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意工作六要素

创意工作六要素

一、创造性工作六要素(论文文献综述)

沈倬丞[1](2021)在《高中俄语学科核心素养框架下文化意识培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立德树人被确立为我国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已成为适应世界教育改革发展趋势、提升我国教育水平和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人才的根本举措,并引领着我国当前基础教学课程改革的发展方向。高中俄语作为基础教育的主要学科之一,肩负着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历史使命,俄语课程不仅要帮助学生获得走向世界的语言基本技能,还要引导学生通过语言这一途径去了解外部世界,理解多元文化,加深对祖国文化的热爱,成为具有高度文化自信和开阔国际视野的社会主义接班人。2018年1月,我国颁布了新版《高中俄语课程标准》,提出“高中俄语课程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目标,充分发挥俄语课程的育人价值,培养学生良好的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的核心思想。三年多来,《高中俄语课程标准》框架下的“核心素养培养状况如何”“还存在哪些问题”“已建立或还需要哪些完善机制”等问题吸引着越来越多研究者的目光,也成为当前我国俄语教育界的研究热点和核心论题之一。众所周知,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语言学习离不开对于目的语文化的理解,它承载着从目的语文化视角整合文学、地理、历史、文化等跨学科知识,帮助学生了解异域文化,进而发挥认识世界文化多元性的重要作用。与此同时,俄语教育不仅需要培养能理解文化多元性,具有开放包容意识以及“和而不同”价值观的人才,更需要培养能在跨文化交际中传播中华文化的公民。为此,高中俄语学科依据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在核心素养框架下提出“文化意识”要素,将其与语言能力、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共同整合成学科核心素养。这也对教育工作者正确认识文化意识培养的内涵和重要性,及时更新教学理念并开发适配新理念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提出了新的要求。基于此,本文以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论“人的全面发展观”为指导,以高中俄语核心素养框架下文化意识培养为切入点,在维果茨基教育与发展的“文化历史观”引领下,依据《高中俄语课程标准》,借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PISA全球素养框架》构建文化意识培养的内容结构及观测体系,并依据该观测体系编制调查问卷和课堂观察量表,据此对高中俄语学科核心素养框架下文化意识培养状况进行广泛调查研究,得出研究结论,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合理化的培养建议,力求从理论和实践角度为俄语学科文化教学和核心素养培养提供有益参考。论文的绪论部分阐述选题背景、研究目标和研究意义,提出三个研究问题。在此基础上陈述研究方法,设计研究基本步骤和整体框架,确立了基础研究、实证研究以及研究结论与教学建议三个部分,共七章内容。基础研究包括文献综述、概念界定和理论依据。文献综述主要阐述中外学界在核心素养及培养、文化意识概念及内容方面的研究。梳理外语学科文化意识培养的研究领域、研究问题和研究成果,提出高中俄语学科文化意识培养研究的状况和趋势,以明晰该领域的研究现状;概念界定着重探讨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以及本文研究的高中俄语学科核心素养;在文化意识范畴内梳理文化、意识和文化意识概念,辨析与之内涵相近的跨文化意识、跨文化交际能力等概念,为后续研究统一概念基础;理论依据将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哲学视角下人的全面发展思想作为基本理论,将维果茨基的文化历史理论作为文化意识培养总体依据,从俄罗斯心理语言学的言语活动理论、跨文化交际学相关理论作为具体教学建议提出的理论基础。实证研究部分由第四、五、六章构成,它承接论文基础研究并为结论构建提供事实依据。第四章主要剖析《高中俄语课程标准》中对文化意识的内容描述、核心素养水平划分和学业质量水平划分,并在此基础上将其整合成具体化、结构化内容体系,借鉴《PISA全球素养框架》相关内容确定60个具体观测点,作为进一步开展实证研究的基本依据;第五、六章依据所构建的内容结构及观测体系,深入教学一线,通过对我国1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和对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8所高中40节俄语课程进行课堂观察,获取当前高中俄语学科文化意识培养状况的一手资料,借助统计学分析得出相关结论,为论文后续研究提供数据支持。第七章为研究结论与教学建议,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思路剖析文化意识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导致问题的原因,提出研究结论。依据研究结论从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提出既有综合性又有针对性,既有宏观方向性又有微观可操作性的培养建议。

邵雪敏[2](2021)在《小学生数感水平的调查研究 ——以信阳市某小学六年级学生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我国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首次提出对数感的学习要求,经历十年的探索和研究,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再次明确了数感在数学课程中的地位,数感成为数学课程的十大核心概念之一,同时,数感也是数学素养的重要内涵。因此,发展学生的数感是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对数感的研究是提高数学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发展的重要途径。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确定数感内涵的六个维度,并以此为框架选编测试题形成测试工具;对信阳市某小学六年级学生数感水平进行测试和访谈调查,同时,调查该校数学老师数感教学中的问题;其中,测试调查主要从学生整体数感水平、在数感六个维度上的具体表现、学习成绩与数感水平的相关性以及数感水平的性别差异等四个方面进行分析。研究结论如下:(1)整体发展上:学生整体数感水平不高,有待加强,且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在数的意义、数的关系、数的表示三方面表现较好;数的运算方面表现不佳,表现最差的是数的估算和问题解决,学生成绩波动大,差异显着。(2)数感六要素具体表现方面:在数的意义上,整体表现较好,不足的是对整数、小数、分数等整个数系“数的意义、数之间的转化关系”方面理解较差;数的表示上,能够理解不同情境下数的表示方法,并解决数学问题,但在用数表达和交流信息的能力方面有所欠缺;数的关系上,基本能够运用数字及其关系做出数学判断;数的运算方面表现不佳,存在运算思维定势,多精确计算,心算、口算、估算方法运用较少,算理理解不到位;在数的估算和问题解决方面表现最差,表现为估算意识淡薄、估算与精算概念模糊以及学生根据实际生活情境分析问题不够全面、能力较差。(3)学习成绩与数感水平的关系方面:学生的学习成绩与数感水平有显着的相关性,学习成绩越好,数感水平越高,对数字及其关系的理解越敏锐,越能灵活运用各种策略解决数字问题。(4)性别差异方面:学生在数感总体发展、数的意义、数的关系和运算中,不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而在数的表示、估算和问题解决中具有显着的差异。此外,由于教师对数感概念认识浅显并缺乏主动研究数感教学的动力,使得在教学实践中很难找到有效的数感教学方法,数感教学效果不理想。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针对小学生数感培养的五点建议:(1)在对比观察中促进数概念的学习;(2)注重算理的理解和运算方法的多样性;(3)培养估算能力增强数感;(4)借助生活经验解决问题;(5)加强小学教师数感方面的培训。

黄邓楷[3](2020)在《基于CPTED理论的广州大学城环境安全感知评价及优化策略研究》文中指出快速城市化背景下社会矛盾冲突愈发激烈,城市安全问题日益凸显。随着建设平安校园和安全社区的呼声高涨,校园安全问题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大学城的社会结构相对复杂、空间高度开放共享,其校园环境安全管理更具挑战性。一方面,随着大学城扩张建设步伐的放缓,校园环境使用后评价逐渐引起重视,但评价对象以大学城物质环境为主,空间使用主体——学生的环境感知评价研究略显不足。另一方面,我国犯罪治理主要依赖法律震慑、治安防范等管理手段,较少基于空间视角利用环境规划设计方法预防犯罪。基于此背景,本文以广州大学城为例,开展学生的环境安全感知评价,探讨学生安全感与大学城环境规划、设计和管理的关系。本文采用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通过文献整理、问卷调查、公众参与地理信息系统、Arc GIS和SPSS软件分析、数理统计等方法,探讨广州大学城空间环境特征与学生安全感知的联系,对安全感评价的空间分布特征和影响因素进行质化和量化分析,发掘宏观的空间位置和微观的街景特征与学生安全感的关联,建立广州大学城环境安全感知评价指标体系,据此试述提升学生安全感的大学城环境优化策略。论文研究可分成以下四部分:第一部分(第一章)为绪论,旨在阐明大学城环境安全感评价研究的重要意义,明确研究对象和范围。并进行国内外大学城及校园规划设计、环境设计预防犯罪及安全感评价相关研究和实践的综述,强调环境规划设计手段在我国大学城校园安全管理中缺失的现状,为后续研究奠定了现实背景基础。第二部分(第二章)是环境安全感评价的理论基础研究,立足广州大学城空间环境现状,梳理日常活动理论、理性选择理论等传统犯罪学理论和“街道眼”、可防卫空间、环境设计预防犯罪(CPTED)等环境犯罪学理论,分析国内外CPTED理论的研究、相关实践案例与组织机构的发展趋势,总结可为环境安全感知评价提供有益借鉴的CPTED应用经验。归纳并提炼环境安全感评价的研究方法及其影响因素,为接下来的实证研究提供理论基础。第三部分(第三、四、五章)是问题分析和实证研究。首先,以华南理工大学五山校区为例,开展单体校园的环境安全感评价探索性调研,对CPTED六要素进行信度分析、重要性排序、相关性分析,并挖掘高校环境安全感评价研究中值得注意的问题,如传统调查方法难以准确定位地点,无法对特定空间安全感评价进行定量分析;也较难识别影响安全感的环境特征,难以建立大学城环境安全感评价指标体系。为弥补上述缺陷,分别利用公众参与地理信息系统方法和照片打分法分析广州大学城环境安全感评价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并根据影响安全感评价的宏观空间位置因素和微观街景特征因素,构建广州大学城环境安全感评价指标体系。第四部分(第六章)是规律总结和策略研究。根据广州大学城环境安全感评价指标体系,从宏观、中观、微观三层面分别阐述大学城环境规划、设计和管理对学生安全感评价的影响,据此试述提升学生安全感的大学城环境优化策略,力图为我国高校校园环境安全规划设计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和技术指导。本文以广州大学城为例,开展了环境安全感评价空间分布特征和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在公众参与地理信息系统的评价方法和以学生为主体的校园环境安全感知评价的研究内容上都取得一定的创新性成果。本文研究成果可补充完善大学城环境安全规划设计导则,为我国高校校园安全环境的科学合理建设提供借鉴和参考。

普晓晓[4](2020)在《基于图式理论的泰国留学生中级汉语阅读课教学设计分析》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图式理论教学在语言教学领域中深受青睐,不仅在英语教学中产生了很好的效果,而且在汉语教学中也开始展露锋芒,北京语言大学的图式理论对外汉语教学就是最成功的教学案例。本文运用问卷调查法、课堂观察法、教学设计与分析法对泰国留学生的汉语阅读情况进行调查,结合笔者自身在云南师范大学教学经历,将图式理论与泰国留学生阅读课相结合,研究了一种新型的对外汉语阅读课教学模式,这是一种新的尝试和探索,希望能对对外汉语阅读教学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本文由四个部分构成。第一部分通过问卷调查详细分析了图式理论与泰国留学生中级汉语阅读课相结合的可行性,发现图式理论的运用有以下优势:符合泰国留学生的思维趋势,连接新旧知识,扩展中华文化,提高阅读兴趣和教学效率;第二部分基于图式理论,在分析体裁特点和教学要素的前提下,设计出了新型的阅读过程,即图式的激活、图式的学习和图式的巩固。第三部分以图式理论为框架,选取了说明文、议论文、记叙文三种体裁的文章进行具体的案例设计,并分析了各个环节的设计理念。第四部分提出了以人为本、情境创造、合作学习、少讲精炼的图式理论教学原则,倡导教师在教学中采用丰富的图式、语言输入和输出相结合、阅读技巧训练多元化、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旨在通过以上研究,为更多教授泰国留学生中级汉语阅读课教师提供一些借鉴和参考。

赵园[5](2020)在《小学英语语篇整体性教学研究》文中指出六要素整合的英语学习活动观,是由《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的,并且与《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相承接的理念,着眼于提高学生语言运用能力和思维品质的培养。与此同时,这一理念也为小学英语语篇整体性教学指明了方向。小学英语教师应遵循英语学习活动观,设计融主题语境、语篇类型、语言知识、文化知识、语言技能和学习策略六要素为一体的活动。由于各学段课程内容的衔接性和小学生身心发展阶段性的特点,应确保小学生英语学习的整体性、渐进性和持续性。因此,小学英语语篇整体性教学在整个英语课程中举足轻重。教师应更新理念,在语篇教学方面,形成符合英语学习活动观和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语篇整体性教学策略。本研究运用课堂观察法和访谈法,在梳理与分析相关文献的基础之上,理解小学英语语篇教学的地位,并编制课堂观察表和访谈提纲。然后,以Z市两所小学为田野调查的对象,通过课堂观察和师生访谈,分析得出当前小学英语语篇教学中积极和消极两方面的现状。发现在小学英语语篇教学实践中,缺乏各要素的相互整合,欠整体性。在对语篇整体性教学引入小学英语课堂必要性的阐述之后,以“全国第九届小学英语课堂教学大赛”中的优秀示范课作为分析样本,以质性分析软件NVivo作为研究工具,通过对课堂教学案例的分析和整理,将质性与量性相结合分析师生互动行为,总结出小学英语语篇整体性教学的特征,即在主题语境方面,生活导向,各教学环节主题整体呈现;在语篇类型方面,视听先行,多模态呈现;在语言知识方面,以加强互动为主,辅以教育技术,促成语言运用;在文化知识方面,发现留白课程资源,灵活渗透文化知识;在语言技能方面,语言输出和输入交替综合;学习策略方面,重学习过程,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之上,以解决小学英语语篇教学中的问题为目标,以六要素整合的英语学习活动观为基石,以语篇整体性教学的必要性为抓手,总结出小学英语语篇整体性教学的改进策略:在主题语境层面上,着眼于情境的连贯性与内容的真实性;在语篇类型层面上,课内和课外相结合,多模态呈现多体裁语篇;在语言知识层面上,与情景相融通,指向语用能力;文化知识层面上,注重移情性理解和德育的渗透;在语言技能层面上,关注“来龙”“去脉”一贯整体性;在学习策略层面上,明确目标,层层递进,互助共享。

周娟娟[6](2020)在《《建筑十书》的室内设计思想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作为西方建筑理论研究之源,《建筑十书》为建筑学科体系的建立奠定了基础。本文以维特鲁威的《建筑十书》为依托,从室内设计的诸范畴——空间形态、物理环境、装修及装饰艺术以及设计价值体系方面展开研究工作,进一步探索《建筑十书》中涵盖的室内设计思想。通过对《十书》以及相关研究着述的解读与深入研究,分析书中设计实例与现存的建筑遗址,归纳维特鲁威提出的设计方法与思维方式,分析维特鲁威的设计思想对于室内设计发展的价值与意义。从建筑选址、空间布局到室内装修装饰、材料处理工艺,维特鲁威在《建筑十书》中提出的设计方法在一定程度上能解决生活在两千多年前的古罗马人民的生活居住的最基本问题,为他们创造健康舒适的生活环境;这些设计方法对帝国后期的设计实践活动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处于自然科学与人文学科交叉领域的室内设计,既要不断发展学科的自主性,又要不断拓展学科的内涵和外延,发展开放包容的知识体系。《十书》中关于室内设计的讨论涉及了现代意义上室内设计专业领域的基本范畴,形成的设计思想奠定了室内设计实践与理论研究的基础。在《建筑十书》中,维特鲁威为设计活动确立的包含“坚固”“实用”“美观”三原则与“秩序、布置、匀称、均衡、得体和配给”六要素的设计价值体系内在的蕴涵了解决室内设计基本问题的答案。尽管维特鲁威在《十书》中提供的设计方法在解决现代设计问题时已略显过时,面对已经变化了的时代条件,对于维特鲁威的借鉴要突破他解决问题时制定的具体步骤与方法,需要根据设计实践的现实情况作出积极的创新与灵活的运用。维特鲁威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仍旧体现了他的设计思想具有与时俱进的时代意义。

韩旭[7](2020)在《基于学习活动观的高中英语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18年发布的《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版)中首次提出“学习活动观”这一教学理念,学习活动观整合了课程内容六要素,为实施深度教学、落实课程总目标提供了有力保障,也为变革学生的学习方式、提升英语教与学的效果提供了可操作性途径。然而,受实验版课程标准多年的影响,高中英语教学目前依旧以传统教学听、说、读、写分开教学作为主要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并不能体现出学习活动观所提倡的整体教学思想,所以,探究基于学习活动观的当下高中英语教学现状是具有现实意义的。本研究在建构主义理论、输入假设理论、从“做中学”理论和语篇分析理论的指导下,以吉林省延边州某高中高二年级540名学生和6名英语教师作为研究对象,历时三个月,采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以学生“学”的情况反应教师“教”的情况,重点探究了高中生对于学习活动观的主线“课程内容六要素”中每一要素具体的掌握情况,并结合教师访谈结果,对学生没能较好掌握的课程内容做具体的原因分析,最终提出合理对策。研究结果可以使教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薄弱环节有更好地掌握,在教学中有的放矢,重点提升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不足之处,为落实学习活动观所提倡的教学方式、改善高中英语教学现状有重要意义。通过对研究结果的整理,本研究最终形成七条结论:(1)学生对主题语境的理解和认识不足,分不清三大主题语境;(2)学生对语篇知识的掌握有限,对主题、内容、文体结构、语言特点、作者观点研读能力差;(3)学生对物质文化知识和精神文化知识的掌握量有所欠缺;(4)学生对语言技能中的口语技能有待加强;(5)学生语言技能中写作技能有待提高,表现在词汇量不足、缺乏体裁认知;(6)学生不擅长使用学习策略中的认知策略,学习英语效率低。这些问题的存在反映出学习活动观的确没有得到有效落实,高中英语教学现状有待于改善。鉴于此,提出关于教师的对策:(1)在高中英语课堂上开展基于主题语境英语单元教学;(2)改变对语篇研读的错误认知,采用“what、why、how”方法去研读语篇;(3)充分利用教材,挖掘教材中的文化知识,精心备课,适时为学生补充教材以外的文化知识:(4)改变“口语不重要”这一传统的教学观念,营造语言环境,坚持全英式的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减轻学生的焦虑心理,鼓励学生开口说英语;(5)加大学生的英语词汇的输入量,设立专门的英语写作课,加大学生的英语写作训练量;(6)加强理论指导,优化策略培训教学。提出关于学生的对策:(1)借助多媒体、报刊等主动学习中外优秀的文化知识;(2)努力改正自身不良的英语学习习惯,增强自身认知策略的意识。诚然,因为受时间和条件等因素的限制,本研究依旧存在着非常多不足,尽管如此,本研究基本上达到了研究目的,找到了学生对课程内容六要素薄弱的环节,进而发现学习活动观的落实确实存在不足。并提出了一些对策可为一线教师提供借鉴,加深一线教师对学习活动观的了解,全面改善基于学习活动观的高中英语教学现状。

马鑫[8](2020)在《高中英语读后续写教学的个案研究》文中提出为了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读后续写试题于2017年用于高考综合改革试点省份的高考中,之后随着高考综合改革试点的推广在全国范围内使用。针对初期阶段的教学改革,本研究运用课堂观察、访谈等方法,以沈阳市某省重点高中英语教师的读后续写教学为研究对象,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本研究发现,教师通过读后续写教学,使学生能够准确地把握短文的关键信息和语言特点,并通过续写短文表现出来;使学生有意识地在续写中使用较多词汇和语言结构;使学生所续短文符合上下文的逻辑关系;还使学生所续短文内容丰富,且具有创新性。由此可知,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升。教师对读后续写的教学也存在不足之处。首先,教师未加强学生与阅读材料的互动,限制了学生语言协同能力的发展。其次,教师对学生词汇和语法的运用训练不足,不利于提升学生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再次,教师缺少对语句间连接成分的讲解,使学生所续短文的结构不够紧凑。为此,本研究者提出以下建议:第一,教师应树立学生的协同意识,增强学生与文本的互动;第二,教师应将词汇和语法的讲解与训练有机结合;第三,教师应丰富学生对语句间连接成分的积累,增加学生对其的使用频率,从而提高学生综合语言运用的能力。

吕进锋[9](2020)在《少数民族文化教育空间研究 ——以云南省红河州为例》文中认为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继承和发扬少数民族优秀文化是新时代彰显文化自信的必由之路。在我国“多元一体”中华文化大格局中,立足本土,加强少数民族文化教育,是传扬民族文化,促进民族团结、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途径;放眼全球,加强少数民族文化教育,是培养学生的文化敏感力、文化适应力和文化实践力,开阔学生多元文化视野,形成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途径。面对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的悖论,少数民族文化教育缺乏有效的理论指导。这使少数民族文化教育的发展在实践中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因此,从空间生产理论出发,借鉴社会时空分析理论,加强少数民族文化教育空间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研究明确了教育空间概念和教育空间结构概念,建构了教育空间理论基本框架,阐明教育空间结构分析框架,确立目标、内容、方法、形式、队伍、机构和成效七个教育空间要素,并依据其相互关系,提出教育物理空间、教育人文空间和教育综合空间三大类教育空间,以及64种教育空间结构组合,最终凝练成16种教育空间结构类型。基于教育空间理论分析框架,本研究采用德尔菲法和熵值法构建教育空间研究指标体系,通过《少数民族文化教育调查问卷(教师卷)》获取研究数据,以学校少数民族文化教育空间为切入点,选取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为空间尺度,以县为解析尺度(13个县市)、年份(2014-2018年)为时间尺度,展开研究。研究数据采用GIS空间分析技术进行空间可视化分析,揭示了红河州少数民族文化教育空间要素、教育物理空间、教育人文空间、教育综合空间和教育空间结构的时间演进与空间格局。聚类划分了红河州少数民族文化教育空间的结构类型。总体而言,红河州少数民族文化教育空间发展水平不高,其教育空间从要素、类型到结构,均存在较大的优化空间。本研究还结合访谈和田野研究,对少数民族文化教育空间要素、教育空间类型和教育空间结构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分析发现,少数民族文化教育空间受到地域因素、文化因素、主体因素、教育因素和经济因素的制约。同时,三种教育空间类型之间及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因果反馈关系,也对教育空间具有重要影响。就少数民族文化教育空间优化,本研究提出三个路径:第一,遵循求同存异原则的教育空间要素优化。促进少数民族文化教育课程整合与差异推进。要从目标、内容、思路、方法、教师队伍、机构联动和特色凝练等方面促进主流文化教育与少数民族文化教育的课程整合,因地制宜地推进少数民族文化教育空间优化。第二,强化发展共识理念的教育空间主体优化。增强政府主体、各界主体和生命主体的参与意识、发展意识,强化各主体对中华文化与民族文化、国家与民族的认同意识。第三,凝聚三位一体合力的教育空间生态优化。努力形成政府、社区和学校的教育合力,发挥三位一体的优势,建立良好的少数民族文化教育空间生态。就少数民族文化教育空间发展,本研究还从三方面进行了理性思考:第一,厘清少数民族文化教育空间优化的若干基本问题。即为什么要进行民族文化教育;为什么要进行民族文化教育空间优化;少数民族文化教育空间优化的内涵、目标和内容,以及如何进行优化。第二,明确少数民族文化教育空间发展的价值取向。少数民族文化教育必须明了少数民族文化的“文化结构”和少数民族文化教育的“教育回馈”,注意少数民族文化教育中的社会交换、权力意志,以及教育空间与“文化结构”的关系,对少数民族文化教育空间定位的影响,同时要将少数民族文化教育置于整个中华民族的文化繁荣、民族复兴和教育发展的大业中统筹考虑,从而准确定位少数民族文化教育空间的价值取向,促进文化传承、国家认同与民族团结。第三,理顺少数民族文化教育空间优化的基本思路。必须明确少数民族文化教育目标导向,培养“三力”青年;必须遵循突破观念束缚、坚定适宜理念、扎根教育实践的少数民族文化教育基本路径;必须共筑少数民族文化教育空间生态,以系统论思想为指导,将各尺度、各层次、各主体的教育空间统合为一个整体,从宏观、中观和微观层面对教育空间进行系统观照。综上所述,本研究初步建构了教育空间理论基本框架,明确了教育空间结构分析框架,提出了教育空间指标体系,并以红河州少数民族文化教育空间为例,进行了教育空间理论的验证性研究,分析了红河州少数民族文化教育空间的时空动态、问题、影响因素和优化路径,彰显了教育空间理论的价值和未来研究趋势。本研究在研究视角与方法、理论与实践上均有一定的创新,但展望未来,还应强化教育空间理论与实践研究;深化民族教育空间理论与实践研究;重视少数民族文化教育空间研究;加强宏观、中观和微观层面的“儿童在场”的教育空间研究;加强多视角、多主体、多方法的教育空间研究;加强教育空间比较研究。

吴琦[10](2020)在《基于学习活动观的高中英语语法“五环三段两评”教学模式构建与应用》文中研究指明语法教学不仅是英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提高英语学习者综合语言能力的关键因素。但目前高中英语语法教学的现状不容乐观:首先,语法学习效果较差,学生缺乏语法学习策略的引导,策略运用意识不强;其次,学生语法能力不足,虽多能背诵语法规则,但不会运用相关语法知识对其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进行润色。《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凝练出英语学习活动观,旨在解决我国外语教学中“学用分离、效率低下”的问题。学习活动观提出后,广大研究者积极响应和实践,验证了其对外语教学的正面影响。然而,在高中英语语法课堂上,学习活动观的应用还比较少,因此,为进一步探索高中英语语法教学的新方法,提高语法教学质量,我们尝试把学习活动观和高中英语语法教学相结合,初步构建了基于学习活动观的“五环三段两评”新型语法教学模式,该模式的基本构建原则是基于语境、围绕语篇、情感激励、活动驱动,在语法教学中围绕“导—读—悟—练—用”五环节优化,立足感知与领悟、整合与内化、交流与创造三阶段递进,整合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测。接着,我们对“五环三段两评”这一语法教学模式的应用效果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问题主要有两个:(1)该模式对学生的语法学习策略使用有何影响?(2)该模式能否提高学生的语法能力?研究选取江西一所普通高中的两个平行班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语法测试卷、作文语料分析及访谈为工具:问卷调查主要用于回答研究问题一,通过对比两个班级前后测语法学习策略使用情况,分析“五环三段两评”语法教学模式对学生语法学习策略使用的影响;语法测试卷及作文语料分析主要用于回答研究问题二,通过对比两个班级前后语法测试成绩及作文语料中语法使用的情况,分析该模式对学生语法能力的影响;访谈则用作辅助工具。经过为期十二周的教学实验,研究发现:(1)“五环三段两评”模式对提高学生使用语法学习策略具有积极影响,尤其在提高情感策略、交际策略及认知策略方面具有明显作用,但对提高元认知策略的作用尚不显着。(2)“五环三段两评”模式对提高学生语法能力具有实效性,实验班涉及语法部分试题的成绩得到明显提升;此外,在后测写作中,实验班学生书写的定语从句和被动语态较对照班增多,错误率较对照班降低。“五环三段两评”语法教学模式对高中英语语法教学具有重要启示:(1)教师要注重教学活动的设计与开展,强调教学活动的实践性、交际性和层次性;(2)加强英语课堂学习策略的训练,将学生学习策略的使用内化到课堂教学实践中;(3)关注学生语法学习的非语言因素,如心理过程,引导学生学会自我监控、评价与反思。

二、创造性工作六要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创造性工作六要素(论文提纲范文)

(1)高中俄语学科核心素养框架下文化意识培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АВТОРЕФЕРАТ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第三节 研究问题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问题
        二、研究方法
    第四节 研究路径与总体框架
        一、研究路径
        二、总体框架
第一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国外外语学科核心素养及培养的研究综述
        一、核心素养理念的研究
        二、欧盟外语学科核心素养及培养研究
        三、美国外语学科核心素养及培养研究
        四、俄罗斯外语学科核心素养及培养的研究
    第二节 我国外语学科核心素养及培养的研究
        一、我国核心素养框架及其内涵研究
        二、我国外语学科核心素养概念及内涵研究
        三、我国高中外语学科核心素养及培养研究
    第三节 外语学科文化意识培养的研究综述
        一、外语学科文化意识内涵的研究
        二、国外外语学科文化意识培养研究
        三、我国外语学科文化意识培养研究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核心概念界定
    第一节 核心素养及其相关概念
        一、核心素养
        二、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三、高中俄语学科核心素养
    第二节 文化意识及相关概念
        一、文化意识
        二、跨文化意识与跨文化交际意识
        三、跨文化能力与跨文化交际能力
    第三节 高中俄语学科核心素养框架下的文化意识概念
        一、概念及内涵
        二、高中俄语学科文化意识培养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文化意识培养的理论依据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视角下人的全面发展观
        一、人的全面发展思想溯源
        二、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观点
    第二节 维果茨基教育与发展的文化历史观
        一、文化历史理论
        二、高级心理机能的发展机制
        三、“教育走在发展前面”思想
    第三节 俄罗斯心理语言学的言语活动观
        一、言语活动理论的哲学视角
        二、言语活动理论与外语教学
    第四节 跨文化交际理论的文化教学观
        一、跨文化交际理论
        二、跨文化交际理论与外语教学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文化意识培养的内容结构及观测体系
    第一节 体系的总体设计
        一、目的与原则
        二、方法与路径
    第二节 一级维度内容的提取与确立
        一、一级维度内容的提取
        二、体系基础框架的确立
    第三节 二级维度内容的提取与确立
        一、二级维度的提取
        二、二级维度在体系中的确立
    第四节 观测点提取及体系的初步确定
        一、观测点提取的依据
        二、文化知识维度观测点的选取
        三、文化理解维度观测点的选取
        四、预期达到的文化意识维度观测点的选取
        五、内容结构及观测体系的初步确定
    第五节 体系的验证及修订
        一、验证的前期准备与设计
        二、观测点有效性的数据统计
        三、专家反馈意见的汇总整理
        四、内容结构及观测体系的最终确定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文化意识培养现状的问卷调查分析
    第一节 问卷调查的研究设计
        一、目的与对象
        二、方法与路径
    第二节 问卷调查的实施
        一、研究工具的制定
        二、实施过程
    第三节 问卷调查的数据分析与讨论
        一、信度和效度检验
        二、调查问卷各维度情况总述
        三、文化意识整体水平的数据分析与讨论
        四、对中俄文化知识掌握情况的数据分析及讨论
        五、对文化理解、认知与态度呈现状况的数据分析与讨论
        六、对文化教学评价的数据分析与讨论
        七、调查问卷各维度之间的相关性分析与回归分析
    第四节 问卷调查的研究结论
        一、学生对中俄文化知识的掌握方面
        二、学生对俄罗斯文化的理解和包容度方面
        三、现时教学方法与课标要求的匹配方面
        四、文化意识培养质量和资源分布方面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文化意识培养的课堂观察分析
    第一节 课堂观察的研究设计
        一、目的与对象
        二、方法与路径
    第二节 课堂观察的实施
        一、研究工具的制定
        二、实施过程
    第三节 课堂观察的数据分析与讨论
        一、数据的信度检验
        二、数据总体情况概述
        三、课堂观察量表内部结构的相关性分析与回归分析
        四、对各观测点的数据分析
    第四节 课堂观察的研究结论
        一、对中俄文化知识讲解深度方面
        二、对于主题和篇章中育人价值发掘方面
        三、促进学生文化理解的手段方面
        四、学生呈现出的总体文化意识水平方面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文化意识培养的问题分析与教学建议
    第一节 文化意识培养的总体问题分析
        一、培养理念层面
        二、教学方法与手段层面
        三、考评机制层面
        四、群体差异化应对层面
    第二节 文化意识培养理念与总体设计
        一、文化意识培养的核心理念
        二、文化意识培养的总体目标与路径
        三、文化知识是基础
        四、文化理解是过程
        五、文化意识是目标
    第三节 文化意识培养的教学建议
        一、依托主题明确文化意识培养的教学目标
        二、以语篇为文化意识培养的核心载体
        三、寓于言语活动的主题情境教学
        四、语言文化情境中的词汇教学
        五、媒体资源与现代技术手段运用
        六、课外教学活动的选择与安排
    第四节 文化意识培养的相关支持要素
        一、探索多元化评价机制
        二、教师理念与技能发展的引导与培训
        三、不同“起点”学生群体的差异化培养
        四、教育基础薄弱地区的全方位支持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2)小学生数感水平的调查研究 ——以信阳市某小学六年级学生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问题
    四、研究方法
第二章 文献综述
    一、关于数感内涵的研究
    二、关于数感维度划分的研究
    三、关于数感影响因素的研究
    四、关于数感培养的研究
    五、关于数感测试的研究
第三章 小学生数感水平调查研究设计
    一、调查目的
    二、调查对象
        (一)学生的选取
        (二)教师的选取
    三、调查工具
        (一)数感的概念及内容分析框架
        (二)学生测试卷
        (三)教师问卷
        (四)个别访谈
    四、数据收集与分析
        (一)数据收集
        (二)数据分析
第四章 小学生数感水平调查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学生测试结果及分析
        (一)六年级学生数感水平的整体情况及分析
        (二)六年级学生数感六要素表现及分析
        (三)学习成绩与六年级学生数感水平相关性分析
        (四)不同性别六年级学生数感水平差异分析
    二、教师问卷和访谈结果分析
        (一)教师问卷结果分析
        (二)部分教师访谈结果分析
第五章 研究总结、建议与反思
    一、研究总结
    二、小学生数感培养的建议
    三、研究反思
参考文献
附录A 小学六年级数感测试卷(预测)
附录B 小学六年级数感测试卷(正式)
附录C 教师问卷
致谢

(3)基于CPTED理论的广州大学城环境安全感知评价及优化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缘起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对象和范围
    1.4 国内外研究与实践综述
    1.5 研究目标与方法
    1.6 研究内容与框架
第二章 环境设计预防犯罪及安全感评价发展趋势
    2.1 国外环境设计预防犯罪研究发展
        2.1.1 传统犯罪学理论
        2.1.2 环境犯罪学理论
        2.1.3 CPTED相关组织机构
        2.1.4 CPTED相关实践案例
    2.2 国内环境设计预防犯罪研究发展
        2.2.1 CPTED理论基础研究
        2.2.2 CPTED技术基础研究
        2.2.3 CPTED设计方法研究
        2.2.4 国内CPTED研究进展总结
    2.3 环境安全感评价发展趋势
        2.3.1 评价方法趋向多元化发展
        2.3.2 评价内容愈加丰富
    2.4 结语
第三章 高校校园环境安全感评价先导性研究
    3.1 研究概述
    3.2 研究设计
        3.2.1 研究对象
        3.2.2 数据获取
        3.2.3 研究方法
    3.3 CPTED六要素分析
        3.3.1 CPTED六要素信度分析
        3.3.2 CPTED六要素相关性分析
        3.3.3 CPTED六要素重要性程度
    3.4 校园环境安全感评价分析
        3.4.1 学生安全感评价整体水平
        3.4.2 安全感评价空间分布特征
        3.4.3 校园边际空间环境特征分析
        3.4.4 校园内部区域环境特征分析
    3.5 校园环境安全感评价要素及优化策略
        3.5.1 校园环境安全感评价要素
        3.5.2 单体校园环境设计优化建议
    3.6 结语
第四章 广州大学城环境安全感评价空间分布特征
    4.1 研究概述
    4.2 研究设计
        4.2.1 研究内容
        4.2.2 问卷设置
        4.2.3 数据获取
        4.2.4 研究方法
    4.3 学生安全感评价水平分析
        4.3.1 大学城与华工环境安全感评价水平差异
        4.3.2 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环境安全感水平
        4.3.3 学生个体因素对环境安全感水平的影响
    4.4 学生安全感评价空间分布特征分析
        4.4.1 空间地点标记的准确性
        4.4.2 安全感评价高的地点空间分布特征
        4.4.3 安全感评价低的地点空间分布特征
        4.4.4 学生安全感与特定空间的距离关系
        4.4.5 学生个体因素对安全感空间分布的影响
    4.5 结论
        4.5.1 公众参与地理信息系统方法的利与弊
        4.5.2 大学城环境设计优化建议
    4.6 结语
第五章 广州大学城环境安全感影响因素分析
    5.1 研究概述
    5.2 研究设计
        5.2.1 实景照片选取
        5.2.2 数据来源及获取
        5.2.3 研究方法
    5.3 安全感评价结果分析
        5.3.1 安全感评价水平
        5.3.2 安全感的空间分布
    5.4 影响安全感的环境因素分析
        5.4.1 绿视率
        5.4.2 环境可视性
        5.4.3 环境管理程度
        5.4.4 环境美观程度
        5.4.5 他人的存在
        5.4.6 土地利用类型
    5.5 大学城环境安全感评价指标体系
    5.6 结论
        5.6.1 安全感评价空间分布及影响因素
        5.6.2 提升安全感的环境设计和管理策略
    5.7 结语
第六章 提升环境安全感的大学城环境优化策略
    6.1 提升安全感的大学城环境规划策略
        6.1.1 提倡校城一体的规划设计策略
        6.1.2 强调紧凑用地的土地开发策略
        6.1.3 主张步行舒适的交通组织策略
        6.1.4 重视功能混合的土地利用策略
        6.1.5 优化中心绿地的空间共享策略
    6.2 提升安全感的大学城环境设计策略
        6.2.1 保证绿化空间视线通透
        6.2.2 改善户外空间设施设计
        6.2.3 激活临街界面空间活力
        6.2.4 重视边际空间维护管理
        6.2.5 提高夜间环境照明水平
        6.2.6 加强监控设施监视能力
    6.3 提升安全感的大学城环境管理策略
        6.3.1 加强高校安防系统建设
        6.3.2 建立犯罪预防规划体系
        6.3.3 重视学生安全教育普及
        6.3.4 转变传统安全管理理念
        6.3.5 推进校园法制管理建设
    6.4 结语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华南理工大学五山校园学生安全感调查问卷
附录2 :广州大学城校园环境学生安全感调查问卷
附录3 :广州大学城环境安全感评分调查问卷照片节选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4)基于图式理论的泰国留学生中级汉语阅读课教学设计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综述
        一、对外汉语阅读课教学的相关研究
        二、图式理论在阅读课中的研究综述
    第三节 研究方法
        一、问卷调查法
        二、课堂观察法
        三、教学设计与分析法
第二章 基于图式理论的泰国留学生中级汉语阅读课可行性分析
    第一节 图式理论的概述
        一、图式的概念
        二、图式理论的分类
        三、图式理论的信息处理模式
    第二节 泰国留学生中级汉语阅读学习情况调查分析
        一、调查要素分析
        二、调查结果分析
        三、泰国留学生在汉语阅读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第三节 图式理论与泰国留学生中级汉语阅读课相结合的可行性
        一、符合泰国留学生的思维趋势
        二、提高泰国留学生的阅读兴趣
        三、吸收新知识的同时复习旧知识
        四、扩展泰国留学生的中华文化知识
        五、提高阅读课教学效率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图式理论的泰国留学生中级汉语阅读课教学设计分析
    第一节 三种体裁阅读类型的文章分析
        一、说明文的特点及教学方法
        二、议论文的特点及教学方法
        三、记叙文的特点及教学方法
    第二节 教学要素分析
        一、教学对象分析
        二、教材选择分析
        三、教学目标分析
        四、课堂教学方法分析
    第三节 基于图式理论的教学过程设计
        一、阅读前
        二、阅读中
        三、阅读后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不同体裁的阅读课教学案例设计呈现与分析
    第一节 “说明文”类型阅读课的教学案例设计呈现与分析
        一、教学案例设计思路
        二、教学目标分析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分析
        四、教学过程设计与分析
    第二节 “议论文”类型阅读课的教学案例设计呈现与分析
        一、教学案例设计思路
        二、教学目标分析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分析
        四、教学过程设计与分析
    第三节 “记叙文”类型阅读课的教学案例设计呈现与分析
        一、教学案例设计思路
        二、教学目标分析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分析
        四、教学过程设计与分析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图式理论下的泰国留学生中级阅读课教学建议
    第一节 基于图式理论的对外汉语阅读课教学原则
        一、以人为本
        二、情境创造
        三、合作学习
        四、少讲精炼
    第二节 基于图式理论的对外汉语阅读课教学建议
        一、采用丰富的图式
        二、语言的输入和输出相结合
        三、阅读技巧训练多元化
        四、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第六章 结语
    第一节 研究的主要结论
        一、图式理论与泰国留学生中级阅读课相结合的优势
        二、基于图式理论的教学过程
        三、教学案例设计与教学建议
    第二节 研究的不足之处
    第三节 今后的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5)小学英语语篇整体性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论文选题目的和意义
        (一)论文选题的理由
        (二)论文选题的目的
        (三)论文选题的意义
    二、本课题的研究现状及趋势
        (一)关于语篇整体性教学的研究
        (二)关于小学英语语篇整体性教学策略的研究
        (三)对现有研究的总评
    三、本论文的研究问题、重难点、创新之处及核心概念界定
        (一)本论文的研究问题
        (二)本论文研究的重难点
        (三)本论文研究的创新之处
        (四)论文核心概念界定
    四、本论文的研究方法
        (一)访谈法
        (二)课堂观察法
        (三)案例研究法
第一章 小学英语语篇教学的现状与改进路向
    一、小学英语语篇教学现状——基于2所小学的田野调查
        (一)进入现场
        (二)课堂观察实录
        (三)师生访谈
    二、Z小学和D小学的英语语篇教学评价
        (一)积极的方面
        (二)存在的问题
    三、现状问题的成因分析
    四、语篇整体性教学及其引入小学英语课堂的必要性
        (一)何谓语篇整体性教学
        (二)小学英语课堂施行语篇整体性教学的必要性
第二章 小学英语语篇整体性教学的特征分析
    一、研究设计
        (一)个案的选择
        (二)个案课例的基本情况
        (三)课堂互动分析系统简介
        (四)课堂互动分析系统的确定
        (五)编码方式
        (六)编码分析
    二、研究过程:NVivo.11 软件分析流程
        (一)准备阶段
        (二)编码阶段
        (三)编码密度分析
        (四)行为比率分析
        (五)创建编码矩阵
    三、个案课堂结构分析
        (一)导入
        (二)呈现和练习
        (三)巩固和总结
        (四)作业布置
    四、小学英语语篇整体性教学课堂的师生互动行为分析
        (一)行为密度表分析
        (二)行为频度分布特征
        (三)编码矩阵分析
    五、小学英语语篇整体性教学中具体教学行为分析
        (一)教师行为分析
        (二)学生行为分析
        (三)沉寂行为分析
        (四)技术行为分析
    六、研究结果:小学英语语篇整体性教学的特征
        (一)主题语境:生活导向,各环节主题整体呈现
        (二)语篇类型:视听先行,多模态呈现
        (三)语言知识:加强互动为主,辅以教育技术,促成语言运用
        (四)文化知识:发现留白课程资源,灵活渗透文化知识
        (五)语言技能:语言输出与输入交替综合
        (六)学习策略:重学习过程,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第三章 基于六要素整合论的小学英语语篇整体性教学改进策略
    一、在主题语境层面上,着眼于情境的连贯性与内容的真实性
    二、在语篇类型层面上,课内和课外相结合,多模态呈现多体裁语篇
    三、在语言知识层面上,与情景相融通,指向语用能力
    四、在文化知识层面上,注重移情性理解和德育的渗透
    五、在语言技能层面上,关注“来龙”“去脉”一贯整体性
    六、在学习策略层面上,明确目标,层层递进,互助共享
    七、小结
结语
    一、研究结论
    二、研究不足
    三、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6)《建筑十书》的室内设计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对象及研究意义
    三、研究现状
    四、研究框架与研究方法
第1章 公共空间与住宅建筑的平面布局及空间形态
    1.1 神庙
        1.1.1 古典柱式与神庙建筑的基本格局
        1.1.2 神庙室内的平面形态与空间
        1.1.3 室内立面构件
    1.2 公共建筑
        1.2.1 巴西利卡
        1.2.2 剧场
        1.2.3 浴场一般形制与功能分区
        1.2.4 角力学校的一般形制及功能空间
    1.3 住宅建筑
        1.3.1 城市中住宅建筑的布局及功能空间的布置
        1.3.2 希腊住宅
        1.3.3 乡村住宅
    1.4 平面布局与空间形态组织的基本法则
        1.4.1 功能创造形式
        1.4.2 均衡源于比例
第2章 室内物理环境的营造
    2.1 建筑选址对于室内空间物理环境的影响
        2.1.1 公共空间选址
        2.1.2 私人建筑选址
    2.2 风与天体运行对室内空间物理环境形成的影响
        2.2.1 “风”力作用下的街道布局与房屋规划
        2.2.2 天体运动影响下房屋朝向及室内采光问题
    2.3 公共空间中特殊的物理环境营造
        2.3.1 和声学基本原理在剧场中的运用
        2.3.2 浴场室内供暖系统
    2.4 物理环境营造的基本准则
        2.4.1 “需求”动机
        2.4.2 空间类型导向
第3章 室内界面的装修材料及工艺
    3.1 室内空间的各种材料基本概况
        3.1.1 砖、石
        3.1.2 木材
        3.1.3 混凝土
        3.1.4 物质构成的“四元素”说
    3.2 铺筑地面、顶棚、墙面制作工序
        3.2.1 铺筑地面
        3.2.2 顶棚
        3.2.3 墙体
    3.3 抹灰工艺
        3.3.1 抹灰材料的加工工艺
        3.3.2 顶棚和墙壁抹灰特点及原则
        3.3.3 抹灰工艺的环境应对策略
    3.4 材料的空间表达手法
        3.4.1 材料的自主性
        3.4.2 材料的空间性
笫4章 室内装饰壁画
    4.1 古希腊与古罗马壁画的基本概况
        4.1.1 古希腊壁画
        4.1.2 古罗马壁画
    4.2 关于维特鲁威“正确的绘画方法”的法则
        4.2.1 壁画颜料及色彩理论
        4.2.2 壁画的功能属性
        4.2.3 “真实性”原则
第5章 设计要素与价值体系及其启示
    5.1 建筑“六要素”及其启示
        5.1.1 “六要素”的来源与译读
        5.1.2 空间“形式”要素的暗示与显现
    5.2 “坚固”“实用”“美观”
        5.2.1 基本内涵
        5.2.2 “坚固”“实用”“美观”顺序的指导意义
第6章 学科的自主性与开放性
    6.1 构建学科的自主性
        6.1.1 基本体系的建立与发展
        6.1.2 统筹实践与理论的协调发展
    6.2 开放性的知识体系
        6.2.1 开放包容的学习理念
        6.2.2 统筹科学技术与艺术的交叉融合
结论
参考文献
图片来源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7)基于学习活动观的高中英语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动态
        1.2.2 国内研究动态
    1.3 研究目的及其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5 相关概念界定
        1.5.1 学习活动观
        1.5.2 活动
        1.5.3 语篇教学
        1.5.4 语言技能
第二章 理论基础
    2.1 建构主义理论
    2.2 输入假设理论
    2.3 “从做中学”理论
    2.4 语篇分析理论
第三章 基于学习活动观的高中英语教学现状
    3.1 研究方案的设计
        3.1.1 研究目的
        3.1.2 研究对象
        3.1.3 研究假设
        3.1.4 研究工具
        3.1.5 研究过程
    3.2 现状调查结果
        3.2.1 主题语境教学现状
        3.2.2 语篇知识教学现状
        3.2.3 语言知识教学现状
        3.2.4 文化知识教学现状
        3.2.5 语言技能教学现状
        3.2.6 学习策略教学现状
第四章 基于学习活动观的高中英语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产生原因
    4.1 主题语境教学中的主要问题及产生原因
    4.2 语篇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产生原因
    4.3 文化知识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产生原因
    4.4 语言技能教学中口语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产生原因
    4.5 语言技能教学中写作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产生原因
    4.6 学习策略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产生原因
第五章 基于学习活动观的高中英语教学中存在主要问题的对策研究
    5.1 提高学生对主题语境的理解和认识对策
    5.2 提高学生语篇知识掌握量对策
    5.3 提高学生文化知识掌握量对策
    5.4 提高学生口语技能对策
    5.5 提高学生写作技能对策
    5.6 发展学生运用认知策略能力对策
第六章 结论与反思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问卷调查之主题语境课标要求
附录二 问卷调查之语篇知识课标要求
附录三 问卷调查之语言知识课标要求
附录四 问卷调查之文化知识课标要求
附录五 问卷调查之语言技能课标要求
附录六 问卷调查之学习策略课标要求
附录七 《基于学习活动观的高中英语教学现状调查问卷》
附录八 访谈提纲
致谢

(8)高中英语读后续写教学的个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一、研究背景
        (一)高考英语试卷写作部分变革——引入读后续写题型
        (二)借助读后续写题型培养学生的英语学科核心素养
    二、核心概念界定
    三、文献综述
        (一)读后续写相关研究回顾
        (二)读后续写相关研究评述
    四、本研究的目的与方法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方法
第二章 研究资料的搜集与整理
    一、进入研究现场
    二、研究资料的搜集
        (一)课堂观察
        (二)访谈
        (三)文件资料
    三、研究资料的整理和分析
        (一)对资料的分类
        (二)对资料的分析与归类
    四、研究的伦理
第三章 读后续写的教学目标、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
    一、读后续写的教学目标
    二、读后续写的教学过程
        (一)梳理故事情节,把握关键信息和语言特点
        (二)借鉴原文词汇和表达手法,培养学生的语言协同能力
        (三)提供词汇和语法知识,增强学生语言表达的丰富性
        (四)总结人物之间的互动,帮助学生把握上下文的逻辑关系
        (五)拓展学生思路,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三、读后续写的教学效果
        (一)学生能准确地把握短文关键信息和语言特点
        (二)学生学会了运用原文中的关键词语和表达手法
        (三)学生有意识地使用较多词汇和语言结构
        (四)学生所续短文符合上下文的逻辑关系
        (五)学生所续短文内容丰富,具有创新性
第四章 对教师读后续写课堂教学的评价
    一、教师在读后续写教学中体现出的优点
        (一)教师恰当地运用了文体知识
        (二)教师充分地释放了学生的合理想象
    二、教师读后续写教学的不足之处
        (一)学生与阅读材料互动方面的不足
        (二)教师对学生词汇和语法的运用训练上的不足
        (三)教师对语句间连接成分讲解上的不足
    三、教师读后续写教学的改进策略
        (一)教师应树立学生的协同意识,增强学生与文本的互动
        (二)教师应将词汇和语法的讲解与训练有机结合
        (三)教师应丰富学生语句的积累,增加学生的使用练习
参考文献(以作者姓氏拼音为序)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

(9)少数民族文化教育空间研究 ——以云南省红河州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问题提出
        1.1.1 研究的背景
        1.1.2 研究的必要性
        1.1.3 研究的可行性
    1.2 研究综述
        1.2.1 国内外传统文化教育研究
        1.2.2 少数民族文化教育研究
        1.2.3 国内外教育空间的研究
        1.2.4 相关研究评述
    1.3 研究设计
        1.3.1 研究假设、目的和意义
        1.3.2 研究内容、思路与方法
    1.4 研究区域
        1.4.1 红河州地理概况
        1.4.2 红河州学校教育概况
        1.4.3 红河州少数民族文化资源概况
    1.5 本章小结
第2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少数民族文化
        2.1.2 少数民族文化教育
        2.1.3 空间
        2.1.4 教育空间
        2.1.5 教育空间结构
    2.2 理论基础
        2.2.1 人地关系理论
        2.2.2 社会时空分析理论
        2.2.3 文化功能论
        2.2.4 空间生产理论
        2.2.5 地理科学研究综合范式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教育空间理论探索
    3.1 空间思想史回顾
        3.1.1 空间观念的演变
        3.1.2 空间生产理论
    3.2 教育空间理论基本框架
        3.2.1 教育空间生态
        3.2.2 教育空间的要素
        3.2.3 教育空间的类型
        3.2.4 教育空间的功能
        3.2.5 教育空间的生产
    3.3 教育空间结构分析
        3.3.1 教育空间结构的内涵
        3.3.2 教育空间结构的类型
        3.3.3 教育空间结构运作的机制
        3.3.4 教育空间结构优化的机制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教育空间指标体系建构
    4.1 指标体系的建构
        4.1.1 指标体系建立的思路
        4.1.2 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
        4.1.3 指标体系建立的方法
        4.1.4 指标体系的确立
    4.2 数据来源与处理
        4.2.1 数据来源
        4.2.2 数据处理
    4.3 指标解释及算法
        4.3.1 教育空间目标指数
        4.3.2 教育空间内容指数
        4.3.3 教育空间方法指数
        4.3.4 教育空间形式指数
        4.3.5 教育空间队伍指数
        4.3.6 教育空间机构指数
        4.3.7 教育空间成效指数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红河州少数民族文化教育空间要素演变
    5.1 教育空间要素发展水平概况
    5.2 目标与内容要素的演变
        5.2.1 目标要素的时空动态
        5.2.2 内容要素的时空动态
    5.3 方法与形式要素的演变
        5.3.1 方法要素的时空动态
        5.3.2 形式要素的时空动态
    5.4 队伍与机构要素的演变
        5.4.1 队伍要素的时空动态
        5.4.2 机构要素的时空动态
    5.5 成效要素的演变
        5.5.1 成效要素的时间演进
        5.5.2 成效要素的空间格局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红河州少数民族文化教育空间类型与空间结构演变
    6.1 红河州少数民族文化教育空间类型演变
        6.1.1 教育人文空间的时空动态
        6.1.2 教育物理空间的时空动态
        6.1.3 教育综合空间的时空动态
    6.2 红河州少数民族文化教育空间结构演变
        6.2.1 红河州少数民族文化教育空间结构的类型
        6.2.2 红河州少数民族文化教育空间结构的格局
    6.3 本章小结
第7章 红河州少数民族文化教育空间的问题与影响因素
    7.1 红河州少数民族文化教育空间的问题
        7.1.1 教育空间要素问题
        7.1.2 教育人文空间问题
        7.1.3 教育物理空间问题
        7.1.4 教育综合空间问题
        7.1.5 教育空间结构问题
    7.2 红河州少数民族文化教育空间的影响因素
        7.2.1 地域因素:保护与阻隔
        7.2.2 文化因素:融合与冲突
        7.2.3 主体因素:共识与异念
        7.2.4 教育因素:整合与相斥
        7.2.5 经济因素:促进与限制
    7.3 红河州教育空间因果反馈关系
        7.3.1 教育人文空间与教育物理空间的因果反馈关系
        7.3.2 教育人文空间与教育综合空间的因果反馈关系
        7.3.3 教育物理空间与教育综合空间的因果反馈关系
        7.3.4 教育空间内部因果反馈关系
    7.4 本章小结
        7.4.1 少数民族文化教育空间发展的问题十分突出
        7.4.2 少数民族文化教育空间发展的影响因素错综复杂
第8章 少数民族文化教育空间优化的路径分析
    8.1 遵循求同存异原则的教育空间要素优化
        8.1.1 清晰具体:明确少数民族文化教育目标和内容
        8.1.2 传承创新:探索少数民族文化教育新思路和新方法
        8.1.3 画龙点睛:培养少数民族文化教育专业教师队伍
        8.1.4 内外交合:加强少数民族文化教育的机构联动
        8.1.5 量而有器:建立少数民族文化教育的有效评估体系
        8.1.6 差异推进:打造少数民族文化教育特色
    8.2 强化发展共识理念的教育空间主体优化
        8.2.1 政府主体:加强导向牵引
        8.2.2 各界主体:实现综合集成
        8.2.3 生命主体:走向参与“自觉”
    8.3 凝聚三位一体合力的教育空间生态优化
        8.3.1 政府:构建以“资本”为核心的少数民族文化教育支持系统
        8.3.2 社区:搭建以“联动”为目的的少数民族文化教育融合平台
        8.3.3 学校:筑牢以“发展”为落点的少数民族文化教育实施模式
    8.4 本章小结
第9章 少数民族文化教育空间发展的理性思考
    9.1 厘清少数民族文化教育空间优化的若干基本问题
        9.1.1 为什么要进行少数民族文化教育
        9.1.2 为什么要优化少数民族文化教育空间
        9.1.3 少数民族文化教育空间优化的内涵是什么
        9.1.4 如何进行少数民族文化教育空间优化
    9.2 明晰少数民族文化教育空间发展的价值取向
        9.2.1 把握少数民族文化教育中的社会交换
        9.2.2 重视少数民族文化教育中的权力意志
        9.2.3 勾连少数民族文化的“文化结构”与“教育空间”
    9.3 理顺少数民族文化教育空间优化的基本思路
        9.3.1 明确少数民族文化教育空间优化的目标导向
        9.3.2 遵循少数民族文化教育空间优化的基本路径
        9.3.3 共筑少数民族文化教育空间优化的生态支持
    9.4 本章小结
第10章 结论与展望
    10.1 研究结论
        10.1.1 教育空间理论框架初构
        10.1.2 教育空间理论价值初验
        10.1.3 少数民族文化教育空间发展的思索
    10.2 研究创新
    10.3 研究不足
    10.4 研究展望
        10.4.1 发展与完善教育空间理论
        10.4.2 深化与充实空间视角的教育研究
        10.4.3 加强和拓展教育空间的比较研究
参考文献
    一、中文类
    二、英文类
附录
    附录A 云南省红河州区位图
    附录B 访谈提纲
    附件C 地理社会调查法
    附件D 调查问卷
    附录E 指标体系
    附录F 民族文化教育空间指标权重赋分表
    附件G 调研计划
    附录H 屏边玉屏中心校(半坡希望小学)芦笙队概况
    附录I 前期田野调查图片(部分)
    附录J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10)基于学习活动观的高中英语语法“五环三段两评”教学模式构建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1.1 语法的重要性
        1.1.2 新课标对语法教学的要求
        1.1.3 语法教学的现状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4 论文框架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概念界定
        2.1.1 活动
        2.1.2 学习活动观
        2.1.3 语法教学
        2.1.4 语法学习策略
        2.1.5 语法能力
    2.2 国外语法教学的研究现状
    2.3 国内语法教学的研究现状
        2.3.1 国内语法教学的研究视角、对象和方法
        2.3.2 国内语法教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2.4 学习活动观的研究现状
        2.4.1 学习活动观的研究视角、对象和方法
        2.4.2 学习活动观研究的主要内容
    2.5 小结
第3章 基于学习活动观的“五环三段两评”语法教学模式
    3.1 “五环三段两评”模式的理论基础
        3.1.1 活动教学理论
        3.1.2 建构主义理论
        3.1.3 三维语法理论
    3.2 “五环三段两评”模式的教学目标
    3.3 “五环三段两评”模式的相关参考模式概述
        3.3.1 “三阶段六步骤”语法教学模式
        3.3.2 “五流程”语法教学模式
    3.4 “五环三段两评”模式的结构框架
    3.5 “五环三段两评”模式的操作程序
        3.5.1 五环:导、读、悟、练、用
        3.5.2 三段:感知与领悟、整合与内化、交流与创造
    3.6 “五环三段两评”模式的教学评价
    3.7 “五环三段两评”模式的教学原则
    3.8 小结
第4章 基于学习活动观的“五环三段两评”教学设计案例
第5章 研究设计
    5.1 研究问题
    5.2 研究对象
    5.3 研究工具
        5.3.1 语法学习策略调查问卷
        5.3.2 语法测试卷
        5.3.3 语料文本分析
        5.3.4 访谈
    5.4 研究步骤
    5.5 数据收集与分析
第6章 “五环三段两评”语法教学模式的应用效果
    6.1 “五环三段两评”教学模式对学生语法学习策略的影响
        6.1.1 对照班与实验班前测语法学习策略使用分析
        6.1.2 对照班与实验班后测语法学习策略使用分析
        6.1.3 对照班与实验班前后测语法学习策略使用的对比分析
    6.2 “五环三段两评”教学模式对学生语法能力的影响
        6.2.1 “五环三段两评”教学模式对学生语法成绩的影响
        6.2.2 “五环三段两评”教学模式对学生在写作中运用语法的影响
    6.3 学生对“五环三段两评”教学模式的反馈
    6.4 小结
第7章 结语
    7.1 主要研究结果
    7.2 教学启示
    7.3 局限与改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在学期间科研成果情况

四、创造性工作六要素(论文参考文献)

  • [1]高中俄语学科核心素养框架下文化意识培养研究[D]. 沈倬丞. 东北师范大学, 2021(09)
  • [2]小学生数感水平的调查研究 ——以信阳市某小学六年级学生为例[D]. 邵雪敏. 信阳师范学院, 2021(09)
  • [3]基于CPTED理论的广州大学城环境安全感知评价及优化策略研究[D]. 黄邓楷.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5)
  • [4]基于图式理论的泰国留学生中级汉语阅读课教学设计分析[D]. 普晓晓.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1)
  • [5]小学英语语篇整体性教学研究[D]. 赵园. 江苏大学, 2020(05)
  • [6]《建筑十书》的室内设计思想研究[D]. 周娟娟. 苏州大学, 2020(03)
  • [7]基于学习活动观的高中英语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D]. 韩旭. 延边大学, 2020(05)
  • [8]高中英语读后续写教学的个案研究[D]. 马鑫. 沈阳师范大学, 2020(12)
  • [9]少数民族文化教育空间研究 ——以云南省红河州为例[D]. 吕进锋.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5)
  • [10]基于学习活动观的高中英语语法“五环三段两评”教学模式构建与应用[D]. 吴琦. 集美大学, 2020(08)

标签:;  ;  ;  ;  ;  

创意工作六要素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