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增强UV-B辐射对高等植物的作用以及植物的适应(论文文献综述)
朱青青[1](2021)在《黄花鸢尾叶片抗氧化系统和紫外吸收物质对增强UV-B辐射的响应》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人类活动和工业化的快速发展使得大量氯氟烃类气体被释放到空气中,致使大气臭氧层变薄,显着增加了到达地球表面的UV-B辐射水平。UV-B对植物抗氧化系统、蛋白质和细胞膜造成损伤,降低光合活性,阻碍植物生长。湿地生物是自然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人类生存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生态服务。黄花鸢尾(Iris wilsonii)是重要的湿地生物之一,兼具净化水体和观赏功能。为了深入了解黄花鸢尾叶片抗氧化系统和紫外吸收物质对增强UV-B辐射的响应,在人工湿地条件下研究了3个UV-B水平下黄花鸢尾叶活性氧变化、抗氧化系统、异黄酮类代谢及紫外吸收物质含量的变化,分析了黄花鸢尾对增强UV-B辐射的适应性及其机理。取得如下主要成果:1.增强UV-B辐射下,黄花鸢尾叶片活性氧含量升高,210μw·cm-2和252μw·cm-2处理下,O 2-和H2O2平均含量分别升高16.64%、58.08%和20.12%、61.82%。MDA含量显着增加,细胞质膜透性显着增大,相较与对照组,低辐照组MDA含量和相对电导率均值增幅9.5%和18.89%,高辐照组MDA含量和相对电导率均值增幅20.25%和25.35%。而且损伤效应均随UV-B辐射强度和暴露时间增加而增强。2.增强UV-B辐射下,在实验前5天黄花鸢尾叶片中As A、DHA、GSH含量达到最高值,之后开始下降,但是在210μw·cm-2处理下,As A、DHA、GSH、GSSG含量比对照组增幅分别为21.86%、37.08%、30.07%、31.91%;在252μw·cm-2处理下,As A、DHA、GSH、GSSG含量比对照组增幅分别为27.73%、71.57%、97.97%、82.81%。黄花鸢尾叶片中POD、APX、GR、CAT活性随辐射处理时间延长呈现出升高趋势,SOD和MDHAR活性持续下降,DHAR活性先升高后降低。低剂量(210μw·cm-2)UV-B辐射处理下,鸢尾叶片SOD、POD、APX、GR、CAT、DHAR和MDHAR活性平均比对照增加6.31%、7.23%、194.84%、20.65%、56.38%、12.83%和23.07%;高剂量(252μw·cm-2)UV-B处理下,叶片SOD、POD、APX、GR、CAT和DHAR活性平均增幅分别为10.79%、18.59%、331.79%、68.55%、43.05%和28.11%,但MDHAR活性低于对照(-1.06%)。说明增强UV-B辐射下,黄花鸢尾叶片主要依靠提高As A、DHA、GSH、GSSG和APX、CAT、GR和DHAR活性来抵制活性氧胁迫,As A-GSH循环系统在活性氧清除中发挥重要作用。3.黄花鸢尾叶片中12种酚酸类和异黄酮组分的含量为阿魏酸最丰富(均在20mg/kg以上,对照平均为98.53mg/kg,低辐射下为153.37mg/kg,高辐射下为122.15mg/kg),香草酸次之(均在7mg/kg以上,对照平均为17.86mg/kg,低辐射24.80mg/kg,高辐射12.38mg/kg),丁香酸最低(均在2mg/kg以下,对照组平均1.35mg/kg,低辐射组1.02mg,高辐射组0.35mg/kg)。低剂量和高剂量增强UV-B处理下,黄花鸢尾叶片总黄酮含量升高9.45%和6.67%,总花色苷含量平均增加5.94%和18.72%,总酚含量在低剂量UV-B辐射下比对照增加14.12%,在高剂量处理下较对照下降6.87%;其中,芦丁、鸢尾苷元和野鸢尾苷元含量随辐射强度增加而提高,阿魏酸、香草酸和鸢尾苷在低剂量UV-B增强处理下含量较高,野鸢尾苷、染料木素和次野鸢尾黄素含量在三个UV-B辐射处理下几乎没有变化,丁香酸含量则在增强UV-B处理下略有降低。4.UV-B辐射增强条件下,黄花鸢尾叶片中异黄酮、花色素代谢途径关键酶活性变化不一致。黄花鸢尾叶片PAL、CHS、IFS、ANS、LAR、DFR和UFGT活性随UV-B辐射剂量增加而提高,在低剂量和高剂量UV-B处理下分别比对照提高28.60%和56.76%、130.66%和160.70%、6.66%和11.76%、45.86%和74.49%、15.55%和31.86%、4.74%和10.63%、5.51%和12.41%;叶片中C4H、FLS活性在低剂量下增幅大于高剂量,分别比对照提高26.83%和16.57%、38.00%和0.91%;叶片CHI、4CL和UFGT活性在低剂量UV-B处理下比对照升高17.32%和3.34%,但在高剂量组下降9.19%和4.32%;F3H活性在低剂量UV-B处理下降低1.40%,在高剂量下升高7.40%。在对照组和高UV-B辐射组中丁香酸含量与LAR活性极显着负相关,阿魏酸含量与CHI活性极显着负相关;对照组和低UV-B辐射组中白藜芦醇含量与C4H和DFR活性以及野鸢尾苷元含量与C4H、DFR和UFGT活性极显着正相关;在低UV-B辐射组和高UV-B辐射组中芦丁含量与F3H活性极显着正相关。三种强度UV-B辐射处理下酚酸类化合物含量和异黄酮以及花色素相关性表现出一定的差异。黄花鸢尾叶片中的化合物含量变化异同,主要是因为植物调动体内物质含量以抵御胁迫伤害。5.UV-B辐射可以提高植物体内紫外吸收物质含量。黄花鸢尾叶片中总花色苷含量都是升高,210μw·cm-2和252μw·cm-2UV-B辐射处理下,平均增幅5.94%和18.72%。在低辐照组中,总酚和总黄酮含量都是增长的;但是高辐照组下,总黄酮含量变化趋势呈波浪形,即先升高再下降然后略增高;而总酚含量呈缓慢下降后再升高。210μw·cm-2和252μw·cm-2UV-B辐射处理下,总酚平均含量分别增幅14.12%和降幅6.87%;总黄酮含量增幅平均为9.45%和6.67%。综上所述,本研究从活性氧产生、抗氧化系统、异黄酮及花色素代谢以及紫外吸收物质等方面探讨了UV-B辐射增强条件下黄花鸢尾叶片受损、适应和抵御氧化胁迫的效应与机理,为认识黄花鸢尾适应UV-B辐射增强胁迫提供了重要实证依据和机理阐释。
刘一诺,敖曼,李波,关义新[2](2020)在《UV-B辐射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及其应用价值》文中认为紫外线-B (UV-B)是影响植物生长发育的重要环境压力因子。UV-B辐射强度变化对植物生态系统造成的影响,已成为国内外研究热点。本文从UV-B辐射对植物形态发育、光合作用、次生代谢和抗氧化系统以及遗传物质的影响等方面,对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简要述评。对UV-B辐照调节植物形态发育、改善植物品质、提高果实保鲜能力、增强植物抵抗生物胁迫能力和诱变育种的机制及其应用前景进行了深入探讨与展望。
刘一诺[3](2020)在《UV-B辐射对单倍体玉米生长发育及加倍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单倍体育种技术已成为现代化玉米育种的重要手段之一。我国玉米种植区域十分广泛,不同繁育地点的环境差异性使单倍体玉米生长发育和自然育性恢复情况均表现出显着差异,UV-B辐射是其中差异较为明显的一种环境压力因子。本文初步比较在不同强度UV-B辐射增强条件下单倍体和二倍体玉米幼苗的差异响应,并研究了田间单倍体在不同UV-B强度下的表现,重点探究差异环境中不同UV-B辐射强度对玉米单倍体雄穗育性恢复(自然加倍)情况的影响。结果如下:1.单倍体和二倍体玉米幼苗在低(30μW/cm2)、中(45μW/cm2)和高(60μW/cm2)强度UV-B辐射后株高、叶面积、相对含水量均有不同程度降低,茎粗梯度升高。其中,单倍体较二倍体反应迟缓,二倍体玉米幼苗株高、叶面积、相对含水量均在低强度辐射下即有形态变化,而单倍体玉米幼苗株高在高强度辐射下才显着降低,叶面积在中、高强度辐射下显着降低。不同强度UV-B辐射后单倍体和二倍体玉米幼苗类黄酮相对含量均显着上升。单倍体玉米幼苗花青素含量在中、高强度辐射后显着增加,二倍体玉米幼苗花青素含量仅在高强度辐射后显着增加。单倍体玉米幼苗类胡萝卜素含量在UV-B辐射后增加,而二倍体玉米幼苗类胡萝卜素含量下降。不同强度UV-B辐射后单倍体和二倍体玉米幼苗叶绿素含量均有所下降。单倍体在高强度辐射情况下叶绿素含量急剧下降,二倍体玉米幼苗在中强度辐射后叶绿素含量发生显着变化。不同强度UV-B辐射下单倍体和二倍体玉米幼苗的初始荧光强度(Fo)、最大荧光强度(Fm)、即时速率(Fv)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不同强度UV-B辐射下单倍体玉米幼苗光系统II最大量子产额(Fv/Fm)没有明显差异,在二倍体玉米中显着下降。不同强度UV-B辐射下单倍体和二倍体玉米幼苗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增加,单倍体相对二倍体增加较明显。单倍体玉米幼苗过氧化物酶(POD)、抗坏血酸酶(APX)、丙二醛(MDA)活性随UV-B辐射强度增加而梯度增加,但二倍体玉米幼苗POD活性没有显着变化;APX活性在低、中强度辐射下显着增加,高强度辐射下显着下降;MDA含量在低强度辐射下显着增加,中、高强度下没有显着变化。流式细胞术检测UV-B处理后的单倍体和二倍体玉米幼苗,在试验强度范围内未发生倍性变化,但植株基因组DNA相对含量均有不同程度减少。2.梨树6WC×NF181材料单倍体在UV-B辐射增强条件下株高和穗位高都略低于太阳光下单倍体,叶宽和叶片相对含水量显着降低。在UV-B辐射增强后,单倍体光合系统中叶绿素含量显着减少,光合荧光产量显着升高,非光化学淬灭系数显着减少,光化学淬灭系数显着增强。在抗氧化酶系统中,UV-B增强后的单倍体SOD、POD、APX活性有不同程度的增加,而CAT活性轻微减少,MDA含量显着减少。在紫外吸收物质中,UV-B增强后单倍体类黄酮相对含量、类胡萝卜素含量和花青素相对含量在UV-B增强的条件下均显着增加。UV-B增强处理后单倍体雄穗长未有明显变化,但雄穗分枝数明显减少。在雄穗育性恢复方面,增强UV-B处理后单倍体露粉率显着提高。在验证试验中,增强UV-B辐射后乐东NF181和GAF058×PF004单倍体雄穗表型特征变化与前期试验结果一致,且育性恢复情况较CK和滤减UV-B组有所提升。NF181和GAF058×PF004材料露药率在UV-B辐射增强后均没有显着变化,但NF181材料露粉率显着升高。在露药得分和露粉得分两个特征上,NF181和GAF058×PF004两组材料随UV-B辐射增强均呈梯度升高趋势。在UV-B辐射增强的条件下单倍体玉米幼苗在形态变化上较二倍体更迟缓,紫外吸收物质、抗氧化酶系统和光系统响应均较二倍体更敏感。综上,单倍体玉米幼苗较二倍体自身保护性更强,或因单倍体自身调节机制较敏感,抵抗外界环境胁迫的能力较强,使其在拥有单套染色体的条件下仍能正常适应环境存活下来。玉米幼苗在UV-B增强后未出现预期的倍性变化,但基因组DNA相对含量均有不同程度减少,表明在本试验UV-B辐射增加范围内,玉米体细胞基因组受到一定的胁迫,通过减少DNA相对含量降低细胞核内负担,但未发生植株整体倍性变异。大田试验所测材料中UV-B相对增强的条件下单倍体散粉率有所增加,或属于环境效应下的稳定遗传。在未来的单倍体育种过程中可优化环境中UV-B辐射强度,使单倍体处于更适宜的生长环境中以提高单倍体雄穗育性恢复率。
秦振娴[4](2020)在《柔毛淫羊藿与心叶淫羊藿生长发育及其品质形成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淫羊藿为补益类常用中药材,临床上广泛用于治疗骨质疏松、慢性肾炎和免疫调节等。柔毛淫羊藿(Epimedium pubescens Maxim.)和心叶淫羊藿(E.brevicornu Maxim.)均为《中国药典》规定的淫羊藿药材的基原植物,其主要活性成分为淫羊藿苷等黄酮醇苷类化合物。药用植物活性成分决定于物种遗传基因,同时与生长环境密切相关。淫羊藿为阴生植物,研究表明,心叶淫羊藿淫羊藿苷含量大大高于柔毛淫羊藿,因此,研究两种淫羊藿药材生长发育、品质积累规律以及UV-B胁迫下的生理、代谢物变化和基因表达调控机制,为淫羊藿药材质量控制、品质调控与新品种选育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了解柔毛淫羊藿的需肥规律及施肥效果可为淫羊藿高产栽培提供指导。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综合考虑生物量和淫羊藿苷类成分含量,柔毛淫羊藿和心叶淫羊藿适宜采收期为6月中下旬。北京地区柔毛淫羊藿和心叶淫羊藿叶片干重分别于6月末和6月中旬达到最大值;柔毛和心叶淫羊藿叶片中淫羊藿苷含量均在展叶期(盛花期)最高,之后迅速下降,且心叶淫羊藿淫羊藿苷含量远远高于柔毛淫羊藿;柔毛淫羊藿和心叶淫羊藿净光合速率日变化均呈双峰曲线,存在明显的“午休”现象,不同的是柔毛淫羊藿光合能力弱于心叶淫羊藿,但水分利用率高于心叶。2.整个生长期心叶淫羊藿有20个黄酮类化合物含量显着高于同期柔毛淫羊藿,而20个以酚酸类为主的代谢物含量均显着低于柔毛淫羊藿。利用LC-MS广靶代谢组技术,从柔毛和心叶淫羊藿叶片中分别鉴定到403个和396个代谢物,其中有389个代谢物是二者共同具有的,说明柔毛和心叶淫羊藿叶片次生代谢物组成基本相似;随着植株生长发育柔毛和心叶淫羊藿叶片中分别有302和268个代谢物含量发生了显着变化,其中大部分黄酮类、酚酸类差异代谢物含量增加,而脂质类、核苷酸类和氨基酸类物质含量降低;相同发育期的柔毛和心叶淫羊藿叶片相比共有295个差异代谢物,其中柔毛淫羊藿有20个黄酮类化合物的含量明显低于同期心叶淫羊藿,而20个以酚酸类为主的代谢物含量均显着高于同期的心叶淫羊藿。3.整个生长期柔毛淫羊藿叶片中大多数差异表达基因表达水平显着升高,至叶片采收期达到最高水平,而心叶淫羊藿差异表达基因在盛果期或果实成熟期表达水平最高,叶片采收期降低。柔毛淫羊藿4个生长期叶片转录组测序获得196487个Unigene,其中19542个Unigene的表达水平发生显着变化;4个生长期心叶淫羊藿叶片转录组测序获得134747个Unigene,其中13639个Unigene的表达水平发生显着变化。盛花期两种淫羊藿的基因表达水平与随后三个时期明显不同,盛花期后柔毛和心叶淫羊藿分别有10658和6469个差异基因的表达水平发生显着上调。从柔毛和心叶淫羊藿叶片分别注释到537和449个与黄酮生物合成途径相关的Unigene,而各生育期间差异表达的基因分别为164和154个,其中,柔毛淫羊藿叶片中差异基因表达水平大多在盛花期后显着升高直至采收期,而心叶淫羊藿叶片中这些差异基因的表达水平在盛花期或盛果期达到最高,之后表达水平降低。4.淫羊藿叶中儿茶素等黄酮类化合物含量与黄酮类生物合成途径差异基因表达密切相关。转录组与代谢组关联分析表明,柔毛和心叶淫羊藿叶片中几乎所有的差异代谢物与差异基因的表达相关,同一个差异代谢物是多个差异基因正负调控共同作用的结果。柔毛淫羊藿叶中儿茶素、绿原酸等25个黄酮类化合物的含量变化与黄酮类生物合成途径中F3’5’H、CHS等11个基因家族共29个差异基因的表达相关;心叶淫羊藿叶中儿茶素、山奈酚等20个黄酮类化合物的含量变化与黄酮类生物合成途径中F3’5’H、CHS等16个基因家族共26个差异基因的表达相关。将相同分组的差异基因及差异代谢物同时映射到KEGG通路上进行关联分析,柔毛和心叶淫羊藿各发育期间主要富集到的通路有代谢途径、次生代谢产物的生物合成、苯丙烷生物合成、淀粉和蔗糖代谢、戊糖和葡萄糖醛酸的相互转化、类黄酮生物合成、氨基酸生物合成、ABC转运蛋白、碳代谢、异黄酮生物合成、磷酸肌醇代谢、烟酸和烟酰胺代谢等。5.随着增强UV-B辐照时间的延长,柔毛淫羊藿叶片中朝藿定C、箭藿苷A等绝大多数黄酮、酚酸类代谢物升高后下降,而在心叶淫羊藿叶片中均有所提高。UV-B辐照增强均能显着降低柔毛和心叶淫羊藿叶片中的光合色素含量,诱发植物体内以H2O2为中心的活性氧激增,造成膜脂过氧化产物MDA含量升高,诱导抗氧化酶活性升高等,但相同辐照剂量下,心叶淫羊藿抵抗和防御UV-B的能力优于柔毛淫羊藿。随着辐照时间的延长,柔毛淫羊藿叶片中朝藿定C、箭藿苷A等几个主要淫羊藿苷类活性成分的含量先升高后下降,而在心叶淫羊藿叶片中均有所提高。代谢组学研究结果表明,随着UV-B辐照时间延长,柔毛淫羊藿叶片中绝大多数黄酮、酚酸类代谢物含量下降,而在心叶淫羊藿叶片中持续增加,说明了柔毛淫羊藿响应UV-B胁迫比心叶淫羊藿更加敏感。6.UV-B辐照增强下柔毛淫羊藿叶片中儿茶素、柚皮素等12个黄酮类差异代谢物与黄酮类生物合成途径中FG、CYP98A和DFR 3个基因家族共4个差异基因的表达相关;心叶淫羊藿叶中牡荆素、山奈酚等5个黄酮类差异代谢物与CHS、Anthocyanin 3-O-6"-O-coumaroylglucoside:glucosyltransferase、CYP98A和DFR 4个基因家族共 5个差异基因的表达相关。基于转录组数据的GO富集分析表明,UV-B胁迫下,柔毛淫羊藿主要富集在光系统、光系统Ⅱ、光系统Ⅰ、叶绿素结合等与光合系统相关的通路,而心叶淫羊藿主要富集在细胞呼吸、类黄酮生物合成、类黄酮代谢、呼吸链和蛋白质代谢等通路;KEGG富集分析发现,UV-B胁迫对柔毛淫羊藿叶片氨基酸代谢、脂肪酸代谢、黄酮和黄酮醇生物合成等途径具有显着影响,而心叶淫羊藿叶片主要富集在磷脂酰肌醇信号系统、花生四烯酸代谢、谷胱甘肽代谢、ABC转运蛋白、苯丙烷生物合成、植物MAPK信号通路、氧化磷酸化、碳代谢等途径。转录组与代谢组关联分析表明,UV-B辐照诱导的柔毛淫羊藿叶片中儿茶素、柚皮素等12个黄酮类差异代谢物与黄酮类生物合成途径中FG、CYP98A和DFR 3个基因家族共4个差异基因的表达相关;心叶淫羊藿叶中牡荆素、山奈酚、芹菜素等5个黄酮类差异代谢物与黄酮类生物合成途径中CHS、Anthocyanin 3-O-6"-O-coumaroylglucoside:glucosyltransferase、CYP98A、DFR4个基因家族共5个差异基因的表达相关。7.出苗至6月底是柔毛淫羊藿需肥量最多的时期,叶片中氮磷钾累积量为N>K>P。氮、磷、钾肥施用均能显着增加淫羊藿叶片叶绿素的含量,影响效果为N>K>P。淫羊藿叶产量随施用的P肥量而逐渐增加,随N肥和K肥量的增加而先增加后降低,施肥对淫羊藿叶产量影响的肥效顺序为N>K>P;氮肥和钾肥的推荐用量分别为185.3 kg·hm-2和160.7 kg·hm-2。K肥抑制淫羊藿叶中朝藿定A、B、C和淫羊藿苷的积累,而高P水平促进其积累;中等水平的N肥提高叶中朝藿定C和淫羊藿苷的含量;在3种施肥处理下叶中箭藿苷A和B的含量显着提高。
王小飞[5](2020)在《UV-B对紫花苜蓿的影响及光受体MsUVR8基因的克隆》文中认为由臭氧层变薄引起的紫外线B(UV-B,λ=280~320 nm)辐射的增加会影响植物的生长和代谢。不同剂量的UV-B辐射会对植物产生不同的影响,低剂量的UV-B辐射可引起植物的光形态建成反应,从而改变生化代谢、光合能力、基因表达等,对植物生长发育有一定的积极调控作用。而高剂量UV-B辐射会造成DNA、蛋白质、脂质等生物大分子损伤,引起组织功能紊乱,甚至导致植物死亡。UV-B光受体UVR8(UV Resistance Locus 8)可以感知并响应UV-B辐射,其介导的光信号转导途径是植物适应UV-B胁迫的重要策略之一。紫花苜蓿是一种多年生豆科植物,具有极高的经济价值和药用价值。本研究将其作为供试材料,检测了紫花苜蓿幼苗在不同水平UV-B照射下的表型变化、生理损伤、叶绿素荧光变化、类黄酮化合物积累及其合成途径中关键基因的转录水平,并以蒺藜苜蓿Mt UVR8基因序列作为参考序列,利用RACE技术进行同源克隆,获得了紫花苜蓿Ms UVR8基因的保守序列,进行了生物信息学分析并构建Ms UVR8蛋白系统进化树。同时构建了表达载体p CAMBIA1300-Ms UVR8-GFP,利用农杆菌侵染烟草,观察Ms UVR8蛋白在烟草表皮细胞中的亚细胞定位。主要实验结果如下:(1)紫花苜蓿幼苗对UV-B辐射十分敏感。幼苗在较低水平的UV-B辐射下(UV-B照射剂量<17.35μWcm–2day–1,VLF组和LF组)生长良好,具有较高的UV-B抗性。而较高水平的UV-B辐射(UV-B照射剂量>17.35μWcm–2day–1,MF组和HF组)对紫花苜蓿幼苗造成了严重的胁迫伤害,明显抑制了其生长发育和光形态建成过程。(2)在不同水平的UV-B辐射条件下,幼苗叶片的叶绿素生物合成和叶绿素荧光均受到明显抑制,表明叶绿体是UV-B的敏感靶标。(3)与对照组相比,UV-B照射下幼苗组织中山奈酚、异甘草素、芹菜素和大豆苷元等黄酮类化合物的含量均明显升高,且在较低水平UV-B照射下黄酮类化合物的含量明显高于较高水平UV-B照射下的含量。(4)与对照组相比,在较高水平的UV-B辐射条件下,类黄酮合成途径中的关键基因PAL,CHS,CHI和FLS基因的转录水平显着增加,且PAL、CHS和FLS基因的转录活性在MF组中最高,而CHI基因的转录活性在HF组中是最高的。在较低水平的UV-B辐射条件下,除了LF组中CHS基因和VLF组中CHI基因的表达水平被上调外,这些基因的转录活性均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基因转录水平与黄酮类物质含量变化不完全一致,我们推测其原因可能是,UV-B光对这些基因表达产物黄酮化合物合成关键酶的活性产生了不同的影响,即较低水平UV-B光照激活了这些酶的活性,而较高水平对UV-B光照则抑止了这些酶的活性。(5)采用RACE技术分离克隆紫花苜蓿Ms UVR8基因的全长序列1678bp,进一步分析其核酸序列,设计引物PCR扩增获得长为834bp的一段CDS序列,命名为Ms UVR8。该基因碱基序列和氨基酸序列与蒺藜苜蓿的相似度均高达95%以上。Ms UVR8蛋白形成了不完整的折叠结构,系统发育树分析表明该蛋白与豆科植物鹰嘴豆属于同一分支。(6)用携带有p CAMBIA1300-Ms UVR8-GFP质粒的农杆菌侵染烟草,观察Ms UVR8蛋白的亚细胞定位。正常光照下,Ms UVR8蛋白主要分布于烟草细胞质中,UV-B辐照处理后向细胞核聚集。
山雨思[6](2020)在《外源MeJA对UV-B胁迫下颠茄生理特性及TAs代谢调控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颠茄(Atropa belladonna L.)是我国药典规定的唯一托品烷类生物碱(tropane alkaloids,TAs)药源植物。颠茄的主要药用成分为莨菪碱和东莨菪碱,是重要的抗胆碱类药物,在临床上应用广泛,市场需求巨大。紫外线B(ultraviolet b,UV-B;280~320 nm)胁迫显着影响植物的生长和生理代谢过程,尤其是次生代谢产物的合成。大量研究表明,茉莉酸甲酯(methyl jasmonate,MeJA)参与植物在逆境胁迫中的抗逆反应,同时对多种次生代谢产物的合成具有诱导作用。本试验以颠茄实生苗为材料,采用喷施外源MeJA的方式,设置不同浓度梯度的MeJA处理组:0μmol·L-1、50μmol·L-1、150μmol·L-1、250μmol·L-1、350μmol·L-1,研究10μW·cm-2 UV-B胁迫下不同浓度外源MeJA在不同处理时间(4 d、8 d、12 d、16 d)对颠茄幼苗光合特性、逆境生理指标、氮代谢、TAs含量以及TAs合成途径前体物质与合成酶活性、信号分子、关键酶基因表达量的影响,初步探讨在UV-B胁迫条件下,外源MeJA对颠茄生理特性及TAs代谢的调控机理。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研究了不同浓度MeJA对UV-B胁迫下颠茄光合特性及逆境生理指标的影响。UV-B胁迫下,颠茄的光合作用受到显着抑制,脯氨酸含量降低,膜脂过氧化程度加剧;经MeJA处理后,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光化学淬灭系数(qP)、光合电子传递速率(ETR)、实际光化学量子产量(Yield)、光合色素含量、脯氨酸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均有所升高,初始荧光(F0)、非光化学淬灭系数(NPQ)、丙二醛(MDA)含量均降低,说明MeJA有利于缓解UV-B胁迫对颠茄造成的伤害,改善光合作用,提高抗氧化酶活性,降低细胞膜脂过氧化程度,增强颠茄对UV-B胁迫的抗性。2.研究了不同浓度MeJA对UV-B胁迫下颠茄氮代谢的影响。随着UV-B辐射处理时间的延长,硝态氮含量显着降低,铵态氮含量大量积累,游离氨基酸和可溶性蛋白含量也持续降低,氮代谢关键酶谷氨酸脱氢酶(GDH)活性先增强后减弱,硝酸还原酶(NR)、谷氨酰胺合成酶(GS)活性持续减弱,说明UV-B胁迫造成颠茄氮代谢的紊乱;不同浓度MeJA处理后,250μmol·L-11 MeJA对于提高硝态氮、游离氨基酸、可溶性蛋白含量以及氮代谢关键酶(NR、GS、GDH)活性,降低铵态氮含量的效果均较好,说明适宜浓度的MeJA可有效促进UV-B胁迫下颠茄氮代谢进程,从而积累更多的有机含氮化合物,为TAs的合成提供充足的前体物质。3.研究了不同浓度MeJA对UV-B胁迫下颠茄TAs含量的影响。颠茄莨菪碱含量随UV-B胁迫处理天数的增加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而东莨菪碱含量持续下降。经MeJA处理后,莨菪碱与东莨菪碱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回升,且在MeJA浓度为250μmol·L-1时效果最显着,同时对东莨菪碱含量的提高幅度大于莨菪碱,说明适宜浓度的MeJA可有效缓解UV-B胁迫对颠茄TAs积累的抑制,促进莨菪碱向东莨菪碱的转化,提高TAs含量。4.为明确MeJA对UV-B胁迫下颠茄TAs合成的调控机制,对TAs合成途径中的多胺腐胺(Put)、亚精胺(Spd)、精胺(Spm),鸟氨酸脱羧酶(ODC)和精氨酸脱羧酶(ADC)活性,一氧化氮(NO)以及关键酶N-甲基-腐胺-转移酶(PMT)、托品酮还原酶I(TRΙ)、苯丙酮酸还原酶(PPAR)、莨菪碱6β-羟化酶(H6H)基因相对表达量进行检测。UV-B胁迫显着降低Put、Spd含量,抑制ODC、ADC活性,降低NO含量;关键酶基因TRΙ的表达量在UV-B胁迫下虽然有轻微上调,但PMT、H6H的表达却被显着抑制。在250μmol·L-1的MeJA处理下,多胺含量、(Spm+Spd)/Put比值、ODC和ADC活性以及NO含量均呈现不同程度的升高;同时250μmol·L-1的MeJA处理有效刺激了TR I、PPAR和H6H的高效表达。由此推测,MeJA对颠茄TAs合成的调控主要是通过影响多胺的代谢,提高前体物质Put含量,信号分子NO的参与,同时提高关键酶基因的相对表达量,进而促进TAs的大量合成。综上所述,适宜浓度的MeJA有利于缓解UV-B胁迫对颠茄光合作用、氮代谢以及TAs积累的抑制作用,减轻膜脂过氧化程度。对颠茄TAs代谢的调控,则主要是通过改变多胺代谢以及TAs合成途径关键酶基因表达量起作用。
汪雨茜[7](2019)在《中波紫外光和NaCl胁迫发芽玉米籽粒富集叶黄素的研究》文中提出叶黄素,作为一种含氧类胡萝卜素,是一种重要的功能性营养素,能保护人眼免受氧化和高能量光线伤害。植物中叶黄素主要通过类异戊二烯途径合成,其合成过程受环境因素影响和调控,其中光和盐对合成途径的调控效果显着且研究最为普遍。本文获得了中波紫外光(UV-B)辐射富集发芽玉米中叶黄素的最佳条件,并考察了 NaCl对发芽玉米籽粒生理代谢、叶黄素含量、抗氧化能力的影响;并探讨了在两种胁迫条件基础上施加CaC12对发芽玉米的影响,最后从基因水平揭示在UV-B和NaCl胁迫下及施加CaCl2后发芽玉米籽粒富集叶黄素的机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UV-B辐射强度、时间和辐射切入时间显着影响发芽玉米籽粒富集叶黄素。三者对叶黄素富集量影响的顺序是:UV-B辐射强度>UV-B辐射时间>UV-B辐射切入时间。辐射最佳条件为UV-B强度0.378μW/m2、UV-B辐射时间1.89h、UV-B辐射切入时间12.96 h,此时得到发芽玉米籽粒中叶黄素含量高达13.59 μg/g。表明该UV-B辐射条件可作为富集发芽玉米中叶黄素的一种有效手段。(2)考察了 NaCl胁迫对发芽玉米籽粒中叶黄素富集、抗氧化能力及其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盐胁迫下,玉米籽粒发芽3d,其发芽率和芽长显着下降,呼吸强度、丙二醛(MDA)含量显着增加。NaCl浓度为300 mmol/L时,发芽玉米籽粒中叶黄素和玉米黄质得到富集,其含量分别为未施加NaCl对照的1.6和2.9倍。此外,其SOD、POD活性及总抗氧化能力显着增加。(3)外源添加CaCl2缓解了 UV-B辐射和NaCl胁迫对发芽玉米生长的抑制效应,主要表现在芽长和根长增加,MDA含量显着减少,增强了发芽玉米的抗逆性,并富集了类胡萝卜素。UV-B辐射下施加外源CaCl2促进发芽玉米中叶黄素合成效果更显着,其叶黄素含量比对照增加了 77.38%。(4)UV-B辐射、NaCl胁迫联合CaCl2处理对发芽玉米中叶黄素合成途径中PSY、PDS、ZDS、LCYB、LCYE、BCH1、CYP97C关键酶基因表达水平在不同胁迫处理下的上调存在特异性,促进类胡萝卜素的合成。而LCYE和CYP97C相对表达量的上调表明类胡萝卜素合成偏向于α分支途径生成叶黄素,揭示了胁迫处理条件下发芽玉米中叶黄素富集的规律。
余兴[8](2019)在《UV-B胁迫下葡萄芪类化合物Trans-scirpusin A合成基因的筛选及功能验证》文中研究指明UV-B(Ultraviolet Radiation B)是影响植物生长发育的重要因素之一,作为一种常见的环境因子,它不仅影响植物的形态结构和生理代谢,而且影响植物果实的品质。葡萄富含花青素,可溶性糖和有机酸以及天然植物多酚,芪类化合物是常见的植物多酚,具有良好的生物活性,Trans-scirpusin A是研究较少但关注度高的芪类化合物,作为葡萄品质功能因子其药理活性深受人们的关注,但其合成路径却鲜有研究报道。本文以葡萄为材料,研究了 UV-B辐射对葡萄生理方面的影响,围绕关键品质功能因子Trans-scirpusin A的生物合成机制,利用转录组测序技术筛选获得Trans-scirpusin A生物合成关键基因(SAH)并对关键基因进行克隆表达与亚细胞定位分析,主要研究内容结果如下:(1)UV-B辐射对葡萄生理的影响是多方面的。UV-B辐射胁迫后,葡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活性都随着胁迫时间增加而升高,其中POD活性变化幅度最大,酶活性变化范围为35.63~66.99 U·g-1·min-1,SOD受UV-B辐射影响活性变化趋势虽与POD一致,但变化幅度低于POD,其变化范围为40.96~63.82 U·g-1·min-1。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在UV-B辐射60 min时达到最大值23.09 U·g-1·min-1,活性变化趋势先升后降,活性变化幅度受UV-B辐射影响最小。随着UV-B辐射时间的增加,葡萄中葡萄糖,果糖,蔗糖含量均不同程度的升高。UV-B辐射对葡萄可溶性糖影响程度为葡萄糖>果糖>蔗糖>山梨醇。UV-B辐射后,葡萄中有机酸的含量也会发生变化,UV-B辐射对不同的有机酸影响不同,且会显着影响单种有机酸在总有机酸的占比。葡萄中芪类化合物的含量均与UV-B辐射时间呈正相关,不同的芪类化合物受UV-B辐射影响含量变化不同,白藜芦醇单体含量对UV-B辐射响应幅度最大,其次是 Trans-ε-viniferins 和 A,UV-B 辐射对 Trans-δ-viniferins和紫檀芪的影响最小。(2)基于转录组测序结果从基因表达差异水平分析了 UV-B辐射30 min对葡萄的影响,结果表明UV-B辐射30 min后与未处理的相比,共有13906个差异表达基因,根据GO注释分类,其中5560个差异表达基因属于生物过程分类,5024个差异表达基因被归类到细胞组成分类中,3322个差异表达基因归类于分子功能范畴。同时将差异表达基因进行KEGG代谢途径分类和功能富集,结果共有4891个差异表达基因被归类到5个主要的KEGG代谢途径中,其中208个差异表达基因被归类到细胞过程,259个差异表达基因与环境信息加工相关,1017个差异表达基因与遗传信息加工相关,2988个差异表达基因与新陈代谢相关,394个差异表达基因与生物体系统相关。差异表达基因主要富集在核糖体、植物病原相互作用和黄酮类化合物生物合成三大区域。结合GO,KEGG注释和参照基因HsCYP1B1比对结果,筛选获得3个可能的Trans-scirpusin A生物合成基因并对其进行RT-qPCR验证。(3)综合基因差异表达倍数和基因同源性分析,选择可能性最大的SAH基因进行后续分析,该SAH基因基因开放阅读框(ORF)长837 bp,它编码了278个氨基酸,通过计算得出蛋白的等电点为6.63,分子量大小为31.8 Kda。借助DNAman分析软件和NCBI网站BLAST功能,将目的基因与其他四种具有羟基化功能的CYP基因进行比对,该基因与人参的同源性为68.19%,与莲藕的同源性为70.95%,与参照基因的同源性为39.98%,与葡萄的另一个已知的CYP基因同源性为51.94%。对筛选获得Trans-scirpusin A合成的关键基因进行克隆表达分析与亚细胞定位分析。SDS-PAGE实验结果和Western blot结果表明该目的片段被成功转入毕赤酵母,目的蛋白能稳定表达,蛋白的分子量大小为31.8 KDa与预期一致,且具有体外催化功能。亚细胞定位分析实验结果表明该目的蛋白的表达部位主要是细胞核,少量在细胞膜上表达,这与亚细胞定位预测结果相一致。
高亚轻[9](2019)在《不同UV照射对黄瓜霜霉病防控及其生理特性的影响》文中认为黄瓜(Cucumis sativus L.)是日光温室栽培的重要作物之一,在蔬菜供应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营养成分丰富,深受人们的喜爱。设施黄瓜栽培的光环境大多为光照强度低、紫外光等光质成分缺失严重以及病害的频繁发生,极大的影响着黄瓜植株生长发育、开花结实及果实品质与产量。同时UV可影响植物病原菌与寄主植物的免疫力从而间接改变植物病害程度及病害循环过程。UV辐射已成为影响植物病害发生发展的重要环境因素,不同波长的紫外光对植物病害的防控效果不同,研究不同波长的UV对植物进行补光处理,对设施农业安全生产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津优35号’黄瓜品种为试材,以UV-A(320-400 nm)灯管、UV-B(280-320nm)灯管和UV-C(185-280 nm)灯管为主要光源,经筛选出最优补光时间,探究利用UV-A、UV-B及UV-C在夜间补光照射对温室黄瓜霜霉病防控及植株生长和生理特性的影响,以期为设施黄瓜病害的防控和植株生长提供参考。试验结果如下:1.通过对UV-A的5个处理进行夜间补光试验表明:其对植株生长及黄瓜霜霉病防控效果不同,以UV-A照射5 h处理最佳,能显着促进黄瓜的株高增加和叶面积增大,并可诱导黄瓜叶片中SOD和CAT抗氧化酶活性显着升高,有效防控黄瓜霜霉病发生,防治效果可达50.90%。2.通过对UV-B的4个处理进行夜间补光试验表明:其对黄瓜霜霉病防控及植株生长影响不同,照射时间为4 h时,黄瓜叶片中POD和APX活性最高,防治效果可达到71.18%。随着照射时间增加,叶片有缩小呈现卷曲的征象。说明夜间UV-B照射4 h有利于黄瓜霜霉病的防控且在一定程度上能促进植株的生长。3.通过对UV-C的4个处理进行夜间补光试验表明:其对植株生长及黄瓜霜霉病防控具有差异,以UV-C照射处理3 min为最佳,有利于促进黄瓜株高增加和叶面积增大,并可诱导黄瓜叶片中POD、CAT抗氧化酶活性显着升高。病叶率和病情指数较低,有效延缓了黄瓜霜霉病的发生,防效达到57.15%。4.夜间UV照射对黄瓜生理特性、果实品质和霜霉病的防控效果不同。UV-B处理相对于其它处理能显着抑制黄瓜霜霉病的发生,防效达到85.92%。同时UV-B还能诱导黄瓜叶片中SOD、POD、CAT、APX、PAL活性及类黄酮、蜡粉、蜡质和木质素等抗性物质含量的显着增加,且有利于果实品质的提高。UV-A和UV-C照射处理下诱导黄瓜叶片中活性升高和抗性物质含量增加的效果不如UV-B处理。各处理对植株生长和产量无显着影响。
张晗晗[10](2016)在《逆境胁迫下坛紫菜紫外吸收物质作用机制的初步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坛紫菜(Pyropia haitanensis)是我国南方沿海的一种重要的大型经济海藻。近年来,高温烂苗和种质退化等问题严重制约着坛紫菜养殖业的健康发展。因此,研究坛紫菜的抗逆机制,对选育具有优良性状的新品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研究以坛紫菜野生型品系和耐高温型品系Z-61为材料,测定了坛紫菜紫外吸收物质在不同逆境胁迫条件下的含量变化,并克隆了坛紫菜紫外吸收物质合成相关基因的全长序列,并进一步从基因表达水平分析了坛紫菜紫外吸收物质对高温、失水、高光等逆境胁迫条件的响应,以及在坛紫菜不同世代间的表达水平差异,旨在为坛紫菜的良种选育以及基因工程研究提供基础。主要结果如下:1.通过生理指标测定研究了不同胁迫条件下坛紫菜紫外吸收物质的含量变化,结果显示高温、失水和高光胁迫下细胞内紫外吸收物质含量的变化情况并不一致;藻蓝蛋白在高温、失水胁迫条件下没有发生显着变化,在高光胁迫下显着降低,而作为主要紫外吸收物质的MAAs在多种胁迫条件下含量均显着增加。坛紫菜不同生活史世代间的比较显示,藻蓝蛋白和MAAs的含量在叶状体世代中均显着高于丝状体世代。2.采用普通PCR和RACE扩增相结合的方法,克隆获得了两条MAAs合成酶相关基因的全长序列,分别命名为PharoB-1、PharoB-2,其中PharoB-1基因含有aroB和o-mt两个编码结构域;同时,克隆获得了两条与坛紫菜海藻多糖合成相关基因的全长序列,分别命名为Phglugp、Phgalt。3.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qPCR)分析了4条基因在高温(29℃),失水以及高光胁迫下的表达情况,结果表明,与MAAs合成相关的基因在高温、失水、高光胁迫下均上调表达;与海藻多糖合成相关的基因在高温、失水胁迫下上调表达,但在高光胁迫下下调表达,说明坛紫菜紫外吸收物质对不同逆境胁迫条件的响应并不一致。不同生活史世代间,四条与坛紫菜紫外吸收物质合成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在叶状体世代均要显着高于丝状体世代,与坛紫菜不同世代间紫外吸收物质的含量差异一致,这种差异可能与坛紫菜不同世代的栖息环境和代谢情况直接相关。
二、增强UV-B辐射对高等植物的作用以及植物的适应(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增强UV-B辐射对高等植物的作用以及植物的适应(论文提纲范文)
(1)黄花鸢尾叶片抗氧化系统和紫外吸收物质对增强UV-B辐射的响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Summary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地球表面的UV-B辐射 |
1.3 UV-B辐射增强对植物的影响 |
1.3.1 对植物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影响 |
1.3.2 对植物生理代谢的影响 |
1.3.3 植物抗氧化系统对UV-B辐射增强的适应性 |
1.3.4 植物紫外吸收物质代谢及对UV-B辐射增强的响应 |
1.3.5 湿地植物对UV-B辐射增强的响应 |
1.4 鸢尾属植物研究进展 |
1.5 研究目的 |
1.6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2.1 酚类化合物定量分析方法 |
2.1.1 仪器与试剂 |
2.1.2 稳定性与专属性实验 |
2.1.3 线性范围及定量限 |
2.1.4 精密度与重复性实验 |
2.1.5 加标回收率实验 |
2.2 增强UV-B辐射研究 |
2.2.1 人工湿地与植物材料 |
2.2.2 UV-B辐射处理 |
2.3 测定指标与方法 |
2.3.1 活性氧测定 |
2.3.2 电导率与MDA含量 |
2.3.3 抗氧化物质含量 |
2.3.4 抗氧化酶活性 |
2.3.5 总抗氧化能力与羟基自由基清除能力 |
2.3.6 异黄酮和花色素代谢关键酶活性 |
2.3.7 其它紫外吸收物质含量 |
2.3.8 脯氨酸含量 |
2.4 数据处理与分析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3.1 酚类化合物定量方法建立 |
3.1.1 稳定性与专属性实验结果 |
3.1.2 线性范围及定量限 |
3.1.3 精密度与重复性实验结果 |
3.1.4 加标回收率实验 |
3.2 增强UV-B辐射对黄花鸢尾叶片的氧化胁迫 |
3.2.1 叶片活性氧含量 |
3.2.2 叶片MDA含量和相对电导率 |
3.3 黄花鸢尾叶片抗氧化系统对增强UV-B辐射的响应 |
3.3.1 抗氧化物质含量变化 |
3.3.2 抗氧化酶活性变化 |
3.3.3 叶片总抗氧化能力变化 |
3.4 黄花鸢尾叶片紫外吸收物质含量对增强UV-B辐射的响应 |
3.4.1 酚酸和异黄酮类物质含量 |
3.4.2 总黄酮与总酚含量 |
3.4.3 总花色苷含量 |
3.5 黄花鸢尾叶片酚类代谢关键酶对增强UV-B辐射的响应 |
3.5.1 异黄酮合成关键酶 |
3.5.2 花色素合成关键酶 |
3.6 黄花鸢尾叶片脯氨酸含量对增强UV-B辐射的响应 |
3.7 不同剂量UV-B胁迫下黄花鸢尾叶片生理效应的综合评价 |
第四章 讨论 |
4.1 增强UV-B辐射对黄花鸢尾叶片氧化损伤 |
4.2 增强UV-B辐射对黄花鸢尾叶片抗氧化系统的影响 |
4.3 增强UV-B辐射对黄花鸢尾叶片中酚酸和异黄酮成分的影响 |
4.4 增强UV-B辐射对黄花鸢尾叶片中异黄酮及花色素代谢中关键酶的影响 |
4.5 增强UV-B辐射对黄花鸢尾叶片中紫外吸收物质含量的影响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创新点 |
5.3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和研究成果等 |
导师简介 |
(2)UV-B辐射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及其应用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UV-B辐射对植物的影响 |
1.1 UV-B辐射对植物形态发育和光合作用的影响 |
1.2 UV-B辐射对次生代谢和抗氧化系统的影响 |
1.3 UV-B辐射对植物遗传物质的影响 |
2 UV-B辐照在植物生产中的应用 |
2.1 UV-B辐照对植物形态发育的调节 |
2.2 UV-B辐射改善植物产品品质 |
2.3 UV-B辐射增强保鲜能力 |
2.4 UV-B辐射增强植物抵抗生物胁迫的能力 |
2.5 UV-B辐照诱变育种 |
3 讨论与展望 |
(3)UV-B辐射对单倍体玉米生长发育及加倍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玉米单倍体育种 |
1.2.2 UV-B辐射对植物的影响 |
第2章 单倍体和二倍体玉米对UV-B的差异响应 |
2.1 材料的获取 |
2.2 试验设置 |
2.3 试验方法 |
2.3.1 玉米农艺性状的测定 |
2.3.2 玉米叶绿素含量的测定 |
2.3.3 玉米叶绿素荧光动力学参数的测定 |
2.3.4 紫外吸收物质含量的测定 |
2.3.5 抗氧化酶系统测定 |
2.3.6 流式细胞术检测 |
2.3.7 数据统计及分析 |
2.4 结果与分析 |
2.4.1 单倍体和二倍体玉米形态发育对不同强度UV-B辐射的响应 |
2.4.2 单倍体和二倍体玉米紫外吸收物质对不同强度UV-B辐射的响应 |
2.4.3 单倍体和二倍体玉米光合指标对不同强度UV-B辐射的响应 |
2.4.4 单倍体和二倍体玉米抗氧化酶系统对不同强度UV-B辐射响应 |
2.4.5 单倍体和二倍体玉米倍性和基因组DNA含量对不同强度UV-B辐射响应 |
2.5 讨论 |
2.5.1 单倍体和二倍体玉米幼苗形态发育对不同强度UV-B辐射的响应 |
2.5.2 单倍体和二倍体玉米光合指标对不同强度UV-B辐射的响应 |
2.5.3 单倍体和二倍体玉米紫外吸收物质对不同强度UV-B辐射的响应 |
2.5.4 单倍体和二倍体玉米倍性和基因组DNA含量对不同强度UV-B辐射响应 |
第3章 UV-B对田间单倍体的影响 |
3.1 材料的获取 |
3.2 试验设置 |
3.3 试验方法 |
3.3.1 玉米农艺性状的测定 |
3.3.2 玉米叶绿素含量、叶绿素荧光动力学参数、抗氧化酶系统以及紫外吸收物质含量的测定 |
3.3.3 单倍体雄穗育性统计 |
3.3.4 单倍体雄穗育性恢复等级划分及表型值校正 |
3.3.5 数据统计及分析 |
3.4 结果与分析 |
3.4.1 UV-B辐射对单倍体玉米农艺性状的影响 |
3.4.2 UV-B辐射对单倍体玉米光合相关指数的影响 |
3.4.3 UV-B辐射对单倍体玉米紫外吸收物质的影响 |
3.4.4 UV-B辐射对单倍体玉米抗氧化酶系统的影响 |
3.4.5 UV-B辐射对单倍体玉米雄穗育性恢复率的影响 |
3.5 讨论 |
3.5.1 UV-B辐射对单倍体玉米农艺性状的影响 |
3.5.2 UV-B辐射对单倍体玉米光合系统的影响 |
3.5.3 UV-B辐射对单倍体玉米抗氧化酶系统的影响 |
3.5.4 UV-B辐射对单倍体玉米紫外吸收物质的影响 |
3.5.5 UV-B辐射对单倍体玉米雄穗育性恢复率的影响 |
第4章 结论与展望 |
4.1 结论 |
4.1.1 单倍体和二倍体玉米对UV-B的差异响应 |
4.1.2 UV-B对田间单倍体的影响 |
4.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4)柔毛淫羊藿与心叶淫羊藿生长发育及其品质形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符号对照表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淫羊藿研究概述 |
1.1.1 植物生理学研究概况 |
1.1.2 化学成分研究 |
1.1.3 分子生物学研究概况 |
1.2 UV-B辐照对植物生理代谢的影响 |
1.2.1 UV-B辐照对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 |
1.2.2 UV-B辐照对植物抗氧化系统的影响 |
1.2.3 UV-B辐照对植物次生代谢产物的影响 |
1.3 氮磷钾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
1.3.1 氮磷钾元素在植物生长发育中的重要作用 |
1.3.2 淫羊藿的氮磷钾施肥效果研究概况 |
1.4 植物代谢组学研究进展 |
1.4.1 植物代谢组学一般概念与方法 |
1.4.2 植物代谢组学在植物发育与非生物胁迫领域研究进展 |
1.5 植物转录组学研究进展 |
1.5.1 转录组学一般概念与方法 |
1.5.2 植物转录组学在植物发育与非生物胁迫领域研究进展 |
1.6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二章 柔毛淫羊藿和心叶淫羊藿生长发育及品质差异研究 |
第1节 柔毛淫羊藿和心叶淫羊藿生理特性及有效成分含量变化 |
1 材料与方法 |
1.1 仪器与试剂 |
1.2 实验材料 |
1.3 测定指标与方法 |
1.4 数据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柔毛淫羊藿和心叶淫羊藿生长期叶片性状的变化 |
2.2 柔毛淫羊藿和心叶淫羊藿生长期光合色素含量动态 |
2.3 柔毛淫羊藿和心叶淫羊藿的光合-光响应曲线 |
2.4 柔毛淫羊藿和心叶淫羊藿光合特性日变化 |
2.5 生长期柔毛淫羊藿和心叶淫羊藿可溶性糖与可溶性蛋白含量变化 |
2.6 生长期柔毛淫羊藿和心叶淫羊藿单糖含量变化 |
2.7 生长期柔毛淫羊藿和心叶淫羊藿有效成分含量动态 |
3 小结与讨论 |
第2节 不同生长期柔毛淫羊藿和心叶淫羊藿叶片代谢组学分析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栽培及取样 |
1.2 样本前处理及质控样本制备 |
1.3 UPLC-ESI-Q TRAP-MS/MS分析 |
1.4 数据处理与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分析方法考察 |
2.2 不同生长期柔毛淫羊藿叶片代谢组学分析 |
2.3 不同生长期心叶淫羊藿叶片代谢组学分析 |
2.4 柔毛淫羊藿和心叶淫羊藿叶片代谢组学比较 |
3 小结与讨论 |
第3节 不同生长期柔毛淫羊藿和心叶淫羊藿叶片转录组学分析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栽培及取样 |
1.2 RNA提取及检测 |
1.3 文库构建及库检 |
1.4 转录本的拼接 |
1.5 基因功能注释 |
1.6 基因表达水平及表达差异量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不同生长期柔毛淫羊藿叶片转录组学分析 |
2.2 不同生长期心叶淫羊藿叶片转录组学分析 |
3 小结与讨论 |
第4节 不同生长期柔毛淫羊藿和心叶淫羊藿转录组与代谢组关联分析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数据来源 |
1.2 实验目的 |
1.3 数据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不同生长期柔毛淫羊藿叶片转录组与代谢组关联分析 |
2.2 不同生长期心叶淫羊藿叶片转录组与代谢组关联分析 |
3 小结与讨论 |
第三章 UV-B辐照增强对柔毛淫羊藿和心叶淫羊藿生长及品质影响 |
第1节 UV-B辐照增强对柔毛淫羊藿和心叶淫羊藿生理特性及品质成分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植物材料与增强UV-B处理 |
1.2 试剂与仪器 |
1.3 测定指标与方法 |
1.4 数据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增强UV-B对柔毛淫羊藿和心叶淫羊藿光合色素含量的影响 |
2.2 增强UV-B对柔毛淫羊藿和心叶淫羊藿叶片膜脂过氧化的影响 |
2.3 增强UV-B对柔毛淫羊藿和心叶淫羊藿叶片活性氧的影响 |
2.4 增强UV-B对柔毛淫羊藿和心叶淫羊藿叶片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
2.5 增强UV-B对柔毛淫羊藿和心叶淫羊藿叶片渗透调节物质含量的影响 |
2.6 增强UV-B对柔毛淫羊藿和心叶淫羊藿叶片主要活性成分含量的影响 |
3 小结与讨论 |
第2节 UV-B辐照增强对柔毛淫羊藿和心叶淫羊藿叶片代谢组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植物材料与增强UV-B处理 |
1.2 样本前处理及QC制备 |
1.3 UPLC-ESI-Q TRAP-MS/MS分析 |
1.4 数据处理与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分析方法考察 |
2.2 增强UV-B对柔毛淫羊藿叶片代谢组的影响 |
2.3 增强UV-B对心叶淫羊藿叶片代谢组的影响 |
2.4 增强UV-B对柔毛淫羊藿和心叶淫羊藿叶片代谢组影响的比较研究 |
3 小结与讨论 |
第3节 UV-B辐照增强对柔毛淫羊藿和心叶淫羊藿转录组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植物材料与增强UV-B处理 |
1.2 RNA提取及检测 |
1.3 文库构建及库检 |
1.4 转录本的拼接 |
1.5 基因功能注释 |
1.6 基因表达水平及表达差异量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增强UV-B对柔毛淫羊藿叶片转录组的影响 |
2.2 增强UVB对心叶淫羊藿叶片转录组的影响 |
3 小结与讨论 |
第4节 UV-B辐照增强下柔毛淫羊藿和心叶淫羊藿转录组与代谢组关联分析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数据来源 |
1.2 数据整理 |
1.3 数据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UV-B辐照增强下柔毛淫羊藿转录组与代谢组关联分析 |
2.2 UV-B辐照增强下心叶淫羊藿转录组与代谢组关联分析 |
3 小结与讨论 |
第四章 施肥对柔毛淫羊藿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
第1节 柔毛淫羊藿不同部位氮、磷、钾吸收动态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栽培及取样 |
1.2 测定指标与方法 |
1.3 数据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不同生育期柔毛淫羊藿各器官氮磷钾含量动态 |
2.2 不同生育期柔毛淫羊藿叶片中氮磷钾元素积累动态 |
3 小结与讨论 |
第2节 不同施肥处理对柔毛淫羊藿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地点及土壤状况 |
1.2 试验设计及材料栽培 |
1.3 测定指标与方法 |
1.4 数据处理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不同施肥处理对柔毛淫羊藿生物量的影响 |
2.2 不同施肥处理对柔毛淫羊藿叶片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2.3 不同施肥处理对柔毛淫羊藿叶片产量的影响 |
2.4 不同施肥处理对柔毛淫羊藿品质成分含量的影响 |
3 小结与讨论 |
第五章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附表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5)UV-B对紫花苜蓿的影响及光受体MsUVR8基因的克隆(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UV-B的生物学效应 |
1.1.1 UV-B胁迫对植物的影响 |
1.1.2 植物的UV-B信号转导 |
1.1.3 高等植物的UV-B保护机制 |
1.2 植物UV-B光受体UVR8 |
1.2.1 UVR8的发现 |
1.2.2 UVR8的蛋白结构 |
1.2.3 UVR8的功能 |
1.2.4 UVR8 介导的UV-B信号转导 |
1.2.5 UVR8进化的保守性 |
1.3 紫花苜蓿与UV-B辐射 |
1.3.1 紫花苜蓿在农业、医药业中的应用前景 |
1.3.2 UV-B对紫花苜蓿影响的研究进展 |
1.4 植物类黄酮物质 |
1.4.1 类黄酮的种类及化学结构 |
1.4.2 类黄酮的生物合成 |
1.4.3 类黄酮物质的生物学功能 |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6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2 不同水平UV-B辐射对紫花苜蓿幼苗生长发育的影响 |
2.1 实验材料 |
2.1.1 植物材料 |
2.1.2 主要试剂与溶液配置 |
2.1.3 主要仪器设备 |
2.2 实验方法 |
2.2.1 材料培养 |
2.2.2 UV-B光辐射处理 |
2.2.3 表型观察和生长参数变化检测 |
2.2.4 组织化学染色分析 |
2.2.5 叶绿素荧光参数和叶绿素含量检测 |
2.2.6 黄酮类化合物的检测及DPBA染色 |
2.2.7 类黄酮合成途径相关基因的表达 |
2.2.8 统计学分析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不同处理对紫花苜蓿幼苗表型和生长参数的影响 |
2.3.2 不同处理对紫花苜蓿幼苗叶片的生理损伤及ROS积累的影响 |
2.3.3 不同处理对紫花苜蓿幼苗叶绿素荧光参数和含量的影响 |
2.3.4 幼苗叶片黄酮醇的DPBA检测 |
2.3.5 代表性黄酮化合物的液相检测 |
2.3.6 黄酮合成关键酶基因的表达水平 |
2.4 讨论 |
3 紫花苜蓿MsUVR8基因克隆及功能分析 |
3.1 实验材料 |
3.1.1 植物材料 |
3.1.2 菌株和载体 |
3.1.3 主要试剂及溶液配置 |
3.1.4 主要仪器设备 |
3.2 实验方法 |
3.2.1 材料培养 |
3.2.2 MsUVR8核心片段的扩增 |
3.2.3 3 'RACE扩增 |
3.2.4 5 'RACE扩增 |
3.2.5 RACE后序列验证 |
3.2.6 目的基因序列验证 |
3.2.7 生物信息学分析 |
3.2.8 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与重组质粒鉴定 |
3.2.9 农杆菌瞬时转化烟草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紫花苜蓿叶片总RNA电泳 |
3.3.2 MsUVR8核心片段的克隆 |
3.3.3 MsUVR8基因全长克隆与验证 |
3.3.4 目的基因序列验证 |
3.3.5 生物信息学分析 |
3.3.6 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与重组质粒鉴定 |
3.3.7 MsUVR8蛋白在烟草中的亚细胞定位 |
3.4 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
致谢 |
(6)外源MeJA对UV-B胁迫下颠茄生理特性及TAs代谢调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文献综述 |
1.1 UV-B辐射与植物代谢的关系 |
1.1.1 UV-B辐射与植物的生长 |
1.1.2 UV-B辐射与植物的光合作用 |
1.1.3 UV-B辐射与植物的抗氧化酶系统 |
1.1.4 UV-B辐射与植物的氮代谢 |
1.1.5 UV-B辐射与植物的次生代谢 |
1.2 茉莉酸甲酯与植物的代谢 |
1.2.1 茉莉酸甲酯与植物的初生代谢 |
1.2.2 茉莉酸甲酯与植物的次生代谢 |
1.2.3 茉莉酸甲酯与植物的抗逆性 |
1.3 颠茄的次生代谢研究进展 |
1.3.1 颠茄简介 |
1.3.2 颠茄托品烷类生物碱的合成途径 |
1.3.3 颠茄托品烷类生物碱合成途径中的关键酶和基因 |
第2章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2.1 目的与意义 |
2.2 研究内容 |
2.3 技术路线 |
第3章 材料与方法 |
3.1 试验材料与试验设计 |
3.1.1 试验材料 |
3.1.2 试验设计 |
3.2 测定指标及试验方法 |
3.2.1 叶绿素荧光参数的测定 |
3.2.2 光合色素含量的测定 |
3.2.3 脯氨酸含量的测定 |
3.2.4 抗氧化酶活性的测定 |
3.2.5 丙二醛含量的测定 |
3.2.6 主要含氮化合物含量的测定 |
3.2.7 氮代谢关键酶活性的测定 |
3.2.8 生物碱含量的测定 |
3.2.9 多胺含量的测定 |
3.2.10 ODC和 ADC活性的测定 |
3.2.11 NO含量的测定 |
3.2.12 TAs合成途径中关键酶基因表达量的检测 |
3.2.13 数据处理与作图工具 |
第4章 结果与分析 |
4.1 外源Me JA对 UV-B胁迫下颠茄生理特性的影响 |
4.1.1 外源Me JA对 UV-B胁迫下颠茄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 |
4.1.2 外源Me JA对 UV-B胁迫下颠茄光合色素含量的影响 |
4.1.3 外源Me JA对 UV-B胁迫下颠茄脯氨酸含量的影响 |
4.1.4 外源Me JA对 UV-B胁迫下颠茄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
4.1.5 外源Me JA对 UV-B胁迫下颠茄丙二醛含量的影响 |
4.1.6 分析与讨论 |
4.2 外源Me JA对 UV-B胁迫下颠茄氮代谢的影响 |
4.2.1 外源Me JA对 UV-B胁迫下颠茄主要含氮化合物含量的影响 |
4.2.2 外源Me JA对 UV-B胁迫下颠茄氮代谢关键酶活性的影响 |
4.2.3 分析与讨论 |
4.3 外源Me JA对 UV-B胁迫下颠茄TAs含量的影响 |
4.3.1 外源Me JA对 UV-B胁迫下颠茄莨菪碱和东莨菪碱含量的影响 |
4.3.2 分析与讨论 |
4.4 外源Me JA对 UV-B胁迫下颠茄TAs代谢调控的影响 |
4.4.1 外源Me JA对 UV-B胁迫下颠茄多胺含量的影响 |
4.4.2 外源Me JA对 UV-B胁迫下颠茄多胺合成关键酶活性的影响 |
4.4.3 外源Me JA对 UV-B胁迫下信号分子NO含量的影响 |
4.4.4 外源Me JA对 UV-B胁迫下颠茄根、叶中关键酶基因表达量的影响 |
4.4.5 分析与讨论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主要结论 |
5.2 主要创新点 |
5.3 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 |
(7)中波紫外光和NaCl胁迫发芽玉米籽粒富集叶黄素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叶黄素简介 |
1.1.1 结构性质 |
1.1.2 生理功能 |
1.2 高等植物中叶黄素的合成途径 |
1.3 种子发芽过程中的变化 |
1.3.1 发芽对玉米生理生化的影响 |
1.3.2 活性物质富集 |
1.4 外界胁迫对植物的影响 |
1.4.1 中波紫外光(UV-B)辐射对植物的影响 |
1.4.2 盐胁迫对植物的影响 |
1.4.3 钙离子在胁迫中的作用 |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6 研究内容 |
2 中波紫外光对发芽玉米籽粒富集叶黄素的作用 |
2.1 引言 |
2.2 材料与设备 |
2.2.1 材料与试剂 |
2.2.2 仪器与设备 |
2.2.3 种子发芽 |
2.2.4 UV-B辐射处理 |
2.2.5 叶黄素的提取与测定 |
2.2.6 试验设计 |
2.2.7 数据处理及统计分析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UV-B辐射强度对发芽玉米籽粒中叶黄素富集的影响 |
2.3.2 UV-B辐射时间对发芽玉米籽粒中叶黄素富集的影响 |
2.3.3 UV-B辐射切入时间对发芽玉米籽粒中叶黄素富集的影响 |
2.3.4 UV-B Box-Behnken试验模型的建立与方差分析 |
2.3.5 UV-B辐射胁迫下发芽玉米富集叶黄素含量的响应面分析及优化 |
2.3.6 模型优化和验证 |
2.4 本章小结 |
3 NaCl胁迫对发芽玉米籽粒生理代谢及富集叶黄素的影响 |
3.1 引言 |
3.2 材料与设备 |
3.2.1 材料与试剂 |
3.2.2 仪器与设备 |
3.2.3 试验设计 |
3.2.4 测定指标与方法 |
3.2.5 数据处理及统计分析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NaCl胁迫对玉米籽粒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 |
3.3.2 NaCl胁迫对发芽玉米富集叶黄素的影响 |
3.3.3 NaCl胁迫对玉米籽粒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
3.3.4 ORAC和6种类胡萝卜素相关性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4 UV-B、NaCl胁迫联合CaCl_2对发芽玉米生理代谢及富集叶黄素的影响 |
4.1 引言 |
4.2 材料与设备 |
4.2.1 材料与试剂 |
4.2.2 仪器与设备 |
4.3 试验设计 |
4.3.1 UV-B联合CaCl_2处理 |
4.3.2 NaCl联合CaCl_2处理 |
4.4 测定指标与方法 |
4.4.1 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 |
4.4.2 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 |
4.5 结果与分析 |
4.5.1 UV-B联合CaCl_2处理对发芽玉米生理代谢的影响 |
4.5.2 UV-B联合CaCl_2处理对发芽玉米富集叶黄素的影响 |
4.5.3 UV-B联合CaCl_2处理对发芽玉米抗氧化活性的影响 |
4.5.4 NaCl联合CaCl_2处理对发芽玉米生理代谢的影响 |
4.5.5 NaCl联合CaCl_2处理对发芽玉米叶黄素富集的影响 |
4.5.6 NaCl联合CaCl_2处理对发芽玉米抗氧化活性的影响 |
4.6 本章小结 |
5 发芽玉米中叶黄素合成途径关键酶基因表达分析 |
5.1 引言 |
5.2 材料与设备 |
5.2.1 材料与试剂 |
5.2.2 仪器与设备 |
5.3 试验方法 |
5.3.1 总RNA提取 |
5.3.2 引物设计 |
5.3.3 RNA纯度及浓度检测 |
5.3.4 反转录第一链cDNA的合成 |
5.3.5 相关基因实时荧光定量PCR (RT-qPCR)分析 |
5.4 结果与分析 |
5.4.1 发芽玉米籽粒总RNA的提取 |
5.4.2 UV-B联合CaCl_2处理下发芽玉米叶黄素合成关键酶基因相对表达量 |
5.4.3 NaCl联合CaCl_2处理下发芽玉米叶黄素合成途径关键酶基因相对表达量 |
5.5 本章小结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学术硕士学位论文修改情况确认表 |
(8)UV-B胁迫下葡萄芪类化合物Trans-scirpusin A合成基因的筛选及功能验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UV-B对植物的影响概述 |
1.1.1 紫外线简介 |
1.1.2 UV-B辐射对植物形态结构和生长的影响 |
1.1.3 UV-B辐射对植物生理代谢的影响 |
1.2 葡萄简介 |
1.3 芪类化合物简介 |
1.4 芪类化合物生物活性研究 |
1.4.1 芪类化合物的抗微生物活性 |
1.4.2 芪类化合物的抗氧化活性 |
1.4.3 芪类化合物的药物保健功能 |
1.5 Trans-scirpusin A的研究现状 |
1.6 本文的研究意义及内容 |
第二章 UV-B辐射对葡萄抗氧化系统,可溶性糖,有机酸和芪类化合物的影响研究 |
2.1 前言 |
2.2 实验材料,仪器,试剂 |
2.2.1 实验材料 |
2.2.2 实验仪器设备 |
2.2.3 实验试剂 |
2.3 实验方法 |
2.3.1 UV-B辐射处理后抗氧化酶活性的测定 |
2.3.2 可溶性糖和有机酸含量变化的测量 |
2.3.3 芪类化合物含量变化的测量 |
2.4 数据分析与统计 |
2.5 实验结果与讨论 |
2.5.1 UV-B辐射对葡萄抗氧化酶系统的影响 |
2.5.2 UV-B辐射胁迫对葡萄可溶性糖的影响 |
2.5.3 UV-B辐射对葡萄有机酸的影响 |
2.5.4 UV-B辐射对葡萄芪类化合物的影响 |
2.6 本章总结 |
第三章 基于转录组学分析对Trans-scirpusin A生物合成关键基因的筛选 |
3.1 前言 |
3.2 实验所用试剂,分析软件,所用数据库和引物序列 |
3.2.1 实验试剂,分析软件和所用数据库 |
3.2.2 引物序列 |
3.3 实验方法 |
3.3.1 葡萄总RNA的提取,cDNA文库的构建及转录组测序 |
3.3.2 测序数据过滤与新转录本预测 |
3.3.3 差异表达基因分析 |
3.3.4 Trans-scirpusin A生物合成路径的构建和关键基因(SAH基因)的筛选 |
3.3.5 候选基因的RT-qPCR验证 |
3.4 结果与讨论 |
3.4.1 新转录本预测结果 |
3.4.2 差异表达基因分析 |
3.4.3 Trans-scirpusin A生物合成路径的构建和关键基因(SAH基因)的筛选结果 |
3.4.4 RT-qPCR验证候选基因 |
3.5 本章总结 |
第四章 Trans-scirpusin A生物合成关键基因克隆表达与亚细胞定位分析 |
4.1 前言 |
4.2 实验材料,仪器,试剂 |
4.2.1 实验材料 |
4.2.2 实验仪器设备 |
4.2.3 实验试剂,溶液及试剂盒 |
4.2.4 引物及其他序列材料 |
4.3 实验方法 |
4.3.1 SAH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4.3.2 目的基因的扩增,胶回收 |
4.3.3 目的基因T克隆载体的构建及鉴定 |
4.3.4 酵母表达载体(pPIC9K-SAH)和植物表达载体( pCAMBIA2300-GFP-SAH)的构建及转化 |
4.3.5 重组质粒pPIC9K-SAH和pCAMBIA2300-GFP-SAH的鉴定 |
4.3.6 重组质粒pPIC9K-SAH转化毕赤酵母及表达产物SDS-PAGE和Western Blot分析 |
4.3.7 重组质粒pCAMBIA2300-GFP-SAH转化农杆菌及亚细胞定位分析 |
4.3.8 目的蛋白的生物功能验证 |
4.4 实验结果与讨论 |
4.4.1 SAH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 |
4.4.2 目的基因的扩增及胶回收 |
4.4.3 重组T载体的鉴定 |
4.4.4 真核表达载体pPIC9K-SAH和pCAMBIA2300-GFP-SAH的鉴定 |
4.4.5 重组质粒pPIC9K-SAH线性化转酵母及重组质粒pCAMBIA2300-GFP-SAH转农杆菌鉴定结果 |
4.4.6 重组酵母蛋白表达验证 |
4.4.7 目的基因的亚细胞定位分析 |
4.4.8 目的蛋白的生物功能验证 |
4.5 本章总结 |
第五章 结论 |
5.1 主要研究结果 |
5.2 创新点 |
5.3 后续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9)不同UV照射对黄瓜霜霉病防控及其生理特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植物光受体 |
1.2 光强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
1.2.1 光强对植物形态建成的影响 |
1.2.2 光强对植物生理特性的影响 |
1.3 光周期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
1.3.1 光周期对植物形态建成的影响 |
1.3.2 光周期对植物生理特性的影响 |
1.4 光质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
1.4.1 光质对植物形态建成的影响 |
1.4.2 光质对植物生理特性的影响 |
1.5 光质对植物病害发生的影响 |
1.6 设施农业病害发生及防控方法 |
1.7 补光对温室病害防控的应用前景 |
1.8 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2 材料与设计 |
2.1 试验材料 |
2.2 试验设计 |
2.2.1 试验条件 |
2.2.2 UV-A补光时间和光强处理 |
2.2.3 UV-B补光时间和光强处理 |
2.2.4 UV-C补光时间和光强处理 |
2.2.5 不同UV试验处理 |
2.3 测定项目及方法 |
2.3.1 生长指标的测定 |
2.3.2 生理生化指标测定 |
2.3.3 抗病指标及相关酶活性的测定 |
3 结果与分析 |
3.1 夜间不同时长UV-A照射对黄瓜生长及霜霉病防控的影响 |
3.1.1 对黄瓜植株生长的影响 |
3.1.2 对黄瓜生理特性的影响 |
3.1.3 对黄瓜霜霉病发生的影响 |
3.2 夜间不同时长UV-B照射对黄瓜生长及霜霉病防控的影响 |
3.2.1 对黄瓜植株生长的影响 |
3.2.2 对黄瓜生理特性的影响 |
3.2.3 对黄瓜霜霉病发生的影响 |
3.3 夜间不同时长UV-C照射对黄瓜生长及霜霉病防控的影响 |
3.3.1 对黄瓜植株生长的影响 |
3.3.2 对黄瓜生理特性的影响 |
3.3.3 对黄瓜霜霉病发生的影响 |
3.4 夜间UV照射对黄瓜植株生长及霜霉病防控的影响 |
3.4.1 对黄瓜植株生长的影响 |
3.4.2 对黄瓜霜霉病发生的影响 |
3.4.3 对黄瓜叶片中抗性物质含量的影响 |
3.4.4 对黄瓜果实性状和品质的影响 |
4 讨论 |
4.1 不同UV照射对黄瓜植株生长及光合作用的影响 |
4.2 不同UV照射对黄瓜病害发生及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
4.3 夜间UV照射对黄瓜叶片中抗性物质含量的影响 |
4.4 夜间UV照射对黄瓜果实性状和品质的影响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10)逆境胁迫下坛紫菜紫外吸收物质作用机制的初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植物与藻类逆境胁迫的相关研究 |
1.1.1 温度胁迫对植物和藻类的影响及其抗逆机理研究 |
1.1.2 水分胁迫对植物和藻类的影响以及抗逆机理研究 |
1.1.3 高光胁迫对植物和藻类的影响以及抗逆机理研究 |
1.1.4 盐胁迫对植物和藻类的影响以及抗逆机理研究 |
1.1.5 其他非生物胁迫对植物和藻类的影响以及抗逆机理研究 |
1.2 紫外吸收物质的定义、功能、合成途径和相关研究 |
1.2.1 光合色素 |
1.2.2 MAAS |
1.2.3 海藻多糖 |
1.3 逆境胁迫下植物和藻类紫外吸收物质的研究进展 |
1.4 紫外吸收物质相关基因克隆及功能研究进展 |
1.5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和技术路线 |
1.5.1 目的意义 |
1.5.2 技术路线 |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材料及处理 |
2.2 实验仪器 |
2.3 实验试剂 |
2.3.1 生理学指标测定所需试剂 |
2.3.2 分子生物学实验所需试剂及试剂盒 |
2.4 实验方法 |
2.4.1 紫外吸收物质的相对含量测定 |
2.4.2 总RNA的提取及质量检测 |
2.4.3 基因克隆 |
2.4.4 基因序列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2.4.5 实时荧光定量PCR |
第3章 实验结果 |
3.1 逆境胁迫下、生活史不同世代间坛紫菜紫外吸收物质含量测定 |
3.1.1 高温胁迫下,坛紫菜叶状体紫外吸收物质的相对含量 |
3.1.2 失水胁迫下,坛紫菜叶状体紫外吸收物质的相对含量 |
3.1.3 高光胁迫下,坛紫菜叶状体紫外吸收物质的相对含量 |
3.1.4 生活史不同世代间,坛紫菜紫外吸收物质的相对含量 |
3.2 坛紫菜叶状体RNA的制备及质量检测 |
3.3 紫外吸收物质相关基因的克隆与表达分析 |
3.3.1 坛紫菜紫外吸收物质相关基因的全长克隆 |
3.3.2 MAAS合成相关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3.3.3 紫菜多糖琼胶合成相关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3.3.4 紫外吸收物质相关基因的表达定量分析 |
第4章 讨论 |
4.1 逆境胁迫下坛紫菜紫外吸收物质含量的相关分析 |
4.1.1 藻蓝蛋白 |
4.1.2 MAAS |
4.2 MAAS及其合成酶基因的克隆及表达分析 |
4.3 海藻多糖(琼胶)及合成酶基因的克隆及表达分析 |
4.4 逆境胁迫下紫外吸收物质含量变化与基因表达水平变化的关联分析 |
4.5 不同生活史世代间紫外吸收物质含量变化与基因表达水平变化的关联分析 |
结论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四、增强UV-B辐射对高等植物的作用以及植物的适应(论文参考文献)
- [1]黄花鸢尾叶片抗氧化系统和紫外吸收物质对增强UV-B辐射的响应[D]. 朱青青. 甘肃农业大学, 2021(01)
- [2]UV-B辐射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及其应用价值[J]. 刘一诺,敖曼,李波,关义新. 土壤与作物, 2020(02)
- [3]UV-B辐射对单倍体玉米生长发育及加倍的影响[D]. 刘一诺.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 2020(05)
- [4]柔毛淫羊藿与心叶淫羊藿生长发育及其品质形成研究[D]. 秦振娴.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0(05)
- [5]UV-B对紫花苜蓿的影响及光受体MsUVR8基因的克隆[D]. 王小飞. 山西师范大学, 2020
- [6]外源MeJA对UV-B胁迫下颠茄生理特性及TAs代谢调控的影响[D]. 山雨思. 西南大学, 2020(01)
- [7]中波紫外光和NaCl胁迫发芽玉米籽粒富集叶黄素的研究[D]. 汪雨茜. 东北林业大学, 2019(01)
- [8]UV-B胁迫下葡萄芪类化合物Trans-scirpusin A合成基因的筛选及功能验证[D]. 余兴. 陕西师范大学, 2019(06)
- [9]不同UV照射对黄瓜霜霉病防控及其生理特性的影响[D]. 高亚轻. 山东农业大学, 2019(01)
- [10]逆境胁迫下坛紫菜紫外吸收物质作用机制的初步分析[D]. 张晗晗. 集美大学, 201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