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84株葡萄球菌的耐药性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张鹏[1](2021)在《呼吸内科抗菌药物选择及临床合理应用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呼吸内科抗菌药物选择及临床合理应用效果,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18年1月—2019年12月北京市石景山医院收治的123例呼吸内科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统计其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同时取患者痰标本,进行痰培养并进行菌种鉴定以及体外药物敏感性测定,分析临床合理用药情况。结果 123例患者中122例使用抗菌药,应用率为99.17%,常见抗菌药为左氧氟沙星、莫西沙星、舒巴坦钠/头孢哌酮等;123例痰液标本中共检出139株病原菌,主要病原菌84株,以肺炎链球菌、铜绿假单胞菌及大肠埃希菌较为常见,分别占比为17.99%,10.79%,7.91%;经耐药性分析,革兰阳性菌、革兰阴性菌对左氧氟沙星、莫西沙星、舒巴坦钠/头孢哌酮的敏感性较好。结论临床仍须加强呼吸内科患者合理用药意识,严格根据病原菌分布特点结合耐药情况制定合理用药方案。
杜鑫洋,李平,高项羽[2](2021)在《76例外科手术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相关因素与感染病原菌的分布及其耐药性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分析外科手术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相关因素与病原菌的分布及其耐药性。方法:选取南阳市中心医院2018年2月—2020年9月外科收治的术后切口感染患者76例病历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其术后与切口感染相关的因素及感染病原菌的分布及其对不同抗菌药物的耐药特点。结果:76例术后切口感染患者标本中,分离出84株病原菌株,其中革兰阴性菌47株(占55.95%、以铜绿假单胞菌、鲍曼不动杆菌为主)、革兰阳性菌35株(占41.67%,以金黄色葡萄球菌、肠球菌属为主);药敏试验结果显示铜绿假单胞菌对氨苄西林、环丙沙星耐药率较高,而对阿米卡星的耐药率较低;金黄色葡萄球菌对头孢唑林、环丙沙星、阿米卡星耐药率较高,而对氨苄西林、四环素耐药率较低;经单因素分析发现切口感染与患者年龄、手术性质、手术时间、有慰问(参观)人员具有相关性(P<0.05);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患者年龄≥60岁、急诊手术、手术时间>3 h、有无慰问(参观)人员与外科手术后切口感染是诱发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外科手术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感染为主,药敏结果发现且不同病原菌对抗菌药物耐药性强弱不一,临床应参照药敏结果选用敏感率高的抗菌药物预防或术后用药,手术室应根据相关危险因素加强防控措施,遏制病原菌的生长。
汪美英[3](2021)在《不同标本中分离出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对12种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分析不同标本中分离出的金黄色葡萄球菌(SA)对临床常用的12种抗菌药物的耐药情况。方法:选取医院2018年1月—2019年10月临床送检的各类标本中分离出的108株SA的病原学检查结果,分析其不同部位的病原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特点。结果:分离出的108株SA中,其中84株为甲氧西林敏感金黄色葡萄球菌(MSSA),24株为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主要来源于分泌物标本(62株,占57.41%)、痰液标本(18株,占16.67%)、血液标本(12株,占11.11%)和其他标本(16株,占14.81%);药敏结果发现,此4类标本中的SA对青霉素G、氨苄西林、克林霉素的耐药率均较高,而万古霉素对其的敏感率均达100.00%。结论:医院临床标本中分离出的SA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率较高,部分SA可达100.00%,而对万古霉素、喹奴普汀-达福普汀、替考拉宁、利奈唑胺的耐药率较低,临床可根据其药敏结果合理选用抗菌药物,确保其对MRSA、MSSA杀灭作用。
彭振丽,姜尧,贾丽娟,王燕新,薛唯潇,史慧婷[4](2021)在《血流感染病原菌耐药性和血流感染预后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研究重症医学科(ICU)内血流感染病原菌耐药性,分析血流感染预后的影响因素,为早期抗菌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统计2014年1月至2020年12月清华大学附属垂杨柳医院ICU确诊为血流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对血培养阳性病原菌构成特点及耐药情况进行分析。根据住院期间存活和死亡,分为存活组和非存活组,收集性别、年龄、是否医院感染、基础疾病、血培养阳性报警时间、血流感染发生时间等,将单变量分析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纳入Logistic回归分析,进一步分析影响患者预后的因素。结果病例资料完整的血流感染患者80例,共分离出病原菌84株。血流感染病原菌依次为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不动杆菌、肺炎克雷伯菌。67.86%病原菌为多重耐药菌株。未发现对万古霉素、利奈唑胺、替考拉宁耐药革兰阳性菌株。产ESBLs肺炎克雷伯菌和大肠埃希菌对头孢噻肟、头孢吡肟、氨曲南、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莫西沙星、四环素、氯霉素耐药率高。单因素分析显示,血培养同时生长2种致病菌与血流感染预后有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未发现与血流感染预后相关的危险因素。结论不同地区和医院,血流感染病原菌分布差异较大,本院ICU血流感染病原菌以革兰阳性菌为主,主要为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重症患者血流感染病情复杂,影响预后因素较多,需要大样本、多中心研究。
王静[5](2021)在《MSSA不同途径临床感染特点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对甲氧西林敏感型金黄色葡萄球菌(methicillin-susceptible Staphylococc us aureus,MSSA)分布、感染危险因素和不同途径感染耐药情况进行分析,探讨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流行状况,为制定有效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1应用VITEK2-COMPACT全自动细菌鉴定及药敏分析系统进行细菌鉴定和耐药率分析。统计学分析MSSA及耐甲氧西林型金黄色葡萄球菌(methicillin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MRSA)分布情况并借助log-rank检验进行二者生存率比较。2以无菌体液标本中筛出的80例MSSA感染者为病例组,以同期感染的70例MRSA感染者作为对照组,进行危险因素分析。选用卡方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构建Logistic回归方程进行多因素分析。3应用WHONET 5.5软件进行不同途径MSSA感染耐药性分析。结果1 MSSA检出率为70.2%(664/946)。MSSA菌株标本来源主要为分泌物307株(46.2%),感染科室来源主要为皮肤科113株(17.0%),感染患者主要年龄段为60~70岁(22.6%)。MSSA感染患者生存率(76.5%)高于MRSA生存率(69.1%)。2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住院天数、住院季节、多器官衰竭、烧伤、白细胞低下、糖尿病、皮肤组织损伤、术后切口、肾衰、低蛋白血症、恶性肿瘤、肝硬化、白血病及MDS、感染前使用糖皮质激素和留置静脉导管是MSSA感染的单因素危险因素(P<0.05);多因素结果显示夏季住院(OR=14.040,P=0.002)、秋季住院(OR=8.673,P=0.003)、烧伤(OR=16.125,P=0.001)、糖尿病(OR=4.321,P=0.029)、术后切口(OR=5.602,P=0.010)、恶性肿瘤(OR=12.968,P=0.034)、感染前使用糖皮质激素(OR=4.422,P=0.031)、留置静脉导管(OR=0.243,P=0.049)和住院天数(OR=0.037,P=0.000)是MSSA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3不同途径MSSA感染药敏结果显示未发现MSSA对万古霉素(0%)、替考拉宁(0%)、利奈唑胺(0%)、替加环素(0%)、奎奴普丁/达福普汀(0%)和利福平(0%)耐药株。血流途径感染MSSA对四环素(11.3%)、莫西沙星(14.3%)和庆大霉素(16.7%)耐药率最低。无菌体液途径感染MSSA对四环素(9.3%)和复方新诺明(34.6%)耐药率最高。呼吸道途径感染MSSA对莫西沙星(13.9%)和庆大霉素(25.5%)耐药率最高,MSSA对大环内酯类红霉素及林可霉素类克林霉素耐药率均高于59%。结论1 MSSA为医院内金葡菌感染主要菌株。2 MSSA感染的单因素危险因素有住院天数、住院季节、多器官衰竭、烧伤、白细胞低下、糖尿病、皮肤组织损伤、术后切口、肾衰、低蛋白血症、恶性肿瘤、肝硬化、白血病及MDS、感染前使用糖皮质激素和留置静脉导管。MSSA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有住院天数、夏秋季住院、烧伤、糖尿病、术后切口、恶性肿瘤、感染前使用糖皮质激素和留置静脉导管。3血流途径感染MSSA对抗生素敏感率最高。无菌体液途径感染MSSA对四环素、复方新诺明耐药率最高;呼吸道标本感染MSSA对于莫西沙星、庆大霉素耐药率最高。图12幅;表10个;参123篇。
汪敏[6](2021)在《种鸡生产链沙门菌污染的研究及鸡白痢沙门菌噬菌体的分离鉴定》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沙门菌(Salmonella)能侵害各日龄的鸡只,存在于家禽生产的不同阶段。因此,了解Salmonella在种鸡生产链中的分布状况,对防控养殖过程中Salmonella的污染及传播至关重要。目前,抗生素疗法是治疗沙门菌病(salmonellosis)最主要的方式,但由于细菌耐药性特别是多重耐药菌株的产生,使临床治疗难度加大并存在重大食品安全危害,因此寻找有效的抗生素替代品就显得十分重要。噬菌体作为一种能裂解细菌的病毒,具有专一性强、不易产生抗性菌株的特点,正成为各国研发新型抗生素替代产品的热点之一。本研究通过对广西五家黄鸡种鸡公司多个生产环节中Salmonella的流行状况进行调查,了解各公司Salmonella的污染状况、耐药性及其潜在的关键控制点;通过基因分型对同一公司内、不同公司之间的Salmonella分离株之遗传关系进行研究,以评价基因分型技术的应用价值;以鸡白痢沙门菌(S.pullorum,SP)为宿主菌,从某种鸡场的鸡粪样品中分离筛选到一株强裂解性噬菌体,并研究其生物学特性及测定体外抑菌的效果,评估其开发应用的潜在价值。本课题从5家种鸡公司共采集样品1 325份,包括未消毒蛋壳表面、消毒蛋壳表面、叮壳蛋表面、孵化后期死胚、1日龄弱雏以及鸡白痢-伤寒(pullorum disease-fowl typhoid,PD-FT)抗体阳性、阴性的种鸡等6个环节7类样品。结果显示,共有232份样品呈Salmonella阳性,分离率为17.51%。其中,DGGX12公司的检出率最高(32.08%,85/265),DGGX11公司分离率最低(11.70%,31/265);不同环节/样品的Salmonella检出率也有差异,PD-FT抗体阳性鸡检出率最高(48.00%,24/50),其次依次为孵化后期死胚(30.40%,76/250)、1日龄弱雏(26.00%,65/250)、叮壳蛋表面(23.20%,58/250)、PD-FT抗体阴性鸡(8.00%,2/25)、未消毒蛋壳表面(2.00%,5/250)和消毒蛋壳表面(0.80%,2/250);对50只PD-FT抗体阳性种鸡体内不同部位的带菌情况进行检测,结果显示有24只为带菌鸡,不同部位均可检出Salmonella,卵巢(37.50%,9/24)的检出率最高,其次为输卵管(33.33%,8/24)、脾脏和肺脏(29.17%,7/24),盲肠及其内容物(4.17%,1/24),肛拭子的检出率最低(4.17%,1/24);所有分离株的血清型鉴定结果显示,SP为优势血清型(85.17%),其余依次为S.give(8.48%)、S.kedougou(2.97%)、S.london(1.69%)和S.weltevreden(1.27%),还有1株未能定型;耐药性试验结果显示,分离株对17种供试药物均表现不同程度的耐药性,其中对磺胺异恶唑(99.0%)、复方新诺明(98.01%)、甲氧苄胺嘧啶(97.51%)、萘啶酸(97.51%)、阿莫西林(96.02%)、氨苄西林(94.53%)的耐药性最高,其次为链霉素(74.13%)、头孢他啶(57.71%)、四环素(34.83%)、头孢曲松(30.85%)、头孢噻肟(30.35%)、丁胺卡那(30.35%),对环丙沙星、卡那霉素、呋喃妥因、庆大霉素、氟苯尼考较为敏感。此外,分离株耐3重及以上药物的比例达99.00%。本课题利用ERIC-PCR技术对来自5家公司不同生产环节的367株Salmonella进行分型,然后根据不同的年份、公司及ERIC基因型选取31个代表菌株进一步用MLST分型。结果表明367株Salmonella分属17类共24个ERIC基因型,每家公司的分离株均有其独特的基因型,也有少数基因型在不同公司呈交叉分布。MLST分型结果表明所有代表株均为ST92型(5-2-3-7-31-41-11)。本课题还从某种鸡公司的新鲜鸡粪样品中分离出了2株SP裂解性噬菌体,分别命名为SP11和SP19,其噬菌斑中心透亮、边缘清晰,直径分别为2.5 mm和3.5 mm,效价分别为2.45×108PFU/m L、1.08×109PFU/m L;对包括13个血清型的Salmonella、大肠杆菌(E.coli)和金黄色葡萄球菌(S.aureus)在内的218株细菌的宿主谱测定结果显示,两株噬菌体仅特异性裂解Salmonella,其中SP19的宿主范围与裂解能力均优于SP11;进一步对噬菌体SP19的研究显示,透射电镜观察有明显尾部,头部呈多面体对称,直径约为52 mm;最佳感染复数为0.1,一步生长曲线表明其潜伏期为5 min,裂解期为45 min,裂解量为11 PFU/cell。在40~70℃能保持较高活性,在pH值为3.0~12.0也可稳定保持较高活性,体外抑菌试验结果表明,SP19可有效抑制宿主菌的增殖。综上所述,目前广西种鸡公司的生产链均存在不同程度的Salmonella污染,其中SP为优势血清型,分离株多重耐药现象严重,且不同地区、不同环节的菌株存在交叉污染的现象;噬菌体SP19具有高度的特异性且能有效控制宿主菌SP04-111的增殖,因此具有一定的开发价值。
李创[7](2021)在《基于阴阳辨证的糖尿病足溃疡病原学及敏感抗生素分布规律探讨》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基于中医阴阳辨证探究糖尿病足溃疡(Diabetic foot ulcer,DFU)患者不同证型中感染病原菌及药敏试验中敏感抗生素的分布规律,来指导临床诊治过程中在未得到药敏试验结果的情况下更好的经验性选用敏感抗菌药物,为中西医防治糖尿病足提供一定指导价值。方法:前瞻性的收集分析患者的相关资料,选取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2020年01月-2021年03月收治住院的糖尿病足溃疡患者,按照纳排标准筛选出符合的患者,采集患者的一般资料、病史、中医辨证要点、病原学培养结果及其他相关辅助检查资料。首先,按照阴阳辨证方法统一进行中医证型,对分属不同证型的患者临床资料、检出的病原菌及药敏试验中敏感抗生素进行对比分析。结果:1.DFU患者分泌物培养显示,68例检出病原菌,2例无细菌,共检出84株病原菌。其中检出多重耐药菌20株(23.81%);前4位的菌株为金黄色葡萄球菌(8株)、粪肠球菌(7株)、大肠埃希菌(7株)、铜绿假单胞菌(7株);革兰阳性菌32株(38.09%),革兰阴性菌52株(61.90%)。革兰阳性菌中前3位为金黄色葡萄球菌、粪肠球菌、路登葡萄球菌;革兰阴性菌中以肠杆菌最多,前3位为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阴沟肠杆菌。药敏结果显示:84株病原菌的敏感抗生素中,前3位为庆大霉素(71株)、环丙沙星(58株)、复方新诺明(52株);其中32株革兰阳性病原菌的敏感抗生素分布中,前3位为万古霉素(30株)、利奈唑胺(30株)、庆大霉素(26株);52株革兰阴性病原菌的敏感抗生素中,前3位为阿米卡星(丁胺卡那霉素)(50株)、美罗培南(46株)、庆大霉素(45株)。感染程度不同其病原菌种类未出现明显差异,P<0.05。2.70例DFU患者的中医辨证分型中,依次为阳证43例(占61.43%)、半阴半阳证16例(占22.86%)、阴证11例(占15.71%);中医不同辨证分型组间对比,在一般资料(性别、年龄、糖尿病病程等)、病史资料(2型糖尿病性周围血管病变、2型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高血压病及心脑血管疾病等)方面未表现出统计学上的差异,P>0.05;在创面相关资料方面,创面部位、感染程度、创面面积在不同证型组间无差异,P>0.05,而在感染病原菌方面表现出组间差异,P<0.05。3.中医辨证为阳证的DFU患者中共检出48株病原菌,2例无细菌,其中革兰阳性菌26株(54.17%)、革兰阴性菌22株(45.83%),前4位为粪肠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路登葡萄球菌及大肠埃希菌;半阴半阳证中共检出22株病原菌,革兰阴性菌检出18株(81.82%),革兰阳性菌4株(18.18%),前3位为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阴证中检出14株病原菌,革兰阴性菌12株(85.71%),革兰阳性菌2(14.29%),前3位为阴沟肠杆菌、摩根氏摩根氏菌、铜绿假单胞菌。阳证组(48株病原菌)检出敏感抗生素,排在前5位的抗生素为庆大霉素(39)、环丙沙星(31)、复方新诺明(30)、万古霉素(26)、利奈唑胺(26);半阴半阳证组(22株病原菌)敏感抗生素,前5位抗生素为庆大霉素(21)、阿米卡星(丁胺卡那霉素)(18)、环丙沙星(17)、美罗培南(16)、头孢吡肟(16);阴证组(14株病原菌)的敏感抗生素,前5位为美罗培南(12)、阿米卡星(丁胺卡那霉素)(12)、亚胺培南(11)、哌拉西林他唑巴坦(11)及庆大霉素(11)。结论:1.DFU患者感染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61.90%)为主,主要为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阴沟肠杆菌,对阿米卡星(丁胺卡那霉素)、美罗培南、庆大霉素敏感性高;其次为革兰阳性球菌(38.09%),主要为金黄色葡萄球菌、粪肠球菌、路登葡萄球菌,对万古霉素、利奈唑胺、庆大霉素敏感性高;未见感染真菌。2.中医辨证分型以阳证最多,其次为半阴半阳证。临床实践中基于阴阳辨证的经验性抗生素选择方法如下:阴阳辨证为阳证,优先考虑粪肠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路登葡萄球菌及大肠埃希菌为主的感染,抗生素优先选择庆大霉素、环丙沙星、复方新诺明、万古霉素、利奈唑胺。阴阳辨证为半阴半阳证,优先考虑革兰阴性菌感染,具体细菌优先考虑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抗生素优先选用庆大霉素、阿米卡星(丁胺卡那霉素)、环丙沙星、美罗培南、头孢吡肟。阴阳辨证为阴证,优先考虑革兰氏阴性菌感染,主要以阴沟肠杆菌、摩根氏摩根氏菌、铜绿假单胞菌主,抗生素优先选择美罗培南、阿米卡星(丁胺卡那霉素)、亚胺培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及庆大霉素。
钱小亮[8](2020)在《无锡市猫下泌尿道疾病流行病学调查及尿路致病菌的分离鉴定与耐药性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猫下泌尿道疾病是猫的一种常见疾病,严重影响猫的生活质量和健康,甚至会危及生命。引起该病的病因较多,包括饮食及饮水不当、应激、肿瘤、医源性因素、遗传、病原菌感染等,其中猫下泌尿道细菌感染较为常见,有着较高的复发率。国内对猫下泌尿道疾病的研究较少,在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上比较单一,尤其是对猫下泌尿道感染病原菌的相关数据极为匮乏。本研究对无锡地区(市)近2年来猫下泌尿道疾病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性研究,为该病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同时对引起猫下泌尿道感染的病原菌进行了分离培养及药物敏感性分析,为小动物临床疾病的治疗用药提供理论依据。研究一:无锡市猫下泌尿道疾病的流行病学调查。收集无锡地区5家连锁医院2017年01月至2018年12月间的84例猫下泌尿道疾病,统计患猫性别、年龄、发病季节及时间等一般信息以及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测与影像诊断的结果、不同治疗方案与疗效等资料。结果显示,临床确诊病例数逐年上升;公猫占90.48%(76/84),母猫占9.52%(8/84);0~4岁段猫发病数占61.90%(52/84),4~8岁段发病数占30.95%(26/84),8岁以上段发病数占7.14%(6/84);该病全年发生,其中11~12月份的发病数最多,27.38%(23/84);主要临床症状统计发现,28.57%(24/84)表现尿频,54.76%(46/84)表现排尿困难,64.59%(54/84)表现有血尿。40%(34/84)表现有血液白细胞数升高;95%(19/20)的梗阻型下泌尿道疾病有急性肾功能衰竭;25%(21/84))为细菌性下泌尿道炎,23.81%(20/84)为自发性膀胱炎,44.05%(37/84)为下泌尿道结石,7.14%(6/84)为下泌尿道结石和细菌性下泌尿道炎混合感染。治疗包括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两种方法,保守治疗61例,首次治愈率为44.26%(27/61),但一年内复发率为55.74%(34/61);手术治疗23例,一年内治愈率为95.65%(22/23)。下泌尿道结石病例中,手术治疗的治愈率为100%(20/20),手术治疗的治愈率显着高于保守治疗。研究二:无锡地区猫尿道致病菌的分离鉴定与耐药性分析。对27例下泌尿道细菌感染的患猫尿液进行了细菌分离培养与鉴定,大肠杆菌居多,占22.22%(6/27),其次为葡萄球菌,占14.81%(4/27);粪肠球菌、不动杆菌、奇异变形杆菌等细菌的分离率较低。药敏试验结果显示,27株病原菌对抗生素均产生了不同程度的耐药性,多重耐药严重,其中大肠杆菌对环丙沙星、新霉素等最为耐受,耐药率均为83.33%;葡萄球菌对环丙沙星、卡那霉素等最为耐受,耐药率均为75%;粪肠球菌对环丙沙星、新霉素等最为耐受,耐药率均为100%;病原菌对环丙沙星有较高的耐药性,耐药率高达77.78%(21/27),但对头孢噻肟较为敏感,敏感率为81.48%(22/27),这为猫感染性下泌尿道疾病的治疗用药提供了参考。
曾凌[9](2019)在《江西地区MRSA的耐药及临床感染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文中指出目的:1、了解江西地区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的耐药情况及各地区之间的耐药差异。2、明确江西各地区MRSA的分子特征(基因分型、毒力基因等)及主要流行克隆型别,并探讨MRSA的克隆型、耐药表型和毒力基因三者之间的相关性。3、分析MRSA感染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并探讨其临床特征与分子分型之间的联系,明确患者死亡危险因素。方法:1、收集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江西省11个地市的11家三甲医院临床分离菌株,经常规鉴定、全自动细菌鉴定系统Vitek-2 Compare鉴定,同时应用mec A-fem B双重PCR法鉴定为MRSA菌株,纳入本研究。2、釆用微量扩散法做体外药物敏感性试验,测定利福平、四环素、红霉素、庆大霉素、氨苄西林、青霉素、复方新诺明、克林霉素/替考拉宁等18种抗菌药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值。3、采用金黄色葡萄球菌蛋白A基因多态性分型(spa分型)方法,葡萄球菌基因盒分型(SCCmec分型),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和多位点序列分型方法(Multilocus Sequence Typing,MLST)进行分子分型。并采用PCR方法检测PVL毒力基因。4、收集MRSA感染患者的临床信息,并运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分析临床特征、危险因素、临床特征与分子分型之间的联系及死亡相关危险因素。结果:1、标本来源及药敏结果:237株MRSA的标本来源主要为分泌物,占比31.22%。总体耐药情况为苯唑西林和头孢西丁耐药率为100%,青霉素的耐药率为93.24%,红霉素耐药率80.59%和克林霉素耐药率64.14%,万古霉素、替加环素、达托霉素和奎奴普汀达福普汀的药物耐药率为0。利福平、四环素、红霉素、庆大霉素、氨苄西林、青霉素、复方新诺明、克林霉素和替考拉宁在不同地区的耐药率存在差异,并有统计学意义;利奈唑胺和呋喃妥因在不同年龄段的耐药率存在差异,并有统计学意义;庆大霉素、四环素和左氧氟沙星在男性患者中的耐药率明显高于女性患者,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分子特征:2.1 spa分型主要为t437共74株,占31.22%,t030共32株,占13.50%,t114共20株,占8.44%;不同地区的spa型存在很大差异的,北部地区、南部地区和东部地区以t437为主,中部地区以t030为主,西部地区t437和t030占比均衡。2.2 SCCmecⅣa为优势型别,占66.67%;SCCmecⅢ占15.19%;SCCmecⅡ,占13.50%;SCCmecⅴ占3.38%。除南昌地区SCCmecⅢ为主要型别外,占59.38%,其余各地区都是以SCCmecⅣa为主要优势型别。2.3经PFGE和MLST分型,共得到21种不同型别的克隆,优势克隆型别为ST239、ST59、ST1和ST338;分为9个克隆群,优势克隆群为CC239、CC59和CC1。2.4共检出32株PVL阳性菌,占13.19%,其中鹰潭地区PVL阳性率最高,占29.63%,其次为景德镇地区,占26.32%,吉安地区,占25%;PVL阳性菌株的主要型别为ST59-MRSA-Ⅳa-t437型。3、临床感染特征分析MRSA感染患者的平均年龄为49.30±24.68岁;主要为男性患者,占63.7%;科室分布情况:主要来源于外科,占52.70%,ICU,占8.8%。237名患者中,30天内死亡患者28人,占11.81%。死亡组CC59克隆型、SCCmecⅣa型别和t437型别的占比明显高于存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VL毒力基因在死亡组与存活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入住ICU、脑血管疾病、患者年龄>60岁是MRSA感染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1、未发现MRSA对万古霉素、替加环素、达托霉素和奎奴普汀达福普汀的耐药菌株,对其它抗菌药物存在不同程度的耐药,且耐药严重。各地区之间耐药情况存在差异,四环素和左氧氟沙星在男性患者中的耐药率明显高于女性患者。2、ST59-MRSA-IVa-t437为江西地区的主要优势流行克隆型,且在各地区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克隆播散。ST239-MRSA-Ⅲ-t30为次要优势流行克隆型,主要在南昌地区多见,其他地区散发。江西地区PVL阳性菌株的主要型别为ST59-MRSA-t437-Ⅳa型。3、不同分子型别的MRSA感染患者临床特征存在差异,MRSA感染重点防控对象为患有脑血管疾病、年龄>60岁和ICU患者。
周炜,邵雪华,齐激扬,彭敏飞[10](2018)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下呼吸道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分布及耐药性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患者下呼吸道多重耐药菌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其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方法收集浙江省台州医院2015年6月至2017年5月收治的1 213例AECOPD合并下呼吸道感染患者合格的痰液样本,用Vitek2 Compact系统联合K-B纸片扩散法对菌株进行鉴定和药敏试验。结果共分离出多重耐药菌366株,其中非发酵菌185株(50.55%),肠杆菌科细菌84株(22.95%),多重耐药革兰阳性球菌97株(26.50%)。耐碳青霉烯类鲍曼不动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分别检出83株和14株,对大部分常用抗菌药物均高度耐药;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科细菌检出18株,对β-内酰胺类、氟喹诺酮类、氨基糖苷类(阿米卡星除外)和米诺环素耐药率均≥70%。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和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MRCNS)分别检出45株和52株,对青霉素类、氟喹诺酮类、红霉素、四环素、克林霉素、庆大霉素均高度耐药,对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和利奈唑胺均无耐药。结论 AECOPD下呼吸道多重耐药菌感染以非发酵菌、肠杆菌科细菌和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为主,其中耐碳青霉烯类鲍曼不动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科细菌感染多重耐药现象尤为严重;未发现对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和利奈唑胺耐药的MRSA和MRCNS。
二、84株葡萄球菌的耐药性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84株葡萄球菌的耐药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呼吸内科抗菌药物选择及临床合理应用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2.1 采集标本 |
1.2.2 细菌分离和鉴定 |
1.2.3 药敏试验 |
1.3 评价指标 |
2 结果 |
2.1 呼吸内科抗菌药物使用情况 |
2.2 主要病原菌分布情况 |
2.3 耐药性分析 |
3 讨论 |
(2)76例外科手术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相关因素与感染病原菌的分布及其耐药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资料来源 |
1.2 方法 |
1.2.1 标本的采集 |
1.2.2 病原菌培养、鉴定 |
1.2.3 药敏试验 |
1.2.4 资料收集 |
1.2.5 质量控制标准 |
1.3 观察指标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术后切口感染患者标本中病原菌分布情况 |
2.2 术后切口感染主要病原菌的耐药特点 |
2.3 与术后切口感染相关因素的单因素分析情况 |
2.4 与术后切口感染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情况 |
3 讨论 |
(3)不同标本中分离出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对12种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资料来源 |
1.2 方法 |
1.2.1 标本的采集与病原菌的培养、鉴定 |
1.2.2 病原菌鉴定与药敏试验 |
1.3 评价指标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不同标本中SA菌株的分布与构成比 |
2.2 不同标本中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耐药特点 |
3 讨论 |
(4)血流感染病原菌耐药性和血流感染预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病例选择 |
1.1.1 纳入标准 |
1.1.2 排除标准 |
1.1.3 研究指标 |
1.2 研究方法 |
1.2.1 菌株鉴定及药敏试验 |
1.2.2 分组 |
1.3 统计学方法 |
2 结 果 |
2.1 患者一般情况 |
2.2 病原菌检出情况 |
2.2.1 病原菌构成 |
2.2.2 葡萄球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和敏感率 |
2.2.3 主要革兰阴性杆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和敏感率 |
2.3 血流感染患者预后危险因素分析 |
3 讨 论 |
(5)MSSA不同途径临床感染特点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1章 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情况分析 |
1.1 材料与方法 |
1.1.1 主要仪器与试剂 |
1.1.2 研究对象 |
1.1.3 质量控制 |
1.1.4 研究方法 |
1.2 结果 |
1.2.1 初步分离细菌菌落特征及形态特点 |
1.2.2 细菌鉴定结果 |
1.2.3 病原菌分布情况 |
1.3 讨论 |
1.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2章 MSSA临床感染危险因素及不同途径感染耐药性分析 |
2.1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2.1.1 研究对象 |
2.1.2 研究方法 |
2.2 结果 |
2.2.1 无菌体液标本感染MSSA患者病例信息情况 |
2.2.2 MSSA感染危险因素分析 |
2.2.3 不同途径感染MSSA对抗菌药物耐药率比较分析 |
2.3 讨论 |
2.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结论 |
第3章 综述 |
3.1 MSSA的研究意义 |
3.2 MSSA致病因子研究进展 |
3.2.1 微生物表面成分 |
3.2.2 毒素 |
3.2.3 胞外酶 |
3.3 MSSA的耐药机制 |
3.3.1 SA的甲氧西林耐药 |
3.3.2 MSSA对喹诺酮类抗菌药物耐药 |
3.3.3 MSSA对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耐药机制 |
3.3.4 MSSA对四环素类抗生素和MLSB类抗菌药物耐药机制 |
3.3.5 MSSA对 MLSB类抗菌药物耐药机制 |
3.4 MSSA主要分子分型方法 |
3.5 MSSA医院感染的预防策略 |
3.6 MSSA与 MRSA感染临床用药比较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
(6)种鸡生产链沙门菌污染的研究及鸡白痢沙门菌噬菌体的分离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语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Salmonella病原学 |
1.1.1 Salmonella的形态结构 |
1.1.2 Salmonella的理化特性 |
1.1.3 Salmonella的培养特性 |
1.1.4 Salmonella的生化特性 |
1.1.5 Salmonella的分类 |
1.2 鸡源Salmonella的流行病学研究 |
1.2.1 鸡养殖链Salmonella的污染情况 |
1.2.2 禽类产品中Salmonella污染情况 |
1.2.3 禽salmonellosis的危害 |
1.2.4 Salmonella耐药现状 |
1.3 鸡产业链防控Salmonella的措施 |
1.3.1 种鸡群Salmonella的净化 |
1.3.2 生物安全防控措施 |
1.3.3 药物预防和治疗 |
1.3.4 微生态制剂 |
1.3.5 噬菌体治疗 |
1.4 Salmonella分型研究 |
1.4.1 表型分型 |
1.4.1.1 血清分型 |
1.4.1.2 生化分型 |
1.4.1.3 噬菌体分型 |
1.4.2 分子分型 |
1.4.2.1 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 |
1.4.2.2 多位点序列分析(MLST) |
1.4.2.3 肠杆菌间重复共有序列聚合酶链式反应(ERIC-PCR) |
1.5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及其目的和意义 |
第二章 种鸡生产链中Salmonella的分离鉴定及耐药性研究 |
2.1 材料 |
2.1.1 样品 |
2.1.2 Salmonella分离鉴定所需仪器及材料 |
2.1.3 标准菌株 |
2.2 方法 |
2.2.1 采集样品 |
2.2.2 样品的处理 |
2.2.3 Salmonella的分离与初步鉴定 |
2.2.4 Salmonella的血清型鉴定 |
2.2.5 Salmonella分离株的抗生素敏感性试验 |
2.2.6 数据处理 |
2.3 结果 |
2.3.1 不同种鸡公司Salmonella的分离情况 |
2.3.2 不同环节Salmonella的分离情况 |
2.3.3 PD-FT抗体阳性种鸡体内不同器官Salmonella检出结果 |
2.3.4 Salmonella血清型鉴定结果 |
2.3.5 Salmonella分离株抗生素敏感性测定结果 |
2.3.6 Salmonella分离株多重耐药测定结果 |
2.4 小结与讨论 |
第三章 种鸡生产链Salmonella优势血清型基因分型的研究 |
3.1 材料 |
3.1.1 菌株来源 |
3.1.2 试验用仪器及材料 |
3.2 方法 |
3.2.1 受试菌株的复苏及血清型的鉴定 |
3.2.2 受试菌株DNA的提取 |
3.2.3 ERIC-PCR分型 |
3.2.3.1 ERIC-PCR引物 |
3.2.3.2 ERIC-PCR扩增 |
3.2.3.3 ERIC-PCR指纹图谱分析 |
3.2.4 MLST分型 |
3.2.4.1 管家基因及引物 |
3.2.4.2 MLST扩增及测序 |
3.2.4.3 分型 |
3.3 结果 |
3.3.1 沙门菌鉴定结果 |
3.3.2 ERIC-PCR的扩增结果 |
3.3.3 SP分离株的ERIC-PCR聚类分析结果 |
3.3.3.1 DGGX04 公司SP分离株的ERIC-PCR结果 |
3.3.3.2 DGGX11 公司SP分离株的ERIC-PCR结果 |
3.3.3.3 DGGX12 公司SP分离株的ERIC-PCR结果 |
3.3.3.4 DGXX13 公司SP分离株的ERIC-PCR结果 |
3.3.3.5 DGGX17 公司SP分离株的ERIC-PCR结果 |
3.3.3.6 各公司代表性ERIC型 SP分离株的聚类分析结果 |
3.3.4 MLST分型结果 |
3.4 小结与讨论 |
第四章 鸡白痢Salmonella噬菌体的分离鉴定及生物学特性研究 |
4.1 材料 |
4.1.1 样品 |
4.1.2 菌株 |
4.1.3 主要的实验设备 |
4.1.4 主要试剂及培养基的制备 |
4.2 方法 |
4.2.1 噬菌体的分离纯化 |
4.2.1.1 宿主菌菌液的制备 |
4.2.1.2 样品处理 |
4.2.1.3 验证噬菌体 |
4.2.1.4 分离与纯化噬菌体 |
4.2.1.5 测定噬菌体效价 |
4.2.1.6 噬菌体的宿主谱筛选 |
4.2.2 噬菌体SP19 的生物学特性测定 |
4.2.2.1 噬菌体的形态观察 |
4.2.2.2 噬菌体感染复数(MOI)的测定 |
4.2.2.3 噬菌体一步生长曲线的测定 |
4.2.2.4 噬菌体的温度稳定性 |
4.2.2.5 噬菌体的pH稳定性 |
4.2.2.6 噬菌体对氯仿的敏感性试验 |
4.2.2.7 噬菌体对宿主菌的抑制试验 |
4.3 结果 |
4.3.1 噬菌体的分离纯化 |
4.3.1.1 噬菌体的分离 |
4.3.1.2 噬菌体的纯化 |
4.3.1.3 噬菌体效价的测定 |
4.3.1.4 噬菌体宿主谱的筛选 |
4.3.2 噬菌体SP19 生物学特性的测定 |
4.3.2.1 噬菌体电镜形态观察结果 |
4.3.2.2 噬菌体MOI的测定结果 |
4.3.2.3 噬菌体的一步生长曲线测定结果 |
4.3.2.4 噬菌体温度稳定性的测定结果 |
4.3.2.5 噬菌体pH稳定性的测定结果 |
4.3.2.6 噬菌体氯仿敏感性试验的测定结果 |
4.3.2.7 噬菌体对宿主菌SP04-111 的抑制作用结果 |
4.4 小结与讨论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7)基于阴阳辨证的糖尿病足溃疡病原学及敏感抗生素分布规律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一、文献综述 |
中医综述 糖尿病足中医辨证分型与临床资料相关性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西医综述 糖尿病足患者感染病原菌及药敏分析研究现状 |
参考文献 |
前言 |
二、临床研究 |
资料与方法 |
1 病例资料 |
2 研究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8)无锡市猫下泌尿道疾病流行病学调查及尿路致病菌的分离鉴定与耐药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猫下泌尿道疾病的研究进展 |
1 猫下泌尿道疾病的概述 |
2 下泌尿道感染 |
2.1 病原菌感染机制 |
2.1.1 附着与定植 |
2.1.2 生物被膜和形态改变 |
3 常见尿路致病菌 |
3.1 肺炎克雷伯氏菌 |
3.2 致病性大肠杆菌 |
3.3 奇异变形杆菌 |
3.4 肠球菌 |
3.5 腐生葡萄球菌 |
3.6 铜绿假单胞菌 |
4 其他毒力因子 |
4.1 蛋白酶和毒素 |
4.2 尿素酶 |
4.3 铁的清除 |
5 下泌尿道疾病的治疗 |
第二章 无锡市猫下泌尿道疾病的流行病学调查 |
1 材料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基础信息调查 |
1.3 临床症状调查 |
1.4 临床体格检查 |
1.5 影像学检查 |
1.6 血液学检查 |
1.7 猫血清淀粉样蛋白A(SAA)检查 |
1.8 血气及血液离子检查 |
1.9 血液生化检查 |
1.10 尿沉渣检查 |
1.11 尿常规检查 |
1.12 临床诊断 |
1.13 治疗方法 |
1.13.1 保守治疗 |
1.13.2 手术治疗 |
2 结果 |
2.1 临床基础信息分析 |
2.2 临床症状分析 |
2.3 影像学检查结果 |
2.4 血液常规检查结果 |
2.5 SAA检查结果 |
2.6 血气及血液离子分析结果 |
2.7 血液生化检查 |
2.8 尿常规检查结果 |
2.9 尿沉渣检查结果 |
2.10 不同治疗方法的疗效 |
3 讨论 |
第三章 无锡地区猫尿道致病菌的分离鉴定与耐药性分析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尿液来源 |
1.2 主要仪器与试剂 |
1.3 主要试剂的配制方法 |
1.4 尿液培养与细菌鉴定 |
1.4.1 尿液培养 |
1.4.2 细菌纯化 |
1.4.3 菌株16S rDNA测序分析 |
1.4.4 临床分离菌株的冻存 |
1.5 药敏试验 |
1.5.1 药敏纸片信息 |
1.5.2 药敏试验方法 |
2 结果 |
2.1 尿液培养结果 |
2.2 药敏试验结果 |
2.2.1 大肠杆菌药敏试验结果与分析 |
2.2.2 葡萄球菌药敏试验结果与分析 |
2.2.3 粪肠球菌药敏试验结果与分析 |
2.2.4 不动杆菌药敏试验结果与耐药性分析 |
2.2.5 奇异变形杆菌药敏试验结果与分析 |
2.2.6 阴沟肠杆菌药敏试验结果与分析 |
2.2.7 枯草杆菌药敏试验结果与分析 |
2.2.8 多杀巴斯德菌药敏试验结果与分析 |
2.2.9 路德维希肠杆菌药敏试验结果与分析 |
2.2.10 蜡样芽胞杆菌药敏试验结果与分析 |
2.2.11 嗜血杆菌药敏试验结果与分析 |
2.2.12 无色杆菌药敏试验结果与分析 |
3 讨论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江西地区MRSA的耐药及临床感染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缩略语中英文对照 |
前言 |
第一部分 MRSA的鉴定和耐药性分析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菌株来源 |
1.2 收集方案 |
1.3 主要试剂及配制 |
1.4 MRSA基因组DNA提取 |
1.5 MRSA的鉴定与复核鉴定 |
1.6 数据分析 |
2 结果 |
2.1 MRSA来源与鉴定 |
2.2 标本类型分布 |
2.3 耐药性分析 |
3 讨论 |
第二部分 MRSA的分子特征分析 |
1 材料 |
1.1 MRSA菌株收集与鉴定 |
1.2 试剂和仪器 |
1.3 MRSA 基因组 DNA 提取:同第一部分 |
1.4 引物设计 |
2 方法 |
2.1 spa分型 |
2.2 SCCmec分型 |
2.3 PFGE 实验方法 |
2.4 MLST分型 |
2.5 PVL毒力基因的检测 |
3 结果 |
3.1 spa分型结果 |
3.2 SCCmec基因分型结果 |
3.3 PFGE和 MLST分型结果 |
3.4 PVL毒力因子检测结果 |
3.5 237株MRSA分离株的分子特征 |
4 讨论 |
第三部分 基于分子分型的MRSA感染临床特征与死亡危险因素分析 |
1 研究对象 |
2 方法 |
2.1 资料收集 |
2.2 统计分析方法 |
3 结果 |
3.1 237株MRSA感染患者的人口学基本信息 |
3.2 MRSA感染患者的主要克隆群临床特征分析 |
3.3 MRSA感染患者的spa主要型别的临床特征分析 |
3.4 MRSA感染患者的死亡危险因素分析 |
4 讨论 |
全文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综述 |
参考文献 |
(10)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下呼吸道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分布及耐药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2.1 收集临床资料 |
1.2.2 样本采集与培养 |
1.2.3 菌株鉴定及药敏试验 |
1.3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AECOPD下呼吸道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的临床特征分析 |
2.2 AECOPD下呼吸道多重耐药菌感染的病原菌分布见表2 |
2.3 多重耐药革兰阴性杆菌对常用抗菌药物耐药性分析 |
2.3.1 四种主要革兰阴性非发酵菌对常用抗菌药物耐药性分析见表3 |
2.3.2 三种主要革兰阴性肠杆菌科细菌对常用抗菌药物耐药性分析见表4 |
2.3.3 四种主要耐碳青霉烯类革兰阴性杆菌对常用抗菌药物耐药性分析见表5 |
2.4 多重耐药的革兰阳性球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分析见表6 |
3 讨论 |
四、84株葡萄球菌的耐药性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呼吸内科抗菌药物选择及临床合理应用分析[J]. 张鹏. 基层医学论坛, 2021(35)
- [2]76例外科手术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相关因素与感染病原菌的分布及其耐药性分析[J]. 杜鑫洋,李平,高项羽. 抗感染药学, 2021(10)
- [3]不同标本中分离出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对12种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分析[J]. 汪美英. 抗感染药学, 2021(08)
- [4]血流感染病原菌耐药性和血流感染预后分析[J]. 彭振丽,姜尧,贾丽娟,王燕新,薛唯潇,史慧婷. 临床荟萃, 2021(08)
- [5]MSSA不同途径临床感染特点分析[D]. 王静. 华北理工大学, 2021
- [6]种鸡生产链沙门菌污染的研究及鸡白痢沙门菌噬菌体的分离鉴定[D]. 汪敏. 广西大学, 2021(12)
- [7]基于阴阳辨证的糖尿病足溃疡病原学及敏感抗生素分布规律探讨[D]. 李创.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8]无锡市猫下泌尿道疾病流行病学调查及尿路致病菌的分离鉴定与耐药性分析[D]. 钱小亮. 扬州大学, 2020(04)
- [9]江西地区MRSA的耐药及临床感染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D]. 曾凌. 南昌大学, 2019(01)
- [10]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下呼吸道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分布及耐药性分析[J]. 周炜,邵雪华,齐激扬,彭敏飞. 全科医学临床与教育, 201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