和旋转,以摩擦副自适应水膜形态为可变参数,通过遗传算法和有限体积离散法对摩擦副水膜形状进行数值仿真,从而得到满足受力平衡条件的摩擦副水膜形状模型。基于该模型,求解了不同工况下柱塞副压力分布特性和泄漏流量特性。以摩擦副受力平衡为目标,求解了不同时刻的摩擦副水膜间隙模型。通过不断修正摩擦副姿态参数,改变摩擦副水膜间隙模型,从而改变柱塞副动压支承力状态,进而找出在一定精度范围内满足柱塞副受力平衡调节的摩擦副姿态参数。3.摩擦副水压润滑设计及润滑特性分析。基于静压支承原理,通过对水压柱塞泵滑靴副进行静压自润滑支承系统分析,建立滑靴副自润滑静压支承系统的液压模型。考虑自适应静压支承系统的静压平衡、初始密封压力以及静压平衡系数等关键因素,以摩擦副总功率损失最小为目标函数,对摩擦副的最佳水膜厚度进行优化设计。通过分析水压轴向柱塞泵关键摩擦副开槽结构形式对摩擦副泄漏流量的影响,建立水压轴向柱塞泵的泄漏流量解析求解模型。4.摩擦副功率损失分析及结构优化。以摩擦副总功率损失最小为目标函数,对摩擦副初始水膜厚度进行优化设计。以单位周期内平均总功率损失最小为主要目标,对水压轴向柱塞泵关键摩擦副的主要结构参数进行优化,求解不同结构参数和工作状态下柱塞泵关键摩擦副的泄漏流量。采用粒子群算法,快速搜索出合适的参数范围,对于解析求解出的可能最优区域,通过数值计算的方法对不同结构参数下的柱塞副水膜润滑特性进行精确计算,筛选出影响摩擦副泄漏流量的主要结构参数和工作参数。5.最后,设计并加工了便携式CRRT系统原理样机,对原理样机进行功率损失测试试验和流量平衡试验。实验结果表明:柱塞泵流量精度满足设计要求,验证了新型的流量平衡方式的可行性,为开发便携式CRRT系统及节能高效、高可靠性的轴向柱塞泵奠定理论基础,提供设计优化与测试方法。
王华伟[6](2019)在《舰船用海水柱塞泵振动特性研究》文中认为舰船疏水系统是保障舰船安全性和生命力的重要系统,其一般采用海水柱塞泵作为动力源。然而,海水柱塞泵在工作过程中会产生较强烈的振动噪声,严重影响了舰船的隐蔽性和安全性。因此,分析海水柱塞泵振动产生机理并采取相应的减振措施,对于增强舰船的战斗力具有重要意义。模态分析是柱塞泵振动特性分析的重要方法之一,本文在对海水柱塞泵振动机理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的基于传递率的柱塞泵工作模态分析方法,并运用该方法识别出海水柱塞泵的固有频率和振动峰值,然后调整海水柱塞泵支撑刚度以避开共振、减小压力脉动以降低振动峰值,从而减小海水柱塞泵振动。论文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根据海水柱塞泵结构及工作原理,建立了海水柱塞泵运动部件的多体系统动力学模型,然后仿真分析了海水柱塞泵的振动源及其振动频率,进而得出海水柱塞泵的振动机理。2)基于模态分析理论和柱塞泵工作原理,本文提出一种压力激励下基于传递率的柱塞泵工作模态分析方法,并运用所提出的方法对海水柱塞泵模态参数进行识别,对比分析海水柱塞泵振动频率、固有频率和振动峰值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海水柱塞泵在其固有频率处会产生共振,可通过改变海水柱塞泵固有频率及减小压力脉动两方面减小其振动。3)为避免海水柱塞泵共振,可通过调整橡胶隔振器刚度以改变海水柱塞泵的固有频率。在海水柱塞泵橡胶隔振器动力学模型的基础上,理论分析了橡胶隔振器刚度对海水柱塞泵动力学特性的影响;通过模态分析得到了橡胶隔振器刚度与海水柱塞泵固有频率之间的关系,试验研究了橡胶隔振器刚度、压力工况与海水柱塞泵振动之间的关系,进而揭示了橡胶隔振器刚度对海水柱塞泵振动的影响规律。4)根据蓄能器组对海水柱塞泵压力脉动的抑制机理,提出了一种集成蓄能器组海水柱塞泵的结构,以减小压力脉动及振动,并对蓄能器组充气参数(包含充气容积、充气压力)和压力工况等关键参数与海水柱塞泵压力脉动、振动特性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理论分析和试验研究。5)基于橡胶隔振器刚度和蓄能器组的研究成果,在多压力工况海水柱塞泵压力脉动均较小的基础上,试验分析了不同橡胶隔振器刚度对海水柱塞泵振动的影响,得到了最小海水柱塞泵振动下的橡胶隔振器刚度,此时海水柱塞泵振动降低了4.7dB/(1.0μm/s2)。本文通过海水柱塞泵模态分析,以及橡胶隔振器刚度和压力脉动对海水柱塞泵振动影响研究,表明合理的橡胶隔振器刚度和蓄能器组充气参数,可有效减小海水柱塞泵在多压力工况下的振动。论文中的研究方法和成果可为柱塞泵的减振降噪开拓思路,具有实际的研究意义和应用价值。
崔金元[7](2019)在《大排量轴向柱塞泵空化机理及配流副抗空化结构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轴向柱塞泵工作压力高、排量大、容积效率高,被广泛应用于机械行业的各个领域,随着大型机械应用技术的革新和节能的需求,柱塞泵高压、大排量的需求不断增大。但柱塞泵排量的不断增大,其内部油液流场的空化问题变得更加严重,直接影响到柱塞泵性能的提高和运行的稳定性,因此,探究大排量轴向柱塞泵空化现象的机理和抑制空化发展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在山西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1701D121070)、山西省科技重大专项(GJHZ201602)和山西省高等学校科技创新项目(201802089)的支持下,以大排量轴向柱塞泵为研究对象,探究空化内在产生机理,提出柱塞泵抗空化结构,基于Pumplinx专业流体仿真分析平台,对柱塞泵内部非定常流场进行数值模拟分析,解析抗空化结构对柱塞泵性能的影响,提出优化抗空化结构的方案,并对优化结构仿真验证。首先,通过分析轴向柱塞泵空化和抗空化结构的国内外研究现状,针对柱塞泵内部复杂的流道结构、高低压的转换和缸体高速旋转对配流副油液切割的特性,宏观分析了柱塞泵内空化的机理和影响因素;建立空化气泡压力和动力学数学模型,微观解析了气泡的析出、发展和溃灭的过程,对单空化气泡和群空化气泡的不同溃灭方式及其影响进行了探究;空化气泡的存在会影响到油液的特性,分析了空化气泡对油液的温度、密度和可压缩性等特性的影响,得到了多因素影响下的油液关系方程。然后,借助Pumplinx专业流体仿真分析平台,对提取流体域进行动网格和滑移网格精细化划分,分析了柱塞泵内不同部位流体的流态,应用空化模型,定义油液介质和边界条件,对流体域压力和气体体积分数的分布进行分析,并与柱塞泵试验工作中产生的问题相比较得到:柱塞泵吸油口、配流副高低压过渡区和缸体柱塞腔内空化气体体积分数较高。针对柱塞泵吸油口处空化现象分布广泛和柱塞泵内油液流线的特性,提出配流盘倾斜吸油腰形孔的抗空化结构,并提出轴截面为平行四边形(单向倾斜)和等腰梯形(多向倾斜)的多种腰形孔结构,分别解析了多种配流盘倾斜腰形孔对柱塞泵的自吸性的提高和油液的剪切性能减弱的影响。通过仿真分析得到:配流盘倾斜腰形孔可以有效减小空化气体的分布范围和局部油液的气体含量的峰值约10%,改善了柱塞泵吸油过程中油液速度的突变,减小了油液射流的射流角,实现了配流盘腰形孔内油液含气量整体减小2%左右。最后,对柱塞泵抗空化结构的优化是复杂且非线性的函数,基于Kriging插值模型建立抗空化结构参数之间的Gauss代理函数关系,取样比较解析数据误差、准确预测目标数据值,通过粒子杂交优化算法最大限度迭代优化,直至收敛于目标函数空化气体体积分数的最优值,优化得到:配流盘倾斜吸油腰形孔抗空化结构的最优参数为:轴向偏转角度为75.7°和顺流倾斜角度为8.2°。通过仿真验证优化后的结构对柱塞腔和配流盘腰形孔内空化现象的影响,最大限度的降低了柱塞腔内气体体积分数约2%和减小了配流盘腰形孔内气体体积分数约2.5%。
刁滢熹[8](2017)在《四配流轴向柱塞泵配流特性分析与研究》文中指出轴向柱塞泵具有功重比大、控制方式多、可靠性高、寿命长等优点,因此在工程机械、工业机械以及航空航天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的环保的理念逐渐升,对产品质量要求也不断高,因此对轴向柱塞泵的性能要求也就更高了。轴向柱塞泵在作为液压动力源的同时,也是在液压系统中噪声较大的元件之一。为了适应社会需求,在液压系统中经常出现需要供两组独立油源的情况。因此本文出四配流轴向柱塞泵来实现单泵控制多油路的情况。本文的研究内容主要为仿真分析四配流轴向柱塞泵的配流特性,分析并找出减小脉动和降噪的结构,并且在现有的液压泵的基础上,对其主要零部件进行优化,重新设计,建立虚拟样机,进行仿真分析,以仿真数据为基础,研制四配流轴向柱塞泵并构建试验平台,对试制泵进行测试,通过压力脉动测试、容积效率测试和噪声试验对比,研制新泵完全满足使用要求,与参考泵性能进行对比,压力脉动和噪声低于参考泵,噪声满足国家等级要求。本文的主要工作有:(1)介绍了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及其研究背景,综述了国内外研究机构对配流结构和噪声的研究状况,简述了本文所使用的仿真模拟软件。(2)建立了四配流轴向柱塞泵的理论流体模型,该模型考虑了运动学和动力学方程以及泵内部摩擦副的泄露,结合流量不均匀系数分析柱塞奇偶数对流量脉动的影响。(3)利用多科学软件SimulationgX构建新型柱塞泵模型,对其进行仿真分析,得出合理的配流盘过渡区域结构。在得出的配流盘结构后分析了不同工况下单柱塞及整泵出口的压力流量脉动,在三维建模软件ProE中建立了样机泵的关键零部件的模型。(4)介绍了样机泵试制过程的关键零部件的设计制造过程,在此基础上构建样式试验平台,测试了在不同转速和负载压力下的泵出口压力脉动以,测试了容积效率和噪声。将仿真数据与试验数据做对比,对仿真模型进行验证。
刘华江[9](2014)在《斜盘式海水柱塞泵的可靠性分析和试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开发海洋不仅可以获取人类所需的各种海洋资源,而且对国防具有重要意义。在海洋设备中液压设备是常见的,传统液压系统,存在很多弊端。取海水作为液压介质是非常理想的,在海洋中,海水具有取用方便,成本低,无污染等优点。海水液压泵是液压系统的动力元件,是发展海水液压技术的关键。相比液压油,海水的润滑性能差、易汽化、腐蚀性强、粘度低等劣势阻碍了海水液压泵的发展。发展海水液压技术还有很多关键问题亟待解决,本文就海水柱塞泵的设计、分析和样机试验做了探索性研究。在过去的海水液压元件的研制经验基础上,设计了一种新型的斜盘式海水柱塞泵,采用缸外大轴承与缸体内嵌轴承支撑,柱塞孔采用注塑工艺,柱塞、斜盘等零件的材料及热处理等方面相比之前的样机也有改进。对柱塞泵的流量进行理论分析,并且在AMESim中建立了海水柱塞泵的流量模型,得到了柱塞泵的运动规律与流量特性。在有限元软件ANSYS中对柱塞进行柔性化处理,在ADAMS中建立海水柱塞泵的刚柔耦合虚拟样机模型,通过联合仿真得出了关键零部件的受力和应力状态。通过应力——强度干涉模型,对柱塞泵的关键摩擦副和主要零部件包括滑动轴承副、配流副、柱塞副、滑靴副和柱塞颈部强度进行了可靠性分析,得到了各部分的可靠度。最后利用系统可靠性对柱塞泵的整机进行可靠性分析,得出了海水柱塞泵样机的可靠度为99.25%。制造样机并在海淡水液压元件综合试验台上进行试验。经试验,柱塞泵的空载流量和排量都达到了理论值。在效率试验中,柱塞泵加载到14MPa时容积效率为70%,比目标值略低,还需要继续优化。
单乐[10](2014)在《轴向柱塞泵球面配流盘阻尼槽对流量脉动性影响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对斜盘式轴向柱塞泵中球面配流盘上的三种典型阻尼槽:恒定流面积阻尼槽、可变过流面积阻尼槽、组合式过流面积阻尼槽的过流面积进行数值解析,提出一种过流面积解析方法,并将计算结果与流场仿真所得的等效过流面积进行对比,再利用已获得的球面配流盘过流面积通过AMESim软件建模仿真,得出斜盘式轴向柱塞泵的流量脉动曲线。这种球面配流盘阻尼槽过流面积解析计算方法物理意义明确、计算精度高;不同阻尼槽过流面积对柱塞泵出口流量脉动性有很大影响。第一章,阐述了斜盘式轴向柱塞泵流量脉动研究的背景和意义;概述了国内外关于阻尼槽过流面积、斜盘式轴向柱塞泵流量脉动、柱塞泵噪声控制等方面的研究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第二章,分别介绍了球面配流盘阻尼槽:减振孔、U形槽、V形槽过流面积的确定和解析计算方法,通过MathCAD软件编程计算出各个阻尼槽的过流面积值,并分析得出不同阻尼槽结构的过流面积曲线特点。对柱塞腔配流盘之间的流体建立了流域仿真模型,利用FLUENT软件对该流域流体进行了流场仿真分析,得到了不同开度下柱塞腔的压力流量值,并通过阻尼槽流量计算公式反推出过流面积值。对比解析计算与仿真计算的过流面积曲线,并分析这两种方法得出的过流面积曲线之间的误差产生的主要原因,进而得出整个球面配流盘的过流面积曲线。第三章,结合已经求得的球面配流盘过流面积、油液的压缩性、柱塞与柱塞孔之间简单的间隙泄漏等因素,搭建了K3V型斜盘式轴向柱塞泵的AMESim仿真模型,研究柱塞泵的流量脉动特性。第四章,分析球面配流盘阻尼槽过流面积对柱塞腔流量倒灌的影响,分析不同的阻尼槽组合形式对柱塞泵出口流量脉动性的影响,分析不同的工作情况对柱塞腔和柱塞泵出口的流量脉动特性的影响。本文基于数值解析、FLUENT仿真、AMESim仿真等手段,对K3V型斜盘式柱塞泵球面配流盘阻尼槽对流量脉动性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对于球面配流盘过渡区阻尼槽结构的优化设计具有一定的基础意义、对于含有球面配流盘的斜盘式轴向柱塞泵噪声机理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二、水压柱塞泵配流副闭死容积的计算机仿真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水压柱塞泵配流副闭死容积的计算机仿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轴向柱塞泵配流副摩擦磨损及表面织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轴向柱塞泵简介 |
1.3 轴向柱塞泵摩擦副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
1.3.1 国内研究 |
1.3.2 国外研究 |
1.4 表面织构研究现状 |
1.5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
1.6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配流副热力耦合计算模型的建立及求解 |
2.1 柱塞泵的传热学研究内容 |
2.1.1 热能传递的三种基本模式 |
2.1.2 轴向柱塞泵生热机理分析 |
2.2 配流副传热数值模型建立及求解 |
2.2.1 传热数值模型建立 |
2.2.2 传热数值模型求解 |
2.2.3 温度场时间域离散 |
2.3 配流副应力场模型 |
2.3.1 应力模型建立 |
2.3.2 应力模型求解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PV值的配流副摩擦磨损特性研究 |
3.1 实验前期准备 |
3.1.1 实验材料的选取 |
3.1.2 实验试样的制备 |
3.1.3 摩擦磨损试验机 |
3.1.4 实验方案 |
3.1.5 仿真方案 |
3.2 磨损机制分析 |
3.2.1 摩擦系数与温度变化 |
3.2.2 摩擦接触面表面形貌分析 |
3.2.3 配流副表面磨损机制分析 |
3.3 简化配流副仿真结果分析 |
3.3.1 简化缸体端面温度场与应力场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配流盘/缸体激光织构工艺方案设计 |
4.1 实验仪器及实验方案 |
4.1.1 实验设备 |
4.1.2 简化配流副织构实验方案 |
4.1.3 实验流程设计 |
4.2 前期实验 |
4.2.1 摩擦特性分析 |
4.2.2 磨损特性分析 |
4.2.3 磨损机理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织构角度和织构形状的配流副摩擦磨损特性研究 |
5.1 圆坑状织构配流副的摩擦学研究 |
5.1.1 摩擦特性分析 |
5.1.2 磨损机理分析 |
5.2 不同织构角度下配流副摩擦学研究 |
5.2.1 不同织构角度下配流副摩擦特性分析 |
5.2.2 不同织构角度下配流副磨损特性分析 |
5.3 磨损机理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论文总结 |
6.2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2)海水淡化泵—马达增压能量回收集成装置研究及配流副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反渗透海水淡化能量回收装置研究现状 |
1.2.1 国外反渗透海水淡化能量回收装置研究现状 |
1.2.2 国内反渗透海水淡化能量回收装置研究现状 |
1.3 配流副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本文的研究内容 |
1.4.1 研究内容 |
1.4.2 技术路线 |
第2章 泵-马达增压能量回收集成装置的结构设计 |
2.1 集成装置结构与工作原理 |
2.2 小型海水淡化系统的设计 |
2.3 集成装置主要零部件设计计算 |
2.3.1 柱塞设计 |
2.3.2 滑靴设计 |
2.3.3 配流盘设计 |
2.3.4 中心轴径 |
2.3.5 缸体设计及其校核 |
2.3.6 三维模型的建立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泵-马达增压能量回收集成装置的建模与仿真 |
3.1 泵-马达集成装置数学模型 |
3.1.1 柱塞-滑靴组运动学分析 |
3.1.2 集成装置压力流量特性 |
3.1.3 集成装置的转矩特性 |
3.2 泵-马达集成装置液压仿真模型的建立 |
3.2.1 配流模型的建立 |
3.2.2 柱塞与斜盘模型的建立 |
3.2.3 集成装置液压模型的建立 |
3.2.4 仿真相关参数设置 |
3.3 AMEsim仿真结果分析 |
3.3.1 内、外圈柱塞运动结果分析 |
3.3.2 外排泵侧出口流量与压力 |
3.3.3 内排马达侧进口流量与压力 |
3.3.4 集成装置电机输入转矩 |
3.3.5 主要摩擦副泄漏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考虑水膜间隙下的双排配流副润滑特性研究 |
4.1 双排式配流副的泄漏特性分析 |
4.1.1 双排式配流副的泄漏流量的理论分析 |
4.1.2 双排式配流副泄漏量结果分析 |
4.2 基于pumplinx的泵-马达集成装置数值模拟 |
4.2.1 配流过程中的数学模型 |
4.2.2 泵-马达流体域模型的建立 |
4.2.3 计算结果及分析 |
4.3 双排配流副摩擦转矩模型 |
4.3.1 摩擦状态分析 |
4.3.2 双排式配流副摩擦转矩方程 |
4.3.3 工况及结构参数对固体摩擦的影响 |
4.3.4 结构参数对液体摩擦转矩的影响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基于多目标粒子群算法的配流副参数优化设计 |
5.1 优化算法选择 |
5.2 双排式配流副受力分析 |
5.3 配流副设计参数 |
5.4 多目标粒子群配流副优化模型建立 |
5.4.1 自定义变量的选取 |
5.4.2 目标函数的选取 |
5.4.3 约束条件的确定 |
5.4.4 适应度函数 |
5.4.5 优化结果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双排式配流盘有限元分析及优化 |
6.1 双排式配流盘仿真及受力分析 |
6.1.1 约束及压力边界条件的设定 |
6.2 不同材料下的仿真分析 |
6.2.1 不锈钢材料下的仿真分析 |
6.2.2 CFRPEEK材料下的仿真分析 |
6.2.3 CFRPEEK覆盖不锈钢基体的仿真分析 |
6.2.4 仿真结果分析 |
6.2.5 优化前后两种配流盘仿真对比 |
6.2.6 密封带宽度对熔覆层的应力及变形的影响 |
6.3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3)多作用内曲线液压马达虚拟样机及配流盘结构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多作用内曲线径向柱塞马达研究现状 |
1.3 虚拟样机技术 |
1.4 课题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第二章 内曲线马达核心运动模型的建立 |
2.1 多作用内曲线径向柱塞式液压马达的基本构成及工作原理 |
2.2 柱塞滚子组件的受力分析 |
2.3 柱塞组件与定子环间作用力的计算分析 |
2.3.1 作用在柱塞组件上的力 |
2.3.2 圆柱滚子和定子环间作用力的求解 |
2.4 等接触应力定子曲线的绘制 |
2.4.1 接触处的接触应力分析 |
2.4.2 等接触应力曲线的求解 |
2.5 等接触应力曲线的绘制 |
2.5.1 等接触应力曲线幅角的分配 |
2.5.2 等接触应力曲线的性能分析 |
2.5.3 十作用十六柱塞内曲线液压马达等接触应力曲线的绘制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内曲线液压马达虚拟样机的建立与数值仿真分析 |
3.1 基于ADAMS的多作用液压马达动力学建模 |
3.1.1 内曲线马达的几何建模 |
3.1.2 内曲线马达的物理建模 |
3.2 内曲线马达动力学模型仿真平台的理论验证 |
3.3 内曲线液压马达整体化虚拟样机的建立 |
3.3.1 联合仿真接口的设置 |
3.3.2 柱塞副及相关泄漏部分的液压建模 |
3.3.3 构建多作用内曲线液压马达整体化模型 |
3.4 内曲线液压马达整体化仿真结果分析 |
3.4.1 内曲线径向柱塞马达圆柱滚子中心径向位移及速度分析 |
3.4.2 内曲线径向柱塞马达流量-压力仿真结果分析 |
3.4.3 油液含气量对多作用内曲线液压马达性能的影响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配流盘结构的优化 |
4.1 阻尼槽的设计 |
4.1.1 配流盘的工作原理 |
4.1.2 阻尼槽的工作原理 |
4.1.3 U形阻尼槽的设计 |
4.1.4 三角形阻尼槽的设计 |
4.1.5 组合阻尼槽的设计 |
4.2 阻尼槽结构参数对马达性能的影响 |
4.2.1 U形阻尼槽结构参数的影响 |
4.2.2 三角形阻尼槽结构参数的影响 |
4.3 不同形式阻尼槽结构的性能对比 |
4.3.1 阻尼槽对柱塞腔内压力的影响(以柱塞腔1 为例) |
4.3.2 阻尼槽对流入柱塞腔内油液流量的影响(以柱塞腔1 为例) |
4.3.3 阻尼槽对马达输出转矩的影响 |
4.3.4 不同阻尼槽的抗干扰能力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结论 |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4)轴向柱塞泵柱塞表面沟槽结构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 |
1.2 国内外轴向柱塞泵的研究现状 |
1.2.1 斜盘式轴向柱塞泵的主要研究现状 |
1.2.2 轴向柱塞泵柱塞副结构的研究现状 |
1.3 课题研究的主要目的和内容 |
1.3.1 课题研究的主要目的 |
1.3.2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1.4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斜盘式轴向柱塞泵柱塞的运动及动力学特性分析 |
2.1 柱塞的运动学分析及受力分析 |
2.1.1 柱塞的运动学分析 |
2.1.2 柱塞的受力分析 |
2.2 排量、流量、流量脉动以及通过柱塞-缸体摩擦副的流量 |
2.2.1 柱塞泵的排量、流量、流量脉动 |
2.2.2 间隙流动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柱塞泵液压系统的仿真和柱塞副CFD仿真 |
3.1 柱塞泵液压系统的建模及AMESim仿真分析 |
3.1.1 柱塞泵的排量、流量、流量脉动 |
3.1.2 仿真模型的建立 |
3.1.3 仿真结果分析 |
3.2 计算流体力学 |
3.3 计算前处理 |
3.3.1 模型的简化 |
3.3.2 运算区域几何模型的建立 |
3.3.3 网格划分 |
3.4 计算求解器 |
3.4.1 FLUENT常规设置 |
3.4.2 FLUENT模型及材料设置 |
3.4.3 FLUENT运动区域及边界条件设置 |
3.4.4 FLUENT求解控制参数设置 |
3.5 计算后处理 |
3.5.1 后处理模块:CFD-POST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不同柱塞沟槽结构CFD仿真分析 |
4.1 输入压力的影响 |
4.1.1 运算模型参数设置 |
4.1.2 仿真结果及分析 |
4.2 沟槽宽度的影响 |
4.2.1 运算模型参数设置 |
4.2.2 仿真结果及分析 |
4.3 沟槽深度的影响 |
4.3.1 运算模型参数设置 |
4.3.2 仿真结构及分析 |
4.4 沟槽截面形状的影响 |
4.4.1 运算模型参数设置 |
4.4.2 仿真结果及分析 |
4.5 沟槽参数重要性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5)便携式连续血液净化系统水压柱塞泵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来源及背景意义 |
1.1.1 课题来源 |
1.1.2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CRRT系统工作原理及研究现状 |
1.2.1 CRRT系统工作原理 |
1.2.2 CRRT系统研究现状 |
1.3 水压柱塞泵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水压柱塞泵的发展现状 |
1.3.2 柱塞泵关键摩擦副润滑特性研究现状 |
1.4 主要研究内容与章节安排 |
1.5 本章小结 |
第2章 轴向柱塞泵运动分析及动力学建模 |
2.1 轴向柱塞泵结构组成及工作原理 |
2.2 运动学分析 |
2.2.1 柱塞运动分析 |
2.2.2 滑靴运动分析 |
2.2.3 配流盘运动分析 |
2.3 受力分析 |
2.3.1 柱塞受力分析 |
2.3.2 滑靴受力分析 |
2.4 动力学建模 |
2.4.1 柱塞-滑靴子系统动力学与摩擦学建模 |
2.4.2 柱塞-缸体子系统动力学建模 |
2.4.3 柱塞泵全耦合动力学模型 |
2.4.4 柱塞泵配流子系统建模 |
2.4.5 摩擦副泄漏流量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摩擦副水膜润滑模型建模及求解 |
3.1 基于受力平衡的摩擦副自适应偏心模型 |
3.2 关键摩擦副润滑间隙模型 |
3.2.1 滑靴副水膜间隙模型 |
3.2.2 配流副水膜间隙模型 |
3.2.3 柱塞副水膜间隙模型 |
3.2.4 基本假设方程及边界条件 |
3.3 摩擦副压力分布和泄漏流量求解 |
3.3.1 有限体积计算法 |
3.3.2 等效液阻模型 |
3.3.3 摩擦副动压支承研究 |
3.3.4 水膜润滑特性求解过程 |
3.3.5 遗传算法原理 |
3.3.6 基于遗传算法的摩擦副压力分布求解 |
3.4 摩擦副间隙模型求解结果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摩擦副水压润滑设计及润滑特性分析 |
4.1 摩擦副水润滑原理分析 |
4.1.1 纯水润滑原理 |
4.1.2 水的物理性质 |
4.1.3 流体力学的基本方程 |
4.2 滑靴副润滑设计及参数分析 |
4.2.1 静压支承系统原理 |
4.2.2 滑靴副静压润滑设计 |
4.2.3 自适应静压支承系统求解 |
4.3 柱塞副润滑设计及参数分析 |
4.4 配流副结构设计 |
4.5 摩擦副润滑特性数值仿真分析 |
4.5.1 柱塞泵泄漏流量特性仿真 |
4.5.2 泄漏流量数值仿真结果与解析结果比较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摩擦副功率损失分析及结构优化 |
5.1 摩擦副功率损失分析 |
5.1.1 摩擦状态分析 |
5.1.2 功率损失分析 |
5.1.3 摩擦副最佳水膜厚度设计 |
5.2 摩擦副结构参数优化 |
5.2.1 优化参数分析 |
5.2.2 优化过程 |
5.2.3 优化结果与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水压柱塞泵润滑特性及CRRT系统流量平衡试验 |
6.1 CRRT原理样机及操作流程 |
6.2 测试方案及测试过程 |
6.3 试验结果分析与讨论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主要创新点 |
7.3 未来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指导教师及作者简介 |
在学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6)舰船用海水柱塞泵振动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来源、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及分析 |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与结构 |
2 海水柱塞泵结构特性及振动机理 |
2.1 海水柱塞泵结构特性研究 |
2.2 海水柱塞泵振动激励源分析 |
2.3 海水柱塞泵运动学仿真 |
2.4 本章小结 |
3 海水柱塞泵模态分析 |
3.1 模态分析理论 |
3.2 海水柱塞泵模态分析 |
3.3 海水柱塞泵模态分析结果 |
3.4 本章小结 |
4 橡胶隔振器刚度对海水柱塞泵振动特性影响研究 |
4.1 海水柱塞泵隔振模型 |
4.2 橡胶隔振器刚度对海水柱塞泵振动特性影响分析 |
4.3 橡胶隔振器刚度对海水柱塞泵固有频率影响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5 蓄能器组对海水柱塞泵压力脉动及振动特性影响研究 |
5.1 蓄能器组对海水柱塞泵压力脉动抑制机理 |
5.2 蓄能器组抑制海水柱塞泵压力脉动仿真 |
5.3 蓄能器组对海水柱塞泵压力脉动及振动特性影响试验 |
5.4 本章小结 |
6 海水柱塞泵振动特性试验分析 |
6.1 试验测试系统 |
6.2 试验结果分析 |
6.3 本章小结 |
7 总结与展望 |
7.1 全文总结 |
7.2 论文创新点 |
7.3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Ⅰ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附录 Ⅱ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课题 |
(7)大排量轴向柱塞泵空化机理及配流副抗空化结构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空化现象的研究现状 |
1.2.1 柱塞泵空化国内研究现状 |
1.2.2 柱塞泵空化国外研究现状 |
1.3 柱塞泵抗空化结构的研究现状 |
1.4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
1.5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大排量轴向柱塞泵空化机理分析 |
2.0 柱塞泵产生空化的机理 |
2.1 柱塞泵内液体空化机理的宏观分析 |
2.1.1 柱塞泵内空化的产生 |
2.1.2 配流副缸体的强剪切作用产生空化 |
2.1.3 柱塞泵空化的影响因素 |
2.2 柱塞泵内液体空化机理的微观分析 |
2.2.1 空泡的压力平衡机理 |
2.2.2 空泡动力学模型 |
2.2.3 空化气泡的膨胀、压缩 |
2.2.4 空化气泡的溃灭 |
2.3 空化气泡对油液特性的影响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轴向柱塞泵空化模型的解析 |
3.1 轴向柱塞泵流体域的计算分析 |
3.2 流体域网格的划分 |
3.2.1 柱塞泵内油液介质定义 |
3.2.2 边界条件设置 |
3.3 气、液两相流控制方程 |
3.3.1 气相守恒方程 |
3.3.2 液相守恒方程 |
3.3.3 气、液两相接触边缘处控制方程 |
3.4 轴向柱塞泵内液流流态的判断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柱塞泵空化的仿真分析和抗空化结构的探究 |
4.1 空化模型 |
4.1.1 空化模型 |
4.1.2 介质的可压缩性 |
4.2 柱塞泵空化区域的可视化 |
4.2.1 流体域压力的分布 |
4.2.2 流体域空化现象分布区域 |
4.3 配流盘抗空结构的研究 |
4.3.1 配流盘抗空化结构的提出 |
4.3.2 配流盘抗空化结构对柱塞泵性能的影响 |
4.3.3 配流盘抗空化结构的仿真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 Kriging 插值模型对抗空化结构的优化 |
5.1 Kriging代理模型的建立和分析 |
5.1.1 Kriging代理模型的建立 |
5.1.2 kriging插值模型的误差分析 |
5.2 Kriging插值模型对配流盘腰性孔抗空化结构的优化 |
5.2.1 Kriging插值模型对抗空化结构未知数据点的预测 |
5.2.2 杂交粒子优化算法对数据的优化 |
5.3 配流盘抗空化结构优化的仿真验证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申请专利和参与项目情况 |
(8)四配流轴向柱塞泵配流特性分析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科学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轴向柱塞泵发展及研究概况 |
1.2.2 配流结构的研究概况 |
1.2.3 能耗与噪声 |
1.3 仿真技术简介 |
1.3.1 建模与仿真技术发展 |
1.3.2 液压仿真软件简介 |
1.4 课题内容及创新点 |
1.4.1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1.4.2 论文研究的创新点 |
第二章 四配流泵的理论分析 |
2.1 四配流轴向柱塞泵的工作特性分析 |
2.1.1 运动学分析 |
2.1.2 动力学分析 |
2.1.3 配流盘受力分析 |
2.1.4 柱塞泵的配流噪声 |
2.2 柱塞泵四配流窗口结构及工作原理 |
2.3 变量机构及泄露模型分析 |
2.3.1 变量机构 |
2.3.2 泄露模型 |
2.4 柱塞数对泵流量脉动的影响 |
2.4.1 偶数柱塞情况 |
2.4.2 奇数柱塞情况 |
2.4.3 流量不均匀系数 |
2.5 小结 |
第三章 建模与仿真分析 |
3.1 配流面积模型 |
3.1.1 过渡区域计算 |
3.1.2 单柱塞配流面积 |
3.2 虚拟样机 |
3.2.1 整泵三维相关部分及其述 |
3.2.2 虚拟样机仿真模型 |
3.3 单柱塞脉动特性分析 |
3.3.1 单柱塞压力特性 |
3.3.2 单柱塞流量特性 |
3.3.3 过渡区域对压力流量的影响 |
3.4 虚拟样机模型压力脉动 |
3.5 本章小节 |
第四章 脉动试验与噪声研究 |
4.1 双排油泵试制 |
4.1.1 试制理论依据 |
4.1.2 试制产品 |
4.2 试验方案确定 |
4.3 双排油泵压力脉动测试 |
4.3.1 试制泵压力流量特性 |
4.3.2 容积效率测试 |
4.3.3 试验结果与仿真对比 |
4.4 噪声测试 |
4.5 结论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论文总结与工作展望 |
5.1 论文总结 |
5.1.1 主要工作总结 |
5.1.2 主要结论 |
5.2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9)斜盘式海水柱塞泵的可靠性分析和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来源、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海水液压泵研究现状 |
1.2.1 国外水液压泵研究现状 |
1.2.2 国内水液压泵研究现状 |
1.3 可靠性研究现状 |
1.4 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和关键技术 |
第2章 海水柱塞泵设计及流量分析 |
2.1 斜盘式海水柱塞泵结构设计及工作原理 |
2.1.1 主要结构参数确定 |
2.1.2 海水泵缸体支撑结构选择 |
2.1.3 配流盘设计计算 |
2.1.4 滑靴设计计算 |
2.1.5 柱塞设计计算 |
2.2 海水柱塞泵的流量分析 |
2.2.1 海水柱塞泵的理论流量 |
2.2.2 海水泵流量损失分析 |
2.3 基于 AMESIM 的斜盘式海水柱塞泵流量仿真研究 |
2.3.1 AMESim 中海水柱塞泵模型建立 |
2.3.2 模型参数设置 |
2.3.3 系统仿真结果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斜盘式海水柱塞泵的样机仿真研究 |
3.1 柱塞泵内主要运动零件的动力学分析 |
3.1.1 滑靴与柱塞的运动分析 |
3.1.2 滑靴的受力分析 |
3.1.3 柱塞受力分析 |
3.2 海水柱塞泵虚拟样机仿真 |
3.2.1 构建虚拟样机模型 |
3.2.2 虚拟样机仿真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海水柱塞泵的可靠性分析 |
4.1 可靠度计算的概率统计理论 |
4.2 滑靴与斜盘摩擦副可靠性计算 |
4.2.1 滑靴与斜盘摩擦副可靠性计算 |
4.2.2 配流盘可靠性的计算 |
4.2.3 柱塞-柱塞孔摩擦副的可靠性计算 |
4.2.4 滑动轴承的可靠性计算 |
4.2.5 柱塞疲劳的可靠性分析 |
4.3 海水柱塞泵可靠性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柱塞泵的样机研制与试验研究 |
5.1 海水柱塞泵的样机研制 |
5.1.1 柱塞泵的材料选择 |
5.1.2 柱塞泵的制作 |
5.2 海淡水液压元件试验综合系统 |
5.3 海水柱塞泵的试验研究 |
5.3.1 柱塞泵的跑合试验 |
5.3.2 柱塞泵的加载试验 |
5.3.3 试验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10)轴向柱塞泵球面配流盘阻尼槽对流量脉动性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1.1 轴向柱塞泵概述 |
1.1.2 轴向柱塞泵噪声概述 |
1.1.3 斜盘式轴向柱塞泵流量脉动概述 |
1.1.4 轴向柱塞泵配流盘概述 |
1.2 轴向柱塞泵配流特性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分析 |
1.2.2 国外研究现状分析 |
1.3 论文主要内容 |
第2章 球面配流盘阻尼槽过流面积的计算方法 |
2.1 斜盘式轴向柱塞泵工作原理及结构特点 |
2.1.1 斜盘式轴向柱塞泵工作原理 |
2.1.2 斜盘式轴向柱塞泵的特点 |
2.2 球面配流盘阻尼槽形式及特点 |
2.2.1 球面配流盘阻尼槽形式 |
2.2.2 球面配流盘阻尼槽特点 |
2.3 球面配流盘减振孔过流面积的确定与解析计算 |
2.3.1 减振孔过流面积的确定 |
2.3.2 减振孔过流面积的解析 |
2.4 球面配流盘U形槽过流面积的确定与解析计算 |
3.4.1 U形槽过流面积的确定 |
3.4.2 U形槽过流面积的解析 |
2.5 球面配流盘V形槽过流面积的确定与解析计算 |
2.5.1 V形槽过流面积的确定 |
2.5.2 V形槽过流面积的解析 |
2.6 球面配流盘阻尼槽过流面积的验证 |
2.6.1 流场仿真概述 |
2.6.2 流场计算 |
2.6.3 计算结果处理与分析 |
2.8 本章小结 |
第3章 斜盘式轴向柱塞泵AMESIM建模仿真分析 |
3.1 斜盘式轴向柱塞泵建模基本理论分析 |
3.1.1 斜盘式轴向柱塞泵运动学分析 |
3.1.2 斜盘式轴向柱塞泵通用数学模型 |
3.2 斜盘式轴向柱塞泵建模 |
3.2.1 单个柱塞的AEMSim模型 |
3.2.2 斜盘式轴向柱塞泵AEMSim模型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轴向柱塞泵球面配流特性分析 |
4.1 球面配流盘阻尼槽对流量脉动的影响 |
4.1.1 轴向柱塞泵理论流量分析 |
4.1.2 柱塞腔流量和球面配流盘过流面积的关系 |
4.1.3 阻尼槽组合形式对柱塞泵流量脉动的影响 |
4.2 不同工况下球面配流盘轴向柱塞泵流量脉动分析 |
4.2.1 斜盘倾角影响分析 |
4.2.2 主轴转速影响分析 |
4.2.3 负载压力影响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总结与展望 |
1 总结 |
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及录用学术论文 |
附录B 科研实践 |
四、水压柱塞泵配流副闭死容积的计算机仿真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轴向柱塞泵配流副摩擦磨损及表面织构研究[D]. 窦振华. 太原理工大学, 2021
- [2]海水淡化泵—马达增压能量回收集成装置研究及配流副优化[D]. 王广达. 燕山大学, 2021(01)
- [3]多作用内曲线液压马达虚拟样机及配流盘结构的研究[D]. 张国强. 兰州理工大学, 2021(01)
- [4]轴向柱塞泵柱塞表面沟槽结构特性研究[D]. 隋蕊阳. 兰州理工大学, 2020(12)
- [5]便携式连续血液净化系统水压柱塞泵关键技术研究[D]. 蒋权.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 2019(08)
- [6]舰船用海水柱塞泵振动特性研究[D]. 王华伟. 华中科技大学, 2019(01)
- [7]大排量轴向柱塞泵空化机理及配流副抗空化结构的研究[D]. 崔金元. 太原科技大学, 2019
- [8]四配流轴向柱塞泵配流特性分析与研究[D]. 刁滢熹. 太原理工大学, 2017(01)
- [9]斜盘式海水柱塞泵的可靠性分析和试验研究[D]. 刘华江. 北京工业大学, 2014(03)
- [10]轴向柱塞泵球面配流盘阻尼槽对流量脉动性影响的研究[D]. 单乐. 兰州理工大学, 201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