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梅花香自苦寒来——护理自学考试经验访谈(论文文献综述)
韩燕芳[1](2020)在《个案工作介入Y县退役士兵就业安置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军队作为国之重“器”,始终是确保国家在时代洪流中安全稳定的“压舱石”,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军队在不断前进迭新中也形成我国基数庞大的退役士兵群体,做好转退安置工作,关乎军心民心稳定和国防建设,是落实党和国家关于优待退役士兵相关要求的重点。现阶段我国退役士兵就业安置主要依靠政府扶持自主就业,政府通过提供教育培训、组织招聘会等形式帮助退役士兵解决就业问题,由于各地区具体情况各异,导致落实成效也参差不齐,因此,社会研究普遍集中在强化政策实效等领域,对退役士兵在重入社会和再就业中引导和支持的效用以及实务性研究仍没有得到太多的发展。本文通过对比研究国外和国内的退役军人优抚安置历史沿革以及社会工作在其中扮演的角色作用,探究了国内社会工作相关领域发展的现实困境。结合笔者的实习经历,依托Y县2018年度退役士兵群体,对该群体就业基本情况进行了数据分析,并通过对待业群体的深入调研,对难就业群体的成因进行了概括,分别是:性格因素影响就业、不正确的就业理念影响就业、盲目求职影响就业。最终通过分析比对访谈资料,挑选了3名具有代表性的样本作为本文实务阶段服务对象,以研究个案社会工作介入退役士兵就业安置的实务操作。本文实务研究工作围绕Y县2018年度退役士兵待业群体展开,运用个案方法开展介入活动,对性格内向型、理念偏差型和盲目择业型三类待业退役士兵的开展个案介入实务,以优势视角理论、家庭系统理论和社会支持理论为理论基础,从家庭互动机制的构建、案主增能、社会支持等角度开展服务,注重引导案主在服务过程中依靠自己的力量打破困境,实现个人就业能力的提升。通过实践操作,笔者探究了个案社会工作在退役士兵就业引导上的实用性和可行性,得出了实务过程中,要综合考量服务对象的实际情况和困境成因,通过家庭沟通、心理干预、增能赋权以及拓宽社会支持网络等方式个性化制定服务方案的结论。本文在最后分析了笔者在实务过程中取得的经验和存在的不足,并探讨了通过政府宏观调控,加强社会工作在退役军人就业安置作用发挥的几种可能,以期望给政府开展退役军人就业安置社会工作提供一些意见参考。
周孟奎[2](2019)在《民办高校基于行业导向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民办高校是我国高等学校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民办高校当前的主体是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以应用型人才为主。因此,如何立足于中国民办高校的特殊性和优势培养应用型人才,是一个值得探讨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本研究紧扣“民办高校基于行业导向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这一主题,按照“历史研究——本质特征——现实困境——理论逻辑——实践探索”的整体布局,综合运用历史学、社会学、系统科学、管理学、高等教育学等多学科的理论,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历史研究法、案例研究法、调查研究法等方法,以职业带理论和教育关系规律理论为指导,全面梳理了民办高校不同历史发展阶段的人才培养特征,论述了民办高校基于行业导向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内涵与特征,揭示了民办高校基于行业导向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现实困境,构建了民办高校基于行业导向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理论逻辑,最后以北京科技职业学院学前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改革为个案探索和验证了民办高校基于行业导向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可行性。本研究的创新点主要有四:一是率先对民办高校基于行业导向培养应用型人才进行了专门研究,初步构建了一个有特色的分析框架;二是沿着逻辑和行动两条主线,着力对民办高校基于行业导向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理论与实践进行了探索,形成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成果;三是从根本上辨析了民办高校基于专业导向培养应用型人才与民办高校基于行业导向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联系和区别,揭示了民办高校基于行业导向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特殊规律;四是立足于民办高校资源配置的灵活性,同时基于行业导向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矛盾运动,创新地提出了“行业导向是产教融合的逻辑起点”“校企合作是产教融合的基石”“以企育校是系统实施产教融合的关键”等观点。
魏文静[3](2017)在《遇见更好的自己 ——“票友”戏曲学习样态探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戏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同时也是中华传统文化民间化的主要渠道,对于古代目不识丁而又处于社会最底层的老百姓而言,戏曲不仅是一种娱乐方式,更是一种教化方式,老百姓正是在看戏过程中不断获取相关的历史文化常识以及树立起自己的是非善恶观念。随着学习型城市建设及社区教育的大力推进,民间的戏曲学习团队开始蓬勃发展起来,有越来越多的人尤其是年轻人加入到戏曲学习的队伍之中,戏曲日益成为他们社会生活中的一种重要的娱乐方式。在戏曲学习中,她们对戏曲艺术不仅有着自己的独特理解和价值追求,同时不断进步,追求自我成长和完善,一步步遇见更好的自己。本研究以访谈法为主要研究方法,参与式观察法和叙事研究法相结合,通过对三位戏曲"票友"访谈文本的梳理,主要从"票友"的戏曲学习经历、学习特点、学习影响因素及其戏曲学习对个体的影响等四个方面进行分析和呈现,以期更加全面地反应出"票友"戏曲学习样态的方方面面。通过对三个个案的分析和研究,主要得出以下研究启示:第一,戏曲学习的特点主要有情境化—反思性学习、"转益多师"是吾师、实践学习、卷入性的自主学习以及创造性的合作学习;第二,根据罗洛.梅的"存在分析观",从自我世界、人际世界和周围世界三个方面来分析影响"票友"戏曲学习的因素;第三,从认知视角、情感视角和社会—文化视角三个方面来分析戏曲学习对"票友"产生的影响以及自身的成长和变化。
孙美云[4](2016)在《农村初中英语学困生的现状调查与教育策略研究 ——以南京市六合区某中学为例》文中研究指明针对农村初中英语学困生实际存在的现象,如何教育好这部分学生,是每一位一线的英语教师义务和责任。本文从自己教学实践入手,就农村初中英语学困生产生的原因进行调查分析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探究和实践。农村初中在南京市六合区中占有极大的比例,要践行《英语课程标准》(2011版)的要求,必须通过改变农村初中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农村初中生的学习方式,通过提升农村初中教师的素养,提高课堂的效率,让农村初中生自主地学习知识,应用知识,从而提高英语学习能力。本研究在国内外已有的转化学困生相关研究的基础上,采用文献分析、问卷调查、访谈调查、实验研究等方法。根据学生和教师的问卷数据,通过对英语学困生的个别和集体分别进行有针对性的访谈,弄清了我校英语学困生成因的内因和外因,以及学困生整体分布状况,从而为我校农村初中英语学困生的教育策略的制定奠定基础。笔者认为在教育英语学困生时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以“教师专题培训”为平台, 通过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和加强教学设计准备入手,提升教师素养;二、以“新课改”为契机,改善教学评价机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三、目标引领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动力;四、以学生差异为基础,推进分层教学;五、加强方法指导,开展评比活动,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六、以“跟单式”家访为抓手,提高家校合作效益。通过设计教育英语学困生的教学模式与教学策略的转变,利用课堂教学,在全校范围内进行试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进过教师的引导训练,实验班的英语学困生在学习态度情感和学习成绩上都强于对照班,在之后的期末考试中学生的学习成绩也明显的高于对照班,并产生了显着的差异。从理论上学习、在实践中开展研究通过总结分析,得出结论,为后续研究做好准备。通过研究我坚信只要教师改善自己的教学、结合学生自己的努力,英语学困生一定能够得到改善。
吴蒙蒙[5](2012)在《社会资本视角下我国民间组织发展策略研究 ——以青岛市X服务社为例》文中认为民间组织,又称非政府组织、非营利组织、公益组织、第三部门等,“民间组织”一词是颇具中国特色的称谓。随着经济体制转型和政治体制改革的推进,我国民间组织得到了迅速发展。民间组织以其非营利、非政府、自治性、志愿性等特征,在促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对民间组织进行研究,大力规范和发展民间组织对当今社会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选取青岛市发展比较成熟的民间组织X服务社作为研究对象,从社会资本的视角分析我国民间组织的具体行动策略。论文主要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绪论,呈现研究背景、研究问题和研究意义。第二部分是文献综述和基本概念的界定。第三部分为研究方法和分析框架,本文采用质性研究方法,通过文献法、参与式观察和访谈法来收集资料并对资料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本文的研究框架。文章的第四部分也是最核心的部分,主要分析X服务社如何通过具体的策略来建构组织的社会资本,从关系网络、信任和互惠规范三个层面进行分析和呈现,并重点分析关系网络中X服务社与“强关系”主体的互动策略。最后一部分为讨论和建议,主要对X服务社面临的资金困境提出自己的思考和建议,并指出此次研究的创新与不足之处。通过对X服务社进行的经验研究,笔者得出以下结论:(1)在我国民间组织发展过程中,要重视民间组织社会资本的建构,并理性经营关系网络中的“强关系”和“弱关系”,逐渐形成符合组织自身特点的发展策略;(2)要重视信任和互惠规范对关系网络的重要作用,关系网络、信任和互惠规范都是民间组织社会资本的重要形式,民间组织应积极采取投资社会资本的发展策略。
吴冬梅[6](2011)在《山东省男护生职业态度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调查山东省三所医学院校在校男护生的职业态度现状并探讨其相关影响因素,以此为依据提出干预措施,促进男护生形成积极的职业态度,使他们更好的服务与当今日趋完善的医疗服务体系,为高校护理教育和护理管理培养男护生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自制一般情况问卷、职业态度影响因素问卷和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姜安丽教授等研制的护士职业态度量表,对济宁医学院护理学院、泰山医学院护理学院、山东大学护理学院男生208人,女生387人的职业态度和相关因素进行调查分析。数据处理应用SPSS18.0进行,采用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职业态度在不同变量间的分布,逐步回归分析探讨职业态度的影响因素。结果:①男护生职业态度总体中立偏积极(5.03±0.87分)。职业态度测评排序前10位的条目为:并不是任何人都适合做护理工作;护士需要智慧、力量和爱心的统一;护士的劳动是用金钱所不能衡量的等。不同的入学选择动机(F=6.643)、职业兴趣(F=4.753)和学校对护理专业重视程度(F=4.753)等的护生职业态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②男护生职业态度的影响因素为入学志愿(p=0.141)、职业兴趣(p=0.195)、母亲受教育程度(p=0.176)、自我实现(p=0.156)、其他专业同学对护理职业的态度(p=0.104)、生理需求(p=0.112)、学校对本专业的重视程度(p=0.184)、社交需要(p=0.138)、尊重需要(p=0.104)。结论:男护生总体职业态度中立偏积极,职业态度受到个人自身因素及社会环境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护理教育者和护理管理者应从多方面、多渠道满足男护生生存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促进其形成稳定积极的职业态度。
郭荔宁[7](2010)在《成人教育学专业研究生动态学习模式探究》文中研究指明本论文的研究是以我国高校研究生教育创新为逻辑起点,以现代学习理论为认知基础,从成人教育学专业研究生教育人才培养的诸多决定性要素中,截取了最为基础和最为本质的学习问题作为研究的主体对象,在对研究生学习现状进行充分调研分析的基础上,着力探究符合成人教育学专业研究生学习规律与要求的创新型学习模式,并以此为基点,向有关成人教育学专业研究生学习的相关领域延伸,力图为研究生寻找一条既有共性又具个性,既有专业性又具实用性的学习路径,为从根本上解决成人教育学专业研究生的学习问题与人才培养问题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本文围绕“成人教育学专业研究生动态学习模式”这一主题,分六章展开研究。第一章是绪论,从总体上阐述选题的缘起与意义、研究生教育及学习模式的相关研究状况,及本论文研究的基本思路、方法和创新之处;同时对成人教育学、学习模式、成人教育学专业研究生动态学习模式的概念进行释义与界定,为本论文后续研究提供了必要基础和前期铺垫。第二章阐述了成人教育学专业研究生动态学习模式构建的时代背景。分别从学习目标、学习品格、学习风范三个方面阐释了成人教育学专业动态学习模式构建的必然性和必要性,彰显了研究生动态学习模式的个性特色,为专业研究生动态学习模式的构建趋势提出了新思路。第三章详细诠释了成人教育学专业研究生动态学习模式的蕴涵要义。在终身教育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人力资本理论的视域下,对构建动态学习模式的目的、内容和方法等三大核心要素进行了理性探索。并在此基础上,详细论述了动态学习模式运行机制中“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知行互动、专业互动、学研互动”五大方式的行进脉络,成为本论文研究的创新亮点。第四章以问卷调查与访谈形式对成人教育学专业研究生学习现状进行了调研,通过对调查项目信息和数据的分析,提出了影响成人教育学专业研究生动态学习模式构建的现存问题,对其中的导师队伍建设、课程体系建设、研究生学风建设等关键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和归纳总结,为本论文研究的进一步展开提供了现实依据。第五章阐述了成人教育学专业研究生动态学习模式的构建方略。明确了动态学习模式构建的指导思想与总体目标、基本原则与功能设计,并从社会环境、学习生态、学习引导机制、学习评价机制和学习资源互补机制五个方面,对动态学习模式的构建进行科学设计,为本论文研究从理论走向实践提供了可行性路径。最后结语部分对本研究进行了深层反思和后续性研究期望。就本论文中存在的某些数据与信息、评价指标、实际操作等问题进行分析,并希冀就这些问题,从研究思路、方法、目标等方面进行后续性研究。
陈湘[8](2009)在《回眸与启示 ——浙江省中等职业教育三十年发展研究》文中提出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伴随着经济体制的转轨,浙江省的中等职业教育经历了一系列的历史变迁。对这一发展过程进行描述,目的是想将浙江省中等职业教育在这三十年里所走过的历程展现出来。研究将整个发展过程划分为四个阶段即:改革开放背景下的恢复与调整(1978-1984);教育体制改革下的整合与提升(1985-1996);高校扩招后的滑坡与转型(1997-2000);21世纪的重振与突破(2001-2008)。全文按照时间顺序,围绕政府的各项宏观政策以及构成中等职业教育事业的主要方面进行描述,以此勾画出这段时期的历史发展情况。在回顾与描述的同时,结合社会各不同历史发展阶段的政治、经济、文化、人口等方面的情况,分析浙江省中等职业教育在发展过程中的各种情况、问题及成因,并总结各个时期的经验和特点。最后以杭州市中等职业教育三十年的发展作为典型分析,以期通过更详尽的材料佐证浙江省中等职业教育的这段历史发展轨迹。全文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研究问题产生及存在的根源,总结经验汲取教训,给今后的发展以启示,在理论上、现实上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刘卫[9](2009)在《晏阳初农民教育思想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晏阳初先生的教育思想是一个广大而幽深的世界,在本文有限的篇幅中,不可能对其做到全面的探索。在这里,笔者只能以农民教育作为切入点进入晏阳初的教育思想世界当中,对他在农民教育问题上的理论思考与实践运作进行系统的梳理、阐释。并结合当前中国农村的现实情况,来说明其农民教育思想对当前中国现代化特别是农民现代化的深刻启示。全文除绪论和结束语外共分为四个部分。概述如下:第一部分通过分析晏阳初所处的历史背景,所受的教育历程与实践经历,探求其农民教育思想的理论来源。并按照时间的顺序,对其农民教育思想的形成过程,做了深入的梳理与分析。即:理论萌芽时期,初步形成时期和成熟发展时期。第二部分旨在系统梳理晏阳初农民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晏阳初之所以重视农民教育问题,不是一种心血来潮之举,而是他深刻地认识到,中国是一个乡村本位的社会,要振兴国家,必须从农村与农民入手。接下来的问题便是:农民问题有哪些?如何解决它们?晏阳初认为,农民问题可以用“愚”、“贫”、“弱”、“私”来概括,针对这四大问题,需要采用文艺教育、生计教育、卫生教育、公民教育等四方面的教育来对治。而这四大教育,又须通过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等三种教育方式推行。以提高农民自身的素质,从而达到提高“富民强国”的最终目标。第三部分通过对晏阳初农民教育思想主要内容的考察分析,笔者总结出晏阳初农民教育思想具有八大特点——平等性、民本性、实践性、实用性、创新性、独立性以及科学性与重德性。接下来,从晏阳初农民教育思想的历史评价与局限性两个方面入手,指出晏阳初农民教育思想在当前新农村建设中也能发挥无比重要的作用。第四部分阐述了晏阳初农民教育思想的巨大价值和对我国新农村农民教育的启示作用。七十年的农民教育发展的实践证明,晏阳初农民教育思想对改善发展中国家的农村教育,提高农民的素质有着积极的作用。同时,晏阳初农民教育思想对当前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发展农村教育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如在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应该做到:首先,更新农业高等教育理念,明确农业高校的办学定位;其次,革新农业高等教育的内容,精心制定农民教育培训方案;第三,创新农业高等教育的方法,教育方法要做到:教育与实验结合,教育实验以乡村调查为基础;农业科技者“化农民”必先“农民化”以及采用教学手段的多样化的方法;最后,构建以农业高校为主体的立体式农民教育网络,对农民形成全方位教育等启示作用。
康和平[10](2009)在《总结经验 与时俱进 开创新局面——写在《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创刊十周年之际》文中研究指明
二、梅花香自苦寒来——护理自学考试经验访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梅花香自苦寒来——护理自学考试经验访谈(论文提纲范文)
(1)个案工作介入Y县退役士兵就业安置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1.2.3 国内外文献述评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2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1.1 退役士兵 |
2.1.2 退役士兵就业安置 |
2.2 理论基础 |
2.2.1 优势视角之 |
2.2.2 家庭系统理论 |
2.2.3 社会支持 |
3 Y县退役士兵就业现状分析及对象筛查 |
3.1 研究样本基本情况介绍 |
3.1.1 Y县退役士兵基本情况 |
3.1.2 研究样本选择和调查问卷设计 |
3.2 Y县退役士兵就业现状和就业途径情况 |
3.3 退役士兵就业中影响因素分析 |
3.3.1 “学历至上”和“低学历”的矛盾 |
3.3.2 能力短板影响就业 |
3.3.3 教学培训和个体需求的矛盾 |
3.3.4 政策落实难以精准到位 |
4 Y县退役士兵待业情况分析和实务样本筛选 |
4.1 待业群体基本情况分析 |
4.1.1 待业类型 |
4.1.2 对社会支持服务的需求情况 |
4.2 待业群体的需求分析 |
4.2.1 重入社会再就业的需求 |
4.2.2 接受社会工作支持服务的需求 |
4.3 个案介入服务的可行性分析 |
4.4 访谈对象难就业原因及个案介入对象筛选析 |
4.4.1 性格因素影响就业 |
4.4.2 不正确的就业理念影响就业 |
4.4.3 盲目求职影响就业 |
4.4.4 筛选样本汇总 |
5 个案工作介入退役士兵就业问题实务 |
5.1 案例一:性格内向型 |
5.1.1 案主背景 |
5.1.2 初次接触建立介入关系 |
5.1.3 问题评估与计划制定 |
5.1.4 社工介入服务 |
5.1.5 评估与结案 |
5.2 个案二:理念偏差型 |
5.2.1 案主背景 |
5.2.2 初次接触建立介入关系 |
5.2.3 问题评估与计划制定 |
5.2.4 社工介入服务 |
5.2.5 评估与结案 |
5.3 个案三:盲目择业型 |
5.3.1 案主背景 |
5.3.2 初次接触建立介入关系 |
5.3.3 问题评估与计划制定 |
5.3.4 社工介入服务 |
5.3.5 评估与结案 |
6 个案工作介入服务的反思和建议 |
6.1 总结和反思 |
6.1.1 经验总结 |
6.1.2 不足之处 |
6.2 个案工作引导退役士兵就业问题的建议 |
6.2.1 加强退役士兵就业安置社会工作的队伍建设 |
6.2.2 创新退役士兵就业安置社会工作的岗位建设 |
6.2.3 推动退役士兵就业安置社会工作的项目购买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部分访谈资料 |
退役士兵就业状况调查问卷 |
访谈提纲 |
(2)民办高校基于行业导向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二、研究意义 |
三、文献综述 |
四、理论基础 |
五、研究方法 |
六、研究思路 |
第一章 民办高校人才培养的阶段性特征 |
第一节 “两条腿走路”培养人才阶段 |
一、民办高等教育恢复重建的政策法规基础 |
二、民办高等教育机构围绕“统考课程”办学 |
三、普通民办高校的人才培养主要以市场为导向或简单模仿公办高校 |
第二节 “订单式”对口培养人才阶段 |
一、“订单式”对口培养人才的探索 |
二、“订单式”对口培养人才的反思 |
第三节 基于行业导向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摸索阶段 |
一、国家政策引导大力培养应用型人才 |
二、基于行业导向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尝试 |
三、基于行业导向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合理性 |
第二章 民办高校基于行业导向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内涵与特征 |
第一节 行业、行业导向和应用型人才的界定 |
一、行业 |
二、行业导向 |
三、应用型人才 |
第二节 基于行业导向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基本特征 |
一、价值导向:行业需要与专业发展的辩证统一 |
二、运行逻辑:以行业岗位需求为依据设计人才培养方案 |
三、培养规格:以行业发展能力为轴心发展专业综合素养 |
四、实施路径:自下而上设计和推进人才培养 |
五、组织保障:与外部的行业组织交互并耦合 |
六、课程教学:由“双师型”教师主导实施 |
七、方法手段:深度的校企合作或产教融合 |
八、教育评价:采信多元的测量与动态交互式的评价 |
第三节 专业导向与行业导向之人才培养的异同 |
第三章 民办高校基于行业导向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现实困境 |
第一节 基于行业导向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师资困境 |
一、师资结构不合理 |
二、教师学术或科研能力欠缺 |
三、师资的流动性大而稳定性不够 |
四、“双师型”师资队伍存在短板 |
第二节 基于行业导向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课程困境 |
一、课程目标脱离行业需求 |
二、不同类型的课程比例失衡 |
三、课程内容覆盖面过窄 |
四、课程实施过度模式化 |
第三节 基于行业导向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实践实训困境 |
一、校内实践教学平台建设滞后 |
二、社会实践走过场或流于形式 |
三、校企合作层次低且缺乏深度 |
第四章 民办高校基于行业导向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理论逻辑 |
第一节 基于行业导向生成应用型人才的岗位能力矩阵 |
一、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辩证关系 |
二、动态岗位能力矩阵的生成理路 |
第二节 基于行业导向生成、组织和实施课程 |
一、以能力矩阵为轴心生成课程 |
二、以“双师型”教师为主体组织课程 |
三、以行业岗位为主要平台实施课程 |
第三节 基于行业导向系统实施产教融合 |
一、行业导向是产教融合的逻辑起点 |
二、校企合作是产教融合的基石 |
三、以企育校是系统实施产教融合的关键 |
第五章 民办高校基于行业导向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实践探索 |
第一节 基于行业导向的学前教育专业设置与人才培养定位 |
一、立足于北京需要增设学前教育专业 |
二、立足于行业岗位需求定位学前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 |
第二节 基于行业导向的学前教育专业课程的生成、组织和实施 |
一、基于行业岗位需求生成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 |
二、基于行业岗位需求打造学前教育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 |
三、基于行业岗位需求建立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
第三节 基于行业导向推进学前教育专业的产教融合 |
一、以企育校:学前教育专业系统实施产教融合的大环境 |
二、巩华北科幼儿园:学前教育专业实施产教融合的专门平台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表 |
后记 |
(3)遇见更好的自己 ——“票友”戏曲学习样态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缘起与研究背景 |
一 研究缘起 |
二 研究背景 |
第二节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
一 研究目的 |
二 研究意义 |
第二章 文献综述与研究设计 |
第一节 概念界定与文献综述 |
一 概念界定 |
二 文献综述 |
第二节 研究方法与研究过程 |
一 研究方法 |
二 研究过程 |
第三章 "我有一个梦想" |
第一节 戏曲学习经历 |
一 耳濡目染爱上"她" |
二 "我有一个梦想"——成为一名专业戏曲演员 |
三 成长的地方——"上海越剧联谊会" |
四 圆梦平台——LW青年越剧团 |
第二节 戏曲学习特点案例呈现 |
一 学习的主动性 |
二 演出排练中走近人物 |
三 总结,反思,改进 |
四 从最基础的开始做起 |
五 老师的言传身教 |
六 排大戏的共同创造 |
第三节 戏曲学习的影响因素 |
一 自我世界 |
二 人际世界 |
三 周围世界 |
第四节 "票友"个体的学习成效 |
一 "每一步都是收获" |
二 业余爱好 |
三 分解工作压力 |
四 "觉得特别开心" |
五 为视频资料的保存贡献一己之力 |
第四章 《蝴蝶的传说》最美丽的意外 |
第一节 戏曲学习经历 |
一 家庭氛围的熏陶 |
二 "联谊会"的学习 |
三 LQY的成长 |
第二节 戏曲学习特点案例呈现 |
一 自我探索 |
二 言传身教 |
三 实践积累 |
四 模仿借鉴 |
五 群策群力 |
六 自主创造 |
第三节 戏曲学习的影响因素 |
一 自我世界 |
二 人际世界 |
三 周围世界 |
第四节 "票友"个体的学习成效 |
一 对戏曲魅力的认知 |
二 "人生的一个收获" |
三 "第二职业" |
四 自己的体会 |
第五章 "最大的收获就是开心" |
第一节 戏曲学习经历 |
一 童年时的耳濡目染 |
二 黄梅戏的启蒙 |
三 由"惊为天人"的她爱上越剧 |
四 加入培训班学习 |
五 社团的历练 |
第二节 戏曲学习特点案例呈现 |
一 "打游戏升级的过程" |
二 自主探索 |
三 "艺无止境" |
四 实践积累 |
五 老师的口传心授 |
六 学习的不同阶段 |
第三节 戏曲学习的影响因素 |
一 自我世界 |
二 人际世界 |
三 周围世界 |
第四节 "票友"个体的学习成效 |
一 自我的提升 |
二 一次"审美的体验" |
三 "其实我还挺靠谱的" |
四 收获快乐 |
五 "戏迷朋友多起来了" |
六 "放弃一些没必要的东西" |
七 加入公益活动 |
第六章 研究发现 |
第一节 戏曲学习特点的发现 |
一 情境化——反思性学习 |
二 "转益多师"是吾师 |
三 实践学习 |
四 卷入性的自主学习 |
五 创造性的合作学习 |
第二节 戏曲学习影响因素的发现 |
一 自我世界 |
二 人际世界 |
三 周围世界 |
第三节 "票友"个体学习成效的发现 |
一 认知视角 |
二 情感视角 |
三 社会—文化视角 |
第七章 研究反思 |
第一节 样本选择的反思 |
第二节 研究方法的反思 |
第三节 研究发现的反思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4)农村初中英语学困生的现状调查与教育策略研究 ——以南京市六合区某中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 |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的目的 |
1.2.2 研究的意义 |
1.3 论文的框架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国外对学困生的界定 |
2.1.2 国内对学困生的界定 |
2.1.3 英语学困生定义 |
2.2 理论基础 |
2.2.1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
2.2.2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2.2.3 最近发展区理论 |
2.2.4 归因理论 |
2.2.5 兴趣动机理论 |
2.3 研究的现状 |
2.3.1 国外研究现状 |
2.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三章 研究设计 |
3.1 研究目标 |
3.2 研究问题 |
3.3 研究对象 |
3.4 研究工具 |
3.5 研究过程 |
第四章 农村初中英语学困生成因分析 |
4.1 我校英语学困生的整体现状 |
4.1.1 我校英语学困生的分布 |
4.1.2 学困生现状的问卷调查数据整理及分析 |
4.2 我校英语学困生的形成原因调查 |
4.3 调查的结论 |
4.3.1 我校英语学困生形成的内因 |
4.3.2 我校英语学困生形成的外因 |
第五章 农村初中英语学困生教育策略研究 |
5.1 以“教师专题培训”为平台,提升教师素养 |
5.1.1 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
5.1.2 加强教学设计研究 |
5.2 以“新课改”为契机,改善教学评价机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
5.2.1 发挥多元评价机制在学习中的效能 |
5.2.2 利用评价机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
5.2.3 利用微视频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
5.3 目标引领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动力 |
5.4 以学生差异为基础,推进分层教学 |
5.5 加强方法指导,开展评比活动,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
5.6 以“跟单式”家访为抓手,提高家校合作效益 |
第六章 结论 |
6.1 研究的主要结论 |
6.2 研究的不足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农村初中英语学困生学习情况调查问卷(面向学生) |
附录2:农村初中英语教学现状调查问卷(面向老师) |
附录3:六合区竹镇民族中学英语课堂教学评价表(试行稿) |
附录4:我校英语学习教学案设计 |
附录5:农村初中英语学困生集体访谈记录 |
附录6:农村初中英语学困生教育策略实践研究教师座谈会记录 |
附录7:农村初中实验班与对照班英语学困生成绩对比 |
附录8:农村初中英语学困生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 |
致谢 |
(5)社会资本视角下我国民间组织发展策略研究 ——以青岛市X服务社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二节 研究问题 |
第三节 研究意义 |
第二章 文献综述与概念界定 |
第一节 文献综述 |
第二节 基本概念界定 |
第三章 研究方法和研究框架 |
第一节 质性研究方法 |
第二节 研究对象的确定 |
第三节 资料收集与分析 |
第四节 研究框架 |
第四章 研究发现和结论 |
第一节 个案介绍 |
第二节 X 服务社发展策略之关系网络的建构 |
第三节 关系网络中的信任和互惠规范 |
第四节 小结 |
第五章 讨论和建议 |
第一节 关于民间组织筹资策略的思考和建议 |
第二节 研究创新与不足 |
附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山东省男护生职业态度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对象和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研究工具 |
1.3 研究内容及数据处理 |
第二章 研究结果 |
2.1 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 |
2.2 男护生职业态度测评结果 |
2.3 男护生职业态度的单因素分析 |
2.4 男护生职业态度的多因素分析 |
第三章 讨论 |
3.1 男护生职业态度现状 |
3.2 男护生职业态度的影响因素 |
3.3 建议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表 |
(7)成人教育学专业研究生动态学习模式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的缘起与意义 |
1.1.1 研究的缘起 |
1.1.2 研究的意义 |
1.2 研究现状综述 |
1.2.1 成人教育学专业研究生教育的研究综述 |
1.2.2 学习模式的研究综述 |
1.3 研究的基本思路、方法与创新 |
1.3.1 研究的基本思路 |
1.3.2 研究的方法 |
1.3.3 研究的创新之处 |
1.4 基本概念释义 |
1.4.1 “成人教育学”概念的释义 |
1.4.2 “学习模式”内涵的释义 |
1.4.3 成人教育学专业研究生动态学习模式内涵的界定 |
第2章 成人教育学专业研究生动态学习模式构建的时代背景 |
2.1 动态学习模式构建的社会诉求 |
2.1.1 与时俱进的学习目标 |
2.1.2 艰韧不拔的学习品格 |
2.1.3 深沉严谨的学习风范 |
2.2 动态学习模式的个性特色 |
2.2.1 传承与创新相随的学习路径 |
2.2.2 修身与储能相和的学习取向 |
2.2.3 求真与务实相生的学习情境 |
2.3 动态学习模式的趋势展望 |
2.3.1 由静态学习向动态学习方向发展 |
2.3.2 由量的学习向质的学习方向跃升 |
2.3.3 由粗放学习向集约学习方向跨越 |
第3章 成人教育学专业研究生动态学习模式的蕴涵要义 |
3.1 动态学习模式的理论底蕴 |
3.1.1 终身教育理论是动态学习模式构建的认识桁架 |
3.1.2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动态学习模式存在的意识基础 |
3.1.3 人力资本理论是动态学习模式发展的理论借鉴 |
3.2 动态学习模式的核心要素 |
3.2.1 “学习与从业同步”的目的要素 |
3.2.2 “通才与专才统一”的内容要素 |
3.2.3 “务实与务虚洽合”的方法要素 |
3.3 动态学习模式的运行机制 |
3.3.1 “师生互动”的运行形式 |
3.3.2 “生生互动”的运行情境 |
3.3.3 “知行互动”的运行方向 |
3.3.4 “专业互动”的运行策略 |
3.3.5 “学研互动”的运行机能 |
第4章 成人教育学专业研究生动态学习模式构建的现实问题 |
4.1 动态学习模式构建的导师队伍建设问题 |
4.1.1 专业导师队伍结构缺陷 |
4.1.2 专业导师队伍数量缺陷 |
4.1.3 专业导师队伍素质缺陷 |
4.2 动态学习模式构建的课程体系建设问题 |
4.2.1 课程体系建设视野偏失 |
4.2.2 课程体系建设内涵偏失 |
4.2.3 课程体系建设结构偏失 |
4.3 动态学习模式构建的研究生学风建设问题 |
4.3.1 学习信念困惑 |
4.3.2 学习目标困惑 |
4.3.3 学习行为困惑 |
第5章 成人教育学专业研究生动态学习模式的构建方略 |
5.1 动态学习模式构建的指导思想与总体目标 |
5.1.1 指导思想 |
5.1.2 总体目标 |
5.2 动态学习模式构建的基本原则与功能设计 |
5.2.1 动态学习模式构建的基本原则 |
5.2.2 动态学习模式的功能设计 |
5.2.3 动态学习模式的功能要义 |
5.3 动态学习模式构建的路径设计 |
5.3.1 建立“三方联动”的社会环境 |
5.3.2 建立“多维共进”的学习生态 |
5.3.3 建立“三元纵横”的学习引导机制 |
5.3.4 建立“同质异相”的学习评价机制 |
5.3.5 建立“动态置换”的学习资源互补机制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
(8)回眸与启示 ——浙江省中等职业教育三十年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
1.2 研究综述 |
1.3 研究构想与内容框架 |
1.4 概念界定 |
第2章 恢复与调整时期(1978-1984) |
2.1 社会特征 |
2.1.1 政治-拨乱反正 |
2.1.2 经济-初步调整 |
2.2 中等专业学校 |
2.2.1 规模概况 |
2.2.2 学校发展 |
2.3 技工学校 |
2.3.1 政策与规模 |
2.3.2 学校发展 |
2.4 职业高中 |
2.4.1 政策与规模 |
2.4.2 学校发展 |
2.5 小结 |
2.5.1 政策支持 |
2.5.2 经费保障 |
2.5.3 中等教育结构初步改变 |
第3章 整合与提升时期(1985-1996) |
3.1 社会特征 |
3.1.1 经济持续发展 |
3.1.2 “科教兴省”战略推动 |
3.1.3 《职业教育法》颁布 |
3.2 中等专业学校 |
3.2.1 政策与规模 |
3.2.2 学校发展 |
3.3 技工学校 |
3.3.1 政策与规模 |
3.3.2 学校发展 |
3.4 职业高中 |
3.4.1 政策与规模 |
3.4.2 学校发展 |
3.5 小结 |
3.5.1 经验 |
3.5.2 存在问题 |
第4章 滑坡与转型时期(1997-2000) |
4.1 滑坡背景 |
4.1.1 经济快速发展 |
4.1.2 人口总量增多 |
4.1.3 就业压力加深 |
4.1.4 盲目追求高学历 |
4.1.5 舆论导向动摇 |
4.2 中等职业教育的转型 |
4.2.1 质量下降,招生滑坡 |
4.2.2 学校合并,规模提升 |
4.2.3 高等职业教育的兴起 |
4.2.4 综合高中的举办 |
第5章 重振与突破时期(2001-2008) |
5.1 政策与规模 |
5.1.1 发展规模 |
5.1.2 “六项行动计划” |
5.2 基础建设 |
5.3 专业建设 |
5.4 教学改革 |
5.4.1 学分制 |
5.4.2 分层教学 |
5.4.3 五年制高职 |
5.5 师资队伍建设 |
5.6 办学形式丰富 |
5.6.1 组建职教集团 |
5.6.2 加强合作办学 |
第6章 典型分析——以杭州市中等职业教育为例 |
6.1 发展历程 |
6.1.1 复苏时期 |
6.1.2 整合时期 |
6.1.3 解难时期 |
6.1.4 提升时期 |
6.2 发展经验 |
6.2.1 创建重点职校,扩大优质职教资源 |
6.2.2 专业设置与劳动力市场需求基本匹配 |
6.2.3 办学水平和质量大幅提高 |
6.2.4 实践合作教育摆到突出地位 |
6.3 启示 |
6.3.1 对职业教育的认识仍有待提高 |
6.3.2 办学条件有待改进 |
6.3.3 职业教育的教学保障体系急需完善 |
6.3.4 校企合作不够紧密,有待进一步加强 |
第7章 总结 |
7.1 学校规模稳步增长 |
7.2 办学质量不断提高 |
7.3 宏观政策积极引导 |
7.4 教学改革成果显着 |
7.5 与地方经济良好互动 |
附录1 访谈提纲 |
附录2 浙江省中等职业教育大事记1978-2008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9)晏阳初农民教育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的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2.1 国外关于晏阳初农民教育思想的研究综述 |
2.2 国内关于晏阳初农民教育思想的研究综述 |
3 研究方法与思路 |
4 研究的重点、难点及创新点 |
5 相关概念界定 |
5.1 农民教育 |
5.2 晏阳初农民教育思想 |
第二章 晏阳初农民教育思想的形成 |
1 晏阳初农民教育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 |
1.1 政治的动荡与变革是晏阳初农民教育思想产生的政治背景 |
1.2 农村经济的衰败是晏阳初农民教育思想产生的经济背景 |
1.3 文化教育的窘困是晏阳初农民教育思想产生的文化背景 |
2 晏阳初农民教育思想的理论与实践来源 |
2.1 传统儒家的“民本思想” |
2.2 近代“新民说” |
2.3 基督教的“博爱”精神 |
2.4 近代留法为华工服务的经历 |
3 晏阳初农民教育思想的形成过程 |
3.1 理论萌芽时期(1917年—1920年) |
3.2 初步形成时期(1921年—1929年) |
3.3 成熟发展时期(1930年—1958年) |
第三章 晏阳初农民教育思想的基本框架 |
1 农民教育的四大内容 |
1.1 文艺教育 |
1.2 生计教育 |
1.3 卫生教育 |
1.4 公民教育 |
2 农民教育的三大途径 |
2.1 学校式 |
2.2 社会式 |
2.3 家庭式 |
第四章 晏阳初农民教育思想的特点及历史评价 |
1 晏阳初农民教育思想的主要特点 |
1.1 平等性和民本性 |
1.2 实践性与实用性 |
1.3 创新性与独立性 |
1.4 科学性与重德性 |
2 晏阳初农民教育思想的历史评价 |
2.1 晏阳初农民教育思想的历史意义 |
2.1.1 晏阳初农民教育思想及实践丰富了近现代中国教育史的内容 |
2.1.2 晏阳初四大教育的推行促进了农民综合素质的提高 |
2.1.3 晏阳初农民教育思想为实现中国近现代化提供了新的思路 |
2.2 晏阳初农民教育思想的历史局限性 |
2.2.1 农民教育理论本身的局限性 |
2.2.2 教育救国思想的局限性 |
2.2.3 时代的局限性 |
第五章 晏阳初农民教育思想对高等农业教育的启示 |
1 更新农业高等教育理念,明确农业高校的办学定位 |
1.1 立足于“三农”,更新办学取向 |
1.2 在办学特色上突出“农”字优势 |
2 革新农业高等教育的内容 |
3 创新农业高等教育的方法 |
3.1 教育与实验结合,教育实验以乡村调查为基础 |
3.2 农业科技者"化农民“必先”农民化 |
3.3 教学手段的多样化 |
4 构建以农业高校为主体的立体式农民教育网络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10)总结经验 与时俱进 开创新局面——写在《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创刊十周年之际(论文提纲范文)
一、孜孜以求, 谋求发展 |
1.明确办刊宗旨, 坚持正确的办刊方向 |
2.加强与兄弟期刊交流, 接受成人教育专家指导 |
3.主动出击, 加大约稿力度 |
4.开设特色栏目, 引领学术发展 |
5.加强编辑队伍建设, 提升整体素质 |
6.努力提高编校质量, 降低差错率 |
7.与时俱进, 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 |
二、滴滴汗水, 成绩斐然 |
1.编校质量达到较高水平 |
2.转载率不断攀升 |
3.多次获得主管部门和有关组织奖励 |
4.获得主管部门、同行及专家学者好评 |
三、承前启后, 开拓创新 |
1.实施名栏工程, 创办特色栏目 |
2.发挥编委会的功能和作用, 提高办刊质量 |
3.提升编辑出版质量, 办成精品期刊 |
4.加强审稿专家队伍建设, 提升审稿质量 |
四、梅花香自苦寒来——护理自学考试经验访谈(论文参考文献)
- [1]个案工作介入Y县退役士兵就业安置问题研究[D]. 韩燕芳. 大连海事大学, 2020(01)
- [2]民办高校基于行业导向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D]. 周孟奎. 厦门大学, 2019
- [3]遇见更好的自己 ——“票友”戏曲学习样态探究[D]. 魏文静. 华东师范大学, 2017(01)
- [4]农村初中英语学困生的现状调查与教育策略研究 ——以南京市六合区某中学为例[D]. 孙美云. 华中师范大学, 2016(02)
- [5]社会资本视角下我国民间组织发展策略研究 ——以青岛市X服务社为例[D]. 吴蒙蒙.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 2012(12)
- [6]山东省男护生职业态度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D]. 吴冬梅. 青岛大学, 2011(06)
- [7]成人教育学专业研究生动态学习模式探究[D]. 郭荔宁. 江西师范大学, 2010(03)
- [8]回眸与启示 ——浙江省中等职业教育三十年发展研究[D]. 陈湘. 浙江工业大学, 2009(S1)
- [9]晏阳初农民教育思想研究[D]. 刘卫. 湖南农业大学, 2009(S1)
- [10]总结经验 与时俱进 开创新局面——写在《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创刊十周年之际[J]. 康和平. 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20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