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财政政策理论分析

我国财政政策理论分析

一、我国财政政策的理论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丁斯秀[1](2021)在《经济周期与企业避税的异质性 ——基于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经济增长将沿着发展的总体趋势,呈现出周期性的波动,与此同时政府也将出台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以稳定经济发展,在两者的共同作用下,企业随之调整自身的经营、财务政策以应对环境的变化。税负作为企业现金流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已受到了越来越多的财务管理人员的重视,因而企业避税程度也随经济波动呈现出一定的周期性。借鉴国内外已有学者对经济周期与企业避税的研究,本文试图探究在经济周期的不同阶段企业的避税情况,并围绕不同性质的企业展开异质性检验,深入考察经济周期对企业避税的影响。基于2003-2019年上市公司的数据,结合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本文发现,随着经济周期的变动,企业避税存在逆周期性,即经济下行时,企业避税增加,税负减少;经济上行时,企业避税减少,税负增加。同时,本文还分别针对不同产权性质和不同融资约束程度的企业展开异质性分析,发现在经济下行时,避税的逆周期性更显着的是国有企业和非融资约束企业;而在经济上行时,则是非国有企业和融资约束企业的避税逆周期性更强。本文的研究结果不仅从宏观经济角度拓展了企业避税影响因素的研究,有助于政府重新考量其政策的实施效应,有效平衡财政收入和企业税负,还能够丰富经济周期对社会发展的影响研究,进一步加深政府和企业对经济周期的理解。

邹显亚[2](2021)在《财政分权、环境财税政策与工业绿色转型》文中研究表明工业绿色转型已成为绿色发展领域中的重要议题,1994年我国财政制度实行分税制改革后,这一举措一直都被认为是地方政府参与到经济活动当中的重要制度激励,财政已成为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加强环境保护的重要政策工具。但与此同时,有研究将中国经济粗放式的发展也归因于中国式财政分权,为地方政府“环境保护让步经济发展”,提供了政治空间。因此,研究财政分权是否会影响地方环境财税政策行为,从而对工业绿色转型产生影响?对于进一步完善我国财政体制,优化环境财税政策改革,实现工业绿色转型,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的逻辑思路是“问题提出→现状分析→理论研究→实证研究→政策研究”。首先,以文献为基础,并对核心概念进行了界定,为后续研究奠定理论基础。其次,详细分析“财政分权”、“环境财税政策”、“工业绿色转型”演进的特征还有其整体发展的趋势,为后续研究奠定坚实的事实依据。然后,以多任务委托代理模型为基础,及政府之间环境财税博弈,来对财政分权对环境财税政策的影响机制进行详细分析,运用空间滞后模型进行实证检验,并利用两区制非来识别地方政府间存在着的环境政策竞争,接着,理论分析了环境财税对于我国工业绿色转型传导机制,详细的研究之后发现,前者是通过了资源要素配置对后者造成影响,并运用面板联立模型实证检验了该路径。再次,对财政分权下环境财税政策对工业绿色转型非线性与空间效应深入分析,并利用面板平滑转移模型和动态空间杜宾模型进行实证检验。最后,依据研究得出的结论,并结合我国现实国情,提出了具体的政策建议。本文主要的研究结论如下:(1)财政收入分权呈不断下降趋势,而支出分权呈上升趋势,地方政府收支不平衡。中国工业绿色转型水平上升趋势,其区域差异显着且表现出较强的空间相关特征。利用投影寻踪法测算中国各省份的工业绿色转型指数,结果显示2007-2017年整体中国工业绿色转型水平呈逐年上升趋势。利用Dagum基尼系数测算的工业绿色转型区域差异结果显示,我国区域工业绿色转型差距的总体水平呈逐年扩大趋势;东中西三大区域内部差距也呈逐年扩大趋势,且西部内部差异最大;地区间差异呈分化趋势,中-西部地区差距最小。利用空间相关性检验结果显示,具有明显的空间相关关系。(2)财政分权对环境财税政策有极为显着的负向影响,并且,环境财税政策有“逐底竞争”这一特征。从分类别来看,分权对于环境财税政策有显着的负向抑制作用,而财政分权对环境税收政策的抑制作用并不显着。且收入分权对环境财政政策的作用更显着。从分区域来看,东部收支分权对环境财政政策有抑制作用,中西部支出分权对环境税收政策有抑制作用,但西部不显着。地方政府在环境财税政策表现为竞相向下的逐底竞争,且环境财政政策逐底竞争更为严重。从分区域来看,东部地区环境财政政策更倾向于竞相向下的逐底竞争。原因是东部地区政府履行更多的事权和承担更大的经济发展责任,更容易降低环保方面的支出,增加生产性支出以发展地方经济。(3)环境财税政策能通过影响劳动力资源配置和资本资源配置对工业绿色转型产生影响。从整体样本期来看,环境财税政策会加剧劳动力要素和资本要素扭曲,从而不利于工业绿色转型。分区域来看,东部环境财政政策会加剧劳动力要素的扭曲和改善资本要素的错配,而东部环境税收政策则会加剧资本要素的扭曲。而中部和西部地区相反。(4)财政收支分权作为转换变量时,环境财税政策对工业绿色转型的非线性影响存在异质性。从收支异质性来看,以收入分权为转换变量时,环境财税政策与工业绿色转型呈现“倒U”关系,而以支出分权作为转换变量之时,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是“U”型关系。从分时段来看,收入分权为转换变量时,环境财政政策与工业绿色转型之间的非线性效应存在明显的时间异质性,而支出分权为转换变量时,不存在时间异质性,即环境财政政策与工业绿色转型之间呈“U”型关系。(5)财政分权会负向调节本地区环境财税政策对本省和临近省份的工业绿色转型的影响作用。收支分权程度较高的省份,地方政府在政治和经济的激励下,容易陷入粗放式经济发展模式,不利于工业绿色转型升级。收支分权会负向调节环境财税政策对本省与临近省份的工业绿色转型影响作用。且东、西部地区收入分权会负向调节环境财政政策对临近省份工业绿色转型的影响,中部地区收入分权有正向调节作用,而各地区支出分权有负向调节作用。东、中部地区收支分权对环境税收政策对临近地区工业绿色转型具有异质性,收入分权起负向调节作用,支出分权则相反。而西部地区收支分权会正向调节环境税收政策对临近地区工业绿色转型的影响。

董雪[3](2021)在《我国税收政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效应及其传导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税收政策作为政府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在我国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有针对性的税收政策工具能够有效兼顾经济增长速度与质量。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并要“深化税收制度改革、健全地方税体系”。2019年、202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相继提出要实施大规模减税降费、结构性减税等积极的财政收入政策。可见,推进税收制度改革、优化现行税收结构是新时代背景下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的必然选择。现阶段,在新冠疫情导致全球经济衰退的国际大环境下,我国经济面临着外部出口大幅下降、内部结构亟需调整的内外双重压力,合理有效的税收调控对于当前经济形势下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增长尤为重要,继续实施和完善大规模减税降费及结构性减税政策是必然之举。有鉴于此,探究我国税收政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效应及其传导机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国内外研究现状和相关理论基础进行梳理,实证检验了我国税收政策对经济增长的动态影响效应与非对称影响效应,并从供给侧和需求侧两个层面探究了我国税收政策影响经济增长的传导机制。首先,本文在理论分析税收政策对经济增长作用机制的基础上,借助时变协整模型考察了税收政策与经济增长的动态协整关系,并运用分位数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方法对税收政策与经济增长的因果关系进行检验,随后构建了带有随机波动率的时变参数因子扩展向量自回归(SV-TVP-FAVAR)模型分别考察了宏观税负与税收结构对经济增长的动态冲击效应,结果发现:我国税收政策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显着的时变协整关系与长期负向均衡关系,且二者之间不存在双向Granger因果关系,仅表现为税收政策是经济增长的Granger原因;从总量视角来看,宏观税负的增加对经济增长产生了显着的负向抑制效应;从结构视角来看,增加商品税主要对经济增长具有抑制效应,增加所得税能够显着促进经济增长,但增加财产税对经济增长具有负向抑制效应。其次,本文从短期视角出发,基于贝叶斯平滑迁移向量自回归(ST-BVAR)模型探究了不同经济周期下我国税收政策对经济增长的非对称效应,随后从长期视角出发,利用非线性自回归分布滞后(NARDL)模型检验了我国税收政策对经济增长的长期非对称效应,结果发现:从短期视角来看,在经济衰退期,税收政策对经济增长、消费水平和投资水平主要产生了微弱的正向冲击效应;在经济扩张期,税收政策对经济增长、消费水平和投资水平主要产生了负向冲击效应。从长期视角来看,我国税收政策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显着的长期均衡关系与非对称效应,税收的负向波动对经济增长的正向拉动效应弱于其正向波动所带来的抑制效应。再次,本文在理论分析税收结构影响经济增长的要素驱动机制基础上,运用带有潜在门限变量的时变系数向量自回归(LT-TVP-VAR)模型考察了经济危机时期、经济复苏时期及经济新常态时期我国税收结构对资本、劳动、技术等要素供给的动态影响,试图厘清税收结构促进我国经济增长的内在动力机制,以探究不同时期促进我国经济增长的合理税收结构。结果发现:在经济危机时期、经济复苏时期和经济新常态时期,税收结构对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及劳动力水平均产生了显着的正向影响效应,而对技术进步则产生了显着的负向影响效应;除了劳动力水平,税收结构对其他三类要素供给的时变影响效应均在经济复苏时期和经济新常态时期较强,在经济危机时期较弱,而税收结构对劳动力水平的影响效应在三个时期内均较强;在响应的持续期方面,除劳动力水平外,税收结构对其他三个要素供给均具有短期影响效应,长期内影响效应基本不存在,而对劳动力水平在短期和长期内均具有显着的影响效应。最后,本文基于税收经济效应理论分析了税收政策影响经济增长的需求传导渠道,并采用一个Metropolis-Hastings(MH)抽样规则下带有随机波动率的时变系数结构向量自回归(SV-MH-TVP-SVAR)模型,实证分析了我国宏观税负与税收结构冲击对消费和投资的时变影响效应,随后基于时变方差分解思想探究了税收政策冲击对消费和投资变化的贡献程度。结果发现:宏观税负对消费产生了负向影响,税收结构中商品税和所得税对消费产生了负向影响,而财产税对消费产生了正向影响;宏观税负对投资产生了负向影响,税收结构中商品税对投资产生了正向影响,所得税和财产税对投资产生了负向影响;时变方差分解显示了不同时期我国税收政策对消费与投资变化的贡献程度存在着显着的异质性。本文从不同维度、不同视角对我国税收政策的经济增长效应及其传导机制进行了全面系统地分析,可以发现我国税收政策对经济增长产生了显着的时变性影响和非对称性影响,不同时期不同经济外部环境下我国税收政策对资本、劳动和技术进步要素供给、消费和投资需求的影响均具有明显的差异性特征。因此,总量驱动与结构优化的双轮调控税收政策更有利于推进我国经济高质量增长。根据不同经济目标适时调整税收结构,针对不同时期不同要素供给及经济内需侧重充分发挥结构性减税政策对经济增长的调控作用,对于促进我国经济高质量增长具有重要意义。

张子健[4](2021)在《新时期制造业资产配置机理的实证研究 ——基于行业特征与企业行为的双重视角》文中研究说明改革开放四十多年以来中国经济高速增长,产能过剩现象日益严峻成为中国经济久治不愈的顽疾。政府多次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与限制投资限制产量淘汰落后产能的产业政策对市场进行干预,但产能过剩的治理未能达到如期的效果,政府化解产能过剩陷入了越调控越严重的困境。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政府治理产能过剩的理念从行政性手段转变为市场化治理,如何促进市场与政府的相互协调是当前亟需思考的问题,新时期市场传导机制与政策效应作用下制造业资产配置机理的研究对于有效预防及治理产能过剩问题有着重要意义。而结合行业数据与企业数据,基于行业特征和企业行为双重视角进行研究与比较分析,不仅能够发现行业层面研究与企业层面研究各自的特征,丰富资产配置机理的研究,还能够发现行业数据研究与企业数据研究可能存在的不足,为更加全面地揭示新时期制造业资产配置机理提供参考和借鉴。基于行业特征与企业行为双重视角,新时期市场传导机制和政策效应下的制造业资产配置机理研究对于更好把握企业行为选择与行业市场规律,促进市场与政府的协调发展,提高资源配置效率进而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本文基于行业特征与企业行为双重视角,对新时期市场传导机制和政策效应下的制造业资产配置机理进行实证研究与比较分析。首先本文从理论上分析了需求波动与政策效应影响下的制造业资产配置机理以及企业资产配置行为与行业特征的差异;基于行业数据对市场需求影响下资产配置的总体特征进行实证研究;基于企业数据实证检验了行业市场需求与企业层面需求对企业资产配置行为的影响机制;结合制造业行业数据与企业数据对行业波动下企业资产配置行为进行实证研究,比较分析行业特征与企业行为的相似特征与差异,并进一步探究了行业波动下不同发展阶段企业资产配置行为特征;在市场传导机制下制造业资产配置机理的分析基础上加入政策因素,基于行业数据实证检验了市场传导机制与财政政策效应对资产配置机制的作用差异;基于企业数据实证检验了补贴政策与企业层面需求对企业资产配置行为的作用机制,以及补贴政策在行业波动下对不同发展阶段企业投资的作用机制,进一步比较分析政策效应作用下的行业特征与企业行为。主要研究内容与相关结论如下:第一,本文从企业与行业两个层面对产能过剩形成背后的制造业资产配置机理进行了理论分析,并对企业配置行为与行业配置特征差异进行了统计分析。基于理论分析发现,产能过剩是市场发展过程中的自然现象,但是在市场机制和政策效应的共同作用下更易引发产能过剩。在经济繁荣时期,在市场需求扩张和政策效应的刺激下投资与产能过度进入;在经济衰退时期,政策效应无法缓解市场需求下滑时的产能退出刚性,并且过度的政策刺激容易引发投资与产能再次过度进入,加剧产能过剩风险。基于统计分析发现在现实市场中企业数据与行业加总数据存在明显差异,行业特征是市场内所有企业行为选择加总后的结果,行业数据是所有企业数据的总和,消除了企业之间的偏差,基于行业层面的研究可能无法反映企业个体行为选择,结合行业数据与企业数据展开研究对于更加全面揭示新时期制造业资产配置机理有着重要的意义。第二,基于行业数据对市场需求影响下资产配置的总体特征进行实证研究。首先将市场需求划分为市场扩张与市场下滑两个时期探究了市场需求扩张与下滑对行业投资和产能利用率的影响规律发现,市场需求扩张与市场需求下滑对产能利用率和投资具有非对称影响,市场需求扩张能够显着拉动投资进入并且改善产能利用率,而市场需求下滑不能引导产能及时退出,同时导致产能利用率大幅下滑。其次,通过使用门限模型将市场需求冲击划分为三个阶段对市场需求快速扩张下的行业投资与产能配置特征进行实证研究发现:市场需求扩张在不同阶段对产能利用率与产能投资水平具有非线性特征。随着市场需求水平的快速扩张,需求水平对投资的拉动作用成倍增强,而对产能利用率增长的作用则逐渐减弱直至不再影响,产能出现过度进入现象。这意味着产能退出困难是在市场需求下滑时市场机制失灵,市场需求无法引导产能及时退出导致的结果,因此仅通过市场自身调节机制无法引导产能退出;投资过度进入是由于市场需求快速扩张对投资的拉动作用增强导致的结果,说明高速扩张的市场需求更易引发企业投资热潮导致产能过剩。第三,基于企业数据实证检验市场需求对企业资产配置行为的影响机制,并与基于行业数据发现的资产配置特征进行比较分析。首先,基于制造业行业数据以及上市公司数据,构建资产存量与资产增量双方程,将企业划分为衰退期、发展期以及高峰期三个状态,探究了企业层面需求与行业市场需求对资产配置行为的作用规律发现行业市场需求与企业层面需求对企业资产配置行为具有非线性影响。其次,比较分析行业资产配置特征与企业资产配置行为发现,行业市场需求扩张对行业投资与企业投资的影响具有相似特征,行业市场需求随着状态的提升对投资的作用明显增强;行业市场需求对行业投资与企业投资的非线性影响与企业层面需求对企业投资的非线性影响存在差异,行业市场需求在高峰期对企业投资的作用明显强于发展期,而企业层面需求在发展期的作用明显强于高峰期。第四,基于企业与行业数据对行业波动下企业资产配置行为进行实证研究,比较分析行业市场需求对行业配置特征与企业配置行为的非对称影响差异,并进一步探究了行业波动下不同发展阶段企业资产配置行为的差异。研究发现,第一,行业市场需求不仅对企业资产配置行为具有直接和间接影响,还在市场扩张与下滑时期具有非对称影响。比较发现行业市场需求扩张与下滑对企业和行业投资水平具有相似的非对称影响,而对企业产能利用率的非对称影响与对行业产能利用率的非对称影响存在明显差异。第二,行业市场需求与企业层面需求在行业波动下对不同企业作用机制不同。行业市场需求扩张是导致企业发生过度投资的主要原因。行业市场需求扩张对企业投资行为与行业投资水平的拉动作用是一直有效的,企业在面对行业市场需求扩张时的行为选择具有一致性特征。行业市场需求一旦扩张,行业内所有企业都会选择增加投资扩大产能;行业市场需求下滑所导致的产能退出刚性仅在行业市场需求与企业层面需求同时下滑时有效;当行业市场需求与企业层面需求增长趋势相反时,企业资产配置行为受行业市场需求的影响更大,但是由于企业个体差异的影响,行业市场需求对不同阶段企业资产配置行为的影响存在明显差异。第五,进一步基于行业数据视角实证研究市场传导机制与财政政策作用下的资产配置特征。通过构建MS-VAR模型将钢铁行业市场状态划分为繁荣期和下滑期,对行业供求变化和财政政策下的行业资产配置特征进行实证研究发现,在不同市场状态下,市场传导机制与财政政策对资产配置存在非对称效应。在市场扩张时期市场需求与财政政策都能够促进投资的进入与产能的提升,但是市场需求对投资与产能的诱导作用要远强于财政政策的刺激作用;在市场下滑时期财政政策对投资的调整作用要强于市场需求萎缩的抑制作用,行业市场需求对投资的影响不显着,而财政支出能够促进行业市场投资,但引导过剩产能退出。上述结果表明产能过剩是市场快速发展过程中市场传导机制导致的客观结果,投资的大规模进入以及产能的快速扩张主要是行业快速发展阶段市场需求的持续扩张造成的,而财政政策进一步促进了投资与产能的过度进入。第六,基于企业数据对企业层面需求与补贴政策下的企业资产配置行为进行实证研究。首先,实证研究了补贴政策与企业层面需求对企业资产配置行为作用差异,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是否实施补贴政策对企业资产配置行为的影响以及不同发展阶段企业补贴政策的实施效果。研究发现,补贴政策对企业投资与产能利用率具有直接和间接的影响,补贴政策的实施能够直接促进企业投资的提高导致产能利用率下滑,还能够增强企业层面需求对企业投资的诱导作用,抑制企业层面需求对企业产能利用率的拉动作用。其次,引入行业波动与企业发展状态探究了行业波动与企业状态变化下企业投资行为的补贴政策效应发现,补贴政策在行业市场波动下对不同发展阶段企业的实施效果存在明显差异。最后,比较分析市场需求与政策效应作用下的行业特征与企业行为发现行业市场需求波动下行业特征与企业行为的政策效应具有一致性,但补贴政策在行业波动下对处于上升期企业投资行为的非对称影响与财政政策对行业投资水平的非对称影响存在明显差异。

赵淑琪[5](2021)在《山东省财政可持续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财政可持续性的实现是政府安排财政收支活动、履行政府各项职能的前提基础,是财政体制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当前我国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不断加大减税降费力度、扩大民生支出规模,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下,财政在抵御重大风险方面也发挥了积极作用。在此背景下,近年来地方财政减税效应显着,财政收入增速放缓,财政刚性支出压力和偿债压力增大,地方财政风险增加,地方财政可持续性的实现成为财政工作的重点之一,也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山东省作为我国的财政大省,积极响应中央号召减税降费、保障民生,财政收入增速持续放缓与财政支出刚性增长之间的矛盾增加了财政收支平衡的压力,导致赤字规模不断扩大。与此同时,政府债务余额较大,地方财政可持续性的实现面临严峻挑战。山东省财政可持续性的实现不仅有利于优化政府职能,还有利于加速新旧动能转换、缓解财政养老压力、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因此,本文对于山东省财政可持续性的研究具有理论意义和现实指导作用。本文将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相结合,首先运用文献研究法梳理国内外文献,从财政可持续性的相关概念入手,阐述了财政可持续性的原则、分析角度、判定方法和量化指标,说明了可持续发展理论、公共产品理论、供给学派理论和凯恩斯学派减税理论的理论支撑作用,对政策、体制、经济和社会因素对财政可持续性的影响进行了理论分析。其次运用描述性分析法、比较研究法和实证分析法,在对近年来山东省赤字率和负债率进行具体说明,并与全国其他省份进行比较的基础上,选取山东省地级市2000-2019年数据,基于跨期预算约束协整检验判定山东省财政可持续性的强弱,结果表明山东省财政处于弱可持续性的状态。同时指出了山东省财政可持续性存在的财政收入增速放缓、财政支出刚性增长和偿债压力不断增加的问题,分析了产生问题的原因。接着本文选取山东省地级市2004-2017年数据对相关影响因素进行回归估计,结果表明:经济增长有利于促进财政可持续性的实现,但当前阶段的产业结构调整对财政可持续性起到了抑制作用。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提出了以下政策建议:财政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财政支持产业新旧动能转换;建立和完善地方税体系;加强财政支出绩效考核;规范政府举债融资机制。

万东灿[6](2020)在《我国先进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的政策性金融支持研究》文中认为制造业是国民经济和实体经济的核心。近年来,随着国际经济深度调整,主要发达国家和新兴经济体均把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作为提升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举措。当前我国正处于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迈进的关键时期,能否掌握核心技术,能否不在关键领域受制于人,只有靠创新,尤其是技术创新。目前我国先进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面临内忧外患,企业创新资金不足,种种迹象表明融资约束严重是制约企业创新的重要因素。在此背景下,对财政金融支持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的研究越来越受到学术界和实务界的重视。政策性金融是政府与市场,财政与金融的有机结合体。在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财政赤字压力加大,金融市场资源配置能力有限的情况下,如何发挥好政策性金融的支持引领作用是一个重要课题。然而,目前学界对政策性金融支持企业技术创新的系统性研究并不多见。基于此,本文通过文献研究、理论研究、实证研究和案例研究的方式,围绕政策性金融支持企业创新能够发挥什么作用,怎样发挥作用,作用效果如何以及如何优化政策性金融的支持作用等问题,系统性的研究政策性金融支持我国先进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的必要性、定位、作用机制、功能优势以及在实践中的具体措施、作用效果、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措施。本文的研究具体通过以下部分展开:一是通过梳理关于财政政策和金融发展对企业创新投入和创新产出的作用影响,以及产权性质、企业规模等企业内部特征对财政金融支持企业创新影响的国内外文献,为后续分析政策性金融支持企业创新提供文献支撑。二是通过梳理与本文研究密切相关的基础理论,包括创新经济学理论、政府与市场关系理论和政策性金融理论,从而把创新的双重属性和政府与市场的作用机制相对接,并构建支持企业创新的财政金融协同组合模式。为财政金融支持企业创新的分工与协同配合提供理论支持,并为系统论证政策性金融支持先进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的机理和作用优势打下理论基础。三是系统性分析在新时期,政策性金融支持先进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的必要性、定位领域、作用要素、分工机制和功能优势。从理论角度提出先进制造业技术创新需要政府与市场协同作用的支持环境,而政策性金融能够发挥好财政与金融的协同优势,实现政策性、市场性和专业性的统一,有效分担企业创新面临的公共风险和私人风险,促进企业提升创新投入和创新产出。四是从现实出发,分析作为履行政策性金融职能主体的政策性金融机构,包括政策性银行和政府产业引导基金支持先进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的措施、效果和不足,及在支持过程中的全面风险管理,和面临的内外部问题和困难,从而进一步论证政策性金融支持先进制造业的综合优势,厘清了制约政策性金融作用发挥的因素。五是基于理论和现实构造实证模型进行分析。以符合“中国制造2025”十大重点领域的先进制造业上市公司为样本,实证检验政策性金融对我国先进制造业企业创新投入和创新产出的支持作用。同时结合企业内部异质性特征,包括产权性质、企业规模和企业年龄因素,探究企业异质性对政策性金融支持企业创新效果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政策性金融对提升企业创新投入和创新产出均具有显着的促进作用。国有产权性质能够显着提升政策性金融对先进制造业企业创新投入的促进作用,而对提升企业创新产出的作用不显着。企业规模增长对政策性金融促进企业创新投入的作用不显着,但能够显着提升政策性金融支持企业创新产出的作用。企业年龄增长对政策性金融提升企业创新投入具有显着的抑制作用,但对于提升企业创新产出的抑制作用不显着。六是以进出口银行支持我国船舶工业转型升级为案例,结合前述理论与实证分析,剖析进出口银行在支持我国船舶工业创新和产品升级方面的定位、措施和效果。探讨进出口银行在提升国有船舶企业创新产出方面存在的不足。最后,指出进出口银行支持船舶工业所面临的内外部问题,并借鉴造船强国日韩的国际经验,为后续政策建议的提出提供参考。基于上述研究分析,本文得出重要结论,具体如下:首先,创新的双重属性和先进制造业的发展特点决定了先进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和高质量发展需要政府与市场协同作用的支持环境。政策性金融作为政府和市场的结合体,具有财政和金融的组织协同机制。政策性金融通过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分担创新风险,在专业支持先进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提升企业创新投入和创新产出方面具有明显的作用。其次,政策性金融对国有企业创新产出的支持效果还不够理想,对民营企业、中小企业和年轻企业技术创新的支持力度和覆盖面相对不足,精准高效支持企业技术创新的能力还有待提升。最后,政策性金融机构的职能定位存在摇摆,经营管理和制度体系建设还不够到位。相关政府部门对政策性金融机构的支持措施,经营授权,监管考核等机制还不够完善,制约着政策性金融作用优势的发挥。基于上述研究结论,本文从优化政策性金融的支持措施、深化政策性金融机构改革和完善相关政府部门的监管支持入手,为更好的发挥政策性金融的支持作用提出一揽子综合改进方案:一方面,政策性金融须以企业为中心,明确分工定位,分层分类支持企业创新,同时不断创新支持方式,优化评估体系,加强与相关政府部门和商业性金融的全面合作。另一方面,政策性金融机构须全面深化改革,强化经营管理体系建设。同时,需要相关政府部门在完善授权、监管和激励措施等方面为政策性金融机构提供良好的支持环境。

曹梦凡[7](2020)在《财税政策对研发投入的阶段性非对称效应研究 ——基于工业企业的实证检验》文中认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加快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必须紧紧抓住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由于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具有风险大、成本高以及周期长等特点,企业在科技创新过程中存在着积极性较低、投入不足等问题。政府补助和税收优惠作为鼓励企业研发投入的重要财税政策,在提高我国科技创新水平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考虑到企业研发行为和政策实施效果往往与宏观经济形势具有紧密的联系,因此在经济周期不同阶段政府补助政策和税收优惠政策对于研发投入可能具有非对称效应。本文通过构建动态面板模型对这种阶段性非对称效应进行实证分析,对现有研究进行补充,这是本文的理论意义所在。此外,从现实角度出发,探讨财税政策对研发投入的阶段性非对称效应,一方面,有助于了解财税政策在经济周期各阶段的具体落实效果,另一方面,对进一步完善鼓励科技创新的财税政策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沿着“理论分析——现状分析——实证分析——政策建议”的思路展开。第一章为绪论部分,主要介绍了文章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创新点和不足之处。第二章为概念界定和文献综述部分,首先就政府补助、税收优惠、研发投入以及财税政策的阶段性非对称效应这四个关键性概念进行界定,然后归纳了财税政策对研发投入的影响和财税政策的阶段性非对称效应的文献,并进行了文献评述,为后文的进一步研究提供支持。第三章为理论分析部分,从政策作用机制入手,分别就政府补助政策和税收优惠政策对研发投入的阶段性非对称效应进行理论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假设,为后文的实证分析奠定基础。第四章为现状分析部分,首先介绍了工业企业的研发投入现状,然后介绍了鼓励研发投入的政府补助现状,最后介绍了鼓励研发投入的税收优惠现状。第五章为实证分析部分,本章以我国844家工业企业2007年到2018年的财务数据为样本,采用HP滤波法分离出实际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波动成分,按照产出缺口的方向对样本区间进行经济繁荣期和经济紧缩期的划分,运用系统广义矩估计对建立的动态面板模型进行分析研究,为保障结果的可靠性,模型回归之前进行了多重共线性检验和单位根检验,回归后进行了扰动项无自相关检验、工具变量的有效性检验以及模型的稳健性检验。第六章为研究结论和政策建议部分,首先总结了研究问题的结论,然后根据结论提出针对性的政策建议。通过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本文得到的主要结论为:在宏观经济的不同阶段,财税政策对企业研发投入的效应的确存在差异。从同一政策在经济周期不同阶段的政策效应来看,政府补助在经济繁荣期和经济紧缩期对研发投入都具有促进作用,且政府补助对研发投入的激励效应在经济紧缩期大于经济繁荣期;税收优惠在经济繁荣期和经济紧缩期对研发投入同样具有促进作用,但与政府补助不同,税收优惠对研发投入的激励效应在经济繁荣期大于经济紧缩期。从不同政策在经济周期同一阶段的政策效应来看,在经济繁荣期,政府补助和税收优惠都能促进企业增加研发投入,政府补助的激励效应大于税收优惠;在经济紧缩期,政府补助和税收优惠对研发投入同样具有正向影响,并且政府补助对研发投入的激励效应依然大于税收优惠,但两者的政策效应差距在此阶段有所扩大。因此,政府在制定和执行财税政策之前,应审慎判断宏观经济所处的阶段,在此基础上有侧重点的搭配使用财税政策,这是有利保障财税政策实现预期效果的关键。本文的创新之处主要体现在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上。首先在研究视角上,本文将财税政策对研发投入的阶段性非对称效应作为研究重点,考察了不同的政策在经济周期不同阶段的效应,并根据研究结论对财税政策的完善提出更加具有针对性的建议。然后在研究方法上,利用HP滤波法对宏观经济进行繁荣期和紧缩期的划分,采用系统广义矩估计对建立的动态面板模型进行分析,不仅验证了企业研发投入自我累计效应的存在,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内生性问题,使实证结果更加稳健,增加了可信度。

丁莹[8](2020)在《节能环保支出政策效应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国作为发展中大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总量持续增长,综合国力稳步提升,然而中国的发展面临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之间的矛盾。高污染、高耗能的生产方式无疑是过去很长一段时间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20世纪末中国逐渐认识到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的弊端,其造成资源的枯竭与环境的污染,最终会阻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于是开始了环境保护与治理工作的探索。政府对环境问题的干预手段包括命令控制型政策与经济激励型政策,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经济激励型手段在解决环境问题方面能够发挥更大作用已成为学界共识。目前中国的经济激励型政策主要是节能环保支出政策与环境税政策。本文将基于政府节能环保支出政策对于解决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矛盾方面的作用,对与节能环保支出政策经济效应与减排效应相关的一系列问题进行研究,以期为中国节能环保支出政策的制定与实施提供理论与实证支撑。具体而言,本文首先对政府节能环保支出政策的经济效应与减排效应进行检验,并在此基础上探究节能环保支出政策经济效应的异质性以及其减排效应的空间溢出,最后,引入作为节能环保支出配套政策工具的环境税政策,对于两种经济激励型政策对绿色增长的综合效应进行研究。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基本结论如下:第一,基于隐性经济视角,考察了政府节能环保支出政策对于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治理所发挥的经济效应与减排效应。本文首先构建了包含隐性经济部门与官方经济部门的生产部门理论模型,对节能环保支出对于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状况的作用机理进行理论分析;并使用分位数回归模型对中国节能环保支出政策的经济效应与减排效应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节能环保支出具有显着负向经济效应,但该效应随着经济发展程度的提升而减弱,隐性经济规模强化了节能环保支出的负向经济效应,同时节能环保支出的负向经济效应具有滞后性;节能环保支出具有显着正向减排效应,该效应随着环境污染程度的加剧而减弱,同时随着环境污染程度的逐渐增强,隐性经济规模对节能环保支出减排效应的影响逐步由削弱作用转变为强化作用。总体来说,基于隐性经济视角的节能环保支出具有负向经济效应与正向减排效应,即节能环保支出政策能够降低环境污染,但不利于经济增长。第二,剥离隐性经济,基于政府节能环保支出政策的经济效应,探究其经济效应存在差异的原因。本文通过构建包含环保部门与实际生产部门的经济增长模型,对节能环保支出政策发挥经济效应的路径及多重均衡存在性进行理论演绎;并在此基础上利用中国省际面板数据,对FDI与要素禀赋结构在节能环保支出政策经济效应发挥过程中起到的门限效应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节能环保支出的经济效应同样具有滞后性,但区别于隐性经济视角下节能环保支出经济效应结论,剥离隐性经济规模的节能环保支出能够发挥正向经济效应。且FDI与要素禀赋结构对于节能环保支出经济效应的发挥都具有显着的门限效应,低于门限值时节能环保支出经济效应发挥程度较小,高于门限值时节能环保支出可发挥更大的经济效应。第三,基于环境问题的空间相关性,本文探究了节能环保支出政策减排效应的空间溢出。本文首先构建了包含执行两个不同程度节能环保支出政策经济体的空间扩散模型,对执行不同节能环保支出政策区域之间减排效应的空间影响进行理论探究;同时对中国节能环保支出政策减排效应进行空间计量实证检验,结果表明:采用地理邻接权重的中国环境污染指数呈现正向空间相关性,环境污染问题具有集聚性。考虑空间因素的节能环保支出对中国整体并未起到显着的减排效应,某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节能环保支出对自身能够起到显着减排效应,但其他邻近省、自治区、直辖市节能环保支出的空间溢出效应会导致其环境污染情况的加剧。这是由于节能环保支出政策支持力度较大的省份具有环保产业吸引力,能够使得拥有相近地理条件、要素禀赋的临近省份的绿色生产企业转移至该省份;同时传统污染企业的生存空间被挤占,将会转移至临近节能环保支出政策支持力度较小省份,省份之间绿色生产企业与传统污染企业的转移与环保产业的集聚现象直接导致了绿色技术研发创新方面的差异,最终使得环境污染因节能环保支出政策力度的差异发生省份间的转移。但对于节能环保支出减排效应的确实存在性不可否认,其通过间接空间溢出效应对环境污染程度的强化仅建立在地理相邻省份之间。第四,在节能环保支出政策自身经济效应与减排效应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的基础上,对节能环保支出政策与环境税政策组合的绿色增长效应进行探究。本文首先通过两阶段古诺竞争博弈模型,对节能环保支出政策与环境税政策的实施对于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的影响作用进行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并在此基础上构建能够同时反映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治理状况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对节能环保支出与环境税的政策组合对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作用进行实证检验,得出了节能环保支出能够促进绿色增长,环境税不利于绿色增长的结论,但由于环境税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负向影响,使得二者的政策组合导致节能环保支出政策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正向影响有所削弱。

龙俊鹏[9](2020)在《财政货币政策在系统性金融风险应对中的协调配合》文中认为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在防范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国内外金融风险形势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加强两大政策在系统性金融风险应对中的协调配合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重点研究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应对系统性金融风险过程中“救什么”(应对范畴)、“何时救”(介入标准)、“怎么救”(政策手段)等问题,对国内外经验做法进行了梳理,通过成本收益法分析了政策介入和退出的标准,通过引入风险溢价和预期的IS-LM-BP模型,结合对现代货币理论的借鉴与批判,分析系统性金融风险状态下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选择问题,运用VAR模型、VEC模型、ARCH类模型,对2008年至2019年中国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效果进行了实证分析,并对当前系统性金融风险隐患及应对作了探讨。本文的研究结论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应对范畴。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应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主要目标是消除市场失灵、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包括救金融机构、救金融市场、救实体经济、救社会预期四个方面。二是介入标准。需要考虑介入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政策预期收益和成本,收益包括金融机构、金融市场、实体经济、社会预期等领域,成本包括直接成本、超调成本、道德风险成本、机会成本等方面,预期收益大于预期成本即可介入,并探讨了最优政策资源投入规模。三是政策手段。除传统工具外,必要时财政可为央行资金提供担保,央行为财政政策扩张提供低利率环境和间接融资支持。四是政策效应。在IS-LM-BP模型中引入风险溢价和预期后,持续实施力度过大的政策刺激,可能引发汇率危机和产出下降。五是中国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协调配合面临的挑战。应急决策和协调机制有待完善,央行利润上缴国家财政的机制执行存在灵活性,货币政策调控与财政政策的联动性有待加强。六是中国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应对系统性金融风险效果。2008年至2019年,中国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支持经济增长效果比较显着,对市场预期具有一定影响,但对股票市场走势和波动性影响不明显。七是新形势下的系统性金融风险隐患及应对。主要包括中美经贸与金融关系、房地产市场、股票市场杠杆资金、城投债集中违约、以城商行为代表的中小金融机构等风险。据此,本文提出以下几点政策启示:一是加强系统性金融风险监测分析。二是制定系统性金融风险应对预案。三是建立完善应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应急机制。四是加强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协调配合的内生联系。五是正常情形下尽量保持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常态化,危机初期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力度可以超预期,实施中把握好力度与节奏。六是稳妥应对系统性金融风险隐患。必要时,财政政策可突破赤字率限制、为央行担保,货币政策为财政政策间接提供流动性或融资支持,更直接地支持实体经济。对于金融市场风险,一般情况下由市场自行调节,政府不作行政干预,如市场失灵、出现流动性危机并可能导致更大危机,必要时政府可适当入市,但不能试图改变市场趋势。按照市场化法治化原则,有序处置中小金融机构风险,明确金融机构及股东、地方政府的责任,必要时中央给予适度支持。七是坚持风险处置与改革开放相结合,在发展中逐步解决风险问题。八是加强国际合作,形成政策合力。

唐常[10](2019)在《国库现金管理下的财政货币政策协调机制研究》文中提出当前我国财政呈现国库闲置资金规模高和债务存量高的双高并存的现象。这种局面折射出国库现金管理理念的缺失与国库系统的结构性矛盾。在十八届三中全会和十九大确定三大领域的财税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新《预算法》从国库会计、集中收付制度、财政专户、国库现金管理等方面做了相应规定,以及《地方国库现金管理试点办法》的实施,标志着国库现金管理体制改革的全面开启。在实践层面,当前的国库改革着眼于解决我国财政“双高”问题,体制机制的构建围绕国库最低现金持有量和最大化投资收益展开。并未关切国库现金管理实际运行过程中对宏观经济政策产生的冲击作用。在理论层面,现有理论将财政货币政策协调建立在独立于国库现金管理的假设基础之上,忽视了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因而,传统理论无法解释财政货币政策协调依赖有效的国库现金管理系统的经验事实。在此现实和理论背景下,本文旨在探讨国库现金管理与财政货币政策的相互作用机制,并在此基础之上构建一个兼容性的国库现金管理系统,使其兼顾两类目标:一是安全支付基础之上的最低现金持有量和最大化投资收益;二是促进财政货币政策协调。本文首先分析了国库现金管理运作机制、核心绩效目标以及对财政货币政策的影响渠道。其次,本文的核心内容是国库现金管理对财政货币政策影响机制的探讨。根据国库现金运作的规律,本文主要探讨国库现金管理的两个阶段对财政货币政策的影响。即余额管理和国库资金的市场化对财政货币政策的影响机制。最后总结国外成功经验,提出构建我国兼容性国库现金管理系统的构建路径。本文将按照以下五个部分具体展开:第一部分包括第一章至第三章。主要内容是国库现金管理与财政货币政策的协调的理论基础和我国国库现金管理的历史沿革及现状。旨在了解国库现金管理的共同特征与核心目标,以及国库现金管理在财政货币政策协调中的角色。第二部分是第四章和第五章。主要研究库底资金管理与财政货币政策的关系。本文分析了国库库底资金波动对财政货币政策的影响机制,论证熨平库底资金波动的必要性,进一步推出将库底资金稳定在最低持有规模不仅是国库现金管理的必然选择,同时也是消除库底资金波动对财政货币政策的消极影响必然选择。因此,确定库底最低现金持有规模成为关键。本文分析总结了传统测算方法的基本原理与不足,提出适合我国情况的国库现金持有量的测算方法。第三部分是第六章。旨在分析国库资金市场化对财政货币政策的影响。国库资金市场化是国库现金管理的高级阶段,主要目的是实现库底资金的时间价值和维持库底目标余额,同时也是影响财政货币政策的主要方面。该部分首先分析国库资金市场的影响因素、基本模式以及我国国库现金管理模式的现实选择。然后以商业银行存款模式为研究对象,通过理论分析国库资金市场化对财政货币政策的影响机制。最后通过实证分析的方法验证理论分析的结果。第四部分是第七章和第八章。综合国库现金管理的两类绩效目标与财政货币政策协调的关系,借鉴国外国库运作的成功经验,提出构建兼容性现金管理系统的路径。该部分从国库现金管理体系的构建、目标协同、运作层面的协调和部门之间的组织协调四个环节构建国库现金管理与财政货币政策协调的机制。基于以上的研究思路和逻辑,本文的主要发现有以下三点:第一,从财政受托责任视角看,国库现金管理首要职责实现安全支付,在此基础之上实现国库现金的绩效目标,即最低的现金持有量和最大化投资收益。但是现实情况是我国国库库底资金不仅存在大规模的闲置资金,同时呈现出剧烈的波动特征。针对这种现象,本文以库底现金余额作为研究目标,在IS-LM框架下分析库底资金积累对财政货币政策以及宏观经济的影响。研究结论表明库底资金积累降低了自主消费需求,导致产量的下降。同时减少了货币供给量和削弱了财政政策效果。本文进一步通过央行资产负债表和VAR模型实证检验了库底资金的增加对货币供给量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库底资金的增加对货币政策产生负向冲击作用。针对国库库底资金的财政效应,由于财政政策受到影响因素较为复杂,本文并没有使用VAR模型来分析库底资金的财政效应,而是基于我国GDP核算方法研究库底资金与财政赤字的关系。分析发现,库底资金的波动对冲了部分财政赤字,从而使得名义产出要高于实际产出。基于研究结论,给我们的政策启示是国库现金管理下财政货币政策的协调的首要任务是要熨平库底资金波动,使国库对财政货币政策的角色从“蓄水池”转向“渠道”角色。而这与国库现金管理追求最低的现金持有量是一致的,因此,对库底余额实施目标余额管理制度将有助于兼容性的国库现金管理系统的构建。第二,目标余额管理制度旨在熨平库底资金波动,将库底资金维持在最低的水平,因而如何确定国库库底最低现金余额成为构建兼容性国库管理系统的关键。传统文献主要基于Baumol模型和Miller-Orr模型两类经典模型或者相关扩展模型测算最低现金持有规模。经典模型的核心思想是基于机会成本和交易成本的最优化问题。但是经典模型存在假设过于理想化和适用性较窄的缺点,如经典模型中机会成本往往选择有价证券作为替代,忽视了我国只有商业银行定存一种模式的现实情况,因而测算结果的实际意义受到质疑。本文从风险管理的视角提出适合我国当前情况的测算方法,即使用风险价值(VaR)方法来测定库底资金最低规模。本章旨在提出一个方法论,为国库管理者确定目标余额管理的核心指标提供参考。第三,在库底目标余额管理基础之上,国库资金需要通过市场化的方式来维持库底目标余额以及实现国库资金的绩效目标。本文在CC-LM框架下对国库资金市场化与财政货币政策的作用机制进行理论分析。并通过构建VAR模型实证检验了国库资金商业银行存款对财政货币政策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国库资金商业银行存款通过准备金作用于央行资产负债表,从而导致基础货币供给下降;但是对准货币正向冲击较大,导致广义货币供给增加。同时,国库资金商业银行存款对财政支出和产出影响不明显,但是对利率形成负向冲击作用,使得利率水平降低。国库资金市场化对货币政策中介目标产生了显着的影响,因此,国库现金管理与财政货币政策协调的关键是在流动性管理和利率管理两方面加强协调配合,使国库一方面扮演“渠道”角色,另一方面可通过现金管理与货币政策之间的协调配合实现财政政策对货币政策的“调节器”作用。

二、我国财政政策的理论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我国财政政策的理论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经济周期与企业避税的异质性 ——基于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问题提出
    1.2 研究思路
    1.3 结构安排
    1.4 本文可能创新之处
2 文献综述
    2.1 经济周期与财政政策的相关研究
    2.2 经济周期与企业税负的相关研究
    2.3 企业避税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
    2.4 文献评述
3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说
    3.1 重要概念界定
        3.1.1 经济周期
        3.1.2 企业避税
    3.2 经济周期对企业避税的基本影响
    3.3 经济周期对企业避税的异质性影响
        3.3.1 企业产权性质的影响差异
        3.3.2 企业融资约束程度的影响差异
4 实证设计
    4.1 模型设计与变量说明
        4.1.1 回归模型
        4.1.2 被解释变量
        4.1.3 解释变量
        4.1.4 控制变量
    4.2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5 实证结果与稳健性检验
    5.1 描述性统计结果
    5.2 回归结果
        5.2.1 经济周期对企业避税的基本影响
        5.2.2 产权性质对企业避税的影响差异
        5.2.3 融资约束程度对企业避税的影响差异
    5.3 稳健性检验
        5.3.1 变换企业避税衡量指标
        5.3.2 改变模型检验方法
6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参考文献

(2)财政分权、环境财税政策与工业绿色转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选题背景及问题提出
        1.1.1 选题背景
        1.1.2 问题提出
    1.2 研究目标与研究意义
        1.2.1 研究目标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文献综述
        1.3.1 财政分权的相关研究
        1.3.2 环境财税政策的相关研究
        1.3.3 工业绿色转型的相关研究
        1.3.4 文献评述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与资料来源
        1.5.1 研究方法
        1.5.2 资料来源
    1.6 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1.6.1 创新点
        1.6.2 不足之处
第2章 理论基础
    2.1 核心概念界定
        2.1.1 财政分权
        2.1.2 环境财税政策
        2.1.3 工业绿色转型
    2.2 相关研究理论
        2.2.1 财政分权理论
        2.2.2 公共选择理论
        2.2.3 政府规制理论
        2.2.4 公共物品理论
        2.2.5 可持续发展理论
第3章 财政分权、环境财税政策与工业绿色转型的现状分析
    3.1 财政分权的现状分析
        3.1.1 财政分权的历史演变
        3.1.2 财政分权的测算
    3.2 环境财税政策的现状分析
        3.2.1 环境财税政策的历史演变
        3.2.2 环境财税政策的实施状况
    3.3 工业绿色转型的现状分析
        3.3.1 指标体系的构建
        3.3.2 数据处理与测算方法
        3.3.3 地区差异分解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财政分权对环境财税政策的影响机制研究
    4.1 机理分析与研究假设
        4.1.1 基于多任务委托代理模型分析
        4.1.2 基于地方政府间环境财税政策竞争博弈分析
    4.2 实证研究设计
        4.2.1 模型的设定
        4.2.2 空间权重矩阵设定
        4.2.3 变量选取
        4.2.4 数据说明
    4.3 财政分权对环境财税政策影响的实证分析
        4.3.1 空间相关性检验
        4.3.2 分类别的实证结果
        4.3.3 分地区的实证结果
        4.3.4 稳健性检验
    4.4 扩展:财政分权下环境财税政策竞争的识别与解析
        4.4.1 模型构建
        4.4.2 分类别的实证结果
        4.4.3 分地区的实证结果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环境财税政策对工业绿色转型的影响机制研究
    5.1 机理分析与研究假设
        5.1.1 环境财政政策对工业绿色转型的作用机理
        5.1.2 环境税收政策对工业绿色转型的作用机理
    5.2 实证研究设计
        5.2.1 模型设定
        5.2.2 变量选取
        5.2.3 数据说明
    5.3 环境财税政策对工业绿色转型的传导机制实证分析
        5.3.1 环境财政政策对工业绿色转型的传导机制实证分析
        5.3.2 环境税收政策对工业绿色转型的传导机制实证分析
        5.3.3 分地区的实证结果
        5.3.4 稳健性检验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财政分权下环境财税政策对工业绿色转型的非线性效应实证研究
    6.1 机理分析与研究假设
        6.1.1 收入分权下环境财税政策对工业绿色转型的非线性机理
        6.1.2 支出分权下环境财税政策对工业绿色转型的非线性机理
    6.2 实证研究设计
        6.2.1 模型设定
        6.2.2 变量选取
        6.2.3 数据来源
    6.3 财政分权下环境财税政策对工业绿色转型的非线性效应实证分析
        6.3.1 分类别的实证结果
        6.3.2 分时段的实证结果
        6.3.3 稳健性检验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财政分权下环境财税政策对工业绿色转型的空间效应实证研究
    7.1 机理分析与研究假设
        7.1.1 收入分权下环境财税政策对工业绿色转型的空间效应机理
        7.1.2 支出分权下环境财税政策对工业绿色转型的空间效应机理
    7.2 实证研究设计
        7.2.1 模型设定
        7.2.2 空间权重矩阵设定
        7.2.3 变量选取
        7.2.4 数据说明
    7.3 财政分权下环境财税政策对工业绿色转型的空间效应实证分析
        7.3.1 空间相关性检验
        7.3.2 分类别的实证结果
        7.3.3 分地区的实证结果
        7.3.4 稳健性检验
    7.4 本章小结
第8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8.1 研究结论
    8.2 政策建议
    8.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3)我国税收政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效应及其传导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文献综述
        1.2.1 税收政策的经济增长效应研究
        1.2.2 税收政策的消费效应研究
        1.2.3 税收政策的投资效应研究
    1.3 相关概念、研究目标与主要研究内容
        1.3.1 相关概念
        1.3.2 研究目标
        1.3.3 主要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主要创新
        1.4.1 研究方法
        1.4.2 主要创新
第2章 税收政策影响经济增长的相关理论
    2.1 基于税收的经济增长理论
        2.1.1 索洛-斯旺模型
        2.1.2 卡斯-库普曼斯模型
        2.1.3 AK模型
        2.1.4 人力资本模型
        2.1.5 生产性公共资本增长模型
    2.2 最优税收理论
        2.2.1 最优商品税理论
        2.2.2 最优所得税理论
    2.3 税收乘数效应理论
        2.3.1 定量税税收乘数效应
        2.3.2 比例税税收乘数效应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我国税收政策对经济增长的动态效应检验
    3.1 税收政策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分析
        3.1.1 宏观税负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
        3.1.2 税收结构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
    3.2 税收政策与经济增长的时变协整关系检验
        3.2.1 时变协整模型
        3.2.2 时变协整关系检验
        3.2.3 分位数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
    3.3 不同时期宏观税负与税收结构对经济增长的动态冲击效应
        3.3.1 SV-TVP-FAVAR模型设定
        3.3.2 变量选取与共同因子提取
        3.3.3 宏观税负对经济增长的时变效应分析
        3.3.4 税收结构对经济增长的时变效应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我国税收政策对经济增长的非对称效应检验
    4.1 非对称计量模型设定
        4.1.1 ST-BVAR模型原理
        4.1.2 NARDL模型原理
    4.2 不同经济周期下税收政策对经济增长的短期非对称冲击效应
        4.2.1 变量选取与数据处理
        4.2.2 经济波动区制识别
        4.2.3 非对称冲击效应分析
        4.2.4 稳健性检验
    4.3 税收政策的正负向累积波动对经济增长的长期非对称效应
        4.3.1 变量选取与模型参数估计
        4.3.2 累积动态乘数效应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我国税收政策影响经济增长的要素驱动机制分析
    5.1 税收结构影响经济增长的要素供给驱动机理
        5.1.1 基本分析框架
        5.1.2 税收结构影响经济增长的内在作用机理
    5.2 LT-TVP-VAR模型原理
    5.3 税收结构对要素供给的时变影响效应分析
        5.3.1 变量选取与平稳性检验
        5.3.2 脉冲响应分析
        5.3.3 稳健性检验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我国税收政策影响经济增长的内需拉动机制分析
    6.1 税收政策影响经济增长的内需拉动机理
    6.2 SV-MH-TVP-SVAR模型原理
    6.3 税收政策对消费的动态冲击效应
        6.3.1 变量选取、模型设定与参数估计
        6.3.2 脉冲响应分析
        6.3.3 时变方差分解
        6.3.4 稳健性检验
        6.3.5 税收政策对消费结构的影响效应分析
    6.4 税收政策对投资的动态冲击效应
        6.4.1 变量选取与数据处理
        6.4.2 滞后阶数选择、先验设定与参数估计
        6.4.3 脉冲响应分析
        6.4.4 时变方差分解
    6.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及所获奖项
致谢

(4)新时期制造业资产配置机理的实证研究 ——基于行业特征与企业行为的双重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相关文献回顾与评析
        1.2.1 关于制造业资产配置及度量的文献回顾
        1.2.2 企业视角下影响资产配置的市场因素文献回顾
        1.2.3 行业视角下影响资产配置的市场因素文献回顾
        1.2.4 影响资产配置的政府干预因素文献回顾
        1.2.5 现有文献简要评析
    1.3 研究思路与论文的基本结构
        1.3.1 研究思路
        1.3.2 论文基本结构和安排
    1.4 研究方法与主要创新
        1.4.1 研究方法
        1.4.2 主要创新
第2章 制造业资产配置机理与特征分析
    2.1 制造业资产配置机理
        2.1.1 市场均衡条件下企业资产配置行为与行业加总特征分析
        2.1.2 需求波动对资产配置的作用机理
        2.1.3 财政补贴对资产配置的作用机理
    2.2 制造业资产配置特征分析
        2.2.1 制造业企业微观数据与行业加总数据特征比较
        2.2.2 影响制造业资产配置的市场因素分析
        2.2.3 影响制造业资产配置的政策因素分析
    2.3 章节小结
第3章 市场需求影响下资产配置的行业加总特征研究
    3.1 国内外研究现状
    3.2 市场需求扩张与下滑对资产配置的非对称影响研究
        3.2.1 数据说明和相关检验
        3.2.2 实证模型与变量设定
        3.2.3 实证检验结果
    3.3 市场需求快速扩张冲击对资产配置的非线性影响研究
        3.3.1 门限回归结果与状态划分
        3.3.3 实证结果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市场需求影响下资产配置的企业行为特征研究
    4.1 数据样本选择和变量选取
    4.2 企业层面需求对企业资产配置行为的非线性影响研究
        4.2.1 企业状态划分与模型设定
        4.2.2 实证结果与分析
    4.3 行业市场需求对企业资产配置行为的非线性影响研究
        4.3.1 模型设定与统计情况
        4.3.2 实证结果与分析
    4.4 市场需求影响下行业特征与企业行为的比较分析
        4.4.1 基于企业数据的市场需求非线性影响差异分析
        4.4.2 行业加总特征与企业行为的非线性机制比较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行业波动下企业的资产配置行为研究
    5.1 数据样本选择和变量选取
    5.2 行业波动下市场需求对企业资产配置行为的影响机制研究
        5.2.1 实证模型与变量设定
        5.2.2 行业市场需求与企业层面需求的影响差异研究
        5.2.3 行业市场需求对企业资产配置行为的非对称影响研究
    5.3 行业波动与企业状态变化下企业的资产配置行为研究
        5.3.1 状态划分与模型设定
        5.3.2 实证结果与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市场需求与财政政策作用下资产配置的行业加总特征研究
    6.1 国内外研究现状
    6.2 数据说明、变量涉及和模型设定
        6.2.1 MS-VAR模型的构建
        6.2.2 数据来源与处理
    6.3 实证结果分析
        6.3.1 MSVAR区制划分结果
        6.3.2 MSVAR系数结果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市场需求与补贴政策作用下企业的资产配置行为研究
    7.1 国内外研究现状
    7.2 补贴政策与企业层面需求影响下的企业资产配置行为分析
        7.2.1 数据样本选择与模型构建
        7.2.2 企业层面需求与补贴政策的作用机制差异研究
        7.2.3 是否获得政府补贴的市场传导机制差异研究
        7.2.4 补贴政策对不同发展阶段企业的作用机制研究
    7.3 行业波动下企业资产配置行为的补贴政策效应研究
        7.3.1 实证模型与变量设定
        7.3.2 行业波动与企业状态变化下的补贴政策效应研究
        7.3.3 行业波动下不同发展阶段企业的补贴政策效应研究
    7.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5)山东省财政可持续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文献综述
        1.2.2 国内文献综述
        1.2.3 总体评价
    1.3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1.5 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1.5.1 创新点
        1.5.2 不足之处
第2章 概念界定和理论分析
    2.1 概念界定
        2.1.1 财政可持续性
        2.1.2 地方财政
        2.1.3 跨期预算约束
    2.2 理论基础
        2.2.1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2 公共产品理论
        2.2.3 供给学派理论
        2.2.4 凯恩斯学派减税理论
    2.3 财政可持续性影响因素的理论分析
        2.3.1 政策因素
        2.3.2 体制因素
        2.3.3 经济因素
        2.3.4 社会因素
    2.4 小结
第3章 山东省财政可持续性的现状、问题及原因
    3.1 山东省财政可持续性现状
        3.1.1 山东省财政可持续性的衡量指标分析
        3.1.2 山东省财政可持续性强弱的评估
    3.2 山东省财政可持续性存在的问题
        3.2.1 财政收入增速减缓
        3.2.2 财政支出刚性增长
        3.2.3 偿债压力不断增加
    3.3 山东省财政可持续性存在问题的原因
        3.3.1 受减税降费政策影响财政收入缩减
        3.3.2 受积极财政政策影响支出规模扩大
        3.3.3 过度依赖土地财政的模式不可持续
    3.4 小结
第4章 山东省财政可持续性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4.1 变量说明与模型设定
    4.2 回归结果与分析
    4.3 内生性检验
    4.4 稳健性检验
    4.5 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5.2.1 财政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
        5.2.2 财政支持产业新旧动能转换
        5.2.3 建立和完善地方税体系
        5.2.4 加强财政支出绩效考核
        5.2.5 规范政府举债融资机制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致谢

(6)我国先进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的政策性金融支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问题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问题
        1.1.3 理论与现实意义
    1.2 核心概念的界定
        1.2.1 先进制造业
        1.2.2 企业技术创新
        1.2.3 政策性金融
    1.3 研究内容、逻辑框架及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与思路
        1.3.2 逻辑框架
        1.3.3 研究方法
    1.4 本文的创新和不足
        1.4.1 本文的创新点
        1.4.2 本文不足之处
2 文献综述
    2.1 财政政策影响企业创新的国内外文献研究
        2.1.1 财政政策对企业创新投入的影响
        2.1.2 财政政策对企业创新产出的影响
        2.1.3 企业异质性对财政政策促进企业创新的影响
    2.2 金融发展影响企业创新的国内外文献研究
        2.2.1 金融发展对企业创新投入的影响
        2.2.2 金融发展对企业创新产出的影响
        2.2.3 企业异质性对金融发展促进企业创新的影响
    2.3 政策性金融的国内外文献研究
        2.3.1 政策性金融概述
        2.3.2 政策性金融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2.4 文献评述
        2.4.1 财政政策影响企业创新的文献评述
        2.4.2 金融发展影响企业创新的文献评述
        2.4.3 政策性金融文献评述
3 理论基础
    3.1 创新经济学理论
        3.1.1 技术创新理论
        3.1.2 企业创新理论
        3.1.3 创新的私人属性和公共属性
    3.2 政府与市场关系理论
        3.2.1 市场机制与市场失灵理论
        3.2.2 政府干预理论
        3.2.3 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模式
        3.2.4 政府与市场促进创新的作用机制
    3.3 支持企业创新的财政金融协同组合模式
        3.3.1 财政支持企业创新的作用方式和不足
        3.3.2 金融支持企业创新的作用方式和不足
        3.3.3 财政金融协同支持企业创新的模式构建
    3.4 政策性金融理论
        3.4.1 政策性金融的本质、特点和功能
        3.4.2 政策性金融机构的界定和分类
    3.5 本章小结
4 政策性金融支持先进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的理论分析
    4.1 政策性金融支持先进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的必要性
        4.1.1 我国先进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的特点、重要性和现实困境
        4.1.2 先进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的公共风险和私人风险
        4.1.3 先进制造业技术创新需要政府与市场协同作用的支持环境
        4.1.4 财政补贴和商业性金融作用的发挥受到限制
    4.2 政策性金融支持先进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的定位和领域
        4.2.1 政策性金融支持先进制造业技术创新的定位
        4.2.2 政策性金融支持先进制造业技术创新的作用领域
        4.2.3 政策性金融与商业性金融支持先进制造业技术创新的比较
    4.3 政策性金融支持先进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的要素和分类
        4.3.1 服务主体分类
        4.3.2 服务工具分类
        4.3.3 服务对象分类
        4.3.4 政府支持与监管分类
    4.4 政策性金融机构支持先进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的分工
        4.4.1 政策性银行支持企业技术创新的分工
        4.4.2 政府产业引导基金支持企业技术创新的分工
        4.4.3 政策性银行与政府产业引导基金的协同配合
    4.5 政策性金融支持先进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的功能和优势
        4.5.1 政策性金融支持先进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的功能
        4.5.2 政策性金融提升企业创新产出的作用优势
    4.6 本章小结
5 政策性金融支持先进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的实践
    5.1 国家支持先进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的政策举措
        5.1.1 国家支持先进制造业技术创新的顶层设计
        5.1.2 国家支持先进制造业技术创新的专项措施
    5.2 政策性金融支持先进制造业技术创新的措施、效果和不足
        5.2.1 政策性银行的支持措施、效果和不足
        5.2.2 政府产业引导基金的支持措施、效果和不足
    5.3 政策性金融支持先进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的风险管理
        5.3.1 政策性金融体系运行过程中的金融风险和财政风险
        5.3.2 政策性金融机构支持先进制造业技术创新的全面风险管理
    5.4 政策性金融支持先进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面临的问题
        5.4.1 政策性金融机构定位与运行管理问题
        5.4.2 政府部门支持与考核监管问题
    5.5 本章小结
6 政策性金融支持先进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的实证分析
    6.1 实证分析思路与研究假设
        6.1.1 实证分析思路
        6.1.2 研究假设
    6.2 样本说明和变量选取
        6.2.1 样本选取说明
        6.2.2 变量的选取和度量
    6.3 模型设计
    6.4 实证结果分析
        6.4.1 描述性统计分析
        6.4.2 政策性金融与企业创新投入的实证分析
        6.4.3 政策性金融与企业创新产出的实证分析
    6.5 企业异质性对政策性金融支持作用的影响分析
        6.5.1 产权性质对政策性金融支持企业创新的影响
        6.5.2 企业规模对政策性金融支持企业创新的影响
        6.5.3 企业年龄对政策性金融支持企业创新的影响
    6.6 稳健性检验
    6.7 本章小结
7 政策性金融支持先进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的案例:以进出口银行支持船舶工业为例
    7.1 政策性金融支持我国船舶工业的必要性
        7.1.1 支持船舶工业的战略意义
        7.1.2 船舶工业的高风险特征
        7.1.3 我国船舶工业发展面临的困难
    7.2 进出口银行支持船舶工业创新升级的措施和效果
        7.2.1 进出口银行的支持措施
        7.2.2 进出口银行的支持效果
    7.3 进出口银行支持国有船舶企业创新的问题分析和对策
        7.3.1 进出口银行支持两船集团创新的比较分析
        7.3.2 进出口银行支持两船集团创新产出问题的原因和对策
    7.4 进出口银行支持船舶工业面临的困难和国际经验借鉴
        7.4.1 进出口银行支持船舶工业面临的困难
        7.4.2 进出口银行支持船舶工业的国际经验借鉴
8 研究结论和政策建议
    8.1 研究结论
        8.1.1 政策性金融支持先进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具有作用优势
        8.1.2 政策性金融支持先进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存在不足
        8.1.3 制约政策性金融作用发挥的因素须改善
    8.2 政策建议
        8.2.1 对政策性金融支持先进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的建议
        8.2.2 对政策性金融机构和相关政府部门的建议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发表的研究成果
后记

(7)财税政策对研发投入的阶段性非对称效应研究 ——基于工业企业的实证检验(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方法
    1.3 本文的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1.3.1 本文的创新点
        1.3.2 本文的不足之处
第2章 概念界定与文献综述
    2.1 关键概念界定
        2.1.1 政府补助
        2.1.2 税收优惠
        2.1.3 研发投入
        2.1.4 财税政策的阶段性非对称效应
    2.2 文献综述
        2.2.1 财税政策对研发投入的影响
        2.2.2 财税政策的阶段性非对称效应
        2.2.3 文献评述
第3章 财税政策对研发投入的阶段性非对称效应理论分析
    3.1 政府补助对研发投入的效应分析
        3.1.1 政府补助对研发投入的影响机制
        3.1.2 政府补助对研发投入的阶段性非对称效应理论分析
    3.2 税收优惠对研发投入的效应分析
        3.2.1 税收优惠对研发投入的影响机制
        3.2.2 税收优惠对研发投入的阶段性非对称效应理论分析
第4章 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和财税政策现状
    4.1 工业企业研发投入现状
        4.1.1 研发投入总体保持上涨趋势
        4.1.2 研发投入顺经济周期变化
        4.1.3 各地区研发投入差距较大
    4.2 我国鼓励研发投入的政府补助现状
        4.2.1 鼓励研发投入的政府补助政策梳理
        4.2.2 鼓励研发投入的政府补助现状
    4.3 我国鼓励研发投入的税收优惠现状
        4.3.1 鼓励研发投入的税收优惠政策梳理
        4.3.2 鼓励研发投入的税收优惠现状
第5章 财税政策对研发投入的阶段性非对称效应实证分析
    5.1 模型构建和指标选取
        5.1.1 动态面板模型构建
        5.1.2 变量选取与数据来源
        5.1.3 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结果
        5.1.4 估计方法的选择
    5.2 多重共线性检验和单位根检验
        5.2.1 多重共线性检验
        5.2.2 单位根检验
    5.3 系统GMM回归结果分析
    5.4 稳健性检验
        5.4.1 基于固定效应模型的稳健性检验
        5.4.2 基于面板分位数模型的稳健性检验
第6章 研究结论和政策建议
    6.1 研究结论
    6.2 政策建议
        6.2.1 针对不同经济阶段采取有针对性的财税政策
        6.2.2 完善政府补助政策,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6.2.3 优化税收优惠政策,确保有效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8)节能环保支出政策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与研究框架
    1.3 论文研究方法
    1.4 研究的创新点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经济增长与环境问题研究综述
    2.2 运用财政政策解决环境问题研究综述
    2.3 节能环保支出政策效应研究综述
    2.4 隐性经济与空间溢出对环境政策影响的研究综述
    2.5 现有文献局限性
第3章 节能环保支出政策理论基础及作用机理
    3.1 节能环保支出政策基本界定
    3.2 节能环保支出政策的理论基础
    3.3 节能环保支出政策的功能作用
    3.4 节能环保支出政策作用机理
第4章 节能环保支出政策经济效应与减排效应检验
    4.1 节能环保支出政策经济效应与减排效应理论模型
    4.2 节能环保支出政策经济效应与减排效应计量模型设定
    4.3 节能环保支出政策经济效应与减排效应的实证检验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节能环保支出经济效应异质性的门限特征研究
    5.1 节能环保支出经济效应异质性的门限特征作用机理
    5.2 节能环保支出经济效应异质性的面板门限模型设定
    5.3 节能环保支出经济效应异质性的实证检验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节能环保支出减排效应的空间溢出研究
    6.1 节能环保支出减排效应空间溢出的理论基础
    6.2 数据选取与指标构建
    6.3 节能环保支出减排效应的空间相关性分析
    6.4 节能环保支出减排效应的空间计量检验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节能环保支出与环境税政策的综合效应研究
    7.1 节能环保支出与环境税政策组合的博弈模型
    7.2 节能环保支出与环境税政策综合效应的计量模型设定
    7.3 节能环保支出与环境税政策综合效应的实证检验
    7.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情况
致谢

(9)财政货币政策在系统性金融风险应对中的协调配合(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二、研究思路、框架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与重点
        (二)重点研究框架
        (三)研究方法
    三、创新点与不足
第二章 文献综述
    一、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定义与成因
        (一)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定义
        (二)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成因
    二、政府介入系统性金融风险应对和金融危机救助相关研究
        (一)政府介入系统性金融风险应对的必要性
        (二)政府救助范畴
        (三)政府救助措施
    三、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在系统性金融风险应对中的协调配合相关研究
        (一)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协调配合的必要性
        (二)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协调配合方式
        (三)系统性金融风险应对中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协调配合
        (四)研究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协调配合的主要理论方法
第三章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应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理论分析(一):介入和退出标准
    一、系统性金融风险应对的范畴
    二、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介入系统性金融风险应对的标准
        (一)预期收益分析
        (二)预期成本分析
        (三)预期成本收益曲线分析
    三、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退出系统性金融风险应对的标准
        (一)退出原则
        (二)退出标准与时机
        (三)政策退出的次序与方式
    四、小结
第四章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应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理论分析(二):作用机制
    一、蒙代尔—弗莱明IS-LM-BP模型
    二、加入风险溢价因素的IS-LM-BP-RP模型
    三、加入风险溢价和预期因素的IS-LM-BP-RP-AE模型
        (一)系统性金融风险状态下预期对IS曲线的影响
        (二)系统性金融风险状态下预期对LM曲线的影响
        (三)系统性金融风险状态下预期对BP曲线的影响
        (四)IS-LM-BP-RP-AE模型中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效应
    四、极端情形下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选择
        (一)对现代货币理论(MMT)理念的借鉴
        (二)对现代货币理论(MMT)理念的批判
        (三)IS-LM-BP-RP-AE 模型与现代货币理论的结合
    五、小结
第五章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应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国际经验
    一、美国应对“大萧条”
        (一)背景概况
        (二)采取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措施
        (三)政策效果
        (四)政策退出
    二、香港应对亚洲金融危机
        (一)背景概况
        (二)采取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措施
        (三)政策效果
        (四)政策退出
    三、美国应对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
        (一)背景概况
        (二)采取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措施
        (三)政策效果
        (四)政策退出
    四、小结
第六章 中国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协调配合应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做法与建议
    一、中国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协调配合应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主要做法
        (一)上世纪90年代处置国有银行不良资产风险
        (二)清理整顿金融“三乱”
        (三)全国农信社风险处置
        (四)本世纪初国有银行风险处置与股份制改革
        (五)2015年应对股市异常波动
        (六)包商银行接管
    二、中国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协调配合应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不足及原因
        (一)传统机制难以适应新形势下突发系统性金融风险应对需求
        (二)央行向国家财政上缴利润机制执行的灵活性加大
        (三)货币政策调控与财政政策之间的内生联系有待进一步加强
    三、完善机制的政策建议
第七章 中国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协调配合应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实证分析
    一、变量数据与模型说明
    二、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对实体经济的影响(VEC模型)
        (一)数据平稳性检验
        (二)协整检验与VEC模型
        (三)格兰杰因果检验
        (四)脉冲响应函数与方差分解
        (五)小结
    三、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对股市走势的影响(VAR模型)
        (一)数据平稳性检验
        (二)VAR模型的构建
        (三)格兰杰因果检验
        (四)脉冲响应函数与方差分解
        (五)小结
    四、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对股市波动性的影响(ARCH类模型)
        (一)数据平稳性检验
        (二)ARCH效应检验
        (三)模型拟合
        (四)结果分析
        (五)小结
    五、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对股市波动性的影响(VAR模型)
        (一)VAR模型的构建
        (二)格兰杰因果检验
        (三)脉冲响应函数与方差分解
        (四)小结
    六、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对投资者信心的影响(VAR模型)
        (一)数据平稳性检验
        (二)VAR模型的构建
        (三)格兰杰因果检验
        (四)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
        (五)小结
第八章 新形势下中国的系统性金融风险隐患及应对
    一、新形势下中国可能存在的系统性金融风险隐患
        (一)实体经济领域可能存在的系统性金融风险隐患
        (二)金融市场领域可能存在的系统性金融风险隐患
        (三)金融机构领域可能存在的系统性金融风险隐患
    二、应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储备
        (一)应对实体经济领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
        (二)应对金融市场领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
        (三)应对金融机构领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
    三、小结
第九章 结论与启示
    一、主要结论
        (一)系统性金融风险应对的范畴
        (二)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介入与退出系统性金融风险应对的标准
        (三)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应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手段
        (四)中国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应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效果
        (五)当前中国可能存在的系统性金融风险隐患
    二、政策启示
中外文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攻读博士期间的学术成果

(10)国库现金管理下的财政货币政策协调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3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5 创新点与不足
第2章 国库现金管理的理论基础
    2.1 基于财政受托责任框架的分析
    2.2 国库现金管理的原则、目标与功能架构
    2.3 国库管理模式与政策协调
    2.4 国库现金管理与传统政策协调的关系
第3章 我国国库现金管理制度变迁与现状
    3.1 我国国库现金管理制度变迁
    3.2 我国国库现金管理的模式与现状
    3.3 我国国库现金管理面临的问题
第4章 国库库底资金波动对财政货币政策的影响
    4.1 国库库底资金对财政货币政策影响的理论分析
    4.2 国库库底资金的货币政策效应
    4.3 国库库底资金的财政政策效应
第5章 熨平库底资金波动的目标余额确定
    5.1 熨平库底资金波动与目标余额管理
    5.2 国库最低目标余额确定的模型选择
    5.3 国库最低现金持有量的测算——以我国中央国库为例
第6章 国库资金市场化运作对财政货币政策的影响
    6.1 国库资金市场化运作的内涵与模式
    6.2 国库资金市场化的财政货币政策效应的理论分析
    6.3 实证分析
第7章 国库现金管理与政策协调的国际经验
    7.1 选择“美国和英国”的理由:典型性分析
    7.2 美国的实践经验
    7.3 英国的实践经验
    7.4 经验总结与启示
第8章 构建兼容性国库现金管理系统的路径
    8.1 建立科学的预算管理制度
    8.2 构建标准TSA机制
    8.3 提高国库现金流预测能力
    8.4 国库现金管理运作层面的协调
    8.5 财政部门与央行之间的权责划分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四、我国财政政策的理论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经济周期与企业避税的异质性 ——基于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D]. 丁斯秀. 浙江大学, 2021(09)
  • [2]财政分权、环境财税政策与工业绿色转型[D]. 邹显亚. 江西财经大学, 2021(10)
  • [3]我国税收政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效应及其传导机制研究[D]. 董雪. 吉林大学, 2021(01)
  • [4]新时期制造业资产配置机理的实证研究 ——基于行业特征与企业行为的双重视角[D]. 张子健. 吉林大学, 2021(01)
  • [5]山东省财政可持续性研究[D]. 赵淑琪. 山东财经大学, 2021(12)
  • [6]我国先进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的政策性金融支持研究[D]. 万东灿.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 2020(11)
  • [7]财税政策对研发投入的阶段性非对称效应研究 ——基于工业企业的实证检验[D]. 曹梦凡. 山东大学, 2020(10)
  • [8]节能环保支出政策效应研究[D]. 丁莹. 吉林大学, 2020(08)
  • [9]财政货币政策在系统性金融风险应对中的协调配合[D]. 龙俊鹏.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20(12)
  • [10]国库现金管理下的财政货币政策协调机制研究[D]. 唐常. 中央财经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我国财政政策理论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