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拉米呋啶联合IFN-α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近期疗效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钟小丽[1](2020)在《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型与IL-21、IL-35水平的关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研究旨在初步探讨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中医证型与白细胞介素21(interleukin-21,IL-21)、白细胞介素35(interleukin-35,IL-35)水平的关系,以期为CHB患者中医辨证分型提供新的客观依据。方法:选取符合入组标准的150例CHB患者及我院体检中心30例健康体检者为研究对象。采集CHB患者的中医四诊信息进行中医辨证分型。收集患者一般资料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包括性别、年龄、肝功能指标、病毒学指标等,利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患者和健康体检者血清IL-21、IL-35水平,建立数据据库,运用SPSS 20.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CHB中医证型和理化指标关系。结果:1、本研究入组的CHB患者共计150例,其中湿热内结证占42.67%、肝郁脾虚证占33.3%、肝肾阴虚证占9.33%、脾肾阳虚证占7.33%、瘀血阻络证占7.33%,湿热内结证和肝郁脾虚证所占的比例较高。不同中医证型CHB患者ALT、AST、TBIL、DBIL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LT、AST、TBIL、DBIL水平在湿热内结证最高。2、不同中医证型CHB患者血清HBsAg水平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48)。不同中医证型CHB患者血清HBV DNA水平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0),HBV DNA水平在脾肾阳虚证最低。3、不同中医证型CHB患者血清IL-21水平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血清IL-21水平在湿热内结证最高,脾肾阳虚证最低。不同中医证型CHB患者血清IL-35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9),血清IL-35水平在湿热内结证最低,脾肾阳虚证最高。4、CHB患者血清IL-21水平高于对照组,血清IL-35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不同临床分度CHB患者血清IL-21、IL-35水平分布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CHB患者血清IL-21水平高于轻中度CHB患者,重度CHB患者血清IL-35水平低于轻中度CHB患者。5、CHB患者血清IL-21水平与ALT、AST、TBIL、DBIL、AFP、PT呈正相关(r分别为0.537、0.564、0.519、0.514、0.443、0.336,P<0.001)。血清IL-35水平与ALT、AST、TBIL、DBIL、AFP、PT呈负相关(r分别为-0.446、-0.459、-0.291、-0.295、-0.192、-0.189,P<0.05)。血清IL-21、IL-35水平与血清HBsAg、HBV DNA水平之间无相关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HBeAg阳性与HBeAg阴性CHB患者的血清IL-21、IL-35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中医证型的CHB患者血清IL-21、IL-35水平存在显着差异,提示不同中医证型CHB患者免疫功能不同,IL-21、IL-35水平可能为中医辨证分型新的客观依据。血清IL-21、IL-35水平与ALT、AST、TBIL、DBIL、AFP、PT有相关性,提示IL-21、IL-35水平可能是评价CHB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新的参考指标。
龚诗[2](2016)在《异甘草酸镁联合拉米呋啶治疗重型乙肝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指出目的观察异甘草酸镁联合拉米呋啶治疗重型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分析。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1月2013年1月我院收治的20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20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使用拉米呋啶进行治疗,观察组用异甘草酸镁和拉米呋啶联合治疗。观察治疗前后两组在乙型肝炎病毒学指标HBV-DNA、血清学检测指标乙肝"两对半"、肝细胞损伤程度的检测:包括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和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的变化。结果治疗8周时,观察组和对照组的HBV-DNA值均有下降,但血清中HBV-DNA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16、24周时,观察组和对照组的HBV-DNA值均有明显下降,两组的血清中HBV-DNA有统计学差异;两组患者在8,16,24周时血清中肝功能各项指标的变化值均有明显的差异,各项指标的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改善肝功能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8、16、24周时血清中毒物标志物HBV-DNA和Hbe Ag明显低于治疗前,且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联合应用异甘草酸镁联合拉米呋啶治疗重型慢性乙型肝炎的效果显着优于单纯使用拉米呋啶。
向武侠[3](2015)在《通络解毒汤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提出目的:观察“通络解毒汤”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郁脾虚证的临床疗效。方法:本研究收集2013年4月-2014年12月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肝病专科门诊符合慢性乙型肝炎诊断和中医肝郁脾虚证辨证标准的患者60例。以胁肋胀痛,情绪抑郁,纳差或食后胃脘胀满,倦怠乏力为主症。采用随机、平行对照的实验设计方法,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两组在性别、年龄、病程等方面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对照组予以苦参素胶囊(江苏正大天晴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0.2g(2粒)口服,一日三次。治疗组:予以通络解毒汤颗粒剂(中药超微颗粒由湖南春光九汇现代中药有限公司生产)。本研究两组均以三个月一个疗程,共观察两个疗程。分别比较治疗前、治疗后六个月的症候评分,肝功能、HBVDNA、肝纤四项值,并观察药物的临床副反应,并作出评价。结果:1两组临床综合疗效比较:治疗六个月后实验组总效率为96.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3.3%,两组的疗效有差异(P<0.05),在总体疗效上通络解毒汤组优于苦参素胶囊组。2两组中医症状积分比较:治疗后两组症候积分比较:P<0.01。实验组与对照组各自治疗前、后的证候积分比较P<0.01。治疗后两组间的证候积分比较P<0.01,实验组疗效优于对照组。上述结果说明经过六个月治疗,两组均使患者的症候积分减少,但总体上实验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疗效。说明通络解毒汤在改善患者症候积分上优于苦参素胶囊组。3两组肝功能比较:治疗后两组ALT比较P=0.21;治疗前两组AST比较P=0.998;治疗后两组ALT比较P=0.172。治疗后两组TBil比较P=.001.可见在退黄方面,通络解毒汤明显优于苦参素胶囊组。4降低HBVDNA值方面:治疗前两组HBVDNA比较P=0.84;治疗后两组HBVDNA比较P<0.05;治疗组前后比较P<0.01;对照组前后比较P>0.05。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通络解毒汤组明显优于苦参素胶囊组。5两组肝纤四项值比较:治疗后每组前后(LN、PCⅢ、HA、IV-C)比较P<0.01;治疗后两组LN值比较P<0.05,余三项比较P>0.05。以上结果说明通络解毒汤在降低肝纤维化血清学指标方面略优于苦参素胶囊。结论:通络解毒汤能明显改善患者自觉症状,能使患者达到生化学应答,降低HBVDNA测值,具有较好的抗肝纤维化作用。
左巧云[4](2014)在《玉郎伞多糖及其与拉米夫定组合抗乙型肝炎病毒及其作用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研究玉郎伞多糖(YLSP)及其与拉米夫定组(YLSP/3TC)体内外抗乙型肝炎病毒的效果。方法:(1)体外抗HBV作用:体外研究以HBV基因转染的HepG2.2.15细胞株为细胞模型,MTT法检测YLSP对HepG2.2.15细胞的半数毒性浓度(TC50)和最大无毒浓度(TC0);采用直接加药法进行实验,在最大无毒浓度(TC0)下,研究不同浓度的含YLSP及YLSP/3TC的培养基,对HepG2.2.15细胞株进行培养,于第72h和第144h分别收集不同组别的细胞培养上清液,以实时荧光定量PCR(FQ-PCR)技术检测其HBV DNA的载量,并以ELISA法检测其HBsAg和HBeAg的滴度。以HBV DNA,HBsAg和HBeAg作为药物抗HBV的重要观察指标,对YLSP及YLSP/3TC体外抗HBV作用进行评价。(2)体内抗DHBV作用:体内研究中,以1日龄感染DHBV广西麻鸭作为动物模型,7d后采用PCR法筛选出DHBV感染强阳性鸭。随机分为6组:YLSP高、中、低剂量组3个剂量组;YLSP/3TC剂量组;模型组和拉米夫定(3TC)阳性对照组。每组10只,各组雏鸭均持续灌胃给药14d。观察用药前(T0)、用药后7d(T7)、14d(T14)及停药3d(P3)后,鸭血清上清中DHBsAg、DHBeAg,DHBV DNA的表达以及转氨酶(ALT,AST)活性变化;同时在停药3d后,取新鲜肝组织,观察HE染色肝组织病理变化,并用新鲜肝组织匀浆,观察各剂量组肝匀浆液上清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的活性以及丙二醛(MDA)、谷胱甘肽(GSH)的含量,从而评价YLSP及YLSP/3TC体内抗DHBV作用。结果:(1)体外抗HBV作用:①Y LSP在11.72mg/L浓度时,对HepG2.2.15细胞基本没有毒性。②在最大无毒浓度(TC0)下,不同浓度组别的YLSP及YLSP/3TC对HepG2.2.15细胞HBsAg及HBeAg的分泌和HBV DNA的合成均有显着的抑制作用,且抑制作用呈现明显的时效及量效关系;与YLSP组和3TC对照组相比,YLSP/3TC各剂量组对HepG2.2.15细胞上清HBsAg、HBeAg和HBV-DNA的抑制作用有显着性差异(P<0.05或P<0.01)。③YLSP对HBsAg和HBeAg的TI分别为29.27和15.05,揭示YLSP安全性较好。(2)体内抗DHBV作用:用药7d(T7)、14d(T14)后,YLSP高、中剂量及YLSP/3TC组与模型组比较,鸭血清上清中DHBV DNA的含量,DHBsAg和DHBeAg的滴度,AST及ALT的活性均明显下降;且YLSP/3TC组与YLSP高剂量组和3TC对照组相比较,鸭血清上清中DHBV DNA的含量,DHBsAg和DHBeAg的滴度,AST及ALT的活性均明显低于YLSP高剂量组和3TC对照组。停药3d后,YLSP中、低剂量组及3TC组鸭血清上清中DHBV DNA的含量,DHBsAg和DHBeAg的滴度,AST及ALT的活性,均出现反跳现象,而反跳现象在YLSP/3TC组不明显,YLSP高剂量没有出现反跳现象。YLSP高、中剂量组及YLSP/3TC组与模型组对比,鸭肝匀浆上清中SOD和GSH-PX的活性与GSH的含量明显升高,MDA的含量明显降低。YLSP/3TC组鸭肝匀浆上清SOD和GSH-PX的活性与GSH的含量显着高于YLSP高剂量组和3TC对照组,YLSP/3TC组鸭肝匀浆上清MDA的含量显着低于YLSP高剂量组和3TC对照组;药物的抗病毒作用与剂量大小及时间相关。此外,鸭肝脏组织病理学检查发现YLSP及YLSP/3TC对DHBV引起的肝损伤有明显的保护作用,YLSP/3TC组保护作用更显着。结论:体内外,YLSP及YLSP/3TC抗HBV疗效显着,且毒性较低,同时还可以缓解DHBV所引起的鸭肝损伤,改善肝功能。YLSP与3TC组合不仅比二者单用有更强的抗病毒效果,而且对DHBV所致的鸭肝损伤也有更强的保护作用。
林琪,余雪平,苏智军,郭如意[5](2013)在《核苷(酸)类似物治疗慢性乙型肝炎部分应答后加用α干扰素继续治疗疗效分析》文中提出目的比较核苷(酸)类似物(NA)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B)部分应答后加用α-干扰素组与未加用干扰素组的疗效。方法筛选出71例经NA抗病毒治疗后出现HBV DNA转阴,ALT复常半年以上,但持续未出现HBeAg血清转换的HBeAg阳性CHB患者,随机分为联合干扰素组(n=38例)和单用NA组(n=33例),观察治疗4、12、24、36和48周两组患者HBeAg阴转率、HBeAg血清转换率、生化及HBV DNA水平的变化。结果在治疗36周时,联合组HBeAg阴转率为36.8%,高于单用NA组的15.2%(P=0.039);在治疗48周时,联合组HBeAg阴转率和HBeAg血清转换率分别为42.1%和36.8%,明显高于单用NA组的18.2%和15.2%(P=0.030和0.039);治疗过程中两组均未出现ALT、HBV DNA波动及明显的不良反应。结论干扰素可辅助NA治疗,提高患者HBeAg血清转换率,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马红梅[6](2013)在《滋水涵木法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挖掘和整理滋水涵木法的中医理论基础及其历史渊源,运用循证医学系统评价的方法对近年来采用滋水涵木法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文献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为指导临床治疗提供最佳证据,并初步确定治疗该病的优势方药,同时综合分析“滋水涵木”法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实践意义。方法:按照检索策略检索文献,进行质量评价,从中国生物医学文献光盘数据库检索出题录,在清华同方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检索全文,未检索到的文章从重庆维普咨询有限公司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检索全文,通过电子检索还未查到的文献再通过手工检索全文。文献入选标准为滋水涵木中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随机对照或半随机对照临床试验。评价方法采用循证医学评价方法。评价内容主要包括对所有纳入研究的资料进行一般情况定量和定性分析,对符合4定量分析的资料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检索到滋水涵木方药及滋水涵木方药联合其他用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文献题录1547条,最后纳入文献35篇,其中按照数字表随机分组文献2篇(1-2),(2-2);以就诊顺序随机分组的文献3篇(1-6)(,1-14),(1-15);随机双盲分组文献2篇(2-6),(4-2);按照多中心分层随机分组文献2篇(2-1),(4-3);按分层随机2篇文献(1-10),(4-1)。没有1篇研究报告了随机隐匿。有12篇文献报告随访,5篇文献报告了病例脱落,没有1篇研究报告了使用了意向性治疗分析。总体评价结果显示,滋水涵木法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资料所采用的方法学的质量较低,少量文献采用盲法,不良反应观察较少提及,缺少长期临床效果的数据,设计方案有待完善和提高。结论:目前,在滋水涵木中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研究中,随机对照试验设计研究方案数量逐年增长,研究质量逐渐提高,但总体质量较低,临床科研试验设计水平有待提高。在补益肝肾类方药中,采用一贯煎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在抗病毒方面,明显优于其他组。左归饮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在提高总有效率和ALT复常率方面优于其他组。滋肾清肝饮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有效方药。在补肝肾清热利湿方药中,补肾冲剂加苦参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在总有效率方面和抗病毒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单方药报道中药组,研究文献缺乏,尚需临床深入研究。
马真荣,宋波,陈弦玉[7](2012)在《拉米呋啶配合苦黄注射液治疗慢性乙肝18例疗效观察》文中指出目的:观察拉米呋啶配合苦黄注射液治疗慢性乙肝的疗效。方法:选择36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18例,采用拉米呋啶配合苦黄注射液治疗,对照组18例采用单纯拉米呋啶治疗,4周为1个疗程。分别于用药前后观察临床症状、体征及监测肝功能主要指标(ALT、AST)变化。结果:治疗组患者治疗后症状、体征、肝功能有明显改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P<0.01)。且疗效稳定。结论:拉米呋啶配合苦黄注射液治疗慢性乙肝近期疗效显着。
吴宇峰[8](2011)在《苦参制剂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和无症状携带者系统评价疗效研究》文中认为病毒性乙型肝炎传染性强,传播面广。我国2009年病毒性肝炎发病率为107.30(1/10万),其中乙肝发病率为88.82(1/10万)。我国一般人群的HBs Ag阳性率为9.09%。目前防治乙肝主要手段是疫苗接种和抗病毒治疗。抗病毒治疗疗效肯定,但费用昂贵,慢性乙型肝炎临床指南要求干扰素治疗持续1年以上;核苷类抗病毒持续2-3年。长期服药会面临病毒变异而产生耐药,且会进一步加剧医疗费用。现代药理研究证明苦参制剂有抗病毒、抗炎、抗肿瘤等作用,且大量临床研究报告苦参制剂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阳性结果。本研究对苦参制剂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和无症状携带者进行疗效评价,为临床医生治疗提供治疗依据。经过检索,电子检索出苦参制剂治疗乙肝相关文献共1123篇,手工检索1篇。通过资料分析比较,共获得苦参制剂治疗慢性乙型肝炎随机对照实验相关研究文献460篇,其中157篇文献因比较药物不符合本研究纳入标准被排除,95篇因仅有肝功能数据或者仅有治疗组数据,不符合本研究纳入标准被排除,17篇因重复发表或涉嫌雷同被排除。最终纳入191篇文献研究,共18799例样本。对纳入的研究进行方法学质量评价。两项研究属于多中心、随机安慰剂双盲试验;5项研究提及随机序列是如何产生的,但没有研究描述是否进行了随机分配隐藏;多数研究样本量较小,且没有文献交代了样本量计算;有37项研究报道进行了随访研究,17项研究报道了退出或/和失访病例;104项研究报告了不良反应发生情况;1项研究报告了死亡人数。漏斗图显示研究存在一定的发表偏倚。经过数据分析与讨论,在纳入的RcT研究中,有1项研究报告了治疗过程中因慢性乙型重症肝炎导致死亡人数,两组病死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R=0.49,CI(0.24,0.99)),治疗组病死率低于对照组。没有研究报告慢性乙型肝炎导致肝硬化/肝癌发病率。没有研究报告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生存质量。在不良反应发生率方面,有69项研究报告不良反应,苦参组不良反应主要是食欲减退、恶心、口苦、上腹部不适、腹胀、腹泻、局部有硬结等。对照组不良反应主要包括低热、乏力、流感样症状、轻度睡眠障碍、白细胞轻度减少(干扰素)、头晕、皮疹(硫普罗宁)、心慌等轻度不良反应,症状自行缓解,未影响继续治疗。苦参制剂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在HBsAg转阴方面,治疗共纳入30项研究;随访共纳入7项研究。苦参制剂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在HBeAg转阴方面,治疗共纳入171项研究,随访共纳入36项研究。苦参制剂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在HBV-DNA转阴方面,治疗共纳入179项研究,随访共纳入38项研究。苦参制剂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在HBeAg血清转换转阴方面,治疗共纳入73项研究,随访共纳入19项研究。从临床证据分析结果,发现苦参制剂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在血清HBeAg.HBV-DNA转阴和HBeAg血清转换方面存在确实疗效;在血清HBeAg转阴和HBeAg血清转换方面,苦参制剂与干扰素和拉米夫定等临床指南推荐的抗病毒药物的疗效比较显示,苦参制剂的疗效并不亚于这些抗病毒药物,且RR值提示优于这些抗病毒药物,然而,要获得更为准确的证据,需要更多的高质量临床试验;在血清HBV-DNA转阴方面,苦参制剂疗效低于拉米夫定,但不低于干扰素;与其他药物或常规保肝治疗相比,苦参制剂疗效均高于这些治疗手段,且在降低重症慢性乙型肝炎病死率方面可能存在一定的效果。目前高质量的严格的苦参制剂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临床随机对照试验还很少。对照药物使用纯安慰剂的伦理学问题和患者依从性相对较差。采取试验药和阳性对照药都制作安慰剂双模拟进行随机双盲对照试验,有利于提高研究的方法学质量,获得更准确的临床证据。
张才军,曹婉恒,王玲[9](2011)在《乙型肝炎的生物治疗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全球约有3.5亿人感染乙型肝炎病毒(HBV)。由于HBV缓慢的病毒清除动力学和自发的基因变异性,慢性乙型肝炎的抗病毒治疗在临床上仍然是一种挑战。抗病毒治疗基本分两大类:免疫治疗与核苷类似物治疗。每一种抗病毒药物都有其内在的
李文聪[10](2011)在《慢性乙型肝炎优化治疗方案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全球每年约50120万人死于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相关的肝衰竭、肝硬化,甚至原发性肝细胞癌。有效抗病毒治疗可以明显降低HBV相关肝硬化、肝细胞癌的发生率。以血清HBsAg消失和出现抗-HBs为特征的HBsAg血清学转换是成功获得对HBV感染的免疫学应答和最接近临床治愈的标志。目前临床应用的抗病毒药物主要包括干扰素和核苷(酸)类似物,其中核苷(酸)类似物抑制HBV DNA复制效果优于干扰素,口服给药,方便、安全,可提高患者依从性,但需长期规律服药,监测基因耐药突变。而以干扰素为基础的治疗方案在HBsAg消失及血清学转换方面明显优于核苷(酸)类似物,尤其聚乙二醇干扰素α(pegylated interferon,PEG-IFNα)独特的药代动力学特点、便利的每周1次给药方式,可使患者具有更好的依从性,为疾病的治疗带来良好的前景。我们对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中西医结合肝病科2005年2月至2010年2月门诊及住院CHB患者进行了回顾性分析,对比研究四种核苷(酸)类似物的疗效及安全性,并全面收集了以PEG-IFNα为基础的CHB抗病毒治疗的临床研究文献,对PEG-IFNα单用或联合拉米夫定及单用普通干扰素或拉米夫定治疗对HBsAg转阴或血清学转换效果进行了meta分析,以为优化CHB抗病毒治疗方案提供参考依据。第一部分核苷(酸)类似物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优化策略的研究目的:对比分析四种核苷(酸)类似物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及安全性,以为临床抗病毒治疗策略的优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依据2010年修订的《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选择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中西医结合肝病科2005年2月至2010年2月门诊及住院CHB患者94例,其中,拉米夫定(100mg,1/日)治疗31例,阿德福韦酯(10mg,1/日)治疗25例,替比夫定(600mg,1/日)治疗22例,恩替卡韦(0.5mg,1/日)治疗16例,疗程均为48周。治疗前及治疗第4、12、24、48周检测肝功能、HBV DNA、HBsAg、抗-HBs、HBeAg、抗-HBe及抗-HBc,治疗中记录患者不良反应及耐药情况。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均以中位数表示,符合正态分布且方差齐的效应值采用方差分析,不符合正态分布或方差不齐的效应值采用秩和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核苷(酸)类似物治疗CHB的疗效分析包括生化学应答、病毒学应答和血清学应答。耐药的产生和不良反应可影响患者依从性和疗效。1生化学应答:拉米夫定、阿德福韦酯、恩替卡韦及替比夫定各组间ALT复常率无显着差异(P>0.05)。2病毒学应答:2.1治疗4、12、24、48周HBV DNA低于检测下限比率:拉米夫定组依次为32.3%、61.3%、61.3%、71%;阿德福韦酯组依次为8%、20%、40%、72%;恩替卡韦组依次为12.5%、81.3%、81.3%、87.5%;替比夫定组依次为18.2%、54.5%、77.3%、77.3%。其中治疗12周,阿德福韦酯组与拉米夫定、恩替卡韦、替比夫定三组间具有显着性差异(P=0.002,0.000,0.014);治疗24周,阿德福韦酯组与恩替卡韦或替比夫定组间差异显着(P=0.009,0.010),其余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2 HBeAg阳性CHB患者治疗4、12、24、48周HBV DNA低于检测下限比率:拉米夫定组依次为29.2%、58.3%、58.3%、66.7%;阿德福韦酯组依次为0%、0%、33.3%、50%;恩替卡韦组依次为10%、70%、70%、80%;替比夫定组依次为11.8%、52.9%、76.5%、76.5%。其中治疗12周,阿德福韦酯组与拉米夫定、恩替卡韦、替比夫定三组间具有显着差异(P=0.001,0.001,0.003);治疗24周,阿德福韦酯组与替比夫定组间差异有显着意义(P=0.029),其余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3 HBeAg阴性CHB患者治疗4、12、24、48周HBV DNA低于检测下限比率:拉米夫定组依次为42.9%、71.4%、71.4%、85.7%;阿德福韦酯组依次为15.4%、38.5%、46.2%、92.3%;恩替卡韦组依次为16.7%、100%、100%、100%;替比夫定组依次为40%、60%、80%、80%。治疗12和24周,阿德福韦酯组与恩替卡韦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8,0.044),其余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血清学应答:HBeAg阳性患者治疗24、48周HBeAg转阴率:拉米夫定组为12.5%和25%;阿德福韦酯组为0%和25%;恩替卡韦组为50%和30%;替比夫定组为11.8%和17.6%;其中治疗24周,恩替卡韦组HBeAg转阴率显着优于拉米夫定和阿德福韦酯组(P<0.05),其余组间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HBeAg阳性患者治疗24、48周HBeAg转换率:拉米夫定组为4.2%和8.3%;阿德福韦酯组为0%和8.3%;恩替卡韦组为20%和30%;替比夫定组为5.9%和11.8%;各组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4安全性分析:阿德福韦酯组1例患者在12周出现肾损害,换用恩替卡韦后恢复正常;替比夫定组1例患者于用药4周出现周围神经损害,表现为进行性加重的双足麻木,1例患者在服药48周出现肌痛;拉米夫定组和恩替卡韦组未见明显不良反应。拉米夫定组6例(18.75%)发生耐药突变,其余各组均无耐药突变的发生。结论:1恩替卡韦、替比夫定及拉米夫定均可快速抑制HBV DNA复制,可用于高病毒载量CHB的抗病毒治疗;2阿德福韦酯起效较缓慢,可用于HBV DNA基线水平较低的CHB患者;3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四种核苷(酸)类似物的抗病毒效果无显着性差异;4耐药检测和治疗方案的优化可提高疗效,改善预后。第二部分聚乙二醇干扰素α为基础抗病毒治疗对慢性乙型肝炎血清HBsAg影响的Meta分析目的:通过Meta分析探讨聚乙二醇干扰素α(PEG-IFNα)为基础的抗病毒治疗策略对HBsAg转阴及血清学转换的影响。方法:按照系统评价的原则制定检索策略,电子检索PubMed(19662010)、EMCC(西文生物医学期刊文献服务系统19952010)、Cochran图书馆临床对照试验资料库(Issue 3 of 4,Jul 2010)、CNKI(中国知网19792010)、CHKD(清华同方19942010),手工检索已发表与未发表的相关文献,检索时间截至2010年11月。由两名评价者独立选择试验、提取数据、交叉核对和进行方法学质量评估。以HBsAg转阴或血清学转换作为疗效判定指标,采用Cochran图书馆提供的RevMan5.0.24.0软件分别对PEG-IFNα,PEG-IFNα联合拉米夫定,普通干扰素和拉米夫定四种治疗方案的效果进行评价,并按照干预措施及随访时间进行亚组分析。结果:共纳入14个研究,2682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研究发现HBsAg转阴及血清学转换率:1 PEG-IFNα联合拉米夫定组显着高于拉米夫定单药治疗组[OR = 9.41,95% CI(1.18-74.94),P = 0.03;OR=12.37,95% CI(1.60-95.44),P = 0.02];但与PEG-IFNα单药治疗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 = 1.16,95% CI(0.73-1.85),P = 0.54;OR = 1.07,95% CI(0.58-1.97),P = 0.82];2 PEG-IFNα组高于普通干扰素组,尤以HBsAg转阴率两组间差异显着[OR = 4.95,95% CI(1.23-20.00),P = 0.02];3 PEG-IFNα组HBsAg血清学转换率显着优于拉米夫定组[OR = 14.59,95% CI(1.91-111.49),P = 0.01]。结论:PEG-IFNα抗病毒治疗有利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BsAg转阴或血清学转换,而达到临床治愈。无论HBeAg阳性还是阴性慢性乙型肝炎,在实现HBsAg转阴或血清学转换方面,PEG-IFNα为基础的抗病毒方案显着优于普通干扰素及拉米夫定。尽管PEG-IFNα可产生较其他抗病毒药物更高的HBsAg转阴及转换率,但其达到的HBsAg转换率仍较低(约3-6%),因此,优化抗病毒方案仍有待进一步研究,以提高HBsAg转阴及转换率。
二、拉米呋啶联合IFN-α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近期疗效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拉米呋啶联合IFN-α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近期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型与IL-21、IL-35水平的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对象及方法 |
1 研究设计 |
2 研究对象 |
3 CHB中医辨证标准 |
4 CHB西医诊断标准 |
5 纳入标准 |
6 CHB组排除标准 |
7 检验指标及方法 |
8 观察项目及检验指标 |
9 统计学分析 |
结果 |
1 一般资料 |
1.1 CHB组和对照组性别、年龄分布特点 |
1.2 CHB患者中医证型分布及各中医证型性别、年龄分布特点 |
2 CHB患者不同中医证型与理化指标的关系 |
2.1 不同中医证型CHB患者ALT、AST、TBIL、DBIL水平分布特点 |
2.2 不同中医证型CHB患者血清HBsAg、HBV DNA水平分布特点 |
2.3 不同中医证型CHB患者血清IL-21、IL-35 水平分布特点 |
3 不同临床分度CHB患者与对照组血清IL-21、IL-35 水平比较 |
4 HBeAg阳性与HBeAg阴性CHB患者血清IL-21、IL-35水平的分布特点 |
5 CHB患者血清IL-21、IL-35 水平与理化指标关系 |
5.1 CHB患者血清IL-21、IL-35 水平与肝功能、病毒学、凝血指标的关系 |
5.2 CHB患者血清IL-21、IL-35 水平与血清AFP关系 |
讨论 |
1 古今对CHB发病机制的认识 |
1.1 CHB中医病因病机 |
1.2 CHB西医发病机制 |
2 CHB患者中医证型研究 |
2.1 CHB中医证型分布特点 |
2.2 CHB中医证型与肝功能指标关系 |
2.3 CHB中医证型与病毒学指标关系 |
2.4 CHB中医证型与现代免疫关系 |
3 CHB患者血清IL-21、IL-35 水平与理化指标相关研究 |
3.1 血清IL-21、IL-35 水平与肝功能指标的关系 |
3.2 血清IL-21、IL-35 水平与AFP的关系 |
3.3 血清IL-21、IL-35 水平与病毒学指标的关系 |
4 创新、存在的不足及展望 |
4.1 本课题创新之处 |
4.2 本课题存在的不足及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2)异甘草酸镁联合拉米呋啶治疗重型乙肝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治疗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1.3.1 主要检测指标 |
1.3.2 次要检测指标 |
1.3.3 安全性指标不良事件的发生率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HBV-DNA病毒载量变化比较 |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中肝功能各项指标的变化 |
2.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中毒物标志物的阳性率比较 |
3 讨论 |
(3)通络解毒汤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及英汉对照表 |
目录 |
前言 |
1 临床研究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2.1 西医诊断标准 |
1.2.2 中医辩证标准 |
1.2.3 中医症候量化分级标准 |
1.3 试验病例标准 |
1.3.1 病例纳入标准 |
1.3.2 排除标准 |
1.3.3 病例剔除标准 |
1.4 一般临床资料 |
1.5 疗效判定标准 |
1.5.1 中医症候疗效判定标准 |
1.5.2 临床疗效标准 |
1.5.3 安全性评价标准 |
1.6 研究方法 |
1.6.1 给药方法 |
1.6.2 观察项目及观测指标 |
1.7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治疗后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
2.2 两组治疗前、后证候积分比较 |
2.3 两组治疗前、后肝功能比较 |
2.4 两组治疗前、后HBVDNA比较 |
2.5 两组治疗前、后肝纤指标比较 |
2.6 未统计观察指标说明 |
3 讨论 |
3.1 中医对慢性乙型肝炎的认识 |
3.1.1 中医对慢性乙型肝炎病名及病因病机的认识 |
3.1.2 慢性乙型肝炎与络脉的关系 |
3.1.3 慢性乙型肝炎的常见中医治疗方法 |
3.2 西医对慢性乙型肝炎的认识 |
3.2.1 慢性乙型肝炎的形成 |
3.2.2 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方法 |
4 通络解毒汤的组方特点、现代药理研究及疗效分析 |
4.1 组方依据 |
4.2 中药组方分析 |
4.3 方药的现代药理研究 |
4.4 通络解毒汤疗效分析 |
4.5 不足之处 |
5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
参考文献 |
(4)玉郎伞多糖及其与拉米夫定组合抗乙型肝炎病毒及其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主要英汉缩略对照表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玉郎伞多糖及其与拉米夫定组合抗乙型肝炎病毒的体外实验研究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玉郎伞多糖及其与拉米夫定组合抗鸭乙型肝炎病毒的体内实验研究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参考文献 |
结论 |
综述 中西药治疗乙型肝炎的研究进展 |
1 西医药治疗乙型肝炎研究进展 |
2 中医药治疗乙型肝炎研究进展 |
3 中西药联合治疗乙型肝炎研究进展 |
4 总结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5)核苷(酸)类似物治疗慢性乙型肝炎部分应答后加用α干扰素继续治疗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6)滋水涵木法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滋水涵木治法的源流考究 |
1 滋水涵木法的内涵 |
1.1 诸家解释 |
2 肝肾之间的密切关系以及滋水涵木法的历史沿革 |
2.1 肝肾关系 |
2.2 滋水涵木治法与乙癸同源的关系 |
2.3 滋水涵木法的历史发展沿革 |
3 滋水涵木治法的外延 |
3.1 养血滋阴法 |
3.2 滋阴温肾法 |
3.3 养阴柔肝法 |
3.4 滋阴清热法 |
3.5 滋阴潜阳法 |
3.6 常用药物 |
4 慢性乙型肝炎的病因病机 |
4.1 湿毒外侵,伏邪而发病 |
4.2 正气内乏,致邪气留恋 |
4.3 肝失疏泄,久病累及肾 |
5 滋水涵木法治疗慢性乙型肝炎 |
第二部分 系统评价方法及其在中医治法学方面的应用 |
1 系统评价及相关概念 |
1.1 循证医学概念 |
1.2 系统评价的概念及作用 |
1.3 Meat 分析的概念及在系统评价中的应用 |
2 系统评价方法与中医治法学 |
2.1 循证医学与中医治法学相结合的必要性 |
3 系统评价方法应用于滋水涵木法研究的可行性 |
3.1 理论上的可行性 |
3.2 实际上的可行性 |
4 循证医学运用于中医理论的现状 |
5 小结 |
系统评价 |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临床试验的纳入标准 |
1.2 检索来源 |
1.3 文献纳入标准 |
1.4 文献排除标准 |
2 评价方法与内容 |
2.1 评价方法 |
2.2 资料及数据的分析 |
结果 |
1 资料收集 |
2 研究类型 |
2.1 研究对象 |
2.2 干预措施见附录 |
2.3 试验报告的结局指标 |
3 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 |
4 Meta-分析结果 |
4.1 滋补肝肾方剂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 Meta-分析结果 |
4.2 补肝肾加清热利湿的药物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 Meta-分析结果 |
4.3 补肝肾健脾方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 Meta-分析结果 |
4.4 补肝肾加活血化瘀方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 Meta-分析结果 |
5 临床终点指标 Meta-分析结果比较 |
5.1 滋补肝肾方药类 Meta-分析结果比较 |
5.2 滋补肝肾加清热利湿类 Meta-分析结果比较 |
5.3 补肝肾健脾类 Meta-分析结果比较 |
5.4 补肝肾加活血化瘀类 Meta-分析结果比较 |
讨论 |
1 系统评价结果讨论 |
1.1 临床疗效系统评价结果讨论 |
2 对结论影响的多方因素 |
2.1 方法学质量因素 |
2.2 发表性偏倚 |
2.3 干预措施的多样性、重复验证的缺乏和临床异质性 |
2.4 反映结局的不同效应量的确定 |
3 深化发展,继续完善 |
3.1 对中医药临床研究进行方法学上的改进 |
3.2 中医治法学理论与系统评价方法紧密结合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详细摘要 |
(8)苦参制剂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和无症状携带者系统评价疗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1.研究背景 |
1.1 慢性乙型肝炎定义 |
1.2 乙型肝炎现状调查 |
1.3 乙型肝炎防治 |
1.4 苦参治疗慢性乙型肝炎 |
1.5 Cochrane系统评价介绍 |
2.研究目的和意义 |
3.研究内容 |
3.1 纳入研究类型 |
3.2 研究对象 |
3.3 干预措施 |
3.4 结局测量 |
3.5 检索策略 |
3.6 资料质量评价与提取 |
3.7 资料分析与合并 |
4. 结果 |
4.1 检索策略 |
4.2 检索结果与筛选 |
4.3 文献特征与方法学质量 |
5. 数据分析与讨论 |
5.1 慢性乙型肝炎相关病死率 |
5.2 慢性乙型肝炎导致肝硬化肝癌发病率和慢乙肝患者生存质量 |
5.3 慢性乙型肝炎肝活检 |
5.4 苦参制剂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严重不良反应 |
5.5 HB sAg血清应答指标 |
5.6 HBeAg血清应答指标 |
5.7 HBV-DNA血清应答指标 |
5.8 HBeAg血清转换应答指标 |
5.9 慢性乙型肝炎治疗临床随机对照试验阳性对照药物选择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9)乙型肝炎的生物治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过继免疫治疗 |
1.1 骨髓移植 (BMT) 疗法 |
1.2 肝移植过继免疫 |
1.3 造血干细胞移植 |
1.4 LAK细胞疗法 |
1.5 树突状细胞 (dendritic cells, DCs) 疗法 |
1.6 CIK细胞疗法 |
2 细胞因子治疗 |
2.1 α干扰素 (interfron-α, IFN-α) [7] |
2.2 白细胞介素12 (Interleukin-12, IL-12) [8] |
3 治疗性疫苗 |
3.1 蛋白类疫苗 |
3.2肽类疫苗 |
3.3 DNA疫苗 |
3.4 自体DC疫苗 |
4 免疫调节剂治疗 |
5 展望 |
(10)慢性乙型肝炎优化治疗方案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引言 |
第一部分 核苷(酸)类似物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优化策略的研究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附表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聚乙二醇干扰素α为基础抗病毒治疗对慢性乙型肝炎血清HBsAg影响的Meta分析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附图 |
附表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结论 |
综述 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新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四、拉米呋啶联合IFN-α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近期疗效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型与IL-21、IL-35水平的关系研究[D]. 钟小丽.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0(08)
- [2]异甘草酸镁联合拉米呋啶治疗重型乙肝临床疗效观察[J]. 龚诗. 中国医药科学, 2016(05)
- [3]通络解毒汤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观察[D]. 向武侠.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15(07)
- [4]玉郎伞多糖及其与拉米夫定组合抗乙型肝炎病毒及其作用机制研究[D]. 左巧云. 广西医科大学, 2014(10)
- [5]核苷(酸)类似物治疗慢性乙型肝炎部分应答后加用α干扰素继续治疗疗效分析[J]. 林琪,余雪平,苏智军,郭如意. 实用肝脏病杂志, 2013(03)
- [6]滋水涵木法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研究[D]. 马红梅.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3(04)
- [7]拉米呋啶配合苦黄注射液治疗慢性乙肝18例疗效观察[J]. 马真荣,宋波,陈弦玉.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2012(07)
- [8]苦参制剂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和无症状携带者系统评价疗效研究[D]. 吴宇峰.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1(09)
- [9]乙型肝炎的生物治疗研究[J]. 张才军,曹婉恒,王玲.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1(07)
- [10]慢性乙型肝炎优化治疗方案的临床研究[D]. 李文聪. 河北医科大学, 2011(10)