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国优秀女子跳高运动员专项素质特征的调查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陈禹[1](2020)在《京津冀部分男子青少年跳高运动员起跳技术的三维运动学特征》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跳高是一项比较复杂的多轴性旋转项目,起跳技术是决定运动员跳高成绩的关键性技术。三维运动学作为一个成熟的技术,能够对跳高这种复杂性运动进行相应指标的采集与分析。本文对跳高起跳动作三个瞬间和两个阶段的运动学参数进行分析,找出其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建议,完善运动员的技术,以提高运动员的成绩。为构建京津冀男子青少年跳高运动员起跳技术模型提供相应的数据参考和理论参考。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录像解析法等方法,选取京津冀田径室内邀请赛的男子跳高比赛为拍摄对象,并选取在本次比赛取得前八名运动员最好成绩的起跳技术作为本文的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在起跳着地瞬间,京津冀运动员起跳腿能够积极送髋,摆动腿踝关节充分发挥蹬伸作用,但起跳腿着瞬间存在屈膝过大现象。运动员摆动腿踝关节蹬伸越充分,肩髋扭转角越小运动员取得的成绩越好。在此瞬间运动员起跳腿的水平速度占有重要影响,运动员的成绩随着起跳腿膝关节的垂直速度与水平速度、踝关节的水平速度、大腿重心速度的增加而增加。2.在最大缓冲瞬间,运动员膝关节角度能够在合理范围内,部分运动员右髋向前旋转过大,右肩向前旋摆不充分。在此瞬间,随着摆动腿膝关节角度越大运动员成绩表现越差。膝关节以及大腿重心的摆动能够促进运动员成绩的增加。3.在离地缓冲瞬间,8名运动员在此瞬间摆动腿侧肩髋扭转比较积极和充分,部分运动员起跳腿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蹬伸不充分。随着摆动腿膝关节的角度以及身体躯干的内外倾角变小使得运动员成绩变差,摆动腿踝关节合速度、髋关节和大腿重心垂直速度、以及踝关节水平速度与运动员的成绩成显着向正相关关系。4.在缓冲阶段,运动员在此阶段身体能够合理的倒向杆的方向,摆动腿能够积极的向前摆动送髋,大部分运动员采取小腿折叠向上摆动的方式。但部分运动员身体后倾比较严重,缓冲阶段运动员起跳缓冲时间较长,向左摆动的速度过大以及向右扭转右髋过早的现象。5.在蹬伸阶段,运动员在起跳时都采用折叠摆腿的方式。部分运动员存在屈膝,向左摆动过大,向上摆动过小现象。起跳缓冲时间比蹬伸时间略短,但蹬伸时间过长的现象,表现出肌肉力量不足的特点。随着身体重心高度变化值越大、运动员摆动腿踝关节合速度以及髋关节合速度的增加运动员成绩越好。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为促进京津冀男子青少年运动员跳高水平的增长提供参考依据。
任昕[2](2019)在《我国优秀体育舞蹈运动员身体素质特征的研究》文中提出在体育舞蹈竞技项目中,运动员竞赛成绩的好坏在极大程度上受身体素质水平高低的影响,运动员只有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才能以高规格高水准的技术完成竞技组合并获得优异成绩,由此可见身体素质极为重要不容忽视。为了我国能够更好地开展并进行体育舞蹈运动员科学选材、科学训练以及科学管理,最大程度缩小我国优秀体育舞蹈运动员与其他世界优秀体育舞蹈运动员之间的各方面差距,因此本文通过运用文献资料法、德尔菲法、测试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以我国优秀体育舞蹈运动员身体素质特征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我国优秀拉丁舞运动员和标准舞运动员的身体素质差异,旨在了解我国优秀体育舞蹈运动员身体素质的特征,为今后我国体育舞蹈运动员提高竞技能力水平与竞赛成绩,提供借鉴和帮助。本研究结论如下:1.体育舞蹈是相对以速度、力量、耐力、灵敏与协调素质为主的竞技项目,对于运动员的综合身体素质要求高。我国优秀拉丁舞运动员呈现出动作速度快、上肢力量耐力和灵敏与协调能力强的素质特征;优秀标准舞运动员呈现出踝关节力量耐力、有氧耐力以及静态平衡能力强的素质特征。其他的测试结果未体现出拉丁舞运动员与标准舞运动员之间具有明显区别与差异性。2.我国优秀体育舞蹈男性运动员在爆发力和无氧耐力水平上无显着差异;拉丁舞运动员动作速度快、力量耐力和灵敏与协调能力强、髋关节柔韧性好;标准舞运动员踝关节力量耐力、有氧耐力、静态平衡能力强。我国优秀体育舞蹈女性运动员在爆发力和无氧耐力水平上无显着差异;拉丁舞运动员动作速度快、上肢力量耐力强、踝关节柔韧性好、灵敏与协调能力强;标准舞运动员踝关节力量耐力、静态平衡能力强。3.我国优秀体育舞蹈男性运动员动作速度、爆发力、腰腹力量耐力、无氧耐力、有氧耐力、动态平衡能力优于体育舞蹈女性运动员;体育舞蹈女性运动员踝关节力量耐力、髋关节、肩关节柔韧、腿部柔韧以及灵敏与协调能力优于体育舞蹈男性运动员。
黎昕[3](2019)在《对我国优秀女子跳高运动员胡麟鹏跳高技术和训练分析》文中研究表明自1990年以来,我国女子跳高运动停滞不前,1.90米的跳高成绩成为了一道难以逾越的大山。而处在21世纪,中国女子跳高运动员在世界排名上难以入榜。不仅在世界的舞台上,在亚洲跳高比赛中,成绩也不理想,失去了往日的霸主地位,所以提高我国跳高成绩十分重要。该研究旨在建立我国优秀女子跳高运动员胡麟鹏在助跑、起跳、腾空过杆技术的运动学参数,并对训练时的跳高技术进行诊断研究。本研究通过录像拍摄法、录像解析法、咨询访谈法、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等方法,从运动学的角度和训练学的角度对我国优秀女子跳高运动员胡麟鹏的跳高技术进行运动学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胡麟鹏在助跑阶段中,助跑最后一步步长较短,且起跳腿着地瞬间踝关节有轻微的变形,助跑起跳技术还需要改进。2.与国内外优秀运动员相比,胡麟鹏在助跑内倾角上和连贯上还存在差距,但助跑水平速度较快,弧线助跑动作顺畅、连贯、放松、加速明显。3.在胡麟鹏两次试跳中,两大腿夹角较郑幸娟小,差值越小蹬伸效果越差,摆动腿蹬伸不积极。4.胡麟鹏过杆技术合理,背弓幅度充分,动作伸展。但在腾空阶段,未能使重心最高点和髋重心最高点同时到达,挺髋较慢。5.起跳腿着地瞬间踝关节角度偏低,影响的因素主要是因为踝关节力量和柔韧性较差,导致蹬伸效果不充分。
王晨[4](2018)在《我国女子跳高健将级运动员备战全运会赛前专项身体素质训练研究》文中认为背越式跳高运动员的专项成绩受很多因素的制约,其中专项身体素质是重要因素。专项身体素质训练作为跳高赛前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决定了运动员的身体状态,同时也直接影响运动员在比赛中的发挥。本研究以国内五名女子跳高健将级运动员为例,从专项身体素质训练阶段划分、训练任务、训练内容与手段、训练负荷安排等方面,对其备战2017年全运会赛前专项身体素质训练的过程做系统的追踪研究,并结合训练前后运动员专项身体素质、生化指标的测试比较,了解赛前专项身体素质训练的效果,以丰富女子跳高专项身体素质训练的理论成果体系,为今后我国女子跳高运动员重大赛事前的专项身体素质训练提供理论参考。通过研究,得到如下基本结论:1、我国女子跳高健将级运动员备战天津全运会的赛前专项身体素质训练安排时间为8周,包括强化训练、巩固训练和赛前调整三个阶段。2、强化训练阶段主要是全面发展身体素质,强化专项素质的各个环节,通过第三周的调整解决身体素质力量与技术的结合转换运用;专项训练阶段主要是提高专项身体素质的稳定性,进一步完善并提高专项身体素质的发展;赛前调整阶段以调整性训练为主,发展专项竞技能力,促进最佳竞技状态的形成。3、不同运动员赛前专项身体素质训练比重不同,不同阶段、不同专项身体素质训练的周课次也不同,但柔韧性训练贯穿在训练始终。4、我国女子跳高健将级运动员赛前专项力量素质训练包括最大力量、快速力量、专项摆动力量三类,专项速度训练包括专项速度、速度耐力;专项弹跳素质训练主要包括最大力量训练法、速度力量训练法、各种跳跃练习法。5、我国女子跳高健将级运动员备战全运会赛前专项身体素质训练的负荷安排,胡麟鹏、王林呈倒“V”型趋势,张皙瑶的负荷安排无明显特征,张露予和刘肼毅的专项身体素质训练负荷呈“先逐渐提升后逐渐降低”的趋势。6、备战全运会专项身体素质训练期间,王林的生化指标的变化与身体专项素质负荷量、负荷强度及整体负荷的安排趋于一致,说明王林对专项身体素质训练负荷的适应情况良好,并且训练后的恢复情况良好;胡麟鹏对强化训练阶段的大运动量、巩固训练阶段的大强度适应情况不够好。7、五名女子跳高健将级运动员集训前后专项身体素质的不同指标有一定程度的提升,但王林、张皙瑶的提升幅度不太明显。
胡思月[5](2017)在《辽宁省优秀青少年女子跳高运动员助跑与起跳衔接技术的运动学分析》文中提出女子跳高曾是辽宁省田径优势项目,金玲曾创造了1.97米的亚洲女子跳高纪录,但继此之后我国女子跳高成绩日趋下滑,未能保持辉煌成绩。通过查阅资料发现,多数文献仅局限于优秀跳高运动员技术的运动学分析,忽视了我国女子跳高项目停滞倒退的原因在于后备力量培养问题。本文从运动学角度出发,针对辽宁省优秀青少年女子运动员在比赛过程中存在的技术问题,进行动作技术的初期诊断。辽宁省青少年田径锦标赛云集了辽宁省田径各项目优秀青少年运动员,代表了辽宁省青少年最优秀的后备力量。本文选取2016年辽宁省青少年田径锦标赛上获得女子组前四名的青少年女子运动员为研究对象。研究方法采用文献资料法、测试法、对比分析法、数理统计法和访谈法。本文通过分析辽宁省优秀青少年女子跳高运动员的助跑与起跳衔接过程中运动学参数,剖析其存在问题,并作出技术诊断,提出合理建议,进而改进技术动作,提高运动成绩,为日后训练提供可参考数据。该研究创新点在于现场比赛中对运动员的动作技术指标进行收集,结合影像观察,分析辽宁省优秀青少年女子跳高运动员目前存在的差异与问题,提出改进动作技术的关键所在等。研究表明:1.辽宁省优秀青少年女子运动员的克托莱指数较大,在青少年选材方面应更加重视运动员身高的预测,控制体重的增长,加强运动员的一般素质和专项素质。2.辽宁省青少年女子运动员在起跳腿离地瞬间的身体重心水平速度和垂直速度具有较大差异,这正是运动员不同运动水平的体现,速度的提高是其获得成绩的关键因素。3.辽宁省优秀青少年女子运动员普遍存在起跳腿送髋不积极、放脚不果断、摆动动作不到位、摆动腿离地瞬间与起跳腿着地瞬间的两大腿夹角过小等技术问题。4.辽宁省优秀青少年女子运动员在起跳腿离地瞬间髋、膝、踝各关节蹬伸角度距理想值相差较多,从而对运动员质心腾起的高度造成了影响。5.辽宁省优秀青少年女子运动员在起跳阶段两大腿夹角较小,起跳腿蹬伸距离不足,表明运动员的踝关节力量、摆动腿幅度和速度有待加强。
胡亚川[6](2014)在《我国优秀女子跳高运动员助跑与起跳衔接技术的三维运动学分析》文中提出跳高运动问世以来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其技术经过5次重要的技术变革以来,最终背越式跳高技术成为了跳高主导技术。1957年,我国优秀女子跳高运动员郑凤荣采用剪刀式跳高技术打破世界记录,将我国女子跳高带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自此之后我国女子跳高项目一直处于停滞状态,并没有取得实质性上的突破,甚至出现了倒退的现象。这不仅使我国女子跳高失去了在世界上的优势,还失去了亚洲霸主的地位。查阅国内外文献资料,发现并没有针对倒二步助跑与起跳衔接技术的三维运动学研究。本论文研究样本是2012年全国田径大奖赛女子跳高前6名运动员,研究对象是6名运动员在最后两步助跑与起跳衔接技术(均以左脚起跳)。本文研究采用星高钛三维运动解析系统对比赛现场采集的图像进行解析,得出研究对象的三维运动学指标和参数。力求用客观准确无误的研究结果,为我国女子背越式跳高运动员的科学训练提供参考。本文的主要研究方法是:文献资料法、近景定机三维摄像测量法、专家访谈法、数理统计法。研究结果表明:1.我国现役6名运动员在最后两步助跑过程中,身体重心上下起伏均有所不同,身体重心上下起伏过大或者起跳前身体重心的过度降低都会影响到助跑的节奏以及助跑水平速度。2.在最后两步助跑的过程中,双脚的落地点直接影响到两腿之间的水平横向距离,从而影响到身体重心的左右晃动以及摆动腿的摆动轨迹,从而影响了助跑的水平速度与起跳速度。3.6名现役运动员中有4名运动员在摆动腿着地瞬间的膝关节角度与最大缓冲瞬间膝关节角度相差比较大,说明其摆动腿支撑力量不够,需要靠较大的缓冲来支撑身体,从而造成了身体重心上下起伏幅度过大,进而影响助跑水平速度的发挥。4.跟国外优秀运动员相比,在助跑最后一步的腾空阶段我国优秀运动员的踝关节角度比较大,从而影响摆动腿的积极摆动。5.跟国外优秀运动员相比,我国现役6名运动员的助跑速度利用率较低6.踝关节角度的大小与起跳速度有着密切的联系,叶嘉莹、张露予与金逸雯3位运动员起跳脚落地后滚动速度慢,缓冲时间长,从而影响了起跳速度。7.国优秀女子运动员与世界优秀女子运动员在髋、膝、踝三个关节角度均有一定的差距,说明起跳蹬伸不充分,造成髋、膝、踝的蹬伸幅度不够,进而影响到摆动幅度,达不到比较理想的起跳效果。
吴双双[7](2012)在《我国优秀男子跳高运动员专项身体素质与专项成绩相关分析》文中研究表明本文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现阶段我国优秀男子跳高运动员的专项身体素质和专项成绩进行相关分析,通过横向对比以及研究对象的总体进行分析,以期为我国的跳高事业贡献一份力量。于2011年3月15日的全国室内锦标赛北京站分站、2011年4月广东肇庆举行的全国大奖赛分站和2011年5月份在浙江嘉兴比赛的机会,由国际健将张树峰亲自发放给优秀跳高运动员,几次比赛共发放问卷30份,回收30份。研究方法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spss数据统计分析法和比较分析法,得出的主要结论:(1)我国优秀男子跳高运动员身体素质对专项成绩贡献率大小排序为:4-6步助跑过杆>助跑手摸高>30m弯道跑>30m起跑>杠铃半蹲系数等,这些指标可以作为我国男子跳高运动员专项身体素质指标体系。(2)通过因子分析筛选出5项专项身体素质敏感指标,并通过回归分析法建立了我国优秀男子跳高运动员专项成绩预测模型:Y=0.473+0.066X1-0.028X6+0.001X9+0.699X12+0.003X13这个模型的建立,为预测跳高运动员的专项成绩和监控运动员专项身体素质发展水平提供了客观依据。(3)从我国优秀男子跳高运动员专项身体素质因子分析后的排序与灰色关联排序不同,我们可以认识到在训练的宏观调控和微观调控方面略有出入,说明我们的跳高训练安排应该兼顾宏观和微观两方面。(4)我国优秀男子跳高运动员的专项速度能力和全身爆发力能力与世界优秀男子跳高运动员相比存在明显差异。
马丽亚[8](2011)在《我国优秀女子跳高运动员专项身体形态指标体系和特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运用文献资料法、特尔菲法、测量法、格拉布斯法以及因子分析等科研方法,对我国优秀女子跳高运动员身体形态进行研究。研究结果:1)建立了我国优秀女子跳高运动员专项身体形态指标体系;2)揭示我国优秀女子跳高运动员专项身体形态特征;3)对我国优秀女子跳高运动员专项身体形态的典型指标进行了理论分析。
夏伟[9](2011)在《对我国青少年跳高项目运动员训练特征的调查分析》文中认为跳高训练是一个系统且复杂的工程,优秀跳高运动员的整个训练生涯都需要进行合理周密的安排,特别是青少年时期。本文试图从我国青少年跳高训练特征的讨论切入,以青少年跳高运动员训练为研究对象,以部分青少年跳高教练和跳高专家为调查对象,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访谈法和数理统计法等方法来分析青少年跳高训练特征,以期为跳高教练员和运动员提供有益参考。本文得出如下结论:1本文研究认为,我国青少年跳高项目的成绩特征表现在:青年跳高运动员具有世界一流水平,且成绩好于少年,世界排名靠前并好于同龄女子。青少年优秀跳高运动员成绩突出,最好成绩远高于同龄运动员的平均水平,但与世界最好水平还有一定差距。近5年,除了青年男子跳高外,少年跳高和青年女子跳高在世锦赛和国内锦标赛的比赛成绩较往年有所下降,青少年跳高运动员整体水平有下降的趋势。2我国青少年跳高项目体能训练特征主要表现在:运动员的选材较为合理,身体形态较好,身高逐年增加;力量训练和速度训练安排与大纲基本相符,速度训练倾向于发展位移速度和提高运动员的兴奋性和积极性,力量和速度训练的方法和手段均较丰富。3我国青少年跳高项目技术训练特征主要体现在:青少年跳高技术在助跑与起跳衔接环节和起跳环节出现问题最多。最主要的问题是倒2步时减速、摆动腿不积极和起跳腿蹬伸慢。青少年跳高技术训练方法手段较为丰富,多采用全程或者半程跳高练习来提高运动员的技术,以使运动员完整技术更为合理,完成技术动作顺畅。4我国青少年跳高训练负荷特征主要是:青少年跳高运动员训练安排较为合理,每周训练4-9次,训练课的时间为1.5-2个小时,年度比赛约为4-6次。因各种因素影响,使不同年龄层次的青少年跳高运动员在同队同计划下进行训练,训练方法手段基本一致,导致小年龄组运动员的训练成人化,负荷量过大,大年龄组为应付比赛,整体训练负荷也偏大。5我国青少年跳高训练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教练员不注重运动员心肺功能的发展;在身体素质训练和技术训练的某些方法、手段、观念较陈旧,对训练的创新认识不够,学习新的训练理念和方法不足;青少年跳高运动员平时缺乏心理、智能和战术素质的训练;运动员整体训练量过大,有“拔苗助长”的现象。这些可能是导致我国优秀青少年跳高运动员成年后运动成绩提高缓慢,水平停滞不前的主要原因。
孙赫男[10](2011)在《我国优秀女子佩剑运动员专项身体素质调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根据项群训练理论,依据竞技能力主导因素进行分类,击剑属于技能主导类格斗对抗性项群,身体素质对运动员的竞技能力水平起着决定性作用,良好的身体素质是提高技战术的基础。本研究通过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测试法及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通过对能反映女子佩剑竞技水平的各专项身体素质测试指标进行分析,确定出了主要身体素质测试指标,并对我国优秀女子佩剑运动员的上述指标进行了调查研究,以期为优秀女子佩剑运动员的科学选材、训练和参赛提供科学的理论和实践依据,并希望广大教练员能正确认识专项身体素质训练,为其在以后的训练中选择正确的身体素质训练方法提供‘定的依据。本文的具体研究结果如下:1.单弓步时间、上步弓步时间、1分钟双摇跳绳、14米剑道×2折返跑、最大负重深蹲、静力支撑、立定跳远和30米蹲踞式起跑快速跑等八项指标是反映优秀女子佩剑运动员专项身体素质的主要测试指标。2.我国优秀女子佩剑运动员专项身体素质水平主要受爆发式起动素质因子、速度灵敏素质因子、协调性因子和核心力量素质因子等四个主要因子的影响。3.单弓步时间、1分钟双摇跳绳、14米剑道×2折返跑、立定跳远四项身体素质水平在女子佩剑不同级别运动员之间存在显着性差异,这四项指标可以作为高水平优秀女子佩剑运动员科学选材的专项身体素质指标。4.上步弓步时间、最大负重深蹲、静力支撑和30米蹲踞式起跑快速跑四项身体素质水平在不同级别运动员之间没有显着性差异。
二、我国优秀女子跳高运动员专项素质特征的调查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我国优秀女子跳高运动员专项素质特征的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京津冀部分男子青少年跳高运动员起跳技术的三维运动学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选题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国内对跳高技术的研究现状 |
1.3.1.1 相关瞬间阶段以及角度概念的界定 |
1.3.1.2 跳高项目助跑技术的研究 |
1.3.1.3 跳高起跳技术的研究 |
1.3.2 国外对跳高技术的研究现状 |
2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资料法 |
2.2.2 三维录像解析法 |
2.2.3 数理统计法 |
3 研究结果分析 |
3.1 京津冀部分男子青少年跳高运动员起跳着地瞬间的三维运动学特征 |
3.1.1 京津冀部分男子青少年跳高运动员起跳着地瞬间相关环节角度特征分析 |
3.1.2 京津冀部分男子青少年跳高运动员起跳着地瞬间相关环节速度特征分析 |
3.2 京津冀部分男子青少年跳高运动员起跳最大缓冲瞬间的三维运动分析 |
3.2.1 京津冀部分男子青少年跳高运动员起跳最大缓冲瞬间相关环节角度特征分析 |
3.2.2 京津冀部分男子青少年跳高动员起跳最大缓冲瞬间相关环节速度特征分析 |
3.3 京津冀部分男子青少年跳高运动员起跳离地瞬间的三维运动分析 |
3.3.1 京津冀部分男子青少年跳高运动员起跳离地瞬间相关环节角度特征分析 |
3.3.2 京津冀部分男子青少年跳高运动员起跳离地瞬间相关环节速度特征分析 |
3.4 京津冀部分男子青少年跳高运动员起跳缓冲阶段的三维运动学特征 |
3.4.1 京津冀部分男子青少年跳高运动员起跳缓冲阶段相关环节角度变化特征分析 |
3.4.2 京津冀部分男子青少年跳高运动员起跳缓冲阶段相关环节速度变化特征分析 |
3.4.3 京津冀部分男子青少年跳高运动员起跳缓冲阶段时间特征分析 |
3.4.4 京津冀部分男子青少年跳高运动员起跳缓冲阶段身体重心位移变化特征分析 |
3.5 京津冀部分男子青少年跳高运动员起跳蹬伸阶段的三维运动学特征 |
3.5.1 京津冀部分男子青少年跳高运动员起跳蹬伸阶段相关环节角度变化的三维运动学特征 |
3.5.2 京津冀部分男子青少年跳高运动员起跳蹬伸阶段相关环节速度变化特征分析 |
3.5.3 京津冀部分男子青少年跳高运动员起跳蹬伸阶段时间特征分析 |
3.5.4 京津冀部分男子青少年跳高运动员起跳蹬伸阶段身体重心位移变化特征分析 |
4 结论与建议 |
4.1 结论 |
4.2 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2)我国优秀体育舞蹈运动员身体素质特征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选题的目的意义 |
1.2.1 选题目的 |
1.2.2 选题意义 |
1.2.3 选题的理论价值与应用价值 |
2 文献综述 |
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2 文献综述述评 |
3 研究设计 |
3.1 研究对象、方法和技术路线 |
3.1.1 研究对象 |
3.1.2 研究方法 |
3.1.3 技术路线 |
3.1.4 研究的相关界定 |
3.2 研究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
3.2.1 研究重点 |
3.2.2 研究难点 |
3.2.3 研究创新点 |
4 研究过程与分析 |
4.1 我国优秀体育舞蹈运动员身体素质测试指标的确定 |
4.1.1 第一轮专家筛选身体素质测试指标结果分析 |
4.1.2 第二轮专家筛选身体素质测试指标结果分析 |
4.1.3 第三轮专家筛选身体素质测试指标结果分析 |
4.2 拉丁舞与标准舞运动员同性别间身体素质特征结果分析 |
4.2.1 速度素质特征调查结果与分析 |
4.2.2 力量素质特征调查结果与分析 |
4.2.3 耐力素质特征调查结果与分析 |
4.2.4 柔韧素质特征调查结果与分析 |
4.2.5 灵敏与协调素质特征调查结果与分析 |
4.2.6 平衡素质特征调查结果与分析 |
4.3 拉丁舞与标准舞运动员不同性别间身体素质特征结果分析 |
4.3.1 不同性别间速度素质调查结果与分析 |
4.3.2 不同性别间力量素质调查结果与分析 |
4.3.3 不同性别间耐力素质调查结果与分析 |
4.3.4 不同性别间柔韧素质调查结果与分析 |
4.3.5 不同性别间灵敏与协调素质调查结果与分析 |
4.3.6 不同性别间平衡素质调查结果与分析 |
5 研究结论与建议 |
5.1 研究结论 |
5.1.1 我国优秀体育舞蹈运动员拉丁舞与标准舞身体素质特征 |
5.1.2 我国优秀体育舞蹈运动员同性别间身体素质特征 |
5.1.3 我国优秀体育舞蹈运动员不同性别间身体素质特征 |
5.2 研究建议 |
5.2.1 建立针对我国优秀体育舞蹈运动员身体素质评价体系,确立评价标准 |
5.2.2 针对我国优秀体育舞蹈运动员,制定科学系统的训练计划,进行合理多样的运动训练 |
5.2.3 充分利用高科技、科学精准监控、高效及时反馈 |
5.2.4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对后续研究者的建议 |
附录 |
附录A 我国优秀体育舞蹈运动员身体素质特征指标筛选专家意见调查表(第一轮) |
附录B 我国优秀体育舞蹈运动员身体素质特征指标筛选专家意见调查表(第二轮) |
附录C 我国优秀体育舞蹈运动员身体素质特征指标筛选专家意见调查表(第三轮) |
附录D 我国优秀体育舞蹈运动员身体素质测试内容细则 |
附录E 专家效度检验表 |
附录F 测试数据登记表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3)对我国优秀女子跳高运动员胡麟鹏跳高技术和训练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选题的目的意义 |
1.2.1 选题目的 |
1.2.2 选题意义 |
1.2.3 选题的理论价值与应用价值 |
2 文献综述 |
2.1 国内研究现状 |
2.1.1 跳高技术的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 |
2.1.2 背越式跳高研究的主要内容 |
2.1.3 背越式跳高训练方法研究现状 |
2.2 国外研究现状 |
2.3 文献综述述评 |
3 研究设计 |
3.1 研究对象、方法和技术路线 |
3.1.1 研究对象 |
3.1.2 研究方法 |
3.1.3 技术路线 |
3.1.4 研究的相关界定 |
3.2 研究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
3.2.1 研究重点 |
3.2.2 研究难点 |
3.2.3 研究创新点 |
4 研究过程与分析 |
4.1 女子跳高运动员胡麟鹏的身体形态特征以及各项素质指标 |
4.1.1 运动员身体形态特点 |
4.1.2 运动员竞技能力的部分指标特点 |
4.2 女子跳高运动员胡麟鹏的专项技术的特点 |
4.2.1 助跑阶段的运动学分析 |
4.2.2 起跳阶段的运动学分析 |
4.2.3 腾空阶段的运动学分析 |
4.3 针对胡麟鹏现阶段技术特点所需训练手段的分析 |
4.3.1 专项速度训练 |
4.3.2 专项力量训练 |
4.3.3 背越式跳高助跑起跳技术训练 |
5 研究结论与建议 |
5.1 研究结论 |
5.2 研究建议 |
附录 |
附录A 运动员基本信息调查表 |
附录B 教练员访问提纲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4)我国女子跳高健将级运动员备战全运会赛前专项身体素质训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3 研究意义 |
1.3.1 理论意义 |
1.3.2 实践意义 |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2.1.1 健将级运动员 |
2.1.2 专项身体素质 |
2.2 关于背越式跳高运动专项身体素质训练的界定 |
2.2.1 关于背越式跳高专项速度素质的研究 |
2.2.2 关于背越式跳高专项力量素质的研究 |
2.2.3 关于背越式跳高专项弹跳素质的研究 |
2.2.4 关于背越式跳高专项耐力素质的研究 |
2.2.5 关于背越式跳高专灵敏、柔韧素质的研究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专家访谈法 |
3.2.3 问卷调查法 |
3.2.4 测试法 |
3.2.5 数理统计法 |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
4.1 我国女子跳高健将级运动员全运会前的专项身体素质的分析 |
4.1.1 我国女子跳高健将级运动员的基本情况 |
4.1.2 全运会赛集训前的专项身体素质现状 |
4.2 女子跳高健将级运动员赛前专项身体素质训练的训练安排 |
4.2.1 赛前专项身体素质训练周期划分 |
4.2.2 赛前专项身体素质训练的主要任务 |
4.3 女子跳高健将级运动员赛前专项身体素质训练的训练内容 |
4.3.1 赛前不同训练阶段专项身体素质训练内容的安排 |
4.3.2 赛前相同训练阶段专项身体素质训练内容的安排 |
4.4 女子跳高健将级运动员赛前专项身体素质训练的训练手段 |
4.4.1 专项力量素质的训练手段 |
4.4.2 专项速度素质的训练手段 |
4.4.3 专项弹跳素质的训练手段 |
4.5 女子跳高健将级运动员赛前专项身体素质训练的负荷与监控 |
4.5.1 专项身体素质训练负荷的安排 |
4.5.2 专项身体素质训练负荷的监控 |
4.6 女子跳高健将级运动员备战全运会赛前专项身体素质的效果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6 致谢 |
7 参考文献 |
8 附录 |
9 个人简历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5)辽宁省优秀青少年女子跳高运动员助跑与起跳衔接技术的运动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跳高技术的相关研究 |
1.3.3 青少年女子跳高运动员身体形态及选材的相关研究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资料法 |
2.2.2 测试法 |
2.2.3 数理统计法 |
2.2.4 对比分析法 |
2.2.5 访谈法 |
3 结果与分析 |
3.1 辽宁省优秀青少年女子运动员身体形态与身体素质分析 |
3.2 技术动作步骤与阶段划分 |
3.2.1 影响高度的直接因素 |
3.2.2 动作阶段划分 |
3.3 助跑最后两步技术运动学分析 |
3.3.1 助跑最后两步相关技术参数 |
3.3.2 倒二步助跑下肢关节角度变化参数 |
3.3.3 倒一步助跑下肢关节角度变化参数 |
3.4 起跳技术运动学分析 |
3.4.1 起跳过程中身体重心速度变化参数 |
3.4.2 倒一步摆动腿摆动技术运动学分析 |
3.4.3 缓冲、蹬伸技术运动学分析 |
4 结论与建议 |
4.1 结论 |
4.2 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附件 |
(6)我国优秀女子跳高运动员助跑与起跳衔接技术的三维运动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选题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研究任务 |
1.4 文献综述 |
1.4.1 世界女子跳高运动的发展概况 |
1.4.2 我国女子跳高运动的回顾 |
1.4.3 运动学在体育运动技术中的运用 |
1.4.4 国内外跳高助跑和起跳技术的现状研究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资料法 |
2.2.2 近景定机三维摄像测量法 |
2.2.3 专家访谈法 |
2.2.4 数理统计法 |
3 研究结果与讨论 |
3.1 名词释义 |
3.2 助跑最后两步助跑中身体重心四方位变化的运动学分析 |
3.2.1 助跑最后两步身体重心上下变化曲线图的特征分析 |
3.2.2 助跑最后两步身体重心左右变化曲线图的特征分析 |
3.3 起跳技术的运动学分析 |
3.3.1 助跑与起跳衔接技术的运动学分析 |
3.3.2 助跑最后一步腾空阶段起跳脚踝关节角度与两大腿夹角的参数分析 |
3.3.3 起跳阶段部分时间的参数分析 |
3.3.4 起跳结束瞬间起跳腿与摆动腿的运动学分析 |
3.3.5 助跑水平速度利用率的参数分析 |
4 结论与建议 |
4.1 结论 |
4.2 建议 |
5 参考文献 |
6 致谢 |
7 附件 |
(7)我国优秀男子跳高运动员专项身体素质与专项成绩相关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跳高运动简介 |
1.2 男子跳高运动发展概况 |
1.2.1 世界男子跳高运动发展概况 |
1.2.2 中国跳高运动发展概况 |
2 文献综述 |
2.1 国外对跳高专项身体素质研究现状 |
2.2 国内对跳高专项身体素质研究现状 |
2.3 相关概念界定 |
2.3.1 身体素质 |
2.3.1.1 一般身体素质 |
2.3.1.2 专项身体素质 |
2.3.2 优秀运动员 |
2.4 研究目的意义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特尔菲法 |
3.2.2.1 问卷的效度检验 |
3.2.2.2 问卷的信度检验 |
3.2.3 问卷调查法 |
3.2.4 访谈法 |
3.2.5 数理统计法 |
3.2.5.1 相关分析法 |
3.2.5.2 因子分析法 |
3.2.5.3 多元回归分析法 |
3.2.5.4 灰色关联分析法 |
3.2.6 比较分析法 |
4 分析与讨论 |
4.1 我国优秀男子跳高运动员身体素质、身体形态现状分析 |
4.1.1 我国优秀男子跳高运动员身体形态现状 |
4.1.2 我国与世界优秀男子跳高运动员专项身体素质对比分析 |
4.1.3 我国与世界优秀男子跳高运动员专项身体素质与专项成绩关联度的对比 |
4.2 我国优秀男子跳高运动员专项身体素质指标体系构建 |
4.2.1 原始指标的筛选 |
4.2.2 我国优秀男子跳高运动员专项身体素质指标体系的确立 |
4.3 我国优秀男子跳高运动员专项身体素质典型指标的确立 |
4.3.1 我国优秀男子跳高运动员专项身体素质与专项成绩进行相关分析 |
4.3.2 我国优秀男子跳高运动员专项身体素质因子分析 |
4.3.4 各项典型指标理论分析 |
4.3.4.1 30m弯道跑和30m起跑指标的理论分析 |
4.3.4.2 4-6步助跑过杆指标的理论分析 |
4.3.4.3 杠铃半蹲系数指标的理论分析 |
4.3.4.4 高翻和抓举指标理论的分析 |
4.3.4.5 背桥指标的理论分析 |
4.4 我国优秀男子跳高运动员专项成绩预测模型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8)我国优秀女子跳高运动员专项身体形态指标体系和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研究方法 |
1.2.1 文献资料法 |
1.2.2 特尔菲法 |
1.2.3 测量法 |
1.2.4 数理统计法 |
1.2.4.1 格拉布斯法 |
1.2.4.2 因子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我国优秀女子跳高运动员专项身体形态指标体系的构建及特征分析 |
2.1.1 我国优秀女子跳高运动员专项身体形态原始指标的专家筛选 |
2.1.2 我国优秀女子跳高运动员专项身体形态指标体系的确定 |
2.1.3 我国优秀女子跳高运动员专项身体形态特征分析 |
2.2 我国优秀女子跳高运动员专项身体形态典型指标的理论分析 |
2.2.1 体型比例系数指标分析 |
2.2.2 肩宽指标分析 |
2.2.3 |
2.2.4 体重指标分析 |
2.2.5 足弓高度指标分析 |
3 结论与建议 |
3.1 结论 |
3.2 建议 |
(9)对我国青少年跳高项目运动员训练特征的调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文献综述 |
1.2.1 青少年跳高运动员身体素质训练特征的研究 |
1.2.2 青少年跳高技术的研究 |
1.2.3 青少年跳高运动员心理素质和战术素质的研究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资料法 |
2.2.2 专家访谈法 |
2.2.3 问卷调查法 |
2.2.4 数理统计法 |
2.2.5 逻辑分析法 |
3 研究结果与分析讨论 |
3.1 青少年跳高训练特征的定义和内涵 |
3.1.1 特征及训练特征的定义 |
3.1.2 青少年跳高训练特征的定义及内涵 |
3.2 我国青少年跳高项目成绩特征的分析 |
3.2.1 世界及中国青少年跳高项目纪录的分析 |
3.2.2 世界及中国青少年历年跳高最好成绩的分析 |
3.2.3 世界及中国田径锦标赛跳高项目历年前十二名平均成绩分析 |
3.2.4 我国青少年跳高运动员历年参加世界青少年田径锦标赛人次的分析 |
3.2.5 我国青少年跳高运动员进入世界排名前四十名人数的统计及分析 |
3.3 我国青少年跳高竞技能力训练的特征研究与分析 |
3.3.1 我国青少年跳高项目体能训练特征的研究与分析 |
3.3.2 我国青少年跳高项目技术训练特征的研究与分析 |
3.3.3 我国青少年跳高项目心理、战术和智能训练特征的研究与分析 |
3.4 我国青少年跳高训练安排和负荷特征的分析 |
3.4.1 青少年跳高教练员对跳高指导思想和训练任务的认识 |
3.4.2 我国青少年跳高训练周期的选择 |
3.4.3 我国青少年跳高比赛次数的安排 |
3.4.4 我国青少年跳高训练负荷的安排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件一 我国体校青少年跳高运动员训练训练特征问卷调查表 |
附件二 我国青少年跳高运动员竞技能力影响因素的专家调查问卷 |
附件三 对本文42所体校中的部分教练员专访或电话访问提纲 |
附件四 专家效度评价表 |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10)我国优秀女子佩剑运动员专项身体素质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2 文献综述 |
3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
4.1 我国优秀女子佩剑运动员专项身体素质测试指标的确定 |
4.1.1 各项身体素质测试指标的筛选 |
4.1.2 各项身体素质测试指标的具体测试内容 |
4.2 我国不同级别女子佩剑运动员专项身体素质指标的基本测试情况 |
4.2.1 我国不同级别女子佩剑运动员的基本情况 |
4.2.2 我国不同级别女了佩剑运动员专项身体索质指标的基本测试情况 |
4.3 我国优秀女了佩剑运动员专项身体索质测试指标的主成分因子的确定和命名 |
4.3.1 各项测试指标的相关阵 |
4.3.2 主成分提取结果分析 |
4.3.3 因子命名 |
4.4 我国优秀女子佩剑运动员专项身体素质因子特征分析 |
4.4.1 爆发式起动素质因子特征分析 |
4.4.2 速度灵敏性因子特征分析 |
4.4.3 协调性因子特征分析 |
4.4.4 核心力量素质因子特征分析 |
4.5 我国不同级别女子佩剑运动员专项身体素质测试结果的对比分析 |
4.5.1 爆发式起动素质指标的对比分析 |
4.5.2 速度灵敏素质指标的对比分析 |
4.5.3 协调性素质指标的对比分析 |
4.5.4 核心力量素质指标的对比分析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四、我国优秀女子跳高运动员专项素质特征的调查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京津冀部分男子青少年跳高运动员起跳技术的三维运动学特征[D]. 陈禹. 天津体育学院, 2020(08)
- [2]我国优秀体育舞蹈运动员身体素质特征的研究[D]. 任昕. 北京体育大学, 2019(01)
- [3]对我国优秀女子跳高运动员胡麟鹏跳高技术和训练分析[D]. 黎昕. 北京体育大学, 2019(08)
- [4]我国女子跳高健将级运动员备战全运会赛前专项身体素质训练研究[D]. 王晨. 北京体育大学, 2018(01)
- [5]辽宁省优秀青少年女子跳高运动员助跑与起跳衔接技术的运动学分析[D]. 胡思月. 沈阳体育学院, 2017(03)
- [6]我国优秀女子跳高运动员助跑与起跳衔接技术的三维运动学分析[D]. 胡亚川. 首都体育学院, 2014(08)
- [7]我国优秀男子跳高运动员专项身体素质与专项成绩相关分析[D]. 吴双双. 北京体育大学, 2012(10)
- [8]我国优秀女子跳高运动员专项身体形态指标体系和特征研究[J]. 马丽亚. 山东体育科技, 2011(03)
- [9]对我国青少年跳高项目运动员训练特征的调查分析[D]. 夏伟. 北京体育大学, 2011(09)
- [10]我国优秀女子佩剑运动员专项身体素质调查研究[D]. 孙赫男. 北京体育大学, 20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