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明清交替时的遵义(论文文献综述)
王慧明[1](2021)在《明代募兵制研究》文中认为募兵制是以有偿方式召集自愿者参加军队的军事制度。募兵入伍前是有一定人身自由的人群,入伍后与国家的人身关系呈现不同的形态,有人身控制的强化,也有人身控制松弛的雇佣关系,表现为不同的管理和有偿方式。本文以明代募兵制为研究对象,考察明代军事动员从卫所制的强制动员到募兵制的自愿动员的发生发展,召募对象的身份地位,募兵入伍后的管理、有偿方式及体现人身关系,进一步分析对军事、财政等方面影响和反映的社会变迁。明代募兵制可以分为两个时期,第一个时期从明英宗即位初的宣德十年(1435)募兵榜谕到嘉靖十三年(1534)募兵被编入卫所,此后至明亡为第二个时期。第一期募兵制的发生与部分军事物资的市场化动员几近同时,招募对象有军户中具有相对自由空间的卫所舍余、免差徭而从军的民户人丁、接受军队再控制的流民等。舍余即武官户下舍人和军户下余丁的统称。募兵的规模在土木之变后扩大,募集士兵因明蒙对峙而服役长期化,召募民壮、舍余和北边召募土兵等募兵名目陆续展开。带管于卫所的募兵、州县召募的民壮在管理方式和粮饷结构上类同于卫所正军,仍是兵农合一的原则,除了本身从军及从行粮到如卫所正军一样行月兼支的经济报酬外,其家庭在享有丁粮优免权利同时也负有户丁帮贴乃至世袭替补的义务。卫所制随着募兵制的发展也采用召募方式补充操军、屯军的缺额。所以此时募兵与国家的人身关系呈现强控制的形态而非雇佣关系,也就难免在推行日久后出现类似卫所废弛的弊病。将该期的募兵制与同期的卫所舍余差操制度化、民壮从自愿应募到以里甲为单位的强制佥派结合起来,就是军事动员向卫所军户内剩余人口及州县各种户籍的扩展。该阶段募兵制在军事上对外巩固了北边防线,对内稳定了社会秩序;在财政上主要是节省了客兵远戍的军费;在兵制上使卫所制具有了一定程度的弹性,缓解了废弛的速度,召募土着为兵被奉为圭臬并延续以后的募兵制中。第二个时期随着嘉靖中期“北虏南倭”的新变化使明军作战编制由卫所制向常备营兵制普遍化发展,兵农分离的士兵数量增加、范围扩大,募兵制逐渐摆脱上一时期的兵农合一的管理方式。召募对象主要是民户人丁和摆脱政府控制的流民,前者随着明中后期赋役改革尤其是一条鞭法的施行,来自国家的人身控制趋于松弛,具有一定的职业选择权;后者也不再如前一时期以人身与土地结合的再控制为目标。除了军事资源调节部分市场化的进一步发展外,朝廷为解决人身控制较强的士兵雇佣他人顶替不能保证军队战斗力及浪费财政资源的问题进一步扩大募兵制。从抗倭战争开始,召募、管理、作战视粮饷厚薄为准,入伍后以雇佣关系为主的募兵从东南逐渐扩展到其他地区。卫所内的募军与世袭的祖军相区别,仅是本身从军,因老疾而退出,以名籍、粮饷、人身为序,不同程度地处于卫所管理之下,而雇佣关系更强的就是全然脱离卫所而仅受营兵制管理的募兵。后期募兵赋税优免只及本身,家庭既无丁粮优免也无户丁帮贴,军饷结构上包括本身的军饷及经济上惠及家庭的安家银、内顾银。将帅家丁是募兵制的一种特殊形态,因九边军官阶层在边疆地区的土地市场化经营而产生,与将领的人身关系从附庸关系为主向雇佣关系为主发展,即先与军官结成支配关系,再由军官与朝廷交换政治、经济利益,成为以朝廷为单独买方的雇佣兵队。需要强调的是,两个时期的募兵制不是后期取代前期的关系,而是因时因地制宜地施行。不同于第一阶段募兵对财政的节省,第二阶段募兵从嘉靖中期到隆庆时期的“覆定军制”,除了数量有限的军事家丁双粮和南兵厚饷外,军饷并未超过卫所正军,财政支出扩大的原因是军数的增长和兵农分离后常备士兵的增多。万历中期以后,经制募兵和战时临时募兵数量增加和自援朝战争开始的、明清战争继续扩大范围的单兵厚饷造成了明末财政的急剧扩张。对于包括募兵在内的军费扩张,在中央引发了以户部和兵部之间为主的部门矛盾并延及边镇或前线军事负责部门,在地方上引发了因户籍人口减少导致的赋役完纳问题和军费导致的百姓负担加重及地区分配不均等等矛盾。至万历中期,包括卫所募军、经制募兵、临时募兵、在营家丁形式的个体雇佣兵和将帅家丁式的雇佣兵队的多样化雇佣关系的募兵制体系形成了。但是募兵的训练、解散、安置、预备役、军事领导权力分配却并未系统地建立起来,个体募兵为经济利益自愿应募,但在入伍后却有极大的趋利性,表现为军饷上的逃薄就厚,军事任务上的趋利避害,以致朝廷因逃亡过甚而只求数量充足。尽管明末募兵的数量占比已经超过1/2,但却没有带来军队战斗力的增强。明代后期形成了以军事家丁为核心、普通营兵为外围的军队结构,这个趋利性的结构压倒了戚继光所代表的强调军队团结协作的军队结构,再加上军官阶层沿袭自卫所制的腐败愈发严重,不仅军事改革被打断,反而在调募这种军队集结方式共同作用下,在明清交替时将明王朝推向了灭亡的深渊。
郭一丹[2](2018)在《《张献忠》评注辑録》文中研究表明任乃强先生是我国着名历史地理学家、民族学家、藏学家,是我国现代藏学的开拓者。他早在1930年就已发表我国首篇汉译《格萨尔》。其专着《西康图经》被誉为"边地最良之新志","开康藏研究之先河"。同时,他为《西康省通志》的编撰做了大量工作,撰有《西康通志纲要》一卷、《康藏史地大纲》、校注藏文史籍《西藏政教史鉴》等,撰成160万字的鸿篇巨制《华阳国志校补图注》,对常璩《华阳国志》进行了全面整理与研究,"系
陈炳容[3](2016)在《近世金门地域社会发展与变迁 ——以族谱文献为中心》文中研究说明本文研究的“金门”,其地域范围包含金门、烈屿、大嶝、小嶝等四岛,及其周遭的小岛和海域。而“近世”系指“宋元明清”时期,也稻为“近古”,但近年来中文史学界亦流行以“近世”指稻明清时期。“地域社会”一词系采用学者施添福的定义:“以一定的空间范围为基础,建立和维系人群关系的社会”,或所谓“土亲”社会。而建立“土亲”社会的前提之一,是要有“一定范围的地表空间作为互动、认同的基础”。金门虽仅为中国遏陲岛屿,但明清二代皆被王朝做为海防重镇,郑成功以金门做为主要的抗清基地,也自金门出发,完成驱荷复台的大业。明代金门在科举的表现极为出色,清代则武将辈出。晚明,西人东来,金门也是中西交往较早接触的地区之一。明清时期,金门乃是移民往台澎的中继站,也有大量的侨民移往海外,成为着名的“侨乡”,“在中国沿海众多岛屿中,很少有一座岛屿经历过像金门这般特殊的历史命运。”监於一般史志类的典籍,有关金门历史记载之不足,本文之研究,除一般之历史文献外,更藉由田野调查,深入民间借阅金门各姓氏的族谱,并采集碑刻、民间文书、传说故事等等,以进行近世金门地域社会发展与变遥之研究,对於充实金门历史研究,尽一绵薄之力。各章节大要如下:第一章探讨金门地域意识的形塑,及影响金门历史发展的主要因素为何?归纳为二项,一为金门的航海交通地位,一为金门的海防地位。第二章研究明代金门社会发展与变迁,首先说明明代的户籍制度,及明洪武时期为防倭寇,在金门所从事的各项军事建设,其次探讨明代倭寇为害金门的情况及其影响。明代中末叶,金门饱受倭寇、海盗的骚扰,导致社会动荡,但同时期却是金门科举成绩最亮眼,宗族组织积极发展的时期,本章第三节即探讨此时期金门社会发展之转型及原因。第三章探讨清代金门社会发展与变遥,明末清初,金门成为反清复明的根据地,本章第一节先探讨明郑在金门的作为。清康熙二年(工663),清荷联军占领金门,金门被迫迁界而成为荒岛,本章第二、三节即探究金门迁界之历史及其对金门社会发展的影响,最後并整理沿海各省迁界时,时人描述有关遥界的诗文,有助於对迁界历史有更深刻的了解。第四章探究近世金门社会经济发展与变迁,历史研究应关心常民的生活,本章就长时段来观察金门农业、渔业和盐业等产业的发展与变迁,并就金门妈祖庙的兴建来探究金门海洋发展的历史,主要是航海贸易方面。第五章探讨金门的宗族发展与宗族文化,金门有许多单姓村,宗族是最主要的社会组织和文化特徵,本章首先说明金门宗族形成的原因,其次探究宗族修族谱和建宗祠祭祖的历史发展,并探讨村族间的纠纷和联结的情况。最後分析金门人口外移和侨乡社会的形成概况。回顾历史,展望未来,金门诸岛,地小土瘠,天然资源缺乏,宋元以来,因地缘位置重要,在海防上,曾扮演重要的角色,岛民依海为生,渔盐与航海贸易曾是重要的生业,或移民海外,海洋与岛民的生活息息相关。海洋是阻隔,也是沟通的网路,海岛的子民应以更开放的胸襟,秉持克勤克俭,不畏环境的艰难,积极面向海洋,创造历史。
陈薇薇[4](2013)在《在前清历史文化着作的翻译中浅谈英汉翻译策略 ——以《前清时期的帝国策略之川藏篇》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论文由翻译和评论两部分组成。翻译部分节选自汉学家Yingcong Dai教授的史学着作The Sichuan Frontier and Tibet:Imperial Strategy in the Early Qing.翻译方法为英译汉。本书记述了从1644年到1795年前清时期各个帝王对四川和西藏的疆域统治问题。译者所翻译的书是从西方人的角度来介绍前清时期的帝王对西藏四川的战略统治等相关历史文化,再现了清帝国战略下,四川和西藏的历史性转变以及这些改变对四川西藏疆域内社会经济生活的影响。评论部分是在历史文化读物的翻译中来探析具体的英汉翻译策略,主要从背景文化、语境的处理、忠实和通顺这三个点并结合实例来展开写作过程。
官禹平[5](2007)在《清代湖北黄州诗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唐(安史之乱)以后,全国经济文化重心向东南迁移,受此影响,湖北境内文化格局表现为鄂东(以武汉为代表)代替鄂北(以襄阳为代表)、鄂南(以荆州为代表)崛起,黄州也在这个过程发展起来,到明清时期占据了湖北境内文化高地的位置。清代湖北诗歌的地区发展水平呈现从东、南方向到北、西方向递减的趋势;黄州诗歌和诗人无论数量还是质量都代表了清代湖北诗歌的最高水平;黄冈又是黄州地区诗歌繁荣的主力;无论清代湖北或清代黄州的诗歌,在清中叶都经历了一个相对沉寂的阶段。清初的黄州诗人大都具有较为强烈的遗民思想和反清情绪,个性隐逸,不愿跻身仕途,在其诗歌中表现出对故国的眷恋和与清廷不合作的态度,他们以诗记载、评价时事,留下了宝贵的史料;清中叶的黄州诗歌或格调超浑,或冲和平淡,或发抒性情,吟咏着盛世之音;鸦片战争以后,新的诗歌风气与表现新思想的诗歌作品逐渐成为黄州诗坛主流,旧的诗歌流派也在寻找新出路,其代表是“同光体”的重要诗人陈曾寿和晚唐体诗人樊增祥。明末清初喊出“愿我人民千万岁”的黄冈诗人顾景星,嘉、道之际“以诗文雄海内”的蕲水诗人陈沆是清代黄州和湖北诗坛影响较大、成就较高的两位诗人。优良的文化传统是清代黄州诗歌繁荣的重要原因;清代黄州诗歌的发展顺应了古典诗歌的发展趋势;地域文学应与主流文学保持一致。
张潮[6](2001)在《明清交替时的遵义》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二、明清交替时的遵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明清交替时的遵义(论文提纲范文)
(1)明代募兵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募兵制的发生与条件 |
一、卫所制的功能和军制演变 |
二、募兵制的发生与兵源 |
三、募兵制与商品经济的发展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募兵制的发展和募集士兵的管理 |
一、土木之变后募兵规模的扩大 |
二、明中期募兵的制度化推进 |
三、从募兵到募军:卫所制的补充 |
四、明后期雇佣性质募兵的出现与扩大 |
五、雇佣兵队:从招首到将帅家丁的军前报效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募兵的军饷和军费 |
一、单兵报酬的演变 |
二、募兵军费与财政 |
第四章 募兵制的军事成效 |
一、数量及在军队中的占比 |
二、质量与军事特点 |
三、两种雇佣关系下的明代后期军队结构 |
四、调募与明朝的灭亡 |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一、原始文献 |
二、今人着述 |
后记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
(3)近世金门地域社会发展与变迁 ——以族谱文献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文文摘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动机与目的 |
第二节 学术史回顾 |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论文架构 |
第一章 金门地域意识的形塑与区位之重要 |
第一节 金门的历史脉络与区域意识的形塑 |
第二节 近世金门航海交通地位 |
第三节 近世金门的海防地位 |
第二章 明代金门社会发展与变迁 |
第一节 明代金门的军事建设 |
第二节 明代金门的倭患 |
第三节 明代中末叶金门社会发展之转型 |
第三章 清代金门社会发展与变迁 |
第一节 明郑在金门 |
第二节、清初金门之迁界 |
第三节 迁界对金门社会发展之影响 |
第四节 迁界诗探索 |
第四章 近世金门社会经济发展与变迁 |
第一节 生态环境变遥与农业发展 |
第二节 渔盐产业的兴盛与没落 |
第三节 海洋发展与妈祖信仰 |
第五章 金门宗族的发展与宗族文化 |
第一节 宗族的形成发展与宗族社会 |
第二节 族谱、宗祠与祭祖习俗 |
第三节 村族间的纠纷与联结 |
第四节 人口的外移与侨乡社会的形成 |
结论 |
附录1 |
附录2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4)在前清历史文化着作的翻译中浅谈英汉翻译策略 ——以《前清时期的帝国策略之川藏篇》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翻译部分 评论部分 一.原文概况 二.翻译心得和策略 三.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
(5)清代湖北黄州诗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1 湖北历史文化格局的变迁和明清时期黄州的历史文化状况 |
1.1 湖北历史文化格局的变迁 |
1.2 明清时期黄州的历史文化状况 |
2 清代湖北和黄州地区诗歌概况 |
2.1 清代湖北诗歌概况 |
2.2 清代黄州诗歌概况 |
3 清代湖北和黄州诗歌的基本面貌 |
3.1 清初湖北和黄州诗歌 |
3.2 清中叶湖北和黄州诗歌 |
3.3 晚清诗歌和诗人 |
4 重点诗人研究:顾景星和陈沆 |
4.1 顾景星 |
4.2 陈沆 |
5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表一 |
附表二 |
附表三 |
附表四 |
四、明清交替时的遵义(论文参考文献)
- [1]明代募兵制研究[D]. 王慧明. 东北师范大学, 2021(09)
- [2]《张献忠》评注辑録[J]. 郭一丹. 国学, 2018(01)
- [3]近世金门地域社会发展与变迁 ——以族谱文献为中心[D]. 陈炳容. 福建师范大学, 2016(04)
- [4]在前清历史文化着作的翻译中浅谈英汉翻译策略 ——以《前清时期的帝国策略之川藏篇》为例[D]. 陈薇薇. 复旦大学, 2013(03)
- [5]清代湖北黄州诗歌研究[D]. 官禹平. 华中科技大学, 2007(06)
- [6]明清交替时的遵义[J]. 张潮. 文史天地, 20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