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马钢2500m~3高炉小粒度烧结矿回收利用生产实践(论文文献综述)
周健[1](2019)在《2500 m3高炉装料制度优化及其对煤气分布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钢铁工业的迅速发展,优质的铁矿石和焦炭等炼铁原燃料日渐匮乏,高炉生产的原燃料组成和结构复杂多变,给高炉稳定运行、煤气流合理分布和煤气高效利用以及高炉生产带来严重影响。本文以某钢铁厂2500 m3高炉原燃料特点和生产条件为对象,采用数学模拟和物理模拟方法,结合该厂高炉生产实际情况和操作制度要求,对高炉原燃料的物理化学性质、炉料组成及结构、高炉装料制度等对高炉煤气流分布以及煤气利用和炉料运行的影响开展了系统研究。高炉原燃料的物理化学性质研究表明,烧结矿粒度较为均匀,粒度主要分布在5-25 mm,占烧结矿总量的86.2%,但是粒度小于5 mm的烧结矿含量相对较高,占比达到4.8%,不利于改善高炉料柱的透气性;受粒度均匀性和炉料含水率的影响,焦炭的自然堆角大于烧结矿的自然堆角,在高炉布料过程中,焦炭落点更靠近炉墙,容易发展边缘气流;烧结矿性能研究结果表明,烧结矿中Al2O3含量为2.90%,MgO含量为2.69%,由于两者含量相对较高,所以烧结矿的熔滴性和低温粉化性较差。综合考虑炉料的物理化学性质特点,建立了料流轨迹模型,从而确定炉料的落点位置;通过对炉料堆角进行修正,在料流轨迹模型的基础上,建立料面生成模型和炉料下降模型。根据高炉设计参数和实际原燃料条件,利用炉料分布模型模拟计算不同布料矩阵对料面形状的影响,随着布料矿焦角的不断减小,矿焦平台逐渐向高炉中心移动,有利于发展边缘气流;当焦炭布料角度小于20°时,大量焦炭分布到炉喉中心,形成了类似中心加焦的效果,造成中心气流过分发展。物理模拟研究结果表明,布料矩阵的最大矿石角度由40.5°减小到33°过程中,料面形状的变化趋势与数学模型的预测结果基本一致,径向矿焦比在中心区域逐渐减小,结合煤气流速的分布情况,与当前炉料相匹配的布料矩阵为C339.25?37.25?362?342?312?25.5?O2392?37.25?362?34.25?32?;根据临界矿石批重和批重特征数的计算结果,为保证高炉煤气流合理分布和煤气能高效利用,矿石批重应控制在46.9-50吨,相应焦炭批重应控制在9.4-10吨左右,料线深度控制在1.2 m左右。生产实践验证表明,该厂的2500 m3高炉在应用这一装料制度后,煤气利用率由42%提高至45%,高炉失常次数由16次/月降低到8次/月,高炉运行状况得到改善。
项明武,秦涔,刘菁[2](2018)在《马钢3200m3高炉设计特点及思考》文中认为阐述了马钢3200m3高炉的设计特点,并从智能化炼铁及超低排放等方面进行了探讨分析。在马钢3200m3高炉设计中,以"先进实用、成熟可靠、长寿环保"为原则,采用国内外先进技术及设备,设备和材料的选择立足于国内,总体工艺技术及装备水平达到同类型高炉的先进水平。高炉投产后,生产指标逐步上升并保持稳定,高炉月平均利用系数最高达到2. 5以上,月平均燃料比最低486 kg/t。
朱利[3](2019)在《首秦经济炼铁技术的相关基础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首秦公司高炉铁水成本占最终产品钢板的成本62%,高炉炼铁原、燃料成本占铁水成本的80~90%,高效低成本获得满足炼钢要求的铁水是首秦炼铁工作者不断追求的目标。2008年后,由于首秦公司产品单一、国内钢铁产能过剩和在原、燃料市场没有话语权等因素,首秦公司开始采用经济炉料炼铁的方针来降低高炉铁水的成本。本文针对原、燃料质量下降和价格升高的情况,在铁矿粉烧高温烧结特性、不同高炉炉料结构的熔滴和熔化特性、焦炭与铁矿石还原动力学和炉缸焦炭劣化性能、高炉风口理论燃烧温度等高温性能方面进行了深入的基础研究。之后,在首秦高炉进行了经济炉料与不同质量焦炭的协同生产实践,达到了经济炉料炼铁的目的。本论文主要开展的研究工作和得到结果如下:(1)采用了以实际烧结生产温度为基准,考虑整个过程变化,量纲为1的同化反应特征数和流动性能特征数,测定了首秦不同铁矿粉的高温烧结特性,并对首秦烧结用铁矿粉的高温烧结性能进行了分类。烧结生产中采用的是不同种类铁矿粉、熔剂及各种返回料的混合料,本文分别对首秦烧结正常生产中不同种类铁矿粉混合料和烧结生产用二混混合料的高温烧结特性进行了测定,给出了在能够满足高炉生产要求的烧结矿质量的同化反应特征数和流动性能特征数的范围,作为高温烧结特性的标准。将该标准应用到指导适合配入高性价比铁矿粉的烧结生产中,以适应贫杂矿等经济炉料的合理使用及其原料结构频繁变化的需要,为烧结生产提供必要依据。该方法可与传统的周期较长的烧结杯实验配矿的方法,互为补充,指导烧结原料优化和配矿使用。(2)为增加高炉使用天然铁矿块的比例降低炼铁成本,采用高温荷重熔滴试验和还原反应试验探索性地研究了含铁炉料的熔化特性,对经济炉料炼铁时首秦高炉炉料结构进行优化。本文利用可视化卧式炉装置,提出了一种快速测量含铁炉料熔化特性的方法。还原条件下含铁炉料熔化特性是影响高炉软熔带的主要因素之一,荷重熔滴特征值和反应熔化特性都可作为反映含铁炉料对高炉软熔带影响的特征参数。通过对首秦高炉使用超高碱度烧结矿和价格较低的天然铁矿块的炉料结构优化发现,荷重熔化特征值与反应熔化参数对表征高炉炉料结构的熔化特性有很好的一致性和关联性。还原反应熔化特性的验方法具有过程可视、快速、简便、成本低、反映主要信息的优点,作为高温荷重熔滴试验方法的补充,指导高炉炉料结构优化和经济炉料炼铁。(3)冶金反应工程学研究认为高温冶金反应在前期控制环节是化学反应,后期控制环节是分子扩散。论文采用分段尝试法研究了在不同质量的焦炭、不同粒度的焦炭、焦炭的不同加入方式和不同CO2含量还原气氛等条件下的矿焦还原反应过程动力学,得到两种反应过程的动力学参数和控制环节的转换时间点,为反应过程模拟提供必要的定解条件参数。通过分段尝试研究反应过程动力学的法,定量分析了不同质量焦炭对烧结矿还原的影响,确定了化学反应过程和分子扩散过程的反应机理,对高炉生产提供必要的基础。(4)在经济炉料炼铁时燃料质量下降的一个重要指标是灰分含量增加,随着灰分增加,燃料中Si02含量明显增加。经济炉料炼铁时需要考虑到高炉风口前喷入煤粉和不同质量焦炭灰分中的Si02还原、强吸热对风口前理论燃烧温度的影响。通过风口回旋区热平衡计算,在考虑Si02还原条件下,修正了高炉风口前理论燃烧温度的计算公式,计算了不同各因素对高炉风口理论燃烧温度的影响,为首秦高炉使用不同质量焦炭和经济炉料生产提供指导。(5)首秦高炉的焦炭全部为外购,受市场波动的影响很大,在经济炉料炼铁时,要根据可获得的不同质量的焦炭,确定高炉焦炭负荷。在前期高炉原料冶金性能和不同质量焦炭还原性能研究的基础上,对一级焦与经济矿、二级焦与经济矿、三级焦与经济矿的高效低成本炼铁进行了大量工业实践,对几种模式下高效低成本协同生产的工艺控制因素进行了探讨和摸索,在不同模式下均实现了矿焦协同的高效低成本炼铁和良好的经济效益。
黎均红,魏功亮,赵仕清,谭海波,宋明明[4](2017)在《重钢2500m3高炉小粒度矿回收利用实践》文中指出对重钢2500m3高炉小粒度矿回收利用的生产实践进行了总结。为降低铁水成本,在重钢高炉实施了小粒度矿回收利用技术,即采取"混装混布"的布入方式,并通过采取补充完善小粒度矿使用工艺、设计可靠的"混装混布"布料程序、优化工艺技术和管理等措施,2016年1号高炉小粒度矿月单耗最高达到82kg/t,取得了预期效果。生产实践表明,"混装混布"的布料方式可解决"间隔集中单布"方式时造成的空料线、间断性憋风等问题,可为提高小粒度矿使用量创造条件。
黎均红,魏功亮,赵仕清,谭海波,宋明明,柳浩[5](2017)在《重钢2500m3高炉小粒度矿回收利用实践》文中研究说明为降低铁水成本,重钢(2500m3)高炉结合自身装备条件,优化实施了小粒度矿回收利用技术,实践表明,重钢高炉通过优化小粒度矿布料程序、增加"混装混布"(C↓OLOSC焦丁↓)的布入方式、调整入炉位置、优化工艺技术和管理等措施,在保证高炉顺行的情况下,小粒度矿单耗由35 kg/t.Fe提高至82 kg/t.Fe,达到了预期效果。
刘少英[6](2017)在《转炉污泥循环利用项目研究与实践》文中认为钢铁工业是资源和能源消耗巨大的产业,虽然为社会创造出了不可估量的财富,但是又释放了很多的污染物,资源不足和污染环境严重制约着钢铁工业的未来发展。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中国从事钢铁工业相关人员已经注意到了环保的重要性,历经40多年的发展,中国钢铁环保事业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仍有不同种类的废弃物直排厂外。如何降低钢铁企业污染物排放,是实现钢铁企业可续续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也是对环境改善的一个重要贡献。宁波钢铁有限公司属于城市型钢铁企业,逐步引进了多项环保技术,治理废弃物排放问题。其中,针对数量巨大的转炉污泥,实行了污泥压球项目,避免给周边居民正常生活带来影响。本文以宁波钢铁炼钢厂产生的转炉污泥为主要研究对象,对压球项目进行了详尽的介绍,首先介绍了本项目的由来,其后着重介绍了项目建设过程,然后对项目投产后的污泥利用情况和环保改善状况进行了简要说明,最后探讨了转炉污泥处理的发展方向。论文提出,转炉污泥含铁、钙等有益元素丰富,具备公司内部回收的巨大经济价值。通过对转炉污泥压球项目进度、费用和质量等的精细控制,项目建设达到了预期的效果,解决了公司堆存和外卖带来的场地占用和环境污染的严重问题,同时,作为冷却剂能够替代小粒度烧结矿使用,降低炼钢工序成本,提高公司市场竞争力。本文也可以给相似钢铁企业在处理转炉污泥时以经验借鉴,为钢铁企业达标排放和持续发展起着一点作用。
阮建波,周强[7](2014)在《烧结矿分级入炉的工艺设计及生产实践》文中指出对国内几种典型的烧结矿分级入炉工艺进行了分析,认为大型高炉应优先考虑烧结矿烧结厂分级入炉或烧结矿槽前分级入炉工艺。生产实践表明,采用烧结矿分级入炉工艺,能丰富大型高炉上部调剂手段,不仅有助于促进高炉稳定顺行,而且还降低了燃料消耗,在新建大型高炉上应推广采用。
林文康,刘军[8](2014)在《大型高炉冶炼钒钛磁铁矿使用小粒度烧结矿的实践》文中认为攀钢根据自身原料、工艺及装备条件,参考国内外厂家使用小粒度烧结矿的经验,开发出小粒度烧结矿(返矿中+3 mm)入炉的技术。应用实践表明:通过调整操作制度,高炉运行良好,优化了钒钛磁铁矿炉料结构,提高煤气利用率1%左右,降低焦比9 kg/t,降低沟下返矿率2%,大大降低了生铁成本;同时为稳定操作炉型和保护炉体冷却设备创造了良好条件。
王志堂,刘卯[9](2014)在《马钢2500m3高炉原燃料劣化条件下降低焦比的生产实践》文中提出在马钢2号2 500m3高炉的生产实践中为了进一步降低生铁成本,提高大型高炉的综合经济效益,针对原燃料质量持续劣化的现状,通过采取小块焦回收再利用、强化入炉料管理、改善喷吹煤质量、优化上下部调剂、稳定炉温和改善渣系、高风温及富氧综合喷吹、高顶压操作、加强炉型管理等一系列措施,使煤比大幅度提升,焦比显着降低。在燃料比无明显变化的情况下,焦比降低到320kg/t,与2012年相比,焦比降低了6070kg/t,高炉利用系数稳定在2.4t/(m3·d)。
杜斯宏[10](2014)在《攀钢钒炼铁厂核心竞争力研究》文中提出中国钢铁工业经过多年迅猛发展,特别经过2008年金融危机的冲击,虽然通过行业调整与优化,但仍然存在盲目扩张,产能过剩,钢铁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受上下游产业的影响,行业总体盈利水平下降,钢铁行业已整体进入微利甚至亏损时代。在近两年,国家先后密集出台了《钢铁行业生产经营规范条件》、《钢铁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节能减排“十二五”规划》等一系列针对钢铁行业的调控政策,有关政策的真正落实、凸显效果,需要较长一段时间。攀钢集团攀枝花钢钒有限公司炼铁厂如何根据整个国家经济发展大环境的变化和钢铁行业发展环境的变化,制定自己的生产经营策略及发展规划,适应国家产业政策和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保持可持续赢利能力,为攀钢钒公司持续、健康、稳定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是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本论文基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研究,分析了中国钢铁行业与炼铁厂的竞争状况,分析了攀钢集团攀枝花钢钒有限公司炼铁厂核心竞争力状况、其核心竞争力的支撑因素、核心竞争力的优势与劣势以及近几年核心竞争力的实践发展情况等,得出攀钢集团攀枝花钢钒有限公司炼铁厂具有相对较好的核心竞争力。本文认为攀钢集团攀枝花钢钒有限公司炼铁厂具有独特的资源和与之相应的专有技术等优势,也存在固有的地理位置差等劣势;既面临着攀西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建设规划实施等发展机遇,同时也受到周边钢铁企业争夺攀西钒钛铁矿资源等的威胁。文章提出持续创新和发展攀钢钒炼铁厂核心竞争力的思路和主要措施。
二、马钢2500m~3高炉小粒度烧结矿回收利用生产实践(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马钢2500m~3高炉小粒度烧结矿回收利用生产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1)2500 m3高炉装料制度优化及其对煤气分布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英文摘要 |
1 绪论 |
1.1 高炉基本操作制度简介 |
1.1.1 装料制度 |
1.1.2 送风制度 |
1.1.3 造渣制度 |
1.1.4 热制度 |
1.2 装料制度和煤气流分布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煤气流的形成和分布及检测手段 |
1.3.1 煤气流的形成 |
1.3.2 煤气流的分布类型 |
1.3.3 合理的煤气流分布 |
1.3.4 煤气流分布检测手段 |
1.4 装料制度的发展及对高炉冶炼的影响 |
1.4.1 布料设备的发展历程 |
1.4.2 无钟炉顶的布料方式 |
1.4.3 装料制度对高炉冶炼的影响 |
1.5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6 研究内容 |
2 原燃料的物理化学性质研究 |
2.1 引言 |
2.2 实验方法 |
2.3 原燃料的物理性质分析 |
2.3.1 烧结矿和焦炭的粒度分布 |
2.3.2 烧结矿和焦炭的自然堆角 |
2.4 原燃料的冶金特性分析 |
2.4.1 焦炭的工业分析和高温反应性分析 |
2.4.2 模拟焦炭在高炉内的高温行为 |
2.4.3 烧结矿的低温粉化性和熔滴性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3 炉料分布数学模型建立 |
3.1 引言 |
3.2 数学模型 |
3.2.1 料流轨迹模型 |
3.2.2 炉料堆角修正 |
3.2.3 料面生成模型 |
3.2.4 炉料下降模型 |
3.3 模型应用 |
3.3.1 模拟条件 |
3.3.2 料面形状迭代 |
3.3.3 不同布料矩阵的模拟结果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4 合理装料制度研究 |
4.1 引言 |
4.2 实验设备及实验方法 |
4.2.1 实验设备 |
4.2.2 实验方法 |
4.3 布料矩阵对炉料分布的影响研究 |
4.3.1 布料矩阵对料面形状的影响 |
4.3.2 布料矩阵对径向O/C的影响 |
4.4 合理矿石批重和料线深度的研究 |
4.4.1 临界批重的计算 |
4.4.2 批重特征数计算 |
4.4.3 料线深度对炉料堆尖位置的影响 |
4.5 装料制度对煤气流分布的影响研究 |
4.5.1 布料矩阵对煤气流分布的影响 |
4.5.2 批重对煤气流分布的影响 |
4.6 合理装料制度的应用验证 |
4.7 本章小结 |
5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A.作者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B.作者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C.作者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申请的发明专利 |
D.学位论文数据集 |
致谢 |
(3)首秦经济炼铁技术的相关基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2 文献综述 |
2.1 国内钢铁企业的亏损现状 |
2.2 钢铁企业的工序成本与炼铁的成本构成 |
2.3 铁矿石贸易的价格走势与供求关系 |
2.4 经济炉料基础特性及其高效低成本炼铁研究现状 |
2.4.1 经济炉料的物理特性 |
2.4.2 经济炉料的化学特性 |
2.4.3 烧结原料基础性能 |
2.4.4 高炉原料基础性能 |
2.5 经济炉料炼铁的研究现状 |
2.5.1 烧结配料研究 |
2.5.2 高炉炉料结构研究 |
2.5.3 经济炉料对高炉顺行的影响研究 |
2.6 国内降低炼铁成本的探索与尝试 |
2.6.1 精料炼铁 |
2.6.2 经料炼铁 |
2.7 课题研究目的 |
2.7.1 研究目的 |
2.7.2 研究对象 |
2.7.3 研究内容 |
3 基于高温烧结特性的烧结原料结构与经济配矿研究 |
3.1 研究方法与试验装置 |
3.1.1 同化反应特征数的测定方法 |
3.1.2 流动性能特征数的测定方法 |
3.2 烧结用铁矿粉的高温烧结特性 |
3.2.1 单一铁矿粉的同化反应特性 |
3.2.2 单一铁矿粉的流动性能 |
3.2.3 不同原料结构的混合铁矿粉高温烧结性能 |
3.2.4 不同原料结构的二混混合料高温烧结性能 |
3.3 烧结用铁矿粉的高温烧结特性的表征方法及其特征数研究 |
3.3.1 铁矿粉同化反应性能的新表征方法 |
3.3.2 铁矿粉流动性能的新表征方法 |
3.3.3 单一铁矿粉的同化反应特征数 |
3.3.4 单一铁矿粉的流动性能特征数 |
3.3.5 不同原料结构的混合铁矿粉烧结性能特征数 |
3.3.6 不同原料结构的二混混合料高温烧结性能特征数 |
3.3.7 不同原料结构的混合料烧结性能特征数与结矿转鼓的关系 |
3.4 铁矿粉高温烧结特性及其特征数的影响因素分析 |
3.4.1 不同温度条件下的高温烧结性能及其矿相结构变化 |
3.4.2 化学成分对铁矿粉高温烧结特性的交互影响 |
3.5 基于高温烧结铁性特征数的铁矿粉经济配矿研究 |
3.5.1 基于铁矿粉混合料高温烧结特征数的经济矿配矿研究 |
3.5.2 基于二混混合料高温烧结性能特征数的经济矿配矿研究 |
3.6 小结 |
4 基于高温冶金性能的高炉炉料结构与经济配矿研究 |
4.1 经济炉料炼铁时高炉含铁炉料的高温熔滴性能 |
4.1.1 研究方法与试验装置 |
4.1.2 单一炉料的高温熔滴性能 |
4.1.3 混合炉料的高温熔滴特性 |
4.2 经济炉料炼铁条件下的还原反应时含铁炉料熔化特性 |
4.2.1 研究方法与试验装置 |
4.2.2 还原反应时单一炉料的熔化性能研究 |
4.2.3 还原反应时混合炉料的熔化性能研究 |
4.3 荷重熔滴试验与还原反应试验熔化特性之间的关联性研究 |
4.3.1 熔滴试验中熔滴特征值与荷重熔化参数的关联性 |
4.3.2 熔滴试验荷重熔化参数与还原反应试验熔化参数的关联性 |
4.3.3 熔滴试验熔滴特征值与还原反应试验熔化参数的关联性 |
4.4 还原熔化过程中的矿相结构分析 |
4.4.1 还原熔化试验配碳量的探讨 |
4.4.2 不同温度条件的还原熔化矿相结构 |
4.4.3 不同原料结构的还原熔化矿相结构 |
4.5 烧结-炼铁一体化的最优成本对应的入炉矿合理品位模型 |
4.5.1 烧结-炼铁联动模型的建立 |
4.5.2 联动模型中关键参数的修正 |
4.5.3 理论计算条件下的最优高炉入炉品位和结矿品位的关联性 |
4.5.4 实际生产条件下的最优高炉入炉品位和结矿品位的关联性 |
4.5.5 实际生产条件下的最优高炉入炉品位和块矿品位的关联性 |
4.6 小结 |
5 首秦高炉混焦的高温还原性能和炉缸高温劣化性能研究 |
5.1 高炉混焦的高温还原动力学相关基础研究 |
5.1.1 试验装置和研究方法 |
5.1.2 分段尝试法的机理函数和动力学模型 |
5.1.3 焦炭热性能对铁矿石还原的动力学影响分析和参数计算 |
5.1.4 还原气氛对铁矿石还原的动力学影响分析和参数计算 |
5.1.5 粒度大小对铁矿石还原的动力学影响分析和参数计算 |
5.1.6 焦炭分布方式对铁矿石还原的动力学影响分析和参数计算 |
5.2 高炉炉缸焦炭劣化性能分析 |
5.2.1 试验方案和取样方法 |
5.2.2 炉缸焦炭粒度与理化性能分析 |
5.2.3 炉缸焦炭XRD分析 |
5.2.4 焦炭岩相光学组织分析 |
5.3 碱金属对焦炭劣化的影响研究 |
5.3.1 碱金属分布及最大富集量计算 |
5.3.2 碱金属气氛下焦炭的劣化研究 |
5.3.3 首秦入炉碱负荷控制上限的研究 |
5.4 小结 |
6 高炉喷吹煤的高温燃烧性能研究 |
6.1 高炉喷吹煤的高温燃烧特性研究 |
6.1.1 试验装置与研究方法 |
6.1.2 不同种类煤粉的燃烧特性分析 |
6.1.3 不同粒径煤粉的燃烧特性分析 |
6.2 高煤比条件下煤粉喷吹对风口理燃温度的影响 |
6.2.1 高炉风口理论燃烧温度及其计算公式 |
6.2.2 高炉风口理论燃烧温度计算公式的修正 |
6.2.3 焦炭进入风口回旋区的温度对理论燃烧温度的影响 |
6.2.4 煤粉中SiO_2对理论燃烧温度的影响 |
6.2.5 高炉生产中各主要参数对理论燃烧温度的影响 |
6.3 小结 |
7 首秦焦炭质量与焦炭负荷的高效低成本协同效应研究 |
7.1 优焦优矿的高效低成本协同生产 |
7.1.1 优焦优矿原燃料条件 |
7.1.2 优焦优矿实现焦炭负荷6.0的高效低成本协同生产 |
7.2 不同质量焦炭与经济矿的高效低成本协同生产 |
7.2.1 一级焦与经济矿的高效低成本协同生产 |
7.2.2 二级焦与经济矿的高效低成本协同生产 |
7.2.3 三级焦与经济矿的高效低成本协同生产 |
7.3 小结 |
8 结论与创新点 |
8.1 结论 |
8.2 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在学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6)转炉污泥循环利用项目研究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转炉污泥处理项目现状 |
1.2.1 转炉污泥介绍 |
1.2.2 国外处理转炉污泥的主要方法 |
1.2.3 国内处理转炉污泥的主要方法 |
1.3 研究的内容及框架 |
2 项目管理相关理论 |
2.1 项目管理的概念与特征 |
2.2 工程项目管理的概念与特点 |
2.3 工程项目管理的主要范围 |
2.4 工程项目管理的进度管理 |
3 宁波钢铁转炉污泥回收过程存在的问题与分析 |
3.1 转炉污泥的特性 |
3.1.1 转炉污泥的粒度分析 |
3.1.2 转炉污泥的物相组成 |
3.2 转炉污泥回收利用的现状 |
3.2.1 转炉污泥回收利用的方式 |
3.2.2 转炉污泥回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3.3 转炉污泥产耗失衡的具体原因分析 |
3.3.1 工艺落后 |
3.3.2 技术障碍 |
3.3.3 环境污染 |
3.3.4 管理不善 |
4 宁波钢铁转炉污泥循环利用项目分析 |
4.1 宁钢转炉污泥处理项目工艺选择 |
4.2 转炉污泥压球项目简述 |
4.3 转炉污泥压球项目特点 |
4.4 宁钢转炉污泥压球项目管理的分析 |
4.4.1 宁波钢铁转炉污泥压球项目管理的特点 |
4.4.2 转炉污泥压球项目管理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
5 转炉污泥压球项目实践 |
5.1 转炉污泥压球项目建设 |
5.1.1 项目机构设立 |
5.1.2 项目设计控制 |
5.1.3 项目进度控制 |
5.1.4 项目采购控制 |
5.1.5 项目成本控制 |
5.1.6 项目质量控制 |
5.1.7 项目安全控制 |
5.1.8 项目环保控制 |
5.2 项目试运 |
5.2.1 试车投运 |
5.2.2 产品交付 |
6 总体评价及经验总结 |
6.1 经济效益增加 |
6.2 环境保护改善 |
6.3 公司管理提升 |
6.4 经验总结 |
7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研究工作和获得的学术成果 |
(8)大型高炉冶炼钒钛磁铁矿使用小粒度烧结矿的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1 原燃料条件 |
2 使用小烧的利弊 |
3 小烧回收方式 |
3.1 烧结矿和返矿粒度组成 |
3.2 回收小烧的工艺流程 |
4 使用方案 |
4.1 加入方式及使用量 |
4.2 操作制度的调整 |
4.2.1 装料制度 |
4.2.2 矿石批重 |
4.2.3 热制度 |
4.2.4 造渣制度 |
4.3 使用小烧的原则 |
5 效果 |
5.1 燃料比降低的效益 |
5.2 降低返矿率的效益 |
5.3 合计创效益 |
6 结语 |
(9)马钢2500m3高炉原燃料劣化条件下降低焦比的生产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1 原燃料现状 |
2 合理使用小块焦 |
3 维持与原燃料条件相适应的喷煤比 |
3.1 改善喷吹煤质量 |
3.2 高风温、富氧综合喷吹 |
3.3 保证风口广喷、均喷 |
3.4 保持较高的煤粉利用率 |
4 加强操作和管理 |
4.1 强化入炉料管理 |
4.2 优化上下部调剂, 组织好煤气流分布 |
4.3 稳定炉温及改善渣系 |
4.4 高顶压操作 |
4.5 加强炉型管理 |
4.6 加强炉前操作管理 |
4.7 建立高煤比下的预警方案 |
5 结论 |
(10)攀钢钒炼铁厂核心竞争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二章 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研究 |
2.1 关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相关概念 |
2.2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主要内容 |
2.3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的特性 |
2.3.1 显着增值性 |
2.3.2 难以替代性 |
2.3.3 难以模仿性 |
2.3.4 局部优势性(或核心性) |
2.3.5 延展性 |
2.3.6 动态性 |
2.3.7 持续性 |
2.3.8 异质性 |
2.3.9 整合性 |
2.4 小结 |
第三章 中国钢铁行业与炼铁厂的竞争状况 |
3.1 中国钢铁行业现状 |
3.1.1 中国钢铁行业的竞争状况 |
3.1.2 中国钢铁行业存在的问题 |
3.2 炼铁厂在行业的竞争状况 |
3.3 国内部分同类型钢企炼铁厂的竞争力状况与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攀钢钒炼铁厂核心竞争力研究 |
4.1 攀钢钒炼铁厂核心竞争力现状 |
4.1.1 攀钢钒炼铁厂概况 |
4.1.2 攀钢钒炼铁厂的生产技术发展史 |
4.1.3 攀钢钒炼铁厂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
4.1.3.1 攀钢钒炼铁厂面临的挑战 |
4.1.3.2 攀钢钒炼铁厂面临的机遇 |
4.1.4 攀钢钒炼铁厂核心竞争力的概述 |
4.2 攀钢钒炼铁厂核心竞争力的支撑 |
4.2.1 生产成本控制能力 |
4.2.2 技术创新能力 |
4.2.3 人力资源开发能力 |
4.2.4 特色企业文化建设能力 |
4.3 攀钢钒炼铁厂核心竞争力的优势与劣势 |
4.3.1 攀钢钒炼铁厂核心竞争力的优势 |
4.3.2 攀钢钒炼铁厂核心竞争力的劣势 |
4.4 近几年攀钢钒炼铁厂提高核心竞争力的深化和实践情况 |
4.4.1 近几年攀钢钒炼铁厂核心竞争力的深化 |
4.4.2 近几年攀钢钒炼铁厂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实践情况 |
4.4.2.1 生铁生产规模逐步上台阶 |
4.4.2.2 生铁成本控制能力大幅提高 |
4.4.2.3 不断完善专有技术,持续优化技术经济指标 |
4.4.2.4 攀钢钒炼铁厂提升核心竞争力取得的业绩 |
第五章 持续发展攀钢钒炼铁厂核心竞争力的思考 |
5.1 持续发展攀钢钒炼铁厂核心竞争力的思路 |
5.2 持续发展攀钢钒炼铁厂核心竞争力的主要措施 |
5.2.1 原料结构优化 |
5.2.2 燃料结构优化 |
5.2.3 不断促进关键指标的优化 |
5.2.4 工艺技术创新和装备水平升级 |
5.2.5 研究实施一批重大科技项目,提升核心竞争力 |
5.2.6 加强人力资源的优化和开发 |
5.2.7 协助公司加快矿产资源的开发 |
5.2.8 开展特色文化建设,增强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未来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四、马钢2500m~3高炉小粒度烧结矿回收利用生产实践(论文参考文献)
- [1]2500 m3高炉装料制度优化及其对煤气分布的影响研究[D]. 周健. 重庆大学, 2019(01)
- [2]马钢3200m3高炉设计特点及思考[J]. 项明武,秦涔,刘菁. 炼铁, 2018(06)
- [3]首秦经济炼铁技术的相关基础研究[D]. 朱利. 北京科技大学, 2019(02)
- [4]重钢2500m3高炉小粒度矿回收利用实践[J]. 黎均红,魏功亮,赵仕清,谭海波,宋明明. 炼铁, 2017(04)
- [5]重钢2500m3高炉小粒度矿回收利用实践[A]. 黎均红,魏功亮,赵仕清,谭海波,宋明明,柳浩. 2017年全国高炉炼铁学术年会论文集(上), 2017
- [6]转炉污泥循环利用项目研究与实践[D]. 刘少英. 浙江工业大学, 2017(04)
- [7]烧结矿分级入炉的工艺设计及生产实践[J]. 阮建波,周强. 炼铁, 2014(05)
- [8]大型高炉冶炼钒钛磁铁矿使用小粒度烧结矿的实践[J]. 林文康,刘军. 山西冶金, 2014(04)
- [9]马钢2500m3高炉原燃料劣化条件下降低焦比的生产实践[J]. 王志堂,刘卯. 中国冶金, 2014(07)
- [10]攀钢钒炼铁厂核心竞争力研究[D]. 杜斯宏. 电子科技大学, 201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