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北电网络公司推出Shasta 5000宽带业务接点新产品(论文文献综述)
阳曙[1](2003)在《北电网络中国市场的营销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九十年代以来,以信息产业为代表的高科技产业得以高速发展,成为了各国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在经历了较长时期高速增长后全球电信业近年来增长放慢,逐渐进入调整期;而市场潜力巨大的中国电信行业在中国经济良好的环境下仍然保持较快的增长,对于全球一流的电信设备制造商 北电网络,如何在中国市场更好地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尤其是中国加入WTO后将给中国电信业带来良好的发展机遇,进一步研究北电网络中国市场的营销策略,使北电公司在中国通信设备市场占有更多市场份额,对北电网络全球业务的发展至关重要。 中国的通信服务业经历了较长时期的高速发展,随着WTO的加入,电信服务业改革的进行,中国电信行业的市场主体结构和竞争局面开始发生重大转变,电信业务及运营体制逐步转型。本文介绍了中国通信设备市场的现状、顾客群体、目前营销模式,初步分析了我国通信设备市场的需求空间和发展前景。 跨国公司要想成功开拓中国市场,必须了解中国的政治、经济和市场环境。本文介绍了北电网络在中国市场的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根据中国通信业务的需求情况,从固定电话业务、移动电话业务、数据业务等主要的电信业务发展趋势来研究通信设备市场的需求空间,从通信技术的发展研究通信设备市场新的机会;初步分析了中国加入WTO和中国电信行业改革对中国通信设备市场的影响,明确了北电网络在中国市场的主要顾客;以产品为界,从技术、价格、服务、市场占有等方面确定了北电网络开拓中国市场的主要竞争对手,并与竞争对手进行了对比分析,采用SWOT方法分析了北电网络在中国市场竞争的优势和劣势,以及北电网络开拓中国市场的机会和面临的挑战。 本文根据中国市场电信业务和主要产品的分类,细分通信设备市场,同时结合北电网络通信产品的特点,选择了北电网络在中国市场的目标市场;明确了重点的细分市场和需要退出市场的产品,并确定了北电网络在中国市场的定位。 确定了北电网络的目标市场后,针对中国电信设备产业市场的特点及中国通信设备市场主要买主的需求,本文从产品、价格、渠道、促销(4P)分析了 广东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北电网络中国电信设备市场的营销策略,运用关系营销和知识营销,大力开展本土化营销以求得北电网络在中国电信设备市场的长期发展。
晓寒[2](2002)在《2002年中国国际通信展综合报道》文中认为
徐勇,王万隆[3](2000)在《火爆中酝酿新走势》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6月21日至24日,2000中国国际通信展在上海举行。作为由国内唯一一家电信业务综合运营商─—中国联通公司支持的大型展会,本届联通上海展吸引了各类参展厂家,引发了一场各种技术的火爆展演
叶猛[4](2004)在《河南网通宽带业务市场营销策略问题研究》文中提出近年以来,各大电信运营商在传统业务增速趋缓和对宽带市场美好预期的诱惑下,争先恐后地向居民社区投入了巨额资金,大规模进行宽带社区网络的建设,但网络建成后使用者却寥寥无几,与运营商们的美好预期相差甚远。 本文从市场营销的角度,首先对当前河南网通的宽带互联网业务所面临的宏观和微观环境进行分析和评估,对宽带互联网用户的行为进行了细致的剖析,在此基础上提出市场细分方案,找出了企业宽带市场这一高速增长的细分市场机会。 在对外部宏观和微观环境及河南网通内部资源分析的基础上,根据竞争战略理论,运用SWOT分析方法和BCG“业务包”模型,将河南网通宽带业务的目标客户由原来的社区家庭用户重新定位为运营商级及跨国公司大企业客户,并确立了河南网通宽带业务的发展战略——差异化战略,在这一战略思想的指导下,分别从产品、定价、渠道和促销等几方面制定了河南网通宽带业务营销组合策略。 为了实现产品差异化战略,提出了宽带产业价值链和宽带应用内容为王的概念,通过整合宽带产业价值链上各企业资源,在向广大宽带用户接入服务的同时,提供丰富的内容服务,推出了针对企业用户的CNC—Connected宽带商务和针对家庭用户的CNC—Community宽带家园等差异化宽带应用产品。 定价方面,对于差异化的企业专线业务,定价采取高价高品质战略;家庭宽带定价采取中等价格、较为丰富的内容战略。并分析了社区用户总成本随开户率变化的关系,找到了目前开户率水平下,宽带社区服务亏损的原因,并确定了达到盈亏平衡点时所需的开户率。 渠道方面,在开发社区用户、中小企业用户以及日常进行社区家庭用户的运行、维护时,积极引入销售代理和运维代理等中介机构,并用量化的指标对中间机构的表现进行评估和考核,奖优罚劣。 营销传播组合方面,灵活组合运用广告、公共关系、人员促销、业务演示等多种营销传播方式。力求塑造技术领先的公司形象、宣传和促销差异化的服务。
何继昌[5](2014)在《关键成长的策略竞争 ——基于移动通讯产业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无时无刻,企业都在经历成长的考验,在全球经济的不景气中,成长是可敬的,失败的时候比较多,成功的时候相对少,要如何发掘成长的动能与蓝海?在全球经济的大浪后,企业如何找到自己的定位,定下未来的成长模型?高新产业进步神速,局势即刻转变,如何在不同成长阶段及变局制订合适的成长策略,一再考验跨国公司经营者的智慧,而企业怎样通过本体的竞争实力与上下游合作得以继续屹立在时代的交替与亘变,正是许多企业高管、股东与全体员工关心的议题。为此,本文用此为研究并结合经济理论和多年高新产业实务经验,发展出一套可供产业应用的方法论。当前环境变形的幅度和复杂性也驱使企业找寻新的创造利润方程式,也有一部份的企业和学者从资源和组织下手来寻求企业的增长。企业成长有待新的模型引领,从前的企业成长的评量方法在循环变动充满不确定的二十一世纪要有系统性的升级,与传统产业衡量的模式有极大的变异,相关的研究并未见到。基于上述理由,本研究将以移动通讯为研究目标,分析其供应链,用博弈及内部化等经济理论来建构一个新型的企业成长模式。本文也进一步推导出实证研究相对应的假设,从实证结果本研究提出具体建议。目的在分析手机市场博弈竞争格局变化并建构高新企业成长的构面及模式,进而了解企业成长策略的模式与局限,可做跨国公司改善的依据及指导方针,此外,研究成果也可做为建构新一代的企业成长模式理论之参考,来实践企业关键成长价值的最大化,亦可供往后学界加以探讨及研究。
王鹏飞[6](2014)在《中国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研究》文中提出当今世界,在经济社会现代化发展过程中,信息越来越展示出其无所不在的特征,电子信息产品已经在日常生活与工作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集成电路是处理信息的基础设备,因此,集成电路被公认为信息技术革命、信息化、信息时代的动力系统。进入21世纪以后,随着全球信息化、网络化和知识经济的迅速发展,集成电路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它以其无穷的变革、创新和极强的渗透力,推动着电子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就电子信息产品而言,集成电路不仅是电子信息设备的核心,同时也会起到很明显的辐射效应。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测算,集成电路产业1元的产值可以带动相关电子信息产业10元的产值,带来100元的国内生产总值(GDP)。电子信息技术的战略性、基础性、渗透性首先体现在集成电路产业,很多精密设备都需要性能强大的集成电路产品作为坚强后盾。集成电路产业是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的核心和基础,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信息产业结构、扩大信息消费、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保障。集成电路产业是现代电子信息产业的基础和核心,其发展程度会对中国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信息化竞争中所处的地位造成极大的影响。一方面,工业化社会的各个领域都会应用到集成电路产业的发展成果,集成电路产业的发展影响和推动了-系列传统产业的革新和升级;另一方面,信息化和网络化的发展都是需要建立在集成电路技术进步的基础之上的,集成电路产业的发展能够有力地推动国家信息化进程,这就使得集成电路在经济发展中的战略地位愈发重要。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特别是2000年6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国发[2000]18号),自文件颁布以来,中国的集成电路产业发展速度加快,投资环境不断改善,产业规模迅速扩大,技术水平显着提升。此后十几年间,中国集成电路产业获得了长足进步。从产业规模来看,中国集成电路产量增长11倍,占全球产量近10%,销售收入翻了三番,占全球产业比重达8.6%,已经成为世界集成电路产业的重要一极。从产业链来看,在一系列重大科技专项的支持下,中国集成电路产业在设计、制造、封测、材料和设备方面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产业体系,技术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的距离逐步缩小,企业实力得到明显提升。中国集成电路产业经历几十年的发展,尽管取得了长足进步,但是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上也会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仍然面临着诸多制约因素。美国、欧洲、日本等国家和地区在高端集成电路产品及技术方面对中国仍然实行禁运政策,使中国对近邻国家和地区的竞争处于不利地位,这也对中国集成电路产业自主发展能力提出更高要求。企业技术创新力量薄弱,能与国际领先水平抗衡的国家队尚未形成,致使中国集成电路市场长期大量依靠进口,国内产品能满足国内市场需求的尚不足20%。集成电路产品高度对外依存严重影响了中国电子整机产业以及经济信息安全等领域的自主可控发展。中国要以新的面貌、新的视角、新的思路,追赶和缩短与世界集成电路产业水平的差距,走上自强、自立、自主地快速发展中国集成电路产业的大道。党的“十八大”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明确指出:“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动科技和经济紧密结合,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完善知识创新体系,强化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社会公益技术研究,提高科学研究水平和成果转化能力,抢占科技发展战略制高点。加快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研发应用,加强技术集成和商业模式创新。”与此同时,移动互联网、两化融合、三网融合、物联网和云计算、电动汽车、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成为推动集成电路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新动力,中国集成电路产业的广阔前景正在逐步实现。展望未来,中国集成电路产业的发展将迎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在新的历史征程开始之前,需要认真梳理中国集成电路产业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沉着应对国际风云变幻,抓住技术升级和商业模式转变所带来的历史性发展契机,充分发挥后发优势,推动中国集成电路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让集成电路产业在实现中国工业化和信息化、带动其他产业转型升级方面发挥排头兵的作用,为中国在全球信息化的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实现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型提供保障。中国集成电路产业研究既是一个重要的理论研究课题,也是一个具有很强现实指导意义的研究课题。本论文应用相关经济学理论,采取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及比较分析的研究方法,进行系统分析,在现有集成电路发展问题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研究了中国集成电路的发展现状、产业结构、区域布局等,论述了集成电路产业的地位和作用,并对集成电路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和原因进行了分析,总结了国际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经验和启示,分析了国际集成电路产业的发展趋势,重点研究了中国集成电路产业的发展现状及其发展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在此基础上从政策扶持、技术创新、产业链、区域布局、商业模式、市场环境、人才激励、国际化等角度提出了中国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论文除绪论外,共分为六章。论文阐述了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的理论基础,研究的思路、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并提出了研究的创新点及进一步研究的问题。论文阐述了集成电路产业的相关概念和发展情况,介绍了集成电路产业在对电子信息产业、国民经济发展以及国防与信息安全的地位和作用,并结合国际上先进国家和地区集成电路产业的发展经验及启示,客观分析了集成电路产业的发展趋势。论文研究了中国集成电路产业的发展历程,从国家相关政策、技术创新、公共服务、人才培养、产业链、区域分布等角度评价了中国集成电路产业的发展现状。论文研究了中国集成电路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差距,分析了造成中国集成电路产业发展中存在问题和差距的历史原因和现实原因。论文研究了美国、欧洲、日本、韩国和中国台湾地区集成电路产业的发展状况,总结出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主要经验和对中国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启示。论文重点从全球产业转移带来的发展机遇、国内巨大市场需求带来的发展机遇、国际政策支持带来的发展机遇、技术进步和两化融合带来的发展机遇、以及商业模式创新带来的发展机遇等客观分析了中国集成电路产业面临的战略机遇;与此同时,分别从全球市场平缓增长、国际竞争更加激烈,产业模式不断创新、全球产业加快重组,技术革新步伐加快、资金门槛不断提高,以及知识产权竞争加剧、产业生态深度演变等方面分析了中国集成电路产业发展面临的挑战。论文在全面分析国际集成电路产业发展趋势及中国集成电路面临的发展机遇与挑战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对策建议,包括加大政策扶持、完善配套政策体系,强化技术创新、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整合产业资源、做大做强产业链,优化区域布局、统筹规划资源投入,创新商业模式、实现产业跨越式发展,改善投融资体系、培育健康市场环境,健全激励机制、吸引聚集高端人才,着眼国际市场、积极实施国际化战略等。
文进[7](2008)在《无线Mesh技术在校园网建设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WLAN在实际应用中得到了迅速发展,但WLAN接入点(AP)的覆盖范围有限,在较大区域提供无线覆盖需要配置多个有线接入点,增加了建设成本。无线Mesh网络是一种新型的大容量、高速率的分布式宽带无线网络,能够通过无线方式多跳连接到有线网络上,网络中的各点均能收发和中继数据,具有自组网、自管理、自愈合等特点,支持点到多点或多点到多点的数据传输。在智能化校园中,无线Mesh Network技术具有不可替代的发展优势,将会获得广泛的应用。无线网络技术目前正处于飞速发展阶段,新技术、新标准、新产品不断出现,如何利用快速发展的无线网络技术,发挥其特点及优势,实现环境、资源、活动的智能化,从而提高学校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的水平和质量,是当前智能化校园研究的重点之一。论文根据某学院新校区的无线网络建设需要,提出了一种利用无线网状网技术对校园无线网络组网的新方案。本文通过某校园新校区无线Mesh网络建设方案的设计,对校园无线Mesh网络的规划、设计作了深入的探讨。主要工作如下:(1)在分析校园无线网络应用需求的基础上,讨论了园区应用较广泛的IEEE 802.11技术和无线Mesh Network技术,着重研究了传统无线局域网和无线网状网的拓扑结构,并对两种网络拓扑结构进行了比较。(2)根据课题实际应用需求和当前网络技术发展,对无线局域网的网络规划及其技术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大规模无线局域网系统优化的目标函数、方法和适合某学院新校区的无线网状网拓扑结构。(3)对设计项目的功能需求进行分析,完成系统规划,明确无线网络系统建设目标及原则,确定新校区无线网络建设采用的无线网状网结构。(4)完成校园无线网络设计中的规划、组网方案设计、无线网络传输和接入设计,完成基于无线网状网的视频监控、通信、管理和计费解决方案。
谭丽[8](2008)在《通信固网基于NGN的智能化改造研究》文中认为进入二十一世纪,通信技术飞速发展,互联网、移动电话等通信手段迅速普及,引发了通信方式多元化、智能化的发展潮流。由于固网通信创建较早,设备和技术逐渐老化,制约了自身的发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已失去了原有的优势,只有通过智能化改造来提升自己的通信服务质量和竞争力。由此对固网通信基于新一代网络NGN(NextGeneration Network)智能化改造就势在必行。目前NGN技术逐渐发展成熟,并在国内外已成功商用。本文就固网基于NGN的智能化改造展开了研究。论文首先从NGN技术和体系架构入手,研究了智能化改造方案,分析了网络改造方案的原则和可行性;在分析黑龙江通信网络现状基础上,设计了基于NGN的智能化改造方案,具体包括网络智能化改造、支撑系统智能化改造、联机采集智能化改造等具体实施方案,并详细地阐述了方案的具体实现;提出了NGN改造过程中的难点—海量数据采集问题,分析了建立采集中心的原则,给出了采集中心的解决方案。黑龙江固网经智能化改造后已取得成功运行,推出了新型的增值业务,节约了维护成本,达到了预期的目标,本文设计的基于NGN智能化改造方案为广泛推广固网改造提供了有效的经验。
王硕[9](2007)在《电子商务概论》文中认为电子商务作为21世纪的时代特征,正成为全球性的具有战略意义的经营管理手段,为社会的发展带来全新的挑战和机遇。我国已将推进电子商务应用,加速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与创新,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发展,发挥技术后发优势,实现生产力跨越式发展,作为国家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措施。电子商务是指企业经营过程与企业经营活动的信息化、网络化,其研究内容非常广泛,主要包括网络环境下企业经营过程的规律和企业经营活动的特点、实现电子商务的理论、方法和技术、电子商务的社会与法律环境要求以及发展电子商务的战略与对策等。为了系统地描述电子商务所涉及的主要内容,本文以互联网环境下商务活动过程为主线,对电子商务活动中的营销、谈判、交易、支付以及相关技术保障和环境措施等内容科学合理地组织。本文共分三篇十一章。第一篇为基础篇,着重介绍电子商务的产生、发展以及电子商务的基本概念和业务模式;第二篇为实务篇,系统地描述电子商务的业务过程,包括网络营销、交易谈判、支付、订单处理以及物流配送;第三篇为技术与环境篇,阐述开展电子商务的技术要求、社会管理机制,主要内容有网络技术、安全技术、系统开发技术以及管理制度的制定和法律、法规的建设。本文积极吸取国内外研究文献的先进性,同时注意形成自身的特色。(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除理论知识和技术基础,精选多个案例,并对其得失做了较详尽的分析,在案例选择上,以本土案例为主,并尽可能选自不同的领域。(2)保持内容的先进性。在内容选取时,参阅了大量相关的科技文献,并与自身的最新研究成果相结合,将其科学、合理地融入教材之中,力争反映电子商务的最新成就和发展前沿。(3)注重学科融合。电子商务是由多学科交叉融合而形成的,注重将信息技术、管理科学、经济学等知识有机融为一体,从信息技术的角度理解交易过程,从经营、管理的角度认识信息技术的价值。
张津铭[10](2006)在《NGN在电力通信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软交换网络体系是公认的搭建下一代网络(NGN)的核心技术,具有开放式的体系结构,且业务提供手段丰富,是集话音、数据、传真和视频业务于一体的全新网络,将逐步替代传统的电路交换等功能单一的网络,是现代通信网络发展的必然趋势。软交换技术作为目前各种网络融合与业务快速承载的关键技术,集中体现了“业务与网络分离、控制与承载分离”的思想,通过软件设计来实现呼叫连接控制和业务处理等功能,是NGN的核心部分。面对目前电力通信现状和各方面的要求,如何用新的思路、新的交换技术、充分利用新的传输网络重新考虑统一规划设计电力通信网已势在必行。新的组网技术既要满足目前的业务需求,又要能顺应发展潮流,满足调度话音业务、行政语音业务、视频业务和数据业务等多种业务的需求,且组网成本相对较低,而软交换技术以其先进的设计思想、开放的构架、强大的业务能力、以及未来技术的良好适应性成为首选组网技术。通过对重庆电力通信数据网进行升级改造,可以作为软交换网的承载网。在软交换采用的协议中,H.323沿用的是传统的实现电话信令模式,比较成熟,已经出现了不少H.323产品。H.323符合通信领域传统的设计思想,进行集中、层次控制,采用H.323协议便于与传统的电话网相连,特别适合于电力专网中应用。本文对利用软交换对重庆电力调度网进行组网进行了可行性研究和技术方案探讨,并探讨了VoIP在重庆电力通信的应用。由于NGN在国内电力通信还未有应用,因此本文对各电力企业改造通信网络、制订通信规划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二、北电网络公司推出Shasta 5000宽带业务接点新产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北电网络公司推出Shasta 5000宽带业务接点新产品(论文提纲范文)
(1)北电网络中国市场的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目录 |
Catalogue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文献综述 |
1.2.1 市场营销理论的研究 |
1.2.2 跨国公司开拓国际市场的研究 |
1.2.3 北电网络开拓中国市场的研究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二章 中国通信设备市场分析 |
2.1 中国通信设备市场的运行现状分析 |
2.1.1 中国通信市场发展状况 |
2.1.2 中国通信设备市场运行现状 |
2.2 通信设备营销模式 |
2.3 中国通信设备市场的顾客购买行为分析 |
2.3.1 产业市场购买行为 |
2.3.2 消费者市场购买行为 |
第三章 北电网络在中国市场的环境分析 |
3.1 公司宏观环境 |
3.1.1 政治(法律)环境 |
3.1.2 经济环境 |
3.1.3 社会(文化)环境 |
3.1.4 技术环境 |
3.2 公司微观环境 |
3.2.1 公司内部环境 |
3.2.2 主要竞争对手 |
3.2.3 顾客 |
3.2.4 供应商 |
3.2.5 公众 |
第四章 北电网络在中国市场的SWOT分析 |
4.1 北电网络竞争的优势 |
4.2 北电网络竞争的劣势 |
4.3 北电网络开拓中国市场的机会 |
4.4 北电网络开拓中国市场面临的威胁 |
4.5 北电网络SWOT分析 |
第五章 北电网络在中国的目标市场选择及定位 |
5.1 中国通信设备主要细分市场 |
5.1.1 固定网程控交换机产品市场的特点 |
5.1.2 移动通信产品市场的特点 |
5.1.3 光传输产品市场的特点 |
5.1.4 数据通信产品市场的特点 |
5.1.5 话机产品市场的特点 |
5.2 北电网络中国目标市场的选择 |
5.2.1 目标市场的评价 |
5.2.2 目标市场的确定 |
5.3 目标市场的定位 |
第六章 北电网络公司中国市场营销策略 |
6.1 产品策略 |
6.1.1 针对目标市场的通信设备产品 |
6.1.2 整合产品质量和服务 |
6.2 价格策略 |
6.2.1 国内通信设备市场产品价格趋向 |
6.2.2 北电网络价格策略 |
6.3 渠道策略 |
6.4 促销策略 |
6.4.1 人员促销 |
6.4.2 广告 |
6.4.3 公共关系 |
6.4.4 营业推广 |
6.4.5 顾客关系营销 |
6.4.6 开展知识营销,创造市场需求 |
6.5 进一步拓展北电网络在中国市场的本地化营销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4)河南网通宽带业务市场营销策略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导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3 研究的理论基础 |
1.4 研究的基本思路与框架 |
第二章 河南网通宽带业务营销环境分析 |
2.1 河南网通概况 |
2.1.1 河南网通组织机构介绍 |
2.1.2 河南网通网络介绍 |
2.1.3 河南网通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介绍 |
2.2 河南网通宽带业务宏观环境分析 |
2.2.1 人口环境 |
2.2.2 经济环境 |
2.2.3 技术环境 |
2.2.4 政治、法律环境 |
2.3 影响河南网通宽带业务的微观环境分析 |
2.3.1 河南宽带业务竞争状况 |
2.3.2 顾客及公众 |
2.3.3 中介机构 |
2.4 营销环境的评价 |
第三章 河南网通宽带业务的市场分析 |
3.1 数据业务的整体发展状况及市场预测 |
3.1.1 通信业增幅趋缓,但数据通信依旧坚挺 |
3.1.2 互联网数据市场结构构成 |
3.2 宽带互联网业务市场细分 |
3.2.1 宽带互联网用户行为分析 |
3.2.2 宽带互联网市场细分 |
3.2.3 细分市场评估 |
第四章 河南网通宽带业务竞争能力分析 |
4.1 河南网通“业务包”图解 |
4.1.1 市场增长率和相对竞争地位的确定 |
4.1.2 河南网通“业务包”图解 |
4.2 河南网通宽带业务现状及评估 |
4.3 河南网通宽带业务SWOT分析 |
4.4 河南网通宽带业务目标用户再定位 |
4.5 河南网通宽带业务竞争战略分析 |
第五章 河南网通宽带业务营销组合策略 |
5.1 河南网通宽带业务产品策略 |
5.1.1 产品生命周期 |
5.1.2 新产品策略 |
5.2 河南网通宽带业务定价策略 |
5.2.1 企业宽带产品定价策略 |
5.2.2 家庭宽带产品定价策略 |
5.2.3 其它各运营商价格水平 |
5.2.4 产品价格项目 |
5.2.5 收费和服务策略 |
5.3 河南网通宽带业务营销渠道策略 |
5.3.1 影响河南网通营销渠道选择的各主要因素 |
5.3.2 中间商渠道策略 |
5.4 河南网通宽带业务营销传播组合策略 |
5.4.1 宽带业务的目标受众和营销传播目标 |
5.4.2 设计信息和选择营销传播方式 |
5.4.3 营销传播组合策略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关键成长的策略竞争 ——基于移动通讯产业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引言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动机 |
第二节 研究目的 |
第三节 研究范围与方法 |
第四节 论文架构与研究流程 |
第五节 研究创新之处与不足 |
第二章 文献探讨 |
第一节 跨国公司综论 |
2.1.1 当代跨国公司的成长与特征 |
2.1.2 跨国公司的内部化 |
第二节 策略理论 |
2.2.1 策略定义 |
2.2.2 边缘策略 |
2.2.3 有限战策略 |
第三节 博弈论 |
2.3.1 博弈论综论 |
2.3.2 博弈论衍生的理论 |
第三章 移动通讯的进程 |
第一节 移动通讯产业与技术的演化 |
第二节 移动通讯的分支与互补 |
第三节 移动通讯产业供应链 |
3.3.1 手机芯片 |
3.3.2 面板 |
3.3.3 触控 |
3.3.4 玻璃基板 |
第四章 成长策略模式 |
第一节 通讯产业成长N模式 |
第二节 通讯产业成长S模式 |
第三节 通讯产业成长B模式 |
第四节 通讯产业成长P模式 |
第五节 通讯产业成长U模式 |
4.5.1 独特化 |
4.5.2 U模式传达的价值 |
4.5.3 U模式造成的效应 |
第六节 通讯产业成长D模式 |
4.6.1 山寨机的兴衰 |
4.6.2 新兴品牌的崛起 |
第七节 通讯产业成长M模式 |
第八节 通讯产业成长V模式 |
4.8.1 解读V模式 |
4.8.2 V模式的弹性与升华 |
第五章 实证分析 |
第一节 进入市场策略分析 |
5.1.1 既有一线手机厂家背景介绍 |
5.1.2 新进手机厂家背景介绍 |
5.1.3 手机市场进入博弈 |
5.1.4 既有一线手机厂家后续发展 |
5.1.5 新进手机厂家后续发展 |
第二节 抢地盘策略分析 |
5.2.1 手机集团厂家背景介绍 |
5.2.2 手机集团厂家抢地盘博弈 |
5.2.3 抢地盘手机集团后续发展 |
第三节 技术研发策略分析 |
5.3.1 投入研发手机厂家背景介绍 |
5.3.2 手机厂家投入研发博弈 |
5.3.3 投入研发手机厂家后续发展 |
第四节 专利攻防策略分析 |
5.4.1 运用专利攻防的背景介绍 |
5.4.2 手机集团厂家专利攻防博弈 #i00 |
5.4.3 专利攻防手机集团厂家后续发展 |
第五节 供应链策略分析 |
第六节 蓝海策略分析 |
5.6.1 找寻并进入新的高利润市场 |
5.6.2 由内而外的奏效策略 |
第七节 内部化策略分析 |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
第一节 研究结果与发现 |
6.1.1 白牌手机的消长 |
6.1.2 智能手机的趋势 |
第二节 理论与实务意涵 |
第三节 对后续研究者之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一、学习经历 |
二、学术论文 |
三、电子版专着 |
四、获奖 |
(6)中国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创新点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表目次 |
图目次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三、研究的理论基础 |
四、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五、研究的创新与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第一章 集成电路产业概述 |
第一节 集成电路 |
一、集成电路的涵义 |
二、集成电路技术 |
三、集成电路的发展历史 |
四、集成电路分类 |
第二节 集成电路产业 |
一、集成电路产业的涵义 |
二、集成电路产业的特征 |
三、集成电路产业的市场状况 |
第三节 集成电路产业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
一、集成电路产业是电子信息产业的基础和核心 |
二、集成电路产业是国民经济持续增长的推动力 |
三、集成电路产业对国防与信息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
第四节 集成电路产业的发展趋势 |
一、集成电路产业技术发展趋势 |
二、集成电路产业结构调整及转移趋势 |
三、集成电路产业芯片、整机联动的发展趋势 |
四、集成电路产业与资本结合的发展趋势 |
五、集成电路产业商业模式的发展趋势 |
第二章 中国集成电路产业的发展现状 |
第一节 中国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总体概况 |
一、中国集成电路产业的发展历程 |
二、中国集成电路产业的技术创新现状 |
三、中国集成电路产业的公共服务现状 |
四、中国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人才培养现状 |
第二节 中国集成电路产业的产业链 |
一、集成电路设计产业 |
二、集成电路制造产业 |
三、集成电路封装与测试产业 |
四、集成电路材料与装备产业 |
第三节 中国集成电路产业的区域布局 |
一、环渤海区域集成电路产业的发展 |
二、长三角区域集成电路产业的发展 |
三、珠三角区域集成电路产业的发展 |
四、西部区域集成电路产业的发展 |
第三章 中国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问题及原因 |
第一节 中国集成电路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
一、市场严重依赖进口 |
二、缺乏高端领军企业 |
三、工艺水平差距较大 |
四、基础技术积累不足 |
五、配套技术发展滞后 |
六、产业布局尚需优化 |
第二节 中国集成电路产业发展存在问题的原因 |
一、人才基础相对薄弱 |
二、技术创新能力不强 |
三、政策支持不能持续 |
四、商业模式创新不够 |
五、资本投入运作欠缺 |
第四章 美、欧、日、韩及中国台湾地区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经验和启示 |
第一节 美国集成电路产业发展 |
一、美国集成电路产业发展历程及现状 |
二、美国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经验及启示 |
第二节 欧洲集成电路产业发展 |
一、欧洲集成电路产业发展历程及现状 |
二、欧洲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经验及启示 |
第三节 日、韩集成电路产业发展 |
一、日、韩集成电路产业发展历程及经验 |
二、日、韩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特点及启示 |
第四节 中国台湾地区集成电路产业发展 |
一、中国台湾地区集成电路产业发展历程及经验 |
二、中国台湾地区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特点及启示 |
第五章 中国集成电路产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
第一节 中国集成电路产业发展面临的环境 |
一、宏观环境 |
二、市场环境 |
三、政策环境 |
第二节 中国集成电路产业面临的机遇 |
一、全球产业转移带来的发展机遇 |
二、国内巨大市场需求带来的发展机遇 |
三、国家政策支持带来的机遇 |
四、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带来的发展机遇 |
五、商业模式创新带来的发展机遇 |
第三节 中国集成电路产业面临的挑战 |
一、全球市场平缓增长,国际竞争更加激烈 |
二、产业模式不断创新,全球产业加快重组 |
三、技术革新步伐加快,资金门槛不断提高 |
四、知识产权竞争加剧,产业生态深度演变 |
第六章 中国集成电路产业发展对策 |
第一节 加大政策扶持,完善配套政策体系 |
一、政策扶持是产业发展的最大助力 |
二、产业发展新的突破需要更强力的政策扶持 |
第二节 强化技术创新,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
一、技术创新是集成电路产业快速发展的源泉 |
二、鼓励技术创新,促进产业发展 |
第三节 整合产业资源,做大做强产业链 |
一、资源整合是产业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 |
二、采取多种措施推动产业做大做强 |
第四节 优化区域布局,统筹规划资源投入 |
一、集成电路产业群聚效应日益凸现 |
二、增强区域聚焦,强化产业协同 |
第五节 创新商业模式,实现产业跨越式发展 |
一、市场多元化与服务化趋势提供新契机 |
二、创新商业模式,实现跨越发展 |
第六节 改善投融资体系,培育健康市场环境 |
一、改善产业投融资环境,增强市场活力 |
二、引导市场规范运作,促进产业良性发展 |
第七节 健全激励机制,吸引聚集高端人才 |
一、国际竞争需要一流的高端人才 |
二、健全激励机制,引进高端人才 |
第八节 着眼国际市场,积极实施国际化战略 |
一、国际化是产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
二、形成产业合力,共同开拓国际市场 |
参考文献 |
中文部分 |
英文部分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相关论文 |
后记 |
(7)无线Mesh技术在校园网建设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1.1 课题技术背景 |
1.1.2 课题项目背景 |
1.2 校园无线网络概述 |
1.3 课题研究目的 |
1.4 本论文的主要工作 |
2 无线Mesh 技术 |
2.1 无线Mesh 网络概述 |
2.1.1 概念 |
2.1.2 特点 |
2.1.3 应用领域 |
2.2 无线网状网核心技术 |
2.2.1 拓扑结构 |
2.2.2 多信道MAC 协议 |
2.2.3 路由技术 |
2.3 无线Mesh 网络安全技术 |
2.3.1 基本安全要素 |
2.3.2 相关安全协议与标准 |
2.4 相关协议与标准 |
2.4.1 IEEE802.11s |
2.4.2 IEEE 802.15 |
2.4.3 IEEE 802.16 |
2.5 本章小结 |
3 校园无线通信组网研究 |
3.1 无线网络的应用需求 |
3.2 宽带无线接入技术 |
3.2.1 IEEE802.11 技术 |
3.2.2 无线mesh 网技术 |
3.2.3 无线网络拓扑结构比较 |
3.3 无线局域网网络规划 |
3.3.1 基本问题 |
3.3.2 大规模无线局域网优化 |
3.3.3 无线局域网网络规划技术 |
3.4 校园无线组网结构设计 |
3.4.1 现代校园环境的无线网络要求 |
3.4.2 校园无线网络结构设计 |
3.5 本章小结 |
4 无线网状网建设设计方案 |
4.1 工程项目背景及概况 |
4.2 无线宽带需求 |
4.3 无线网络建设目标及原则 |
4.3.1 无线网络建设目标 |
4.3.2 方案设计原则 |
4.4 无线网络技术的选择 |
4.4.1 总体布局与功能分区 |
4.4.2 无线网状网技术优势 |
4.5 无线网络的规划 |
4.5.1 组网方式 |
4.5.2 频率规划 |
4.5.3 覆盖规划 |
4.5.4 避免同频干扰 |
4.6 无线网状网组网设备 |
4.6.1 NMS1000 |
4.6.2 MSR4000 |
4.6.3 MSR2000 |
4.6.4 MSR1000 |
4.7 无线网状网建设方案设计 |
4.7.1 组网方案设计 |
4.7.2 无线网络传输接入设计 |
4.7.3 无线网状网应用方案 |
4.7.4 无线网状网安全管理计费解决方案 |
4.8 本章小结 |
5 总结与展望 |
5.1 论文工作总结 |
5.2 后续工作的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A. 作者在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B. 作者在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目录 |
(8)通信固网基于NGN的智能化改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概况 |
1.2.1 国内发展现状 |
1.2.2 国外发展现状 |
1.2.3 国内外发展现状对比 |
1.3 推广意义和应用前景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NGN技术研究 |
2.1 NGN概念 |
2.2 NGN网络技术特点 |
2.3 NGN的关键技术研究 |
2.4 NGN网络的特点 |
2.5 NGN运营支撑系统的特点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通信网络智能化改造可行性研究 |
3.1 通信网络智能化改造的目标 |
3.2 传统通信网络现状分析 |
3.3 通信网络智能化改造方案可行性研究 |
3.3.1 网络改造方案 |
3.3.2 支撑系统改造方案 |
3.3.3 联机采集改造方案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黑龙江通信网络智能化改造设计与实现 |
4.1 黑龙江通信网络现状分析 |
4.1.1 网络现状 |
4.1.2 运营支撑系统现状 |
4.1.3 黑龙江通信网络改造的必然性 |
4.2 黑龙江通信网络智能化的设计与实现 |
4.2.1 黑龙江通信网络的智能化改造 |
4.2.2 联机采集智能化改造 |
4.2.3 运营支撑系统智能化改造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黑龙江网络智能化改造关键问题研究 |
5.1 NGN采集中心应具备的功能 |
5.2 建立NGN采集中心的设计原则 |
5.3 NGN采集中心的实际需求分析 |
5.4 NGN采集中心CPU及内存处理能力的估算 |
5.5 NGN采集中心存储系统的估算 |
5.6 NGN采集中心应用服务器及数据库系统 |
5.7 NGN采集中心的解决方案 |
5.8 本章小结 |
第6章 应用效果分析 |
6.1 黑龙江通信网络基于NGN的智能化改造的应用效果 |
6.2 通信网络基于NGN的智能化改造的推广 |
6.3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9)电子商务概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篇 基础篇 |
1 绪论 |
1.1 电子商务基本概念 |
1.2 电子商务模型与机理 |
1.3 电子商务引发的经济学问题思考 |
1.4 电子商务的起源与发展 |
第2章 电子商务模式与应用 |
2.1 商务模式及电子商务模式 |
2.2 电子商务模式分类与应用 |
2.3 电子商务的交易模式 |
2.4 基于易趣网的电子商务案例分析 |
第二篇 实务篇 |
第3章 网络营销 |
3.1 网络营销的基本理论 |
3.2 网络消费者 |
3.3 网络市场调研 |
3.4 网络营销策略 |
3.5 网络营销管理 |
第4章 电子交易与支付 |
4.1 贸易与电子贸易 |
4.2 电子合同 |
4.3 电子交易 |
4.4 电子支付 |
第5章 电子商务物流管理 |
5.1 电子商务下的物流变革 |
5.2 电子商务物流管理 |
5.3 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的物流 |
5.4 客户服务与客户关系管理 |
第三篇 技术与环境篇 |
第6章 电子商务基础技术 |
6.1 网络技术 |
6.2 EDI技术 |
6.3 安全技术 |
6.4 数据库技术 |
第7章 电子商务实用开发技术 |
7.1 前台(客户端)开发技术 |
7.2 后台(服务器端)技术 |
7.3 Web Service技术 |
第8章 电子商务系统规划与建设 |
8.1 电子商务系统构建的一般方法 |
8.2 电子商务网站规划与建设 |
8.3 电子商务网站的设计及推广 |
第9章 电子商务营运社会管理机制 |
9.1 管理制度的建立 |
9.2 法律法规的建设 |
参考文献 |
博士生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 |
博士后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 |
致谢 |
(10)NGN在电力通信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
1.1.1 问题的提出 |
1.1.2 研究的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文研究的目的和研究内容 |
1.3.1 本文研究的目的 |
1.3.2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2 NGN 的概念及原理 |
2.1 引言 |
2.2 NGN 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
2.3 NGN 研究范围与发展趋势 |
2.4 NGN 的体系结构 |
2.5 NGN 的主要业务 |
2.6 NGN 支持的协议 |
2.7 支撑NGN 的主要技术 |
2.8 NGN 的技术优势 |
2.9 现有电信网络如何演进到下一代网络 |
2.10 本章小结 |
3 软交换的技术特点 |
3.1 软交换的基本概念 |
3.2 软交换的信令 |
3.2.1 H.323 的体系结构 |
3.2.2 SIP 系统概述 |
3.2.3 H.323 和SIP 协议的比较 |
3.2.4 MGCP/MeGaCo/H.248 协议 |
3.3 本章小结 |
4 NGN 承载网的改进 |
4.1 引言 |
4.2 NGN 承载网的QoS 考虑 |
4.3 重庆电力通信数据网现状 |
4.4 重庆电力通信数据网存在的问题 |
4.5 重庆电力通信数据网改造方案 |
4.5.1 现有部分数据网设备扩容部分 |
4.5.2 供电公司新增数据网设备部分 |
4.5.3 网管系统的实现 |
4.5.4 系统时钟方案 |
4.5.5 扩容实施可行性 |
4.6 本章小结 |
5 调度交换网软交换组网 |
5.1 引言 |
5.2 重庆电力调度交换网现状 |
5.3 软交换技术组网的必要性 |
5.4 软交换组网方案 |
5.4.1 系统架构 |
5.4.2 组网原则 |
5.4.3 信令结构 |
5.4.4 编号方案 |
5.4.5 实施计划 |
5.5 本章小结 |
6 VoIP 在电力通信的应用 |
6.1 引言 |
6.2 BGW 在VoIP 的应用 |
6.3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主要结论 |
7.2 后续研究工作的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四、北电网络公司推出Shasta 5000宽带业务接点新产品(论文参考文献)
- [1]北电网络中国市场的营销策略研究[D]. 阳曙. 广东工业大学, 2003(02)
- [2]2002年中国国际通信展综合报道[J]. 晓寒. 世界电信, 2002(11)
- [3]火爆中酝酿新走势[N]. 徐勇,王万隆. 人民邮电, 2000
- [4]河南网通宽带业务市场营销策略问题研究[D]. 叶猛. 郑州大学, 2004(04)
- [5]关键成长的策略竞争 ——基于移动通讯产业的研究[D]. 何继昌. 南开大学, 2014(04)
- [6]中国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研究[D]. 王鹏飞. 武汉大学, 2014(06)
- [7]无线Mesh技术在校园网建设中的应用研究[D]. 文进. 重庆大学, 2008(06)
- [8]通信固网基于NGN的智能化改造研究[D]. 谭丽.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08(06)
- [9]电子商务概论[D]. 王硕. 合肥工业大学, 2007(03)
- [10]NGN在电力通信中的应用研究[D]. 张津铭. 重庆大学, 200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