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习C语言需要注意的几个方面(一)——省二级计算机考试C语言基础部分

复习C语言需要注意的几个方面(一)——省二级计算机考试C语言基础部分

一、复习C语言应注意的几个方面(之一)——针对省计算机二级考试C语言基础部分(论文文献综述)

徐秋岷[1](2021)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计算思维培养策略研究 ——以“Python程序设计”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当今社会的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随之问题的呈现方式也变得更加复杂,这就对人们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计算思维作为一种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正在成为每个人必备的重要技能之一。2018年1月,《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正式发布,其中将计算思维列为信息技术学科的四大核心素养之一,强调了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学生计算思维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程序设计课程是培养学生计算思维的有效载体之一,Python语言具有简单易学、资源丰富、扩展性强、免费开源等特点,更适合高中生的学习。因此,本研究以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为依托,以“Python程序设计”为例,旨在探索如何提出科学有效的教学策略以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首先,本研究通过文献研究法分析信息技术教学、计算思维、Python的研究现状,通过调查研究法对当前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计算思维培养现状进行调查。其次,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从做中学”理论以及情境学习理论的指导下,结合高中“Python程序设计”的教学内容和特点,融合借鉴已有的计算思维培养策略模型,并融入计算思维的五个关注要素,初步构建出本研究的计算思维培养策略模型,包括创设情境,明确问题;分析问题,制定计划;探究学习,设计算法;编程创作,解决问题;展示成果,交流分享;总结评价,启发再创作六个教学环节。再次,通过行动研究法,以兰州第三十四中学高一年级四班的39名学生为研究对象,开展了三轮教学实践,在行动过程中不断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修正完善计算思维培养策略模型。最后,通过对该班学生的三轮测试成绩、计算思维量表前后测数据、访谈结果等进行分析,验证了策略模型的有效性。根据优化后的计算思维培养策略模型,综合分析教学实践过程和计算思维培养效果,本研究总结归纳出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学生计算思维的有效策略:合理设置课程内容和教学目标,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加强基于现实情境的问题解决,重视抽象模型的建立;引导学生自主设计最优算法,在编程实践中内化思维;应用多元化的计算思维评价体系,注重评价质与量的结合。

笪诗颖[2](2019)在《基于分层教学的计算机基础移动学习APP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表明移动学习已经对人们的生活和学习方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它帮助学习者解决了时间和空间的局限性问题,让学习者能够随时随地、利用零散的时间进行碎片化学习,在展现形式上,也以文字、图片、视频等更加多样化的方式满足学习者的学习需要,帮助学习者实现真正的自主学习。同时也促进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实现。智能终端作为移动学习资源的载体,还必须依赖可靠的软件平台,Android作为目前最受欢迎的智能手机操作系统,在大学生中被广泛使用,其发展也更好的促进了移动学习的实践应用。本文在分析国内外分层教学和移动学习现状的基础上,结合大学生计算机基础课程学习现状,设计并开发了适合各专业大学生使用的学习APP,为大学生提供便捷的自主学习平台,同时制作和整理形式多样的学习资源,为大学生计算机基础课程学习提供帮助,以期提高其学习效果。论文首先对在校大学生进行了计算机基础课程学习现状和专业需求的问卷调查,了解目前大学生计算机基础课程学习的现状和遇到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分析移动学习APP的设计与开发需求。其次,根据专业需求问卷调查结果,利用Photoshop、万彩动画大师、xbox等软件制作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移动学习资源,同时通过网络搜集和整理相关的学习资料,以期给学生提供最完备的学习资源。再次,论文进行了计算机基础课程移动学习APP的设计与开发,以此作为大学生计算机基础学习的平台。该移动学习系统作为辅助学习的一种方式,虽然不能代替正式的课堂教学,但是其结合教育学的分层教学理论,通过测试,将学习者按照能力基础分层,为其设定不同的学习目标,同时结合其专业需要提供针对性的课程学习资料,以期提高大学生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学习效果。最后对APP进行测试,测试结果显示各功能模块均可正常运行。

吴丽影[3](2018)在《面向中小学程序设计教学的可视化平台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时代的发展趋势告诉我们未来是科技的时代,而发展科技的基础是推动人才培养计划,提高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2017年7月国务院印发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的通知》中提出,要实施全民智能教育项目,支持和鼓励开展形式多样的人工智能科普活动,还提出在中小学阶段设置人工智能相关课程,逐步推广程序设计教育。同时,可视化程序设计工具已经引起众多中小学的注意,并以信息技术课程或科技社团等各种形式进行应用,为培养青少年的计算思维、科技素养具有重要意义。可视化程序设计如同画流程图一样,通过若干“模块”和“箭头”的连接来实现程序的逻辑。它泛指一切使用可视化元素操作代替文本编码的程序设计形式。可视化程序设计工具借助图形化环境帮助学习者更好地学习和理解程序设计的思想和逻辑,而不是某特定语言的专业术语。程序设计的可视化有效避免了晦涩难懂的语法和枯燥的文本代码,它使程序设计的学习更容易发生。当前,Scratch的应用范围之广、人数之多等非正式经验,已向我们充分证明将文本代码以图形的方式可视化对孩子更具吸引力。结合硬件的可视化程序设计除了丰富科学知识、培养科学兴趣外,还是一种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过程。通过具体的学习实践,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等都能得到全方位的训练和提升,对进行学科知识渗透、培养素质全面的创新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借助现有的开源资源进行面向中小学程序设计教学的可视化平台的设计与实现,其工作的主要内容如下:(1)调研现有的不同类型的可视化程序设计平台,并对其进行分析与试用;同时对现阶段中小学生的学习需要进行分析,调研当前中小学开展类似程序设计课程的现状。结合上述两方面的内容和相关文献资料的查阅,归纳总结出平台的设计需求。(2)依据需求分析,进行可视化平台的设计规划。其主要包括设计原则、总体设计、界面设计以及功能模块设计,还有平台的美化设计等工作。(3)以谷歌的Blockly为基础,借助JavaFX技术的WebView类实现Blockly网页与客户端的融合,从而实现可视化程序设计平台的开发。最后对平台的可视化程序设计的基本功能进行测试,进而结合测试效果对平台进行修正与完善。(4)结合中小学程序设计教学特点以及本可视化平台进行学习模型的构建,从而为以后实际教育教学应用提供参考。本研究拟设计开发一款面向中小学程序设计教学的可视化平台。希望本研究能够为中小学程序设计方面的教学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从而达到抛砖引玉的效果。

郑秀月[4](2014)在《数据挖掘在计算机等级考试管理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伴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各大院校所存储的数据和信息量也以指数的形式迅速的增长,面对大量的数据如何进行有效的管理,给各校的管理者带来了严峻的考验。目前,大多数高校正在使用的教务管理系统,系统中虽然积累了大量的学生成绩数据,但是对数据的管理还仅停留在学生对成绩的简单查询;教师对成绩的录入、修改删除、统计等基本的操作之上,没有充分发挥成绩数据库更深层次的作用,如何在这庞大的数据库中提取出隐藏在其间的有价值的信息正是当前正要解决的问题。本文介绍了数据挖掘的概念、任务、方法和过程,较深入的研究了关联规则中着名的Apriori算法和分类算法中经典的决策树ID3算法与C4.5算法,对两种算法的优缺点进行了对比,同时针对C4.5算法中计算信息量时用到复杂的对数运算问题,介绍了改进的算法。最后将这两种算法应用到计算机等级考试中对成绩进行分析,希望通过对成绩的挖掘能够找出隐藏在成绩背后更有价值更有意义的信息,对教师今后的教学工作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同时对学生的学习也起到一定的帮助作用,能够更有效的进行学习,更好的掌握所学的知识。本文主要进行了以下两个方面的研究:1、针对近年来低级别类考试如福建省高等院校计算机一级等级考试成绩存在的通过率高,优秀率低的问题,着重介绍了关联规则中着名的Apriori算法在福建省高等院校计算机一级等级考试成绩中的应用,分别从题型和学生自身因素两个方面进行分析,找出他们与总成绩之间的相互联系,产生关联规则,找出影响优秀率低的因素,提出提高教学质量的方法。2、利用改进的C4.5算法,从“学生对该门课程的兴趣度”、“课后复习巩固时间”、“平时上机作业完成情况”和“原有知识水平程度”等几个方面来构造计算机等级考试成绩是否通过的决策树分类模型,找出影响高级别类的考试如福建省计算机二、三级类等级考试通过率低的因素,并提出解决方案。

徐姣[5](2013)在《大学生考证与就业能力的关系研究》文中认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迅速,大学教育向大众化发展以及各行各业施行“持证上岗”的制度,致使高校扩招后就业难度增加。“最难就业年”到来的更使得许多大学生充满就业危机。为此,自上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我国高校校园里就出现了“考证热”现象。时至今日,大学生考证之风愈演愈烈,考证已经成为大学生学习、生活期间的一个重要部分。相关数据调研表明,多数大学生考证的原因是为就业做准备,想通过更多的证书来证明自己的价值。而现实情况是在招聘时,用人单位更加看重大学生的综合能力。学术界普遍把用人单位所要求的综合能力称为就业能力。那大学生考证是否能够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呢?于是本文把大学生考证与就业能力之间的关系作为研究重点。同时本文构建了相对完善的大学生就业能力指标体系和大学生就业能力的量表,作为衡量大学生就业能力的依据。本文以大连三所院校的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对大学生考证和就业能力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分别探讨了大学生证书的数量、证书的类型、选择证书的依据、考证的方式及考证的时间安排与大学生就业能力之问的关系。主要结论如下:(1)大学生考证的数量与其就业能力不存在相关关系。(2)大学生考证的类型与其就业能力存在相关关系,但回归分析不显着,所以大学生考证的类型不能作为解释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因素。(3)大学生选择证书的依据与其就业能力存在显着的相关关系,其中选择“依据职业规划,选择目标岗位需要的证书”的大学生,其就业能力自评分值最高;选择“别人考什么,自己考什么”的大学生,其就业能力自评分值最低。(4)大学生考证的方式与其就业能力存在显着的相关关系,其中选择“有详实的学习计划,按计划自己学习”的大学生,其就业能力分值最高;选择“考前突击复习”的大学生,其就业能力自评分值最低。(5)大学生考证的时间安排与其就业能力存在显着的相关关系,其中选择“合理安排时间用于考证和社会实践”的大学生,其就业能力分值最高;选择“课余时间全部用于考证”的大学生,其就业能力分值最低。

王晓丽[6](2013)在《数学教师职前培养课程的设置结构与内容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教师专业化”一词的广泛宣传,对中小学教师的自身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作为担任极其重要一门课的数学教师,改善自身素质的任务无比艰巨.高等师范院校是培养职前教师最重要的途径,为了更好地满足基础教育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多数师范院校正处于不断变革师范生培养模式的进程之中.新课程改革的全面实施使得“课程”一词备受瞩目,课程成为教育界最受关注的一面,因此高等师范院校主要从改革课程设置的角度来完善培养模式.综上,高等师范院校课程的结构和内容设置成为了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本文主要以华中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福建师范大学、湖北师范学院和淮南师范学院五所师范院校为例,从通识教育课程、教师教育类课程、数学专业课程和教育实习四方面进行对比分析,进一步揭示目前我国高等师范院校的课程结构设置是否合理;通过分析国内外对教师职前培养模式和课程设置两方面相关的研究中揭示出的问题,以及本文从微观角度的进一步对比研究,来检验目前我国高等师范院校是否还存在已被发现并提出的问题,是否又出现了新的问题,有哪些方面已有改进,哪些方面还需进一步完善等;最后通过细读中学课程新目标与新理念、分析不同阶段数学课程之间该如何衔接,提出新的具体的构想.本研究主要采用了文献分析和对比分析两种方法,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得出需要分析四个方面的课程设置作更深层次研究的思路.对五所高等师范院校的课程设置进行对比分析,不仅更加容易找出各校之间的异同及利弊,而且五所师范院校的级别、层次和地域均不同,使得研究成果具有代表性.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我国高等师范院校的培养目标确定不到位,直接影响课程结构设置不合理;(2)师范院校的教育实践课程未能贯穿整个学习过程,使得学生习得的理论知识没有得到充分的实践.基于一定的理论结果表明:(1)高等师范院校课程设置尚未将中学数学课程新目标和新理念置于重要的位置;(2)“师范性”要求高等师范院校课程与中学数学课程之间的衔接更紧密,而师范院校却向“综合性”这一目标不断努力.研究的创新之处首先在于对五所师范院校四个方面课程的设置进行对比分析:其一,选择具体的师范院校使得分析不再只是基于理论的空谈,而是将文献中提出的问题融入本文分析中,实现了继承与发展:其二,将课程分为文中显示的四个方面,不仅体现了师范院校课程的特殊性,而且分析结果可以清晰地揭示各院校存在的利弊.其次在于不仅通过对比分析找出所需的结果,而且进一步将分析结果建立在具体的理论基础上得出更值得信服的结果.

吴绪玲[7](2012)在《独立院校非计算机专业C语言教学方法探讨》文中指出《C语言程序设计》是高校理工科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也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基础课。因C语言的概念抽象、数据类型多、逻辑性强等特点,所以不少初学者反应C语言难学。针对这一现象,本文分别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方法、上机实践和考核等几个方面,分析了独立院校非计算机专业C语言程序设计的教学情况,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方法。

张传学[8](2012)在《高职C语言教学方法改革探讨》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从高职C语言教学的现实状况出发,从因材施教、适选教材、上机实践、工学结合、项目教学、网络辅助平台等多方面来探讨教师选择合适的课堂教学方法,实现C语言的教学方法改革,以此激发学生学习C语言的兴趣,提高学生实战能力。

伊向超[9](2011)在《基于网络的高校立体化教学资源设计研究 ——以《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建设为例》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全球化知识经济社会的发展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不断更新,人们的生活和学习方式发生了很大的转变,社会对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我国各高校纷纷投入大量的精力建设新的教学资源,教学资源“立体化”成为高校重点建设的项目之一。如何更好的建设立体化教学资源,如何使立体化教学资源更好的为教学服务,如何实现立体化教学资源建设的最大使用价值,这是本文所要研究的重点内容。本文首先从当前网络资源建设的国内外现状分析,了解目前国内外建设教学资源的优势和存在的不足,在这里借鉴的原则是“优点在建设资源库中学习,缺点在建设资源库中避免”。其次是对主要观念和相关的理论进行了详细的介绍与阐释,目的是为基于网络的高校立体化教学资源设计奠定理论基础。然后又从技术方面阐述了实现平台的可行性,结合《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进行了基于网络的高校立体化教学资源功能模块建设,在建设中对学习者的特征进行了调查分析,结合立体化教学资源体系结构的设计思想,对其相关的功能模块进行设计和实现。最后对本文的研究工作进行总结与展望,总结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以及对以后基于网络的立体化教学资源建设提出展望。基于网络的高校立体化教学资源设计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从眼前看是为了高校适应新课程改革、适应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而紧锣密鼓进行的。但从长远来看,立体化教学资源网站的建设对信息社会、新技术和新思想发展、培养有独立人格和具有团队合作精神的高素质人才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吴玉学[10](2010)在《JiTT模式在高校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以《JSP程序设计》教学为例》文中指出在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信息技术对人类社会各方面都产生了重大影响和变革,高等院校作为知识传播的重要环节被迅速的推到改革的风口浪尖上。如何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如何利用好网络信息资源,是当前高等院校深化教学改革的关键所在,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方式之一。目前,国内很多学者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进行理论研究和应用实践,研究的方向大多集中在“传递-接受”、“探究性”、“研究性学习”等课内整合教学模式,而在课外整合教学模式方面研究较少,特别是“适时教学(JiTT)”课外整合教学模式还处于起步探索阶段,对其相关的应用研究几乎是空白。相对于国内,国外对“适时教学(JiTT)”课外整合教学模式进行了深入研究和应用,并取得了很好的研究成果和教学效果。“适时教学(JiTT)”教学模式源自美国,它是建立在“基于网络的学习任务”和“学习者的主动学习课堂”二者交互作用基础上的一种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能培养学生协作精神,促使学生合理利用课外时间,使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使课堂教学效率达到最优化。本研究以金华职业技术学院信息工程学院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082班((JSP程序设计》课程应用JiTT教学模式为例,主要探讨JiTT教学模式在国内外理论和应用研究现状,JiTT教学模式中预习问题设计的方法,设计基于JiTT的((JSP程序设计》教学实践,分析实践的效果,比较JiTT教学相对传统授课和E-Learning学习的优势,以及为JiTT教学模式在高校教学中的应用提出建议。希望借此给高校教学改革和高校教师教学实践提供参考和借鉴。

二、复习C语言应注意的几个方面(之一)——针对省计算机二级考试C语言基础部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复习C语言应注意的几个方面(之一)——针对省计算机二级考试C语言基础部分(论文提纲范文)

(1)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计算思维培养策略研究 ——以“Python程序设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计算思维是新时代学习者必备的思维方式
        1.1.2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更加关注计算思维
        1.1.3 Python语言有助于高中生计算思维的培养
    1.2 问题的提出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及思路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思路
    1.5 研究方法
        1.5.1 文献研究法
        1.5.2 调查研究法
        1.5.3 行动研究法
第2章 文献综述与理论探索
    2.1 概念界定
        2.1.1 信息技术教学
        2.1.2 计算思维
        2.1.3 教学策略
    2.2 理论基础
        2.2.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2.2.2 “从做中学”理论
        2.2.3 情境学习理论
    2.3 研究综述
        2.3.1 信息技术教学研究综述
        2.3.2 计算思维研究综述
        2.3.3 Python语言研究综述
        2.3.4 “Python程序设计”与计算思维
第3章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计算思维培养策略模型构建
    3.1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计算思维培养现状调查
        3.1.1 调查目的
        3.1.2 问卷设计
        3.1.3 结果分析
        3.1.4 存在问题及原因
    3.2 计算思维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内容分析
        3.2.1 高中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中的计算思维
        3.2.2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中对计算思维的要求
    3.3 “Python程序设计”的内容及特点分析
        3.3.1 “Python程序设计”教学目的分析
        3.3.2 “Python程序设计”教学内容分析
        3.3.3 “Python程序设计”教学原则分析
    3.4 计算思维培养策略模型构建依据
        3.4.1 计算思维关注要素
        3.4.2 现有计算思维培养策略模型
        3.4.3 计算思维解决问题的一般过程
    3.5 计算思维培养策略模型初步构建
第4章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计算思维培养教学实践
    4.1 行动研究准备
        4.1.1 研究对象
        4.1.2 实践环境
        4.1.3 实践方案
        4.1.4 数据收集方案
    4.2 高中生计算思维初始水平测试
        4.2.1 计算思维量表设计
        4.2.2 测试结果分析
    4.3 第一轮教学实践——《绘制彩色螺旋线》
        4.3.1 制定计划
        4.3.2 行动过程
        4.3.3 观察分析
        4.3.4 反思优化
    4.4 第二轮教学实践——《猜拳小游戏》
        4.4.1 制定计划
        4.4.2 行动过程
        4.4.3 观察分析
        4.4.4 反思优化
    4.5 第三轮教学实践——《学生成绩管理系统》
        4.5.1 制定计划
        4.5.2 行动过程
        4.5.3 观察分析
        4.5.4 反思优化
    4.6 三轮教学实践总结
第5章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计算思维培养效果分析
    5.1 学生测试成绩分析
    5.2 计算思维能力分析
        5.2.1 计算思维整体水平的对比分析
        5.2.2 计算思维五个能力维度的对比分析
    5.3 学生访谈结果分析
    5.4 计算思维培养效果总结
    5.5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计算思维培养策略
        5.5.1 合理设置课程内容和教学目标,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5.5.2 加强基于现实情境的问题解决,重视抽象模型的建立
        5.5.3 引导学生自主设计最优算法,在编程实践中内化思维
        5.5.4 应用多元化的计算思维评价体系,注重评价质与量的结合
第6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2)基于分层教学的计算机基础移动学习APP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充分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1.2.2 激发学习兴趣
        1.2.3 帮助提高计算机教学效果
    1.3 研究相关动态
        1.3.1 国内外分层教学的研究现状
        1.3.2 移动学习的研究现状
        1.3.3 计算机移动学习的研究现状
    1.4 主要研究内容与论文结构安排
第二章 相关理论概述及技术介绍
    2.1 相关理论介绍
        2.1.1 分层教学理论
        2.1.2 非正式学习理论
        2.1.3 混合式学习理论
        2.1.4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2.2 相关技术介绍
        2.2.1 MyBatis+ Springboot框架
        2.2.2 数据存储技术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学习者现状及需求调查与分析
    3.1 学习者现状调查
        3.1.1 调查目的和调查对象
        3.1.2 问卷设计和调查过程
        3.1.3 调查结果数据分析
    3.2 学习需求调查
        3.2.1 调查目的和调查对象
        3.2.2 问卷设计和调查过程
        3.2.3 调查结果数据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面向大学生计算机基础学习资源的分层与制作
    4.1 学习内容的界定
    4.2 分层学习的具体实施
        4.2.1 按学生基础分层和专业需求分类
        4.2.2 学习内容分层
        4.2.3 学习目标分层
    4.3 学习资源的制作与收集
        4.3.1 课件的设计与制作
        4.3.2 视频的制作
        4.3.3 题库的创建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大学生计算机基础学习APP设计与实现
    5.1 开发环境说明
    5.2 系统模块的实现
        5.2.1 课程模块
        5.2.2 练习模块
        5.2.3 分层升级模块
        5.2.4 拓展模块
        5.2.5 个人中心
        5.2.6 学生信息管理
        5.2.7 学习资源管理
    5.3 界面设计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移动学习APP软件测试
    6.1 学生信息录入和登陆功能测试
    6.2 分层功能模块测试
    6.3 资源管理模块测试
    6.4 课程学习模块测试
    6.5 本章个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研究总结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成果

(3)面向中小学程序设计教学的可视化平台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时代背景
        1.1.2 理论背景
        1.1.3 实践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主流可视化工具
    1.4 研究内容
    1.5 论文结构
第2章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2.1 可视化编程
    2.2 理论基础
        2.2.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2.2.2 STEAM教育理念
        2.2.3 “做中学”思想
第3章 需求分析
    3.1 总体需求
    3.2 功能模块需求
        3.2.1 可视化程序设计模块
        3.2.2 编程语言模块
        3.2.3 硬件连接模块
    3.3 非功能模块需求
        3.3.1 界面需求
        3.3.2 性能需求
第4章 平台设计与实现
    4.1 设计原则
    4.2 总体设计
    4.3 界面设计
    4.4 功能模块设计
        4.4.1 可视化程序设计模块
        4.4.2 编程语言模块
        4.4.3 硬件连接模块
    4.5 平台的实现
        4.5.1 相关技术支持
        4.5.2 可视化模块的实现
        4.5.3 编程语言代码的转换实现
        4.5.4 网页与客户端的结合
    4.6 功能测试
第5章 教学建议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4)数据挖掘在计算机等级考试管理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课题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数据挖掘技术研究现状
        1.3.1 国外数据挖掘
        1.3.2 国内数据挖掘
    1.4 论文研究内容与结构安排
        1.4.1 论文研究内容
        1.4.2 论文的研究方法
第二章 数据挖掘概论
    2.1 数据挖掘的概念
    2.2 数据挖掘的主要功能
    2.3 常见的数据挖掘方法
    2.4 数据挖掘的过程
        2.4.1 数据准备
        2.4.2 数据挖掘
        2.4.3 解释和评价
第三章 关联规则在学生成绩中的应用
    3.1 关联规则的基本概念
    3.2 关联规则的分类
    3.3 关联规则的挖掘过程
    3.4 关联规则模式的评估
    3.5 Apriori算法
        3.5.1 Apriori频繁项集的产生
        3.5.2 Apriori算法产生关联规则
    3.6 Apriori算法的改进
    3.7 Apriori算法在计算机等级考试成绩分析中的应用
        3.7.1 问题的提出
        3.7.2 问题的求解
        3.7.2.1 试卷题型与总成绩之间关联分析
        3.7.2.2 学生自身情况与成绩之间的关联分析
        3.7.3 知识应用
    3.8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决策树在计算机等级考试管理中的应用
    4.1 分类算法描述
    4.2 基于决策树的分类算法
        4.2.1 决策树算法概述
        4.2.2 决策树的分类
        4.2.3 决策树的构造
        4.2.4 本文采取决策树算法的缘由
    4.3 ID3算法与C4.5算法的比较
        4.3.1 ID3算法
        4.3.2 C4.5算法
    4.4 决策树的评价
    4.5 对C4.5算法的改进
    4.6 利用改进的C4.5算法生成计算机等级考试成绩的决策树模型
        4.6.1 问题的提出
        4.6.2 解决方法
        4.6.3 确定挖掘对象和目标
        4.6.4 数据采集
        4.6.5 数据预处理
        4.6.6 数据转换
        4.6.7 数据降维
        4.6.8 构造成绩“未通过”的决策树模型
    4.7 决策树的剪枝
    4.8 生成规则
    4.9 挖掘结果的评估
    4.10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已发表和录用的论文

(5)大学生考证与就业能力的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框架
    1.3 研究方法
    1.4 本研究的创新点和不足
        1.4.1 本研究的创新点
        1.4.2 本研究的不足
2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2.1 文献综述
        2.1.1 关于大学生考证的文献分析
        2.1.2 国内外对于就业能力研究的文献分析
        2.1.3 大学生考证与就业能力关系的文献分析
    2.2 理论基础
        2.2.1 筛选假设理论
3 研究设计及模型的构建
    3.1 研究假设
    3.2 变量设计
        3.2.1 大学生考证
        3.2.2 大学生就业能力标体系及量表设计
    3.3 大学生考证与就业能力关系模型的构建
4 大学生考证与就业能力的关系分析
    4.1 问卷回收及样本结构
    4.2 关于大学生考证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4.2.1 大学生考证的人数及证书类型
        4.2.2 大学生考证的原因与选择证书的依据
        4.2.3 考证与专业课学习的关系
        4.2.4 大学生对考证的主观认识
    4.3 方差分析
        4.3.1 性别的方差分析
        4.3.2 专业类别的方差分析
        4.3.3 学生干部的方差分析
    4.4 大学生考证与就业能力的相关分析
    4.5 大学生考证与就业能力的回归分析
        4.5.1 三大问题检验
        4.5.2 模型回归分析
5 研究结果与对策
    5.1 关于大学生考证的结果与讨论
        5.1.1 大学生考证的原因
        5.1.2 大学生考证的特点
    5.2 关于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结果与讨论
        5.2.1 男女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差异讨论
        5.2.2 不同专业类别大学生就业能力差异讨论
        5.2.3 是否学生干部与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差异分析
    5.3 关于大学生考证与就业能力的相关讨论
        5.3.1 考证的数量与就业能力的相关分析讨论
        5.3.2 考证的类型与就业能力的相关分析讨论
        5.3.3 选择证书的依据与就业能力的相关分析讨论
        5.3.4 考证的方式与就业能力的相关分析讨论
        5.3.5 考证的时间安排与就业能力的相关分析讨论
    5.4 研究建议与对策
        5.4.1 大学生:理性考证,提高自身就业能力
        5.4.2 高校:合理引导,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6)数学教师职前培养课程的设置结构与内容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方法
2. 文献综述
    2.1 教师职前培养模式研究综述
        2.1.1 国外研究
        2.1.2 国内研究
    2.2 教师职前培养课程设置研究综述
        2.2.1 对比国外的研究
        2.2.2 国内各师范院校之间的对比研究
        2.2.3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研究
    2.3 已研究不足与研究前瞻
3. 教师职前培养的概念界定
    3.1 教师职前培养的涵义
    3.2 以高等师范教育为主的教师职前培养
4. 我国高等师范院校数学课程设置内容与结构
    4.1 研究对象的选取
    4.2 师范院校的课程内容界定
    4.3 数据来源
    4.4 课程设置结构的对比分析
        4.4.1 通识教育课程
        4.4.2 教师教育类课程
        4.4.3 数学专业课程
        4.4.4 教育实践
    4.5 对比结果
        4.5.1 各个院校课程设置的优劣
        4.5.2 从特殊到一般揭示我国高等师范院校课程设置存在的共性问题
5. 对我国高等师范院校数学课程设置的构想
    5.1 着眼于中学数学课程新目标与新理念
        5.1.1 初中数学课程理念与师范院校数学课程设置
        5.1.2 高中数学课程理念与师范院校数学课程设置
    5.2 立足于与中学数学课程之间的衔接
6. 结语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不足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7)独立院校非计算机专业C语言教学方法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独立院校C语言教学现状
2 教学内容改革探讨
3 教学方法的改革
4 科学的教学考核
5 结论

(8)高职C语言教学方法改革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C语言教学的现实状况
2 改革教学方法
    2.1 因材施教
    2.2 适选教材
    2.3 上机实践
    2.4 工学结合
    2.5 项目教学
    2.6 网络化辅助教学平台
3 小结

(9)基于网络的高校立体化教学资源设计研究 ——以《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建设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内立体化教学资源建设存在的问题
    1.3 研究目的、内容、方法和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方法
        1.3.4 研究意义
第二章 概念界定及相关理论与技术支持
    2.1 主要概念界定
        2.1.1 网络教学资源
        2.1.2 立体化教学资源
        2.1.3 网络立体化教学资源
    2.2 相关理论
        2.2.1 合作学习理论
        2.2.2 社会建构主义理论
        2.2.3 后现代主义理论
        2.2.4 对话理论
    2.3 技术支持
        2.3.1 多媒体技术
        2.3.2 实现平台技术
        2.3.3 网络技术
第三章 基于网络的高校立体化教学资源设计
    3.1 建设基于网络的高校立体化教学资源应注意的问题
    3.2 基于网络的高校立体化教学资源的特点
        3.2.1 多维目标性
        3.2.2 系统性和整体性
        3.2.3 多样性和互补性
        3.2.4 实时性和异步性
        3.2.5 动态性与生成性
    3.3 设计原则
        3.3.1 以人为本
        3.3.2 突出教学设计思想
        3.3.3 理论联系实际
        3.3.4 从全局出发,体现过程
    3.4 基于网络的高校立体化教学资源功能模块设计
        3.4.1 学习参与者模块
        3.4.2 教学信息模块
        3.4.3 教学环境模块
        3.4.4 辅助功能模块
    3.5 基于网络的高校立体化教学资源的搭建
        3.5.1 基于Windows 服务器Moodle 的安装
        3.5.2 以《大学计算机基础》为例介绍教学信息模块的建设
        3.5.3 应用评价
第四章 总结与展望
    4.1 总结
    4.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学生者特征调查问卷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10)JiTT模式在高校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以《JSP程序设计》教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图表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内容和方法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方法
    1.3 研究意义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JiTT教学模式的阐述
        2.1.1 JiTT教学模式的产生
        2.1.2 JiTT教学模式的内涵
        2.1.3 JiTT教学模式的目标
        2.1.4 JiTT教学模式的核心
    2.2 JiTT教学模式研究现状
        2.2.1 国外JiTT教学模式研究现状
        2.2.2 国内JiTT教学模式研究现状
        2.2.3 总结和启示
第3章 基于JiTT的《JSP程序设计》教学实践
    3.1 基于JiTT的《JSP程序设计》教学实践总体规划
        3.1.1 研究目的和对象
        3.1.2 教学内容
        3.1.3 研究方法
        3.1.4 研究过程
    3.2 JiTT教学模式中前期系统的学习者分析
        3.2.1 文献分析
        3.2.2 问卷调查
    3.3 基于JiTT的《JSP程序设计》教学
        3.3.1 在Moodle平台中设计课前预习内容、参考资料和思考题
        3.3.2 学生预习并完成思考题
        3.3.3 分析预习活动的结果
        3.3.4 依据分析的结果设计课堂教学活动
        3.3.5 开展课堂教学活动
        3.3.6 在网络Moodle平台中开展难题探究
第4章 教学实践效果分析与小结
    4.1 实践效果分析
        4.1.1 学生成绩分析
        4.1.2 学生作品分析
        4.1.3 问卷调查分析
        4.1.4 访谈分析
    4.2 JiTT相对传统教学和E-Learning学习的优势
    4.3 JiTT教学在高校课程教学应用中的建议
第5章 研究总结
    5.1 研究结论
    5.2 本文研究的局限性
    5.3 后续工作
中文参考文献
英文参考文献
附录1 学生基本状况的的调查问卷
附录2 JiTT教学应用效果的调查问卷
附录3 学生访谈提纲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四、复习C语言应注意的几个方面(之一)——针对省计算机二级考试C语言基础部分(论文参考文献)

  • [1]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计算思维培养策略研究 ——以“Python程序设计”为例[D]. 徐秋岷. 西北师范大学, 2021
  • [2]基于分层教学的计算机基础移动学习APP设计与实现[D]. 笪诗颖. 中央民族大学, 2019(11)
  • [3]面向中小学程序设计教学的可视化平台设计研究[D]. 吴丽影. 中央民族大学, 2018(01)
  • [4]数据挖掘在计算机等级考试管理中的应用研究[D]. 郑秀月. 福州大学, 2014(10)
  • [5]大学生考证与就业能力的关系研究[D]. 徐姣. 东北财经大学, 2013(08)
  • [6]数学教师职前培养课程的设置结构与内容比较研究[D]. 王晓丽. 华中师范大学, 2013(S2)
  • [7]独立院校非计算机专业C语言教学方法探讨[J]. 吴绪玲. 内江科技, 2012(11)
  • [8]高职C语言教学方法改革探讨[J]. 张传学. 软件, 2012(10)
  • [9]基于网络的高校立体化教学资源设计研究 ——以《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建设为例[D]. 伊向超. 辽宁师范大学, 2011(04)
  • [10]JiTT模式在高校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以《JSP程序设计》教学为例[D]. 吴玉学. 浙江师范大学, 2010(04)

标签:;  ;  ;  ;  ;  

复习C语言需要注意的几个方面(一)——省二级计算机考试C语言基础部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