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CPP薄膜生产及应用现状

我国CPP薄膜生产及应用现状

一、中国CPP薄膜生产及应用现状(论文文献综述)

徐萌,高达利,张师军[1](2021)在《食品包装高分子材料技术进步与升级》文中认为分析了常用的包装高分子材料性能及优缺点,结合新型的加工方法和材料领域最新进展,分别讨论了双向拉伸聚乙烯、流延聚乙烯、聚丙烯薄膜、LISIM法双向拉伸聚酰胺薄膜和聚酯薄膜等包装材料;综述了多层复合包装材料的研究现状,对未来食品包装技术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认为包装材料将向高阻隔、低重量和绿色化方向发展,而采用复合技术和先进加工技术能够实现高性能包装材料的制备。

何承鑫[2](2020)在《利用蛋白相互作用改善大米蛋白的营养及功能性质》文中指出蛋白质之间的相互作用会极大地影响蛋白质的结构与性质。本文选取大米蛋白为研究对象,以改善大米蛋白的营养和功能性质为研究目的,探讨了大米蛋白和其他与食品领域息息相关的蛋白质的相互作用机制。预期蛋白-蛋白复合体系的设计除了强化大米蛋白的营养价值和提高健康益处外,还将改善大米蛋白多项原本不适合工业处理的性质。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大米谷蛋白与酪蛋白的相互作用机制、利用谷氨酰胺转氨酶制备酪蛋白-大米谷蛋白交联产物、利用大米蛋白-羊毛角蛋白相互作用制备薄膜、利用提取自不同亚种的大米谷蛋白相互作用制备水溶性纳米颗粒。结果表明:(1)形成了涉及大米谷蛋白疏水区域、由范德华力和氢键驱动的、表层致密的谷-酪蛋白复合物,与此同时,酪蛋白聚集体会解离成含有κ-酪蛋白和αs2-酪蛋白的~20 nm的聚集体,聚集由残留的磷酸钙纳米簇维持。(2)当谷氨酰胺转氨酶使用量为15 U/g蛋白时酪蛋白-大米谷蛋白交联程度最高,交联产物的胃、胰蛋白酶的抗性提高,储存模量、损耗模量、表观粘度降低。不经过谷氨酰胺转氨酶处理的混合物更适合膳食配方,而制备的交联产物更加适合特定位置的药物递送。(3)大米蛋白与羊毛角蛋白在从pH 9调节到中性期间形成了抗折叠结构,添加甘油后制备的成膜前体经受热处理仍然保持良好的分散性,薄膜成型时经历了二硫键的重组。从机械强度、光学、耐水、降解等方面考虑,制备的大米蛋白-羊毛角蛋白膜优于碱性大米蛋白膜以及掺入果胶或苹果酸的大米蛋白膜。(4)提取自粳米的大米谷蛋白与提取自籼米的谷蛋白成功共溶,制备的谷蛋白粉溶解度提高到90%以上。在冷冻干燥和模拟喷雾干燥后粉末的复溶能力良好。界面特性和三级结构的表征支持了拟议的增溶机制,即从强碱性到中性环境的过程中两种蛋白质完成了由疏水到亲水结构的转变。无论是界面性质还是功能特性,对双组分蛋白质复合物的研究表明蛋白质之间的相互作用有着明显的多样性,这种多样性将为大米蛋白的应用提供无限可能。

陈冬冬[3](2020)在《聚合物薄膜微流控芯片热压成型规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聚合物薄膜微流控芯片主要用于生物信息检测,其表面设计有8组检测通道,每组检测通道包括1个多边形进液腔室,1条主流道,48个圆筒形反应池和48条分流道,结构复杂,其成型质量对检测效果的影响至关重要。为此,本文针对聚合物薄膜成型收缩率精准控制和圆筒形反应池成型质量等问题开展深入研究。首先,针对聚合物薄膜微流控芯片成型过程中的尺寸精度难以精确控制的问题,将热压过程中各工艺参数进行精细的水平划分,设计和进行了可以反映各工艺参数对收缩率影响规律的正交实验,并对实验数据进行回归分析,量化了各工艺参数与收缩率间的关系。实验结果表明:热压温度是影响微流控芯片收缩率的主要因素,保压时间次之,热压压力的影响最小,升高热压温度或延长保压时间都可以增大收缩率。其次,在此基础上,计算模具凸模与凹模的尺寸,并加入自动剪裁功能,重新设计并制造了新型热压成型模具,以及为聚合物薄膜进行预热的装置。实验结果表明:新型热压成型模具可以保证微流控芯片的尺寸精度,微结构成型完整,可自动完成剪裁过程且断面整洁;预热过程可以提高微流控芯片的表面质量,消除其表面应力集中现象。其三,为研究圆筒形反应池微结构的成型规律,参考金属材料的拉深成型过程,将微结构拉深变形区划分为凸缘区、凹模圆角区、筒壁区、凸模圆角区和筒底区5个区域,根据各区域材料厚度的变化来分析各区域的材料流动情况。实验结果表明:圆筒形反应池拉深成型过程中,凸缘区厚度没有发生变化,不参与变形过程;筒壁区和筒底区厚度均有较大程度的变薄,筒壁区厚度变薄程度更大,材料变形程度也更大;凸模圆角区和凹模圆角区为两个过渡区域。最后,为消除使用新型热压成型模具压制微流控芯片过程中由于压力中心偏移而导致微流控芯片两侧的微结构成型深度不一致的现象,提出并制造了一种球铰状的压力自平衡机构。实验结果表明:压力自平衡机构可以有效改善热压成型过程中的压力不均匀现象,成型出的微流控芯片各处微结构成型均匀且完整,整体残余应力分布均匀。本研究内容及成果对提升聚合物薄膜微流控芯片成型工艺质量,推动其在行业中更广泛的使用,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

唐韵涵[4](2020)在《基于富勒烯受体的高效三元有机太阳能电池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有机太阳能电池(Organic solar cells,OSCs)是目前极具潜力的可再生能源技术之一,因其成本低、质量轻、可制作柔性器件等优点而受到了广泛的关注。但由于有机材料本身的一些缺点,如吸收范围小、无法直接产生电子空穴等,有机太阳能电池的发展受到了限制。研究人员为了突破这些缺点,研究出了一系列方法。三元策略是通过在二元活性层中加入第三种材料来提高器件效率的方法。第三元材料在有机太阳能电池中起到的作用有多种方面,例如优化能级匹配、拓宽活性层光谱吸收、改善薄膜形貌、促进载流子迁移等,通常一个三元材料会起到多个效果。本论文通过在两种富勒烯受体体系PCBM和PC71BM中加入环形小分子作为第三元材料,有效提高了器件的效率,并运用计算和实验测试等方法讨论了环形小分子在有机太阳能电池中起到的具体作用。本文主要内容有以下几部分:(1)在C60衍生物PCBM体系中引入[9]CPP(?)C60超分子概念,将环形小分子[9]CPP和7+Pyrene分别作为第三元材料加入到PTB7-Th:PCBM中,构筑了三元有机太阳能电池。通过对三元掺杂比例的调控,最终PTB7-Th:[9]CPP:PCBM三元器件的 PCE(Power Conversion Efficiency)从 7.22%提高到了 8.40%,PTB7-Th:7+Pyrene:PCBM三元器件的PCE从7.25%提高到了 7.82%。为了证明[9]CPP(?)PCBM和7+Pyrene(?)PCBM超分子的存在,本文计算了吉布斯自由能和结合能,结果显示两种结构都可以自发组成并稳定存在。实验证明环形小分子可以与PCBM形成超分子并对富勒烯有机太阳能电池的性能起到提升的作用。(2)探究环形小分子在富勒烯体系有机太阳能电池中发挥作用的机理。将[9]CPP作为第三组份加入更为常见的富勒烯体系PTB7-Th:PC71BM中,器件效率从9.44%提升到11.08%。[9]CPP(?)PC71BM超分子的存在,抑制了富勒烯受体的聚集,使活性层给受体分布更为均匀有利于载流子的传输,此外超分子结构间的π-π相互作用力可以促进电荷转移。富勒烯受体在与环形小分子形成超分子后ESP(Electrostatic Potential)有所提升,增大了和聚合物给体之间的电位差,为给受体界面间发生的激子解离提供了更多的驱动力,促进了自由电子和空穴的产生。本论文将环形小分子加入到经典富勒烯二元体系中,使器件性能得到了明显提升。通过实验分析了环形小分子与富勒烯形成的超分子对三元器件效率带来影响的原因,这一研究为选取三元材料提供了新的思路。

孙彬青[5](2019)在《软塑膜包装液体食品特征风味物质吸附扩散规律的研究》文中指出食品的风味是食品的重要质量特征,决定着食品的品质和安全。聚乙烯薄膜和聚丙烯薄膜是市场上常用软塑包装薄膜,长时间包装食品后会吸附食品的风味,其量的变化导致食品质量变差,从而缩短了被包食品的货架寿命。风味物质的吸附行为,又使得包装材料的性能也发生变化,从而影响包装材料中残留化合物或低聚物的迁移,进而危及食品的品质和人体的健康。目前对软塑膜包装液体食品的吸附扩散机理探索尚且不足,一定程度上是风味物质影响复杂性所导致。本课题利用固相微萃取(SPME)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GC-MS)测定了牛奶、橙汁、黄酒3种液体食品主要风味物质成分和含量,确定了吸附研究的醇、酯、酮、萜烯类风味物质;构建双面和单面吸附模型,对不同厚度、不同种类的塑料包装薄膜材料,分析比较薄膜厚度、风味物质分子结构、初始浓度、食品模拟物种类和储存温度对塑料薄膜吸附扩散量的影响;利用分子动力学(MD)模拟方法,以聚乙烯(PE)包装材料为主,分析了聚合度、单扩散、共扩散、模拟温度、聚合物种类、风味分子种类及其质量分数等因素对风味分子在聚合物晶胞中的扩散行为影响,同时结合分子间结合能和聚合物中的自由体积,进一步分析了O2和H2O在PE吸附前后的扩散行为。通过计算试验、MD模拟和预测模型的结果,对比分析了风味物质在薄膜包装材料中的扩散系数、风味物质在包装材料/液相中的分配系数等参数,从而更好地指导食品包装材料的正确使用。研究内容及结论主要包括:(1)液体食品特征风味物质吸附检测方法的研究针对市场上不同品牌不同包装材料的8种纯牛奶、6种橙汁、4种黄酒,作为液体食物分析对象,建立了固相微萃取法对3种液体食品风味物质的萃取分析,并摸索GC-MS检测食品风味物质的色谱条件。确定了固相萃取的快速样品前处理方法,经过试验比对,使用50/30μm DVB/CAR/PDMS固相萃取头,在最佳温度70℃下萃取30 min可以得到较好的测试结果。利用NIST05质谱数据库检索食品中挥发性风味物质,采用面积归一法计算各挥发性风味物质的相对含量。通过对3种食品风味物质的试验结果比对,确定9种吸附研究的醇、酯、酮、萜烯类挥发性风味物质。(2)风味物质吸附试验条件和方法的确定以植物油、3%乙酸溶液、10%乙醇溶液和蒸馏水为食品模拟液,以D-柠檬烯、月桂烯、丁酸乙酯、乳酸乙酯、己酸乙酯、苯乙醇、芳樟醇、2-庚酮、2-壬酮9种挥发性风味物质为溶质。通过试验对比,确定液固试验的吸附单元模型,构建了双面和单面薄膜浸泡吸附模型;包装薄膜吸附物的萃取采用正己烷溶液超声萃取的方法进行,超声波水浴时间1 h,超声波频率60 Hz萃取处理获得。根据9种风味物质的沸点及多次预试验后,确定了GC-MS的色谱条件,并采用外标法获得了9种风味物质的出峰时间及标准曲线方程。(3)软塑包装薄膜吸附风味物质的影响因素研究通过双面薄膜浸泡吸附试验,研究分析了风味物质种类(萜烯类、酮类、酯类、醇类)、初始浓度(100、200、500、1000 mg·L-1)、薄膜厚度(40μm、50μm、80μm LDPE薄膜)、储存温度(4℃、23℃、40℃、64℃)、包装材料种类(低密度聚乙烯(LDPE)薄膜、双向拉伸聚丙烯(BOPP)薄膜、流延聚丙烯(CPP)薄膜和PE黑白膜)等因素对塑料包装材料吸附风味物质的影响,并利用单面薄膜吸附试验,分析了吸附前后包装材料(LDPE薄膜、BOPP薄膜、CPP薄膜和PE黑白膜)的变化情况。(4)软塑包装薄膜吸附扩散的分子动力学模拟采用MD模拟的方法,从微观角度研究D-柠檬烯、月桂烯、己酸乙酯、2-壬酮、芳樟醇等风味分子在LDPE等塑料薄膜材料体系中的吸附扩散特性,分析聚合度(40、80、160、320)、单扩散、共扩散、模拟温度(277 K、296 K、313 K和337 K)、聚合物种类(PE、聚丙烯(PP)、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风味分子质量分数(2%、3%、4%、5%)等因素对风味分子在聚合物晶胞中的扩散行为影响,同时结合分子间结合能和聚合物中的自由体积,进一步分析了O2和H2O在PE吸附前后的扩散行为。利用MD和巨正则蒙特卡罗模拟(GCMC)模拟方法,分析不同温度下5种风味分子、O2和H2O在PE中的吸附溶解度系数。(5)吸附扩散过程中重要参数的比对分析基于Fick第二定律的吸附扩散模型,研究对比了预测模型(Limm-Hoffifield模型、Brandsch模型)、MD模拟、试验数据,获得的风味物质在聚合物材料中吸附扩散的重要参数——扩散系数和分配系数。在扩散系数分析中,Brandsch模型获得的扩散系数比Limm-Hoffifield模型获得的扩散系数更小,更为严苛;Brandsch模型中,相同聚合物中扩散系数主要受温度和风味分子的分子量影响。模型预测和MD模拟的扩散系数均高于试验拟合值;预测扩散系数值不受初始浓度影响,MD模拟扩散系数值受初始质量分数影响不显着,而试验扩散值在100-500 mg·L-1初始浓度范围内受初始浓度变化不大;风味物质在LDPE中的扩散系数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变大,其扩散系数与温度关系基本符合Arrhennius关系;风味物质在BOPP中的MD模拟扩散系数与试验值的比值,要小于LDPE、CPP和黑白膜PE材料。在分配系数分析中,主要对比了试验和正规溶液法获得的分配系数,分配系数试验值小于正规溶液法的值。正规溶液法主要通过计算溶解度参数差的比值,其预测值需要大量的经验数据,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黄卫扬[6](2018)在《聚烯烃流涎薄膜的现状》文中研究说明挤出流延是塑料薄膜加工生产的主要方式。本文详细介绍了流延CPP薄膜和CPE薄膜的生产、工艺和应用。特别是对CPP薄膜的分类和各应用产品的生产技术控制作详细介绍,同时介绍了CPP流延设备的各部分作用和原理,分析近年来我国流延薄膜特别是CPP薄膜和CPE薄膜的市场和发展,以及设备技术现状。

韦丽明[7](2018)在《中国多层共挤流延聚乙烯(CPE)包装薄膜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的研究》文中认为本文主要分析了中国多层共挤流延聚乙烯(CPE)包装薄膜产业的发展现状与趋势。深入探讨和研究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的建设性意见和对策,以促进产业高质量健康发展。

李平正[8](2017)在《聚合物微沟道阵列基片热压成型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自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生物芯片因其微型化、高通量和自动化等诸多优点而得到了高速发展,其种类越来越多,对制备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聚合物微沟道阵列基片是一种用于检测和获取生物信息的生物芯片,其表面设计了384个?1.4mm、高为0.55mm的阵列化圆柱形腔室、8个椭圆形腔室、8个进样孔、4个定位孔、8条主沟道和多条支沟道,且尺寸精度要求高,厚度薄,在热压成型过程中需要解决尺寸精度、形状精度不易控制等问题。首先,为提高聚合物微沟道阵列基片热压成型后的尺寸精度,基于聚合物微沟道阵列基片的结构特点,研究热压工艺参数对聚合物微沟道阵列基片收缩规律的影响,为此设计制造了一套实验热压模具,通过正交实验,确定聚合物微沟道阵列基片热压成型时的收缩率,并应用UG 9.0模拟分析了热压成型后满足聚合物微沟道阵列基片尺寸精度要求的收缩率范围。其次,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为提高热压温度的控制精度,应用ANSYS Workbench对热压模具温度场进行模拟分析,优化加热棒位置排布,完成相应温控箱的设计,进一步优化模具结构,完成新型热压模具的设计与制造。为深入了解聚合物微沟道阵列基片热压成型过程,以两参数Mooney-Rivlin模型来表征聚合物微沟道阵列基片热压成型所用CPP薄膜的材料模型,应用ANSYS Workbench模拟分析了热压工艺参数对CPP薄膜填充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热压温度与热压压力的增大都可提高CPP薄膜在微结构处的填充速率,并且热压压力对圆柱形腔室深度的影响程度随着热压温度的升高而减小。最后,采用工艺参数细化实验,研究热压工艺参数对聚合物微沟道阵列基片成型质量的影响规律,确定新型热压模具热压成型聚合物微沟道阵列基片时的最佳工艺参数,并应用偏光应力仪分析残余应力的分布情况。结果表明:热压温度是影响聚合物微沟道阵列基片成型质量的主要因素,随着热压温度的升高,圆柱形腔室直径与透光率逐渐减小,截面翘曲逐渐增大;然而,随着热压压力的增大,透光率逐渐增大;截面翘曲随着热压时间的延长进一步减小,热压时间对聚合物微沟道阵列基片的透光率影响较小;热压成型前,CPP薄膜残余应力分布较为均匀,热压成型后,椭圆形腔室与圆柱形腔室区域分布着不均匀的残余应力。

许亚宁[9](2016)在《油墨中溶剂在复合包装材料中迁移规律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主要是针对复合包装材料中油墨溶剂残留及迁移行为进行检测分析与研究,以发现其对包装食品的品质和安全的影响规律,为油墨风险监控和质量监督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参考。首先采用顶空气相色谱—质谱法(HS-GC-MS),对顶空加热装置的平衡时间和平衡温度进行优化和筛选,建立快速、高效提取企业中复合包装使用油墨以及印刷后复合包装材料中残留溶剂的方法。采用顶空气相色谱—质谱法对印刷厂16种溶剂型油墨分别进行了残留溶剂的检测和定性定量分析,检测结果表明油墨样品中有15种检出了挥发性有机物,其中12种含有苯系物,苯系物的检出率高达75%,酯类溶剂包括乙酸乙酯、乙酸丙酯、乙酸丁酯和乙酸异戊酯。采用顶空气相色谱—质谱法对8种印刷后未使用的食品包装袋进行残留溶剂的检测和定性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市售8种印刷包装袋残留溶剂的结果中苯类溶剂的检出率高达62.5%,其中甲苯的最高检出量为0.132 mg/m2。建立固相微萃取技术对油墨中常用溶剂提取方法和GC-MS分析方法,筛选最佳的萃取头为50/30μmDVB/CAR/PDMS,最优提取时间为25min和热解析温度为70℃。采用此方法,对市售小食品中残留溶剂进行抽检和定性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食品中含有酮类、酯类、苯类等化合物。根据对油墨和印刷后未使用包装袋中残留溶剂的检测结果,选用检出率高、代表性较好的丁酮、乙酸丁酯、甲苯为研究目标对象。研究了影响包装膜中三种油墨溶剂残留量的因素并进行了分析。对六种不同包装材料进行印刷处理,选择水性食品模拟液蒸馏水、酸性模拟液(3%、6%乙酸)、醇性模拟液(10%、40%乙醇)和脂肪性模拟液(正己烷),比较迁移物在不同的温度(常温23℃、40℃)随时间变化的迁移行为。研究结果表明,乙酸丁酯在包装袋上残留量大小依次为正己烷(0.011mg/m2)>3%乙酸(0.009 mg/m2)>10%乙醇(0.007 mg/m2)>蒸馏水(0.005 mg/m2),与甲苯的残留量相比,乙酸丁酯和丁酮的残留量较小;对于溶剂向食品模拟液中的迁移量,总体呈现先增加后趋于平衡,随着温度的升高,迁移速率较快,迁移量较大的规律。达到平衡时,甲苯向正己烷中迁移量最大达到40.2mg/L。建立了三种溶剂在不同包装材料中迁移的数学模型。单层包装材料中溶剂向食品模拟物的迁移模型符合公式(?),K1的取值范围在0.846~0.932时,能使实验值与估测值误差小于7.6%;双层材料迁移模型符合模型公式(?)的取值范围在 0.884~0.903 时,实验值与估测值误差小于8.4%;三层包装材料迁移较为复杂,采用SPSS软件进行数学建模,分别筛选出甲苯迁移最优模型为y=L/1+b0e-xb1,乙酸丁酯迁移最优模型为y=logb1x+b0,丁酮迁移最优模型为y=b0+hx+b2x2+b3x3。采用这些数学模型对复合包装材料中油墨残留溶剂向内装物中迁移量进行预测,与实测结果误差基本控制在10%范围内,对食品包装安全检测、分析和监管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甄少柯[10](2015)在《聚丙烯流延膜专用料的开发与生产》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通过对聚丙烯流延膜的原料、性能、用途进行分析,利用洛石化公司14万t/a聚丙烯装置的技术优势,对该专用料进行分子结构设计,开发生产聚丙烯流延膜专用料。该专用料为单峰结构窄相对分子质量分布,通过对生产工艺进行优化控制,并注重产用结合,多次进行工业应用实验,使该专用料能够满足CPP生产和产品质量指标要求,实现了产品开发预期目标。

二、中国CPP薄膜生产及应用现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国CPP薄膜生产及应用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1)食品包装高分子材料技术进步与升级(论文提纲范文)

0前言
1 常用的包装高分子材料性能及优缺点
    1.1 PE薄膜
    1.2 PP薄膜
    1.3 PA薄膜
    1.4 PET薄膜
2 复合包装材料用途及性能
    2.1 高阻隔化
    2.2 减重化
    2.3 绿色化
3 结语

(2)利用蛋白相互作用改善大米蛋白的营养及功能性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大米蛋白改性研究现状
    1.3 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概述
    1.4 与食品科学领域息息相关的蛋白相互作用现状
    1.5 课题来源及意义
        1.5.1 课题来源
        1.5.2 研究背景及意义
    1.6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6.1 主要研究内容
        1.6.2 技术路线
第2章 大米谷蛋白-酪蛋白的相互作用及分子组装
    2.1 引言
    2.2 材料与仪器
        2.2.1 材料
        2.2.2 主要仪器与设备
    2.3 实验与方法
        2.3.1 大米谷蛋白的提取
        2.3.2 储备液制备
        2.3.3 酪蛋白的组成和在纯水中的稳定性
        2.3.3.1 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2.3.3.2 尺寸排阻色谱
        2.3.3.3 纯水中酪蛋白的稳定性
        2.3.4 酪蛋白-大米谷蛋白混合物的制备
        2.3.5 微观形态
        2.3.6 酪蛋白-大米谷蛋白混合物的组装
        2.3.6.1 动态光散射和ζ-电位
        2.3.6.2 静态光散射
        2.3.7 尺寸排阻色谱
        2.3.8 紫外-可见光光谱
        2.3.9 荧光发射光谱
        2.3.10 远紫外圆二色性
        2.3.11 小颗粒群体的表征
        2.3.12 统计分析
    2.4 结果与讨论
        2.4.1 酪蛋白的组成和在纯水中的稳定性
        2.4.2 酪蛋白-大米谷蛋白的表征
        2.4.2.1 微观形态
        2.4.2.2 酪蛋白聚集体的重组
        2.4.3 复合物及小颗粒群体的表征
        2.4.3.1 酪蛋白-大米谷蛋白的紫外-可见光光谱
        2.4.3.2 荧光猝灭
        2.4.3.3 相互作用域
        2.4.3.4 热力学参数
        2.4.3.5 远紫外圆二色性
        2.4.3.6 小颗粒群体的表征
        2.4.4 酪蛋白-大米谷蛋白混合物的稳定性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谷氨酰胺转氨酶对大米谷蛋白酪蛋白混合物的影响
    3.1 引言
    3.2 材料与仪器
        3.2.1 材料
        3.2.2 主要仪器与设备
    3.3 实验与方法
        3.3.0 大米谷蛋白的提取
        3.3.1 TGase交联酪蛋白和大米谷蛋白
        3.3.2 尺寸排阻色谱
        3.3.3 OPA法测定反应性赖氨酸含量
        3.3.4 荧光发射光谱
        3.3.5 红外光谱
        3.3.6 游离巯基和二硫键
        3.3.6.1 游离巯基的测定
        3.3.6.2 二硫键含量
        3.3.7 表面疏水性
        3.3.8 体外模拟消化
        3.3.9 流变性测试
        3.3.9.1 流动扫描测试
        3.3.9.2 斜坡温度扫描测试
        3.3.10 统计分析
    3.4 结果与讨论
        3.4.0 原始样品与交联产物的分子量分布
        3.4.1 游离Lys残基含量
        3.4.2 荧光发射光谱
        3.4.2.1 Trp残基发射光谱
        3.4.2.2 Tyr残基发射光谱
        3.4.3 红外光谱
        3.4.4 游离巯基和二硫键
        3.4.5 表面疏水性
        3.4.6 体外消化中氮的释放分析
        3.4.7 流变性质
        3.4.7.1 稳态剪切行为
        3.4.7.2 热处理后的粘弹性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利用大米蛋白与角蛋白相互作用制备薄膜
    4.1 引言
    4.2 材料与仪器
        4.2.1 材料
        4.2.2 主要仪器与设备
    4.3 实验与方法
        4.3.1 大米蛋白和羊毛角蛋白的的提取
        4.3.2 膜的制备
        4.3.3 外观
        4.3.3.1 厚度和形态
        4.3.3.2 透光率和不透明度
        4.3.3.3 颜色
        4.3.4 机械性能
        4.3.4.1 拉伸试验
        4.3.4.2 穿刺测试
        4.3.5 耐水性能
        4.3.5.1 水分含量
        4.3.5.2 总可溶性物质
        4.3.5.3 水接触角
        4.3.5.4 水蒸气透过率
        4.3.6 膜的降解
        4.3.6.1 差示扫描量热法
        4.3.6.2 热重分析
        4.3.6.3 不受控制的土壤降解
        4.3.7 FFP的表征
        4.3.7.1 微观形态
        4.3.7.2 尺寸排阻色谱
        4.3.7.3 动态光散射和ζ-电位
        4.3.7.4 FT-IR光谱
        4.3.7.5 近紫外圆二色性
        4.3.7.6 去折叠程度
        4.3.7.7 表面疏水性
        4.3.8 统计分析
    4.4 结果与讨论
        4.4.1 外观
        4.4.2 机械性能
        4.4.3 耐水性能
        4.4.4 薄膜的降解
        4.4.4.1 薄膜的热分解特性
        4.4.4.2 不受控的土壤降解
        4.4.5 FFP的表征
        4.4.5.1 RP-MA FFP
        4.4.5.2 RP-WK FFP
        4.4.5.3 RP-CPP FFP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利用蛋白相互作用制备可溶大米谷蛋白粉
    5.1 引言
    5.2 材料与仪器
        5.2.1 材料
        5.2.2 主要仪器与设备
    5.3 实验与方法
        5.3.1 大米谷蛋白的提取
        5.3.2 pH循环制备全大米谷蛋白
        5.3.3 溶解度测定
        5.3.4 ζ-电位
        5.3.5 单滴干燥及原位补液
        5.3.6 Trp残基发射光谱
        5.3.7 拉曼光谱
        5.3.8 ANS荧光光谱
        5.3.9 同源建模
        5.3.10 统计分析
    5.4 结果与讨论
        5.4.1 全谷蛋白的抗沉淀能力
        5.4.2 全大米谷蛋白粉的复溶能力
        5.4.3 微观形态
        5.4.4 尺寸排阻色谱
        5.4.5 界面性质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进一步工作方向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3)聚合物薄膜微流控芯片热压成型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聚合物薄膜微流控芯片简介
        1.2.1 微流控芯片的材料及结构
        1.2.2 微流控芯片的成型方式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微流控芯片的研究现状
        1.3.2 聚合物材料成型过程的研究现状
        1.3.3 拉深成型的研究现状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2 聚合物薄膜微流控芯片收缩率研究
    2.1 实验设备介绍
        2.1.1 实验模具介绍
        2.1.2 成型设备和测量设备
    2.2 聚合物薄膜收缩过程及收缩率计算
        2.2.1 收缩过程
        2.2.2 收缩率测量和计算
        2.2.3 热压压力计算
    2.3 收缩率实验过程及结果分析
        2.3.1 实验设计原理
        2.3.2 收缩率实验的方案设计
        2.3.3 实验结果统计分析
        2.3.4 回归分析
    2.4 本章小结
3 新型热压成型模具设计
    3.1 预热系统的设计
        3.1.1 预热过程的作用
        3.1.2 预热装置的设计
        3.1.3 加热棒的选择
        3.1.4 温控系统的设计
        3.1.5 固定夹持装置
        3.1.6 预热装置工作过程
    3.2 新型热压成型模具设计
        3.2.1 凸模和凹模设计
        3.2.2 定位机构和冲孔装置
    3.3 模具加热系统设计
    3.4 模具结构及工作过程
    3.5 成型结果分析
    3.6 本章小结
4 聚合物薄膜拉深成型规律
    4.1 拉深成型过程
        4.1.1 拉深工序介绍
        4.1.2 金属材料的拉深过程
    4.2 聚合物薄膜微流控芯片微结构
        4.2.1 微流控芯片微结构
        4.2.2 拉深体积计算
    4.3 拉深成型结果与结果分析
        4.3.1 拉深成型结果
        4.3.2 拉深结果分析
        4.3.3 聚丙烯薄膜拉深过程中的应力状态
    4.4 本章小结
5 聚合物薄膜微流控芯片成型质量
    5.1 压力自平衡机构对微流控芯片成型质量的影响
        5.1.1 压力自平衡机构
        5.1.2 残余应力测量
        5.1.3 残余应力分析
    5.2 预热过程对微流控芯片成型质量的影响
        5.2.1 预热过程工艺参数
        5.2.2 预热过程对微流控芯片成型结果
    5.3 拉深成型过程完成度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4)基于富勒烯受体的高效三元有机太阳能电池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有机太阳能电池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有机太阳能电池的发展历程
    1.3 发展现状
        1.3.1 有机太阳能电池的发展现状
        1.3.2 三元有机太阳能电池介绍
    1.4 课题的选题依据以及主要内容
第二章 有机太阳能电池的工作原理
    2.1 有机太阳能电池的基础原理
    2.2 有机太阳能电池的主要性能参数
    2.3 三元有机太阳能电池概述
        2.3.1 三元有机太阳能电池的发展现状
        2.3.2 三元有机太阳能电池的工作原理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环形小分子与PCBM体系有机太阳能电池的研究
    3.1 引言
    3.2 选取环形小分子的依据
    3.3 实验器件制备与表征
        3.3.1 器件制备
        3.3.2 器件性能表征
    3.4 环形小分子对PCBM体系的影响
        3.4.1 环形小分子(?)PCBM超分子体系形成
        3.4.2 活性层材料吸收光谱
        3.4.3 光伏特性分析
        3.4.4 活性层形貌分析
        3.4.5 ESP电位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9]CPP与富勒烯体系有机太阳能电池的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器件制备及表征
        4.2.2 [9]CPP(?)PC_(71)BM超分子体系形成
    4.3 环形小分子[9]CPP对PC_(71)BM体系的影响
        4.3.1 光伏特性分析
        4.3.2 活性层形貌分析
        4.3.3 激子复合、电荷转移与传输
        4.3.4 稳定性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论文内容总结
    5.2 未来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5)软塑膜包装液体食品特征风味物质吸附扩散规律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风味物质对包装材料的吸附扩散影响分析
        1.2.2 风味物质被包装材料吸附扩散的试验研究
        1.2.3 风味物质被包装材料吸附扩散的研究现状
        1.2.4 风味物质被包装材料吸附扩散的理论研究
    1.3 研究目标及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主要研究内容
        1.3.3 研究思路
第二章 液体食品特征风味物质的测定分析
    2.1 引言
        2.1.1 纯牛奶风味物质的研究分析
        2.1.2 橙汁风味物质的研究分析
        2.1.3 黄酒风味物质的研究分析
    2.2 材料与方法
        2.2.1 主要仪器设备
        2.2.2 主要液体食品样品
        2.2.3 试验方法
        2.2.4 数据处理
    2.3 结果与讨论
        2.3.1 纯牛奶中挥发性风味物质组成分析
        2.3.2 橙汁中挥发性风味物质组成分析
        2.3.3 黄酒中挥发性风味物质组成分析
        2.3.4 三种液体食品风味吸附化合物的确定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软塑包装膜吸附食品风味物质的过程分析
    3.1 引言
        3.1.1 食品模拟液的选择与配置
        3.1.2 吸附试验单元的确定
        3.1.3 挥发性风味物质分析方式
    3.2 材料与方法
        3.2.1 主要材料
        3.2.2 主要仪器设备
        3.2.3 试验方法
        3.2.4 数据处理
    3.3 结果与讨论
        3.3.1 标准曲线绘制
        3.3.2 食品模拟液中风味物质的稳定性
        3.3.3 不同吸附模型的分析比较
        3.3.4 食品模拟液的确定
        3.3.5 吸附平衡时间的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软塑包装膜吸附特征风味物质的影响因素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主要材料
        4.2.2 主要仪器设备
        4.2.3 试验方法
        4.2.4 数据处理
    4.3 结果与讨论
        4.3.1 风味物质种类对薄膜吸附扩散的影响
        4.3.2 风味物质初始浓度对薄膜吸附扩散的影响
        4.3.3 薄膜厚度对食品风味物质吸附扩散的影响
        4.3.4 包装存储温度对薄膜吸附扩散的影响
        4.3.5 不同包装材料对风味物质吸附扩散的影响
        4.3.6 吸附行为对包装材料的性能影响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软塑包装膜吸附扩散的分子动力学模拟
    5.1 引言
        5.1.1 聚合物塑料结构分析
        5.1.2 食品风味分子的结构分析
    5.2 分子吸附扩散动力学模拟
        5.2.1 风味分子与PE模型的构建及优化
        5.2.2 模拟条件细节
        5.2.3 结合能计算
        5.2.4 扩散系数计算
        5.2.5 自由体积分数计算
        5.2.6 吸附溶解度系数计算
    5.3 模拟结果与讨论
        5.3.1 风味分子与聚乙烯链的相互结合能
        5.3.2 不同聚合度对扩散系数和自由体积分数的影响
        5.3.3 风味分子单扩散对扩散系数的影响
        5.3.4 风味分子共扩散对扩散系数的影响
        5.3.5 PE晶胞中的自由体积
        5.3.6 O_2和H_2O在吸附前后PE中的扩散系数
        5.3.7 风味分子在PP和PET晶胞中的扩散分析
        5.3.8 风味分子在10%乙醇溶液中的扩散模拟
        5.3.9 分子在聚乙烯膜中吸附过程的分子模拟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吸附扩散过程中重要参数的比对分析
    6.1 引言
    6.2 吸附扩散中的分配系数分析
    6.3 预测模型中的扩散系数分析
    6.4 预测模型、MD模拟和试验的扩散系数对比
        6.4.1 温度对扩散系数的影响对比
        6.4.2 初始浓度对扩散系数的影响对比
        6.4.3 不同包装材料对扩散系数的影响对比
    6.5 本章小结
主要结论与展望
    主要结论
    展望
论文创新点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部分试验数据
附录B: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6)聚烯烃流涎薄膜的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部分流延概述
    一、流延定义
    二、流延薄膜的应用
第二部分流延聚丙烯(CPP)薄膜
    一、聚丙烯CPP薄膜简介
    二、CPP薄膜
    三、CPP薄膜的分类及生产
    四、CPP流延膜生产工艺的要点
    五、我国CPP薄膜现状
    六、我国CPP薄膜装备现状
第三部分流延CPE
    一、流延CPE薄膜
    二、国内流延CPE的生产发展
第四部分总结

(7)中国多层共挤流延聚乙烯(CPE)包装薄膜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前言
二、中国CPE包装薄膜产业发展历程与现状
    1. 发展历程
    2. 包装薄膜产业发展现状
        1) CPE包装薄膜产能年份发展轨迹
        2) CPE包装薄膜产能分布
        3) CPE包装薄膜生产线分布
三、CPE包装薄膜与常见的聚烯烃包装薄膜特性比较
    1. 不同制膜工艺聚烯烃包装薄膜特性比较
    2. CPE包装薄膜与PE吹塑包装薄膜特性对比
四、CPE包装薄膜产业技术发展现况
    1. 设备
        1)挤出机
        2)螺杆
        3)模头
        4)风刀与真空
        5)流延辊
        6)电晕处理设备
    2. 原料
        1) PE专用膜料(LLDPE、LDPE、m-LLDPE、HDPE)
        2)防粘开口性及母料
        3)爽滑性及母料
    3. CPE包装薄膜标准
五、CPE包装薄膜产业发展现存问题
    1)产品定位出现错位
    2)经验指导限制了技术创新
    3)粗放型管理增加了运营成本
    4)服务体系不完善
    5)缺乏区域战略
    6)缺乏创新,产品结构性矛盾凸显
    7)阶段性产能过剩问题显现
六、CPE包装薄膜产业发展存在问题的解决方案思考
    1. 创新为本,加大技术投入
    2. 推进精细化管理,挖潜增效
    3. 加强理论知识学习,借外力外脑加强研发
    4. 加强风险控制,明智投资决策
    5.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推进品牌建设
    6. 走出国门,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
    7. 工业4.0时代,智慧制造取代传统制造
    8. 接轨资本市场
    9. 地方政府适当引导与鼓励企业创新
七、CPE包装薄膜产业发展趋势和未来商机
八、结束语

(8)聚合物微沟道阵列基片热压成型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生物芯片的研究现状
        1.2.2 热压成型质量的研究现状
        1.2.3 热压成型仿真分析的研究现状
    1.3 聚合物微沟道阵列基片简介
        1.3.1 结构及工作原理
        1.3.2 成型方式的确定及缺陷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2 聚合物微沟道阵列基片热压成型收缩规律研究
    2.1 实验热压模具的设计
    2.2 收缩机理及收缩率计算
        2.2.1 收缩机理
        2.2.2 收缩率计算方法
    2.3 热压成型正交实验
        2.3.1 实验设备与测量设备
        2.3.2 正交实验设计原理
        2.3.3 热压成型正交实验方案设计
        2.3.4 正交实验结果分析
    2.4 装配关系的仿真分析
    2.5 本章小结
3 新型热压模具的设计
    3.1 热压成型实验设备简介
    3.2 新型热压模具
        3.2.1 模具凸模与凹模的设计
        3.2.2 模具打孔机构的设计
        3.2.3 模具加热棒数量的确定
        3.2.4 基于ANSYS Workbench模板温度场模拟分析
        3.2.5 温控箱的设计
    3.3 新型热压模具工作原理
    3.4 本章小结
4 热压成型中CPP薄膜填充行为仿真分析
    4.1 聚合物材料在不同温度下的力学状态及转变
    4.2 两参数Mooney-Rivlin模型与数据拟合
    4.3 热压成型仿真分析的前处理
        4.3.1 模型简化与导入
        4.3.2 材料模型的赋予
        4.3.3 接触类型的设置
        4.3.4 网格划分
        4.3.5 边界条件与施加载荷
    4.4 仿真分析工艺参数的选择
    4.5 CPP薄膜填充行为分析
    4.6 仿真结果分析与讨论
    4.7 本章小结
5 聚合物微沟道阵列基片热压成型质量研究
    5.1 热压工艺参数细化实验
        5.1.1 工艺参数细化实验方案设计
        5.1.2 实验结果分析与讨论
    5.2 聚合物微沟道阵列基片透光率分析
    5.3 聚合物微沟道阵列基片残余应力分布情况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9)油墨中溶剂在复合包装材料中迁移规律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印刷油墨对食品包装安全的影响
    1.2 复合包装印刷油墨的应用现状
    1.3 复合包装材料用油墨中的主要污染物及危害
    1.4 国内外食品包装印刷油墨相关法律法规
        1.4.1 欧盟食品包装材料技术法规与标准
        1.4.2 美国食品包装材料技术法规与标准
        1.4.3 中国食品包装材料技术法规与标准
    1.5 国内外食品包装中有害成分迁移研究现状
        1.5.1 国内外迁移实验的检测技术
        1.5.2 国内外迁移实验的研究方法及内容
        1.5.3 国内外常用迁移模型分析
    1.6 本课题研究内容及意义
        1.6.1 本课题研究内容
        1.6.2 本课题研究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仪器
    2.3 实验方法
        2.3.1 样品前处理
        2.3.2 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测试条件
        2.3.3 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定量方法
        2.3.4 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分析方法的评价
        2.3.5 市售小食品中残留有害溶剂的定性检测分析
        2.3.6 印刷油墨、包装袋中有害物成分分析
        2.3.7 油墨中溶剂在复合包装袋上的吸附残留分析
        2.3.8 油墨中溶剂向食品模拟液中的迁移
        2.3.9 油墨中溶剂迁移参数
3 结果与讨论
    3.1 样品前处理条件
        3.1.1 顶空气相色谱法的条件
        3.1.2 超声萃取技术的条件
        3.1.3 固相微萃取技术条件的选择
        3.1.4 顶空气相色谱法标准曲线的绘制及方法验证
    3.2 市售软包装食品及包装袋中有害溶剂检测分析
    3.3 油墨及包装袋中有害物的分析
        3.3.1 油墨中有害物成分分析
        3.3.2 包装袋中有害物成分分析
    3.4 油墨中溶剂在复合包装袋上的吸附残留分析
        3.4.1 包装膜对溶剂的吸附释放分析
        3.4.2 纯溶剂在包装膜中的残留分析
        3.4.3 油墨中溶剂在包装膜中的残留分析
    3.5 油墨中溶剂向食品模拟液中的迁移
        3.5.1 甲苯在包装模拟液中的迁移行为
        3.5.2 乙酸丁酯在包装模拟液中的迁移行为
        3.5.3 丁酮在包装模拟液中的迁移行为
    3.6 包装材料对印刷油墨溶剂迁移量的影响
        3.6.1 包装材料对甲苯迁移量的影响
        3.6.2 包装材料对乙酸丁酯迁移量的影响
        3.6.3 包装材料对丁酮迁移量的影响
    3.7 油墨溶剂向包装食品中迁移模型的建立与分析
        3.7.1 迁移模型参数
        3.7.2 单层迁移模型的建立、验证与评估
        3.7.3 双层迁移模型的建立、验证与评估
        3.7.4 三层迁移模型的建立、验证与评估
4 结论
    4.1 结论
    4.2 创新点
5 展望
6 参考文献
7 攻读硕士研究生发表论文情况
8 致谢

(10)聚丙烯流延膜专用料的开发与生产(论文提纲范文)

1 CPP对原料的要求及国内开发现状
2 装置生产流延膜专用聚丙烯的技术优势
3 生产过程控制
    3.1 原料丙烯精制
    3.2 生产过程
    3.3 添加剂体系的设计
    3.4 造粒参数确定
    3.5 CPP专用料质量指标
4 工业应用
    4.1 加工温度
    4.2 气隙
    4.3 冷却辊温度
    4.4 收卷张力
    4.5 电晕处理
    4.6 CPP薄膜各项指标
5 结论

四、中国CPP薄膜生产及应用现状(论文参考文献)

  • [1]食品包装高分子材料技术进步与升级[J]. 徐萌,高达利,张师军. 中国塑料, 2021(03)
  • [2]利用蛋白相互作用改善大米蛋白的营养及功能性质[D]. 何承鑫. 南昌大学, 2020
  • [3]聚合物薄膜微流控芯片热压成型规律研究[D]. 陈冬冬. 大连理工大学, 2020(02)
  • [4]基于富勒烯受体的高效三元有机太阳能电池的研究[D]. 唐韵涵. 电子科技大学, 2020(07)
  • [5]软塑膜包装液体食品特征风味物质吸附扩散规律的研究[D]. 孙彬青. 江南大学, 2019(05)
  • [6]聚烯烃流涎薄膜的现状[J]. 黄卫扬. 塑料包装, 2018(05)
  • [7]中国多层共挤流延聚乙烯(CPE)包装薄膜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的研究[J]. 韦丽明. 塑料包装, 2018(05)
  • [8]聚合物微沟道阵列基片热压成型关键技术研究[D]. 李平正. 大连理工大学, 2017(04)
  • [9]油墨中溶剂在复合包装材料中迁移规律的研究[D]. 许亚宁. 天津科技大学, 2016(05)
  • [10]聚丙烯流延膜专用料的开发与生产[J]. 甄少柯. 河南化工, 2015(02)

标签:;  ;  ;  ;  ;  

我国CPP薄膜生产及应用现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