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标本兼治消赤减债(论文文献综述)
顾声江[1](2011)在《苍南县乡镇财政管理改革研究》文中认为本文立足于苍南县的具体县情和财政情况,基于对文献的回顾和个案的分析,并将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相结合,介绍分析了国内地方乡镇财政管理在“乡财县管”基础上的探索,主要是国内三县改革的实践经验,并在总结分析国内乡镇财政管理的理论与经验的基础上,从苍南县乡镇财政管理改革背景着手,详细回顾了苍南县数次乡镇财政管理改革,重点介绍了以“代理报账制”为主要形式的现行乡镇财政管理模式的做法和特点,分析了现行苍南县乡镇财政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最后得出现行的乡镇财政管理模式已不适应新的形势发展需要,有必要对现行乡镇财政管理模式进行进一步改革和完善。通过结合苍南县的实际情况,提出完善苍南县乡镇财政管理的建议,具体是在不同类型的乡镇之间进行差异化地处理,因地制宜,将原有模式分解优化为“乡财乡管”和“乡财县管”两种不同的财政管理子模式,通过两种子模式的并行管理、统筹兼顾,辅以财政监督、制度建设等有效措施,逐步缓解乡镇财政压力,促进乡镇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张丙来[2](2009)在《潍坊市村级组织债务问题研究》文中提出目前,我国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城乡经济社会差距较大,农村面貌依然落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难点在农村。因此,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现城乡协调发展。村级组织债务是指村级集体经济组织负债,即村级集体经济组织所承担的,由过去或现在已经完成的经济业务所引起的,可以客观地用货币计量的债务。它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一种特殊经济现象,其形成和扩张是多年累积的结果,并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逐步加剧。造成村级集体经济组织负债过高的原因很多,既有外部因素又有内部因素,既有历史因素又有现实因素。外部因素主要表现在国家对农村基本设施投资减少、现行的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不够完善、超前建设达标活动过多、干部管理制度不规范、现在农民负担制度存在缺陷等五个方面;内部因素表现为投资决策带有盲目性、靠借贷来应对乱收费乱集资、村集体经济发展滞后、集体资产流失严重、监督机制不完善等多个方面。从历史角度看,在我国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一些地方的乡村组织不顾农村经济现状,超越自身承受能力,盲目举债,使村级债务大量增加。目前村级组织债务数量庞大,债务关系复杂,化解起来难度非常大,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发展,弱化了农村基层组织功能,影响到农村社会的稳定。积极妥善处理已经形成的债务,遏制新的不良债务的继续增加,已成为目前迫在眉捷的任务,必须立足国情、乡情、村情,从改革体制、完善政策、强化监管、分类治理入手,提出解决村集体经济组织负债的对策和办法。通过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规范分税制、改革投资决策制度等方面为农村经济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提供稳定的资金来源;规范政府行为,完善干部考核制度,建立责任追究制,遏制不良债务的增加;拓宽化解债务的有效途径,妥善处理现有的村级债务;精简机构和人员,压缩村级支出;规范农村财务管理,完善监督机制,强化债务源头管理。村级集体经济组织负债处理工作,政策性强,涉及面广,工作难度大,必须坚持实事求是、分类指导、积极稳妥和民主公开原则,分步组织实施,分期分批予以解决。做好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债务的研究和化解工作,对于提高农村集体资产管理质量,促进农村经济健康发展,保持农村社会稳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发展现代农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朱笑雪[3](2009)在《“后农税时代”我国乡镇债务问题研究》文中指出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我国乡镇债务开始大量出现,存量债务和新增债务数量随时间的推移不断膨胀。与此同时,为了减轻农民负担,统筹城乡发展,党和政府做出了全面取消农业税的决定,中国从此进入到了”后农税时代”。全面取消农业税一方面减轻了农民负担,另一方面则使乡镇长期以来积累的大量债务浮出水面,严重影响了乡镇政府的正常运转和职能的履行,成为阻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桎梏。本文第一部分对乡镇债务理论进行了综述,说明了研究立论的背景和基础。阐明了“后农税时代”的具体含义,界定了乡镇债务的内涵和外延;对乡镇债务进行了分类,同时概括了乡镇债务的基本特征;对乡镇债务适度规模从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并描述了衡量乡镇债务适度规模的指标体系及其控制线,为乡镇债务规模是否适度提供了判断的思路和方法。其次对我国乡镇债务现状和地区分布进行了概述,得出了乡镇债务带有普遍性和地区差异较大的基本判断;并通过相关数据分析揭示了“后农税时代”乡镇财政运行和乡镇债务化解面临的新情况。本文接下来分阶段描述了我国乡镇债务的产生和演化的过程,在此基础上,从不同角度分析了我国乡镇债务产生的原因,为下文提出具有针对的政策建议奠定论述基础。本文第五部分在前文分析了乡镇债务形成原因的基础上,对“后农税时代”化解乡镇债务的实践提出政策建议。首先,对目前较为典型的化解乡镇债务实践进行了综述。其次,构建了“后农税时代”化解乡镇债务的具体行动框架,明确了行动目标、原则和具体措施:一是强化责任,建立目标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度;二是全面清理乡镇政府债权债务,确定需要化解的乡镇债务规模;三是健全债务控制集资,严格制止新的乡镇不良债务;四是充分挖掘传统偿债方式的潜力,积极创新偿债方式;五是改革乡镇财政管理体制,构建偿还债务新体制;六是建立乡镇债务风险预警机制,严格乡镇债务风险管理;七是建立科学的干部考核任免制度,积极推进基层民主建设;八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加快农村经济建设步伐。
孙达良[4](2008)在《中共益阳市赫山区委2008年经济发展工作报告》文中指出 一、客观评价2007年经济工作2007年,面对区域竞争激烈的逼人态势,赫山区按照区第三次党代会既定方针,突出加快发展主题,深入开展以"招商引资项目建设"、"创五星村十星户"和"制度创新作风建设年"为主要内容的三大主题活动,推动了全区经济社会全面、健康、快速发展。一是经济快速发展,发展后劲显着增强。2007年,赫山区经济平稳快速增长,各项指标居全市前列,形势令人鼓舞,局面振奋人心。全区完成社会生产总值67.1亿元,增长15.2%,其中第一、二、三产业分别实现产值16.49亿元、19.47亿元、31.13亿元,分别增
刘军[5](2008)在《山东省村干部经济违法违纪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当前利益分配多元化、生活方式多样化相互交织的新形势下,研究村干部违法违纪现象,解决村干部违法违纪问题,对于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促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实现,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山东省为例,进行了调查研究,并对30年来山东省经济违法违纪村干部的状况进行了系统分析,总结出山东省村干部经济违法违纪的突出特点和主要成因,进而对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提出了一些对策建议。通过分析研究,本文得出的主要结论是:(1)通过对30年来山东省146873例违法违纪村干部的时间分布及性质结构、年龄结构、性别结构进行量化分析,总结出山东省违法违纪村干部数量的走势明显呈现波浪形,且波动具有周期性;违法违纪案件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不同时期案件的性质和数量都有不同的表现形式;违法违纪案件的性质结构、违法违纪村干部年龄结构、性别结构具有明显不均衡性。(2)村干部经济违法违纪呈现出主体职务化、权力化特征显着,违法违纪形式变化多样,违法违纪区域分布相对集中,作案手段复杂多样、隐蔽性强等突出特点。(3)山东省各级各部门针对村干部经济违法违纪问题,采取了不少预防措施,加大了惩治力度。但从总体上说,问题仍较严重,村干部作风、能力与农村改革发展和农民群众的新期待新要求还不完全适应,未从根本上解决村干部经济违法违纪问题。(4)村干部经济违法违纪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可以从村干部自身素质、监督管理体制、外部环境和查处力度不够等几个方面来分析。文化层次偏低且多年变化不大,忽视政治学习、政治素质不高,法律法纪观念淡薄,掌权动机不纯,缺乏宗旨意识,是造成村干部自身素质低下的主要原因;分工不明确导致职能部门间推诿扯皮、弱化管理,乡镇党委政府教育管理不严,乡镇纪委等主要监督部门职责缺位,都充分彰显了监督管理体制中存在的明显缺陷;村务公开不规范,资产财务管理混乱,政治经济保障作用滞后,村级债务问题突出,构成了村干部经济违法违纪的外部环境诱因。(5)解决村干部经济违法违纪问题的总体思路是,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紧紧围绕对权力制约这一主题,充分体现惩治和预防两方面功能,突出教育、制度和惩治三者并重,通过夯实教育基础、创新和完善各项制度、强化监督管理,着力构建村干部不愿、不能、不敢腐败的长效机制,逐步建立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相适应的惩防体系,彻底解决村干部的经济违法违纪问题。必须提高对解决村干部经济违法违纪问题重要性的认识,必须坚持加强村干部的党风廉政教育,必须坚持加强相关配套制度建设,必须坚持加大监督惩处力度原则。
邓于芬,杨超龙[6](2008)在《以创新机制为基础杜绝乡村债务——四川省对岳池县乡村负债的调查与思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乡村负债额度逐年增大,已成为制约新农村建设的主要障碍。本文以四川省岳池县为例,通过对其乡村负债的产生、成因、危害进行分析,进而提出了治理乡村债务的根本措施。
王志俊[7](2008)在《东部地区乡镇政府债务问题研究 ——以青岛市黄岛区为例》文中认为近年来,乡镇政府债务问题日益突现,已经严重影响到基层政府正常运行,影响到地方经济发展,影响到党和人民群众的密切关系,造成了社会上一些不安定因素,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之一,如不及时研究解决,势必形成财政危机和政府信用危机,危及农村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稳定发展,危及基层政权。我国乡镇政府债务问题,是一个全国范围内普遍存在的现象,东部发达地区同样存在着严重的乡镇负债问题。本文运用公共财政学及制度经济学的有关理论,首先对乡镇政府债务问题从理论上寻找产生的根源和解决的途径。通过对乡镇政府债务理论的认真研究,结合东部地区乡镇财政的特点和实际,对乡镇政府债务涉及的基本概念进行重新界定。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以青岛市黄岛区为例,通过实例数据详细分析乡镇债务的现状,包括乡镇政府债务发展历史、现有规模、结构用途,资金来源,对乡镇政府债务风险进行量化指标的评价,分析了过度负债的严重危害,从财政体制、行政管理和土地资金管理三个角度阐释东部地区乡镇政府债务形成的原因,进而提出有效防范和化解乡镇政府债务的解决方案。本文作者通过大量调查分析认为,造成东部地区乡镇政府债务的主要原因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财政管理体制方面包括(1)乡镇财政收支矛盾突出,财政收入不足,增长乏力,财政支出保障的压力越来越大,入不敷出;(2)目前分税制财政体制存在弊端,乡镇政府财权事权不统一,转移支付制度明显滞后导致乡镇政府举债经营;(3)财政监督管理机制不健全导致债务规模不断增大。二是行政管理方面包括(1)政府与市场,各级政府之间的职能缺位及越位;(2)乡镇政府机构臃肿,规模庞大,导致县乡财政支出刚性增强;(3)政府考核机制不科学导致官员盲目决策。三是土地资金管理方面包括(1)违规出让土地,将土地出让金作为“第二财政”超范围列支形成负债;(2)土地补偿资金不到位,乡镇政府随意占用农村集体补偿资金。通过以上分析,本文作者认为,要从根本上解决乡镇政府债务问题,应分短期措施和建立长效机制两个层面入手:短期措施包括(1)树立危机意识,充分认识乡镇政府过度负债的严重危害,建立债务化解领导责任制;(2)按照“制止新债、摸清旧债、明确责任、分类处理、逐步化解”的原则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尽快化解现有债务;(3)加强财源建设,壮大乡镇财政;(4)推行综合预算,强化预算监督约束;(5)构建乡镇债务预警系统,预测与防范财政风险的管理体系;(6)加大乡镇政府机构改革力度。建立防范乡镇政府债务的长效机制主要包括完善乡镇财政管理体制、改革乡镇行政管理体制,规范农村土地资金管理等一系列的制度创新。
江波,曾婷婷,唐韬,李勤生,刘文龙,宋仕新,陶其泽,安三凯,徐进波,牛敏元,蒋平,翁建平[8](2007)在《推进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 强力打造川北生态经济强县》文中认为坚持“三化五动”思路 实施“三园一村”战略 推进苍溪城乡统筹发展 ——访中共苍溪县委书记、县人大常委会主任邹瑾正是写满丰收的时节,阳光下的苍溪硕果飘香,驱车在山路上,两旁干净整齐的农家小院、成片成林的梨园不时映入眼帘,好一幅新农村建设的美好
郝志中[9](2007)在《防范和化解乡镇财政风险》文中提出财政风险是指财政支付危机的可能性,集中表现为赤字和债务的膨胀超过地区或国家的经济承受能力所造成的财政危机。目前,我国乡镇财政普遍困难已是不争的事实,尤其是中西部地区更为如此。面对乡镇财政负债过重、财政风险日益加剧的窘境,防范和化解乡镇财政风险已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
沈裕谋[10](2007)在《乡镇债务形成机理及合理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改革开放以来,由于种种原因,乡镇债务负担过重以及由此而带来的债务风险越来越受到普遍的关注,特别是全国各地陆续取消农业税后,乡镇的财政困境和债务问题更加凸显。本文采用定量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从我国乡镇债务情况的分析入手,以浏阳市乡镇债务作为调查实证,并剖析新旧经济政策对乡镇债务的影响,然后对乡镇债务的基本特点以及产生原因进行了深入探讨,并透过现象分析本质,对乡镇债务的形成机理从政治层面、经济层面、农民文化层面以及二元社会结构等方面对乡镇债务的形成进行了定性分析,从负债量与距政治中心空间距离的关系、负债量与财政分成的关系、负债量与机构人员经费支出和生产建设性支出的关系、负债量与财政收入的关系以及负债量与GDP的关系等角度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分析,先是对适度负债的概念作了较为明确的界定,提出了一个衡量政府负债状况的主要考评指标,然后对适度负债的合理性进行了论证,通过分析发达国家的负债状况,历史考评适度负债的合理性,并从分析拉动经济发展的三种基本力量,即投资、出口、消费出发,进一步分析指出了投入的不断扩张使负债成为线性选择的关系,负债投入与财税增长、GDP成正向关系,负债投入与公共产品以及公共服务的供给成正向关系,并据此提出了适度负债合理性的制度保障。在提出适度负债合理性的同时,本文还对过度负债的风险性及防范机制建设作出了较为全面深入的探讨,对过度负债的经济风险、信用风险和政治风险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防范对策,即通过预警机制、调控机制、责任机制、清偿机制、供给机制等机制的建设,有效地预防过度负债以及化解由此可能带来的各种风险。总之,本文对乡镇债务的形成机理及合理性进行了较为系统、全面和深入的分析探讨,并在此基础上就控制和解决乡镇债务问题提出了化解和防范的意见和建议。
二、标本兼治消赤减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标本兼治消赤减债(论文提纲范文)
(1)苍南县乡镇财政管理改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缘起 |
1.2 研究意义 |
1.3 相关文献综述 |
1.4 相关概念界定 |
1.5 研究方法 |
1.6 论文的结构和创新点 |
第2章 地方乡镇财政管理在"乡财县管"基础上的探索 |
2.1 "乡财县管"的财政管理制度模式 |
2.2 吉林省永吉县"乡财县管"改革的实践 |
2.3 四川省苍溪县"乡财县管"改革的实践 |
2.3.1 "三上管"、"双集中"规范乡镇财政运行 |
2.3.2 "四激励"、"三提高"促进乡镇发展 |
2.3.3 "一锁定"、"三规范"化解乡镇债务 |
2.4 贵州省余庆县"乡财县管"改革的实践 |
2.4.1 将乡镇收入纳入县级收入 |
2.4.2 县级财政承担乡级支出 |
2.4.3 采取措施加强财源建设 |
2.4.4 切实防范乡镇新增债务 |
2.4.5 纵向要衔接,横向要平衡 |
2.5 三县"乡财县管"改革的成效及面临的共同问题 |
2.5.1 改革取得的成效 |
2.5.2 改革面临的共同问题 |
第3章 苍南县乡镇财政管理模式的历史演变及现行模式特点 |
3.1 苍南县乡镇财政管理模式的历史演变 |
3.2 苍南县现行乡镇财政管理模式 |
3.3 苍南县现行乡镇财政管理模式的主要特点 |
第4章 现行苍南县乡镇财政管理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
4.1 县内乡镇之间经济发展不平衡,乡镇类型划分不够科学 |
4.2 中心乡镇财政困难犹存 |
4.3 财政持续增收依然困难、收支基数核定不尽合理 |
4.4 事权和财权平衡矛盾问题依然存在 |
4.5 财政管理制度建设薄弱 |
4.6 预算收支的完整性和严肃性有待加强 |
4.7 财政机构建设和信息化管理有待进一步提高 |
4.8 集中核算管理不顺 |
第5章 苍南县乡镇财政管理改革的目标分析 |
5.1 苍南县乡镇财政管理未来几年的预期目标 |
5.2 完善苍南县乡镇财政管理的初步构想 |
5.3 改革的指导思想及原则 |
第6章 完善苍南县乡镇财政管理的建议 |
6.1 两种子模式并行管理 |
6.1.1 "乡财乡管"子模式 |
6.1.2 "乡财县管"子模式 |
6.2 加强资金监管、财政监督、控制债务 |
6.2.1 加强资金监管 |
6.2.2 加强监督机制 |
6.2.3 合理控制债务 |
6.3 加强乡镇财政自身建设,提高管理水平 |
6.3.1 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涵养财源税源 |
6.3.2 财权与事权相配套 |
6.3.3 加强财政机构建设,加快信息化建设进程 |
6.3.4 加快推进科学化、精细化财政管理进程,提高财政管理水平 |
6.4 小结 |
第7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卷内备考表 |
(2)潍坊市村级组织债务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1.1 我国独特的农业经营体制 |
1.1.2 农业发展进入了工业反哺农业的新阶段 |
1.1.3 现代农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面展开 |
1.1.4 村级组织债务危机严重制约和影响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 |
1.2 目的和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主要文献综述 |
1.3.1 关于村级组织债务的界定 |
1.3.2 关于村级债务的现状和特点 |
1.3.3 关于村级债务的成因分析 |
1.3.4 关于治理措施和建议 |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4.1 研究内容及研究目标 |
1.4.2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
1.4.3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村级债务的现状及对农村发展的影响 |
2.1 全国和山东省村级债务总体现状分析 |
2.1.1 全国村级债务规模 |
2.1.2 山东省村级债务的现状分析 |
2.2 潍坊市村级债务的现状及特点 |
2.2.1 村级债务覆盖面广,呈逐年递增趋势 |
2.2.2 债务构成呈多元化,私人借款占据首位 |
2.2.3 债务用途多样化,农村公共建设开支所占比重最高 |
2.2.4 债务地区差别较大,经济发达地区相对较高 |
2.2.5 债务关系复杂,债权债务难解难分 |
2.3 村级债务对农村发展的影响 |
2.3.1 村级过度负债,降低了村干部的公信力和从政力 |
2.3.2 村级债务削弱了基层政权组织职能,阻碍了农村经济发展 |
2.3.3 巨额村级债务激发干群冲突,影响社会稳定 |
2.3.4 影响现代农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 |
第三章 村级债务的形成因素分析 |
3.1 政策因素 |
3.1.1 财政对农村的投入严重不足 |
3.1.2 现行的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不够完善 |
3.1.3 国家宏观经济政策调整所造成的巨大损失转化为村级债务 |
3.1.4 超前建设与达标升级活动过多 |
3.1.5 农村税费改革政策使村级债务日益凸现 |
3.2 经济因素 |
3.2.1 集体经济薄弱 |
3.2.2 大量债权难以回收 |
3.2.3 大量村办企业亏损倒闭 |
3.3 体制因素 |
3.3.1 村级组织经营决策主体缺位 |
3.3.2 "政企"、"政集"不分 |
3.3.3 城乡二元结构体制不公平 |
3.3.4 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制度不合理 |
3.3.5 干部管理体制不完善 |
3.4 管理因素 |
3.4.1 "政绩工程"和"形象工程"助长了债务膨胀 |
3.4.2 干部约束不到位使债务恶性膨胀 |
3.4.3 偿债责任主体不明,新官不理旧债 |
3.4.4 财务监管不规范 |
3.5 社会因素 |
3.5.1 举债动机形成因素 |
3.5.2 举债态度形成因素 |
3.5.3 举债行为对举债动机和态度的影响 |
第四章 化解村级债务的困境及可行性分析 |
4.1 潍坊市化解村级债务的困境分析 |
4.1.1 村级对化解债务压力大,普遍存在畏难发愁情绪 |
4.1.2 村级财力不足,新的债务难以避免 |
4.1.3 集体经济脆弱,减债后劲不足 |
4.1.4 不应由村级负担的债务数额大,偿还难 |
4.1.5 企业债务划转难 |
4.2 各地化解村级债务的模式、效果及对潍坊市的启示 |
4.2.1 各地化解村级债务的模式和途径 |
4.2.2 对各地化解村级债务的效果评价 |
4.2.3 各地化解村级债务的做法对潍坊市的启示 |
4.3 化解村级债务的可行性分析 |
4.3.1 利用国家财力化解村级债务 |
4.3.2 采取清理债权的办法化解村级债务 |
4.3.3 遏制新债发生 |
4.3.4 完善集体经营模式 |
第五章 潍坊市化解村级债务的对策措施 |
5.1 清账核债,摸清底数 |
5.1.1 进行集中清查,摸清债务的底子 |
5.1.2 合理核减债务,解决遗留问题 |
5.1.3 区分责任,建立界定债务责任的分解机制 |
5.1.4 统筹安排、分步实施 |
5.2 健全债务监控机制,严格防止发生新的村级不良债务 |
5.2.1 完善管理制度,规范举债程序 |
5.2.2 改革完善农村干部考核制度 |
5.2.3 加强领导干部的行为约束机制和责任追究制 |
5.3 规范农村财务管理,强化债务源头治理 |
5.3.1 改革农村会计管理体制,推行农村会计职业化管理 |
5.3.2 改革财务管理体制,推行农村财务委托代理 |
5.3.3 推行财务公开和民主理财,实行民主决策和民主监督 |
5.3.4 实施农村审计全面管理法,建立负债专项审计制度 |
5.4 管好用活集体资产,增强村级偿债实力 |
5.4.1 加强集体资产管理,盘活存量资产 |
5.4.2 制定扶持政策,优化集体经济发展环境 |
5.4.3 探索发展途径,壮大集体经济 |
5.5 充分挖掘传统偿债方式潜力,积极创新偿债新方式 |
5.5.1 充分挖掘传统偿债方式潜力 |
5.5.2 完善集体经营模式,提升还债能力 |
5.5.3 积极创新偿债新方式 |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
6.1 结论 |
6.1.1 全面清理核实村级债务,尽快摸清底数 |
6.1.2 科学制定政策,合理分配资金,确保基层正常建设和投入 |
6.1.3 必须把遏制不良债务的增加作为当前解决村级债务的重点 |
6.1.4 深化村级组织综合改革,加强村级组织财务管理 |
6.1.5 加快经济发展,积极清偿债务 |
6.2 讨论 |
6.2.1 应发挥政府在村级债务化解中的主导作用 |
6.2.2 加大农业支持力度,确保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
6.2.3 完善管理体制,规范基层干部行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作者简历 |
(3)“后农税时代”我国乡镇债务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
1.1.1 问题的提出 |
1.1.2 问题的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研究的目的和研究内容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的主要内容 |
2 相关概念及理论论述 |
2.1 相关概念论述 |
2.1.1 “后农税时代”的由来 |
2.1.2 乡镇债务及其相关概念 |
2.2 乡镇债务的分类和特征 |
2.2.1 乡镇债务的分类 |
2.2.2 我国乡镇债务的特征 |
2.3 乡镇债务规模 |
2.3.1 乡镇债务适度规模的基本含义 |
2.3.2 乡镇债务适度规模的定性分析 |
2.3.3 乡镇债务适度规模的定量分析 |
2.3.4 乡镇过度负债的危害 |
3 我国乡镇债务的概况及其在“后农税时代”的新特征 |
3.1 我国乡镇债务的总体现状 |
3.1.1 我国乡镇债务总体情况的判断 |
3.1.2 我国乡镇债务的区域分布 |
3.2 “后农税时代”乡镇财政运行与乡镇债务面临的新情况 |
3.2.1 乡镇存量债务出现化解危机,债务风险进一步扩大 |
3.2.2 乡镇新增债务有上升趋势,乡镇财政出现运转困境 |
4 我国乡镇债务形成的历史路径和形成机理 |
4.1 我国乡镇债务形成的历史路径 |
4.1.1 新中国成立到重建乡镇政府之前(1949—1984 年) |
4.1.2 重建乡镇政府至邓小平南巡讲话(1984—1992 年) |
4.1.3 邓小平南方讲话至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前(1992—2000 年) |
4.1.4 农村税费改革试点至今(2001 年至今) |
4.2 乡镇债务形成的原因 |
4.2.1 经济基础性原因 |
4.2.2 政策方面的原因 |
4.2.3 管理制度方面的原因 |
4.2.4 社会结构方面的原因 |
5 “后农税时代”化解我国乡镇债务危机的对策 |
5.1 全国各地化解乡镇债务的模式及评价 |
5.1.1 几种主要的模式 |
5.1.2 各地化解乡镇债务事件的总结和评价 |
5.2 “后农税时代”化解乡镇债务的对策建议 |
5.2.1 总体要求 |
5.2.2 基本原则 |
5.2.3 具体措施 |
6 结束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A.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B.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5)山东省村干部经济违法违纪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引言 |
1.1 选题目的与意义 |
1.1.1 选题目的 |
1.1.2 选题意义 |
1.2 国内研究现状 |
1.2.1 对加强农村党风廉政建设意义的研究 |
1.2.2 对村干部经济违法违纪问题现状的研究 |
1.2.3 对村干部经济违法违纪问题原因的研究 |
1.2.4 解决村干部经济违法违纪问题对策的研究 |
1.3 本文的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3.1 本文的研究方法 |
1.3.2 本文的技术路线 |
1.4 本文的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
1.4.1 创新点 |
1.4.2 不足之处 |
2 山东省村干部经济违法违纪状况分析 |
2.1 山东省村干部经济违法违纪的基本情况分析 |
2.1.1 村干部违法违纪案件的时间分布 |
2.1.2 村干部违法违纪案件的层次结构 |
2.1.3 违法违纪村干部年龄结构 |
2.1.4 违法违纪村干部性别结构 |
2.2 山东省村干部经济违法违纪情况的特点分析 |
2.2.1 违法违纪主体职务化、权力化特征显着 |
2.2.2 经济违法违纪形式多样 |
2.2.3 违法违纪区域分布相对集中,地区特征明显 |
2.2.4 作案手段复杂多样,隐蔽性强 |
2.3 山东省村干部经济违法违纪问题带来的后果分析 |
2.3.1 影响农村的社会稳定 |
2.3.2 破坏党群、干群关系 |
2.3.3 制约村级经济的发展 |
3 山东省村干部经济违法违纪问题仍较严重原因分析 |
3.1 整体上村干部综合素质普遍较低 |
3.1.1 文化层次偏低且多年变化不大 |
3.1.2 忽视政治学习,政治素质低下 |
3.1.3 法律法纪观念淡薄 |
3.1.4 掌权动机不纯,缺乏宗旨意识 |
3.2 监督管理体制存在明显缺陷 |
3.2.1 分工不明确弱化了职能部门对村干部的管理 |
3.2.2 乡镇党委政府对村干部教育管理不严 |
3.2.3 职能部门和村级党组织的监督职责缺位 |
3.3 外部环境存在多种诱发因素 |
3.3.1 村务公开不规范 |
3.3.2 资产财务管理混乱 |
3.3.3 政治经济保障作用滞后 |
3.3.4 村级债务问题是重要诱因 |
3.4 查处力度不够 |
4 解决村干部经济违法违纪问题的对策 |
4.1 解决村干部经济违法违纪的总体思路与基本原则 |
4.1.1 总体思路 |
4.1.2 基本原则 |
4.2 解决村干部经济违法违纪问题的政策措施 |
4.2.1 理顺管理体制,提高工作效率 |
4.2.2 加强队伍建设,全面提高村干部廉政素质 |
4.2.3 强化监督,形成全方位的监督体系 |
4.2.4 加大打击力度,坚决遏制村干部经济违法违纪行为 |
4.2.5 完善制度,健全管理,优化村干部廉政建设外部环境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以创新机制为基础杜绝乡村债务——四川省对岳池县乡村负债的调查与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一、岳池县乡村债务的现状不容乐观 |
二、岳池县乡村债务的成因复杂多样 |
1.维持运转负债。 |
2.兴办公益事业负债。 |
3.超越财力搞建设负债。 |
4.垫支完成各种指令性工作任务负债。 |
5.借 (贷) 款产生利息形成新的负债。 |
6.经营不善负债。 |
三、乡村负债的危害触目惊心 |
1.乡村两级运转困难。 |
2.政府形象受损。 |
3.经济发展受到制约。 |
4.农村公益事业发展缓慢。 |
5.村级组织建设受到影响。 |
6.社会稳定存在隐忧。 |
7.增加财政风险。 |
四、治理乡村债务的对策标本兼治 |
1.深化宣传, 明确职责, 集中精力打好总体战。 |
2.找准路子, 筹措资金, 竭尽全力化解旧债。 |
(1) 削减高息减债。 |
(2) 清收债权还债。 |
(3) 变更主体消债。 |
(4) 盘活或处置资产还债。 |
(5) 节约支出还债。 |
(6) 发展经济化债。 |
(7) 预算偿债资金还债。 |
3.创新机制, 强化监管, 千方百计制止新增债务 |
(1) 严格执行乡财县管体制, 规范乡镇经济管理行为。 |
(2) 健全村级财务监管机制, 强化村级债务管理。 |
(3) 建立债务预警机制, 加强动态监测。 |
(4) 建立领导干部离任审计制度, 强化责任追究。 |
(5) 建立偿债评价机制, 实行新增债务“一票否决”。 |
(7)东部地区乡镇政府债务问题研究 ——以青岛市黄岛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1.3 本文的研究方法 |
1.4 青岛市黄岛区基本情况介绍 |
2 乡镇政府债务的理论分析 |
2.1 乡镇政府债务基本概念的界定 |
2.1.1 乡镇政府 |
2.1.2 债务 |
2.1.3 乡镇政府债务 |
2.1.4 乡镇政府债务的分类 |
2.2 公共产品理论 |
2.2.1 公共产品理论简述 |
2.2.2 债务筹资与税收的效率比较分析 |
2.2.3 结论 |
2.3 财政分权理论 |
2.3.1 西方财政分权理论简述 |
2.3.2 启示 |
2.4 新制度经济学理论 |
2.4.1 新制度经济学理论简述 |
2.4.2 启示 |
3 东部地区乡镇政府债务的现状分析 |
3.1 乡镇政府债务的历史演变 |
3.2 东部地区乡镇政府债务的现状 |
3.2.1 乡镇政府债务的规模 |
3.2.2 乡镇政府债务的资金来源 |
3.2.3 乡镇政府债务的用途 |
3.3 乡镇政府债务的风险评价 |
3.3.1 乡镇债务风险评估指标选择 |
3.3.2 乡镇债务的风险评估结果 |
3.4 乡镇政府债务的影响分析 |
3.4.1 乡镇政府适度负债的积极意义 |
3.4.2 乡镇政府过度举债的严重危害 |
4 东部地区乡镇政府债务的成因分析 |
4.1 乡镇财政与乡镇政府债务 |
4.1.1 财政收支矛盾与乡镇政府债务 |
4.1.2 分税制与乡镇政府债务 |
4.1.3 财政管理与乡镇政府债务 |
4.2 乡镇行政管理体制与乡镇政府债务 |
4.2.1 政府职能与乡镇政府债务 |
4.2.2 政府规模与乡镇政府债务 |
4.2.3 政府考核与乡镇政府债务 |
4.3 土地资金管理与乡镇政府债务 |
4.3.1 土地出让金管理与乡镇政府债务 |
4.3.2 土地补偿与乡镇政府债务 |
5 防范和化解乡镇政府债务的对策 |
5.1 化解乡镇政府债务的短期措施 |
5.1.1 建立债务化解领导责任制 |
5.1.2 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尽快化解现有债务 |
5.1.3 加强财源建设,壮大乡镇财政 |
5.1.4 推行综合预算,强化预算监督约束 |
5.1.5 构建乡镇债务预警系统,预测与防范财政风险的管理体系 |
5.1.6 加大乡镇政府机构改革力度 |
5.2 建立防范乡镇过度负债的长效机制 |
5.2.1 完善乡镇财政管理体制 |
5.2.2 完善乡镇行政管理体制 |
5.2.3 完善土地资金管理体制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发表的学术论文 |
(9)防范和化解乡镇财政风险(论文提纲范文)
1. 直接债务大。 |
2.或有债务多。 |
3.逾期时间长。 |
4.化债难度大。 |
1.乡镇财政体制不顺。 |
2. 财政收入增长乏力。 |
3. 供养人员急剧增加。 |
4. 达标升级名目繁多。 |
5. 财政监督管理失控。 |
6. 盲目举债新上项目。 |
(10)乡镇债务形成机理及合理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插图索引 |
附表索引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思路和创新点 |
第2章浏阳市乡镇债务实例研究 |
2.1 浏阳市乡镇债务现状 |
2.1.1 乡镇债务总额 |
2.1.2 乡镇债务结构 |
2.1.3 乡镇债务特征 |
2.2 与乡镇负债量的若干关系 |
2.2.1 负债量与财税收入的关系 |
2.2.2 负债量与财政分成的关系 |
2.2.3 负债量与财政支出的关系 |
2.2.4 负债量与国内生产总值的关系 |
2.2.5 负债量与政治中心距离的关系 |
2.3 浏阳市乡镇债务的影响 |
2.3.1 困扰农村经济和文化发展 |
2.3.2 影响基层干部队伍的稳定 |
2.2.3 影响农村政权和社会稳定 |
第3章乡镇债务形成机理 |
3.1 乡镇债务形成的表象分析 |
3.2 乡镇债务形成的根源分析 |
3.2.1 政治体制根源 |
3.2.2 财政体制根源 |
3.2.3 公共产品供给体制根源 |
3.2.4 监督管理体制根源 |
3.2.5 文化和社会根源 |
第4章乡镇债务的合理性 |
4.1 债务合理性的历史考察 |
4.2 乡镇负债行为的合理性 |
4.2.1 乡镇负债合理性的理论基础 |
4.2.2 浏阳市乡镇负债的合理性 |
4.3 乡镇债务规模的合理性 |
4.3.1 乡镇适度负债的特征与指标体系 |
4.3.2 乡镇过度负债的指标体系与风险 |
第5章建立乡镇合理负债的机制 |
5.1 风险约束机制 |
5.2 监督管理机制 |
5.3 责任机制 |
5.4 清偿机制 |
5.5 财政供给机制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致谢 |
四、标本兼治消赤减债(论文参考文献)
- [1]苍南县乡镇财政管理改革研究[D]. 顾声江. 华东理工大学, 2011(12)
- [2]潍坊市村级组织债务问题研究[D]. 张丙来.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09(S1)
- [3]“后农税时代”我国乡镇债务问题研究[D]. 朱笑雪. 重庆大学, 2009(12)
- [4]中共益阳市赫山区委2008年经济发展工作报告[J]. 孙达良. 湖南省县域经济发展报告, 2008(00)
- [5]山东省村干部经济违法违纪问题研究[D]. 刘军. 山东农业大学, 2008(03)
- [6]以创新机制为基础杜绝乡村债务——四川省对岳池县乡村负债的调查与思考[J]. 邓于芬,杨超龙. 农村经济, 2008(06)
- [7]东部地区乡镇政府债务问题研究 ——以青岛市黄岛区为例[D]. 王志俊. 中国海洋大学, 2008(03)
- [8]推进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 强力打造川北生态经济强县[N]. 江波,曾婷婷,唐韬,李勤生,刘文龙,宋仕新,陶其泽,安三凯,徐进波,牛敏元,蒋平,翁建平. 四川政协报, 2007
- [9]防范和化解乡镇财政风险[J]. 郝志中. 中国老区建设, 2007(04)
- [10]乡镇债务形成机理及合理性研究[D]. 沈裕谋. 湖南大学, 20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