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脑瘫的临床与治疗

小儿脑瘫的临床与治疗

一、脑性瘫痪病儿的临床与治疗(论文文献综述)

韩欣,丁晓玲,包蕊,王馨,余涛[1](2022)在《维生素B12联合鼠神经生长因子对脑瘫幼鼠智力的改善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维生素B12(VB12)联合鼠神经生长因子(MNGF)对脑瘫幼鼠智力的改善作用,并初步探讨其机制。方法研究起止时间为2018年1—4月。选取14 d日龄Wistar大鼠72只,按系统随机抽样取48只建模,余24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和对照组。将建模成功的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VB12组、MNGF组、VB12+MNGF组,假手术组仅做切口左侧颈动脉暴露后缝合,对照组无操作。VB12组神经外膜下注射VB12注射液1 mL/100 g,每天1次;MNGF组给予MNGF注射液(以无菌生理盐水配置,终浓度为2 mg/100 mL)1 mL/100 g体质量神经外膜下注射,每天1次;VB12+MNGF组注射VB12、MNGF,其余三组仅注射无菌生理盐水,维持3周。比较各组一般情况变化,Y迷宫实验结果,神经元凋亡指数(AI),脑组织天冬氨酸特异性半胱氨酸蛋白前酶-3(Pro-Caspase3)、脑组织天冬氨酸特异性半胱氨酸蛋白酶-3(Caspase3)蛋白表达。结果对照组大鼠正常饮食、排便且日常活动正常,体质量逐渐增长,假手术组手术后精神萎靡、食欲不佳,后逐渐好转并恢复正常,其余四组均有异常,VB12组、MNGF组、VB12+MNGF组干预后情况均好转;Y迷宫实验正确次数从多到少依次为对照组(19.58±2.07)、VB12+MNGF组(17.25±2.18)、MNGF组(13.13±1.76)、VB12组(10.33±1.28)、模型组(7.29±1.14);平均开灯至逃至安全区所用时间从长到短依次为模型组(98.67±9.96)s、VB12组(90.24±9.41)s、MNGF组(71.32±8.75)s、VB12+MNGF组(52.45±7.66)s、对照组(30.04±3.71)s;大脑皮质神经细胞AI、脑皮质中央前回区组织Caspase-3的蛋白表达从高到低依次为模型组(18.55±2.47)%,(0.742±0.043)、VB12组(15.62±2.13)%,(0.475±0.012)、MNGF组(11.34±2.02)%,(0.336±0.010)、VB12+MNGF组(5.71±0.78)%,(0.248±0.009)、对照组(0.95±0.13)%,(0.149±0.008)。各组幼鼠Y迷宫实验正确次数、平均开灯至逃至安全区所用时间、大脑皮质神经元细胞凋亡指数(AI)、脑皮质中央前回区组织天冬氨酸特异性半胱氨酸蛋白酶(Caspase3)蛋白比较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脑组织Pro-Caspase3蛋白表达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除对照组与假手术组均相近,其余每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脑瘫幼鼠实施VB12联合MNGF干预能够显着改善一般状况和智力,减少神经元凋亡,推测很可能是通过抑制Pro-Caspase3的水解、下调Caspase3的表达实现的。

田增民,吕彬,惠瑞,刘钰鹏,宋丽,徐莉莉,刘清,李红玉,齐岩,王川[2](2021)在《痉挛型儿童脑性瘫痪的无框架立体定向手术治疗》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无框架立体定向手术治疗儿童脑性瘫痪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09例痉挛型儿童脑性瘫痪病儿的临床资料,均应用机器人辅助无框架立体定向核团毁损手术治疗;采用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gross motor function measure-88,GMFM-88)分别评估病儿术前、术后1周和3月的运动功能,并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术后CT复查显示:所有病儿毁损范围覆盖预定靶点。术后穿刺道少量出血1例,轻度发热1例,无严重手术并发症。术前、术后1周和术后3月GMFM-88评分分别为(49.9±23.5)、(52.6±24.0)、(63.8±22.4)分,与手术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1)。术后3个月,总有效率为98.2%,运动功能平均改善率为24.1%。结论采用机器人辅助无框架立体定向手术治疗儿童脑性瘫痪安全可靠,对改善病儿的运动功能具有积极意义。

高超[3](2021)在《颈总动脉外膜交感神经网剥脱术对脑瘫患儿血清IGF-1的影响及意义的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探讨小儿脑性瘫痪病人在颈总动脉外膜交感神经网剥脱术前后血清肽类神经递质IGF-1的改变情况及与其运动功能的分级和生长发育之间关系。为颈总动脉外膜剥脱术对于脑瘫的治疗机理及治疗方式提供诊治依据。方法:纳入2019年8月-2020年11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脑瘫中心收治的77例脑性瘫痪患儿,行单侧C PVS手术治疗的研究对象。在术前、术后7天出院前评估临床表现并复查血清学检查IGF-1水平,分析相关临床资料,进行探讨颈总动脉外膜交感神经剥脱术对脑瘫患儿血清IGF-1的变化及临床症状的改善情况。结果:脑瘫病患儿血清学IGF-1水平明显低于正常同龄儿童,普遍低于参考值的下限,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能够有效改善肢体功能(P<0.05)。患儿术后血清IGF-1值比较在治疗前大幅度的增高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总动脉外膜交感神经网剥脱术通过GMFM-88评分能够评价其功能提升情况是能够改善脑瘫患儿肢体功能的手术治疗方式,术后I GF-1水平尽管仍普遍低于同龄儿童参考值中位数,但基本处于正常参考值范围,能够帮助患儿恢复部分生长发育能力。对于临床工作中生长发育迟缓的脑瘫患儿建议完善IGF-1检查,若显着低于同龄参考值水平,建议行手术治疗改善肢体功能及生长发育。

武玉霞,郭飞,姚秋英,于建波,沈顺姬,李铁山[4](2021)在《体外冲击波治疗脑瘫病儿小腿三头肌痉挛的临床效果》文中认为目的探讨体外冲击波疗法对脑瘫病儿小腿三头肌痉挛的治疗效果及其作用机制。方法将19例脑瘫伴小腿三头肌痉挛的病儿随机分为体外冲击波治疗组(ESWT组,10例)和对照组(9例)。两组病儿除进行常规康复训练外,ESWT组给予体外冲击波治疗,对照组给予体外冲击波假性治疗,均每周治疗1次,共治疗2个月。分别于治疗前后评估两组病儿的足背屈角、改良Ashworth分级(MAS)、改良Tardieu量表(MTS)评分、腓肠肌内侧头(GM)厚度、Heckmatt量表评分、粗大运动功能评定量表(GMFM)评分,并进行比较。结果与治疗前比较,对照组和ESWT组病儿治疗后足背屈角、MAS评分、MTS评分均降低,GM厚度、GMFM评分均升高,差异有显着性(t=-13.127~13.682,P<0.05);Heckmatt评分差异无显着性(P>0.05)。两组病儿治疗前各指标比较,差异均无显着性(P>0.05)。两组足背屈角、MAS评分、MTS评分、GM厚度及GMFM评分治疗前后差值比较,差异均有显着性(t=-6.341~4.782,P<0.05);Heckmatt评分治疗前后差值比较差异无显着性(P>0.05)。结论体外冲击波疗法可有效改善脑瘫病儿小腿三头肌的痉挛状态。

汪杨[5](2020)在《针刺、温和灸结合Bobath疗法治疗小儿脑性瘫痪(痉挛型)临床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针刺、温和灸结合Bobath疗法对痉挛型小儿脑性瘫痪(cerebral palsy,CP)患儿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88项(gross motor function measure,GMFM88)、Peabody精细运动发育量表(Peabody developmental motor scale-Fine motor,PDMS-FM)分值的影响,从而揭示针灸对痉挛型脑瘫的可能治疗作用。方法:将40例痉挛型脑瘫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针灸结合Bobath疗法)和对照组(单纯采用Bobath疗法),每组各20例。治疗组在针刺、温和灸结束后再采用Bobath疗法,对照组采用与治疗组相同的Bobath疗法。28天为1个疗程,每个疗程结束后休息2天,连做三个疗程。40名患儿在治疗前后均接受GMFM88、PDMS-FM评估,通过两种量表治疗前后评分变化以观察治疗组和对照组患儿粗大运动功能、精细运动功能的改善情况,从而比较两种方法对改善痉挛型脑瘫患儿运动功能障碍的疗效。结果:1.GMFM88评估:治疗前两组GMFM88量表评分差异无统计意义。治疗结束后,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对照组、治疗组GMFM88分值均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GMFM88分值增加更明显,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1)。2.PDMS-FM评估:治疗前两组PDMS-FM中抓握、视觉-运动整合分值差异无统计意义。治疗结束后,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对照组、治疗组PDMS-FM中抓握、视觉-运动整合分值均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PDMS-FM中抓握、视觉-运动整合分值增加更明显,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1)针刺、温和灸结合Bobath疗法与单纯Bobath疗法均可改善痉挛型脑瘫患儿的粗大运动和精细运动发育,进而改善整体运动功能障碍。(2)针刺、温和灸结合Bobath疗法在改善痉挛型脑瘫患儿运动功能障碍方面明显优于单纯Bobath疗法。

邹琴[6](2020)在《“补肾健脑针法”联合康复训练干预脑瘫患儿的氨基酸代谢与疗效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研究通过盖赛尔发育诊断量表(Gessel development diagnosis scale,GDS)和氨基酸代谢组学检测观察“补肾健脑针法”联合康复训练干预脑瘫患儿的临床疗效与氨基酸代谢谱变化,筛选相应的差异代谢物,探讨疗效与代谢物之间的相关性。方法:本研究于2018年4月至2019年12月在江苏省中医院和南京市儿童医院两个中心进行,分临床研究和代谢组学研究两个部分。根据统计学要求,取单侧α=0.025,β=0.20,及预估计治疗组和对照组平均合格率为98%,非劣效性界值5=0.10,估算出每组例数应为24例,受经费限制,最终确定治疗组和对照组各10例,另招募健康儿童10例作为正常组;治疗组和对照组遵循随机对照原则,采用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治疗组予“补肾健脑针法”联合康复训练;对照组进行常规康复训练;正常组不干预。治疗组和对照组合称为脑瘫组,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3个月后进行GDS评估计算相应的发育商(Development quotient,D Q)、采集血清样本;正常组于研究期间采集血清样本一次;所有样本收集完毕后一起送代谢组学检测。结果:本研究最终纳入治疗组11例,对照组9例,正常组10例;代谢组学样本50份。结果分临床研究和代谢组学研究两部分。1.临床研究结果:脑瘫组治疗后各能区DQ均有不同程度提高,经统计学分析,治疗组治疗后GDS适应性、精细动作及个人社交3个能区和平均DQ得分均显着提高,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大运动和语言虽较治疗前有所提高,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后除精细动作得分显着提高,具有统计学差异外(P<0.05),适应性、大运动、语言及个人社交4个能区和平均DQ无统计学意义(P>0.05)。2.代谢组学研究结果:(1)治疗前:脑瘫组与正常组相比,共筛选出9种差异氨基酸,即脑瘫组血清中的谷氨酸、鸟氨酸、酪氨酸、L-甲硫氨酸和精氨酸显着下调,组氨酸、瓜氨酸、5-羟基-L-赖氨酸、谷氨酰胺显着上调。(2)治疗后:治疗组和对照组筛选出2种差异氨基酸,瓜氨酸和组氨酸。(3)脑瘫组治疗前后:氨基酸变化达20余种,无差异氨基酸。结论:“补肾健脑针法”和康复训练均可通过调节体内氨基酸代谢发挥脑瘫治疗作用;瓜氨酸和组氨酸可能是“补肾健脑针法”短期疗效相关的生物标志物;氨基酸代谢谱改变可能较临床疗效更灵敏。

王涛涛,杨忠秀,李新剑,武改,鲍克秀,仇爱珍,乔淑兰[7](2020)在《痉挛型脑瘫的核心稳定训练应用效果分析》文中指出目的探究核心稳定训练应用于痉挛型脑瘫病儿中的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9月至2017年9月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徐州儿童医院收治的给予常规训练干预(以理疗或体疗联合按摩等方法为主)的痉挛型脑瘫病儿58例作为对照组,另选取2017年10月至2018年10月收治的给予核心稳定训练的痉挛型脑瘫病儿58例作为观察组[具体操作有徒手训练和借助辅助器械训练(平衡板、滚筒或弹跳床及Bobath球训练)等]。对比两组精细运动功能、粗大运动功能及步行参数。结果观察组干预3个月后抓握标准分、视觉运动整合标准分及精细动作发育商评分分别为(5.60±1.65)分、(6.74±1.22)分、(77.70±6.31)分,均高于对照组的(4.67±1.43)分、(6.06±1.32)分、(73.42±5.4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干预3个月后粗大运动功能评定量表(72.43±13.04)分高于对照组的(60.35±14.36)分(P<0.05);观察组干预3个月后步速、步长及步宽分别为(0.61±0.11)m/s、(19.96±6.08)cm、(16.88±1.40)cm,均高于对照组的(0.55±0.07)m/s、(16.47±5.23)cm、(14.54±1.32)cm(均P<0.05)。结论核心稳定训练应用于痉挛型脑瘫病儿中,可显着提高病儿的精细运动功能与粗大运动功能,并有效改善其步行参数,值得推广。

刘亚楠[8](2019)在《视频脑电图评估儿童脑瘫合并癫痫45例》文中指出目的探讨视频脑电图(VEEG)对儿童脑瘫合并癫痫病儿的评估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15年2月至2017年8月哈励逊国际和平医院收治的脑瘫合并癫痫的病儿80例。按照检查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45例采用VEEG仪连续监测3 h,对照组35例采用常规脑电图(REEG)仪监测20 min,比较VEEG与REEG的脑电图特点与癫痫阳性检出率。结果观察组癫痫检出率(86.7%)显着高于对照组(6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VEEG能够提高脑瘫合并癫痫病儿的检出率,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涂雅丹[9](2019)在《针刺治疗脑性瘫痪的系统评价(Meta分析)》文中指出目的:本研究通过了解最新国内外针刺治疗脑性瘫痪的临床研究现状,采用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的方法,评价针刺治疗脑性瘫痪的疗效和安全性,探讨针刺对脑性瘫痪患者的影响和价值,指导临床实践和研究。方法:制定严格的纳入和排除标准,全面检索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CNKI)、万方期刊数据库、PubMed,Embase数据库和Cochrane Library。检索时间为查找起始时间至2018年5月31日。由两位研究者独立地提取符合纳入标准的随机对照试验资料和进行文献质量评价。当两位研究者发生分歧时,则通过讨论或由第三位研究人员协助解决。文献质量评价根据Cochrane协作网系统评价工作手册5.1.0版提供的偏倚风险评估工具来评价纳入的随机对照试验的偏倚风险。采用总有效率、粗大运动功能量表(GMFM量表)、改良Ashworth痉挛评价量表、儿童功能独立性量表(WeeFIM量表)等为主要指标,评价针刺治疗脑性瘫痪的疗效。最后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计算比值比(odds ratio,0R)及其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连续性变量资料计算标准化均数差(Standardized mean difference,SMD)及其95%可信区间。利用漏斗图进行发表性偏倚分析。结果:本研究经过严格筛选,最后纳入14个随机对照试验,总病例数1289例。针刺治疗脑性瘫痪的用穴情况,排名前五的穴位是:百会、三阴交、神庭、四神聪、足三里。穴位集中分布在督脉、足少阳胆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足太阳膀胱经。文献质量评价方面:(1)随机序列产生:7个评为“低风险”,3个评为“高风险”,4个评为“风险未知”。(2)分配隐藏:14个评为“风险未知”。(3)研究者和受试者施盲:14个评为“风险未知”。(4)测量结果盲法:12个评为“风险未知”,2个评为“低风险”。(5)结局数据的完整性:所有均评为“低风险”。(6)选择性报告:均未发现选择性报告,评定为“低风险”。(7)其他偏倚:1个评为“低风险”,13个评为“风险未知”。纳入文献的总体质量水平普遍较高,少量质量低的文献可能导致结果发生一定程度的偏倚。Meta分析的结果显示:(1)在总有效率方面,异质性检验x2=7.11,P 0.85,I2=0%,合并效应量OR=3.49,95%CI为(2.60,4.6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根据平均年龄进行亚组分析,平均年龄为1一2岁、2-3岁、3岁以上的亚组合并效应量OR分别为2.63[95%CI(1.18,5.85)]、3.08[95%CI(1.85,5.15)]、3.00[95%CI(1.47,6.12)],其中以 2 至 3 岁组的临床疗效最佳。根据治疗疗程进行亚组分析,疗程为1个月、2个月、3个月、6个月组的合并效应量 OR 分别为 2.47[95%CI(1.16,5.24)]、3.27[95%CI(1.37,7.77)]、4.10[95%CI(2.70,6.23)]、2.80[95%CI(1.40,5.61)],其中疗程3个月的针刺治疗方案疗效最好。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GMFM评分改善方面,异质性检验x2=16.97,P<0.001,I2=53%,其标准化均数差SMD=0.81,95%CI为(0.61,1.02)。排除两项低质量研究后,异质性检验I2=0%,合并效应量标准化均数差SMD=0.68,95%CI为(0.52,0.84),表明针刺结合康复训练组疗效更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干预措施进行亚组分析,针刺结合康复训练对照单纯康复训练组合并效应量SMD=0.82,95%CI为(0.62,1.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结合康复训练对照假针刺结合康复训练组合并效应量SMD=0.68,95%CI为(0.16,1.1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改良Ashworth评分方面,异质性检验x2=0.28,P=0.60,I2=0%,其标准均数差SMD=-0.65,95%CI为(-1.07,-0.2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针刺结合康复训练比康复训练的疗效显着。(4)WeeFIM评分方面,异质性检验x2=0.08,P=0.78,I2=0%,其标准均数差 SMD=0.58,95%CI 为(0.24,0.9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结合康复训练组优于康复训练组。(6)敏感性分析和漏斗图分析显示,纳入的研究同质性较强,不存在发表偏倚。结论:针刺治疗脑性瘫痪安全而疗效确切,在总有效率、GMFM评分、改良Ashworth评分、WeeFIM评分方面具有良好的优势,尤其对改善粗大运动功能效果显着,对于2至3岁的儿童采用针刺治疗、或者采取疗程为3个月的针刺治疗方案具有更高临床疗效。本研究说明针刺治疗脑性瘫痪临床疗效确切,且较为安全,在临床治疗中,为了提高和巩固疗效,临床医师可选用百会、神庭、四神聪、三阴交、足三里等穴位。

万鑫,侯梅,刘志翠[10](2018)在《早产脑瘫病儿伴发癫痫和脑电放电模式的特征及其危险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早产脑瘫病儿伴发癫痫和脑电放电模式特征及其危险因素。方法对2014年3月—2016年3月青岛市妇女儿童医院神经康复科治疗的138例早产脑瘫病儿进行详细的病史采集、长程脑电图监测及影像学检查,分析早产脑瘫病儿伴发癫痫的相关因素及其脑电放电模式。结果138例早产脑瘫病儿中,31例(22.46%)伴发癫痫,28例(20.29%)伴发临床下痫样放电(SEDs)而没有癫痫发作。31例伴发癫痫者中17例(54.84%)在1岁以内出现首次癫痫发作。主要癫痫发作类型为局灶性发作、痉挛发作及全面性强直阵挛发作,其中11例诊断为West综合征,7例伴睡眠期癫痫性电持续状态(ESES)现象。伴发癫痫或SEDs的早产脑瘫病儿中,均以局灶性放电为主。新生儿惊厥是早产儿脑瘫伴发癫痫的危险因素,影像学检查显示皮质/皮质下损伤和脑软化灶是早产儿脑瘫伴发SEDs的危险因素。结论早产脑瘫病儿常伴癫痫及SEDs,以局灶性和痉挛发作为主要类型,癫痫性脑病及电临床综合征并非少见且预后更差;新生儿惊厥对早产儿脑瘫伴癫痫有预测价值,皮质/皮质下损伤和脑软化灶对早产儿脑瘫伴SEDs有预测价值。

二、脑性瘫痪病儿的临床与治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脑性瘫痪病儿的临床与治疗(论文提纲范文)

(1)维生素B12联合鼠神经生长因子对脑瘫幼鼠智力的改善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动物
        1.1.2 主要试剂及仪器
    1.2 方法
        1.2.1 造模
        1.2.2 配药和给药
        1.2.3 一般情况观察
        1.2.4 智力检测
        1.2.5 神经元凋亡指数(AI)检测
        1.2.6 蛋白表达检测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各组一般情况变化
    2.2 Y迷宫实验结果
    2.3 神经元AI与脑组织Pro-Capase3、Capase3蛋白表达比较
3 讨论
    3.1 本研究的意义
    3.2 本研究各组一般状况比较分析
    3.3 本研究Y迷宫实验结果比较分析
    3.4 本研究各组大鼠神经元AI、相关基因与蛋白表达比较分析
4 总结

(2)痉挛型儿童脑性瘫痪的无框架立体定向手术治疗(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1.1 病例入选标准
    1.2 临床资料
    1.3 手术方法
    1.4 安全性评估
    1.5 疗效评估标准
    1.6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3 讨论

(3)颈总动脉外膜交感神经网剥脱术对脑瘫患儿血清IGF-1的影响及意义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研究内容与方法
    1.研究对象
    2.研究方法
    3.质量控制
    4.统计学分析
    5.技术路线图
结果
讨论
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探究脑瘫患儿血清IGF-1在手术干预前后变化及意义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导师评阅表

(4)体外冲击波治疗脑瘫病儿小腿三头肌痉挛的临床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研究方法
        1.2.1 分组方法
        1.2.2 治疗方法
    1.3 检测指标及方法
        1.3.1 足背屈角
        1.3.2 改良Tardieu量表(MTS)评分
        1.3.3 改良Ashworth分级(MAS)[3]
        1.3.4 腓肠肌内侧头(GM)厚度
        1.3.5 粗大运动功能评定量表(GMFM)评分[3]
        1.3.6 Heckmatt量表评分[4]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 果
3 讨 论

(5)针刺、温和灸结合Bobath疗法治疗小儿脑性瘫痪(痉挛型)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历史回顾
    1 现代医学对脑瘫的认识
    2 祖国医学对脑瘫的研究进展
1 临床资料
    1.1 研究对象
    1.2 诊断标准及分型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病例的中止、剔除标准
    1.6 质量控制
    1.7 医学伦理原则
2 研究方法
    2.1 随机方法
    2.2 治疗方法
    2.3 观察量表
    2.4 意外情况处理
    2.5 统计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治疗组和对照组患儿一般临床资料比较
    3.2 治疗前后两组患儿GMFM88量表评分
    3.3 治疗前后两组患儿PDMS-FM量表评分
4 讨论
    4.1 温和灸治疗脑瘫立法依据探讨
    4.2 Bobath疗法为主的康复训练治疗脑瘫立法依据探讨
    4.3 实验结果分析
    4.4 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表
作者简介

(6)“补肾健脑针法”联合康复训练干预脑瘫患儿的氨基酸代谢与疗效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前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一)中医学对脑性瘫痪的认识
        1. 五迟
        2. 五软
        3. 五硬
    (二)脑性瘫痪的病因学研究
        1. 早产
        2. 低体重
        3. 黄疸
        4. 感染
        5. 缺氧缺血性脑病
        6. 遗传易感性
    (三)脑性瘫痪的治疗进展
        1. 康复治疗
        2. 药物治疗
        3. 手术治疗
        4. 针灸治疗
        5. 推拿治疗
    (四)氨基酸代谢组学
        1. 代谢组学概述
        2. 氨基酸代谢与脑瘫及其合并症
        3. 针灸与代谢组学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一)临床资料
        1. 病例来源
        2. 临床表现
        3. 诊断标准
        4. 临床分型
        5. 纳入标准
        6. 排除标准
        7. 试验病例的终止
        8. 脱落病例的处理
        9. 试验病例的剔除
    (二) 研究方法
        1. 分组方法
        2. 治疗方案
        3. 入组患儿临床信息的采集
        4. 评价指标
        5. 观测时点
        6. 统计方法
    (三) 研究结果
        1. 基线资料分析
        2. 结果分析
第三部分 代谢组学研究
    (一) 样本信息
        1. 血清样本的采集、处理与保存
    (二) 实验信息
        1. 仪器及试剂
        2. 代谢物提取
        3. 标准溶液配制
        4. 上机检测
        5. 校准曲线
        6. 方法检出限及定量限
        7. 方法精密度及准确度
    (三) 数据的处理和分析
        1. 原始数据预处理
        2. 质量评估
    (四) 代谢组学分析方法
    (五) 代谢组学研究结果
        1. PCA
        2. 差异代谢物筛选火山图
        3. 脑瘫组治疗前后的氨基酸变化
        4. 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后的临床疗效比较和差异氨基酸
第四部分 讨论
    (一) 结果分析
    (二) 基于“肾脑轴”探讨“补肾健脑针法”治疗脑瘫的可行性
        1. 从中医基础理论认识“肾脑轴”
        2. 从现代医学探索“肾脑轴”
    (三) 治疗组和对照组的差异氨基酸探讨
        1. 瓜氨酸和认知与脑
        2. 组氨酸的脑保护作用
    (四) 血脑屏障与氨基酸转运
        1. 血脑屏障与中枢神经系统疾病
        2. 氨基酸转运功能障碍与不良妊娠
    (五) 研究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7)痉挛型脑瘫的核心稳定训练应用效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入选标准
    1.3排除标准
    1.4 方法
        1.4.1对照组
        1.4.2 观察组
    1.5 观察指标
        1.5.1 粗大运动功能
        1.5.2 精细运动功能
        1.5.3 步行参数
    1.6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干预前后粗大运动功能对比
    2.2 两组干预前后精细运动功能对比
    2.3 两组干预前后步行参数对比
3 讨论
    3.1 核心稳定训练应用于痉挛型脑瘫病儿中可提高其粗大运动功能
    3.2 核心稳定训练应用于痉挛型脑瘫病儿中可提高其精细运动功能
    3.3核心稳定训练应用于痉挛型脑瘫病儿中可改善其步行参数

(8)视频脑电图评估儿童脑瘫合并癫痫45例(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及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分组
    1.3 监测方法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9)针刺治疗脑性瘫痪的系统评价(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 现代医学对脑性瘫痪的认识
        1.1 流行病学研究
        1.2 发病机制
        1.3 诊断分型
        1.4 治疗方法
    2 中医对脑性瘫痪的认识
        2.1 古籍溯源
        2.2 辩证分型
        2.3 中医治疗
    3 系统评价与针灸学
        3.1 循证医学
        3.2 系统评价
        3.3 系统评价在针灸学中的应用
    4 结语
第二部分 分析研究
    资料与方法
        1 检索策略
        1.1 检索词
        1.2 检索数据库
        1.3 检索时间及文献类型
        1.4 检索步骤
        2 文献的筛选
        2.1 文献纳入标准
        2.2 文献排除标准
        2.3 筛选文献的具体步骤
        3 资料提取
        3.1 提取的内容
        3.2 提取的方法
        4 文献质量评价
        4.1 评价内容及判断标准
        4.2 评价方法
        5 统计分析
        5.1 异质性检验
        5.2 敏感性分析
        5.3 发表偏倚分析
    结果
        1 检索结果
        2 纳入文献的基本特征
        2.1 研究样本基本特征
        2.2 诊断标准
        2.3 疗效评定指标
        2.4 干预措施及疗程
        2.5 经穴使用情况
        2.6 脱落及随访情况
        3 文献质量评价
        3.1 随机序列生成
        3.2 分配隐藏
        3.3 对病人、试验人员实施盲法
        3.4 对结局评估者实施盲法
        3.5 结果数据完整性
        3.6 选择性报告
        3.7 其他偏倚
        4 Meta分析结果
        4.1 总有效率
        4.2 根据平均年龄进行亚组分析
        4.3 根据疗程进行亚组分析
        4.4 发表偏倚分析
        5 粗大运动功能量表GMFM评分改善分析
        5.1 根据干预措施进行亚组分析
        5.2 发表偏倚分析
        6 改良Ashworth评分改善分析
        7 WeeFIM评分改善分析
        8 安全性分析
    讨论
        1 临床疗效分析
        1.1 总有效率
        1.2 量表评分改善情况
        2 针刺治疗脑性瘫痪的机制研究
        3 穴位使用情况
        4 安全性分析
        5 纳入研究设计质量分析
        5.1 分配隐藏
        5.2 盲法的实施
        5.3 数据的不完整性
        5.4 基线资料的一致性
        6 本研究的局限性
        7 本研究的意义及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各数据库检索式
    附录2 最终纳入文献题录
    附录3 中英文缩略词表
    附录4 偏倚风险评价标准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统计学审核证明

(10)早产脑瘫病儿伴发癫痫和脑电放电模式的特征及其危险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1.2 方法
        1.2.1 临床资料收集与脑瘫诊断
        1.2.2 癫痫和SEDs的诊断
        1.2.3 影像学诊断
        1.2.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早产脑瘫病儿癫痫及SEDs的发生率
    2.2 早产儿脑瘫伴发癫痫的首发年龄
    2.3 不同影像学异常者伴发癫痫和SEDs情况
    2.4 癫痫发作和癫痫综合征类型
    2.5 癫痫及SEDs的脑电异常模式
    2.6 早产脑瘫病儿伴发癫痫及SEDs的危险因素
3 讨论
    3.1 早产脑瘫病儿伴发癫痫的发生率及发作类型
    3.2 早产儿脑瘫伴发癫痫性脑病及电临床综合征
    3.3 早产脑瘫病儿伴发癫痫或SEDs的脑电放电模式
    3.4 早产脑瘫病儿伴发癫痫或SEDs的危险因素

四、脑性瘫痪病儿的临床与治疗(论文参考文献)

  • [1]维生素B12联合鼠神经生长因子对脑瘫幼鼠智力的改善作用及机制研究[J]. 韩欣,丁晓玲,包蕊,王馨,余涛. 安徽医药, 2022(01)
  • [2]痉挛型儿童脑性瘫痪的无框架立体定向手术治疗[J]. 田增民,吕彬,惠瑞,刘钰鹏,宋丽,徐莉莉,刘清,李红玉,齐岩,王川.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2021(03)
  • [3]颈总动脉外膜交感神经网剥脱术对脑瘫患儿血清IGF-1的影响及意义的研究[D]. 高超. 新疆医科大学, 2021(09)
  • [4]体外冲击波治疗脑瘫病儿小腿三头肌痉挛的临床效果[J]. 武玉霞,郭飞,姚秋英,于建波,沈顺姬,李铁山. 青岛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1(04)
  • [5]针刺、温和灸结合Bobath疗法治疗小儿脑性瘫痪(痉挛型)临床观察[D]. 汪杨.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0(02)
  • [6]“补肾健脑针法”联合康复训练干预脑瘫患儿的氨基酸代谢与疗效相关性研究[D]. 邹琴.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8)
  • [7]痉挛型脑瘫的核心稳定训练应用效果分析[J]. 王涛涛,杨忠秀,李新剑,武改,鲍克秀,仇爱珍,乔淑兰. 安徽医药, 2020(01)
  • [8]视频脑电图评估儿童脑瘫合并癫痫45例[J]. 刘亚楠. 安徽医药, 2019(09)
  • [9]针刺治疗脑性瘫痪的系统评价(Meta分析)[D]. 涂雅丹.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4)
  • [10]早产脑瘫病儿伴发癫痫和脑电放电模式的特征及其危险因素分析[J]. 万鑫,侯梅,刘志翠. 精准医学杂志, 2018(02)

标签:;  ;  ;  ;  ;  

小儿脑瘫的临床与治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