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二次开发UG实现飞机操纵系统零件参数化设计与虚拟装配自动化(论文文献综述)
吴伟杰[1](2020)在《复合式盾构刀盘参数化设计系统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盾构工法以其安全、高效等特点成为隧道建设的主要方式。盾构刀盘是盾构掘进关键部件,具有开挖岩石、稳定掌子面和搅拌渣土的重要作用,刀盘的设计质量的决定了盾构工程的掘进效率、安全性和经济性。目前,刀盘设计存在设计效率低、设计质量过度依赖设计人员的设计水平和经验而难以得到确切保障、相似地质条件刀盘设计方案重复,设计经验无法有效积累和借鉴等问题。为此,开展刀盘参数化设计系统研究。本文选取应用广泛的复合式盾构刀盘为研究对象,分析复合式盾构刀盘结构特征,建立刀盘BOM。基于刀盘BOM结构,以My SQL数据库为支撑,建立刀盘设计知识库、刀盘设计参数库,实现复合式盾构刀盘三维设计方案的数字化表达。结合模块化设计思想和刀盘设计知识,提取复合式盾构刀盘结构参数,并分清参数层次建立复合式盾构刀盘参数化设计模板,基于尺寸驱动法实现刀盘结构参数化。剖析刀具轨迹图和刀具布置准则,建立刀具自动配置算法,在刀具库的支持下,实现刀具自动化配置。基于复合式盾构刀盘参数化设计模型,采用程序自动压缩和解压特征技术,实现刀盘有限元分析模型的自动建立。基于Solid Works Simulation二次开发技术将刀盘有限元分析程序化,实现系统设计分析一体化。最后,基于Solid Works 2014设计软件和Visual Studio2013开发工具,结合My SQL数据库,完成复合式盾构刀盘参数化设计系统的集成和实现。本次研究所开发的实验系统能够自动完成三维模型建立、方案评估和工程图输出等工作,最终产生合理的刀盘设计方案。研究成果能够有效提高复合式盾构刀盘的设计效率和设计质量,并且能够有效管理刀盘设计实例,实现刀盘设计经验的积累和传递,研究成果具有一定的工程应用价值。同时,研究工作对于复杂产品参数化系统的开发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胡丹[2](2020)在《管道柔性加热器高效设计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文中认为在半导体晶片制造过程中,管道柔性加热器向管道系统提供外围加热,以维持纯化后大宗气体的稳定性,从而保证晶片的质量。随着工业需求量的增大,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同时提高加热器设计效率成为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目前,在使用CAD软件通用性的设计模块对管道柔性加热器进行设计工作时,由于管道系统中管件模型数量众多,重复建模、装配的设计过程以及加热器中电热丝繁琐的排布设计,耗费了大量时间与人力成本。对此,本文以缩短设计周期为目标,研究管道柔性加热器高效设计的关键技术。首先,针对管道系统中系列化零部件数量众多而造成的设计冗余现象,基于Solid Works平台,研究配置零件库与尺寸驱动法联合执行的参数化设计方法。并设计捕捉算法识取目标约束元素完成管件的自动装配,促进管道系统三维模型的快速建立。其次,面对工程图的标注问题,通过标注区域的划分,使得线性尺寸的标注布局能够自适应的调整。基于网格划分方法,利用动态扩展标注空间的回溯搜索法,解决了加热器描述代号注释的自动分布问题。最后,基于Auto CAD软件平台开发电热丝布线系统,引入加权KNN算法生成分类模型,实现了电热丝布线结构的智能化选择。布线设计的优化方法能够迅速确定电热丝排布的最优策略,在提高布线效率的同时保证了布线质量。在实际应用中,利用管道柔性加热器高效设计的关键技术,帮助设计者摆脱了复杂繁琐的设计过程,极大地提高了加热器的设计效率,缩短了设计周期,使其能够快速响应市场需求。
侯腾龙[3](2019)在《基于B/S的埋刮板输送机参数化集成系统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埋刮板输送机具有体积小、刚性好、维修方便快捷等优点,在输送有毒、易燃易爆等物料时,可改善工作条件,减少环境污染,已成为一种广泛应用的散体物料运输设备。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各机械设备零部件的设计越来越依赖于网络化设计技术。将网络化设计与机械零部件设计进行有效的结合,可以提高机械零部件的设计效率,达到机械设计的快速化和集成化。本论文选择基于B/S的网络结构模式,对埋刮板输送机进行参数化设计研究。首先,从理论角度详细阐述了埋刮板输送机参数化集成系统的开发方法、集成应用以及实现过程。其次,利用ASP.NET、ASP、UG二次开发、ActiveX等相关技术,设计了参数化集成系统,实现了埋刮板输送机的在线选型设计、零部件的参数化建模和有限元仿真分析。最后,提出了进一步开发和完善的内容与方向。本论文的研究提高了埋刮板输送机生产企业的设计效率,降低了设计人员的劳动强度,对埋刮板输送机的应用与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为了研究埋刮板输送机参数化建模系统,通过内部模式和外部模式两种方法对零部件进行模型创建。综合考虑开发成本以及模块性能等问题,选取了UG外部开发模式。通过编写COM组件,实现了参数化建模的远程调用。在人机交互界面,用户不需要安装UG软件,便可以快速实现零部件的在线参数化建模。为了研究埋刮板输送机仿真分析系统,对ANSYS APDL软件的两种输入方式——人机交互方式和命令流输入方式进行了比较。结合两种方式的优点,选择APDL语言编写有限元分析文件。利用ASP.NET网页制作技术,实现了对APDL文件的调用,完成了零部件的静态分析。此外,为了提高集成系统平台的实用性以及稳定性,运用多种测试方法,对平台进行性能测试。结果表明:集成系统平台运行性能稳定,各模块能够协同工作,实现有序的埋刮板输送机设计任务。
黄志刚[4](2019)在《基于NX二次开发的内燃机自顶向下设计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由于产品更新速度的加快,具有高度复杂性和规模性的产品需要有更为高效和更为可靠的设计模式,尤其是针对内燃机中各种复杂的零部件,如何快速有效地设计这些产品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针对内燃机性能和主要零部件结构特点,开发内燃机自顶向下设计平台,实现内燃机关键零部件的快速设计,弥补内燃机设计过程中设计速度慢,反复修改繁琐,性能设计不明显的缺陷。通过分析内燃机基础参数,开发了内燃机自顶向下设计流程,设计了系统设计流程和零件设计流程,提出了内燃机自顶向下设计编码体系。同时,对自顶向下设计关键技术进行研究,明确了自顶向下设计方法,提出了自顶向下设计基础模型设计准则,并开发了参数化模型构建方案,以满足内燃机自顶向下设计条件。对内燃机自顶向下设计平台开发关键技术进行了研究,设计了平台开发流程和平台程序开发技术,使用“块UI样式编辑器”开发交互界面,以C++作为开发语言,在Visual Studio工具上进行平台动态库开发;以ADO.Net作为数据访问技术,以SQLServer作为平台信息传递和存储工具,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内燃机平台开发技术体系。初步构建了内燃机自顶向下设计平台开发方案,提出了平台开发需求,设计了平台开发模式;完成了平台交互性能开发,设计了平台菜单和平台界面;构建了平台程序和平台数据库,完成了基于NX二次开发的内燃机自顶向下设计平台雏形的开发。
谢爱争[5](2018)在《基于NX NASTRAN采煤机牵引部关键零件参数化设计与分析系统》文中研究指明采煤机是一个复杂的机电液一体化机械系统,采煤机零件的负载特性比较复杂,对这些零件的设计和分析是采煤机研发的重要环节。目前我国采煤机设计方法较为传统,设计过程智能化程度不高且对经验公式的依赖性较大,尽管企业已经开始应用CAD、CAE软件等现代设计手段,但是仅仅停留在CAD建模、CAE分析的软件应用初级阶段,未能将建模、分析、优化等设计过程集成,严重制约着采煤机设计效率和质量。为解决上述问题,促进采煤机设计向数字化、集成化、智能化方向发展,提出将参数化思想引入到采煤机设计和研发过程中,提出了将建模、分析、优化集成的解决方案,通过研究参数化建模关键技术、参数化CAE分析关键技术、参数化优化设计关键技术,利用NX二次开发技术,参数化CAD建模技术、参数化CAE分析技术等计算机编程技术,设计并开发了基于NX的采煤机牵引部关键零件参数化设计与分析系统。研究了基于NX的参数化建模关键技术,确定了基于尺寸驱动的参数化建模方法及实现过程,开发了采煤机牵引部关键零件参数化CAD建模子系统,使设计人员能够在交互界面中修改尺寸参数快速创建零件的三维模型。借助NX的Journal日志工具,获取了CAE参数化分析的接口函数,开发了采煤机牵引部关键零件参数化CAE分析子系统,能够实现采煤机牵引部关键零件的静力学分析、模态分析、瞬态分析、疲劳分析及频率响应分析。设计人员无需精通CAE软件,只需要在交互界面中设置或修改网格参数、材料参数、载荷大小等参数,系统就可以自动调用NX NASTRAN解算器对模型进行有限元分析。利用NX的自带解算器,通过获取优化设计所需的接口函数,开发了采煤机牵引部关键零件参数化优化设计子系统,设计人员只需要设置或选择少量参数,系统即可通过迭代解算求得满足设计目标的最优设计变量值。研究了CAD建模、CAE分析及优化设计的集成方法,确定了集成接口函数,开发了基于NX NASTRAN采煤机牵引部关键零件参数化设计与分析系统,实现了在NX环境中CAD建模、CAE分析及优化设计的无缝集成。提高了采煤机牵引部关键零件的设计、分析和优化效率,增强了企业竞争力,对建立采煤机数字化企业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罗京伟[6](2018)在《采掘运装备典型零部件参数化建模系统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采掘运装备是煤矿开采工作中的关键装备,由采煤机、提升机、刮板输送机和掘进机四种机型组成。采掘运装备的构造复杂,每一个机型都是由非常多的零部件构成,如果在煤矿开采工作中,出现了零部件的损坏,致使采掘运装备无法正常运行,会严重影响煤矿开采工作的进展。根据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我国的煤炭百万吨死亡率几乎是是美国的20倍,说明我国的煤矿机械还不够先进,还落后于其他国家,所以对采掘运装备零部件的设计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保证了采掘运装备本身的可靠性和煤矿开采工作的安全性。设计人员使用传统的方法对产品模型进行设计时,如果哪一个步骤出了错误或者需要改变模型的形状,就需要按照原来的过程,根据新的尺寸参数对产品模型重新设计一次,过多的重复性工作耗费了工程设计人员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参数化设计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中的产品设计中,使用参数化设计技术可以实现快速更该模型的目的。近些年来,网络技术的发展也对设计人员的设计思想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网络环境下运用CAD软件的建模技术进行产品的设计,使得各个地域的用户都能够在线合作,为用户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实现了资源的交流与共享。基于对国内外采掘运装备零部件参数化设计研究动态的分析,总结了采掘运装备零部件参数化设计的研究进展,提出了本文的研究目标。把CAD技术和网络技术结合起来是未来CAD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本课题以ANSYS软件为基础,把ANSYS的参数化建模技术和网络技术相结合,开发了网络环境下的采掘运装备零部件参数化建模系统。通过对比网络系统的工作模式,选择了以B/S模式为基础来设计系统的体系结构,在ASP.NET平台下,以Visual Studio2010为开发工具,使用HTML技术编写了系统的前端页面,并对网页进行了布局设计;以SQL Server 2008作为数据库工具,用于系统存取数据资源;用APDL语言编写采掘运装备零部件的参数化建模命令流,使用C#语言编写系统的后台代码,实现对ANSYS软件的调用。本课题还以CAD功能强大的UG软件为基础,使用UG的二次开发工具UG/OPEN对采掘运装备零部件进行了参数化设计,开发了基于UG环境的采掘运装备零部件参数化建模系统。使用了UG软件的二次开发工具UG/OPEN GRIP、UG/OPEN API、UG/OPEN MenuScript以及UG/OPEN UIStyle编写了系统菜单脚本文件,设计了零部件对话框界面,使用C++语言编写了功能代码,并在UG中创建了零部件三维模型模板,开发了四种机型的参数化CAD系统。本文对系统进行了各种测试,实例证明系统完成了预定的功能要求,并且界面简单,适宜大多数用户使用。本课题开发的系统操作简单,适用于大多数企业人员使用,在一定程度上缩短了中小型企业与大型企业之间的差距,减少了不必要的企业投资,减轻了设计人员的工作量,在没有专业技术人员的情况下也能实现模型的参数化设计。同时还把Web技术应用到了系统的开发中,提供了一个方便、有效的参数化设计系统平台,为以后设计人员针对其他对象开发网络环境下的CAD/CAE系统提供了借鉴。
董一伟[7](2018)在《基于UG NX的压力容器顶盖J形坡口CAD/CAM系统开发》文中研究表明管座孔J形坡口的数控加工是压力容器顶盖组件制造过程中的关键环节。管座孔的数量多并且J形坡口的形状各不相同,传统的数控编程方法需要逐个对J形坡口进行三维建模,然后再调试生成加工刀轨。数控工艺的编制过程既复杂又繁琐,容易出现人为操作错误,导致质量事故的发生。针对此问题,本文分析了现有CAD/CAM软件中在顶盖J形坡口建模和加工方面功能的不足,使用集成开发平台Visual C++研发了顶盖J形坡口CAD/CAM的专用加工系统。本文分为四个部分介绍了J形坡口CAD/CAM系统的开发过程,分别为系统框架设计、建模模块设计、加工模块设计和系统的仿真和应用。框架设计部分从研究需求分析出发,确定了系统需要实现的的功能和目标。按照模块化的设计原则构建了系统的各个功能模块,并制作了系统的运行流程图。针对UG NX软件平台介绍了相关的二次开发技术和开发工具,对开发工具进行了分析比较。最后介绍了J形坡口CAD/CAM系统二次开发流程,对系统的运行环境进行了搭建。系统的建模部分论述了J形坡口建模系统的设计过程。建模部分所采用的是参数化的方法进行设计,通过J形坡口截面点位算法,构造出J形坡口的截面草图。调用建模构造函数创建了J形坡口的参数化模型。通过用户的输入界面获取了建模的关键参数,完成任意位置J形坡口实体模型的创建。加工部分总结了J形坡口在实际制造过程中的加工难点,对两种工装状态下,工艺方法的优缺点进行比较分析。从简化加工操作步骤和优化切削参数设置的角度,提出了针对创建J形坡口的加工操作模板的方法。加工操作时调用加工模板就可以直接开始刀具轨迹的生成工作。仿真和应用部分论述了刀轨文件的后置处理和软件加工仿真过程。从应用专用系统之前之后在J形坡口加工程序的编程效率、正确性和技术准备时间等方面进行了试验比较,最终通过顶盖试验件的加工证明了J形坡口CAD/CAM系统生成数控程序的正确性。本文研究成果能够有效解决顶盖J形坡口数控编程过程中的技术问题,提高了技术准备阶段的整体效率,编程人员不再进行的繁琐的重复性的工作,节约了人力成本,对NXOpen二次开发技术的应用和推广具有积极的意义。
宫朋飞[8](2018)在《擦窗机立柱与底架参数化设计及整机自动装配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擦窗机作为高层建筑的清洗和维护设备,具有作业效率高、作业速度快、安全性好等特点。传统的擦窗机设计方法工作量大、设计效率低、成本较高。为了满足快速设计的需要,开发擦窗机辅助设计系统。作为辅助设计系统的子系统,本文开发了擦窗机立柱及底架零部件参数化设计模块,实现了擦窗机整机模型的自动装配,并且完成了相关计算。本文从擦窗机辅助设计系统的开发原理及模块划分出发,对立柱及底架的总成库及零部件库进行划分,统计和优化了立柱及底架相关零部件的所有形式,并建立相应的SolidWorks模型库与ACCESS数据库,在VB.NET平台下建立可视化界面,用户在程序界面进行相关操作,完成对所选零部件的尺寸参数定义,程序将数据赋值给对应的模型,完成零部件的参数化设计。擦窗机的整机设计以总成设计为基础,在总成设计中,设计结果是相互独立的部分,实现各总成之间的自动装配能够提高设计效率。本文从自动装配的原理出发,介绍了自动装配的方法及步骤,对自动装配的相关函数进行说明,分不同机型,完成擦窗机整机的自动装配并生成相应的整机工程图。擦窗机设计过程中,各零部件的选型设计一般都根据经验及相邻零部件的搭配关系进行设计,因此会出现部件选型不合理,强度不满足要求的情况,因此需要对重要零部件进行选型计算和强度校核,确定设计方案的合理性。本文完成了擦窗机回转支承及电机减速器的选型计算,对立柱截面进行校核,并且完成了轨道轮压及轨道强度的计算校核。擦窗机立柱与底架零部件库的建立满足了用户灵活设计的需求,结合以往的总成设计,能够满足不同设计思路的要求,减少了设计工作量。另外自动装配技术的应用,更使得整机设计的工作量大大减少。本课题充分运用SolidWorks二次开发优势,结合产品特点完成相关研究工作,可以为其他类似产品的开发提供借鉴。
曾翠华,刘彤,李丹[9](2016)在《全自动装配体参数化设计系统研究》文中认为当前的装配体参数化设计均实现了零部件模板建库和虚拟装配,未发现有详细介绍开发全自动3D装配体参数化设计原型系统的理论和案例。针对该问题,提出了全自动3D装配体参数化设计原型系统的总体结构,分别对参数化零部件库、装配体与零部件数据关联、装配体动态链接库接口程序等关键技术开展了理论研究,给出了所开发的模具原型系统实例。该原型系统能在任意装配模式下实现全自动参数化生成零件和装配体,提升了系统柔性,可实现复杂装配体产品的系列化设计,大大缩短产品研发周期。
岳武涛[10](2016)在《基于LAN的刮板输送机数字化设计关键技术与系统集成方法》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现代综采技术的不断发展,对刮板输送机的设计要求也越来越高。一些专家、学者通过将现代设计方法与刮板输送机的设计过程结合开发了一些系统,如结构设计系统、知识管理系统等,但这些系统具有功能单一,覆盖刮板输送机设计过程少,不能实现协同设计等缺点。为解决上述问题,本课题利用计算机及网络技术、二次开发技术、知识工程等众多领域的知识,设计并开发了基于LAN的刮板输送机数字化设计系统。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通过对已有资源的整合、刮板输送机设计过程和企业需求情况进行研究分析,确定了系统总体设计方案。利用接口技术、计算机技术、数据库技术等,开发了基于B/S模式的刮板输送机数字化设计系统。系统实现了概念设计、参数化建模、CAE分析三个主要功能模块的集成。(2)利用ASP技术,数据库技术,使用JavaScript脚本语言开发了刮板输送机选型设计模块。选型参数经过系统内部算法计算后与数据库中现有参数进行对比,为用户提供刮板输送机选型推荐服务。(3)利用ADAMS强大的二次开发功能,使用CMD语言和用户子程序开发了基于ADAMS的刮板输送机动力学分析子系统,经过系统内部算法使虚拟样机的处理实现程序化,用户通过人机交互界面输入仿真参数即可进行仿真,有效提高了仿真分析效率,降低了设计人员工作强度。(4)通过对文献资料的整理,利用ASP技术、数据库技术开发了规程标准、实用技术、学术论文、培训技术、通用支持等模块,用户通过人机交互界面实现对相关知识资源、文献资料进行检索、浏览、管理等,为用户提供设计所需的快捷辅助服务。本系统解决了不同功能子系统之间接口问题,实现了无缝集成众多功能模块,尽可能保证了整个设计过程在一个系统内完成,提高产品的设计效率;并且为设计人提供可以扩展知识的较为完善的文献资源服务功能,实现了资源的管理与共享。系统应用到企业后不仅可以提高企业设计能力,提升市场竞争力,而且也促进了CAD/CAE在实际设计生产方面的应用与发展。
二、二次开发UG实现飞机操纵系统零件参数化设计与虚拟装配自动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二次开发UG实现飞机操纵系统零件参数化设计与虚拟装配自动化(论文提纲范文)
(1)复合式盾构刀盘参数化设计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参数化设计 |
1.2.2 盾构刀盘设计理论与方法 |
1.2.3 盾构刀盘参数化设计 |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 |
1.4 本章小结 |
第2章 复合式盾构刀盘参数化设计系统总体设计 |
2.1 系统需求分析 |
2.2 系统功能框架 |
2.2.1 系统功能模块 |
2.2.2 系统辅助模块 |
2.3 系统开发技术选择 |
2.3.1 系统总体技术架构 |
2.3.2 三维设计平台及其二次开发 |
2.3.3 支撑数据库及其二次开发 |
2.4 系统数据库设计 |
2.4.1 刀盘数字化表达及系统数据管理分析 |
2.4.2 刀盘结构BOM及系统数据库结构设计 |
2.4.3 系统数据库数据表详细设计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复合式盾构刀盘结构参数化设计 |
3.1 复合式盾构刀盘结构功能分析 |
3.1.1 复合式盾构刀盘刀架结构功能分析 |
3.1.2 复合式盾构刀盘刀具结构功能分析 |
3.2 复合式盾构刀盘设计技术研究 |
3.2.1 复合式盾构刀盘结构设计流程 |
3.2.2 复合式盾构刀盘结构选型 |
3.2.3 复合式盾构刀盘结构设计要点 |
3.3 复合式盾构刀盘模块划分及主参数提取 |
3.4 复合式盾构刀盘参数化建模 |
3.4.1 复合式盾构刀盘参数化模板建立 |
3.4.2 复合式盾构刀盘参数化驱动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复合式盾构刀盘刀具自动化配置 |
4.1 复合式盾构刀盘常用刀具库建立 |
4.1.1 复合式盾构刀盘刀具知识库的构建 |
4.1.2 复合式盾构刀盘刀具设计库的构建 |
4.2 复合式盾构刀盘刀具轨迹设计 |
4.3 复合式盾构刀盘刀具自动化配置 |
4.3.1 刀具布置形式 |
4.3.2 刀具布置准则 |
4.3.3 刀具自动化配置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复合式盾构刀盘设计分析建模 |
5.1 复合式盾构刀盘设计模型简化 |
5.2 复合式盾构刀盘载荷计算 |
5.2.1 复合式盾构刀盘推力计算 |
5.2.2 复合式盾构刀盘扭矩计算 |
5.3 复合式盾构刀盘有限元分析 |
5.3.1 有限元分析流程 |
5.3.2 刀盘工况分析 |
5.3.3 计算模型网格划分 |
5.3.4 刀盘分析评价准则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复合式盾构刀盘参数化设计系统工程化 |
6.1 刀盘设计工程图参数化 |
6.2 刀盘设计系统运行初始化 |
6.3 系统运行测试 |
6.4 本章小结 |
总结与展望 |
致谢 |
攻读学位硕士期间发表论文及参加的科研项目 |
参考文献 |
(2)管道柔性加热器高效设计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注释表 |
缩略词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参数化设计及智能装配技术 |
1.3.2 工程图的自动标注 |
1.3.3 自动布线技术 |
1.4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管道参数化设计及快速装配技术 |
2.1 引言 |
2.2 基于尺寸集划分的参数化设计方法 |
2.2.1 参数化设计总体方案 |
2.2.2 关键尺寸集划分 |
2.2.3 构建基础配置库 |
2.2.4 识取自定义特征尺寸驱动参数化 |
2.3 产品描述的编码设计 |
2.3.1 编写描述代号的意义 |
2.3.2 描述代号的自动编码 |
2.4 捕捉算法实现管路的快速装配 |
2.4.1 约束元素模型的建立 |
2.4.2 识取约束元素自动装配 |
2.5 应用效果分析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管路装配工程图的高效生成技术 |
3.1 引言 |
3.2 工程图的定制化模板 |
3.2.1 视图比例的自适应调整 |
3.2.2 管道加热器BOM模板 |
3.3 管路装配工程图的自动标注 |
3.3.1 建立标注模板 |
3.3.2 标注图元的识取 |
3.4 标注布局的优化调整 |
3.4.1 划分标注区域优化尺寸标注布局 |
3.4.2 基于网格搜索的注释自动布局方法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加热器电热丝的自动排布技术 |
4.1 引言 |
4.2 电热丝自动排布的总体方案 |
4.3 基于加权KNN算法的布线结构分类模型 |
4.3.1 样本数据的特征预处理 |
4.3.2 Relief F算法确定特征权重集 |
4.3.3 加权KNN算法生成布线结构分类模型 |
4.3.4 仿真及实验结果分析 |
4.4 电热丝布线的优化设计 |
4.4.1 布线优化设计的问题描述 |
4.4.2 自动布线算法的实现 |
4.4.3 电热丝布线结果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3)基于B/S的埋刮板输送机参数化集成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来源 |
1.2 课题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埋刮板输送机设计 |
1.3.2 数字化设计 |
1.3.3 二次开发技术 |
1.4 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5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参数化集成系统理论基础 |
2.1 系统结构设计 |
2.2 系统功能设计 |
2.3 系统开发工具 |
2.4 系统集成方法 |
2.4.1 客户端集成方法 |
2.4.2 参数化建模集成方法 |
2.4.3 仿真分析集成方法 |
2.4.4 其他模块集成方法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埋刮板输送机参数化集成系统设计关键技术 |
3.1 埋刮板输送机选型设计系统 |
3.1.1 埋刮板机选型模块 |
3.1.2 选型设计计算模块 |
3.1.3 驱动装置选型模块 |
3.2 埋刮板输送机参数化建模系统 |
3.2.1 参数化建模相关技术 |
3.2.2 参数化建模系统开发过程 |
3.2.3 参数化建模系统应用实例 |
3.3 埋刮板输送机仿真分析系统 |
3.3.1 仿真分析系统开发过程 |
3.3.2 仿真分析系统应用实例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埋刮板输送机数据库管理系统 |
4.1 数据库的建立 |
4.1.1 建立原则 |
4.1.2 建库结果 |
4.2 数据库的管理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埋刮板输送机用户信息管理系统 |
5.1 系统功能设计 |
5.2 用户注册与登录模块 |
5.2.1 用户注册 |
5.2.2 用户登录 |
5.2.3 用户密码找回与修改 |
5.3 用户帮助与反馈模块 |
5.3.1 使用须知 |
5.3.2 用户反馈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参数化集成系统平台的测试与应用 |
6.1 平台测试 |
6.1.1 测试内容 |
6.1.2 测试方法 |
6.1.3 测试步骤 |
6.1.4 测试实例 |
6.1.5 测试结论 |
6.2 平台应用 |
6.2.1 基于局域网的应用 |
6.2.2 基于Internet的应用 |
6.3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4)基于NX二次开发的内燃机自顶向下设计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自顶向下设计研究现状 |
1.2.2 自顶向下应用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工作 |
第2章 内燃机自顶向下设计方法研究 |
2.1 内燃机基础参数的选择 |
2.1.1 内燃机形式的选择 |
2.1.2 动力性能指标的选择 |
2.1.3 主要结构参数的选择 |
2.2 内燃机自顶向下设计流程开发 |
2.2.1 系统设计流程 |
2.2.2 零件设计流程 |
2.3 内燃机自顶向下设计编码体系开发 |
2.3.1 编码体系设计原则 |
2.3.2 编码体系设计方案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自顶向下设计关键技术开发 |
3.1 自顶向下设计技术 |
3.1.1 自底向上设计和自顶向下设计 |
3.1.2 自顶向下设计基础模型设计 |
3.2 参数化设计思路 |
3.3 参数化模型构建方案 |
3.3.1 基于草图的参数化设计 |
3.3.2 基于几何特征的参数化设计 |
3.3.3 基于装配的参数化设计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内燃机自顶向下设计平台开发技术研究 |
4.1 平台开发工具 |
4.1.1 平台搭载工具的选择 |
4.1.2 NX二次开发模式 |
4.2 平台开发流程 |
4.2.2 制定用户环境 |
4.2.3 建立自定义对话框 |
4.2.4 编译动态链接文件 |
4.2.5 创建菜单和工具条 |
4.2.6 构建限定环境 |
4.3 平台程序开发技术 |
4.3.1 平台界面设计技术 |
4.3.2 平台动态链接库开发技术 |
4.3.3 平台数据库访问技术 |
4.3.4 平台信息传递技术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内燃机自顶向下设计平台开发 |
5.1 平台开发方案 |
5.1.1 平台开发需求 |
5.1.2 平台开发模式 |
5.2 平台交互性能开发 |
5.2.1 平台菜单开发 |
5.2.2 平台界面开发 |
5.3 平台程序开发 |
5.3.1 平台动态链接库开发 |
5.3.2 平台数据库开发 |
5.3.3 平台应用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技成果 |
致谢 |
附录A |
附录B |
(5)基于NX NASTRAN采煤机牵引部关键零件参数化设计与分析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1.1 研究目的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
1.2.1 基于NX的参数化设计 |
1.2.2 基于NXNASTRAN的CAE分析 |
1.2.3 参数化CAD/CAE集成技术 |
1.2.4 采煤机参数化建模与分析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系统总体设计与关键技术 |
2.1 引言 |
2.2 系统设计框架与功能 |
2.2.1 系统设计目标 |
2.2.2 系统体系框架 |
2.2.3 系统功能设计 |
2.3 系统开发环境 |
2.3.1 VisualStudio2012编译环境 |
2.3.2 NX9.0建模与分析软件 |
2.3.3 VC++编程语言 |
2.4 系统开发关键技术 |
2.4.1 基于NX的二次开发技术 |
2.4.2 基于三维模型模板的参数化建模技术 |
2.4.3 基于NXNASTRAN的参数化CAE分析技术 |
2.4.4 参数化CAD/CAE集成技术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NX的参数化CAD建模子系统 |
3.1 引言 |
3.2 参数化CAD建模子系统总体设计 |
3.2.1 参数化建模原理与方法 |
3.2.2 参数化建模子系统结构设计 |
3.2.3 参数化建模子系统功能设计 |
3.3 参数化CAD建模子系统开发的关键技术 |
3.3.1 参数化模型模板 |
3.3.2 应用程序编程接口 |
3.3.3 参数化建模程序执行流程 |
3.4 参数化CAD建模子系统的开发与实现 |
3.4.1 注册环境变量 |
3.4.2 建立三维模型模板 |
3.4.3 子系统菜单设计 |
3.4.4 子系统对话框设计 |
3.4.5 项目创建及DLL动态链接库文件生成 |
3.5 实例验证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NXNASTRAN的参数化CAE分析子系统 |
4.1 引言 |
4.2 参数化CAE分析子系统总体设计 |
4.2.1 参数化CAE分析技术原理与方法 |
4.2.2 参数化CAE分析子系统结构设计 |
4.2.3 参数化CAE分析子系统功能设计 |
4.3 参数化CAE分析子系统关键技术 |
4.3.1 参数化CAE分析程序执行流程 |
4.3.2 获取NXNASTRAN接口函数 |
4.3.3 系统菜单与界面设计技术 |
4.4 参数化CAE分析子系统开发与实现 |
4.4.1 注册项目路径与开发目录 |
4.4.2 定制系统菜单和对话框 |
4.4.3 项目创建及DLL动态链接库文件生成 |
4.5 实例验证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NXNASTRAN的参数化优化设计子系统 |
5.1 引言 |
5.2 参数化优化设计子系统总体设计 |
5.2.1 参数化优化设计原理与方法 |
5.2.2 参数化优化设计子系统结构设计 |
5.2.3 参数化优化设计子系统功能设计 |
5.3 参数化优化设计子系统关键技术 |
5.3.1 参数化优化设计程序执行流程 |
5.3.2 接口函数及类库 |
5.4 参数化优化设计子系统开发与实现 |
5.4.1 设置环境变量 |
5.4.2 菜单设计 |
5.4.3 对话框设计 |
5.4.4 项目创建及DLL动态链接库生成 |
5.5 实例验证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系统测试与应用 |
6.1 引言 |
6.2 系统测试 |
6.2.1 测试目的与内容 |
6.2.2 测试方法与步骤 |
6.2.3 测试结果与结论 |
6.3 应用实例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工作总结 |
7.2 主要结论 |
7.3 进一步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6)采掘运装备典型零部件参数化建模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 |
1.3.1 采煤机零部件参数化设计动态 |
1.3.2 提升机零部件参数化设计动态 |
1.3.3 刮板输送机零部件参数化设计动态 |
1.3.4 掘进机零部件参数化设计动态 |
1.3.5 基于网络的参数化设计研究动态 |
1.3.6 主要问题讨论 |
1.4 主要研究内容 |
1.5 技术路线 |
1.6 小结 |
第二章 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
2.1 引言 |
2.2 系统设计目标 |
2.3 系统框架设计 |
2.3.1 模式选择 |
2.3.2 系统框架 |
2.4 系统功能设计 |
2.5 系统开发环境 |
2.5.1 操作系统的选择 |
2.5.2 系统开发平台 |
2.5.3 开发语言的选择 |
2.5.4 网页设计技术 |
2.5.5 开发工具 |
2.6 小结 |
第三章 采掘运装备零部件遴选 |
3.1 引言 |
3.2 零部件遴选原则 |
3.3 采煤机零部件遴选 |
3.3.1 采煤机的组成 |
3.3.2 采煤机的工作原理 |
3.3.3 采煤机零部件的选择 |
3.4 刮板输送机零部件遴选 |
3.4.1 刮板输送机的组成 |
3.4.2 刮板输送机的工作原理 |
3.4.3 刮板输送机的零部件选择 |
3.5 提升机零部件遴选 |
3.5.1 提升机的组成 |
3.5.2 提升机的工作原理 |
3.5.3 提升机的零部件选择 |
3.6 掘进机零部件遴选 |
3.6.1 掘进机的组成 |
3.6.2 掘进机的工作原理 |
3.6.3 掘进机的零部件选择 |
3.7 小结 |
第四章 网络环境下的采掘运装备零部件参数化建模系统 |
4.1 引言 |
4.2 系统结构 |
4.3 功能设计 |
4.4 系统关键技术 |
4.4.1 ANSYS二次开发技术 |
4.4.2 网页中后台调用ANSYS |
4.5 使用APDL命令参数化建模 |
4.5.1 APDL参数化建模基础 |
4.5.2 参数化建模实例 |
4.6 系统界面设计 |
4.6.1 网页中的参数传递 |
4.6.2 模型下载 |
4.6.3 知识库模块 |
4.6.4 实用技术模块 |
4.6.5 零件库模块 |
4.6.6 界面设计实例 |
4.7 小结 |
第五章 基于UG的采掘运装备参数化建模系统(单机版) |
5.1 引言 |
5.2 系统功能设计 |
5.3 系统关键技术 |
5.3.1 UG的二次开发工具 |
5.3.2 UG的参数化设计方法 |
5.3.3 UG参数化设计流程 |
5.4 系统界面设计过程 |
5.4.1 系统环境变量设置 |
5.4.2 编辑表达式 |
5.4.3 建立零部件三维模型样板 |
5.4.4 对话框界面设计 |
5.4.5 系统菜单设计 |
5.4.6 创建程序项目 |
5.4.7 编辑开发程序 |
5.4.8 编译程序 |
5.5 参数化建模系统设计实例 |
5.6 小结 |
第六章 系统测试与实例应用 |
6.1 引言 |
6.2 系统测试 |
6.2.1 测试的目的和原则 |
6.2.2 测试内容 |
6.2.3 测试方法 |
6.2.4 测试步骤 |
6.2.5 测试过程 |
6.2.6 测试结论 |
6.3 应用实例 |
6.3.1 网络环境下的采掘运装备零部件参数化建模系统 |
6.3.2 基于UG的采掘运装备参数化建模系统(单机版) |
6.4 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工作总结 |
7.2 主要结论 |
7.3 进一步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7)基于UG NX的压力容器顶盖J形坡口CAD/CAM系统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CAD/CAM技术的发展和研究现状 |
1.3 参数化建模技术的研究现状 |
1.4 二次开发技术的研究现状 |
1.5 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 |
2 J形坡口CAD/CAM系统的设计与构建 |
2.1 J形坡口系统的设计方法 |
2.1.1 系统的需求分析 |
2.1.2 系统的结构组成 |
2.1.3 NX二次开发技术 |
2.1.4 系统二次开发流程 |
2.2 J形坡口系统环境的搭建 |
2.2.1 菜单栏的编辑 |
2.2.2 对话框的创建 |
2.3 本章小结 |
3 J形坡口CAD系统的构建 |
3.1 J形坡口草图设计 |
3.1.1 J形坡口的结构分析 |
3.1.2 草图的参数化定义 |
3.1.3 截面的点位算法 |
3.2 J形坡口CAD系统的二次开发 |
3.2.1 用户数据的获取 |
3.2.2 草图的创建 |
3.2.3 实体模型的创建 |
3.2.4 J形坡口CAD系统运行测试 |
3.3 本章小结 |
4 J形坡口CAM系统的开发 |
4.1 数控加工方法的研究 |
4.1.1 加工机床的选择 |
4.1.2 加工工艺设计 |
4.1.3 铣削方法的选择 |
4.2 CAM系统二次开发 |
4.2.1 CAM加工过程分析 |
4.2.2 CAM加工模板的定制 |
4.2.3 几何体的加载 |
4.2.4 加工操作的创建 |
4.3 CAM系统运行测试 |
4.4 本章小结 |
5 J形坡口加工仿真与实际应用 |
5.1 J形坡口数控加工的后置处理 |
5.1.1 后置处理技术 |
5.1.2 POST后置处理的过程 |
5.1.3 后置处理文件的创建 |
5.2 J形坡口加工仿真 |
5.2.1 加工仿真概述 |
5.2.2 J形坡口加工仿真的软件实现 |
5.2.3 J形坡口数控加工的仿真验证 |
5.3 J形坡口系统的应用效果和加工实例 |
5.3.1 技术准备阶段的效率改善 |
5.3.2 J形坡口系统的应用加工试验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擦窗机立柱与底架参数化设计及整机自动装配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本课题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
1.3 论文主要研究目的、内容和方法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内容 |
1.3.3 主要研究方法 |
1.4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擦窗机立柱与底架参数化设计 |
2.1 系统及开发原理 |
2.2 设计模块总体方案 |
2.3 立柱与底架图库建立 |
2.3.1 图库的结构 |
2.3.2 数据库的建立 |
2.3.3 模型库的建立 |
2.4 参数化的实现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整机模型自动装配及工程图的生成 |
3.1 实现模型自动装配的意义 |
3.2 自动化装配技术 |
3.2.1 自动装配方法及步骤 |
3.2.2 装配关系及配合函数 |
3.3 擦窗机整机自动装配 |
3.4 整机工程图的生成 |
3.4.1 工程图生成 |
3.4.2 工程图调整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回转机构选型及立柱和底架相关计算 |
4.1 擦窗机受力分析 |
4.2 主回转机构选型计算 |
4.1.1 回转支承选型计算 |
4.1.2 电机减速器的选型计算 |
4.3 擦窗机立柱强度计算 |
4.4 擦窗机轨道轮压计算 |
4.5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结论 |
展望 |
参考文献 |
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加的科研情况 |
致谢 |
(9)全自动装配体参数化设计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装配体参数化设计原型系统的总体结构 |
2.1 原型系统的文件夹结构 |
2.2 原型系统的菜单文件 |
3 参数化模型样板库、装配体与零部件的数据关联技术 |
3.1 参数化模型样板库 |
3.1.1 基于图形模板的模型样板库参数化设计方法 |
3.1.2 基于图形模板的模型样板库案例 |
3.2 装配体与零部件的数据关联 |
4 开发装配体动态链接库接口程序 |
4.1 Choice_da te.dll和MUJ U1-0-00.dll的开发原理 |
4.2 接口程序的开发 |
4.2.1 接口程序Choice_date.dll的开发案例 |
4.2.2 接口程序MUJU1-0-00.dll的开发案例 |
5 原型系统开发实例—模具 |
6 结论 |
(10)基于LAN的刮板输送机数字化设计关键技术与系统集成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 |
1.3.1 刮板输送机设计 |
1.3.2 数字化设计 |
1.3.3 知识管理与集成系统 |
1.4 主要研究内容 |
1.5 小结 |
第二章 系统总体设计与集成方法 |
2.1 引言 |
2.2 系统功能设计 |
2.3 系统结构设计 |
2.4 系统开发环境 |
2.4.1 开发工具 |
2.4.2 开发语言 |
2.5 系统集成方法 |
2.5.1 概念设计的集成方法 |
2.5.2 参数化建模的集成方法 |
2.5.3 CAE分析的集成方法 |
2.5.4 其他集成方法 |
2.6 小结 |
第三章 基于LAN的刮板输送机数字化设计关键技术 |
3.1 引言 |
3.2 数据库技术与网络技术 |
3.2.1 数据库接口技术 |
3.2.2 www技术 |
3.3 基于LAN的刮板输送机概念设计技术 |
3.3.1 整机概念设计技术 |
3.3.2 选型设计技术 |
3.3.3 应用实例 |
3.4 基于LAN的刮板输送机参数化建模技术 |
3.4.1 参数化建模技术 |
3.4.2 应用实例 |
3.5 基于LAN的刮板输送机CAE分析技术 |
3.5.1 模型上传与CAE分析技术 |
3.5.2 优化设计技术 |
3.5.3 可靠性设计技术 |
3.5.4 应用实例 |
3.6 基于LAN的刮板输送机知识管理技术 |
3.6.1 实例库、零件库、材料库技术 |
3.6.2 CAE分析库技术 |
3.6.3 应用实例 |
3.7 基于LAN的刮板输送机其他相关技术 |
3.7.1 关键技术 |
3.7.2 应用实例 |
3.8 小结 |
第四章参数化动力学分析子系统 |
4.1 引言 |
4.2 子系统总体设计 |
4.3 子系统实现 |
4.3.1 建立虚拟样机 |
4.3.2 定制对话框和菜单栏 |
4.3.3 编制宏命令 |
4.4 应用实例 |
4.5 小结 |
第五章 文献资源管理与故障记录模块子系统 |
5.1 引言 |
5.2 子系统总体设计 |
5.2.1 文献资源管理模块 |
5.2.2 故障与处理措施记录模块 |
5.3 子系统实现 |
5.3.1 文献资源管理模块的实现 |
5.3.2 故障与处理措施记录模块的实现 |
5.4 运行实例 |
5.4.1 添加故障记录功能 |
5.4.2 故障记录查询功能 |
5.4.3 故障记录管理功能 |
5.5 小结 |
第六章 系统测试与应用 |
6.1 引言 |
6.2 系统测试 |
6.2.1 测试目的与原则 |
6.2.2 测试内容 |
6.2.3 测试方法 |
6.2.4 测试实例 |
6.2.5 结果与分析 |
6.3 系统应用 |
6.3.1 基于企业的应用 |
6.3.2 基于INTERNET的应用 |
6.4 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工作总结 |
7.2 主要结论 |
7.3 进一步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四、二次开发UG实现飞机操纵系统零件参数化设计与虚拟装配自动化(论文参考文献)
- [1]复合式盾构刀盘参数化设计系统研究[D]. 吴伟杰. 西南交通大学, 2020(07)
- [2]管道柔性加热器高效设计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D]. 胡丹.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20(07)
- [3]基于B/S的埋刮板输送机参数化集成系统研究[D]. 侯腾龙. 太原理工大学, 2019(08)
- [4]基于NX二次开发的内燃机自顶向下设计方法研究[D]. 黄志刚.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19(08)
- [5]基于NX NASTRAN采煤机牵引部关键零件参数化设计与分析系统[D]. 谢爱争. 太原理工大学, 2018(10)
- [6]采掘运装备典型零部件参数化建模系统研究[D]. 罗京伟. 太原理工大学, 2018(10)
- [7]基于UG NX的压力容器顶盖J形坡口CAD/CAM系统开发[D]. 董一伟. 大连理工大学, 2018(02)
- [8]擦窗机立柱与底架参数化设计及整机自动装配技术研究[D]. 宫朋飞. 长安大学, 2018(01)
- [9]全自动装配体参数化设计系统研究[J]. 曾翠华,刘彤,李丹. 机械设计与制造, 2016(12)
- [10]基于LAN的刮板输送机数字化设计关键技术与系统集成方法[D]. 岳武涛. 太原理工大学, 201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