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福建省政务信息资源标准规范改造与集成(论文文献综述)
姜家昆[1](2021)在《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文中认为回望2020年,虽经风霜雪雨,但获硕果累累。内有疫情席卷肆虐,外有强国打压围困,前有百年大计收官,后有强国目标三十载。全球经济在疫情的影响下整体呈现衰退趋势,而我国首次突破经济百万亿元新高度;澳美英法层层围困之下,我国以和平为目标镇定应对;2020年完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任务,同时做好两个十五年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的重要开局。面对种种困难,党中央、国务院冷静指挥,沉着应对。政府高效的反应布局离不开电子政务的发展,信息技术在治理国家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互联网+政务服务”将在历史长河留下浓重一笔,电子政务不仅能够促进经济发展,提高政务效率,降低政务成本,还可以推动政府社会的信息化发展等等。历年的《联合国电子政务调查报告》显示,我国电子政务发展水平逐年上升,各项指标均有明显改善。我国在“互联网+”方面的电子应用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依托电子信息技术我们建立了政府与公众,政府与企业之间交流和联系的新平台即电子政务平台,该平台的建设有效提升了公共服务的质量。虽然我国电子政务发展水平日益提高,但由于政府宣传不到位、建设标准不统一、法律法规制定不及时以及政府组织架构健全等原因,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陷入重重困境,“信息孤岛”现象层出不穷。当前加快发展电子政务、努力破除“信息孤岛”困境、建设网络强国等任务对于促进我国的改革和发展,现代化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充分了解目前电子政务发展现状基础上,深入分析了国内外电子政务基本情况,对比国外电子政务的发展路径,总结出我国电子政务发展问题的原因有以下四个方面:即对发展电子政务的认识仍存在许多误区;政务平台建设相对缓慢;电子政务的法规建设不及时;各部门之间资讯共享存在互通互联障碍问题。探索出我国电子政务发展在宣传推行、行业标准、行业法规以及资讯共享方面的四重困境,并对其成因进行了深入分析,观察国外成功案例,分析失败教训,借鉴成功经验,层层解困,最终以破除信息孤岛现象,建立高效快捷、互联互通的电子政务平台为目标,找出一条符合我国国情的道路,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解决我国电子政务领域中的关键性难题的四点方案。第一,提升部门服务:加强政府宣传、强化特色服务、提升民众获得感;第二,统一行业标准:建立健全统一参数标准、构建长效参考机制;第三,完善法律法规:完善电子政务法律法规、构建法律长效保障机制;第四,共享地区信息:建立资讯共享-高层协调制、构建长效沟通机制。破除“纵强横弱”的信息孤岛现象,建立高效、快捷、有序的政务服务,搭建互联互通的资讯共享平台,努力实现我国政治体制转型,经济再度腾飞的目标。
李晓彤[2](2020)在《我国政府开放数据的质量评价与改进研究》文中指出开放政府数据是大数据时代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已经上升至国家战略高度,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创造了丰富的价值效益。开放政府数据不仅仅是将数据开放出来这么简单,而是要盘活存量数据,优化增量数据,提高开放政府数据对经济和社会的可用性、判断决策的合理性和数据的精准应用,从最初的数据共享向数据可用性发展。目前,我国开放政府数据呈现总量稳步增长,政策法规支持力度加大,数据平台建设逐渐完善的趋势,已有100多个地方政府上线了开放数据平台,开放数据集达七万多个,两年内增幅近八倍。但是数据质量水平却参差不齐,重创造轻管理、重数量轻质量、重开放轻利用的问题逐渐突出,缺乏科学的数据质量评价标准及体系。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文的主要工作如下:(1)国内外数据质量评价框架分析。对国外以开放数据晴雨表为代表在内的5个质量评价框架,以及国内的开放树林指数进行学习借鉴,重点分析了框架中具体的评价维度和指标,为本文的框架构建提供基础。(2)构建数据质量评价框架。调查我国地方政府开放数据平台存在的质量问题,从数据质量问题角度出发,建立了包含8个质量维度的地方政府开放数据质量评价框架,对我国5个试点地方的数据集和门户网站进行量化实例评价。(3)开发数据质量本体。基于七步法的本体模型创建方法,建立了数据质量本体,将本体应用到5个试点地方中,对数据质量评价结果进行统一的实例描述,并引入本体推理方法对评价结果进行查询和推理,在语义上实现评价结果的复用和共享。(4)提出数据质量改进机制和方法。在政府数据治理框架的基础上,提出了包括制度保障、数据处理、数据质量控制和评估反馈的质量改进机制,在质量评价框架和数据质量本体的基础上对数据清洗和本体推理两个质量改进方法进行应用验证。(5)新冠肺炎疫情数据的质量评价与改进。调研发现我国已有13个地方政府平台开放了共1 13个新冠肺炎疫情数据集,利用本文构建的数据质量评价框架对数据进行评价,应用数据清洗和本体推理方法改进数据质量,针对新冠肺炎疫情数据提出质量改进建议。本文旨在改进我国政府开放数据质量,为我国国家及地方政府开放数据平台的数据质量发展工作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谭婧[3](2020)在《我国省级政府数据开放平台元数据质量评估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开放数据运动不断推进,数据开放的目标也由最初的数据资源开放授权逐渐向提供高质量的数据、提升数据资源的可用性、可信度等方向转变。元数据是描述数据资源各种特征的摘要数据,揭示了数据资源的内容、特征、作用、获取方式等信息,在帮助数据用户查找和获取数据资源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元数据建设、质量控制等作为数据开放的必须步骤和重要单元,在构建政府数据开放平台过程中具有重要价值。本文以我国已上线并有效运行的13个省级政府数据开放平台为研究对象,对我国现阶段省级政府数据开放平台的元数据质量进行探析。首先,通过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及实证调研,本文总结了目前已产生的元数据质量评估方法和模型,并揭示了我国已建成的省级政府数据开放平台的数据开放现状、元数据规范制定现状以及元数据建设现状;其次,本文选取国内外政府机构及相关国际组织编制出版的主流元数据标准,建立了其与DCAT(Data Catalog Vocabulary)词汇表之间的映射关系,以此作为后阶段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二级指标确定的依据;再者,本文在参考原有评估模型的基础上,构建了由存在性、一致性和开放性三个基本维度,以及可获取性、可发现性等13个一级指标组成的省级政府数据开放平台元数据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为进一步对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一级指标进行量化,本文依据映射关系,选取其中共同推荐度高的元数据元素作为省级政府数据开放平台元数据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二级指标,并构建了计分体系;最后,依据层次分析法计算各级指标元素和方案层(13个省级政府数据开放平台)的AHP权值并进行权重排序。评价结果显示:我国现阶段的政府数据开放工作取得了较大进展,但仍存在数据平台建成率较低、元数据标准规范建设不足、平台元数据元素不完善等问题。相关部门可通过加强元数据标准规范建设、完善反馈性元数据及权限管理元数据等措施提升数据开放平台的元数据质量。
余静雯[4](2019)在《大数据条件下地方政府政务信息共享研究 ——以福建省为例》文中提出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创新,我国正在迈入大数据时代,为我国政府的现代化治理提供了发展机遇。在大数据条件下,如何推动地方政府治理现代化,提高行政效率;如何实现政务信息共享成为新的议题。政府部门间政务信息共享不是局部性的,而是整体性的,但在政务信息共享实践中面临着政务信息碎片化的困境。因此,如何打破数据壁垒,克服碎片化困境,促进政务信息共享成为本文的核心议题。本文运用整体性治理的分析框架,从治理理念、组织结构、运行机制和技术系统四个角度出发,通过规范研究、案例分析、访谈法等研究方法的应用,提炼了大数据条件下地方政府政务信息共享的解释框架;利用历史发展与现实困境的综合演绎,呈现政务信息共享的困境,剖析内在发展机理,印证整体性治理理论分析框架对推进政务信息共享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寻找整体性的策略建构,进一步指出打破地方政府部门间的数据割据,实现地方政府政务信息共享协作的整体性治理优化路径。为大数据条件下的地方政府政务信息共享发展方向提供思路。
林军民[5](2019)在《福州政务网站与政务新媒体信息公开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大数据时代来临以及互联网的广泛普及,今天数据和信息已经遍及各行各业和各种业务职能范围领域,成为过去各个阶段时代所未成有过的无形的生产要素。在面对着各种复杂多样的信息,对其的挖掘和运用,将会对于生产力的进一步提升以及让如今社会资源分配不均得到有效解决。政务信息其本身是信息总分类中的一个重要门类,是在政务活动中可以反映政务工作及其相关事物的信息总称。政务信息的公开发布是公民收悉政府部门日常工作以及政务事项办理进程的有效手段。现今随着国内的电子政务的发展,政务网站这一政府公开信息发布的重要平台不断趋于完善。乘着时代背景,移动智能时代的来临,智能掌上设备的普及,新媒体平台也变成政务公开信息发布的重要手段。本文通过对福州市政务网站与政务新媒体的信息公开方面的状况对比,使用观察法、对比分析法和案例分析法,找到二者在公告内容、线上政务、政民交流等方面的异同,试为政务网站和政务新媒体的构建运营提供意见,同时为其今后的发展提供参考决策。
郑爽[6](2018)在《“互联网+”背景下网上政务服务平台优化策略研究 ——以福建省网上办事大厅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建设网上政务服务平台是“互联网+”背景下政府信息化的时代要求,也是政府提高政务服务能力,实现服务型政府的重要途径。近年来,国家出台了系列关于“互联网+政务服务”的相关政策文件,为网上政务服务平台建设提供理论依据,各地方政府纷纷加快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建设工作,尤其在建立“省、市、县(区)”多级联动的网上政务服务平台方面进行广泛探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与此同时,服务内容缺乏标准化、平台功能尚未充分发挥、服务环境安全系数低、推广力度不到位等问题凸显,严重降低公众满意度,阻碍实现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目标。这就迫切要求政府明确“互联网+”背景下网上政务服务平台建设的核心要义,针对当前暴露出的问题进行改进,进一步指导网上政务服务平台优化实践。本研究拟对我国“互联网+”背景下网上政务服务平台优化这一方兴未艾的主题展开相关的理论探讨与实证研究。首先,对网上政务服务平台、“互联网+”的相关概念进行科学界定,基于新公共服务理论、政府流程再造理论和政府信任理论启发“互联网+”背景下网上政务服务平台优化的方向,以及肯定了从公众体验视角评估政府服务行为的契合性和可行性;其次,对我国网上政务服务平台发展沿革、现状特征及应用成效进行系统梳理;再次,以福建省网上办事大厅为例,调查公众使用网上办事大厅的具体情况,运用SPSS20.0软件对一手资料进行实证分析,揭示服务功能可用性和服务环境可靠性两个维度对公众满意度影响较高,服务操作便利性和服务内容规范性两个维度对公众满意度影响较低,并对这一结果进行深层次问题及原因分析;最后,积极借鉴国内外网上政务服务平台实践经验,结合我国正处于“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以及相关理论,坚持“用户中心、降低成本、简便易用、交互沟通和安全稳定”五大原则,提出“互联网+”背景下网上政务服务平台优化的对策建议,包括关注用户需求,提升公众满意度;拓宽宣传渠道,强化社会知晓率;加强效能监察,提高服务实效性,以期对我国纵深推进网上政务服务平台实践提供有益的指导。
兰海军[7](2016)在《旅游公共服务质量改进研究 ——以厦门市为例》文中认为旅游公共服务是公共服务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持续改善旅游公共服务质量,既是旅游服务业创新发展、加快建设旅游强国的必然要求,更是现代公共服务型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能。深入研究旅游公共服务质量持续改进,有助于促进旅游公共服务质量理论成熟成型,丰富公共服务管理学科体系;有助于促进旅游公共服务质量稳定供给并持续改进,夯实经济社会转型发展基础。本文选择厦门为例,源于其系全国最重要旅游城市之一,解剖既有重要理论价值,也有典型示范意义。本文以游客满意为出发点和归宿,以公共管理理论为基础、服务质量理论为内核,综合运用文献、比较、案例、访谈、问卷、统计等方法,研究如何通过确立旅游公共服务质量目标、旅游公共服务质量监测机制、旅游公共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以持续改进旅游公共服务质量?本文研究内容包括如下四个方面:第一,从实践层面梳理旅游公共服务质量进展。分别考察境内外典型旅游城市实践,梳理出境内旅游城市发展的共性问题,并观察厦门市实践。第二,从理论层面建构旅游公共服务质量改进框架。厘清旅游公共服务质量等核心概念,梳理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及责任主体;借鉴公共服务质量持续改进实践,结合旅游公共服务具体环境,建构旅游公共服务质量改进理论框架。第三,从操作层面阐述旅游公共服务质量持续改进。首先是确立质量目标。在现有软硬件基础上,采用ISA法调查游客真实感知,测量期望与感知差距,全面摸清旅游服务质量“短板”。通过I-S等级计算,找出优先改进项、次优改进项,确立旅游公共服务质量改进的阶段性目标。其次是监测质量运行。通过改进旅游公共服务质量的宣传贯彻,统一内部思想、营造社会氛围。借助“信息化监测、联动化治理、标准化确认、奖惩化控制”机制,全面监测旅游公共服务质量。再次是评价服务质量。采用SERVQUAL框架,将旅游公共服务质量具体化,对应开发一套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对厦门评价并计算出阶段性质量改进的工作重点。最后是持续改进服务质量。持续改进厦门旅游公共服务质量,必须以游客满意为目标,基于旅游服务应用优化智慧厦门顶层设计,修筑质量改进“营养池”;丰富完善厦门质量奖体系,培壮质量改进“胡萝卜”;强化部门协同治理,锻造质量改进“大棒”,构建“三位一体、恩威并举”的服务质量改进运行框架。第四,从推广层面探索公共服务质量改进一般性操作指南。将各环节研究成果和具体操作步骤与厦门经验相结合,抽象化为通用性的操作指南。本文的主要创新点包括,一是尝试构建了旅游公共服务质量管理理论和运行框架;二是尝试开发了一套旅游公共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并量化了服务质量改进的阶段性目标;三是尝试梳理了旅游公共服务质量管理的一般化操作指南。受能力、精力等条件限制,最初调查问卷数据多来源于思明区,未来将进一步拓宽研究区域范围,尽量缩小实然与应然的差距。未来将进一步优化评价指标体系,跟进研究以厦门本岛为核心建构的旅游公共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全面优化提升其适用性。
毕建新[8](2016)在《政务云环境下电子文件一体化管理模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电子文件是信息化时代国家的重要信息资源,加强电子文件管理是新时期国家管理的基础性工作,对于确保国家信息安全、提升国家软实力具有重要意义。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电子文件大量产生,广泛使用,尤其是政府部门,海量的政务电子文件在政府业务中被使用。但是,我国对电子文件资源的掌控能力严重不足。为此,在一批学者的推动下,国家将电子文件管理列入国家战略。与此同时,云计算的概念被提出,其应用也逐步由商业领域向政务领域拓展。在此过程中,政府职能转变一直对电子政务建设产生着重要的影响。本文以问题—方法—贡献为主线,以政务电子文件管理为研究对象,在政府职能转变的背景下,与政府管理实践相结合,探讨云计算环境下政务电子文件一体化管理与服务的模型与实施。本文通过对政务电子文件相关概念进行界定,确定以文件生命周期理论、文件连续体理论、前端控制思想、全程管理思想、协同理论与政府职能转变的相关理论作为研究的理论基础。文件生命周期理论经历了从传统文件生命周期模型到电子文件生命周期模型的转变,并在此基础上衍生出文件连续体理论。文件连续体理论强调了解文件的背景及现状,认为文件的利用才是重点。文件连续体理论还特别强调跨机构的合作。文件连续体理论、前端控制思想和全程管理思想为电子文件管理提供了一体化管理的思想。通过协同理论和政府职能转变理论的指导,电子文件管理各要素、各系统之间能够协同地工作,从而获得电子文件管理的整体放大效应。本文比较了云计算环境与传统网络环境下的政务电子文件管理。从管理思想、管理技术和组织制度等三个层面分析了云计算技术的优势和面临的挑战。论文研究了基于政府职能转变的区域性政务云构建问题。分析了中央与地方政府之间的职能互动关系,揭示了区域性政务云构建的六大动因。论文认为政务电子文件具有大数据的特征,政务大数据与云计算之间将长期保持密切关系。通过对私有云、公有云与混合云三种云计算部署模式的比较研究,提出了基于政府职能转变的区域性政务云构建模式和体系架构。论文从政府业务流程一体化入手,分析其概念及动因,并运用(ISO/TR26122:2008信息与文献—文件过程分析》为工具对政府业务流程进行职能分析和序列分析。论文分析了电子文件管理的可靠性及其影响因素。提出了面向用户目标和业务流程的政务电子文件一体化管理与服务模型,并分析了政务电子文件一体化管理的运行机制。最后,通过对南京市电子政务建设的案例分析,验证了本文所提出的理论与模型。本文研究的主要结论为:(1)对传统电子文件管理理论进行修正和扩充,引入协同理论,丰富了文件生命周期理论、文件连续体理论、前端控制思想和全程管理思想;(2)政务电子文件的一体化管理必须在政府职能转变的背景中动态实施;(3)提出了一种能与政府职能转变动态匹配的政务云构建方法,使得政务电子文件管理所依赖的技术环境能够灵活应对政府职能转变带来的政府业务流程的变化;(4)构建了面向用户目标和业务流程的电子文件一体化管理模型,实现了电子文件管理的协同化、集成化、一体化。
陈荣辉,马亨冰,陈伟日,曾伟仪,孟雪梅,李琦,戴小颖[9](2014)在《福建省电子政务学科发展报告》文中指出目前,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的社会环境和技术环境已经发生明显的变化,经济和社会发展对电子政务的需求进一步增强。电子政务是数字福建的龙头,对福建省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有力的支撑作用,极大提升了政府宏观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等能力。该文阐述了电子政务的发展起源、基本模式、主要特点、发展阶段,介绍了国内外电子政务发展状况,特别是我国电子政务发展历程、政策环境、发展成就和发展趋势,详细介绍了近年来数字福建建设对电子政务学科发展的探索实践以及所取得的成就,梳理了福建省"十五"以来电子政务建设和应用情况,为福建省电子政务学科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林文斌,马亨冰,陈伟日,曾伟仪,苏明宝,郑佳[10](2011)在《福建省电子政务科学发展报告》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20世纪90年代电子政务产生以来,关于电子政务的定义有很多,并且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更新。较典型的有:联合国经济社会理事会将电子政务定义为,政府通过信息通信技术手段的密集性和战略性应用组织公共管理的方式,旨在提高效率、增强政府的透明度、改善财政约束、改进公共政策的质量和决策的科学性,建立良好的政府之间、
二、福建省政务信息资源标准规范改造与集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福建省政务信息资源标准规范改造与集成(论文提纲范文)
(1)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二)研究内容及研究目标 |
(三)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
(四)国内外研究综述 |
(五)论文创新点 |
(六)概念界定及相关理论基础 |
一、我国电子政务基本情况 |
(一)我国电子政务发展概况 |
(二)国内外电子政务的发展差距 |
二、我国电子政务发展问题 |
(一)宣传推行:电子政务推行效果差、公众参与度低 |
(二)行业标准:电子政务相关的国家标准有待确认和制定 |
(三)行业法规:电子政务边缘法律法规仍需制定和完善 |
(四)资讯共享:政府机构之间信息孤岛林立,弊端重重 |
三、我国电子政务问题成因分析 |
(一)政府宣传不到位,公众传统的固化思维难以改变 |
(二)国家全局规划不健全,各地建设标准不一 |
(三)电子政务发展较晚,缺少指导性法律法规 |
(四)条块分割,烟囱林立,遏制了我国电子政务的稳步前进 |
四、破除我国电子政务发展问题的对策 |
(一)提升部门服务:加强政府宣传、强化特色服务、提升民众获得感 |
(二)统一行业标准:健全统一参数标准、构建长效参考机制 |
(三)完善法律法规:完善电子政务法律法规、构建法律长效保障机制 |
(四)共享地区信息:建立资讯共享-高层协调制、构建长效沟通机制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我国政府开放数据的质量评价与改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本文内容及章节结构 |
2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
2.1 政府开放数据平台 |
2.2 数据质量评价 |
2.3 数据质量评价框架 |
2.3.1 DQA评价框架 |
2.3.2 DQAF评价框架 |
2.3.3 CDQ评价框架 |
2.3.4 PDQM评价框架 |
2.3.5 SPDQM评价框架 |
2.4 数据质量约束规则 |
2.5 本体理论 |
2.5.1 本体 |
2.5.2 本体推理 |
2.6 数据质量改进 |
2.7 本章小结 |
3 我国政府开放数据质量评价框架的构建 |
3.1 国内外开放政府数据评价框架 |
3.1.1 国外开放政府数据评价框架 |
3.1.2 我国地方开放政府数据评价报告 |
3.2 数据质量问题调查与分析 |
3.2.1 实例层质量问题 |
3.2.2 模式层质量问题 |
3.2.3 元数据质量问题 |
3.2.4 数据文件质量问题 |
3.2.5 数据质量问题汇总 |
3.3 质量评价框架的构建 |
3.3.1 质量评价框架的总体结构 |
3.3.2 数据质量维度 |
3.3.3 维度指标度量方法 |
3.4 质量评价实例 |
3.4.1 质量评价范围和流程 |
3.4.2 评价结果分析 |
3.5 数据质量约束规则分类 |
3.6 本章小结 |
4 数据质量描述模型——质量本体 |
4.1 地方政府开放数据平台调查 |
4.2 数据质量本体 |
4.2.1 DCAT词汇表 |
4.2.2 数据质量词汇表 |
4.3 我国政府开放数据质量本体的构建 |
4.3.1 本体构建步骤 |
4.3.2 类及类之间的层次关系 |
4.3.3 类的属性 |
4.3.4 本体总体结构 |
4.4 数据质量描述实例 |
4.4.1 开放政府数据质量评价 |
4.4.2 质量元数据溯源 |
4.4.3 质量信息反馈 |
4.5 数据质量评价框架到本体的映射 |
4.6 基于Jena的本体推理 |
4.6.1 本体推理工具Jena |
4.6.2 基于本体推理的数据质量评价 |
4.7 本章小结 |
5 我国政府开放数据的质量改进及应用 |
5.1 政府数据治理框架 |
5.2 我国政府开放数据质量改进机制整体结构 |
5.2.1 制度保障 |
5.2.2 数据处理 |
5.2.3 数据质量控制 |
5.2.4 评估反馈 |
5.3 基于数据清洗的质量改进 |
5.3.1 质量维度关联关系分析 |
5.3.2 数据清洗流程 |
5.3.3 数据清洗实例 |
5.4 基于本体推理的质量改进 |
5.4.1 本体推理流程 |
5.4.2 本体推理实例 |
5.4.3 质量元数据的SPARQL查询 |
5.5 新冠肺炎疫情数据质量评价与改进 |
5.5.1 新冠肺炎疫情数据开放情况 |
5.5.2 数据质量评价 |
5.5.3 数据质量改进 |
5.6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3)我国省级政府数据开放平台元数据质量评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现状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4 研究方法 |
1.5 研究思路 |
1.6 研究创新点 |
2 我国省级政府数据开放平台建设现状 |
2.1 省级政府数据开放平台数据开放现状 |
2.2 省级政府数据开放平台元数据规范制定现状 |
2.3 省级政府数据开放平台元数据建设现状 |
3 国内外主流的数据开放平台元数据标准 |
3.1 国外政府主要的元数据标准 |
3.1.1 美国——POD |
3.1.2 英国—e-GMS |
3.1.3 澳大利亚—AGLS |
3.2 相关国际组织的元数据标准 |
3.2.1 都柏林核心元数据 |
3.2.2 CKAN |
3.2.3 DCAT词汇表 |
3.3 我国主要的元数据标准 |
3.4 主流元数据标准与DCAT词汇表的映射关系 |
4 省级政府数据开放平台元数据质量评价体系 |
4.1 省级政府数据开放平台元数据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4.1.1 元数据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维度与一级指标 |
4.1.2 元数据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二级指标的确定 |
4.1.3 元数据质量评估指标体系指标权重确定 |
4.2 省级政府数据开放平台元数据质量评价二级指标评分体系 |
4.2.1 评分说明 |
4.2.2 评分实例 |
5 我国省级政府数据开放平台元数据质量评估实证研究 |
5.1 评估过程 |
5.2 评估结果 |
5.3 主要发现 |
5.3.1 数据平台建成率低,西部地区分布较少 |
5.3.2 元数据建设水平存在差异,东部地区质量整体更佳 |
5.3.3 数据开放平台建设进程加快,元数据质量有所提升 |
5.3.4 反馈性元数据元素缺失,资源维护力度有待提升 |
6 建议与展望 |
6.1 建议 |
6.1.1 统一工作部署,推进平台建设进程 |
6.1.2 加强元数据规范建设,提升平台数据质量 |
6.1.3 完善反馈性元数据,注重权限管理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4)大数据条件下地方政府政务信息共享研究 ——以福建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文文摘 |
绪论 |
一、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
二、文献综述 |
三、本文的研究方法、重点及创新点 |
第一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
一、大数据 |
二、政务信息 |
三、政务信息共享 |
第二节 政务信息共享的理论基础及分析框架 |
一、无缝隙政府理论 |
二、整体性治理理论 |
三、本文分析框架:整体性治理视角 |
第二章 大数据条件下地方政府政务信息共享的动因及趋势 |
第一节 政务信息共享的动因 |
一、外部驱动:大数据及信息技术革命的影响 |
二、内部驱动:公共行政改革的内生需求 |
第二节 政务信息共享的趋势 |
一、微观:政府部门内信息共享 |
二、中观:政府部门间信息共享 |
三、宏观:政府与社会之间的信息共享 |
第三章 福建省政务信息共享的历史沿革及特点 |
第一节 福建省政务信息共享的历程沿革 |
一、起步阶段:抢占信息化先机(2006-2010) |
二、过渡阶段:整合资源(2010-2013) |
三、新的阶段:政务信息整合共享(2014-至今) |
第二节 福建省政务信息共享的特点 |
一、数字福建的需求导向 |
二、自下而上实践与自上而下的政策规划相结合 |
三、领导权威助力政务信息共享 |
第三节 福建省政务信息共享的成效 |
一、信息共享范围的拓展 |
二、信息共享管理体制的建立 |
三、共享机制的深化 |
第四节 小结 |
第四章 福建省政务信息共享中碎片化困境及机理分析 |
第一节 碎片化——基于整体性治理视角的解读 |
第二节 福建省政务信息共享中的碎片化困境 |
一、政务信息共享的认知碎片化 |
二、信息资源分配的碎片化 |
三、建设、运行的碎片化 |
四、技术手段的碎片化 |
第三节 政务信息共享中碎片化困境的内在机理分析 |
一、压力型体制对信息共享认知的影响 |
二、“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对信息共享的制约 |
三、政府部门间利益冲突对信息共享的限制 |
四、“官本位”思想削弱共享意识 |
第四节 小结 |
第五章 大数据条件下加强政务信息共享的整体性治理路径 |
第一节 地方政府政务信息共享整体性治理的可行性分析 |
一、大数据技术为整体性治理提供技术支持 |
二、整体性治理体现等级式、协商式的治理结构 |
三、整体性治理主体的多元化 |
第二节 培育部门间整体性战略协作理念 |
一、构建部门间的信任机制 |
二、整体观念代替部门主义 |
三、树立政务信息共享理念 |
第三节 加强组织协调机制 |
一、建立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 |
二、健全政务信息共享管理机制 |
第四节 建立多元协作的共享组织 |
一、构建辅助性的合作团队 |
二、构建公私合作伙伴关系 |
第五节 深化共享协作技术的创新 |
一、完善网络基础设施建设 |
二、完善数据基础设施建设 |
结语 |
附录1:福州市XX试验区政府大数据综合治理 |
参考文献 |
一、政府文件 |
二、着作类 |
三、学位论文 |
四、期刊类 |
五、外文书籍 |
六、外文期刊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5)福州政务网站与政务新媒体信息公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论文研究背景及意义和目的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述评 |
一、前人研究结果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三、国内研究现状 |
第三节 本文研究方法及研究内容 |
一、研究方法 |
1.文献研究法 |
2.实际体验法 |
3.内容分析法 |
4.比较研究法 |
二、本文研究内容与章节安排 |
第一章 政务网站与政务新媒体关于信息公开形式探讨 |
第一节 政务的信息公开概况 |
一、政务的信息公开制度的发展 |
二、政务的信息公开制度明确的公开范围 |
三、政务的信息公开对促进廉政建设的正面作用 |
第二节 政务网站的信息公开 |
一、政务网站信息公开发展概述 |
二、政务网站信息公开建站机制 |
三、政务网站的信息公开运营机制 |
第三节 政务新媒体的信息公开 |
一、政务新媒体信息公开发展概述 |
二、政务新媒体的信息公开形式 |
三、政务新媒体的信息公开运营管理 |
第二章 福州市政务网站信息公开现状调查分析 |
第一节 政务网站采样 |
一、研究对象确定 |
二、使用方法及统计时间 |
第二节 福建省福州市政务网站信息公开形式的基本情况 |
一、福州市政府部门网站、网址及政务新媒体对应情况 |
二、福州市县(市)区政务网站、网址及政务新媒体对应情况 |
三、福州市重要机构、直属机构政务网站、网址及政务新媒体对应情况 |
第三节 政务网站调查数据及结果分析 |
一、政务公开信息维度 |
二、政务服务信息维度 |
三、公民参政信息维度 |
第三章 福州市政务新媒体信息公开现状调查分析 |
第一节 政务新媒体观察采样 |
一、采样选取 |
二、研究方法与调查周期 |
第二节 福建省福州市市级政务新媒体基本情况 |
第三节 数据汇总分析 |
一、政务微信数据汇总 |
二、政务微博数据汇总 |
三、政务客户端应用APP信息公开功能汇总 |
第四章 政务网站与政务新媒体的信息公开对比分析 |
第一节 政务网站与政务新媒体政务公开信息指标对比分析 |
一、政务网站对比政务微信公众号 |
二、政务网站对比政务微博福州发布 |
三、政务网站对比政务APP“e福州” |
第二节 政务网站与政务新媒体政务服务信息维度对比分析 |
一、政务网站对比政务微信公众号 |
二、政务网站对比政务微博福州发布 |
三、政务网站对比政务APP“e福州” |
第三节 政务网站与政务新媒体公民参政信息维度对比分析 |
一、政务网站对比政务微信公众号 |
二、政务网站对比政务微博福州发布 |
三、政务网站对比政务APP“e福州” |
第四节 研究结果总结 |
一、政务公开信息维度 |
二、政务服务信息维度 |
三、公民参政信息维度 |
第五节 存在问题及优化办法 |
一、政务网站信息公开现存问题 |
二、政务网站信息公开优化办法 |
三、政务新媒体信息公开现存问题 |
四、政务新媒体信息公开优化办法 |
第五章 结论 |
第一节 创新点 |
第二节 主要研究任务 |
第三节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互联网+”背景下网上政务服务平台优化策略研究 ——以福建省网上办事大厅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1.2.3 研究述评 |
1.3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创新之处 |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网上政务服务平台概述 |
2.1.1 网上政务服务平台的相关概念 |
2.1.2 网上政务服务平台的核心功能 |
2.2 “互联网+”的相关概念 |
2.2.1 互联网+ |
2.2.2 互联网+政务服务 |
2.3 理论基础 |
2.3.1 新公共服务理论 |
2.3.2 政府流程再造理论 |
2.3.3 政府信任理论 |
第三章 “互联网+”背景下我国网上政务服务平台实践检视 |
3.1 我国网上政务服务平台的发展沿革 |
3.1.1 办公自动化(1985-1992年):简单处理内部政务琐事 |
3.1.2 三金工程(1993-1998年):服务平台以信息发布为主 |
3.1.3 政府上网工程(1999-2001年):建立便民服务网上平台 |
3.1.4 电子政务(2002-2013年):加快推进电子政务公共服务 |
3.1.5 互联网+政务(2014-至今):以公众为中心的一站式服务 |
3.2 “互联网+”背景下我国网上政务服务平台的主要特征 |
3.2.1 依托政府门户网站整合服务资源 |
3.2.2 聚焦政务公开、在线办理、政民互动三大功能 |
3.2.3 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服务模式稳步发展 |
3.2.4 新媒体助推在线政务服务成为新趋势 |
3.3 “互联网+”背景下我国网上政务服务平台应用成效 |
3.3.1 简政放权、放管结合,提升公共服务能力 |
3.3.2 星级事项、线上线下,提高服务整体效能 |
3.3.3 整合资源、信息共享,提升网上服务水平 |
3.3.4 电子监察、网上评议,促进工作阳光运行 |
第四章 个案研究--以福建省网上办事大厅为例 |
4.1 福建省网上办事大厅运行现状 |
4.1.1 服务事项进驻情况 |
4.1.2 事项服务星级情况 |
4.1.3 案件办理进度情况 |
4.2 问卷设计及数据收集 |
4.2.1 问卷设计 |
4.2.2 数据收集 |
4.3 数据分析 |
4.3.1 数据描述性统计分析 |
4.3.2 信度与效度检验 |
4.3.3 人口统计变量对服务维度的方差分析 |
4.3.4 服务品质与满意度的回归分析 |
4.4 结果讨论 |
第五章 国内外网上政务服务平台实践的经验借鉴 |
5.1 国外网上政务服务平台实践的基本经验 |
5.1.1 英国:持续关注公众体验 |
5.1.2 新加坡:从摇篮到坟墓的服务 |
5.1.3 美国:面向用户服务的数据开放政府 |
5.1.4 澳大利亚:“服务至上”的理念引领 |
5.1.5 加拿大:以用户为中心的“政府在线”计划 |
5.2 国内网上政务服务平台实践的基本经验 |
5.2.1 浙江政务服务网:“一张网”的政务超市 |
5.2.2 广东省网上办事大厅:“一站式”网上服务 |
5.2.3 江苏政务服务网:“虚实一体”的政务服务平台 |
5.3 国内外网上政务服务平台实践的经验启示 |
5.3.1 树立服务观念,注重顶层设计 |
5.3.2 制定通用标准,提供规范服务 |
5.3.3 打造平台特色,提升用户体验 |
5.3.4 整合数据资源,创新服务手段 |
5.3.5 利用移动终端,聚合便民事项 |
第六章 “互联网+”背景下网上政务服务平台优化原则与对策 |
6.1 “互联网+”背景下网上政务服务平台优化原则 |
6.1.1 用户中心原则 |
6.1.2 降低成本原则 |
6.1.3 简便易用原则 |
6.1.4 交互沟通原则 |
6.1.5 安全稳定原则 |
6.2 “互联网+”背景下网上政务服务平台优化对策 |
6.2.1 关注用户需求,提升公众满意度 |
6.2.2 拓宽宣传渠道,强化社会知晓率 |
6.2.3 加强效能监察,提高服务实效性 |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一: 市民使用福建省网上办事大厅情况调查 |
附录二: 市民使用福建省网上办事大厅的访谈提纲 |
附录三: 福建省网上办事大厅工作人员的访谈提纲 |
个人简历 |
(7)旅游公共服务质量改进研究 ——以厦门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立题旨意 |
二、文献综述 |
三、研究内容 |
四、研究方法 |
五、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旅游公共服务质量改进的实践进展 |
第一节 旅游公共服务质量改进兴起的动因 |
一、注重质量是各国发展的普遍路径 |
二、驱动质量是服务型政府的内在追求 |
三、提升质量是游客对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期盼 |
第二节 境内外典型城市旅游公共服务质量改进实践 |
一、境外典型城市的旅游公共服务质量 |
二、境内典型城市旅游公共服务质量 |
三、境内城市旅游公共服务质量改进的共性问题 |
第三节 厦门旅游服务业与公共服务质量现状 |
一、厦门旅游服务业发展概况 |
二、厦门旅游公共服务质量现状 |
第三章 旅游公共服务质量改进的管理框架 |
第一节 旅游公共服务相关概念辨析 |
一、公共服务 |
二、旅游公共服务 |
三、旅游公共服务质量 |
第二节 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及主体认定 |
一、旅游公共服务的体系 |
二、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划分及责任认定 |
第三节 旅游公共服务质量的改进框架 |
一、质量管理通用框架 |
二、公共服务质量管理一般框架 |
三、旅游公共服务质量改进管理框架 |
第四章 旅游公共服务质量目标的确立 |
第一节 总体服务质量目标设定 |
一、研究方法与框架 |
二、调查对象特征 |
第二节 旅游服务质量的目标体系 |
一、总体目标 |
二、分项目标 |
三、旅游服务质量目标变迁 |
第三节 质量目标确立过程及顺序 |
一、质量确立目标过程 |
二、质量目标确立顺序 |
第五章 旅游公共服务质量的监测 |
第一节 旅游公共服务质量监测的前期准备 |
一、旅游公共服务质量监测的宣传贯彻 |
二、旅游公共服务质量目标的任务分解 |
第二节 旅游公共服务质量监测的全面运行 |
一、信息化推动旅游大数据监测 |
二、联动化夯实跨部门服务质量治理 |
三、标准化促进旅游公共服务质量稳定 |
四、奖惩并举控制旅游公共服务质量 |
第三节 旅游公共服务质量监测的后期控制 |
一、监测后期控制阶段的现状 |
二、监测后期保障中的问题 |
第六章 旅游公共服务质量的评价 |
第一节 旅游服务质量评价概述 |
一、旅游服务质量评价方法与框架 |
二、旅游公共服务质量评价样本特征 |
第二节 旅游公共服务质量评价体系 |
一、总体旅游服务质量评价 |
二、具体旅游项目服务质量评价 |
第三节 旅游公共服务质量评价检验及改进 |
一、旅游公共服务质量评价检验 |
二、旅游公共服务质量提升建议 |
第七章 旅游公共服务质量的持续改进 |
第一节 环境层面——优化智慧旅游平台 |
一、优化顶层设计 |
二、优化技术支撑 |
三、优化应用体系 |
四、提升全域智慧服务 |
第二节 激励层面——内化质量创新动力 |
一、强化质量导向 |
二、强化质量提升 |
三、强化质量奖励 |
第三节 机制层面—强化部门协同治理 |
一、构建“大旅游”协同发展机制 |
二、夯实“大数据”共享供给平台 |
三、构建“多部门”协同服务机制 |
四、构建“跨部门”协同监管机制 |
结论 |
一、基本结论 |
二、存在不足 |
附录一 厦门市旅游公共服务质量改进调查问卷 |
附录二 厦门市旅游公共服务质量调查问卷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政务云环境下电子文件一体化管理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内容 |
1.3 研究意义 |
1.4 拟解决关键问题 |
1.5 研究方法 |
1.6 研究思路 |
1.7 论文创新点 |
第二章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1 电子文件管理 |
2.1.1 电子文件管理理论 |
2.1.2 电子文件管理流程 |
2.1.3 电子文件标准规范与管理制度 |
2.1.4 电子文件管理技术 |
2.2 电子政务 |
2.2.1 电子政务概念及其发展 |
2.2.2 政府信息公开与信息服务 |
2.2.3 政务云 |
2.3 政府职能转变 |
第三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架构 |
3.1 基本概念界定 |
3.1.1 电子政务与政务云 |
3.1.2 政务电子文件及其一体化管理 |
3.1.3 云计算环境下政务电子文件一体化管理 |
3.2 政务电子文件一体化管理理论体系 |
3.2.1 文件生命周期理论、文件连续体理论、全程管理思想与前端控制思想 |
3.2.2 协同理论 |
3.2.3 政府职能转变 |
3.3 云计算环境与传统网络环境下政务电子文件管理比较 |
3.3.1 管理思想层面 |
3.3.2 管理技术层面 |
3.3.3 组织制度层面 |
第四章 基于政府职能转变的区域性政务云构建研究 |
4.1 中央与地方政府职能互动关系 |
4.2 区域性政务云构建动因 |
4.2.1 政府职能转变的目标与云计算服务理念的契合 |
4.2.2 政府积极推动云计算在政府管理创新中的应用 |
4.2.3 政务云可以克服传统政府职能行使中的弊端 |
4.2.4 云计算需自下而上的在政府管理中运用 |
4.2.5 有助于推动国内信息技术和产业发展 |
4.2.6 有助于政府部门降低管理成本,实现节能降耗 |
4.3 政务大数据与云计算的关系 |
4.3.1 政务电子文件的大数据特征 |
4.3.2 政务大数据与云计算的关系 |
4.4 区域性政务云构建 |
4.4.1 云计算三大部署模式 |
4.4.2 基于政府职能转变的政务云构建 |
4.4.3 区域性政务云实现架构 |
第五章 政务云环境下电子文件一体化管理模型研究 |
5.1 政府业务流程一体化分析 |
5.1.1 政府业务流程一体化概念 |
5.1.2 政府业务流程一体化动因 |
5.2 政府业务流程的职能分析与序列分析 |
5.2.1 政府业务流程的职能分析 |
5.2.2 政府业务流程的序列分析 |
5.3 电子文件一体化管理可靠性分析 |
5.3.1 电子文件一体化管理对可靠性的要求 |
5.3.2 云计算环境下电子文件一体化管理可靠性影响因素 |
5.4 基于政务云的电子文件一体化管理模型 |
5.4.1 面向用户目标和业务流程的政务电子文件管理与服务模型 |
5.4.2 模型要素分析 |
5.5 基于政务云的电子文件一体化管理运行机制 |
5.5.1 创新管理机制体制 |
5.5.2 完善法规制度及标准规范 |
5.5.3 强化全过程的集成共享 |
5.5.4 实施文件管理的前端控制 |
5.5.5 推动云计算技术运用 |
5.5.6 开展全面的业务协同 |
第六章 案例分析 |
6.1 基于政府职能转变的南京市电子政务发展 |
6.1.1 阶段一:改革审批制度,建设电子政务,提升服务效率(2000-2006) |
6.1.2 阶段二:缩减审批事项,整合政务系统,共享政务信息(2006-2011) |
6.1.3 阶段三:成立政务中心,发展智慧政务,协同信息服务(2011-2015) |
6.1.4 验证:电子政务发展必须与政府职能转变相结合 |
6.2 南京市政务云及其综合政务软件平台 |
6.2.1 南京市政务云 |
6.2.2 综合政务软件平台 |
6.2.3 验证:云计算等信息技术带来服务模式的变革 |
6.3 典型政务公开与政务服务案例 |
6.3.1 G2C(政府-公众) |
6.3.2 G2B(政府-企业) |
6.3.3 G2G(政府-政府) |
6.3.4 验证:一体化、协同式服务可以大幅提升电子政务效率 |
6.4 相关修正 |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7.1 本文研究工作 |
7.2 研究贡献 |
7.3 研究局限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课题支持与科研成果 |
致谢 |
(9)福建省电子政务学科发展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 电子政务概述 |
1.1 电子政务的定义 |
1.2 电子政务的基本模式 |
1.3 电子政务的主要特点 |
1.4 电子政务的发展阶段 |
1.5 国外电子政务发展状况 |
2 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状况 |
2.1 发展历程 |
2.2 发展成就 |
2.3 发展趋势 |
3 福建省电子政务的探索与实践 |
3.1 不同时期福建省电子政务的发展目标 |
3.2 2001年~2013年数字福建年度计划中电子政务建设主要内容 |
4 福建省电子政务发展成就 |
4.1 开展电子政务顶层设计, 为电子政务转型发展、全面提高电子政务技术服务能力和水平提供了框架 |
4.2 全省电子政务网络体系基本完善、政府办公业务应用系统建设基本完成, 市县电子政务建设加快推进 |
4.2.1 基本建成电子政务网络体系。 |
4.2.2 党委部门核心业务信息化改造已经完成, 人大、政协、纪检的应用系统日益完善, 省政府办公厅和省直各厅局均建成了内部局域网和办公业务应用系统。 |
4.2.3 网上审批提高了行政效能。 |
4.2.4 政府门户网站成为信息公开的第一门户。 |
4.3 在不同行业建设一系列信息系统, 通过提升电子政务应用水平推进政府管理模式创新 |
4.3.1 政府服务热线开辟了为群众排忧解难的便捷通道。 |
4.3.2 公共应急管理体系为有效应对突发事件提供了保障。 |
4.3.3 卫生信息化提升了医疗卫生和社会保障能力。 |
4.3.4 初步实现猪肉等大宗食品安全可追溯。 |
4.3.5 通过电子智能化提高药品监管效能。 |
4.3.6 流动人口管理信息化提升了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水平。 |
4.4 以共享平台为载体, 加大资源整合力度, 积极推进跨地区、跨部门的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和业务协同, 初步形成了政务信息资源共享体系 |
4.4.1 国家自然资源和地理空间基础信息库试点通过国家验收。 |
4.4.2 基础和共享主题信息资源开发逐步深化。 |
4.4.3 建成电子证照共享服务系统, 为无纸化审批奠定了基础。 |
4.4.4 共享平台应用得到深化。 |
4.5 市县电子政务逐步向一体化方向迈进 |
4.5.1 基本应用与服务实现全面覆盖。 |
4.5.2 设区市电子政务一体化协调发展。 |
4.5.3 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 |
4.6 继续坚持积极防御的方针, 加强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 建设安全、稳定、可靠的信息化环境, 促进信息化与信息安全的协调发展 |
4.6.1 强化监督, 积极开展重点领域网络与信息安全检查行动。 |
4.6.2 强化政府互联网安全管理。 |
4.6.3 突出亮点, 进一步深化等级保护工作。 |
4.6.4 强化信息安全宣传教育。 |
4.7 不断建立健全体制机制, 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工作初见成效, 政策法规和运行机制基本到位 |
5 对策建议 |
5.1 加强电子政务的战略规划 |
5.2 加大电子政务应用的推行力度 |
5.3 加快健全电子政务体系建设 |
5.4 从战略的高度重视电子政务宣传培训工作 |
(10)福建省电子政务科学发展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 国外电子政务发展状况 |
2 我国电子政务建设环境 |
3“数字福建”的提出和我省电子政务的规划与探索 |
3.1“数字福建”的提出 |
3.2“十五”和“十一五”数字福建专项规划中的内容 |
3.2.1“十五”数字福建总体目标和建设内容 |
3.2.2“十一五”数字福建电子政务主要目标、任务及发展重点 |
3.3 2001年~2010年数字福建年度计划中电子政务建设内容 |
4 我省电子政务建设和发展状况 |
4.1 全省电子政务网络体系基本形成 |
4.2 全省电子政务公共服务体系已具规模 |
4.3 政务信息化应用体系日趋完善 |
4.4 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与共享稳步推进 |
4.5 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工作初见成效 |
4.6 管理体制基本建立 |
4.7 政策法规和运行机制基本到位 |
4.8 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
5 对策建议 |
5.1 强化规划引导作用, 实行规划评估制度, 完善电子政务绩效考核制度 |
5.2 开展电子政务顶层设计, 整合电子政务资源, 深化电子政务建设应用, 推动服务型政府建设 |
5.3 健全完善电子政务建设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
5.4 加强电子政务宣传和培训 |
四、福建省政务信息资源标准规范改造与集成(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D]. 姜家昆. 吉林大学, 2021(01)
- [2]我国政府开放数据的质量评价与改进研究[D]. 李晓彤. 大连海事大学, 2020(01)
- [3]我国省级政府数据开放平台元数据质量评估研究[D]. 谭婧. 武汉大学, 2020(04)
- [4]大数据条件下地方政府政务信息共享研究 ——以福建省为例[D]. 余静雯. 福建师范大学, 2019(12)
- [5]福州政务网站与政务新媒体信息公开研究[D]. 林军民. 福建师范大学, 2019(12)
- [6]“互联网+”背景下网上政务服务平台优化策略研究 ——以福建省网上办事大厅为例[D]. 郑爽. 福州大学, 2018(08)
- [7]旅游公共服务质量改进研究 ——以厦门市为例[D]. 兰海军. 厦门大学, 2016(01)
- [8]政务云环境下电子文件一体化管理模型研究[D]. 毕建新. 南京大学, 2016(08)
- [9]福建省电子政务学科发展报告[J]. 陈荣辉,马亨冰,陈伟日,曾伟仪,孟雪梅,李琦,戴小颖. 海峡科学, 2014(01)
- [10]福建省电子政务科学发展报告[J]. 林文斌,马亨冰,陈伟日,曾伟仪,苏明宝,郑佳. 海峡科学, 20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