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汉风”向“韩流”学什么?(论文文献综述)
张馨文[1](2018)在《韩国高中生学习“了”偏误分析及教学策略》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以韩国东豆川外国语高中二年级汉语班及英汉班的学生为调查对象,以调查问卷和学生自然语料为基础,分析了调查问卷和学生语料中的动态助词“了1”和语气词“了2”的偏误,并且整理之后按照偏误的不同类型分了类,之后分析学生们可能出现这些偏误的原因,最后就偏误类型和偏误原因,提出了一些相应的教学策略。本文一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包括了选题的背景、选题意义及价值,目前韩国学习“了”的偏误情况的研究现状以及“了”的语法意义和功能,接下来是本文的理论基础和采用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第一章的内容是韩国学生“了”的习得情况调查,首先详细的介绍了调查对象的汉语水平和学习情况,接下来是本文的语料来源,分别是收集的学生的日常自然语料和已经设计好的针对学生的“了”的学习情况的调查问卷。最后是根据调查结果,首先统计“了1”、“了2”的不同用法的偏误率,以及占总偏误数的百分比,分析“了1”、“了2”的偏误情况。接下来统计出不同的HSK等级和汉语水平的学生们使用动态助词“了1”和语气词“了2”及“了1+2”情况的偏误率,分析其可能存在的关系。第二章是关于使用“了”的偏误分析,偏误的类型一共有五种,分别是“了”的过度泛化、“了”出现遗漏、“了”错序、“了”误用和“了”误代。第三章是分析韩国学生使用“了”产生这些偏误的原因,经分析原因一共有两方面,一方面是学生自身的原因,包括学生受到母语思维的影响和学生学习特点。另一方面外部因素的影响,包括“了”本身的复杂性和教材编排的不足和教师教学不足三个原因。第四章是根据以上的内容提出的韩国学生学习“了”的教学策略,可以采用对比教学、循序渐进教学和情景教学的方法来提高教学效率,之后又对教学过程和对学生偏误处理进行了反思。
YOO YEONKYOUNG(俞延庚)[2](2017)在《中韩跆拳道教学中的跨文化异同研究分析及比较》文中提出中国和韩国都是东方文化的代表性国家,中韩两国文化交流的历史源远流长,两国彼此学习,互相借鉴,创造了丰富灿烂的文化景观。两国的文化交流无论是从深度上还是从广度上来分析,均是其他许多国家所无法比拟的。中国文化与韩国文化同属于“儒家文化圈”,既有各自国家独特的文化特征,也有彼此的互相影响,在漫漫历史长河中和当今世界上交相辉映。跆拳道已成为一项国际化的社会时尚运动,也成为了“阳光体育”的一部分。跆拳道本身所包含的精神追求和哲理内涵,受到越来越多的人们的喜爱。随着跆拳道在中国的引入与发展,各种情况也不断地产生。本文选择中韩跆拳道教学加以比较与研究,以期研究探讨存在的问题,推动中韩两国关系的发展。
李沫男[3](2016)在《从“汉风”现象看对韩汉语文化教学》文中提出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中韩两国交往的不断深入,韩国兴起了学习汉语学习汉文化的热潮,即“汉风”现象。本文在参考了大量相关资料的基础上,以“汉风”现象为视角,在分析了“汉风”现象的现状和韩国历史上的“汉风”后,总结出“汉风”现象形成的原因,即两国深厚的文化渊源,文化身份上的心理认知和经济政治上的密切交往。从“汉风”现象形成的原因可以看出对韩汉语教学的重要性,文化教学对提高对韩汉语教学效率和两国人民更加深入地交往有着重要的意义。最后,文章从语言课上的文化教学和文化课教学两方面对教学内容进行了论述,又提出了对韩汉语教学应该尊重文化的多元化、坚持和中国当代文化相结合、遵循阶段性、适度性的教学原则。同时,在对韩汉语文化教学中可以采用图文影像直观展示法、文化专题讨论法和情景表演法来进行教学。
刘丹[4](2015)在《韩国中学零基础汉语教学探析 ——以釜山广域市新谷中学为例》文中指出本文是在笔者充分了解韩国汉语教育历史和现状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经验,对韩国中学的零基础汉语教学进行分析总结,从而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本文主要通过对课堂教学中教师、教材和学生等三大基本要素进行分析,并用自己的教学实践加以引证,同时对学生进行问卷访谈调查,在搜集大量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完成调查研究。调查内容包括教师的教学模式及其效果分析,教材的使用情况及教材的优劣分析,学生的学习动机及学习特点分析,最终结合三个要素的具体情况和其间相互关系得出结论,为韩国中学零基础汉语教学提供参考。
王剑峰[5](2014)在《韩剧在中国热播现象的传播学分析》文中研究表明自上世纪90年代初期被我国引进播出后,韩国电视剧在我国历经起伏,至今已逾二十载。继日剧与港台剧之后,韩剧在我国掀起的收视热潮一轮接一轮,至今不曾平息,其影响时间之长,影响范围之广为当世所罕见,堪称当代跨文化传播的成功典范。本论文结合21世纪的网络时代背景,详细认真的分析和研究韩剧在中国热播的原因及其实质,并探讨对我国电视剧对外传播的启示。通过宏观层面的研究分析以及微观层面的解读,本文力图形成一个阐释韩剧热播的完整架构,为韩剧现象的研究提供一个可供参鉴的、成熟的框架和体例。详细的说,本论文的主体共由七部分组成。首先是绪论,主要阐述本论文所选择课题的研究背景、研究现状、研究目的和意义以及研究方法。第一章,对于韩剧在中国的播出情况作出梳理,阐述韩剧的在中国的播出渠道和发展变迁。第二章,主要分析韩剧在中国热播的基础原因,亦即韩剧的传播环境以及制播特色。第三章,主要分析韩剧的文化攻略,即韩剧在中国热播的核心原因,如韩剧的文化魅力构成,韩剧的文化内涵解读。第四章,重点分析韩剧在中国热播的辅助原因,即网络媒介对韩剧热播的推动作用,对于韩剧传播的把关。第五章,主要分析韩剧在中国热播这一现象的实质,其实是一场文化传播潮流的盛行。第六章,着重分析韩剧热播对于我国电视剧对外传播的所给与的启示,对我国电视剧如何更好的走出国门提供科学合理的、切实可行的建议。目前,对于韩剧这一种成功的跨文化传播现象,学界以及业界的研究多集中在案例分析、特色分析上、现象分析、以及韩剧的传播策略或者营销策略分析上,较少有宏观层面着眼,并结合时代背景进行分析的论文。笔者以韩剧在中国的热播现象为研究对象,在传播学理论基础上,结合网络时代背景,力图将本文打造为研究韩剧热播现象的成熟型论文,为对韩剧的研究提供借鉴和帮助。“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韩剧在我国传播已逾二十年,期间虽有起落,但却始终为我国观众所喜爱和追捧,呈热播状态。相较于韩剧,我国电视剧仍有较大差距,本文期望以韩剧为镜,分析韩剧热播的原因及其热播的实质,并探求韩剧在中国的热播对中国电视剧对外传播的启示,期望可以借鉴韩剧的长处促进我国电视剧在海外的传播。在不远的未来,我国的电视剧产业定会如韩国、美国的影视剧一样发达和成熟,我国的文化产品也会热销海外、远播异域,在世界上创造一种与“韩流”并驾齐驱,甚至超越其流行程度和影响力的“华风”。
王树坤[6](2012)在《推进大连与首尔文化产业合作的研究》文中提出新经济时代,文化产业作为一种"朝阳产业"迅猛发展。在区域经济一体化背景下,推进大连与首尔在动漫、影视剧、游戏等领域的合作,将有利于大连城市文化内涵的提升和经济发展方式的快速健康转型。同时,共同开发潜力巨大的文化资源和市场空间,也有利于两市进一步扩大经济合作领域,实现东北亚经济圈城市间的合作共赢。
程继伍[7](2010)在《2010年高考语文模拟题(浙江卷)》文中认为一、语言文字运用(共24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各对加点字的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A.剽窃/飙升憧憬/崇尚罡风/力能扛鼎B.沏茶/栖息氛围/处分
芮晟豪[8](2008)在《传播网络分析:韩国留学生在上海的文化适应模式研究》文中提出自从1992年韩中两国建交以来,来华的韩国留学生人数不断增加,他们的文化适应问题是当今普遍存在、亟待解决、且刻不容缓的问题。韩国留学生的文化适应是指他们作为“陌生人”(具有双重身份:韩国人+在华高校的学生,称之为“在华韩国留学生”)通过跟中国社会接触沟通,自己的身份重新定位的过程。从传播网络的观点来看,这一身份重新定位过程是韩国留学生跟中国人建立传播关系,并从中延伸出传播结构的过程。本研究为了分析韩国留学生在上海的文化适应模式及其原因,以传播网络为切入点来对上海五所高校的304名韩国留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对30名韩国留学生进行了非正式访谈和深度访谈。笔者运用的是以定性为主、以定量为辅的研究方法。研究结果表明,在华韩国留学生采取了三种不同的文化适应模式来适应新的文化环境,它们分别为“分离型”、“过渡型”和“整合型”文化适应模式。有35.2%(107名)的韩国留学生选择了在中国重建一个由自己同胞组成的个人传播网络,跟中国人没有任何传播关系,这就是“分离型”文化适应模式。也就是说他们仍然以韩国人的身份来面对中国社会,在学业、生活方面依靠的参照系都是韩国社会通用的规则,用自己有限的知识和经验来对周围的事情加以理解和解释。这种文化适应模式导致了韩国留学生在中国社会上几乎处于一种隔离状态。有59.2%的(180名)韩国留学生为了尽量多认识中国人或者实现自己到中国来的初衷,尝试跟中国人进行交往,然而却只能建立以工具性、混合性关系为主的个人传播网络,这就是“过渡型”文化适应模式。笔者把他们跟中国人很难建立情感性关系的种种原因归结为以下三大类:“韩国人”身份和“中国高校的学生”身份之间的张力;人际交往方式的差异;在学业上和生活上都找不到“共同的语言。”有5.6%(17名)的韩国留学生在中国社会一方面保持“韩国人”的文化身份,另一方面跟中国人建立了以情感性关系为主的个人传播网络,这就是“整合型”文化适应模式。他们在韩中两国世界(“飞地”与“当地”)的反复推拉之中,逐步转变为一种能够客观地评价两种文化的双重身份的人,而且成为了联系两种文化的桥梁。他们不仅能够有条件认识和反省自己的文化,而且可以对韩中两种文化的异同进行比较和对照。在实证研究基础之上,笔者提出了解决来华韩国留学生适应问题的政策性建议,大致分为两个方面:其一,充分利用“整合型”留学生、韩国留学生传播网络的资源;其二,在生活、学业方面实行“隔离和趋同结合在一起的韩国留学生管理方式”。最后,笔者提出一些有待于今后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王瑞武[9](2007)在《韩国影视文化对我国初中生价值观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大长今》的热播,韩国影视剧日益成为中国老百姓日常谈论的话题,也成为我国初中生课余的主要娱乐方式。韩国影视由青春偶像剧、家庭伦理剧及历史文化剧等构成,特别是青春偶像剧系列,展现了韩国年轻一代对爱情的理解和价值观,给初中生一种即时尚又亲切的心理感受,体会到了人间的真、善、美。很多初中生表示从韩国影视剧中得到了快乐和享受,使自己的心情更加放松和愉悦,性格也变得更加开朗,也学到了很多生活的哲理。韩国影视在我国影视文化市场低迷的情况下提供了有益的补充,满足了初中生对于符合自己年龄特点的影视文化需求。但是韩国影视传播的背后是韩国经济、文化、价值观及时尚消费理念,其目的是让我们的初中生了解韩国,认同韩国的时尚观念和消费文化,认同他们所创造的影视明星,进而去购买影视相关的韩国商品。初中生是正处于心理发展不成熟阶段,很容易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韩国影视的传播使一大批影视明星成为初中生崇拜的对象,韩国影视文化的流行已经引起了国家教育和文化部门的高度重视,如果与韩国的文化交流一直是处于“逆差状态”,将会对我国初中生的“文化认同”产生负面影响,要引起国家相关职能部门及有识之土的高度重视。本文共三部分:第一部分韩国影视对我国初中生价值观影响的问卷调查与分析,首先,调查了韩国影视对初中生道德价值观、审美价值观、经济价值观、职业价值观等方面的影响,其次对影响现状做了描述,用传播学的研究视角分析韩国影视文化对初中生影响的积极与消极意义。第二部分对韩国影视文化影响初中生价值形成的原因进行了分析,主要从社会、学校、家庭、媒介等方面进行探讨。对韩国影视文化影响初中生价值观形成进行了理论阐释,运用多元文化教育理论和传播社会学的分析模式。第三部分是韩国影视文化对初中生价值观影响的对策与建议,主要从媒介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入手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提出开展初中生公民教育的迫切性与现实意义,指出了开展媒介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性。
谭慧燕[10](2007)在《韩国文化产品的流行与韩国文化竞争力的发展》文中认为近十年来,韩国文化产品发展势头迅猛,推动其文化竞争力迅速提升,已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本文在对文化产品及文化竞争力相关理论进行概述的基础上,透过韩国文化产品的流行现象及其带来的影响,分析文化产品推动韩国文化竞争力发展的原因。文化竞争力涵盖“硬实力”和“软实力”两个方面,在当今综合国力的竞争中占据重要地位。大众文化产品既是传播文化的载体,也是市场中流通的商品;既能增强一国的文化吸引力,又能为其带来经济收益,在文化竞争力的建设中能发挥积极作用。韩国非常重视文化竞争力的建设,精心制作的文化产品广受欢迎,已经从亚洲本土扩展至国际市场,拥有巨大的文化影响力,同时也创造了高达数亿美元的年收益额。韩国文化产品对于其文化竞争力发展的推动功不可没,主要体现在韩国文化产品对于韩国文化的推介、韩国文化产品对于韩国现代社会精神内涵的展现以及韩国政府对于文化产品及其相关产业发展的政策支持等三方面。
二、“汉风”向“韩流”学什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汉风”向“韩流”学什么?(论文提纲范文)
(1)韩国高中生学习“了”偏误分析及教学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背景和意义 |
(一)选题背景 |
(二)选题意义 |
二、研究现状 |
(一)动态助词“了1”的研究 |
(二)语气词“了2”的研究 |
(三)“了”偏误分析研究 |
三、相关研究工作 |
(一)研究内容 |
(二)理论基础 |
(三)研究方法 |
(四)创新之处 |
第一章 韩国学生“了”的学习情况调查 |
一、调查对象与语料来源 |
(一)调查对象 |
(二)语料来源 |
二、调查设计与结果统计 |
(一)调查设计 |
(二)调查结果统计 |
第二章 韩国学生使用“了”的偏误分析 |
一、“了”过度泛化 |
(一)动态助词“了1”过度泛化 |
(二)语气词“了2”过度泛化 |
二、“了”遗漏 |
(一)动态助词“了1”遗漏 |
(二)语气词“了2”遗漏 |
三、“了”错序 |
(一)“了1”替代“了2” |
(二)“了2”替代“了1” |
四、“了”误用 |
(一)结果补语误用“了” |
(二)“是……的”结构误用“了” |
(三)其他形式误用“了” |
五、“了”误代 |
(一)“着”误代“了” |
(二)“的”误代“了” |
(三)“过”误代“了” |
第三章 韩国学生使用“了”偏误产生的原因 |
一、学生本身的原因 |
(一)母语思维的影响 |
(二)学生自身学习特点 |
二、外部因素影响 |
(一)“了”本身的复杂性 |
(二)教材编排的不足 |
(三)教师教学不足 |
第四章 韩国学生学习“了”的教学策略及反思 |
一、教学策略 |
(一)对比教学 |
(二)循序渐进教学 |
(三)情景教学 |
二、教学反思 |
(一)教学过程方面 |
(二)对学生的偏误处理方面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个人简历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
(2)中韩跆拳道教学中的跨文化异同研究分析及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状况 |
1.4 研究对象及方法 |
1.4.1 研究对象 |
1.4.2 研究方法 |
1.4.2.1 观察法 |
1.4.2.2 文献资料法 |
1.4.2.3 专家访问法 |
第二章 跨文化对中韩跆拳道教学的影响 |
2.1 跨文化 |
2.1.1 文化的定义 |
2.1.2 跨文化的定义 |
2.2 中韩文化的理解 |
2.3 跨文化的影响 |
第三章 跆拳道教学中的中韩文化特点及异同 |
3.1 跆拳道的概念 |
3.1.1 跆拳道的分类 |
3.1.2 跆拳道的价值 |
3.2 教跆拳道时发现的一些文化差异 |
3.2.1 目的 |
3.2.2 称呼语 |
3.2.3 学习课程 |
3.2.4 上课内容 |
3.2.5 接送 |
3.3 对跆拳道教学中一些文化现象的思考 |
3.3.1 独生子女 |
3.3.2“80后” |
3.3.3 望子成龙 |
3.3.4 爱面子 |
第四章 文化现象的改善方案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3)从“汉风”现象看对韩汉语文化教学(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汉风”现象简述 |
第一节“汉风”现象及其现状 |
一、“汉风”现象 |
二、“汉风”现象的现状 |
第二节 韩国历史上的“汉风” |
一、关于“汉字文化圈” |
二、“汉字文化圈”对韩国的影响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从“汉风”现象形成的原因看对对韩汉语文化教学的意义 |
第一节“汉风”现象形成的原因 |
一、中韩文化上的相似 |
二、中韩跨文化交际上的心理认同 |
三、中韩经济政治上的密切交往 |
第二节 对韩汉语文化教学的意义 |
一、提高了对韩汉语教学效率 |
二、推动中韩两国经济的交流和发展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对韩汉语文化教学的内容、原则及方法 |
第一节 对韩汉语文化教学的内容 |
一、语言课上的文化教学内容 |
二、文化课上的教学内容 |
第二节 对韩汉语文化教学的原则 |
一、尊重文化的差异性 |
二、坚持和中国当代文化相结合 |
三、坚持阶段性教学 |
四、坚持适度性教学 |
第三节 对韩汉语文化教学的方法 |
一、图文影像直观展示法 |
二、文化专题讨论法 |
三、情景表演法 |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韩国中学零基础汉语教学探析 ——以釜山广域市新谷中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
(一) 选题研究背景 |
(二) 选题研究起源 |
(三) 选题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一章 韩国中学汉语教育现状 |
1.1 韩国汉语教育的历史 |
1.2 韩国汉语教育现状 |
1.3 韩国釜山广域市中学汉语教育现状 |
1.3.1 韩国釜山市中学的汉语教育现状 |
1.3.2 釜山广域市新谷中学的汉语教育现状 |
第二章 韩国中学汉语教学模式 |
2.1 韩国中学汉语教学模式 |
2.1.1 韩国教师独立授课 |
2.1.2 中国原语民教师独立授课 |
2.1.3 中韩教师合作教学 |
2.2 釜山广域市新谷中学汉语教学模式 |
2.2.1 中韩教师合作教学 |
2.2.2 中国原语民教师独立授课 |
第三章 韩国中学汉语教学内容 |
3.1 韩国中学汉语教材 |
3.2 韩国中学汉语课程计划 |
3.3 釜山广域市新谷中学的汉语教学内容 |
3.3.1 新谷中学汉语教材 |
3.3.2 新谷中学汉语课程安排 |
3.3.3 新谷中学汉语教学内容 |
第四章 韩国中学生汉语学习 |
4.1 韩国中学生汉语学习动机和心理 |
4.1.1 韩国中学生汉语学习动机 |
4.1.2 韩国中学生汉语学习心理 |
4.2 韩国中学生汉语学习问卷统计分析 |
4.3 韩国中学生汉语学习特点 |
4.3.1 韩国中学生的学习特点 |
4.3.2 韩国中学生汉语学习特点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附录二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致谢 |
(5)韩剧在中国热播现象的传播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韩剧在中国的播出情况 |
第一节 韩剧在中国的播出历史 |
第二节 韩剧在中国的播出渠道 |
第三节 韩剧的发展与变迁 |
第二章 韩剧的传播环境与制播特色——韩剧中国热播的基础原因 |
第一节 韩剧的传播环境分析 |
第二节 韩剧的制播特色分析 |
第三章 韩剧的文化攻略——韩剧中国热播的核心原因 |
第一节 文化传播与韩剧热播 |
第二节 韩剧的文化魅力构成 |
第三节 韩剧的文化内涵解读 |
第四章 网络媒介——韩剧在中国热播的推进剂 |
第一节 网络媒介对韩剧在中国传播的推进 |
第二节 网络媒介“设置”韩剧的“议程” |
第三节 韩剧网络传播的贡献者与把关人——字幕组 |
第五章 韩剧热播现象的实质 |
第一节 受众至上的理念 |
第二节 韩剧的营销策略 |
第三节 韩剧热播的实质 |
第六章 韩剧热播对我国电视剧对外传播的启示 |
第一节 宏观层面 |
第二节 中观层面 |
第三节 微观层面 |
结语 |
注释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6)推进大连与首尔文化产业合作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大连与首尔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分析 |
1.1 大连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
1.2 首尔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
1) 具备很强的文化产业推介能力。 |
2) 具备文化产业的创新性。 |
3) 具备高度的综合开发能力。 |
2 大连与首尔文化产业合作的前景探讨 |
2.1 大连投资合作的比较优势 |
2.2 政府对文化产业的重视程度 |
2.3 可供合作开发的重点领域 |
2.4 大连文化消费市场的潜力 |
3 推进大连与首尔文化产业合作的方案 |
3.1 畅通政府间交流合作的渠道 |
3.2 加强人才的互相交流与培养 |
3.3 推进重点领域产品合作与开发 |
3.4 鼓励两市企业结成战略联盟 |
3.5 完善互惠互利的政策配套 |
3.6 正确处理知识产权相关问题 |
(8)传播网络分析:韩国留学生在上海的文化适应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
第二节 本研究的意图 |
第三节 研究意义 |
1.现实意义 |
2.理论发展意义 |
第四节 来上海的韩国留学生交流史与现状 |
第五节 本文的结构 |
第二章 文献回顾 |
第一节 文化适应 |
1.文化适应的不同研究层面 |
2.有关韩国留学生的文化适应研究的回顾与述评 |
3."陌生人"与文化适应 |
4.文化适应模式 |
第二节 传播网络 |
1.传播网络的定义与观点 |
2.传播关系 |
3.传播结构(群体) |
4.传播网络与文化适应 |
第三章 研究问题与研究方法 |
第一节 研究问题 |
第二节 方法论的探讨 |
第三节 资料收集与分析方法 |
1.定量研究:问卷调查 |
1-1.研究对象的抽样与基本特征 |
1-2.收集资料:问卷调查 |
1-3.资料分析:Excel与Ucinet |
2.定性研究:深度访谈 |
2-1.研究对象的抽样与基本特征 |
2-2.收集资料:深度访谈、非正式访谈与实物资料 |
2-3.资料的登录与分析:民族志内容分析 |
第四章 "分离型"文化适应模式 |
第一节 韩国留学生之间的情感性关系 |
1.韩国留学生的"链式"留学方式 |
2.韩国留学生群体的气氛:"我们主义"(We-ness) |
第二节 韩国留学生之间的混合性关系 |
1.韩国留学生交友方式(1):"酒肉朋友" |
2.韩国留学生的最大困境:在异国环境的孤独感 |
3.韩国留学生交友方式(2):"建立人脉" |
第三节 韩国留学生的"飞地" |
1.韩国留学生群体的特征:"我们"与"他们" |
2.韩国留学生群体的特征:"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
第五章 "过渡型"文化适应模式 |
第一节 游离于"他们"的圈子 |
1.韩国留学生跟中国同学、老师的关系:"瞬间性"、"格格不入"、"反目成仇" |
2.跟校外的中国人的关系:"友好"、"热情" |
第二节 为什么游离于"他们"之外的背景因素 |
1."飞地"的吸引力与"当地"的排斥力 |
2.人际交往方式:韩国学生的"广交"和中国学生的"深交". |
3.双方找不到"共同的语言" |
1) 专业和文化背景知识 |
2) 生活方式 |
第六章 "整合型"文化适应模式 |
第一节 身份转变:"变还是不变,怎么变" |
1.主动、开放的态度:"入乡随俗" |
2.跟中国人的关系:情感性关系 |
第二节 双重身份的人:"齐美尔连带" |
1.韩国留学生的身份重建:"超越两种文化的身份" |
2.重新反思"我们"与"他们" |
3."齐美尔连带":"我们"与"他们"之间的桥梁 |
4."齐美尔连带"的作用:"创新的扩散" |
第三节 反思与启示 |
第七章 结论 |
第一节 全文总结 |
1."分离型"文化适应模式 |
2."过渡型"文化适应模式 |
3."整合型"文化适应模式 |
第二节 政策性建议 |
1.充分利用"整合型"韩国留学生在韩国留学生传播网络的作用 |
2.实行"隔离"和"趋同"结合在一起的留学生管理方式 |
第三节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图表索引 |
参考文献 |
附件 |
后记 |
(9)韩国影视文化对我国初中生价值观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一、问题的提出和研究价值 |
二、基本概念和文献综述 |
三、研究目的、研究假设及理论基础 |
四、研究方法 |
第一章 韩国影视文化对我国初中生价值观影响的问卷调查与分析 |
第一节 韩国影视文化在我国的发展现状 |
第二节 问卷调查的内容与调查方法 |
第三节 问卷调查的统计情况 |
一、被调查者个人的基本情况 |
二、被调查者的道德价值观现状 |
三、被调查者的审美价值观现状 |
四、被调查者的经济价值观现状 |
五、被调查者的职业价值观现状 |
六、被调查者的其他相关信息 |
第四节 韩国影视文化对我国初中生价值观形成影响的分析 |
一、韩国影视文化对初中生价值观形成影响的内容分析 |
(一) 韩国影视文化对初中生道德价值观影响的分析 |
(二) 韩国影视文化对初中生审美价值观影响的分析 |
(三) 韩国影视文化对初中生经济价值观影响的分析 |
(四) 韩国影视文化对初中生职业价值观影响的分析 |
二、韩国影视文化对初中生价值观形成影响的性质分析 |
(一) 韩国影视文化对初中生价值观形成的积极因素分析 |
(二) 韩国影视文化对初中生价值观形成的消极因素分析 |
第二章 韩国影视文化对我国初中生价值观形成影响的原因分析 |
第一节 社会因素 |
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影响 |
二、我国社会处于转型时期 |
三、我们的影视文化远离现实生活 |
四、韩国影视文化的大众传播 |
第二节 初中生的主体性因素 |
一、初中生的“受众”心理 |
二、初中生的“亲社会”行为 |
三、初中生对于韩国影视文化的“使用与满足” |
第三章 韩国影视文化对我国初中生价值观影响的对策与建议 |
第一节 积极利用韩国影视文化的优点,指导初中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
第二节 完善公民教育体系,提高初中生辨别信息的能力 |
一、媒介社会教育 |
二、学校教育 |
三、家庭教育 |
小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学生调查问卷 |
附录二 访谈提纲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10)韩国文化产品的流行与韩国文化竞争力的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目录 |
导论 |
一、选题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三、内容框架和研究方法 |
第一章 大众文化产品与文化竞争力 |
一、文化竞争力概述 |
二、大众文化产品在发挥文化竞争力中的作用 |
第二章 韩国文化产品的流行与影响 |
一、影视文化产品的流行 |
二、游戏及其它文化产品的流行 |
三、韩国文化产品流行对其文化竞争力的影响 |
第三章 文化产品推动韩国文化竞争力发展的原因分析 |
一、韩国文化产品成为推介韩国文化的良好载体 |
二、韩国影视产品展现了其社会在现代化转型中的精神内涵 |
三、政府推动下的产业结构转型促进了文化经济的发展 |
结语 |
注释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四、“汉风”向“韩流”学什么?(论文参考文献)
- [1]韩国高中生学习“了”偏误分析及教学策略[D]. 张馨文. 沈阳师范大学, 2018(11)
- [2]中韩跆拳道教学中的跨文化异同研究分析及比较[D]. YOO YEONKYOUNG(俞延庚). 青岛大学, 2017(01)
- [3]从“汉风”现象看对韩汉语文化教学[D]. 李沫男. 黑龙江大学, 2016(02)
- [4]韩国中学零基础汉语教学探析 ——以釜山广域市新谷中学为例[D]. 刘丹. 兰州大学, 2015(01)
- [5]韩剧在中国热播现象的传播学分析[D]. 王剑峰. 山东师范大学, 2014(08)
- [6]推进大连与首尔文化产业合作的研究[J]. 王树坤. 科技和产业, 2012(10)
- [7]2010年高考语文模拟题(浙江卷)[J]. 程继伍. 考试(高考试题设计版), 2010(Z2)
- [8]传播网络分析:韩国留学生在上海的文化适应模式研究[D]. 芮晟豪. 复旦大学, 2008(03)
- [9]韩国影视文化对我国初中生价值观的影响[D]. 王瑞武. 中央民族大学, 2007(02)
- [10]韩国文化产品的流行与韩国文化竞争力的发展[D]. 谭慧燕. 暨南大学, 20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