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山莨菪碱与阿托品散瞳验光效果临床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林汉瑜(Lam Hon Yu)[1](2021)在《针灸治疗近视的系统评价与用穴规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研究采用系统评价的研究方法,研究针灸治疗近视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探讨近视患者使用针灸治疗后在总有效率、裸眼视力、眼压等相关指标的改善情况。建立针灸治疗近视用穴数据库,对针灸治疗近视选用的标准穴位进行收集、筛选以及分析。运用基于偏序结构的数据挖掘技术,对所纳入研究的文献进行用穴规律分析,为针灸治疗近视的临床提供进一步的参考。方法:(一)系统评价本研究采用系统评价的方法,对所有符合要求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进行收集。收集数据后对文献进行严格的质量评价。通过数据分析后得出科学的分析以及综合性的结论。具体步骤如下:(1)文献检索方法:按照标准统一的检索策略,通过网络数据库进行针灸治疗近视的文献搜索。检索数据库采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维普数据库(VIP)、万方数据库以及Pub Med、Embase和Web Of Science中的中英文文献。文献检索时间:从各大数据库建库起至2021年的文献。检索文献词包括主题以及自由词。以“疾病类型:近视+假性近视+屈光不正”,“干预措施:针灸+针+针刺+电针+耳针+耳穴+腹针+皮内针+梅花针+眼针+头针”,“研究方法:随机+随机对照+随机分配+RCT”进行检索。英文检索词以“myopia OR degenerative myopia OR high myopia OR Acupuncture OR Pharmacopuncture OR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OR randomized OR placebo”进行检索。(2)应用Noteexpress软件对获得的文献进行去重初筛,通过阅读题目、摘要及全文筛选出符合纳入和排除标准的随机对照文献(RCT);(3)参照Cochrane评估手册以及改良后的Jadad量表对纳入文献进行质量评价;(4)提取相关数据后,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采用Review5.3进行Meta分析;(5)解释结果,得出结论。(二)用穴规律研究(1)文献检索方法:按照本研究制定的检索策略和文献资料收集方法,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等数据库进行检索;(2)根据纳入标准收集近视的针灸疗法的临床RCT文献,采用Excel 2019建立针灸治疗近视用穴数据库。文献选用的穴位需符合国家标准的十四经穴的针灸穴名,数据库的变量名由:编号、作者、发表年份、选用的穴位等组成;(3)根据针灸疗法治疗近视用穴数据库为对象,借助基于偏序结构大数据知识发现方法,生成能多层次、多因素反映针灸疗法治疗近视选择穴位、穴位-归经、穴位-位置和近视分类的属性偏序结构图;(4)根据生成的偏序结构图中可视化信息,研究对象普遍性和特异性之间的关系;(5)总结针灸治疗近视的用穴规律。结果:(一)系统评价按照本研究制定的检索策略和文献资料收集方法,共收集到783篇文献。其中在知网(CNKI)检索获得190篇文献、维普数据库(VIP)检索获得121篇文献、万方数据库检索获得442篇文献、Pub Med检索获得8篇文献、Emba se检索获得10篇文献和Web Of Science中检索获得12篇文献。将各大数据库例检索到的相关文献导入Noteexpress管理软件中,将重复文献264篇剔除,根据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对余下文献进行全文阅读筛选后,最终纳入文献数为71篇。其中高质量文献有17篇(2篇5分文献,15篇4分文献),低质量文献有55篇(3分文献共55篇)。共计17篇高质量文献以及54篇低质量文献。纳入本系统评价的71项研究,共纳入8285例近视患者,其中对照组4031例,实验组4254例。本次研究实验组采用单纯针刺或者针灸配合其他疗法,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纳入的71个研究中的实验组,有37个研究包含针刺治疗近视,有9个研究包含针灸联合中药薰眼治疗近视,有39个研究包含耳穴贴压治疗近视,有2个研究包含腹针治疗近视,有2个研究包含针刺联合灸法治疗近视,有2个研究包含针刺联合梅花针治疗近视,有13个研究包含针灸联合推拿治疗近视,有4个研究包含针刺联合中药内服治疗近视。在主要结局指标这方面:本次系统研究的主要结局为总有效率,在纳入的71个研究均报道了针灸治疗近视的总有效率。次要结局指标方面:本次系统研究的次要结局为治疗前后裸眼视力、眼轴和眼压的参数变化。在纳入的71个研究中,有28个研究报告了治疗前后患者裸眼视力值,有2个研究报告了治疗前后眼轴值,有3个研究报告了治疗前后眼压值。安全性概要:71个研究中,有2个研究报告了共10例失访或脱落案例。3个研究报告了不良反应:(1)1个研究报告了有晕针现象;(2)1个研究报告了出现5例口干、4例眼缘部皮肤瘙痒、2例眼睑分泌异常、4例脸部潮热;(3)1个研究报告了出现2例患儿眼外周红肿并伴有轻微疼痛、3例患者耳部轻微疼痛和3例耳穴皮肤溃烂。Meta分析结果:(1)针灸疗法对照常规治疗对总有效率评分的影响71个研究均采用总有效率作为评估治疗近视的疗效的测量指标。对治疗后总有效率进行Meta分析,结果显示针灸治疗与常规治疗组相比能更好提高总有效率。按照不同针灸类型进行分组分析,结果显示单纯针刺治疗近视、耳穴贴压治疗近视、腹针治疗近视、针灸配合中药熏眼、针刺配合梅花针等与常规治疗相比能更好的提高总有效率;仅2个研究报道了针刺结合灸法治疗近视,结果显示本组研究不具有统计学意义,但其RR值大于1,呈现出一定的趋势,未来需要更多证据以验证该种疗法的有效性;(2)针灸疗法对照常规治疗对患者裸眼视力的影响71个研究中有29个研究报告了治疗前后患者裸眼视力,对治疗前、后患者裸眼视力进行Meta分析,结果显示:针灸疗法与常规治疗相比能更好的改善患者裸眼视力;(3)针灸疗法对照常规治疗对患者眼压、眼轴的影响71个研究中有3个研究报告了治疗前后患者眼压值,对治疗前、后患者眼压值进行Meta分析,结果显示:针灸疗法与常规治疗相比能更好的改善患者眼压值;共有2个研究报告了治疗前后患者眼轴值,对治疗前、后患者眼轴值进行Meta分析,结果显示本组研究不具有统计学意义,未来需要更多证据进行验证;(二)用穴规律研究共有53篇文献研究符合纳入标准,所有文献中含有52种穴位,共计394频次的穴位被录入数据库。对纳入的文献中选用穴位、穴位归经、穴位位置和近视分类进行分析与研究。(1)选用穴位本次研究治疗近视文献使用攒竹穴37频次,睛明穴33频次,四白穴32频次,太阳穴29频次,丝竹空穴25频次,风池穴24频次,鱼腰穴22频次,光明穴17频次等。研究者运用针灸治疗近视,使用最多的穴位是:攒竹穴、睛明穴、四白穴、太阳穴、丝竹空穴、风池穴和鱼腰穴等。攒竹为最常用的穴位,是治疗近视的主要穴位。[攒竹-睛明-四白-太阳-鱼腰]、[攒竹-睛明-四白-太阳-丝竹空]、[攒竹-睛明-四白-鱼腰]、[攒竹-睛明-太阳]、[睛明-四白]、[四白-太阳]等为医家运用针灸治疗近视时常用的穴位配对。(2)穴位归经本次研究治疗近视文献使用足太阳膀胱经穴位48频次,足少阳胆经41频次,足阳明胃经43频次,手少阳三焦经24频次,手阳明大肠经20频次,足太阴脾经13频次,经外穴41频次等。研究者运用针灸治疗近视使用最多的经络为“足太阳膀胱经和足阳明胃经”。足太阳膀胱经为最常用的经络,是治疗近视的主要经络。[膀胱经-胃经-经外穴]、[膀胱经-胃经]、[膀胱经-胆经]、[膀胱经-经外穴]为医家运用针灸治疗近视时常用的经络配对。(3)穴位位置本次研究治疗近视文献使用眼周部穴位50频次,头面部穴位50频次,四肢35频次,胸腹部3频次,背部10频次。研究者运用针灸治疗近视使用最多的穴位位置为“眼周部和头面部”。(4)近视分类本次研究治疗近视文献使用近视53频次,其中青少年近视27频次,儿童近视7频次,假性近视11频次。研究者运用针灸治疗近视使用最多的穴近视分类为“青少年近视、儿童近视和假性近视”。结论:1.针灸疗法治疗近视有效:针灸疗法中单纯针刺治疗近视,耳穴贴压治疗近视,腹针治疗近视,针刺配合梅花针、针灸配合中药熏眼等针灸疗法的疗效优于常规治疗组;针灸疗法在提高患者的裸眼视力及改善眼压上也优于常规治疗;2.针灸治疗近视中常用穴位为:攒竹、睛明、四白、太阳、丝竹空和凤池,其中攒竹为最常用穴位。[攒竹-睛明-四白-太阳-鱼腰]、[攒竹-睛明-四白-太阳-丝竹空]、[攒竹-睛明-四白-鱼腰]、[攒竹-睛明-太阳]、[睛明-四白]、[四白-太阳]为医家运用针灸治疗近视时常用的穴位配对;3.足太阳膀胱经和足阳明胃经是针灸治疗近视最常用的经络,[膀胱经-胃经-经外穴]、[膀胱经-胃经]、[膀胱经-胆经]、[膀胱经-经外穴]为医家运用针灸治疗近视时常用的经络配对;4.针灸治疗近视常用的位置为:眼周部和头面部;5.医家在运用针灸治疗近视时较为常用的近视分类是:假性近视、儿童近视和青少年近视。针灸治疗近视有效,但是临床试验方法存在质量欠佳,审慎对待该结论。
傅雯[2](2021)在《规范眼保健操对学龄儿童近视防控效果的观察》文中提出目的:本研究拟通过对小学生做眼保健操进行规范指导,旨在了解眼保健操防控近视的效果,分析眼保健操是否是通过影响眼调节功能进而发挥近视防控作用,并探讨一个有效防控近视的途径。方法:本研究病例来源于在2020年09月至2021年01月就读于园湖路小学3年级9~11岁的学生,该学生在同一个学校,同一个年级,学习负荷、用眼负荷基本相同。所有病例均使用复方托吡卡胺快速麻痹睫状肌散瞳后,进行综合验光,将球镜在+0.5~-0.5DS,散光≤-0.5DC并符合纳入标准的学生纳入课题,在研究开始前先进行眼保健操认识评分(见附录3),将认识评分大于6分的学生30例纳入研究组,认识评分小于6分的学生30例纳入对照组,实验组进行规范的眼保健操教学,对照组按照原来的方法做眼保健操。该研究为期3个月,对比两组学生干预前、干预后双眼裸眼视力、屈光度、眼轴、调节幅度、调节灵敏度、正负相对调节,并进行视疲劳症状评分,观察两组干预前后各参数的变化情况。研究采用前瞻性非随机临床对照试验。结果:1、视力:研究组干预前和对照组干预前的比较不具有差异性,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干预后和对照组干预后的学生视力比较不具有差异性,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干预前后学生视力比较具有差异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干预前后学生视力比较不具有差异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等效球镜:研究组干预前与对照组干预前比较等效球镜比较不具有差异性,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干预后与对照组干预后比较等效球镜比较不具有差异性,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干预前和干预后等效球镜比较不具有差异性,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干预后等效球镜较前增长,且对照组干预前和对照组干预后等效球镜比较具有差异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眼轴:研究组干预前与对照组干预前眼轴长度比较不具有差异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干预后与对照组干预后眼轴长度比较不具有差异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干预前与干预后眼轴长度比较具有差异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干预前与干预后眼轴长度比较具有差异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调节幅度:研究组干预前和对照组干预前的节幅度比较不具有差异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干预后与对照组干预后调节幅度比较具有差异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干预前与干预后调节幅度比较具有差异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干预前与干预后调节幅度比较不具有差异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调节灵敏度:研究组干预前和对照组干预前的调节灵敏度比较不具有差异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干预后与对照组干预后调节灵敏度比较具有差异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干预前与干预后调节灵敏度比较具有差异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干预前与干预后调节灵敏度比较不具有差异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正相对调节:研究组干预前和对照组干预前正相对调节比较不具有差异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干预后和对照组干预后正相对调节比较不具有差异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干预前后对比正相对调节比较不具有差异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干预前后对比正相对调节比较不具有差异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7、负相对调节:研究组干预前与对照组干预前的负相对调节值比较不具有差异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干预后与对照组干预后的负相对调节值比较不具有差异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干预前与研究组干预后的负相对调节值比较具有差异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干预前与对照组干预后的负相对调节值比较具有差异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8、视疲劳症状评分:研究组干预前和对照组干预前视疲劳症状评分比较不具有差异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干预后和对照组干预后视疲劳症状评分比较不具有差异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干预前后视疲劳症状评分比较具有差异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干预前后视疲劳症状评分比较不具有差异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规范的眼保健操对于裸眼视力的提高、控制学龄儿童屈光度的发展具有一定的作用。2、规范眼保健操可以改善学龄儿童调节灵敏度、调节幅度及负相对调节,缓解视疲劳症状,一定程度上可以预防或延缓学龄儿童近视的发生发展。
张雨晴[3](2021)在《电梅花针防控青少年轻中度单纯性近视短期临床试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目的:科学规范的评价电梅花针干预轻中度单纯性近视的短期临床疗效。研究方法:本试验采取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按照拟定的纳入、排除标准纳入2020年8月至2021年2月于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眼科门诊、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眼科门诊就诊的轻中度单纯性近视的儿童青少年,并且按照随机数表、纳入顺序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34例(68眼),男性18例(36眼),女性16例(32眼),平均年龄8.97岁;对照组34例(68眼),男性18例(36眼),女性16例(32眼),平均年龄9.41岁。试验组采用电梅花针治疗配合普通防控,每周2次,每两次间隔2-4天,每次治疗时间为20min左右;对照组不予处理,仅采用普通防控,试验疗程为12周。评价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裸眼视力、麻痹前屈光度、麻痹后屈光度、麻痹前后屈光度差、眼轴、角膜曲率的变化情况,同时观察患者安全性指标和不良反应。电梅花针治疗方法:使用HANS-200韩氏穴位神经刺激仪输出电极对的一根接在塑料柄七星梅花针组上,另一端握于患者掌心(两极不过身体中线);仪器参数:输出输出脉冲连续波频率60HZ,电源电压用9伏直流干电池,电流强度小于5毫安;用75%酒精消毒穴位皮肤,用七星梅花针在穴位的表皮上叩打,用腕力弹刺,每穴均匀扣击100下,频率90-100次/分钟,总时长控制在20分钟左右。叩刺力度为中度刺激皮肤(局部皮肤明显发红);选穴:印堂、患侧攒竹、患侧丝竹空、患侧鱼腰、患侧太阳、患侧四白、双侧内关、双侧合谷、双侧风池、大椎、百会。普通防控法:佩戴合适的凹透镜眼镜矫正视力;保证正确的坐姿,眼睛于书本的距离保持在30~40cm或立放于眼前,在写作业时减少长期低头,最佳阅读照明亮度为10~100毫朗巴,色温在2800~4000K,每阅读40分钟休息远眺15分钟;增加户外运动晒太阳的时间,每天2小时或每周10小时的户外活动;每天1次眼保健操。研究结果:本研究共纳入符合标准的轻中度单纯性近视青少年68例(136眼)。试验组34例(68眼),对照组34例(68眼)。两组患者性别、年龄、裸眼视力、散瞳前屈光度、散瞳后屈光度、散瞳前后屈光度差、眼轴、角膜曲率等基线资料统计学分析均无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1.治疗后试验组的裸眼视力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麻痹前屈光度、麻痹后屈光度、麻痹前后屈光度、眼轴、角膜曲率改变不明显(P>0.05)。2.治疗后对照组的裸眼视力下降,麻痹前屈光度、麻痹后屈光度均有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麻痹前后屈光度、眼轴、角膜曲率变化不明显(P>0.05)。3.治疗后试验组和对照组两组之间结果相互比较,裸眼视力、麻痹前屈光度、麻痹后屈光度、麻痹前后屈光度差,试验组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眼轴、角膜曲率,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试验组和对照组患者在试验过程中均未发生任何不良反应,治疗前后安全性指标无异常。结论:1.电梅花针治疗能有效改善以轻度近视为主的患者裸眼视力。2.电梅花针治疗可以改善以轻度近视为主的患者的麻痹前、后屈光度,有利于防控青少年近视。3.电梅花针治疗短期内对近视患者的眼轴和角膜曲率有改善趋势,但未显示有统计学意义,有待长期的观察研究。4.电梅花针治疗在试验研究过程中未出现任何不良反应和不良事件,安全可靠,易于推广。
刘泽浩[4](2020)在《增视敷药联合消旋山莨菪碱滴眼液对轻度近视青少年视疲劳及调节功能影响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指出目的:通过中药增视敷药眼罩和消旋山莨菪碱滴眼液联合使用,观察其对青少年低度近视患者的调节功能和视疲劳症状的改善情况,客观评价其临床有效性,为近视防控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3月至2019年10月在我院眼科门诊确诊的轻度近视青少年患者,经排除标准、剔除标准、脱落标准排除后,以简单随机的方式将患者分别纳入干预组和对照组,并进行近视健康教育。两组患者在调节充分麻痹后行散瞳验光检查,1天后复验,根据验光结果,佩戴合适的普通框架镜(矫正视力为1.0),干预组在此基础上加用消旋山莨菪碱滴眼液滴眼1次/晚,并佩戴全中药成分的增视敷药眼罩睡觉,治疗2个疗程,单个疗程为4周。对照组除了佩戴普通框架矫正眼镜外,不采取其他任何药物或仪器进行干预。8周后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裸眼视力(转化为logMAR值)、调节幅度、调节灵敏度、调节反应、正相对调节、负相对调节水平和视疲劳程度变化情况,以SPSS26.0数据分析软件分析研究结果,得出研究结论。结果:1.干预组23人(男11,女12)平均年龄(9.780± 1.858),对照组23人(男11,女12)平均年龄(9.830±1.946),两组患者裸眼视力、屈光度、视疲劳评分、正/负相对调节、调节幅度、调节反应和调节灵敏度等基线水平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干预组治疗后的裸眼视力(0.248±0.083)、视疲劳评分(6.391±1.877)和基线值比较(0.324±0.095;10.000±2.17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0.000)<0.05;3.干预组治疗后的正相对调节(-2.348±0.210D)、调节反应(0.359±0.211D)和调节幅度(12.268±0.893D)与治疗前(-2.033±0.217D;0.359±0.211D;11.827± 1.004D)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0.040;0.000)<0.05;4.干预组和对照组治疗后的负相对调节(2.000±0.151D;1.967±0.174D),与治疗前(1.967±0.174D;1.935±0.203D)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328;0.503)>0.05;5.干预组和对照组治疗后的单眼调节灵敏度(9.025±0.980cpm;8.174± 1.104cpm)与基线水平(7.600±1.081cpm;8.000±1.150cpm)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0.004)<0.05;双眼调节灵敏度(7.761±0.767cpm;7.065±0.933cpm)和基线水平(6.913±0.985cpm;7.196±0.926cpm)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0.030)<0.05;治疗后干预组和对照组单眼调节灵敏度(9.032±0.939cpm;7.641 ± 1.177cpm)和双眼调节灵敏度(7.761±0.767cpm;7.065±0.933cpm)两者比较,P(0.000;0.008)<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增视敷药眼罩联合消旋山莨菪碱滴眼液治疗,能提高青少年轻度近视患者裸眼视力,减轻青少年视疲劳症状,增加包括调节幅度、调节灵敏度、调节反应和正相对调节在内的调节功能水平,而对负相对调节功能明显影响不明显。
李兰燕[5](2020)在《夜戴型角膜塑形镜控制青少年近视进展的临床有效性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本研究通过比较配戴欧几里德夜戴型角膜塑形镜青少年的随访观察与常规戴框架眼镜的青少年近视患者的相关资料分析,探讨夜戴型角膜塑形镜对近视屈光度、裸眼视力,角膜曲率,眼轴,角膜内皮细胞,角膜中央厚度,眼压及等参数的影响,以及延缓青少年近视发展的临床效果和角膜塑形镜的安全性,对角膜塑形镜有更加深入的认识和客观正确的评价,进一步补充相关临床数据,为正确科学、健康合理地配戴角膜塑形镜提供临床理论依据。方法基于本次试验的目的,选取在我院眼科就诊的90例患者,时间段为2017年1月份到2017年6月份。根据夜戴型角膜塑形镜控制青少年近视进展试验的方法不同,将90例患者根据患者意愿分成配戴角膜塑形镜组与配戴框架眼镜组两组,每组45人,患者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配戴角膜塑形镜组患者需要每天晚上睡眠配戴夜戴型角膜塑形镜,每天晚上保证8-10小时睡眠配戴框架眼镜组患者需要白天常规配戴框架眼镜。对两组患者均进行1年随访,分别收集整理两组戴镜后1个月、3个月、6个月、1年的裸眼视力(uncorrected visual acuity,UCVA)、屈光度(spherical equivalent refraction,SE)、角膜曲率(anterior corneal curvature,ACC)、眼轴、角膜内皮细胞计数、角膜中央厚度、及眼压等参数的变化展开综合对比,通过记录收集多项数据信息展开统计学分析。结果配戴角膜塑形镜的患者裸眼视力呈现出逐渐提高的特征,在1个月内视力提升非常明显,在前3个月的时间内,处于稳步提升的状态,在1年之后,裸眼视力已经得到了大幅度提升,配戴框架眼镜的患者在配戴1个月后裸眼视力基本稳定没有太大变化,在戴镜后在3个月后,视力呈现出下降趋势,在1年之后,裸眼视力下降力度较高,两组患者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配戴角膜塑形镜的患者屈光度比较结果可知,在配戴之前与配戴之后的差异具有十分明显的差异,呈现出降低的趋势。配戴框架眼镜的患者屈光度比较结果可知,配戴之后屈光度呈现出增加的趋势,两组患者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文还分析两组患者的角膜水平曲率与垂直曲率,配戴角膜塑形镜前后,改组患者表现出较为明显的变化,呈降低趋势,而配戴框架镜眼镜的患者呈增加趋势,两组患者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配戴角膜塑形镜组与戴镜前相比眼轴增长0.15mm,配戴框架眼镜的患者与戴镜前相比眼轴增长0.36mm,两组患者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从眼压,角膜内皮细胞数量,角膜中央厚度等指标上分析,与戴镜前相比,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青少年近视人群这一高发群体作为研究对象,根据自己意愿配戴角膜塑形镜和框架眼镜,研究对比分析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对青少年近视控制的临床学效果。夜戴型角膜塑形镜比框架眼镜能安全、有效地降低患者屈光度,提高裸眼视力,延缓眼轴增长。验配人员在充分掌握夜戴型角膜塑形镜的验配程序与验配技术的前提之下,在有效控制青少年近视进展中科学合理运用角膜塑形镜,是具有临床意义的,值得推广。图4幅;表17个;参149篇。
谢意[6](2020)在《OCTA观察青少年近视患者佩戴OK镜后黄斑区微循环变化及不同中医证型之间微循环差异的相关研究》文中提出目的:观察不同屈光度青少年近视患者黄斑区微循环的差异及佩戴角膜塑形镜后微循环的变化,包括黄斑区血管长度密度,血管宽度密度,中心凹无血管区面积、周长、形态指数。探讨近视的发病机制,角膜塑形镜的作用原理及安全性。分析不同中医证型青少年近视患者视网膜血流密度、中心凹无血管区形态之间的差异性。方法:纳入符合标准的30例青少年近视患者,所有患者均取右眼(30眼)行相关研究。判定受试者的中医证型,使用IOL Master 700获得眼轴长度数据,使用蔡司Cirrus 5000 OCTA测定黄斑区视网膜浅层血流密度,中心凹无血管区面积、周长、形态指数。专业验光师根据检查结果为患者定制CRT品牌的角膜塑形镜(OK镜),佩戴OK镜1天,2周,1月之后,再次测量上述指标。使用SPSS 26.0分析佩戴角膜塑形镜前后相关数据变化。结果:本项研究共招募受试者36人,因各种原因不能完成整项研究,或其它因素脱落者共6人。最终符合标准者30人,其中男性14人,女性16人,年龄分布为10.9±2.193岁。低度近视者20例,中度近视者10人,无高度近视受试者。中医证型判定中,心气虚型12人,脾胃虚弱型9人,肝肾不足型9人,其具体结果分析如下:1.受试者的证型构成,心气虚型最多(40.0%),其次为脾胃虚弱型(30.0%),肝肾不足型(30.0%),低度近视组与中度近视组的中医证型构成比无明显差异(P>0.05)。2.中度近视组的黄斑旁中心区血管长度密度(18.7±0.779 mm-1)、宽度密度(0.368±0.019 mm-1)低于低度近视组(20.7±0.834 mm-1;0.440±0.026 mm-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黄斑完整区域的血管长度密度(17.7±0.677mm-1)、宽度密度(0.346±0.020 mm-1)同样低于低度近视组(19.4±0.701mm-1;0.411±0.023 mm-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黄斑中心区的血管长度密度(9.5±1.196mm-1),宽度密度(0.172±0.054 mm-1)与低度近视组(9.1±1.039mm-1;0.179±0.053 mm-1)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3.中度近视组的中心凹无血管区面积(0.24±0.160 mm2)、周长(1.54±0.593 mm)、形态指数(0.61±0.106)与低度近视组相比(0.22±0.095;1.81±0.874;0.71±0.411)均无明显差异(P>0.05)。4.眼轴长度与黄斑旁中心区血管长度密度(20.3±1.423 mm-1),完整区血管长度密度(19.1±1.271 mm-1),旁中心区血管宽度密度(0.416±0.042 mm-1),完整区血管宽度密度(0.390±0.038 mm-1)呈负相关(P<0.05)。与中心区血管长度密度(9.3±1.456 mm-1),宽度密度(0.177±0.052 mm-1)无明显相关性(P>0.05)。5.眼轴长度与中心凹无血管区面积(0.23±0.197 mm2)、周长(2.03±0.623mm)、形态指数(0.61±0.101)之间均无显着相关性(P>0.05)。6.佩戴OK镜后2周后,黄斑旁中心区血管长度密度(20.6±1.643 mm-1)、宽度密度(0.420±0.039 mm-1),完整区血管长度密度(19.3±1.488 mm-1),宽度密度(0.393±0.036 mm-1)较戴镜前升高(20.3±1.423 mm-1;0.416±0.042mm-1;19.1±1.271 mm-1;0.390±0.038 mm-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月后黄斑中心区血管长度密度(9.7±1.230mm-1)宽度密度(0.183±0.053mm-1),较戴镜(9.3±1.456 mm-1;0.177±0.052 mm-1)前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佩戴OK镜1天,2周,1月后,中心凹无血管区的面积,周长,形态指数较戴镜前均无显着变化,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8.在黄斑旁中心区及完整区,心气虚型受试者的血管长度密度低于脾胃虚弱型与肝肾不足型(P<0.05)。在旁中心区,心气虚型的血管宽度密度低于脾胃虚弱型(P<0.05)。在完整区,心气虚型的血管宽度密度低于肝肾不足型(P<0.05)。9.心气虚型、脾胃虚弱型、肝肾不足型青少年近视者在中心凹无血管区面积、周长、形态指数上的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1.低中度青少年近视患者的黄斑中心区视网膜血流密度无明显差异,而旁中心区与完整区血流密度存在差异。2.低中度青少年近视患者的中心凹无血管区面积,周长,形态指数之间无明显差异。3.低中度青少年近视者佩戴OK镜2周以后黄斑旁中心区、完整区的血流密度升高,1月后黄斑中心区血流密度升高,可能与眼轴机械性牵拉减轻,眼轴增长延缓,视网膜需氧量增加有关。4.低中度青少年近视患者佩戴OK镜后中心凹无血管区面积、周长、形态指数无明显改变(P>0.05)。5.低中度青少年近视患者中,心气虚、脾胃虚弱、肝肾不足三组证型间的黄斑区血流密度在不同区域上存在差异,中心凹无血管区形态无明显差异。
刘素[7](2020)在《基于光学生物测量研究视宁口服液对儿童轻中度近视的防控作用》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采用前瞻性随机分组平行对照的临床研究方法观察研究视宁口服液对儿童轻中度近视的防控作用,运用IOL-Master光学生物测量技术对近视儿童被观察眼各屈光成分进行研究探讨,客观评价视宁口服液的治疗效果,并从眼的光学生物测量数据的变化来探讨其作用机制,以期为儿童近视的防控提供更好的干预方案。方法:收集2019年04月至2019年12月,广东省中医院眼科门诊就诊且符合纳入标准的近视儿童,按随机分组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近视儿童配戴框镜治疗、口服视宁口服液,对照组配戴框镜治疗。观察3个疗程,分析比较两组近视儿童治疗前后的视力、屈光度、调节灵敏度、调节幅度、眼轴、角膜曲率、散光度、前房深度有无差异。结果:本研究纳入55例近视儿童,105只眼,其中治疗组28例53只眼,对照组27例52只眼,两组近视儿童男女性别、年龄比例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基线特征齐,具有可比性。1.疗效:治疗3个疗程后,治疗组治愈2眼,显效3眼,好转12眼,无效36眼,总有效率32.1%;对照组治愈0眼,显效0眼,好转2眼,无效50眼,总有效率3.8%;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2.裸眼视力:治疗组在治疗前及治疗后裸眼视力分别为0.40(0.23,0.50)、0.45(0.28,0.50),对照组在治疗前及治疗后裸眼视力分别为0.30(0.20,0.50)、0.30(0.20,0.48)。组间比较,两组治疗后治疗组视力中位数M=0.45较对照组M=0.30高,且具有统计学差异(Z=-2.341,P=0.019<0.05),因此两组治疗方法治疗视力有差异,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组内比较,治疗前后两组视力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均P<0.05),两组治疗后视力均优于治疗前。3.屈光度(单位:D):治疗组在治疗前及治疗后屈光度分别为-1.75(-2.75,-1.25)、-2.00(-2.75,-1.25),对照组治疗前及治疗后屈光度分别为-1.63(-2.68,-1.06)、-1.75(-2.94,-1.25)。组间比较,治疗后治疗组屈光度中位数M=-2.00也较对照组M=-1.75小,但不具有统计学差异(Z=-0.351,P=0.754>0.05),两组治疗方法改善屈光度无差异。组内比较,治疗组治疗前后无统计学差异(Z=-0.914,P=0.441>0.05),对照组存在差异(Z=-4.347,P<0.001),屈光度加深,治疗组对近视屈光度的保持较对照组好。4.调节灵敏度(单位:cpm):治疗组在治疗前及治疗后调节灵敏度分别为5.00(4.00,6.00)、9.00(8.00,10.00),对照组治疗前及治疗后调节灵敏度分别为5.00(3.00,6.00)、7.00(6.00,8.00)。组间比较,治疗组调节灵敏度治疗后中位数M=9.00较对照组M=7.00高,且具有统计学差异(Z=-2.884,P=0.004<0.05),因此两组治疗方法治疗调节灵敏度有差异;组内比较,治疗前后两组调节灵敏度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均P<0.001),两组治疗后调节灵敏度均优于治疗前。5.调节幅度(单位:D):治疗组在治疗前及治疗后调节幅度度分别为2.75(1.75,4.00)、5.25(3.88,7.25),对照组治疗前及治疗后调节幅度分别为1.25(1.00,3.00)、2.25(1.56,4.25)。组间比较,治疗组调节幅度中位数M=5.25较对照组M=2.25大,具有统计学差异(Z=-5.595,P<0.001),两组治疗方法改善调节幅度有差异,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组内比较,治疗前后两组调节幅度比较均具有统计学差异(均P<0.001),两组治疗后调节幅度均优于治疗前。6.眼轴长度(单位:mm):治疗组在治疗前及治疗后眼轴长度分别为24.22(23.55,24.59)、24.25(23.64,24.69),对照组治疗前及治疗后眼轴长度分别为24.09(23.64,24.78)、24.20(23.74,24.92)。组间比较,两组近视儿童治疗后眼轴长度比较均不具有统计学差异(均P>0.05);组内比较,治疗前后两组眼轴长度的比较均具有统计学差异(均P<0.001),治疗组眼轴增长幅度的中位数M=0.08,对照组为0.14,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的的眼轴增长速度慢于对照组。7.最小角膜曲率(单位:D):治疗组在治疗前及治疗后最小角膜曲率分别为43.21(42.48,44.31)、43.16(42.14,44.30),对照组治疗前及治疗后最小角膜曲率分别为43.44(41.86,44.36)、43.50(41.85,44.29)。组间比较,两组近视儿童治疗后最小角膜曲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组内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最小角膜曲率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8.最大角膜曲率(单位:D):治疗组在治疗前及治疗后最大角膜曲率分别为43.16(42.14,44.30)、44.35(42.92,45.30),对照组治疗前及治疗后最大角膜曲率分别为43.50(41.85,44.29)、44.60(42.86,45.35)。组间比较,两组近视儿童治疗后最大角膜曲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Z=-0.328,P=0.744>0.05);组内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最大角膜曲率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9.散光(单位:D):治疗组在治疗前及治疗后散光分别为1.13(0.90,1.53)、1.08(0.77,1.40),对照组治疗前及治疗后散光率分别为1.12(0.81,1.54)、1.07(0.83,1.33)。组间比较,两组近视儿童治疗后最大角膜曲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Z=-0.274,P=0.787>0.05);组内比较治疗组治疗前后散光度的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Z=-3.729,P<0.05),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Z=-0.275,P=0.799>0.05)。10.前房深度(单位:mm):治疗组在治疗前及治疗后前房深度分别为3.58(3.48,3.74)、3.60(3.49,3.74),对照组治疗前及治疗后前房深度分别为3.60(3.49,3.74)、3.65(3.50,3.79)。组间比较,两组近视儿童治疗后前房深度比较无统计学差异(Z=-1.608,P=0.108>0.05);治疗组治疗前后前房深度无统计学差异(Z=-1.352,P=0.179>0.05),对照组存在差异(Z=-2.360,P=0.017<0.05)。11.安全性评价:两组在治疗期间发生过敏反应、副作用的病例均为0。结论:1.视宁口服液联合配戴框镜治疗比单纯配戴框镜治疗儿童近视更能明显改善视力,但在改善屈光度方面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2.治疗组和对照组均能明显改善近视儿童的调节能力,视宁口服液联合配戴框镜治疗组在调节灵敏度和调节幅度方面明显优于单纯框镜治疗对照组,但在改善屈光成分方面两组之间无统计学上的显着性差异。3.治疗组和对照组在改善视力、屈光度、调节灵敏度、调节幅度和眼轴长度的幅度方面,两组的组内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4.改善轻中度近视儿童视力的作用机制主要为改善屈光调节能力和控制眼轴增长速度。5.两组儿童在治疗过程中未发生任何不良反应,表明其为安全的治疗方案。
查桂平,汪卓琼[8](2020)在《0.01%阿托品联合中药离子导入控制儿童中低度近视进展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比较单独使用阿托品与阿托品联合中药离子导入控制儿童中低度近视进展的疗效。方法收集2017年4月~2018年6月在我院眼科就诊的6~12岁中低度近视儿童115例,随机分为3组,分别接受0.01%阿托品联合中药离子导入、0.05%阿托品、0.01%阿托品治疗12个月。观察治疗后等效球镜、眼轴、视力、瞳孔直径、调节近点的变化。结果治疗12个月后,0.01%阿托品联合中药离子导入组、0.05%阿托品组、单独使用0.01%阿托品组等效球镜分别为(-2.38±0.52)D、(-2.43±0.45)D、(-2.52±0.29)D,眼轴长度分别为(24.33±0.28)mm、(24.36±0.37)mm、(24.51±0.15)mm,三组等效球镜度数与眼轴长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4.969,P=0.011;F=3.315,P=0.039)。0.05%阿托品组明室瞳孔直径(5.75±0.83)mm比0.01%阿托品联合中药离子导入组(5.20±0.61)mm、0.01%阿托品组(5.35±0.91)mm增加明显(P<0.001)。调节近点0.05%阿托品组(10.11±0.42)cm比0.01%阿托品联合中药离子导入组(8.74±0.72)cm、0.01%阿托品组(8.55±0.83)cm增加明显(P<0.001)。结论中药离子导入加强了0.01%阿托品控制近视进展作用,其作用效果相当于0.05%阿托品。同时,需要进一步观察等效球镜及眼轴的变化情况。
陈玲玲[9](2020)在《浮针疗法治疗青少年轻度近视的近期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指出目的:通过临床观察,研究浮针疗法治疗青少年轻度近视的近期临床疗效,并初步浅析其作用机理,为临床诊疗提供思路。方法:收集符合研究标准的青少年近视病例40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采用浮针治疗方法20例,对照组采用调节放松方法20例。以治疗1次为一疗程,共治疗一疗程。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眼部临床症状各项评分、裸眼远视力、屈光度、矫正视力的变化情况,进行组间及组内比较,综合评估浮针疗法对于改善青少年轻度近视的近期临床疗效。结果:经研究后统计分析,浮针疗法的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4.2%,调节放松方法的对照组总有效率为35.3%,浮针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调节放松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视疲劳改善方面,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症状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方法均可提高裸眼远视力(P<0.05),治疗后治疗组视力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方法均有所降低电脑验光度数和矫正视力至1.0所得屈光度,组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浮针疗法能明显改善轻度近视青少年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裸眼远视力,其疗效明显优于调节放松方法。在治疗过程中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说明浮针疗法治疗青少年轻度近视的安全性良良好。
张月强[10](2019)在《益精通络方对离焦型近视豚鼠眼部结构及视网膜DAT含量影响的研究》文中指出目的:验证益精通络方可通过提高离焦型近视豚鼠视网膜游离多巴胺含量,阻止眼轴的延长,脉络膜变薄,抑制近视的进展,为该方剂在临床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研究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探讨益精通络方对离焦型近视豚鼠眼部结构的影响。选取2周龄健康三色豚鼠40只,随机分为中药组、阿托品对照组、模型对照组、正常对照组。每组10只。中药组及阿托品对照组在透镜(-5D)诱导的同时分别给予益精通络方汤剂2ml/次/日灌胃、0.01%阿托品滴眼液1滴/次/晚点眼;模型对照组只进行透镜(-5D)诱导;正常对照组不进行任何处理;右眼为实验眼,干预4周。所有豚鼠在干预前、后均进行散瞳检影验光和A超检查。对不同组干预前、后两个时间点的屈光度、眼轴长度、前房深度、晶体厚度、玻璃体腔长度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对同一组内干预前后屈光度、眼轴长度、前房深度、晶体厚度、玻璃体腔长度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采用HE染色法及NIS-Elements图像分析系统测量不同组干预后脉络膜厚度并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对干预后的屈光度与眼轴长度、玻璃体腔长度、前房深度、晶体厚度、脉络膜厚度进行相关性分析。第二部分探讨益精通络方对离焦型近视豚鼠视网膜多巴胺转运体含量的影响。上述4组豚鼠干预4周后,取眼球,行冰冻切片,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视网膜多巴胺转运体的表达及NIS-Elements图像分析系统测算视网膜多巴胺转运体的阳性细胞表达数并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组间比较:干预前4组间屈光度、眼轴长度、玻璃体腔长度、前房深度、晶体厚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尸均>0.05);干预后4组间屈光度、眼轴长度、玻璃体腔长度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尸均<0.05),前房深度、晶体厚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尸均>0.05);干预后4组间脉络膜厚度比较除中药组与阿托品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P>0.05),余两组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均<0.05);干预后4组间视网膜多巴胺转运体阳性细胞数比较除中药组与阿托品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P>0.05),余两组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差异(尸均<0.05)。组内比较:各组内干预前、后屈光度、眼轴长度、玻璃体腔长度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尸均<0.05),前房深度、晶体厚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相关性分析:离焦型中度近视豚鼠屈光度与眼轴长度、玻璃体腔长度呈负相关,与前房深度、晶体厚度及脉络膜厚度不相关。结论:1、离焦型近视豚鼠随屈光度的增加,眼轴长度和玻璃体腔长度显着增加,脉络膜厚度变薄明显,但前房深度及晶体厚度变化不明显;中度近视屈光度与眼轴长度及玻璃体腔长度密切相关,与前房深度、晶体厚度及脉络膜厚度不相关。2、随着近视度数的加深,视网膜多巴胺转运体的表达减少,即视网膜游离多巴胺表达减弱。3、益精通络方口服可通过抑制视网膜多巴胺含量减少从而抑制豚鼠离焦型近视的进展。4、益精通络方与0.01%阿托品滴眼液均可抑制豚鼠离焦型近视的进展,在抑制屈光度及眼轴增长方面,0.01%阿托品滴眼液优于益精通络方,但在抑制脉络膜萎缩及增加游离多巴胺含量方面两组无差异。
二、山莨菪碱与阿托品散瞳验光效果临床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山莨菪碱与阿托品散瞳验光效果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针灸治疗近视的系统评价与用穴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中医对近视的认识及研究进展 |
1.1 近视的中医学渊源 |
1.2 近视的病因病机 |
1.3 近视的中医治疗 |
1.3.1 针刺治疗近视 |
1.3.2 艾灸治疗近视 |
1.3.3 耳穴贴压治疗近视 |
1.3.4 推拿治疗近视 |
1.3.5 中药治疗近视 |
1.3.6 梅花针治疗近视 |
1.4 针灸治疗近视的机制 |
第二部分 西医对近视的认识及研究进展 |
2.1 近视的定义与分类 |
2.2 近视的病因与危险因素 |
2.2.1 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 |
2.2.2 眼部调节功能因素 |
2.2.3 其他危险因素 |
2.3 近视的发病机制 |
2.4 近视的西医治疗 |
2.4.1 配镜治疗 |
2.4.2 药物治疗 |
2.4.3 常规治疗 |
2.4.4 手术矫正 |
第三部分 针灸治疗近视的文献系统评价 |
3.1 纳入标准 |
3.1.1 文献类型 |
3.1.2 研究对象 |
3.1.3 干预措施 |
3.1.4 语言 |
3.2 排除标准 |
3.2.1 文献类别 |
3.2.2 文献内容 |
3.3 文献检索 |
3.3.1 文献检索用数据库 |
3.3.2 检索时间 |
3.4 结局指标 |
3.5 文献筛选与数据提取 |
3.5.1 文献筛选 |
3.5.2 记录文献数据 |
3.6 文献质量评价 |
3.7 统计学方法 |
3.8 敏感性的评价 |
3.9 发表偏倚的评价 |
3.10 结果 |
3.10.1 文献筛选情况 |
3.10.2 纳入文献的一般特征 |
3.10.3 干预措施特征 |
3.10.4 结局指标特征 |
3.10.5 文献的质量评估 |
3.10.6 疗效评价 |
3.11 讨论 |
3.11.1 文献一般情况 |
3.11.2 临床疗效 |
3.11.3 不良反应 |
3.11.4 治疗近视有效的针灸方法 |
3.11.5 本次研究的局限性 |
3.11.6 结论 |
3.11.7 创新点 |
3.11.8 对未来研究的启示 |
第四部分 基于偏序结构图方法的针灸治疗近视用穴规律研究 |
4.1 知识图谱与偏序结构图 |
4.2 文献纳入 |
4.2.1 纳入标准 |
4.2.2 排除标准 |
4.2.3 数据处理与分析 |
4.3 结果 |
4.4 讨论 |
4.4.1 小结 |
4.4.2 从中医药传统理论解释结果 |
4.4.3 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参与课题与获奖情况 |
致谢 |
统计学审核证明 |
(2)规范眼保健操对学龄儿童近视防控效果的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1 认识近视 |
1.1 近视的发生机制 |
1.2 近视发展的危险因素及形成机制 |
1.3 近视的西医治疗 |
2 祖国传统医学对近视的认识 |
2.1 近视的中医病因病机 |
2.2 中医与眼保健操对近视防控的研究 |
2.3 眼保健操推行现状 |
第二部分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 |
1.1 病例来源及基本情况 |
1.2 研究对象纳入标准、排除标准及中止标准 |
2 研究方法 |
3 近视的分类标准 |
4 实验数据的测量及记录 |
4.1 病例记录 |
4.2 规范操作 |
4.3 数据的测量 |
5 效果评价标准 |
5.1 近视治疗效果 |
5.2 治疗前后视疲劳评分 |
6 统计学方法 |
第三部分 研究结果 |
1 研究组和对照组基线资料 |
2 研究组和对照组干预前后视力比较 |
3 研究组和对照组干预前后等效球镜比较 |
4 研究组和对照组干预前后眼轴比较 |
5 研究组和对照组干预前后调节幅度比较 |
6 研究组和对照组干预前后调节灵敏度比较 |
7 研究组和对照组干预前后正相对调节比较 |
8 研究组和对照组干预前后负相对调节比较 |
9 研究组和对照组干预前后视疲劳症状评分比较 |
第四部分 讨论 |
1 两组实验对象干预前情况无明显的差异 |
2 两组干预前后检查结果的分析 |
2.1 干预前后视力分析 |
2.2 干预前后的眼轴及等效球镜分析 |
2.3 干预前后的调节幅度分析 |
2.4 干预前后的调节灵敏度分析 |
2.5 干预前后的正负相对调节分析 |
2.6 干预前后的视疲劳症状分析 |
2.7 小结 |
3 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中医药在近视防控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3)电梅花针防控青少年轻中度单纯性近视短期临床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青少年近视的西医学研究现状 |
1 近视的致病因素 |
2 近视的治疗 |
3 近视的防控 |
4 总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近视的中医学研究进展 |
1 近视的病因病机及辩证论治 |
2 近视的其他治疗方法 |
3 总结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二部分 电梅花针防控青少年轻中度单纯性近视短期临床试验研究 |
临床资料与研究方法 |
1 病例来源 |
2 诊断标准 |
3 病例标准 |
4 研究方案 |
5 疗效观察指标及测定方法 |
6 安全性评价 |
7 统计方法 |
8 技术路线图 |
实验结果 |
1 两组患者一般情况及各指标基线比较 |
2 治疗结果 |
3 电梅花针对治疗不同程度近视的疗效评价 |
4 安全性评价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4)增视敷药联合消旋山莨菪碱滴眼液对轻度近视青少年视疲劳及调节功能影响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英文摘要 |
绪论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1. 中医对近视的认识 |
1.1 病名和病因病机 |
1.2 中医药治疗 |
2. 西医学对近视的认识 |
2.1 流行病学 |
2.2 影响因素 |
2.3 发病机制 |
2.4 治疗概况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研究目的 |
2. 临床资料 |
2.1 病例来源 |
2.2 诊断标准 |
2.3 纳入标准 |
2.4 排除标准 |
2.5 剔除和脱落标准 |
2.6 中止标准 |
2.7 检查所需要仪器、药物 |
3. 研究方法 |
3.1 病例分组 |
3.2 治疗方法 |
3.3 观测指标和检查方法 |
3.4 统计学方法 |
4. 结果 |
第三部分 讨论 |
1. 眼罩组成及功效分析 |
2. 消旋山莨菪碱对近视的影响 |
3. 近视和调节关系 |
3.1 调节幅度和近视 |
3.2 调节张力和近视 |
3.3 调节反应和近视 |
3.4 正/负相对调节和近视 |
4. 近视和视疲劳关系 |
5. 结果分析 |
5.1 药物视力和视疲劳影响 |
5.2 药物眼调节功能影响 |
6. 不足和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5)夜戴型角膜塑形镜控制青少年近视进展的临床有效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1章 临床研究 |
1.1 对象与方法 |
1.1.1 研究对象 |
1.1.2 主要仪器、设备和材料 |
1.1.3 检查项目及方法 |
1.1.4 研究方法 |
1.1.5 数据处理与统计学分析 |
1.1.6 质量控制 |
1.2 结果 |
1.2.1 研究对象一般情况 |
1.2.2 两组患者配戴眼镜前各参数比较 |
1.2.3 两组患者配戴眼镜前后的各时间点参数比较 |
1.2.4 两组患者配镜前与戴镜后1年各参数差值比较 |
1.2.5 两组患者发生并发症的情况比较 |
1.3 讨论 |
1.3.1 近视流行概述 |
1.3.2 角膜塑形镜控制近视的效果 |
1.3.3 不足与展望 |
1.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结论 |
第2章 综述 青少年近视的形成及控制效果的研究进展 |
2.1 近视的流行病学 |
2.2 近视的发病原因 |
2.2.1 环境因素 |
2.2.2 饮食因素 |
2.2.3 遗传因素 |
2.3 近视的危害 |
2.4 近视的矫正方法 |
2.4.1 手术治疗 |
2.4.2 非手术治疗 |
2.5 角膜塑形镜在近视进展控制中的安全有效性 |
2.5.1 角膜塑形镜的有效性评估 |
2.5.2 角膜塑形镜的安全性评估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角膜塑形镜近视矫正知情同意书 |
致谢 |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
(6)OCTA观察青少年近视患者佩戴OK镜后黄斑区微循环变化及不同中医证型之间微循环差异的相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引言 |
1.资料 |
1.1 病例来源及样本量 |
1.2 近视诊断标准 |
1.3 中医证型判定标准 |
1.4 纳入标准 |
1.5 排除标准 |
1.6 剔除标准 |
1.7 终止标准 |
2.方法 |
2.1 观测和采集指标 |
2.2 主要仪器与用品 |
2.3 研究步骤 |
2.4 角膜塑形镜的使用要求 |
2.5 检测视网膜血流密度,FAZ形态的方法 |
2.6 视网膜血流密度,FAZ形态的计算方法 |
2.7 质量控制 |
2.8 统计方法 |
3.结果 |
3.1 基本情况比较 |
3.2 各组中医证型构成比 |
3.3 近视者黄斑区血流密度的比较 |
3.3.1 黄斑区血管VLD的比较 |
3.3.2 血管 PD 与眼轴的相关性 |
3.3.3 黄斑区血管PD的比较 |
3.4 血流密度与眼轴的相关性 |
3.4.1 血管VLD与眼轴的相关性 |
3.4.2 血流密度与眼轴的相关性散点图 |
3.5 佩戴OK镜后眼轴长度的变化 |
3.6 佩戴OK镜后黄斑区血流密度变化 |
3.6.1 戴镜后血管VLD的变化 |
3.6.2 戴镜后血管PD的变化 |
3.7 近视者FAZ面积、周长、形态指数的对比 |
3.8 近视者FAZ面积、周长、形态指数与眼轴的相关性 |
3.8.1 FAZ形态与眼轴的相关性 |
3.8.2 FAZ形态与眼轴相关性散点图 |
3.9 近视者佩戴OK镜后FAZ面积、周长、形态指数的变化 |
3.10 不同证型的近视者黄斑区血流密度的差异 |
3.10.1 不同证型间血管VLD的比较 |
3.10.2 不同证型间血管PD的比较 |
3.11 不同证型的近视者FAZ形态的差异 |
4.讨论 |
4.1 角膜塑形镜的相关研究 |
4.2 OCTA技术在近视中的应用 |
4.3 对近视的认识 |
4.3.1 中医病因病机 |
4.3.2 西医对近视的认识 |
4.4 研究结果的讨论 |
4.4.1 黄斑区血流密度 |
4.4.2 佩戴OK镜后的血流密度差异 |
4.4.3 FAZ形态 |
4.4.4 佩戴OK镜后的FAZ形态的变化 |
4.4.5 血流密度与眼轴的关系 |
4.4.6 血流密度、FAZ形态与中医证型的关系 |
结论 |
问题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件1 综述:近视的中西医发病机制及治疗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件2 青少年近视中医证型调查表 |
附件3 不同眼底相干光层析血管成像术设备的型号及视网膜分层 |
附件4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
(7)基于光学生物测量研究视宁口服液对儿童轻中度近视的防控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第一节 西医文献研究 |
一、儿童近视的西医发病机制 |
二、儿童近视的西医治疗现状 |
第二节 中医文献研究 |
一、近视的中医认识 |
二、近视的中医分类 |
三、近视的中医病因病机 |
第三节 儿童近视治疗存在的不足 |
第四节 展望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第一节 资料与方法 |
一、病例来源 |
二、诊断标准 |
三、病例选择标准 |
四、研究方法 |
五、疗效判定标准 |
六、统计学检测方法 |
第二节 结果 |
一、一般资料 |
二、正态性检验和方差齐性检验 |
三、疗效 |
四、安全性评价 |
第三章 讨论 |
第一节 开展中医药治疗近视的目的及意义 |
第二节 光学生物测量在儿童近视屈光状态检查中的作用与优势 |
第三节 探讨视宁口服液对近视的疗效及探讨其作用机制 |
一、视宁口服液的组方、配伍、方义及现代药理研究 |
二、探讨视宁口服液对近视治疗的作用及可能机制 |
第四节 视宁口服液治疗儿童近视的安全性评价 |
第五节 不足与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缩略词表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统计学审核证明 |
(8)0.01%阿托品联合中药离子导入控制儿童中低度近视进展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2.1 阿托品眼液不同浓度的配制 |
1.2.2 治疗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治疗后等效球镜及眼轴比较 |
2.2 治疗后瞳孔直径及NPA比较 |
3 讨论 |
(9)浮针疗法治疗青少年轻度近视的近期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1. 祖国医学关于近视的研究概述 |
1.1 古代医家对近视病名的认识 |
1.2 中医对近视病因病机的认识 |
1.3 近视的临床表现与辨证分型 |
1.4 中医防控近视的方法 |
2. 现代医学关于近视的研究概述 |
2.1 近视的发病机制 |
2.2 近视的影响因素 |
2.3 近视的干预措施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病例选择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分组方法 |
2.2 治疗方法 |
2.3 观察指标 |
2.4 疗效评定标准 |
2.5 统计学处理 |
2.6 技术路线图 |
3. 研究结果 |
3.1 一般资料 |
3.2 临床疗效结果比较 |
3.3 安全性检测 |
3.4 病例分布及脱落情况 |
4. 结论 |
第三部分 讨论分析 |
1. 认识浮针 |
1.1 浮针疗法之源 |
1.2 浮针疗法发展之流 |
2. 浮针治疗青少年近视的理论浅析 |
2.1 浮针疗法及机制研究 |
2.2 治疗部位的选择及作用机制 |
2.3 浮针治疗近视的中医学机制 |
3. 调节放松法效果探讨 |
4. 疗效分析 |
5. 存在的不足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10)益精通络方对离焦型近视豚鼠眼部结构及视网膜DAT含量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引言 |
第一部分 益精通络方对离焦型近视豚鼠眼部结构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实验方法 |
1.3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屈光度结果 |
2.2 眼轴长度结果 |
2.3 玻璃体腔长度结果 |
2.4 前房深度结果 |
2.5 晶体厚度结果 |
2.6 脉络膜厚度结果 |
3 相关性分析 |
4 讨论 |
4.1 豚鼠离焦型近视模型的建立 |
4.2 益精通络方对DIM豚鼠眼部结构的影响 |
第二部分 益精通络方对离焦型近视豚鼠视网膜DAT含量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实验方法 |
1.3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3.1 屈光度对DIM豚鼠视网膜DAT含量变化的影响 |
3.2 益精通络方对DIM豚鼠视网膜DAT含量变化的影响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图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四、山莨菪碱与阿托品散瞳验光效果临床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针灸治疗近视的系统评价与用穴规律研究[D]. 林汉瑜(Lam Hon Yu).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1(02)
- [2]规范眼保健操对学龄儿童近视防控效果的观察[D]. 傅雯.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1(02)
- [3]电梅花针防控青少年轻中度单纯性近视短期临床试验研究[D]. 张雨晴.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4]增视敷药联合消旋山莨菪碱滴眼液对轻度近视青少年视疲劳及调节功能影响的临床疗效观察[D]. 刘泽浩.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8)
- [5]夜戴型角膜塑形镜控制青少年近视进展的临床有效性研究[D]. 李兰燕. 华北理工大学, 2020(02)
- [6]OCTA观察青少年近视患者佩戴OK镜后黄斑区微循环变化及不同中医证型之间微循环差异的相关研究[D]. 谢意.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20(02)
- [7]基于光学生物测量研究视宁口服液对儿童轻中度近视的防控作用[D]. 刘素.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6)
- [8]0.01%阿托品联合中药离子导入控制儿童中低度近视进展的临床观察[J]. 查桂平,汪卓琼. 中国现代医生, 2020(09)
- [9]浮针疗法治疗青少年轻度近视的近期临床疗效观察[D]. 陈玲玲.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0(12)
- [10]益精通络方对离焦型近视豚鼠眼部结构及视网膜DAT含量影响的研究[D]. 张月强.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