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农机工业10大特点(论文文献综述)
米巧[1](2020)在《农业分工背景下棉农生产环节外包行为研究 ——以新疆地区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农业分工、农业专业化被视为推动经济增长、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生产环节外包为主的农业分工演进及农民外包决策行为的影响机制是下一步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提高农民收入以及实现乡村振兴战略,亟待解决的理论和现实问题。探析农业生产环节外包供给和需求、农民生产环节外包行为决策与福利效果等都是迫不及待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也是研究“三农”问题的重要突破口。聚焦农业分工背景下的棉农生产环节外包行为,本研究的主要思路为:生产环节外包供给渠道的选择偏好?生产环节外包行为的决策分析?采购生产环节外包行为的差异性分析?生产环节外包行为的福利效果分析,根据棉花生产环节的技术难度差异、资产专用性、棉农家庭禀赋、农户分化等特征,全面分析棉农产生不同生产环节外包行为的影响因素,并比较棉农生产环节外包的供需现状及外包行为的福利效果分析。本研究主要运用分工与协作理论、计划行为理论、委托代理理论以及福利经济学理论,以农业分工为背景,对新疆南北疆9个县(市)1036户棉农进行深入调研,获取有效数据对棉农生产环节外包行为进行全面分析。首先,对棉农生产环节外包供给渠道的选择偏好进行分析;其次,对棉农生产环节环节外包行为的决策进行分析;第三,对棉农采购生产环节外包行为的差异性分析;最后,对棉农生产环节外包行为的福利效果分析。整个研究层层递进对农业分工背景下棉农生产环节外包行为进行深入分析。本研究的主要结论如下:(1)棉农生产环节外包供给渠道的选择偏好:在整地播种环节环节中,棉农选择最多的外包渠道为棉农自己购买型,占总样本的36%,其次为社会关系型,占总样本的33%;在水肥管理环节中,棉农选择最多的外包渠道为种植大户型,占总样本的35%;在棉花采收环节中棉农选择最多的外包渠道为棉农社会关系,占总样本的47%,其次是种植大户型,占总样本的30%;以上三个生产环节中,农业企业型渠道是棉农选择最少的外包渠道,究其原因,农业企业型供给渠道是以盈利为目标的服务组织,对棉农而言,虽然农业企业型供给渠道的服务质量更高,但是会增加其成本支出,最终棉农选择农业企业型外包渠道的比重较少。(2)生产环节外包行为的决策分析:棉农依据家庭资源禀赋,针对棉花不同生产环节对劳动力、资本和技术的需求差异,会采取部分生产环节外包的生产决策。具体而言,农业兼业程度越高的农户选择生产环节外包的概率更大,植棉面积越大的农户选择生产环节外包概率相对较低,同时农户各生产环节的外包行为呈现出显着关联性特征。门槛模型估计结果表明,农户选择整地播种播种、水肥管理和棉花采收环节外包的农业兼业的门槛值分别为:83.00%、76.70%、55.80%;对应环节棉农选择外包的植棉面积(亩)的门槛值分别为:99.00、72.00、15.00。进而提出加强农业生产环节外包服务体系建设,促进农户生产环节外包服务,有助于降低农业兼业导致劳动力流失对棉花生产的影响,并能缓解“小农户”采购农机的投资压力,对优化资源配置具有积极作用。(3)棉农采购生产环节外包行为的差异性分析:分析了家庭禀赋、土地流转对棉农各环节采购生产环节外包程度和等待时间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农户家庭禀赋不同程度的显着影响棉农采购生产环节外包行为,并对各生产环节的影响也表现出差异。棉农通过土地流转实现有限资源的二次匹配,对采购各生产环节外包行为造成显着影响。棉农各生产环节采购外包行为并不是相互独立的决策行为,整地播种环节与水肥管理环节采购生产环节外包行为存在负相关。进一步研究证实,家庭禀赋、土地流转对棉农采购生产环节外包程度和等待时间的影响呈现出区域差异,尤其在整地播种环节和水肥管理环节最为突出。在棉农家庭禀赋特征中,植棉规模、生产设备、劳动力数以及植棉收入比重、邻居采购是显着影响棉农各环节采购生产环节外包行为的重要因素。土地流出显着影响棉农采购生产环节外包行为的等待时间,土地流入仅对整地播种采购生产环节外包行为具有显着影响。(4)生产环节外包行为的福利效果分析:从家庭收入、消费支出和劳动舒适度等3个方面分析农业生产环节外包行为对改善小农户福利的影响,并比较了各生产环节外包行为的影响差异。研究结果显示:(1)从整体上看,农业生产环节外包行为确实能够改善小农户的福利,如提高家庭收入、增加消费支出以及提升劳动舒适度。(2)农户不同生产环节外包行为的福利效果存在差异,棉花采收环节外包行为对提高农户家庭收入的影响最显着;水肥管理环节外包行为对提高农户消费支出和舒适度均有显着作用。(3)农户家庭资源禀赋对提升外包福利存在差异,导致农户不同生产环节外包的福利效果表现出规模差异和文化差异。同时,受南疆和北疆资源禀赋的影响,农户生产环节外包行为的福利效果也呈现出显着的区域差异。
吴超[2](2020)在《农机视觉与GPS组合导航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农机导航是实现农机自动行驶,提升农业智能化程度的重要技术。农机导航技术是通过一些传感器,利用光、电磁波以及卫星信号等来测量获取周围信息,以实现对自身的定位,按照预先已有知识(如地图等)规划的路线进行运动的技术。如今常见的导航技术有视觉导航和GPS导航等,视觉导航技术波动的关键原因是光照因素,且图像中包含的数据较多,难以做到实时性;GPS导航在室内信号差,且想要实现精准定位需要价格较高的接收设备。针对上述问题,本文拟提出一种基于视觉和GPS导航的组合导航方法,结合两者的优点来提升定位精度,利用无迹卡尔曼滤波器(UKF)来融合两种导航方式获取的数据,完成数据滤波,提升导航定位的精度。本文基于阿克曼转弯模型,为避免农机自动驾驶过程中的压苗问题,提出了基于前进-后退转弯策略的自动转弯方法,同时提出了一种优化算法实现更好的性能。本文利用组合导航方法实现农机在农田中自动行驶的直行,基于自动转弯寻优方法实现农机自动驾驶的转弯,从而避免自动驾驶转弯过程中压苗的损失。针对农机自动驾驶过程中的直行行驶,本文从视觉导航与GPS导航两个部分从环境获取数据并进行处理,得到处理后的数据后将其传递至UKF中进行滤波操作实现预测与更新。视觉导航中的处理主要包含图像预处理和导航点提取技术,对于图像预处理部分本文选择效果最好的方法进行处理。针对导航点提取中不同于常见的特征点拟合技术,本文提出一特征点提取方法可以直接在得到预处理图像后就直接得到导航特征点,减少了提取特征点的时间。特征点提取之后,实现像素坐标、图像坐标、农机坐标以及世界坐标的转换,同时GPS设备得到的经纬度坐标也需要在世界坐标系下表示。在得到同一坐标系下的导航点数据后,UKF将GPS和视觉数据进行组合并滤波,得到导航点的位置并进行导航。组合导航实验使用模拟方式,以GPS数据为标准比对组合导航与视觉导航得到数据的误差。实验表明组合导航相比单一使用视觉导航的定位效果要有较大提升。针对农机自动驾驶过程中的转弯行驶,本文基于阿克曼转弯模型,设计与实现基于前进-后退策略的转弯算法。为了验证方法的有效性,本文根据实际情况来构建模型,进行模拟实验,对30度到45度之间的转弯角度进行寻优操作。实验结果表明寻优算法能够快速搜寻出最优转弯方法,并能够有效完成转弯任务。
仇维佑[3](2020)在《园艺拖拉机前桥倍速机构设计与试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草坪、果树、茶园等作为农业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几年来逐年增长,园艺拖拉机也成为现代果园和茶园机械化与现代化不可或缺的动力机械。传统四驱园艺拖拉机由于自身结构制约,转向灵活性不足,从而致使作业时工作效率降低,因此提高园艺拖拉机的转向灵活性成为了近年来的研究热点。本文针对四驱园艺拖拉机转向不灵活这一问题,根据倍速转向理论,设计了一种电液控制的前驱动桥倍速转向机构,使得园艺拖拉机转向时前轮速度增大,减小转弯半径,并试制样机进行了倍速转向试验。主要研究工作和成果如下:(1)四驱园艺拖拉机相对于后轮驱动普遍存在转弯半径过大的特点,将两轮驱动和四轮驱动进行计算比较分析,得出增加四驱拖拉机前轮转向速度可以有效的减小转弯半径的结论,并根据倍速转向理论确定了最小转弯半径与倍速比之间的数学关系。(2)开展四驱园艺拖拉机前桥倍速机构的设计研究,依托黄海金马园艺拖拉机性能参数,选取合适的动力传递方式,对齿轮、摩擦片,活塞等各关键零件进行计算设计。将整个倍速前桥在三维软件中进行绘制装配;针对倍速前和倍速后两个挡位,对其传动结构进行有限元仿真分析,得出最大应力为268.3MPa,最大变形量为0.2041mm,符合强度和刚度要求。并对倍速前桥整个壳体三维模型进行不同工况下的力学分析,得出相应的应力及变形图;对倍速前桥壳体进行了模态分析,得出了桥壳六阶模态的振型和固有频率,表明倍速桥壳的强度和刚度也满足设计要求。(3)接着设计前驱动桥倍速转向的电液控制系统,得出进油口油压为最小为2.77MPa,并对关键元件油泵以及电控阀等进行计算选型。并运用ADAMS和AMESim对电液控制倍速转向进行仿真,围绕电控阀对电液控制系统以及倍速机构机械部分进行建模,并建立主要模块的数学模型,分析了系统的电控阀部分对系统增减压时的动态响应及其主要参数对控制效果的影响以及输入输出转速的平稳性。(4)对电液控制倍速转向前驱动桥进行试制,然后搭建试验台架,对倍速机构的性能进行测试,测试结果表明该倍速机构的倍速比为1.5,符合设计要求,倍速转向换挡时间为0.15s;接着将整个倍速前桥安装在园艺拖拉机上,布置液压油路,最后测量园艺拖拉机的最小转弯半径,验证了所设计的整个装置性能完全可靠。
晓琳[4](2020)在《2019年农机行业10大特点:“零增长”居首,智能农机受青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20年1月13日,农业机械杂志社主办的"2019中国农机行业年度盛典"发布了行业10大特点,从政策、产业、创新、市场、产品、营销和用户等方面回顾和总结了2019年农机行业的主要特点,为业内人士提供参考和借鉴。1行业创新低,呈现"零增长"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9年1—11月,我国农机工业业务收入2191.51亿元,比2018年同期增长0.06%。这是历年来最低的增速,创下新低。
李金平[5](2019)在《宜春市袁州区农业机械化现状及发展研究 ——以规模经营农户为例》文中研究指明规模经营农户在社会发展中对保障我国的粮食战略安全、保障民生和促进国家农业市场的稳定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农业机械化是规模经营农户实现农业生产目标的重要途径,也是促进农业规模化发展必不可少的技术手段,更是降低农业劳动强度根本有效的措施。农业机械化水平直接关系到我国农业现代的发展进程。在我国农业转型发展的过程中,国家必须培育和正确引导好规模经营农户这支新型的重要生产力量,必须重视农业机械化对促进规模经营农户农业发展的重要作用。基于规模经营农户(水稻种植大户),作者对宜春市袁州区9个乡镇农业机械化的发展现状进行了实地调研,了解了袁州区现阶段农村劳动力的结构现状、规模经营农户农业种植经营模式、农业种植经营结构、农业机械的购置、补贴、使用、维护保养等农业机械的具体情况。文中运用了文献研究法、实地调研法和案例探究法等方法;分析了袁州区规模经营农户农业机械化发展的现状;探讨了该区规模经营农户农业机械化发展取得成效的原因;客观评价了该区规模经营农户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探讨了规模经营农户农业机械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产生问题的原因;分析了国内外规模经营农户农业机械化发展值得借鉴的经验;最后提出了“培育农村新型经营主体与培育现代新型职业农民相结合”、“健全‘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农业生产经营发展模式”等促进袁州区规模经营农户农业机械化发展的一系列政策建议;找出了问题,理顺并提出了袁州区实现规模经营农户振兴发展农业的有效对策。
赵础昊[6](2019)在《农业现代化中的财政支持研究 ——以河南省鹤壁市浚县王庄镇为例》文中指出当前中国进入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时代。“三农”问题作为经济工作的重点,如何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进程,建立起符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农业生产体系,加速农业人口市民化,促进资源等重要生产要素向现代城市部门转移,找出适合中国国情的快速、平稳现代化路径是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也是中国建设现代化强国必然解决的重要问题。农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国家现代化的基础,农业财政政策作为国家对农业发展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根据经济发展不同阶段实行不同的农业财政政策,对于未来农业改革至关重要,需要不断探索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的有效实现形式,加速农村土地流转进程,鼓励发展适度规模经营,促进农民主动向新型小城镇聚集。本文选择以河南省鹤壁市浚县王庄镇为研究案例,该地树立了中国传统农业向现代规模农业转变新标杆,解决了农业极度分散与工厂高度集约的矛盾;探索了农村人口实现快速城镇化发展新道路,通过人口集中居住将农村人口安置在现代化的大型社区内,实现进城人员身份的快速切换;打造了绿色、生态的农业产业化全产业链经营新机制,既可以有效保证食品安全可追溯,又实现农业产业链价值增值;建立了政府引导、企业主导的社会治理新模式,为多元化的社会治理主体搭建合作平台,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良性治理格局。农业发展实践往往领先于理论研究,本文通过对河南省鹤壁市浚县王庄镇的做法为例,从实践中总结、提炼适用于当前中国特别是传统农业主产区的现代化实现路径,即构建要素流动上土地、产业、人口,物化形态上安居园、创业园、培训园,发展路径上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治理体系上政府、企业、社会四个层次上的三元互动机制,为未来中国农业改革方向提供有益探索,丰富当前农业现代化的理论研究。通过该地在实践探索过程中面临的发展障碍,凸显当前政策和理论研究的问题与不足,以此为研究切入点提出当前农业财政政策调整的相关对策建议,创新农业补贴方式,改革财政支持农业发展的政策机制,建立符合中国基本国情、适应国际规则的农业补贴政策体系,提高政策导向性和效能,包括粮食生产补贴功能由普遍增加粮农收入转向鼓励农业生产结构升级;转变农业补贴的方式和环节,由“补供给”转向“补供给”和“补需求”相结合;按照WTO规则要求,建立对市场扭曲作用小、导向性更强、起点公平的农业补贴“绿箱”政策;探索农业配套补贴方式;推动中国粮食企业走出去,积极开发和配置国际农业市场资源,构建符合中国粮食安全战略的全球粮食供需网络。
闫晶晶[7](2019)在《仿形采茶机的优化设计及与茶园管理的协调性研究》文中提出茶叶采摘是季节性非常强的一项作业,随着采茶机械化在国内大范围推行,鲜叶不能被及时采摘、粗采滥采等问题得到很大的改善、采茶机的效率是人工采摘的数倍之多。目前市面上的自走式采茶机普遍应用的是切割式原理,在茶蓬某位置的同一高度上一刀切下芽叶,这种采茶机虽然效率很高,但同时对茶园管理的要求较为苛刻,要求行道路面整齐,茶蓬生长高度一致.然而对于那些管理粗放的茶园、籽播茶园和山地茶园来说,使用此种原理的采茶机会因茶树的蓬面参差不齐而导致很多的茶叶被漏采或错采,所采茶鲜叶原料匀整度差,难以满足后续的茶叶标准化加工要求.为了降低漏采率,提高采茶效率,本研究对之前设计的采茶机进行优化设计,将自动化电气控制融入到了设计中,利用了传感器与PLC研发出了一款仿形手扶自走式采茶机.它可以实时检测茶蓬高度,自动调节刀具位置以保证最佳切入深度进而采摘鲜叶。本文从仿形采茶机的行走机构、传动机构、升降机构、采茶机头、电控系统以及操作装置这六大方面进行设计阐述.其中升降机构和电控系统为整个仿形采茶机优化设计的重点内容.升降机构选用了丝杆螺母装置,可实现采茶机头的上升与下降,角度传感器与PLC的结合使采茶机可以检测茶蓬高度来控制采茶机头的上升与下降.为了验证所设计的仿形手扶自走式采茶机的适用性,研究选用了一个管理粗放的茶园为试验茶园,用数学方法验证了基于试验茶园基本数据下的仿形采茶机履带底盘的行走速度与之匹配、刀具的上下移动速度与之不合理.而后对仿形采茶机进行了速度上的优化,保持行走速度不变,将刀具移动速度提升至30mm/s,对于护甲上的优化,本文对其进行了三角流线型的优化,可拨开下部枝条的阻挡,同时将履带底盘厚度下调至200mm,增大了仿形采茶机在茶园中的通过性.此外,给出了适合本仿形采茶机使用的最低茶园要求以及一些茶园改造建议
陈星宇[8](2019)在《农机购置补贴对农业机械化水平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农机购置补贴是我国财政支农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补贴的实行能够提高农业机械化生产水平,从而促进农业的发展。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能够促进农业现代化的实现,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型。农机购置补贴在这一过程中扮演者重要的角色。因此推动农业机械化发展,完善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受到了党中央的高度重视。以往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农机购置补贴在全国范围或者某些地区的政策效果,缺乏农机购置补贴对农业机械化水平影响变化的研究以及地区之间的比较。本文基于收入效应、替代效应以及挤出效应,构建面板模型,引入时间与农机购置补贴的交互项,研究了农机购置补贴对农业机械化水平的影响,探讨了影响的变化情况,并进一步分析了粮食主产区和非主产区农机购置补贴对农业机械化水平的影响有何不同。文章共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理论分析,包括导论、第一章和第二章。导论,包括研究的背景与意义、文献综述、研究方法和内容、研究思路以及可能的创新和不足。第一章为农机购置补贴与农业机械化水平的理论分析。首先对农机总动力、农业机械化水平以及农机购置补贴政策进行界定,指出了实行农机购置补贴的理论依据,梳理了补贴对农业机械化水平的影响机理。根据分析提出了假设1:农机购置补贴对农机总动力及农业机械化水平具有正向影响;假设2:农机购置补贴对农机总动力及农业机械化水平的影响正在逐渐减弱;提出了问题:农机购置补贴的影响在粮食主产区和非主产区之间有何差异。第二章论述农机购置补贴与农业机械化水平的现状,介绍了农机购置补贴的发展历程和农机购置补贴的现状,对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进行了评估,得出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在范围、规模、程序以及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第二部分是实证分析。建立面板模型,分析全国、粮食主产区以及非粮食主产区农机购置补贴对农业机械化水平的影响及影响的变化情况。根据实证结果,得出以下结论:第一,补贴对农机总动力以及农业机械化水平具有正向影响。第二,农机购置补贴对两者的影响在逐渐减弱,即从政策实施开始,补贴对农机总动力以及农业机械化水平影响的边际效率递减。第三,补贴对非主产区农机化水平影响较为显着,验证了假设并回答了相关问题。第三部分是政策建议,从优化补贴的范围、结构以及规范政策的实施等方面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为完善我国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提供了一定参考。
陈义媛[9](2019)在《中国农业机械化服务市场的兴起:内在机制及影响》文中研究说明本研究对农机作业服务的内在运作机制进行了考察,并进一步讨论了农机作业服务对家庭农业的形塑,及其对农业转型的影响。借鉴"占取主义"的分析框架,本研究认为,农机作业服务的本质是资本对农业活动的重塑和对农业剩余的占取。同时,农机作业市场的激烈竞争,又驱使农机手通过土地流转来确保一定的作业面积。农机作业市场的发展使小规模家庭农业遭遇了内外两方面的消解:农机作业市场的高度竞争所推动的土地流转,是从外部对小生产者的排挤;在占取主义的逻辑下,农业生产中的不同环节不断被资本占取,农业剩余被不断切割,是资本从内部对小规模家庭农业的消解。
邹璠[10](2019)在《农机购置补贴对我国农机制造业出口效应评估的实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农业机械化是农业未来的重要发展方向,其水平也反映了一个国家农业现代化的整体水平。自2004年开始,我国农业部与财政部出台了农业机械购置补贴政策,即农户或农业生产经营组织等群体在购买指定的农业机械品种时,可以获得一定金额的资金补助。近年来,在政府购置补贴政策的大力扶持下,我国的农业机械制造产业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与此同时,我国农业机械行业的出口贸易量也有了大幅提升,并出现了大额贸易顺差。但在出口过程中仍存在较多问题:一是出口额以及贸易顺差额虽然保持稳定增长态势,但是增长率却逐年下降;二是我国出口的农业机械产品大多为中小型低端机械,产品质量不高,技术水平远低于发达国家。就农机生产企业的来看,出口贸易绩效或竞争力水平提升的关键不仅在于短期内扩大份额或增加数量,还在于在长期发挥产品质量优势的积极作用。由此,本研究较为系统地分析了农业机械购置补贴对农机制造业不同方面出口贸易的影响。本研究结合2005-2013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中国海关进出口贸易数据库以及农业部历年《农业机械购置补贴产品目录》,并运用PSM倾向得分匹配法及OLS最小二乘估计的方法,分别从企业层面和产品层面实证评估了我国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对农业机械制造业的出口效应。研究结论主要有三点:(1)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对于不同维度的企业出口贸易影响不同。在企业进入出口市场方面,补贴政策的影响表现为显着增加享有补贴的农机制造企业进入出口市场的概率。农机购置补贴主要是通过全要素生产率提升效应,进而通过企业出口“自选择效应”作用于出口概率;(2)在出口企业的出口规模以及出口产品质量方面,本研究分别基于产品层面和企业层面进行分析。在产品层面上,农机购置补贴显着降低了非补贴产品的出口质量与出口规模,并显着增加了补贴产品的出口质量。主要是由于企业将更多的研发投入以及资源分配在少数补贴产品上。然而,由于补贴产品的生产主要是面向于国内市场,因此其出口规模甚至出现了显着下降。(3)在企业层面上,由于补贴产品仅占企业全部生产产品的少数,农机购置补贴抑制了企业的研发投入,因而其对补贴企业出口规模以及出口产品质量的总体效应为负。本研究结论对于帮助政策制定者理解我国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实施效果以及局限性具有重要意义。在此基础上,本研究提出了三点政策优化改善建议:一是可以继续持续推行农机购置补贴这一重要的财政支农惠农政策以促进我国农业“走出去”战略的实施;二是在制定及筛选补贴目录时应当更有针对性地精准指向、谨慎添补,将质量指标纳入选择因素,完善农业机械产品质量鉴定机制,引导并鼓励企业靠质量获得国内及国外市场的竞争力;三是可以实行例如新型农机产品补贴、研发补贴、信贷或财税政策、农机科研专项资金等相应的配套政策以全方位的促进农机工业企业出口产品质量的提升。
二、农机工业10大特点(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农机工业10大特点(论文提纲范文)
(1)农业分工背景下棉农生产环节外包行为研究 ——以新疆地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 |
1.3.1 农业分工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研究 |
1.3.2 农户农业生产环节外包行为研究 |
1.3.3 农业生产经营效率的影响因素研究 |
1.3.4 农业生产环节外包供给渠道的研究 |
1.3.5 农业生产环节外包福利效果研究 |
1.3.6 文献评述 |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路线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路线 |
1.5 研究方法与数据资料 |
1.5.1 研究方法 |
1.5.2 数据资料 |
1.6 可能的创新之处 |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 |
2.1.1 农业分工与农业专业化 |
2.1.2 外包的的定义及延伸 |
2.1.3 农业生产环节的划分 |
2.1.4 生产环节外包的供给渠道 |
2.2 理论基础 |
2.2.1 分工与协作理论 |
2.2.2 委托代理理论 |
2.2.3 福利经济学理论 |
2.3 棉农生产环节外包行为采用的影响机理分析 |
2.3.1 棉农对生产环节外包行为采用决策 |
2.3.2 棉农对生产环节外包渠道的选择偏好 |
2.3.3 棉农对生产环节外包行为的差异性 |
2.3.4 棉农对生产环节外包行为福利效果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农业分工演进与生产环节外包现状分析 |
3.1 农业分工、生产外包的历史回顾 |
3.1.1 农业分工演进的历史回顾 |
3.1.2 农业生产环节外包的历史回顾 |
3.2 棉花产区分布、样本选择及区域现状 |
3.2.1 中国棉花种植区域分布、种植面积及产量 |
3.2.2 调研样本地区的选择 |
3.2.3 调研区域基本状况 |
3.3 棉农生产环节外包行为的现状分析 |
3.3.1 棉农生产环节外包行为的决策 |
3.3.2 棉农生产环节外包渠道供给状况 |
3.3.3 棉农生产环节外包行为的差异性 |
3.3.4 棉农生产环节外包行为的福利效果 |
3.4 新疆棉花生产环节外包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3.4.1 棉农对生产环节外包带来的效果认识欠缺 |
3.4.2 棉农棉花生产部分环节外包意愿较低且植棉意愿降低 |
3.4.3 生产环节外包渠道供需不均衡 |
3.4.4 区域差异制约新疆棉花专业化生产水平不足 |
3.4.5 资金短缺是制约农业生产环节外包服务发展的因素之一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棉农生产环节外包供给渠道的选择偏好分析 |
4.1 引言 |
4.2 棉农生产环节外包供给渠道的选择偏好机制分析及研究框架 |
4.2.1 理论分析 |
4.2.2 研究框架 |
4.3 数据来源、变量选取与模型构建 |
4.3.1 数据来源 |
4.3.2 变量选取 |
4.3.3 模型构建 |
4.4 影响棉农生产环节外包供给渠道的实证结果分析 |
4.4.1 棉农生产环节外包供给渠道选择偏好的行为的描述性统计 |
4.4.2 棉农对不同生产环节外包的渠道选择偏好及其影响因素 |
4.4.3 影响棉农生产环节外包供给渠道选择偏好影响因素的解释结构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棉农生产环节外包的行为决策分析 |
5.1 引言 |
5.2 理论分析与研究框架 |
5.2.1 理论分析 |
5.2.2 研究框架 |
5.3 数据来源、变量选取与模型构建 |
5.3.1 数据来源 |
5.3.2 变量选取 |
5.3.3 模型构建 |
5.4 模型估计结果与分析 |
5.4.1 农业兼业、种植面积与棉农生产服务外包决策 |
5.4.2 农业兼业、种植面积的的门槛估计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棉农采购生产环节外包服务行为的差异 |
6.1 引言 |
6.2 理论分析与研究框架 |
6.2.1 理论分析 |
6.2.2 研究框架 |
6.3 数据来源、变量选取与模型构建 |
6.3.1 数据来源 |
6.3.2 变量选取 |
6.3.3 模型构建 |
6.4 模型估计结果与分析 |
6.4.1 棉农采购生产服务等待时间的影响分析 |
6.4.2 棉农采购生产环节外包服务程度的影响分析 |
6.5 进一步讨论 |
6.5.1 等待时间的区域差异分析 |
6.5.2 采购生产环节外包服务程度的区域差异分析 |
6.5.3 稳健性检验 |
6.6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棉农生产环节外包行为的福利效果分析 |
7.1 引言 |
7.2 理论分析与研究框架 |
7.2.1 棉农生产环节外包的福利研究 |
7.2.2 研究框架 |
7.3 数据来源、变量选取与模型构建 |
7.3.1 数据来源 |
7.3.2 变量选取 |
7.3.3 模型构建 |
7.4 模型估计结果与分析 |
7.4.1 棉农生产环节外包行为的福利:家庭收入 |
7.4.2 棉农生产服务外包的福利:消费支出 |
7.4.3 棉农生产服务外包的福利:棉农舒适度 |
7.5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研究结论及展望 |
8.1 研究结论 |
8.1.1 棉农生产环节外包供给渠道选择偏好存在差异 |
8.1.2 农业兼业、植棉面积与棉农生产环节外包的决策行为 |
8.1.3 棉农采购生产环节外包服务行为差异 |
8.1.4 棉农生产环节外包对改善小农福利存在差异 |
8.2 政策建议 |
8.2.1 完善棉农生产环节外包渠道供给主体 |
8.2.2 增加棉农生产环节外包的意愿、促进生产环节外包程度选择 |
8.2.3 推进农业专业化分工、建立生产性服务体系 |
8.2.4 加强基层人才培育、营造良好就业环境 |
8.2.5 协调区域差异、提升产业竞争力 |
8.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2)农机视觉与GPS组合导航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关键技术综述 |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组合导航相关技术 |
2.1 视觉导航技术 |
2.1.1 图像颜色空间模型 |
2.1.2 图像去噪 |
2.1.3 图像灰度化与分割 |
2.1.4 摄像头标定 |
2.2 GPS导航技术 |
2.2.1 GPS定位技术 |
2.2.2 经纬度坐标系转换 |
2.3 滤波器技术 |
2.3.1 卡尔曼滤波器 |
2.3.2 扩展卡尔曼滤波器 |
2.3.3 无迹卡尔曼滤波器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农机视觉与GPS组合导航方法 |
3.1 引言 |
3.2 农田图像特征提取方法中的处理与分割技术 |
3.2.1 农田图像特征分析 |
3.2.2 农田图像预处理技术 |
3.3 导航特征点提取与拟合技术 |
3.4 组合导航方法 |
3.4.1 导航特征点的坐标系变换 |
3.4.2 状态转换与滤波计算 |
3.5 实验结果及分析 |
3.5.1 实验数据构建 |
3.5.2 实验结果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前进-后退策略的农机转弯方法 |
4.1 引言 |
4.2 转弯模型 |
4.2.1 差速转弯模型 |
4.2.2 阿克曼转弯模型 |
4.3 转弯寻优算法研究及结果分析 |
4.3.1 基于固定角度的转弯算法 |
4.3.2 转弯寻优算法 |
4.3.3 实验模型构建 |
4.3.4 实验结果及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致谢 |
(3)园艺拖拉机前桥倍速机构设计与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课题来源与研究目的 |
1.3.1 课题来源 |
1.3.2 研究目的 |
1.4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内容 |
1.4.2 技术路线 |
1.5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园艺拖拉机倍速转向理论研究 |
2.1 园艺拖拉机转向系统结构 |
2.2 阿克曼定理的基本原理 |
2.3 拖拉机转弯半径分析 |
2.3.1 园艺拖拉机前轮转向模型 |
2.3.2 倍速转向小转弯半径原理 |
2.3.3 倍速比的确定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园艺拖拉机前桥倍速机构结构设计研究 |
3.1 倍速机构结构设计 |
3.1.1 总体结构设计 |
3.1.2 机构工作原理 |
3.2 倍速机构整体参数确定 |
3.2.1 传动比的设计 |
3.2.2 齿轮的设计 |
3.2.3 轴结构的设计 |
3.2.4 摩擦片的设计 |
3.2.5 轴承的选型 |
3.2.6 回位弹簧的设计 |
3.2.7 倍速机构相关花键设计 |
3.2.8 倍速机构密封圈设计 |
3.3 倍速机构电液控制系统设计 |
3.3.1 倍速机构油压初步设计 |
3.3.2 液压油泵的选型 |
3.3.3 电控阀的设计 |
3.3.4 传感器的选型 |
3.4 倍速转向整机油路布置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倍速机构建模及有限元仿真分析 |
4.1 倍速机构三维模型整体建模 |
4.2 倍速机构传动系统有限元仿真分析 |
4.2.1 有限元分析理论基础 |
4.2.2 倍速机构传动系统模型静力学仿真分析 |
4.3 倍速前桥壳体仿真优化分析 |
4.3.1 倍速前桥壳体受力模型 |
4.3.2 壳体力学特性仿真分析 |
4.3.3 倍速前桥壳体模态分析 |
4.3.4 壳体载荷激励频率分析 |
4.3.5 壳体模态特性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电液控制倍速转向动力学仿真研究 |
5.1 倍速机构换挡过程分析 |
5.1.1 冲击度 |
5.1.2 换挡倍速机构滑摩功 |
5.1.3 传动系统动载荷系数 |
5.1.4 换挡时间 |
5.2 园艺拖拉机倍速机构扭矩传递模型 |
5.3 园艺拖拉机转向行驶阻力模型 |
5.4 倍速机构动力学系统仿真分析 |
5.4.1 基于ADAMS倍速机构模型的建立 |
5.4.2 基于AMESim电液控制系统模型的建立 |
5.4.3 联合仿真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园艺拖拉机前桥倍速转向试验研究 |
6.1 倍速机构零部件试制 |
6.2 倍速机构试验研究 |
6.2.1 试验台架搭建 |
6.2.2 试验结果分析 |
6.3 倍速前桥装配试制 |
6.4 最小转弯半径测量试验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全文总结 |
7.2 创新内容 |
7.3 课题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4)2019年农机行业10大特点:“零增长”居首,智能农机受青睐(论文提纲范文)
1 行业创新低,呈现“零增长” |
2 大企业经营困难,新势力强势崛起 |
3 规模企业减少,行业洗牌加剧 |
4 基础研究薄弱,创新乏力 |
5 多地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装备产业转型升级 |
6 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向绿色需求导向倾斜 |
7 传统产品下滑严重,短板产品快速增长 |
8 产品升级步伐加快,智能农机受青睐 |
9 流通渠道受冲击严重,大批经销商多元经营或退出 |
1 0 用户消费回归理性,更注重产品性能质量 |
(5)宜春市袁州区农业机械化现状及发展研究 ——以规模经营农户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概念界定 |
1.3.1 农业机械与农业机械化 |
1.3.2 规模经营农户 |
1.3.3 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 |
1.4 论文研究目标、内容与方法 |
1.4.1 研究目标 |
1.4.2 研究内容 |
1.4.3 研究方法 |
1.5 技术路线 |
1.6 论文可能的研究创新 |
2 国内外文献研究综述 |
2.1 国外文献研究综述 |
2.1.1 关于农业机械化对经济发展贡献的研究 |
2.1.2 关于农业机械化系统的优化管理的研究 |
2.1.3 国外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的研究 |
2.1.4 对农机合作组织的研究 |
2.2 国内文献研究综述 |
2.2.1 关于规模经营农户若干问题的研究 |
2.2.2 关于农业机械化发展的研究 |
2.2.3 关于农业机械化相关问题的研究 |
2.2.4 关于农业机械化发展思路和思想的研究 |
2.2.5 关于农业机械化发展影响因素与对策的研究 |
2.3 国内外文献研究评述 |
3 袁州区规模经营农户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及分析 |
3.1 宜春市袁州区基本区情 |
3.2 袁州区规模经营农户产生的原因分析 |
3.2.1 土地政策的原因 |
3.2.2 社会发展时代变迁的原因 |
3.3 袁州区农业机械化发展历程分析 |
3.4 袁州区规模经营农户发展现状 |
3.5 袁州区规模经营农户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 |
3.5.1 农机装备结构逐渐优化,农机总动力不断增长 |
3.5.2 农业机械化作业面积不断增长,作业水平稳步提高 |
3.5.3 规模经营农户劳动力结构趋于合理,所购农机种类基本齐全 |
3.5.4 农业机械化发展的薄弱环节取得突破 |
3.5.5 政府财政投入逐年增加,农机服务领域不断拓展 |
3.5.6 农机培训工作取得新进展 |
3.5.7 农机合作社作用凸显、发展渠道畅通 |
3.6 袁州区规模经营农户农业机械化取得发展的原因分析 |
3.6.1 经济发展取得新成效 |
3.6.2 国家惠农政策 |
3.6.3 农业机械化法律法规的趋于完善 |
3.6.4 劳动力资源 |
3.6.5 农民经济收入水平 |
3.6.6 农田规模经营面积和流转程度 |
4 袁州区规模经营农户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评价 |
4.1 农业机械化装备水平 |
4.2 农业机械化作业水平 |
4.3 农业机械化效益水平 |
4.4 本章小结 |
5 袁州区规模经营农户农业机械化发展存在的问题与探讨 |
5.1 袁州区规模经营农户农业机械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
5.1.1 农机装备结构性矛盾凸显 |
5.1.2 做大做深农业产业链比例不高 |
5.1.3 农业机械化发展地域性不平衡 |
5.1.4 农机技术人才缺乏,后劲不足 |
5.1.5 农业机械化推广体系不完善 |
5.1.6 农用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
5.2 袁州区规模经营农户农业机械化发展问题成因 |
5.2.1 规模经营农户自身经济实力不强 |
5.2.2 延伸产业链的意识不强 |
5.2.3 未能因势利导长远规划好产业功能区 |
5.2.4 对农机技术人才的重视程度不足 |
5.2.5 各级农机推广部门缺乏有效合力 |
5.2.6 缺少兴修水利的投入和指导 |
6 国内外农业机械化发展经验借鉴 |
6.1 国外农业机械化发展的经验借鉴 |
6.1.1 德国 |
6.1.2 巴西 |
6.1.3 日本 |
6.1.4 以色列 |
6.2 国内农业机械化发展的经验借鉴 |
6.2.1 四川省达州市的经验 |
6.2.2 安徽省黄山市黄山区的经验 |
6.2.3 我国台湾地区的经验与启示 |
7 袁州区规模经营农户农业机械化发展对策 |
7.1 培育农村新型经营主体与培育现代新型职业农民相结合 |
7.2 优化农机装备结构体系,缓解结构性矛盾 |
7.3 践行“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农业生产经营模式 |
7.4 形成合力,完善农业机械化推广服务体系 |
7.5 长远规划好农业用地和非农用地需求 |
7.6 重视农机技术人才 |
7.7 保护规模经营农户种田积极性 |
7.8 完善农机销售市场 |
7.9 加强水利设施维修建设和田园化规划改造 |
8 总结与展望 |
8.1 基本结论 |
8.2 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农业现代化中的财政支持研究 ——以河南省鹤壁市浚县王庄镇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背景与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第三节 可能的创新点 |
第二章 文献综述和理论基础 |
第一节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一、国外相关研究进展 |
二、国内相关研究进展 |
三、简要评述 |
第二节 理论基础 |
一、马克思农业现代化理论 |
二、改造传统农业理论 |
三、农业外部性与公共物品属性 |
第三章 我国农业财政政策的现实考察 |
第一节 我国农业财政政策的演变历程 |
一、计划时期财政支农政策(1949—1977 年) |
二、改革时期的农业财政政策(1978—2003 年) |
三、高速增长时期的农业财政政策(2004 年—至今) |
四、当前农业财政补贴政策的基本格局 |
第二节 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实践分析 |
一、近代以来农业现代化的实践探索 |
二、传统农业区的现代化发展道路 |
第三节 现代化农业经营方式面临的政策阻碍 |
一、传统农业生产方式的继承和固化 |
二、分散化的生产方式不利于农业可持续发展 |
三、农业劳动力素质制约现代生产要素应用 |
第四章 适度规模经营补贴政策效果分析 |
第一节 农村土地职能转变及功能定位 |
一、农村土地功能定位及土地制度创新 |
二、技术进步推动实现土地规模化经营 |
三、现代化中的城市组成形态和空间结构设计 |
第二节 适度规模经营的种植效益分析 |
一、适度规模经营对粮食产量及收入的影响 |
二、适度规模经营成本的案例分析 |
第三节 农业财政政策体系改进及创新 |
一、构建农业社会普遍服务体系 |
二、实施布局全球的“走出去”战略 |
三、充分挖掘开发社会资本活力 |
第五章 新型农业主体培育政策效果分析 |
第一节 新型农业主体培育之一——专业合作社 |
第二节 新型农业主体培育之二——家庭农场 |
一、家庭农场实际考察情况 |
二、家庭农场的运营模式分析 |
三、推行家庭农场面临的政策阻碍 |
第三节 国外关于新型农业主体培育的经验借鉴 |
一、美国农业现代化中的家庭农场 |
二、以色列新型农业主体分析——莫沙夫和基布兹 |
三、国外新型农业主体培育对中国的启示 |
第六章 农业产业化全产业链经营的政策效果分析 |
第一节 健康视域下的农业产业化全产业链经营 |
一、保障中国食品健康的四大措施 |
二、技术不连续性引发农业产业竞争新态势 |
三、三化协调、四化同步的产业融合新模式 |
第二节 农业产业化全产业链生产功能定位 |
一、农业功能转变提升中国健康水平 |
二、农业专业功能区构建区域结构竞争力 |
第三节 农业产业化全产业链经营的实现路径 |
一、“六统一”的标准化生产耕作方式 |
二、对接新型城镇化的农业规模经营 |
三、生态循环发展的全产业链生产 |
四、政府引导、企业主导的新型运作模式 |
第七章 结论及展望 |
一、研究结论 |
(一)探索并丰富了关于农业现代化改革实践 |
(二)优化和完善了当前农业财政补贴政策 |
二、不足之处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在学期间学术成果 |
(7)仿形采茶机的优化设计及与茶园管理的协调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文献综述 |
1.1 采茶机械化概况 |
1.1.1 采茶机的历史以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
1.1.2 采茶机未来发展趋势 |
1.2 采茶机的分类及特点 |
1.3 农业机械化 |
1.3.1 农机与农艺的关系 |
1.3.2 农机与农艺融合的重要性 |
1.3.3 农机与农艺融合的措施 |
2 引言 |
2.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
2.1.1 研究背景 |
2.1.2 研究意义 |
2.2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2.3 本文的技术路线图 |
3 仿形采茶机的优化设计 |
3.1 仿形采茶机的设计依据 |
3.2 仿形采茶机行走机构的设计 |
3.3 仿形采茶机传动机构的设计 |
3.3.1 发动机的选配 |
3.3.2 履带底盘的传动方案 |
3.3.3 离合器、减速器与变速箱等部件 |
3.4 仿形采茶机升降机构的设计 |
3.4.1 减速电机 |
3.4.2 丝杆螺母装置 |
3.5 仿形采茶机头设计 |
3.5.1 仿形采茶机头部分设计 |
3.5.2 仿形采茶机头部分的运动机构原理 |
3.6 仿形采茶机电控系统设计 |
3.6.1 PLC自动化控制系统 |
3.6.2 PLC之继电器输出 |
3.6.3 传感器 |
3.6.4 开关电源 |
3.6.5 PLC程序控制输出 |
4 仿形采茶机与茶园管理的协调性 |
4.1 仿形采茶机与茶园管理间的矛盾分析 |
4.2 试验茶园现状 |
4.3 试验茶园现状分析 |
4.4 仿形采茶机的通过性计算 |
4.5 仿形采茶机工作速度与茶蓬起伏度的合理性计算 |
4.5.1 茶蓬最大起伏度计算 |
4.5.2 仿形采茶机与最大起伏度的合理性计算 |
4.5.3 现有茶园仿形采茶机合理的工作速度 |
4.6 仿形采茶机的优化设计 |
4.6.1 仿形采茶机履带底盘尺寸的优化设计 |
4.6.2 仿形采茶机工作速度的优化设计 |
4.6.3 仿形采茶机护甲的优化设计 |
4.7 茶园改造 |
4.7.1 适合仿形采茶机使用的茶园基本要求 |
4.7.2 茶园改造建议 |
5 讨论 |
5.1 仿形采茶机的整体构造 |
5.2 仿形采茶机的工作原理与特点 |
5.2.1 仿形采茶机的工作原理 |
5.2.2 仿形采茶机的特点 |
5.3 针对不协调处的调整 |
5.4 展望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8)农机购置补贴对农业机械化水平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二、文献综述 |
三、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 |
四、研究思路 |
五、研究的创新和不足 |
第一章 农机购置补贴与农业机械化水平关联性的理论分析 |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
一、农业机械总动力 |
二、农业机械化水平 |
三、农机购置补贴政策 |
第二节 实行农机购置补贴的理论依据 |
一、农业的基础地位 |
二、农业弱质理论 |
三、规模经济理论 |
四、外部性理论 |
第三节 补贴对农业机械化水平的影响机理 |
一、替代效应 |
二、收入效应 |
三、挤出效应 |
第二章 农机购置补贴及农业机械化水平现状分析 |
第一节 农机购置补贴的历史沿革 |
一、我国农机补贴发展的初级阶段 |
二、农机购置补贴试点阶段 |
三、农机购置补贴的全面推行阶段 |
第二节 农机购置补贴的现状 |
一、补贴的目标 |
二、补贴的对象和标准 |
三、补贴范围 |
四、补贴的方式 |
五、补贴的金额及资金的分配 |
第三节 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评估 |
一、农机总动力快速增长,部分地区存在饱和 |
二、农业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发展水平不均衡 |
三、社会服务组织不断壮大,规模化水平较低 |
四、装备结构优化升级,大型化趋势明显 |
第四节 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存在的问题 |
一、补贴的范围有待优化,规模存在不足 |
二、补贴资金兑付滞后,流程有待简化 |
三、补贴政策执行不规范,缺乏法律约束 |
第三章 农机购置补贴对农机化水平影响的实证分析 |
第一节 模型的构建与变量的选择 |
一、变量的选取 |
二、模型的构建 |
第二节 数据来源与描述性统计 |
第三节 实证结果与分析 |
一、全国为样本的实证结果 |
二、粮食主产区为样本的实证结果 |
三、非粮食主产区为样本的实证结果 |
四、研究结论 |
第四章 完善农机购置补贴的政策建议 |
第一节 调整农机购置补贴的范围 |
一、敞开对高效绿色农机具的补贴 |
三、根据地区间的差异确定补贴机具 |
第二节 合理分配农机购置补贴资金 |
一、加大对非粮食主产区的补贴力度 |
二、控制粮食主产区的补贴规模 |
三、补贴向农机作业服务组织倾斜 |
第三节 规范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实施 |
一、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 |
二、加大对农机购置补贴的宣传力度 |
三、及时兑付补贴资金 |
参考文献 |
(10)农机购置补贴对我国农机制造业出口效应评估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研究内容及论文框架 |
1.2.1 研究内容 |
1.2.2 论文框架 |
1.3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
1.3.1 可能的创新 |
1.3.2 存在的不足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我国农机购置补贴的政策评估研究 |
2.2 制造业出口贸易的影响因素研究 |
2.3 中国农机产品进出口贸易研究 |
2.4 文献评述 |
第3章 我国农业机械出口及农机购置补贴实施现状分析 |
3.1 我国农业机械出口贸易现状分析 |
3.1.1 农业机械产品界定及数据来源 |
3.1.2 我国农业机械出口规模分析 |
3.1.3 我国农业机械出口结构分析 |
3.1.4 我国农业机械出口市场分布分析 |
3.2 我国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实施状况分析 |
3.2.1 我国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基本情况分析 |
3.2.2 我国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实施效果分析 |
3.2.3 我国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农机购置补贴对农机制造业出口概率的影响研究 |
4.1 理论机制及预期假说 |
4.2 模型构建与变量设定 |
4.2.1 计量模型构建 |
4.2.2 变量设定 |
4.3 数据来源与描述性统计 |
4.3.1 数据来源及处理 |
4.3.2 描述性统计 |
4.4 实证结果分析 |
4.4.1 基准结果分析 |
4.4.2 异质性及稳健性检验分析 |
4.4.3 基于全要素生产率的机制检验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农机购置补贴对农机制造业出口产品质量及规模的影响研究 |
5.1 理论机制及预期假说 |
5.1.1 农机购置补贴与企业产品出口质量 |
5.1.2 农机购置补贴与企业产品出口规模 |
5.2 基于产品维度的实证检验 |
5.2.1 计量模型构建 |
5.2.2 变量设定 |
5.2.3 描述性统计 |
5.2.4 实证结果分析 |
5.3 基于企业维度的实证检验 |
5.3.1 计量模型构建及变量设定 |
5.3.2 描述性统计 |
5.3.3 基准结果分析 |
5.3.4 稳健性检验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
6.1 主要结论 |
6.2 政策建议 |
附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农机工业10大特点(论文参考文献)
- [1]农业分工背景下棉农生产环节外包行为研究 ——以新疆地区为例[D]. 米巧.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0(03)
- [2]农机视觉与GPS组合导航方法研究[D]. 吴超.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0(01)
- [3]园艺拖拉机前桥倍速机构设计与试验研究[D]. 仇维佑. 扬州大学, 2020(04)
- [4]2019年农机行业10大特点:“零增长”居首,智能农机受青睐[J]. 晓琳. 农业机械, 2020(02)
- [5]宜春市袁州区农业机械化现状及发展研究 ——以规模经营农户为例[D]. 李金平. 江西农业大学, 2019(07)
- [6]农业现代化中的财政支持研究 ——以河南省鹤壁市浚县王庄镇为例[D]. 赵础昊. 中共中央党校, 2019(01)
- [7]仿形采茶机的优化设计及与茶园管理的协调性研究[D]. 闫晶晶. 安徽农业大学, 2019(05)
- [8]农机购置补贴对农业机械化水平的影响研究[D]. 陈星宇.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19(09)
- [9]中国农业机械化服务市场的兴起:内在机制及影响[J]. 陈义媛. 开放时代, 2019(03)
- [10]农机购置补贴对我国农机制造业出口效应评估的实证研究[D]. 邹璠. 南京农业大学, 201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