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治沙与制砂技术发展研究

宁夏治沙与制砂技术发展研究

一、宁夏防沙治沙及沙产业技术开发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陈闻君,赵欣悦[1](2022)在《基于知识图谱的中国沙漠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综述》文中研究指明采用Citespace软件对CNKI数据库中沙漠资源开发与利用相关论文进行知识图谱结构的可视化分析。通过关键词聚类知识图谱、作者合作网络、突显词检测,真实、全面地反映我国沙漠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背景、路径演化及热点。研究结果表明:发文数量呈现缓慢增长、高速发展、低速稳定发展的三个阶段。从发文作者和发文机构来看,研究学者、机构之间的合作较少,分布相对分散且学科交叉性不足,基本属于独立研究状态,不利于沙漠资源可持续利用。从关键词共线和聚类知识图谱看,我国沙漠资源开发利用研究内容主要分为五部分,即理论体系的建立与完善、典型地区研究、实践探究、开发利用方法与技术及绿色金融研究。从关键词突显来看,钱学森的"沙产业"理论贯穿于整个沙漠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阶段,内蒙古阿拉善盟是学者们近年来研究的重点。

张晓琴[2](2021)在《基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沙产业生态效益评估 ——以科尔沁沙地马铃薯种植基地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沙产业(Deserticulture)被称之为“第六次产业革命”,指在沙区充分利用有利资源条件、具有高知识密集程度的现代化农业产业。2017年,中共十九首次提出我国经济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要在生态保护和修复的基础上重视经济发展,促进绿色、高效、共享的经济发展方式,沙产业通过改变可控因素可以高效利用沙区的资源,具有推动沙区经济发展和生态修复的双重贡献,既是沙区经济发展有力推手,也肩负着举足轻重的生态屏障功能。沙产业是沙区开展的以高知识密集程度为特征的现代化农业产业,以生产农产品和发挥生态服务功能为主,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农产品可以直接在市场上进行交换,从而体现其价值,但是其提供的防风固沙、土壤肥力、固碳释氧、水源涵养和环境污染、水资源消耗等生态服务所具有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功能难以直接用经济学方式进行价值核算,是一项复杂和难以统一的评价体系,因而在进行管理和规划时常被忽略。但也有少部分的学者对沙区产业的生态效益进行了计算。我国北方干旱半干旱区因气候和人类活动地表多沙物质,而马铃薯多种植于沙性土壤中,具有耐旱适应性强的生长特性,相比于传统的玉米种植需水量少,生长期短,单位亩产价值更高,故广泛种植于榆林的毛乌素沙地、内蒙古的乌兰布和沙地和科尔沁沙地,因此对沙地马铃薯沙产业进行生态效益评估,通过筛选适合纳入核算的指标建立同类地区、同类生态系统的评估体系,从而使沙产业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实现可重复、可比较、可应用的业务化核算目标,对于沙区产业规模扩大和成为防沙治沙研究示范基地也具有重要意义。沙地马铃薯的大规模种植除了产品提供效益外还具有巨大的容易被忽略的生态服务价值,故本文基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分类,参照荒漠生态系统和农田生态系统的评估体系,建立了基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沙产业生态效益评估体系。评估指标包括产品提供、防风固沙、土壤肥力、固碳释氧、水源涵养在内的正效应和环境污染、水资源消耗的负效应。以科尔沁沙地翁牛特旗的凌志马铃薯愚公岭项目为沙产业生态服务价值的实证案例进行野外实地调查采样,对生态系统各服务功能物质量进行测量和计算,采用市场价值法对其进行服务价值量估算。樟子松是科尔沁沙地乃至整个北方沙区防风固沙物种,经过大面积种植现在已形成具有退化、老龄化和过量水分利用的缺点,所以不能继续栽种,故通过对比沙产业和樟子松的生态效益,得到沙区经济发展和生态修复的最优路径。经过本文的计算和对比得到以下结论:(1)马铃薯种植区单位面积每年产品提供价值为73500元/hm2,植被的防风固沙价值为1380元/hm2,保持土壤肥力的价值量为173547.444元/hm2,固定二氧化碳价值为3826.20元/hm2,释放氧气价值为3833.93元/hm2,水源涵养价值为712.88元/hm2,环境污染价值为3176.35元/hm2,水资源消耗价值为1775.5元/hm2。据统计去除负效应后马铃薯种植区每年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为2737594.217元,折合成单位面积马铃薯种植区每年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为251848.594元/hm2,马铃薯种植基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大小依次是:土壤肥力效益>产品供给效益>固碳释氧效益>防风固沙效益>水源涵养效益>水资源消耗>环境污染。(2)在评估以马铃薯种植区为例的沙产业生态效益时,包括产品提供、防风固沙、土壤肥力、固碳释氧、水源涵养在内的正效应生态价值高达256800.444元/hm2,水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的负效应价值为4951.85元/hm2,正效应远高于负效应。(3)沙地樟子松林的产品提供效益为26217.0元/hm2,占樟子松林生态服务总价值的11.35%,阻滞降尘效益为5644元/hm2,占2.44%,土壤肥力效益为278919.9元/hm2,占85.32%,固碳释氧效益为1066.436元/hm2,占0.46%,水源涵养效益为962.321元/hm2,占0.42%,据此每年单位面积沙地樟子松林的综合生态效益为230910.857元/hm2,其中各项生态系统功能价值从大到小依次为:土壤肥力效益>产品提供效益>阻滞降尘效益>固碳释氧效益>水源涵养效益。(4)科尔沁沙地马铃薯种植区单位面积每年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为251848.594元/hm2,樟子松林地230910.857元/hm2,则马铃薯种植区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比樟子松林地高20937.737元/hm2,因此在选择沙区生态恢复和经济高质量发展路径时,在效益最大化的基础上应优先选择马铃薯等为代表的沙产业。沙产业作为荒漠生态系统中的人工调控的农业生态系统,是一种基于自然的沙区经济开发方式,在维护粮食生产和改善荒漠化地区生态环境恶化有着重要的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伴随着人口增长和土地资源的紧缺,沙产业作为扩大农业生产的重要方式有着不可或缺的意义,未来应该更加注重沙产业的规模化种植和可持续发展。农业型沙产业作为农业生态系统的一部分,要对沙区的土地、阳光、水分等资源高效利用,做好沙区资源的量化评估,为沙产业发展提供基础依据,也要积极探索不同沙产业的发展模式,形成沙区高效可持续的绿色循环经济产业链。

张晓琴,苏志珠,马义娟,刘婷[3](2021)在《基于CNKI期刊文献数据库的沙产业研究进展分析》文中认为近30年来,沙产业的理论性研究和实践性成果取得了显着的进展。基于CNKI中国知网知识发现网络平台数据库,使用文献计量方法搜索以沙产业为关键词的文献,定量分析了沙产业概念提出至今的研究进展,包括沙产业的发文量、发文期刊、研究作者、文献引用情况,通过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的归类分析得到了有关沙产业研究领域的"防沙治沙"、"企业管理"、"区域研究"、"发展对策"四大类热点关键词,分别解释了沙产业为什么发展、在哪里发展和怎样发展的问题。沙产业发端于甘肃的河西走廊,成长于内蒙古的库布齐沙漠、乌兰布和沙漠,在新疆、宁夏等西部受荒漠化危害严重的省区也得到了迅速发展,取得了一定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成为了沙区防治沙漠化和发展经济最有效的途径,但依然存在科技成果转化慢、缺乏对沙区资源的定量评价和区域发展不协调等问题亟待解决,因此沙区要充分利用当地发展优势结合国家政策推动沙产业更快更好发展。

张唯佳[4](2020)在《荒漠化治理技术产业化过程中资源–环境–经济协调发展研究 ——以阿拉善盟为例》文中研究表明荒漠化治理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对改善荒漠化地区的生态环境和发展当地经济具有重要意义。荒漠化治理技术产业化是巩固治理成果的途径,也是涉及资源、环境、经济系统的复杂过程,三者间的协调发展备受关注。但目前荒漠化治理技术产业化过程中资源环境协同发展的分析相对不足,一定程度上对相关政策制定和企业决策造成不利影响,影响了区域可持续发展。在此背景下,本文在总结国内外研究进展的基础上归纳并分析相关理论,对荒漠化治理技术产业化的概念、过程做了初步界定与阐述,运用压力-状态-响应模型分析了荒漠化治理技术产业化过程中资源-环境-经济系统协调发展特征。以内蒙古阿拉善盟为例,研究了该区梭梭-肉苁蓉产业、沙地葡萄产业、种质资源加工产业等荒漠化治理技术产业发展现状。最后基于压力-状态-响应和资源-环境-经济相融合的框架模型构建协调发展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和隶属度函数构建协调度评价模型,分析了2010-2016年阿拉善盟荒漠化治理技术产业化过程中资源、环境、经济系统的综合发展水平及系统间协调度水平。结果表明:2010-2016年内蒙古阿拉善盟经济系统和资源系统虽然均具不同程度发展,但环境系统发展仍相对滞后。2010-2016年经济-资源系统协调度均值为0.68,处于初步协调水平,协调度以年均4%的速度增长;资源-环境系统协调度均值为0.43,处于失调水平,协调度以年均10%的速度增长;经济-环境系统协调度均值分别为0.52,处于弱协调水平,协调度以41%的速度增长。资源-环境-经济系统协调度均值在2010-2013年为0.53,处于初步协调水平,2013-2016年下降至0.45,回到失调水平,但整体仍呈上升态势。水土资源承载力有限、沙生植物资源种植周期长、可用部位较少和后续产品开发科技水平低等是制约阿拉善盟荒漠化治理技术产业化过程中资源-环境-经济系统协调发展的主要因素。从发展能力和协调可持续能力两方面采取措施将有利于推动荒漠化治理技术产业化进程,提高资源-环境-经济系统协调发展水平,使产业化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

马慧[5](2019)在《库布齐荒漠化治理技术产业化研究 ——以亿利资源为例》文中提出库布齐荒漠化治理技术产业化发展推动生态建设经济化和经济建设生态化。论文采用调查研究法、案列分析法和SWOT分析法对库布齐荒漠化治理技术产业化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进行综合评价,以期为荒漠化治理技术产业化发展提供借鉴。研究结果表明:(1)库布齐推广应用微创气流造林技术、螺旋钻孔造林技术、生态光伏技术、平茬复壮技术等技术支撑荒漠化治理技术产业化发展,荒漠化治理技术产业发展资源优势显着,存在明显劣势,处于机遇与挑战并存阶段,但产业整体发展态势良好。通过甘草产业、光伏产业、饲草料种植加工产业等措施带动基础设施建设的完善,为农牧民提供就业岗位,市场化参与荒漠化治理,实现脱贫增收,社会效益显着。(2)荒漠化治理技术产业化工程区流动沙地面积4619.59km2,固定和半固定沙地面积9066.94km2,甘草种植和封育围栏治理方式效果均优于人工造林和飞播种植。2006年至2016年高植被覆盖区受降水影响较明显,并且降水时间分布均匀年份高植被覆盖区较大,库布齐沙漠植被覆盖区域呈逐年增大趋势;7月高植被覆盖区域在月平均气温在23℃以上的年份均在30%以下,在23℃以下年份与月降水量基本呈正相关;8、9月高植被覆盖区域与月降水量基本呈正相关;库布齐沙漠沙尘天气总体呈减少趋势。(3)漠化治理技术产业化经济效益以灌木饲草料种植加工产业为案列分析可税后投资回报期(T)12.22年,总投资收益率(ROI)为14.1%,盈亏平衡点(BEP)70.61%,受销售收入影响大。

周颖,杨秀春,金云翔,徐斌[6](2020)在《中国北方沙漠化治理模式分类》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深受荒漠化危害,长期以来把防沙治沙作为保护国土生态安全的重要发展战略。北方沙漠化地区现已形成一些成功的治理模式,但是对于具有共性特征的模式类型,缺少系统地分类归纳与特征提炼,研究多关注点上的治理,缺乏从宏观战略层面上的整合与梳理,导致分类结果对实践应用的指导性不强。我们运用文献分析法和归纳法,基于国家防沙治沙战略重点及沙产业发展目标,将中国北方沙漠化治理模式划分为草原生态保护与生态建设综合治理模式、生态固沙措施与节水农业技术结合型模式、特色沙产业与林果产业一体化发展模式、农-林-牧-草多元复合型生态农业模式、庭院生态经济与生态庄园开发模式等五大类型,详细阐明不同模式的技术要点、基本特征、产业结构及实施效果,指出传统研究方法及研究视角等方面存在的不足,进而提出未来应理清不同模式分类研究视角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内在联系、细化防沙治沙治理模式的定量化分类的研究方法、凝练与总结区域适宜的沙漠化治理模式类型与路径特征,为完善防沙治沙政策提供参考。

冯宝林[7](2019)在《“绿色奇迹”—榆林治沙问题研究(1949-2015)》文中认为防沙治沙是一项社会公益事业,是一项需要长期奋斗的任务。作为关乎国计民生的大事,生态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总结分析以往防沙治沙的经验,对于我国乃至世界治沙工作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作用。本论文通过广泛查阅档案,参考大量相关学术成果,通过调查、对比分析等方法,发现榆林治沙取得了不错的成效,是半干旱地区荒漠化成功治理的一个典范,因此本文对新中国成立后榆林治沙采取的举措、取得的主要成效、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剖析,旨在进一步了解榆林治沙。绪论部分从三个方面描述了为什么选择榆林治沙问题研究、研究的意义何在,介绍了国内外防沙治沙的研究现状、研究的思路和基本框架、采用的研究方法以及本文的创新之处。文章的第一部分介绍了榆林的荒漠化历程,简要描述了榆林的建制沿革和地貌特征,扼要分析了荒漠化在榆林的发展演变、榆林沙区的概况、荒漠化给榆林带来的危害以及榆林荒漠化的成因。文章的第二部分介绍了榆林治沙的政策与举措,国家、陕西省、榆林市对于榆林治沙给出的一些政策,以及较为详细地阐述了榆林治沙从五六十年代的大办国营农场,到七十年代的集体大规模治理,再到八十年代的承包治理,最后到九十年代之后的沙产业发展,治害与致富并举。文章第三部分介绍了榆林治沙取得的成效,不仅是生态方面、经济方面这些荒漠化治理的普遍成效方面,而且还形成了榆林治沙精神,榆林人民从建国以来形成的一套具有地方特色的治沙技术方法。同时介绍了榆林治沙的主要经验和榆林治沙存在的一些不足之处。

崔徐甲[8](2018)在《沙产业的理论内涵与实践模式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人类文明的发展过程是一个利用科学技术不断拓展其生存空间,同时,不断提高太阳光能利用效率的过程,而人地矛盾为实现这一过程中的跨越发展提供了关键的契机。当前,人类社会面临着气候变化、食品安全、能源安全以及环境污染等诸多严峻的挑战,且已做出可持续发展和发展生态文明的重大战略抉择。实现生态文明依赖于清洁的资源、清洁的生产和清洁的环境,而荒漠地区由于拥有广阔的空间和全球最为丰富的太阳光能资源,必将在建设生态文明的过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面对如何开发和利用地球上荒漠,钱学森基于对未来社会第六次产业革命的思考,于1984年提出沙产业这一宏伟构想,即以现代科学技术为基础通过发展农业型产业来充分利用沙漠戈壁地区丰富的太阳光能。沙产业构想自提出后就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积极讨论,然而沙漠戈壁地区恶劣的自然环境以及多次对于我国北方沙漠考察的结果表明,我国目前的沙产业发展状况距钱老所设想的沙产业还有很大的差距,这也反映出人们对于沙产业的整体认识还有待提高以及沙产业理论尚需进一步完善。目前,习总书记提出的“一带一路”战略已进入全面建设阶段,而“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荒漠广泛分布的地理环境特征,决定了展开沙产业理论和实践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不仅可以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发展提供新的经济增长点,同时也为沙漠科学及相关科学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生长点,其更广泛的意义在于应对当前人类面对的地球环境危机,推动人类社会走向新的生态文明。基于以上有关沙产业理论和现实意义的分析,本文在系统总结34年以来沙产业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并结合多次深入我国北方沙漠的野外考察,从沙产业的理论研究进展、沙产业的概念内涵与发展历程、沙产业的理论基础、荒漠地区的太阳辐射能、沙产业系统、沙产业的科技支撑、国内外的沙产业实践等7个方面对沙产业的理论内涵和实践模式进行了研究。本文得出的初步结论主要包括以下六个方面。(1)沙产业是人类利用荒漠地区(也包括半荒漠地区)的资源来满足自身需要的生产经营活动,其发展历程包括原始文明时期沙产业、农业文明时期沙产业、工业文明时期沙产业以及生态文明时期沙产业四个阶段,钱老所设想的沙产业大发展实际上代表着生态文明时期的沙产业。(2)沙产业以荒漠地区的太阳光能利用为核心内容,理论基础涉及太阳辐射基本理论和太阳辐射能生物与非生物转化两方面内容,其中,生物转化的基础是光合作用,非生物转化的基础是光电转化、光热转化和光化学转化。(3)荒漠地区拥有全球最为丰富的太阳光能资源,最高值出现在阿塔卡玛荒漠,介于2482-2792.8 KWh/m2a,我国除青藏高原荒漠区外,太阳辐射能最丰富的地区位于阿拉善荒漠区,介于1700-1900 KWh/m2a,由此奠定了沙产业发展的辐射基础。(4)沙产业系统包括核心产业系统和辅助产业系统两个子系统,其中,前者可分为农业产业系统、微生物产业系统、太阳能产业系统和旅游业产业系统四个次级子系统,后者可分为矿产资源产业系统和服务业产业系统两个次级子系统,在系统内部各个产业部门之间通过产业链紧密地联系在一起。(5)沙产业的科技支撑包括科学支撑和工程技术支撑两方面的内容,其中,前者主要包括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地理学、农业科学、药学、经济学及其它相关学科,后者主要包括防沙治沙工程技术、生物工程技术、农业工程技术、信息技术、新材料和新能源技术、水利工程技术、清洁生产技术及其它相关工程技术。(6)目前,我国沙产业核心产业系统的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农业产业系统的发展也只是集中在绿洲、荒漠草原等水分条件较好的区域;未来我国沙产业的发展应逐步扩大到沙漠和戈壁地区,在重点保障粮食安全的基础上,以生物质能源、生物制药、生物基材料、生物化工制品和光伏发电为主要方向,同时,①开展荒漠地区资源环境综合评价,建立荒漠地区资源环境数据库,②进行沙产业区划,确定各区具体发展方向,③不断加大沙产业的科技投入,重点展开提升光合生物光合效率和光伏材料光电效率方面的研究。

方宾伟[9](2018)在《新疆沙产业经营模式研究》文中指出纵观我国60多年的防沙治沙的历史,期间国家投入了巨额资金,积累了大量的治沙经验,也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从每隔五年左右的荒漠化和沙化统计数据来看,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沙漠化现象,整体生态还在不断的恶化。基于防沙治沙的可持续角度出发,1984年,钱学森提出了发展沙产业构想,指出了防沙治沙不仅仅在于治理,也要开发,要把治理蕴含于开发之中,关键在于改善经营和优化管理。自从提出沙产业的构想以来,全国各地沙产业蓬勃发展,早已实现了钱老上亿产业的目标。但是,沙产业的发展也不是一帆风顺的,在发展中也存在问题,特别是产业持续性问题,为了解决沙产业经营过程中可持续问题,本文尝试从不同经营模式视角出发,找出阻碍沙产业可持续经营的因素,并提出对经营模式优化和创新的构想,保障沙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基于以上研究目标,本文主要分为十一个章节进行研究。具体如下:第一章,绪论。首先回顾国内外对沙产业经营模式的相关研究动态,并就国内外发展状态进行评述,为本文研究提供思路和方法;第二章,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针对研究中出现的相关概念进行界定,解决研究范畴问题;第三章,沙产业可持续经营系统理论构建。首先针对沙产业参与主体进行利益分析,构建沙产业绩效评价体系,提出沙产业可持续经营的本质,并在此基础上构建沙产业可持续经营系统;第四,新疆沙产业发展概况及主要的经营模式。主要介绍新疆沙产业的发展现状,并对主要沙产业的经营模式进行简单的介绍;第五,第六和第七章分别针对政府主导型、公司主导型和家庭主导型经营模式分析。主要介绍模式经营特征、经营下沙产业经营绩效、绩效的影响因素、模式缺陷及优化途径;第八章,新疆不同经营模式选择的影响因素。选取村庄为研究单位,以农户视角研究不同经营模式选择的影响因素。第九章,新疆沙产业经营模式经营借鉴及创新。首先介绍国内外沙产业经营模式先进经验,然后在上述章节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新疆沙产业经营模式的创新模式,最后以第八师149团沙产业经营作为案例进行示范研究;第十章新疆沙产业经营模式创新的保障措施;第十一章,结论及展望。通过研究,本文得出以下结论:1.新疆沙化现象依然严重,沙化土地扩展出现减缓趋势。据第五次荒漠化和沙化统计数据来看,截止2014年底,新疆沙化土地面积为74.71万平方公里,占新疆国土总面积44.87%。而沙化土地扩展情况来看,2010-2014新疆沙化面积增加367.18平方公里,与上次沙化统计比较,减少了46.85平方公里。2.新疆沙产业发展不均衡,产业化程度低。从发展规模来看,据统计新疆南疆沙产业面积达到1288.98万亩,东疆89.98万亩,北疆39.92万亩。从新疆沙产业加工企业调研情况来看,加工企业分布较多的阿克苏也不过82家企业,并且这些企业多是原材料的初步加工,并不具备产品的深加工能力。3.政府主导经营模式的缺陷是高投入,低产出。针对这个问题,有三种解决思路:一、引入独立的监督机构,提高代理效率;二、缩短委托代理链条,实现中央政府与农户的直接对接。三、尝试寻找合作发展模式,提高经营效率。公司主导经营模式最大的问题在于利益的分配不均。针对这个问题,有三种解决思路:一、引入中介组织,强化公司和农户的关系;二、引入监督机构,促进公司和农户的融合。三、途径三:引入合作组织,外部问题内部化解决。家庭主导经营模式下存在规模小和资源不足两方面的问题。针对这个问题,有两种解决思路:一、扩大规模,发展家庭农场形式。二、寻求合作制发展方式,解决资源不足现状4.沙产业经营中,影响经营者对不同经营模式选择有四个显着的影响因子。第一,经营者的文化程度对经营模式有显着影响。经营者文化程度越高,在选择模式是会选择效率比较高的经营模式,也会通过改变自身情况进入效率较高的经营模式。第二,沙产品商品率对经营者模式选择有显着影响。沙产品商品率越高,经营者越可能选择政府或者公司型经营模式。第三,融资效果影响经营者模式的选择。经营者融资能力越强,越倾向于自己经营沙产业。第四,政府扶持力度影响经营者模式的选择。政府扶持力度越高,经营者自我经营的意愿越大。5.新疆沙产业创新模式是股份合作制经营模式。这种经营模式下,主要包括三种经营方式:一、政府+农户。在这种模式中,政府和农户按照股份进行合作,政府提供项目支持,基础设施建设等,而农户通过自己的土地资源和劳动力进行入股,最终的产品收益按照股份进行分配。二、政府+公司。这种模式下,政府不仅仅作为投资方,也是监督方,主要是考虑到沙产业的特殊性,沙产业有公益性的特点,因此在实际的合作中,不能仅仅注重经济效益,要在政府的监督下保持平衡的发展。三、政府+公司+农户。这种形式是结合政府、公司和农户三方的力量形成的合作制模式。这种模式下公司控股,其他两个经营主体可选择代表进入董事会,形成了共同治理的局面,最大的发挥各个利益体的资源禀赋,促进沙产业的可持续经营。

许雅楠[10](2017)在《沙漠森林公园规划设计初探 ——以宁夏中卫沙漠森林公园规划设计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我国沙漠边缘地区的大部分城市,沙漠旅游业带来的收益是城市经济增长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沙漠边缘地带粗放式开发旅游资源的现象屡见不鲜,导致这些地区的生态系统面临失衡的风险。2016年3月,宁夏中卫被列为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之一,将在未来3-5年内,被建设成为宜居宜游的城市。生态建设和旅游带动作为两大战略,将继续推动中卫城市建设进程向前发展。本文研究旨在通过以风景园林学作为媒介,对城市生态建设与旅游发展进行合理协调,使得二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本实践项目基址位于中卫市区西北部腾格里湖湿地与腾格里沙漠东南缘之间。它是沙漠和湿地之间的过渡带,在生态上有着重要的连接作用。基地大面积的森林资源和沙漠资源的合理利用,将使之变成中卫的后花园,对城市的人居环境建设和生态建设有重大意义。本文首先就沙漠森林公园的概念、理论、相关案例进行研究。其次分析了沙漠地带自然环境因子和人文经济社会因子对沙漠地区沙漠森林景观规划设计所产生的影响。再结合风景园林设计要素,探究沙漠森林公园规划设计的要点。并以宁夏中卫沙漠森林公园景观规划设计为实践,将理论研究应用到项目中。最后得出结论:沙漠森林公园规划设计要遵循“低成本、低开发、低消耗、低影响”的生态可持续规划理念,充分并合理利用基地现状景观资源,结合功能需求,将景观特征与活动项目有机融合,因地制宜地打造多样的景观类型。最终使得规划区内生态系统完整、景观风貌多样、生态旅游活动丰富、科普宣教设施完善,成为一个具有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的可持续发展的沙漠森林公园。

二、宁夏防沙治沙及沙产业技术开发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宁夏防沙治沙及沙产业技术开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知识图谱的中国沙漠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文献来源与方法
    (一)文献来源
    (二)研究方法与工具
三、我国沙漠资源研究演进历程
    (一)总体发展态势
    (二)发文作者分析
    (三)发文机构分析
    (四)关键词共线分析
        1. 研究内容分析。
        2. 研究热点变化。
四、研究评述与展望
    (一)研究评述
    (二)研究展望
        1. 需要进一步体现绿色发展理念的指导思想。
        2. 需要进一步拓展沙漠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参与度。
        3. 需要进一步提高沙漠资源开发的利用方法与技术。
        4. 需要进一步加强沙漠资源的产融结合。

(2)基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沙产业生态效益评估 ——以科尔沁沙地马铃薯种植基地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研究进展
        1.2.1 沙产业
        1.2.2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1.2.3 沙产业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沙产业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体系
    2.1 沙产业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体系建立的原则
        2.1.1 科学性和可行性
        2.1.2 系统性和独立性
        2.1.3 稳定性和动态性
    2.2 沙产业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体系
        2.2.1 产品提供效益评估
        2.2.2 防风固沙效益评估
        2.2.3 土壤肥力效益评估
        2.2.4 固碳释氧效益评估
        2.2.5 水源涵养效益评估
        2.2.6 环境污染评估
        2.2.7 水资源消耗评估
第三章 沙产业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方法
    3.1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方法
    3.2 产品提供效益
        3.2.1 产品提供物质量
        3.2.2 产品提供价值量
    3.3 防风固沙效益
        3.3.1 防风固沙物质量
        3.3.2 防风固沙价值量
    3.4 土壤肥力效益
        3.4.1 土壤肥力物质量
        3.4.2 土壤肥力价值量
    3.5 固碳释氧效益
        3.5.1 固碳释氧物质量
        3.5.2 固碳释氧价值量
    3.6 水源涵养效益
        3.6.1 水源涵养物质量
        3.6.2 水源涵养价值量
    3.7 环境污染
        3.7.1 环境污染物质量
        3.7.2 环境污染价值量
    3.8 水资源消耗
        3.8.1 水资源消耗物质量
        3.8.2 水资源消耗价值量
第四章 科尔沁沙地马铃薯种植区的生态效益评估
    4.1 科尔沁沙地概况
        4.1.1 地理位置
        4.1.2 地质与地貌
        4.1.3 气候与水文
        4.1.4 土壤与植被
        4.1.5 企业概况
    4.2 科尔沁沙地马铃薯种植区的生态效益评估
        4.2.1 实验设计
        4.2.2 产品提供效益
        4.2.3 防风固沙效益
        4.2.4 土壤肥力效益
        4.2.5 固碳释氧效益
        4.2.6 水源涵养效益
        4.2.7 环境污染评估
        4.2.8 水资源消耗评估
        4.2.9 马铃薯种植区综合生态效益
第五章 樟子松林与马铃薯种植区沙地生态效益对比研究
    5.1 樟子松林的沙地生态效益估算
        5.1.1 产品提供效益
        5.1.2 阻滞降尘效益
        5.1.3 土壤肥力效益
        5.1.4 固碳释氧效益
        5.1.5 水源涵养效益
        5.1.6 樟子松林的沙地综合生态效益
    5.2 樟子松林与马铃薯种植区的沙地生态效益对比研究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初步结论
    6.2 问题和展望
        6.2.1 问题
        6.2.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3)基于CNKI期刊文献数据库的沙产业研究进展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数据来源和研究方法
    1.1 数据来源
    1.2 研究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发文量
    2.2 发文期刊
    2.3 作者
    2.4 文献被引情况
    2.5 知识图谱分析
3 结论
4 展望

(4)荒漠化治理技术产业化过程中资源–环境–经济协调发展研究 ——以阿拉善盟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荒漠化治理技术产业化发展现状
        1.2.1 国外荒漠化治理技术产业化发展现状
        1.2.2 国内荒漠化治理技术产业化发展现状
        1.2.3 小结
    1.3 国内外资源-环境-经济系统协调发展研究进展
        1.3.1 资源、环境、经济系统协调发展影响因素
        1.3.2 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1.3.3 区域资源-环境-经济系统整体协调发展水平评价
        1.3.4 小结
2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2.1 研究内容
    2.2 研究方法
        2.2.1 荒漠化治理技术产业化理论与阿拉善盟荒漠化治理技术产业化发展现状研究
        2.2.2 资源-环境-经济系统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2.2.3 资源-环境-经济系统综合发展水平衡量
        2.2.4 资源-环境-经济系统协调度评价模型构建
        2.2.5 协调度等级划分
    2.3 技术路线
3 荒漠化治理技术产业化理论研究
    3.1 荒漠化治理技术产业化相关理论基础
        3.1.1 生态经济理论
        3.1.2 生物工程理论
        3.1.3 可持续发展理论
        3.1.4 产业发展理论
    3.2 荒漠化治理技术产业化概念与过程
        3.2.1 荒漠化治理技术产业化概念界定
        3.2.2 荒漠化治理技术产业化过程
    3.3 荒漠化治理技术产业化资源-环境-经济系统协调发展特征
4 阿拉善盟荒漠化治理技术产业化发展现状研究
    4.1 阿拉善盟基本概况
        4.1.1 地理位置概况
        4.1.2 社会经济概况
        4.1.3 阿拉善盟荒漠化治理技术产业化发展优势
    4.2 阿拉善盟荒漠化治理产业
        4.2.1 梭梭-肉苁蓉产业
        4.2.2 白刺-锁阳产业
        4.2.3 沙地葡萄产业
        4.2.4 种质资源加工产业
        4.2.5 土壤改良技术产业
5 阿拉善盟荒漠化治理技术产业化过程中资源-环境-经济系统协调度评价
    5.1 资源、环境、经济各系统综合发展水平分析
    5.2 资源-环境-经济系统协调度分析
6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
致谢

(5)库布齐荒漠化治理技术产业化研究 ——以亿利资源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荒漠化治理技术产业内涵
        1.2.2 国外荒漠化治理技术产业实践
        1.2.3 国内荒漠化治理技术产业实践
2 研究区概况
    2.1 地理位置
    2.2 地势地貌
    2.3 气候特征
    2.4 土壤与植被
    2.5 社会经济概况
3 研究内容与方法
    3.1 研究内容
    3.2 数据资料说明
    3.3 技术路线
4 库布齐荒漠化治理技术类型及其产业现状
    4.1 种植技术
        4.1.1 微创气流种植技术
        4.1.2 节水容器种植技术
        4.1.3 风向数据造林技术
    4.2 甘草平移改土技术
    4.3 生态光伏技术
    4.4 平茬复壮技术
    4.5 荒漠化治理技术产业化现状
        4.5.1 甘草产业
        4.5.2 灌木饲草料产业
        4.5.3 生态光伏产业
5 库布齐荒漠化治理技术产业化发展SWOT分析
    5.1 优势
    5.2 劣势
    5.3 机遇
    5.4 挑战
    5.5 构建库布齐荒漠化治理技术产业化发展SWOT矩阵
6 库布齐荒漠化治理技术效益分析
    6.1 生态效益分析
        6.1.1 固沙阻流成效分析
        6.1.2 植被资源分析
        6.1.3 气候因子评价
    6.2 经济效益分析
        6.2.1 项目介绍
        6.2.2 财务盈利能力分析
        6.2.3 不确定性分析
        6.2.4 敏感性分析
    6.3 社会效益分析
        6.3.1 完善基础设施
        6.3.2 荒漠化治理技术产业扶贫
7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6)中国北方沙漠化治理模式分类(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中国北方沙漠化治理的主要模式
2 沙漠化治理模式分类
    2.1 模式分类的原则
    2.2 模式类型的划分
3 沙漠化治理典型模式
    3.1 草原生态保护与生态建设综合治理模式
        3.1.1 草库仑模式
        3.1.2 “小生物圈”模式
    3.2 生态固沙措施与节水农业技术结合型模式
        3.2.1 公路与铁路固沙治沙模式
        3.2.2 大田作物膜下滴灌技术模式
    3.3 特色沙产业与林果产业一体化发展模式
        3.3.1 库布齐沙漠化治理模式
        3.3.2 沙产业与林业一体化发展模式
    3.4 农-林-牧-草多元复合型生态农业模式
        3.4.1 农-林-牧高效复合生态农业模式
        3.4.2 农-林-牧-草综合治理开发模式
    3.5 庭院生态经济与生态庄园开发模式
        3.5.1 “四位一体”庭院生态经济模式
        3.5.2 生态庄园开发模式
4 沙漠化治理模式分类研究展望
    4.1 存在问题
    4.2 研究展望

(7)“绿色奇迹”—榆林治沙问题研究(1949-2015)(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防沙治沙研究现状
        (二)国外防沙治沙研究现状
        (三)榆林防沙治沙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四、基本框架与创新之处
        (一)基本框架
        (二)创新之处
第一章 榆林荒漠化的历程
    一、榆林的建制沿革和地貌特征
        (一)榆林行政历史沿革
        (二)榆林的地质地貌特征
    二、榆林荒漠化的演变与榆林沙区概况
        (一)榆林荒漠化的演变
        (二)榆林沙区概况
    三、榆林荒漠化的危害与成因
        (一)榆林荒漠化的危害
        (二)榆林荒漠化的成因
第二章 榆林防沙治沙的政策与举措
    一、榆林防沙治沙的政策
        (一)国家的政策
        (二)陕西省的政策
        (三)榆林市的政策
    二、榆林防沙治沙的举措
        (一)沙逼人退,大办国营农林场
        (二)人与沙漠相持,集体大规模治理
        (三)人进沙退,承包治理
        (四)沙产业发展,治害与致富并举
第三章 榆林防沙治沙的成效、经验与不足
    一、榆林治沙的成效
        (一)生态环境得到改善
        (二)经济收入得到提高
        (三)成就荒漠化治理的典范
        (四)形成了榆林治沙精神
        (五)涌现出一批治沙英模
        (六)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治沙技术体系
    二、榆林治沙的主要经验
        (一)领导坚持不懈,紧抓治沙
        (二)政策方面的优势
        (三)社会各方面力量的共同努力
        (四)依靠科技人员和科学技术
        (五)因地制宜治沙造林
    三、榆林治沙的不足
        (一)补偿机制存在问题
        (二)林分质量不高,天然林资源锐减
        (三)资源开发与治理保护的矛盾
        (四)缺乏治沙造林人才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8)沙产业的理论内涵与实践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沙产业构想的提出
    1.2 研究背景
        1.2.1 人地关系与太阳光能
        1.2.2 当前人类面临的挑战
    1.3 研究意义
        1.3.1 沙产业为“一带一路”战略提供了新的经济增长点
        1.3.2 沙产业为沙漠科学及相关科学提供了新的生长点
    1.4 沙产业理论研究进展
        1.4.1 沙产业的提出背景
        1.4.2 20世纪末期沙产业理论进展
        1.4.3 21世纪初期沙产业理论进展
    1.5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第二章 沙产业的概念辨析与发展历程
    2.1 沙产业概念回顾
    2.2 沙产业概念界定
        2.2.1 沙产业的发展区域
        2.2.2 沙产业的资源基础
        2.2.3 沙产业的产业类型
        2.2.4 沙产业的科技基础
    2.3 沙产业的概念内涵
    2.4 沙产业的发展历程
        2.4.1 原始文明时期沙产业
        2.4.2 农业文明时期沙产业
        2.4.3 工业文明时期沙产业
        2.4.4 生态文明时期沙产业
第三章 沙产业的理论基础
    3.1 太阳辐射基本理论
    3.2 光合作用基本理论
        3.2.1 植物型光合作用
        3.2.2 细菌型光合作用
        3.2.3 光合作用的光能转化率
        3.2.4 提高光合作用效率的途径
    3.3 光电转化
        3.3.1 半导体的光生伏特效应
        3.3.2 太阳能电池的效率
    3.4 光热转化
    3.5 光化学转化
第四章 荒漠地区的太阳辐射能
    4.1 世界荒漠地区的自然地理概况
    4.2 世界荒漠地区的太阳辐射能
    4.3 中国荒漠地区的自然地理概况
    4.4 中国荒漠地区的太阳辐射能
    4.5 荒漠地区的太阳辐射能潜力
第五章 沙产业系统
    5.1 沙产业系统总体结构
    5.2 沙产业核心产业系统
        5.2.1 农业产业系统
        5.2.2 微生物产业系统
        5.2.3 太阳能产业系统
        5.2.4 旅游业产业系统
    5.3 沙产业辅助产业系统
第六章 沙产业的科技支撑
    6.1 沙产业的科学支撑
        6.1.1 沙产业与自然科学
        6.1.2 沙产业与农业科学
        6.1.3 沙产业与经济学
        6.1.4 沙产业与药学
        6.1.5 沙产业与其他科学
    6.2 沙产业的技术支撑
        6.2.1 沙产业与防沙治沙工程技术
        6.2.2 沙产业与生物工程技术
        6.2.3 沙产业与农业工程技术
        6.2.4 沙产业与信息工程技术
        6.2.5 沙产业与新材料和新能源技术
        6.2.6 沙产业与水利工程技术
        6.2.7 沙产业与清洁生产技术
        6.2.8 沙产业与其他工程技术
第七章 国内外的沙产业实践
    7.1 国内的沙产业实践
        7.1.1 绿洲农业模式
        7.1.2 荒漠草原农业模式
        7.1.3 沙生植物综合利用模式
        7.1.4 微藻产业模式
        7.1.5 旅游业模式
        7.1.6 新能源产业模式
        7.1.7 防沙治沙工程建设模式
        7.1.8 综合模式
    7.2 国内沙产业实践面临的问题及建议
    7.3 国外的沙产业实践
        7.3.1 以色列高科技农业
        7.3.2 其他国家的沙产业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研究生期间科研成果及获奖情况一览表

(9)新疆沙产业经营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国内外相关内容研究
        1.3.1 国内相关内容研究
        1.3.2 国外相关研究
        1.3.3 国内外研究述评
    1.4 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技术路线
    1.5 研究创新之处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沙产业
        2.1.2 沙地产业与沙产业
        2.1.3 沙区产业与沙产业
        2.1.4 沙产业经营模式
    2.2 理论基础
        2.2.1 沙产业相关理论
        2.2.2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3 生态经济学理论
        2.2.4 博弈理论
        2.2.5 制度变迁理论
第三章 沙产业可持续经营系统理论构建
    3.1 沙产业经营中面临的问题
    3.2 沙产业经营中参与主体利益分析
        3.2.1 参与主体的利益取向
        3.2.2 参与主体利益冲突分析
        3.2.3 参与主体的利益均衡分析
        3.2.4 参与主体的利益驱动机制的构建
        3.2.5 参与主体的利益保障机制的构建
    3.3 沙产业经营绩效评价体系构建
        3.3.1 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3.3.2 指标体系的构建及指标的解释
        3.3.3 指标数据无量纲化处理
        3.3.4 确定指标权重
    3.4 沙产业可持续经营的本质
        3.4.1 沙产业经营可持续的特征
        3.4.2 沙产业可持续经营的基本原则
        3.4.3 沙产业可持续经营的三大目标的统一
    3.5 沙产业可持续经营系统
        3.5.1 沙产业可持续经营系统结构
        3.5.2 沙产业可持续经营系统基本特征
    3.6 小结
第四章 新疆沙产业发展概况
    4.1 新疆沙化现状
    4.2 新疆沙产业发展的资源条件
    4.3 新疆沙产业发展现状
        4.3.1 北疆地区沙产业发展
        4.3.2 南疆地区沙产业发展
    4.4 新疆沙产业实地调研数据分析
        4.4.1 指标说明
        4.4.2 数据来源
        4.4.3 结果分析
    4.5 小结
第五章 政府主导型经营模式
    5.1 政府主导经营模式
        5.1.1 模式界定及运营方式
        5.1.2 模式产生的诱因
        5.1.3 模式下沙产业经营现状
        5.1.4 模式特征
    5.2 政府主导型经营模式沙产业经营绩效评价
        5.2.1 数据来源及研究方法
        5.2.2 绩效评价结果分析
    5.3 政府主导模式下经营绩效影响因素分析
        5.3.1 指标体系构建
        5.3.2 模型设定
        5.3.3 结果分析
    5.4 政府主导经营模式缺陷及成因分析
    5.5 政府主导型经营模式优化
        5.5.1 优化目标
        5.5.2 优化原则
        5.5.3 优化途径
第六章 公司主导型经营模式
    6.1 公司型经营模式
        6.1.1 模式界定及运营方式
        6.1.2 模式产生的诱因
        6.1.3 模式下沙产业经营现状
        6.1.4 模式特征
    6.2 公司型经营模式效益评价
        6.2.1 数据来源及研究方法
        6.2.2 结果分析
    6.3 公司主导型经营绩效影响因素分析
        6.3.1 数据来源及模型设定
        6.3.2 结果分析
    6.4 公司主导经营模式缺陷及成因分析
    6.5 公司主导型经营模式优化
        6.5.1 优化目标
        6.5.2 优化原则
        6.5.3 优化途径
第七章 家庭主导型经营模式
    7.1 家庭主导经营模式
        7.1.1 模式界定及运营方式
        7.1.2 模式产生的诱因
        7.1.3 模式下沙产业经营现状
        7.1.4 模式特征
    7.2 家庭主导经营模式效益评价
        7.2.1 数据来源及研究方法
        7.2.2 结果分析
    7.3 家庭主导经营绩效影响因素分析
        7.3.1 数据来源及模型说明
        7.3.2 结果分析
    7.4 家庭主导经营模式缺陷及成因分析
    7.5 家庭主导型经营模式优化
        7.5.1 优化目标
        7.5.2 优化原则
        7.5.3 优化途径
第八章 新疆沙产业不同经营模式选择的影响因素分析
    8.1 新疆沙产业经营模式的影响因子的选取
        8.1.1 影响因子的界定
        8.1.2 选取原则
        8.1.3 选取影响因子
    8.2 新疆沙产业经营模式的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8.2.1 数据来源
        8.2.2 计量模型构建
        8.2.3 回归结果分析
    8.3 新疆沙产业经营模式选择的结果分析
        8.3.1 村庄特征影响因素
        8.3.2 经济影响因素
        8.3.3 社会影响因素
        8.3.4 政策影响因素
    8.4 小结
第九章 新疆沙产业经营模式经验借鉴及创新
    9.1 国内外沙产业经营模式经验借鉴
        9.1.1 以色列沙漠农业经营模式
        9.1.2 内蒙古沙产业经营模式
        9.1.3 甘肃沙产业经营模式
        9.1.4 宁夏沙产业经营模式
    9.2 新疆沙产业经营模式创新
        9.2.1 新疆沙产业股份合作制的现实需求
        9.2.2 股份合作制的特征
        9.2.3 新疆沙产业股份合作制的优越性
        9.2.4 新疆沙产业股份合作制的运行机制
        9.2.5 新疆沙产业股份合作制的合作途径
    9.3 新疆兵团八师149 团沙产业经营案例研究
        9.3.1 八师149 团经济基本概况
        9.3.2 八师149 团发展沙产业的背景
        9.3.3 八师149 团发展沙产业项目效益分析
        9.3.4 八师149 团沙产业经营模式分析
        9.3.5 八师149 团实现沙产业可持续经营对策建议
第十章 新疆沙产业经营模式创新的保障措施
    10.1 建立沙产业优惠政策协调机制
    10.2 建立沙产业发展的科学评估与考核机制
    10.3 建立科技与信息服务机制
    10.4 建立沙产业生态补偿机制
    10.5 健全管理体系
    10.6 健全技术保障体系
    10.7 健全金融保障体系
第十一章 结论与展望
    11.1 本文的主要结论
    11.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作者简介
导师评阅表

(10)沙漠森林公园规划设计初探 ——以宁夏中卫沙漠森林公园规划设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
        1.2.1. 研究对象
        1.2.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 研究目标
    1.5.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6. 可行性分析
    1.7. 本文特色与创新之处
2. 沙漠森林公园研究
    2.1. 相关概念简述
        2.1.1. 森林公园
        2.1.2. 沙漠公园
    2.2. 沙漠森林公园
        2.2.1. 沙漠森林公园的概念
        2.2.2. 沙漠森林公园的规划原则
        2.2.2.1. 因地制宜原则
        2.2.2.2. 生态优先原则
        2.2.2.3. 地域特色原则
        2.2.2.4. 经济适用原则
        2.2.3. 沙漠森林公园的功能分区
        2.2.4. 沙漠森林公园的研究概况
        2.2.4.1. 国内概况
        2.2.4.2. 国外概况
        2.2.5. 沙漠森林公园规划存在问题
        2.2.6. 沙漠森林公园规划设计的建议
    2.3. 相关理论概述
        2.3.1. 景观生态学
        2.3.2. 沙漠生态学
        2.3.3. 森林生态学
3. 沙漠森林公园规划设计方法
    3.1. 沙漠森林公园规划设计的影响因素
        3.1.1. 自然环境
        3.1.1.1. 地貌特征
        3.1.1.2. 土壤特性
        3.1.1.3. 气温
        3.1.1.4. 日照、太阳辐射
        3.1.1.5. 降水与蒸发
        3.1.1.6. 水资源和植被资源
        3.1.1.7. 自然灾害
        3.1.2. 社会人文
        3.1.2.1. 社会经济
        3.1.2.2. 民风民俗
    3.2. 沙漠森林公园的规划设计要素
        3.2.1. 地形设计
        3.2.2. 植物设计
        3.2.3. 建筑设计
        3.2.4. 水景设计
        3.2.5. 铺装设计及构筑物设计
    3.3. 沙漠森林公园景观规划生态策略
        3.3.1. 水文保护生态策略
        3.3.1.1. 生态节水技术
        3.3.1.2. 自然水域保护
        3.3.1.3. 人工水景营造
        3.3.2. 植物造景生态策略
        3.3.2.1. 生态防护林种植设计
        3.3.2.2. 园区景观种植设计
        3.3.2.3. 生态固沙设计
4. 案例研究
    4.1. 榆林沙漠森林公园
        4.1.1. 基本概况
        4.1.2. 功能分区
        4.1.3. 案例启示
    4.2. 阿拉善沙漠国家地质公园
        4.2.1. 基本概况
        4.2.2. 功能分区及布局
        4.2.3. 案例启示
    4.3. 宁夏沙湖景区
        4.3.1. 基本概况
        4.3.2. 功能分区及布局
        4.3.3. 案例启示
    4.4. 恩格贝生态示范区
        4.4.1. 基本概况
        4.4.2. 功能分区及布局
        4.4.3. 案例启示
    4.5. 阿联酋Mushrif公园
        4.5.1. 基本概况
        4.5.2. 功能分区及布局
        4.5.3. 案例启示
    4.6. 澳大利亚Alice Springs公园
        4.6.1. 基本概况
        4.6.2. 功能分区及布局
        4.6.3. 案例启示
    4.7. 总结
5. 宁夏中卫沙漠森林公园规划设计方案
    5.1. 项目背景
        5.1.1. 区位
        5.1.2. 自然概况
        5.1.2.1. 地貌
        5.2.1.2. 土壤
        5.2.1.3. 气温与日照
        5.2.1.4. 降水与蒸发
        5.2.1.5. 水资源与植被资源
        5.2.1.6. 自然灾害
        5.1.3. 社会人文概况
        5.1.4. 规划背景
        5.1.4.1. 城市发展
        5.1.4.2. 中卫城市规划
        5.1.4.3. 中卫绿地系统规划
    5.2. 现状综合分析
        5.2.1. 现状用地分析
        5.2.2. 现状交通分析
        5.2.3. 现状水文分析
        5.2.4. 现状地形分析
        5.2.5. 现状植被分析
        5.2.6. 游客行为分析
        5.2.7. 周边旅游资源分析
        5.2.8. SWOT分析
    5.3. 规划导则
        5.3.1. 规划依据
        5.3.2. 规划原则
        5.3.3. 规划定位
        5.3.4. 规划目标
        5.3.4.1. 总体目标
        5.3.4.2. 阶段目标
        5.3.5. 规划理念
        5.3.6. 规划策略
    5.4. 总体规划
        5.4.1. 总体布局
        5.4.2. 功能布局
        5.4.3. 景观结构及视线
        5.4.4. 道路交通规划
        5.4.5. 水系统规划
        5.4.6. 竖向规划
        5.4.7. 植物景观规划
        5.4.8. 环境监测系统规划
        5.4.9. 应急避险规划
        5.4.10. 照明规划
        5.4.11. 基础工程规划
    5.5. 专项规划
        5.5.1. 生态保护规划
        5.5.2. 生态旅游规划
        5.5.2.1. 游人容量
        5.5.2.2. 游线及游览设施规划
        5.5.2.3. 节事规划
        5.5.2.4. 整体风貌规划
        5.5.2.5. 解说系统规划
    5.6. 分区规划
        5.6.1. 管理服务区
        5.6.2. 沙地农艺园
        5.6.3. 光伏发电展园
        5.6.4. 大漠豪情园
        5.6.5. 草原风情区
        5.6.6. 沙地植物园
        5.6.7. 防沙治沙展园
        5.6.8. 儿童动物园
        5.6.9. 户外运动园
        5.6.10. 林地休憩园
        5.6.11. 花香漫行园
        5.6.12. 滨水观光区
    5.7. 投资估算与效益分析
        5.7.1. 经济技术指标
        5.7.2. 投资估算
        5.7.3. 分期建设规划
        5.7.4. 效益分析
6. 结语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致谢
附件

四、宁夏防沙治沙及沙产业技术开发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知识图谱的中国沙漠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综述[J]. 陈闻君,赵欣悦. 当代经济, 2022(01)
  • [2]基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沙产业生态效益评估 ——以科尔沁沙地马铃薯种植基地为例[D]. 张晓琴. 山西大学, 2021(12)
  • [3]基于CNKI期刊文献数据库的沙产业研究进展分析[J]. 张晓琴,苏志珠,马义娟,刘婷. 中国沙漠, 2021(03)
  • [4]荒漠化治理技术产业化过程中资源–环境–经济协调发展研究 ——以阿拉善盟为例[D]. 张唯佳.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2)
  • [5]库布齐荒漠化治理技术产业化研究 ——以亿利资源为例[D]. 马慧.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9(08)
  • [6]中国北方沙漠化治理模式分类[J]. 周颖,杨秀春,金云翔,徐斌. 中国沙漠, 2020(03)
  • [7]“绿色奇迹”—榆林治沙问题研究(1949-2015)[D]. 冯宝林. 江西师范大学, 2019(03)
  • [8]沙产业的理论内涵与实践模式研究[D]. 崔徐甲. 陕西师范大学, 2018(11)
  • [9]新疆沙产业经营模式研究[D]. 方宾伟. 石河子大学, 2018(05)
  • [10]沙漠森林公园规划设计初探 ——以宁夏中卫沙漠森林公园规划设计为例[D]. 许雅楠. 北京林业大学, 2017(04)

标签:;  ;  ;  ;  ;  

宁夏治沙与制砂技术发展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